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炙全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1 23:04:31

点击下载

作者:(日)稻生宣义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炮炙全书

炮炙全书试读:

前言

中医药古籍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学传承数千年的知识宝库,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法、生命理论和医疗经验,不仅对于传承中医学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是现代中医药科技创新和学术进步的源头和根基。保护和利用好中医药古籍,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医学术的必由之路,事关中医药事业发展全局。

1949年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开展了系统的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1958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在北京成立,负责指导全国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1982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召开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制定了 《古籍整理出版规划 (1982—1990)》,卫生部先后下达了两批200余种中医古籍整理任务,掀起了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新高潮,对中医文化与学术的弘扬、传承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2007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古籍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以及“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2009 年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 “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强调继承与创新并重,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2003~2010年,国家财政多次立项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展针对性中医药古籍抢救保护工作,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设立全国唯一的行业古籍保护中心,影印抢救濒危珍本、孤本中医古籍1640余种;整理发布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遴选351种孤本收入 《中医古籍孤本大全》影印出版;开展了海外中医古籍目录调研和孤本回归工作,收集了11个国家和2个地区137个图书馆的240余种书目,基本摸清流失海外的中医古籍现状,确定国内失传的中医药古籍共有220种,复制出版海外所藏中医药古籍133种。2010年,国家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 “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资助整理400余种中医药古籍,并着眼于加强中医药古籍保护和研究机构建设,培养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后备人才,全面提高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

在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中医药古籍保护和利用专家组和项目办公室,专家组负责项目指导、咨询、质量把关,项目办公室负责实施过程的统筹协调。专家组成员对古籍整理研究具有丰富的经验,有的专家从事古籍整理研究长达70余年,深知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的重要性、艰巨性与复杂性,履行职责认真务实。专家组从书目确定、版本选择、点校、注释等各方面,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指导。老一辈专家的学术水平和智慧,是项目成功的重要保证。项目承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辽宁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及所在省市中医药管理部门精心组织,充分发挥区域间互补协作的优势,并得到承担项目出版工作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大力配合,全面推进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网络体系的构建和人才队伍建设,使一批有志于中医学术传承与古籍整理工作的人才凝聚在一起,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本着 “抢救、保护、发掘、利用”的理念,该项目重点选择近60年未曾出版的重要古医籍,综合考虑所选古籍的保护价值、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400余种中医药古籍涵盖了医经、基础理论、诊法、伤寒金匮、温病、本草、方书、内科、外科、女科、儿科、伤科、眼科、咽喉口齿、针灸推拿、养生、医案医话医论、医史、临证综合等门类,跨越唐、宋、金元、明以迄清末。全部古籍均按照项目办公室组织完成的行业标准 《中医古籍整理规范》及 《中医药古籍整理细则》进行整理校注,绝大多数中医药古籍是第一次校注出版,一批孤本、稿本、抄本更是首次整理面世。对一些重要学术问题的研究成果,则集中收录于各书的 “校注说明”或 “校注后记”中。“既出书又出人”是本项目追求的目标。近年来,中医药古籍整理工作形势严峻,老一辈逐渐退出,新一代普遍存在整理研究古籍的经验不足、专业思想不坚定等问题,使中医古籍整理面临人才流失严重、青黄不接的局面。通过本项目实施,搭建平台,完善机制,培养队伍,提升能力,经过近5年的建设,锻炼了一批优秀人才,老中青三代齐聚一堂,有效地稳定了研究队伍,为中医药古籍整理工作的开展和中医文化与学术的传承提供必备的知识和人才储备。

本项目的实施与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的出版,对于加强中医药古籍文献研究队伍建设、建立古籍研究平台,提高古籍整理水平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服务民众的养生保健与防病治病作用将产生深远影响。

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王国强先生,我国著名医史文献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马继兴先生在百忙之中为丛书作序,我们深表敬意和感谢。

由于参与校注整理工作的人员较多,水平不一,诸多方面尚未臻完善,希望专家、读者不吝赐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卷第一草之属人 参

