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全球城市发展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1 18:58:11

点击下载

作者:邓智团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伦敦全球城市发展研究

伦敦全球城市发展研究试读:

前言

当前世界的发展呈现出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等特性,推动全球发展的网络化。城市成为资源要素流转和配置的节点,因等级高低、能量大小、联系紧密程度等成为一个多极化、多层次的世界城市网络体系,全球城市就是这些节点中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具有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关键节点城市。全球城市概念由沙森(Sassen)1991年首次提出,此后众多学者从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控制力与影响力的角度出发,形成了关于全球城市的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只是当前仍缺少对典型全球城市从历史过程、整体运行、政策措施及发展战略等方面入手的系统化的个案研究。

随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快速崛起,包括中国、巴西、印度等金砖国家的城市也迅速发展,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苏州、杭州、重庆和成都等城市进入全球城市等级网络中,开始承担愈发重要的作用和角色。只是,城市地位的上升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也带来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各地城市政府,正着力从经济、文化、社会、治理、生态和空间等各领域入手,全面推动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因此,迫切需要关于典型全球城市历史方位与现行方略的研究成果对实践提供参考。

当前公认的顶级全球城市主要指伦敦、纽约、巴黎和东京等。而具有全球影响力且时间跨度长的伦敦,其发展和运行经验得到了世界范围的广泛认同,在经济、创新、文化、社会、空间和生态等众多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本书将着重分析和总结伦敦全球城市发展与运行的经验与规律,以对我国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顶级城市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第一章全球城市与伦敦

从全球范围来看,城市具有等级性,最高等级的城市被称为全球城市(Global city)。全球城市是指那些世界范围内全方位影响全球事务的城市,特别是在政治、经济、创新、文化、生态和空间等领域都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城市。伦敦是英国首都,也是当前重要的国际经济、金融、航运、文化、交通中心和世界顶尖的时尚中心。伦敦作为当前公认的、历史悠久的全球城市,与纽约、巴黎和东京一起被认为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四大全球城市”。第一节全球城市

一、城市等级性

城市存在等级性,参考城市地理学中“城市体系”分析视角,可划分为全球性中心城市、洲际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分别对应全球城市、洲际国际大都市、国家级城市和地区中心城市。四组概念间并不是彼此排斥的关系,而是彼此关联构成金字塔式关系结构。全球城市首先是地区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性大都市。四组城市可能因为城市功能的变更而发生城市位序上的更迭。一旦“国家中心城市”的中心性功能愈渐强化,对跨洲界的广大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便可以升格为“国际性大都市”;反之,如果“国家中心城市”在激烈的全球城市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原有优势日渐丧失,降格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其位置可能被其他城市取代(见表1-1)。表1-1 以能级划分的中心城市分类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二、全球城市

全球城市(Global city),又称世界级城市,指在社会、经济、文化或政治层面直接影响全球事务的城市。全球城市一词由沙森(Saskia Sassen)于1991年的作品中首创,与巨型城市(又称超级城市,megacity)相对。在西方眼里,伦敦、纽约、巴黎和东京传统上被认为是“四大世界级城市”。同时,它们也被视为全球资本主义的象征。近年一些观点认为全球城市还包括亚洲的香港、新加坡、上海和北京等。

伦敦及主要全球城市的比较详见表1-2。表1-2 伦敦及主要全球城市核心数据比较资料来源:[1]面积数据:https://www.london.gov.uk/;人口数据:ONS.“Population Estimates for UK, England and Wales, Scotland and Northern Ireland, Mid-2014”.25 June 2015.Retrieved 18 October 2015;GDP数据:http://www.ons.gov.uk/ons/taxonomy/index.html?nscl=Economy#tab-data-tables。[2]面积数据: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US Gazetteer files: 2010, 2000,and 1990”.February 12, 2011.Retrieved April 23, 2011;人口数据: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State County Quick Facts, New York”.Retrieved August 26, 2015;GDP数据: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Economic Growth Widespread Across Metropolitan Areas In 2013.Advance 2014,and Revised 2001-2013 GDP-by-Metropolitan-Area Statistics”(PDF).U.S.Department of Commerce.September 23, 2015.Retrieved 11 December 2015.[3]人口数据:Tokyo Metropolitan Government.“平成27年 毎月1日現在の推計”.Retrieved January 17, 2015;GDP数据:Cabinet Office, Government of Japan.Approx.,2007 est./GDP of Tokyo Metropolitan Area(Prefecture of Tokyo, Kanagawa, Saitama and Chiba)is 165 trillion yen(approximately US$1.9 trillion).Retrieved 8 June 2010.[4]面积数据:INSEE local statistics, including Bois de Boulogne andBois de Vincennes;人口数据:INSEE.“Séries historiques des résultats du recensement-Département de Paris(75)”(in French).Retrieved 2015-11-21;GDP数据:2013 est./INSEE631, 614 million according to INSEE, i.e.US$688 billion at current exchange rates, using the 2015 euro/dollarexchange rate。[5]面积数据:Shanghai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Land Area”.Basic Facts.Retrieved 19 July 2011;人口数据、GDP数据:上海统计局.2015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Shanghai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tatistical Bulletin 2015].上海市统计局,2016-03-01。[6]面积数据:Ministry Of Commerce—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Doing Business in China—Survey”[M].Retrieved5 August 2013;人口数据、GDP数据: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Beij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tatistical Bulletin 2014](in Chinese).北京市统计局.12 February 2015.Retrieved 1 May 2015.

