文房四谱(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1 12:46:31

点击下载

作者:〔宋〕苏易简著王刚编著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文房四谱

文房四谱试读:

笔 谱

考古学家在史前石器时代的绘画遗迹和殷商废墟中的甲骨文遗迹中,发现用笔的痕迹,这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学会使用原始的毛笔与硬笔了。而在长期的实际应用中,经过不断选择和改进,毛笔逐渐成为古人书写绘画工具的首选。

一之叙事

清代赵翼在《陔馀丛考》中提出了“造笔不始蒙恬”的论断:“笔不始于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于前人,遂独擅其名耳。”实际上,考古发现,早在秦以前便有了毛笔。但蒙恬对毛笔的改良、发展无疑做出了贡献。【原文】〔1〕〔2〕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盖依类象形,始〔3〕〔4〕谓之文,形声相益,故谓之字。孔子曰:“谁能出不由户?”〔5〕扬雄曰:“孰有书不由笔?”苟非书,则天地之心,形声之发,又何由而出哉?是故知笔有大功于世也。【注释】

〔1〕书契:正面写字、侧面刻齿以便验对的竹木质券契,是一种有契约性质的文书;亦指文字。

〔2〕依类象形:按事物的种类摹画外形。

〔3〕形声相益:表形和表音互相配合进而达于表意。

〔4〕谁能出不由户:出自《论语·雍也》。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5〕孰有书不由笔:出自扬雄《法言·问道》:“孰有书不由笔,言不由舌?”【译文】

上古的时候,人们结绳记事,治理社会,后世的圣人用文字代替结绳。最初,人们将摹画物体形状的象形字称为文,后又将表意表音相互补益的形声字称为字。孔子说:“谁能做到不通过门出入的?”扬雄说:“哪有写字不用笔的?”如果没有文字和书写,那么天地之间的思想,万物的形象与声音的阐发,又通过什么表达呢?所以说,笔对于这个世界是有大功的。█ 〔战国〕仰天湖楚简【延伸阅读】

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所以叫作“文”(文的本义即纹理、花纹),随后又造出合体的会意字、形声字,以扩充增益文字的数量,这些文字就叫作“字”(“字”的本义即生孩子)。所以“字”,是说它来自“文”的孳生,使文字的数量增多。把文字写在竹简、丝帛上,称为“书”。“书”意味着写事象其事。也就是说,“文”是最初的象形字,而“字”就好像是这些象形字所生的孩子。【原文】〔1〕〔2〕《释名》曰:“笔,述也。谓述事而言之。”又成公绥曰:“笔者,毕也。谓能毕具万物之形,而序自然之情也。”又《墨薮》〔3〕

云:“笔者,意也。意到即笔到焉。又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4〕〔5〕秦谓之笔也。”又许慎《说文》云:“楚谓之聿。聿字从帇〔6〕一,又帇音支涉反。帇手,手之捷巧也,故从又、从巾。秦谓之笔,从聿、竹。”【注释】

〔1〕《释名》:训解词义,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书,东汉末年刘熙作。

〔2〕成公绥:西晋文学家,字子安,东郡白马(今河南滑县)人。著有诗赋杂笔十余卷,今传《成公子安集》。

〔3〕《墨薮》:唐代书法家韦续撰,辑录唐以前各种书法字体及其始作者,以及各时期著名书法家及其书法特色。

〔4〕《说文》:即《说文解字》,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前后耗费其半生心血。《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全书收字九千余个。原书已佚,今通行本源自北宋徐铉校订版。

〔5〕聿(yù):象形字,一只手握笔的样子。笔的本字,秦以后皆作“筆”(笔)。

〔6〕支涉反:古代的反切注音法,即用两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将二者相拼读的方法,给被注音字标示读音。【译文】《释名》上说:“笔,即记述,指描述事物并将其表达出来。”成公绥说:“笔,就是毕备的意思。意思是能够完备描述万物的形态,而表达自然之情。”《墨薮》上说:“笔是用来表意的。意到即笔到。吴地方言又称之为‘不律’,燕地称之为‘弗’,秦国称之为‘笔’。”许慎《说文解字》上说:“楚国称之为‘聿’。聿字从帇、从一。帇字读音为支涉反切。帇,就是手灵巧的意思,所以从又、从巾。秦国称之为‘笔’,从聿、从竹。”█ 《说文解字》书影【延伸阅读】

成公绥生于魏明帝太和五年(231年),卒于晋武帝泰始七年(271年),复姓成公,名绥,字子安,东郡白马(今河南滑县)人。史书记载其“幼而聪敏,博涉经传,性寡欲,不营资产,不求闻达。家贫岁饥,处之如常,颇为张华所推重,每见所作文,叹服以为绝伦。荐之太常,征为博士,历迁中书郎。每与张华受诏并为诗赋。又与贾充等参定法律。”

在成公绥看来,笔有着莫大的功劳。成公绥《弃故笔赋》序曰:“治世之功,莫尚于笔。笔者,毕也。谓能毕具万物之形,而序自然之情也。力未尽而弃之粪扫,有似古贤之不遇。于是收取,洗而弃之,用其力而残其身焉。”【原文】〔1〕〔2〕

郭璞云:“蜀人谓笔为不律。虽曰蒙恬制笔,而周公作〔3〕《尔雅》授成王,而已云简谓之札,不律谓之笔,或谓之点。”〔4〕又《尚书中候》云:“玄龟负图出,周公援笔以时文写之。”《曲

〔5〕〔6〕礼》云:“史载笔。”《诗》云:“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又〔7〕〔8〕夫子绝笔于获麟。《庄子》云:“舐笔和墨。”是知古笔其来久矣。又虑古之笔不论以竹以毛以木,但能染墨成字,即呼之为笔也。〔9〕昔蒙恬之作秦笔也,柘木为管,以鹿毛为柱,羊皮为被,所谓苍〔10〕毫,非谓兔毫竹管也。见崔豹《古今注》。秦之时并吞六国,灭前代之美,故蒙恬独称于时。又《史记》云:始皇令恬与太子扶苏筑长城,恬令取中山兔毛造笔,令判案也。【注释】

〔1〕郭璞:字景纯,两晋时期文学家、训诂学家、方术士,中国风水学鼻祖,一生诗文著作多达百卷以上,数十万言。

〔2〕蒙恬:秦国名将,曾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胡亥即位后,蒙恬吞药自杀。蒙恬曾改良毛笔,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

