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自我修养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2 03:07:07

点击下载

作者:萧枫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会自我修养的故事

学会自我修养的故事试读:

燕昭王以信招才

燕国是中原诸侯国中最北边的一个国家。燕昭王继任时,燕国已被子之糟蹋得残破不堪。国都蓟几乎成了一片废墟。他决心改革政治,加强军事,发展生产,使燕国强盛起来。燕昭王深知:要强盛没有各方面的人才是不行的。于是他就亲自到各地去访求贤才,对有专长的人都去登门求教,只要他们愿意,就聘请他们来朝廷做事。

有一位名叫郭隗的人,很有见识。他在子之作乱时,不肯与这个野心家合作,隐居深山。燕昭王听说,亲自到深山里去登门求教。燕昭王对郭隗说:“齐国趁我国内乱之际,侵占了我们燕国十几座城池。我们燕国被糟蹋得田园荒芜,民生凋敝,至今还站立不起来,令人十分痛心。因此,我诚恳地请求各方面的人士来帮助燕国,使国家迅速强盛起来。如何起步,今天特向先生求教。”

郭隗见燕王有复兴燕国之志,为人又谦虚宽和,礼贤下士,言辞又诚挚恳切,就说:“大王所言极是,要想雪耻,就要使国家强盛起来。要想国家强盛,就要广招人才。要广招人才,就必须使举国上下都知道大王爱惜人才。要是人们都知道大王重视人才,那么天下的贤才就会争着立于大王之朝,来为大王效力了。”燕昭王说:“先生所言深合我的心意,可怎样才能使人们相信我是真正爱惜人才、重用人才呢?我确实是真心实意地求贤,怕是人们不一定理解我的心情。”

郭隗没有立即回答燕昭王提出的问题,却讲了一个故事。他说:“古代有个国王,他一心想得到一匹千里马。他出了好多钱,派了好多大臣到各地去给他购求。可是一连物色了三年,连一匹千里马也没买到。国王非常着急。有个给国王打扫宫廷的人,自我推荐说:‘大王给我千两黄金,我能去给大王买到千里马。’国王求千里马的心情很迫切,就给他千两黄金,让他去买千里马。这人去了三个月后,一天返回朝廷,背回一颗马头来。他向国王回报说:‘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可惜去晚了,等见到那匹千里马时,那马已经死了。我想,马虽死了,也还是千里马,就用大王的千金把它买来了。您看,这就是千里马的马头’。国王一听,十分恼火。说道:‘我要你去买活的千里马,你却买了一颗死马的马头来,这有什么用?白白花去我千两黄金!’买死马头的人说:‘大王息怒,这颗死马头不会白买。这里有个道理,大家若都知道一匹死的千里马大王都肯出千金购买,对活的千里马,自然会更重视的。天下的人都知道大王诚心诚意地要买千里马,那么要不了多久,千里马就会到大王这里来了。’果然,不到一年的工夫,这位国王就得到好几匹千里马。”

燕昭王听完郭隗讲的故事,问道:“先生您讲这故事的意思是……”没等燕昭王再往下说,郭隗就接着说道:“天下的事各不相同,但道理有些是相通的。大王如果真心实意地访求贤才,不妨从我郭隗开始,让我来给您当这马头吧。要是天下人都知道,像我郭隗这样的人都受到大王的器重,那些比我才能更高的人,自然就会不远千里来投奔大王了。”

从此,燕昭王郑重地把郭隗请到朝廷来,拜他为老师,日夜和他商量复兴国家的大计。为了表示对郭隗特别尊敬,给郭隗以优厚的待遇。当时燕国的宫殿被战火烧了,燕王自己没有像样的宫室居住,和大臣们一起办事也是在临时搭的简陋草房内,却单独给郭隗筑起一座高台,在台上给他建筑了华丽的馆舍,又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恭恭敬敬地请郭隗到里面居住。还在这高台上放置许多黄金,任从郭隗花用。因此,人们都称这高台为“黄金台”。

这件事很快传遍四方。人们都知道燕昭王是真心实意地敬重人才,礼贤下士,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都先后聚集到燕国来。著名的军事家乐毅从魏国来到燕国,善于带兵打仗的剧辛从赵国来到燕国,精通天文地理的阴阳家邹衍从齐国来到燕国……这样许多豪士云集燕国,经过几十年的共同努力,燕国又强盛起来。

要宣扬你的一切,不必用你的言语,要用你的行动。

商鞅变法立竿为信

商鞅,是中国战国时期卫国人,姓公孙,名鞅,后在秦国受封领地“商”,就称他为商鞅,也叫卫鞅。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社会改革家。

商鞅年轻时,就非常喜欢研究法律,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开始是在魏国宰相公叔座手下当一名小官。公叔座发现他很有才能,曾向魏惠王建议让他治理整个国家,魏惠王没有采纳,所以,商鞅在魏国始终未被重视。

后来商鞅听说秦国要振兴国力,招募贤人,为了施展自己的报负,毅然离开魏国到了秦国。商鞅到秦国后,经人介绍,拜见了秦孝公,向秦孝公宣讲了“治世不一道,使国不法古”的道理,以及富国强兵的办法,很受秦孝公的赏识。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制定了鼓励耕战的新法令。

商鞅所制定的法令条文,对惩罚和奖励规定得都是很明确、但也是很严格的。他认为要人们遵守法令,就必须先相信法令。他说:“对人的行为怀疑就谈不上名义,对事情怀疑就谈不上取得成就。”他怕老百姓不相信新法能真正实行,所以,在新法令制定好之后,没立即向老百姓公布,而首先取信于老百姓、要老百姓相信他商鞅说的话是算数的,所制定的新法令是要按章办事的,说到做到。要树立变法的信实感,怎么办呢?

