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法章《当代新闻评论教程》(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1 13:25:03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丁法章《当代新闻评论教程》(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丁法章《当代新闻评论教程》(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上 编 新闻评论学的一般原理

第一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庖丁解牛)】【考点难点归纳(厚积薄发)】

考点一:新闻评论学的定义和学习评论写作应有的态度(见表1-1) ★★表1-1 新闻评论学的定义和学习评论写作应有的态度

考点二:学习和研究新闻评论学的意义(见表1-2) ★★★表1-2 学习和研究新闻评论学的意义

1.2 课后习题详解

1什么是新闻评论学?它研究的范围有哪些?

答:(1)新闻评论学是应用新闻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以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新闻评论的原理、原则、方法以及历史沿革作为研究对象,以逐步掌握新闻评论运作规律、发挥评论最大效用为主旨的一门科学,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实践性。(2)对于新闻评论学的研究范围,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论述:

①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秦珪、胡文龙、涂光晋认为:“新闻评论学是新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研究新闻评论的运用和写作规律的科学,有很强的政治性和实践性。”

②《宣传舆论学大辞典》:“新闻评论学是应用新闻学的重要学科,主要研究新闻评论的特征与类型、历史沿革与地位、评论与政治的关系、评论的规律等。”

③苏州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系青年学者杨新敏认为:“新闻评论学研究的范围要广泛得多,有关新闻评论的各种现象、各个方面,新闻评论的过程、规律,都在它研究的视野之内。”他还大胆提出了新闻评论学应涵盖本体论、创作主体论、对象论、创作论、文体论、媒体论、接受主体与传播环境论以及新闻评论史等的主张。

综上所述,新闻评论学是以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新闻评论的原理、原则、方法以及历史沿革作为研究对象的。

2学习和研究新闻评论学的主要目的何在?

答:学习和研究新闻评论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以下两个方面:(1)按照新闻传播业的客观规律,发挥新闻评论的独特长处,探索真理、追求真理和传播真理,在不同的场合和条件下,让新闻评论这种体裁更好地起到反映舆论、引导并形成舆论,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2)掌握新闻评论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新闻评论的特点、种类、地位和作用,并懂得这种新闻体裁发展的历史、现状与趋势,以及我党数十年来评论工作的根本传统,明确从事新闻评论工作所应具备的修养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在此基础上,通过思维训练和技能培养,初步了解新闻评论写作(或制作)的主要环节与基本程序;基本掌握几种常用评论形式,诸如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按语以及署名新闻时评、思想评论、微型评论、广播电视评论、网络评论等的写作要领,逐步掌握它的写作和运作规律,并在工作实践中较好地运用新闻评论打下扎实基础。

3怎样认识当今时代为新闻评论的兴盛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答:当今时代为新闻评论的兴盛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多元化,这不仅使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而且提高了人们的参与认识,人们迫切要求有更多的知情权、表达权和话语权。(2)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企业转制、体制转换的深化,改革由局部转向整体、由经济领域转向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推进改革和加快发展都面临着一些从未遇到过的新矛盾、新课题,不断衍生着许多人们以前想所未想、见所未见的新事物、新思潮。无论是人们为之振奋、思考、争辩,抑或为之困惑,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在大众关心的现实话题面前,每个人都期待理智的光芒,渴求思想的启迪。如今有海量的信息传播,人们一般已不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对新闻深入、准确的理解与认识,这需借助于权威的分析与评论。正因如此,有一位新闻学者满怀激情地指出:“我国新闻媒体已经进入评论与分析的黄金时代。”更多的人说:“我们进入了‘思想’‘观点’时代。”(3)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新闻传播更加快捷,方式更加多样,这既拓展了信息与思想交流的空间和渠道,提供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公共话语平台,也给传统媒体(尤其是党报)整合新闻资源、做大做强自身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4提高评论素养,对搞好新闻报道有什么帮助?

答:(1)评论素养的内涵

评论素养是指新闻工作者首先应当具备的素养,新闻工作者应当是具有高尚人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是社会活动家,应当具有灵敏的政治嗅觉,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周围的一切,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有自己的判断和估价,有发言的主动权。(2)提高评论素养对搞好新闻报道的意义

评论素养应当成为每位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养之一。胡乔木认为培养名记者的一条重要方法是多写评论和述评,因为评论和述评是一种高层次的新闻报道。懂一点新闻评论学,学一点评论写作,不断提高自己在评论方面的素养,这不仅是搞好当前学习、做好新闻工作的需要,而且对今后具有长远的意义。

①提高评论素养是提高新闻报道的思想性和媒体思想性的重要一环。良好的评论素养可以加深媒体从业者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加强同广大受众以及整个社会的联系程度,最终提升媒体的水平。

②新闻评论是整个报纸宣传的纲,提高记者的评论素养,可以把全部报道工作贯穿起来。

③提高评论素养有助于一线记者和报刊通讯员科学地抽象新闻事实,快速发现问题并提升到应有的高度,抓住要害,提炼出新颖而深刻的报道主题。

④提高评论素养,对社会政治和全局情况留心观察,缜密思考,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往往能使记者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捕捉事物的本质,理出报道的主线,采写新闻报道也更加得心应手。

⑤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评论素养有利于新闻从业者形成敏锐的新闻敏感,辨别真伪、判断是非的能力和良好的逻辑思维。

⑥提高评论素养使记者在搞好日常报道的同时,能采写出有分量的述评新闻,进行画龙点睛的评论,把摆事实和讲道理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增强宣传效果和媒介影响力。

5学习评论写作的正确的态度是什么?

