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医学理论与实践(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1 21:35:03

点击下载

作者:王一镗,刘中民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灾难医学理论与实践

灾难医学理论与实践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灾难医学理论与实践/王一镗,刘中民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ISBN 978-7-117-16312-5

Ⅰ. ①灾… Ⅱ. ①王…②刘… Ⅲ. ①灾害学-医学 Ⅳ. ①R12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160462号

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

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灾难医学理论与实践

主  编:王一镗 刘中民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邮  编:100021E - mail:ipmph@pmph.com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制作时间:2018年1月版 本 号:V1.0格  式:epub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6312-5策划编辑:肖军责任编辑:肖军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编著者名单

编 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宝国 武警医学院

干建新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文 亮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王一镗 南京医科大学

王心如 南京医科大学

王永刚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王运斗 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医疗装备研究所

王立祥 武警总医院

王立秋 海军总医院

王东明 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

王守林 南京医科大学

王金丽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王金泉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王声湧 暨南大学医学院

王淮峰 同济大学

王慧娟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尤奎成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尹昌林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韦 薇 武警医学院

公保才旦 青海省急救中心

仇梁林 南京医科大学

申 红 解放军八一医院

叶 玮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石海明 解放军第454医院

白岩松 中国中央电视台

白祥军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邢士濂 河南矿务局总医院

许宝华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朱光佩 国家认证认可委员会

刘 宁 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

刘 波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刘中民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刘玉龙 中国核工业总医院

刘红梅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刘双庆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刘亚华 武警总医院

刘庆春 武警总医院

刘励军 中国核工业总医院

刘晓华 江苏省消防总队医院

刘惠亮 武警总医院

孙 婧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孙志杨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孙海晨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汪 茜 武警总医院

李百强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李树峰 山西晋城煤业集团总医院

吴建中 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

沈伟锋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邱丰祥 台湾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

邱海波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陈 锋 武警医学院

陈充抒 武警总医院

陆一鸣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余素明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孟 馥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邹圣强 镇江市急救中心

张 茂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张利远 江苏大学附属镇江第一人民医院

张利岩 武警总医院

张劲松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何 庆 华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何忠杰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杨 毅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杨大明 山西晋城煤业集团总医院

季之欣 解放军总医院

邵旦兵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周伟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周荣斌 北京军区总医院

周继红 第三军医大学交通医学研究所

钟正江 解放军八一医院

郑静晨 武警总医院

胡小南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胡爱民 空军总医院

胡福成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赵 剡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赵中辛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南克勉 武警医学院

骆钢强 武汉红十字会

唐文杰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聂时南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栾建凤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顾 勤 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

贾群林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培训部

黄英姿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梁 勇 解放军第454医院

梁立武 武警总医院

曹 力 武警总医院

曹 权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楼梦麟 同济大学

谭 军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特邀编著者

学术秘书

唐文杰 杨 艳(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彭永德(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英文翻译

唐文杰 邵旦兵 刘红梅 张 炜(南京军区总医院)序 1

人类历史一直和灾害相伴。近年来各种灾害发生频率增加,地震、海啸、泥石流、台风等自然灾害和矿难、交通事故、工业事故等人为灾害不时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灾难。

灾害救援经验的积累催生了新型学科的诞生,这就是灾难医学,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医学学科之一。灾难医学研究灾难发生后如何进行高效的救援,以挽救更多的生命。同时,灾难医学也在灾害预防、准备、恢复等环节发挥作用。

灾难的医疗救援中需要多个相关学科的密切合作,使救援作用和效率达到最大。这些学科包括灾难医学、野战外科学、急诊医学等,各学科各有侧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我国正处在各种灾害的高发期,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而灾难救援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救援工作尚未完全遵循科学规律。灾难医学学科体系还有待完善。

王一镗是我国急诊医学的创始人之一,一直关心、推动灾难医学的发展。他和他的学生刘中民教授主编了《灾难医学理论与实践》一书。这是一部系统介绍现代灾难救援的理论、组织管理和专门技术的大型专业参考书,最大特点是阐述了我国灾难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发展方向。她全面介绍了近年来国际灾难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系统论述了灾难救援的组织管理和专业技术。特别是结合近年我国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大型灾害救援的经验教训,对各种常见灾害的医疗救援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内容全面系统,紧密结合实际,科学性和指导性强。

全书分为灾难医学的基本理论,国际灾难医学的发展,灾难医学的普及、教育与科学研究,灾害救援的基本技术,各种灾害的救援原则,国内外灾害救援实例,灾区防疫和心理干预,危重伤员的救治原则等八篇。

本书百余位作者都是工作在急诊医学和灾难医学一线的专家学者,分布在全国地方和军队40多家医院、大学和研究机构。其中还邀请了十余位国外国际知名学者撰写了国际灾难医学的最新进展。

本书是从事灾难医学、急诊医学和相关专业人员以及灾难救援的管理人员的一部权威参考书。本书的出版必将促进我国灾难医学和灾难救援事业的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前主任委员二○一三年三月十二日序 2

盘古开天地,地球形成,人类进化,社会发展,山摇地动,风雨飘摇,亘古不变。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中写道“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灾”原指自然发生的火灾,后指水、火、荒旱等所造成的祸害,如水灾、虫灾、风灾;“灾”又作“祸害”解,泛指疾病、损伤、死亡等祸事。所以灾害又称“灾祸”,灾即天灾,指自然灾害;祸即人祸,指人为灾害,俗称之为“天灾人祸”。灾祸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因此称之为灾难。20世纪全球127起重大突发伤害事件中人祸占73.2%,天灾占26.8%。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灾害的巨大承载体,一次次的灾害无情地摧残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高速发展的社会进程改变了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由此引发频频不断的灾害,有严重的自然灾害,也有科技发展过程中生产和生活导致的技术灾害,更有源于人类的反社会暴力行为造成的人为灾害。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和人为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灾害的紧急医学救援工作事关居民的安全和健康、生命和生活,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繁荣安定息息相关。