商鞅令手下人在咸阳都城南门市场上立了一个三丈长的木竿,公布告示,招募百姓把木竿搬走。如果谁能把木竿搬到北门,就奖励他十两银子。开始老百姓对这件事,都感到很奇怪,谁也不敢搬。过几天还没有人搬。于是商鞅便派人又张出告示说:“能搬到北门的,奖励他五十两银子。”这时,有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木竿从南门扛到北门。商鞅命人真的赏给那人五十两银子。这件事在老百姓中间传开了,相信商鞅说话算数,而不是哄骗人的。商鞅取得了老百姓的初步信任。事过不久,商鞅突然在全国公布了新法令。

新法实施以后,多数人能按法令规定办事,但也有少数人不守法令。商鞅对这些人不迁就,一律按法令办事。开始太子带头违法,商鞅在不便直接处罚太子的情况下,严厉地惩罚了太子的两位老师。这下,谁也不敢违法了,真正做到了令行禁止,于是秦国社会秩序大治,出现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的局面,为秦国后来的强大奠下了基础。

一个人严守诺言,比守卫他的财产更重要。

班超光明正大

班超生在东汉初年,是汉明帝和汉章帝时期的名将。他一生的经历惊险、曲折,有不少传奇式的故事流传到今天。

班超一家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父亲班彪学着司马迁的榜样,写成了《史记后传》;哥哥班固、妹妹班昭又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写出了著名的历史著作《汉书》。

班超虽然生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里,却从小就表现出另一方面的才干。他二十多岁时,有一次,有人告发班固私自编写国史,结果班固被抓进大牢,性命危在旦夕。班超气愤极了,他一个人跑到京城,跪在皇宫外面喊冤。汉明帝听说以后,觉得挺有趣,就把他叫了进来,想听听他说些什么。好一个班超!在威严的天子大殿上一点都不惧怕,他慷慨陈辞,口若悬河。即讲清了哥哥编史书的宗旨,又指出了这部史书的重要作用。汉明帝看他说得头头是道,一高兴就把班固放出来,还让班固到京城专门为朝廷编写史书。

班超也跟着班固来到京城,做些抄写工作,挣钱来贴补家用。班固觉得弟弟很有才华,曾打算让班超来帮他编史书。可他哪里知道弟弟的志向却不在这方面。有一天,班超正在抄写文书,抄着抄着,他烦躁起来。最后,他干脆把毛笔扔在地上,重重地叹了口气说:“身为大丈夫,就该像古时候的张骞那样,到塞外去立大功,封万户侯,怎么能整天闷在书房里靠抄抄写写来糊口养家呢!”这时候,正赶上奉车都尉窦固率军出征匈奴,班超就毅然来到窦固的帐下,做了军人。后来有句成语叫“投笔从戎”,说的就是班超扔下笔杆去从军的典故。

班超在军中作战勇敢,又有智谋,很受窦固的赏识。汉明帝准备派人出使西域时,窦固就把班超推荐了上去。汉明帝也还记得那个为哥哥慷慨陈辞的班超,觉得这人既胆大,又有口才,派他去西域最合适不过了。于是就下令封班超为司马(官名),让他带着三十六个随从,到西域去了。

班超果然不负众望,他第一次出使就降服了鄯善国。消息传回京都,汉明帝很高兴,让窦固给班超增兵。可班超谢绝了,他认为自己身边有原先的三十六名勇士就足够了,降服各国靠的是大智大勇,恩威并施,人多了反而不方便。接着,他带着这三十六人又征服了于阗、疏勒等西域大国。还联合各国军队击败龟兹国,尉头国的进攻,又平定了各国的小股叛乱,还劝降了拘弥、月氏、乌孙、康居等国家。西域从此又与汉朝建立了往来,恢复了“丝绸之路”的交通。在这期间,班超的人马最多不过上千人,但班超对下级诚心诚意,胸怀坦白。遇到危险,他冲在前面;有了功劳,他不独占。为了这,大家都愿意跟着他出生入死,所以,他手下的人个个都能以一当十。

班超功劳越来越大,就有人嫉妒他,背后说他的坏话。

有一次,班超劝降了乌孙国,并且让乌孙王派使臣到洛阳去晋见皇帝。这时候,汉明帝已经死了,汉章帝在位。他见了使臣,非常高兴,大大赞扬了班超的才干,并且同意按班超的主张,联合乌孙攻打龟兹国。汉章帝重赏了乌孙国的使臣,又拿出了许多礼物,让使臣带回去送给乌孙国王。为了表示对来使的尊重,章帝还派了个叫李邑的卫侯(官名)护送使臣回国。

不料,这个李邑却是个贪生怕死的家伙。他率队走到于阗国的时候,正遇上龟兹国攻打疏勒国,虽然他驻扎的地方离战场很远,而且还有别的路可以绕过去到达乌孙国。可李邑却死活也不敢再往前走了,他生怕哪天会遇上打仗,把自己的命运丢在这荒凉僻远的塞外沙漠上。可是,中途退回去,又怎么向皇上交差呢?李邑是进不敢进,退不敢退,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想不出办法来。这时候,有个手下人给李邑出了个恶毒的主意,李邑一听,这才转忧为喜,连忙吩咐人按这个主意去办。

不久,朝廷接到了一封李邑派人送回来的奏疏,里面的大意是说:他到了西域后,发现这里的人野蛮好斗,到处都在打仗,根本就没有归顺汉朝的意思。而班超呢,在这里娶了娇妻美妾,整天抱着儿子享清福,他当然不愿意回到中原,所以班超才对陛下撒谎说西域可以收服。他这是出于个人的私欲,让国家白白地劳民伤财呀!我劝陛下收回联络乌孙的命令,并召班超回京问罪。

这封奏疏的内容一下子就在朝廷里传开了,李邑派回来送信的人又到处散播谣言,那些原来就对班超有成见的人也都活动起来,准备劝汉章帝改变对西域的政策。一时间,班超欺骗皇上的消息闹得满城风雨,舆论对班超很不利。

远在疏勒国的班超听说这个情况后,不禁叹气道:“古时候有个曾参,以仁爱忠信出名。有人嫉恨他,就跑到他母亲那里去造谣,说曾参杀人了。第一次,曾母不信;第二次,曾母开始有点怀疑;第三次,曾母就信以为真了。所以说,谣言重复三次,就不由人不信了。可惜我自己并没有曾参那样大的名气,却碰到了他那样的遭遇。”

没想到,汉章帝却是个头脑清醒的皇帝,他听了大臣们的议论后,立刻驳斥道:“这都是一派胡言!就算班超不想回中原,难道他手下那些将士也没有一个想回家吗?为什么他们都能跟班超一条心,为他出生入死呢?”