甘、微苦,温。要肥大,块如鸡腿并似人形,黄色者,去芦头用。[1]茯苓、马兰为使,恶卤咸、皂荚、黑豆,反藜芦,畏五灵脂,动紫石英。

人参连皮者黄润,色如防风;去皮者坚白如粉。其似人形者,谓之孩儿参,尤多赝伪。频见风日则易蛀,惟纳瓦罐,杂细辛,密封,可留经年。市之货者,随品立名。曰 “土佐向”,单股人参也。世医土佐道寿药物,必要上好人参,非单股不使。故坊间以好人参名 [2]“土佐向”,趋向道寿之义也。曰扎,虽大,皆用数片合而成之,其功力反不及小者也。曰碎,皆人参碎条及拣出于芦参、参须之中者也。曰参须,其根头细毛也。曰浮,以人参完浸,煎取汁,晒干复售者也,又名之服,本草所谓汤参也。浮者,轻匏之谓;服者,取汁而服之义[3]也。又有实铅假重者,俱不任用。曰小人参,始生萨摩州,今处处有之。三桠五叶,四五月有花,细小,紫白色,结子生青熟红,根横生状如竹节。味甚苦,其须嚼之甘苦,气味微与人参相近,又名之三枝五叶草。其苗叶花实虽与 《图经》三桠五叶之说相合,然根形迥然不同。凡物有似之而非者,此物决非真人参也。人多有以甘草汤浸煮代人参用者,尤为不可也。天和二年,朝鲜国来聘时,有人以此草问之,彼国医者曰:此百济人参也。按 《东医宝鉴》云:人参中心生一茎,与桔梗相似。又不言别有此种。朝鲜来人言,多谬妄,不可[4][5]冯信也。曰:唐人参,自清来货者,味甘微苦,惟要透明似肉,近芦有横纹者,则假参自不得紊之。凡用宜择重实者,此皆藏于市肆者也。又人间有萨摩人参者二种:一种叶似蛇床、胡萝卜辈,根形如人参;一种其叶颇似秋罗叶而狭长,开细红花,结小蒴儿。又别有名人参者,相传加藤清正征朝鲜,得其种以归,气味似胡萝卜,苗叶嫩[6]时可做蔬食。又加贺州白山产一种草,土人谓之人参,其根大如指许,气味如当归。俱虽非人参,盖亦草中之佳品也。此外滥名者多有之。近人又种防葵以为人参也,采其根蒸造,足以混真也。或又有以白芷根造作者,亦能易紊之。凡此类,若令误服,遗害非浅,故详辨[7]种类以正其伪。人参本不言忌铁器,李子郁始著之,盖亦因金克木之义而为之说尔,不必在忌列。[8]参 芦

苦,温。黄 耆

甘,微温。选单股不歧、色润柔软、肉心黄、甘甜近蜜者,去头刮皮,以蜜水涂炙,亦有以酒或盐酒炒之。茯苓为使,恶龟甲、白鲜皮。[9]

近时有富士黄耆,即生富士山者,甲斐越中诸州皆有之,亦佳,但须选肥润味甘者。折之坚脆及多歧,俱不堪用。甘 草

甘,平,生寒炙温。选壮大紧纹者,刮去皮。补中宜炙用,泻火宜生用。梢、节、头三者皆生用。白术、苦参、干漆为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忌猪肉。甘草,今甲斐州地方山皆有之。沙 参

淡、甘,微寒。去头,剉用。恶防己,反藜芦。今之悬钟人参是也。市中误当荠苨,别采蔓参根充沙参,用者宜审。又有唐沙参,乃蒸造者,谓之拳沙参,人多焙用代人参,然其气味功力殊异乎人参,以此代用诚为不胜其任矣。沙参处处多有之,八九月宜收。又有细叶沙参,盖一类两种也。荠 苨

甘,寒。去芦头用。[10]

肆中以沙参充荠苨,非是真荠苨。丹后州鹿崎山多有之,具 《采药独断》中。桔 梗

苦、辛,平。去芦,微炒。畏白及、龙胆草,伏砒,忌猪肉。葳 蕤

甘,平。洗,剉,微炒,或以竹刀刮去节皮,蜜水浸,蒸焙用。畏卤咸。[11]

肆中人名地黄样黄精者是也。以肥润而大为佳,夏月采者不堪用。按:葳蕤增长阳气,与人参同力,一切不足之症可以代人参,但不可与五味子同用耳。黄 精

甘,平。九蒸九晒。味甚甘美。服食黄精者,忌食梅实。

苗叶与葳蕤相似,根如白及,多生北方山中。大者苗高五六尺,根如拳。知 母

辛、苦,寒。拣肥润里白者,竹刀去毛,切勿令犯铁器。引经上行,用酒浸焙;下行,盐水润焙。得黄蘗、酒良,伏盐、蓬砂。肉苁蓉

甘、酸、咸,温。皮如松梢有鳞甲,形柔软如肉。酒浸一宿,刷去浮甲,劈破,中心去白膜一重,焙干用,或酥炙得所。[12]

李中立曰:肉苁蓉,肥大柔软者佳,干枯瘦小者劣。今人多以[13]金莲根、草苁蓉、嫩松梢盐润充之贾利,用者宜审。锁 阳

甘、咸,温。酒润焙。[14][15]

陶九成《辍耕录》云:锁阳生鞑靼田地,发起如笋,上丰下俭,鳞甲栉比,筋脉联络,绝类男阳,即肉苁蓉之类。土人掘取,洗涤去皮,薄切晒干,以充药货,功力百倍于苁蓉。天 麻