随着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信息时代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的社会已经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现代社会的快速变革,以及现代城市灾害群发性和链状特征使传统的防灾减灾体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抗灾的能力越来越突显脆弱。虽然今天的人类社会还不能规避所有灾害,然而人类能够充分应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把灾害的损失尽可能降低到最小,所谓“人定胜天”就是指人类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并非无所作为、听天由命和束手待毙。我们的先人在总结千百年来与天灾人祸的斗争中,积累了抵御和对抗灾害的经验,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有了更多的手段来预测、预报、预防和对抗灾害的发生。在以科技为支撑的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的春天到来之际,《灾难医学理论与实践》应运而生,是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和应急管理人员心驰神往、梦寐以求的灾难紧急医学救援的大全。

王一镗先生于1987年毅然由胸心外科专业投身中国的急诊医学事业,21世纪伊始,八十高龄的王先生又着手构建中国灾难医学。他高屋建瓴把急诊医学的范畴从城市延伸到灾难现场,从个体救治扩大到群体大规模创伤的紧急救助;近年来王先生在总结国内外紧急医学救援工作中高瞻远瞩、海纳百川,充分注意到灾前、灾中和灾后的临床救治、卫生防疫、心理关怀和科学普及,先后提出“三分提高、七分普及”、“三分战时,七分平时”、“三分处置,七分预防”、“三分救援,七分自救”、“三分业务、七分管理”等理念,描绘了灾难医学的崭新体系和框架。

王一镗先生汲取世界各国医学救援的所长,博取国内百家医学救援之精华,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应急管理、社会科学、教育和科研为一体,以应急救援的理论为前导,以现场紧急医学救援实践为重点,从灾难救援体系、组织和后勤保障到各种灾害的救援和预防逐一作了详尽的介绍。《灾难医学理论与实践》一书在王先生的新理念引领下,把灾难的紧急医学救援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全书贯穿着国际上灾难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结合我国近年重大灾害救援的经验,融会贯通为一部旷世的灾难紧急医学救援巨著,具有极高的指导救援实践和实际应用价值,确立了我国灾难医学的里程碑,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首届国家教学名师广东省应急管理学会 副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伤害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二○一三年二月 于广州暨南园前 言

我国是一具有五千余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广袤的国土、13亿多勤劳而智慧的人民,这就是我们热爱的伟大祖国。

但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各种各样灾害多发的国家,其中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多种气象灾害和地震等等及其次生灾害。常见的人为灾害诸如交通事故、矿难和火灾等等。

近些年来,我国各类灾害频发,形势严峻。严重灾害往往可造成众多人员的伤亡,大量财产的损失,而即使灾害仅仅导致一个人死亡,那么往往等于这一个家庭顷刻间遭到致命而沉重的打击,这样,例如我国每年有20万人左右因各种灾害而遇难,则相当于20万个左右的家庭突然遭灾,情况该是多么严重。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人民对灾害的认识和重视不够,人们往往“听天由命”,认为灾害是无法避免的,而且总是“逆来顺受”,从未以积极的态度去思考和应对。因此,尽管灾害一次次发生,悲剧一次次重演,但这样的情景,却是周而复始地发生。

历史的车轮滚滚不断地前进,我们历经灾害的种种磨难以后,终于在认识上有了一些转变。应该着力减少灾害的发生,降低一旦灾害发生后造成的种种破坏和负面影响,而这种减灾防灾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这样,随着许多新的理念的涌现,灾难医学这一学科遂应运而生,这应验着前人所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遭受并克服了严重的灾害以后,往往随之而来的则是又一次文化的提升。

我们认识到,无论何种灾害,大多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有的可以避免这种灾害的发生;有的则是可以得到预报和预知,从而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尽可能减少这些灾害将会带来的严重损失。还有许许多多固定的和流动的危险源,而这些危险源完全应该是可以事先予以清除或控制的。

再就造成灾害的原因来看,简言之,由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称为自然灾害,而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灾害,则称之为人为灾害。而这些人为因素有时往往会成为一种掺杂的因素,并可以诱发或加速自然灾害的发生。正是这些掺杂的因素,我们应予特别的关注,并着力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清除或控制。

灾害尤其是重大灾害发生后,及时努力开展救援工作是头等重要的,而救援不能被认为是一种同情的施舍,而是一种互相帮助的责任和义务。早在二千二百多年前,我国的先哲孟子就曾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正是这样,人道主义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涉及较大或重大灾害时,必须实施紧急的医疗救援,此时,则又必须以人道主义的理念为指导。国际上于1999年即已成立了国际人道医学学会。在应对灾害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下列一些理念:三分提高、七分普及;三分业务、七分管理;三分处置、七分预防等等。正在复以这些理念去指导今后的实践。

这里我等必须反复强调的是,对待灾害,必须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对灾害的预防、应对灾害的准备以及对广大群众初步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培训和教育,政府必须要重点投入,舍得投入。我们知道,对准备方面多投入一分,一旦灾害发生,我们的回报将会是百倍以至千倍,还有那多少无价的鲜活的生命!

灾害发生后,在实施灾害救援时,当然首要的是抢救受灾伤害的灾民的生命,即“救人”为第一要素,而这种有效的救援又必须是依靠人去实施的,因此,如何重视培养专业救援人员和建立专业救援队伍,则是现阶段非常重要的大事。有鉴于此,我们邀集国内外有关这方面多学科的百余专家集体撰成《灾难医学理论与实践》一书,以期有助于应对我国灾害的各个方面。