答:学习评论写作的正确态度有以下几点:(1)打破“评论神秘”的观念,树立苦战能过关的志向

新闻评论写作有规律可循,本身并不神秘,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就能逐步掌握。冲破了思想牢笼以后,还必须树立苦战攻关的精神,并辅之以正确的方法。(2)克服“评论无学”的思想,认清评论与政治及理论的关系“评论无学”的思想,既是对新闻评论的误解,又是对自我创造精神的束缚。坚持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紧密联系当前国情、舆情,深入浅出地阐释党的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评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但新闻评论不是纯理性的论证,也不是学术探讨,更不是政策、指示的翻版,而是具有强烈时效性的“时评”,蕴含鲜明针对性和普遍指导性的“政论”。要做到在分析客观形势,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将上头精神与基层实际相结合,与干群思想状况相结合,进行有说服力的舆论引导,需要总结、学习前人和今人的评论理念与实践经验。(3)改变“眼高手低”的状况,做评论园地里坚持练笔的耕耘者

学习评论写作,固然主要取决于作者的思想理论水平,取决于作者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也有一个努力了解和熟悉评论写作基本要求的问题,特别是在坚持练笔中逐步掌握写作技法的问题。虽然这是提高评论写作水平的第二位的问题,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可以起决定性作用。要坚持笔耕,在实践中将所学的评论写作要领认真体会,加以应用,摸索规律,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财富。

6有选择地走访一些报纸总编辑或专职评论员,请他们现身说法,谈谈对抓评论工作和写新闻评论的体会。

答:参考示例:找准共振点说了不白说——我写新闻评论的一点体会

我出生于新中国建立后的第四年,而从事新闻评论写作恰恰和改革开放同步,开始于1978年。三十年来的写作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新闻评论写作并非像某些人嘲讽或自嘲的那样,是什么“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在我看来,新闻评论写作,只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找准党的政策和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共振点,不仅“说了不白说”,而且还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

和我的许多同行一样,我也是由文学青年走上新闻工作岗位的。从1972年在安徽日报发表第一篇“接受再教育札记”起步,我写过诗歌、散文、小说、曲艺。1978年,在“真理标准”讨论中,我写了一篇《“郑人买履”的启示》,很快被蚌埠日报采用。从此,我就爱上了评论写作。由于有文学创作培养起来的文学和文字功底,我的评论文字比较生动,也就很受编辑们的青睐。1983年,在编辑老师们的力荐下,我从某区政府调进蚌埠日报,开始了我的职业新闻生涯。

进了报社,不到半年,我即由记者转任编辑,我编过新闻,也编过专刊副刊,直到主编周末刊,参与创办《淮河晨刊》,担任副主编。20多年来,不管编什么,我始终没有放下手中写评论的这支笔。和同行们交流,我觉得,最适合我们编辑发挥的文体就是评论。我们可以和普通作者一样,写个人署名评论,也可以代表编辑部写评论员文章,写编后、编者按和短评,天地最为广阔。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在本报先后开辟的个人言论专栏《看报说话》和《听钟楼闲话》,每周刊发一到两篇。这个专栏借用杂文的手法写新闻评论,文字生动,紧跟本市和国内外的热点新闻评论,受到许多读者,包括党政官员的喜爱,并以栏题为书名,由新华出版社和人民日报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两本选集。这个专栏中的文章,使我连续15年在安徽省报纸副刊好作品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再由副刊一等奖推荐,获得一次安徽新闻奖一等奖,8次二等奖以及单独的5次安徽新闻奖,加上全国党报言论大赛等省以上奖项,大约有30多个。仅此而言,对我个人来说,已经是“说了不白说”了。

当然,评论的社会功用更重要的是要体现社会效果,在更高的层面上、更大的范围内体现“说了不白说”。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以为,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即便是个人署名评论,同样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潜移默化地引导梳理群众的情绪,冷静理性地分析热点新闻,担负起新闻人应负的社会责任。这实际上也是世界范围内负责任的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起码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良知。如果我们逞一时之快,故作惊人之语,卖弄噱头,也许一时可以取悦一部分读者,但决不可能得到广大读者的长久尊重。

新闻评论的写作,同样离不开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而且相比较记者的采访,评论写作的调查研究要求更深入,因为评论写作不是就事报事,而是要就事论理。道理说得不深刻、不新鲜、不生动,就没法说服别人。而要做到深刻、新鲜、生动,只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握群众思想脉搏,反映群众呼声,运用群众语言,哪一样能离开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呢?

我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的方法也是不拘一格。打的,我和出租车师傅聊;出差,我和旅客乘务员聊;住店,我和旅馆服务员聊。现实空间里聊,虚拟空间的QQ群里也可以和我的学生们聊(我在安徽财经大学新闻系讲授新闻写作和新闻评论课)。如果说这些还是随机的民间调查的话,那以我市政协委员和记者的身份,采访考察就更是职务行为,为我获取官方信息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事实上也正是在民间和官方的信息交汇点上,我写了大量的新闻评论。

而在官方和民间的信息交汇点上做文章,也是对我们评论作者功力的考验。近年来,我在评论写作中注意将思路调整到党的“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上来,将政府关注、又有能力解决的民生问题作为自己评论选题的主基调,找准时点,及时“发言”,不仅获得了读者的好评,还获得了两次意想不到的成功。