随后,汉章帝就下了一道诏书,把李邑臭骂了一顿。责令他老老实实地到疏勒国去见班超,听候班超的吩咐。另外,章帝又给班超下了一道诏书,告诉他说:等李邑到了你那里,你可以把他留下来,任凭你发落。

李邑领了诏书,直后悔自己当初自作聪明,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这回怕真是没命了。可是,等他到了疏勒国,班超却一点也没有为难他,只是叫人招待他住下。然后,班超另外派人护送乌孙国使臣回家。还让使臣带信给乌孙国王,劝他按照常规,把王子送到洛阳去做人质,以表示对汉朝的忠诚。乌孙国王欣然答应了班超的劝说,很快就把儿子送到了班超这里。

这天,班超把李邑叫来,对他说:“李大人,现在有件公务要劳你的大驾,请你护送乌孙王子去洛阳。你看怎么样?”

李邑听后大吃一惊,他原以为班超会狠狠报复自己,没想到班超能这么轻易地放自己回去。他结结巴巴地说:“班将军,难道您真的不记我的过错吗?”

班超淡淡一笑说:“你我都是朝廷大臣,如果总是你害我,我害你,怎么能一心为国家效力呢?即然你的才干不适合在这里发挥,勉强你留下来,对国家也没有好处。所以还是请你回去,我们各自诚心为国尽忠就是了。”

李邑又是羞愧,又是感激,后来,他回到洛阳再也没有说过班超一句坏话。

这边,班超手下的人们却有点不解气,他们对班超说:“李邑这家伙昧着良心造谣生事,险些坏了将军的大事。虽说您胸怀坦诚,不记他过错,可也不应该放他回去呀,万一他又在京城胡说八道怎么办?”

班超答道:“正因为他说过我的坏话,我才要让他回去。这不正说明我们光明正大,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吗?只要我们在反省自己的内心时,没有什么感到内疚的事情,我们就不怕别人说什么。”

众人听班超这样讲,虽然还有点不解气,可都打心眼里佩服班超诚实、坦荡的胸怀,也就更愿意跟着班超去为国尽忠了。

后来,班超率领手下人打了更多的胜仗,还在西域各国传播友谊,帮助那里的人民发展生产,建立友好往来。直到他71岁那年,才奉诏回到洛阳。这时,他已经年老体衰,病魔缠身,回到洛阳一个月后,就与世长辞了。

一个人要想成大事,必须做到诚实守信、胸怀坦荡。

华歆救人救到底

华歆、王朗同是三国时代的人。一次战乱中,他们两人被追兵撵到了长江边。慌乱中,他们找到了一条船。正要开船,岸上又跑来了一个人呼喊求救,也要搭乘这条船逃往对岸。华歆看到这个情景,为难起来,在一边沉默不语。旁人见他犹豫不决,也不好开口。

这时追兵越来越近。王朗着急了,忙对华歆说:“就让他搭船吧,正好船上还有地方,为啥不帮他一把呢?”就这样,那人也与华歆、王朗同乘一条船往对岸逃跑。

船行到江中心,追兵已经赶到岸边。他们看见华歆、王朗的船,便纷纷下水泅渡追赶。泅水的士兵离行船越来越近。划船的艄公累得精疲力尽,船的速度越来越慢了。王朗见此情景,开始着慌了,便打算赶一同逃难的那人下船。华歆连忙阻止王朗说:“我当初所以迟疑,不答应,正是怕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既然已经答应人家同船逃难,怎么能中途丢弃人家呢?”王朗被说得无言以对,只好照华歆的话办。

追兵泅到江心渐渐累了,泅水速度便慢了下来,与华歆他们的船距离又逐渐拉大了。就这样,行船胜利地划到对岸,华歆、王朗及那人摆脱了追兵,那个人也顺利地逃出了虎口。这件事传开后,人们都赞扬华歆办事讲信用,说话算话,在任何情况下也不变卦。

一言之美,贵于千金,所以做人不可说谎。

宋濂守信借书不误期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县西北)人。是中国元末明初著名的学者。他学识渊博,为人处事也非常讲信用。

宋濂从小时候起,就非常喜欢读书学习,钻研学问。但是他家里很贫穷,上不起学,连书都买不起,只好向有书的人借书读。当地郑义门的藏书非常丰富。他也很关心宋濂的学习,常常把书借给他读。宋濂学习十分刻苦,在学习条件相当困难的情况下,还是阅读了大量书籍。当他遇到好书的时候,爱不释手,可是书是借别人的,不能不还,于是他就夜以继日地把书抄写下来。冬天,有时天气很冷,外面滴水成冰,室内也非常冷,连砚台都结了冰,手指也冻得几乎拿不住笔了,但是他仍然坚持加紧抄书,抄完之后,及时把书还回去,从来没有耽误过还书的日期。就因为他诚实守信用,不少人都信得过他,才肯把书借给他读。

到了成年,当地能读到的书,宋濂都读遍了。可是他求学的要求更加迫切了,他就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去寻师求学。有时还要背着行李,赶不回去,就随便找个地方住下来,忍饥挨冻也灰心。有一次他和一位名师约定上门求学,正好碰上下大雪的天气。上路之后,雪越下越大,路上的积雪几尺深,但他为了不失约,顾不得冻坏双脚,还是步行赶去了。到了客栈时,四肢都冻僵了。好心的店主人很受感动,给他热水喝,盖上被子,才渐渐暖和过来。

宋濂求教的老先生,都是很有名望的学者。只要有机会,他一次也不放过求学的时机。他在外地学习,有时寄居在客店里,生活很艰苦,为了节省开支费用,一天只吃两顿饭,衣服穿得补了又补,很破旧。但他以求知为快乐,别的什么都不在意。就这样,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刻苦求学,终于取得了成就。

一个人没有信用,就难以立身处世。

周纯宁可充军也不说谎

周纯(约1080—1129)是宋徽宗时的著名画家。他不畏权贵,诚实为画,招致充军。

一次,开封府尹盛章办了一桌酒席,约他前来作画。因周纯当过和尚,尹盛章说:“大师善于丹青,我慕名已久,今把大师请来,请为我作幅画吧。”周纯见人办席招待,便说:“承蒙大人如此厚爱,怎敢不从命?请出个题吧。”

尹盛章沉吟一会儿,说:“我有两句诗,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咏的是梅,就请用这两句诗的意境,画幅梅花图吧。”

周纯一愣:这两句不是王安石的诗么?尹盛章怎么说是自己的呢?于是他便气呼呼地说:“这两句不明明是荆公的诗么?怎么成了你的新作呢?你要我作画,就请你自己写首吧。”尹盛章万万没有想到周纯竟敢当面揭露他,脸都气青了。

事后,好心的朋友劝周纯说:“他是大官有权有势,你怎么能拧过他呢?他说是他写的就算他的吧,不必要和他认真,你给他画了就算了。不然,你可吃不消呀!”周纯感谢朋友的关心,说:“事实总是事实,怎么能歪曲呢?不管尹盛章的权势有多大,我宁可充军,也不违心地说瞎话!”