我等认为应对灾害从整体而言,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人力物力问题,而应是体现我国传统伟大的中华文化,我等体会到,作为一位从事灾害救援的人员,都应对国家、对人民具有责任感;处事应有诚信;要努力学习和积累有关方面丰富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要对国家和人民具有博大的爱心,因此,我们说我们都应:肩承责任、恪遵诚信、厚积知识、敬畏生命,愿与广大同道共勉之。国际人道医学学会 理事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 名誉主任委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终身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急诊医学系 主任世界灾难和急诊医学学会 理事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 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医学院急诊与灾难医学系 主任、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院长二○一三年六月一日目 录编著者名单序 1序 2前 言第一篇 灾难医学的基本理论第一章 灾难医学概论第一节 灾害和灾难医学第二节 发展我国灾难医学的重要性第三节 发展我国灾难医学必须遵循的若干理念参考文献第二章 灾害救援的基本原则第一节 灾害救援的三个阶段第二节 灾区自身救援和就近救援原则第三节 次生灾害的预防和处置第四节 加强“危险源”管理参考文献第三章 灾害救援准备与应急计划第一节 专业救援队伍建设第二节 国家灾害医疗救援体系第三节 应急预案和救援物资储备第四节 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公众教育参考文献第四章 灾害救援中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第一节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第二节 城市急救中心在灾害应急救援中的作用第三节 城市消防队在灾害应急救援中的作用参考文献第五章 直升机医学救援第一节 国内外直升机医学救援的现状第二节 直升机医学救援的主要特点第三节 突发公共事件的直升机医学救援参考文献第六章 灾害救援中政府应急指挥中心的作用第一节 应急指挥中心的系统管理作用第二节 应急指挥中心的阶段管理作用参考文献第七章 灾害救援体系第一节 中国灾害救援体系第二节 国际灾害救援体系第三节 重大灾害国际救援及其意义第四节 若干国家的国际救援行动参考文献第八章 人道救援与人道医学第一节 灾难救援的人道职责第二节 灾难期间应确保健康、人权和社会发展第三节 人道医学和国际人道医学学会第四节 灾难医学、急诊医学和人道医学的关系参考文献第九章 灾难救援的伦理准则第十章 移动医院在灾害救援中的作用第一节 移动医院的作用第二节 移动医院的组成第三节 移动医院的展开与业务内容第四节 移动医院的组织管理参考文献第十一章 灾害救援中后方医院的作用第一节 灾害与医院应急第二节 后 方 医 院参考文献第十二章 护士在灾害救援中的作用第一节 灾害救援中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第二节 灾害救援中不同时期的护理特点第三节 灾害救援护理学科建设参考文献第十三章 土木工程与防灾第一节 灾害的严重性第二节 土木工程在防灾中的重要地位第三节 土木工程在防灾中的主要措施参考文献第十四章 战争灾害第一节 战争的特性第二节 战争的危害参考文献第十五章 灾害性医疗需求激增及其应对参考文献第十六章 信息与通讯技术在灾害救援中的作用参考文献第十七章 大型群体性活动安全管理和事故防范参考文献第二篇 国际灾难医学的发展第十八章 国际方面应对灾害的反应及其准备第十九章 美军在灾害救援与人道主义救助中职责的改变第二十章 军事和民防力量在灾难应对中的作用参考文献第二十一章 加拿大社区和灾难医学救援参考文献第二十二章 SAMU在法国医疗救护中的作用参考文献第二十三章 德国空中医疗救护参考文献第二十四章 地中海地区群体烧伤的处置参考文献第二十五章 非洲救灾外科技能培训参考文献第二十六章 近代日本灾难医学的进展第二十七章 新加坡的医疗防灾第一节 新加坡灾害组织管理的萌芽第二节 协调灾害救援的计划和国内应急行动第三节 国内灾害医疗救援的组织参考文献第二十八章 台湾地区灾难医学的发展现状第一节 台湾地区灾害医疗体系及紧急医疗网的发展第二节 台湾地区灾害医疗救护队及紧急灾害应变指挥中心第三节 医院紧急事故指挥系统第四节 院内灾害的应变计划参考文献第三篇 灾难医学的普及、教育与科学研究第二十九章 灾难医学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参考文献第三十章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培训参考文献第三十一章 中小学生的安全救护教育第一节 安全教育立足于儿童第二节 培养学生危害自护的能力第三节 建立“危害自护教育”学科第四节 深入开展危害自护教育的研究参考文献第三十二章 大学生中普及基础生命支持的教育第一节 规范大学生基础生命支持教育第二节 大学生进行基础生命支持教育的方案参考文献第三十三章 科学普及与灾害救援第一节 七分救援在平时第二节 记住生死常识等于储蓄健康第三节 普及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应用第四节 建立家庭自助急救体系第五节 远程医疗与应急救援参考文献第四篇 灾害救援的基本技术第三十四章 常用急救技术第一节 氧 气 治 疗第二节 解救、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第三节 异物卡喉窒息的Heimlich手法第四节 静脉通道的建立第五节 骨髓通路的建立第六节 导尿术和耻骨上膀胱穿刺引流术第七节 鼻胃管插入术第八节 胸腔穿刺和胸腔闭式引流第九节 心包腔穿刺术第十节 腹腔穿刺与诊断性腹腔灌洗第十一节 清 创 术参考文献第三十五章 灾害伤员现场检伤分类参考文献第三十六章 心肺复苏术第一节 现场心肺复苏术第二节 心肺复苏术的普及训练参考文献第三十七章 灾区输血问题第一节 严重灾害情况下血液供应面临的问题第二节 严重灾害情况下保证血液供应的主要措施和方法第三节 可供使用的常规血液品种及适应证第四节 输血不良反应和传播的疾病第五节 自 身 输 血第六节 灾害情况下的输血护理和临床医师在用血时应负的责任第七节 灾害中几种主要病症的输血治疗参考文献第三十八章 超声检查在灾害伤员救治中的应用参考文献第五篇 各种灾害的救援原则第三十九章 道路交通事故第一节 道路交通事故伤简介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伤的院前医疗救援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伤的急诊室救治参考文献第四十章 矿 难第一节 矿难创伤急救第二节 矿难多发伤第三节 矿难瓦斯爆炸伤第四节 雷管爆炸伤第五节 突水事故伤害参考文献第四十一章 地 震第一节 地 震 灾 害第二节 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第三节 地震后狭窄空间医疗救援特点第四节 地震伤员伤情特点及其现场救治和转送参考文献第四十二章 复合灾害第一节 地 震第二节 海 啸第三节 核 泄 漏第四十三章 火 灾第一节 火灾的成因和现场救援第二节 烧伤和吸入性损伤的急救第三节 火灾的预防参考文献第四十四章 爆炸事件参考文献第四十五章 战 伤第一节 战伤的特殊性第二节 战伤救治的组织、分级救治和后送第三节 