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的降糖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2 00:07:24

点击下载

作者:李洪军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食物中的降糖药

食物中的降糖药试读:

前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多地摄入油、蛋白质、脂肪,造成了营养的过剩,加之运动量少,从而使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有关机构预测,糖尿病将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主要疾病之一。

但是,许多人在得病之后仍对糖尿病的常识一无所知,在饮食方面也不知如何加以控制,更不知哪些食物有益病情,哪些食物会加剧病情发展。其实,与其说我们面临着糖尿病的挑战,还不如说面临着人类不良饮食习惯的挑战。那么,糖尿病人该如何吃才能有益病情呢?

对于每一位糖尿病患者来说,无论1型还是2型,饮食治疗永远是各种治疗方法的基础。科学合理的饮食调养以及良好的饮食习惯,能控制糖尿病的迅速发展,对轻度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比用药物控制病情还有效。可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功能,增加抗病能力,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但饮食治疗绝对不是“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少吃或不吃”。饮食是每个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糖尿病患者一样有权利享受饮食给生活带来的乐趣。但糖尿病患者要享受健康饮食,就需要学会和掌握许多有关糖尿病饮食的知识。《食物中的降糖药》一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有关糖尿病的一些基础知识、防范知识和治疗知识及60多种降糖食物,让读者清楚地知道哪些食物可以降糖,哪些食物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为糖尿病患者安排合理的饮食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衷心希望本书能为广大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患者提供有益的借鉴。当然,患者们也要根据自己的具体病情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进食,科学养生。真正做到吃对食物降血糖,将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Part 1 降糖必知——80个糖尿病患者必知的知识

糖尿病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很大,使得治疗复杂多变。医务人员、营养专家在与糖尿病的斗争中,只能作为患者的顾问,而患者本人能否掌握好糖尿病知识,对于控制好糖尿病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也就决定了每一位患者都有必要学习和掌握糖尿病知识。这样,可事半功倍地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必知的28个基础知识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常见病。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质等代谢紊乱的全身性疾病。糖尿病临床表现为血糖升高、尿糖阳性及耐糖量降低,典型症状为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头晕和乏力。随着病程的延长,糖尿病患者会伴有一系列并发症出现,这也成为导致死亡的重要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发达国家的患病率已高达5%~10%,我国的患病率已达3%。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

早期的糖尿病人多无明显症状,在经过血、尿化验后才会被发现。有下述典型症状者,大多数已到病程中晚期。

1.口渴和多尿

肾脏在试图排出血液中的糖分时,会因排尿次数和尿量增加,使尿液呈泡沫状,伴有甜酸气味。由于尿的次数增加,因此身体缺乏水分,病人出现口干,这时需要大量补充水分。有时半夜会出现因极度口渴而起床喝水的情况。

2.容易饥饿,食量大增

体内的葡萄糖不能转化成能量,身体缺乏维持基本活动所必需的能量,因此病人常常会感到饥饿,引起食量大增的现象。

3.体重减轻

大部分的葡萄糖从尿中排出,组织细胞不能利用和储存能量,病人虽然饭量增加,体重反而下降。

4.疲乏

没有从事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常常无端地感到全身倦怠无力,精神不振,头晕嗜睡,腰酸腿痛。

5.其他症状

因血糖升高而产生皮肤瘙痒、视力下降,女性月经不调和男性阳痿等症状。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诊断的唯一标准是血糖。血糖即血液内的葡萄糖,是肌体的能源之一。正常成人空腹的血糖(FBS):3.6~6.1毫摩尔/升(69~109毫克/分升),餐后2小时血糖(20PBS):3.6~7.7毫摩尔/升(65~139毫克/分升)。

在测血糖时应该注意,空腹血糖时间应在12小时内;餐后2小时血糖是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算时间的。

1.有糖尿病症状

空腹血糖≥7.8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或者在平时任何时间血糖≥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即可诊断为患上糖尿病。

2.有糖尿病症状血糖却不高

有糖尿病症状而血糖没有达到上述标准,应该再作糖耐量试验。成人空腹口服葡萄糖75克,2小时后测血糖,如果血糖≥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即可诊断为糖尿病;血糖<7.8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为正常;血糖在7.8~11.1毫摩尔/升(140~200毫克/分升)之间,为糖机时量减低。

3.无糖尿病症状

无糖尿病症状,除上述两项诊断标准外,还需要另加一些标准加以诊断,才能确定是否为糖尿病患者。(1)口服葡萄糖75克,1小时后测血糖,如果血糖≥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2)空腹血糖≥7.8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3)空腹口服葡萄糖75克后2小时测血糖≥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

糖尿病有哪些类型

糖尿病的类型分别有: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类型糖尿病。

1.1型糖尿病

又称青年发病型糖尿病。这是因为它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的10%以下。1型糖尿病是依赖胰岛素治疗的,也就是说病人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且终身不能间断使用。原因在于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从而完全失去了自身产生胰岛素的功能。在体内胰岛素缺乏的情况下,就会引起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出现糖尿病。

2.2型糖尿病

也称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的状态。这类糖尿病人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但到后期仍有部分病人需要像1型糖尿病患者那样接受胰岛素治疗。

3.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是指女性在怀孕期间患上的糖尿病。临床数据显示,有2%~3%的女性在怀孕期间会发生糖尿病,患者在妊娠之后糖尿病自动消失。妊娠糖尿病更容易发生在肥胖和高龄产妇,有将近30%的妊娠糖尿病女性以后可能发展为2型糖尿病。

4.其他类型糖尿病

其他类型糖尿病包括一系列病因比较明确或继发性的糖尿病,这些糖尿病相对来说比较少见。

血糖的检测方法有哪些

血糖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葡萄糖氧化酶法

特异强、价格便宜、方法简单,是目前国内首选的测定血糖方法。其正常值是空腹全血为3.5~5.3毫摩尔/升(55~95毫克/分升),血浆为3.9~5.1毫摩尔/升(70~110毫克/分升)。

2.邻甲苯胺法

结果准确,由于血中绝大部分非糖物质及抗凝剂中的氧化物同时被沉淀下来,因而不易出现假性过高或过低。其正常值是空腹全血为3.3~5.5毫摩尔/升(50~100毫克/分升),血浆为3.9~5.4毫摩尔/升(70~115毫克/分升)。

3.福林吴氏法

此法测得的血糖含量,并非全部为葡萄糖,有不少是非糖的不明物质。因而测得的数值比实际高,本方法现多已不再使用。空腹血糖正常值各为4.4~5.7毫摩尔/升(80~120毫克/分升)。

什么是胰岛素

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类的激素,体内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在人体十二指肠旁边,有一条长形的器官,叫做胰脏,它实质上是一个腺体。在胰腺中散布着许多细胞群,叫做胰岛。胰岛中有两种细胞,一种叫α细胞,另一种叫β细胞。α细胞能够分泌一种叫做胰升糖素的激素,这种激素能升高血糖;β细胞具有分泌胰岛素的功能,胰岛素能调节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也是目前最好的降血糖物质。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也是唯一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的激素。作用机理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机制,有调节糖代谢、调节脂肪代谢、调节蛋白质代谢等作用。

1.调节糖代谢

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并能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原的产生,因此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胰岛素分泌过多时,血糖下降迅速,脑组织受影响最大,可出现惊厥、昏迷,甚至引起胰岛素休克。相反,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缺乏常会导致血糖升高;若超过肾糖阈,则糖从尿中排出,则会引起尿糖;同时由于血液成分改变,亦导致高血压、冠心病和视网膜血管病等病变。

2.调节脂肪代谢

胰岛素能促进脂肪的合成与贮存,使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减少,同时抑制脂肪的分解氧化。如果缺乏,则可造成脂肪代谢紊乱,脂肪贮存减少,分解加强,血脂升高,可引起动脉硬化,进而导致心脑血管的严重疾患。由于脂肪分解加强,会生成大量酮体,出现酮症酸中毒。

3.调节蛋白质代谢

胰岛素一方面促进细胞对氨基酸的摄取和蛋白质的合成,另一方面抑制蛋白质的分解,因而有利于生长。腺垂体生长激素有促进蛋白质合成的作用,必须有胰岛素的存在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对于生长来说,胰岛素也是不可缺少的激素之一。

4.其他功能

胰岛素可促进钾离子和镁离子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可促进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及三磷酸腺苷(ATP)的合成。

影响胰岛素分泌的因素

影响胰岛素分泌的主要因素有:

1.葡萄糖影响胰岛素分泌

当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浆胰岛素含量会出现两次升高,第一次在2分钟内达到最高值,随即迅速下降,这次升高称为早期快速相。在此之后,血浆胰岛素的浓度又逐渐上升,一直延续1小时以上,这次称为延迟缓慢相。早期所分泌的主要是原来储存的胰岛素,后期分泌的是新合成的胰岛素。

2.进食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

血液中氨基酸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也增加。精氨酸、赖氨酸、亮氨酸和苯丙氨酸均有较强的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3.进餐后胃肠道激素增加

可促进胰岛素分泌如胃泌素、胰泌素、胃抑肽、肠血管活性肽都刺激胰岛素分泌。

4.自由神经影响胰岛素分泌

自由神经功能状态可影响胰岛素分泌。迷走神经兴奋时可以促进胰岛素分泌;交感神经兴奋时则抑制胰岛素分泌。

中医里的糖尿病

糖尿病在中医学属消渴病范围。消渴控“三多”的症状,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类。中医认为消渴主要是由于素体阴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产生的。

1.饮食不节

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发展为消渴。

2.情志失调

长期的精神刺激,导致气机郁结,进而化火,火热炽盛,消烁肺胃阴津,发为消渴。这说明情志失调、五志过极是发生消渴的重要因素。

3.素体阴虚,劳欲过度

阴虚之体,房事不节,劳伤过度,更耗阴津。肾阴亏损、阴虚火旺、肾虚肺燥,发展为消渴。

从上面可知消渴病的病理,主要在于燥热偏盛,阴津亏耗。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往往互为因果,燥热严重则阴越虚,阴越虚则燥热越严重。

