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的秘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1 16:01:51

点击下载

作者:杨丽芸,曹赫然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眼睛的秘密

眼睛的秘密试读:

《人体秘密丛书》编委会

总 策 划 肖培新

总 主 编 赵志国

主  编 (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俊月 石建喜 邢海娇 曲维忠 刘 娜

     关胜江 孙胜振 李新华 杨丽芸 张学林

     段 洁 高永刚 曹赫然 韩红伟 薛 媛

编  委 (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俊月 石建喜 付华斌 邢海娇 曲维忠

     朱宏日 庄 宁 刘 娜 刘永明 刘淑清

     关胜江 孙胜振 孙清热 李永生 李智滨

     李新华 杨丽芸 杨雪军 张学林 周小东

     段 洁 姚成增 聂红明 高永刚 高明秀

     曹赫然 韩亚光 韩红伟 薛 媛

插  图 (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玉梅 刘 翠 孙晓平 李文江 张 芳

     赵 宣 丽焕

楚序

21世纪是一个大健康时代,是自我保健大显身手的时代。人类在温饱问题解决以后,将追求心理、生理、社会、环境的健康和谐。旧的医学模式强调的是医生与病痛,新的医学模式注重的是健康的维护,医生只是医疗保健中最后的选择。而通过阅读一些生命科学的科普图书,获得相关医疗保健知识,正确地了解和认识自身,以使自己健康、家人健康,是当今预防疾病、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卫生保健事业不可缺少的内容。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提出,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例如在美国,富人和穷人比,高血压、冠心病、肿瘤的发病率明显低于穷人,寿命也长。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美国的富人比穷人受到了更好的健康教育,有更强的自我保健意识。

我国人口的健康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卫生保健知识不够普及,在寻求健康的努力中,人们往往过多依赖于现代医学技术和设备,较少发挥和运用人类自我保健作用。让广大民众学会自我保健,担负起对自身健康的责任,依靠自己的保健知识和行动努力,选择最健康的生活方式,用科学知识来维护健康、促进健康,是医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

我们的目标是真正写出一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同时又有很高的“科技含量”,而且还带有一点文化味的健康科普作品。对健康科普图书来说,因为人人都关注健康,读者来自各行各业,年龄构成、学历构成、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唯有将深奥的医学知识理解、提炼后用通俗的语言准确表达其科学的内涵才能使人正确地理解。如何做到深入浅出,用明白晓畅的语言把深奥的医学道理传播给不同层次的大众,确实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弄不好就会成了枯燥无味、千篇一律、缺乏文采的“瘪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难度甚至超过专业学术论文。倘若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知识和一定的文学修养是绝难胜任这项工作的。

这套医学科普丛书,系统地介绍了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且图文并茂。这种形式既提高了这套丛书的科学文化品位,同时又增强文章的科学性和可信感。而且全书知识信息量大,道理深入浅出,形式生动活泼,不失为一套优秀的生命科学普及读物。愿这套丛书能够成为促进心身健康的优质“营养品”。河北医科大学教授 楚立2009年5月

弁言

十几年前,作为肾内科医生的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位患者因眼睑浮肿诊断为急性肾炎入院,他问我:“肾是啥东西?”我告诉他肾就是“腰子”。他茫然地点点头,自言自语道:“腰子有病为啥眼皮肿?”

多年案牍劳形的编辑生涯,并没有使我忘记这个小插曲:我们的老百姓对自己身体的了解太少了!

对人体不了解,就不能合理地保持健康、有效地防病,得了病后也不能更好地护理和配合治疗。由此萌生一个想法,即《人体秘密丛书》的编写初衷——向人们提供一种小书,就某一器官或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及相关疾病作简单介绍,使读者对自己的身体有所了解,增进健康卫生知识。这是保健的前提,这是预防疾病的前提,这是配合治疗的前提。

将此想法告诉河北医科大学赵志国博士,他也深有同感,由于大众的卫生知识太少,得病后不求医、乱求医者大有人在,指导人们了解、爱护自己的身体是功德无量的事。赵博士学贯中西医,除教学、科研之外,一直致力于医学科普工作,他认为,医学院校除培养医学生外,还要向大众普及医学知识,医学院校的师生都有此义务。几天后,赵博士将我们的共识具体化,用电子邮件发来比较详细的编写方案,并建议加入适量图片。在赵博士的精心组织下,众多专家齐心协力,经过近一年的辛勤工作,成就了此丛书。《人体秘密丛书》出版在即,赘言几句,交代其来龙去脉,是为弁言。肖培新2009年7月1日

引言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眼睛是人的视觉器官,位居五官之首,以特有的结构和本能把大脑与外界沟通,犹如大脑开向外界的窗户。眼睛是接收信息量最大的感觉器官,而除了作为视觉器官以外,通过眼睛还能表达人的丰富情感,是心灵了解外界的重要通道,同时又向外界透露了心中的情感,是心灵交换信息的渠道。正如人们常说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博厄斯曾言:“眼睛是灵魂的窗户,人的才智和意志可由眼看出来。”而眼睛之所以能传神,其实是通过瞳孔的扩大和缩小、眼球的转动、眼皮的张合程度以及目光凝视来体现的。

安斯蒂说:“眼睛是内心的索引。”人的思想情绪和瞳孔的变化关系密切。令人欣快的刺激会使瞳孔扩大;令人厌恶的刺激能使人的瞳孔收缩;恐慌或兴奋激动时,会使瞳孔扩大到平常的4倍。因此,瞳孔的变化是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标志。