2006年年底,我在政协举行的均衡教育专题协商会上了解到,个别小学名校的地段外招生名额,已经在借读费之外“卖”到了1万元。于是,我写了一篇评论《市长的孩子上什么学校》,将我在参加市政协均衡教育调研组到铜陵考察学习中的见闻——分管教育的副市长自己的孩子就近上普通学校,从而带动教育均衡发展的“故事”写进评论,先“吹吹风”。此文一见报,立刻在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报社热线收到许多电话,本市的几家网上论坛也对此事展开了热烈讨论。趁热打铁,我牵头新闻界的8位政协委员联名提案,要求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地分配小学名校的择校名额。市政协高度重视我们的提案,将其改成“社情民意”直报市委市政府领导。我又结合新华社播发的南京在省直机关幼儿园招生中采取摇号的新闻,在我的专栏里写了评论《摇号,一个不错的选择》,建议我市小学名校地段外招生名额采用摇号的方式向社会公开分配。紧接着市政协领导将我这个普通委员安排到市政协常委会上,当着市长陈启涛(现在的市委书记)的面发言,建议改革小学名校的招生办法。随后,陈启涛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亲自读了我的发言稿,并当即表态:“从我做起,不批条子,不开口子,公开摇号”。当年市政府就发文改革了招生办法,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家长代表到现场监督,公开摇号分配小学名校的地段外招生名额。

今年3月7日晚上,我在网上看到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印花税还有下调空间。对此新闻,我认为可以看作政府意在降低投资者交易成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但是我想,印花税已处在只向卖方单向征收千分之一的历史最低水平,下调空间不大。真要减轻股民负担,券商让利的空间要大得多。而在我们安徽,股民意见最大、反映强烈的是在佣金之外券商收取的“五块钱”。股民之所以叫它“五块钱”,是因为这笔5元钱的收费,没有名目,我所开户的券商,干脆就叫“其他费”,而且都是双向收取,买卖一次股票就要在佣金之外多交不明不白的10块钱,相当于单向卖出一万块钱股票的印花税。如果能取消这笔没有名目的收费,对散户股民来说,比降印花税还要实惠。

但是我也深知,要取消这个“五块钱”困难很大。市物价局为此干预过多次,但券商总是往总部身上推,说是总部的“统一规定”。结果就不了了之,拖了下来。

趁证监会意欲降低交易成本的契机,3月8日我写出了新闻评论《尚主席,先取消“五块钱”如何?》。当天下午,我将此文上帖到强国论坛,很快被编辑推荐到人民网主页,几个小时就有一万多网友点击,网友们纷纷跟帖,认为这个“五块钱”早就应该取消了。第二天,我的评论在本报见报后,本报热线陆续收到一些读者的电话,支持我的建议。随后,我给证监会尚福林主席和各位副主席写了一封信,进一步说明取消“五块钱”的必要性,同时寄上刊有我的评论的报纸。

六月初,中国证监会安徽证监局给我打来电话,并随后书面通知我,证监会已将我的建议转交安徽证监局办理。此后他们又多次和我电话联系,并派两位专员到蚌埠,当面征求我的意见。从6月26日开始,全省范围内先后取消了“五块钱”收费,这个拖了十多年的棘手问题,终于尘埃落定。据国元证券和安徽证监局提供的数据推算,安徽股民一年“减负”超过亿元。为此,我们报社党委经过认真研究,专门给我颁发了1000元的“最佳影响奖”。这是本报的历史上,第一次为一篇言论颁发如此重的奖励。市直机关工委书记颜以庆来本报视察工作时,专门来到我的办公室,拉着我的手,高兴地说:“锡钰啊,全市全省甚至全国的股民都要感谢你!”

这两次意想不到的评论效果,为我“找准共振点,说了不白说”的观点,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明。(来源:江锡钰的新浪博客)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实务题

1请对以下新闻评论做简要的点评。

评论一:办好“举手之劳”的小事

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实:失修多年的水管无人问津,涓涓细流,浪费着生命之源泉;公共场合的灯泡坏了,大家都看到了却不管不问,任凭官兵在黑暗中摸索行进;还有办公室里的长明灯,饭堂里的馒头洗碗事件……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已成为基层风气建设的“屏障”,不容小视。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要办好大事应先从办好小事、解决好举手之劳的问题入手,端正好真正服务基层、为基层办实事的思想。笔者认为,小事办得好不好,办事办得实不实,不仅体现出一个领导干部、一个单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折射出一个单位和领导机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务实新风和“以兵为本”的良好形象。把官兵“举手之劳”的小事办好,这不仅符合新《军队基层建设纲要》的要求,也是我们保持同群众血肉联系、改进作风建设的关键环节,更是我们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士兵第一、基层至上”的务实之本。试想,连群众亟待解决的小事都办不到位,解决不得力,领导机关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能不大打折扣吗?官兵投身基层建设的热情能不挫伤吗?

