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孩子心里去:完美亲子沟通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1 23:15:41

点击下载

作者:富杰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说到孩子心里去:完美亲子沟通书

说到孩子心里去:完美亲子沟通书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说到孩子心里去:完美亲子沟通书作者:富杰排版:skip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7-05-01ISBN:9787559602381本书由北京凤凰壹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不要否定孩子第一节打击孩子的梦想,是父母最大的失职

大多数父母认为,孩子从小就应该好好读书,如果学习成绩不好无论有多么美好的愿望都是无用的。当孩子说“我长大后想当明星”“我长大后想当科学家”或是“我长大后想成为一名宇航员”时,父母立即会说:“你连这么简单的知识都记不住,还想当什么科学家、宇航员,还是别做梦了。”父母也许只是随口一说,但孩子会信以为真,于是,他们的自信心就被一句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脱口而出的话彻底摧毁了。

其实,父母应该知道,一个人在小时候表现得好坏不能反映出他长大后所创造成就的大小。从古至今,很多事例可以证明这一点。当然这并不是说,孩子不好好学习也无所谓,父母无须教导,而是说父母不应该过早否定孩子,要用正确的观念指引孩子,让孩子保持自信、勇敢,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朝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毕加索小时候经常发呆,同学问他一加二等于几,他回答不出来,于是被同学讥讽为“呆子”。毕加索的老师更是认为这个孩子智力低下,根本不具备学习能力,因此经常在他父母面前告状,说这个学生如何痴呆,这让毕加索的母亲感觉颜面无存。但是毕加索却在其他方面有惊人的天赋,他总是在毫不费力的情况下就能作出一幅让人耳目一新的画。

当然,在那个年代,一个人如果在智力上有缺陷,很容易遭受社会的嘲笑和轻视,无论他在其他方面有怎样的才华,也不会被人重视。如果这一切都让一个年纪尚轻的孩子背负,简直太残忍了。

面对日益猛烈的冷嘲热讽,小毕加索心中满是阴霾,他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整天低着头,成了一个不合群的孩子。幸运的是,毕加索的父亲堂·何塞是一个画家,只不过在当时不算入流,挣钱也很少,少到不足以维持他一个人的开销。不过,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何塞表现得与他妻子不同。他从来不用大众的眼光去评判自己的孩子,他相信毕加索有独特之处,只不过没有被发现而已。他学着赏识与认可毕加索,并坚持认为,毕加索学习不好,但是可以发展绘画方面的特长。毕加索那时年龄虽小,但也从父亲的言行举止中感受到父亲的认可与赏识,他那颗受伤的心一点一点得到了安慰。

每天何塞会送儿子上学,他想儿子读书不好,可不能丢了绘画天赋。他把儿子带到教室,把鸽子标本当作临摹的东西放在桌子上,还专门把带来的画笔交给儿子,让他作画。在父亲的支持下,毕加索每天坚持绘画,因为他觉得在文化课上不曾有过的快乐在绘画中都找了回来。每天被学校惩罚对于毕加索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只要有地方能放纸和笔,他就会画画。而父亲是毕加索最坚强的依靠,父亲不会粗暴地对待他,也不会否定他的想法,只要毕加索愿意画画,父亲会一直支持。因此毕加索找到了面对生活的勇气,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坚持不懈,最终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如果当初毕加索被老师和同学称为“低能儿”的时候,父亲没有站出来赏识和认可儿子的才华,可能从小到大,毕加索会一直生活在忧郁与恐惧之中,以致扼杀了自己的绘画天赋。但是父亲发现了毕加索优于常人的一面,并给予认可和激励,帮他树立自信,助他渡过难关,小毕加索才能扫除心理上的阴霾,在绘画的世界中畅游,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

为人父母,都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心,但是好的期盼也要与现实情况相结合。不要只懂得让孩子埋头苦读,而忽视了孩子在其他方面的特长。不要只把眼光放到课本和作业上,看见孩子没有读书或是没有及时完成作业就说出一些打击性的话伤害孩子的自尊。父母以为提前否定孩子不切实际的幻想是对孩子的一种激励,却不知道这种做法已经阻断了孩子对美好未来的畅想,令他整天生活在气馁与自卑之中。父母可以想想,如果一个孩子连自己的未来都无心关注,学习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松松最近迷上了武打片,只要是成龙、甄子丹还有李小龙演的电影,他都要看,而且每部电影基本都看了两遍。松松为什么喜欢看武打电影呢?原来是因为他有一个伟大的梦想——长大后成为像李小龙、成龙一样的武打明星。一次,松松看李小龙演的一部电影,看到演员在电视里挥动双截棍那帅气的样子时,不住地叫好,还跟着嘿嘿哈嘿地模仿起来。爸爸妈妈听到这声音很是心烦,让他老实坐下,别再做什么稀奇古怪的动作。松松跟爸爸说:“爸爸,我在模仿李小龙舞双截棍呢。你看我舞得是不是很好?以后我要和李小龙一样,也成为一名武打巨星,先在中国成名,然后到美国闯荡,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有我这个武打巨星……”爸爸嘴里“啧啧”两声说道:“别做梦了,你还想当武打巨星,骗你自己还行。你连书都读不好,以后能找到个工作就不错了。”松松听了爸爸的话很是灰心,不愿再跟爸爸探讨梦想的事情。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或许是因为他们还没有真正接触社会,无法预料社会的艰难险阻,梦想可能与现实脱节,或是相差太远。但是作为父母,不该轻易用一两句话就将孩子心中熊熊燃烧的希望浇灭。松松的明星梦看似很不现实,但俗话说凡事皆有可能,谁又敢一口咬定这一天真的不会到来呢。

一个人的未来是很难预料的,父母不该随意断言。不要为了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就直接否定孩子的想法,而让孩子接受父母的安排。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必定会经历艰难险阻,但不应该怕孩子受伤就给他们设定好一条父母自认为安全的路线,然后让他们按着这条路线去生活、去成长。父母要相信,每一条路线都有其独特的风景,只有让孩子去尝试,他们才能欣赏到。

不要过早否定孩子的梦想,不要轻易给孩子的想法下结论,因为你会把你的消极情绪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失去判断自身情况的能力。如果父母一直否定孩子,孩子会在潜意识中认同父母的想法,继而吸收更多的负能量,那会使他畏缩不前。

孩子毕竟是孩子,比较懵懂无知。父母应该用自己积极乐观的心态感染孩子,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赏识和认同。即使孩子在某些地方做得不够好,父母也要充当孩子坚强的后盾,在后方支持和保护他们。当孩子听到父母的一句“去做吧,你一定可以”,相信即使前进的道路布满荆棘,他们也能勇敢战胜一切挑战,自信地走下去。第二节梦想不分高低贵贱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社会物资不充足,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大多数孩子的理想是成为科学家、宇航员、医务人员等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然而到了21世纪,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儿童的理想和追求也发生了变化。每当他们被问道“你的理想是什么”的时候,他们给出的答案有花匠、卡车司机、农民伯伯、售票员、饭店厨师、街头表演者等,可谓多种多样、千奇百怪。

