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1 20:35:24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第1章 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的现代研究

1.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1)吴江霖教授的定义

他提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2)沙莲香教授的定义

沙莲香认为,“所谓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相互影响的主体反应”,而社会心理学就是“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3)王康教授的定义

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关系》一文中,王康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感情、态度、行为产生什么影响的学科”。

两年以后为孙晔、李沂等人简化,他们提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2.国外学者的代表性观点(1)肖和康斯坦佐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作为社会刺激之反应的个人行为的科学研究”。(2)G·麦考尔和J·西蒙斯提出,社会学传统的社会心理学“关注于社会互动的研究”,而尹恩·罗伯逊则明确无误地谈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3)原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等人从原苏联心理学特有的活动原则出发也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受参加社会群体这一事实所制约的、人的行为与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行为及其制约因素

在将社会行为规定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后,有必要进一步了解社会行为的性质与基本特点,并对社会、文化、人格这些人们常常用来说明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作出解释。

1.社会行为的涵义和特点(1)人是社会行为的主体或物质承担者,而这个具体的、现实的人又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2)社会刺激是各种社会客体对人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3)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刺激作出的反应。

2.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1)社会行为是对包括他人行为在内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同时又能够成为他人行为的刺激。即社会行为既具有主动性又具有被动性,并且也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互动性;(2)社会行为是包括内在体验过程和外部表现过程的“连续体”,也就是说它既具有内隐性又具有外显性;(3)社会行为的主体既包括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也包括由这些个体组成的规模不等的群体,也就是说它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具体说来,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社会行为主要包括这样三大类:

①个体受他人或社会影响而产生的行为,如个人的感觉、动机、认知和归因;

②既由个体所体现同时又为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所共有的行为,如语言、社会态度以及模仿、从众等;

③由各种有组织或无组织的群体所表现的行为,如合作、竞争、社会运动以及各种集群行为。

3.社会行为的制约因素

社会行为并非是单纯的个人活动,它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个人之外的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一般来说,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及相应的主要概念有:社会、文化和人格。(1)社会

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由在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可以从这样几方面来理解社会范畴及其本质:

①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群体,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与组成它的个人并不是对立的;社会是人的社会,而人则是社会的人。

②组成社会的人并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处在以生产关系为主导的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个人。

③社会是历史的、具体的,世界上不存在抽象的社会。从空间角度说,这个由特定的社会关系相联结而组成的群体占有共同的疆域;从时间的角度说,社会又只能是“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2)文化

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这一定义至少包括如下几层涵义:

①文化不仅包括价值观、行为准则、生活态度这类非物质形式,也包括了各种体现这些非物质文化的意义的物质表现形式。

②非物质文化还是物质文化,都既是人们所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或手段,同时又是人们主体生活的产品或创造物。

③文化是有层次的,人们将一社会中的某些群体所具有的既包括该社会的主流文化同时又具有自身特点的生活方式称为亚文化。(3)人格

阿多尔诺将人格定义为:“人格是一种内在力量的持久组织。它帮助个人决定在各种情境下的反应,因此形成包括内隐与外显过程在内的行为的一致性。但是,不论行为是如何的一致,它和人格毕竟不是同一样东西,……人格的力量并不是反应,而是反应的准备动力。”人格的完整认识应该包括:

a.人格是在个人的社会化或日文化濡化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各种生理、心理及其他具有社会意义的内在特征在内的完整、统一的系统;

b.人格这个完整、统一的内在系统为人们在社会文化情境中的行为提供了稳固、一致的反应模式,或者说,社会或文化行为是在具体的人格结构中形成的;

c.具体的人格既包含了独特的个人成份,也包含了由个人体现但又为某一群体的成员所有的成份;前者是规定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内在因素,后者则是规定一群体区别于他群体的内在因素。

三、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社会心理学既是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同样也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1.社会心理学是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主要观点要以下三种:(1)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部分或分支学科;(2)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的一部分或分支学科;(3)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与心理学之间形成的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2.社会心理学是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社会心理学的极强的理论性,既来自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也体现在它本身提出的一系列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的理论体系与学术观点之中。

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1.研究取向的形成与综合

从本世纪初,社会心理学诞生之日起,社会心理学就分为以罗斯和麦独孤的著作所分别代表的两支:(1)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取向强调社会或群体变量的重要性。(2)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取向强调个体变量的重要性。(3)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当文化人类学家在上述两大传统的影响下,涉足文化与人类行为的互动研究时,又产生了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而文化人类学取向则强调文化变量的重要性。(4)20世纪70年代以后,还有人从社会生物学的立场出发,强调遗传变量的重要性。

2.各研究取向的基本特点(1)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试图从个人的人格结构中求得对人类社会行为的解释,尽管他们承认社会因素又是人格结构形成的基础。该取向的基本研究方法是F.奥尔波特所倡导的实验室的控制性实验。(2)谈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取向强调通过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化等“塑造群体”的因素来研究人们的社会互动,并进而达到对人类行为本质的理解,其基本的方法是问卷法和访谈法。(3)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该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是自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上述社会学和心理学两大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代表著作有:卡丁纳的《社会心理疆界》、杜波依丝的《阿罗人:一个东印度岛的社会心理研究》、特雷安迪斯和朗伯特主编的《跨文化心理学大全》中的第五卷《跨文化社会心理学》。其基本特点是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是从文化因素入手探索有关人类行为的解释的,其传统的研究方法是跨文化的现场研究法。