要从根本上调动官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高举“权为兵所用、利为兵所谋”的旗帜,真正把官兵的利益举过头顶,从举手之劳的小事做起,从官兵生活上的点滴做起,把小事办实在,把困难解决到群众的心坎上,这样才会真正实现机关领导和基层官兵的“零距离”沟通、情感上的水乳交融,共同把我们部队的各项工作干好,事业干好。

评论二:有感于“蜗牛背金杯”

近读这样一则寓言:从前,蜗牛不仅能跑,而且能飞,但它却总把比赛中得到的金杯,背在身上舍不得放下。天长日久,金杯与蜗牛的身体长到一块,蜗牛再也飞不起来了,只能在地上慢慢地爬。

其实,现实生活中类似“蜗牛背金杯”的现象并不鲜见。有的人取得一点点成绩,得到一点荣誉,便沾沾自喜,甚至得意忘形。生活中,常有些人把荣誉看得过重,只盯着掌声和桂冠,一旦得到了它,就不思进取,甚至蜕化变质,腐化堕落。众所周知,宋代的方仲永被人们誉为“神童”,但他陶醉于吹捧,最终没成大器。成克杰、胡长清何以由党的领导干部蜕变成人民的罪人?他们忘记了革命追求,改变了为人民服务的初衷,功绩荣誉反成了他们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踏板”,最终遭到人民的唾弃。可见,名利是把“双刃剑”,处理好了,它就会成为我们成长进步的动力、成功的阶梯;处理不好,就会成为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名利就好像一面魔镜,远些看,绚丽夺目,催人奋进;钻进去,意志不坚定者便会在它的诱惑下“中邪”。

时下,正是年终岁末,希望我们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不要忘记查找自身的不足和教训;在取得荣誉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摒弃名利思想的束缚,千万不要学“蜗牛背金杯”。

评论三:从子罕拒宝说做人之宝《左传》里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个善于拍马逢迎的宋国人,将自己的一块宝玉送给京城的长官子罕,子罕拒之曰:“宝玉是你的宝,不贪是我的宝,你把你的宝玉给了我,丢了宝玉之宝;我纳了你的宝,丢了不贪的宝,倒不如各自保住自己的宝。”

由此我想起我的祖父生前常给我们讲起的一句顺口溜:“心不偷,凉溜溜。”意思是,做人只要保持一颗不贪的心,人生路上就不会翻船,就没有什么小辫子怕人抓,心绪自然安定。对于贪心,古人尚能做到“君子持身当如泰山九鼎,任凭洪涛倒海,亦砥柱屹然,阴风四起,亦皓月朗然”。作为今天的共产党人,受党教育多年,难道还不如古人吗?江主席曾多次告诫我们,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这“四自”对于我们完善自己的品格和人格非常重要,我们每个党员同志,平时一定要经常反思自己和解剖自己,消除头脑中肮脏的东西,用正确的理论和观点,不断地冲洗头脑中的灰尘,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品和人格。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目睹到一些人,平时满口的马列,一派正人君子相,一旦到了要紧时刻,特别是生死关头,就完全变了样。这些人平时表现出来的人品和人格实际上都是装出来的。成克杰、胡长清在平时的公开场合就是最好的演员,可惜他们失去了做人的珍宝,心灵的防线就像一张纸墙,经不起贪的冲击,最终以铁窗生涯结束了自己的后半生。可见,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做人的珍宝,丧失了理想信念,就会迷失方向,在人生的道路上是断然走不到头的。这已被太多的事实所证明。

其实做人之宝归根到底就是一个人的理想信念。今天,我们共产党人的做人之宝,就是认认真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踏踏实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工作中时时处处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党性原则,守住自己的做人之宝。惟有如此,我们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才能在平时经得起考验,在关键时刻、生死关头做到“大火流金而清风穆然,严霜杀物而和气蔼然”。

2请以下面这则新闻为素材,撰写一篇评论,题目自拟,字数控制在1000字之内。(南开大学2011年研)

参考材料:(新闻背景: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文联主席冯骥才受邀前往香港参加香港书展,于2010年7月26日晚上回到天津,行程为期六天。)

25日在会展中心举行的“名作家讲座系列”是香港书展的重头戏。继去年著名作家张贤亮受到读者追捧后,今年冯骥才的到来更令香港市民翘首期盼,讲座前几日,门票就已销售一空,这其中既有冯骥才的资深粉丝,更多的则是“文化保护”的坚定追随者。当天,更出现了众多读者站着聆听整场演讲的火热场面。

讲座由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郑培凯主持。冯骥才演讲的题目是《我在做什么》,演讲围绕着在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化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及其思考,进行了近一个半小时的专题演讲。讲座中,冯骥才与郑培凯还以对话形式,谈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以及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国非物质文化正在飞速的消失,每分钟都在消失。”冯骥才在讲座中特别用“我的心很疼痛”这样深情的句子表达出自己的担忧与急迫。

冯骥才还特别向香港读者介绍了自己参与的230个自然古村落的核查、保护工作以及对中国史诗的寻找。“外国人总说中国是没有史诗的民族,我们就在苗族发现了一万六千行的史诗。史诗记载了一个民族诞生及变迁的经过,少数民族的史诗有不少都是在歌声中传播。苗族的史诗还在沿用最古老的方法,族中有长者故去,年轻一辈就要在葬礼时听其他长者用歌声传唱民族历史。”

冯骥才说在这次演讲过程中他听到了来自“90后”的真实声音,这让自己感觉到兴奋与欣慰。特别是一个女孩在发言中还表达出对民间文化和中国古村落生存状况的担忧。冯骥才笑称自己与“90后”无代沟,更坦言自己对“90后”关心中国文化保护的现状很感动,他希望这一次的香港之行,能够唤起香港市民的一种自发与自觉,共同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中来。(来源:《今晚报》,2010-07-27)

1.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实务题

1请对以下新闻评论做简要的点评。

评论一:办好“举手之劳”的小事

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实:失修多年的水管无人问津,涓涓细流,浪费着生命之源泉;公共场合的灯泡坏了,大家都看到了却不管不问,任凭官兵在黑暗中摸索行进;还有办公室里的长明灯,饭堂里的馒头洗碗事件……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已成为基层风气建设的“屏障”,不容小视。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要办好大事应先从办好小事、解决好举手之劳的问题入手,端正好真正服务基层、为基层办实事的思想。笔者认为,小事办得好不好,办事办得实不实,不仅体现出一个领导干部、一个单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折射出一个单位和领导机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务实新风和“以兵为本”的良好形象。把官兵“举手之劳”的小事办好,这不仅符合新《军队基层建设纲要》的要求,也是我们保持同群众血肉联系、改进作风建设的关键环节,更是我们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士兵第一、基层至上”的务实之本。试想,连群众亟待解决的小事都办不到位,解决不得力,领导机关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能不大打折扣吗?官兵投身基层建设的热情能不挫伤吗?