当孩子不经意间说出这些理想的时候,大多数父母认为孩子的追求太低,实在是不可理喻,于是他们采用各种方法打击、挖苦、讽刺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将低层次的理想变更为崇高的理想。还有父母甚至早已为孩子绘制出一幅理想的蓝图,迫使孩子按照父母设计好的轨道前进。其实,父母这种做法会给孩子的幼小心灵带来伤害。

萱萱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了,她最大的爱好是看花。每当妈妈带她到公园,她便立即到开满鲜花的地方仔细观察。如果去花卉市场,看到那么多不常见的鲜花,闻着清香扑鼻的气味,她更是久久站在鲜花跟前不愿离开。

一次,妈妈问萱萱:“萱萱已经是小学生了,长大后想要做什么呢?”萱萱眨了眨明亮的眼睛,认真说道:“我想像花卉市场的那个阿姨一样去卖花。每天看着那么多鲜花,该多高兴呢。”妈妈听了萱萱的回答,立即问道:“萱萱怎么不想当医生或是老师呢,这样的工作多受人尊敬呢?”萱萱回答:“我不要,我就是要去卖花,因为我喜欢鲜花。”妈妈很是生气,用严肃的语气说道:“萱萱,你就没有高一点的理想和追求吗?真是没出息。卖花算什么理想?要是干这种工作的话,妈妈还用供你读书吗?你还需要奋斗吗?简直太让我失望了。”

萱萱完全没想到自己说出喜欢的事情,居然会遭到妈妈的批评,感到十分沮丧。

孩子在梦想的萌芽时期,说出的想法可能有些真实可行,有些不够理智,但却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最纯真的声音。然而作为父母,一听到孩子的梦想与他们自己心里所期望的不一致,就好像一个刽子手一样,恨不得一句话或一个眼神,将孩子的梦想摧毁,这会给孩子心理带来巨大伤害。孩子毕竟年龄小,思想不够成熟,加之缺乏社会经验,在设定梦想的时候仅仅是从自己的喜好出发,没有掺杂任何功利成分。如果家长将此归结为“没出息”或是“不争气”,便对孩子冷嘲热讽,很容易影响孩子对事物的合理判断,从而令孩子感到迷茫。

其实,当父母自己处于孩童时期时,虽然梦想着成为宇航员或是科学家,但是长大成人后,能实现这种崇高理想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这是因为人在年龄和思想不成熟的时候,看待问题的方式或对事物的认知是有局限性的,因思想受到一定限制,便会想当然地冒出各种想法,而这些想法是否合理或是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实现,则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丰富,人的想法也不断发生着变化,更倾向于树立和现实情况相配的理想。因此小时候的梦想并不能决定其一生成就的高低,只要当初的梦想不违背法律和道德,即使是不合理的,父母也无须用自己的经验阻止孩子的探寻,应该给予孩子尊重,认同孩子的梦想和追求。

多多是个活泼好动的小男孩,为了培养他的专注力,父母给他买来各种玩具车模型,让他自己摆弄。此后,多多最喜欢的玩具就变成了汽车模型,特别是卡车模型。每天在家里,多多将所有的卡车排成长长一队,让它们拉上各种货物前进,到达目的地后,再将货物从卡车里卸下来,然后放其他东西上去再运送到另外的地方,玩得特别专注。即便到室外活动,他也要带着他“车队”中的一辆卡车出去,和其他小朋友玩运输小石子的游戏。爸爸妈妈带多多去超市或是商场,问他想要什么礼物,他总是说“要大卡车”。即使走在路上,看到卡车经过,多多都要停下来观看直到卡车消失在视线里。

一次,妈妈开玩笑地问他:“多多这么喜欢卡车,长大后想做什么?”多多说:“我要当一名卡车司机。”妈妈问:“为什么要当卡车司机呢,怎么不开小轿车?”多多说:“轿车太小,卡车又大又高,能拉很多东西,我要把我所有的积木和小汽车放在里边拉走。”看着多多说话时认真的样子,妈妈不禁说道:“好吧,那多多以后就当卡车司机,不过卡车那么高,上去很不容易,所以多多要多吃饭,长得高高的才行。”多多听了妈妈的话高兴地说:“妈妈,我要多吃菜,多吃饭,长得高高的就能开卡车了。”多多为了赶快长高,早日当上卡车司机,晚上吃了很多饭,连平时最不喜欢的青菜也坚强地咽了下去。

每一位为人父母者,也曾在幼小的时候许下过心愿,也曾希望得到父母的赏识和认可,而不愿看到他们对自己失望的神情,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孩子只是孩子,只是希望按照自己的喜好做事,作为父母如果用梦想的高低去衡量一个孩子的未来,否定他们不够“高尚”的梦想,实际上也否定了他们在某些方面的潜力和优势,抹杀了孩子的童真和快乐,让他们过早地感受压力和自卑。

孩子的内心是脆弱的,需要父母给予认可和鼓励,父母应该为孩子打开尊重的大门,允许孩子在自己梦想的天空自由飞翔。况且,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职业不分高低贵贱,梦想不分崇高与卑微,只要付出真诚与努力,勇往直前,梦想再平凡也能活出自己的价值。第三节孩子有缺点,不要盯着不放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没有天生完美的人。但对于很多父母来说,他们允许自己身上有缺点,却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善尽美,看到孩子的优点他们会视而不见,遇到孩子身上的缺点,他们会无限放大。

当然,每位父母都会对自己的孩子寄予最高的期望,希望他们身上最好都是优点。为使心中的愿望早点实现,就将更多关注点放到孩子的缺点上,因为在父母看来,如果关注孩子缺点的次数越多,孩子改正的概率就越大,于是他们发现问题就盯着不放。

台湾著名作家吴淡如在《自在一点,勇敢一点》一文中写道,她在学跳弗拉明戈舞的时候总是跳不好,为防止跳错舞步,就紧张地盯着自己的脚。她的朋友是个职业舞者,见她紧张的样子,就提醒道:“像你这样一直看着自己的脚,全然没有办法放松身体,根本就享受不到跳舞的快乐。最糟的是,一个人如果跳舞时一直看着自己的脚,观众也会跟着注视你的脚,想知道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反之,如果你面带微笑,大家便会看你的脸。”吴淡如从朋友的话中受到启发,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很快,她的身体就放松了不少,越跳越自如。这说明,一个人越是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缺点上,越不自在,不但不能改进缺点,反而会犯新的错误。如果把关注点放到大局上,以淡然的心态看待缺点,缺点慢慢就会被淡化。