中医将消渴分为几种类型

消渴病又称糖尿病,多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往往同时并见,但有轻重主次之分,通常把多饮症状较突出的称为上消,多食症状较突出的称为中消,多尿症状较突出的称为下消。大体初起,多属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病久则以阴虚为主。治疗上无论上、中、下三消均应从养阴入手,燥热较甚时,可佐以清热,阴损及阳虚者宜阴阳并补。

1.上消

肺热炽盛,耗液伤阴。表现为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需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2.中消

胃火炙盛。表现为多食易饥饿,形体消瘦,大便秘结,舌苔黄燥,脉滑实有力。需清胃泄火,养阴保津。

3.下消(1)肾阴亏虚:肾虚无以约束小便,表现为尿频量多,浑浊如脂膏,或尿甜,口干舌燥,舌红,脉沉细数。需滋阴固肾。(2)阴阳两虚:肾失固藏,水谷精微。表现为小便频数,浑浊如膏。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甚则阳痿,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需温阳滋肾固涩。

糖尿病与遗传

糖尿病与遗传因素有关,是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作用下而导致的以血糖增高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这已经被医学界所认可,它的遗传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1.种族与遗传关系

糖尿病的发病与种族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种族与民族之间,患病率是不同的。如美国的患病率为6%~8%,中国为3.21%。另外,同一个国家内不同的民族间的患病率也不一样。如美国的白人为6%~8%,而美国土著人高达50%。可见,不同的民族与种族,由于其不同的遗传背景,患病率也是不同的。

2.家族与遗传性

糖尿病有家族发病倾向。据流行病学调查,糖尿病患者中25%~50%具有家族史,而非糖尿病患者中则低于15%。另外,通过观察孪生子发病一致性也证实了糖尿病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单卵孪生子患1型糖尿病的一致性为54%,2型糖尿病高达91%,这也说明2型糖尿病更具有家族聚集性的表现。

3.基因遗传

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疾病,既有显性遗传,又有隐性遗传。

4.并发症与遗传因素

糖尿病并发症中,同样也存在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研究证明,亚州人发生肾脏并发症的比例较高。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有哪些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主要分两大类:糖尿病急生代谢紊乱和感染。

1.糖尿病与免疫系统

短时间内胰岛素的缺乏,过量,或者出现如感染、应激状态、降糖药使用不当等,造成患者血糖过高或过低。出现急性代谢紊乱,其中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低血糖昏迷、乳酸性酸中毒,这些急性并发症十分危险并有可能危及生命健康。(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表现为:糖尿病典型症状加重,如多饮、多食、多尿更为明显;短期内体重明显减轻;出现明显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部不适,常伴头痛、嗜睡;呼吸深而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丙酮)。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严重失水,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眼球下陷,脉细速,血压下降,至晚期时各种反射迟钝甚至消失。嗜睡以致昏迷。(2)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临床表现为:起病时常先有多尿、多饮,但多食不明显,或反而食欲减退,以致常被忽视。失水随病程进展逐渐加重,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嗜睡、幻觉、定向障碍、偏盲、上肢拍击样粗震颤、癫痫样抽搐(多为局限性发作或单瘫、偏瘫)等,最后陷入昏迷,无酸中毒样大呼吸。(3)糖尿病低血糖昏迷常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因其对胰岛素敏感,血糖波动很大。胰岛素使用稍多一点儿就可能造成低血糖昏迷。对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低血糖昏迷常见于大量服用降糖药,空腹服降糖药或活动量明显增加,但没有及时加餐及减少胰岛素用量等情况。当糖尿病肾病的患者肾功能恶化时,胰岛素的排泄延缓,此时如不减少胰岛素的用量,也很容易导致低血糖。

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有难忍的饥饿感,心慌,出冷汗。严重者有大汗淋漓、头晕头痛、手抖、面色苍白、疲乏无力、视物模糊、眼前发黑、眼冒金花、说话含糊不清等症状。(4)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起病往往较急,但症状和体征可无特异性,视病因不同而异。缺氧引起者有紫绀、休克等及原发病症状;药物引起者常有服用药物或醇类等病史与各种中毒表现。乳酸性酸中毒患者有深大呼吸,意识模糊、嗜睡、昏迷等症候群,有时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

2.感染(1)反复发生疖、痈等皮肤化脓性感染,有时可能会引起败血症或脓毒血症。(2)皮肤真菌感染,例如足癣也常见。(3)白色念珠菌性阴道炎和巴氏腺炎是女性常见并发症。(4)合并肺结核的发生率较非糖尿病者高,病灶多呈渗出干酪性,易扩展播散,形成空洞,且下叶病灶也较多见。(5)尿路感染中以肾盂肾炎和膀胱炎最常见,尤其多见于女性患者。反复发作可转为慢性。肾乳头坏死是严重的并发症,但不多见,典型表现为高热、肾绞痛、血尿、尿中排出坏死的肾乳头组织,病死率颇高。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哪些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可遍及全身各重要器官,与遗传易感性、高血糖、氧化应激、非酶糖化和多元醇代谢旁路、蛋白激酶C等多方面因素的互相影响有关。这些并发症可单独出现或以不同组合同时或先后出现。有时并发症在诊断糖尿病前就已存在,有些患者因这些并发症作为线索而发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况:

1.糖尿病性大血管病变

糖尿病性大血管病变是指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基底动脉、肾动脉及周围动脉等动脉粥样硬化。其特点是内皮破损,中层(平滑肌)细胞增殖而增厚,脂类(胆固醇酯、磷脂、甘油三酯等)沉积成斑块和弹力层的碎裂。这些大血管病变在非糖尿病人中也可发生,但与非糖尿病人相比,糖尿病人动脉硬化发病较早、发展较快、病情较重、死亡率高。糖尿病人动脉硬化,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患病率均较非糖尿病人高4~5倍。约70%~80%糖尿病患者死于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

2.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

微血管一般指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及微血管网。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在视网膜、肾、神经、心肌组织,其中尤以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为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特点是: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微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由此使微血管形态发生扭曲、畸形、打结,加上细菌、内毒素等对微血管的直接损伤,所以有微血管瘤形成。与此同时,微血管壁粗糙、管道狭窄、弹性减弱、血管扩张,再加上其他代谢异常所致的血粘度升高、血流淤滞、血细胞发生聚集,微血管周围可出现明显渗出、出血或微血管壁脆性提高,所有这些都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组成部分。

3.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主要由微血管病变及山梨醇旁路代谢增强以致山梨醇增多等所致。其病变部位以周围神经为最常见,通常为对称性,下肢较上肢严重,病情进展缓慢。临床上先出现肢端感觉异常,分布如袜子或手套状,伴麻木、针刺、灼热或如踏棉垫感,有时伴痛觉过敏,随后有肢痛,呈隐痛、刺痛或烧灼样痛,夜间及寒冷季节加重。后期可有运动神经受累,出现肌张力减弱,肌力减弱以致肌萎缩和瘫痪。肌萎缩多见于手、足小肌肉和大腿肌。

4.其他眼部病变

糖尿病还可引起黄斑病、白内障、青光眼、屈光改变、虹膜睫状体病变等。

5.糖尿病足

糖尿病患者因末梢神经病变,足部感觉迟钝,容易发生损伤,或因血管病变,引起足部缺血、缺氧。同时糖尿病患者汗液中的葡萄糖为细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非常容易继发感染。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患者足部出现皮肤干燥、角化,肌肉萎缩,或者发展成为慢性溃疡,足趾、足跟坏疽,统称为糖尿病足。糖尿病足多发生于年龄较大、病程较长而且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中。

6.营养不良性关节炎

由于神经营养不良和外伤的共同作用,可引起营养不良性关节炎,好发于足部和下肢各关节,受累关节有广泛的骨质破坏和畸形。

7.皮肤病变(1)因糖化蛋白增高,氧解离曲线左移,组织缺氧引起小血管扩张,面色红润。(2)因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易出现皮下出血和淤斑。(3)因高血糖刺激神经末梢和局部感染易致皮肤瘙痒,尤其是外阴部为多见。(4)其他皮肤病变有:糖尿病浮肿性硬化症、糖尿病性无汗症、糖尿病性黄瘤湿疹、肢端坏疽、糖尿病性脂肪萎缩、糖尿病性大疱病、胫前色斑、红斑性肢痛症等。

8.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

糖尿病患者内脏神经(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受损,使胃肠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及动力障碍。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主要有糖尿病性胃麻痹,有上腹不适,进餐后腹胀明显,时有恶心呕吐,常常合并消化道溃疡;糖尿病小肠病变,多在餐后或夜间以间歇性水样便为特点;糖尿病大肠病变,以便秘最多见。

糖尿病最主要并发症有哪些

糖尿病最主要并发症有以下几种:

1.眼睛

眼睛发生视网膜病变,可能双目失明。

2.肾部

糖尿病引起肾小球的病变,身体里很多废物就无法排出,所以导致尿毒症。

3.神经系统

神经病变,手脚麻木、腹泻、便秘,年轻病人阳痿等,会影响心脏的跳动、胃肠的功能、感觉运动,这些都受神经系统的控制。神经病变治疗起来比较困难,可以说没有特效药,所以病人要注意血糖的控制。血糖、血压控制得好,这些神经病变就会比较少。

4.脑血管病变

糖尿病病人容易发生脑血栓、脑梗塞。给糖尿病病人抽血做化验发现,糖尿病病人血抽出来很快就会凝固。

5.下肢血管病变

脚冷,这样的病人又有神经病变,感觉不敏感、迟钝,双脚烫得起泡也不感觉疼。糖尿病病人脚上的疱几个月都好不了,有的烂到骨头都感觉不疼,因为感觉神经损害了使得病人没有感觉。

糖尿病的主要致死原因

在胰岛素及抗生素应用以前,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及感染是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自1921年胰岛素应用于临床至今将近90年,糖尿病性昏迷及感染所致的死亡急剧减少,大幅度延长了糖尿病患者的寿命。与此同时,在糖尿病动脉硬化及微血管病变基础上产生的慢性并发症,已成为左右糖尿病预后的主要因素,因此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致残、致死的患者逐渐增加,其中糖尿病性心脏病(主要是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