要从根本上调动官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高举“权为兵所用、利为兵所谋”的旗帜,真正把官兵的利益举过头顶,从举手之劳的小事做起,从官兵生活上的点滴做起,把小事办实在,把困难解决到群众的心坎上,这样才会真正实现机关领导和基层官兵的“零距离”沟通、情感上的水乳交融,共同把我们部队的各项工作干好,事业干好。

评论二:有感于“蜗牛背金杯”

近读这样一则寓言:从前,蜗牛不仅能跑,而且能飞,但它却总把比赛中得到的金杯,背在身上舍不得放下。天长日久,金杯与蜗牛的身体长到一块,蜗牛再也飞不起来了,只能在地上慢慢地爬。

其实,现实生活中类似“蜗牛背金杯”的现象并不鲜见。有的人取得一点点成绩,得到一点荣誉,便沾沾自喜,甚至得意忘形。生活中,常有些人把荣誉看得过重,只盯着掌声和桂冠,一旦得到了它,就不思进取,甚至蜕化变质,腐化堕落。众所周知,宋代的方仲永被人们誉为“神童”,但他陶醉于吹捧,最终没成大器。成克杰、胡长清何以由党的领导干部蜕变成人民的罪人?他们忘记了革命追求,改变了为人民服务的初衷,功绩荣誉反成了他们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踏板”,最终遭到人民的唾弃。可见,名利是把“双刃剑”,处理好了,它就会成为我们成长进步的动力、成功的阶梯;处理不好,就会成为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名利就好像一面魔镜,远些看,绚丽夺目,催人奋进;钻进去,意志不坚定者便会在它的诱惑下“中邪”。

时下,正是年终岁末,希望我们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不要忘记查找自身的不足和教训;在取得荣誉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摒弃名利思想的束缚,千万不要学“蜗牛背金杯”。

评论三:从子罕拒宝说做人之宝《左传》里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个善于拍马逢迎的宋国人,将自己的一块宝玉送给京城的长官子罕,子罕拒之曰:“宝玉是你的宝,不贪是我的宝,你把你的宝玉给了我,丢了宝玉之宝;我纳了你的宝,丢了不贪的宝,倒不如各自保住自己的宝。”

由此我想起我的祖父生前常给我们讲起的一句顺口溜:“心不偷,凉溜溜。”意思是,做人只要保持一颗不贪的心,人生路上就不会翻船,就没有什么小辫子怕人抓,心绪自然安定。对于贪心,古人尚能做到“君子持身当如泰山九鼎,任凭洪涛倒海,亦砥柱屹然,阴风四起,亦皓月朗然”。作为今天的共产党人,受党教育多年,难道还不如古人吗?江主席曾多次告诫我们,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这“四自”对于我们完善自己的品格和人格非常重要,我们每个党员同志,平时一定要经常反思自己和解剖自己,消除头脑中肮脏的东西,用正确的理论和观点,不断地冲洗头脑中的灰尘,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品和人格。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目睹到一些人,平时满口的马列,一派正人君子相,一旦到了要紧时刻,特别是生死关头,就完全变了样。这些人平时表现出来的人品和人格实际上都是装出来的。成克杰、胡长清在平时的公开场合就是最好的演员,可惜他们失去了做人的珍宝,心灵的防线就像一张纸墙,经不起贪的冲击,最终以铁窗生涯结束了自己的后半生。可见,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做人的珍宝,丧失了理想信念,就会迷失方向,在人生的道路上是断然走不到头的。这已被太多的事实所证明。

其实做人之宝归根到底就是一个人的理想信念。今天,我们共产党人的做人之宝,就是认认真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踏踏实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工作中时时处处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党性原则,守住自己的做人之宝。惟有如此,我们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才能在平时经得起考验,在关键时刻、生死关头做到“大火流金而清风穆然,严霜杀物而和气蔼然”。

答:(1)评论一:

①优点有:

a.选题开口较小,论述的问题相对集中。这一点从评论的标题“办好‘举手之劳’的小事”就可以看出。

b.文章一开头说到的“失修多年的水管无人问津”“公共场合的灯泡坏了,大家都看到了却不管不问”“饭堂里的馒头洗碗事件”等内容,都体现出“从小处着眼、从身边说起”的特点。

②缺点有:

a.说理方式生硬、呆板,缺乏生动性、形象性,导致文章的说服力不强,很难产生实质性的作用,沦为“说了也白说”。

b.对普遍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作者没有讲出令人信服的道理,更没有举出成功解决的实例,仅用“勿以善小而不为”这种人人皆知的道理,很难引起官兵们的关注。若能在“小事不小”上再做点文章,在“领导带头”上再下点功夫,在为士兵利益着想上举出实例,评论将更有力度,能真正做到以理服人。(2)评论二:

①优点有:

a.这篇评论开头引用一则寓言,很新鲜,能够吸引读者。

b.方仲永的例子和成克杰、胡长清的例子,一古一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纵向的比较更能发人深省,加深读者对“蜗牛背金杯”的现象的认知和反省。

②缺点有:

a.这篇评论总体上是在揭露问题,讲“不应怎么办”多,而说“应当怎么办”少,缺乏应有的现实指导意义。

b.第三段本应该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例进行论述,但作者只用几句口号式的倡议草草收尾,使整篇文章的说服力下降。“不要……”“一定要……”“千万不要……”这类生硬的说教,显然难以使人信服。(3)评论三:

①优点有:

a.这篇言论的选题是出自一个典故,开头先讲故事,增加了言论的生动性;

b.文中以顺口溜和引文相配合,使文章可读性增强。

②缺点有:

a.未能从典故中挖掘新意,只用今天的理论验证典故中所阐明的道理,缺乏趣味;

b.末段讲到“做人之宝”就是理想信念,点破主题,但却没有更具体深入的分析论证,显得有些牵强,甚至有讲大话、空话之嫌。

2请以下面这则新闻为素材,撰写一篇评论,题目自拟,字数控制在1000字之内。(南开大学2011年研)

参考材料:(新闻背景: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文联主席冯骥才受邀前往香港参加香港书展,于2010年7月26日晚上回到天津,行程为期六天。)

25日在会展中心举行的“名作家讲座系列”是香港书展的重头戏。继去年著名作家张贤亮受到读者追捧后,今年冯骥才的到来更令香港市民翘首期盼,讲座前几日,门票就已销售一空,这其中既有冯骥才的资深粉丝,更多的则是“文化保护”的坚定追随者。当天,更出现了众多读者站着聆听整场演讲的火热场面。

讲座由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郑培凯主持。冯骥才演讲的题目是《我在做什么》,演讲围绕着在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化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及其思考,进行了近一个半小时的专题演讲。讲座中,冯骥才与郑培凯还以对话形式,谈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以及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国非物质文化正在飞速的消失,每分钟都在消失。”冯骥才在讲座中特别用“我的心很疼痛”这样深情的句子表达出自己的担忧与急迫。

冯骥才还特别向香港读者介绍了自己参与的230个自然古村落的核查、保护工作以及对中国史诗的寻找。“外国人总说中国是没有史诗的民族,我们就在苗族发现了一万六千行的史诗。史诗记载了一个民族诞生及变迁的经过,少数民族的史诗有不少都是在歌声中传播。苗族的史诗还在沿用最古老的方法,族中有长者故去,年轻一辈就要在葬礼时听其他长者用歌声传唱民族历史。”

冯骥才说在这次演讲过程中他听到了来自“90后”的真实声音,这让自己感觉到兴奋与欣慰。特别是一个女孩在发言中还表达出对民间文化和中国古村落生存状况的担忧。冯骥才笑称自己与“90后”无代沟,更坦言自己对“90后”关心中国文化保护的现状很感动,他希望这一次的香港之行,能够唤起香港市民的一种自发与自觉,共同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中来。(来源:《今晚报》,2010-07-27)

答:参考示例:文化保护刻不容缓“中国非物质文化正在飞速的消失,每分钟都在消失。”冯骥才在香港城市大学的讲座中特别用“我的心很疼痛”这样深情的句子表达出自己的担忧与急迫。

的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国人似乎一直有一种奇怪的心态。如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对国人造成极大的冲击。在他们提出申报之时,我国掀起轩然大波,乃至响起“保卫端午节”的呼声,颇有点悲壮色彩,国人认为新一轮的“申遗”活动“刻不容缓”。

因为韩国端午祭一“闹”,为“保卫”我国的传统节日,人们才重新重视划龙舟,寻艾蒿斗百草……不得不说,这种“觉醒”实在是一种被逼出来的觉醒,不是骨子里的觉醒。现在只要还没人争中秋、争春节,人们就还不慌不忙,待到被别人“抢走了”,才开始做些补救的工作。躺在“资格”上吃饭,在我国习以为常,在国际上并不认可,他们认可的是文化的民间基础。因此,我们应扎扎实实地弘扬本国本地区最具特色的民间文化,从培育民间力量抓起。

冯骥才曾经说过:“外国人总说中国是没有史诗的民族,我们就在苗族发现了一万六千行的史诗。史诗记载了一个民族诞生及变迁的经过,少数民族的史诗有不少都是在歌声中传播。苗族的史诗还在沿用最古老的方法,族中有长者故去,年轻一辈就要在葬礼时听其他长者用歌声传唱民族历史。”

在这次演讲过程中,“90后”表现出的对于中国文化的关心令冯骥才倍感兴奋和欣慰。我国拥有五千年的绚烂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任其实也在青年人的肩上。因此冯骥才借此机会,呼吁香港市民共同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中来。

第二章 新闻评论的特点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庖丁解牛)】【考点难点归纳(厚积薄发)】

考点一:新闻评论(见表2-1) ★★表2-1 新闻评论

考点二: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关系(见表2-2) ★★★★表2-2 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关系

考点三:新闻评论与理论文章的关系(见表2-3) ★★表2-3 新闻评论与理论文章的关系【评论佳作赏析(见贤思齐)】校园App应坚持服务为本

移动互联时代,网络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手机支付、手机购物、网络教育等,都是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福利”。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各具特色的智能手机App,与此同时,校园也享受到移动互联网的便利,国内一些高校引入了“互联网+校园App”的管理模式进行校园服务。[本段为由头]