战伤救治基本技术参考文献第四十六章 危险化学品事故第一节 危险化学品的定义和分类第二节 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危害和特点第三节 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原因第四节 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处置策略第五节 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预防参考文献第四十七章 灾害相关有害化学因素及其潜在危害第一节 灾害相关的有害化学因素第二节 灾害相关有害化学因素的潜在危害及其毒理学机制第三节 灾害相关化学因素及其潜在危害评价第四节 灾害相关有害化学因素的控制与预防参考文献第四十八章 群体性急性中毒第一节 群体性急性中毒的处置原则第二节 突发群体急性食物中毒第三节 突发群体急性化学危险品中毒参考文献第四十九章 暴力事件第一节 暴力的定义和类型第二节 暴力的发生情况第三节 暴力的危害性和影响因素第四节 暴力的预防控制策略参考文献第五十章 踩踏事件参考文献第五十一章 地铁和隧道内事故参考文献第五十二章 气象灾害第一节 严 重 干 旱第二节 沙 尘 暴第三节 暴 雪 灾 害第四节 持 续 高 温第五节 洪 水 灾 害参考文献第五十三章 严重低温第五十四章 高原地区灾害救援第一节 高原环境的特点及其对人体的影响第二节 高 原 病第三节 高原灾害的特点和救援原则参考文献第五十五章 饥 馑参考文献第五十六章 海 难第一节 海难的原因与危害第二节 海难救援特点第三节 海难救援体制与原则第四节 海难致伤特点第五节 海难搜救措施第六节 海难中常见伤病的救治第七节 海难伤病员的后送参考文献第五十七章 空 难第一节 空难原因与特点第二节 空难致伤种类及伤情特征第三节 空难紧急医疗救援第四节 空难善后医学调查参考文献第五十八章 生物制剂袭击参考文献第五十九章 核与辐射事故第一节 核与辐射事故的类型与应急状态分级第二节 核与辐射事故的分级医疗救治和原则第三节 核与辐射事故的医学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参考文献第六十章 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第一节 水 污 染第二节 空 气 污 染第三节 食 品 安 全第六篇 国内外灾害救援实例第六十一章 中国医疗救护队海地震救援第六十二章 汶川地震救援第一节 江苏省消防总队抗震救灾经验第二节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地震救援纪实第六十三章 我国近年大型群体性活动的安全保障第一节 北京奥运会第二节 上海世博会参考文献第六十四章 智利铜矿难成功救援第六十五章 特大火灾抢险救援实例第一节 国内火灾救援实例第二节 国外火灾救援实例第六十六章 南京汤山特大群体毒鼠强中毒事件的医学处置第六十七章 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现场医疗救援第七篇 灾区防疫和心理干预第六十八章 灾害救援卫生防疫保障第六十九章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第一节 灾后重点传染病防控第二节 各类传染病防控技术方案第七十章 消毒、杀虫和灭鼠技术第一节 消毒技术方案第二节 杀虫技术方案第三节 灭鼠技术方案参考文献第七十一章 灾害伤员救治后的后遗问题与康复治疗第一节 后遗问题的分类第二节 功能康复的管理与处置第三节 心理康复的管理与处置附:汶川地震伤员康复治疗分流指导原则参考文献第七十二章 灾害心理疾病及心理危机干预第一节 常见灾害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第二节 灾害中的心理危机干预参考文献第八篇 危重伤员的救治原则第七十三章 创伤性休克第一节 创伤性休克的病因及机制第二节 创伤性休克的诊断和处置参考文献第七十四章 多发伤与复合伤第一节 多 发 伤第二节 复 合 伤参考文献附1 放烧复合伤诊断及治疗Diagnostic criteria for combined radiation-burn injury GBZ103-2002附2 烧放复合伤第七十五章 颅脑损伤第一节 颅 损 伤第二节 脑 损 伤参考文献第七十六章 胸部伤第一节 肋 骨 骨 折第二节 气 胸第三节 血 胸参考文献第七十七章 腹部损伤参考文献第七十八章 脊柱和脊髓损伤第一节 脊 柱 骨 折第二节 脊 髓 损 伤第三节 脊柱脊髓损伤的诊断第四节 脊柱脊髓损伤的治疗参考文献第七十九章 四肢和骨盆创伤第一节 四肢伤处置原则第二节 四肢伤各论第三节 严重四肢合并伤第四节 截 肢第五节 骨 盆 损 伤参考文献第八十章 挤压综合征参考文献第八十一章 损伤控制性手术第一节 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的必要性第二节 严重创伤处理的策略和原则第三节 损伤控制性手术的适应证第四节 损伤控制性手术的主要步骤和术后处理第五节 损伤控制性复苏参考文献第八十二章 灾害伤员感染预防与控制第一节 创伤感染的主要病原体第二节 灾害创伤后化脓性感染第三节 破 伤 风第四节 气 性 坏 疽第五节 创伤弧菌感染第六节 创伤性脓毒症防治参考文献第八十三章 脓毒症第一节 灾害伤员脓毒症的防治第二节 严重脓毒症时应用抗生素的原则参考文献第八十四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第一节 炎症反应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第二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与诊断第三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治疗原则参考文献第八十五章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第一节 发 病 机 制第二节 病理和病理生理第三节 临床表现、分期和辅助检查第四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第五节 治 疗参考文献第八十六章 肾脏替代治疗第一节 灾害性损伤的特点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第二节 灾害性损伤时的肾脏替代治疗参考文献第八十七章 灾害期对特殊群体创伤应关注的问题第一节 老 年 创 伤第二节 儿 童 创 伤第三节 孕 妇 创 伤参考文献附 录I 常用急救药物Ⅱ 我国主要灾害应急预案一、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二、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三、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四、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五、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六、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七、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八、卫生部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预案Ⅲ 灾难医学相关网站索 引第一篇 灾难医学的基本理论第一章 灾难医学概论第一节 灾害和灾难医学一、关于灾害的历史点滴(一)恐龙的灭绝

