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说会干:开启高情商的精进之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2 02:11:57

点击下载

作者:仲佳伟 文娅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能说会干:开启高情商的精进之路

能说会干:开启高情商的精进之路试读:

版权信息

书名:能说会干:开启高情商的精进之路

作者: 仲佳伟,文娅

排版: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6

ISBN:978-7-113-22733-3

本书由中国铁道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作者简介

仲佳伟与文娅

浙江射手与北京白羊

搭档10多年的公关夫妻

豆瓣阅读认证作者高效商务沟通顾问

双双在全球顶尖公关公司修炼

服务于世界500强品牌传播

每天八成的时间都在打磨职场沟通

实践、思考,让他俩在“在行”上

打造出了9.7分的高分沟通课

基于实战的案例与思考

又被整理成干货满满的职场沟通专栏

他们相信,职场情商不是花言巧语

而是目标清晰地与伙伴们建立长久信任推荐序一

职场情商,是思维与行为同步修炼的过程

什么是情商?其实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有人戏说,情商这个词是科学家发明出来,用于安慰那些智商低的人。那么,发明情商的科学家,他的情商一定很高,因为他太会照顾人了。或者我们想一下,编出这个戏说的人,他的情商是高还是低呢?

相对情商的概念,被提出更早、认可度更高的是智商。但智商高不见得收入高,或者说智商高不见得职位高,已成公论。甚至有些智商高的人在职场上屡屡受挫,反倒还受智商高之苦了。苏轼在《贾谊论》中开篇就提出,“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说的正是,有才华并不是一件难得的事,能把才华施展出来,才是真正的困难。

不到三十岁的苏东坡,写出了《贾谊论》。刚三十而立的佳伟夫妇,也意识到职场人的发展关键。在奥美、爱德曼这些著名公关公司里的多年工作,培养了他们帮助企业与公众沟通的专业技能,同时也练就一套独到的职场心得。

两年前,随着共享经济的浪潮,在行(zaih.com)诞生。在这个平台上,资深人士可以向入行的新人们分享自己用收获和挫折积累的宝贵经验,让头脑中的宝贵财富可以快速传承。佳伟夫妇敏锐地发现了在行的价值,很早就在这个平台上开设了一系列专注于职场沟通的话题,帮助了大量需要提升职场沟通技能的同学。同时,每一次帮助分享,都为他们对于在职场上如何提升自己,有了更多的研究案例。但他们不满足于此,还希望有更高效率的方式,帮到所有在职场中打拼的人。于是,有了这本书。

看过这本书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吗?当然不见得。即使这本书的全部内容都是真知灼见,也不见得。就像当年的苏轼,最终也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今天,知识网红泛滥,经验道理漫天飞舞,静静地回想一下,哪些是让我们触动,对我们产生影响帮助的呢?还是最后只剩了那一句,“我们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那这本书的意义又在哪呢?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佳伟夫妇,通过一个又一个的亲身经历,不断成长。在帮助学员的过程中,也帮助自己,汲取、思考、推敲、总结、验证,周而复始。他们在过去七八年时间里,不断地努力告诉大家,所谓职场情商,是可以习得的能力。而这本书,正是他们习得过程的完整记录。

因此,我们可以选择相信佳伟夫妇的心得经验,也可以依然坚持自己的判断和行为方式。但如果我们能够像佳伟夫妇在书中所记录的那样,不断地学习、总结、实践,在职场中的发展必然更加顺利。而这样的思维过程、行为过程,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那么受益之处也一定不仅仅是在小小的职场。

姚迪,果壳网首席运营官推荐序二

赢在职场的方法论

认识佳伟是在2012年的一次赴美采访,佳伟以奥美的公关身份陪同,因其周到的照顾,一行人调侃他可以创业成立“佳伟公关”,与伟达、博雅这些公关品牌也般配。我们均来自浙江嘉兴,自然多了几分同乡的亲切,闲谈中得知,他学的是对外汉语,此前在一家央企工作,因为对世界充满好奇,跨行业来的奥美。

其后,常有交流,也认识了他的妻子文娅。近些年,公关行业生意并不好做,出走的人不少,佳伟很沉稳,一直修行在公关圈。曾经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中,他每天坚持微信朋友圈记述一天的日程,有大量客户会议、交流分享、读书心得这类信息,安排得非常紧凑。古人有“一日三省吾身”之说,能自律的,多是有追求的。

因此,2016年年底,他跟我聊起,和妻子文娅合写了一本书,我并不意外。稍感意外的是,主题竟是职场,感觉市面职场读物或是鸡汤或是心术,他写什么呢?

