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评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方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1 17:50:03

点击下载

作者:董明惠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通评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方法

通评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方法试读:

前言

1886年,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4年1月第二版,以下同)“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写下这样一句话:“《资本论》在大陆上常常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整整130年过去,《资本论》仍是“圣经”吗?答案是肯定的。

在一百多年的时光中,世界的经济理论形势变化巨大。曾有西方经济学家,宣扬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已经破产,劳动价值论已经声名狼藉;中国的许多经济理论专家,特别是从西方学成归来的许多学者,对马克思的经济学思想质疑重重,却在西方经济学前顶礼膜拜。当今世界的很多国家,从大学讲坛到各种经济研究所,从政府各种经济部门到企业的各种管理机构,基本上都奉行着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但是,在130年的时光中,也存在几乎不变的世界经济情势,其中最主要的包括:社会经济总在以货币数量表现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怪圈中运行;实体经济总在一次次重复的金融危机中备受破坏性损失,且危机的规模和破坏性越来越大;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贫富差距,一直存在;由经济问题引发的规模或大或小的战争,从未停息。面对以上问题,西方经济学在理论上没能做出根本性的解释,不断更新的理论也未能提出根本性的解决办法,在实践上主要听凭所谓的经济运行自我修复。

当前,世界已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人们普遍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在和平的环境中进行,要能长久地保持平稳和繁荣,要在平等、公平和正义中实现共同富裕。可以说,这是世界各国人民对21世纪经济学理论发展的一致希望。经济学的这种理论发展,显然不能是一般性的守旧发展,必须是根本性的创新发展。

本人从2001年开始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展开研究,至今已有15个年头。研究中,一直坚信马克思《资本论》中经济学思想的正确性,坚持马克思曾经秉持的基本点:将经济学理论建立在劳动内容基础上。为此,钻研了马克思使用的分析方法。马克思曾说:“我所使用的分析方法至今还没有人在经济问题上运用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通过多年的艰辛研究,面对商品经济这个历史的经济范畴,本人对劳动内容有了更加深入与丰富的理解,对马克思的研究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马克思当年尚未涉及过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现在已形成一套对商品经济形态这个历史范畴的新认识。运用新认识,解释了经济学中长久以来解释不通或解释不了的一些相关问题。

基于自身所形成的对商品经济形态的这种新认识,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指导思想、思维逻辑方法、分析研究方法和对经济理论科学性的评价标准进行了审视。本人认为,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继续发展,不可能实现如上所说的经济学在21世纪创新发展的希望。这是因为,西方经济学的整套理论方法,不是建立在对创造人类社会的劳动的认识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人的生理欲望认识的基础上。这样两种根本不同的认识基础,决定了两种经济学理论在性质和内容上的根本区别。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存在于一个历史阶段的商品经济形态,是唯一和独立的,没有另外的经济形态作为历史范畴同时存在。这样,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对象和真理体系,只有唯一的一个。这个唯一的真理体系,只能是在对劳动认识的基础上建立的。

本人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理论,尽管受内容和历史的限制,无疑属于经济学真理体系的范畴。在马克思开辟的经济学研究道路上继续前进,可以使经济学的理论向深入、丰富和完善的方向发展。这个发展,无疑会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经济学领域的阵地,这就是21世纪经济学发展的前景。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已经发展了200多年,学派林立,著作汗牛充栋,且理论已深入人心。对这样的理论展开全面批判,困难之大毋庸置疑。但是,由于各个学派的各个理论,共同的认识基础和基本出发点,都是人的欲望。这样,从根本点上展开批判,无疑是撬动西方经济学理论根基的不二之选。

我们在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将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思想发扬光大,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并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与此同时,也必须梳理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在根本点和总体上评价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无疑是一件高难度的工作。初做这样的评述工作,难免存在疏漏、粗糙和不到位的地方,也难免一时得不到有些人的理解和认可。本人诚恳欢迎对本书提出的各种批评意见。真理会越辩越明。对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方法进行系统、全面、细致的评述,不是一本书就能解决的,希望与一切坚持马克思经济理论思想、坚持批判思想的同志携手共进,将经济学理论创新推到一个新的高度。董明惠2016年5月3日第一章评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指导思想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指导思想,不是单纯的一个,而是两个,即:达尔文的生物学思想,这是主导思想;牛顿物理学的力学思想,这是辅助思想。这两个思想,被很明确地认定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指导思想。本来,一种科学理论具有统一性,理论指导思想只能有一个。西方经济学有两个,这是其特有的思想现象之一。另外,一种科学理论的指导思想,本应在对这个科学领域的一个总体认识中产生出来。西方经济学的指导思想,却不是这样产生,是从别的科学领域借用过来,这是西方经济学特有的思想现象之二。有这样两个异常的理论思想,自然有异常的原因、异常的运用方式和存在的异常问题。第一节评西方经济学中的达尔文生物学思想

借用到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指导思想,首先是达尔文的生物学思想。在这个思想中,虽然有生存竞争和演变进化两种思想,但就两种思想的关系看,就思想作用的根本性或核心作用说,是生存竞争思想。因为进化,是在生存竞争基础上的进化,从而进化思想不过是生存竞争思想的延伸。回顾200多年来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史,很明显,生存竞争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和起统治作用。在西方经济学中,虽然早有人提出进化思想;但只是在近期,特别是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才予以特别重视。不过这种重视,一方面是为了掩盖生存竞争思想给社会经济活动带来的一系列难以克服的问题;另一方面却又是为了推进生存竞争思想在经济学中的运用。一、西方经济学引入达尔文生存竞争思想的原因