眼球的转动也可以显示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如两人交谈时眼球比较稳定且很少转动,说明态度诚恳;而目光游移闪烁,说明暗藏打算。

眼皮的张合程度一般能反映出人的精神状态。沮丧、懊恼会使人耷拉眼皮,与人交谈时半闭双眼是轻狂傲慢、目中无人的表现。

另外,凝视也是眼睛所能运用的最重要的技巧。凝视是作为与人交往的一种手段。蒙田曾说:“恋爱中的人发怒、和好、恳求、决定,终于说出一切话语,全用他们的眼睛。”因此,人们也常说“会说话的眼睛”。

不同颜色的眼球

世界上总体来说有四大人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和棕色人种,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例如,黄种人大都居住在东方,所以黄种人又叫东方人,他们长着黑眼珠;白种人与黄种人恰好相反,他们又叫西方人,长着蓝眼珠。为什么种族不同的人,眼珠的颜色也会不同呢?

眼珠是由角膜、虹膜和瞳孔等组成的,角膜是无色透明的,瞳孔不变色,因此,眼珠的颜色取决于虹膜的颜色。那么,为什么东方人的眼珠是黑色的,而西方人的眼珠是浅蓝色的呢?这要从眼球虹膜的结构上来谈。

人类眼球的虹膜由五层组织构成。它们是内皮细胞层、前界膜、基质层、后界膜和后上皮层。其中,基质层、前界膜和后上皮层中含有许多色素细胞,这些细胞中所含色素量的多少决定了虹膜的颜色。色素细胞中所含的色素越多,虹膜的颜色就越深,眼珠的颜色也就越黑;而色素越少,虹膜的颜色就越浅,则眼珠的颜色就越淡。重要的是,细胞的色素含量与皮肤的颜色是一致的,还与种族遗传有关。有色人种(如亚洲人、非洲人)的虹膜中色素含量多,所以眼珠看上去是黑色的;白色人种的虹膜中色素含量少,所以眼珠呈蓝色或灰色。

“眼跳”是怎么回事

所谓“眼跳”,是指眼皮出现的有节律性颤动,医学上称为眼睑痉挛。左、右眼均可以发生,而民间那种“左眼跳财,右眼跳祸”的说法是不科学的。我们的眼皮有五层组织,除皮肤外,有两种肌肉,一种叫眼轮匝肌,另一种叫提上睑肌。眼轮匝肌收缩使眼皮发生闭合作用;提上睑肌收缩则可以使眼睑睁开。我们平时能睁眼和闭眼的生理功能,就是靠这两种肌肉的收缩来完成的。如果靠近眼边的一束肌肉发生痉挛而没有收缩,就会产生不应当有的眼皮跳动,即所谓的“眼跳”。“眼跳”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它对眼睛的危害不是很大,不必过于担心。引起“眼跳”(即眼轮匝肌痉挛)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眼睛本身的毛病所致,比如强光或不良的化学气体刺激眼睛或眼部炎症。另一种是用眼过度、身体不适所致,如神经衰弱、情绪波动、过度用眼造成眼睛疲劳、睡眠不足以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等,这些都属于神经反射性因素。这种抽动往往由于局部支配眼部肌肉的神经纤维紧张性增高所致。这种原因引起的“眼跳”常常是偶发性的,一天一次或两三次,每次几下,持续一秒到两秒钟。一般不需要用药,适当休息之后,症状就会减轻或消失。如果一时找不到原因可以服用一些镇静药和维生素B;一旦找到明确的原因就要积极进行对因治疗。

不怕冷的眼睛

冬天,寒风刺骨。人们外出行走总是要把衣服加厚,而且裹得严严实实,尤其额面、手、足,以免冻坏。还常常被冻得鼻青脸红。不过,你也许会发现,同样暴露在体表的眼睛却不怕冷,人们也从未注意过要为眼睛增置防寒保暖的设备。即使眼眉结冰、睫毛上霜,眼睛却照样顾盼自如,丝毫没有一点冷的感觉。例如,南极科考人员冻伤过手指,冻伤过耳朵,可从没听说他们有冻伤眼睛的啊!这是为什么呢?关键在于我们的眼珠有一种特殊的抗寒本领,使它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冷。正因为如此,在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严冬季节,眼睛可以极目远眺,欣赏着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

热和冷都是指温度的变化,我们的身体之所以能够分辨出外界热冷的变化,是因为人的皮肤及内脏器官存在着温度感受器,通过这种感受器,大脑可以接受人体外界或身体内脏器官温度的变化。这种感受器在皮肤表面是以“点”分布的,故叫做“冷点”和“热点”。但其分布并不均匀,一般冷点比热点要多。当外界温度降低以后,低温作用于皮肤,皮肤的温度也随之下降,就刺激了分布在体表的冷点,冷点又将刺激通过神经传给大脑,从而使人感觉到冷。而眼珠的角膜根本就没有这种冷点装置,所以对冷的变化无法作出应答。实际上,黑眼珠的温度也在随着外界气温的下降而减低,但是从结构上说,鼻尖、耳缘和手指处的毛细血管都非常多,遇冷后毛细血管迅速扩大,散热比较快,所以这些部位的温度也特别低。而眼球前面的角膜是不含血管的透明组织,热的散播较慢也较少,前面又有柔软而且血管丰富的眼皮,像两扇大门似的挡住了寒冷,所以,眼球的温度实际上要比完全暴露的鼻尖、耳缘、手指头要高。