朋友只好叹息着走了。后来,尹盛章为了报复周纯,果然找了一个借口把周纯充军到惠州去了。周纯坦然处之,毫不后悔。

事实永远是事实,不可能因一个人而去改变,做人就要做诚实的人,不要做歪曲事实的人。

梁启超信守诺言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著名学者。

1884年,12岁的梁启超第二次离开自己的家乡——熊子乡,坐船前往广州参加学院考试。到广州后,他租了一间公寓,认真读书、学习。考试时,他对答如流,中了秀才。主考官是广东学政叶大绰。他看到学子们的成绩很好,心中十分高兴,特地接见了被录取的学子。被接见后,学子们一个个都走了,只剩下年少的梁启超没有动。叶大绰感到奇怪,问他为什么不走。梁启超很有礼貌地说:“叶大人,学生有件事恳求您帮忙。”

小小的学子,竟敢在三品大员学政面前提出要求,叶大绰先是吃了一惊,然后笑着说:“你有什么请求,请说来听听。”他态度和蔼、可亲。

梁启超听后,十分激动,说:“学生临来考试时,对祖父许下了诺言。如果我这次考试被录取,就请求主考大人给祖父写一幅诞辰寿言”,“你为什么想到这样做呢?”主考官想弄清梁启超的想法。梁启超深情地说:“我的祖父虽然一生没有中举,但他用毕生的精力辛勤地培养我。我今天能够考上,全亏祖父培育之恩。今年,祖父刚好70大寿,作为孙子,我应该感谢他,最好的礼物就是写一条寿言,既肯定他的一生,又表扬他的精神。我想来想去,觉得只有学政大人写的寿言才能满足这两个意思。如果您能写一赠言给他,这是最大的安慰和礼物。因此,我冒昧地求大人帮忙。”

叶大绰听了梁启超的话,觉得他是个诚实的孩子,说的是真心话。他被梁启超的忠诚感动了,于是欣然接受了梁启超的请求,挥笔为梁老先生写了寿言。

梁启超回到家乡,他的父母都很高兴,祖父接过寿言,笑得合不拢嘴。

父亲问梁启超是怎么想起让学政大人写寿言的。梁启超说:“我临走时,祖父问我,这次考试有没有把握。我说,有把握。如果我考中了,就请主考官大人给您写一条寿言。考试后,我被录取了。我要实现我的诺言。于是,我就如实地将我的想法告诉了学政大人。学政大人听了我的话后,真的答应了我的请求!”

祖父说:“超儿很诚实,而学政大人喜欢诚实的孩子,于是,学政大人就写下了如此有意义的寿言了,这正是‘心诚则灵’嘛!”

遵守诺言就等于是保卫你的荣誉。

林基路说话算数

林基路(1915—1943),广东台山人。193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2月,被我党从延安派往新疆工作,用延安的火种去点燃西北边疆的革命火焰。

1940年,林基路任新疆库车县县长,为当地人民办了许多好事,被当地人民誉为说到做到、关心人民疾苦的好县长。

一天,库车县城外,一位白胡子老爹牵着一头奶牛,忧心忡忡地往县城走。半路上,他突然碰见了“米拉甫”(官府负责分配田地用水的人),真是冤家路窄,老爹的儿子就是被这个“米拉甫”陷害入狱的。“你欠水款不缴,还有钱买奶牛!好吧,就用这头奶牛顶水款。”此人说着便和政务警察、包税掌柜强行作价,然后,“米拉甫”一把推倒老爹,把牛抢走了。

老爹从地上爬起来,只觉得天旋地转。正在这时,有人扶住了他。他睁开眼一看,是一位穿旧灰制服的汉族青年,旁边还站着一位中年先生。“老爹,你怎么啦?”汉族青年关切地问。于是老爹把儿子被害入狱和刚才发生的事述说了一遍。他要找林县长告状,救出他儿子。“这就是林县长。”旁边那位中年先生插嘴说。原来,面前这位穿旧灰制眼、态度和蔼的青年人,就是他要找的林县长。“林县长,我求求你呀……”老爹悲痛欲绝地哭着。“老大爷,别难过。”林基路安慰老人一番,接着便询问老爹儿子的名字,又问了那个“米拉甫”、警察、包税掌柜的名字,便告别老人走了。

白胡子老爹心里七上八下地回到了家里。他不知道林县长是否真能为他伸冤。“唉,反正没办法,等着吧。”老人想。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还没到吃晚饭的时候,他的儿子被释放回来了,手里还牵着被“米拉甫”抢走的奶牛。儿子告诉他,是林县长把他从牢房里迎出来,又派县里职员从“米拉甫”手里夺回了奶牛……老爹望着儿子,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在心里念叨着“林县长啊林县长,你说话算数,真是咱维吾尔人的贴心人呀!”

事过不久,县府下了命令:革除现有区、乡、街长和管水的“米拉甫”,另由老百姓重新选举清廉的人担任;革除作恶多端的政务警察,仅留二十几人以维持社会治安;革除包税制和其他苛捐杂税,由县府统一掌管税务。革除三霸,库车人民心里开了花。林基路说到做到,关心人民疾苦的事迹流传在千家万户。

1942年,盛世才阴谋制造共产党“四·一二”暴动案,将林基路逮捕。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和严刑拷打,他坚强不屈,用香火写下了《囚徒歌》,表达了对敌人的痛恨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心。1943年9月他被杀害,时年27岁。解放后,骨灰安置在乌鲁木齐烈士陵园,并建立了“林基路烈士纪念馆”。

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做到,不要做一个言而无信的人。

周恩来信守誓言

周恩来一生以革命事业为己任,从小就树立起强国富民的思想,和甘做“人民公仆”的远大志向,坚持品德修养和锻炼,奉行“言必信、行必果”的做人准则,致诚守信,“言行一致”。他不但希望别人这样做,自己身体力行,直到生命结束也高风峻节,保持着这种宝贵品质。