3.几种主要研究取向的比较

目前存在的三种主要的社会心理学肋研究取向的差异具体表现在:(1)研究的重点不同

①心理学的传统强调个体(人格)因素;

②社会学的传统强调社会因素;

③而文化人类学的传统则强调文化因素。

造成这一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类行为本身就受制于社会、文化和人格诸因素,并因此也能够而且必须从这几方面去论述的“边缘课题”。(2)研究的内容不同

①心理学的传统欲图通过他人对个体的影响来理解人的社会行为;

②社会学的传统欲图通过社会互动来理解人的社会行为;

③而文化人类学的传统则欲图通过文化与人格间的相互影响来理解人的社会行为。(3)研究方法不同

①心理学的传统一直主张通过实验室的控制性实验来研究社会心理学,甚至极端地认为,凡不是经过实验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都不能算是“科学的”社会心理学;

②社会学的传统则强调联系现实的社会生活,用现代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如访谈法和问卷法)来研究社会心理学;

③文化人类学的传统在借鉴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一系列具体研究手段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颇具特色的“跨文化现场研究方法”。

1.2 强化习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略)

第2章 社会心理学的由来与发展

2.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这是社会心理学形成前的一个准备时期,其理论主要源于古代希腊开始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的西欧思辨哲学。

1.孕育时期的线索

孕育时期社会哲学家们主要围绕“人性”所展开争论。其基本的理论线索只有两条:(1)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人性虽然不能完全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2)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源于人的自然本性,而人性又是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因此,改变人的本性、建立理想国的主张是无法实现的。

2.柏拉图的理想主义继承和发展

社会哲学家康德、歌德和卢梭等人继承了柏拉图的理想主义,他们认为,人具有潜在的善性,使人趋向邪恶的原因是邪恶的社会;因此,改变人性的前提在改变社会。

3.亚里士多德思想的贡献

亚里士多德的许多著述为当代社会心理学直接开辟了诸多研究领域:(1)现代社会心理学许多有关态度或劝说的研究是与亚里士多德直接联系着的。亚里士多德将这些内容归入修辞学的范畴。(2)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宣泄说”孕育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说”,并进而影响到当代社会心理学对人类侵犯行为的研究。(3)亚里士多德在《尼考马可伦理学》中阐释的人类行为的交换论观点也称得上是现代交换论的起源。(4)亚里士多德关于社会和人性的学说则经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由马基雅维里和霍布斯给予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与阐释人及人类社会本质有关的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都逐步建立了起来。这一切连带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为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形成时期的特点

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互渗透。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既来自社会的需要,也来自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本身的发展需要。例如社会学中的生物还原论的失败迫使他们求助于心理学,欲图在心理学中寻找社会现象的根源,导致了“生物还原主义”向“心理还原主义”的过渡,并进一步形成了社会学中的心理学派。而精神病学实践的发展,特别是作为特殊暗示形式的催眠术的应用,揭示了个体的心理调节依赖于另一个体的操纵作用这一事实,从而推动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2.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标志

在这一阶段中,发生了一系列被不同的社会心理学家视为社会心理学形成标志的重大事件,其中包括:(1)1859年,德国人M.拉扎勒斯和H.施泰因塔尔联袂主编《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借助哲学、人类学和史学的取向,对民族群体的语言、风俗、习惯进行研究。标志着社会心理学进入了社会经验论阶段。(2)1875年,德国学者A.谢夫勒在《社会躯体的结构及其生活》一书中,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一词,20年后,A.斯莫尔和G.文森特在美国首先使用“社会心理学”一词,并将“社会心理学”列为《社会研究导论》(1894年)一书的重要章节。(3)1897年,美国人詹姆斯·鲍德温以“一种社会心理学研究”为《心理发展的社会和伦理解释》一书的副题,声称“与其说人是社会的单位,不如说人是社会的结果”;接着,法国人G.塔德将鲍德温作为副题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正式挪为主题,写出了《社会心理学研究》(1898年)一书。

3.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直接来源

社会心理学直接来源于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和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它们构成了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最初形态。(1)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①1807年,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就曾论及不同于个体精神的绝对精神。

②哲学家拉扎勒斯和语言学家斯泰因塔尔提出,历史的主要力量是“民族精神”或“整体精神”,并由此成为民族心理学的直接缔造者。

③冯特历时20年(1900~1920)写出了十卷本的《民族心理学》。冯特认为,民族心理学的较为合适的研究领域涉及到“由共同的人类生活所创造的那些精神产品,因此,仅凭个体意识是无法对它加以说明的。”

民族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尽管是以唯心主义哲学作基础的,但它却为创设现代社会心理学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因为“除个体意识之外,还存在着表征团体心理性质的某种东西,并且个体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是由这种东西来决定的。”(2)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这一理论形态是法国早期社会学的直接产物,加布里尔·塔德和埃米尔·迪尔凯姆的思想构成了它的主干。

①塔德在他那本被誉为“值得在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任何一种说明中简略提上一笔”的著作中创设了模仿理论,并借此来解释人的全部社会行为。

②迪尔凯姆认为社会的事情是无法还原到个人水平的。群体是一种结构形式,一种能够以不同于组成它的个人的方式进行思考、感受、行动的整体。因此,社会心理学只能从群体开始并终至于群体。