混沌初开,有天、有空气、有地、有水,遂产生万物。其中有巨大的古爬行动物恐龙(dinosaur)称霸一时,但至中生代末期,或许是由于巨大的、不可抗的自然灾害,恐龙全部灭绝。我们现在仅在博物馆、陈列馆还可见到恐龙的骨架,而恐龙的灭绝,也许可以说是史上最早的重大天灾。(二)关于“诺亚方舟”

史上既然有上述那么巨大的天灾,人类自然就会想到如何避灾逃难。于是后来就有了“诺亚方舟”(Noah's Ark)的传说。“诺亚方舟”是出自圣经《创世纪》中的一个引人入胜的传说。由于偷吃禁果,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此后,该隐诛弟,揭开了人类互相残杀的序幕。人世间充满着强暴、仇恨和嫉妒,只有诺亚是个义人。上帝看到人类的种种罪恶,愤怒万分,决定用洪水毁灭这个已经败坏的世界,只给诺亚留下有限的生灵。

上帝要求诺亚用歌斐木建造方舟,并把舟的规格和造法传授给诺亚。此后,诺亚一边赶造方舟,一边劝告世人悔改其行为。诺亚在独立无援的情况下,花了整整120年时间终于造成了一只庞大的方舟,并听从上帝的话,把全家八口搬了进去,各种飞禽走兽也一对对赶来,有条不紊地进入方舟。7天后,洪水自天而降,一连下了40个昼夜,人群和动植物全部陷入没顶之灾。除诺亚一家人以外,亚当和夏娃的其他后代都被洪水吞没了,连世界上最高的山峰都低于水面7米。

上帝顾念诺亚和方舟中的飞禽走兽,便下令止雨兴风,风吹着水,水势渐渐消退。诺亚方舟停靠在亚拉腊山边。又过了几十天,诺亚打开方舟的窗户,放出一只乌鸦去探听消息,但乌鸦一去不回。诺亚又把一只鸽子放出去,要它去看看地上的水退了没有。由于遍地是水,鸽子找不到落脚之处,又飞回方舟。七天之后,诺亚又把鸽子放出去,黄昏时分,鸽子飞回来了,嘴里衔着橄榄叶,很明显是从树上啄下来的。诺亚由此判断,地上的水已经消退。后世的人们就用鸽子和橄榄枝来象征和平。

这一传说是美丽的,当然,传说毕竟只是传说。但是,现在人们却仍然袭用“诺亚方舟”一词,来描述现代的应急避难场所。目前,我国许多大城市正在逐步建设不同规模的“诺亚方舟”。

北京市率先于北三环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建成我国第一个应急避难所,迄今北京已建有类似的避难所20余处。国内多个城市也建立了应急避难场所,以南京市石头城公园应急避难场所为例,是根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设计,属于Ⅲ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根据因地制宜,平灾结合建设原则,在不破坏公园景观的前提下,集避险、教育、生态、景观、文化和休闲功能于一体。该应急场所可容纳约6000人,主要由一个应急避险指挥中心和三个篷宿区构成,包含应急供水、应急供电、应急标志、监控、应急厕所、应急医疗救护、应急物资储运等基础配套设施。(三)“急救”工作,我国古已有之

上述的“诺亚方舟”、避难所,是被动的一面。有灾害,就有伤病,就需要对之进行及时的、积极的救治。

我国有5000余年灿烂的文明,急救工作和“急救”一词,也古已有之。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9年),书中就有关于急救的明确记载。《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讲到:“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并且还进一步阐明“治病有轻重缓急、救药有剂量差异”等观点。我国古代医家在2000多年前就能提出如此透彻的医治理论,实令人高山仰止。“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也是迄今为止医学文献所查到的最早、最简明的“急救原则”。其朴素的施救理论可理解为解救急病于前兆期,与当今早发现、及时救治的理念完全吻合,都强调急救重在早期阶段、贵在快速有效,如今业内已有共识的“白金十分钟”、“黄金一小时”时间窗的急救观念。《黄帝内经》还在论及救治方法时,针对不同的伤病原因,分别有“急泻之、急补之、急刺之、急取之,急治之、急斩之”等(《灵枢》卷二、五、七等)。这不外乎在强调救治应快速,要把握最佳时机,将“急”的核心内容以不同的救治手段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直至晋代,“急”和“救”二字才在我国古籍文献中正式地合二为一,成为固定的医学词汇。“急救”一词最早出自公元341年刊行的《肘后备急方》一书,这远早于国外,1878年“first aid”作为术语才首次正式出现于英国的培训教材。《肘后备急方》的原名为《肘后救卒方》(两书名合一即含“急救”二字),由东晋时期医学家葛洪(284~364年)所撰著(简称《肘后方》),可称作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肘后:携兜衣袖、随手翻阅,以备应急)。该书主要记述对各种突发伤病、意外及某些慢性病急发时,进行简便救治的方药、针灸、技法等。该书已有多处“急救”一词的专业记载,如书中有著名的“急救稀涎散”方剂,记录在魏晋时期用于救治“口角似斜、微有涎出”的中风表现,颇为有效(卷三第十九)。

此书中还有“急救性命”(续序),“如此之病,十死一生,急救之”(卷三第二十四);“急救,七日中宜瘥”(卷七第六十三)等有关“急救”的词用及其相关内容的记载。它有“咽芦管人工通气”、“竹夹板骨折固定”、“倒水法淹溺救治”以及“磁石吸咽喉异物(金属)”等实用急救技术的早期文字记述;甚至还有紧急导尿与洗胃等技术操作的早期文字记述。(四)我国千年前始建的“救生会”

既有灾害,又衍生了避难所,便又有了救灾救生的组织。早在公元十世纪的我国宋代,就在江苏镇江始建了“救生会”,主要救援溺水者,可能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救生组织之一,宋、元、明代为官办,至清代则易帜为民办,现在该处已开发为一供旅游的历史遗址(图1-1-1),前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观点,为救援工作提供了非常大的动力。(五)黄河花园口的决堤

花园口决堤又称花园口惨案,是中国抗战史上与长沙大火、重庆防空洞惨案并称的三大惨案之一。1938年5月19日,侵华日军攻陷徐州,并沿陇海线西犯,郑州危急,武汉震动。6月9日,为阻止日军西进,蒋介石采取“以水代兵”的办法,下令扒开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的渡口——花园口,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黄泛区,史称花园口决堤。