周恩来九岁那年,母亲病逝、家道贫困,不得不随伯父在奉天(沈阳)、天津等地求学。12岁那年,他入了奉天关东模范学校读书,当时的国蔽民凋的情景激发了他爱国热忱。一次,校长与他谈话,问他学习目的,他坚定明确地回答:“我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他在《学校纪念日感言》中说:要成为“国家人才”,就要“重实际”,“除嚣张浮躁”的风气,不能“浅尝辄止”。主张实实在在,志向专一。15岁那年,他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时很有名的天津南开中学。

在南开读书时,开始就给自己订了一个“五不虚度”的规定,即“读书不虚度、学业不虚度、习师不虚度、交友不虚度,光阴不虚度。”自那以后,说到做到,绝不食言。晚上同学们都入睡了,唯独他住的西斋35号宿舍的灯还亮着。他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与同学共同组织了《敬业乐群》会,先是担任智育部长,后任副会长、会长,亲自主办了《敬业》校刊,一面亲自撰稿,一面辅导低年级会员。在他的努力下,会员们进步很快,《敬业》也成为校刊中的佼佼者。在广泛地社会交际中,诚实守信的思想在他心中又得到进一步升华。一次,全校作文比赛,班级推他为代表参加,他做的题目是《诚能动物论》。文章强调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守诚信,弃伪诈,“以一人手欲掩天下睹,以诈为利,以伪为真,卒至自覆自败。”这篇文章获得第一名。

他在南开学习4年,因为他一贯精志笃学,敦修品行,团结同学,而深受同学和老师爱戴。南开《第十次毕业同学录》对他是这样记载的:“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情感,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于全校文试夺得首席,习字比赛、复列其名,长于数学,捷算赛速,两列前茅”。毕业时,他为同学写了“志在四方”,“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赠言共勉,并且付诸行动,靠同学资助,东渡日本,后赴法国巴黎,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很快由一个挚诚的爱国者,变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

周恩来一生风风雨雨,但对革命事业,对人民始终忠贞不渝。晚年,他又发出最后誓言,使他的宝贵品质达到了最高境界。1973年底,一位外宾在获息他患了癌症时,问他还可以工作吗?他答覆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那段极其困难的日子里,顶着“四人帮”的压力,忍受着病魔的折磨,仍日夜工作,直到逝世。

1975年9月,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来中国访问,很希望能看到他。当时,周恩来,连走四分钟的力气都没有,但为了不让客人失望,他还是走到医院的门口,迎接来访客人。客人们十分激动、高兴。原规定只是见见面,可他又约客人一起合影留念,之后又把客人请到会客室,做了长时间谈话。谈了他访罗时留下的美好回忆,谈了中罗两国的友谊,谈了中国国内形势,他要客人转告本国领导人相信,具有50年光荣历史,用毛泽东思想哺育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有能力把国家治理好的。当客人问到他的身体,他坦然地说:“马克思的请贴,我已经收到了。这没什么,……自然法则嘛。”这是他最后一次接见外国代表团。

1975年春天,他的侄女秉建从内蒙回到北京。得知这一消息,他从病床上挣扎起来,用发抖的手拿着电话筒对秉建说:“你要到基层工作的决心我们支持。”并鼓励周秉建要好好学习蒙语,更好地向群众学习。这年秋天,秉建来北京看望他。这时听他讲话只能贴在嘴上。邓颖超对秉建说:“你伯父最遵守纪律了,他不会同意你到医院的,有什么话我传达你吧。”在医院里,邓颖超问周恩来有什么话要告诉秉建,他艰难地说了三个字:“还要看。”邓颖超回来对秉建说:“伯伯的话是,你过去的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不能代表现在和将来。伯伯对你寄托了无限地希望。”后来,秉建带着伯父的深切希望,又回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为蒙古族人民继续服务。这是他最后向自己的亲人做嘱咐。

1975年的冬天,他在重病中刚刚有点精神,又接见了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一届妇产科学会全体代表,并做了一个多小时的谈话。他勉励妇产科工作者要胸怀世界,眼观全国,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要象春蚕一样,把最后一根丝吐出来献给国家。”与代表合影时,代表要他坐在中间,他不肯,对林巧稚说:“你是学会的主任委员,当仁不让么。”结果,他坐在旁边,留下了难忘的纪念。后来听说林巧稚的医院坐车困难,他立即指示拨给林巧稚他们一辆专车。林巧稚被感动地说:“总理对知识分子这样关心周到,可是他心中却唯独没有自己。”

1975年底,他的病极度恶化,经常处于昏迷状态。12月20日早七点,他醒来就催秘书打电话,要罗青长来见他。罗青长立即赶到医院,急忙走进病房。他正发着38.7℃的高烧,体质相当虚弱,但为了安慰罗青长,他紧紧地握着罗青长的手,强忍病痛,声音微弱地说:“青长同志,想不到我一病,病成这个样子,今天还能见到你……”随后抓紧时间跟罗青长谈台湾情况,关心台湾的同胞和朋友。谈着谈着声音低下去,眼睛刚刚渐渐合上,又顽强地挣扎起来,喝了几口水,又谈下去,直到说不出话来,才疲倦地闭上眼睛。稍停片刻,睁开眼说:“我休息十分钟,你等等,我们再继续谈。”听到这,罗青长再也禁不住自己泪水了。罗青长静静地守在他的身旁,直到下午一点多钟,他慢慢醒过来,在文件材料上,认真做了批示,用颤抖的手,一笔不苟地署上“周恩来”的名字和年月日。

1976年1月,他与世长辞。他留下的遗嘱是:死后,要把骨灰撒到祖国的江河湖海。他真正实践了自己立下的誓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死震动了全国人民。人们说:“他生不争名,死不争地,他活着的时候,不让人们为他立碑树传,可是他那光辉形象永远留在人们心中,树起了永不磨灭的丰碑。”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到做到,不要做一个空谈的人。

邹鲁山不负重托

邹鲁山是抗日时期在陈毅同志引导下,由爱国民主人士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一个典型人物。

