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135相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2 01:47:03

点击下载

作者:陈仲元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百年135相机

百年135相机试读:

前言

Preface

135的来历“135”是柯达公司一种胶卷产品的编号,这一称谓诞生于1934年,在这之后使用这种胶卷的相机都被称为135相机。

135胶卷源自于19世纪末出现的一种电影胶片,这种35mm宽两侧打孔的电影胶片的规格据说是爱迪生实验室使用柯达一段70mm宽的胶片裁切后确定的。而拍摄电影底片的画面规格也在那时被确定为每帧18×24mm。

据说使用35mm电影胶片用于拍照的相机最早出现于英国,取得专利的两位英国人分别是Leo Audobard和Baradat,注册的时间是1908年。至1913年,法国生产的Homeeos立体相机使用的就是35mm电影胶片,这是第一种大规模生产的135相机。在徕卡相机出现之前,美国生产的35毫米胶卷相机已经开始拍摄24×36mm的底片了,时间是1914年。以制造显微镜闻名的徕卡公司虽然于1913年就制造出徕卡最早的使用35毫米胶片的“相机”,但当时徕卡的设计师奥斯卡·巴纳克先生的本意是为电影胶片用作感光试验,而在10年之后徕卡公司才以奥斯卡·巴纳克的“胶片感光仪”为蓝本出品了自己的35毫米胶卷相机。

在那段时间里,虽然很多相机都已经使用35毫米电影胶片拍摄照片了,但是却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暗盒和胶卷长度尺寸的规制,直到1931年美国伊斯曼·柯达公司收购了德国的A·NAGEL公司之后,在该公司的奥古斯特·纳格尔博士倡导之下,柯达公司依照35毫米电影胶片的基本标准制造出标准规格的相机用胶卷,其编号为135。而第一种使用135胶卷的相机则是德国柯达公司(即被收购后的A·NAGEL公司)在1934年出品的“莱汀纳117”。

使用135标准暗盒胶卷的相机都可以被称做“135相机”,当然也可以将这整整一个世纪以来使用35毫米电影胶片拍摄照片的相机统统称为“135相机”或“35毫米胶卷相机”。在其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面,135胶卷也出现了许多变种,例如在标准的36张基础上,又出现了24张、12张、10张、8张,以至72张等包装的135胶卷,至20世纪80年代,135胶卷的暗盒上出现了DX编码,用以适应相机以及冲扩机的自动化需求,有DX编码的135胶卷还可以把感光度“告诉”相机的测光装置。

135相机是摄影术发明以来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银盐胶卷相机品种,仅底片的画幅就多达10余种。除了24×36mm的“标准画幅”之外,相机的设计师们还设计出如24×18mm、24×32mm、24×34mm、24×24mm、24×58mm等不同比例画幅尺寸的135相机。而135相机涉及的领域,也涵盖了从生活摄影直到各种专业摄影的诸多方面,同时135相机为相机的小型化,为摄影术的普及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其实在135胶卷出现之后,还有很多其他规格的胶卷也颇为流行,比如120、828、126、110等,但是哪一种胶卷都没有像135胶卷那样受到如此的欢迎!就算是在20世纪90年代诞生的智能化小型胶卷APS(先进摄影系统),也没有能动摇135胶卷的地位。

135相机(胶卷)在我国的普及大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是伴随着彩色照片扩印机的应用而普及的。在此之前,由于135底片放大照片不方便,135相机大多是新闻记者在使用,家庭之中拍摄照片使用最多的还是120胶卷相机,因为120底片可以直接印像出照片观看而不必放大。但是有了彩色扩印机之后,135相机一下子就普及了,而不同品种的135相机对于摄影创作的进步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135单镜头反光相机的进入。

但随着数码影像的飞速发展,135相机已经成为我们梳理摄影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在2008年底,我与很多摄影朋友在北京的大众影廊举办了“百年135——经典照相机展览”,100多台来自四面八方的135相机展现在公众的面前,让摄影的爱好者,摄影的研究家通过这些实物资料,从中领略到摄影技术近百年发展历程中的一个侧面,感受到现代银盐相机设计以及制造工艺的恢弘时代。