在西方经济学中,为什么没有自身的经济理论指导思想,要到生物科学领域去借用,原因有两个。

第一,是对人的认识,不是认为人是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社会性的人,而是认为人是天生为自身利益活动的、只是自然性质的个体人。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人的一切经济行为,不是受社会经济关系中产生的社会经济观念的支配,而是受个体生理欲望的支配。这样,社会的经济内容,不是在社会人们的经济活动中从人的经济关系中产生出来,而是从人的欲望与身外之物的自然关系中产生出来。就是说,人身之外的物对人之所以具有经济意义,只是因为人的生理欲望需要它、追逐它,并且这种欲望具有无限性。这样,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们看得见的商品、劳务、货币和价格等,其经济意义,就在人的欲望需要中产生出来,不是在社会人们经济关系的活动中产生出来。即使是人的劳务,也仅仅是把劳务看作与物一样供人使用的东西,不是把劳务看作是对方的人与自己也是人的社会经济关系中的一个对象。这样,人类社会在自然界的经济活动,就成了一个人人追逐自身利益的活动,不是一个人类在自己创造的经济环境中进行经济交往的活动。西方的经济学家们,从人的自然意义的生理欲望中,无论如何找不出经济学的指导思想,于是,他们的经济学也就没了自身的指导思想。自然而然地,他们就把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野生动物在自然界的觅食活动进行类比:表现人的利益的商品、劳务、货币和价格等这些人类社会才有的东西,就等同于野生动物追逐的食物一般的被人追逐的东西;人的自利欲望,就等同于野生动物吃食的欲望;人的追逐自身利益的行为,就等同于野生动物对食物的条件反射行为。当然,这样的类比,在西方经济学中没有露骨的文字叙述,但在各种经济理论著作中,却都有含义相同的文字,并且是按这样的认识在描述人的经济行为。这一类比的结果,是把达尔文的生存竞争思想引入了经济学,而西方经济学家们的头脑里,正好有一个需要填补的理论指导思想空白。

第二,是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没有整体性认识。在西方经济学家们的认识中,由于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人,都是各自孤立的、没有社会经济关系联结的自然人,这样,他们看到的社会经济活动现象,是一个个的个体人各自追逐自身利益的现象,是一种杂乱无章的现象。虽然他们也看到,现实中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体中进行,在经济体中活动着的人、商品、货币和价格等这些事物,时时刻刻都处在互动和联动中;但是,他们看不出互动联动中的那些事物,是有内在关系和联系的事物,同时又是各起经济作用的事物。他们只在现象上看到,由于各个个体人的欲望活动,其他事物才分别产生对各个个体人的活动。于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整体性,在他们的理论头脑里消失,所谓社会整体的经济活动,就是一个个的个体人追逐各自利益活动的加总,即全部都是外在关系的活动。这样,把人类社会在自然界的经济活动,与野生动物在自然界的觅食活动等同了起来。经济学本来应该有对社会经济活动整体认识的指导思想,由此失去产生的基础。达尔文的生物学思想,就此乘虚而入。二、达尔文思想在西方经济学中的运用和表达方式

在达尔文的生物学理论中,生存竞争,在野生动物世界是一条自然规律,凌驾于所有野生动物的个体之上。生存竞争的结果,是各种野生动物在自然界处于一种平衡的存在状态,或者说,使自然界的生物圈保持一种存在的稳定性,结果是对所有的生物群体生存都有利。西方经济学认为,人类社会也存在这样一条自然规律,一样凌驾于所有个人之上。在西方经济学中,这条人类社会的自然规律,被表述为自由竞争,这是将达尔文的生存竞争思想引入后的所谓的经济学术语。自由竞争的最早信奉者、崇拜者和鼓吹者,是亚当·斯密。他用隐喻性或比拟性的语言,对自由竞争规律给出一个著名的表述:看不见的手。手是指竞争规律,规律看不见抓不着,故而能凌驾于所有人之上。这只看不见的手,近乎神奇,能把社会经济打理得各方满意。斯密的思想是:从社会经济运动的原理去说,每个人的自身利益活动,才使社会经济出现运动,这个原理,就像野生动物本能觅食原理一样。这样,人人在自利心驱使下追逐自身利益进行竞争时,每个人的利益都与他人利益相对立,每个人都无须有对手利益的考虑,更别说社会利益的考虑;但在竞争中,因为是从他人处获取利益,只有先满足他人需要才能获得利益,于是说竞争的结果,是在对己有益的同时,也对他人和对社会有益。斯密此论一出,奠定了他在西方经济学中至高无上、影响远至今天、好像无有穷期的地位。这只看不见的手,似乎最喜欢触摸价格,而价格一旦被触摸,就提供出赚钱还是赔钱的信号,这信号通过调节供求关系,使社会经济在良好的秩序中活动。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这是社会经济运行中自发出现的经济秩序,是超出人类目的性和经验性的超自然结果。如此说来,这只看不见的手,是上帝的手了。达尔文的生存竞争思想,引入到西方经济学后,产生了玄妙的作用,把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带入到一个超出人类存在的自然界,显然,那实际是野生动物世界。将野生动物世界的生存竞争自然规律,直接作为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规律使用,这是达尔文思想在西方经济学中运用的主要方式。

在西方经济学中,说明达尔文生存竞争思想的典型案例,是丛林法则,直接拿野生动物说事。在野生动物世界,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你死我活,优胜劣汰。在市场竞争中,围绕着利益,说人与人的关系也是如此。虽然残酷,但认为强者、适者、优者留下来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中,为什么是丛林法则统治,西方经济学是从人性和人的权利角度去找理由。人的自私自利,来自个体人的天然求生存的欲望,来自人性固有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利己动机,这是上帝赐予每一个人的天性,也是每一个人的天然权利。这种权利不是由他人给予,也不是由社会制度供给,它来自天赋,是天赋人权。人的天赋人性和天赋人权,使每一个人在对待自身利益时,就是唯我无他,丛林法则由此产生并起作用。西方经济学家们的理论,事实上充斥着丛林法则支配下的研究内容。

达尔文生存竞争思想中的丛林法则思想,将人类在自然界的经济活动,看作是与野生动物世界无异的充满野性的活动,无疑,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不道德、最离奇出格的思想。在西方经济学的文献中,人们不难找到这种野蛮思想的文字表达。它们在对人的各种利益要求和经济行为进行分析时,无不是在这个思想指导下进行,理论是在这个指导思想下展开的。这种理论的贯彻,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的残酷事实,那就是为资源和市场进行过的血腥战争。