儿童糖尿病症状

大部分儿童糖尿病均为1型,因此具有典型的1型糖尿病症状。

儿童糖尿病症状起病急,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患儿尿量明显增多,口渴,易饥饿,食量大,均表现为日渐消瘦,病程较长的有精神不振、乏力、影响生长发育、脂肪肝,性成熟延缓。

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症状,很多糖尿病患儿都是发生了酮症酸中毒才在医院检查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首发症状,也可能是治疗不当,病情恶化,感染突然停药及饭量不当导致的。40%的患儿初诊时即有酮症酸中毒存在,年龄较小的发生率更高,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全身关节痛;重者精神萎糜、烦燥、体重减轻、有明显脱水及酸中毒等现象出现。

有部分儿童临床无明显糖尿病症状,尿糖也呈阴性,但去查糖耐量试验呈阳性,一旦在以后生长发育过程有诱因发生时可发展为急性糖尿病。还有一部分小儿无糖尿病症状,尿糖阴性,葡萄糖耐量试验也阴性,但激素糖耐量试验异常,称为慢性糖尿病,这些孩子多有糖尿病家族史。

儿童糖尿病的诊断

儿童糖尿病往往有明显的症状,血糖与尿糖明显增高,任意时间血糖大于11.1毫摩尔/升,并常有尿酮体阳性。大多数儿童糖尿病可以通过血糖测定及时诊断,并立即开始治疗。此时不适宜做葡萄糖耐量试验。

少数儿童糖尿病没有明显症状,需作葡萄糖耐量试验以明确诊断。口服葡萄糖耐量为1.75克/千克,总量不超过75克,诊断标准与成人糖尿病相似。无症状者,应具备下列两条,才可诊断为糖尿病。

1.空腹血糖>7.8毫摩尔/升

2.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并且在0.5~1.5小时中至少有一次血糖>11.1毫摩尔/升

妊娠期糖尿病对胎儿的影响

妊娠期糖尿病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

1.畸胎

糖尿病患者妊娠后畸胎发生率为正常儿的2~3倍,多见于骨胳、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孕期高血糖或低血糖均可能导致畸胎。

2.围生儿死亡率增加

可能是糖尿病导致胎盘功能障碍,供氧减少,而孕36周后,胎儿对氧气需求量增加,故使围生儿死亡率增加。糖尿病产妇围生期胎儿死亡率为非糖尿病产妇的4~5倍。

3.巨大儿的发生率增加

巨大儿(指胎儿体重大于4000克)可使分娩受阻,难产率提高,胎儿及孕妇的死亡率增加。

4.重症糖尿病合并其他疾病

重症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的孕妇,易引起胎儿宫内发育停滞和低体重儿增多。

5.孕妇患糖尿病低血糖症

如果孕妇患有低血糖症的话,出生的胎儿易发生低血糖症。

6.新生儿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

患糖尿病的患者新生儿肺发育大多不良,肺泡表现活性物质较少,可致新生儿呼吸困难,呼吸衰竭而死亡。

由于妊娠期糖尿病对胎儿有很大的影响,因而受孕时间应选择在血糖控制良好时。妊娠后应密切监测,严格控制血糖值,防止血糖过高或过低,以减少母婴并发症及死亡率。

患糖尿病女性应如何避孕

人体有一种叫纤维蛋白的物质,对育龄女性来说,它是受精卵成功植入子宫腔不可缺少的物质,一旦缺乏这种纤维蛋白物质,就很难受孕。对于不想生育的健康女性来说,放置节育环后能把生殖道内的纤维蛋白破坏掉,这样就会使受精卵不能着床,从而起到避孕的作用。

而对于患有糖尿病的女性,节育环置于她们的子宫腔,往往起不到破坏纤维蛋白的作用。因为她们体内的纤维蛋白,仍然能参与受精卵在子宫腔内的着床过程,从而导致避孕失败。电镜观察显示,在患有糖尿病的女性体内放置的节育环上面,有大量的硫和氯化物的沉淀物存在。这类物质对节育环有较强的腐蚀作用,节育环长时间受到腐蚀后,阻碍受孕的作用就会降低。所以,患有糖尿病的女性不宜采用节育环避孕。

此外,糖尿病女性也不宜使用口服避孕药。因为糖尿病病人一般存在程度不同的血管损害和病变,长期口服避孕药,会进一步增加心脑血管的发病几率。

因此,现代生活条件下的育龄女性,尤其是中年女性,要加强对糖尿病的预防意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尽可能定期监测和早期发现疾病。一旦发生糖尿病,应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并在医生指导下更换有效的避孕方法。对于不适宜生育的糖尿病女性,如果条件允许,比较安全可靠的避孕措施是做输卵管结扎术。

老年人糖尿病有何特点

糖尿病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也会增高,尤其是女性和体型肥胖者。

这类糖尿病人多为非胰岛素依赖型,发病多隐匿,症状不典型,以多饮多尿为主,有的患者表面上非常健壮,脸色红润,精力充沛,与正常人一样;并发症较常见,往往以此为首诊症状。

发生酮症酸中毒较少,而发生高渗性昏迷较多见;大多患者只需控制饮食、适当增加体育锻炼及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则能得到良好控制,预后效果良好。

尿糖阳性未必就是糖尿病

患糖尿病时会呈尿糖阳性,但尿糖阳性不一定就是糖尿病,有许多原因可引起尿糖试验阳性:

1.食后糖尿

少数正常人在摄取大量碳水化合物后,由于小肠吸收糖过快,血糖浓度升高超过肾糖阈而发生糖尿,即所谓滋养性糖尿。

2.肾性糖尿

肾炎、肾病等肾脏疾病由于肾小管再吸收糖的能力减低,肾糖阈低下,血糖虽正常而有糖尿。少数妊娠女性也有暂时性肾糖阈降低而容易出现糖尿。

3.神经性糖尿

见于脑溢血、脑肿瘤、颅骨骨折、脑外伤、麻醉等,这些疾病有时血糖会暂时性过高,伴有糖尿,随着病情的缓解血糖恢复正常,尿糖转为阴性。

4.非葡萄糖尿

如乳糖尿,见于哺乳期女性、孕妇及幼婴;果糖及戊糖尿,有时于进食大量水果后,是非常罕见的先天性疾患。

5.尿糖假阳性

服用大量维生素C、先锋霉素、雷米封、阿斯匹林等药物后可使尿糖呈假阳性反应。

一旦病人发现尿糖阳性,应去医院就诊,测定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有时要做葡萄糖耐量试验,医生会根据这些材料判断尿糖阳性是否为糖尿病引起,或是由其他原因引起。

如何判断糖尿病病情的轻重

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轻重是患者及其家属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患者甚至包括一些非专科医生也不是十分清楚,往往片面地把血糖的高低作为评价糖尿病病情轻重的唯一标准。那么,究竟该如何正确地判断糖尿病的病情轻重呢?专家认为可以根据以下几种情况来进行判断:

1.1型糖尿病比2型糖尿病重

在我国儿童时期发生的糖尿病绝大多数占90%都属于1型糖尿病。这些患者由于胰岛β细胞受损严重,自身几乎完全不能分泌胰岛素,所以必须终生使用胰岛素进行替代治疗,才能防止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

2.各部位容易出现并发症

出现心、脑、肾、眼、神经等部位病变及肢体坏疽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者,其病情较重。糖尿病的危害主要来自于由它引发的各种并发症,这些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有3/4的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心血管并发症。

3.多次发生急性代谢紊乱

如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或反复出现急、慢性感染者,均属重症糖尿病患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如果抢救不及时、不得当,可导致患者死亡。糖尿病患者发生感染也是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寿命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自身的防御能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而感染的存在又增加了其控制病情的难度。

4.血糖过高者

血糖反复波动或居高不下者,其病情较重。长期高血糖、高血脂产生的对血管内皮的毒性作用和继发的血液黏稠度增高,可加重动脉粥样硬化,使患者出现大、小血管的慢性并发症。一旦遇到应激情况该类患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

5.胰岛细胞衰竭者

胰岛β细胞功能严重衰竭者,其病情较重。此类患者的血糖通常波动较大,有明显的酮症倾向,用口服降糖药治疗往往无效,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

6.根据不同情况做划分

凡属以下三种情况的糖尿病患者,无论其年龄、性别及所患糖尿病的类型如何及病程长短,均属于轻症糖尿病患者:(1)血糖长期保持稳定,无低血糖发生。(2)无任何急、慢性并发症。(3)体重正常,生活起居自如,能胜任正常工作。

糖尿病患者病情的轻重是相对而言的,两者之间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轻症糖尿病患者若不能长期坚持正规的治疗,或不能将血糖等各项代谢指标控制在基本正常的水平,就有可能使病情由轻变重;同样,即便是病情偏重的糖尿病患者,若进行正规系统的治疗,也完全有可能使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至少可以延缓病情的进展。在判断糖尿病病情轻重的众多指标中,最为重要的指标是血糖水平的高低以及是否有并发症出现。

糖尿病与冠心病的关系

糖尿病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病人发生冠心病的机率是非糖尿病病人的4倍,冠心病也是糖尿病性心脏病的病症之一,也就是说,患了糖尿病后可并发冠心病。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时往往后者病情较重,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这是因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者常有多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且狭窄程度也较重;糖尿病患者中无痛性心肌梗塞多见,为非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2倍,这类患者因为心肌梗死没有胸痛,容易误诊;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后,梗死面轵一般较大,易发生严重的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心脏破裂、猝死和严重心律紊乱。

做血糖监测时需注意的事项

糖尿病人进行血糖监测时,许多细节未处理好,都会影响检测的准确性,要想使测得的血糖更准确,则需注意以下几个小常识:

1.血量不够的采血方式

血量不够、血糖试纸超过有效期、手指要经过消毒,都会影响检测的准确性。

2.消毒后的采血方式

手指消毒后,一定要等酒精挥发干燥后再采血。

3.采血部位要交替轮换

不要长期刺扎一个地方,以免形成疤痕。在手指侧边采血疼痛较轻,而且血量足。

4.妥善保管用过的物品

酒精棉球、针头等,最好集中送到社区卫生站处理。

5.血糖仪的摆放

要放置在干燥清洁处,不要让小孩、宠物触及、玩耍。

6.血糖仪都应该有售后服务

要定期到购买的商店或厂家指定处校正血糖仪保证其准确性。

有多饮、多尿的症状一定是糖尿病吗

典型的糖尿病人有多饮、多尿的症状,但有的人喝得多或尿得多,血糖正常,并不是糖尿病。如尿崩症是由于下丘脑或垂体后叶病变所引起,临床可出现烦渴多饮、多尿,甚至严重脱水,但血糖正常,尿糖阴性。再就是精神性多饮或精神性多尿症,也表现为烦渴、多饮、多尿,但血糖正常,尿糖阴性,此种病人往往有精神异常或精神刺激史,常伴有神经衰弱等一系列症状。

另外,在生理情况下,天气寒冷时尿量也增加,气候炎热多汗时喝水会增加。因此诊断糖尿病不能仅凭临床症状,更重要的是要化验血糖以明确诊断结果。

糖尿病性肾病是糖尿病第一大并发症

糖尿病所导致的肾脏病变是在糖尿病过程中见到的蛋白尿、高血压、浮肿、肾功能不全等肾病变的总称。包括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肾小球动脉硬化症、肾盂肾炎和肾乳头坏死等病理改变。

糖尿病性肾病仅指糖尿病所特有的与糖代谢异常有关的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属全身性微小血管病变的一部分,也是糖尿病肾脏危害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高,糖尿病性肾病也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成为导致糖尿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每年有4000位糖尿病病人死于本病,并且多数为年轻的病人。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严重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性肢端坏疽是一种慢性进行性波及肢体大、中、微血管的特殊病变,以肢体末端疼痛、感染、溃疡、坏疽为主要临床症状。因多发于下肢、足趾、足底部,所以称为“糖尿病足”。本病属于糖尿病常见严重慢性并发症,也是糖尿病病人致残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人足坏疽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人高17倍,欧美国家糖尿病足坏疽的发生率占住院糖尿病人数的20%。

糖尿病足多发于50岁以后,60~70岁多常见。多见于肥胖型或成年型病程较长的糖尿病病人。部位多见下肢,上肢少见;单侧发病多见,双侧同时发生少见。坏疽可突然发生,疼痛剧烈,多数患者坏疽的发生是缓慢的,有严重的神经损害。

12项危险度的自我测试

测试答案

请确认上页测试A和测试B的测试结果,如果您处在危险区,请及早制定对策。对于已处在危险区的人请再次做健康检查,并参照本书提供的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进行调理。

A、B都是2分以下的人

糖尿病或糖尿病疑似者的可能性较低。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危险度会增加。所以请从现在开始进行科学的饮食,坚持锻炼身体。

A:3~8分的人

B:3~5分的人

有糖尿病携带者的可能性,应接受血糖检查。若有高血糖的倾向请及早进行调理。

A:8分以上的人

B:8分以上的人

可能已患有糖尿病,应去医院接受检查。尤其测试B中的症状,是患糖尿病的典型症状,要特别注意。

注:A的分数和B的分数不能同时满足选项时,以测试B的分数为准。

必知的29个防范知识

如何有效预防糖尿病

现在糖尿病发病率这么高,对人类威胁也越来越大,那么我们该如何防范,才能使自己患糖尿病的可能降到最低水平呢?

现在,国际上公认的预防糖尿病的措施就是要做到“多学点儿,少吃点儿,勤动点儿,放松点儿”。

多学点儿就是要多看看有关糖尿病的书籍、报刊、电视,多听听有关糖尿病的讲座和广播,增加自己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糖尿病防治方法的了解。

少吃点儿就是减少每天的热量摄取,特别是避免大吃大喝,肥甘厚味,吸烟喝酒等等;勤动点儿就是增加自己的体力活动时间和运动量,保持体形的健康和美丽,避免肥胖发生。

放松点儿就是力求做到开朗、豁达、乐观、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劳累。

如果一个人能够长期做到这“四个点儿”,糖尿病发病率至少能减少50%。

如何及早发现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全身代谢障碍和血管障碍引起的,症状因人而异。国内的糖尿病人能自己发现患糖尿病的只有25%,而75%的病人毫无觉察;糖尿病发现过迟,容易引起并发症和预后不良的情况,因此有症状出现就应立即找医生诊治。

1.口渴和多尿的症状

喝水量大量增多,排尿的次数和份量也随之增多,是发现糖尿病最便捷的途径。口干是糖尿病最先出现的早期症状,尤其是睡梦中因极度口渴而醒来喝水的症状,可说明病情已经开始恶化。正常人每日的排尿量是l~1.5升,但糖尿病人因小便次数增多,每日的排尿量往往达到2~4升,有的病人甚至高达10升,尿液中葡萄糖增多,发出甜酸气味和很多泡沫并吸引昆虫飞来,就要马上去医院治疗。

2.饥饿和多食的症状

因体内的糖分随尿液排泄出去,吸收不到足够的数量维持身体的基本需求,会常常感到异常的饥饿,食量大增,但依旧饥饿;平时不吃甜食的人也开始不加选择地吃很多甜食,这就需要去医院检查了,这些异常症状往往是糖尿病的先兆。

3.眼睛容易疲劳,视力急剧下降

当感到眼睛很容易疲劳,看不清东西,站起来时眼前发黑,眼皮下垂,视界变窄,看东西模糊不清,眼睛突然从远视变为近视或以前没有的老花眼现象等,要立即进行眼科检查,上述症状就是糖尿病会引起的视力障碍、视网膜出血、白内障、视力调节障碍等疾病的明显表现。

4.感觉神经障碍

糖尿病人会有顽固性手脚麻痹、手脚发抖、手指活动不灵及阵痛感、剧烈的神经炎性脚痛、下肢麻痹、腰痛,不想走路,夜间小腿抽筋、眼神经麻痹,重视和两眼不一样清楚,还有自律神经障碍等症状,一旦发现就要去医院检查,不要拖延。

5.全身倦怠无力

没有从事劳动或体育运动,身体常常无原由地感到疲惫不堪,感到双腿乏力,膝盖酸软,尤其是上下楼梯的时候。身体外表健康的人,出现这些症状就要上医院诊治了。

6.体重下降

中年人的身体日渐肥胖,食欲也正常,一旦发现体重下降很快,就应考虑是否得了糖尿病。因肥胖会增大胰岛素的需求量,从而导致病情急剧恶化。

7.牙齿疾病

糖尿病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会使牙齿松动脱落,发生牙周炎,牙槽脓肿;又由于牙龈变形,装好的假牙也会显得不合适。

8.皮肤疾病

糖尿病人的皮肤抗感染力差,皮肤发痒挠破就会感染,还有皮肤脓肿、湿疹、斑疹、肛门发痒、女性阴部不适发痒等。

9.性欲减退

男性因性功能减退而造成阳痿,与同龄人有明显差距的,也是糖尿病的先兆。

10.月经异常

女性因胰岛激素分泌不足,月经会不规律或闭经。

11.感冒后经常长疖疮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

但80%的早期糖尿病人并没有明显的症状,当有察觉时,病情已十分严重了。因此,定期做健康检查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发现的越早,血糖值越容易控制,能防止病情恶化,并发症也少。家人有患糖尿病的,也要经常检查,防止遗传性糖尿病产生。

糖尿病的预警信号

据最新资料表明,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已超过5000万,且该数字仍在逐年上升。如何早期发现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尽早识别糖尿病的前期阶段,以阻止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是目前国内外医学专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最新观点认为,应当把空腹血糖正常值的“临界点”从6.1毫摩尔/升下移至5.6毫摩尔/升,并把空腹血糖大于5.6毫摩尔/升作为糖尿病患者的预警信号。

易患糖尿病的10种人

医护人员在临床观察中发现,有10种人比较容易患糖尿病,对此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可定期进行检查,以防患于未然。

1.不明原因体重减轻的人

体重减轻,但找不到原因,而食欲却正常的人。特别是原来体胖,但近期体重减轻,并伴有乏力的人。

2.分娩巨大

儿女性分娩巨大婴儿(体重7400克以上)的人。

3.患过妊娠并发症的人

如多次流产、妊娠中毒、胎死宫内、死产等。

4.年龄超过40岁的人

5.肢体溃疡持久不愈的人

6.30岁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

7.肥胖或超重,尤其是腹部肥胖的人

8.有高血压、高血脂的人

9.有反应性低血糖的人

10.其他症状明显的人

会阴部瘙痒、视力减退、重复皮肤感染及下肢疼痛或感觉异常而找不到原因者。

易患妊娠糖尿病的9类孕妇

人们常说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但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具有上述临床表现并不多见,由于症状轻微,孕妇自身不易识别,因此具有下述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因素的孕妇应警惕患病的可能性:

1.身体过胖者

若怀孕前体重指数在24以上(体重指数=体重千克数/身高厘米的平方),应提高警惕。

2.年龄过高者

年龄在30岁以上,尤其是35岁以上的孕妇。

3.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

尤其是一级亲属(包括父母和兄弟姐妹)中有糖尿病患者时,本人孕期患糖尿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4.尿常规检查异常者

孕期的尿常规检查经常出现空腹尿糖阳性。

5.孕期患阴道疾病

孕期反复患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或称霉菌性阴道炎。

6.以前怀孕时出现过异常情况

不明原因的反复自然流产、胎儿宫内死亡、胎儿畸形等情况。

7.体重过大的胎儿

曾分娩体重大于4000克的胎儿。

8.有过糖尿病史

曾患过妊娠期糖尿病者。

9.胎儿过大

怀孕过程中发现胎儿比实际孕周偏大或者出现羊水过多。

若孕妇有以上情况,并不说明这次怀孕一定发生妊娠期糖尿病,只是提醒其有高危因素,应及时接受筛查,以免延误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如何防护

要使糖尿病孕妇顺利渡过妊娠期,并使胎儿死亡率下降,就要加强对其的监护和管理,做好防护工作具体有以下几项:

1.中止妊娠

重症糖尿病孕妇,不仅胎婴儿死亡率及畸形率增高,还可发生婴儿智力低下,而且孕妇本人预后康复也较差,不应继续妊娠,孕早期应作人工流产,晚期应作引产。

2.定期产前检查

对新发现的糖尿病应作详细检查,讲解有关知识。在妊娠28周前每两周检查1次,28周后每周1次。从第34周开始监护,每次查血糖、团体、尿蛋白、血红蛋白、眼底变化情况、B超检查胎儿发育情况,是否畸形,并测定尿中雌三醇(E3)以了解胎盘功能。如胎盘胎儿均正常,可以延续到自然分娩,如功能不好,即应考虑剖宫产,一般选择在37~38周施行。

3.控制饮食

孕妇饮食限制不宜过严,一般主食每天300~400克(6~8两),热量按每天每千克体重125.5~146.4千焦(30~35卡)计算。其中碳水化合物每天不少于250克,蛋白质每天每千克体重1.5~2.0克。为了避免空腹时饥饿状态,最好每天分4~6次进食,少量多餐,晚上临睡前必须进食1次,以免夜间或清晨出现低血糖。有水肿者要限制盐的用量。要求妊娠期体重增加不超过9千克,或每月体重增加不超过1.5千克,并不发生低血糖及酮症。

4.药物治疗

孕期一般不用口服降糖药,因磺脲类降糖药可通过胎盘到达胎儿,导致胎儿低血糖,并有诱发胎儿畸形的危险。双胍类降糖药尤其是降糖灵,可引起胎儿乳酸中毒。胰岛素不通过胎盘,可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患糖尿病女性应如何对待生育问题

糖尿病女性怀孕后如果不加注意,将会使糖尿病病情加重,发生胎儿畸形的风险是正常育龄女性的3倍。但只要高度重视、科学对待,这些不良后果是可以避免的,所生的小孩和正常女性生的小孩一样的健康和聪明。患有糖尿病女性想要怀孕,应注意以下事项:

1.病情未控制时

糖尿病女性在糖尿病病情未控制、血糖波动不稳定时,应采取避孕措施,要在糖尿病已控制并稳定的情况下有计划地怀孕。

2.怀孕后应立即去医院检查

由医生检查诊断确定能否继续妊娠,如果已经发生下列糖尿病并发症则应立即终止妊娠:(1)糖尿病肾病。(2)增殖性视网膜病变。(3)盆腔动脉钙化。

3.怀孕的治疗方法

不论怀孕前用什么药治疗糖尿病,怀孕后,除饮食控制外均应改用胰岛素治疗,孕期禁用口服降糖药。

4.妊娠期间,要保证热量需要

饮食控制可以稍放松些,以保证胎儿能健康生长发育。

5.定期去医院检查

糖尿病孕妇从妊娠起应每月或每2个月检查一次。检查除体检和胎儿发育评估外,还应做以下化验:(1)空腹及餐后血糖。(2)尿常规。(3)糖化血红蛋白,每2个月1次。(4)妊娠后3个月可用超声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及羊水量。其他项目如血脂、血常规等也要检查,但不必每月一次。

总之,糖尿病孕妇应在内分泌科和妇产科医生的双重监控下继续妊娠,尽可能地将血糖严格维持在正常范围,定期检测不放松,就可以确保母子平安。

如何预防儿童2型糖尿病

早期发现肥胖儿童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并对其进行干预,可预防及延缓儿童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说到底就是要积极防止儿童肥胖病的发生。最理想的儿童肥胖病的预防方案应从婴儿期,甚至从新生儿期及妊娠末期开始,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更有效。

肥胖是一种慢性、易反复、需长期治疗的疾病。大量试验证明,即使体重减轻1000克,也会给健康带来益处。治疗目的不仅仅是控制体重,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将会让患儿受益终身。

给予均衡的饮食,饮食管理在限制热能的基础上,使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比例适宜,无机盐、维生素供给充分,以满足儿童基本营养及生长发育的需要。合理选择食物,鼓励食用新鲜水果、蔬菜和粗粮,既注意了营养成分又有饱足感。应避免食用高脂肪食物,如花生、瓜子等坚果类食物和甜点心、饮料等。注意烹调多用煮、炖、凉拌方法,以清淡为主。

根据不同年龄和条件选择适宜的运动,循序渐进,有规律地进行,把运动变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持之以恒方可奏效。鼓励患者每天进行锻炼,如散步、慢跑、步行上楼梯、以步代车等活动。以每天运动一小时,平均消耗热量约为350千卡为宜。

此外,鼓励年长儿童坚持膳食记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建立良好饮食习惯,树立治疗的决心和信心。家庭的关心鼓励,是控制好饮食的重要环节。儿童肥胖的治疗不主张使用减肥药物。

对已达到中、重度肥胖及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出现黑棘皮改变(好似皮肤未洗干净)的患者,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家族史者,应及时到专科医院检查,以明确自己是否已存在上述各种肥胖相关性疾病,并且需排除其他病因如脑及肾上腺肿瘤等,以便及时治疗。

老年糖尿病的防治特点

对于老年糖尿病人的治疗目标,如控制血糖、血脂和体重,使这些指标达到理想的水平固然重要。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加强医学护理,防止致残、致死更为紧要。老年糖尿病的治疗措施也是综合性的,包括精神的愉快,有规律地工作、生活、进餐、用药和体力活动等,但治疗必须简易,不妨碍老年病人晚年愉快的生活。

1.饮食疗法(1)对老年病人尤为重要,因为绝大部分较轻的病人只要长期坚持饮食疗法,就可以控制糖尿病的发展,防止许多并发症的发生。(2)具体要多食用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低胆固醇、适量蛋白质和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2.运动疗法(1)老年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活动。(2)比较适宜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体育方式是步行运动。每日清晨做1小时的散步,或每日做几次短时散步。(3)如果病人已有某些运动的习惯,如打太极拳等,也不一定要改变习惯,但不能做剧烈活动。注意活动时间一定要避开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作用最大的时间。

3.药物治疗(1)口服降糖药治疗为宜,病情控制标准可适当放宽,餐后2小时血糖可控制在200毫克。(2)由于肾糖阈高,病情控制好坏不能以尿糖检查结果做为制定指标和调整药物用量的指标。(3)口服降糖药无效或合并感染、酮症、高渗性昏迷、进行性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肾小球硬化症,或并发急性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以及手术等情况时需用胰岛素治疗。

4.并发症的防治

对于老年糖尿病来讲,直接影响病人寿命和劳动能力的是各种并发症。因此,对并发症的防治是老年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环节。当病人确诊糖尿病并存在某种并发症,要积极治疗,甚至比控制血糖还要重要得多;尚无明显并发症时,积极预防其发生更为重要。

5.自我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老年糖尿病有其特有的特点。不仅糖尿病并发症多,而且有其他一些与糖尿病无关的复杂疾病,使老年糖尿病的治疗复杂化。但是老年人还有因年老而导致的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行动迟缓等一些特点,因此在老年糖尿病自我管理中应该注意。(1)不能以尿糖测定做为自我监测的手段,由于老年糖尿病的特点,尿糖检查对病情的判定极不可靠。因此,应要求老年病人定期每2周或1个月到医院检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血脂。(2)自我管理措施应简便易行,易被老年人接受,对于已有较重并发症的高龄病人不必过分限制饮食,应使病人心情尽量愉快。

糖尿病患者夏季要防“缺水”

夏季出汗多,而糖尿病患者尿又比较多,大量水分排出后出现血液浓缩且血液黏稠度增加,如不及时补充水分,很容易出现脱水而诱发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如再合并感染即可诱发酮症或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因此,夏季患者喝水量要比平时有所增加。这时糖尿病患者应从每天喝水量800~1000毫升增加到1500~2000毫升,同时应以温开水、清茶为宜,不可贪凉,以免损伤肠胃。老年糖尿病患者失水后渴感不明显,应养成少量多次主动喝水的习惯,但切忌一次喝水过多,造成体内水和电解质失衡。

糖尿病患者的冬季保养

冬季是糖尿病病情加重和发生并发症较多的季节,因此在冬季来临时,糖尿病患者更应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有效治疗的同时,切实做好自我保健,平安渡过严冬。

1.情绪稳定

过度的喜、怒和悲伤,使情绪出现波动,与糖尿病有着密切而微妙的内在联系。此时交感神经兴奋,可促使肝脏中的糖原释放进入血液,而使血糖水平升高,导致病情加重或降低治疗效果,所以病人应学会控制情绪,避免负面情绪影响,保持情绪稳定。

2.节制饮食

糖尿病人本来就多食,尤其是冬天,气温下降,出汗减少,各种消化液分泌增加,食欲旺盛,也是血糖升高的因素之一。因此在医生指导下制定科学的食谱,控制主食如米、面及淀粉类食物,忌食糖及甜糕点,有饥饿感者,可增加副食如豆制品、乳类、肉类等,多吃些新鲜蔬菜,以满足机体需要。

3.防止感染

呼吸道、皮肤、尿路感染等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甚至成为危及生命的因素。多注意皮肤的卫生清洁,经常洗澡,皮肤破损、疖肿、毛囊炎等应及时治疗;注意口腔卫生,坚持早晚、饭后刷牙漱口,患有牙病及时治疗;积极治疗慢性咽炎、鼻窦炎、支气管炎,以消除发生肺炎的隐患。

4.注意护脚

糖尿病人,多有血管功能不健全和神经病变,造成脚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营养障碍和局部感觉迟钝,足部的皮肤破损或癣感染等,均可发展成久治不愈的慢性溃疡,甚至发展成难以控制的严重感染或坏疽,有时被迫截肢或感染扩散到全身引起危及生命的败血症。故糖尿病人应穿宽松的棉鞋,经常换袜子,保持脚的清洁、干燥,每晚以45℃左右热水泡脚15分钟,有助于防寒保暖及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同时要防止跌伤,积极治疗足癣,避免用手撕脚皮和擦脚趾止痒,以防皮肤破损招致化脓性细菌感染。

5.注意保暖

寒冷刺激,可使体内儿茶酚胺物质增加,促使血压升高、冠状动脉痉挛,易诱发脑溢血、心肌梗塞等严重疾病,故应注意防寒保暖,及时增加衣服。

6.适当运动

运动是糖尿病综合治疗措施的重要环节,也是增强耐寒能力及抗病能力的措施,可根据年龄及健康状况,积极、适当地参加慢跑、散步、打太极拳、舞剑等健身锻炼,可刺激胰岛素分泌,对调节血糖、稳定病情十分有益。