2008年既是35毫米相机诞生100周年,也是《大众摄影》杂志创刊50周年,“百年135——经典照相机展览”就是在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时间里举办的同样具有纪念意义的展览活动。相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用品之一,让更多的朋友了解相机的来历,又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举办这个展览,多亏朋友帮忙,很多摄影爱好者、相机爱好者将自己的用品、藏品奉献于此次展览之中,相互交流,普及摄影。仲元则借展览之机学习、鉴赏不同时代各种品牌的135相机,为之撰写说明文字,乃大开眼界。展览结束之时,仲元蒙北京祥升行公司的摄影师岑昕先生帮助,为所有展品拍摄照片,留存资料,并续写说明文字出此图鉴。

在编辑这本书的时候,有朋友问我:此书中所开列的135相机是以什么标准遴选的?这些135相机是否都具有代表性?关于这些问题我持这样的观点:135相机的品种浩如烟海,数量巨大,如果要全部开列清楚,那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只能选择出在仲元力所能及范围之内并可以收集到的实物资料的品种在此予以展示。至于这些135相机是否都具有“代表性”,我觉得相机对于多数的摄影爱好者虽然是拍摄照片的工具,但同时也是摄影历史中拍摄需求与相机制造技术的“见证”,但凡厂家要设计一款新型的135相机,一定是要在运用新技术以满足相机使用者需求的同时,又要获取更大的利润,所以每一款相机的诞生都是有其原因的,也都会有故事可讲的。如若仲元能够将相机的“故事”讲得圆满,或许对于各位了解摄影发展的大致脉络提供一点点或许还有用处的素材而已。这就是要跟各位交流135相机的初衷,这就是我心目中的135,一种以胶卷的产品编号发展而来的小型相机。

本书当中提及到的大多数135相机实物均来自于各位摄影爱好者及相机收藏家,在此我一并向各位朋友致敬!

135胶卷

如前所述,135胶卷来源于35毫米宽且两侧打孔的电影胶片,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却只有带有纸质后背的120胶卷才被称作“胶卷”,而135胶卷则被排斥在外。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多种解释,仲元以为120胶卷在135胶卷之前就已经是一种公认的成熟产品,而135胶卷由于来自于电影领域,而并非定制的感光材料,所以一直以“代用品”的面目应用于照相摄影领域,所以不被承认倒也情有可原。

早期的35毫米胶卷相机确实都是使用裁切的电影胶片,将它装进一个密闭的金属暗盒,抽出一段胶片再插入相机另外一侧的卷片轴上进行拍摄。那个时候不同品牌的相机使用的暗盒虽然说是大同小异,但实际的规格却并不相同,这种情况大概一直延续到1936年柯达大批量生产135胶卷为止,现在我们还能够在二手相机市场中找到样式各异的135胶卷暗盒。从这以后,我们见到的135胶卷暗盒就有了基本一致的规格,包括金属暗盒和其它合成材料的暗盒。

标准的135胶卷为170厘米长,宽度就不用说了,可以拍摄36帧24×36mm大小的底片。关于这个标准的135底片画幅,据说其来历仍然与电影有关,电影的标准画幅是24×18mm,而当时胶片的颗粒度没有办法让摄影者满意,加上放大照片的器械也还都不成熟,所以只有加大底片的面积才能够解决画面粗糙的问题,以至于将底片的面积加大一倍才可以达到实用目的,24×36mm的画幅尺寸由此而来。

但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仍旧有不守此律的相机设计,比如英国的罗勃特相机一直坚持24×24mm的正方形画面,以至于这种相机以此出名。再比如尼康早期的S1型135相机,其底片的尺寸为24×32mm,传闻是为了避免与徕卡相机重复。当然像20世纪90年代哈苏XPAN设计的24×58mm底片尺寸,则必须将其视为135相机的一种衍生品种,这种画幅的设计理念仍然出自于哈苏的120相机。这是一种分装135胶片的设备,叫做胶片分装器。买来100英尺盘装的135胶片,用分装器装进标准的135胶卷暗盒,这样会比购买带暗盒的“精装胶卷”便宜很多。

