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人海遇见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2 01:06:29

点击下载

作者:梦芝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穿越人海遇见你

穿越人海遇见你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穿越人海遇见你作者:梦芝排版:昷一出版社:文汇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8-01ISBN:9787549618248本书由杭州创策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言

只要爱过,无论留下还是离开,都要谢谢你

我对于爱情的理解,最早来自我的父母。他们青梅竹马,一起长大,一起读书,一起去藏区工作。无论人生旅途的繁华还是窘困,父亲和母亲一直相扶相持着走过。他们相濡以沫的爱情常常让我们引以为豪,每次说起他们的爱情,父母都会相视一笑。他们说,其实他们那个年代的人都差不多,把爱情和婚姻都看成是一生一世的事情。

现在回过头去看老一辈人的爱情,像巴金和萧珊、启功和章宝琛、杨宪益和戴乃迭,还有我的父亲母亲……都是像父母说的那样,他们把爱看得比任何珍宝都要贵重,只要爱了,便会忠贞于这份爱情。

我常常想,如果爱情能够一直保持这样的本质该有多好啊!但随着岁月之河奔腾不息、滚滚向前,爱情的本质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我有一位朋友,当初大学毕业后进入了政府部门。后来他结婚、下海、定居海外,现在夫妻两个都在加拿大一家大公司的高级管理层任职。

按理说,他的生活应该是快乐的。但他告诉我,他其实并不幸福,他的婚姻很失败,两个人一直过着貌合神离的生活、因为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儿子,所以才没有离婚。他说:“我是接受正统思想教育的人,我无法理解她为什么要出轨!任何人都有可能被婚姻以外优秀的人所吸引,但不能因为被吸引就可以背离婚姻的底线,放弃对婚姻的忠贞吧?”

回首过去,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也在承受着这种困扰。他们一面向往着自由自在的爱情,一面又局限在前一辈人对爱情的忠贞观念中,所以即使不爱了,他们也只能被束缚在婚姻中,过着相互折磨的生活。

而现代年轻人,则是把自由的爱情奉为至上追求。他们的名言便是:“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两个人擦出火花,就会同居;一旦有了矛盾,便会分手。在他们看来,爱就留下,不爱就离开。这种看似洒脱的爱情,其实背后却伤痕累累。不爱的人潇洒转身了,留下那个还爱着的人失魂落魄、哭天抢地。

其实,无论是相濡以沫的爱、貌合神离的爱,还是自由自在却伤痕累累的爱,都需要用心去经营。用心经营,就会清理掉感情中出现的障碍,让爱情之水永远潺潺流淌。

每个人都会经历爱情或婚姻。如何用心经营自己的爱情或婚姻,这需要智慧。智慧在哪里?就在每一对恋人的身上。他们成功的爱情能让人学会经营爱情之道,而他们失败的爱情则向人发出警示,让人从中吸取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希望读者能够从这些爱情故事中得到爱情的真谛:只要爱过,无论留下还是离开,都要说一声“谢谢你曾爱过我!”若或有为情所困者,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于我也是高兴的事情。第一辑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爱你的

但凡是一个有才华的男人,大多渴望来自异性的爱抚和崇拜——当初她因为仰慕他的才华才选择了他,而今她疏淡了,自然有别的女子来崇拜和仰慕他。有一种爱,是静静守候(1)

她是一位曾经留学海外的女子,思想独立,但生性冷淡,可以拿着一块派不上用场的披霞说:“看着这块披霞,使人觉得生命没有意义。”

就是这样一个性格冷漠的女子,用优雅的姿势守望着一份爱情,而且这份守候用了她半个世纪的时光,从最美的韶华岁月直到白发苍苍。

遇见他时,他26岁,风流倜傥、英俊多才;她25岁,宛如一朵开得繁盛的花朵——妩媚、娇艳。

在去往英国的渡轮上,他对她一见钟情,并吟诵情诗给她听。银白的浪花,湛蓝的天空,还有他深情的微笑,都深深烙印在她的心上。女儿家的心事,如春日里含苞待放的花蕾,在那一瞬间绽放了。

但,他们却没有在最美的年华里谱一曲“才子佳人”的爱情恋歌。

多年以后,有人说,他是因为她的家庭,所以才不愿意与她在一起。因为她是清朝重臣李鸿章的外孙女,她的外公曾与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才导致了国家主权沦丧。他是一个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怎么会娶一个这样家庭出身的女孩子?

虽然这是一个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却并不在此。

遇见她时,他是一个已经有了婚约的人,他不可能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他们之间,没有“不早不晚”一切刚刚好,于是两个年轻人都各自收起自己的情愫,只是做好朋友。

再见面时,是在他的婚礼上。

看着他娇妻在怀,她笑靥如花、落落大方地祝福他们。但她不是没有遗憾,因为当年的相遇,他的灵魂早已占据了她心灵的城池。

在他看来,他们的爱只是一场烟火,绚烂过后便归于寂静,不留丝毫痕迹。然而他却不知道,这场爱早已成为她的整个世界。(2)

他与妻子携手走过光阴。

而她,则拒绝了所有追求者,坚持独处,只为了可以自由地想他、守望他,纵然隔着一条无法跨越的河,但她依然无怨无悔地爱着彼岸的他。

她的爱就好像一朵曼珠沙华,圣洁、美丽,即使注定无法与心上人在一起,也要为爱开放。

能得到如此高傲、清冷的女子青睐,他不是不心动。只是在喜欢的同时,他又满含深深的歉疚,他知道自己这样独霸着她的爱是多么自私。

因为爱她,所以他不能看着她独守孤寂。

但当他劝她忘掉自己,去寻找属于她的幸福时,她却坚定地说:“有一种爱,是静静的守候,守望你岁月安好,足矣!”

不得不承认,感情有时候真的只是一个人的事情,是爱,还是不爱,只能自己做一个了断,谁也帮不了。

她选择爱下去……她对爱的态度是那样坚决和果断,虽然看似波澜不惊,但对于他却是惊心动魄。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她对他的感情很快便传了开来。

她的亲人、朋友都对她这份没有结果的感情持否定态度,但她对他们的反对只是淡然一笑。

世上从不缺少流言蜚语,而她却无视他人的闲言碎语,只是默默地守望着他。

她是那么执着,那么淡定,从容地守候着这份爱情。他们像好朋友一样来往,但从不越雷池半步。

当时,她的侄女考入伦敦大学,但由于战争的爆发,导致无法去英国,只得进入香港大学。她信任他,委托他做自己侄女的监护人。

他此时并不在香港工作,但为了她的委托,他去了香港就职。在那里,他如父亲一般悉心照顾她的侄女。

而她,则对他的孩子视如己出。虽然她的经济一度拮据,为了生活,她必须去无线电台报道新闻,诵读社论,但她却会大包小包地给他的孩子买东西。

因为爱他,所以爱着他的爱,把他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3)