甘、辛,平。洗净,以酒浸一日夜,湿纸包,糠火中煨熟,取出切片,焙用。破开明亮坚实者佳。白 术

苦、甘、辛,温。去芦,炒用。防风、地榆为使,忌桃、李、菘菜、青鱼、雀肉。苍 术

辛烈、苦,温。焙用。使忌同白术。

二术留皮者,当以米泔水浸半日,去粗皮。肆中售者多削净,不可水浸,更泄性味。凡用不拘州土,惟白为胜。市人每误认代名用,宜自分辨之。二术虽是一类,然根苗气味微有不同,故各自施用。又[16]二术俱有清来者,甚佳。按郑七潭曰:白术不必泔浸。健胃炒用,其余皆生用可也。

苍术苗高二三尺,其叶抱茎而生,梢间叶似棠梨叶,其脚下叶有三五叉,皆有锯齿小刺,根如老姜之状,苍黑色,肉白,有油膏,味苦、辛,气烈。白术叶稍大而有毛,根如指大,状如鼓槌,亦有大如拳者,味苦、甘,气和,俱处处山中多有之。今人误谓二术于一物之中,以根老嫩分苍白,或又以为诸州皆产苍术而白术所无也,实为不善识矣。狗 脊

苦、甘,微温。选金毛者,火燎去须,细剉,酒浸,蒸,晒用。萆薢为使,恶败酱、莎草。今人以垂水草为狗脊,非是。贯 众[17]

苦,微寒。去皮毛,剉,焙。雚菌、赤小豆为使,伏石钟乳。今人多以背白草为贯众,非是。巴戟天

甘、辛,微温。以酒浸,去心,剉,焙。若急用,以滚水浸软,[18]去心。覆盆为使,恶雷丸、丹参、朝生。巴戟天本有心,干缩时偶自落或抽去,故中心或空,非自有小孔也。以肉厚者为胜。方家误以为其根嫩白老紫,多要紫色者为良,故致使售者以黑豆汁沃之,欲其色紫,殊失气味。巴戟叶似茗,开黄花,其根白,状如连珠,都无紫色者。二月、八月采根阴干,其气味与药中紫色者亦不同也。《图经》云:有一种山律根,正似巴戟,但色白。土人采得以醋水煮之,乃以杂巴戟,莫能辨也。但击破视之,中紫而鲜洁者,伪也;其中虽紫,[19]又有微白,糁有粉色,而理小暗者,真也。真巴戟,嫩时亦白,干时亦煮治使紫,力劣弱耳。此说亦袭其嫩白老紫之误尔。余往年植视之,乃知紫者都非真色。远 志

苦,温。以甘草汤浸一宿,去骨,焙干用。畏珍珠、藜芦、蜚蠊、齐蛤,得茯苓、冬葵子、龙骨良。[20]

苗名小草,细茎如线,叶似黄杨。《本草》云似麻黄者,失之详审。处处多有之,人莫之能识,或以小桔梗花为远志,非是。有大叶、小叶两种。淫羊藿

甘、辛,温。山药、紫芝为使,得酒良。

淫羊藿,今之碇草也,山谷多有之。自清来货者,皆陈久之物,殊乏气味,不堪用。五、六月采之,阴干,色青味全。仙 茅

甘、辛,微温,有小毒。以清水洗,竹刀刮去皮,米泔浸去赤汁,酒拌蒸之,曝干用。犯铁器、牛乳,斑人鬓发。玄 参

咸、苦。选黑润者,用蒲草重重相隔,蒸晒。勿犯铜器,犯之损人喉,丧人目。恶黄耆、干姜、大枣、山茱萸,反藜芦。地 榆

甘、酸、苦,寒。宜生用,见火无功。恶麦门冬,伏丹砂、雄黄、[21]硫黄。此草名歪列木高也。丹 参[22]

苦,平、微温。酒润,微焙。畏盐水,反藜芦。紫 草

甘、苦、咸,寒。嫩而紫色染手者佳。去根,取茸用。白头翁

苦,温。得酒良。花、子、茎、叶同。白 及

苦、辛,微寒。微火略焙。紫石英为使。恶理石,畏杏仁、李核,反乌头。花名箬兰,贵重可喜,今之紫兰是也。亦有花白者。或以独头兰为白及,误矣。三 七

甘、微苦,温。色黄黑,状略似白及,长者如干老地黄,有节,味颇似人参。试法:以末掺猪血中,血化为水者,乃真。[23]

按李濒湖曰:近传一种草,春生苗,夏高二三尺,叶似菊艾而劲厚,有歧尖,茎有赤棱,夏秋开黄花,蕊如金丝,盘纽可爱,花干则絮如苦荬絮,根叶味甘,治金疮折伤出血,及上下血病甚效。云是三七,而根如牛蒡,与南中来者不类,恐是刘寄奴之属。甚易繁衍,此草今人间遍有之。其南中来者不备著苗状,又别无考也,其草或亦有之而未睹矣。黄 连