打开每一种135相机的后盖,一般都可以在您的右手一侧靠近底片画框的位置上看到一个控制胶卷行走的轴,上下各有8个齿,俗称“8牙轮”,135胶卷的齿孔和轴上的齿结合在一起,胶卷每次卷过8个齿孔,8牙轮便锁止不动,按下快门之后才能解锁过片,以此控制胶卷上的画面均匀排列。您可以随便找一张标准画面的135底片看一下,肯定是一张底片8个齿孔。

135相机

相机的种类,大多以相机的取景方式进行简单分类,现代银盐胶片相机一般可以分为直接取景相机、旁轴取景相机、双镜头反光相机(其实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旁轴取景相机)和单镜头反光相机四种类型,而这四种不同类型的相机在135相机中都有体现。比如用于科学记录的135相机很多都必须在拍摄之前打开相机后盖用一块取景毛玻璃进行调焦,这当然算是直接取景的相机了。

早期的135相机中旁轴取景的品种最多,代表的品种当数德国的徕卡与蔡司的康太时,135单反相机的出现还是后来的事情。最早的35毫米单反相机出现在前苏联,品牌是Cnopm,另有传说135单反相机最早是德国的爱克山泰。而135单反相机真正成为相机王国中的统治者,则是20世纪50年代尼康等日本品牌高级单反相机出现之后的事情。自那个时候开始,135单反相机一路上升,至90年代电子技术的介入,这种相机的制造技术到达了顶峰。现在我们正在使用中的各种单反相机,一直延续着135胶卷单反相机的规格与技术,只不过更换了感光元件而已,过去用的是135胶卷,现在换成了电子影像传感器。20世纪40年代的135相机广告

能够查到的135双镜头反光相机不是太多,这种相机由于体积以及操作方面的问题并没有普及开来,流传下来的135双反相机中也有精品,那就是著名的康太时弗莱克斯,这是一种昂贵的135双反相机,据说当时可以用这样的一架相机换来一所房子!

135镜头

传说135相机的标准镜头源于奥斯卡·巴纳克的那台手工制作的电影胶片测试仪,说是他找了一只50mm焦距的电影镜头安装在上面,从而成为135相机摄影镜头的基本配置,但又有说法是这只镜头并不适用,他另找了一只徕卡自己制造的64mm镜头才解决了问题。在1923年正式生产的徕卡0号相机上,配装的则是徕卡公司的马克思·贝瑞克先生专门为24×36mm底片画幅设计的Anastigmat 50mm f/3.5的摄影镜头,可能从此之后135标准画幅的相机也都以此作为各自的标准镜头了。

135相机多以50mm焦距的镜头作为“标准”,有些书中说这种镜头和人眼的视角比较接近,这似乎不太确切,因为人眼的视角远远大于这种约为46°视角的50mm镜头,但是用这种镜头拍摄出来的景物透视关系却与我们看到的景象差不多,似乎描述为“标准镜头与人眼的视觉感受大致相当”更为确切一些。至于为什么要选择50mm焦距的镜头作为135相机的基本配套镜头,看一下历史上最早的一批相机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线索,那就是人们在为相机设计“标准镜头”的时候,一定会考虑到镜头的普遍适用性,以及照片上人们习惯的观赏效果,甚至包括镜头的制造成本。

50mm镜头的视角大约为46°,焦距与底片的对角线长度接近(43mm)。历史上135相机标准镜头的焦距有很多种,如40mm、43mm、45mm、50mm、55mm、58mm等,大约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135相机的标准镜头就都是50mm了。

以标准镜头为界限,焦距小于50mm的叫做广角镜头,其中视角达到180°的另有称谓,叫做鱼眼镜头。而焦距大于50mm的则称为长焦镜头。

135相机的镜头早期都是固定焦距的,所以要制造出很多不同焦距的镜头才能应付不同的拍摄需求。自从20世纪80年代135相机的变焦距镜头开始普及,在镜头的使用上才便利了许多。在135相机定焦镜头的时代,德国的徕卡、蔡司等厂家已经将135相机的镜头做到了极致,而到了变焦镜头的年代里,日本厂家则占了上风。