黑眼珠之所以对寒冷的应答如此迟钝,也是对外界环境的一种适应。对严寒毫无惧色的眼珠常常以它超乎寻常的感触本领在警惕地保护着自己。这也可以说是跟踪感觉的一种代偿,借以弥补寒冷感觉的不足。例如,扑打额面的灰尘似乎使你毫不在意,但微不足道的尘埃飞入眼睛,却好似“巨石”一般,眼睛会立即将这一“强敌入侵”信息传给大脑,让大脑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把“强敌”赶走或是消灭。眼珠的这种本领就是由于在它的上面分布着极为丰富的感触神经装置才具备的。

容易肿胀的眼皮

人的眼皮突然发生浮肿,这是常有的事。休息不好会肿,虫子叮一下就肿个大包,有的人肾脏不好,也会出现眼皮浮肿……实际上,眼皮浮肿并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而是局部或者全身某种疾病的一种症状。

为什么眼皮这样容易肿呢?这和眼皮在构造上的奇特有关。人的身体几乎被皮肤所覆盖,但是没有一处皮肤能像眼皮那样柔软松弛。人们的眼皮汗毛及腺体稀少,皮下缺少脂肪,而仅有一些像海绵一样的疏松组织,空隙也比较多,所以很容易积留液体,发生所谓的“水肿”。这种构造上的特点决定了它极其薄,富有弹性,易于移动和吸水能力很强的特性。

眼皮肿胀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眼皮肿胀主要与睡眠有关,晚上睡眠时枕头过低,面部血液回流,造成眼皮肿胀;同时,面部也有胀感。另外,晚上睡眠时间过短或过长也会造成眼皮肿胀,这种生理性眼皮肿胀一般起床后1小时即可消失。病理性眼皮肿胀是由眼皮局部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眼皮局部疾病有眼皮急性炎症、结膜炎、角膜炎等。全身性疾病主要有急慢性肾脏疾病、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贫血等。

眼睛是五官之首,稍有变化就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有不少疾病,在患者尚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时,往往可以通过眼皮的变化表露出来,眼皮无形中就成为一些疾病的警报器。顺藤摸瓜,追根究底,就很容易找到病根。

平时,由于哭泣、被蚊虫叮咬或休息不好所形成的眼皮肿胀时间很短暂,而且很容易吸收。但是,假如眼皮肿胀持续的时间很久,非但不吸收,而且愈来愈明显,则应注意须马上到医院进行化验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原,及时治疗,以免留下后患。

色盲症是怎么回事

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在圣诞节前夕买了一双“棕灰色”的袜子作为礼物送给妈妈。妈妈看到袜子后,感到袜子的颜色过于鲜艳,就对道尔顿说:“你买的这双樱桃红色的袜子,让我怎么穿呢?”道尔顿感到非常奇怪,袜子明明是棕灰色的,为什么妈妈说是樱桃红色呢?疑惑不解的道尔顿又去问弟弟和周围的人,除了弟弟与自己的看法相同之外,被问的其他人都说袜子是樱桃红色的。道尔顿对这件小事没有轻易地放过,他经过认真的分析比较,发现他和弟弟的色觉与别人不同,原来自己和弟弟都是色盲。道尔顿虽然不是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却成了第一个发现色盲症的人,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为此,他写了篇论文《论色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色盲问题的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又把色盲症称为“道尔顿症”。但色盲症到底怎么回事呢?

正常人的眼睛之所以能够分辨各种颜色,是因为在人的视网膜上有一种感光细胞——锥细胞,它含有感受红、绿、蓝三种基本颜色的感色物质。每一种感光物质主要是对该种基本颜色有亲和力而发生兴奋,对其他颜色则反应很弱。这就是说,在红色物质的刺激下,仅是红色感色物质发生兴奋,经过视神经把感色兴奋信号传入大脑枕叶后(视中枢),便会产生红色感觉,即能够辨认出红色物质来。如果红、绿、蓝三种颜色同时投射到锥细胞上,由于三种感色物质同等程度的刺激,其结果便成为混合而成的白色了,所以看到的是白色物质。如果某一种色素缺乏,则会产生对此种颜色的感觉障碍,表现为色盲或色弱(辨色力弱)。色盲就是由于人的眼睛在胎儿发育时期,三种基本颜色的感色物质没有形成甚至完全缺乏,从而丧失了辨别颜色的能力。根据科学家的三原色学说,失去辨认红色能力者为红色盲;失去辨别绿色能力者为绿色盲;若红、绿、蓝三种颜色都不能辨认者为全色盲。临床上最多见的是红、绿色盲,蓝色盲少见,全色盲更少见。如果在检查时,虽然也能够辨别颜色,但辨别能力很迟钝,这种辨别力弱者称色弱。患色弱的人,在辨认差别大的颜色亦常常表现出犹豫不决,经过仔细指认方能区分。

色盲多因先天性遗传所致,少数因视路传导系统障碍所致。一般是女性传递,男性表现。例如,母亲为色盲,父亲没有色盲,生下的男孩为色盲,女孩又是带色盲者。所以,带色盲即本人不是色盲,但结婚后所生的男孩大约有半数是色盲;女孩半数又成为带色盲者。因此,色盲患者就显然是男多女少。色盲的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的道理就在于此。另一种色盲是由于其他眼病继发引起的,比如视神经和视网膜疾病患者中,也可能会发生色盲,这与遗传无直接的关系。色盲属于遗传性眼病之一。由于色盲患者在胚胎发育时缺少感色物质,所以,到目前为止色盲还没有办法治疗。色盲患者的工作要受到限制,特别是飞行、航海、汽车、火车的驾驶人员,应严格限制。他们做化学等工作也不太适宜。