2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8.6%。[该处提供事实性论据。在考试中,引用CNNIC发布的相关数据,可以为文章添色]大学校园里,学生们更是人手一部手机,以便学习、生活和交流。高校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也与时俱进,通过“互联网+”的形式服务师生。高校通过智能App对学生进行线上管理、在线服务,在节省了一定的人力和物力的同时,也提高了管理效率,为双方提供便利。[本段论述校园App的优点]

校方紧跟时代,想要利用智能App为师生服务的初衷可佳,但在推进使用的过程中,有时反而给学生带来了不便。跑步、打水、查询学分、找自习室、连接无线网络……大学生的手机被各类校园App“霸屏”。曾有记者采访了全国多个省份、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后发现,每位大学生平均下载约4个App。[该处提供事实性论据]移动终端让大学生享受到一些便捷的服务,但手机App种类繁多、单个App的功能过于单一,也徒增了大学生的烦恼。而且,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App还可能因手机设备、网络环境、技术等方面的局限,不能随时随地进行便捷服务。实际上,校园App应坚持为师生服务的初衷,理性使用。[本段论述校园App的缺点,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校园App应坚持服务为本]

让校园App真正发挥服务功能,确保给学生提供便利,需要校方、学生和有关部门三方联动,握指成拳。

校方在校园里推进智能App的使用时,应广泛调研,征求学校师生的意见,做到有的放矢,考虑师生实际需要,尽可能精简App的数量,采用具有多功能的智能App,进行高效服务。同时,对于智能App要进行实时监管,定期收集学生反馈意见,与APP服务商沟通,促进App改进不足,提升服务质量。

学生应该具有主人翁意识,使用智能App时多反馈意见,与校方沟通,促进App服务的改进提升。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3月12日,教育部印发《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其中提到,教育部将与网信部门开展联合行动,治理校园App乱象。研究制定规范校园App管理的意见,规范第三方校园App的引入和自主开发校园App的建设。有关部门的重视与相关意见的出台将会促进校园App朝着服务师生的正确轨道行进。[以上四段从校方、学生和有关部门三方面提出具体的措施]

校园智能App是顺应着智能化、信息化的时代潮流的新事物,但目前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我们应该有一定的耐心,推动其朝着更加精简化、实用化、便捷化的方向发展,让校园智能App真正成为服务师生的工具。[总结全文](来源:《中国青年报》,2019-06-04;作者:白梓含;有改编)

2.2 课后习题详解

1什么是新闻评论?

答: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热门话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思想启迪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新闻评论由于它的独特功能,在报刊上为区别于其他文字体裁,一般都采用正楷字体,清晰、醒目。一些特别重要的社论、编辑部文章以及特约评论员文章,有时还用大一号的正楷字或宋体字,多数评论都放在版面的显著地位,并围框,以示庄重。

2试比较各位专家、学者对新闻评论定义表述的长与短。

答:(1)台湾报人林大椿在《新闻评论学》一书中说:“新闻为事实的客观记载,评论为基于事实而发表的意见。”该定义指出新闻评论区别于新闻报道的本质是基于事实而发表的意见,但忽略新闻评论的新闻性和所评述新闻事件的价值和普遍意义,并不是所有基于事实的意见都是新闻评论,定义缺乏针对性,过于宽泛。(2)我国著名评论工作者、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范荣康认为:“新闻评论是就当天或最近报道的新闻,或者虽未见诸报端但确有新闻意义的事实,所发表的具有政治倾向的、以广大读者为对象的评论文章。”该定义比较完整地阐述新闻评论的内涵,指出新闻评论的新闻性、论说的公众性。但不是所有的新闻评论都具有政治倾向,随着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的繁荣,新闻评论所基于的事实和现象也更加广泛,而且该定义未能指出新闻评论的写作主体。(3)曾从事过媒体评论工作、现在执教新闻评论课程的学者马少华这样表述:“新闻评论是新闻体裁中重要的一类,它表达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对由新闻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的思考。”该定义指出了新闻评论是一种新闻体裁,突出了新闻评论的新闻性和思想性,但并不是所有新闻事件都能引发新闻评论,此定义过于简单。(4)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赵振宇教授则认为:“所谓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新闻评论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或文字、或声音、或音像结合、或图文并茂,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定义较为全面,对于新闻评论的主体、内容、形式都做了界定,还强调了其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该定义对评论的事实未做限定,并不是所有新闻事实、问题都引发新闻评论。(5)丁法章在《新闻评论教程》中这样概括新闻评论的定义:“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热门话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思想启迪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这一定义是对历来专家、学者的新闻评论定义的总结归纳,比较完整全面。

3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

答:(1)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共同点

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是新闻体裁中最常用的两种主要文体,它们在一个总的报道思想指导下,分工合作、紧密配合,完成一定的传播任务。这两种主要文体的大目标一致,都要求准确、鲜明、生动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2)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不同点

①反映内容不同

a.新闻报道主要向受众传递新的事实信息,提供新闻事件的事实真相,力求反映客观事实,“用事实说话”,新闻报道的事实主要给受众以“知”。

b.新闻评论以新闻提供的事实为出发点,深入挖掘事实表象所掩盖的本质,然后进行分析说理,由点到面,由表及里,深刻揭示事实所蕴含的意义,直接阐明作者对事实或问题的评价与看法,传播观点信息,反映传播的意图。

②写作目的不同

a.新闻报道是以传播事实信息为主,由此在社会上形成舆论。它在满足受众欲知未知目的的同时,发挥宣传政策、表彰先进、传播知识、激浊扬清等作用。

b.新闻评论旨在使新闻内在的思想得以引申、提高与升华,直接阐明主张与思想观点,摆事实是其论证的手段,讲道理为其根本目的。

③表达方式不同

a.新闻报道以记叙为主,以讲清事实“五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为什么)为基本条件。

b.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讲究概念、判断、推理,要求论点准确、论据充分、论证有逻辑性。

4新闻评论与理论文章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在哪里?