在十年浩劫里,他背上了莫须有的罪名,每日里被迫参加劳动改造。一介文人干这种高强度的体力活,自然是苦不堪言。

因为害怕被牵连,亲朋好友们都唯恐避之不及,但她没有走开。她选择与他毗邻而居,这样方便经常去看望他。

她是大小姐出身,何曾干过粗活?但每次去,她总是默默地接过他手里的扫帚、水桶,帮他“改造”。

那段日子,她的经济条件也很不好,但她却节省出物品来接济他和他的家人。在他失意的时候,她勇敢地站在他身边,陪他度过了人生最艰难的岁月。

在他们相识的第50个年头里,他的妻子卧床不起。他们的孩子在外地工作,她便陪着他一起服侍他的妻子。在医院治疗的时候,她衣不解带地守候在病床前,尽心尽意地服侍着他的妻子。

他的妻子在去世前,伸出了瘦骨嶙峋的手,紧紧地握住了她的手,眼含热泪地说:“我早知道你们两个是情投意合的一对,当初因为我们的婚约,他断然拒绝了你。因为错失了你,他苦恼过,悔恨过,自责过,但是一切都晚了。这些年来,你把你的感情暗藏在内心深处,这一切的一切我都看在眼里。你始终尊重我们的婚姻,我也都记在心里。我将不久于人世,我过世后,希望你们能够结为夫妇,以了结我一生的夙愿。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会死不瞑目的。”

他的妻子去世后,他向她求婚,她欣然答应。为了这一刻,她等了足足50年。

在守望爱人的这50年里,她没有丝毫的怨恨,只是固执地站在人生路上,看着自己心爱的人,以优雅的姿态静静地守望她的爱情。

在50年后,携手相爱之人的他是李开弟,而为爱等候50年的她便是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

爱情的本质是一种心灵上的相互沟通,在形式上应该是优雅的。对待爱情最优雅的姿态莫过于此:随缘顺势,不忮不求,优雅从容。维也纳好是好,可是那里没有你(1)

他们认识的时候,她是“音乐之乡”维也纳的一位浪漫热情的姑娘,而他则是被派去奥地利学习警务的中国学子。

在溜冰场上,他们两个相遇了,他的真诚、坦率深深吸引了她。他不会滑冰,而她却是滑冰高手,于是两个人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并很快坠入了爱河。

虽然语言沟通有些障碍,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的爱情。

每到闲暇时间,他们都会待在一起。他给她讲中国的神话爱情故事“牛郎织女”,那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让她听得如痴如醉,她对东方那片神奇的土地上男耕女织的生活无限神往。

她带他去音乐厅听音乐,看歌舞剧,去湖里泛舟……维也纳的每一个角落,都洒下了他们快乐的笑声。

相恋总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不过,他的心中偶尔会闪过一丝惆怅。因为他知道,自己迟早是会离开这儿的,而她也不可能离开自己的祖国,随他去往异国他乡,这份爱情是注定没有结果的。

两年后,他学成回国。临走的时候,他去向她辞别。她什么也没有说,只是递给他一张歌舞剧票,她想要他在临走前陪她看一场歌舞剧。他欣然答应了。

好像剧院是特地为这对即将分别的恋人安排的一样,当天演出的剧目是《微笑的国度》,该剧讲述了一对中奥男女联姻失败的悲惨故事。

这部歌舞剧的结局,像在预示他们的爱情也会以失败告终似的,让他们万分悲伤。

走出歌舞剧院后,从来不哭的她抱着他失声痛哭。她一边抽泣,一边告诉他,她是多么舍不得他走,她是多么希望他能留下来啊!

但他是外派去的,学习期满就必须回国,这是国家的安排。他想,既然不能在一起,那就让这份爱情无疾而终吧。

在她满含不舍的凝视中,他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回国的客轮。

他本以为自己可以忘掉这段爱情,但他很快便知道,自己低估了爱情的力量,没有她的日子是那样难熬。白天有工作忙碌,还好一些,只是一到夜里,相思便像潮水般漫天漫地地扑上来,重重地撞击着他的心岸。

他无法排遣相思,只能遥望星空,祈祷她能感受到他的爱。

他每天都被相思折磨着。

孰不知,在万里之遥的维也纳,她也正品尝着相思之苦。她无法负荷思念和孤独的滋味,拿起笔把思念写在信里寄给他,字里行间写满了浓浓的相思。

收到她的信,他一个人跑到郊外无人的地方,放声大哭了一场。他想,自己是个男人,应该对这份爱情负责。

他回信给她,请求她来中国,说他要娶她,承诺会一辈子爱她,照顾她。他随信还寄去一笔钱,当作是给她父母的聘礼以及她来中国的路费。

她把他的来信读了一遍又一遍。她感觉自己的心如春天枝头上的花蕾,迎着春风瞬间怒放,是那么幸福和甜蜜。

她发誓,一定要去中国找他,哪怕是在那片陌生的土地上生活一辈子,只要有他在,她都不会害怕。(2)

但她的爱情很快就遭到了来自父母的反对,他们只有她这一个女儿,怎么舍得让她嫁到万里之外去?

母亲拉着她的手哭着说:“孩子,你要是嫁给那个中国人,只怕母亲一辈子都不能与你见面了,因为实在是太远了!”

她的父亲更是勃然大怒,他说:“嫁到那么遥远的地方,受了委屈都没有人知道,你这是疯了吗?怎么会有这样奇怪的想法?”

当时她才18岁,父母如果不答应,她是不可能成行的。

就在她一筹莫展的时候,他在维也纳学习时的教官得知此事,找到她家。这个在当地颇有威望的警官,告诉她的父母,他是一个有担当的好男人,完全可以放心地把女儿嫁给他。

警官的话打消了父母对他的疑虑,而且她的执着也让他们无可奈何,最终,她的父母答应了她的要求。

勇敢的她为了爱情,迈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

第二年春天,她乘坐客轮只身一人来到遥远的东方。

在黄浦江畔,她扑进了他的怀抱,拥抱了爱情。那一刻,他们紧紧相拥在一起,发誓永不分开。然后在杭州,他给她租了一处单门独院的小楼房,然后举行了婚礼。

过了些日子,他带着她回到乡下老家拜见父母。他母亲拉着她的手,久久没有撒开。父母说:“不能委屈了她,一定要再举办一次婚礼,才算是明媒正娶。”

她是外国人,不懂得明媒正娶的分量,但她从二老的笑容中可以看出来,他们接纳了她,重视着她。这就足够了。

在乡下的婚宴上,她脸上透着红晕,对着满桌子眼花缭乱的菜肴看了半天,最后只抓起一个馒头。她不是爱吃馒头,是因为馒头和母亲做的波希米亚式发面大圆丸子相似而已。

但让她意外的是,所有客人都放下了筷子朝她看。

后来她才知道,当地风俗是严禁新娘在婚宴上吃馒头的,因为那样会导致婆媳不和。不过,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她用行动证明,这个风俗是完全不可信的,她和婆婆的关系好着呢。(3)

结婚后,她跟随他迁调,辗转杭州、福州、重庆等地,颠沛流离的生活让从小过惯舒适日子的她吃尽了苦头,但她从来没有抱怨过。

再后来,他解甲归田,做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她便也成了一名农妇,养猪、挑水、下地、干农活,她样样都要从头学起。