在西方经济学中,对于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动机和行为,不是从人的社会经济关系去分析和认识,而是从人性支配下的心理活动去分析。于是,心理学这门科学,作为达尔文生物学的一门配套科学,作为丛林法则理论的一个接续理论,又被引入经济学,用以分析丛林法则统治下遇上攸关自身利益的心理活动。但是,社会的经济活动,毕竟是各种个体人在其千变万化的要求和意志支配下进行的活动,因此,人的心理活动,也是五花八门,奇异多变,这就难以用一种统一的心理理论,去描述各种个体人在各种经济环境里的心理活动以及心理活动规律。于是,针对特定经济情形里有特定的心理活动从而有特殊经济现象的情形,西方经济学家们分别展开研究。西方经济学中各色各样的案例研究应运而生,这是达尔文生物学思想指导下必然产生的一种经济理论表达方式。

囚徒困境案例,是运用心理分析法的巅峰之作,在西方经济学中占有特殊地位,因而在此作特别评述。被隔开的两个同案罪犯,在是否揭发对方同伙的问题上,心理遇到考验。根据设定条件,双方的不同决策,会导致三种与双方利益有关的不同结果,三种结果对双方的决策说,有上中下等级之分。当双方都不揭发对方,能无罪免刑,为上策;互相揭发则双双服刑,为下策;一个仗义闭嘴一个卖友吐口,前者坐牢后者释放,为中策。是何结果,双方各从自身利益出发的心理活动,全在互相信任上。若互相信任对方都不会揭发自己,出现上策;若互不信任都揭发对方,出现下策;若这一方信任另一方不会揭发自己而不揭发另一方,另一方不信任这一方而揭发这一方,出现中策。有人理论分析的结果,出现倒胃口的下策,因为自利心导致侥幸心,都想保自己而出卖对方,结果都倒霉。也有人设计实验观察,观察到了上策,因为自利心导致的侥幸心,也可以是都想得好结果而不讲实情。也有人认为出现中策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因为人貌不同心思各异。事实上,这个囚徒困境,对于任何现实的罪犯来说,都不是困境,因为都会从自己的判断做出选择;对于理论家们来说,却是要困死在这个困境里。因为,一是,旁人无法为局中人做选择,只能困死在无可奈何中。二是,对局中人做出的选择,旁人说三道四都没有用也没有意义,只能困死在不能改变的结果中,因为任何一个选择都只具有偶然的意义,没有必然的意义。这实际是困死在一个没有理论推演意义的命题中。三是,选择的标准只立在囚徒一方,在代表国家利益的警察一方没有立选择标准;所立标准中没有公平正义的社会普世价值意义,因此,这是个片面的、没有比较选择标准的命题;这让理论家们困死在一个缺失选择标准的不能讨论的命题中。由此可见,天赋人性、天赋人权支配下的心理活动,是不能用社会的公平正义去衡量的,这对于喜欢奢谈普世价值的西方理论家们,无疑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讽刺归讽刺,相信西方经济学的潜台词,是在教人选择上策,这符合罪犯双方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西方经济学原则,是个合理的选择。但是,让囚徒得到利益,警察就得不到代表公众的利益。达尔文思想贯彻到西方经济学中,就会出现这种不讲社会公众利益的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囚徒困境案例,是用来研究人们在利益冲突中如何选择合作的经典案例,对此进行以下分析评述。

如果人类社会中的人都是囚徒,警察是上帝,那么,两个囚徒有同时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项。但这个好选项,不是两个囚徒合作在选,而是各不知晓各自在选,选择的结果对自己利益怎样,谁也不知道,结果都是一种偶然,不能说明是合作的结果。因此,不存在双方利益最大化的根据。硬要说有最大化,那是上帝犯错赐予了最大利益。对此,还可设例作这样说明:有两只恶狼落在一个猎人所布的陷阱里,两只狼都自顾自在设法逃脱;猎人顾东难顾西,一不留神,两只狼都逃脱了;这不能说明是两只狼合作成功获得利益最大化,是人的犯错给狼有逃脱的机会。在囚徒困境案例中,两个囚徒都实现上策,那一定是警察犯了错。无论如何,隔开的两个囚徒不存在合作的可能,也就不存在应当选择哪个选项的理论合理性。在这里,倒是实实在在地符合丛林法则。

用囚徒困境中的上策之解,来说明人们在利益冲突中的合作可以使双方都获得利益最大化,也无法说通。当两个囚徒是人类社会中的罪犯,那么,两个囚徒的利益最大化,就是其他所有人利益的最小化。在可以合作的情形里,不存在上帝,警察是真实的存在,就看警察是否会犯错。当警察为两个罪犯提供上中下三个决策的选项,实际是给罪犯提供免除惩罚的机会,给自己留下执法出现纰漏也免除失察有损国家利益的责任。在现实中,警察担当着维护公众利益和惩罚罪犯的责任。当警察与罪犯以这样的关系进入分析对象,那么,运用囚徒困境案例单纯对罪犯所作心理分析的结果,就失去社会意义,所谓的理论意义就是空的。这时候,代表国家利益的警察与反国家利益的罪犯之间的关系,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警察必须阻止罪犯之间的任何合作以防止他们获得最大利益,这样做才是没犯错的称职的警察。现在出现的不是罪犯单方面的合作不合作和他们的利益最大化问题,而是社会的公正和正义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见,为贯彻达尔文的生存竞争思想,运用心理学来研究人在生存竞争中的自利心和自利行为,符合西方经济学中人的经济活动纯粹是人的个体欲望支配下的心理和行为的看法。然而,出现的最大问题也在这里,即人的心理,是纯粹个人生理意义上的心理,不是社会人们经济关系中的心理,这就给本来需要经济内容来展开经济理论的演绎,带来逻辑环节缺失的问题。第二节评西方经济学中的牛顿物理学思想

西方经济学引进了达尔文生物学思想,为什么还不够?这是因为,达尔文思想,只针对社会经济是在怎样活动的问题;还需要的一个指导思想,则要针对怎样处理社会经济的活动问题。为什么是牛顿物理学思想进入了西方经济学,是怎样表达的,对此作如下分析。一、西方经济学借用牛顿物理学思想的原因

借入牛顿物理学思想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物理学思想,是西方世界一直和普遍流行的一种科学思想。这种思想一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存在于自然界,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各是物理事物,从而自然界的各种事件,也就在物理规律的作用下从物理事物中产生出来。又认为,一切物理事件,都用物理语言表达;物理语言使用的是度量概念,如温度、速度、体积、比重、压力等;物理语言是科学的普遍语言,适用于一切科学领域。于是认为,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中,人也是一种物理事物,经济活动中出现的经济事件也是物理事件,经济学需要用的科学语言,就只能是物理语言了。在这里,物理语言的使用方式,是只要把经济学的内容用物理语言的表达方式表达就可。用物理学的语言表达经济学的内容,那么对经济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自然是物理学的思想。西方认为,经济学是关于人类社会中个体人的所谓微观活动和个体人加总的所谓宏观活动,指导思想也就自然是牛顿关于宏观物质世界物质运动的物理学思想。