阅后感觉,佳伟夫妇固然涉及了一般意义上的职场技巧,但贯穿全书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即人在职场,本质是一场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博弈,书中反复提及的“信任”,用学理化的语言,就是构建一种长期可持续的“非零和”合作关系。“老板是给你发工资的师傅”、“手下的小伙伴不是属下,而是未来”等,思考的视角都是长期和多维的,单从自己利益出发的“心机”,缺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

我猜想,80后的佳伟夫妇在职场上有这样的见地,除了他们自己是职场上的有心人,或许与两人公关的职业训练密切相关。

公关行业是一个人力资本密集型的行业,所求的是构建一个组织与公众间的良好关系,交流和沟通是最重要的服务。一般而言,他们的利益相关方至少有三类:付费客户、媒体通道和目标受众,三者需求往往不匹配,比如客户希望传递的信息媒体和受众未必感兴趣,单向度的传播往往事倍功半,好方案首先要在三者中寻得最大公约数。一个优秀的公关人员,一定有合作共赢的思维,有同理心,能够推己及人。

其实,我们每个人天然都带有协作壮大自己的基因。

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曾有一个尼安德特人的近支比现代人类祖先“智人”更具优势,他们在30万~40万年前就走出非洲,身体强壮,环境适应能力更强,大脑容量也超过智人,奇怪的是,当我们祖先在3.4万~3.6万年前与他们竞争后,这一近支在数千年内就消失了。

现有研究认为,我们祖先之所以能胜出,主要赢在交流合作方面。尼安德特人一直将陌生人视作自身安全的威胁,其反应往往是杀死对方或被对方杀死——他们一直没有走出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智人则学到了建立和平友好的相互联系,懂得交流思想和信息,在种群战争中,就体现为更大规模的军队集结和更有效的协同合作。因此,可以一次次击败依靠小股力量单打独斗的尼安德特人,而且,彼此因自相残杀的内耗也少得多。

我认为,佳伟夫妇的这本书要体现的“快乐工作关键点的系统梳理”,本质上正是在职场环境寻求多赢合作的系统方法论。而且,与一些职场类书籍泛泛而谈不同,这种论述是高度场景化和案例化的,很多取自于佳伟夫妇身边的人和事,当你读起这本书时,很多场景和人物常有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因为他们如此普遍。在业余时间,佳伟为很多高管提供有关交流和沟通的咨询服务。他如果登录“分答” 很可能比出书更实惠,但他却选择将咨询过程中的大量案例通过写书贡献出来。

看书最大的成本是时间。单单以一周工作40小时计,一个职业人大概1/4的时间身在职场,用1~2天的时间学习一个方法论框架,理解如何与老板、下属、同事、客户、合作伙伴等重要利益相关者相处,这是一笔非常划算的投资,对刚入职场的白领人群而言,会省去大量摸索时间,少走很多弯路。

我甚至觉得,80前的中高层管理者不妨也看看,有助于他们理解80年后骨干以及90后新人的一些想法,书中大量的细节刻画,反映了不同代际间的价值撕裂,这是在管理上不得不正视的。

陈晓平,《21世纪商业评论》执行主编自序

写给还在第一个职场十年打拼路上的你

我来自浙江郊区,我太太生长在北京的普通工人家庭,职场“情商”一开始离我们很远。

十几年前,我们在北京的大学里,一起听圈内一位很有名的职业规划老师说,你们现在的起点看起来都相差无几,但毕业三年后就会开始有差距,五年后会相差很多,十年后各自就会进入不同的阶层。优秀或平凡,全看你们自己了。

那时候,我们正在谈恋爱。同样出身于平凡家庭,同样天生腼腆的我们,虽然听得懂老师说的每一个字,却听不懂话背后的意思。

毕业,工作。我们开始像《欢乐颂》里关雎尔、邱莹莹一样,碰到各种难题。是否替领导喝酒?如何与同事比业绩?如何与老板谈工资?如何与客户处理好关系?这些是职场的日常事务,但我们都没学过——老师和家长压根没有教,我们只能自己摸索。“放弃”户口从国企出来,进入外企朝十晚十地加班。同行的我们,慢慢发现职场无非两件事:会说话、会办事。

似乎很简单,却又那么难。

结婚,升职。工作上的难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怎么与领导理论?如何让下属听话?怎么与供应商砍价?还是在说话,还是在办事,但却日渐艰难。身边开始有很多樊胜美,他们处理事情的圆滑让我们这对小夫妻羡慕过,但经历过各种离职、裁员、纷争后,我们发现资历再老的人也会被“撕碎”。职场这个江湖,能走顺的还是那些有真本事,但依旧随和、向上的高手。

这些高手是我们向往的,因为他们话说得漂亮,事做得更漂亮;他们眼光独到、思维缜密;他们既能适应职场上的焦虑疲惫,又能激励同事伙伴积极工作。他们的职场中,充满了“情商”。

然而,我们俩一开始也像很多人一样,对“情商”抱有很深的误解。我们觉得“情商”就是花言巧语、八面玲珑;它是虚的,代表着会来事,会忽悠;它是天生的,讲究从小的耳濡目染,无法在后天学会。总之,它离我们普通背景出身的职场人很远。