根据国际经验,城市功能的提升伴随的产业变化大致经历四个主要阶段:农业向制造业转型(工业化)、制造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服务业化)、传统服务业主导向现代服务业主导转型(服务业高端化)、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创新发展)。从城市功能的角度,可以将全球城市的成长阶段划分如下:区域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世界城市(全球城市)等,在城市成长的过程中,伴随着产业发展的转型和空间的调整(见表1-3)。表1-3 全球城市发展阶段资料来源:作者整理。第二节城市范围

一、全球城市的伦敦

世界上叫伦敦的地方非常多,包括在英国、加拿大及美国等国家都有叫伦敦的城市。在英国,伦敦有两个含义,可以是特指的伦敦金融城(the City of London)也可以是泛指的大伦敦(Greater London)。本书所谈通常意义上的伦敦,在行政区划上是所谓大伦敦市(Greater London),即被视作全球城市的伦敦是特指英国首都伦敦市。伦敦是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最大海港和首要工业城市,世界十大都市之一。它位于英格兰东南部,跨泰晤士河下游两岸,距河口88公里。直至目前,包括最初的伦敦金融城在内的33个市区,面积1572平方公里。

大伦敦市又可分为伦敦金融城、西伦敦、东伦敦、南区和港口。伦敦金融城和众自治市属于标准一级行政区——单一管理区(Unitary Authority Region)之一。伦敦金融城拥有独立的行政与立法权限,位阶较高,面积为1.12平方英里,约2.9平方公里;而威斯敏斯特市(City of Westminster)虽称为市,但仍属于伦敦自治市之一。伦敦金融城是金融资本和贸易中心,西伦敦是英国王宫、首相官邸、议会和政府各部所在地,东伦敦是工业区和工人住宅区,南区是工商业和住宅混合区,港口指伦敦塔桥至泰晤士河河口之间的地区。大伦敦人口853.9万(2014年),通勤范围人口约1200至1400万。

专题1 世界上叫伦敦(London)的地方

英国

1.伦敦(London),英国首都

·伦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一个古老、小巧的城市

·大伦敦(Greater London),英国行政区之一(大伦敦包括伦敦金融城)

2. London Apprentice,英格兰康沃尔郡小镇

3. London Colney,英格兰赫特福德郡村庄

加拿大

伦敦(London),安大略省。安大略省伊利湖地区的工商业和金融中心。

南非

1.伦敦(London),林波波省

2. London, Mpumalanga(Graskop)

3. London, Mpumalanga(Noordprovincie)

4.东伦敦(East London),东开普省

美国

London, Conecuh县,亚拉巴马州;London,蒙哥马利县,亚拉巴马州;London,亚利桑那州;London,阿肯色州;London,加利福尼亚州;London,印第安纳州;London,肯塔基州;London,明尼苏达州;London,密苏里州;London,俄亥俄州;London,Richland县,俄亥俄州;London,俄勒冈州;London,宾夕法尼亚州;London,田纳西州;London,得克萨斯州;London,西弗吉尼亚州;London,威斯康星州;London Mills,伊利诺伊州;London Township,堪萨斯州;London Township,密歇根州;London Township,明尼苏达州;Londontowne,马里兰州;New London,宾夕法尼亚州

二、城市行政区范围(一)法规意义上的伦敦

根据1963年《伦敦政府法案》(London Government Act 1963)的规定,大伦敦包括33个行政区。包括三个层次:伦敦金融城、内伦敦和外伦敦。

内伦敦(Inner London)包含12个行政区。具体自治市为:哈默尔史密斯-富勒姆(Hammersmith and Fulham)、肯辛顿-切尔西(Kensington and Chelsea)、威斯敏斯特市(City of Westminster)、卡姆登(Camden)、伊斯灵顿(Islington)、哈克尼(Hackney)、陶尔哈姆莱茨(Tower Hamlets)、旺兹沃思(Wandsworth)、兰贝斯(Lambeth)、萨瑟克(Southwark)、刘易舍姆(Lewisham)、格林尼治(Greenwich)。

外伦敦(Outer London)包括内伦敦外围的20个自治市。具体为:布伦特(Brent)、伊令(Ealing)、豪恩斯洛(Hounslow)、里士满(Richmond)、金斯敦(Kingston)、默顿(Merton)、萨顿(Sutton)、克罗伊登(Croydon)、布罗姆利(Bromley)、贝克斯利(Bexley)、黑弗灵(Havering)、巴金-达根汉姆(Barking and Dagenham)、雷德布里奇(Redbridge)、沃尔瑟姆森林(Waltham Forest)、恩菲尔德(Enfield)、巴尼特(Barnet)、哈罗(Harrow)、希灵登(Hillingdon)、哈林盖(Haringey)、纽汉姆(Newham)。图1-1 当前伦敦行政区划图(1963伦敦政府法案)资料来源:DCAA, local government finance, 2010。(二)统计意义上的伦敦