很多父母眼睛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看到孩子吃饭挑三拣四,干事拖拖拉拉,玩完玩具不爱洗手,总爱看电视,等等,于是不停地强调这些缺点,督促他们改正。但实际情况是,父母越不让孩子看电视,孩子越是要看电视;越让他们好好吃饭不许乱动,孩子们越是坐不住。于是父母就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听话,总跟自己对着干。其实,父母这种行为不但不利于孩子改正缺点,反而会起到强化作用,让这些缺点愈演愈烈。

鹏鹏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出现过口吃现象。妈妈为了帮他改正口吃,每天强迫他进行语音练习,让他每说一句话,必须要字正腔圆。有时鹏鹏仍然避免不了口吃,一个字可能会重复好几遍,妈妈就反复帮他纠正,直到他说对了为止。

随着妈妈纠正次数的增多,母子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有时候鹏鹏不愿反复练习,妈妈就会很生气,说:“我这么做还不是为了帮你改正口吃的毛病,不然以后你这样跟人说话,人家一定会笑话你。”鹏鹏本来长相俊俏,活泼可爱,听到妈妈这样说后,真的害怕自己说话时受到别人的嘲笑。后来他说话越来越少,不但跟父母之间的交流减少,就连和最好的朋友说话也越来越少。不过他在生人面前倒是很喜欢说话,而且也很少出现口吃的情况。到现在,鹏鹏已经上初中了,但他还是很害怕表达。

孩子在小的时候发音系统还不完善,说话紧张的时候出现口吃或发音不清晰的情况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父母过度关注孩子的缺点,这些缺点在无形之中就会被放大和强化。鹏鹏的妈妈因为过度关注孩子口吃的问题,想帮他改正,于是不断提示他的缺点,不断强化训练,结果孩子不但没有改正口吃的毛病,心理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封锁了与外界沟通的通道。

人们常说“越害怕什么就越来什么”,父母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也是这个道理。父母越是关注孩子的不良行为,这种行为就渐渐成为孩子的习惯。因此,父母应该多关注孩子好的方面,多对孩子好的行为给予肯定。

每个孩子因为出生背景不同、年龄不同或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同,所表现出的行为也不同。例如一个孩子安静内敛,不喜欢当众表达,父母如果只盯着这方面不放,不断教导,孩子会更不乐意和别人交流。如果一个孩子活泼好动、一刻也不老实,父母不断督促他坐好、别捣蛋,孩子可能更加顽皮捣蛋。另外,有些孩子天生就有生理缺陷,如果这个时候父母不能肯定和鼓励他们,而是只盯着他们的缺陷,孩子会认为父母看不起他们,他们原本明亮的心灵会蒙上一层阴霾,变得自卑气馁,一辈子抬不起头来。

孩子有缺点,父母应该多引导,多暗中帮其改进,而不是当面指出,挫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强,只要父母用心引导、积极鼓励,孩子的缺点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改善或消失不见。

一天,露露的幼儿园老师对露露妈妈说:“露露不喜欢上手工课,她的动作比其他小朋友慢,老师让小朋友们给小雪人粘眼睛、鼻子和嘴巴,其他小朋友都已经完成,露露还没有开始做,桌子上像一盘散沙。您在家中有空时多帮露露练习一下动手能力。”妈妈回家带露露一起做手工,露露因为手不够巧,总把东西粘得歪七扭八。妈妈对她说:“露露不要着急,慢慢来。每个人的能力不同,也许你不善于做手工,但你一定也有很多别人没有的优点,千万不要灰心。其实妈妈小时候手也很笨,还没你做得好看,现在不是也能给你织毛衣吗?”

露露听后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虽然不会做手工,但画画很棒,上回我画了一个小房子和红太阳,老师还夸奖我了呢。”妈妈和露露都开心地笑了。

当孩子出现一般性的问题时,有时看似是缺点,但从长远的角度看也可能是优点。父母不要直接抱怨批评,而应该用平和的语气激励孩子不要灰心,然后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孩子有缺点并不可怕。父母不要用大人的眼光去评判孩子,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而应该安慰他、鼓励他,让他对自己充满信心。当孩子有了自信和勇气,任何困难都不能使其畏惧,这样他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第四节赞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美国成功学大师和励志书籍作家拿破仑·希尔说:“每个孩子都有许多优点,父母却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认为只有管好孩子的缺点,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其实这样做就像蹩脚的工匠,是不可能造出完美的瓷器的。”

每个孩子在有缺点的同时必然拥有优点,很多父母将关注点放到孩子的不良行为上,却忽视了孩子的闪光点。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需要父母的呵护与关怀,而父母关怀孩子的最好方式则是对他的肯定和赞美。如果父母只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不但徒劳无功,还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反之,如果将注意力放到孩子的闪光点上,孩子便会从父母的夸赞中获得能量,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优秀。

宇航是班上最让老师头疼的孩子,他每天不是推这个一下,就是碰那个一下;不是把花花画的拼图抢走,就是把君君刚堆起来的积木碰倒。从早到晚老师听到的全是小朋友们针对宇航告状的声音。老师把各种方法都用了一遍,但还是无法教育好宇航,只好把这个爱惹事的孩子放在一边,对他不理不睬。

班上来了一个新同学萱萱。萱萱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很不适应,总是哭鼻子。宇航见状,就走过去坐到萱萱的身边给她擦眼泪。如果萱萱哭得厉害,他就轻轻拍拍她安慰道:“别哭了萱萱。”上周四不知什么原因,萱萱突然哭了起来,宇航赶快告诉老师:“老师,萱萱又哭了,我去给她拿纸擦眼泪。”边说边给她擦,嘴里还说着:“萱萱别哭啊,萱萱乖,我给你拿玩具,给你吃好吃的。”宇航不停地在萱萱旁边“说好话”,萱萱情绪似乎好了很多,后来破涕为笑,跟宇航玩了起来。

到了吃饭的时候,萱萱想妈妈了,又轻声哭了起来。宇航吃完碗里的饭后,看到萱萱一口没动,马上搬椅子过来坐到萱萱身边给她喂饭。虽然宇航年龄跟萱萱相差无几,此时俨然像小哥哥一样呵护着她。尽管宇航在给萱萱喂饭时把米粒撒得到处都是,但老师看到这一幕时,还是被感动了。老师发现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不能因为孩子的某个缺点就否定他的全部,而应该尽力看到孩子好的一面,将优点放大,这样孩子的缺点才能被缩小。

有的家长一张嘴就是对孩子百般挑剔,如果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孩子,他会振振有词地说:“孩子不打骂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如果你再问他:“孩子身上有什么缺点,有什么优点?”他会脱口而出,列举孩子身上的各种缺点,至于优点却一个也想不出来。

父母对孩子严格要求固然没错,但也应该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有优点,例如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也可以帮妈妈干活,一个爱搞恶作剧的孩子也会关心同学、帮助老师。所以,为人父母,要改变看待孩子的标准,改变教育孩子的思路。