花园口决堤给日军造成的困难并不大,仅使其主力由沿平汉线和淮河两路合围改为沿长江推进,日军的战略部署并未因此打乱,武汉到底也未能守住,而豫、皖、苏人民因决堤而蒙受了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当时直接淹死和饿死的群众多达89万人,造成了历史上一次大灾难。此乃人祸。图1-1-1 江苏镇江宋代救生会遗址

我们对天灾应予同情,对人祸也不应轻描淡写。上述我国黄河花园口的决堤,是一桩极其严重的人为灾难,是一桩严重的罪恶。(六)非正义战争是一场场严重的人为灾难

从晚清时代起,由于满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我国成为一个十分贫穷落后的国家,并多次遭受列强的侵略,诸如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法联军的入侵(满清咸丰十年,1860年)(图1-1-2)、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战争(1937~1945年)等等,不胜枚举。图1-1-2 难忘的遗址景观 沉重的国耻回忆被英法联军焚烧破坏的圆明园一隅

这些战争使我国千百万普通的老百姓成为遭灾受难的灾民,哀鸿遍野。(七)新中国成立后灾害防治进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群众的生命和疾苦开始得到重视,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我国便迈上了繁荣发展的康庄大道,对灾害的防治,也开始获得重视。

2010年3月28日,山西华晋焦煤集团发生特大煤矿透水事故,153名矿工被困井下,经过八天八夜192小时的紧急救援,115名矿工成功获救。这创造了灾难救援史上的奇迹,也说明了我国在灾害救援方面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二、灾害和灾难医学的定义(一)灾害

世界卫生组织对灾害(disaster)的定义是:任何引起设施破坏、经济严重受损、人员伤亡、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条件恶化的事件,如其规模已超出事件发生社区的承受能力而不得不向社区外部寻求专门援助时,就可称其为灾害。

联合国“国家减灾十年”专家组对灾害的定义是:灾害是一种超出受影响社区现有资源承受能力的人类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社区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发生破坏性事件时,需要援助和帮助。(二)灾难医学

灾难医学(disaster medicine)是有关灾难的医学学科,研究灾难时和灾难后的紧急医学救援、卫生防疫、疾病防治和心理健康问题,也研究灾难预防和准备阶段的相关医学问题。灾难医学和很多医学专业密切相关,如急诊医学、野战外科学、儿科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营养学、公共卫生学、、社会医学、护理学和人道医学等;并与灾难管理有关的非医学学科合作,如灾难学、应急管理学、桥梁和建筑工程学等。

各国都会发生各种灾害,一般将灾害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大类。灾害一旦发生,便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事实上,即使仅有一个人死亡,对其家庭而言,也是一种灾难。

灾害发生后,便要对灾害事故发生地或一定的区域实施救援,灾害救援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消除灾害的原因,例如灭火、危险品有毒气体泄漏的封堵以及洪水决堤的堵塞决口等等。灾害的种类极多,因此实施医疗救援的问题也极其复杂,涉及面广,包括对灾害的预见、预防和准备(preparedness),灾害现场伤员的解救和医疗急救,重大灾后的卫生防疫包括饮水卫生、营养、及早适时的心理危机干预等。

灾难医学和急诊医学(emergency medicine)密切相关,涉及较大或重大灾害时,则又和人道医学(humanitarian medicine)有很大的关联。因此,灾难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并和各国社会、人民群众利害息息相关的医学交叉学科。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加以深入研究、探讨和实践。

最近,我国国务院发布公告称,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定为防灾减灾日,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对应对灾害的高度重视。三、我国是灾害众多而频发的国家

我国具有5000余年灿烂的文化,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沃土,矿藏、物产丰富,养育着13.4亿多勤劳而勇敢的人民,她正朝着更为美好、光明的未来阔步前进。我国也是一个各种灾害众多的国家,各种自然灾害我国都曾发生,而各种人为灾害,全国各地又多时有发生。总之,我国的各种灾害频发、形势严峻。

简言之,由自然因素导致的灾害,称为自然灾害;由人为因素导致的灾害,则称为人为灾害。自然灾害的形成,往往又掺杂着一定的人为因素,因人为因素多可加以预防,我们应予特别关注(图1-1-3)。图1-1-3 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形成(一)自然灾害

就自然灾害而言,主要有:1.地震

我国是多地震国家,数十年来,我国发生过两次强烈地震,一是河北省唐山市于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里氏7.8级强震,导致95万余人受伤,24.000余人死亡。二是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四川省汶川地区突发里氏8.0级的强烈地震,截至2008年9月,导致死亡和失踪者8.149人,伤员近300万人,入院治疗达9.6万人。而且震后余震不断,超过2.000次,其中里氏6.0级者达8次。并造成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严重的次生灾害。2.洪灾

我国每年均会有程度不等的洪涝灾害发生,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和淮河流域。3.干旱

我国诸多地区,几乎每年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黄河的断流也屡屡发生。2009年冬至2010年春,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五省部分地区持续干旱无雨,造成数十年未遇的大面积严重干旱。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同时期有的省份又会出现洪涝灾害。而且,必须高度重视某些地区会出现旱涝急转的灾情。4.暴雨

1997年7月3~12日,山西省连续十天发生暴雨,受灾人数高达953万余人,死亡25人,受伤1067人。再从小的方面来看,暴雨往往引起城市很多街道积水,若再引起路灯电线漏电,则往往会导致行人的电击伤,甚至死亡。5.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2008年1月,我国南方13省广大地区,发生了百年未遇的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交通、电力中断,造成了这些地区严重的经济损失,广大群众的生命受到威胁。6.台风

每年夏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均会遭受程度不同的台风侵袭,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国台湾地区2009年8月初的“莫拉克”台风造成500人罹难,此次风灾引发的泥石流使整个小林村被淹没,398人遭活埋。7.高温