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的定义,与法案上的内伦敦相比,统计意义上的内伦敦共有13个行政区,不包括哈林盖(Haringey)、纽汉姆(Newham),加入了格林尼治(Greenwich),面积为319平方公里,外围的20个市区称为外伦敦,面积为1253平方公里(见表1-4)。表1-4 统计意义上的大伦敦区划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资料整理。第三节城市简史

一、诞生与起步(公元1—11世纪)

有关伦敦的最早记载是在《罗马书》中,伦敦(London)这一名字是来自凯尔特语的Londinium,大致开始于公元50年前后。凯尔特人在公元43年入侵英国,修建了一座跨越泰晤士河的桥,并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修建港口。公元50年前后,罗马商人在桥边兴建了一个城镇,伦敦由此而诞生。

公元2世纪后半叶,罗马人在伦敦修建了6米高的环伦敦石城墙,此时伦敦人口已经增长为当时英国最大规模。公元407年,随着最后一批罗马军队撤离英国,伦敦城镇也开始衰落。公元886年,阿尔弗烈德大帝重新修整了破败的旧罗马城城墙。公元1066年,法国西北部的诺曼人(Normans)领袖威廉声称因血缘关系有权继承盎格鲁撒克逊人爱德华(Edward the Confessor)的王位而大举发动进攻。公元12世纪,在诺曼人的统治下,伦敦成为英格兰的首都。

二、第一次大发展:英格兰首都时期(公元12—14世纪)

公元12世纪,英国步入所谓的“中古时代”。在东面,在古罗马人的古伦敦城的基础上建立起伦敦城(City of London)。这个地方后来发展成为所谓的伦敦金融城。在西面,威斯敏斯特市(City of Westminster)成为王室和政府的所在地。此时教会兴建了大量现在非常著名的教堂,有前身为修道院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圣巴塞洛缪(Great St Bartholomew)等。此外,不少修道院也在这个时期修建起来,著名的如加图先修会(Carthusian Order)的切特豪斯修院(Charterhouse)。

三、第一次大衰退:黑死病与伦敦大火(公元14—17世纪上半叶)

伦敦在第14到17世纪之间和欧洲大陆一样受到瘟疫侵袭。黑死病瘟疫大流行让伦敦的人口急剧减少。1666年,伦敦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一场大火——伦敦大火(Great Fire of London)。大约13.2万座房屋被大火所毁,其中就包括了圣保罗大教堂。大约80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国王下令此后所有伦敦建造的房屋不再使用木材,一律使用石头和砖瓦为建筑材料。

四、第二次大发展:成长为世界最大都市(17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17世纪下半叶,一些时尚设计风格的房屋开始在伦敦的布鲁斯伯里区(Bloomsbury)和去往骑士桥的路上兴建。伦敦在第18世纪和19世纪发展迅速,随着工业革命和商业繁荣,伦敦的人口也不断增加。1834年,国会大厦被大火烧毁,后又重新兴建。新建的国会大厦还包括一个大钟,即所称的“大本钟”(Big Ben)。从1859—1875年,因霍乱的爆发伦敦开始修建下水道系统。19世纪,伦敦有一批新的博物馆建成,包括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lbert, 1852年)、科学博物馆(Science Museum,1857年)和自然历史博物馆(Natural History Museum,1881年)。到20世纪初,伦敦人口规模即达到660万,成为当时全世界最大的都市。

五、第二次衰退:两次大战的破坏(20世纪上半叶)

在20世纪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伦敦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其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伦敦受到的破坏最为严重。1940年代初,纳粹德国空军飞机对包括伦敦在内的英国城市进行了密集轰炸,受损或被摧毁的建筑物不计其数,包括圣保罗大教堂、伦敦金融城内的多家教堂等。战后,不少新式建筑物在废墟之中兴建起来,款式新颖的建筑夹杂在古旧的房屋之中,为伦敦的市容增添了别样的趣味。