邹鲁山是苏北阜宁县人。他聪明好学,仗义轻财,能诗善文,工于书法,精于围棋,亦好京剧。1927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东南大学。获文学学土学位。凭邹鲁山年少英俊、才华横溢,加上其长兄、内弟又在政府、军队任要职,有这诸多社会关系,谋求官职,那时并不是难事。但是邹鲁山嫉恶如仇,洁身自好,憎恶当时社会黑暗,不愿踏入仕途,愿以教育救国,甘在上海一所中学任教。后来深感教育并不能救国,便谢职返回故里。当时,他家乡一带土匪如毛,危害甚烈。邹鲁山便挺身而出,联合地方自卫队,主动多次击溃土匪,保得一方安宁。抗战爆发后,深为祖国命运忧虑,常常慷慨悲歌岳飞的《满江红》唱得声泪俱下,又疾书“还我河山”四个大字悬于中堂,以示一片爱国的赤诚。也曾冒死组织地方武装,袭击过日寇兵船。然而空有一腔热忱,却找不到抗日的前途,常常陷入彷徨苦闷的状态之中。

这时陈毅同志率新四军军部转移到苏北阜宁县西北的停翅港。开始对邹鲁山这位抗日爱国人士引起高度重视,便与军部敌工部长刘贯一商量如何接触邹鲁山的问题。不久,刘部长便派敌工部干事张剑秋,带着陈军长的亲笔信找到了邹鲁山。邹鲁山欣然接见,喜阅来书,几行潇洒苍劲的行书跃入眼帘。“鲁山先生雅鉴:闻君有围棋,若此情属实,能否借给我一用。如方便,请至我处一叙。”署名陈毅。邹鲁山异常激动,当即回答:“陈军长军务繁忙,赐书一介布衣,邀乡间野士至虎帐一叙……”稍有思考,又说:“哦,我想陈军长与我素不相识,从何叙起?一定有抗日大事相议,我当尽早去拜会。”张剑秋同志当即补充说:“邹先生真是大才,很快领会了陈军长的意图。”

一个月后,邹鲁山便随张剑秋来到了军部。陈毅同志闻讯出迎,邀请入室。鲁山见陈军长的豪爽气度顿生敬意,忙谦逊地说:鲁山乡野之人,有辱大驾屈就。呈上一副较好的围棋,聊供将军消遣。陈毅见他过于拘谨,便哈哈一笑说:“邹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定是高手。来,咱们先干一仗!”爽朗的笑声,坦诚的态度,好似故友重逢,一下子缩短了许多距离。

晚饭后,陈毅便与邹鲁山促膝长谈。从当前国难谈到将来美好前景;从毛泽东的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到实行减租减息的当务之急。邹鲁山听得非常入神,连声称赞:“全面精辟,前无古人,治了我的急性病。”两人越谈越投机,直到深夜方息。

1942年4月21日,于大顾庄正式成立射阳县。同年10月,陈毅同志根据邹鲁山的一贯表现和工作能力,推荐他为首届参议长,士绅们一致赞同。邹鲁山从此工作更加积极,他家几乎成了接待站,经常有人住在他家,短则一两天,长则两三个月。由于开支过大,不几年就将田产卖去了大半,生活趋于拮据,但对来往同志依旧十分热情。

1942年冬末,陈毅率军部向盱眙县黄花塘转移。临行之前,陈毅与张茜商量如何安置出生四五个月的小男孩的问题。随军转移吧,一路上多有不便;找当地老乡抚养吧,谁肯承担麻烦,冒此风险?想来想去,想到了邹鲁山。于是陈毅便向他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想法。邹鲁山毫不犹豫,当即表态说:“军长及夫人敢将爱子托付,这是对我高度信任,就是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张茜收拾好孩子衣物,用包被裹好孩子,流着惜别的眼泪送给邹鲁山。邹鲁山轻轻接过孩子,说:“请放心,只要我在,一定保证孩子安全。”

第二天上午,邹鲁山把孩子(当时小名小虎、又称小绔子,即今陈昊苏同志)抱回家。邹母知道了很不高兴,责备鲁山说:“你有好多侄子,随便过继一个都可以嘛,何必抱人家的?”鲁山说:“何必过继伤了他们的感情。我特地抱个婴儿,养大了也是一样啊。”就这样,他瞒过了亲人及邻里,到了晚上夜深人静时才将真情告诉了他妻子。她听了忧虑地说:“这担子比泰山还重呀,孩子有个三长两短,如何向陈军长夫妇交待?”鲁山说:“不要怕,只有我们两个人知道,绝对保密。你得为我多负担繁重的抚养任务。”他妻子点头承诺。从此,为掩人耳目起名“小压子”。鲁山借口孩子胆小,发现有鬼子扫荡立即报信。为避开敌人扫荡,他不顾自家孩子,先将“小压子”藏到芦沟、坟场。一有感冒脑热,鲁山夫妇日夜守护,请医喂药。“小压子”患过猩红热病。鲁山夫妇更是备加照顾,到处求医买药,花了许多财物,终于治好,鲁山夫妇俩为此喜不自胜。

1943年端阳节前一天,陈毅派人将小虎从鲁山家接回黄花塘。临行时鲁山夫妇依依不舍。鲁山的三个女儿忽然不见相处很亲热的“小弟弟”,与父母缠蛮数日,直到得知孩子安全到达,才将真相告诉三姐妹。

1979年9月,当年的“小压子”陈昊苏同志还从北京专程来阜宁看望了两位老人。

只有种下诚信的苗,才能结出诚信的果。

宋庆龄信守诺言

宋庆龄(1893—1981),广东文昌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

全国解放后的一天,一个幼儿园接到通知,说宋庆龄老奶奶要来看望孩子们。大家听了,都非常高兴。大家把室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孩子们都换上了新衣服。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宋奶奶光临。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糟糕,天起风了。霎时间,飞沙走石。大家议论开了:“宋奶奶可能不会来了。”宋奶奶真的不会来了吗?“笛笛”!大门口汽车喇叭响了。是宋奶奶来了!她不顾寒冷,冒着漫天风沙来了。

宋奶奶笑容满面地走下汽车,走到孩子们中间。一位老师怀着歉疚的心情说:“天气不好,您就改个日子再来嘛!”宋奶奶摇了摇头,认真地说:“不,我不能失信,我应当遵守诺言!”宋奶奶给大家讲了她小时候的一件事。

一次,她的同学小珍约她第二天教叠花篮。第二天早晨,爸爸叫醒了宋庆龄,对她说:“今天上午,我们全家到李伯伯家作客,你快起来穿衣服。”宋庆龄听了很高兴,李伯伯家的鸽子最好玩啦!