〔3〕周公作《尔雅》授成王:周公即姬旦,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西周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周公摄政七年,制定了各种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尔雅》,辞书之祖,中国第一部词典,“尔”即“近”,“雅”即“正”,“尔雅”即接近、符合雅言,以雅言解释古字词,使之近乎规范。成王,即姬诵,周武王姬发之子,母邑姜,幼年时由周公旦辅政,平定三监之乱。

〔4〕《尚书中候》:汉代谶纬之书,十八篇,已佚。与“七纬”并称“纬候”,成为谶纬之学的代名词。下文“玄龟负图”,指大龟驮着神秘的图案现身,伏羲据此推演出八卦,后来代指河图洛书及八卦的产生。

〔5〕《曲礼》:即《礼记·曲礼》篇。《礼记》是古代关于汉民族典章制度的书籍。曲为细小的杂事,“曲礼”即具体细小的礼仪规范。

〔6〕《诗》:即《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诗歌311篇。下文“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出自《诗经·邶风·静女》。彤管,指古代女史用以记事的杆身漆朱的笔。

〔7〕夫子绝笔于获麟:相传春秋时期,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鲁国西狩猎获麒麟。孔子认为麒麟是神灵之物,只在太平盛世出现,现在出非其时,孔子伤心绝望,终止了《春秋》的写作,《春秋》因此别称《麟经》。

〔8〕《庄子》: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今传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主要反映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与人生观、政治观等,具有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9〕柱:笔柱,毛笔头的中心部分。被:毛笔头的外侧。

〔10〕《古今注》:晋崔豹撰,是一部对古代和当时各类事物进行解说诠释的著作,分上中下三卷。卷上:舆服一,都邑二;卷中:音乐三,鸟兽四,鱼虫五;卷下:草木六,杂注七,问答释义八。崔豹,字正熊,惠帝时官至太傅。【译文】

郭璞说:“蜀地人把笔称为‘不律’。虽然说是蒙恬发明制作了笔,但周公写作了《尔雅》并以此教授周成王,其中就提到‘简’就是‘札’,‘不律’称为‘笔’,也有人叫‘点’。”《尚书中候》中说:“大龟背负着图案而出,周公拿出笔用当时的文字描摹下来。”《曲礼》上说:“史官秉笔记录史实。”《诗经》上说:“那女子娴静美丽,送给我一支彤管。”此外,孔子著《春秋》,写到人们猎获麒麟就停笔了。《庄子》说:“用舌头润湿笔,和墨书写。”由此知道古代的笔由来已久。考虑到古代的笔无论是竹制、毛制,还是木制,只要能染墨成字,就称为笔。以前蒙恬制作秦笔时,以柘木为笔管,以鹿毛作为笔柱,以羊皮作被毫,这就是所谓的“苍毫”,并不是用兔毫和竹管制成的。这件事可见于崔豹的《古今注》。秦国吞并六国,湮灭前代的成就,所以只有蒙恬笔美极一时。此外,《史记》上说:秦始皇让蒙恬和太子扶苏修筑长城,蒙恬用中山的兔毛制作毛笔,用于判案。【延伸阅读】

关于蒙恬制笔,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载:“蒙恬始作秦笔,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谓之苍毫。”相传蒙恬驻军边疆,经常以刀契刻文字,向始皇奏报军情。由于军情紧急,蒙恬急中生智,随手从武器上撕下红缨,绑在竹杆上,蘸着颜色,写在白色丝绫上,加快了写字速度。也有人说是蒙恬打猎,看见兔子尾巴在地上拖出血迹,受此启发,发明毛笔。此后,蒙恬不断地改良,利用狼毛和羊毛做笔头,制成了早期的狼毫和羊毫笔。所以,旧时制笔行业以蒙恬为祖师爷。

清代赵翼在《陔馀丛考》中提出了“造笔不始蒙恬”的论断:“笔不始于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于前人,遂独擅其名耳。”实际上,考古发现,早在秦以前便有了毛笔。但蒙恬对毛笔的改良、发展无疑做出了贡献。唐代韩愈《毛颖传》以笔拟人,提到蒙恬伐中山,俘捉毛颖,秦始皇宠之,封毛颖为“管城子”。后世又以“毛颖”“管城子”为笔的代称。【原文】〔1〕〔2〕《西京杂记》云:汉制,天子笔,以错宝为跗,毛皆以〔3〕秋兔之毫,官师路扈为之。又以杂宝为匣,厕以玉璧翠羽,皆直百金。【注释】

〔1〕《西京杂记》:记载西汉杂史及遗闻轶事的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即西汉首都长安。相传是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

〔2〕错宝为跗:错宝,镶嵌宝石;跗,物体的足部,此处指毛笔栽毛处。

〔3〕官师路扈:官师,指较低级的官吏;路扈,汉代笔工,善制紫毫。【译文】《西京杂记》上说:按照汉朝的制度,天子御用的毛笔,要在笔杆的下部镶嵌珠宝,笔毛都用秋天兔子身上的细毛,由官师笔工制成。又用各种珍宝做成笔匣,外面用玉璧和翠绿的羽毛装饰,笔和笔匣价值百金。【延伸阅读】《西京杂记》作为一本历史笔记小说集,作者和成书年代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是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书中所述西汉之事,怪诞不经,多不足信。但有关南越赵佗献宝于汉朝、昭君出塞前后汉宫画师事迹、司马迁有怨言下狱死诸事,读来可开阔思路,有裨研史。【原文】〔1〕〔2〕

又《汉书》云:尚书令、仆射、丞相、郎官,月给大笔一双。篆题云“北宫工作”。【注释】

〔1〕《汉书》:又称《前汉书》,东汉班固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上起西汉,下至王莽共230年史事。

〔2〕尚书令、仆射、丞相、郎官:皆官名。【译文】《汉书》上说:尚书令、仆射、丞相、郎官等官员,每月赐给大笔一双。笔上用篆书题刻“北宫工作”字样。【延伸阅读】

本句并非出自《汉书》,而是源于东汉应劭《汉官仪》:“尚书令、仆、丞、郎,月给赤管大笔一双,篆题曰:‘北宫工作’。楷于头上,象牙寸半着笔下。”笔上题字“北宫工”当为制笔的笔匠名,符合当时“物勒工名”的手工管理制度。《汉官仪》在正史书志中多署为东汉应劭所撰,原书已佚,后世有辑本多种。【原文】〔1〕〔2〕

又,傅玄云:汉末,一笔之柙,雕以黄金,饰以和璧〔3〕〔4〕〔5〕

,缀以隋珠,文以翡翠。非文犀之桢,必象齿之管,丰〔6〕狐之柱,秋兔之翰。用之者必被珠绣之衣,践雕玉之履。【注释】

〔1〕傅玄:西晋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仕魏,封鹑觚男。傅玄博学能文,曾参加撰写《魏书》,又著《傅子》数十万言。