六、第三次大发展:全球城市地位的再确立(20世纪下半叶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44年,伦敦人口急剧膨胀。为此,学者以及权威人士提议并计划在距离伦敦城20—30英里的周边地区建立卫星城,并吸引熟练工人从伦敦来到卫星城工作,以减轻伦敦城市人口过多的压力。20世纪50年代开始,伦敦进入繁荣时代,并推动伦敦成为当前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四大世界城市之一。(1)世界文化名城。大英博物馆建于18世纪,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集中了英国和世界各国许多的古代文物。博物馆内的埃及文物馆,陈列着7万多件古埃及的各种文物;希腊和罗马文物馆,陈列着各种精美的铜器、陶器、瓷器、金币、绘画以及许多古希腊、古罗马的大型石雕;东方文物馆,陈列有大量来自中亚、南亚次大陆、东南亚和远东的文物。馆内还有西亚文物馆、英国文物馆、金币徽章馆、图书绘画馆等。除大英博物馆外,伦敦还有著名的科学博物馆、国家画廊等文化设施。伦敦大学、皇家舞蹈学校、皇家音乐学院、皇家艺术学院和帝国理工学院等是英国的著名院校。(2)英国传媒中心。英国著名的报刊《泰晤士报》、《金融时报》、《每日电讯报》、《卫报》、《观察家报》、《周刊》等都集中在伦敦。英国广播公司(BBC)和路透社也设于此,占全国电影和电视广播产业收入总额的75%。(3)驰名世界的旅游城市。伦敦拥有众多世界著名的文物古迹。伦敦城东南角的塔山上,建有伦敦塔,该塔曾用作军事要塞、王宫、监狱、档案室,现在是王冠和武器的展览处,藏有维多利亚女王加冕时戴的镶有3000颗宝石的王冠和伊丽莎白二世加冕时戴的镶有重达109克拉大钻石“非洲之星”的王冠。威斯敏斯特宫坐落在泰晤士河的西岸,建于公元750年,占地8英亩,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它古时是国王的宫殿,现为英国议会所在地。宫殿西南角的维多利亚塔,高100米,全石结构,用来存放议会的档案,塔楼下面的白家大门只供英王使用。宫殿东北角是高达97米的钟楼,钟楼上著名的“大本钟”重21吨,表盘直径7米,钟摆重达305公斤。海德公园是伦敦的名胜之一,坐落在伦敦市区的西部,占地636英亩,是市区最大的公园,有著名的“演讲者之角”,又称“自由论坛”。

专题2 福布斯排行榜:伦敦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城市

1.伦敦(London)。以英语为母语的伦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并是国际性金融中心,丰厚的经济效益也助其荣登福布斯排行榜榜首。此外,完善的司法和法律体系也为世界其他地区树立了典范。作为全球富豪首选居住地,伦敦占据着世界文化、媒体、广告行业的主导地位。撇开在美国和欧洲的商业法规及繁文缛节,伦敦拥有时区上的优势,方便全国各地商务旅客的来来往往。此外,伦敦的航空联络体系十分完善,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迪拜。在欧洲,大量的高科技初创互联网公司属于伦敦。全球前2 000强企业中,有68家公司总部设在伦敦。

2.纽约(New York)。《福布斯》榜单上,美国纽约紧跟伦敦之后,惜败于对手伦敦屈居第二。大苹果城(The Big Apple,纽约的别称)是世界顶级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之乡。纽约股票市场贸易是伦敦的十倍,东京的四倍。纽约的媒体、广告和音乐产业在全球遥遥领先,同时,纽约还是世界重要的时尚和奢侈品之都。《福布斯》指出,由于纽约拥有众多标志性建筑物,游客在纽约的消费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城市。

3.巴黎(Paris)。巴黎在排行榜上名列第三,但与伦敦、纽约差距较大。巴黎声称之所以能位居第三,主要由于法国国内市场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几乎所有法国国内知名企业总部都设于巴黎。

4.新加坡(Singapore)。新加坡是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城市。虽然新加坡的人口只有500万,但这里的基础设施让全世界为之羡慕。受益于英国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统治方式和法律法规,被称为全球最佳经商之地。因此,新加坡是外国直接投资水平最高的地区,并且是欧洲公司建立亚太地区总部的首选之地。

5.东京(Tokyo)。据《福布斯》称,尽管东京是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最大的城市,但却落居新加坡之后,未能成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城市。《福布斯》还称,东京与巴黎相似,其排名第五主要依赖于自身国内市场的发展。然而,由于受到人口的老龄化、出生率不断下降、民族多样性的缺乏以及区域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等因素的制约,东京的发展将面临挑战。

6.香港(Hong Kong)。香港比中国其他地区更自由,也是亚洲最大金融中心,仅次于伦敦和纽约,全球排名第三位。全球大多数的世界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都把他们的亚太地区总部设在香港。

7.迪拜(Dubai)。迪拜之所以能将自己推向世界中心,功归于拥有全球最大航站楼的迪拜国际机场,这也使它成为全球航空旅行的最佳枢纽城市。《福布斯》表示,迪拜拥有优良的企业发展环境,因此,这里也是企业在中东地区寻求举足轻重地位的首选之地。此外,迪拜还是榜单中种族最复杂的城市,83%的迪拜居民都出生在国外。

8.北京。作为新兴经济超级大国中国的首都,北京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由于许多中国国有企业总部坐落于此,《福布斯》把北京称为“国家人才教育机构和最具创新力企业之乡”。

9.悉尼(Sydney)(并列第八)。悉尼作为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在全国处于主导地位。过去的二十年里,悉尼的资源能源行业迅速发展。

10.旧金山港湾区(San Francisco Bay Area)。从默默无闻一跃成为极其“显要”城市,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科技领域的主导地位。各大企业将旧金山视为企业外部部门最佳之地,将业务移于此地扩展。