幸运的是,我们俩做的是公关,而且是在全球顶尖的专业公司里做。这项把帮领导提高表达能力、代高管写深度文章作为基本功的工作,让我们接近了职场上真正的“情商”。它让我们既有机会系统地操练“会说话”这一专业,又强迫我们能密集地“会办事”,处理大量与老板、下属、同事、客户、合作方的关系。

天天与“沟通”打交道,日日周旋在各种“关系”里推进事情,终于让我们的“情商”开了窍。我们发现,职场“情商”的表象是会说话、会办事,但其本质是通过与职场上各方建立“信任关系”,实现自己长远顺心发展的能力。

它需要我们首先对“自己”的职场长远发展需求有清醒的认识,又要求我们能通过满足职场上关键“别人”的需求,来实现自己的需求;它要求我们有一般职场人不具备的内在思维、心态与眼界,也需要我们不断地打磨自己的外在表达、做事与相处;它让我们习惯着眼于未来,更具高度地看待职场上的是是非非,将所有负面的挑战变成发展的机会,让我们更能立足本质、脚踏实地,通过每天做的事,实现自己想要的顺心。

这些心得,就是本书的框架与基础。工作之外,我们有幸在“在行”平台上开设了职场高效沟通的分享课。上面的学员或来自国企、外企,或来自上市公司、创意工作室;有已经当老总的,也有开始当经理的;有富家子弟,也有普通的平凡人。他们都带着对职场沟通的困惑找到我们,让我们俩有更多的机会去验证我们理解的职场“情商”,更重要的是,他们让我发现职场“情商”是可以后天习得的。

本书的使用很简单,前两章谈了我们对真正“情商”的理解,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训练框架。从第四章开始,我们精选了现实职场中常见的五类“情商”应用场景,即与老板、下属、同事、客户、合作方如何打交道,来拆解、练习以职场顺心为最终目的的“情商”。每一章,都会有我们俩这么多年来的实际体会与案例,也总结了某一话题下的具体实操技巧。

当然,本书讲完所有与情商相关的内容也是不太可能的。你也可以加我俩的微信公众号,与我们夫妻俩随时微信交流。“老天爸爸”很照顾我们这对小夫妻,从大学初恋,到夫妻同行。在我们职场的第一个十年中,他给我们安排了大量的机会去练习、享受、分享职场“情商”。感谢编辑巨凤女士,是她帮助我们发现了出版本书的可能,并在写作过程中给予了实实在在的支持与指导。感谢我们俩各自的老板、客户、同事、合作方,是你们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让我们走到了今天。也谢谢“在行”上所有曾经找我们探讨职场沟通话题的朋友,谢谢你们分享的故事,尝试我们的方法。

希望本书能让大家的第一个职场十年走得更扎实,从而在第二个、第三个及未来更多个职场十年中,越走越顺心。

仲佳伟、文娅(皮皮仲、娅娅文)2016年底,于北京第一章内外顺心高情商vs八面玲珑心机重还有比看不上“情商”更无聊的态度吗自己太任性,又总抱怨别人不像话

我太太娅娅文在奥美工作。2015年的夏天,大奥美办了一件轰动中国广告营销界的大事:公司在海南办了一场大派对。近3 000名帅哥、美女从中国各地赶来参加派对,包下亚龙湾海边相邻的三家五星级酒店及海滩玩了三天三夜。

既然是到了海边,还是3000人的大狂欢,那么当然就少不了泳装派对。可惜,很多美女或帅哥在公司穿着衣服时极为开朗、活泼,但一到露天浴场就没有自信了。

为什么?因为一穿泳装,身材好坏一下子就暴露了。

如果说,露天浴场是暴露身材好坏的“最佳场所”,那么职场则是暴露情商高低的“露天浴场”。职场情商如同身材,平时被家人、朋友这些“外衣”遮挡着,不羞不恼,但一到了职场,整个人就立刻变得自卑、不自然。

职场上,最尴尬的一件事,莫过于曾经觉得自己很聪明、能力很大,回头去看时,却发现无比不明智——而这,都与情商有关。

比如,两三年前,我曾经特别骄傲地在小伙伴B面前说自己是如何和各种老板吵过架,结果有一天,B在刚升职不久后,也在办公室里跟我吵了一架,完全不把我这位小领导放在眼里。

我当时生气吗?当然生气,气极了。“怎么会有如此忘恩负义的人呢?是我把你提拔上去的,是我让你在老板面前有机会表现,是我在客户面前保护你,今天你居然敢这样在我面前撒野?”我心里好像有一个大喇叭一样,到处广播这句话,将我的愤怒与羞辱传播到我的毛细血管的每一处末梢。