无论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均可发生高温中暑。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高温中暑的发生人数和重症中暑的死亡率:1988年分别为4500人和30.2%,1994年为3000人和7.8%,1995年为1016人和6.1%,1998年发生人数为1100余人。近些年来有明显下降趋势。8.泥石流、雪崩和沙尘暴

以发生在东北和西北地区为多。(二)人为灾害

人为的各种事故,集中起来看,都是灾害,其中首推由各类事故造成的创伤。1.交通事故

全世界每年因交通事故致死者达70万人以上,受伤者则达1000万~1500万人,全世界因交通事故每25秒有1人死亡,每秒钟就有1人受伤。我国2008年因交通事故而死亡者达7.484人,近年来加强了交通管理,抑制了交通事故发生率上升的势头。2.火灾

虽然我国政府,尤其是武警消防战线上的官兵们,都对预防火灾的发生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灾害性的火灾,仍时有发生。3.矿难

1980年我国因矿难死亡者达6000余人,并有外伤性截瘫数千人。现在,这一数字已有明显下降,但每年因矿难都要造成相当大的人员生命和财产损失。政府对此非常重视,并加大了监管力度,但矿难多发的势头仍未得到有效的遏制。有时矿难并非发生在矿井下,而是发生在地面,由采矿有关的危险源引起。2009年6月21日凌晨,安徽凤阳县晶鑫矿业公司厂区内,由于贮藏大量炸药,发生一起爆炸事故,造成16人死亡,43人受伤。我国违章存放炸药引致的悲剧不断发生,煤矿炸药这一危险源,必须进一步得到严格治理。

另一地面的危险源是尾矿库。2008年9月8日,山西临汾市襄汾县新塔矿业公司尾矿库特别重大溃坝事故,造成277人死亡、4人失踪、33人受伤。4.暴力

WHO报告,全世界因暴力致死者每年达160万人,2002年我国警务人员因遭受暴力而牺牲者达5000人以上,受伤7000余人。现在,我国各地散在的暴力事件,仍呈多发的趋势。5.战争

战争是一种严重的人为灾害,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局部冲突和战争时有发生,尤其是在部分非洲地区和中东地区,战火和种族冲突连年不断,除了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以外,还给全世界带来极大的不安全因素。6.恐怖袭击

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的双子塔楼和五角大楼遭受史无前例的恐怖袭击(即“9·11”事件),从这一事件似乎彻底改变了世界某一层面的格局。此后,恐怖袭击多次发生。7.群体中毒

一种是由于犯罪分子的投毒,造成一定地区的部分群众集体中毒,而化工产品有毒气体的泄漏或爆炸事故后产生的有毒气体,危及事故现场及其附近的群众,此类事件往往屡见不鲜。8.污染

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曾有报道说,我国每年有85万人因受严重污染的影响而早逝。污染也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有人戏称,若河道水系的污染再不认真治理,南方省区鲜美可口的河虾,再过若干年,只能到博物馆去见其剥制标本了。常有国际人士呼吁,大家要行动起来挽救地球,说明了世界范围的污染问题已经非常严重。此外,还有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我国政府对污染的防治应该说是重视的,但是由于存在污染问题的地区范围广,污染的种类极其繁多,有时和地区或小范围的经济紧密联系,且和广大群众所受的教育和文明程度密切相关,污染的治理存在一定困难。

灾害可以顷刻间夺走人们的生命,一个、两个、几十个、甚至千万个人的生命。牺牲者表面看来是以个人的数量来计算,但事实上都是相当于多少个家庭顷刻间倒塌了,并影响到社会的安定。灾害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可以说,多种灾害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全力以赴,为防灾减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无论何种重大灾害的发生,都是一件坏事。对灾害的救援和大规模的、系统的灾后重建,对于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二节 发展我国灾难医学的重要性

在医学科学和临床医疗实践中,大家多清楚急诊医疗在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的重要性。但对灾难救援工作的重要性却不够知晓、理解、重视和支持。因此,为紧跟国际灾难医学发展的轨迹和步伐,并为应对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灾害,面对因灾害而造成的无数灾民医疗救助的需求,发展我国的灾难医学乃当务之急!

应对任何一种灾害,必须有所准备,必须强调和执行“三分处置、七分预防”的方针。我国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很早就提出了预防为主的思想:“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当然,对灾害的准备决非一件易事。准备体系的形成及完善需要几代人的努力。首先是要创立起先进的灾难医学的理念,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非正规开始到正规的体制去培养涉及灾难医学方方面面的人才,有了相应的人才,才能有效地开展相应的工作。一、发展灾难医学任重道远

灾难医学是新兴学科,涉及面极广,内涵也极其广泛,因此,灾难医学的建立与发展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先对各种灾害建立有效的应对机制及预案,灾难来临时才能做到有章可循、临阵不乱,提高紧急救治的速度、能力和效率。提高效率必须依靠科学的方法,依靠理论研究成果的支撑,要看灾害中伤员的存活率、伤员和社会的满意度。

灾难医学涉及灾害预防、救援和管理三个方面。在灾害救援中,必须坚持人的生命最为宝贵的理念,即敬畏生命理念必须树立“救人第一”的目标。

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灾害事件,应组织相应机构、用相当的力量来制定科学周密的处置应急预案;建立应对不同灾害的指挥、管理网络;评估未来可能需要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建立灾害紧急救援的专业队伍培训机制。

灾难医学所涉及的既有医学问题,也有非医学问题。例如在重大灾害的救援过程中,就会涉及应由谁去解救,救出来以后由谁和如何救治伤员、如何转移后送和安置等。这和平时我们熟悉的医疗救治有很大不同。

重大灾害尤其强烈地震和特大洪灾,灾害突发,环境多变、危险,随时可能发生各种次生灾害,要求救援工作必须及时、迅速;因为涉及地域广,伤员的伤情复杂,需要创伤救治、心理安抚和防疫等同时并举;另外,必须有坚强、得当的指挥和协调处置。因此,灾害救援又必须强调和贯彻“三分业务、七分管理”的方针。