糖尿病患者能吃糖吗

人们日常生活所吃的糖是指蔗糖、白糖、冰糖,是双糖由葡萄糖分子结合而成,经口进入小肠后迅速被分解成葡萄糖,引起血糖升高。由于这一类糖分解迅速,会立即引起血糖升高,糖尿病病人要严格控制食用量,病情较重的要禁止食用。病情较轻、血糖稍高的病人,如吃进含糖食品,应减少与之相当的主食量。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一律不能吃糖、水果或甜点心的,只是要根据病情来掌握吃或不吃、吃多少。

有些糖尿病病人因长期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产生低血糖反应时,要及时补充少量糖,以缓解或纠正低血糖。这些病人外出时,随身要带些糖,一旦发生低血糖反应甚至昏迷时,马上在口中含一块糖,可以防止低血糖意外。

此外,木糖醇、糖精、果糖、甜叶菊甙等,可作为糖代用品或甜味剂,低热或几乎不产热,能满足糖尿病病人对糖的需要。木糖醇、果糖一样都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碳水化合物,在体内氧化燃烧后可以产生热能,每克供16.7千焦(4千卡),但在某一代谢过程中却不需要胰岛素的参与,食用后对正常人或控制较好的糖尿病病人血糖升高的速度和水平低于葡萄糖。若葡萄糖的吸收率为100,那么果糖仅为43,木糖醇就更低了只有15,但吃多了易引起腹泻。这两种糖都可以给糖尿病病人使用,但用量不宜多,并应同葡萄糖一样,食用时要计算热能,控制好用量。而糖精与甜叶菊是不提供热能、不含营养素的甜味剂,它们的甜度大约是蔗糖的300~500倍。但要注意,糖精不宜多用,尤其是女性妊娠期要禁止使用。

人之所以会患糖尿病,是因为体内的胰岛β细胞分泌不足,而使体内的血糖无法降低,过多的葡萄糖分布在体内,肾的吸收功能有限,因而出现糖尿病。所以说,糖尿病人不是不可以吃糖,只是要尽量少吃含糖量高的食品。

糖尿病患者是否要限制喝水

有人说喝水多会导致多尿,且说少水防止多尿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多尿,是因为血糖升高从肾脏排出过多的糖,从而带走大量的水分形成多尿。多尿导致体内水分丢失,血液浓缩,黏稠度增高,刺激中枢系统出现口渴而多饮,对于人体来说是一种保护性反射。

糖尿病患者如限制喝水,会造成血液浓缩,过多的血糖和血液中有毒的废物不能从尿中排除,这样做会危害身体健康,甚至会危及生命。

有专家曾做过试验,喝水足够后尿液会变得淡黄清亮,有利于体内废物的排除。现代研究表明,禁喝水比禁食更易导致动物死亡。所以,糖尿病患者不应限制喝水,水不含热量,喝水多不会影响血糖控制。

糖尿病患者饮食是否要限制钠盐

人人都要吃盐,每天三餐都要吃盐。如果没有盐,菜肴就显得淡而无味,人就出现乏力、厌食、恶心、呕吐、头痛等,重者出现嗜睡,神志模糊。

但吃盐过多就会造成钠水潴留,引起高血压、水肿,甚至心脏功能衰竭。高血压又会加重糖尿病病情,不利于病情控制。所以要限盐,少吃盐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措施。

另外,腌菜、调料里的含盐量较多,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会导致钠过多的进人体内导致钠水潴留,出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易并发高血压病,因此以预防的角度来说,要限制钠盐,防止高血压的发生。一般每日摄取的食盐总量低于6克,少食或不吃腌菜。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海产品吗

海产品是一种很好的食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能提供给人大量的优质蛋白、脂肪和丰富的膳食纤维,又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因此糖尿病患者适当食用是有益无害的。

不同的海产品所含脂肪和热量不同,因此要了解所要吃的海产品所含的脂肪和热量多少。有些海产品含有较高的脂肪和热量,要少食,如海带含碘较多,食用后可补充碘,但多食可致碘摄入过多也是有害的。海鱼、贝类内含有致病微生物,未加工生食是有害的,所以一般提倡不吃生鱼片,要吃熟食。

糖尿病患者能游泳吗

游泳作为一种运动形式,适用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一般认为2型糖尿病肥胖者和血糖11.1~116.7毫摩尔/升(200~300毫克/分升)以下者,以及1型糖尿病稳定期病人均适宜。但要注意的是最好能长期坚持,一定要选择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之间进行,不可空腹及睡前游泳。

游时以不觉吃力的程度为宜,游后心率为每分钟(170-年龄)次为宜,或稍觉疲劳,休息后即可恢复为度。一定要随身携带糖尿病卡及糖块、饼干等,一但发生低血糖能马上得到救治。

为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可在运动前后监测血糖,如血糖波动幅度较大,运动后血糖小于6毫摩尔/升(110毫克/分升)可于运动前进食20克碳水化合物,另外为了既达到运动效果又保证病人安全,要先检查是否患有心脑血管疾患。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其他严重并发症,不可盲目参加游泳锻炼,以免加重病情或出现危险。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确定游泳的强度,坚持时间和游泳的频率。

糖尿病患者为何不适宜晨练

锻炼是糖尿病康复的主要方法之一。经常运动,能够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但是,糖尿病病人最不适宜早晨锻炼。

因为,早晨气温较低,人体内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而糖尿病病人又多有心脑血管并发症,遇冷空气刺激或劳累很容易突然发病。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病等慢性并发症的糖尿病病人更应该注意。另外,清晨大多数人都是空腹锻炼,这样极易诱发低血糖,甚至引起低血糖昏迷。糖尿病病人(尤其并发有心脑血管疾病者)应把清晨到上午9点作为自己的“警戒线”,在此时间内不要急躁、紧张、生气等,也不要参加较大运动量的活动。

再者,清晨空气污染较严重,尤其是浓雾之晨的空气。空气污染物中较重的固体物和粒子一般降到地面上,而小于10微米的微粒可以长期在大气中漂浮。白天,阳光照射,地面散热,气流多由下向上,把污物带向空中,近地面大气污染浓度降低。夜间,地面温度下降,污物不仅不能向上扩散,反而趋于回降,雾天污物浓度可达最高点。

此时锻炼者呼吸加深加快,污物、灰尘、细菌很容易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内。特别是糖尿病病人,抗病能力差,极易造成肺、气管感染而加重糖尿病病情。同时清晨花草、树丛释放氧气不多,二氧化碳浓度反而较白天高,这是因为夜间绿色植物摄取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结果。因此,糖尿病病人最好将锻炼的时间改为下午或傍晚。

糖尿病患者宜食高纤维素

纤维素是多糖化合物。食物纤维素包括粗纤维、半粗纤维和木质素。纤维素对人体有很大的作用:

1.可合成多种维生素

有助于肠内大肠杆菌合成多种维生素、纤维素的作用。

2.纤维素比重小,体积大。

在胃肠中占据空间较大,使人有饱食感,有利于减肥。进食后可刺激胃肠道,使消化液分泌增多和胃肠道蠕动增强,可防治糖尿病的便秘。

3.高纤维饮食作用

高纤维饮食可通过胃排空延缓、肠转运时间改变、可溶性纤维在肠内形成凝胶等作用而使糖的吸收减慢。

也可通过减少肠激素如抑胃肽或胰升糖素分泌,减少对胰岛β细胞的刺激,减少胰岛素释放与增高周围胰岛素受体敏感性,使葡萄糖代谢得以加强。

4.高纤维对1型糖尿病作用

高纤维饮食使1型糖尿病患者单核细胞上胰岛素受体结合增加,从而节省胰岛素的需要量。

由此可见,糖尿病患者进食高纤维素饮食,不仅可改善高血糖,减少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的应用剂量,并且有利于减肥,还可防治便秘。粗粮、麸子、蔬菜、豆类等是含有大量纤维素的食物。因此建议糖尿病患者适当多食用豆类和新鲜蔬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糖尿病患者运动要注意哪些

据有关专家研究,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适当的运动可增加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使血液中葡萄糖被肌肉等组织的利用增加,使血糖降低。有些患者,用运动锻炼配合饮食治疗,甚至可以使血糖稳定在正常水平。即使中、重度的糖尿病患者,只要适当地进行运动,也有利于病情改善。那么,糖尿病患者究竟该怎样进行运动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呢?

1.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

糖尿病患者可根据病情、年龄与爱好,选择如散步、中速步行、慢跑、广播操、太极拳、爬坡、蹬楼梯、骑自行车、游泳等非剧烈或对抗性的运动。

2.把握运动的“度”

由于糖尿病患者毕竟有别于健康人,参加运动锻炼时必须注意掌握好分寸。病人每日或每周有几日定时进行锻炼,运动时要以不出现心悸、气促为宜。

3.注意调整运动的节奏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调整好运动的节奏,在运动前要做简单的热身运动,逐渐加大运动量,使心肺功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运动快结束时,至少要有5分钟的减速调整。

4.注意运动的时机

糖尿病患者在锻炼时应注意时机,如不要在注射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发挥最大效应时做运动锻炼。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空腹时运动也容易诱发低血糖,但用药期间,通过一段时间的运动锻炼后,可能会有低血糖的症状,若减少用药量,上述症状消失血糖稳定,则应认为是运动增加降糖疗效。为了做到有备无患,病人在运动时,身上可备几块糖果,以便应急。

5.运动的禁忌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在血糖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之前,不要参加运动锻炼;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虽然不禁忌运动锻炼,但也以散步、一般的步行锻炼为主;有视网膜病变的病人,运动量不能过大,以免诱发眼底出血;若有心、肝、肾、肺功能不全或急性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病人,不适宜做运动。

总之,糖尿病病人大多为中老年人,许多病人并发有高血压、高血脂和心血管病,病人在开始运动时要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进行。

糖尿病患者外出要注意哪些

当糖尿病人离家外出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随身携带降糖药物

特别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应携带胰岛素、注射器、针头、酒精棉球及尿糖试纸,但别忘了按时服药、打针及注射用具的消毒。