第二,是在社会的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着的商品、价值、货币和价格这四个经济事物,都有量的概念。其中,商品、货币和价格,直接表现数量概念;价值看不见摸不着,没有直接表现出是什么量的概念,但西方总感觉是“强度”这样一种量的概念。对四个经济事物,有了这样的量概念后,接着的思维程序,就是如何处理量的经济意义。西方经济学家们对这里四个经济事物的量的认识,只能是自然意义上的认识,即:商品、货币和价格的数量,仅仅是自然的数量;价值的强度量,等同于弹簧强度一样的自然量。这就是说,所有自然量的数量本身,没有表现社会经济内容量上的意义。怎样在理论上认识、对待和处理这样的自然量,西方经济学自身产生不出一种指导思想,自然而然地,牛顿的物理学思想就被引入,或者说被借用过来。在牛顿思想指导下,四个经济事物的量,只因为是存在于社会的经济活动中,就自然地都具有经济内容。然后,将这种具有所谓经济内容的量用物理语言表达,这物理语言就成为西方经济学中所谓的科学语言。将牛顿的物理学思想作为理论的又一个指导思想,对此,西方经济学家们一直以为,他们是站在了经济理论的制高点上。

第三,西方经济学是货币经济学,把货币活动看作是社会一切经济活动的集中表现,而货币活动只是数量活动。于是,经济学就是货币数量概念的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家们的头脑中形成。与此同时,如何通过货币数量去研究社会的经济活动,他们又没了辙。因为,货币是他们头脑中发明出来的,并且只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起个中介作用而发明,到此完事,不需要有什么指导思想去进一步处理货币数量里的什么经济内容。而在现实中,货币通过数量还表现出其他的职能,如支付、结算、储值等职能,这些职能主导了社会人们的经济活动,这就需要有一个指导思想去认识由货币内在内容决定的社会职能,以便在此认识基础上,去研究货币数量是如何左右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思想行为。这个指导思想,在货币发明理论中产生不出来,刚好有上面两个原因存在,也是自然而然地在货币数量的活动问题上,由牛顿物理学的力学语言来进行处理的。二、牛顿物理学思想在西方经济学中的运用和表达方式

西方经济学运用牛顿物理学的思想,主要运用的是力学思想。在这个思想指导下,社会经济活动中最重要最活跃的那些事物情形是:人与人之间,围绕着利益争夺而互相较劲,这就如同力的相互作用;商品体是利益的表现物,人的较劲力作用到商品体上后,商品体运动起来而被人获得;效用价值是表现作用力的事物,因为人作用到商品体上的东西是由效用价值表现,或者说,是效用价值使人产生较劲力;货币这个事物,就是物理学中必须要使用的物理量量度器,量度对象是效用价值,量度的结果是表现效用价值的价格;价格这个事物,就是量度结果所得到的物理数据;市场,那就是物理中的时空场所,人和物在其中运动,力在其中作用,量度器量得的数据在其中出现。如此这般,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景象,就这样转换成为物理运动景象。确实,在西方的所有经济学著作中,没有谁写过这样的文字。但又确确实实,存在着这种样子的理论学说。没有谁能否认,西方的经济学家们,不是这样在看待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不是这样在进行经济学的理论思维活动,不是按这样的方式在著书立说!这就是牛顿物理学思想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运用方式。

物理学中的物理事件,可分三类。一类是物理事物在力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运动状况;一类是物理事物在力相互作用中反映出来的规律;还有一类是物理事物在力相互作用后出现的结果。当然,理论研究需要得到的最重要结果,是能发现事物的运动规律。获得规律,就能去理解和把握事物的运动状况,就能运用规律去获得想要的事物运动结果。在西方经济学中,就是搬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社会经济的运动状况、运动规律和运动结果。物理力学的方法,是运用观察、调查、实验等手段采集各种物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建立数学公式或数学模型,通过演算认识运动状况、发现规律和理解结果。由于西方经济学是货币经济学,因此极其重要、极其突出的一个研究倾向,是从货币运动的数量与人的就业数量、商品品种和数量及商品价格量的数量情形和数量关系中,去描述社会经济的运行状况,去寻找社会经济的运行规律,根据预想去提出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操作方法。这就是西方运用牛顿力学思想在其经济理论中的表达方式,即用数量和数量关系去表达经济学理论。因此,数学这门科学,就成了西方经济学中占据突出地位的理论表达方式。在西方经济学中,数学并不是单纯的为各种经济数据进行演算服务的工具,而是喧宾夺主,扮演了展现经济规律的主角角色。数学化,就是西方经济学的物理学表达方式,是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表达方式,也是其理论的主要特征。第三节评达尔文思想与牛顿思想在西方经济学中的相互关系

在西方经济学中,达尔文思想与牛顿思想,可以说两者是相互需要缺一不可。

在达尔文思想指导下,是把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每一个个人,理论上认定为只为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顾己不顾他的处于竞争的人,由此确定了社会经济运动的法则是丛林法则。在丛林法则的支配下,所有参与社会经济竞争的人,就都处于个人利益驱使下没有自我限制的自由活动状态,进而在理论上为社会经济运动确定一种运动形态。显然,这样确定的运动形态,与无数自我振动的分子在运动时的运动形态一样。那是一种有无数质点在运动的运动形态。如何对这样的运动形态展开理论研究,生物学语言无计可施,即便天才的达尔文在世,也帮不了西方经济学家们的忙。