答:(1)新闻评论与理论文章的共同点

新闻评论和理论文章有时难以辨别,主要因为二者的议论对象与表达方式大体相近。(2)新闻评论与理论文章的不同点

①新闻评论具有更强烈的时效性

新闻评论所关心的是“直接的当前现实”,有较为明晰的时间概念,它以迅速及时地评述最新事件、热门话题,阐明事理,引导舆论见长,以提出和解决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取胜。理论文章虽然也服务于现实需要,但更注重分析的透辟和论证的严密,着眼于道理的说服力和生命力,它更富有理论色彩,其社会作用往往更深远些。

②新闻评论具有更鲜明的针对性

新闻评论要求针对当前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和问题发表意见和主张,评论的对象是客观的、具体的,所揭示与促使解决的问题,都应是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释的问题;新闻评论所论之题更具体实在;新闻评论还肩负着指导实践的重任。

③新闻评论具有更直接的现实性

新闻评论重在紧密联系现实,实事求是地以科学理论来开拓人们的思路,运用事物的客观规律、党的方针政策来启发和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力求让受众觉得这类文章所论述的问题既发生在我们的周围,又充满生活的哲理,因而感到可近、可亲、可信。

5凡是议论和说理的文章就是新闻评论吗?为什么?

答:不是所有的议论和说理的文章都是新闻评论,原因有以下几点:(1)所依托事实的性质不同

与一般的议论和说理文章相比,新闻评论以新闻事实为依托,时效性越强越好,而且这个新闻必须是有价值的,是事关国计民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密切关注的,或者针对现实工作生活中的某一个热点问题、某一类思想倾向。(2)社会功能不同

新闻评论通过对具有新闻价值和普遍意义的事实或现象发表意见,摆事实,讲道理,进而引导舆论,协调社会。相比之下,议论和说理的文章一般并不具备这样的社会功能。(3)论理的高度不同

议论重在发表意见,不一定拥有完整论据的支撑;说理文章要求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反复论证,不厌其详,不嫌其长,讲求理论的力度、厚度与深度;新闻评论虽然也讲求理论色彩,但主要技法是有的放矢、分析精当、说理明快、画龙点睛、恰到好处,强调触及当前的工作和思想实际,敢于触及时弊,开展思想交锋,做到善破善立。(4)面向的受众不同

新闻评论不同于一般议论和说理文章,它从论题到论理,从语言到文风,都要面向最大多数的公众,具有广泛的公众性、公益性。这就决定新闻评论所提出和解决的应该是具有现实意义、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又能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的问题。另外,新闻评论的公众性还体现在,论述方式和语言表达上也要符合广大民众的特点和需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6新闻评论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各个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何?

答:(1)新闻评论的根本特征

①论题具有强烈的新闻性

新闻评论以新闻为依托,这个新闻时效性越强越好;并且,这个新闻有价值,事关国计民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密切关注。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工作和实际生活中的某一个热点问题、某一类思想倾向而写,论题紧跟时代的脚步,追踪社会生活的进程,搭准人们思想的脉搏,力求“言当其时”“评在当口”,同样可以获得先声夺人的优势,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

②论理具有鲜明的思想性

评论的思想性,是指必须从政治的视角辨析是非,阐明立场,纠正谬误,宣示观点,给出科学的思想方法,给出解读论题的正确思路。落实到新闻评论写作上,包含三层意思:

a.新闻评论贵在说理。就实论虚、析事明理是新闻评论的根本任务,离开揭矛盾、摆事实、讲道理,就不称其为新闻评论。

b.新闻评论怎样说理。说理的主要技法是分析精当,说理明快,恰到好处,同时要触及当前的工作和思想实际,敢于触及时弊,开展思想交锋,做到善破善立。

c.新闻评论说什么样的道理。新闻评论说的道理应该力求是正确、深刻,经实践检验证明是科学的道理。

③论说具有广泛的公众性

新闻评论,从内容到形式,从论题到论理,从语言到文风,都要面向最大多数的公众,具有广泛的公众性、群众性,或称大众化。这由媒体作为大众传播工具这一特性所决定。论说具有广泛的公众性的要求包括:

a.新闻评论所提出和解决的应该是具有普遍现实意义、当前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广大民众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同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又能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的问题。

b.立论客观、公允,为民代言,为民立言,真正成为公众利益的代表者,时代变化和时代进步的记录者和见证者,正确舆论的传播者和引导者。

c.评论的论述和语言表达方式符合广大民众的特点和需要,尽量照顾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为他们所喜闻乐见。

d.各新闻媒体应想方设法,尽量吸引广大群众关心新闻评论工作,直接参与新闻评论的写作。(2)各个特征的内在联系

①论题具有强烈的新闻性是前提,失去了新闻性,便不称其为新闻评论。

②论理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是根本,新闻评论是有的放矢、就事论理的一种文体,就实论虚、析事明理是新闻评论的根本任务,新闻评论贵在说理,其主体就是围绕怎样说理和说何道理展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