徕卡0号(1923年) Leica 0

前言里面已经说到,当时的德国徕兹光学工厂的显微镜设计师奥斯卡·巴纳克在1913年为自己的摄影活动制作了一个据称是电影胶片曝光仪的静态摄影相机,虽说像个相机,但却没有得到认可,直到10年后的1923年徕兹公司才将那奥先生的小仪器重视起来,正式把它作为相机进行生产,这就是一直以制造显微镜著称的徕兹公司制造的第一款相机——徕卡0号,其商标Leica则是徕兹与相机两个单词的拼合结果。

据说徕卡0号相机只试制了25台,真正上市销售的是又经改进的徕卡A型相机。2000年,徕卡相机公司使用70年前的模具重新复制生产了徕卡0号相机,并在当年的科隆照相器材博览会上展出,在相机收藏爱好者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本书收录的这台徕卡0号就是这一次的复制相机。

徕卡0号已经使用卷帘快门,但是在卷片上弦的时候并不能合拢快门缝隙,这时必须要盖好镜头盖。速度盘上标注的2、5、10、20、50分别表示1/20秒、1/50秒、1/100秒、1/200秒、1/500秒。折叠式的取景器颇似枪上的准星,而专门设计的胶片暗盒则可以在明亮的环境里装入胶卷。徕卡0号相机虽然不是第一种使用35mm电影胶片的相机,但是它的重大意义在于这种相机的出现带动了此类小型相机的发展与普及,以至于135相机风靡世界近百年。

这一次复制的徕卡0号主要是为徕卡相机的爱好者提供一台完整的老相机实物,虽然是可以拍照的相机,但是极少有人再去用它拍摄照片。记得在2001年徕卡0号上市时的价格已经高于徕卡M6的机身售价,但是这种相机仍然成为了热门货,并一度被炒到了将近2万元的价格。现在已经极少在市场上见到这种复制品的徕卡0号相机了,虽然仅有10年的时间,但它却成为了“珍贵的藏品”。FV=正面;BV=背面;TV=顶面;BV=底面;SV=侧面

安斯柯Memo(1927年) ANSCO Memo

这是美国的安斯柯公司在1927年开始产生的18×24mm画幅35mm相机。机身上面的提梁使这款小相机更像一盏精致的小油灯。安斯柯Memo相机使用木制材料制造,表面覆以黑色皮革,镜头的焦距为40mm,最大相对孔径是f/6.3。

虽然当时的徕卡相机已经在35mm相机中制定出24×36mm画幅的规格,但多数使用35mm电影胶片的相机还是在延续电影摄影机18×24mm的画幅,那时这一类型的小相机绝不是新闻记者的首选,不过是在为普通人的摄影活动制造轻巧的记录工具。由于“徕卡规格”的兴起,这样一类的“半幅”相机很快就消失了,然而随着135胶片技术的进步,各种半幅相机于20世纪的50年代末再次复兴,日本的理光、奥林巴斯、雅西卡都曾有著名的型号出品,且产量巨大。

安斯柯Memo设计典雅,工艺精湛,是早期35mm相机中的精品,有资料显示这种相机的产量不低,但流传到现在的安斯柯Memo还是很少。这台相机的收藏者常先生在二手市场的一个角落中发现了它,因为品相极好且仍可拍照,所以店家要价不菲,而常先生依然将其买下。作为相机收藏,安斯柯Memo应是一件不错的藏品,它可以见证135相机初期的设计思路,以及大批量小型相机在当时的制造工艺。FV=正面;BV=背面;TV=顶面;BV=底面;SV=侧面

斯波特(1935年) Cnopm

在发现斯波特相机之前,西方的相机研究学者一致认为德国的爱克山泰是第一款135单镜头反光相机,后经确认在前苏联制造的斯波特相机才是世界上第一款使用35mm胶卷的单镜头反光相机,因此斯波特相机在135相机的发展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种相机最早的出品时间是1935年。