当然,我还是冷静下来了。我们俩吵起来,原因其实并不复杂——他太忙,工作做不完;而我觉得他平时不提高工作效率,又不愿意加班,与新职位的要求不符。矛盾的焦点出现在他向我寻求帮助时,我拒绝了他的请求,并提议由他自己来定工作完成的时间与进度;而他显然理解不了升职后更大的责任与担当,以及我为什么要让他去独立处理的良苦用心,只是不断地强调“我工作量满了”这个领导最讨厌听到的词语。

客观来说,站在各自的角度,我们俩都是正确的。 只不过,就像太多职场上碰到的不愉快场景一样,“正确与否”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彼时彼景下,是不是“合情合理”。

如果当时我耐心地听B解释,先与他讨论完成眼前工作的解决方案,随后再找机会跟他沟通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以匹配他升职后的角色,这样我们就既不会吵起来,也可以解决问题。

或者,如果当时B能像普通的下属一样,脾气不是那么暴躁,保持下属该有的态度,一边着手去做,一边自己先想办法,然后与我心平气和地讨论,我想我们也不会吵起来,可以一起解决问题。

可惜,职场上不存在“如果当时……” 不管身居何位,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活动,我们跟各种各样的老板、下属、同事、客户、合作方打交道。在这些打交道的过程中能不能顺心,并不完全取决于自己,而是那些无数个“别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会那么窝心、难做,因为我们没办法控制别人,并且,控制别人本身就不是一个对的方法。

比如,我没办法控制年轻小伙伴的火爆脾气,也没办法控制比小伙伴更没耐心的大老板,同样也控制不了比小伙伴与老板更没耐心的客户。我虽然知道,但他们的脾气上来时,不管我有没有跟他们吵起来,我肯定很窝心——就像我和我太太吵架时一样,不管是我有没有做错,只要一争吵,我肯定也很烦心。

这就是职场,我们每个人都很任性,但同时又不断抱怨别人不懂事。改变不了别人的蠢,就让自己更聪明些吧

争吵后,总有一方要先道歉。于是我向B先道歉了——就像我的老板当年这么对我一样。然后他也说他当时着急了,我们互相回归到人理性的状态。职场就是如此,大部分的争吵都是对事不对人,吵完后继续一起工作。但这样的和好,并不会消除争吵时的坏心情。所以,要想有好心情,就不要争吵。

但不和人争吵现实吗?我不敢确定说不现实,但一般人很难做到。就像你想在公路上遵纪守法做好榜样,并不能保证别人也同样遵纪守法。职场上亦是如此,我们控制不了别人,不管怎样也有可能会吵起来,吵起来后又会破坏自己的心情。在这整个过程中,要想让自己顺心顺意,有以下几个办法:

●做好自己,守好规矩,不要去顶撞别人。

●让自己更敏锐、更聪明,不要被别人抨击。

●如果真被人抨击了,不要主动和别人争吵。

●如果不可避免地和别人吵了起来,不要太上心、太生气。

●如果生气了,你要想办法让自己快速冷静。

●当你冷静后,你还要和与你争吵的那个人和好,避免之后再争吵。

●和好后,你还要有能力去感化对方,下次要守规矩。

尽管前文说,因为争吵导致了你的坏心情,但我们还是掌握着以上七个方面的主动性,将这种坏心情指数降到最低。这七方面的能力如果用一个词可以概括的话,我管它叫“职场情商”。

不管你是否抱怨、委屈,这七方面的主动性其实一直掌握在你手里,而且,它们也必须要掌握在你手里, 因为职场上有太多窝心的事需要这样的情商与主动性了:

●比如,你没办法控制你的老板,让他们变得温柔、贴心,没办法让他知道你心里其实想要加工资,或想换个更有意思的工作做,那么,你只能让自己变得更有情商:找到合适的机会,告诉老板你想加薪,用合适的措辞,告诉老板自己想换工作。

●比如,你没办法控制你的下属,让他们能主动、勤快、上进,没办法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加班、奉献,那么,你只能让自己变得更有情商:启发他们体会到工作收获时的意义,激励他们在平时的项目中训练本事,不断地训练他们提高技能,变得更高效。

●比如,你没办法控制你的客户,让他们从心里尊重你的工作,与你客气地讨论项目交付的时间,给出合情合理的建议,那么,你只能让自己变得更有情商:学习如何更专业,既能哄好客户,又能满足他们的期望,与你平等相处。

●比如,你甚至都没办法控制你自己——该强硬的时候软弱了,该软弱的时候强硬了;该自信的时候怯懦了,该谦虚的时候却狂妄自大。要解决这些问题,还得靠你自己,提高自己的情商。

类似于这样的场景,在每个人的真实工作中还有很多。我们将责任推卸给别人,但最终,在职场上过得是否不顺心,还得看我们自己能不能拥有高超的职场情商,让自己的身心变得足够结实、有张力,在忍下别人所有“讨厌”的同时,还能按自己的心意把事情顺利解决。