看着她一双细腻的手慢慢变得粗糙,他又是心疼,又是愧疚。而她却只是淡淡地笑着告诉他,她从来不觉得苦,因为他们的爱情一直滋养着她。

她也是想家的,那个说德语的地方有她的亲人,那些熟悉的乡音常常在午夜梦回时,在她脑海里响起。但她是不可能回去的,因为路途太远了。

她想家的时候,只能拿出朋友送她的一本德语书翻阅,在熟悉的母语中寻找渴盼的乡情。

每次看到她翻阅德语书,他都会心疼不已。他问她有没有后悔嫁给他,她却只是摇头,说:“我留在维也纳好是好,可是那里没有你,我根本没有幸福可言。所以我不后悔。”

她的话让他既内疚,又幸福。

时光进入到那段特殊时期,由于以前的身份,他被打成了“反革命”。而她是一个外国人,根本不懂“反革命”是怎么回事,她只知道,他每天都会被拉出去批斗。

她知道自己改变不了什么,唯一能做的便是坚定地陪伴着他。每次离家前,她总会仔仔细细替丈夫拉好衣服,为他系上一条围巾,嘴里说:“今晚特别冷,当心不要感冒了!”然后使劲亲吻他。

在当时,她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完全可以回到自己的祖国。但她咨询后得知,孩子可以和她一起走,但他不行。

得知这个消息后,她选择了留在这片土地上,与他和孩子们在一起。当远在万里之外的父母催促她时,她回信道:“我的丈夫和孩子都在这里,这里是我的家,我怎么可以不要家,一个人走?”

几十年后,他因病去世。她的兄弟姐妹要她回维也纳去养老,她只是去了短短的几天便回来了。

她说:“我走了,只剩下他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地下,他会寂寞的。而我也很想他,我要回去守着他。”

孩子们都已长大,成家立业,并在城里买了房。儿孙们想要接她去同住,她却摇头拒绝了。她依然住在他们一起生活过的房子里,每天都会去他的坟上点一炷香,陪他坐一会儿。

几年后,她也去世了。按照她的遗愿,儿女们把她与他葬在一起。

他们就是跨越国家与民族,相爱半个多世纪的杜承荣和华知萍。

世上之人千千万,每个人的追求都不同。有人用一生去追求功名,有人用一生去追求利禄,而有人却用一生来呵护一份爱。生同衾,死同椁,生生世世永不分(1)

她幼时母亲早逝,父亲后来又娶了一个女人做她的继母。

在继母的刻薄家教中,她慢慢长大。可惜的是,她没有上过学。但她却拥有优良的品质。

而他也是自幼丧父,跟着祖父生活。祖父有俸禄可以领取,所以他的童年过得还算衣食无忧。

后来祖父撒手人寰,家里断了经济来源,他从一名皇室后裔和富家少爷沦落成穷困潦倒的穷小子。亏得祖父的学生伸出援手,他这才没有失学。

一个是被后妈嫌弃的女孩,一个是揭不开锅的落魄贵族,他们两个经人介绍后认识了。他永远记得与她初见面那一天,她身穿一件蓝布衣衫,看上去端庄、贤惠,而且举止落落大方。他对她的印象很好。

他是一位有文化的男子,想要一位有才情的女子做妻子。但他更是个极孝顺的人,因为母亲喜欢她,他便依顺了母亲,娶她为妻。

新婚第二天,她便接过家里所有的家务,任劳任怨地操持着。以前他为家里的事情常常忙得焦头烂额,但自从有了她,家里的事情再也没有让他操心过。

她的贤惠,让他对她刮目相看。而且他很快便发现,她精心照顾着他的母亲和姑姑,无论老人多么烦躁和挑剔,她总是恭敬相待。

这让他发现了她的耐心和孝心,而在那些书香门第人家的女孩身上,不一定具备这些优良品质。他这样想着,便对她有了爱恋之心。

她从嫁给他那一天起,便深爱着他。她处处为他考虑,无论是家务经济,还是他的尊严。

他画得一手好画。

本来他是不屑以画换钱的,只是因为生计所迫,他不得不以作画为生。虽然心中早已下定了决心,但当他背上画卷准备出门时还是犹豫了——文人的傲骨让他拉不下脸来站在大街上叫卖。

她见此情景,并没有像别的妻子那样刻薄地唠叨,而是通情达理地从他身上解下画卷,说:“从今天起,你只管在家里作画,上街卖画的事情我来做。”

从她善解人意的举动上,他感受到有一个人与他一起分担生命的负担并愿意维护他的尊严,给了他心灵上莫大的温暖和慰藉,他为自己娶了这样一个如此兰质蕙心的妻子而知足、满意。

和每一对结婚时贫寒,后来日子越过越好的夫妻一样,总会有男女关系的闲言碎语出现。有的是真事,有的是谣传。如果遇上愚蠢的妻子,那么谣传也会变成真事,搅得家庭不得安宁;如果遇上聪明的妻子,那么谣传也就止于谣传。

她自然是那个聪明的妻子。

当流言蜚语传到她的耳朵里,她只是淡然地笑笑,没有去追查,更没有与他大吵大闹。因为她坚信他的人品,他不是那种见异思迁之人。

她的淡定从容让谣言无疾而终。对于她的信任,他的心中充满被理解的喜悦和感动,他拉着她的手说:“此生有你,足矣。”(2)

他从小由母亲和姑姑拉扯长大,因此他发誓一定要好好孝敬二位老人。但长大后却一直未能遂愿:家里贫困的时候,他忙于作画挣钱;后来做了大学教授,又忙于教书育人,所以始终抽不出身来照顾老人。

他的内疚和自责,她都懂,她说:“你尽管去做你的事情,照顾老人的事情交给我来做。”她始终尽心尽意地侍奉老人,给她们洗衣做饭,端屎端尿。她一个人要照顾两位卧床不起的老人,还要照顾他的起居生活,常常累得直不起腰来。

看着她日夜辛劳却毫无怨言,他对她充满了感激。

当母亲和姑姑去世后,埋葬完老人,他双膝跪地,朝她磕了一个头以表感激之情。一般夫妻间,相互扶持并心存感激的不少,但能让一个男人感恩叩拜的妻子不多。

自此只剩下他们两个相互扶持。凭着他的工资,日子倒也好过。但偏偏赶上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全国经济基本都处于停滞状态,他的工资也发不下来,一时间,家里再次陷入困窘的局面。

他喜欢吃肉。但因为没有钱,就连馒头白菜都吃不上,更不用说当时是奢侈品的肉类了。那些日子,他连续瘦了几十斤,只剩下皮包骨头。

看着他一天天消瘦下去,她心疼得无以复加。她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把老人当初送给她的首饰拿去卖掉,卖的钱用来买肉给他改善生活。

当满溢着香气的肉菜端到他面前时,他开心得不得了。看他吃得开心,她也露出了满足的笑容,但她自己却没有舍得吃上一口。

好不容易熬过了困难时期。但他们并不知道,还有一场更可怕的人为灾难在前方等着他们。这场灾难让他们明白,人生的路上总是充满了坎坷,起起伏伏是生命的常态。

当时,他被打成“右派”,必须离开讲台,去农村接受劳动改造。他从小就身体虚弱,从来没有做过农活,下地干活这种高强度劳动对于他来说根本无法负荷。

只下了一次地,他就病倒了。他躺在床上,发烧到直说胡话。

那时候,他的母亲和姑姑刚去世不久,失去亲人的悲痛已经让他意志消沉,而当身体的疲劳和内心的痛苦混杂在一起,将他陷入了一个黑暗的世界,他看不到一线光明,心底充满了绝望。

看着他了无生气,她心中充满了恐惧,她害怕他放弃自己的生命。她拉着他的手,嘴里不停地说:“你不能出事,你千万不能出事。你要是有个好歹,只留下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可怎么活啊?”