③古斯塔夫·黎朋的群众心理学却是前两者的折中产物。一方面,黎朋接受了塔德的观点,以具有催眠性质的暗示感受性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尤其是个人聚集而成的“群众”行为。另一方面,黎朋也接受了迪尔凯姆的观点,认为群体意识是不同于个体意识的一种独立的存在,因为群体本身就具有“与作为构成群体的各个体完全不同的特征。群体意识服从于群体心理统一律。”(3)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本能心理学的创始人是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但其中的思想最早却是由达尔文提出的。本能心理学不仅表现出从遗传因素而不是社会因素出发解释社会行为的倾向,而且体现出了浓厚的个体主义色彩。(4)除了上述三大来源,还有比较重要的两大心理学流派:

①精神分析学派,力图从个体内在的精神力量中寻找社会行为的原因,在其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持续不断的影响。

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奥地利人S.弗洛伊德。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的主要代表作是《梦的解析》(1900)和《精神分析引论》(1917)。

②行为主义学派,坚信人们现时的行为是以往行为特征的产物,它在当时有力地剔除了麦独孤的本能论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影响。

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但最早将这一理论用于社会行为研究的却是美国耶鲁大学的社会学家多拉德和心理学家米勒等人。他们先后运用行为主义的基本理论对挫折和侵犯的关系问题、社会模仿现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4.普列汉诺夫与马克思主义传统(1)马克思、恩格斯所创设的历史唯物主义对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贡献在于,他们第一次揭示了隐匿在人们精神活动背后的物质动因。(2)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学思想又充实、丰富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他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四要素说”扩充为“五要素说”,加进了“社会心理”这一范畴,成功地说明了社会存在、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思想体系)的交互作用关系。

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

从20世纪20年代起,伴随着各种实证手段的运用,社会心理学进入了确立时期,即所谓社会分析阶段,具体特征为:社会心理学已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转变为定量,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和个体研究,并从普遍论转变为特殊论。

1.奥尔波特与心理学取向的实验(1)F.奥尔波特在其同胞N.特里普利特和德国人W.莫德所进行的有关群体对个人行为影响的实验的基础上,于1916~1919年间进行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促进”的实验。他所著的《社会心理学》,被人们公认为是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2)瑟斯顿和李凯尔特对态度测量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前者首先提出了态度量表的结构,制定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量表;后者则对量表结构加以大大的简化,“提出了一种现已广泛运用的度量方法”。(3)M.谢里夫1935年完成了有关社会规范形成的研究。通过实验他发现,人们的认识受到以往的学习和现在的态度的影响,但在群体中,却主要受制于群体认识的影响。(4)K.勒温提出了心理学的“场论”学说,认为人的行为决定于人的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自30年代初从德国移居美国后,他对现实群体中人与人的关系、群体的形成,以及群体内聚力、领导作风、种族歧视等问题都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和理论研究。

2.米德的社会学传统(1)理论建设,乔治·米德继承了查尔斯·库利、威廉·托马斯等人的社会学传统,以1934年著录的《心灵、自我和社会》一书为后来被赫伯特·布鲁默称之为“符号互动论”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奠定了基础。(2)具体研究,比较经典的社会学家的经验研究有这样几项:

①三四十年代进行的有关社区心理和社会流动的调查,代表作有罗伯特·林德等人的《中镇》和沃纳的《杨基城》,它们揭示了“一个人所占据的阶级位置是决定其世界观的最重要因素。”

②1935年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盖洛普运用分层抽样方法对公众舆论(民意)、恐慌、流言与谣言进行的科学的民意测验。它一方面导致了民意测验在美国这块土地上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同20年代由心理学家梅欧进行的“霍桑实验”一起,将社会心理学由理论引向了应用。

3.文化人类学的冲击

文化人类学家对人格与社会行为进行了大量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并凭此对当时年轻的社会心理学产生了猛烈的冲击与严峻的挑战。

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由文化人类学家完成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主要有这样几项:(1)由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进行的有关新几内亚特罗布里恩德群岛土著居民心理的研究,他在1927年出版的《原始社会的性与压抑》一书中,运用这一成果批驳了弗洛伊德关于“俄迪浦斯情结”在人类心理发展中具有普遍性的观点。(2)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她对南太平洋上的萨摩亚群岛和新几内亚的现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在1929年出版了《萨摩亚人的成年》和1935年出版《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两书。前者提出,青春期危机并不是伴随着生理成熟而必然出现的心理反应;后者则认为,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并不依赖于生物学的性差异,它们是特定社会的文化条件的反映。(3)1934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一书中,探讨了个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同其所处的文化之间的关系,由此揭开了科学的国民性研究的帷幕。

4.战时及战后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研究包括:(1)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围绕信仰、偏见、说服、宣传以及态度改变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的代表是霍夫兰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进行的沟通与说服及态度改变关系的研究。(2)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根据他对1940年进行的战时美国总统选举的调查并于1945年发表了《人民的选择》一书,对大众传播的社会与心理功能进行了出色的论述;而塞缪尔·斯托夫等人则在马歇尔将军的主持下对美军人员素质及心理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由此写成的四卷本的《美国士兵》(1945年)一书提出了“相对剥夺”的概念,丰富了三年前由H.海曼提出的“参照群体理论”。(3)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将先前由本尼迪克特开创的关于原始民族的心理和行为差异的文化思考转向了对现代社会的国民性格的比较研究之上,M.米德的《枕戈待旦:一个人类学家眼中的美国人》(1942年)和本尼迪克特的《菊花与刀》(1946年)对美国的战争动员及对日政策的制定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四、社会心理学的现状

1.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1)西方主要是美国社会心理学经历过五六十年代的鼎盛期后,从60年代末开始进入了危机阶段。在这场危机中,黑人运动、妇女运动、反战运动以及以“全球大造反”为标志的青年运动此起彼伏。(2)社会心理学的所谓“现代特征”——实证主义、实验主义和个体主义,这是其危机的重要成因。