有些父母总是夸赞别人家的孩子多好,觉得自己家的孩子不听话,其实是因为父母教育孩子的思路错了。父母应该尽量找到孩子身上闪光的地方,放大他们的优点,对这些优点进行真心的赞美与赏识,让孩子知道自己身上有很多难能可贵的地方,并暗中指导,帮他们改掉不良行为,这样孩子的心理才会积极健康,才会变得出色。

晨晨一天到晚调皮捣蛋,一会儿拿着水枪去浇花,一会儿把一袋瓜子倒得到处都是,家里被他弄得乱七八糟,每天妈妈都收拾不过来。妈妈经常开玩笑说:“人们说‘七岁八岁狗都嫌’,我看晨晨还不到四岁就被嫌弃了。”有时候,妈妈看到晨晨把玩具摆得到处都是,就生气地说:“我都告诉你多少次了,把你的东西都收拾到小箱子里再去玩别的,你怎么就不听话呢?”由于越说越生气,妈妈还会把晨晨所有缺点搬出来数落一通,例如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没有耐心等。

每当这时,爸爸就听不下去了,赶忙出来作和事佬。爸爸说:“晨晨,你一定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对不对?晨晨身上是有缺点,但是也有很多闪光点啊。昨天你还帮助妈妈收拾碗筷呢。”晨晨听了爸爸的话,心里很高兴,他问爸爸:“爸爸,我身上还有什么优点呀?”爸爸说:“那天陈阿姨带着妞妞来咱们家玩,晨晨主动把玩具车给她骑,还给她喝你最喜欢喝的酸奶呢。”妈妈接着说:“没错,晨晨还很聪明,那天妈妈教你背的诗,你很快就记住了。妈妈下班进门的时候,你还帮妈妈拿拖鞋呢。”晨晨没想到,爸爸和妈妈会说出他这么多的优点,他都快不好意思了。

之后,晨晨果然变得听话了不少,他更乐意帮妈妈收拾碗筷,帮爸爸递报纸、拿拖鞋,看到谁把水放在桌子上,还主动跑过去端起来送到爸爸妈妈面前。爸爸妈妈看到晨晨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感到十分欣慰。

有的父母说:“我的孩子很不自信,不够阳光。”其实,不是你的孩子真的不自信,不积极向上,而是父母没有通过肯定孩子的闪光点激发孩子的自信,而是在抱怨和批评中,将孩子的自信心一点一点摧毁。

面对孩子的时候,父母应该极力去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哪怕被人扣上“无恶不作”帽子的孩子,也有他发光发亮的一面。可能,对于大人来说,寻找孩子的闪光点如同大浪淘沙般艰难,但只要能淘到一粒发光的沙子,我们也要发自内心地去鼓励、去赞扬,这样才能指引孩子规范自己的行为。

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父母要多夸赞他懂文明礼貌;如果孩子动手能力不好,父母可以夸他助人为乐,是妈妈的好帮手;如果孩子的体育能力不好,可以夸他好的人际交往和卫生习惯。只要父母去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就不难找到他们值得表扬的方面。

在教育和引导孩子的时候,父母不能只看其中一个方面,而是要纵览全局,系统全面地去分析。孩子虽然有令人烦恼的地方,但更有他的可爱之处。父母应该沉下心来,用放大镜对孩子从上而下从前到后细心观察,也许你会发现,孩子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能让你觉得骄傲。

赞美是父母对孩子的最佳认可,是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用心发现并肯定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孩子才能变得更加自信,更加优秀。第五节鼓励孩子相信自己

让孩子获得打开幸福和快乐的钥匙,通往成功的道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要让孩子获得自信。孩子的自信程度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如果父母像阳光一样释放光芒,那么这些光芒会照射到孩子身上,让他们感受温暖,变得自信开朗;如果父母像冰山一样对待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封锁自己的内心,无法接收外界照射过来的阳光。

为人父母最大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建立积极向上的意识,让孩子自信地展示自我。但是很多家长却不知道如何做到这一点。一般家长认为孩子有错误,我们会坚定地指出,并帮助他们改正;或是孩子碰到无法逾越的障碍,我们会义不容辞地帮他们消除,不让他们受到一点伤害。其实这两种做法都不好,最好的方式就是肯定孩子。

一位亲子教育专家曾说,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父母千百次的肯定。很多家长对此表示不解。如果过多地肯定孩子,会不会助长了孩子的威风,让他们变得骄傲?其实,专家所说的肯定是对孩子一种认可和赏识,这比赞扬孩子的进步还要有用。如果家长能在各种场合、各种事情上肯定自己的孩子,鼓励孩子相信自己,那么孩子就会从父母那里真正感受到能量,从而变得更加认同和赏识自己,即使遇到再大的风雨,他们也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天天放假的时候,妈妈为他报了一个游泳班。天天很喜欢游泳,每天在老师的指导下进步很快。他在深水区的时候,蛙泳游得很好,可是一到自由泳时,身体就不听使唤了,每次还没游一段,就会呛水好几次,越是呛水就越没有信心,经常离对岸还有七八米距离的时候就放弃了。其实天天已经完全掌握了自由泳的要领,而且老师也认为他游得不错,可能因为几次呛水,他有些害怕了。妈妈看到天天这个样子很着急,在观察了几次之后,妈妈说:“天天,妈妈觉得你游得很好,你要相信自己。如果你相信自己可以游好,你就一定可以游好的。这是个秘密,你先试试哦,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天天听后,再次向水中扎去。刚开始的时候,他呛了一下水,后来可能是想起了妈妈的话,使劲向前游去,游到还有三米到岸的时候,可能有些疲惫,再次放弃,但在此期间,没有再呛水。妈妈在岸边向天天竖起大拇指。接着天天要游第二回合,这次他不但没有呛水,还一口气游到了岸边。妈妈和老师都走过去夸奖他游得不错。天天对自己更有信心了,换到深水区游泳,这次他完全没有心理顾虑,游得十分轻松,表情看起来也很轻松。

后来的几次课,天天好像找到了游泳的诀窍,当老师教他们仰泳时,他很快就学会了。妈妈问天天,为什么仰泳那么快就学会了?天天回答说:“因为我知道要相信自己啊,只要我相信自己能游好,无论哪种游泳方式都不怕了。”妈妈欣慰地点点头。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无穷无尽的潜能,只不过有些父母帮孩子挖掘了出来,有些没有。挖掘孩子潜能的方式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因为只有父母相信孩子,才能激励孩子相信自己。当孩子相信自己可以克服挫折和困难,一切难题都迎刃而解。

为什么很多孩子遇到一点挫折就无法跨越,那是因为人的潜意识只接受实质性意义的信息。例如学开车的人都知道,教练越是大声斥责我们不要碰前边的栏杆,不要轧道路上的白线、黄线,我们反而越会碰这些东西。教练责备的次数越多,我们越无法改正,严重的甚至不敢再开车。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已经接受了“不能碰……”等实质性的信息,越是不让,就越会去做,直到被人训斥而失去了自信,觉得自己是个什么都不会的笨蛋。