无数质点的振动运动,无疑是典型的一种物理运动形态。于是,物理语言,物理定理,换了一副面孔堂而皇之地进入西方经济学的殿堂。在西方经济学中,是人的个体欲望主宰着每一个人的经济行为。每一个人的经济行为,在现实中随机发生,并且各个人的经济行为,都针对着利益由双方互相相反的意志力作用下产生。人们这种意志力支配下的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现象,就像物理学中的力相互作用一样。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还要使各方利益都最大化。描述这样的人的群体经济活动现象,无疑是物理语言中的相互作用均衡不均衡的语言最合适了。返回去看,没有丛林法则,也就不需要均衡不均衡的物理语言,所以,牛顿思想离不开达尔文思想的支持。在西方经济学中,最有话语权的是均衡。因为,真正的物理性物质,在力相互作用中出现不均衡,对于无生命的物质而言无所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一味地不均衡,社会经济活动就得乱套。在经济理论上,社会经济活动不能乱套,能满足这个要求的,只能是活动结果出现各方利益都最大化的均衡。就这样,均衡作为有经济学色彩的物理语言,成了支持西方经济学在纸面理论上成立的理论语言。西方经济学中也运用不均衡语言,但限于说明运动初始存在差异、运动过程中存在不均衡、最后结果发生不同的状况。就结果而言,还得均衡。牛顿的物理学语言还能在经济学中进行运用,一定也在牛顿的意料之外。

牛顿的物理学思想,本与经济学拉不上关系,只是因为西方经济学把达尔文生物学思想拉进来还不顶用,才又把牛顿思想生拉进来。无论如何,人类在自然界的活动,是有经济关系在生存基础上的生活活动;野生动物在自然界的活动,是没有经济关系仅为生存的觅食活动,两者有根本的区别。因此,研究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经济学,应该有自身的指导思想。满足这个理由,理论上需要做到两点。第一点,证明人类社会与野生动物世界的本质区别,从而说明达尔文思想和牛顿思想不能作为经济学指导思想的理由;第二点,揭示人类社会自有的经济活动特征,提出经济学自身应有的指导思想并作出论证。对这样两点,这里有胆提出要求,自然有底气去满足要求。不过,全面深入地解决这两个问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解决许多问题后才能解决。但是,对经济学自身应有的指导思想,说出个基本理由,提出个基本观点,本书可以做到,在以后的章节中会有介绍。在这里,先简单地做点如下说明。

野生动物是在自然界的天然环境中活动,仅仅是个体为生存而没有生活的活动。只为生存,个体之间没有交往的活动内容,从而不结成社会和没有社会性质的经济内容,所以通行的是丛林法则。这样一种思想,可称为个体野性思想。人类则是在自然界的人造环境中活动,是群体在生存基础上为生活的活动,人与人的个体之间,在活动中存在经济交往内容,是结成社会而有社会性质的经济内容,因此,不可能通行丛林法则,只能通行决定社会经济内容的经济法则。这样一种思想,可称为社会人性思想。个体野性思想与社会人性思想,没有丝毫相通之处。经济学应有且也只能够有自身内容的指导思想。

牛顿的物理学思想,本质是量度思想。通过量度物质和建立数据关系,发现物质世界的规律。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着可直接量度的事物,有人的数量,商品的数量,货币的数量和价格的数量;价值这东西,西方认为能引起人的感觉强度变化,因此也认为是可以量度的东西。这些都是不同性质的事物,有不同单位的数量表现。经济学的研究,是要建立这些不同性质事物数量间的科学关系。在物理学中,研究的也是不同性质事物的数量关系,如力、物质质量和引力加速度,都是不同性质的事物,各有不同单位的数量表示。这一点表明,需要对事物进行量度并进行研究,不是物理学的专利。这就出现一个问题:经济学这个科学领域里事物的量度和数量间的关系,都与物理学里的情形一样吗?西方经济学认为一样,我们却说完全不一样。在物理学中,不同事物间通过量度可以构成一种等效关系,如力的量度等于物质质量乘引力加速度的量度,这种量度后的数量关系,可以重复用实验证明。这种科学研究方式,是物理学普遍的研究方式。事实上,这种研究方式在经济学中无法运用。在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是商品交换。在这里,不存在等效性原理。也许有人认为,不同种的两种商品以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实现交换,这不正是表明这两种商品等效吗。不是。例如,大米与苹果之间,永远无法建立起等效关系,因为,可以是1斤大米与3个苹果交换,也可以是1斤大米与2个或5个苹果交换,有多种可能性存在,从理论上说,则存在无限个可能性。当用效用价值去解释两种物品的数量关系,也有无数种可能性;当通过货币和价格的量度去说明两种物品的数量关系,同样有无数种可能性。可见,任何种商品与其他商品达成交易,只表现为无数种可能性中的一种特殊可能,如此而已。怎样去解释已经确定下的这一种数量比例关系,牛顿物理学无能为力。因为,在物理学的等效中,只存在一种可能使等式相等,等式一边的数值发生变动,另一边的数值必须发生使等式成立的变动。而在商品交换中,一方商品的数量变化,并不一定导致另一方商品的数量变化,货币量、价格量的情形也是如此。这里存在着不是物理学中等效可以解释的情形。这里的情形,必须由经济学自身应有的方法来解释。因此说,牛顿的物理学思想,不能作为经济学的指导思想。

在西方经济学中,物理学的量度思想在经济学中试图发挥的作用,是运用数学方法,去发现社会经济运动中的经济规律。在此产生一个问题:经济学是不是数学。显然不是。对数学的研究,所得到的只是数学自己的规律。数学对于其他科学门类而言,永远只是一个工具。就是说,其他门类在科学研究中,是从自己的研究内容中去发现规律,需要用数学工具表达的时候,才使用适当的数学语言。由此可见,物理学是个有自身内容确定的科学,物理学中的数学语言,只对物理学有效。社会经济运动中的经济规律,是从研究社会经济内容中获得,有些规律需要数学语言表达的时候,才用数学语言。任何时候都不能本末倒置。这样,在经济理论研究中发挥神通的,是经济学自身应有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涉及经济数字方面的内容,则由数学来表现其简明精巧、逻辑严密的特点。这里的分析再一次说明,牛顿的物理学思想,不能运用于经济学理论研究。达尔文的生物学思想,也没有存在的空间。第二章评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方法

在以上所述的两个理论指导思想的指导下,产生出了西方经学特有的理论研究方法。分以下三大内容展开评述。第一节评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特殊方法——假设法