一、眼睛的结

眼睛的构成

眼睛的主要构成部分是眼球。通俗地讲,眼球的构造近似一部照相机。角膜、晶状体的构成近似照相机的镜头。玻璃体腔相当于暗箱,虹膜相当于光圈,视网膜就是我们人体这部“照相机”的感光部分——胶卷。

通常,人们总认为眼球是圆的,其实不然。它并非真正的圆形。如果将离体眼球的前后径和横径分别量一下,你就会发现前者略大于后者。一般说来,前后径大约24mm,横径大约23~23.5mm。人们通常把眼球当作整体眼睛,殊不知除眼球之外,还包括它的附属器官(结膜、泪器、眼肌、眼血管、眼神经等)和保护器官(眼睑、眼眶等)。有了这些,人们才能准确地看清物体而不受到损害。

眼球壁的分层

(1)外层:由角膜、巩膜组成。

白色的巩膜

巩膜即眼球外围的白色部分,是眼球壁的最外一层,由致密的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构成,质地坚硬,呈磁白色,并有少量的血管。巩膜约占眼球总面积的30%,前面与角膜,后面与视神经硬膜鞘相连。巩膜表面被眼球筋膜和结膜覆盖。巩膜由外向内分为:巩膜上层、主质层、巩膜下层。表层巩膜血管丰富,易形成变态反应性病灶;深层巩膜的血管及神经很少,不易患病。

测定知觉的角膜

角膜是眼球前部的透明部分,光线经此射入眼球。角膜稍呈椭圆形,略向前突。横径为11.5~12mm,垂直径约10.5~11mm。周边厚约1mm,中央为0.6mm。角膜分为五层,由前向后依次为: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细胞层。上皮细胞层厚约50μm,占整个角膜厚度的10%,由5~6层细胞组成,角膜周边部上皮增厚,细胞增加到8~10层。过去认为前弹力层是一层特殊的膜,用电镜观察显示,该膜主要由胶原纤维构成。基质层由胶原纤维构成,厚约500μm,占整个角膜厚度的90%,实质层共包含200~250个板层,板层相互重叠在一起。板层与角膜表面平行,板层与板层之间也平行,保证了角膜的透明性。后弹力层是角膜内皮细胞的基底膜,很容易与相邻的基质层及内皮细胞分离,后弹力层坚固,对化学物质和病理损害的抵抗力强。内皮细胞为一单层细胞,约由50万个六边形细胞组成,细胞高5μm,宽18~20μm,细胞核位于细胞的中央部,为椭圆形,直径约7μm。角膜前的一层泪液膜有防止角膜干燥、保持角膜平滑和光学特性的作用。

角膜含有丰富的神经,感觉敏锐。因此,角膜除了是光线进入眼内和折射成像的主要结构外,还起到保护作用,并是测定人体知觉的重要部位。(2)中层的葡萄膜

中层呈紫红色,具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统称血管膜或色素膜。又因其形状如葡萄,故又称“葡萄膜”,它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

★虹膜:呈环圆形,在葡萄膜的最前部分,位于晶状体前,有辐射状皱褶,称“纹理”,表面含不平的隐窝。不同种族的人,其虹膜颜色也不同。虹膜由前向后分为5层,分别是内皮细胞层、前界膜、基质层、后界膜、后上皮层。内皮细胞层与角膜内皮细胞相连续。也有人认为此层并不存在。前界膜由间质变致密而成,含有多量色素细胞,无血管。在虹膜小窝处无内皮细胞和前界膜,虹膜血管壁可与前房接触。基质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丰富的血管、神经,还有色素细胞和瞳孔括约肌。瞳孔括约肌为平滑肌,位于基质后部,靠近瞳孔缘。后界膜由一薄层平滑肌纤维构成,称瞳孔开大肌。其外侧和睫状肌相连,内侧和瞳孔括约肌相联系。后上皮层由睫状体上皮层延续而来,共两层,均含有黑色素。前层为扁平梭形细胞,后层为多边形或立方形细胞。虹膜中央有一个2.5~4mm的圆孔,称瞳孔,俗称瞳仁。虹膜和瞳孔在功能上起调节光线进入眼球的功能,能够自动缩小或开大,好像照相机的光圈一样。虹膜有环形瞳孔括约肌和放射状的瞳孔开大肌,控制瞳孔的缩小和散大。当光线强时,括约肌收缩,“光圈”变小;光线较暗时,“光圈”变大。

★睫状体:血管膜中部的增厚部分,黑色,呈三角形,前接虹膜根部,后接脉络膜,外侧为巩膜,内侧则通过悬韧带与晶状体赤道部相连,睫状体上的睫状突分泌透明的房水,维持眼压及正常的营养代谢。内表面有许多突出并呈放射状排列的皱褶,外表面有睫状肌。睫状肌是眼球这部“照相机”进行变焦的动力,通过环形睫状肌的收缩与放松及晶状体悬韧带来改变晶状体的屈光度。

★脉络膜:包围整个眼球的后部,呈暗褐色,前起于锯齿缘,和睫状体扁平部相连,后止于视盘周围。位于巩膜和视网膜之间,续连于睫状体后方。脉络膜和巩膜联系疏松,二者之间存在潜在性间隙,叫做脉络膜上腔;但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连接紧密。脉络膜富有血管和色素组织,组织结构上由外向内主要分为:脉络膜上组织(构成脉络膜上腔)、血管层(包括大血管层、中血管层和毛细血管层)、玻璃膜。脉络膜的血液供应极为丰富,来源于睫状后动脉,脉络内的大血管逐渐变为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每支小动脉具有一定的灌注区,呈节段状划区供应,血循环营养视网膜外层,其含有的丰富色素起遮光的“暗箱”作用。但是,脉络膜对外力冲击的耐受性较视网膜要差,当眼球受到从前面来的外力冲击通过玻璃体传到后极部时,坚硬的巩膜在其外面又有抵抗作用,使脉络膜在内、外两种作用的夹攻下容易发生破裂和出血。(3)内层的视网膜

