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资学国际理论前沿(谷臻小简·AI导读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2 01:49:20

点击下载

作者:赵蓓文,等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国际投资学国际理论前沿(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国际投资学国际理论前沿(谷臻小简·AI导读版)试读:

国际投资学国际理论前沿赵蓓文;等 著该书由讯飞有声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音频技术由讯飞有声提供下面由谷臻小简为您带来10%本书干货版权信息

国际投资学国际理论前沿

赵蓓文;等 著

©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2019

非经书面授权,不得在任何地区以任何方式反编译、翻印、仿制或节录本书文字

或图表。

DNA-BN:ECFD-N00017650-20190410

出版: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体育场路347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10号

电子邮箱:cb@bookdna.cn

网  址:www.bookdna.cn

BookDNA是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旗下电子书出版机构,为作者提供电子书出版服务。

如您发现本书内容错讹,敬请指正,以便新版修订。

©Zhejiang Publishing United Group Digital Media CO.,LTD,2019

No.347 Tiyuchang Road, Hangzhou 310006 P.R.C.

cb@bookdna.cn

www.bookdna.cn目 录1. 第一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新发展2. 第二章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新发展3. 第三章 国际直接投资研究方法的最新进展4. 第四章 外资、外贸与金融的相关性研究5. 第五章 投资监管与国际直接投资政策6. 第六章 国际投资贸易协议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7. 第七章 双向投资战略下的宏观总量协调8. 第八章 双向投资战略下地区间发展战略的协调9. 第九章 双向投资战略下产业发展战略的协调第一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新发展第一节 关于国际贸易与投资的理论模型一、国际贸易与投资整合模型的最新发现

关于贸易与投资的关系理论界一直存在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以蒙代尔为代表的传统理论认为贸易与投资是相互替代的,并建立了以H-O模型为基础的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

以马库森和斯文森为代表的一部分经济学家提出贸易与投资可以同时存在,即贸易与投资的互补效应,并通过对要素比例的分析建立了贸易与投资互补模型。二、产品内贸易与投资的价值链模型

1990年,迈克尔·波特首先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1992年,中国台湾宏基公司董事长施振荣从研究个人电脑生产的各个工序的附加价值特征出发,提出了价值链的“微笑曲线”。2002年,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研究员关志雄又引入模块化理论,具体说明中国只有着眼于“微笑曲线”的两端,才能改变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三、跨国公司与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2001年,阿萨夫拉辛提出要素流动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生产要素本身流动,而所有者并不改变他的居住国。第二,所有者与其生产要素一起流动。第一种流动的典型形式是资本,第二种流动一般指劳动力转移。第二节 关于国际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一、金融、贸易和技术:影响FDI经济增长效应的三大因素

著名的哈罗德-多马模型认为,投资所创造的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据此,一些经济学家得出结论,外资可以弥补发展中国家储蓄不足的结论,外国直接投资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二、金融、贸易、技术与FDI经济增长效应的相关性(一)金融要素的国际流动与FDI的经济增长效应

2001年,A.拉辛和E.沙卡通过建立以信息为基础的外国直接投资模型,来解释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过量外国直接投资。

2004年,L.阿尔法罗等指出,金融市场效率会对FDI的经济增长效应产生影响。

2009年,阿尔法罗等再次证明FDI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主要来自效率,特别是金融市场效率的增强而非资本积累。(二)贸易自由化、工资刚性与出口引致的经济增长效应

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FDI会带动东道国的工资上涨和就业扩张。其中,贸易自由化的程度和汇率是影响FDI宏观经济效应形成的主要环节。(三)技术转移在FDI经济增长效应形成中的重要性。

旧结构经济学认为,世界是以中心-外围关系为特征的,外资是工业化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用来控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种工具;新结构经济学则对发展问题建立了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不仅认为引进外资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而且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得逆向的技术溢出。三、三大因素的重要性之争(一)争论焦点之一:金融发展与技术转移谁更重要(二)争论焦点之二:对外贸易与技术转移谁更重要(三)争论焦点之三:究竟是FDI本身还是FDI携带的技术促进了经济增长第三节 关于国际直接投资、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一、全球气候变化与经济全球化的联系(一)经济全球化是导致气候问题恶化的重要原因

经济全球化带动了贸易投资的自由化,促进了资本流动,形成了全球生产格局。从总量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全球经济的增长,经济总量的提高加剧了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二)全球化生产方式使得气候问题具有全球责任性质

气候变化的原因来自大量的非环境产品和过量的碳排放,但所有的产品都是全球生产分工的结果,发展中国家碳排放增长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来自全球化生产中跨国公司投资过量刺激经济大规模增长所导致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另一方面来自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将污染产业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二、FDI是否加剧了新兴发展中东道国的环境污染?(一)争议观点之一: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1.跨国公司向新兴发展中东道国转移污染产业