由于西方经济学总的指导思想是达尔文的生物学思想,认为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中实际通行的是丛林法则,这就给理论研究一开始提出一个难题:在野生动物世界,丛林法则是通过所有动物纯粹的生理欲望本能表现;如果丛林法则真的在人类社会中也是这样表现,那在经济活动中就出现无休止的残忍和血腥,致使人类社会毁灭。在这种景象出现之前,所有的理论家们必须立即止步。这个难题在理论上必然出现的一个极端情形是:每个个体人的欲望可以无限时,那么,达到每个个人欲望目的的思想行为也可以无节制。这种无限和无节制的极端表现,就是所有个体的人,都完全没有人的理智,所谓都是不理性人的思想行为,经济学首要的理论对象出现混乱不堪的局面。在这样的理论对象面前,所有的理论家们都无从起步。如果面对可怕的景象和混乱的局面,理论家们硬要在研究上起步,走不多远理论就会碰壁而无法继续展开。理论要能起步,并能一直往前走,就必须使丛林法则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实行时,没有残忍和血腥的陷坑;使人的无限欲望在思想行为上的表现,没有不理智的干扰。解决这个难题的唯一方法,是人的生理欲望表现,也就是理论上处理人的这种欲望时,即对人的自利性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认识,不能是纯粹本能的认识,而应当是在人的一种统一思想支配下的表现。西方经济学家们找到了这种思想,那就是理性思想。理性思想支配下的人,一切经济行为都是理性的,人就是理性人。对理性人的解释,有两个基本点:首先,人还是自利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人;其次,这个人是了解所处经济环境中一切情形、能做出精确决策、达到经济环境许可他达到利益最大化的完美的人。对理性人的内容是这样两项内容,西方经济学还特别做出解释:理性人不是道德的人。因为道德的人,可以为他人为社会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样一来,每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内容就没了着落。经济理论研究者遇到所有的人,都是这种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都能皆大欢喜的完美理性人时,就可以放开手脚展开研究。但是看看现实社会的经济活动,则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人,因为,没有人能像神仙一样,把自己所处的经济环境看个透彻,把一切要算计的东西全算计到,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打一点折扣,并且其他人也能同时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尽管现实中不存在,理论上却可以让它存在,存在的方法就是假设,假设出理性人。这理性人,虽不是现实的人,却是从现实的人中抽象出来的人,理论上是可以成立的人。不过,把理性人假设得太过完美,理论上又没法对付现实中人的许多经济行为很不理性,于是又退后几步,把人假设成有限理性人,是怎样的有限理性人,很难定出标准,只能由每个理论研究者自己去把握。在经济理论研究中对人做出假设,既填补了达尔文指导思想中对人的认识的缺失,又满足了理论研究的要求。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对人的假设一旦开了头,就打开了假设的闸门,每一个研究者在研究每一个经济问题时,都首先要作出假设,然后才能进行理论推演。因为遇到具体问题时,理性人的出场还需要具体条件,人们经常会看到很多前提假设,若不加这样的前提假设,理性人就不再有让研究者起步和前进的能力。我们把西方经济理论的这种需要假设的研究方法,称为假设法。假设法,是西方经济学特有的研究方法。之所以说它特有,是因为存在马克思的《资本论》,那个理论不运用假设展开研究,没有理性人的身影。从分析中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中特有的假设法,不是从经济学自身的理论需要中产生出来,而是因为借入达尔文思想后的无奈之举,也是运用牛顿物理学思想的必然所为。

相信很多人一定认为,科学研究本来就需要假设,没有假设,科学研究就无从做起。翻开人类的科学研究史,多少伟大的科学理论,不就是在假设研究的基础上获得成功。没错,这样的史实光辉灿烂,值得赞颂。但是,我们必须弄清楚三个问题。第一个,怎样全面确定和理解假设这个概念;第二个,西方经济学中理性人假设有无科学性;第三个,什么样的科学研究需要通过假设进行和什么样的科学研究不能通过假设进行。

关于第一个问题。《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假定和假设的词义都作了说明。说假定的词义,是姑且认定;又说科学上的假设,从前也叫假定。对假设的说明则是:假设要根据事实提出,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成为理论。词典的解释,并不精到完备。根据词典的解释和在科学研究中运用假设的实际意义,这里给假设下这样的定义:当对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能作出理论上的解释时,根据事实提出一个设定,或用实验证据去证明这个设定,或将这个设定作为理论推演的前提提出一套理论由实践去证明这个设定,这种需待实验或实践证明的设定,就是假设。对什么是假设的理解,特别注意的点是: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提出假设,假设作为理论推演的内容时,是个前提条件,推演的结论需要实践证明。假如对理论推演的结论提出假定,那不叫假设,叫猜想,如哥德巴赫猜想。假设和猜想,需要区别开来。假设也不是理想状态,理想状态是在理论已经科学地成立的基础上,只要条件齐备就能出现的状态。假设的概念,在此与相近的概念作这样区分,以免混淆。在假设基础上推演出来的理论是假说。假说经过证明,若成立,即成真理,不再是假说;若不成立,原假说作废,再提新假说。

关于第二个问题。根据如上对假设概念的分析,可知西方经济学中的所谓理性人假设,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假设。一点是,理性人的概念,不是从人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事实中提出,而是从野生动物世界本能觅食的丛林法则事实中提出。因此,理性人的概念是一个捏造出来的概念,毫无一点科学性。又一点是,为理论提出了假设的前提,理论的推演必须运用假设的概念,从而建立起的是一个理论假说,最后要证明的是假设。然而在西方经济学中,提出了假设理性人,在理论推演中却并不能运用这个理性人进行理论推演,没有出现一个证明理性人存在的假说。在西方经济学中,理论推演中实际使用的前提,都是理论出发点所确定的自利人概念。自利人的自利行为因事而异,且环境条件各不相同,从而理论的推演过程和结果五花八门。从西方经济学所认定的自利人特征去看,因为利益的最大化没有标准可来衡量,按理说竞争的结果总是互有损益,自利人也就是各有个性的自利人,在谁的身上都没有理性的光芒闪射出来。到这里,理性人不见了。事实是,假设出来的理性人,依然在假设的原地坐冷板凳。假设变成无关乎事的摆设,或者说根本是个没用的概念。理性人假设正因为不是科学的假设,这才无用。在西方经济学中,所以要高度强调理性人的假设在经济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性,只不过是,一要掩盖住理论的漏洞;二要回避掉现实人真面目是什么的难题。