①实证主义在现代社会心理学中的盛行,直接造成了两个相互联系的恶果:一是对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的过分崇拜,另一是对理论研究和理论综合的极端轻视。

②实验主义是与实证主义密切相连的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另一特征。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实验法增强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使之摆脱了空谈与癔想,使社会心理学有可能借鉴某些自然科学的严谨方法,以获得有关实际社会问题的可靠知识。”

③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第三个也是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是由心理学取向占主导地位造成的个体主义倾向。

2.美国以外的社会心理学(1)西欧的社会心理学在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开始对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反抗”。

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泰费尔和阿米斯特德、法国的莫斯科维奇以及瑞典的伊斯雷尔。他们的“反抗”除了申明欧洲社会心理学不应成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翻版外,还以美国社会心理学为例,批判了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弊端。以至1974年阿米斯特德干脆呼吁“重建社会心理学”。(2)60年代后半期的日本社会心理学。进入70年代以后,日本的社会心理学界体现出了这样三大动向:

①为了更好地分析、说明与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日本社会心理学开始摆脱假说的验证阶段,进入实证化阶段;

②随着1967年人类行为研究所的建立,社会心理学加强了同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科学等一系列行为科学的联系,科际整合与科际合作大为增加;

③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广泛地面向实际,从理论探索转向应用研究,跨文化研究也日渐增加。(3)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在70年代以后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前苏联社会心理学近30年来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在吸收西方尤其是美国社会心理学的成果的同时,始终对后者抱着严肃的批判态度。早期的批判有过多的教条倾向,而近期的批判应该说是比较公允的。

4.中国社会心理学

经过1946~1949年的三年内战,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大陆和台湾两岸经历了长时期的隔绝。从1949年到1980年,受前苏联的影响,这30余年是大陆社会心理学研究发展的停滞阶段,但社会心理学在台湾和香港则开始了自己的历程。

5.本土化(1)“本土化”,总的来说都是因一国或一地区的知识分子对学界占主导地位的外国学术范式不满而做出的一种反应。(2)本土化运动的出现并成为一种世界性现象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单就社会心理学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而言,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①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人类交往范围的扩大,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社会及行为科学所研究的问题,所创构的理论,以及所运用的方法,常受社会与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根本不存在什么能够超越时空具有普遍的解释力的社会及行为科学知识。

②肇始于70年代的现代社会心理学(美国是它的大本营)的那场危机,不但使本来踌躇满志的美国学者对传统的以实证主义、实验主义和个体主义为特征的研究范式产生了不满,而且也使原先跟在美国学者后面亦步亦趋的第二和第三世界的学者疑虑重重,他们开始领悟到对连自己的社会都不能充分说明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当然不能全盘吸收并用于说明美国以外的社会。

③民族自尊心及由此而来的对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的不满,同样是本土化运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的原因之一。

6.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兴起

这个时代的社会心理学因其与该学科的现代形态的既延续又超越的关系,被称为“后现代社会心理学”。在未来能够预见的年代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将会呈现出如下趋势:(1)社会心理学在今后的发展中,将会也应该呈现出本土化和世界化相统一的趋势。(2)社会心理学在今后的发展中,将会也应该呈现出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相并存的趋势。(3)社会心理学在今后的发展中,将会也应该呈现出各种研究取向相综合的趋势。

2.2 强化习题与考研真题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从哲学渊源来看,以下社会哲学家或心理学家中,更多地受到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影响的人是(  )

A.让·雅克·卢梭(Rousseau)

B.斯金纳(B.F.Skinner)

C.伊曼努尔·康德

D.弗洛伊德(S.Freud)【答案】D【解析】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宣泄说”孕育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说”,并进而影响到当代社会心理学对人类侵犯行为的研究;而康德、歌德、卢梭、斯金纳等人更多地受到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思想的影响。

2.著名的“模仿律”的提出者是(  )

A.威廉·麦独孤(W.McDugall)

B.G.塔尔德(G.Tarde)

C.爱德华·罗斯(E.A.Ross)

D.埃米尔·迪尔凯姆(E.Durklaeim)【答案】B【解析】1890年,法国人加布里尔·塔尔德在其著作《模仿律》中创设了模仿理论,认为可以用“模仿”解释一切社会现象。

3.通过对1940年战时美国总统选举进行调查研究后,提出“二级传播理论”的学者是(  )

A.霍夫兰德

B.乔治·盖洛普

C.塞缪尔·斯扎夫 

D.拉扎斯菲尔德【答案】D【解析】霍夫兰德在二战中进行了沟通与说服及态度改变的研究;拉扎斯菲尔德对1940年战时美国总统选举进行了调查,并在1944年出版的《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了“二级传播理论”;塞缪尔·斯扎夫等人通过对美军人员的素质及心理状况的调查,提出了“相对剥夺”的概念。

4.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诞生的著作是(  )

A.《梦的释义》 

B.《性学三论》

C.《精神分析引论》 

D.《图腾与禁忌》【答案】A【解析】1900年弗洛伊德的代表作《梦的释义》问世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的诞生。

5.如果你是一名后现代主义者,你认为以下不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现代”特征的是(  )

A.方法论上的机械主义

B.研究手段上的实证主义

C.研究理念上的多元主义

D.研究取向上的个人主义【答案】C【解析】反对个人主义,强调内在关系;倡导创造性;倡导多元论,尊重差异性正是后现代思潮蕴含的基本精神

二、多项选择题

1.在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其思想直接来源于(  )