苦,寒。去芦及须。治本脏之火,生用;治肝胆之实火,以猪胆汁浸炒;治肝胆之虚火,以醋浸炒;治上焦之火,以酒炒;治中焦之火,以姜汁炒;治下焦之火,以盐水或朴消炒;治气分湿热之火,以茱萸汤浸炒;治血分块中伏火,以干漆水炒;治食积之火,以黄土炒。不独为之引导,盖辛热能制其苦寒,咸寒能制其燥性,在用者详酌之。黄芩、龙骨、理石为使。恶菊花、玄参、白鲜皮、芫花、白僵蚕,畏款冬、牛膝。解巴豆、轻粉、附子毒。大忌猪肉、冷水。胡黄连

苦,大寒。外黄心黑,干如杨柳枯枝,折之尘出者,乃为真也。恶菊花、玄参、白鲜皮。解巴豆毒。忌猪肉,令人漏精。当药草,人或用充胡黄连,非是。黄 芩

苦,寒。破烂者名宿芩,乃旧根,多中空,外黄内黑,即今所谓片芩也。圆者名子芩,乃新根,多内实坚,即今所谓条芩也。深色坚实者佳。刮去外衣内朽,切片,酒炒上升。山茱萸、龙骨为使。恶葱实,畏牡丹皮、藜芦、丹砂。[24]

奸商多以南天竹、撒沙爷起草根假伪乱真,用者宜辨认。秦 艽

苦,平。以左文者为良。破开除土、去芦,以湿布拭净,日干用。菖蒲为使。畏牛乳。人或取猫草根当秦艽,非是。柴 胡

苦、平,微寒。去芦及须,以水洗净,剉用,勿令犯火。欲上升,用根,酒浸;欲下降,用梢。半夏为使。恶皂荚、蜀葵,畏藜芦、女菀。《本草》云:苗有如韭叶者、竹叶者,以竹叶者为胜。即今之镰仓柴胡,乃此种也。但初生苗如韭后叶似竹耳,非有二种也。市中有名沙柴胡者,即鸡腿儿草也。又有牵牛柴胡,即猫草根,亦名沙柴胡,俱与柴胡大别也,皆物之传伪者,不宜入剂。又有银柴胡,根形类沙参而大,皮皱色黄白,肉有黄纹,李东璧所谓市人以伪充银柴胡,殊[25]无气味者也。又按,李念莪云:治劳与疳证乃银州柴胡,别为一种。[26]郭章宜云:产银夏者独胜,微白而软者为银柴胡,用以治劳弱骨蒸。其说不同,当更考之。前 胡

甘、辛,平、微寒。去芦用。半夏为使。恶皂荚,畏藜芦。

前胡草,状屡改,观注 《本草》者误谓有三四种,究其实即是一物也。生下湿地,其根白色。但药中取贮者,俱夏月采之,且不极洗净,故体不实而色亦淡黑,香味都不佳。其云叶如野菊、根皮黑、肉白者,皆谬说。防 风

甘、辛,温。水洗,去芦,以黄色而润者为佳。叉头者发狂,叉尾者发痼疾,禁之。畏萆薢,杀附子毒,恶藜芦、白蔹、干姜、芫花。[27]

市中有笔防风入药,宜用之。又有削防风、滨防风,俱非是。[28]真防风,叶微似水芹,与此二种大别也。削防风,即防葵根也,滨防风亦防葵类,见 《食物传信》中。防 葵

甘、辛。

今人谓之木防风,用以为防风,非是。独 活

甘、苦、辛,微温。去皮或焙用。羌 活

苦、辛,温。紫色节密者,去黑皮,腐烂用。

羌活与独活种自不同也,今人多以独活紫牙充羌活,误矣。市中有唐羌活,其色不紫者,盖水白芷也。水白芷,解散,亦或用之。升 麻

甘、辛、苦,平、微寒。形细而黑,极坚实,削去皮,青绿色者,谓之鸡骨升麻;外黑里白而紧实者,谓之鬼脸升麻。去须及头芦用。[29]今人以春雪花或梅根为升麻,俱非是。苦 参

苦,寒。用糯米泔浸一宿,其腥秽气并浮在水面上。须重重淘过,蒸干。少入汤药,多作丸服。治疮,浸酒;治肠风,炒至烟起为末。玄参为使。恶贝母、菟丝子,反藜芦。白鲜皮

苦,寒。去粗皮。恶螵蛸、桔梗、茯苓、萆薢。

白鲜花艳可爱,世多无有知者。市人乃剥木槿及木芙蓉花根皮以假伪,宜审之。延胡索

苦、甘、辛,温。如半夏,色黄。上部酒炒,中部醋炒,下部盐水炒。贝 母

苦、辛,平、寒。黄白轻松者为良,油黑重硬者勿用。去心,糯米拌炒,米熟为度。厚朴为使。恶桃花,畏秦艽、莽草、矾石,反乌头。[30]