就像孩子,父母越是不让他们干什么,责备他们笨,他们越会畏首畏尾,出错的频率更高。与其让孩子在担惊受怕中出错,还不如鼓励他们、肯定他们,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做好,这样反而会化解很多难题。

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而沟通的第一步则是肯定孩子,让孩子相信自己。当然肯定孩子并不是说不加约束,随便用词,让孩子的自信心膨胀,从而变成一个唯我独尊的小霸王。鼓励孩子要分时间和场合,也要在言辞上细心斟酌,总之,要让孩子感受到你真心实意的鼓励,这样孩子才能充分肯定自我,向更高的山峰冲刺。

欢欢已经上了三年级,但字写得张牙舞爪,每次做作业又涂又改,本子上被弄得乱七八糟,为此他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妈妈希望能赶快帮欢欢把字练好,于是给他买了一本字帖,让他按照上边的字练习。刚开始的时候,妈妈总是激励欢欢,说他只要勤快,一定能把字写好。欢欢听了妈妈的话,每天一写完作业就开始练字,不写完五篇字帖都不睡觉。妈妈对他的行为很满意。

但是过了没有一个星期,欢欢就有些懒惰,不想再继续练字了。无奈妈妈每天都在身边监督,他为了凑够页数,只好敷衍,草草写完。一天妈妈检查欢欢的字帖,看他后边的字越写越潦草,很是生气,就大声地数落他:“你真是不给妈妈长脸,我这么辛苦陪你练字,你还把字写成这样,你说你以后还能有什么出息?”

欢欢伤心极了,为了不惹妈妈生气,只好继续练字。但是此后,无论他怎么练习,再也没有一点进步。妈妈有时候又困又累,看欢欢这么不长进,就不再逼他写字了。欢欢见妈妈对他不再关心,也就放弃了练字。过了一段时间,他变得不像以前那么自信了,就连班里举行的小活动,他都没有勇气参加。妈妈问他:“班上同学都踊跃报名,为什么你不参加呢?”欢欢说:“妈妈认为我没出息,我担心让你丢脸。我根本什么都干不好,参加活动也是失败者。”

孩子之所以缺乏自信,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得到父母的信任。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父母不能激励和肯定孩子,教导他们相信自己,他们又怎么能充满信心呢。

父母对孩子的信任,是给予孩子的最大能量,它能融化孩子心中的寒冰,驱散孩子心中的乌云,让孩子自信勇敢地面对自己。当父母信任孩子的时候,是在鼓励孩子相信自己,而孩子会用最坚定的信念克服困难,让自己越变越好,这也是对父母的最好回报。

每个孩子都可能遇到难题,都会感到迷茫和担忧。父母的责备只会让孩子在迷茫中越陷越深。只有相信孩子,并鼓励孩子相信自己,才能让孩子更有自信地去发挥自己的潜力,把困难转化为前进道路上的动力。

孩子需要父母的肯定和鼓励,而父母的肯定是让孩子获得自信的最好方法。父母要相信孩子,并鼓励孩子相信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勇敢地向信念和追求迈进。第六节好奇心最可贵

孩子天生就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想象力非常丰富,对周围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

孩子出生没几个月的时候,因为视力有限,会对听到的声音感到好奇。等到眼睛发育到可以看清事物时,会对周围的东西和人好奇,对各种颜色好奇。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接触的东西和知识越来越多,好奇心也会越来越强,对世界上的事物都抱着一种探索的心理。

好奇心是孩子得到知识技能的一个最重要的门路,是开发智慧的推动力。文森特·鲁基洛曾说:“好奇心、求知欲和善提问是创造性思维的引擎。”当孩子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会推动他们去积极观察这个世界,并培养创造性思维。

对于孩子来说,好奇心是非常宝贵的东西。孩子拥有好奇心,才能不断去探索,获取许多新知识,让思维更加活跃。然而很多父母不知道这一点,他们不但不珍惜孩子这种宝贵的东西,还总想着如何压制,这是为什么呢?

孩子在小的时候,拥有的知识有限,对很多事情不明白,于是会不停地围绕在父母身边问这问那,例如“鱼为什么会游泳”“鱼儿睡觉时为什么不闭眼”“太阳为什么在天上”“老虎为什么那么厉害”等。父母刚开始会回答一两句,但被问得次数多了,感到心烦,于是就斥责孩子说:“你问这么多烦不烦啊!”当孩子听到这样的回答,会觉得自己对所有事物充满好奇是错误的做法,于是好奇心就这样被摧毁了。

熙熙是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每天都在不停地探索。他一会儿翻箱倒柜找出小工具箱假装修理门窗、水管,一会儿把所有玩具车摆满地,假装他们是运输货物的车队,总之把家里折腾得乱七八糟,好像永远不知疲惫。

熙熙的妈妈是个沉稳严谨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一板一眼,因此看到这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头疼不已。一天,妈妈无意间将万花筒放到了桌子上,熙熙觉得这东西挺有意思,他拿起来透过小孔向里边望去,发现随着转动,小孔里看到的东西也会发生变化。熙熙越玩越感觉有意思,他特别好奇里边装的什么东西,就把万花筒拆了。对于熙熙来说,拆东西可是一大趣事,家里好多个玩具车,例如厢式货车、出租车、小客车等都被他卸了轮子和车门,还有几个小型玩偶,不是没了耳朵就是丢了鼻子,这让妈妈气愤不已。这次,妈妈回家后发现熙熙把万花筒拆了个零零散散,十分生气,不但把他大骂一顿,还让他到墙根处罚站。

但是熙熙只老实了几天,就又趁着妈妈不在的时候把桌子上放的小闹钟拆了,零件散了一地。这下妈妈暴跳如雷,动手打了他。之后,妈妈还大声而严肃地告诉熙熙:“以后你要是再敢随便拆我的东西,再这么胡作非为调皮捣蛋,我就把你送走……”

熙熙感到很害怕,不停地哭。此后他真的不敢再随便拆东西,也不敢和妈妈那么亲近地说话了。他的眼里时常带有一丝忧郁,也不像往昔那么活泼好动了。

孩子年龄小,眼界有限,面对五彩斑斓的世界无疑会感到好奇,产生求知的欲望。他们的所作所为虽然稀奇古怪,令人捉摸不透,但这些稀奇古怪的想法背后蕴藏了巨大的、难以预测的能量。