A.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B.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C.美国的工业心理学

D.美国的认知心理学

E.英国的本能心理学【答案】ABE【解析】工业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具有推动作用,而非直接来源。

2.法国群众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  )

A.詹姆斯•鲍德温

B.加布里尔•塔尔德

C.古斯塔夫•黎朋

D.E.迪尔凯姆

E.A.舍夫勒【答案】BCD【解析】美国人詹姆斯•鲍德温以“一种社会心理学研究”为《心理发展的社会和伦理解释》一书的副题,描述了个人是个体化了的社会我。德国学者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一词,论述了社会生活中的心理状况或民族意识的一般现象。

3.20世纪40~50年代后形成的诸多社会心理学理论中,与乔治·米德的思想存在关联的有(  )

A.萨宾的“社会角色理论”

B.海曼的“参照群体理论”

C.查尔斯·库利的“镜中我”概念

D.戈夫曼“社会戏剧理论”

E.勒默特的“社会标签理论”【答案】ABDE【解析】库利的“镜中我”概念、威廉·詹姆士的“自我”概念、冯特关于“姿势”的研究以及约翰·杜威的“精神(mind)”在社会环境中产生并在互动中发展的理论,对米德思想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

三、综合分析题

有人说,社会心理学有一段漫长的过去,有一个充满危机的现在,还有一个并不光明的未来。联系社会心理学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谈一谈你对社会心理学未来发展前景的看法。

答:略。

要点如下:(1)简要叙述社会心理学形成的三个阶段及其发展、现状;(2)联系现实,进行思考,发表你自己的观点。

第3章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1.科学研究对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性“科学研究”在现代科学逻辑和方法论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1)科学研究总是同具体的对象发生关系。也就是说,同用科学拥有的手段所能够收集到的经验材料的可见数量发生关系;(2)科学研究的种类繁多、方法各异,但它的基本步骤却是相同的,其中包括建立假设、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推演结论。这些步骤实际上由两个主要的成分组成:即归纳法和演绎法;(3)科学研究的目的有三,即解释、预测和控制。解释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目的。解释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必须具备有关事物的实证知识,我们可以对尚未发生的事物提出有根据的预测。

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1)第一个层次是一般方法论或广义方法论,即哲学世界观层次的方法论。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来看,对这一学科发生影响的一般方法论体系主要有三:

①是实证主义方法论;

②是人文主义(反实证主义)方法论;

③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2)第二个层次是社会心理学这个知识领域采用的方法论原则的总和,即社会心理学的专门方法论。它包括了社会心理学家借以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假设、研究逻辑和原则。(3)第三个层次就是具体方法,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技术和手段。主要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研究法和跨文化研究法等,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实验室实验。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术语

贝纠尔·费利普斯曾经提出,在科学研究的语言中,有三种主要成分,它们是概念、命题和理论。此外,编者认为还应该加上变量和假设两种成分。(1)概念

它常常通过将一组在某种程度上相似的现象,经过抽象和概括找出其共同属性并用词或词组表达出来,这个词或词组就是概念。(2)命题

人们用它来指那些可以观察到并可以检验的现象。(3)变量

研究者将同一概念或属性以不同的状态或分量表现出来的变动特点并将其进行量度的概念称为变量。(4)假设

一个有待于检验或验证的命题就是假设,它是研究者在检验或验证之前提出的“对变量间可能存在的关系的一种预测性陈述”。(5)理论

指的是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定律。

①理论的功能

理论具有以下几种重要功能:

a.整合现有的知识,即使现有的知识简约化、系统化;

b.解释已有的事物;

c.预测未来的事物;

d.指导研究的方向。

②理论的形态

一般说来,理论的形态有三种:

a.全部由定律构成的理论,是成熟的理论;

b.由假设与定律共同组成的理论,这是理论最常见的形态,是不成熟的理论;

c.全部由假设构成的理论,是理论的雏形。

二、社会心理学的观察法与实验法

在包括社会心理学在内的现代科学研究中,观察与实验是两种最为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人们获取客观的研究资料的基本手段。

1.观察法(1)概念

在社会心理学中,观察法是指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直接观察,收集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的各种非语言资料,从而分析、判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2)分类

观察法的观察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以不同的标准可以将观察分成各种不同的种类:例如,按照观察程序形式化的程度,分为非结构化观察和结构化观察;按照观察的地点和组织条件,分为实地观察和实验观察;按照观察的进行是否有规律,分为系统观察和随机观察;以及按照观察者的立场,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2.实验法(1)概念

实验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系统地操纵一个或多个变量,并观察这种操纵对其他变量的影响,从而发现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2)分类

常用的社会心理学的实验主要有两种:

①实验室实验是指研究者在严格地控制诸种外部变量的情况下,使被试集中注意力于其所感兴趣的变量的一种方法。

②现场实验。在实际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有时会有这样的情况,即研究工作必须在自然环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中进行,但实验者可对自变量旋行某些控制。在有的情况下,实验者可能有一个对照组,即使用不接受实验刺激的另一种自然环境。

3.实验法的功与过(1)实验法的积极作用:

①实验法增强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这使社会心理学有机会借鉴一些自然科学特别是一些精确科学的研究方法。