〔2〕柙:古同“匣”,收藏东西的器具。

〔3〕和璧:即和氏璧,此处代指美玉。

〔4〕隋珠:相传隋侯曾救治大蛇,后来大蛇衔珠报德,世谓之隋侯珠,亦曰灵蛇珠。此处代指珍珠。

〔5〕桢:古代打土墙时所立的木柱,泛指支柱。

〔6〕翰:羽毛。【译文】

傅玄说:汉末,有一种笔匣子,用黄金雕刻,用美玉装饰,用宝珠点缀,用翡翠纹饰。笔杆要么用纹有花纹的犀牛角制成,要么用象牙做成,笔柱用肥硕的狐狸的毛或秋天的兔子的毛制成。拥有这种笔的人也一定身穿缀有珍珠的锦绣华服,脚穿雕玉之鞋。【延伸阅读】

和璧即和氏璧,和璧隋珠即“荆山之玉,灵蛇之珠”,是我国古代的“传国之宝”,中国历代君王都以得到这两件珍宝作为正统皇权的象征,数千年间为此而相争杀伐不断。

春秋时珠匠卞和发现一块璞玉,进献给楚厉王,楚厉王不识,砍其左脚;卞和进献给楚武王,楚武王砍其右脚;后来楚文王派工匠剖开玉璧,得到宝玉,命名“和氏璧”。春秋战国时,发生了完璧归赵的故事,但和氏璧最终为秦所得。秦王制玉玺,后为刘邦所得,成为汉传国宝。此后历三国、隋唐、五代,最后一个拥有和氏璧的皇帝是后唐末帝李从珂。936年,晋石敬瑭攻陷洛阳,李从珂和后妃在宫中自焚,所拥和氏璧从此不知下落。

相比和氏璧的传奇性,隋珠则颇具神话色彩。《搜神记》记载称,春秋时“汉东之国”隋侯出行,路遇大蛇受伤,隋侯使人以药敷之,大蛇为了报恩,吐出一颗珍珠送他。【原文】〔1〕〔2〕〔3〕

王子年《拾遗记》云:张华造《博物志》成,晋武〔4〕赐麟角笔管。此辽西国所献也。【注释】

〔1〕《拾遗记》:又名《拾遗录》,古代中国神话志怪小说集。作者东晋王嘉,字子年,《晋书》有传。

〔2〕《博物志》:我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西晋张华编撰。共十卷,记载山川地理、飞禽走兽、人物传记、神话古史、神仙方术等内容。张华,西晋著名学者、诗人,因《鹪鹩赋》而深得阮籍赞誉,自此声名显著,晚年卷入党争,死于“八王之乱”。

〔3〕晋武:即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他建国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史称“太康之治”,但灭吴后,逐渐怠惰政事、奢侈腐化。

〔4〕辽西国:指鲜卑族慕容氏在十六国时期先后建立的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政权。【译文】

王子年《拾遗记》上说:张华写成《博物志》后,晋武帝赐给他用麒麟角制成的笔管。该笔管为辽西国进献的。【延伸阅读】

赐笔,多指君王赐给臣子笔。南朝沈约《和左丞庾杲之移病诗》中有“安用谈天辩,徒劳梦赐笔”之语,唐岑参《省中即事》诗中也有“君王新赐笔,草奏向明光”之句。

古代皇帝奖赏重价值而非价钱,比如赏赐大臣花翎,即珍贵的雀羽。清康熙年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收复台湾后上书康熙帝,宁可不要靖海侯的爵位,也要换一支花翎。其他如赏黄马褂、紫禁城骑马等,也多是强调恩宠有加,异于他人。至于尚方宝剑、丹书铁券、免死金牌等则多见于民间演义中。〔清〕█ 竹“御赐”笔【原文】〔1〕〔2〕《孝经援神契》云:孔子制作《孝经》;使七十二子向〔3〕〔4〕〔5〕北辰磬折,使曾子抱河洛书事北向。孔子簪缥笔,衣绛单衣,向北辰而拜。【注释】

〔1〕《孝经援神契》:古代谶纬书,作者不可考,内容多荒诞不经。

〔2〕《孝经》: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现在通行版本为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3〕磬折:弯腰。表示谦恭,语出《礼记·曲礼下》:“立则磬折垂佩。”

〔4〕曾子:名参,字子舆,后世尊称“宗圣”。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

〔5〕缥(piǎo):淡青色,青白色丝织品。【译文】《孝经援神契》上说:孔子写作《孝经》,让孔门七十二弟子对着北极星弯腰行礼,让曾子抱着河图洛书面朝北方。孔子头上插着淡青色的笔,身穿深红色的单衣,向北极星朝拜。█ 〔南宋〕刘松年 孔子圣迹图(局部)【延伸阅读】《孝经援神契》是两汉之际出现的七纬之一,作者已不可考,内容多荒诞不经,但部分科学知识和古史传说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如关于二十四节气等节令的描述,“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小满后十五日,斗指丙,为芒种,五月节,言有芒之谷可播种也。”《孝经》相传为孔子所作,“孔子述作,垂范将来”,也有怀疑是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说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以孝为中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做人应“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具体要求则是“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原文】〔1〕

王羲之《笔经》云:有人以绿沉漆竹管及镂管见遗,录之多〔2〕年,斯亦可爱玩。讵必金宝雕琢,然后为贵乎?【注释】

〔1〕王羲之《笔经》:王羲之,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玡(今山东临沂)人,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笔经》,王羲之撰,已佚。

〔2〕讵:岂,难道。█  象牙刻山水纹毛笔【译文】

王羲之《笔经》上说:有人送给我深绿色漆的竹笔和镂空笔管,我收藏使用多年,也觉得它非常珍贵值得把玩。难道一定要用金石珠宝雕琢而成的,才算珍贵吗?【延伸阅读】

唐代徐坚撰《初学记》,为唐玄宗谱写作文时检查事类之用,里面提及王羲之《笔经》数条,如:“汉时诸郡献兔毫,出鸿都,惟有赵国毫中用。时人咸言:兔毫无优劣,管手有巧拙”;“昔人或以琉璃象牙为笔管,丽饰则有之,然笔须轻便,重则踬矣”;“采毫竟,以麻纸裹柱根,次取上毫,薄薄布,令柱不见,然后安之”。【原文】