内层为视网膜,是一层像玻璃纸一样薄而透明的神经组织膜,也是形成视觉的神经信息传递的第一站。在结构和功能上都近似照相机内的胶卷。

视网膜的组织结构非常精细,由外层色素上皮层与内层神经组织组成。此两层之间结合不紧密,形成视网膜脱离的解剖基础,也就是说,视网膜脱离不是视网膜全部脱离,而是其内层与外层的分离。视网膜内层是神经组织,它不仅包含其负责传导神经活动的双极细胞和多极细胞,还包含两种视觉感光细胞,即圆锥细胞和杆状细胞,圆锥细胞对强光敏感,并有产生色觉的独特机能,不仅使人的眼睛能分辨物体的形状、大小,而且能分辨各种颜色;杆状细胞则不能产生色觉,但它对弱光灵敏度强,能使人们在暗光下引起视觉。因此,眼球壁的内层膜实际上是眼球的感光装置。在视网膜后极部有一直径约2mm的浅漏斗状小凹陷区,称为“黄斑”,这是由于该区含有丰富的叶黄素而得名。视网膜的视轴正对终点是黄斑中心凹。黄斑区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特殊区域,直径约1~3mm,其中央为一小凹,即中心凹。

黄斑鼻侧约3mm处有一直径为1.5mm的淡红色区,为视盘,亦称“视乳头”,是视网膜上视觉纤维汇集并向视觉中枢传递的出眼球部位,无感光细胞,故视野上呈现为固有的暗区,称“生理盲点”。

眼内腔和内容物

(1)眼内腔:包括前房、后房和玻璃体腔。

★前房:前为角膜,后为虹膜和晶状体,深约2.5~3.0mm.周边较浅,容积为0.2ml。

★后房:前为虹膜后面,周边是睫状突,后边是晶状体悬韧带、晶状体赤道部。成人后房的容积为0.06ml。

★玻璃体腔:膜内最大的腔,前为晶状体悬韧带和睫状体,后为视网膜及视神经。容积为4.5ml。(2)眼内容物:有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三者均透明,与角膜一起共称为“屈光介质”。

★房水:在角膜的后面,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前、后房。约有0.15~0.3ml,由睫状体的睫状突分泌产生,经后房—瞳孔—前房角排出,进入血液。房水又被虹膜分隔为前、后两个部分,即前房水、后房水。房水的产生和排出是循环往复的过程,不同于眼泪。它通过瞳孔营养角膜、晶状体及玻璃体,并具有维持眼压的功能。眼压的产生取决于房水的量。眼睛的房水系统相当于厨房打开水喉的洗涤槽,而眼睛的引流管道就像与洗涤槽连接的排水管道,如果厨房的洗涤槽正常工作,从水喉出来的水便可顺利而迅速地从洗涤槽排出。同样,如果眼睛的房水系统工作正常的话,房水的生成量应正好等于房水的排出量。眼内压在一天内的不同时间有变化,但一般都保持在安全范围。如果房水过多,或者排不出去,就会造成眼内液体增加而导致眼内压力升高。眼压升高会损害视神经,视野变小,最终导致失明。这种眼内压力升高的眼病就是青光眼。

晶状体内没有血管,它所需的营养来自房水,如果房水的代谢出了问题,或晶状体囊受损时,晶状体便因缺乏营养而发生混浊,原本透明的晶状体就成为乳白色,变得不透明,最终影响视力,这就是白内障。

★玻璃体:在晶状体的后面,是眼内容物的最大一部分,充满眼球后部4/5的空腔。玻璃体不是玻璃,它是人体眼中类似于玻璃一样的物质,其无色透明,半固体,呈胶状,很像鸡蛋清,其主要成分是水,占了玻璃体体积的99%左右,具有维持眼球形态和折射光线的作用。玻璃体的前面有一凹面,正好能容纳晶状体,称为玻璃体凹。年轻时,晶状体与玻璃体能较好地紧密粘连,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晶状体与玻璃体的粘连性也逐渐变差,因此在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时很容易将它们分开。玻璃体周围有一层密度很高的物质,称为玻璃体膜,分为前、后两部分,即前界膜与后界膜。玻璃体内没有血管,它所需的营养来自房水和脉络膜,因而代谢缓慢,不能再生,若有缺损,其空间就由房水来充填。当玻璃体因各种原因发生混浊,看东西时就会觉得眼前如有蚊虫飞舞。此外,随着年龄的增大,或由于高度近视等原因,半固体的凝胶状玻璃体会逐渐变成液体状,这叫玻璃体液化。

眼球的卧室

——眼附属器

眼球居于眼睛的中心,是眼睛最宝贵的部分。眼球在孕育时期,其附属器官和保护器官也随之发育起来。它们就是眼眶、眼睑、眼肌、眼结膜、泪器、眼血管和眼神经等。它们宛如眼球的亲密“战友”和忠实卫土,一心献身于为眼球营造和布置“卧室”,使其有一个舒适而安全的环境。(1)眼眶