他虽然听到了她的话,但他的脑子里一片混乱,他已经对生活绝望了。他想:自己现在的处境总是让她担惊受怕,自己已经成为了她的累赘;要是自己死掉,她就可以解脱,过上轻松自在的生活了。

所以面对她的哭泣,他不但没有安慰她,反而说:“我累了,我走了后,你要好好照顾自己。”

看到他已心如死灰,她知道自己不能崩溃,那样的话,他就真的放弃自己了。她抹掉眼泪,同时也抹掉脆弱,一把把他拉起来,说:“走,我带你去看一个人。”

她拽着他去往胡同口,指着一个修鞋的残疾人说:“他没有腿,有一只眼还瞎掉了,而且妻儿也在一次车祸中丧生了,他够凄惨的吧?可是你看,他并没有放弃自己,而是坚强地活着。难道咱们比他还要悲惨吗?不,你没有了工作,没有了母亲,但你还有我啊!难道我不值得你勇敢地活下去吗?”

她看似质问的背后,是满满的鼓励,这份鼓励冲散了他的消极、悲观。他想,就算为了她,自己也要好好活下去。从那以后,当遇到更苛刻、更严厉的不公待遇时,他都不会再想放弃自己了。(3)

她不但激励他好好生活,还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他的作品。这些都是他后来才知道的。

那段岁月里,他因为身体不好,被批准在家接受改造,于是他拿出笔墨来偷偷地写字、作画。

日子久了,他竟然创作出许多作品来。从这些作品中,他收获了心灵的慰藉。

她虽然不识字,但她深深懂得,这些作品对他意味着什么——它们就像是他的孩子。为了保护他的这些“孩子”,她半夜起来偷偷在后院的墙角下挖一个洞,把他的所有作品放进缸里,然后埋进洞里。

几年后,他重获了自由,而她却患了重病。

知道自己已经时日不多,她便把这个秘密告诉了他。他赶回家,在墙角挖出那个大缸,缸里装的全是自己这几十年的心血之作。

抱着这些书画、文稿,他的心几乎跳了出来。这太让他惊喜了,他一直以为他的作品都被毁掉了,哪里会想到它们竟然被保存得如此完好。这一切都要感谢她,是她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它们。

没过多久,她就撒手人寰了。在她的坟前,他再次下跪,深深地给她磕头。他太思念她了,每一次想起来就会热泪盈眶。

后来,有人向他提亲,还有女画家自愿照顾他的起居,都被他拒绝了。他说:“我的心早已随她去了,再也没有心可以给别人了。”

他把对她的思念写在文字里,以寄托他们两个人相扶相持、相知相惜、生死相依的爱情,那些文字读来催人泪下。

多年以后,他也撒手人寰。这段爱情中的两个主人公都已经不在人世,但这些文字读来依然让人动容:“结婚四十年,从来无吵闹。白头老夫妻,相爱如年少。相依四十年,半贫半多病。虽然两个人,只有一条命。”

他们两个便是国学大师启功和他的妻子章宝琛。他去世后留下遗嘱,要与她合葬在一起。

在爱情中,最深情的海誓山盟莫过于此:“生同衾,死同椁,生生世世永不分。”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爱你的(1)

她是漂亮的英国姑娘,他是出身于中国贵族之家的少爷。

在牛津大学的校园里,他的才华与幽默深深吸引了她。为了他,她甚至改学专业,成为牛津大学攻读中国文学并获得学位的第一人。而她的美丽与单纯,也让他为之着迷。

他们相爱了。但他们的爱情,却受到双方父母的反对。

他出生于天津一个民族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曾是天津中国银行的行长,也是当时中国最为杰出的金融家之一。他从小穿黄马褂、念私塾,接受的一直都是传统教育。

他的父亲去世早,寡母对他寄予极高的希望:在事业上,希望他能够飞黄腾达;而在婚姻上,身为中国人,自然想让他娶一个贤惠的中国女子做儿媳。所以听说他与一名外国姑娘谈恋爱后,母亲气得病倒了。

而她的母亲,也强烈反对他们在一起。她母亲的反对是有道理的,因为她的父母是英国的传教士,曾经来中国生活过六年时间,很了解东西方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差异。

身为一个过来人,母亲最懂得,文化和思想的差异将会给婚姻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虽然也有幸福的例子,但她可不希望自己的女儿拿终身的幸福做赌注。

母亲明确告诉她,不赞成这桩婚姻。

当他和她约定在假期一起去巴黎游玩时,她的母亲马上把她关在家里,不让他们见面。但她决心已下,所以根本听不进去母亲的意见。

母亲很生气,警告她说:“如果和他在一起,你将来一定没有好下场。”母亲甚至预言,他们如果执意要在一起,将来生下的孩子,一定会自杀。

面对这份不被人祝福的爱情,他有些犹豫,不是为自己,而是不忍心看心爱的她受委屈。

谁知,她却没有退缩,而是把手放进他宽厚的手掌里,轻声说:“无论是谁,都不可能拆散咱们。”这句话虽然轻柔,却掷地有声,震撼了他的心房,他发誓要一生爱她。(2)

很快,他拿到了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同时还收到来自哈佛大学的邀请信,信中邀请他担任中文助教,以继续学习古典希腊文和拉丁文。他不是不心动,因为接受了这份邀请,他就可以和她一起去往美国,教书度日,过上神仙眷侣的生活。

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战火纷飞,民不聊生。怀着一腔爱国热忱的他,听说老家已经被日寇所占领时,再也无法心安理得地在国外独享安逸的生活,他决心必须回去为祖国做点事了。

不过,他最担心的是她。她从小在安宁平静的国度里长大,对于战争的苦难,根本就没有概念。而且,他不知道她愿不愿意离开自己的父母和熟悉的环境。

得知他的心意后,她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决定跟他一起回国。

他问她:“我们不是一起回美国,而是到中国——那片战火纷飞的土地。我回国是准备去受苦的,你能吃得消吗?”

她坚定地点了点头,那一年她年仅21岁,却已经认准了他就是自己要用一生去陪伴的人。她想,为了他,她连故乡都可以抛弃,连父母都可以远离,还有什么苦吃不消呢?