崔豹《古今注》云:今士大夫簪笔佩剑,言文武之道备也。【译文】

崔豹《古今注》上说:如今的士大夫头上插着笔,腰间佩着剑,象征着文武双全。【延伸阅读】

簪笔,即插笔于冠或笏,以备书写。古代帝王身边的近臣、书吏及士大夫均有此装束。战国秦汉时,人们往往席地而坐,书写时则悬肘而书。官吏奏事,须随时记录言语,为求方便,史官便用毛笔将所奏之事写在笏上,写完后将笔杆插入发际。

至魏晋,遂成定制,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笔于帽侧,笔尖不蘸墨汁,纯作装饰,称“簪白笔”。簪笔由原来的实用功能转为装饰功能,成为一种礼仪。

唐时,簪笔仍作为冠上饰物而制度化。宋时,出现了“立笔”,宋在唐基础上变异其制:削竹为杆,裹以绯罗,顶端附以彩丝,以代笔毫,与朝冠相连,且规定文武官员兼簪。

明代朝服冠梁顶部插有弯曲竹木笔杆,上端闻有丝绒作成的笔毫,名“立笔”,与白笔功用相仿。【原文】〔1〕

晋蔡洪赴洛中,人问曰:“吴中旧姓何如?”答曰:“吴府君〔2〕〔3〕〔4〕

,圣朝之盛佐,明时之俊乂。朱永长,理物之宏德,清〔5〕〔6〕〔7〕选之高望。严仲弼,九皋之鸣鹤,空谷之白驹。顾彦先,〔8〕八音之琴瑟,五色之龙章。张伯威,岁寒之茂松,幽夜之逸光。〔9〕陆士龙,鸿鹄之徘徊,悬鼓之待槌。此诸君以洪笔为锄耒,以纸〔10〕札为良田,以玄墨为稼穑,以义理为丰年。”出《刘氏小说》〔11〕〔12〕,又出《语林》。【注释】

〔1〕蔡洪赴洛中:蔡洪,西晋文学家,字叔开,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曾仕吴,入晋为州从事。洛中,洛阳。

〔2〕吴府君:吴展,字士季,下邳(今江苏邳州)人。曾在吴国任广州刺史、吴郡太守。

〔3〕俊乂(yì):指才德出众的人。

〔4〕朱永长:朱诞,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曾仕吴,为议郎。

〔5〕严仲弼:严隐,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曾仕吴,为议郎。

〔6〕九皋:曲折深远的沼泽。

〔7〕顾彦先:顾荣,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吴国丞相顾雍之孙,历拜为郎中、尚书郎、太子中舍人、廷尉正。

〔8〕张伯威:张畅,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曾仕吴。

〔9〕陆士龙:陆云,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文学家,东吴丞相陆逊之孙,东吴大司马陆抗第五子。与其兄陆机合称“二陆”,曾任清河内史,故世称“陆清河”。

〔10〕玄墨:黑墨、清朝《四库全书》版为避康熙帝玄烨讳,改玄为元。稼穑(sè):播种和收获庄稼,泛指农业劳动。

〔11〕《刘氏小说》:疑即《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及其门人编撰,是记述魏晋士大夫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12〕《语林》:即明代何良俊《何氏语林》,古代汉族文言轶事小说集,常与《世说新语》并称。【译文】

晋朝时,蔡洪来到洛阳,有人问他:“吴国的旧臣都怎么样?”蔡洪回答说:“吴府君是英明君主的得力助手,太平时代的有用之才。朱永长有处理事物的才能,有慎重严谨的崇高威望。严仲弼如同沼泽深处的天鹅,深谷中的白马。顾彦先如同钟、磬、琴、瑟等八种乐器,又像五彩龙纹的礼服。张威伯如同岁寒之松柏,黑夜之灯光,陆士龙就像天鹅在天空徘徊,如同悬挂的钟鼓待人敲响。以上这些人,以笔当锄,以纸张作田地,以墨当庄稼,以礼义当作丰收。以上出自《刘氏小说》,《语林》中也有。█ 〔明〕徐武功 松泉写韵图【延伸阅读】《世说新语》中曾记载蔡洪赴洛中的故事。

蔡洪来到洛阳,洛阳当地人问他:“官署刚刚成立,百官都在招募下属,在出身卑微的人当中寻找英才,在山野隐士中征集俊杰。你是吴楚之地亡国后的读书人,有何特殊才能前来应聘?”蔡洪回答:“夜明珠不一定产在黄河;大块玉石也不一定非要采自昆仑山中。大禹生在东夷,文王生在西羌。圣贤的诞生地,未必固定一方。从前武王讨伐纣王,把商朝愚顽的百姓迁到洛阳,莫非各位就是那些刁民的后代吗?”

接下来,洛中人又问到吴中的故人之事,蔡洪一一作答。蔡洪的回答表明了英雄不问出身的道理,同时也告诫人们不可有地域偏见。人才不一定生于大富大贵之家,一个人的能力高低和出身、家境、地域并无因果关系,重要的是这个人的才华与光芒,以及努力程度。【原文】〔1〕《文士传》云:成公绥口不能谈,而有剧问,以笔答之,见其深智。【注释】

〔1〕《文士传》:晋张骘撰,也有说是张衡、张隐。第一部文人传记,宋后散佚。【译文】《文士传》上说:成公绥不善言谈,每有人问到艰深的问题,就用笔作答,足见其智慧超群。【延伸阅读】

历史上有许多名人都拙于言辞,有口吃的毛病,却具有特殊才能。《史记》记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韩)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辞赋大家司马相如也“口吃而善著书”。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也是口吃,《史记·李将军列传》:“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新唐书》记载茶圣陆羽:“陆羽,字鸿渐……貌侻陋,口吃而辩……羽嗜茶,著经三篇。祀为茶神。”【原文】〔1〕〔2〕

吴阚泽为人佣书,以供纸笔。【注释】

〔1〕阚泽:字德润,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三国时官至吴国太子太傅。

〔2〕佣书:古代指受人雇佣以抄书为业。成语“德润佣书”常用来比喻人在艰苦的环境下自学上进。【译文】

三国时东吴的阚泽以替别人抄书的方式来换取纸笔。【延伸阅读】

在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发明之前,古代书籍的复制主要通过手工抄写完成,而受雇于官府贵族、书贾书肆、富豪士人及寺庙道观,为人抄写书籍以换取佣金的职业在古代称为“佣书”。一般的佣书者称“书佣”“书工”“书手”,专抄佛经的称“经生”,唐代称“抄书人”。

秦汉以前抄在竹木简牍和丝绸上,魏晋后则抄在纸上。为了保证质量,皇皇数万册的明代《永乐大典》和清朝《四库全书》,均采用馆阁体抄写。█  妙法莲华经(局部)