前苏联国家光学机械工厂(G.O.M.Z)制造的斯波特相机配置有5cm f/3.5的摄影镜头,那时的单反相机还没有五棱镜的设计,斯波特相机只能向下俯视取景,这种相机使用专用的暗盒可以拍摄54张24×36mm画幅的底片,可以更换镜头,采用帘幕快门,计有B、1/25-1/500秒数挡速度。

大约在20世纪的80年代末,斯波特相机通过边贸流入我国,而且数量不少,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大约千元左右就能够买到,但是要找到品相很好的斯波特相机并不容易,因为它毕竟是1940年以前的东西了。随着相关信息的传播,知道内情的相机爱好者开始收藏斯波特相机,现在这款并不太贵的相机已经成为相机收藏家们的重要藏品。FV=正面;BV=背面;TV=顶面;BV=底面;SV=侧面

康太时S(1949年) Contax S

成立于1846年的德国卡尔·蔡司公司最初以制造显微镜和望远镜为业,至20世纪初,已经成为了著名的光学公司,康太时是则蔡司公司在1932年创立的135相机品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蔡司公司一分为二,康太时S相机是位于前东德的蔡司公司推出的产品。

我们现在看到的绝大多数的135单镜头反光相机,都在其顶端安置一个突起的屋脊五棱镜,这样就可以在取景器里面看到一个上下左右正确无误的影像了。但是在康太时S之前的135单反相机中,取景器里看到的影像是左右方向相反的,用起来自然不方便。

1949年,前东德蔡司公司推出的康太时S型135单镜头反光相机在毛玻璃取景屏上面安装了一个固定的屋脊五棱镜,摄影者可以平视取景,看到一个与被摄景物方向一致的取景影像,为135单反相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种设计沿用至今,成为反光式取景相机的一种简便实用的取景方式。

康太时S最早在1950年科隆的照相器材博览会上展出,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但也有资料说它并不是第一种设计有屋脊五棱镜的135单反相机,而至今尚无实物予以证明。根据笔者查到的一些零散资料,135单镜头反光相机的五棱镜取景结构,其实在之前的十几年中,有许多相机厂家都在探索135单反相机的正像取景设计,只不过因为二战导致了信息的混乱,据说匈牙利在二战之后最初的几年里就已经批量制造出带有屋脊五棱镜的135单反相机,但是也没有实物留传下来。

从康太时S开始,135单反相机的基本形式就被确定了下来,而屋脊五棱镜在单镜头反光式取景相机上的运用,甚至影响到120单反相机的设计之中。FV=正面;BV=背面;TV=顶面;BV=底面;SV=侧面

佐尔基原型机(1951年) Zopkuú

前苏联曾经是相机产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但很多135相机都是西方名牌相机的仿制品,佐尔基原型机的原型来自于1934年的徕卡Ⅱ型相机,大概的出品年代是1951年。这种相机在此之前是前苏联费特相机厂的产品,二战之后由前苏联红山光学机械工厂生产的这种相机被称为佐尔基相机。

佐尔基原型机并没有在徕卡Ⅱ型的基础上做任何的改动,测距器与取景器依然是分离式的设计,摄影者先在测距器窗口进行双影重合调焦,然后再移至取景窗口取景拍摄,早期的旁轴取景相机都是这样的设计。佐尔基原型机没有低速快门,横走的卷帘快门除了B门(标志为Z)之外最长的曝光时间为1/20秒,最短的曝光时间是1/500秒,据说有1/1000秒快门的这种相机,但产量极少。镜头的接口是∮39mm的螺丝口,本书中的这一架相机所配的标准镜头是5cm f/3.5的伸缩镜筒镜头。

佐尔基原型机的生产时间不长,很快就有了改进型的产品,佐尔基135相机在前苏联成为了一个大品牌,产量与品种都很多,电子化的自动相机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都在生产。FV=正面;BV=背面;TV=顶面;BV=底面;SV=侧面