孩子因为天性所致,拥有了探索和创新的勇气,这些勇气能帮助他们带着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天空中展翅翱翔。但是父母面对孩子难以想象的好奇心时,总是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和衡量,把孩子的行为当作调皮捣蛋,不服管教或是忤逆父母。其实孩子的心充满纯真,他们考虑的可不是怎样能让父母生气,而是他们真的对这些父母习以为常的东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极力想要弄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曾说:“好奇动作是孩子获得知识的一个最紧要的门径。”因为强烈的好奇心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孩子对一种东西或是一门学科感兴趣,才能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财富,并体验获得过程中所蕴含的快乐和满足。如果父母因为烦躁不堪,不断大声呵斥,阻止孩子提问或是用心探索,只是想让他们变得“听话”,就会将孩子的好奇心扼杀在萌芽之中。与此同时,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其他各种更重要的能力也可能随之一起停滞不前。

其实,孩子未来所取得的成就与好奇心有着密切关系,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需求,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险者,因此父母应该积极引导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当孩子对一件事物感兴趣的时候,父母应该肯定他们的好奇心,并给予鼓励,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在新奇的知识领域自由自在地探索。

美国作家珍玛丽·库根在回忆她的童年时说,她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妈妈,因为她的妈妈总是给她肯定,激励她前进,即便是看到她在做一件看似危险的事情,但是为了满足她的好奇心,仍然给予她很大的支持。

珍玛丽小时候居住的那条街道有很多参天大树。那时孩子们总对征服大树充满好奇,于是就沿着树干爬上爬下,其他小伙伴的妈妈从那里经过,总是感到惊恐,然后大声斥责她的孩子:“赶快下来,不然摔断你的腿。”

一天,珍玛丽也同平时一样和小伙伴们去爬树,正当她玩得兴高采烈时,看到妈妈从那里经过。珍玛丽担心妈妈也会大声斥责她的行为,为此惊慌失措,但是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她的妈妈站在树下大声地跟她说:“没想到你能爬那么高啊,你太厉害了。但是要小心,千万不要掉下来啊。”说完,妈妈就向家中走去。

其他小朋友立刻向珍玛丽投来羡慕的目光,不停地称赞她有一个好妈妈。从那以后,珍玛丽的小伙伴们总喜欢跟她一起玩耍,还喜欢到她家中做客,即便是那些平时畏首畏尾的好朋友,到了她家也能自由自在地表达。而珍玛丽自己,更是在妈妈的不断鼓励与支持下探索与尝试,并从容不迫地绽放自我。

虽然爬树只是一件小事,但由于父母所持态度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截然不同。那些阻止孩子上树的妈妈,看似帮孩子将危险排除在外,但同样也阻断了孩子探索与求知的欲望,让孩子失去自信。而能够理解孩子,对孩子的大胆举动给予支持和肯定的父母,更有利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励其不断自信地探索下去。

莱特兄弟在小时候对如何爬上树去摘月亮富有强烈的好奇心,在父亲的耐心开导和指引下,他们努力制作着能上天的“大鸟”,因此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教授从小就对科学感到好奇,他十二岁在家建立了自己的科学实验室,经常摆弄光电管、马达等东西,直到读研究生的时候,他的好奇心还如影随形,因此他长大后能在世界物理领域获得非比寻常的成就。这一切与他家人的耐心鼓励和支持是不可分割的。

因此,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要特别珍惜孩子的好奇心。给孩子一些耐心的鼓励,让孩子放心大胆地去思考和探索。当孩子有问题要问时,给予他们耐心的解答。如果你无法解答,也不要感到不好意思,尽量跟孩子一起去寻找答案。如果孩子想亲身体验他们从未体验过的事情,例如爬树,拆东西,摸他们喜欢的小猫、小狗、小兔子等,父母在保障孩子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放手让他们去尝试。如果父母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好奇心,孩子一定会给予你最积极乐观的回报。第七节孩子情绪低落时,让他知道有你陪伴

孩子就是孩子,当他伤心烦恼的时候,往往会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而父母为了帮孩子从烦恼中走出来,总喜欢给他们讲一大堆大道理,例如“伤心烦恼有什么用啊,反正事情已经发生了,不如就把它忘记”,或是“你想想这件事情是不是你的不对”等,让孩子无所适从。

其实孩子跟父母诉说,无非想找个倾诉的对象,以此排解心中的烦恼,他们在乎的不是父母如何回应他们,而是父母以何种态度回应。不过父母却认为,他们应该为孩子解决问题,于是不停地把大人的意识强加给孩子。可是,父母这样做不但不能帮助孩子摆脱低落情绪,反而会令孩子反感,从此向父母关闭倾诉的大门。

宇阳今年六岁,聪明伶俐,活泼可爱,非常招人喜欢。宇阳最喜欢的玩具是轮船模型,他每天拿着一艘小轮船跑来跑去,还总是跟妈妈说:“妈妈,以后我要当一名航海家。”妈妈听后心里非常高兴。

可是这段时间以来,妈妈发现宇阳好长时间没有跟她说他想成为航海家这句话,也好长时间没有拉妈妈一起玩轮船的游戏了。妈妈很疑惑,就问宇阳原因,宇阳说:“妈妈你一点都不了解我。”

一天妈妈的好朋友陈阿姨来家里做客,陈阿姨是个亲子老师。此时,宇阳手中正拿着轮船模型高兴地玩着,他看到陈阿姨就叫个不停,跟陈阿姨无比亲热。陈阿姨问:“宇阳,你手中拿的轮船很好看啊。”宇阳高兴地问:“陈阿姨,你也喜欢轮船吗?”陈阿姨说:“当然喜欢。宇阳也这么喜欢轮船,长大了想当船员吗?”宇阳说:“我可不当船员,我要做船长,管理整条船。”陈阿姨问:“那你到大海里去干什么呢?”宇阳说:“大海很宽广,一眼望不到边,里边还有各种各样的鱼。我就喜欢那种自由的感觉。”陈阿姨高兴地说:“希望你早日成为船长。”宇阳也很高兴,信心满满地说道:“我一定会。”

妈妈见陈阿姨对付小朋友很有一套,对她大加赞扬。陈阿姨坐到宇阳妈妈身旁,问道:“宇阳告诉你他想当一名航海家,你是怎么回答的呢?”妈妈说:“我就告诉他‘妈妈也希望你能成为航海家’或是‘你的梦想真的很不错啊’这样的话。”陈阿姨说:“你这样说话太笼统了。父母要想获得孩子的信任,一定要认同孩子的观点才行。”

其实,让孩子信任父母很简单,那就是尊重孩子对事物的认知和评价,让孩子知道他的父母对他的感受是认可的,这样孩子的心灵就会有歇息的地方。如果孩子有什么事情想对父母倾诉,父母总是简单地对孩子说“我理解你的想法”或是“我支持你的梦想”,反而得不到孩子的信任。随着孩子听到这种话次数的增多,便会觉得父母难以理解自己,于是愈发疏远父母,不愿和父母交流。父母只有用有针对性的语言认可孩子的感受,孩子才能感觉自己是真正受父母关注的,从而对父母敞开心扉。