聪明好学的佣书者,通过抄书饱览书籍,知识储备日增,为日后进身入仕提供了可能,阚泽便是典型。《三国志·吴书·阚泽传》载:“阚泽字德润,会稽山阴人也。家世农夫,至泽好学,居贫无资,常为人佣书,以供纸笔,所写既毕,诵读亦遍。追师论讲,究览群籍,兼通历数,由是显名。”后来阚泽历任东吴的尚书、中书令、太子太傅。【原文】〔1〕《世说》:“王羲之得用笔法于白云先生,先生遗之鼠须笔〔2〕〔3〕

。”又云:“钟繇、张芝,皆用鼠须笔。”【注释】

〔1〕《世说》:即刘义庆《世说新语》。

〔2〕鼠须笔:用老鼠胡须制成的毛笔。

〔3〕钟繇:三国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后人尊其“楷书鼻祖”。张芝:东汉书法家,有“草圣”之称,与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并称“书中四贤”。【译文】《世说新语》上说:“王羲之师从白云先生学得用笔之法,白云先生送给他一支鼠须笔。”又说:“钟繇和张芝也都使用鼠须笔。”【延伸阅读】

鼠须笔又称“鼠须管”或“鼠管”,历来被文人视为笔中至尊,但关于鼠须笔的制作,史家却争论不一。《辞源》中认为是“用老鼠胡须做成的毛笔,尝有好奇而研求古法者,曾以重金向粤东购买鼠须,制成笔,经使用劲健同兔毫。”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鼬鼠”一节载:“其毫与尾可作笔,严冬用之不折,世所谓鼠须、栗尾者是也。”即以黄鼠狼毛制成的笔。

王羲之《笔经》上说:“世传张芝、钟繇用鼠须笔,笔锋强劲有锋芒”,且“鼠须用未必能佳,甚难得”。而唐代《法书要录》和《兰亭记》等书都说王羲之用鼠须笔写《兰亭序》。苏东坡用鼠须笔撰《宝月塔铭》,自云:“予撰《宝月塔铭》,使澄心堂纸、鼠须笔、李廷珪墨,皆一代之选也。”【原文】〔1〕〔2〕

魏曹公闻吴与刘先主荆州,方书,不觉笔坠地。何晏〔3〕〔4〕

亦同。司马宣王欲诛曹爽,呼何晏作奏,曰:“宜上卿名。”晏惊,失笔于地。【注释】

〔1〕曹公:即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曹魏政权的缔造者。

〔2〕刘先主:刘备,史称刘先主,字玄德,三国蜀汉开国君王。

〔3〕何晏:字平叔,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因依附曹爽,为司马懿所杀,夷三族。

〔4〕司马宣王:即司马懿,三国时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奠基人。【译文】

魏国曹操听说吴国把荆州送给刘备时,正在写字,手中的笔不觉掉在地上。何晏也有相同的情况。司马懿要杀曹爽,唤何晏写奏本,说:“应该把你的名字也添上。”何晏大惊,把笔掉在地上。【原文】〔1〕

晋王珣,字元琳,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人说云:“君当有〔2〕〔3〕〔4〕大手笔事。”后孝武哀策、谥文,皆珣所草。又云是王东亭。【注释】

〔1〕王珣:东晋大臣、书法家,出身琅玡王氏,代表作《伯远帖》为东晋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迹。

〔2〕大手笔:古时指有名的文章或作品。

〔3〕孝武:即晋孝武帝司马曜。在位期间,赢得淝水之战,后被宠姬张氏杀死,享年三十五岁。

〔4〕哀策:亦作“哀册”,文体的一种,即封建时代颂扬帝王、后妃生前功德的韵文,多书于玉石木竹之上,行葬礼时,由太史令读后,埋于陵中。【译文】

晋朝的王珣,字元琳,他梦见有人送给自己一支如椽巨笔。有人对他说:“你会写出好文章的。”后来晋孝武帝的哀策和谥文,都是王珣起草的。也有人说是王东亭。【延伸阅读】

晋孝武帝司马曜十一岁即位,初由大司马桓温辅政,桓温死后由从嫂崇德太后褚蒜子临朝听政。太后归政后,由谢安为代表的谢氏掌权。在此期间,晋国击败前秦大军,赢得淝水之战。后来,司马曜沉迷酒色。

有一次,晋孝武帝对当时宠信的张贵人开玩笑说:“你已经快要三十岁了,按年龄应该要被废弃了。”导致当晚张贵人一怒之下杀了他。野史说,是被张贵人及宫女用棉被捂死。更为荒唐的是,当时的太子司马德宗愚昧软弱,权臣司马道子昏庸,由其子司马元显专权,竟然无人追究此事,张贵人不知所踪。【原文】〔1〕〔2〕〔3〕《汉书》:张安世持橐簪笔,事孝武数十年,以备顾问,可谓忠谨矣。█ 〔晋〕王珣 伯远帖【注释】

〔1〕张安世:西汉名臣,酷吏张汤之子,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以辅佐功封富平侯。

〔2〕橐(tuó):口袋,两端不封口,根据所装物品多少来决定,装好物品后两端再行封口,当中留一空当,方便牲畜载驮,古时在晋西一带广泛应用。

〔3〕孝武:汉武帝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译文】《汉书》上说:张安世随身携带纸和笔,侍奉孝武帝几十年,以作为孝武帝的顾问而言,可以算得上忠诚敬谨了。【延伸阅读】

成语“持橐簪笔”指侍从之臣携带书和笔,以备顾问。《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初,破羌将军武贤在军中时与中郎将卬宴语,卬道:‘车骑将军张安世始尝不快上,上欲诛之,卬家将军以为安世本持橐簪笔事孝武帝数十年,见谓忠谨,宜全度之。安世用是得免。’”颜师古作注说:“橐,所以盛书也。有底曰囊,无底曰橐。簪笔者,插笔于首。”

张安世本人记忆力出众,皇上丢了三筐书,张安世全凭记忆默写出来。汉昭帝即位后,张安世拜右将军,以辅佐有功,封富平侯。昭帝死后,他与大将军霍光谋立宣帝有功,拜为大司马。甘露三年(前51年),汉宣帝因匈奴归降,忆往昔功臣,令人画十一功臣图于麒麟阁。其中霍光列第一,张安世排第二位。【原文】〔1〕〔2〕〔3〕《梁书》:纪少瑜,字幼玚,尝梦陆倕以一束青镂管笔授之。云:“我以此犹可用,卿自择其善者。”其文因此遂进。【注释】