11.洛杉矶(Los Angeles)。洛杉矶曾经与纽约竞选美国最重要的城市。它显著的影响力主要得益于好莱坞和娱乐产业中心地位。洛杉矶虽然仍是美国第二大城市,但由于近几年几大企业的撤离,其商业方面的影响力正在减弱,或将很快落后于其近邻旧金山。

12.多伦多(Toronto)。多伦多是繁荣稳定的加拿大最大的城市,以雄厚的经济资本赢得其名。这里近一半人口为国外出生。

资料来源:福布斯排行榜:《伦敦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城市》,中国日报网,http://language.chinadaily.com.cn/news/2014-08/29/content_18510507.htm(2015-08-29)。第二章历史方位

作为全球城市的伦敦,其发展经历多次起伏,其历史方位历经多次变化。大致经历中世纪手工、制造与贸易发展的工业型全球城市,15世纪到17世纪的早期的工业和服务业兴起的现代伦敦,18世纪英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与世界金融中心,19世纪中叶开始经济服务化,20世纪中叶开始的金融中心城市和20世纪末的文化引领城市以及21世纪的全球低碳引领城市。本章对伦敦在全球城市的历史方位变化进行梳理,探索全球城市发展和转型阶段与规律,为新兴全球城市的塑造提供参考。第一节19世纪之现代工业全球城市

一、手工、制造与贸易的发展:中世纪伦敦(1000—1500)

伦敦兴起于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史称罗马伦敦(Roman London)。罗马时期的伦敦发展为伦敦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伦敦的港口枢纽位置给伦敦带来了极大的贸易优势。区位优势对中世纪和现代时期的伦敦的性质、发展方向都有着直接影响。贸易是伦敦商业控制力的基础。最初伦敦以出口羊毛等原始材料为主,后来逐步出口布料,并使之成为当时伦敦的主导行业。由于伦敦相对开放的贸易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商人(法国、北欧、中欧和意大利等)汇聚于此,进而促成了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兴起,这成为这座城市后续繁荣发展的关键。到14世纪时,伦敦已成为英国的主要城市。伦敦此时的影响不仅在经济规模,更在于经济结构的多样性。当时的伦敦已成为英国最大的制造业中心城市,通过高投入的工艺生产,又使其成为奢侈品消费中心。贸易和制造业是伦敦发展的基石,推动伦敦成为英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二、工业和服务业的兴起:早期现代伦敦(1500—1700)

1500年至1700年伦敦人口的增长较具戏剧性:从1550年的约7.5万人增加到1700年的57.5万人,推动伦敦成为欧洲第六大城市。早期现代伦敦是从中世纪基于毛纺布业发展的首都城市,进而发展到以出口贸易为基础的欧洲核心的经济大都市。在18世纪时期,伦敦从事航运业及其附属行业的就业人口要占到总就业人口的25%。伦敦成为进口原料和出口制成品的城市,推动伦敦向商务主导型和高端消费需求城市的转型。转口贸易得益于大量商人网络的形成,贸易额开始大幅增长,并带动相关部门的快速发展,新的大型贸易公司建立推动远距离贸易的形成,精制加工和商品、出口货物的仓储和转口贸易等。伦敦作为国内贸易的枢纽,刺激了伦敦运输服务的巨大增长。同时,制造业在此期间继续大发展,服务部门也获得快速发展。此时,伦敦的经济变得更多样化,也体现了现代性,大公司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三、18世纪:世界金融中心

18世纪,伦敦人口增展非常迅速,从1750年的67.5万增加到1891年的550万。工业革命给英国的城市发展带来了显著变化,虽然中部和北部城市在英国工业化历史中地位突出,但是生产系统的控制一直都在伦敦。一直到1851年,伦敦仍然是英国最大的工业城市。经济的多样化使伦敦并没有过于依赖大规模工业生产,而是借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机会,成为国家集聚资本、信息、专门知识和金融、航运与保险等业务的枢纽中心。

虽然制造业的发展对伦敦有着重要作用,但服务经济的发展对伦敦有着更长远的意义。19世纪是伦敦世界城市特征的形成时期,到这个时间段,世界上也只有伦敦才真正称得上世界城市。1850年后,在维多利亚时期建立的优势,得益于服务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双引擎,使伦敦成为一个无可争议的世界金融中心,如同18世纪后期、19世纪早期阿姆斯特丹作为欧洲中心的地位一样。18世纪伦敦开始开发先进的货币市场,帮助不同国家地区、不同资本要求的信贷实现平衡。到19世纪,特别是由于英联邦国家间的联系,伦敦作为英联邦国家金融中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固。第二节20世纪之后工业化全球城市