关于第三个问题。众所周知,西方的自然科学很发达,其中一种很重要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假设建立一个假说理论,然后再由实验去验证。许多揭出大自然千古奥秘的伟大真理,就是这样诞生的。自然科学中的假设有这样的理论作用,自有其原因。首先,假设是在确凿无误的客观事实中提出,例如,事实或者是永远存在的自然现象,或者是有规律性出现的自然现象,或者是可以重复得到实验结果的自然现象等,对这些现象一时间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对此提出的理论假设,就非常诱人。在这种假设前提下演绎出的假说理论,往往具有严谨的推理和严密的逻辑,对人的智慧富有启发性,也激励人们去证实假设和假说。因为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具有条件的固定和现象的确定性,从而可以通过不断的观察研究,或不断的实验研究,找到正确的方法来验证假设,或找到证据来否定假设。这样,就使得假设方法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理论研究可以通过假设进行的条件是两个:一是假设能够从客观存在的事实中提出;二是假设具有通过实验重复验证的可能性。自然科学研究中存在这两个条件,所以通过假设进行理论研究具有可行性。在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中,理性人的假设,显然不具备可行的两个条件。

一个不可行是,就西方对人的认识而言,既然已确定人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那就不存在对他人而言的理性,也就不存在从每一个人中可以提取理性因素的事实而做成假设。其实,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自利人的理论认识,原是在达尔文思想指导下产生的,也不能成立。看现实中真实的人,是在一种由历史和现实确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中进行经济交往的人,因此是互相之间具有内在经济关系和经济联系的人,从这里可以产生出对处于社会经济活动中所有人在经济意义上一个一般的认识。每个特殊的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特殊表现,是受人的一般经济意义的规范。这种社会经济意义上一般的人,客观存在,就看怎样去认识清楚,为经济理论研究所需要,就看怎样去表述。由此可见,经济学理论研究所需要的一般人,本就存在;这种一般人,本是已在历史和现实中规定了的人,用不着去假设。这种一般人,绝对不会是神仙般的理性人。是怎样的一般人,需要千呼万唤才出来,对此的复杂论证,不是本书的任务,在此点出就可以了。

另一个不可行是,西方经济学家们也已看到,社会经济运动具有不可逆性,且处于随时随地的千变万化中。因此,任何已经出现过的具有事实性的经济运动过程,不可重复进行;任何已观察到的具有事实性的经济事件,不可再次重现。社会经济活动的这种特性,决定了经济过程和经济事件,不具有可实验性。这就排除了在经济理论中通过假设构建理论的可行性。因此,在严格的科学意义上,通过假设构建的任何经济理论,不具备科学性。但是,在给定条件下研究经济事物的一种理想状态,则是另一回事。因为,给定的理想条件是在已经掌握客观规律和实际材料的基础上提出的,而不是在没有事实性的空洞的理性基础上提出,所以理想状态可以作为一种理论描述。

到此,不言而喻的结论是:理性人假设在经济学研究中无效,或者说没有科学意义。这个否定说明在经济学研究中,必须重新认识人的问题,也必须重新确立理论研究的方法问题和道路问题。第二节评西方经济学研究中的分析方法

在西方经济学中,用理性人的假设扫除了理论研究起步和进行的障碍后,就要确定理论的研究方法。由于对社会经济体没有一个基础性和系统整体性的认识,从而,就不可能有一种基础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方法。在西方经济学中有多种各自独立的研究方法。经对主要的和重要的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归纳出四种最重要和使用最普遍的研究方法:现象观察法,实证分析法,数学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方法虽然有各不相同的几种,但在理论研究中,差不多都会穿插着使用。对这四种方法作如下评述。一、从现象到现象的现象观察法

对人类社会在自然界的经济活动,总体上从什么角度切入开始研究,是经济学理论研究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西方的角度,是从纷繁复杂的个别现象直接切入开始研究。尽管理论的指导思想是物理学思想,可是碰到现实,他们又无法回避经济现象是不可逆的随机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因此又说经济学研究不宜使用实验法(西方另有得诺贝尔奖的实验经济学,是理论方法混乱莫衷一是的表现,以后会对此作专门分析) ,只宜使用观察法。西方的所谓现象观察法,是观察现实发生的个别现象进行研究,如调查当前情形和历史档案,使用搜集到的经济资料进行经济理论研究。西方经济学中的现象观察法,是西方理论家们进行任何经济理论研究的总方法。在此需要指出,还有另一个角度的观察现象的研究方法,与西方的现象观察法不同。这另一个角度,是从人类在自然界经济活动的总体切入,在做总体认识和揭示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再对一定历史时期的既往经济现象进行研究并做出解释,或者根据一般规律对当前现实的经济运行条件进行研究并提出指导方案等,这样的研究虽然也要依靠对经济事实和经济现象的观察,但不是从个别现象切入的现象观察法。这是从现象到本质、再从本质到现象的研究,我们将这种研究方法定名为本质探究法,以与现象观察法相区别。西方经济学中的现象观察法,仅仅是指从个别现象到个别现象关系的研究方法。

面对现实的客观需要而又不能正确地去认识本质探究法,西方错误地认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只能是从现象到现象的研究。因为他们的观察目光,只停留在各种经济事物在时空过程中表现的经济现象的分散上。据此他们也就在思维矛盾中承认,既已发生过的经济现象,具有不可重复性;在思维矛盾中却又认为,既是那些固定的经济事物如人、商品、货币和价格等表现的经济现象,那么就存在类似性。这时,牛顿物理学思想又占据了思维空间,认为经济理论,必须研究已经发生过的经济现象并寻找其中有规律性的东西,这样构建出来的理论,是可以指导经济实践的理论。西方经济学的著作浩如烟海,没有一本著作、一篇文章,不是在搜集和选择已发生过的经济现象作研究后撰写出来。在西方经济学的现象观测法中,所蕴含的是对社会经济运动特征互相矛盾的认识,但最终决定分析研究方法的还是牛顿物理学思想,这也就决定了整个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特征。

人们通常认为,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任何科学理论的研究工作,都要建立在对事物现象观察获得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我们说,就理论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一个研究程序而言,完全正确。但是,把这样的研究方法,认定是经济学理论的建构方法,或者说,是研究经济规律所依仗的根本方法,就会出现问题。