独颗非两片者,名丹龙眼,不可入药。误服令人筋脉永不收,用黄精、小蓝汁合服,立愈。山慈菇

甘、微辛,有小毒。根苗绝类老鸦蒜,但蒜根无毛,慈菇有毛壳包裹,为异。用去毛壳,焙。苗枯即掘,迟则苗腐难寻矣。忌甘草。[31]

今多以宫人草、忽地笑及石蒜为山慈菇,非是。其类都相似,但山慈菇春间发花,根无瓣形,如水慈菇而茸毛固壳也。山慈菇、宫[32]人草、忽地笑、石蒜具有金灯之名,其物既相近而名亦易混如此。茅 根

甘,寒。洗去衣皮。忌铁器。花亦入药。龙胆草

苦、涩,大寒。甘草汤浸一宿,晒干用。贯众、小豆为使,恶地黄、防葵。细 辛

大辛,温。曾青、枣根为使。恶黄耆、狼毒、山茱萸,忌生菜、狸肉,畏消石、滑石,反藜芦。[33]

细辛根细,味极辛,有紫白二色,南部地方多有之。药肆中往往以马蹄香充之,非是也。又有杜蘅,与马蹄香相类,俱根粗而少辛味。 《本草》注混二物为一,盖系不识杜蘅也。杜蘅其气如蘼芜,北地有之。白 薇

苦、咸,寒。以酒洗用。恶黄耆、大黄、大戟、干姜、大枣、干漆、山茱萸。当 归

甘、辛,温。凡用去头尖硬处并尘土,以水洗净,切片,微焙。行表酒洗,行上酒浸。头止血而上行,身养血而中守,梢破血而下流,全活血而不走。恶茹、湿面,畏菖蒲、海藻、牡蒙、生姜,制雄黄。

按:当归以紫色者为胜,闻此种产越中州山中,而人不知采为时[34]用,甚为可恨也。今太和山城州诸处多栽莳为货,其色白,且为较利,采时沸汤略煮过,日晒干,不堪入药。惟冬月掘取者,乃以水洗净晒干,润而甘香,宜用之。纳之瓦罐,密封,可免蛀坏。芎 [35]

辛、苦,温。白芷为使。畏黄连,伏雌黄。蘼芜芎产丹后州,最胜他处。蛇床子

苦,平,甘、辛。去尘土,净用。恶牡丹皮、贝母、巴豆,伏硫黄。藁 本

苦、辛,微温。恶茹,畏青葙子。市名牵牛藁本者乃真,余非是。白 芷

辛,温。市人寸截或片削,以石灰拌匀,晒收。用时水洗净。当归为使。恶旋覆花,制雄黄、硫黄。芍 药

苦、酸,寒。多生用。避其寒,酒炒;入血药,醋炒;血虚者,煨用。须丸为使。恶石斛、芒消,畏消石、鳖甲、小蓟,反藜芦。须丸即代赭石,一名别本作雷丸。

山产者力洪,人家种植者根虽肥大,而香味不佳。其品滋多,入药宜单瓣之根。赤白随花之色也。有木芍药、草芍药二品。药中所用[36][37]多取信浓州者,色绝白。闻信浓州产山锡杖,又谓之土鸦结皮,掘采货于四方,花叶如单瓣芍药而微异,即草芍药也。牡 丹

苦、辛,微寒。赤者利血,白者补人。以铜刀劈破,去骨,酒洗,微焙。畏贝母、大黄、菟丝子,忌蒜、胡荽,伏砒。木 香

苦、辛,温。形如枯骨,味苦粘牙者良。凡入理气药,只生用之;若欲止泻,须以面裹煨熟用。

李濒湖曰:昔人谓之青木香,后人因呼马兜铃根为青木香,乃呼此为南木香、广木香以别之。今人又呼一种蔷薇为木香,愈乱真矣。

按寇宗奭曰:常自岷州出塞,得青木香,持归西洛。叶如牛蒡但[38][39]狭长,茎高二三尺,花黄,一如金钱,其根即香也,嚼即辛香,尤行气。此种今见有之,人亦多识之。高良姜

辛,大温。炒用。红豆蔻

即高良姜子。苦、辛,温。炒过入药。肆中名伊豆缩砂售者,乃此也。草豆蔻

涩、辛,热。面裹煨去皮用。草 果

大辛,热。 《本草》载与草豆蔻同条,不分主治,然虽为一物,治微有不同。长大如诃子,皮黑厚而棱密,子粗而辛臭。草豆蔻大如龙眼,而形微长,皮黄白,薄而棱峭,其仁大如缩砂而辛香气和也。白豆蔻