一、19世纪中叶开始经济服务化

根据Hall(1962)《1861年后的伦敦产业》一书的研究,从19世纪初开始,伦敦的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就快速下降,逐步从一个工业型城市向服务业型城市发展。到1861年时,其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占比达到了61%,成为一个真正的服务经济主导的城市。在19世纪70年代,伦敦服务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由于能为世界大部分地区提供资本、信贷、保险和航运服务,伦敦金融城成为世界经济的清算行。到1900年,伦敦仍然是不列颠地区的最大产业中心,其500万就业人口中约40%的人在制造业或重工业就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伦敦经济的服务化水平已相对较高,服务业占比超过60%(见表2-1)。表2-1 伦敦与柏林和巴黎的经济结构(1914)资料来源:Jon Lawrence, Martin Dean, Jean-Louis Robert(1992)。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从1861年到1951年的近100年时间里,伦敦的就业结构只是略有变化,服务业就业人口在1920年时略有上升,到1951年时则有所下降。与英格兰和威尔士整个国家同期水平相比,领先的时间超过100年;1951年,伦敦第三次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超过60%,达到63.9%,而同期英格兰和威尔士的第三次产业就业人口占比仅53.6%。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和金本位全球货币体系的解体,使伦敦的服务经济发展受到了挑战,特别是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受到纽约、东京等城市的不断挑战,纽约甚至一度超过伦敦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表2-2 伦敦就业结构变化趋势(1861—1951)资料来源:P.G.Hall(1962):p.21。

二、伦敦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去工业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伦敦经济面临了一系列重大的挑战,人口总数和就业人口数的总量都持续下降,就业人口从480万下降到1991年的380万左右,减少将近100万,与总人口减少数基本相当。伦敦的经济在1970年后,经历大概20年的衰退期,就业人口和人口总数均经历了近20年的下降期(见图2-1)。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伦敦的大部分地区都被战火毁坏,包括码头区和金融城的周围很大一部分。尽管金融和商业重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但劳动力仍优先安排在城市的恢复重建。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大量重建经济区的物品都没有得到移除。由于大多工业企业的厂房和设备在二战时期被毁坏,因此,这些企业工厂也借此完全从中心城区搬出,从而为中心城区的更新提供了机会。其次,在20世纪50年代,伦敦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导致劳工的短缺现象异常明显,因此,鼓励从殖民地迁移过来的劳动力进入伦敦,为伦敦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的低技术水平劳动力。第三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是,大英帝国的没落,特别是1947年印度的独立,给伦敦的帝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图2-1 伦敦就业和人口的演变与预测(1971—2026)资料来源:The GLA'S Data Management and Analysis Group(Dmag)and Volterra Consulting, 2004。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伦敦开始实施以银行业等服务业替代传统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获得了很大成功。产业结构从制造业为主转向以金融、贸易、旅游等第三产业为主,商业和金融服务部门及其他一些高科技支撑的产业创造的就业占到全市1/3,并且生产出40%的财富。伦敦成为全球第一大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业和金融区的发展对大伦敦地区和英国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牵引作用。伦敦金融城GDP占伦敦比重达14%,占整个英国比重约2%。经过近20年的发展,伦敦的金融服务、商业服务业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疲态。而伦敦对此早有预见,成功借助创意产业实现了城市的产业结构又一次优化和升级。

在战后伦敦经济的恢复过程,来自外部的竞争一直存在。但这个影响并不全是负面的,反而推动伦敦从帝国首都的作用转向了为全世界服务的地位。正如前文所揭示的,伦敦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是1970年到1990年的20年。在这个时期内,伦敦的制造业就业人口从近140万减少到1990年的40万,到2007年时,已经只剩下20万的制造业就业人口了,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占总人口比重近90%(见图2-2)。图2-2 伦敦重点行业的就业结构(1971—2026)资料来源:Volterra consulting(2004)。

1995年伦敦大约有350万个就业岗位,到了2001年,岗位量已达400余万。其中各服务行业的就业量分别为:商业和金融服务业130万;零售、分销和饮食业90万;公共(政府)服务业80万;包括创意和文化产业的其他服务30万。这些产业为1995年至2001年期间的就业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制造业、交通通讯等行业则持续走低。从总体上而言,伦敦是服务型经济。服务引导的就业增长塑造了新的就业职业结构。其中,商业、金融服务业,以及许多公共(政府)服务业需要报酬优厚、技术先进和思维超前的专业人员,而零售、饮食和个人服务业则需要低工资人员从业。值得一提的是伦敦24%的就业是兼职性质,1995—2001年间兼职就业的增长速度高于总就业增长速度。印刷与出版部门的从业人员占伦敦制造业就业总量的36%。据此,伦敦制造业从业人员集聚于一个部门的情况比英国其他地区突出。

三、金融大爆炸与全球金融中心的确立

1850年后,伦敦成为一个无可争议的世界金融中心,但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和金本位全球货币体系的解体,使伦敦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受到纽约、东京等城市的不断挑战,纽约甚至一度超过伦敦成了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为挽救颓势,20世纪80年代,英国进行了两次重大金融改革,即1986年以金融自由化为特征的第一次金融“大爆炸”和90年代末以混业监管体系为核心的第二次金融“大爆炸”,这两次改革奠定了目前英国金融业繁荣的坚实基础。随后一度衰落的伦敦金融城迅速发展,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伦敦重新获得并强化了国际金融中心地位。[1](一)第一次金融“大爆炸”形成了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