②实验研究对于克服社会心理学中的本能论思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③从实验法本身的特点来看,首先它是确立现象之间因果联系的最理想的方法。另外,实验法高度的可控性,减少了外界因素引起错误的机会,并且在实验中控制程度越大,就意味着研究者的发现越可信。再有,实验研究是纵向的研究,在实验中,研究者通常可观察、搜集一段时间的资料,在多个时间间隔中进行测定。(2)实验法弊端:

①实验法割裂了社会心理学同现实社会的关系。实验法由其本身的局限性所决定,很难将一些重大的社会历史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它造成了现代社会心理学将注意力集中在社会活动的微观领域,而忽视了宏观的、活生生的社会现实。

②造成了“价值中立”和“文化中立”的假象,使学者忽视了意识形态、价值观、文化背景等个人爱好对研究工作的影响。实验法强化了学者盲目相信社会科学也能像自然科学那样达到纯粹的客观性。

三、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法

1.概念

调查研究法是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在社会结构与社会行为研究中常用的收集、分析资料的方法。

2.分类

社会心理学中使用的调查研究方法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有:典型调查、个案调查和抽样调查。

3.典型调查与个案调查

典型调查是“从研究总体中有意识的挑选出少数具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调查,以达到了解总体的特征和本质的方法。”(1)典型调查

①典型调查的基本含义

a.研究者有意识地选择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解剖

b.通过对若干事物的解剖达到对一般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的了解。

②典型选择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a.为了更好地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研究者应选择相对纯粹性的典型;

b.为了更好地探求事物的基本状况和特征,研究者应选择能在更多的基本面上代表一般情况的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的解剖;

c.为了研究客观事物的历史过程和规律,研究者应选择那些有详实的历史资料的单位作典型;

d.为了预测事物发展的方向,形成科学预见,研究者应选择那些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新生事物作典型。发现新生事物并作为典型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在实地调查中发现,二是从文字材料中发现。(2)个案调查

①概念

个案调查指的是个别地对于一个或几个研究对象进行较长时间的调查研究,搜集关于这些特定对象的客观情况,包括家庭情况及社会地位、教育影响、文化水平、职业经历、社会交往、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等历史资料加以分析,以阐明其社会行为的本质及规律。

  ②个案调查的优点:

a.进行个案研究,容易把调查对象放到社会、文化背景中去加以考察,以便对调查对象进行多层次的、综合性的分析;

b.个案调查收集到的内容资料是动态的,它特别强调历史状况与发展过程,这对于正确地解释某些社会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c.在个案调查过程中,通过立案、访问案主、搜集证据等步骤,可以得到许多体验和感受,因而感性认识比较丰富。

③个案研究的缺陷:

a.这主要表现为无法保证个案的代表性,难以从个案调查中导出普遍性规律;

b.个案研究有助于揭示总体的类型,但无法揭示它的结构。也就是说,个案调查适合于定性的研究,而不利于定量的分析。

4.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从全体调查对象中,选取一部分对象为代表加以调查分析,并依此推断全体调查对象的状况的调查类型。(1)采用抽样调查技术的原因:

①研究的样本总体具有异质性;

②具有异质性的样本总体的数量过大,鉴于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无法对每个对象单位都进行调查,此时就需要抽样调查,以通过局部研究总体。这样做的基本假设:

a.在总体之中被抽出来的那部分与总体具有同样的特征、现象与过程;

b.从总体中被抽出来的那部分样本可以更清晰地反映样本总体的各类特性。(2)影响样本代表性的因素

①抽样方法的选择

概率方法是最好的抽样方法,它既可以避免抽样者在抽样过程中的偏差,还可以对用样本推论总体时的误差作出定量的估计。

②对总体的界定与了解

总体是在理论上有明确定义的研究单位的集合体,只有在对总体的正确界定和精确了解的基础上,程序严格的概率抽样才可获得代表性较高的样本。

③样本的大小,即样本的容量

样本的代表性与样本的大小或日容量密切相关。一般说来,样本越大,代表性越高,但抽样成本也越大。

5.调查研究法的特点

与实验法相比,调查研究方法主要有如下特点:  (1)调查研究法适合于大样本的研究。(2)比之于实验法,调查研究显得简单、具体。(3)调查研究方法还避免了实验条件下被试不自然的行为反应和故意迎合实验者而作出的表现,同时也避免了在实验中研究者的主观倾向影响对研究对象行为活动的解释。

四、社会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法

1.文化研究法的意义

社会心理学应用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方法,其更直接、更现实的意义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1)跨文化研究可以保证研究结果具有更大的普遍性。跨文化研究通常要把人类有关的行为特点,放到不同的文化中去加以对比和分析,这是保证研究结果具有普遍性的关键所在。(2)跨文化研究还可以发现在不同的社会中有关变量的重要性问题。在不同的社会里,同样的变量所起的作用可能是不同的。

2.跨文化研究法的具体运用

常用的跨文化研究方法包括:现场调查、生活史分析、心理测验和民俗与艺术分析。(1)现场调查

现场调查,又称田野调查、田野工作、实地工作或实地调查,在跨文化研究中,现场调查指的是研究者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部落从事收集实际资料的过程,这是从事跨文化研究的学者获得第一手信息资料和文化经验的重要来源。(2)生活史的分析

对完整的个人生活记录进行研究,从而达到研究目的。(3)心理测量

在不同文化内进行心理测验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罗夏墨迹测验。这是由瑞士精神病学家H.罗夏设计的一种投射测验法。