图:我们控制不了职场上太多的“不顺心”,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应对它们的态度

这样的能力是不是很厉害?你是不是好像在身边的某位大老板或大“牛人”身上见过?是的,我和我妻子写这本书,就是想和你一起去发现、训练、掌握这种能力,让你不管在职场上有没有争吵,最终都能有个好心情。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我们是否与生俱来?如何高效地训练这种能力?需要训练多久?如何在实际的工作中去应用?拥有这些能力后你会成为什么样……这一系列的问题,就是本书的主题:职场情商。

我们暂时不要着急去给职场情商下定义,但可以先看看那些因为情商的欠缺而给自己与别人带来困扰的朋友们吧。低情商之一:为什么我努力干活,还招人烦

了解职场情商这件事,我们不用从严谨的学术定义着手,只要看看职场上那些不讨人喜欢的老板、同事、下属或客户、合作方等就能够明白。

不讨人喜欢,总归会有一些原因的。有些人是心不正,干坏事,这类人得不到大家的尊重与喜欢也实属正常,但还有一些人,说话和做事都不讨人喜欢,可他们的心却是好的。他们从小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至大学、职场上,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说的话让人听了不舒服,做出来的事情,让我们觉得他们不可理喻。正因为这些,他们不讨人喜欢,自己也不快乐。

说起来,这就是低情商的一种表现。

我上大学时有位不太熟悉的同学,在很多同学眼里,他有点怪——他个子很高,平时行得特别正,讲出来的话非常教条主义。上课时,他就像小学生一样特别听老师的话,坐得很笔挺,下课主动帮忙擦黑板,拿着课本追问老师问题。

这些事情本没有错,但它们却给同学们带来了干扰。比如,他会说:“你们都不擦黑板,我来擦。”或者,他会质问同学们“上课怎么可以不认真听讲呢?”这些话,对本来就处于逆反期的大学新生来说,都很不讨人喜欢。

可能他做得“太正确”了,导致周边的同学都觉得他是个怪人,慢慢地开始疏远他。有几位女同学甚至提议班长和他去谈谈,让他停止做这些事情。班长还真去谈了,但那位同学依然我行我素。他越这样,同学们就越疏远他,他就越显得怪。

好在他的本质上还是很善良的。尽管他做的事情很不讨人喜欢,但同学们发现他人并不坏,最多有些“傻”。于是,当大家习惯了他的言行之后,就没有那么反感了,有时还对他开一些没有恶意的玩笑。当然,他也没有太多的朋友。

那位同学本身并没有做错什么。只不过他可能没有意识到,我们人终究是群居的物种,终究免不了要和人打交道、交朋友。所以,从情商的角度来看,他不合格:因为他给别人带来了困扰,也影响了自己的发展。

职场上,不管是在自己公司,还是在其他的社交场合,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人。我在业余时间参加的一个演讲与领导力训练俱乐部里,也有这么一位奇葩的大哥。

与上文我提到的例子截然不同,这位大哥从来不按常理出牌。他每次做演讲时,藐视规则,大谈特谈俱乐部禁止议论的话题,而演讲本身则完全跑题。他挑战我们俱乐部的领导,认为俱乐部目前的规章不够民主,干涉俱乐部会员入会的管理。

俱乐部管理层对这样一位大哥很头疼,我也对他没什么好感。直到有一天,他做了一件让我刮目相看的事情:一位新来的女会员因为太紧张,没办法在台上完成她的英文演讲,为了缓解新会员的尴尬情绪,他不惜违规,选择全程用中文完成了他原本的英文演讲。

我当时就被感动了。尽管我此前并不喜欢他,但他的内心是非常善良的。当他看到那位女生的尴尬时,他一如既往地抛弃了俱乐部那么多年来的规矩,选择用让那位女生舒服的语言,用他对演讲的理解,为那位女生未来的演讲加油打气。这需要勇气,需要对人真正的关心,更需要内心真正的善良。

然而,他这一独特的行为,却进一步刺激了俱乐部管理层的敏感神经。“这样的人,怎么可以继续在我们俱乐部待下去?”其中一位成员很气愤地说道:“如果我们俱乐部里的会员都像他这样,那我们俱乐部的传统就会丢掉,在外面的高端形象也会丢掉。”“我们必须请他离开。”大家最后下了决定。

故事的结局,是我给管理层讲了他用中文开讲的故事,请大家不要着急下结论,同时建议管理层能与他沟通一下。后来,他还是被留在了俱乐部里,并且开始按照俱乐部的章程做事。

这是一个好的结果,只不过,他到底还是因为情商的欠缺,给太多人带来了困扰,并且差点把自己清出了俱乐部。

现实里,你会发现,不管在哪里,不会说话、不会做事的“好人”有很多。他们是低情商的制造者,同时也是低情商的受害者(不幸的是,我曾经也是其中之一),他们的身上贴着一张大大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标签。