2.跨国公司为规避本国法律向外转移产业

3.跨国公司的投资活动使环境问题国际化(二)争议观点之二:跨国公司未加剧新兴发展中东道国的环境恶化

1.跨国公司拥有更先进的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技术

2.绝大多数跨国公司通过了ISO14000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3.跨国公司受到的法律法规约束更多、企业社会责任感更强三、关于跨国公司投资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研究(一)污染天堂假说

一些研究支持“污染天堂假说”:如果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环境规则存在差异,则贸易自由化将使减排规则较严格的发达国家一方面专业化生产排放密度较低的产品,另一方面从减排规则较宽松的发展中国家进口排放密度较高的产品,从而缓和北方国家的环境污染、恶化南方国家的环境。(二)污染光环说

环境破坏主要是市场失灵造成的,即使短期内贸易和投资对环境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但只要贸易和投资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通过资源的合理利用、分工专业化、技术提高等对环境起到改善作用,且这部分的效应会超过贸易和投资所带来的污染效应。(三)污染不相关说

外资对于东道国环境的影响并非一成不变,不同部门、不同阶段的影响均可能不同。(四)关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环境污染问题研究

政府环境管制、产业聚集效应、企业所有制结构及地区特征等因素均不同程度地影响污染密集型产业对华转移的区位选择倾向,且在诸多因素中,政府环境管制具有很明显的抑制作用。第二章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新发展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发展的背景一、新兴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

在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中,以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取得巨大发展,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来源国,其中一些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成为全球竞争的重要参与者。二、理论界对新兴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

传统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在解释新兴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时,倾向于认为新兴经济体企业在特定发展背景下已开发出一定的优势,从而使企业得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这种理论解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最近的发展趋势显示,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兴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既包括发展中国家,也包括发达国家,其活动既涉及资源导向,也涉及更高的价值增值活动。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新发展一、传统理论的扩展(一)IDP理论的扩展

IDP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国家的净对外投资额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阶段内成正比,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其净对外投资额也逐渐增大。

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基本支持了IDP理论。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压力和提供的发展机会并存,一些新兴经济体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要比投资发展周期理论预计的早。(二)折衷模式的扩展

首先,在解释新兴经济体资产寻求型国际直接投资时,传统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关于企业必须拥有所有权优势才能在国外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假设无疑遇到了挑战。

其次,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以降低交易成本和通过内部化利用已有优势从而降低风险为基础和出发点,忽视了交易价值的创造和网络模式所提供的发展新优势机会,这就不能很好地解释新兴经济体企业在对外投资中重视外部网络合作等进入模式,以及加速国际化的现象。

再次,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没有考虑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这三个核心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动态变化。二、新视角的引入(一)制度视角

在全球化背景下,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致力于国内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这些制度建设对发展中国家拥抱全球化,利用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是非常必要的。

一方面,市场化的制度建设释放了经济活力,有利于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市场化和政府干预的混合机制中,新兴经济体企业积累了独特的制度优势,有助于其在国外市场开疆拓土。(二)创业视角

新兴经济体企业的企业特定所有权优势决定了新兴经济体企业的公司创业水平,从而促进了这些企业通过国际直接投资进行国际创业,并且企业出口密度和母国产业竞争状况会对这种关系产生影响。

国际创业研究领域把新兴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视作一种创业行为,从企业层面、创业层面对新兴经济体企业跨国化经营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对新兴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研究富有启发性。(三)多视角的融合

目前有关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的大部分研究一般只局限于单一理论视角的考察,这限制了对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的深入理解,因此有必要进行理论视角的整合。整合产业、制度和资源观三个视角提出了企业国际化战略分析框架,该框架能较好地解释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经营行为,被称为Y模型。三、理论创新(一)非平衡理论

第一,关于国际直接投资的真实动机,传统理论主要回答了企业是通过何种方式、如何进入国外市场的,非平衡理论则回答了企业为什么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第二,关于何种要素可以在国家间流动,通常人们倾向认为企业到国外投资获取技术优势支持国内的劳动力优势,与企业到国外投资获取廉价劳动力支持国内智力资本,这两种行为在概念上是相同的,只有最终优势的来源不同而已。

第三,有些非源自企业所有权优势的对外直接投资并不能用传统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解释,如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二)LLL分析框架

LLL分析框架认为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国际化的起点是源于它们对可从外部获得的资源的关注,通过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或者建立合资企业来建立外部资源联系、对资源进行杠杆利用和学习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第三节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实践的理论创新一、国内学者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

吴彬与黄韬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二阶段理论。冼国明和杨锐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分为两类: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投资。冯雁秋提出了“五阶段周期理论”。二、国外学者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

市场寻求和资源寻求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两个驱动因素;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引致了中国的部分对外直接投资;中国的外汇储备对对外直接投资有促进作用;中国企业倾向于在发达国家集聚,在发展中国家分散投资。(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1.获取自然资源