1983年以前,英国证券行业实行分业经营,证券承销、证券经纪和自营等业务是严格分开的,证券经纪实行固定佣金制,金融市场普遍缺乏活力和竞争力。这种状况不仅使伦敦在世界经济金融中的地位每况愈下,而且不能为保守党政府当时大举推动的经济私有化和自由化改革提供金融支持。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撒切尔政府实施了第一次金融“大爆炸”。1983年,英国政府和伦敦证券交易所签订了著名的Parkinson-Goodison改革协议,交易所会员同意在3年之内放弃固定佣金制,同时结束自身的垄断地位,接受外国公司成为交易所的会员。该协议给了证券行业3年准备期,于1986年正式实施。在对内放松管制的同时,英国向外开放了金融服务业。对比“大爆炸”前后英国本土证券公司的命运转变,就会发现这种巨大变革带来的双重冲击非常大,直接导致改革后几年之内,从未形成混业竞争能力的英国本土证券公司毫无抵御能力,几乎全部丧失了控制权。时至今日,改革所创造的开放竞争环境给英国带来的收益也是巨大的,无论从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国际地位、英国在金融产品领域的领先地位,还是英国本土机构的重生,都说明了英国金融体系的竞争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二)第二次金融“大爆炸”奠定了有力而适度的监管基础

第一次金融大爆炸后,英国金融市场恢复了活力,外国金融机构大举进入英国金融市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但是,因为英国的金融监管体系非常复杂,当时有包括英格兰银行在内的9家监管机构对银行、证券、保险和住房协会等金融机构进行监管。随着金融业混业经营程度的加深,传统的金融监管框架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阻碍了金融业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创新发展。于是政府下决心将英格兰银行的金融监管职能分离出来,使其专注于货币政策,同时成立英国金融服务局(FSA),逐步将分散的金融监管职能集中到FSA。一方面,配合FSA的成立,英国颁布了《2000年金融服务和市场法》,取代了以前一系列金融法律、法规,统一了监管标准,大大提高了金融监管效率;另一方面,FSA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监管资源配置和量体裁衣式的监管风格也对提升英国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发挥了推动作用。第三节21世纪之创意低碳全球城市

一、创意产业发源地:21世纪初的创新战略和文化发展战略

1998年,英国文化、传媒与体育部最早对创意产业做了如下定义: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与才华的活动,而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这些活动可以发挥创造财富与就业的成效。文化、传媒与体育部定义的创意产业主要包括13个产业部门:广告、建筑、艺术品与古董、手工艺、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与录像、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计算机服务、电视与广播。2001年,伦敦创意产业的总产出达210亿英镑,约占英国创意产业总产出的1/4。相当于伦敦人均产出2500英镑,而英国的人均产出仅为1280英镑。伦敦创意产业的产出仅次于商业服务业的320亿英镑,超过了其他所有生产产业的产出。2000年,创意产业以52.5万名雇员的就业量排名伦敦各产业第三位,其中包括了在创意产业部门直接就业的人员和在其他产业从事创意型工作的人员。

2000年出版业从业人员达8.95万。旅游业从业人员估计达35万。体育产业大概有5.4万从业人员。1.4万人在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从业。估计大约有2.2万人在音乐及相关产业从业。伦敦文化产业的收入是非常丰厚的。创意与文化产业的总收入估计达250亿—290亿英镑。对艺术的商业投资达5290万英镑,信托与基金会的投资达2820万英镑,个人投资1.45亿英镑,在1998/99年度,伦敦接受了大概全英国76%的商业对博物馆和展览馆的捐赠。伦敦博物院、档案馆、图书馆每年获得的公共与私人资金支持达5.3亿英镑。伦敦电影产业每年产值达7.36亿英镑。2002年赴英国的游客消费额达149亿英镑。如诺丁山嘉年华的收入可以达到9300万英镑。伦敦居民用于公共图书馆的年人均花费为20英镑。体育产业创造了47亿英镑的年收入和16亿英镑的年总增加值,大概占整个区域经济的1%。

二、创新战略和文化发展战略:打造“酷伦敦”

在20世纪80年代,大伦敦管理局被取消,在这期间大伦敦没有相应经济发展战略,直到21世纪初恢复。2003年,伦敦发展局公布了《伦敦创新战略与行动计划(2003—2006)》,其中明确提出了伦敦创新战略的目标:建成“世界领先的知识经济”。针对这一目标,伦敦发展局确定了三个战略重点,每个重点都有若干行动计划加以支撑。其战略重点,一是在伦敦所有组织机构中全面培育创新文化(包括:发扬创新和培育创新者、构建以“知识天使”命名的创新良师益友网络、落实伦敦“青年展望”项目、技能与人员的流动、拟订关键地区和产业部门的创新计划),二是鼓励与帮助伦敦企业实现创新(包括:建议与支持、小企业创新融资、服务于企业的创新中心、企业网络和集群、协同地落实创新政策与措施),三是整合伦敦知识基地资源(包括:贯通获取大专院校指导与支持的渠道、科学园区和孵化器、贯通中小企业与知识基地互通渠道、研究的合作与商业化、种子资本投资与商业化、管理技能)。