一次程程和妈妈到公园玩,回来的路上经过一个服装店,店铺门前的橱窗里摆放了好多色彩缤纷的装饰球。程程最喜欢球形的东西,想赶快跨上楼梯到橱窗前仔细看看装饰球。可能由于上楼梯时速度太快,没有扶好把手,程程栽了个跟头。妈妈吓了一跳,伸手去搀扶,但是程程还是结结实实地摔到了地上,放声大哭起来。妈妈很担心程程会摔伤,但不敢表露出来,因为如果妈妈表现得很紧张,孩子会更加紧张。等程程哭了一会儿,妈妈关心地问道:“程程摔得很疼吧?”其实妈妈知道,孩子此时哭泣不一定是摔疼了,而是为摔跤这件事感到害怕。程程听到妈妈的声音,哭得不那么厉害了。接着妈妈又问道:“很害怕是吗?”程程停止了哭声。妈妈不希望孩子强忍,于是又说道:“如果还疼,就再哭一会儿吧。”结果程程却停止了哭泣。

程程双眼望向橱窗,好像还想爬上楼梯去看看里边的装饰球,但他没有立即行动,明显是害怕再摔一次。妈妈认同程程的感受,于是说道:“程程刚才在楼梯上摔了跤,一定感到害怕吧?摔跤是会让人害怕的,但现在没事了,程程还想看橱窗里的装饰球吗?”程程感受到妈妈的鼓励,站起身来。妈妈又说:“没关系的,程程,这次小心点,扶好扶手就不会摔倒了。”程程在妈妈的指引下,慢慢地迈上楼梯,当他看到橱窗里放着的各式各样的装饰球时,开心极了。

当孩子伤心苦恼时,家长千万不要说教,例如对他们说“这点疼算什么”“有什么好哭的”。如果家长先安安静静地倾听,然后再用关心和安慰的态度回应孩子,让他知道你对他的感受是持认同和接纳态度的,这样孩子才能完整地叙述和宣泄自己的情绪,才能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每个孩子遇到困难时都会感到害怕,作为父母首先应该认同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得到了父母的认可,很容易克服困难,而最初的恐惧感也很快会烟消云散,不会在心里留下阴影。如果孩子的感受长期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孩子会感到焦虑、愤怒,甚至深陷情绪困境难以自拔。

因此,当孩子感到伤心、难过、焦虑、恐惧时,父母的态度是最关键的。试着接纳孩子,认同孩子的感受,以真诚的态度回应孩子,一定能帮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八节有效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

孩子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挑战,有挑战就会有压力,就会感觉困难重重。有些孩子可能勇于面对挑战,对抗压力,而有些孩子则不然。这两种类型孩子之间的区别一方面是先天因素造成的,另一方面与各自的父母是否能从内心真正给予孩子肯定,关心、爱护孩子,并帮助他们有效缓解心理压力是分不开的。

各种课业负担、学习时间过长、考试不理想或是在某项比赛中失利等,都会引发孩子的紧张和不安,甚至会令其感到自己一无是处。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将错误归咎于孩子,并喋喋不休地指责,就会使孩子越来越惊恐无助,压抑感无从排解,以至于内心痛苦不堪。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或是身体上有某种缺陷的孩子,面对众多问题,内心更是郁闷。此时,只有他们最亲近、最信赖的父母才能真正帮助他们打开心结,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当然,要想帮助孩子排忧解难,增强他们抵抗挫折的能力,需要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找出其压力产生的根本原因。但是在交流之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在父母心中是受到肯定和尊重的。父母和孩子说话时,语气要尽量柔和平稳,让孩子看出你的真心与诚意,激发其倾诉的欲望。不说责备的话,态度积极,给予孩子肯定和信任,孩子就会信任父母,向父母敞开心扉。

雨菲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了,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当上班长。一次,班里进行班干部投票竞选,雨菲第一个报名参加。由于参选的人很多,竞争相当激烈,雨菲没有当班长的经验,最终没有实现愿望。此后,她感到伤心失望,好几天都一副无精打采、闷闷不乐的样子。妈妈看出了雨菲的心事,及时与她交流,不断给她安慰与鼓励,她才走出失败的阴影,又积极投入学习之中。

那是落选之后的第四天,雨菲像往常一样回到家里,打开课本开始写作业。可是不知为何,参选失败的那一幕再次在她的脑海中浮现出来,她感到委屈,伤心地哭了起来。妈妈听到雨菲的哭声,走过来关切地问:“孩子,为什么哭啊,发生了什么事?”雨菲擦了擦眼泪,难过地说:“妈妈,我们班举行班干部竞选,我想当班长,但同学们都不选我,你说他们是不是欺负人。”妈妈静静听完雨菲的倾诉,把她揽入怀中说:“我知道你心里很难受,要是难受就哭一会儿吧。不管你当不当得上班长,你都是妈妈最疼爱的宝贝,妈妈会永远爱你。”雨菲说:“妈妈,你真好。”妈妈摸了摸雨菲的头,接着说:“我知道你喜欢写作,作文经常被贴到光荣榜上,我也知道你喜欢画画,还经常得到老师同学的夸奖。那么你就好好写作文,好好画画,并且与同学友好相处,这样他们一定会更加喜欢你。”雨菲听了妈妈的话,受到很大鼓舞,她感觉之前的伤心难过一扫而光,很快就与妈妈说笑起来。之后几天,她放学回来也都是高高兴兴的,整个人充满了活力。

经常有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太娇气,什么挫折和压力都承受不了。其实不是孩子心理脆弱,也不是他们承受能力差,而是父母没有真正关心孩子。真正的关心首先要肯定孩子的心理压力也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继而帮助他们有效疏导。如果每位父母都像雨菲的妈妈那样,当孩子遇到问题,内心无法承受的时候,先认同他们的感受,然后再用爱心和耐心与孩子交谈。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认可与鼓励,就好像找到了情感的发泄口,无论压力、忧愁还是烦恼,都能烟消云散。

帮助孩子疏导心理压力时,父母要讲究方式方法。与孩子交谈的时候尽量不要给孩子定脱离实际的目标。例如孩子考试没有取得好成绩,表现得垂头丧气,信心大减。此时,父母不要对孩子说“你好好学习,下次一定要超过某某”或是“相信你一定会得第一”等。虽然这是在安慰和鼓励孩子,但也要结合实际,如果父母树立不切合实际的目标,孩子感觉自己无法实现,无异于又遭受了一次打击。

父母在说话时,还要积极给予孩子鼓励。孩子遇到挫折和压力,本身心情就不好,此时对孩子持肯定态度往往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当孩子感到身体疲惫或是睡眠不足,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休息或是到户外进行娱乐活动,当孩子心情放松、沉浸在欢乐之中时,压力自然而然就会化解。第二章可以批评,但不要伤害第一节孩子行为“另类”,怎么办?