辛,大温。去皮研细,不见火,乘沸点服。缩 砂

辛、涩,温。先和皮慢火炒熟,去壳研用。益 智

辛,温。去壳,盐水炒,研用。荜 茇

辛,热。去梃用头,以醋浸一宿,焙干,刮去皮、粟子,令净,免伤肺,令人上气。肉豆蔻

苦、辛,温。形类弹丸,油色肥实者佳。以糯米粉裹于糠火中煨熟,去粉用,勿犯铁器。补骨脂

苦、辛,大温。微炒用。一法用盐酒浸一宿,蒸过,晒,微炒用。恶甘草,忌芸薹及诸血。得胡桃、胡麻良。姜 黄

苦、辛,温。色比郁金甚黄,形较郁金稍大,两药实不同种。

李中立曰:近时以扁如干姜形者为片子姜黄,可浸水染色。郁 金

辛、苦,寒。色外黄内赤,体圆有横纹,如蝉腹状,圆尖而光明脆彻,苦中带甘味者乃真。蓬莪蒁

苦、辛,温。极坚难捣,须热灰中煨令透,乘热捣之,即碎如粉。得酒、醋良。荆三棱

苦,温。黄白体重者佳。面包火炮,加醋浸,复炒用;或煮熟焙干亦良。香附子

甘、苦、辛、涩,微寒。状如枣核,周匝有毛,曝干,火去毛。忌犯铁器。或生,或酒、醋、盐水、姜汁、童便浸炒,诸法皆从本方。得童便、醋、芎、苍术良。藿 香

甘、辛,微温。捡去枝梗,水洗用。市家多掺棉花叶、茄叶假充,[40]不可不细辨。

肆中有名埋藿香者非真,其名青叶者可用。自种,五、六月盛时

[41]摘叶阴干,甚芳郁,最为佳。凡采叶药,须视叶阴有蛛网者去之,其叶干后颇难捡净。按 《致富奇书》云:藿香入药,摘青叶,炮汤饮之,可除霍乱。兰 叶

辛、平、甘,寒。水洗净用。

凡用宜建兰叶。朱震亨所谓能散久积陈郁之气,甚有力者乃此也。又别一种药品,不解何故。李东璧考据甚核,惟知此非古时水泽之兰,而遂执其说,以不复立兰花一条,可谓亦误矣。零陵香

甘、平,温。水洗净,伏三黄、朱砂。兰 草

辛、甘,平。泽 兰

甘、苦、辛,微温。防己为使。

兰草与泽兰同类而种有殊,俱生水旁下湿之地,但以茎圆节长而叶光有歧者为兰草。雷敩所谓大泽兰也。茎方节短而叶有毛者为泽兰,所谓小泽兰也。俱四、五月盛时采之,阴干。马 兰

辛,平。根、叶同。即今绀菊花。香 薷

辛,微温。忌火亦忌日,去茎用叶及穗。薄 荷

辛,温。去梗用叶。

按:薄荷、水苏,俱名之龙脑薄荷,二物同名也。今俗中薄荷有二种,其名为龙脑薄荷者,真也。山薄荷考之本草,臭苏即此是也,人或用当薄荷,大谬。小茴香

辛、甘,平、温。形如麦粒,宜入料食。大茴香

形如柏实,裂成八瓣。性热,不宜入食料。得酒良,炒黄用,得盐则入肾经。[42]

药肆所卖者,多将施巳密实中截杂大茴香,饰伪似真。施巳密有大毒,其实杀人,用宜仔细辨之。积雪草

苦、辛,寒。三月采,伏硫黄。水 苏

辛,微温。五、六月盛时采。[43]

水苏,方茎中虚,叶似藿香而微长,密齿,面皱色青,对节生,[44]气甚辛烈。六、七月开花成穗,青紫色,多生水岸旁,苗高七八尺。今人以麝香草为水苏,非是。菊 花

甘、微苦,平。忌火,去蒂。白术、枸杞根、桑白皮为使。[45]

李濒湖曰:《本经》言菊花味苦,《别录》言菊花味甘,诸家[46]以甘者为菊,苦者为苦薏,惟取甘者入药。谨按张华 《博物志》言,菊有两种,苗花如一,惟味小异。苦者不中食。范至能 《谱序》言:惟甘菊一种可食,仍入药饵,其余黄白二花皆味苦,虽不可饵,皆可入药。其治头风则白者尤良。据此二说则是菊类自有甘苦二种。食品须用甘菊,入药则诸菊皆可,但不得用野菊名苦薏者尔。艾 叶

苦、辛,温。拣取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杵捣熟,去渣滓,捣至如绵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用时焙燥则灸火得力。若入丸散须用糯米浓饮揉艾叶成饼,晒干或瓦炕干,一研成粉。苦酒、香附为使。[47]