2.别忘了及时加餐

一般外出时,特别是当爬山、游玩、长途旅行等活动量较大时,主食量要相应加大些。

3.注意劳逸结合

外出时比较劳累,要注意适当休息,保证睡眠充足。

4.随身携带食品

随身携带一些水果糖、饼干之类的食品,以备发生低血糖时急用。

5.随身携带保健卡片

凡是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的病人,最好随身携带一张糖尿病自我保健卡片,以备在发生低血糖昏迷或其他紧急情况时用。别人一旦发现这张卡片,便可处理并送医院急救。

有糖尿病遗传倾向的人应怎样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是具有一定遗传性的,但它指的不是遗传糖尿病本身,而是在于遗传糖尿病的易感性。也就是说其发生糖尿病的先天倾向或程度。有遗传易感性的人,不一定都会发展为糖尿病人,是否发病还取决他们的后天生活环境。导致1型糖尿病的环境因素可能有病毒、毒物感染等等,而导致2型糖尿病的因素则包括肥胖、体力活动过少和紧张焦虑等等。那么,具有糖尿病遗传倾向的人群应采取以下方法预防糖尿病:

1.男女都有糖尿病史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最好不要和也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结婚,这样就可以减少他们下一代患糖尿病的发生机会。

2.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

特别是那些父母双亲都有糖尿病者,更应该重视预防糖尿病。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加强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肥胖,少饮酒,不吸烟,多了解一些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定期监测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等,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

3.糖尿病合并肾病

由于亚洲人种易合并肾病,所以已经患有糖尿病者,要定期监测尿微量蛋白,24尿蛋白定量,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糖尿病肾病的预防

糖尿病性肾病是糖尿病患者重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人最重要的致死原因之一。因此,预防糖尿病肾病的发生非常重要,具体预防措施有以下几点:

1.要严格控制高血糖

糖代谢紊乱可影响肾小管毛细血管基底膜,使其组成成分发生改变,出现增厚及渗透性能改变。

2.导致疾病发生

高血脂与高血糖一样均易导致肾脏损害和动脉硬化。积极控制高血糖及高血脂,使糖化血红蛋白及血糖、血脂维持在正常范围,是预防糖尿病肾病的前提。

3.损害肾脏

一部分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高血压可导致肾脏损害,肾脏损害反之又加重了高血压。因此,必须严格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水平。

4.抗感染能力下降

糖尿病患者对感染的抵抗力减弱,易并发肾盂肾炎,加重肾脏损害。要积极预防和治疗尿路感染。

5.避免使用药物治疗

有些药物对肾脏有损害,应尽量避免使用,如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要避免可能加重肾脏损害的降糖药物。

大多数磺脲类及双胍类降糖药在有明显糖尿病肾脏病变时不宜使用。已达糖尿病肾病临床蛋白尿期的患者可选用格列喹酮治疗;已达氮质血症期的患者仅能选用胰岛素治疗。

6.糖尿病肾病患者坚持低盐饮食

以减轻高血压、浮肿。如已有肾功能损害,应将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每日每千克体重0.5~0.8克。并应选择高生物效价的蛋白质,如牛奶、鸡蛋等。

7.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抑制剂对肾有保护作用,能降低肾小球内压,减少尿蛋白,防止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同时可降低血压。

糖尿病眼病的预防

糖尿病眼病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可以引起患者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因此,预防糖尿病眼病的发生非常重要,具体预防措施有以下几点:

1.尽量保持血糖正常或接近正常,将血压、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

2.糖尿病患者要戒烟、戒酒。

3.糖尿病患者出现视力改变时应尽早就医。

4.已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及潜水等活动。

5.定期到医院检查眼睛。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预防

酮症酸中毒是一种发展迅速、病情凶险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其病因是胰岛素不足而引起的酮体生成过多。要避免发生酮症酸中毒,特别要记住以下几点:

1.1型糖尿病患者

对于1型糖尿患者不可随便停用胰岛素,尤其不能轻信谣言所谓能根治糖尿病的说法。

如果发现自己不思饮食或出现感染问题,不能随心所欲地停吃、停喝,更不能停用胰岛素。

2.2型糖尿病患者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不能随便中断有效的治疗,频繁更换治疗药物。当出现严重感染、心脏病发作或遭受重大精神打击时,医生可能建议“临时”使用胰岛素,此时千万不要拒绝使用胰岛素。

3.平时要培养多喝水的习惯

如糖尿病症状加重、出现不明原因消瘦、恶心、呕吐等,要及时检查血糖。如果一时难以弄清是低血糖还是高血糖、又无法检查血糖和酮体时,可以让患者尝试喝一点糖水,如症状不好转应马上去医院。如血糖超过15毫摩尔/升,必须检查尿酮体。若尿酮体阳性,患者可以先喝500~1000毫升水。如尿酮体强阳性或持续阳性,则必须去医院进一步的检查。

4.注意尿酮的检查

当患者有严重心脏病发作或严重感染时,则每天至少应该检查尿酮两次。要记住当出现糖尿病病情加重或其他应激情况如发烧、呕吐等时,都必须加强血糖、尿糖、尿量和尿酮的监测,加强与医务人员的联系,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和帮助。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酮症酸中毒临床表现可能不明显。因此,一旦感觉与平时“不一样”,应引起警惕,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的预防

糖尿病患者易并发脑血管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这已成为2型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因此,要注意做好以下预防措施:

1.控制血糖

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脑动脉硬化,其发生与糖尿病的病程和血糖控制不好有密切关系。积极控制血糖是减少脑血管病的重要条件。

2.控制血脂

应调整饮食结构,并进行药物治疗,使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3.控制高血压

认真控制高血压是减少脑血管病的关键。血压要求控制在140/85毫米汞柱(18.6/11.3千帕)以下。

4.应用药物

应用抗血小板聚集剂,如阿司匹林肠溶片。

5.养成好习惯

戒烟、戒酒,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多运动。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的预防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的预防极为重要。因为患者一旦发病,将对其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一般来说预防此病需采取以下措施:

1.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糖尿病

老年人应定期检查血糖,以利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无症状性糖尿病。

2.慎用使血糖升高的药物和食物

老年人要慎用糖皮质激素、利尿剂、大量静脉输注葡萄糖,避免大量摄食含糖饮料等。

3.控制意外

及时控制各种情况和感染,如外伤、手术、大面积烧伤、脑血管发生意外等。

4.避免引起失水、脱水的因素

如高热、胃肠失水等因素易导致高血糖及严重失水,而造成高渗状态。尤其是老年人,其渴感中枢不明显,更易导致脱水。

糖尿病并发感染的预防

糖尿病人由于体内代谢发生紊乱,使机体防御机能减弱,同时因营养不良等病症,使机体抵抗力进一步下降,所以容易招致多种感染。糖尿病因感染致死者仍在10%以上,而老年糖尿病合并感染者死亡率更高,绝不可以忽视。糖尿病并发感染防治措施如下:

1.积极配合治疗

积极治疗糖尿病,尽量使血糖得到满意控制,纠正代谢紊乱,是最根本的办法。

2.多做体育锻炼

坚持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增加机体抗病能力。

3.注意卫生

特别是饮食卫生,勤洗澡,勤换衣,勤刷牙,搞好口腔卫生及手、足、头发卫生,及时治疗甲沟炎、鸡眼、胼胝、脚癣、甲癣等感染,以防细菌入血。女性应经常保持外阴清洁。合并末梢神经炎病变者,应避免因热水袋引起的烫伤。

4.发生急性感染后立即就医

已用胰岛素治疗者,可适当增加剂量,以防病情恶化;未用胰岛素治疗者,必要时可改用胰岛素治疗。

5.应用抗生素治疗

剂量、疗程都要足够,感染严重者以静脉给药、联合用药为原则,住院病人则根据药效为指导。但不宜长期用药或预防性用药。

6.外科治疗

当合并痈、蜂窝组织炎、皮肤感染时,需要经常清创或切开引流等外科治疗,以防止伤口感染加重。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预防

糖尿病病人在防治糖尿病神经病变时预防是最主要的,应做到:

1.控制血糖

早期严格控制血糖、保持血糖稳定是预防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关键。

2.控制饮食

调整饮食结构,制定合理的食谱和热量标准,对减少和延缓神经病变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适度的运动可以降低血糖,改善微循环,也有利于神经病变的好转。

4.消除引起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各种有害因素

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度等。这些因素易引起动脉硬化,进而引起糖尿病神经病变。

低血糖的预防措施

对于低血糖症必须做到“防重于治”,并且预防低血糖发作是治疗糖尿病低血糖最佳治疗措施。在低血糖预防中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合理应用胰岛素

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或调整胰岛素,同时进行血糖监测。

2.选择适当的口服降糖药

因格列本脲(优降糖)降糖作用较强,作用时间较长,故应慎用,尤其合并肾功能不全或70岁以上患者禁用格列本脲。其他如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吡嗪(美吡达)也可能引起低血糖,应用时也需注意。

3.按时进食

服药或注射胰岛素后一定要进食,做到空腹不饮酒。

4.适时加餐

经常发生低血糖者,宜少食多餐,即将一天的摄入总量分成5~6餐,这样可避免餐前低血糖(中、晚餐前),而晚上加餐可有效预防清晨低血糖的发生。

5.运动量不宜过大

尤其是消瘦患者空腹时不宜进行剧烈的运动。1型和2型糖尿病的特征比较

必知的23个治疗知识

糖尿病能否根治

由于原发性糖尿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所以现在糖尿病尚无根治措施。采用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治疗,只能有效地控制病情的发展。

因此那些所谓能够根治糖尿病的灵丹妙药是不可信的。即使有的患者经过适当的治疗,临床症状消失,血糖、尿糖恢复正常,也能与正常人一样参加工作及劳动,但若做葡萄糖耐量试验,也仍不正常,呈糖尿病曲线。如果此时不注意调养,饮食不加以控制或不按医生的要求治疗,还会出现高血糖及尿糖。因此可以说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需长期坚持治疗,即使病情理想控制,也要坚持饮食治疗,并定期到医院复查。