现如今,人们经常感叹或议论“现在的孩子跟以前不一样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在的孩子接触社会、接触新事物也更早、更广泛,这使不少孩子容易突发奇想,有意无意地做一些“出格”的事。不少家长为此非常苦恼,觉得孩子太调皮、无理取闹,有的家长会严厉地斥责孩子。但是孩子的“出格”仅仅是因为他们在无理取闹吗?

社会在进步,孩子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条件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父母那一辈人没有吃过的东西,或是没有玩过的玩具,到孩子们这一辈都有所体验。因为他们面对的世界更为精彩和丰富,于是激发了更多的探索欲望,希望凭借自己寻找与众不同的体验,于是就无意识地做出一些另类举动。例如有些孩子一拿到玩具就喜欢将它们拆成很多个小零件,有的用力把自己家的门把手拽下来,有的用彩色笔在干净的墙壁上画上无数朵五颜六色的花,等等。

家庭原因是导致孩子的“另类”行为的又一方面。当代社会,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他们除了受到父母的关心与疼爱,还被家中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宠爱,几乎是一个孩子集六位家长的宠爱于一身。他们的要求总是能得到满足,他们感到愤怒或是委屈的时候,总是能及时得到安慰,因此便表现出天下唯我独尊的姿态,觉得自己的一切行为都是应该的,在行事的时候更加肆无忌惮,希望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例如有些孩子独处的时候很听话,一来了客人就变得淘气,为所欲为;有些孩子在吃饭的时候专门把饭菜搅和得一团糟等。

凡凡是个淘气的孩子,他每天不是把小乌龟扔进洗菜盆,就是往水桶里撒尿,妈妈经常为他收拾残局,简直头疼不已。

一天,凡凡像往常一样悄悄地对妈妈说:“妈妈,我帮你干活了。”妈妈问:“干什么了?”凡凡说:“我帮你擦了地板。”妈妈很高兴地说:“真乖,用什么擦的?”凡凡得意扬扬地举起一个东西说:“就是它。”妈妈脸上立即流露出既惊奇又气愤的表情,原来凡凡用马桶刷刷的地板。妈妈直呼:“天呐!”凡凡觉得有意思极了,一个人哈哈大笑。

还有一次,凡凡用颜料画画,一不小心将颜料瓶碰倒,他担心受到妈妈的责备,赶快收拾,可是越收拾,桌子就越花,到后来桌子变成五颜六色的了,就连他的小手也被染成彩色的了。凡凡见状,感到既新鲜又好玩,一下来了兴致。他把没有流尽的颜料使劲往桌子上倒,然后兴奋地搞起了“个人创作”,没一会儿,地板上、墙壁上、床单上,凡是能够得着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艺术作品。大功告成之后,凡凡用手往上衣、裤子和脸蛋上一蹭,整个人都成了彩色的了。他自己去照镜子,忍不住哈哈笑。

孩子做事出乎意料,可能令父母无所适从。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能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孩子年龄小,思想不成熟,难免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但如果父母将这种行为完全看作是破坏性的,并加以干涉和批评,很可能会抹杀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实,从某种角度来看,另类行为对孩子也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孩子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神经系统活动过多,常常处于兴奋状态,造成思想出格,这说明他们思维活跃,想法不会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他们力求自主创新,独出心裁,因而也不会让负面情绪滞留心里,而是很好地调节情绪,以饱满的热情示人。

孩子有独特的想法,实际上是心理进入了突破阶段。因为他们想突破想改变,就不会听话顺从或缺乏主见,而是勇于竞争、敢于拼搏,即使遭遇风险也无所谓,这有助于他们形成独立的创造性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对于孩子的另类行为,父母要正确区分并认真对待。只有正确对待孩子与众不同的行为,他们才可能成为与众不同的人。当然,如果孩子的另类行为过于严重,为个人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父母应该积极引导并帮助孩子正确对待。

父母要清楚地了解,孩子表现出另类行为,并非真的无理取闹,也并非变成了坏孩子,而是一种尝试性的反映。基于这种情况,父母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应该在双方之间搭建平等沟通的桥梁,主动倾听孩子此种举动的动机,并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帮助他们分析利弊,然后与他们一同分享自己总结的经验教训。

人与人之间最需要的就是沟通,父母和孩子更是如此。沟通是走进孩子内心最好的方式。父母听听孩子怎么说,弄清孩子的想法,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高引导和教育的效果。有“另类”行为的孩子并非真的另类,只有敢于接受“另类”的孩子的挑战,才是一名合格的父母,只有积极正确引导“另类”的孩子,才能助他们活出自己的精彩。第二节不要在外人面前揭孩子“伤疤”

人与人沟通需要相互尊重,最忌讳的就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而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却常忘记这一点,经常用大人的权威和身份向外人数落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这会让孩子感到手足无措,甚至产生自卑心理。

雨欣以前是个活泼伶俐的孩子,可是最近她越来越不喜欢说话了,还总是拒绝出去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原因在于她的妈妈经常在外人面前揭她的短,让她感觉一出门就会受到别人的嘲笑。

一天,雨欣的好朋友白雪和妈妈到雨欣家做客,雨欣牵着白雪的手就去自己房间摆积木。这时客厅里留下雨欣妈妈和白雪妈妈在聊天。她们两人各自聊着自己的孩子,这时,雨欣和白雪从小屋跑了出来,两人手里一人拿着一个玩具苹果,并跑到自己妈妈身边炫耀:“妈妈你看,我先拿到大苹果的。”雨欣妈妈笑了笑说道:“别臭美了。”转身就向白雪妈妈说:“这孩子干什么都是咋咋呼呼的,让人搞不明白。几个星期前,她在幼儿园不是尿了裤子,就是在中午睡觉的时候尿了床,我总是要给她送去换洗的衣服。”雨欣虽然年龄不大,但显然听懂了妈妈这是在对外人说自己的缺点,显得不太高兴,但妈妈依然在说:“她尿了裤子还能忍着,也不告诉老师,等老师发现的时候,她的屁股冰凉冰凉的,老师问她有尿为什么不跟老师说,她还说老师正在上课她不敢打扰,真是胆小。”此时,雨欣愈发不好意思,头深深地低了下去,转身走进了小屋。

接着,白雪跟她说什么,她都心不在焉,也高兴不起来了。白雪感觉出雨欣的异样,询问她发生了什么事,雨欣没有说话,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一个劲儿地揉手里的那团纸巾,她应该是不希望妈妈那样说她。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尊和自信。他们除了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关心和保护外,还需要得到尊重和理解。但是,父母总是以孩子心智不成熟、分辨是非能力低为由,到处宣扬孩子的不足,认为自己这样做不但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还会大大提高孩子的关注力,有助于他们积极面对并改正自己的缺点。但是即便父母对外大肆宣扬孩子的缺点出于无心,也会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去维持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是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他们愈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的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父母故意当众讲孩子的过失,相当于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