〔1〕《梁书》:记述南朝萧齐末年和萧梁皇朝五十余年史事的史书。作者为唐代姚察、姚思廉父子。

〔2〕纪少瑜:南朝著名文士。

〔3〕陆倕(chuí):字佐公,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朝大臣,著名文史学家,“竟陵八友”之一。【译文】《梁书》上说:纪少瑜,字幼玚,他曾经梦见陆倕送给自己一束青镂管笔,并说:“我认为这些笔还可以用,你自己选择其中好的用吧。”纪少瑜的文章因此大为长进。【延伸阅读】“梦笔生花”这一成语的来源有多种版本。有人认为,纪少瑜是成语“梦笔生花”的主人公,后来五代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又将之用在李白身上:“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南史》记载纪少瑜是南京人,本姓吴,后来受到王僧孺的夸赞,以及吏部尚书到溉的赏识。到溉想提拔他,但正赶上到溉卸任,后来只当了一名掌管文书的小官。纪少瑜曾有一首《咏残灯》:“残灯犹未灭,将尽更扬辉。唯余一两焰,才得解罗衣。”油灯中的灯油将尽,灯芯上的火光却更加明亮,直到灯快灭时,才解衣入睡。█ 《开元天宝遗事》书影【原文】〔1〕〔2〕

梁郑灼,家贫好学,抄义疏以日继夜。笔毫尽,必削而用之。【注释】

〔1〕郑灼:字茂昭,东阳信安(今浙江衢州)人。南朝梁陈间经学家。

〔2〕义疏:起源于南北朝的古书的注释体制。疏通原书和旧注的文意,阐述原书的思想,或广罗材料,对旧注进行考核,补充辨证,如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后泛指补充和解释旧注的疏证。【译文】

南朝梁代郑灼,家境贫寒却好学,夜以继日地抄写义疏。笔毛写秃了,就削尖笔杆继续使用。【延伸阅读】

郑灼早年师从南朝经学家皇侃。《陈书》中记载,郑灼年轻时曾梦见遇到皇侃,皇侃让他张开嘴巴,向他口中吐了一口唾沫,结果郑灼的学问大有长进。还有,郑灼讲课时常常口干舌燥,碰到瓜熟的时候,就在西瓜上卧一会儿,等稍微凉爽后接着诵读。【原文】〔1〕〔2〕〔3〕

隋刘行本累迁掌朝下大夫。周代故事:天子临轩,〔4〕掌朝典笔砚,持至御座,则承御大夫取以进之。及行本为掌朝,将进笔于帝,承御复欲取之。行本抗声曰:“笔不可得!”帝惊视,问之。行本曰:“臣闻设官分职,各有司存。臣既不得佩承御刀,承御亦焉能取臣笔?”帝曰然。因令二司各行所职。【注释】

〔1〕刘行本:隋初谏议大夫,沛县(今江苏徐州)人。其父刘瑰在梁朝任职。

〔2〕掌朝下大夫:北周依《周礼》置六官,其秋官府有掌朝下大夫,正四命,下有小掌朝上士,掌内外朝仪。

〔3〕周代:此处指北周政权。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奠定国基,其子宇文觉建立,历五帝,共二十四年。

〔4〕承御大夫:按下文,类似御前带刀侍卫之职,武官。【译文】

隋朝的刘行本累功升迁为掌朝下大夫。按北周先例,皇帝殿前,掌朝大夫主管笔砚,把笔砚拿到皇帝座前,接着承御大夫拿过来递给皇帝。等刘行本做掌朝大夫时,正要把笔递给皇帝,承御大夫想要接过来。刘行本高声说:“你不能拿笔!”皇帝吃惊,问他何故。刘行本说:“我听说设立官位就为分清职责,各自有主管的事情。我既不能佩带承御大夫的刀,承御大夫又怎么能拿我的笔呢?”皇帝说:“有道理。”于是命令二位主管官员各自行使自己的职责 。【延伸阅读】

刘行本,江苏沛县人,历史上有名的直臣。父亲刘瑰在梁朝为官,刘行本承父荫任梁武陵王常待,后来萧修以梁州投奔北朝,刘行本遂与叔父璠归附北周。

刘行本为人仗义执言,《隋书·刘行本传》上记载,皇帝发怒,在殿前用鞭笞一郎官。刘行本进言:“此人一向清白,且过失极小。”皇帝不理会。刘行本直言:“陛下不认为我没才能,才让我在身边。我若对,陛下为何不听?我若不对,陛下应理明,而非轻视我。”于是把笏板放在地上退出,皇帝道歉,赦免郎官。【原文】〔1〕〔2〕〔3〕

柳公权为司封员外郎,穆宗问曰:“笔何者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注释】

〔1〕柳公权: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州)人。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历仕七朝,仕途显赫。

〔2〕司封员外郎:吏部从六品官。

〔3〕穆宗:李恒,原名李宥,唐朝第十二任皇帝。在位期间“宴乐过多,畋游无度”“不留意天下之务”,在位五年,死时年仅二十九岁。【译文】

柳公权当司封员外郎时,唐穆宗李恒问他:“什么样的笔好用啊?”柳公权回答说:“用笔在于心,心正则写出来的字自然就正。”唐穆宗马上改掉脸上的表情,知道他是在借用笔来进谏。█ 〔唐〕柳公权 神策军碑(局部)【延伸阅读】

柳公权享年八十七岁,历仕唐朝七帝,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又因其被皇帝封为河东郡公,也称“柳河东”。柳公权是颜真卿后继者,后世以“颜柳”并称。

柳公权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偶然的机会,书法为唐穆宗所见并赏识,召至长安为官。柳公权初学王羲之,后遍阅历代书法,又专学颜真卿,最终柳公权的书法自成一家,世称“柳体”,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原文】〔1〕〔2〕〔3〕《景龙文馆集》云:中宗令诸学士入甘露殿,其北壁列书架。架上其书学士等略见,《新序》《说苑》《盐铁》《潜夫》〔4〕

等论。架前有银砚一,碧镂牙管十,银函盛纸数十种。【注释】

〔1〕《景龙文馆集》:含《景龙文馆记》和《集贤注记》两部。前者由武平一撰,记载唐中宗景龙年间修文馆唱和活动,保存了上官婉儿及张说等文馆学士的唱和之作。后者由韦述撰,记载玄宗朝集贤院置院始末、院中故事、学士名氏等,反映了玄宗朝文物之盛。

〔2〕中宗:唐中宗李显,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曾两度在位,历时五年半。

〔3〕甘露殿:唐宫殿名,皇帝的寝宫。两仪殿是内朝的主殿,居中轴线上,皇帝日常听政也常在这里进行,唐中叶以后,多在这里举办帝、后的丧事。两仪殿之北的甘露殿、神龙殿,是唐中期皇帝常住的宫殿。