文化发展战略:建成具有创造性的世界级优秀文化中心。伦敦市长肯·利文斯通说:“从我当选市长起,我的愿景就是把伦敦建设为榜样式的、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级城市。而伦敦的文化发展对于实现这一目标至关重要。”继2003年6月推出文化发展战略草案后,伦敦于2004年4月终于拟定了城市第一个文化发展战略《伦敦:文化首都》(London: Cultural Capital)。该战略提出要把伦敦建成具有创造性的世界级优秀文化中心,并确立了四个重要目标:发展优秀文化;文化要具备创造性;文化要能被公众接受;文化要体现价值。这些目标必须有文化多样性的支撑,只有保证伦敦的各种社团文化都得以展现,使他们积极融入城市的整个文化生命,才能发展优秀的伦敦文化并保证其质量。

三、低碳发展战略与低碳化发展引领者(一)《清洁空气法案》与告别“雾伦敦”

根据历史记录,180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仅有3%,伦敦的城市人口却已经达到100万,站在城市化潮头的伦敦,19世纪起就成了一个烟囱林立、浓烟滚滚的工业都市。煤烟折磨不列颠100多年之久,以烟煤为燃料的城市,包括伦敦、曼彻斯特、格拉斯哥等,在未能找到可替代的燃料之前,无不饱受过数十年严重的大气污染之苦。据统计,19世纪前40年中,伦敦发生的毒雾事件不下14次,每次毒雾事件都造成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大大提高。在1880年、1891年和1892年的毒雾事件中,死于支气管炎的人数,分别比正常年份高出130%、160%和90%之多。

1952年12月4日,曾被客居伦敦的老舍先生描绘过的“乌黑的、浑黄的、绛紫的,以致辛辣的、呛人的”伦敦之雾,终于变成了震惊世界的杀手:当日整个伦敦为浓雾所笼罩,整整5日不散。风速表读数几乎为零,市中心空气中的烟雾量几乎增加了10倍,4700多人因呼吸道疾病而死亡。大雾之后几个月,又有8000多人死于非命……

雾害之后的1956年,英国政府首次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立法在城区设立无烟区,禁止使用产生烟雾的燃料;发电厂和重工业等煤烟污染大户迁往郊区。1968年又颁布了一项清洁空气法案,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

从英国政府到伦敦市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起发布的各种法律、通告,是今日伦敦能够成功控制大气污染的基础。不仅如此,伦敦对于空气污染的“追剿”,还随着污染源的演变不断深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陆路交通和能源消耗的增长,数量持续增加的汽车取代燃煤,成为伦敦大气的主要污染源。针对此,伦敦大部分市镇通过详细检测,确定了各自的空气重污染地域,在这些地方建立“空气质量管理区”,对这些区域有的放矢地实行更严格的污染治理措施,其中特别是对主干道采取交通限流,对重点车辆进行限行,禁止排放不符合标准的车辆上路等措施见效明显,减少了重污染区的机动车尾气污染。(二)低碳化发展引领者

2007年,伦敦市长签发《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计划》,这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化发展的城市。根据伦敦市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计划》,伦敦市家庭住宅碳排放占到全市总量的38%,商用和公用建筑占33%,交通占22%。为实现低碳化发展战略,该行动计划的重点是通过绿色家庭计划、绿色机构计划以及改变交通方式,实现减排目标。目前伦敦已经成为低碳经济的全球中心,EA的欧盟排量,92%都是在伦敦进行交易。

2010年7月30日起,伦敦推行“自行车租赁”计划,有6000辆自行车被放置在全市400多个租车点供人租用,租用者可以异地还车。伦敦当局希望能以此鼓励市民骑车出行,倡导低碳的绿色健康生活方式(见表2-3)。表2-3 伦敦降低碳排放的主要手段(2008)资料来源:London Climate Change Action Plan, 2008。

为了推动伦敦的创新与发展,2003年3月,一项旨在把伦敦建设成为“世界知识经济领头羊”的《伦敦创新战略与行动纲要》出台。据称,《纲要》是要把各个创新主体联合起来支持创新,以此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心脏,它是充分利用集聚在伦敦的各种潜能的关键。

根据战略目标,伦敦发展局确定了三个战略重点,每个重点都有若干行动计划加以支撑。其战略重点,一是在伦敦所有组织机构中全面培育创新文化;二是鼓励与帮助伦敦企业实现创新;三是整合伦敦知识基地资源(见表2-4)。表2-4 伦敦创新战略与举措(2006)资料来源:The London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action plan(2003-2006)。

在《纲要》出台后,伦敦的创意产业就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目前全球超过200家报纸、3500家出版社、1/4知名游戏研发工作室将总部设在伦敦。伦敦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人文积淀,迅速崛起为“创意之都”。[1]具体金融大爆炸的政策举措,详见第五章金融发展第一节第三小节“金融大爆炸与现代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第三章全球城市运行评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