福伦达Prominent(1953年) Voigtländer Prominent

德国的福伦达公司成立于1756年,据说最初是一家制造航海仪器的家族企业,上世纪初开始生产望远镜,在摄影术发表之后不长的时间里,福伦达公司即开始制造摄影镜头,1902年这家公司设计的5片3组Heliar(海利亚)摄影镜头至今仍为摄影者所追捧。

1950年,福伦达公司推出了旁轴取景可更换镜头的Prominent相机,这是一种精密的高级135相机,在机身上设计了一个Compur金属镜后快门,曝光时间为B、1秒至1/400秒,采用右手一侧的转轮卷片,50mm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为1.5米,采用基线光学测距器连动摄影镜头进行调焦。

至1953年,福伦达公司在第一代Prominent相机的基础上,加装了附件插座,最短快门曝光时间发展至1/500秒,改进的相机取景器为这种相机更换多种镜头的取景问题扫清了障碍,这就是本书中展示的1953年改进型Prominent相机。这时的Prominent已经可以使用自己生产的35mm、50mm和100mm几种镜头。而1956年再次改进的产品则重新设计了亮框式取景器,卷片改为搬把形式。

到了1958年左右,福伦达ProminentⅡ型相机问世,硕大的取景器内包含了多种焦距镜头的取景亮框,这时的福伦达Prominent依然是一个很大的系统,交换镜头包括35mm、50mm、100mm、150mm等数种规格产品。当时这种相机的价格虽然没有徕卡相机那样昂贵,但依然排列在高级豪华135相机的行列之中。

福伦达Prominent应该是二战之后该公司出品的最为成功的135相机之一,将这款相机放在眼前,很难让我们相信在那个年代135相机已经达到了如此的工艺水平!几十年前的相机,至今仍能够运转如初,紧凑的结构设计如同机械手表一般。该款相机于1960年停产。FV=正面;BV=背面;TV=顶面;BV=底面;SV=侧面

福伦达VITESSA-N(1954年) Voigtländer VITESSA-N

福伦达VITESSA-N是前西德福伦达公司在1954年出品的豪华135相机,与福伦达Prominent是同一时期的产品。这种相机的前身是1950年在科隆相机博览会上推出的福伦达VITESSA相机,而改进后的福伦达VITESSA-L增加了硒光电池测光装置、附件插座以及闪光灯连线插孔。

福伦达VITESSA-N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工业设计,折合式镜头的盖板左右对称,快门按钮兼作盖板开关,相机顶部酷似天线一般的装置,则是卷片/上弦的机构,为的是能够快速卷片。福伦达VITESSA-N没有设计测光装置,装有一只50mm f/3.5摄影镜头,Compur快门的曝光时间为B、1秒至1/500秒,镜头盖板一侧设计有闪光灯联线插孔,倒片轮及相机后盖锁都在机身的底部,精湛的制造工艺以及独特的工业设计,使这种相机颇具收藏价值。

这一时期的福伦达相机走的是高级豪华的路线,相机的设计极具个性,但并没有偏向专业方向,多是高端摄影爱好者的挚爱。福伦达VITESSA-N继续发展,至1956年改进为福伦达VITESSA-T,依然使用长杆卷片上弦,但取消了对开门式的镜头盖板,为的是增加更换镜头的功能,至此福伦达VITESSA相机已经出品了4个改进型号。FV=正面;BV=背面;TV=顶面;BV=底面;SV=侧面

徕卡M3(1954年) Leica M3

从徕卡相机的图谱上看,徕卡M3是著名的徕卡Ⅲf的后继产品,但真实的情况则是出自一款名叫徕卡Ⅳ的概念相机,这款相机没有正式生产过,但设计的理念远比徕卡M3要先进得多,即便如此,徕卡M3仍然成为了20世纪50年代最为时尚的专业相机之一。

徕卡M3诞生于1954年,比较之前的徕卡135相机,徕卡M3改用卡口连接镜头而不再使用螺丝接口,重新设计了取景测距器,重新设计了卷帘快门,设计了更加便捷的扳把卷片。精密的结构加上精细的工艺,徕卡M3是那个年代最具代表性的高级专业135可换镜头旁轴取景相机。