〔4〕《新序》:西汉刘向编撰的以讽谏为政治目的的历史故事类编。《说苑》:又名《新苑》,古代杂史小说集,刘向编。《盐铁》:即《盐铁论》,西汉政论性散文集,桓宽根据汉昭帝时盐铁会议的文献整理成书。《潜夫》:即《潜夫论》,为讨论治国安民之术的政论文章和哲学类文章。【译文】《景龙文馆集》上说:唐中宗李显让诸位大学士进入甘露殿,宫殿北侧陈列着书架。学士们粗略看过书架上的书,有《新序》《说苑》《盐铁》《潜夫》等论著。书架前面有一方银砚,十支碧镂牙管笔,以及盛着数十种纸张的银制匣子。【延伸阅读】

唐朝中期特殊的政治环境,造就了唐中宗李显的特殊身份,父亲唐高宗李治,弟弟唐睿宗李旦,儿子唐少帝李崇茂,侄子唐玄宗李隆基,母亲圣神皇帝武则天,都是皇帝。

李显是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四子(李弘、李贤、李显和李旦)之一。唐高宗即位后,立十岁长子李忠为太子。武则天称后,李忠被废,处死。李弘、李贤先后被立为太子又先后被废杀。李显平庸懦弱,胸无大志,当太子三年,平安无事。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病逝,太子李显即位,史称唐中宗。李显即位后,因封赏韦皇后家人与武则天闹翻,李显被废为庐陵王,遭幽禁。李旦即位,被立为傀儡皇帝,武则天专权。载初元年(690年),李旦退位,武则天革唐为周,改元天授,自称神圣皇帝。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年事已高,重立李显为太子。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被逼退位。李显再次登基。登基后,韦皇后淫乱后宫,毒杀李显。█ 〔清〕汪圻 五老图【原文】〔1〕《论衡》曰:智能之人,须三寸之舌,一尺之笔,然后能自通也。【注释】

〔1〕《论衡》:东汉思想家王充所作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译文】《论衡》上说:有智慧的人,须有三寸之舌,一尺之笔,然后能够自通天地万物之理。【延伸阅读】

王充的《论衡·效力》篇,是论述如何考察和发挥人的能力的。他认为,真正有能力的人,不是只能说一经的儒生,也不是只会处理公文的文吏,而是“怀先王之道,含百家之言”的文儒。

后人亦用“一尺之笔”借指文章。█ 〔清〕粉彩婴戏纹毛笔【原文】〔1〕〔2〕

曹裒,字叔通,常慕叔孙通为汉礼仪,夜则沉思,寝则〔3〕怀铅笔,行则诵文书。当其念至,忽忘所之。【注释】

〔1〕曹裒:“裒”即褒,古通用。曹褒,字叔通,鲁国薛(今山东省枣庄)人。父曹充。

〔2〕叔孙通:薛县(今山东滕州)人,初为秦待诏博士,后被秦二世封为博士。秦将亡,归附项梁。项梁败死,通跟随楚怀王,后侍项羽。项羽亡,事汉高祖刘邦,为刘邦制定典章礼仪。高祖九年,为太子太傅。

〔3〕铅笔:古代蘸铅粉用以改正错误的笔。【译文】

曹褒,字叔通,曾经仰慕叔孙通为汉朝制定礼仪,夜里沉思不已,睡觉的时候怀抱着铅笔,走路的时候也诵习文书。当他想得入迷时,竟忘记自己该往哪个方向走。【延伸阅读】

曹裒,即曹褒,继承父志,在礼仪上造诣颇深。《后汉书》载:“褒少笃志,有大度,结发传其父充业,博雅疏通,尤好礼事。常感朝廷制度未备,慕叔孙通为汉礼仪,昼夜研精,沉吟专思,寝则怀抱笔札,行则诵习文书,当其念至,忘所之适。”

曹褒在担任圉县县令时,“以礼理人,以德化俗”。汉章帝当政,任命曹褒为博士,两次下诏制定礼乐,并提拔曹褒为侍中,伴随皇帝左右。章和元年(87年)正月,汉章帝班命曹褒整理叔孙通所作《汉仪》,曹褒历时一年,整理礼仪一百五十篇。汉章帝死,汉和帝即位,窦太后执政,朝中大臣控告曹褒“擅制《汉礼》,破乱圣术,宜加刑诛”。汉和帝没有治罪曹褒,但曹褒的《汉礼》并未施行。

后来,人们用“怀笔”一词形容勤于记述。【原文】〔1〕〔2〕〔3〕《韩诗外传》曰:赵简子有臣曰周舍,立于门下三〔4〕日三夜。简子问其故,对曰:“臣原为谔谔之臣。墨笔执牍,从君之后,伺君过而书之。”【注释】

〔1〕《韩诗外传》:一部记述古代汉族史实、传闻的著作,共有三百六十条轶事,一般每条都以相关《诗经》引文作结,以支持政事或论辩其中观点。作者韩婴,西汉燕(今属河北)人,文帝时博士,景帝时至常山王刘舜太傅。武帝时,与董仲舒辩论,不为所屈。

〔2〕赵简子:春秋时期晋国赵氏领袖,原名赵鞅,亦称赵孟。《赵氏孤儿》中赵武之孙,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改革家,战国时赵国基业的开创者,与其子赵无恤,即赵襄子并称“简襄之烈”。

〔3〕周舍:正卿赵鞅家臣,好直谏。

〔4〕谔谔:直言争辩。《韩诗外传》卷十:“有谔谔争臣者,其国昌;有默默谀臣者,其国亡。”【译文】《韩诗外传》上说:“赵简子有位臣子叫周舍,他在赵简子的府邸门前站了三天三夜。简子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愿做个直言谏诤的大臣,把笔吸好墨汁操着记事的板牍,跟随在君王您的后面,等发现您的过错就把它记下来。”【延伸阅读】

此段记述出自刘向《新序·杂事》。但就在周舍说完“愿为谔谔之臣”的话后,没多久就死了,简子厚葬之。三年后,赵简子饮酒,大醉而哭,臣下见状,直言有罪。简子说:“你们无罪。周舍曾说,一百张羊皮,比不上一张狐裘。唯唯诺诺的你们,比不上一个直言谏诤的周舍。纣王昏庸而无人进谏使国家灭亡,武王因有人直谏而使国家昌盛。周舍死后,我没有听到过自己的过错,我国就快灭亡了。”【原文】〔1〕