首先可以看出,对经济理论研究必须用现象观察法的原因说法,存在说不通和自相矛盾的情形。对社会的各种经济现象,既然承认是产生于那些固定的经济事物,即承认产生于人、商品、价值、货币、价格这些事物,那么,经济规律,应到这些经济事物自身内部和相互内在关系中去寻找,而不是到这些经济事物内部规律和内在关系规律发生作用后出现的现象中去寻找,明明是本末倒置。这是一个说不通。既然承认社会经济的运动过程是不可逆和不会重复,那么所出现的一切经济现象都是过眼烟云,每一个暂时的现象就不是规律性的现象,每一种暂时的现象关系也不是表现规律的关系。然而,西方的经济理论家们,在一种说法中隐含了既有经济现象中不直接存在规律,在理论研究中,却又要到这样的经济现象中去寻找经济规律,十足的自相矛盾。此为说不通之二。两种说不通说明,现象观察法不是经济理论研究的科学方法。

对现象观察法的不科学性,我们还可以从逻辑的角度去分析证明。通过这个证明,区分出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事物,从而建立两个根本不同的事物概念。

一种事物的性质是:构成这个事物的所有要素都相同且要素本身处于无变化固定状态,该事物内在的客观规律和在规律支配下该事物的运动现象,在相同条件下能够一起反复重现,这种事物的性质具有可逆性。这是概念独立的一种事物。物理世界的物质性事物,都是这种可逆性事物。当承认社会经济活动这个事物是不可逆的事物时,那么,在逻辑上就排除了这个事物的任何可逆性。可是,西方经济学却又认为要将社会经济活动这个事物在理论上作为物理性事物去处理,这样,社会经济活动这个事物概念,就成了一个既具有可逆性质、又具有不可逆性质的两种互相否定性质的事物概念。这违反了形式逻辑中的矛盾律,在逻辑上不能成立。当然,现实中也不存在这样两种互相否定的性质存在于同一事物中的事物。在这里,运用形式逻辑的方法作出的判断,是科学的判断。也许有人说,在物质原子中,既存在正电子,也存在负电子,物质既可以表现出带正电的性质,也可以表现出带负电的性质,这难道不是正电荷与负电荷存在于同一种物质中而使物质具有性质互相相反的两种性质吗?毋庸置疑,没有哪个物理学家会赞同这种辩解。这里一定要注意的问题是,事物性质的互相否定与互相相反是两回事。互相否定,是确定了一种事物的性质,那么所有其他的性质都被排除,其中包括互相相反的性质。互相相反或者说互相对立的两种性质,只能存在于两个事物上,但这两个事物可以合成为一个事物。但合成为一个事物后,却不能说这个事物有两种互相相反的性质。当概念所指的是原子,那么就没有在指正负电子;当概念是指正负电子,那么就没有在指原子。因为,任何一种事物性质的表现,不是孤立地自我表现,而是在与其他事物相互比较或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互相否定的两种性质,对于一个事物来说,只存在一种性质表现,把另一种性质的表现可能排除。这个形式逻辑矛盾律的逻辑规则,是个科学的规则,我们必须遵守,否则就要出错。在社会经济活动性质可逆和不可逆的性质认识上,西方经济学违反了科学的逻辑规则,这说明,研究经济学不能用现象观察法,即不能用从个别现象到个别现象关系的研究方法。现在需要做的理论功课,是如何去认识这个不可逆的社会经济活动,是怎样一种事物。

当将社会经济活动的事物性质排除掉可逆性质后,必须要做两件事。第一件,对社会经济活动这个事物的性质确立正确的认识。第二件,在对社会经济活动事物性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对社会经济活动展开新的研究。对第一件事需要先说明一点,不可逆这个性质,仅仅是对可逆性质的一个简单否定,还没有说明不可逆性质是怎样一种性质。迄今为止,西方还没有做第一件事。这第一件事,对西方的研究者们来说,转变思维定式很不容易。因受牛顿物理力学思想的思维定式控制,一旦进入理论研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认识,立即回到可逆性的认识上去。根本的原因,是西方没有去做第一件事。至于第二件事,做起来复杂而庞大,至今,西方经济学家们还没想到有这样一件事,叫他们如何去做。这里,我们先做好第一件事。第二件事超出本书的内容范围,另外去做。

做这第一件事,我们首先要对社会经济活动这个事物,确立一个新的观察视角,建立一种新的认识,然后给出事物的性质。新的视角,是将社会经济活动这个事物,视作一种经济体的活动。对这种经济体的应有认识是:经济体由一些互不相同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基本要素构成,它们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六个要素,即:人,商品,价值,货币,价格和市场。这些要素,在经济体的内在客观规律作用下,其状态发生自动、互动和连续变动,从而使经济体内的那些基本要素的自身活动现象和经济体的总体活动现象,发生连续变化。从这样的认识中,我们就得到关于社会经济活动这个事物性质的新认识,那就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性质,是经济体表现为要素互动中连续变化的性质。要素互动且连续变化,决定了社会经济运动具有不可逆性,也说明本无机制使这种运动发生可逆现象。由此也可看出,事物运动的可逆性与连续性的性质区别,根本的区别在于事物内部构成要素的性质不同。由此我们也可理解,对于构成要素相同且存在状态固定的事物而言,在条件相同的情形里就能出现相同的事物运动现象;对于构成要素不相同且又处于变动中的事物而言,即使条件相同,事物内部的要素状态和整个事物的状态也已前后不同,因此在相同的条件下也不会出现相同的事物运动现象。由此我们证明,运用从个别现象到个别现象关系的现象观察法,无法对社会经济活动这个事物展开正确的研究。

在经济学的研究中,抛弃现象观察法后该用什么具体的新方法,怎样去认识经济体,构成经济体的基本要素又具有怎样的事物性质和活动特点等问题,是属于第二件要做的事。显然,做成第二件事,是一件理论上独立的大任务,超出本书范围。但毋庸置疑,这是客观存在的、必须去完成的、也是可以完成的大任务。这里,否定了现象观察法,也就完成了评述任务。这里也提出了应该使用的是本质探究法,留下了一个将来要去完成的任务。二、实证分析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