按 《容斋随笔》云:艾难着力,若入白茯苓三五片同碾,即时可成细末,亦异也。然恐是艾见制于茯苓,不宜入剂。茵陈蒿

苦,微寒。去茎用叶。

茵陈蒿经冬不凋,更因旧苗而生,冬春间茎叶俱白,至夏色绿,即今人呼为滨艾者。青 蒿

苦,寒。用叶。童便浸一日夜,晒干用。根、茎、子、叶不可同使,同使则翻成痼疾。伏硫黄。

凡蒿淡青,此蒿青翠,至秋余蒿立黄,此蒿独青,谓之青蒿。其气芬芳,故谓之香蒿。黄花蒿与此相似,惟色不深青,其气亦薄,沈[48]括所谓一种黄色者,盖是也;药肆中多采充青蒿,非是。白 蒿

甘,平。四、五月采。[49]

白蒿叶似牛尾蒿而不对茎。叶俱白,四时皤皤。至秋开细白花如小菊,多生沙碛上,今人称滨毛耳朵者是也。昔人多混茵陈蒿以为白蒿用者,宜审。庵子

苦、辛,微温。阴干用。荆实、薏苡为使。茺 蔚

即益母草。辛、微苦。制硫黄、雌黄、砒石。茺蔚子

甘、辛,微温。微炒香,灰制硫黄。夏枯草

苦、辛,寒。土瓜为使,伏汞砂。[50]

今人误指鞴靫草为夏枯草,非是。刘寄奴

苦,温。茎、叶、花、子皆可用,酒蒸,晒干。旋覆花

咸、甘,微温,有小毒。去皮及蒂,微焙。青葙子

苦,微寒。用时先烧铁杵臼,乃捣用之。鸡冠子

甘,凉。炒用。花焙用。忌鱼腥、猪肉。红 花

辛、甘、苦,温。入酒良。大 蓟

苦、甘,温。酒洗或童便拌,微炒。小 蓟

苦、甘,温。制同大蓟。续 断

苦、辛,微温。酒浸,焙干。地黄为使。恶雷丸。[51]

李濒湖曰:续断之说不一。桐君言是蔓生,叶似荏。李当之、[52][53][54]范汪并言是虎蓟。 《日华子》言是大蓟一名山牛蒡。苏恭[55][56]、苏颂皆言叶似苎麻,根似大蓟。而《名医别录》复出大小蓟条,颇难依据,但自汉以来皆以大蓟为续断相承久矣。究其实则二苏所云[57]似于桐君相符,当以为正。今人所用,以川中来,色赤而瘦,折之[58]有烟尘起者为良焉。《郑樵通志》谓范汪所说者乃南续断,不知何据,盖以别川续断耳。

续断,今俗谓之舞列草者,此也。秋冬间生苗,干四棱,叶似藿香,又类苎麻,两两相对而生,至春开花,其花及子似益母草。紫茎者花红,白茎者花白,根如大蓟,在处有之。药肆所卖者皆大小蓟根也,非是。接骨木、桑寄生亦名续断,名同而物异。漏 芦

苦、咸,寒。根苗皆可用。连翘为使。

李濒湖曰:按沈存中 《笔谈》云,今方家所用漏芦,乃飞廉[59]也。飞廉一名漏芦,苗似苦芺,根如牛蒡,绵头者是也,采时用根。[60]今闽中所谓漏芦,茎如油麻,高六七寸,秋深枯黑如漆,采时用苗,乃真漏芦也。飞 廉

苦,平。用根及花。得乌头良。恶麻黄。

今鬻花木者,名之鬼蓟花,即此也。苎 根

甘,滑、冷。叶,五月收,阴干。大 青

甘、微咸,大寒。三月、四月采茎叶,阴干用。蠡 实

甘,平。凡入药炒过用。治疝则以醋拌炒之。苍 耳

苦、辛,微寒,有小毒。五月五日采,阴干。忌猪肉、马肉,米泔,害人。伏硇砂。苍耳实

甘,温,有小毒。炒熟捣去刺,酒拌蒸用,忌同茎叶。天名精

辛、甘,寒,有小毒。五月采,阴干用。垣衣、地黄为使。鹤 虱

即天名精之子。苦、辛,凉,有小毒。微炒用。豨 莶[61]