梁元帝为湘东王时,好文学,著书常记录忠臣义士及文章之美者。笔有三品,或金银雕饰,或用斑竹为管。忠孝全者用金管书之;德行精粹者用银管书之;文章赡逸者以斑竹管书之。故湘东之誉,播〔2〕于江表。【注释】

〔1〕梁元帝:萧绎,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北朝梁武帝萧衍第七子,在位三年。

〔2〕江表:江南地区。【译文】

梁元帝做湘东王时,热爱文学,写书的时候常常记录忠臣义士以及文章写得好的人。他用的笔有三等,有的用金银雕饰,有的以斑竹为笔管。对于忠孝两全的人,就用金管记录;对于德行完美的人,就用银管书写;对于写文章飘逸、立意高远的人,就用斑竹管的笔写下来。所以湘东王的美誉,远播江南。【延伸阅读】《梁书·元帝本记》上说梁元帝:“既长好学,博综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他所著的《金楼子》一书在中国文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艺术上的成就难掩其在政治上的无能,梁元帝萧绎仍难逃亡国之君的命运。

萧绎在其人生前四十年中作为皇子养尊处优,整日读书作画,与世无争,后来爆发“侯景之乱”,萧绎借发兵讨伐叛贼侯景之际,先后杀掉弟弟桂阳王萧慥,侄子萧誉,并袭击兄长萧纶,杀害孙子辈的萧栋,阻挡侄子萧圆照,囚禁侄子萧圆正,又等到老父梁武帝被外贼饿死后才发兵勤王。萧绎在位三年,因与西魏宇文泰爆发冲突,大军压境之际,萧绎卖弄文雅,与臣下讲谈《老子》。后来,萧绎战败投降,最终被人以土袋闷死。【原文】〔1〕〔2〕《东宫旧事》:皇太子初拜,给漆笔四枝,铜博山、笔〔3〕床一副。【注释】

〔1〕《东宫旧事》:共十卷,记录晋太子仪礼风俗的书籍,已佚。《隋志》未言撰者,《旧唐书》载为东晋张敞著。张敞,吴郡吴人,东晋大臣,留侯张良后代。

〔2〕铜博山:即铜博山炉,又叫博山香炉、博山香熏、博山熏炉等,汉、晋时民间常见焚香器具。多为青铜器和陶瓷器,盖高而尖。

〔3〕笔床:搁放毛笔的专用器物。【译文】《东宫旧事》上载:皇太子刚刚册立的时候,赐漆笔四支,铜博山炉、笔床各一副。█ 红木笔床、笔架【延伸阅读】《东宫旧事》专门记载两晋太子仪礼风俗,可惜已散佚。但我们仍可从各种引用的只言片语中管窥一二。如“太子仪饰有玉头剑”“太子纳妃,有白縠、白纱、白绢衫,并紫结缨”等。

博山炉,两汉时盛行于宫廷贵族。西汉前,人们将熏香草等茅草放在豆式香炉中直接点燃,烟火气大。武帝时,南海龙脑香、苏合香等香球或香饼传入中土,博山炉始兴。

笔床是较早出现的书写用具,是用于搁放毛笔的专用器物,平卧式,多作长方形,口沿外撇,圈足,内设笔搁。毛笔横卧在笔床上,通常一只笔床上可以放三到四管笔。材质有镏金、翡翠、紫檀、乌木、瓷和竹木。【原文】〔1〕

司马相如作文,把笔啮之,似鱼含毫。(陆士衡《文赋》〔2〕

云:“或含毫而邈然。”)【注释】

〔1〕司马相如:字长卿,汉族,蜀郡成都人,西汉辞赋家,是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

〔2〕《文赋》:晋代陆机文艺理论作品。涉及创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陆机,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译文】

司马相如写文章,喜欢咬笔,就像鱼嘴里含着笔毛一样。(陆士衡《文赋》上说:“有时候含着笔,茫然沉思的样子。”)【延伸阅读】

司马相如原名司马长卿,因仰慕战国名相蔺相如而改名。司马相如少年时代喜欢读书练剑,后来捐官做了汉景帝的武骑常侍。景帝去世,汉武帝刘彻登基,司马相如因《子虚赋》而受到刘彻赏识,又因《上林赋》被提拔为郎官,后因病免官。《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记载:汉武帝说,司马相如病重,快去把他现存的文章取来。结果,使者到后,相如已死,问其妻,只留下一篇谏言封禅的文章。汉武帝自恃文才武略绝冠千古、功德业绩赶超先圣,欲效法先贤封禅泰山以铭志,不过却将愿望深藏心底,秘而不宣。司马相如洞察细微,汉武帝惊喜交集,进一步提高巩固了司马相如在两汉文章发展上的地位。█ 〔唐〕陆柬之 文赋(局部)【原文】〔1〕

欧阳通,询之子。善书,瘦怯于父,常自矜能。书必以象牙〔2〕犀角为管,狸毛为心,覆以秋毫;松烟为墨,末以麝香;纸必须用紧薄白滑者乃书之:盖自重也。【注释】

〔1〕欧阳通:唐代大臣、书法家。欧阳询之子,工于楷书,与其父开创“欧体”一派,号“大小欧阳”。代表作有《道因法师碑》,笔力遒健,险峻瘦怯。

〔2〕秋毫:此处指秋天的兔毛。█ 〔唐〕欧阳通 道因法师碑(局部)【译文】

欧阳通是欧阳询之子。擅长书法,笔法比其父更为瘦硬劲挺,常以此自矜。欧阳通写字一定要用象牙或犀牛角的笔管,以狸毛为笔心,外面覆盖秋天的兔毛;以松烟为墨,用麝香末混合;纸张则一定要用紧薄白滑的,才肯书写。这大概是他自视甚高的缘故。【延伸阅读】

欧阳通是欧阳询第四子。欧阳询去世时,欧阳通年幼,母亲徐氏望其子承父业。欧阳询的真迹散落民间,家藏无几,徐氏不惜重价购回若干,令欧阳通朝夕临摹。后来,欧母去世,欧阳通为母守丧,皇帝夺情,他每次入朝都赤脚走到皇城门外;值夜班时,就睡在草席上;不是公事不语,回家就痛哭哀号。灾荒之年,母未下葬,他就住在守丧的小屋中,长达四年,未脱丧服。冬天,家人把毡絮铺垫在草席上,欧阳通发觉后撤掉。后来,在武承嗣做太子一事上,欧阳通持反对态度,因犯大逆罪处以死刑。【原文】〔1〕

柳恽尝赋诗未就,以笔捶琴,坐客以箸和之,恽惊其哀韵,乃制为雅音。后传击琴自笔捶之始也。【注释】

〔1〕柳恽:字文畅,南朝梁著名诗人、音乐家、棋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