但他们毕竟是好人。我希望能通过分享我对职场情商的理解与练习帮到他们,帮助自己,就像我后来与俱乐部领导一起决定,不要请那位大哥离开一样。低情商之二:能把别人侃上天,却不能踏实干活

人好,但说话、做事招人烦,是低情商的一种典型表现;还有一种低情商,它的表现与前一种大不相同,他们性格外向、说话漂亮,一开始很容易博得人们的喜爱,甚至会让大部分人羡慕他们的“情商”,只不过,最终这些人总是“说的”比“做的”要多、要好,而这一本质又让他们最终被职场的无情与公平划为低情商。

我和我太太曾经有这样一位共同的“同事”。之所以加了引号,是因为我们认识他,但他并不认识我们。原因有三点:我们与他不在一个团队;他比我们有名气;我们的性格内向不怎么和他说话,他也似乎没记住我们。

为什么他有名气?哦,那原因可多了。他留学回来,英语口语很好,每次开大会时,只有他能与各个外籍老板聊天;他长得帅,兼有北方人的身高,南方人的秀气,衣着考究,开着很好的车来上班。他没来多久,就有客户跟我打听我们那里是不是来了一位帅哥。

除了这些外在的魅力因素外,最让我和同事们羡慕的是他的口才。每次在内部发言上,他的反应都特别快,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语速适中,嗓音既好听又富有磁性,以至于我们经常只关注他在说话,但没关注他到底讲了什么。

有一次,我们整个大团队去客户那里开会,有好几位经理,还有一位总监。那时我还是刚入行两年的小兵,他是入行几个月的新兵。然而,在整个客户拜访过程中,我感觉他把自己扮演成了我们这边的项目牵头人。

一方面,这是好事。他大方的谈吐,外加稳重又时尚的打扮,让他在和客户见面开始就浑身放光。我承认,像我这样的普通人,身边有这种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同事,真心很羡慕。但另一方面,却是藏在他这些光芒之后的刺。我们服务的客户,是全球最顶尖的几家科技企业之一。与这家企业的气质一样,客户们工作上追求最好,工作之外,无论是穿着还是谈吐,讲究但却很朴素。要想服务好这样的客户,最需要的是我们能够做好事:对客户所在的行业有深入的理解,对自己的专业也能熟练掌握,做事情谦虚、踏实。

偏偏这位帅哥这些方面似乎都不具备。比如,在正式的商务会谈中,他有着留学带回来的热情与“天真”。与我们这些人的腼腆、害羞不一样,他在第一次会上便能跟客户的领导侃侃而谈。

一开始,我们被他在客户会上的“不怕羞”所震惊(其实是羡慕)。他问了很多问题,客户也很高兴他给团队带来了新的思路,于是也反问了一些问题。他答不上来,但是很热情地说我先记下来,回头问问我在美国的朋友;客户听到他的这些承诺后很开心,当天的会就在这样热情的氛围中结束。

按理说,对于做我们这行的人来说,初次与客户见面就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已经非常好了。但问题来了,在一次项目会上,客户问起了上次他提的一些问题有没有跟进。那位“同事”不知道是忘了,还是当时只是说说,压根也没跟进,只是搪塞说最近自己的朋友比较忙,但他可以再问问别的朋友。我虽然还是个小兵,但我能感觉到领导、同事,特别是客户对他已经有些不满。但表面上,客户还是说了句,那就辛苦你帮我们看看你的朋友能不能帮忙。

结果,那位“同事”的“朋友”,还是没能帮上忙。在后来的项目会上,客户对他的高谈阔论就没那么感兴趣了。我也慢慢认识到这样的“好口才”,似乎并不是客户真正想要的。

客户上逐渐不得宠,并不影响那位“同事”在办公室里的“八面玲珑”。一次在我们很正式的内部汇报会上,他用“严肃”的表情、流利的英语,向大区的老板问了一个只有外行才会问出的问题。老板听到问题后,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公司居然有那么不专业的顾问,尽管很礼貌地回答了他的问题,但不悦之情还是清楚地写在了脸上。

回到自己的座位后,我当时的领导告诫我,千万别像那位同事那样,讲起话来天花乱坠,做起事来完全不着调。而我,尽管有段时间很羡慕他,但很快也忘了他的存在,因为根本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离开公司的。

也许人家看不上我们公司呢?也许我们这样的公司,天然不需要他这样的人才?每次去琢磨这个问题,个中答案,都会让人深思。

这或许是另外一种低情商吧,它带着短暂的光,但终究会熄灭。没吃过亏,绝对看不清的三大情商误区

现实职场中,我们很多人都对“情商”有误解,从而让我们不屑甚至不愿意去了解、学习、运用情商,最终吃了大亏。

图:从小的成长环境,当前的职场氛围,让很多人误解了情商误区1:嘴巴活vs话少却有力

我和我妻子在“在行”平台上开了一门帮助职场人士克服商务沟通中“笨嘴拙舌”的课程,其实本质上谈的就是职场情商。在与学员交流的过程中,很多伙伴有一个误解:他们认为情商的本质是“沟通”;而“沟通”就是“说话”;“沟通”能力强,就是口才好、嘴巴甜。所以,职场上的高情商,就是会说话;职场上的低情商,就是“笨嘴拙舌”。