他说她陪他是去吃苦,还没有成行,这句话就应验了。

那时候,他的家庭因为投资失误,所有房产、田地已经卖完,他从一个挥金如土的翩翩公子瞬间沦落为一个穷小子,他们甚至没有了回国的费用。

如果换作是别的女子,只怕早就知难而退了,而她不是别人,她是深爱着他的女子。她说:“你别急,我来想办法。”

但她也只是一个学生,能有什么好办法可想?最终,还是她的母亲心疼女儿,给他们买了两张客轮票。虽然母亲反对他们的爱情,但女儿的执着却让她不得不妥协。

到了香港,在一位朋友的接济下,他们辗转回到了内地。看心爱的人跟着自己受苦,他很自责。她握住他的手,轻声说:“我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爱你的。”(3)

回到中国后,他夜以继日地工作,根本顾不上她和孩子,她一个人担负起家庭的重任。为了完成他捐款支持革命的心愿,她变卖了自己所有的首饰,其中包括他送给她的钻石订婚戒指——他们倾尽所有,凑钱买了一架飞机,捐献给了国家。

与此同时,她的外籍身份却让她经常遭受无端的猜疑和冷落,工作单位也解聘了她。她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周围的人也像对待瘟神一样回避着她。她所受的委屈让他很心疼,而她却只是微笑,说:“这些都无所谓的。”

他们被怀疑是英国特务,两个人同时被抓进了监狱。他们的儿子也受到牵连,因为承受不住残酷的压力而患了精神分裂症。等她无罪释放后,把儿子送回了英国,但为时已晚,儿子最终自焚而死。

面对悲惨的现实,她彻底崩溃了,生平第一次责备他疏忽了孩子。

懊悔、愧疚的他,问她是不是后悔嫁给了他?她即使情绪崩溃,却依然坚定地回答:“无论发生了什么,我都不后悔。”

她便是翻译家杨宪益的妻子,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的翻译家戴乃迭。为了追随爱情,她放弃了英国舒适的生活,与杨宪益一起回到中国。虽然婚后的生活充满了艰苦与磨难,但是她始终不后悔。因为她深深懂得自己的心:她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爱他!

最幸福的爱情,便是有一个人坚定地对你说:“我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爱你的。”而恰好你也深爱着对方。因为有这样一种坚定,爱情便成为了永恒。她的死不是结局(1)

他们相恋的时候,他32岁,而她才18岁。一个已是而立之年,饱经世事的作家;另一个却是青春韶华、纯真稚气的女学生。

他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一个上午,他来到早已约定好的饭店,选了间靠近楼梯的包厢,要了杯茶慢慢品着。

过了一会儿,一位梳着学生头、身着学生服的女学生出现了。还没等他回过神来,她就像熟人一样欢快地叫起来:“哎呀,先生,您早来啦!”

他报以微笑。她在他对面的椅子上坐下来,快活地望着他笑道:“先生,您比我想象的可年轻多了。”

不善言辞的他,一下子少了许多拘束。也就是在那一刻,爱情的花儿璀璨盛开了。

在他心里,她是那样纯洁无瑕,但年龄的差距让他的心情很复杂。他对她说:“我是爱你的,但我不能勉强你爱我,因为你还小。等你长大,有主见了,成熟了,还愿意要我这个老头子,那我就和你生活在一起。”

一番发自肺腑的表白,背后是他的真诚、正直和高洁的品格。她也是爱他的,他的人格魅力更加坚定了她追求这份爱情的决心。

他们的第二次见面,是在昆明。他拿着自己刚出版的样书,兴致勃勃地赶往昆明。看到她还是那么活泼开朗,那么风姿绰约、光彩照人,他的心中充满了欢愉。

但即使知道两个人是相互深爱着的,他依然没有对她有丝毫不敬的举动。每天他们两个都在一起,白天一同游玩,一起接待亲朋好友;晚上,他送她回女生宿舍,然后自己回到住处伏案写作。

正是他的这份尊重,让她愈发爱他。

她是深爱着他的。但在那个烽火连天的乱世,爱情只有风花雪月是远远不够的,有时候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由于抗战吃紧,他的一些同事先后离开了当时共事的出版社,这使他顿感悲寂。察觉到他的痛苦后,她等不及大学毕业便来到他身边,亲切地在他耳边说:“你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一直在你身边。”

她既然冲破世俗来到他身边,那么他们理所当然应该结婚。但他却因为要负担家里的开销,所以需要忘我地工作,根本分不出时间和精力来筹办婚礼。

他让她再等他一段时间,她欣然回答:“好。”

在她的鼓励下,他用了一年多时间拼命写书、译书、编书,挣够了侄儿、侄女的学费,还有他们结婚、成家的费用。

他们相恋了八年。八年里有烽火连天的战乱,有东奔西走的动荡,有红尘世俗的不容,但她始终陪在他的身边,给予了他精神上最大的慰藉。

而在这八年里,即使他们有好几次住在一起的经历,他却始终没有越雷池半步。因为他爱她,所以尊重她。(2)

八年后,他们牵手走进婚姻的殿堂。那时恰逢抗日战争时期,没有隆重的婚礼,没有祝贺的宾客,没有像样的酒席,在一间七八平方米、租来的小屋里,她托人买来的四个玻璃杯,见证了他们的结合。

结婚一个星期后,他们去度蜜月。夜里,两人依偎着坐在一把藤椅上,在一盏清油灯的微光下谈着过去的事情和未来的日子。她转动着一双明澈如秋水的大眼睛兴致勃勃地谈着,而他则用温柔的目光凝视着她那张天真纯洁的脸。

她忽然说:“我提出一个条件。”“怎么,还要约法三章吗?”他打趣地问。“不是约法三章,只是一条。”“请讲!”“从今天起,我是你的妻子了,再不许叫我小女孩了。”“可是我这一生永远也忘不了那个忽闪着一双大眼睛的小女孩……该罚,我以后一定记住,再不叫你小女孩了,因为你已经不是一个小女孩,而是一位妻子了。”

她一下跳了起来,嚷嚷着:“可是你又接连重复了两次,瞧你这嘴!”她说着在他的嘴唇上面轻轻吻了一下。

虽然物质匮乏,但他们的爱情却是丰盈的。

度完蜜月回来,他们再次过起了艰苦而又颠沛流离的生活。在抗日战争紧张的时期,她陪着他在日军进城十多个小时之前逃离了广州,又从广东到广西,从昆明到桂林,从金华到温州。

她一直坚守着自己的诺言。她陪伴他走过战争岁月,走过饥荒年代。

她的爱和诺言一直是他的精神支柱。他告诉她说:“你明白我这时的心情,我的确有千言万语,却无法把它们全倾泻在纸上。而且想到你,就会给我增加勇气,我的心里永远有你。在艰苦中,我会叫着你的名字,在任何环境下我要做一个值得你爱的人。”

在那段时间,他无论遭受了多少磨难和辛酸,都会淡然处之,这一切都是因为有她,因为有她的爱陪伴他。

他说:“无论我受了什么折磨,只要我进了门看到她的面容,满脑子的乌云都消散了。我有什么委屈、牢骚,都可以向她尽情倾吐。有一段时期,我和她每晚临睡前要服两粒眠尔通才能够合眼,可是天刚刚发白就都醒了。我唤她,她也唤我。”(3)“我们要分别了。”说这句话的时候,她已经身患癌症,正在被最后一次推进手术室。望着紧闭的手术室大门,他祈祷上帝,愿意减少自己的寿命来延长她的生命。

但上帝没有实现他的愿望。五天后,她撒手人寰,永远离开了他。

他们相恋八年,结婚28年,在这加起来一共有36个年头的岁月里,他们始终相亲相爱,从未吵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相濡以沫,相互关怀。而现在,她永远地离开了。在太平间里,她苍白的面容和冰冷的双手,让他肝肠寸断,痛不欲生。

她去世后,友人考虑到他的生活和写作,认为应当有人来照顾他,便婉转地向他表示了这个意思。谁知,他给了友人一个最简洁明快的回答:“不想找老伴,没有兴致和劲头。”

他把心中的那个位置永远地给了她,没有任何人再能占据!