徕卡M3采用丝质卷帘快门,本书中的这台徕卡M3的快门速度盘上的刻度显示为B、1、2、5、10、25、50、100、250、500、1000,镜头是Summicron50mm f/2。徕卡M3最初的产品必须要两次扳把卷片才能拍照,据说是担心一次卷片会拉断胶卷,但第二年的产品就改为一次扳把卷片了,而无数徕卡的爱好者还都在不断地寻找第一批两次卷片的徕卡M3,他们说在卷片的时候会有一种抚摸丝绸的感觉,而快门释放的声音也比几十年后的徕卡MP轻柔许多。数码时代反观徕卡M3的工艺水平,这款全部机械控制的小型相机犹如瑞士名表一般。

在徕卡M3出品之后,又制造出简化版的徕卡M2和没有调焦测距器的徕卡M1,经典的徕卡M3一直生产到1962年,产量约66.2万台。

从徕卡M3开始,徕卡确立了此类相机的领导地位,几十年里其他品牌鲜有超越,而徕卡M系列相机的拥戴者更是无法容忍在这种相机上有任何的更改设计,所以徕卡M3的工业设计一直延续到了数码时代的徕卡M9P。FV=正面;BV=背面;TV=顶面;BV=底面;SV=侧面

威娜(1955年) WERRA

这是1955年前东德生产的一种普及型135相机。WERRA相机最大的特点是将相机的卷片/上弦机构设计在镜头座上,顺时针旋转“镜头座”就可以卷片/上弦,很多初次接触WERRA相机的朋友都不了解这一情况而弄不清如何卷片,因为相机上找不到通常所见的卷片扳手。这里展示的WERRA相机是最早的型号,之后的WERRA-1型在镜头上有Carl Zeiss Jena的文字标识,其中的Jena是蔡司公司所在的地名,这是前东德蔡司公司所使用的标志,到WERRA-3型的时候,这种相机开始装有调焦测距器。

虽然是普及型的相机,WERRA的制造工艺却不显粗糙,造型简洁且结构紧凑,是当时相机小型化的重要产品,军绿色的蒙皮以及可以倒装的镜头遮光罩,成为WERRA相机的显著特征。

WERRA相机配有一只不可更换的50mm f/2.8摄影镜头,目测调焦,最小光圈是f/16,Compur镜间快门的曝光时间为B、1-1/500秒。

WERRA相机在我国并不少见,多是那一时期往来人员带进来的,据说也有少量进口的WERRA相机在市场上出售,但不知那时这种相机的具体价格。FV=正面;BV=背面;TV=顶面;BV=底面;SV=侧面

泽尼特C(1955年) Zenith-C

泽尼特C是前苏联红山光学机械厂制造的135单镜头反光相机,最早出品于1955年左右。

泽尼特C有较为齐全的快门速度,使用M39螺丝口连接的交换镜头,其标准镜头为50mm f/3.5,最近调焦距离0.65m,最小光圈f/16,最短快门速度1/500秒,反光镜上升之后须再次卷片上弦方可复位,胶卷计数器也需要手动归零,但是在那样的年代里,这些手动的功能是常见的。泽尼特C型相机由于年代久远,在我国并不多见,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观赏前苏联早期135单反相机实物的可能。

泽尼特单镜头反光相机有很多的型号,几十年中一直在生产,在我国见到较多的是泽尼特11和泽尼特12s等型号。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泽尼特单反相机多用工程塑料制造外壳,机身的造型也趋向圆滑流线,镜头开始采用M42罗口和卡口的方式连接,还有电子快门的型号。泽尼特单反相机有很多交换镜头,连同前苏联其他厂家制造的摄影镜头,泽尼特相机可以使用从鱼眼直到超长焦的多种镜头。

在西方泽尼特单反相机很畅销,是当时价格最低的135单反相机。FV=正面;BV=背面;TV=顶面;BV=底面;SV=侧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