吃早饭时,她突然皱起眉头发愁了。妈妈奇怪地问:“庆龄为什么不高兴啊?”宋庆龄坚定地说:“今天上午,我哪也不去了!”爸爸惊讶地问:“为什么?”宋庆龄便告诉爸爸妈妈,小珍今天约她教小珍叠花篮。爸爸听了不以为然地说:“唉,过几天学也可以嘛!明天见她,向她解释一下不就可以了吗。”宋庆龄想了想说:“不,你们去吧,我在家里等小珍,我不能失信。”爸爸没办法,为难地问妈妈:“我们的罗莎蒙黛(宋庆龄的英文名字)好认真哩!你看怎么办?”妈妈在中学当老师,她瞧瞧女儿说:“按罗莎蒙黛自己的意愿做吧,孩子是对的。中国有句格言,‘言必信,行必果’嘛!”爸爸被说服了,同意宋庆龄留在家中。

宋庆龄回到书房,复习功课。9点、10点,她耐心地等待着自己的同学。11点了,小珍还没有来。中午了,小珍大概不会来了,宋庆龄感到十分失望。

门开了。宋庆龄急忙抬起头来。“罗莎蒙黛,亲爱的女儿……”原来是爸爸妈妈他们回来了。宋庆龄跑过去拉着爸爸的手问:“玩得好吗?”“好极了,遗憾的是你没有去。”妈妈走过来问:“你的朋友来了吗?”“没有来”,宋庆龄回答。爸爸一跺脚,大声说:“唉,早知道她不来,就不等她了!”没想到,宋庆龄摇了摇头,慢慢地说:“爸爸,不对。她没来,我也要等。虽然没等到,但我心里却非常坦然!”

这就是宋床龄幼年时期遵守诺言的故事。后来,她终生都要求自己恪守信用,决不食言。孙中山逝世后,她继承了孙中山遗志,一生都在为实现孙中山的理想而奋斗,并成为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

瞿秋白的自知之明

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的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

瞿秋白29岁时,就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负责人。他的文章写得十分漂亮,很有激情。他口才流利,讲话富有鼓动性,不用讲稿,一讲就是二、三个小时。他喜欢讲真话,对自己的缺点有自知之明,从不掩盖错误。

在上海时,瞿秋白经常拜访鲁迅先生,一起谈论国家大事,讨论写文章。鲁迅常常称赞瞿秋白文章写得好,表示要向他学习。而瞿秋白则认为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这使鲁迅感到惊讶!

瞿秋白诚实地和鲁迅说:“搞农民运动,我不如湖南的毛泽东,广东的彭湃;搞工人运动,我不如广东的苏兆征、邓中夏;搞军事运动,我不如湖南的贺龙、广东的叶挺。他们才是专家,是共产党的栋梁,我只不过是一个书生罢了。”

瞿秋白敢于在人们面前讲自己的不足,让他的一个同学知道了,那个同学对他说:“你现在是共产党的负责人了,谦虚也不能这样过分,今后谁听你的指挥呢?”

瞿秋白听后,对这个同学说:“你知道共产党最讲的是什么呢?就是实事求是。我在农运、工运、军事等方面确实是比不上他们呀。如果违背了这一点,说我是一个完人,那反而让大家不信任我了。”“你能写一手好文章呀。”同学辩解地说。“会写好文章,不能说我什么都会,这恰恰说明我是一个书生,还有书生气……”瞿秋白严厉地解剖自己。

在一次报告会上,瞿秋白给学员讲完课,走下来时,学员们围住他,都说他讲马克思主义清楚明白透彻。这时,有一个友人也笑嘻嘻地走到他面前,说:“你在上面讲,我在台下听,你讲的报告很好。我觉得你在宣传马列主义方面,还是很有权威的。”

瞿秋白停住脚步,看了友人一眼,又看了看大家,想了想说:“说到宣传马列主义,我比李大钊、陈独秀等差远了。早在五四时期,他们就大声疾呼地宣传改造中国,必须采取马列主义,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搞无产阶级专政,而我,当时还没有真正接受马列主义呢!”说完,头也不回地朝前走去。

瞿秋白不说假话,敢于在别人面前解剖自己。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襟怀坦白,忠诚老实的高贵品质,堪称实践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早期楷模。

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就是实事求是。

刘伯承诚待小叶丹

红军长征时,刘伯承任红军总参谋长,他协助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成功地指挥了许多战斗。在长征途中,他诚恳对待少数民族,取得他们的配合,顺利地通过了彝族地区。

这一天,红军队伍正行进在四川的崇山峻岭中。走在前面的是一位身材魁梧的军人,他就是刘伯承总参谋长。行军中,他问战士:“你们知道前面是什么地方吗?”有的战士回答:“听说是彝族地区。”“刘伯承告诉战士们,这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地区,崇山峻岭,非常难走,原始森林里,还有瘴气,很危险。彝族同胞十分强悍勇敢。但是国民党和地方军阀经常对他们进行烧杀抢掠,所以他们对汉人有偏见,很仇视。我们一定要诚恳对待他们,注重信义,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合作,安全通过彝族地区,顺利完成长征任务。”

刘伯承正向战士们讲述着,工兵连从前面退了下来,他们一个个被扒光了衣服。刘伯承驱马赶上去,一问,原来,当我们先遣队刚刚进入彝族地区时,怀着对汉人的偏见和仇恨情绪的彝族同胞便成群结队满山遍野地涌过来。他们呼喊着,个个挥刀舞棒堵住了前进道路,不让队伍过去。他们见红军并不采取抵抗行动,便一涌而上,抢战士的工具、背包,最后扒光了战士的衣服。工兵连指战员牢记刘总参谋长的指示,坚决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为了团结彝族同胞,他们忍受着,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便光着身子从原路退了下来。

刘伯承安慰鼓励了工兵连的指战员后,立刻驱马赶到刚刚占领的彝宁县城。这座县城里,原先关着一些彝族部落的首领们,他们是被抓来当人质的。刘伯承下令释放了他们,还亲自设宴请他们喝酒,向他们宣讲红军长征的目的和我党的民族政策,希望他们能让部队通过彝族地区。可是,这些彝族首领们疑心重重,当夜便纷纷逃跑了。

为了进一步表示诚心和信义,刘伯承决定,请翻译带路,直接到彝族聚居地区做争取工作。

这天,红军先遣队进入凉山时,又被彝族同胞团团地围起来。红军向他们解释,红军不是来抢夺,只是借路走,也不在寨子里休息。可是彝族同胞不听,照样挥舞刀枪高呼:“不许走,不许走。”