思念之苦使他恨不能立即到另外一个世界和爱人相见。他在怀念她的文章中曾这样写道:“每夜每夜,我都听见床前骨灰盒里她的小声呼唤,她的低声哭泣。”

他把她的骨灰盒放在家里的床头柜上,每天睁开眼便要凝望它,他说:“亲爱的面容还印在我的心上,她不会离开我,也从未离开我。”

他们便是一代文豪巴金先生和他的爱侣萧珊女士。在她离开后,他独自生活了33年。在这33年,他思念着她,一刻也没有停止,但却没有颓废和消沉,因为他坚信:“她的死不是结局,她的结局将和我的结局连在一起。所以我不悲观!”

只要真爱过,爱情便不会随着其中一方的离世而消失。因为这份爱早已融入两个人的生命中,即使肉体消逝了,爱还在,爱会陪伴着活着的人继续前行在人生路上。乡下人,喝杯甜酒吧(1)

青春韶华时的她,聪明可爱,单纯任性,吸引了众多男生的目光。但调皮的她却不为这些男生所动,反而把他们都称之为“青蛙”,而且还按序号排列出1、2、3号……

18岁那年,她在学校夺得了女子全能第一名。也就是在这一年,她的大学课堂上新来了一位单身男老师。

这位男老师第一眼看到她,便认定了这个女孩子是自己一生的爱人。他把所有的感情都融进文字里,把一封接一封的情书交到她手里,用他所有的爱竭力想要去叩开她的少女心。

面对老师的爱慕和追求,她有些手足无措,也有些不屑一顾。因为是老师,她不想直接拒绝他,所以决定冷处理。但很快,学校里便传出他要为她自杀的事情。

这下她沉不住气了,她找到校长,希望他能够开解一下那个为情所困的男人。

谁知校长不但不去开解他,反而做起说客来:“这是一个优秀的人,就让我来做这个媒吧。我和你家是同乡,我去向你爸爸提亲。”

校长的一番话,说得她面红耳赤,急匆匆地跑开了。

接下来,他更加猛烈地对她展开了爱情攻势,他说:“你不会像帝皇,一个月亮可不是这样的,一个月亮不拘听到任何人赞美,不拘这赞美如何不得体,如何不恰当,它不拒绝这些从心中涌出的呐喊。你是我的月亮,你能听一个并不十分聪明的人用各样声音、各样言语,向你说出各样的感想,而这感想却因为你的存在,如一个光明,照耀到我的生活里而起的。”

他说:“我有了你,我相信这一生还会写得出许多更好的文章。有了爱,有了幸福,分给别人些爱与幸福,便自然而然会写得出好文章的。对于这些文章我不觉得骄傲,因为等于全是你的。没有你,也就没有这些文章了。”

他的爱情如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连绵不绝地冲向她。即使她对感情多么冷静,也被他的爱撞得晕晕乎乎起来。而他也真是有才气的,所有与他交往过的人都承认这一点。

最终,她被他的才华和深情感动,答应了与他交往。

得到她的允诺后,他兴奋不已。他没有犹豫,马上就去她家拜访长辈,希望马上就得到她父母的赞同。在爱情这条路上,他就像一个虔诚而执着的佛教徒,在通往信仰的路上毫不犹豫和停顿。

但他清楚,爱情可以没有阶级、门第之分,而婚姻不行。所以他的内心充满了不安,毕竟他只是乡下人出身,而她却出身于名流世家。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家庭是不同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的。

他那么迫切地想要知道她父母的态度,但又不得不回家去。于是他忐忑地给她写信:“爸爸是否同意?如是,请早点告诉我,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让他惊喜的是,她的父母极为开明,在儿女的婚姻大事上,他们总是让孩子自己拿主意。于是,她在给他打去的电报上写道:“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至此,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2)

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而他对妻子的爱却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淡,反而愈来愈浓。只要与她分开,他便会写情书给她以抒发自己的思念。

刚结婚不久,他的母亲便在湘西老家病倒了,身在北京的他必须赶回家乡去看望母亲。一路上,他无心欣赏沿途美丽的风景,而是有一多半的时间在给她写信,字里行间透露着他对妻子的痴情、思念和依恋。

后来,这些情书全部被收集在《湘行书简》中,从这些情书里,可以窥探到他对她的爱有多深。

暂时的分离让他抓狂,备受离情煎熬的他无法安心写字。他在《河街想象》中对她说:“三三,我的心不安定,故想照我预定计划把信写得好些也办不到。若是我们两个人同在这样一只小船上,我一定可以作许多好诗了。”

由此可见,他的爱是多么狂热。

在鸭窠围的那个寒冷夜晚,他用精简的笔墨向未与他一起同行的爱人描述了吊脚楼的美丽和当地的风情,即使风儿大得把他的手脚都已经冻僵,他依然没有停笔,这一切只因为:“远远的有一个温和美丽的脸儿,且这个黑脸的人儿,在另一处又如何悬念着我!”

在他看来,一个人心中倘若有个爱人,心中暖得很,全身就是冻得结冰也不碍事的!

最后,他像孩童一般向妻子撒娇:“风大得很,我手脚皆冷透了,我的心却很暖和。但我不明白为什么原因,心里总柔软得很。我要傍近你,方不至于难过。”

由此可见,他对她的爱是多么单纯和至真。

在《滩上挣扎》里,看到水手们巧妙地避开激流、漩涡时,他赞叹不已,还不失幽默地跟爱人说:“他们逃避水的方法,比你当年避我似乎还高明。你实在还应当跟水手学两年,你到之江避暑,也就一定有更多情书可看了。”

想来,她在看见他这段情话时,一定会莞尔一笑。

为了给爱人写情书,他宁愿不戴手套,任其冻僵。而且每到一处,他便想:如果三三与我在一起,该有多好呀!假若这时节是我们两个人,一同上岸去,一同进街且一同去找人,那多有趣味!我一到地见到了有点亲戚关系的人,他们第一句话必问及你——我真想凡是有人问到你,就答复他们“在口袋里”!