还有,灾害将严重影响受灾地区部分居民的生活,城市应规划并建立应急避难场所,地震一旦发生,这里将是“诺亚方舟”。二、灾难医学的发展影响到千万人民群众的安危

人的生命最为宝贵,任何灾害一旦伤及人体,就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最合理的医疗力量和装备,前去实施有效的救援,这是灾难医学中第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但是,前去救援一个人、数个人和面对大批量伤员,有很大不同。主要是造成重大灾害的现场环境往往相当复杂,救援队伍所要面对的不仅是医学技术和简单的装备问题,而且是在恶劣环境下要维持保护生命所必需的起码条件。

因此,灾害发生后,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首要的是弄清灾害的情况、原因及其规模等,现在通信技术高度发达,一般情况下不难做到。但是,特大灾害时,往往同时会严重破坏道路和通信设施,这就需要利用一切可能的补救措施。了解情况之后,立即启动不同的预案,组织动员救援资源。按应急预案办事,才能科学施救,达到较好的效果,以减少伤残率和死亡率。

现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题录罗列如下:

1.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2.国家处置城市地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3.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

4.国家处置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应急预案

5.国家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应急预案

6.国家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

7.国家地震应急预案

8.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9.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

10.国家核应急预案

11.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

12.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13.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

14.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15.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16.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

17.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18.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上述多种应急预案,应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学习,领悟其要义和精髓,并应有领导、有组织地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宣传和演练,使尽可能多的群众知晓并懂得如何去做,这样,就能把应急预案逐步落到实处。

现在,部分省、市应对各类灾害的演练频度较前有明显增加,水平亦较前有明显提高。但是,仍需继续不断地努力。第三节 发展我国灾难医学必须遵循的若干理念

一个学科的发展,有赖于这一学科理念方面的创新,而正确的逻辑理念,将影响和指引这一学科的发展。众多从事灾难医学研究的专家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理念,复以这些理念,再去指导实践。一、灾害救援在全国应形成一个组织体系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语言和习俗差别较大。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实施灾害救援时应研究并形成一个体系。如可按行政区划将全国分为若干个片区,例如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每一个片区下有若干个省,省以下则可按现行行政区划,即:县→市→省→片区→全国。

时间就是生命,灾害救援时应分秒必争,一定要坚持“就近救援”的原则。切忌盲目地“长途奔袭”,同时不排除在特殊严重情况下的、有组织的全国性救援。二、灾害救援几方面工作的辩证关系

任何一件事物,均有相互联系密切相关的辩证关系,而灾害救援涉及多方面的工作,原则上应遵循以下几个关系:1.三分提高、七分普及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作者即提出了发展我国急诊医学的重要方针之一应是“三分提高,七分普及”,普及急诊医学的基本知识极为关键,没有普及,便无急诊医学可言。回顾过去20余年急诊医学发展,证明这一方针是正确的。

急诊急救实施过程中,时间就是生命。要想充分利用宝贵的时间,尽可能多地向广大群众普及不同层次的急诊急救知识极为关键。

急救知识普及的主要内容为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的手段,包括开放气道、止血、包扎、固定、医疗搬运和心肺复苏等。

急救知识普及的对象:(1)潜在目击者:某些特殊职业从业者,有较多机会成为突发事件的最初目击者(first responder),包括交通警和公安干警,大型活动和集会的保障人员和志愿者,中小学教师,宾馆、车站、码头服务人员,航空及机场工作人员,消防员,大型企业职工,大型建筑工程工人和矿工等。这些职业的从业人员都是普及急救知识的对象。(2)危险人群:一旦遇险,自救、互救往往可以摆脱灾害,从这一点出发,普及的对象和人员,愈广愈多愈好!很多实例说明,这些普及工作可以对疾病和灾害的防控起到很大的作用。

急救知识普及必须采取多种途径,除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及举办各种专门的初步急救知识培训班外,还可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现代化的信息传播系统普及急救知识具有覆盖面广的优点,但由于过于松散,确切接受的人数和普及效果尚待明确。2.三分处置、七分预防

任何生产项目均应十分重视安全问题,这也是预防为主原则的重要体现。我国国务院安委会于2011年8月初发布通知强调,在谋发展、搞建设、抓生产的过程中,必须切实做到安全生产,坚持以人为本,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谋求发展,要始终强调安全这一发展前提和保障。预防为主始终是我国重要的卫生方针,对伤病均应以预防为主,尽可能使伤痛不发生、少发生,或尽量减轻灾害引起的伤痛的严重程度,其次才是对已发生伤痛的急救。3.三分业务、七分管理

进行灾害救援,尤其是严重灾害的救援,组织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只有“指挥部”对当时当地的灾害,进行有力、有权威的指挥和管理,救援工作才能有序、有效地进行。因此,各级当地政府如何发挥职能,行使其组织、管理工作极为重要。当然,具体的业务知识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两者必须兼备。4.三分战时、七分平时

平时多做伤病防治的普及工作,平时多努力,平时多“流汗”,则一旦遇到意外情况,便能从容以对。5.三分救助、七分自救

许多伤病的救治,时间就是生命,还有救援往往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当事发时身边无人或救援人员一时无法立即到达,自救就显得特别重要,这也是“自力更生”的重要体现。接受救援和相互救援都是非常必要的。三、防灾减灾重点应关注“5P”1.预测(prediction)

重大的紧急情况和灾难,大多数不再是突发的不可预测的现象,而是可以预见的,现在有多种多样先进的手段,可以预见到许多灾害即将或可能发生。2.预防(prevention)

许多灾害既然可以预测,也就有可能对这些灾害进行预防。应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有时需要投入巨额经费。为使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减轻,人民生命财产得以保全,经费的投入非常值得。3.准备(preparedness)

应对灾害,必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有备才能无患,灾害既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那么预防更加重要。既要预防,就必须要有充足的准备,包括思想方面的准备,理念和理论方面的准备,制定预案以及减灾和防灾所必须的物质方面的准备,等等。4.预教(premediated education)

上面提到的准备,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让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都了解和懂得如何来防灾、减灾,遇到突发事故和灾害时,如何进行逃生、自救和互救等,预教的内容十分丰富,受教的对象,应从幼儿园和小学的小朋友开始,直至白发苍苍的老者。5.预演(preview)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