②主题统觉测验。这是由美国心理学家c.D.摩尔根和H. A.默里创立的一种心理投射测验。(4)绘图分析法

即收集备不同部落中的人们所画的图画,如房子、树、人物等等,来研究文化与人格、文化与行为的关系。(5)民俗与艺术的分析

通过研究当地的民俗和艺术,分析出内在的文化内容。了解当地人们的人格倾向、行为特征以及价值观和态度。

3.文献档案法与跨文化档案的建立(1)概念

文献档案法,就是调查者不是自己去搜集资料,而是使用在公开记录中已通用的文献资料来进行有关研究的方法。(2)文献档案的重要意义

①由于受多种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考察所有人类的群体。所以,在很多情况下,进行跨文化的比较和分析必须借助于已经建立的文献档案;

②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记载和分析,有时反映的只是某一研究者的观点,或者是某一时期内某种具有指导性的研究思想的表露,常常需要其他研究者的修正和补充;

③作为一个族群、一个部落的文化,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所以,文献档案的建立,就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历史资料,这样就有利于在跨文化的横向比较的同时,进行纵向的历史的考察和分析。

五、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1.实验研究中的伦理问题(1)存在的问题

①对被试的实验性欺骗;

②个人隐私的侵犯问题;

③被试的痛苦问题。(2)解决问题的办法

①应避免那些可能引起极大不安和痛楚的实验。即使使用其他方法得出的结果不太清晰,保护被试也是研究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②如果能找到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最好在实验中不使用欺骗手段,比如可以使用“角色扮演”的方法;

③如果被试的不安心情变得十分剧烈,实验者应给予他们退出实验的自由;

④实验结束以后,实验者应该尽一切努力去消除实验可能给被试造成的羞耻感及其他不适情绪;

⑤研究者对实验过程中有关被试个人的任何材料,负有保密的责任;

⑥如果允许的话,应将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尽量向被试讲清楚,然后征求被试是否愿意参加实验。

2.实验研究中的倾向性问题(1)存在的问题

①实验者的倾向性问题;

②被试的倾向性问题。(2)解决实验者倾向性的办法

①是采取实验中的“双盲法”;

②尽一切可能将实验情境同一化、规范化。(3)消除被试者的倾向性的办法

①不暴露被试的姓名;

②伪装因变量的测量;

③让被试觉得自己是实验者而不是被实验者;

④利用非强迫性测量方法收集被试的反应材料。

3.价值中立的可行性的探讨(1)以迪尔凯姆为代表的观点认定只有摆脱了个人的主观偏见、驱逐了价值判断,社会学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2)当代著名的哲学家N.R.汉森、T.S.库恩、波普尔、霍克海默和费伊阿本德等人认为社会研究根本不可能排除主体的旨趣及其他主观因素的影响,对事实的接受、选择、描述和综合不可能没有重点和方向,概念的使用也不可能不牵涉到特定的主体旨趣甚至全部社会实践。(3)德国社会学家M.韦伯不完全否认个人的价值判断和主观因素对其研究的影响,他认为哪些具体问题吸引一个学者,他所寻求的是何种程度的解释,都取决于研究者的价值准则和主观兴趣是什么。问题的选择总是“与价值有关的”。但是,韦伯又十分强调,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作出结论时不应受自己的价值观和物质利益的左右。

3.2 强化习题与考研真题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观察法的缺点的是(  )

A.由于对自变量缺乏控制,所以难以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

B.所得结果外在效度较低

C.与现实条件相去甚远

D.难以消除被试的反应倾向性和研究者对被试者的影响【答案】A【解析】其他三点都是实验室实验法的缺点。

2.以下不属于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的是(   )

A.实验者能够控制实验变量,借以达到消除无关变量影响的目的

B.可以做到严格的控制,做到精确的测量,统计信度高,可反复验证

C.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外在效度

D.实验者可以随机安排被试,借此寻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答案】C【解析】在实验室条件下所得到的结果缺乏概括力,与现实生活条件相去甚远。外在效度低。

3.以下对调查法的优点叙述错误的是(  )

A.直截了当,针对性强

B.比较省时省力

C.收集的信息量大

D.不受外界因素干扰【答案】D【解析】被调查者的回答可能会受各种因素干扰,尤其是使用问卷调查时,D是错的。

4.档案研究法可以说是一种特定的调查方法,其优点不包括(  )

A.可以使研究者在较长的时间内和较广的空间中考虑假设

B.容易找到材料验证作为研究出发点的假设

C.不会出现研究对象的反应倾向问题

D.可以从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角度去检验假设【答案】B【解析】无法找到材料验证研究出发点的假设,这是档案研究法的缺点之一。

5.实验法与观察法相比,前者的外在效度是(  )。

A.高的 

B.中等的 

C.低的 

D.相差不大的【答案】C【解析】实验法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观察法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描述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并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与观察法相比,实验法具有较好的内在效度,而外在效度则较低。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包括(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访谈法

D.问卷法

E.档案研究法【答案】ABCDE

2.现场实验法的缺点包括(  )

A.不能广泛地观察被试

B.对自变量的控制程度较低

C.难以保护被试者的权利和安全

D.被试的报告效率较高

E.无关因素影响的可能性较大【答案】BCE【解析】能够广泛地观察被试(人数可以很多)正是现场实验法的优点,D答案是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

3.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有(  )。

A.保护被试的原则 

B.被试退出研究的自由的原则

C.不得和被试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的原则 

D.征得被试同意的原则【答案】ABCD【解析】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包括:①在制定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②不得和被试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③研究前向被试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得被试的同意;④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的措施;⑤被试有退出研究的自由;⑥对被试的资料保密,如公开发表,须经被试同意。