眼眶为容纳眼球的空质骨腔,由几块骨片连接而成,呈四棱圆锥形,好像眼球“卧室”的凹壁。眼眶由额骨、蝶骨、筛骨、腭骨、泪骨、上颌骨和颧骨7块颅骨构成,呈稍向内、向上倾斜、四边锥形的骨窝,其口向前,尖朝后,有上、下、内、外四壁。成人眶深4~5cm,容积为25~28ml。眼眶内除眼球、眼外肌、血管、神经、泪腺和筋膜外,各组织之间充满脂肪,起软垫的作用。眼眶与额窦、上颌窦、筛窦、蝶窦相邻,故鼻旁窦的炎症或肿瘤可影响至眶内。眶尖有一孔二裂,尖端即为视神经孔,有视神经和眼动脉通过。视神经孔外侧有眶上裂,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及三叉神经的眼支和眼静脉由此通过。眶外壁与眶下壁之间有眶下裂,三叉神经的第2支和眶下动脉由此通过。另外,在眶上缘内1/3与外2/3的交界处为眶上切迹,有眶上神经及眶上动脉通过。(2)眼睑

眼睑又叫“眼皮”,在眼眶的前面,为覆盖于眼球表面的软组织,并自中间水平劈开为上、下眼皮,有保护眼球的作用。上、下眼睑间的裂隙称睑裂,上、下眼睑相连处为眦,靠近鼻侧为内眦,靠近颞侧为外眦。内眦处的肉状隆起为泪阜;泪阜周围的浅窝为泪湖;泪阜外侧有一淡红色纵行皱褶,称半月皱襞。眼睑的边缘称睑缘,睑缘前唇有2~3行排列整齐的睫毛,后唇有睑板腺开口,前、后唇之间称唇间线或灰白线。

眼睑上睑由外至内由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睑板前结缔组织、眶隔、睑板、眶隔脂肪和结膜构成。此处皮肤为全身皮肤最薄处,血管分布丰富,易形成皱褶。皮下组织为疏松的结缔组织和少量的脂肪,有炎症和外伤时,易发生水肿和瘀血。眼部肌肉主要有两种,一是眼轮匝肌,其肌纤维与睑缘基本平行,专司闭眼,由面神经支配;二是提上睑肌,起源于眶尖的总腱环,沿眶上壁向前至眶缘呈扇形伸展,一部分止于睑板上缘,一部分穿过眼轮匝肌止于上睑皮肤,具有提睑作用,受动眼神经支配。睑板为致密的结缔组织,质硬似软骨,是眼睑的支架。睑板内、外两端各连一带状结缔组织,即内、外眦韧带。睑板内有垂直排列的睑板腺,开口于睑缘,它分泌脂质,构成泪膜的最表层,可稳定泪膜并阻止水分的蒸发,且有对眼表面起润滑及防止泪液外溢的作用。上睑的眶隔脂肪由纤维间隔为内侧和中间两部分。睑结膜是紧贴在睑板后面的黏膜组织,不能移动,透明而光滑,有清晰的微细血管分布。在睑缘内2mm处,有一与睑缘平行的浅沟,称睑板下沟,是异物最易存留的地方。

下睑的结构和上睑相似,不同的是,下睑的眶隔脂肪分为内、中、外三块。按照五分律,正常眼裂的长度应该等于面宽的1/5。眼睑极像眼球“卧室”的两扇大门,大门口长着长长的睫毛,极像数十名为眼球站岗放哨的卫兵。(3)眼肌

眼睛运动的平衡是通过固定在眼球上的眼外肌进行的,眼外肌有上、下和旋转运动的功能。眼外肌由颅神经推动控制,颅神经指挥眼外肌的收缩或松弛。一部分眼外肌收缩时,另一部分则松弛,眼睛就运动。每只眼的眼外肌有6条,即4条直肌和2条斜肌,直肌有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和外直肌,斜肌有上斜肌和下斜肌。所有直肌及上斜肌均起自眶尖的总腱环,下斜肌起自眶下壁前内缘,它们分别附着在眼球赤道部附近的巩膜上。当某条肌肉收缩时,能使眼球向一定的方向转动。内直肌使眼球内转;外直肌使眼球外转;上直肌主要使眼球上转,其次为内转、内旋;下直肌主要使眼球下转,其次为内转、外旋;上斜肌主要使眼球内旋,其次为下转、外转;下斜肌主要使眼球外旋,其次为上转、外转。(4)结膜“卧室”内,连接眼睑和眼球的是结膜,这是一层透明的薄膜,它又分为睑结膜、球结膜和穹隆结膜三部分。这三部分结膜和角膜在眼球前面形成一个以睑裂为开口的囊状间隙,称“结膜囊”。

球结膜覆盖在眼球前部巩膜的表面,附着较为疏松,可以移动,在角膜缘处移行为角膜上皮,此处附着较紧。穹隆部结膜是睑结膜与球结膜相互移行的皱褶部分,组织疏松,有利于眼球的自由转动。结膜含有杯状细胞、副泪腺等分泌腺,能分泌黏蛋白与水样液,以参与组成泪膜,维持眼表的保护功能。(5)泪器

为了保持眼球的湿润和清洁,“卧室”内安装了供水和排水装置——泪器。眼泪来自于泪腺。泪腺是由细管状腺和导管组成,它就是分泌泪液的器官。泪腺位于眼眶外上方的泪腺窝里,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眶部,也叫上泪腺,较大,形态很像杏仁,大小约为12mm×20mm;下部为睑部,也叫下泪腺,较小。泪腺有10~12条排泄管,泪液产生后就由这些排泄管排出。正常情况下,泪腺在白天大约分泌0.5~0.6ml的泪液,起湿润眼球结膜和角膜的作用,而在睡觉时,则停止分泌泪液。