她已经融进他的身体里,与他的灵魂融为一体。这样的爱是那样深沉,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从而照亮他的生命。

他是大作家沈从文,他曾经说过一段经典的话:“我行过很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也是他对爱人张兆和最深情的表白。人生多少相思碎(1)

出身于望族世家的她,天生丽质,受过良好教育。早在儿时,父母便给她定了一门娃娃亲。但在18岁那年,她对才华横溢的他一见钟情。

为了爱情,为了自己的幸福,她毅然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与心上人一起私奔。

这段私奔的爱情故事,在当时的社会上造成了极大的轰动。面对世人的指指点点,她却毫不在意,她在乎的是与爱人一起走完人生路。单纯的她最初的愿望便是:嫁给一个好夫婿,安稳地度过一生。

谁知,爱情一旦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掺进柴米油盐的婚姻生活,便开始走向庸俗。

他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了事业上,这让她在感情上备受冷落和委屈。不过,此时的她依然深爱着丈夫。

有人向她示爱,并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一定会比他更爱她,但她却没有为之所动。她说:“我是有丈夫的人,我深爱着他,断然不会移情别恋,请你断了这份心吧。”

虽然丈夫让她感觉自己受到冷落,但她却不想背叛这段婚姻,于是她婉言拒绝了别人的追求。

在她心里,爱情和婚姻就是患难与共后共享甘甜。但她那时尚年轻,不知道爱情是容易变幻的。如果只是凭着共过患难,便想要把一份婚姻始终如一地维持下去,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2)

回国后,他出任大学教授,月薪高达300元,一家人的生活优裕而安定。

当她安心于舒适的生活和社交时,忽略了与丈夫的沟通和交流。因为在她看来,他完全醉心于艺术,她甚至有些责备他为了艺术而更加冷淡自己。没有了沟通和交流,指责和抱怨只会让夫妻两人的隔阂越来越深。

她忘了,他是一个有才气的男人。

但凡是一个有才华的男人,大多渴望来自异性的爱抚和崇拜——当初她因为仰慕他的才华才选择了他,而今她疏淡了,自然有别的女子来崇拜和仰慕他。

这个女子便是他的学生。

这是一个青春明媚的女孩,她的崇拜像是一缕温柔的春风,抚慰着一个男人苦闷的心。而且她也是极具才华的,这让他对这个女孩刮目相看。他不但为这位女学生作画,还将她的名字雕刻成印章以作纪念。

面对这一切,身为妻子的她忍辱负重,想要努力挽回丈夫的心,但是她的满腔爱意却被丈夫拂手打落在红尘间,摔得粉碎。

经过20多年的波折、沉浮,他们业已冰冻的感情并未化解,仍未能善始善终。最终,两个人以离婚结束了这段感情。

多年以后,提到他,她的言辞中依然多是责难。有人说,无爱便无恨——由此可见,虽然离婚了,但她并未真正将这段感情放下。

这段感情的主人公,就是著名画家徐悲鸿和他的前妻蒋碧薇。

真爱过,或许可以做到两不相问,但又怎么可能做得到洒脱?能真正放下的感情,只能说并未刻骨铭心地爱过,否则的话,这份感情总会像根刺扎在心头,随时都会让你锥心地痛一下。第二辑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她知道,丈夫早就忘掉了当日求婚时的诗词诺言,但那又能怎样呢?那是他自己的事情。她依然坚持着自己的誓言,在婚姻里坚守着忠贞,这就足够了。劝君休孟浪,三思结秦晋(1)

1908年,吉林省的辽源州,东三省总督徐世昌调来了一支军队,统领队伍的是让土匪闻风丧胆的“东北王”张作霖。

有一次,张作霖率领部队进山里去剿匪,却中了匪徒的奸计。就在张作霖走投无路时,郑家屯的富商于文斗找人率兵来将他营救了出去。从此,张作霖视于文斗为救命恩人,并一心想要找机会报答他的救命之恩。

一日,张作霖在于文斗家做客,看到当时才11岁的于凤至眉清目秀,而且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张作霖很好奇,在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做父母的不让女儿学做女红,反而让她读私塾、学诗词做什么?

于文斗骄傲地笑起来,他说:“统帅有所不知,这女娃很小的时候,就有算命先生给算过,说她‘福禄深厚,乃是凤命’。我想若真是如此的话,她是必须要懂得一些学问的。”

张作霖闻言,心里一动。他想起自己在辽西新民上学读书的儿子张学良来,那个小子虽然才八岁,但却已经长得器宇轩昂。自己的儿子自然是将门虎子,虎子配凤女,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啊!

更何况,这样也能报答于文斗对自己的救命之恩。张作霖暗想:“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张作霖平生胸无点墨,为人处世却十分谨慎小心,而且在他心里,长子张学良可是他未来的继承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被他视若心肝宝贝,他怎么可能草率地将儿子的婚事就这样订下来?他必须要确认于凤至真的可以旺夫。

在他心里,报恩是次要的,张家的发达才是最重要的。

为了确认于凤至的命理八字是否真如她父亲说的那样有“凤命”,张作霖要来于凤至的生辰八字,找了当地最有名气的一位算命先生仔细测算。

算命先生把张学良的生辰八字和于凤至的生辰八字相匹配,得出两人“八字相合,成婚后必定夫荣妻贵”的结论。

张作霖听后立刻亲自登门,向于文斗定下了这门娃娃亲。

1911年,于凤至14岁,张学良11岁。

于凤至依然居住在郑家屯,但已经出落得越发美丽、端庄,是方圆百里有名的小美女兼小才女。而张学良此时正经受亡母之痛。

母亲病逝了,张学良跟随张家的二夫人卢寿萱回到奉天城父亲的身边。在这里,张学良接触到了西方的知识,同时也接受了西方爱情观的熏陶。他向往自由婚恋,因此他在17岁那年得知父亲要他去迎娶定了娃娃亲的媳妇时,既惊愕,又愤怒。

他断然拒绝接受父亲的安排,父子俩为此僵持起来。但张学良终究小,怎么反抗得过父亲?不过到了郑家屯,张学良却推三阻四,就是不登于家的大门。

于凤至此时已经长成才高八斗的妙龄少女,她也和张学良一样,对娃娃亲没有好感,何况她没有攀附显贵的心,所以即使张学良家贵为帅府,依然毫不动心。

但她是一个传统的女人,谨记依顺父母是为孝道,所以还是坦然地接受了父亲给她定下的娃娃亲这一事实。

但于家连续八日备好宴席,都没有等来张学良。于凤至心里明白了,张家少爷是不愿意接受这门亲事的,所以才会如此轻慢于家。她懂得,强扭的瓜不甜。

就在于凤至心生退意时,媒人吴俊升登门,他告诉于家父女,张学良偶感风寒,无法上门提亲,因此由他将聘礼礼单送来。

这份礼单价值连城,但于凤至却断然拒绝了。她提笔在礼单上写下了一首诗:“古来秦晋事,门第头一桩。礼重价连城,难动民女心。”

于凤至退聘礼的举动让张作霖感到很意外,听了吴俊升的汇报后,他才知道这都是宝贝儿子惹的事,为之勃然大怒。但却拿儿子无可奈何,只能自己每天苦恼。(2)

1916年的端午节,于文斗进奉天城办事。于凤至与父同行,她打算顺路买些笔墨字画。

一心想要巴结张作霖的吴俊升,趁机把于家父女的行程通报给张作霖。不想错过如此好姻缘的张作霖听得消息,再次命令张学良去见一见姑娘。

张学良通过上一次被退聘礼,看出于凤至是一个重情义、轻金钱的女子,不由得心生敬意,有心想要再次登门拜访,却被于凤至再次拒绝了他的请求。

这次他听得父亲的话,便顺势答应下来。不过他有个条件,就是不要在于凤至面前公开自己的身份。

张学良这是给自己留了一条退路,如果看上姑娘,他可以进;万一看不上姑娘,他可以退。于是,在吴俊升的安排下,张学良扮成一位字画店老板,与来购买字画的于凤至“见面”了。