2.寻求市场

3.寻求效率

4.寻求战略资产

5.制度套利(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及其来源

1.资本市场不完善

2.所有权优势

3.制度因素(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挑战

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对全球化市场中有竞争力的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如果没有这些人才的支持,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程会受到阻碍。应对这一挑战有两个可行的方法,一是中国的海外留学生回到国内工作,另外一个方法是国外的大学生在中国企业的海外公司工作。第四节 主流理论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新发展的比较一、主流理论的逻辑框架

基于企业特定优势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发达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具有较强解释力,不管其投资是流向其他发达国家还是流向发展中国家,同时它也可以解释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然而,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主流理论的主要区别

主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与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在理论方法、研究对象、假设前提、研究重点、主要研究范围、主要研究结论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区别。第五节 理论新发展的不足及对未来的展望一、理论新发展的不足之处(一)LLL分析框架的不足

联系和杠杆效应似乎是通过战略联盟进行外部资产寻求的战略的应有之意,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因为离开杠杆效应的联系是不存在的,反之亦然。(二)制度视角的进一步完善

从制度理论等新视角对新兴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制度因素对新兴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机制仍然有待深入探讨,尤其是如何对制度因素进行量化的实证研究也是未来研究面临的挑战。(三)非平衡理论的不足

在非平衡理论中,企业所有权优势和劣势的划分、优势和劣势之间的平衡机制,及其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影响等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四)传统理论与新理论的关系

在解释新兴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时,主流理论和新兴理论的关系也值得探讨:是非此即彼,还是互相补充,抑或是存在通用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决定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方向。二、关于未来研究的展望(一)对新兴经济体的研究离不开对新兴经济体发展背景的把握(二)未来研究中有必要对研究视角进行综合审视(三)对新兴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需要对新兴跨国公司与传统跨国公司差异及其发展趋势持续给予关注和判断。(四)新兴经济体研究对主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修正有重要启示(五)发展中国家理论的新发展应关注与国内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第三章 国际直接投资研究方法的最新进展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统计与竞争力评估一、国际直接投资的统计方法(一)IMF和OECD对国际直接投资的统计方法

第一,国际直接投资的定义。IMF和OECD统计标准规定,直接投资企业指一个公司型企业或非公司型企业,在公司企业中,外国投资者拥有10%或以上的普通股股权或者投票权;在非公司型企业中,拥有相当权益;外国投资者在企业中具有有效管理权。

第二,国际直接投资的统计。这种统计标准还体现了两个重要原则:一是资产负债原则,所有类型企业的资产都要统计在“境外直接投资”项下,所有负债都统计在“境内直接投资”项下;二是方向性原则,东道国与外国投资企业的资本交易,即在“境外直接投资”项下和外国投资者个人的资本交易记在“境内直接投资”项下。(二)欧盟的国际直接投资统计方法

欧盟与其他国家相比,由于其包含了多个国家,每个国家在国际直接投资的统计上存在差异,因此欧盟需要在接收到各国的数据后,再按照OECD的统计标准进行处理。(三)中国的国际直接投资统计方法

中国的统计方法借鉴国际的通行标准,针对FDI和OFDI发文制定了相关统计标准。根据对政府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相关要求,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商务部修订编制了《外商投资统计制度(2016年)》。(四)现行统计方法中的弊端

第一,各个国家的标准还有待一致。第二,方向原则考虑不足,数据存在高估现象。第三,企业申报数据不真实,管理体系不完善。二、国际直接投资的竞争力评估(一)基于国际直接投资自身竞争力的分析

这一类研究是从国际直接投资自身来分析,主要包括两类:一是研究一国的制度环境、基础设施条件是否具有吸引力。制度环境越好、基础设施越完备、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越强,就代表竞争力强。(二)研究国际直接投资对某一方面产生的间接竞争力

从间接角度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竞争力的相关研究数量远远超过从直接角度的分析,因为国际直接投资的最终目标仍然是促进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等。而在间接影响上主要分析以下几个方面:第一,FDI或OFDI对出口竞争力的分析。第二,FDI或OFDI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分析。第三,FDI或OFDI对产业竞争力的分析。三、中国国际直接投资的竞争力发展

一是从资本流入和流出两个方向,中国国际直接投资竞争力突出表现为先流入、再流出。

二是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角度分析,更多的研究集中在对经济增长、贸易、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影响上。第二节 国际直接投资统计中的国民属性问题一、国际直接投资统计从属地到属权的演变(一)国际组织对国际直接投资核算的演变

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是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结果,两者关系非常密切。单纯的属地分析不能代表一国真实的竞争力,属权就成为了必须在统计中解决的问题。因此,服务贸易的开放实质是投资的开放。(二)美国对国际直接投资核算的演变

美国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个部门是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美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