泪液是一种弱碱性的透明液体,其中98.2%是水,其余为少量无机盐和蛋白质,还有溶菌酶、免疫球蛋白A、补体系统等其他物质,故有杀菌作用。

眼泪产生后,通过泪道排泄。泪道是排泄泪液的通道,由泪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组成。泪点是引流泪液的起点,在上、下眼睑缘内侧端的乳头状突起上各有1个,直径约0.2~0.3mm,孔口与泪湖紧靠,利于泪液进入泪点。眼泪由泪点进入像下水道一样的泪小管,泪小管是连接泪点与泪囊的小管,长约10mm,前2mm与睑缘垂直,后与睑缘平行,到达泪囊前,上、下泪小管多先汇合成泪总管,然后进入泪囊,也有上、下泪小管各自进入泪囊者。泪囊位于眶内壁前下方的泪囊窝内,是泪道最膨大的部分,专门用来收集和贮存泪液,防止泪液外流。泪囊大小约为12mm×6mm,泪囊的下方有一根长12~24mm、直径3~6mm的管子直通鼻腔,这就是鼻泪管,泪囊中的眼泪通过鼻泪管进入鼻腔。所以,当我们点眼药水时,要用手指按住鼻根部,就是为了防止眼药水通过鼻泪管流入鼻腔。(6)神经和血管

泪腺神经为混合神经,由第5对颅神经眼支、面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和颈内动脉丛的交感神经纤维支配。泪腺的血液供应来自泪腺动脉。内、上、下直肌及下斜肌的运动均受动眼神经的支配,外直肌受展神经的支配,上斜肌受滑车神经的支配。

视神经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视网膜所得到的视觉信息,经视神经传送到大脑。它从视乳头起,至视交叉前止,全长42~50mm。按其部位可分为眼内段、眶内段、管内段和颅内段4部分。眼内段是从视乳头开始,神经纤维穿过巩膜筛板为止的一段,这一段神经纤维处于眼球之内,故名眼内段,长约1mm左右。眶内段从巩膜筛板之外起,至颅骨视神经管,长约30mm,呈“S”型,以利于眼球的转动,因位于眼眶之内而得名。管内段则是神经纤维通过颅骨视神经管的部分,长约6~10mm。颅内段则是指视神经出视神经管后进入颅内至视交叉前膝的部分,长约10mm。眼神经的主要功能是把视网膜上产生的冲动和各种刺激传至大脑,以产生视觉和其他感觉。

眼血管负责输送营养,它又分为动脉和静脉两大系统,随时保证眼球壁和眼内容物的需要。眼球的后面充填着脂肪组织,以其松软的特性可视作眼球的“安乐椅靠背”。

这就是眼球“卧室”的基本结构和摆设。眼球在它诞生之后就长年累月地生活在这个优雅的环境中。当它因过于劳累而需要休息时,便关起大门坦然地躺在舒适的安乐椅上睡大觉;当它感到“面容”干燥不适或有脏物污染时,泪器就立即行动,又是洒水,又是擦面,然后将污水经下水管道排出;当它需要环顾四方时,几条眼肌便扶持和牵引着它左、右、上、下转动;为了保证它的健康,按照“食谱”规定,血液及时把氧气、糖、蛋白质、脂肪和各种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送至“卧室”,供它享用,又把它排泄的“粪便垃圾”运出室外;神经装置忠实地为它传送消息,对它所接受的每一个信息都及时无误地呈报上级(大脑),然后再把上级的命令转告给它和它的伴侣。

尽管“卧室”的基本条件不错,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就以“卧室”的四壁而言,它只遮挡了眼球的靠后部分,而前面尚有一小部分没有骨质结构的保护,尤以外侧为著。虽说有眼皮作为防护大门,但大门总不能一直关闭,这就给外来的突然袭击有可乘之机。稍有不慎,一些蛮不讲理的家伙(尘渣、煤末等)就趁隙而入,隐藏于“卧室”;更有一些高速尖锐之物(铁屑、鸟枪子弹等)尚可破门闯入眼内,兴风作浪,甚至将眼球捣毁。

因此,既要看到眼球“卧室”的长处,又要充分认识其不足之处,提高警惕,加强防护,以免遭受不幸。

二、眼睛的功能

视觉的形成

眼睛是人类感官中最重要的器官,大脑中大约有一半的知识和记忆都是通过眼睛获取的。读书认字、看图赏画、看人物、欣赏美景等都要用到眼睛。眼睛能辨别不同的颜色、不同的

线,再将这些视觉形象转变成神经信号,传送给大脑。光作用于视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其信息经视觉神经系统加工后便产生视觉。通过视觉,人和动物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经视觉获得,视觉是人和动物最重要的感觉。光——眼睛发育的先导

光和眼睛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们是通过事物发出的光或是反射的光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的。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夜晚,眼睛再好也无法辨认周围的景物。当人潜入距海面750米以下的深水,明亮的眼睛也将变得毫无用处,因为在深水里想象不到的黑暗已经笼罩了你的双眼。即使是相同的事物,随着光线的变化,有时可能看得很清楚,有时又觉得很模糊。印象派画家莫耐想把随时都发生着细微变化的色彩移到自己的画布上,所以,他画了15幅“稻草堆习作”。