在张学良的想象中,生活在乡下的于凤至肯定是一个土得掉渣的小村姑。但当他看到跟随在吴俊升身后走来的竟是一位端庄大方、娉婷玉立的古典美人时,不由得大吃一惊。他看多了奉天城里的名门闺秀,但能够像于凤至这样端庄、古典的,却几乎没有。

外貌打了100分,但这对于常年周旋在名门闺秀群里的张学良来说,还不够让他一见倾心。他要考考她的才学,看她当不当得起“小才女”的称号。

为了这次考试,张学良特意从府里拿出父亲珍藏的名画。他先打开一幅郑板桥的《竹兰图》,让于凤至品鉴。

于凤至仔细审视了很久,告诉张学良,此画连30块钱都不值。

张学良心中暗暗讥笑于凤至有眼不识宝贝,谁知于凤至给他详细解释说:“这画虽然形似郑板桥的画作,但却毫无神韵,完全是后人伪造的赝品。”

听她说起郑板桥的画来头头是道,张学良不由得目瞪口呆。不过,他依然不信居住在穷乡僻壤的小姑娘会懂得这么多,于是又拿出一幅字来请她鉴赏。

于凤至看到这幅字,眼前一亮。她没有先说真伪,而是问价几何,张学良随口开出800元的价格。于凤至笑起来,她拿出1000块钱放在柜台上,说:“用1000块钱买到苏轼的真迹,实在是太值了。”

张学良心里此时已经折服于她的才华。这时,他看到于凤至手里拿的字画,便提出要看一看。

于凤至打开字画来,张学良仔细审视后,惊叹说是吴道子的真迹。于凤至笑着摇头,告诉他,这其实是吴道子门生黄筌的画作。

张学良被于凤至细声细语的纠正闹得脸色通红,羞愧不已。同时,他也深深爱上了这位曾经被自己轻慢的姑娘。

回到家后,张学良夜不能寐,闭上眼,脑子里全部都是于凤至的影子,她的一颦一笑,都让他深深着迷。

陷入相思的张学良辗转反侧,作了一首《临江仙》托人送给于凤至,词道:“古镇相亲结奇缘,秋波一转销魂。千花百卉不是春,厌倦粉黛群,无意觅佳人。幽芳兰挺独一枝,见面方知是真。平生难得一知音,愿从今日始,与姊结秦晋。”

于凤至是个通情达理的姑娘,纵然当初张学良的轻慢让她有些怨尤,但现在看他字里行间充满了渴慕,便也就原谅了他。

不过,她对自己的终身大事比张学良要慎重得多。她可不希望他只是因为自己的外貌和才情而一时心动,她要的是长长久久的爱情和婚姻。

所以她要慎重,于是她回了一首词:“古镇亲赴为联姻,难怪满腹惊魂。千枝百朵处处春,卑亢怎成群,目中无丽人。山盟海誓心轻许,谁知此言伪真?门第悬殊难知音,劝君休孟浪,三思订秦晋。”

后来,于凤至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她写的词里所要表达的意思:婚前要三思,既结了连理,便是一生一世的事情。即使后来为了某些政治原因,她不得不和张学良离婚,但她还是以张家人的身份自居。(3)

在1912年,张学良轻慢于家时,于凤至愤而写出“礼重价连城,难动民女心”的诗句。而当时的于凤至却不知道,此时在香港有一名女婴诞生;于凤至更不知道,这名女婴将来会在她和张学良的婚姻中书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那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四小姐。

于凤至是在1928年的秋天知道赵四小姐这个人的。

有一天早晨,她像往常一样看报纸。天津《大公报》中的“私奔”二字几乎刺痛了她的眼睛,她又把目光移动到“绮霞”二字上。那一刻,聪慧的她已经知道,她的婚姻将受到结婚以来最大的挑战——因为之前丈夫虽然也花天酒地,但从来没有哪一次会有如此张扬。

1929年的冬天,沈阳城大雪纷飞,寒彻入骨。

于凤至冒着鹅毛大雪,去往赵一荻和张学良在北陵的居所,她是为了张家的血脉去的。当她看到丈夫因为赵一荻有了孩子却名不正言不顺而无法抚养为难时,她知道自己必须拿出少帅正室大房的气度来,接受这个孩子,同时也接受孩子的母亲。

于凤至深爱着丈夫,但丈夫深爱着赵一荻。于凤至于是出资在张府旁边建了一所小楼送给赵一荻,这样既成全了丈夫的爱,也维护了自己的地位和尊严。

如果后来不发生中原大战,张家一直盘踞在沈阳城,可能于凤至和赵一荻的局面会一直这样保持下去。只是很多事情,人没法控制。

中原大战后,张学良搬到北平居住。身为正室,于凤至自然是要跟随丈夫的。而赵一荻的孩子那时还小,也就一起跟随了来。

于凤至不可能马上给赵一荻建一座小楼居住,赵一荻便名正言顺地跟着他们一起住进了顺承王府。从此,三个人便过起了朝夕相见的生活。

于凤至知道,丈夫早就忘掉了当日求婚时的诗词诺言,但那又能怎样呢?那是他自己的事情。她依然坚持着自己的誓言,在婚姻里坚守着忠贞,这就足够了。

正是因为这样对待爱情和婚姻的信念,于凤至才会坦然面对丈夫和另一个女人在自己面前出双入对。

1933年,于凤至和赵一荻两个人带着孩子跟随张学良去往欧洲。

到了欧洲,看到欧洲的教育比国内要好很多倍,于是,于凤至决定留下来陪孩子们上学——她何尝不知道,这样做是把丈夫彻底推给了赵一荻。

但她是一个接受过传统教育的人,相夫教子是根植在她骨髓里的东西,她爱丈夫,更爱孩子。在爱情和孩子面前,她必须要选择孩子。而且,那份爱情究竟还有多少成分,她比谁都心知肚明。(4)

后来,于凤至为自己留在欧洲的选择深感后悔。她常常想,倘若自己一直守护在丈夫身边,那么她也许能够阻止丈夫做出“西安事变”的举动来。

最初,算命的说她是凤命,会护佑张学良,于凤至并不十分当真。否则,她也不会因为张学良轻慢于家,而断然拒绝他的登门提亲。但当她得知丈夫被软禁起来的那一刻,她坚信,自己是丈夫的护佑神——没有了“凤”的守护,丈夫怎么能不出事呢?

于凤至心里又是愧疚,又是着急。她撇下了孩子,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救丈夫。

她虽然和宋美龄亲如姐妹,却依然无效,张学良必须为他的举动付出代价——失去自由。

于凤至这一次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离开丈夫了,丈夫失去荣华富贵在她看来都是小事,她害怕丈夫的性命安危受到威胁。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于凤至抛下在欧洲的几个孩子,独自一人陪着张学良辗转于江西萍乡、安徽黄山、湖南郴州等很多地方。

在这期间,她心里很想念孩子,但在孩子和丈夫之间,这一次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