糖尿病患者不要因为糖尿病还不能根治而忧心忡忡,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正确认识糖尿病,因为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威胁生命的合并症。因此只要糖尿病病人坚持长期治疗,与医生密切配合,长期稳定地控制糖尿病,就可防止糖尿病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

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意义

在医学上运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意义主要在于:

1.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

其体内胰岛β细胞基本被破坏,不能产生胰岛素供给人体的需要,必须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进行替代治疗,纠正人体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的紊乱。

2.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

体内胰岛β细胞还有一定的分泌功能,但此型病人多伴有肥胖,这种体型的病人体内外周细胞往往对胰岛素不敏感,引起胰岛素量的相对不足。故使用胰岛素的目的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不同,不是为了补充胰岛素量的不足,而是为了降低过高血糖浓度以控制症状。

3.胰岛素的作用

胰岛素除了能降低过高的血糖浓度,恢复人体营养物质的代谢平衡外,它还能抑制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已发生这种病变,可延缓其进一步发展。

4.对特殊情况的糖尿病病人

对于合并严重感染、创伤而处于应激状态的病人,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物质分泌增加,而胰岛素分泌减少,从而使血糖升高。

升高的血糖一方面可保证病人体内大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同时也增加了胰岛β细胞的负担,特别是1型糖尿病病人,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将导致血糖急剧升高,并持续不降,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此时,必须使用胰岛素,以帮助病人保持体内的水、盐和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的平衡,避免病情的恶化。

5.处于妊娠期的病人

使用胰岛素治疗可以较好地调节体内各种物质的平衡。有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和孕妇顺利分娩,避免孕妇出现各种并发症,防止胎儿发育畸形,减少孕妇分娩时的危险和出现难产及死胎。

胰岛素的副作用

胰岛素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低血糖反应

胰岛素的主要副作用是低血糖反应,与剂量过大和饮食失调有关。多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接受蛋化胰岛素治疗者。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应熟知此反应,尽早发现及处理,以避免发生胰岛素剂量调节上的错误。

2.注射胰岛素的不良反应

部分患者注射胰岛素后视力模糊,为晶状体屈光改变,常于数周内自然恢复。

3.胰岛素过敏

胰岛素过敏通常表现为局部过敏反应。先有注射部位瘙痒,继而出现荨麻疹样皮疹,全身荨麻疹少见,可伴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严重过敏反应如血清病、过敏性休克。处理措施包括更换胰岛素制剂种属,使用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以及脱敏疗法等。严重过敏反应者需停止或暂时中断胰岛素治疗。

4.脂肪营养不良

脂肪营养不良是少见的局部副作用,在注射部位呈皮下萎缩或增生,停止在该部位注射后可以缓慢自然的恢复。

为防止其发生,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使用高纯度胰岛素制剂后过敏反应和脂肪营养不良甚少发生。

5.最易出现副作用的原因

最容易出现的副作用就是体重增加,腹部发胖,尤其是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肥胖。

6.食欲增加

有些人会出现食欲大增现象。

7.开始用胰岛素的反应

在开始应用胰岛素后有少数患者会出现轻重不同的双下肢浮肿,是水钠潴留造成的,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逐渐消失。

8.高胰岛素血症

无论是内源性或外源性高胰岛素血症均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尤其身材比较肥胖的患者就更应该严格掌握胰岛素用量,最好与双胍类降糖药物或拜糖平联合应用,以减少胰岛素用量,从而减少其高胰岛素血症的发生。

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要注意哪些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药物,专家提示,使用胰岛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控制用量

胰岛素有很强的降糖作用,即使注射量比医生规定的用量多一点,都会使血糖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在注射胰岛素时,一定要仔细地确定注射剂量。

2.安全储藏

仔细查阅使用胰岛素的药品说明书中关于保存方法的建议。一般来说,采用冰箱冷藏,保存时间相对长一些,所有胰岛素在保存时都应避免冰冻或温度过高。

3.混合使用

如果患者需要使用不止一种胰岛素,此时需要咨询医生。不同的胰岛素是否可以在同一个注射器中混合,以及该如何进行混合。大多数胰岛素是可以混合的,但一定要注意正确的方法,最好是在医生或药剂师指导下进行。

人体适合注射胰岛素的4个部位

人体适合注射胰岛素的部位是腹部、手臂前外侧、大腿前外侧和臀部外上1/4。主要是因为这些部位下面都有一层可吸收胰岛素的皮下脂肪组织,而且没有较多的神经分布,注射时不舒适的感觉相对较少。注意不要打到肌肉组织。

1.腹部

腹部是胰岛素注射优先选择的部位。腹部的胰岛素吸收率达到100%。吸收速度较快且皮下组织较肥厚,能减少注射至肌肉层的风险,最容易进行自我注射。注射部位在脐周3厘米以外。

2.手臂

手臂的皮下层较薄,注射时必须捏起皮肤注射,因此不方便自我注射,可由他人协助注射。手臂皮下组织的胰岛素吸收率为85%,吸收速度较快。

3.大腿

大腿较适合进行自我注射,皮下层很薄,要捏起皮肤注射,皮下组织的胰岛素吸收率为70%,吸收速度慢。另外大腿内侧有较多的血管和神经分布,不适宜注射。

4.臀部

臀部皮下层最厚,注射时可不捏起皮肤。由于臀部的胰岛素吸收率低、吸收速度慢,较少使用,可注射中长效胰岛素。

另外,注射部位参与运动时会加快胰岛素的作用,打球或跑步前不应在手臂和大腿注射,以免过快吸收引起低血糖。腹部注射一般不受四肢运动影响。还要注意不同注射部位间的轮换,两次注射部位要距离2厘米,并尽量避免一个月内重复使用同一注射点。

糖尿病患者为何不能忽视高脂血症的治疗

糖尿病是由于机体胰岛素绝对缺乏,或胰岛素作用不足而引起血糖异常升高的疾病。实际上,胰岛素不仅掌管着血糖的高低,它还是我们身体内其他两大类物质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主要调控因素。所以在糖尿病患者中,由于胰岛素的生物调节作用发生障碍,常伴有脂质代谢的紊乱,出现脂质代谢异常,俗称“高血脂”。

血液中的脂质是各类脂质,如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等的总称。高脂血症通常是指血浆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异常增高。异常升高的这些脂质通过某些机制沉积在细胞内以及血管壁上,形成粥样硬化斑块,造成血管管腔的狭窄,甚至闭塞,引起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脑梗塞等严重后果。

所以,为了避免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糖尿病患者除了血糖控制良好外,高脂血症的治疗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饮食治疗十分重要。脂肪的质和量可直接影响血脂水平,每日摄取脂肪50~60克为宜,胆固醇每日摄入量应控制在300毫克以下。一般应以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各种植物油类,如花生油、豆油、菜籽油等均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而动物油类,如植物油、羊油、牛油则主要含饱和脂肪酸。食物的胆固醇全部来自动物油食品、蛋黄、动物内脏、鱼子和脑等,含胆固醇较高,应忌用或少用。另外,增加运动,减轻体重也是有效的办法。

何种糖尿病要住院治疗

糖尿病病人是否需要住院,首先取决于患者自身的病情,当然,也不能不考虑病人的经济状况。如果病情较轻,可以在门诊检查,院外治疗。对于症状严重、合并症多、病情复杂的患者,就不宜在门诊治疗,一定要听从医生的建议,住院系统观察和治疗。一般说来,糖尿病患者具备下列情况时应该住院治疗:

1.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患者

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昏迷、乳酸酸中毒。这些急性并发症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对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若抢救不及时,往往有生命危险。

2.初次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包括所有1型糖尿病和部分重症2型糖尿病病人,由于患者自身胰岛分泌功能衰竭,口服降糖药往往效果不明显,需要改用胰岛素治疗。住院治疗便于对病人进行全天候的血糖监测,有针对性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迅速控制病情,缓解症状。

特别是采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患者,一定要住院治疗。通过住院,患者可以学会自我血糖监测,掌握胰岛素注射技术,并学会根据血糖、尿糖监测结果自行调整胰岛素用量。

3.血糖不稳定者

血糖忽高忽低或血糖长期居高不下者。通过住院全面检查及严密监测,找出病人血糖居高不下的原因,调整治疗方案,对症下药。

4.处于应激状态者

糖尿病病人在合并高热、重症呼吸道感染、肺结核、急性胆囊炎、尿路感染、急性心肌梗塞或脑卒中等应激情况时,均应住院治疗。糖尿病病人在手术期包括小手术在内应住院治疗,这有利于控制糖尿病和病人的术后恢复。糖尿病患者妊娠期间或者是在妊娠期间新发现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控制不好需要胰岛素治疗者,也应住院治疗。

5.有严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人

糖尿病患者合并有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底出血、痛性神经病、顽固性腹泻、足部坏疽、心血管病变等严重慢性并发症时,均应住院治疗。

6.新发现的1型糖尿病患者

新诊断的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宜住院治疗。住院可以控制高血糖,消除症状,帮助病人掌握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学会如何观察病情,掌握胰岛素注射技术。

糖尿病治疗的几个误区

目前,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在得了糖尿病许多年之后,仍然对疾病一无所知。许多人不知道怎样检查、怎样正确处理自己的糖尿病。另外,社会上仍经常可以见到假药的欺骗宣传,常常使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误入歧途。下面是患者最常见而且危害最大的几个错误认识。

1.糖尿病要控制喝水

糖尿病常有口渴、喝水多的表现,患者常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患糖尿病后应该控制喝水,这是大错特错的。喝水多是体内缺水的表现,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患糖尿病后控制喝水不但不能治疗糖尿病,反而使糖尿病更加严重,可引起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是非常危险的。

2.中医中药根治糖尿病

医学界目前还没有找到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中医同样如此。我国的医学博大精深,中药药性复杂,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目前比较共同的认识是中医、中药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有一定作用。但患者如果盲信自称能根治糖尿病的“中医”,而终止现行的正常治疗,其结果往往是人财两空。

3.吃糖尿病食品

有一定糖尿病饮食治疗知识的患者都应该知道,饮食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总热量和均衡饮食,而并不在于专门吃所谓的“糖尿病食品”。其实糖尿病食品中的营养成分与普通食物没有什么不同。病友们如果不注意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原则而认为只要吃“糖尿病食品”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