4.档案研究法可以说是一种特定的调查方法,其优点包括(  )。

A.可以使研究者在较长的时间内和较广的空间中考虑假设

B.容易找到材料验证作为研究出发点的假设

C.不会出现研究对象的反应倾向问题

D.可以从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角度去检验假设【答案】ACD【解析】无法找到材料验证研究出发点的假设,这是档案研究法的缺点之一。

四、名词解释

1.实验室实验法

答: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其基本特点是能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很高程度的控制,能最大限度地突出重要因素,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正因为这样,实验室实验法通常可以明确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作用。

2.现场实验法

答:现场实验法与自然实验法不同之点在于对于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研究者在现场呈现一定的刺激,观察被试的反应。由于被试者不知道自己当了被试者,所以他们不会产生反应偏向;又由于控制了自变量,所以可以看出需研究的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3.调查法

答:调查法又称询问法,它的基本做法是研究者拟定一系列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要求他们作出回答,然后整理所获得的资料,从中得出结果。

4.访谈法

答:访谈法是研究者亲自访问被调查者,向他们直接提问,并对回答作出记录。

5.问卷法

答:问卷法是以书面形式向被调查者提问,让他们填写问卷。

五、简答题

1.简述观察法的几种形式及其优、缺点。

答:(1)简要介绍观察法的三种形式:一般观察法、公开参与观察法和隐蔽参与观察法;(2)观察法的主要优点;(3)观察法的主要缺点。

2.试比较实验室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的优、缺点。

答:(1)简要介绍实验室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2)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和现场实验法的缺点;(3)实验室实验法的缺点和现场实验法的优点。

3.请简要介绍档案研究法及其特点。

答:(1)档案研究法的主要措施;(2)档案研究法的优点;(3)档案研究法的缺点。

六、综合分析题

试分析和比较社会心理学的几种具体研究方法。

答:(1)四种研究方法的定义及其具体形式;

①观察法(一般观察法和参与观察法);②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③调查法(访谈法和问卷法);④档案研究法。(2)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其现实性(主要是与实验法比较而言);

观察法的主要缺点(主要是与实验法和档案研究法比较而言)。(3)实验法的三种具体形式之间优、缺点的比较(参照简答题第2题);

实验法的优点(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尽可能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实验室实验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具有的缺点(外在效度低、难以消除被试者的反应倾向性和实验者对被试者的影响等)。(4)调查法的优点(与实验法相比,具有直截了当、针对性强、比较省时省力、收集的信息量较大等特点);调查法的缺点(与实验法相比,其缺点主要在于准确性方面)。(5)档案研究法的优点(与其他三种研究方法比较而言);档案研究法的缺点(与其他三种研究方法比较而言)。

第4章 社会化:社会行为的模塑

4.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化及其基本途径

1.社会化的涵义

社会化就是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塑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人们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对其生存于其间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各种简单与复杂的刺激能够给予合适、稳定的反应。

2.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人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1)社会教化

①概念

社会教化,即广义的教育。它是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

②社会教化的类型

a.有系统的、正规的教育。如各级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以及监狱、劳动教养所对违法犯罪者的改造和教育;

b.非系统的、非正规的教育。如社会风俗、群体亚文化、传播媒介对人的影响和教育。

③社会教化的内容

社会教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传授社会知识,灌输行为规范,学习职业技能,培养价值观念,确立生活目标,获得社会角色。(2)个体内化

①概念

个体内化是指社会化的主体——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

②个体内化的内容

a.观察学习

班杜拉等社会学习论者说明个体从对他人行为及其后果的观察中能够得到一种“替代性强化”,从而“使人能够获得较复杂的、有内在统一性的、模式化的整体行为……”;

b.认知加工

即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想象、表象、思维等认知活动,将外部世界的信念内部化;

c.角色扮演

它指个人能够通过角色扮演了解社会对该角色的期望,并形成与此期望相一致的行为模式;

d.主观认同

弗洛伊德曾以主观认同来说明社会道德的内化,并认为儿童对“超我”的内化对其行为具有强制性作用。“它既属于意识,又属于无意识。”儿童认同谁,或以何人自居,就会以他作为自己仿效的榜样;

e.强化

个体在某项活动中达到了自己的目标,便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就是一种自我强化。自我强化增加了个体在日后依此行为模式规行矩步的可能性。

二、社会化的生物学基础

1.本能与环境

进化论有力证实了人类与其他动物在种系发源上的连续性,许多社会科学家将进化论推广到整个社会领域,用“本能”解释人性、人的行为及其他社会现象的起源。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通过“条件反射”实验,当时流行的人类行为的“本能说”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的“环境说”也批判了“本能说”,利用所做的老鼠被饲养在完全隔绝的环境中的实验,说明某种行为的出现依赖于有机体的生物遗传和有机体生存其间的后天环境之间的持续不断的“互动”。

2.社会生物学的解释(1)社会生物学的基本原则

社会生物学的前身是50年代盛行的习性学。社会生物学和习性学相互统一和连续的基础,在于这样两个基本原则:

①坚持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

②坚持对社会行为所作的遗传学的解释和说明。  (2)评价

社会生物学依旧受到了许多社会科学家的批评。人们认为,社会生物学家过分夸大了基因在人类社会行为演化中的作用。

3.婴儿的生物需求与情感需求

许多研究表明,在婴儿获得生物需求和情感需求的瞬间,便与他人建立了最初的交往关系,并且迈出了社会化进程的第一步。

父母在使自己的孩子社会化,孩子也在使父母进一步社会化。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