这段推导看似逻辑性很强,也符合大部分职场人士的经历,但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导致这种误解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当我们觉得自己情商欠缺时,大部分都发生在“说话”环节。不管是正式的工作汇报,还是与老板偶遇在电梯或洗手间里,或是与客户、合作方在饭桌上聊天,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笨嘴拙舌”,进而觉得自己的情商似乎不够。

每当“笨嘴拙舌”时,天生内向的我们就会非常羡慕那些能在老板、客户面前谈笑风生的同事。在我和娅娅文各自7年的职场经历里,无论是在国企事业单位时,还是在外企咨询公司里,身边总有那么几位同事,很善于交际,聊天时对各种话题又都了如指掌,连开玩笑时的笑声都比一般人大。他们要么是从小长在官商之家,人情世故极为精通;要么是留学归来,见识丰富谈吐洋气。

一方面是自己的“笨嘴拙舌”,另一方面是别人的“巧舌如簧”,这样的反差,在年会等人多的场合更加明显。别的同事要么主动与老板交谈、喝酒,要么一波人玩得很开心,唯独不善交际、不善言谈的你,坐在那里拿着手机假装很忙。

在这种时候,我们会更加坚定地以为,职场情商高就是嘴皮子厉害、说话漂亮。对这样的高情商人士,我们也只能带着酸味地羡慕嫉妒恨。

我曾经也非常羡慕这样的人, 但渐渐地,我发现老板表面上虽和这样的同事很熟,但业务上真正信任的却并不是这样的“外向君”。同样的,客户真正喜欢的合作对象也并不是表面上能谈笑风生的“交际花”。

这就有意思了,如果那些拥有“高情商”的“外向君”“交际花”都得不到老板和客户的真正信任,那么不善交际的大多数职场人,还有什么指望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要看清“在职场上,高情商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只有从根本上了解什么是职场情商,才能学习、提升情商。误区2:夸赞别人vs让自己顺心

对于职场情商的另外一种误解,是认为情商高的人都很会说话,也就是能委屈自己,让别人高兴。而且,他们不仅有夸赞别人的能力,还有一颗将夸赞别人变成日常工作的平常心。

其实不是,真正的高情商,一定是让自己顺心。

为什么是顺心?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与我们一样,工作几年后发现,每天在职场上打拼,到最后“顺心”才是统领整个职场发展的硬性标准。而所谓的职场情商,本质上就是我们能否取得“顺心”的能力。

顺心,很多时候是小事。我先给大家分享一件有关自己的“不顺心”小事。

职场上的我们似乎比在生活里更敏感、更小气,经常为一点小事自己生闷气。特别是当你混到了“三明治层”(上要应对领导,下要管理好下属)后,这种感觉会更加重。我自己在四年之前开始带新人,缺乏经验,又想显出自己的“权威”,偏偏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自由散漫,讨厌规矩,于是我就经常很受伤。

比如,他们上班总是来得很晚。干我们这行,一般的公司都不会打卡上班,上班时间也在10点左右。如果来得太晚了,老板就会不高兴,会想办法提醒他们。当然,老板是不会直接跟他们说你下次来得早,他会找这些人的直接主管,与他们去谈。在这个过程中,老板最关心的只是结果。

于是,第一次,我跟他们说公司希望我们每天10点左右到,他们说知道了,但第二天还是迟到了,原因是没习惯早起;第二次,我又强调了一遍纪律,他们说知道了,但第二天依旧迟到了,原因是前一天晚上出去和朋友喝酒,回去晚了;第三次,我借老板的话,说老板看到你经常晚来,让我提醒你早点来上班,他们说知道了,但第二天继续迟到了,这次的原因是前一天因为来得晚,所以加班时间长,早上起不来。

这件小事,让当时的我非常头疼。正当我还在想办法如何继续坚韧不拔地提醒他们要早来时,我被人告了一状。原因是因为我的老板很喜欢和他们定期吃饭,了解民情。那位不断被我提醒的小伙伴表达了对我的不满——像是“官僚”一样,天天管他们。老板回来把这条反馈告诉了我,并提醒我要注意带人的方法。

我听到老板这么说后,很生气——明明是你让我要求所有人早到,我尽了我的责任,提醒人家三次要按时上班。现在你不支持我,却来批评我不会带人?看我以后还帮不帮你去管他们。

当然,我那时还没胆大到像本书开头那样直接和自己的老板争吵,所以我在心里唠叨起那位同事来:明明是你自己做得不对,好心好意提醒你,你非但没听进去,反而在老板面前给我告状?看我怎么收拾你。