人类和一切生物都生活在光的世界中。在自然界里,有些物体,如太阳、恒星、各种灯、蜡笔甚至萤火虫等,都能够自行发光,这样的物体称为发光体或光源。另有一些物体,如树木、花草、建筑物、家具和书本等,虽然本身并不发光,但当它们受到某一光源的照射并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借助视神经的传导,把光的刺激传至大脑的视觉中枢就产生了视觉,人们才能看到它们。因此,如果没有发光体和光的照射,人和生物的一切活动包括生命活动在内,都会停息下来,更不用说眼睛的发育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由于光的照射,一切动物乃至人的身体,才逐渐形成了眼睛这种特殊的感觉器官,并使之具有复杂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视觉形成过程

是不是有光就什么都能看到呢?显然不是。如果没有眼睛,我们还是什么都看不见。眼睛能看清物体是由于物体所发出的光线经过眼内折光系统(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发生折射,成像于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能将光刺激所包含的视觉信息转变成神经信息,经视神经传入至大脑视觉中枢而产生视觉。即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折射光线)→玻璃体(固定眼球)→视网膜(形成物像)→视神经(传导视觉信息)→大脑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因此,视觉生理可分为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过程,以及视网膜感光细胞如何将物像转变为神经冲动的过程。(1)物像的形成

光线通过眼内折光系统的成像原理基本上与照相机及凸透镜成像原理相似。按照光学原理,眼前6米至无限远的物体所发出的光线或者反射的光线是接近于平行光线的,所以经过正常眼睛的折光系统都可以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但是,人的眼睛并不能看清任意远处的物体,这是因为过远的物体的光线过弱,或者在视网膜上成像太小,因此不能被感觉。距离眼睛较近的物体发出的光线不是平行光线,而是程度不同的辐散光线,所以它们通过折光系统成像于视网膜之后,只能形成一个模糊的物像。(2)晶状体的调节作用

正常情况下,无论远、近的物体,通过折光系统都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这是由于正常的眼睛具有调节作用。眼睛主要依靠改变晶状体的形状来调节,这是通过神经反射来实现的。模糊的视觉形象经神经传至大脑皮层视觉区,可引起下行冲动传至中脑动眼神经副交感核,经睫状神经传至睫状肌,使其中的环行肌收缩,引起连接晶状体的睫状小带松弛。由于晶状体本身具有弹性,故而向前方及后方凸出,折光力增大,使辐射的光线能聚焦前移,成像于视网膜上。物体距眼球愈近,达到眼球的光线的辐射程度则愈大,晶状体变凸的程度也愈大。反之,视远物时,晶状体的凸出程度会减小。晶状体的调节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其主要原因是晶状体的弹性逐渐丧失。因此,老年人的眼睛只能看清远处物体而看不清近处物体,必须配戴适当焦度的凸透镜,才能使进入眼内的辐射光线成像于视网膜上,这就是老花眼。

此外,若眼的折光能力异常或眼球的形态异常,平行光线不能聚焦于视网膜上,则称为异常眼,如近视和远视等。近视多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来自远方物体的平行光线在视网膜前聚焦,以致视力模糊。纠正近视眼的方法是配戴一定焦度的凹透镜,使入眼的平行光线适当辐射在视网膜上聚焦。远视则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进入眼内的平行光线成像于视网膜之后,引起视觉模糊,这时眼睛便进行自身调节,晶状体凸出,使平行光线形成的物像前移,落在视网膜上。可见,远视眼在看远物时需用眼的调节能力。因此,看近物时,晶状体的凸度将很快达到最大限度,不能使近物成像于视网膜上。纠正的方法是配戴一定焦度的凸透镜,使远方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辐射后进入眼内而成像于视网膜上。(3)瞳孔的调节

在眼的调节过程中,除晶状体发生变化外,还可出现瞳孔的变化反应。瞳孔过大将会出现球面像差及色像差,过小反而会出现绕射反应(即在光点的周围产生明、暗相连的光圈),影响物象的清晰度。虹膜内的肌肉由环行和辐射状两种肌纤维组成。靠近瞳孔缘者为较大且发育较好的环行肌,也叫瞳孔括约肌,受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纤维支配,可使瞳孔缩小。辐射状肌是起于环行肌周围的较小的扩张肌,也叫瞳孔散大肌,受交感神经支配。

视近物时,当晶状体曲度增加时,必伴有瞳孔的逐渐缩小,这种反应可减少进入眼内的光线和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使成像清晰。通常把这个反射叫做瞳孔调节反射(也叫瞳孔近反射)。其反射通路与前述调节反射的反射通路相似,即由睫状节发出的睫状短神经在使睫状肌收缩的同时,引起瞳孔括约肌收缩,而使瞳孔缩小。

瞳孔的大小还可随光线的强弱而改变。通常在暗光下,瞳孔可适应性地开大,光线得以充分进入眼内。瞳孔开大的情况下,入眼光量可增加30倍之多。反之,在强光下,瞳孔则缩小。这样不仅能增强视觉的准确度,而且能保护眼睛不被强光刺激,并减小球面像差与色像差。但瞳孔适度的直径约为2~3mm,此时物像最清晰。

在光亮处瞳孔缩小,光暗处散大,这种瞳孔大小随视网膜光照度而变化的现象,称为瞳孔对光反射。其反射过程:强光作用于视网膜,兴奋视网膜光感受细胞后,引起的神经冲动沿视神经、视束,到达外侧膝状体内缘,再转入四叠体顶盖前区换神经元,然后达到同侧和对侧动眼神经核,再经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传至瞳孔括约肌,引起瞳孔括约肌收缩,而使瞳孔缩小。对光反射的消失,常常是中脑或其他中枢部位有病变的征象。对光反射还可用于推测全身麻醉药的作用深度。如对光反射消失,则说明中脑已麻痹,应停止给药,以免引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