苦,温,有小毒。五、六、七月采收,净洗,曝干,入甑中,层层洒酒与蜜,九蒸九晒用。芭蕉油

甘,冷。以竹筒插入皮中取出,瓶盛之。麻 黄

甘、辛、苦,温。宜用陈久者,去根节,煮数沸,抹去上沫,焙干用。黄芩为佐,厚朴、白薇为使。恶辛夷、石韦。麻黄根节

甘,平。水洗,剉用。木 贼

甘,微温。去节用。[1]兰:《证类本草》第六卷人参条作 “蔺”,当从。[2]趋:五年本作 “走”。[3]萨摩州:日本古地名,今鹿儿岛。[4]冯:古同 “凭”。[5]清:指清朝。[6]加贺州:日本古地名,今石川县。[7]李子郁:李言闻,字子郁,号月池,明代湖北蕲春人,李时珍之父,著有 《蕲艾传》《人参传》等。[8]参芦:五年本此条下有 “近时人参值隆人多以参芦代用不诵本草之过矣”20字。[9]甲斐越中诸州:五年本作 “甲斐州地方山”。甲斐、越中,日本古地名,今山梨县、富山县。[10]丹后州:日本古地名,今京都。[11]肆中人名地黄:五年本作 “市人每名之芐”。芐 (hù户),地黄。[12]李中立: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字士强,又字正宇,号念山,雍丘(今河南杞县)人。著有 《本草原始》。[13]贾利:《本草原始》无此2字。[14]陶九成:陶宗仪,字九成,号南村。元末明初史学家、文学家,浙江黄岩人。著有 《辍耕录》。[15]鞑靼 (dádá达达):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16]郑七潭:郑宁,字七潭。明代人,著有 《药性要略大全》。[17]雚 (huán还)菌:又名雚芦。[18]朝生:即木槿。[19]糁 (săn散):散落。[20]本草:指 《本草纲目》。[21]歪列木高:日本方言音译。[22]微温:《证类本草》第七卷丹参条作 “微寒”,义胜。[23]李濒湖: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明代湖北蕲州人。著有 《本草纲目》《濒湖脉学》等。[24]撒沙爷起:日本方言音译。[25]李念莪:明末医家,字士材,名中梓,江苏松江人。著有 《本草通玄》等。[26]郭章宜:郭佩兰,字章宜,清代江苏吴县 (今属苏州)人。著有《本草汇》。[27]中:五年本作 “卖”。[28]叶微似水芹:五年本作 “初苗似附子”。[29]梅根:五年本作 “水引花”。[30]丹龙眼:《证类本草》第八卷贝母条作 “丹龙精”。[31]宫人草忽地笑:五年本作 “铁色箭”。[32]其类都相似……易混如此:此段五年本作 “又药铺有自清来山慈姑其形与李中立郭章宜所图相合然无毛壳不瓣解盖非真也用宜审之”38字。五年本认为 “瓣解”者为山慈菇;十五年本认为 “根无瓣形”者为山慈菇,十五年本义胜。[33]细辛根细……北地有之:此段五年本作 “细辛叶如葵柔茎细根色紫味极辛嚼之习习如椒而更甚于椒人家园亭多以盆植名之葵俗家谓植之不霆乃此也叶似马蹄茎粗根曲色黄白味微辛者杜衡也今误呼为细辛”70字。[34]太和山城州:日本古地名,今奈良、京都地区。[35]蘼芜:五年本作 “雀脑”。[36]信浓州:日本古地名,今长野县。[37]土鸦结皮:日本方言音译。[38]二三尺:《本草衍义》卷七木香条作 “三四尺”。[39]其根即香也嚼即辛香: 《本草衍义》卷七木香条作云 “则青木香也生嚼之极辛香”。[40]捡去枝梗……细辨:此段五年本作 “水洗净用”4字。[41]摘叶:五年本作 “采采”。[42]施巳密:日语方言音译。五年本作 “鼠莽”,本节下同。[43]藿香:《本草纲目》第十四卷水苏条作 “苏叶”。[44]青紫色:《本草纲目》第十四卷水苏条作 “水红色”,义胜。[45]别录:即 《名医别录》。[46]博物志:西晋张华 (232—300)编撰,分类记载异境奇物、古代琐闻杂事及神仙方术等。[47]容斋随笔:南宋洪迈著,史料笔记,被历史学家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必读之书。[48]沈括: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杭州钱塘人。著有 《梦溪笔谈》。[49]皤 (pó婆):形容白色。[50]鞴靫 (bùchá步查):箭袋。[51]李当之:三国时期著名医家,为名医华佗弟子。[52]范汪:字玄平,又称范东阳,东晋医家。撰有 《范汪方》。[53]日华子:原名大明,唐代本草学家。著有 《日华子本草》。[54]牛:原作 “午”,据 《本草纲目》第十五卷续断条改。[55]苏恭:唐代药学家。主修 《新修本草》。[56]苏颂:字子容,宋代药物学家。著有 《图经本草》。[57]川:原作 “州”,据 《本草纲目》第十五卷续断条改。[58]郑樵通志:为郑樵的代表作。郑樵,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人。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书中 《昆虫草木略》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专门论述植物和动物的文献。[59]苦芺 (ăo袄):草名,蓟类。[60]寸:原作 “尺”,据 《梦溪笔谈》改。[61]温:《证类本草》第十一卷豨莶条作 “寒”。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