我后来收拾那位同事了吗?当然没有。原因是我们都太忙了,并且,我是他的直接老板。在外企,我们管每个人直接汇报的上级都称老板,也许这样的老板头衔并不一定高,但他却承担着做好项目上的活、培养称他为老板的小伙伴们的直接责任。我之所以不能也不愿意去“收拾”那位同事,是因为他是我的人,如果我这位“老板”没把他带好,在别人眼里就是我的问题。他们不会说那位同事怎么每天来得那么晚,只会说我不会带领团队。

所以,我能做的就是暂时先把自己的委屈放下,去思考怎么改变我的带队思维及方式。这是一个孤独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了更多不如意的漫长过程,判断是否达标的唯一标准就是自己是否能顺心——当然,前提肯定是解决了同事按时来上班这个问题,我们共同的大老板也因此满意了。

惭愧的是,四年前的我,还没有足够的情商去解决这个不顺心。直到今天,类似如何用合适的方式去做事情,让小伙伴更好地接受,对我来说依旧不是一个轻松的挑战。而且,这并不是我一个人的挑战,而是所有带团队职场人的共同挑战。误区3:不吃亏vs先让别人顺心

关于职场情商的第三个误区,是情商高的人一定很“精明”、很聪明。他们特别会争功,特别会推活儿,总之,这些人个个自己很顺心,从来不会吃亏。

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职场是个是非之地。现实中,不管你“精明”不“精明”,要想通过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获得顺心,这几乎不可能。比如,你可能项目本身做得很顺利,但老板似乎没看见;或者你和老板有说有笑,但部门同事都没给你好脸色;再或者你和几位小伙伴们很合得来,但那几位偏偏是老板的眼中钉。

所以,职场情商的另一部分,是将别人服务好,自己才能真的顺心。这个别人不是所有人,而是指老板、客户、关键同事、合作伙伴等对我们发展至关重要的人。本质上,在职场上打拼,就是要让这些“别人”顺心,最终帮助自己顺心。

在职场上我们很多时候都很迟钝,反应不够快,得罪了别人也不知道(我的一位同事,就经常这么说我;当然,她自己同样有这个毛病)。

曾经有一位伙伴,向我咨询高效的职场沟通。她毕业不久,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市场工作。人很漂亮,也很聪明,做事也刻苦。她的老板也是“80”后,典型的技术男,不善于言辞。

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和我妻子与她约在中关村附近的星巴克。我一般会借对方与我课前交流时间、地点、问题的机会,去观察对方的沟通风格。而在观察这位小伙伴的沟通风格过程中,我发现她的沟通非常自我:比如,在约地点这件小事情上,她不会考虑我住在哪里,只会想到自己去哪里方便。当我主动跟她说,以她方便,让她随便选地点时,她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直接选了一个让我坐地铁还要1个半小时才能到达的地点。

我当然不会生气,因为她是我的客户,通过小事情来判断她日常的沟通风格也是我专业的一部分。与她见面后,我带着前文已有的感觉,继续通过聊天来观察她的沟通方式。在听了她的故事后,我发现她是典型的得罪了人自己都不知道。

我问她平时在沟通中有没有碰到一些实际的困难,她说没什么问题,老板、同事都挺喜欢她的。于是我问她,那为什么要找我来学习高效商务沟通,她说,她想让自己平时与老板或同事沟通时,更有效一些,能听她的话。“所以,你碰到的具体问题是,你觉得老板或同事不听你的话?”我问道。“是的,有时候,我说什么,他们都不认真听,或者听不进去。”她回答。

她的需求非常合理,也与我提倡的“顺心”很一致。职场上,我们谁都希望能按自己的意愿或喜好来办事;我的工作就是帮她训练出这种能力来。但有一个难题,要想让别人顺自己的心,我们得先让别人顺心。凭我的观察与感觉,她在工作中可能不太会照顾别人的心思。

这个判断,在她给我举的例子中验证了。事情是这样的,有一次,她带着她的老板去见客户。因为经验的关系,她在介绍产品时,没有发挥好,对方自始至终没有对她的介绍产生兴趣。

回办公室后,老板就问她自己感觉怎么样。她回答说:“感觉还可以,但没发挥好,下次一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老板听后,不置可否地离开了。她不知道老板这样的反应是满意了,还是不满意,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我,让我来分析一下。

答案当然是不满意的,因为她没顺了老板的心。我不能直接告诉她这个结论,因为可能会打击一位原本很自信的姑娘的积极性。于是,我引导她自己找答案。“如果你是老板,你对今天在客户面前的表现满意吗?”我问。“不满意。”她说。“那你觉得,既然老板不满意,他期待从你这儿听到些什么呢?”我问。

她停下来思考,可能在她工作的这几年里,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想过这个问题。“我觉得老板可能需要一个道歉,并能有一个表态。”她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