正在混乱中,远处飞驰而来几匹骏马,拥戴着一位长者来到跟前,人群稍微安定下来,来人便是咕基部落首领小叶丹。

红军通过翻译与小叶丹谈话,向他说明来意,同时表示,红军首长刘伯承,愿与小叶丹结为兄弟。小叶丹看见红军纪律严明,深表信服,刘伯承还愿与他结为兄弟,更为高兴,便答应了。

按规定时间,小叶丹率人来到洱海边。当刘伯承赶到时,小叶丹下马准备行磕头礼。刘伯承连忙扶起他说:“不能磕头,咱们是兄弟,应平等相待。”经过诚恳的交谈,刘伯承接受小叶丹要求,按彝族习惯,饮血结盟。

结盟后,小叶丹和彝族同胞在洱海边热烈欢送红军通过彝族地区,并派了向导给红军带路。这样,红军顺利通过了彝族地区,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妄图使红军困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阴谋。

真诚待人,别人也会真诚待你。

陈毅取信于民

解放战争时期,陈毅曾是百万雄师过长江的卓越指挥者之一,并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大上海。在建国初期任上海市市长。他在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革命斗争中,立下了不朽功勋。

1949年初,我数十万大军包围上海,守城蒋军已成瓮中之鳖,上海解放,指日可待。“军队进城后,怎样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呢?”这是陈毅日思夜想的一个大问题。上海情况很复杂,接管这座城市若稍有疏忽,后果不堪设想。搞不好,甚至难以站住脚跟。“怎样从一见面,就给上海人民一个好印象?”一天,陈毅忽然想起史书上有军队“不入民宅”的记载,于是,就在“入城守则”中加了这一条。但在团以上干部会上讨论这个问题时,许多同志想不通。我军与老百姓鱼水情深,在农村都是住在老百姓家里,到上海为什么睡马路?一个团长问:“遇上大雨怎么办?”陈毅郑重而严肃地说:“这一条一定要无条件地执行,说不入民宅,就是不准入民宅,天王老子也不行!这是人民解放军送给上海人民的见面礼!”

总前委在讨论“入城守则”草案时,刘伯承、邓小平都非常赞同这一条。中央军委很快批准了这个“入城守则”。毛泽东回电批复:“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部队进入上海市区后,严守“入城守则”。尽管上海连日大雨,五月的夜晚仍有些寒意,但我军指战员仍睡马路,无一人入民宅。为了不惊扰群众,部队还把战车和军马一律留在市郊,饮水和饭食要从三四十里外送来。解放军官兵每餐只吃少量的咸菜,以保证上海市民的蔬菜供应。

这一切,深深感动了上海人民,他们从这些感人的事实中得出结论: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队伍。上海市人民热情地带着汽水、饼干,纷纷涌上街头慰问子弟兵,整个大上海,呈现出一片亲人相会拥军爱民的动人景象。

信用可以产生无穷的力量,可以摧毁一切丑恶的行径。

张爱萍诚招天下将

张爱萍是一名高级将领,也是戎马一生,手不释卷的儒将。他不单足智多谋,胆识过人,而且非常注重感情,团结人,信任人,重求信义。他笃信“天下之事,成于同,而败于异”。抗日战争初期,他同周恩来同志一起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做统战工作,当时周总理亲自赠给他宋代程颐说的一句话,叫做“以诚待人者,亦以诚而应”。他坚信不移,并经常以此教育和影响自己的下属。正因为他具有这些宝贵的品质,所以,在频繁的戎马争战中,他与同事精诚团结,克服了无数困难,为党和人民屡建奇功。

在中国人民海军建军史上,就记载了他以“诚招天下将”的这样一段历史佳话。

1949年初,党中央发出:“打到南京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命华东军着即组建海军,务必于49年底以前能够配合陆军解放台湾。任张爱萍为华东海军司令员兼政委,着手组建人民海军。要在一年时间内,完成组建海军伍务谈何容易。一无完整战舰,二无海军海上作战指挥人员,以及驾驶舰船,谙熟海军技术人才。从陆军选调上来的兵源,也是未见过海的“旱鸭子”。按照贯例,训练一个航海官需六到九年,一个舰上操作兵需二到三年正规训练。

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张爱萍采取一个大胆的办法:“招贤纳士”。即从原国民党海军人员中,广罗人才。当时,要做出这样的决定,要拿出很大的勇气。有人对这个办法有很大顾虑,认为靠不住。可张爱萍认为,在他们这些人中有不少人,当初投笔从戎,献身海军事业,并不完全为一党一派的私利,而为了抵御外侮,保卫国家免受帝国主义的欺负。在建设强大的海军问题上,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他的想法得到上级肯定之后,立即在全国沿海各大城市设立了招罗原海军人员的登记处。通告一经发出,原国民党海军一大批重要骨干闻讯应召,应验了张爱萍的想法。在登记名单上,除一般人员外,还出现了原海军高级将领:曾以鼎中将、周应聪少将、曾国晟少将等名字,真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徐时辅是一位知识渊博,海军事业的匡世之才,但他又是国民党最高当局的一名亲信,担任过国民党海军司令部办公厅副主任,是国民党海军司令的把兄弟,蒋介石亲自接见他、并授给他“中正奖”。开始时,徐时辅自己有顾虑,怕不被接纳,在我军当时也有人说:像他这样的人,能诚心为建设海军服务吗?张爱萍却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啊!解放前夕,在国民党逃往台湾的关键时刻,他听从了我地下工作者的劝告,没有跟着走,而受到通缉,说明他有爱国心,我们有共同愿望,不能拒之门外。”于是张爱萍亲自接见徐时辅,作了彻夜长谈,面对这位海军全才,恳切地对他说:“欢迎你参加人民海军,建设海军,我们没有经验。希望你真诚合作……”。徐时辅被张爱萍宽厚待人,赤诚相见感动得热泪横流,当即表示愿意参加人民海军,贡献力量。自此以后,张爱萍吸收他参加海军建设的重要会议,任他为华东海军训练处副处长,放手使用,充分信任。使徐时辅终生难忘的是1949年8月份,张爱萍与徐时辅,及其他国民党原海军高级将领一起被毛泽东接见,并合影留念。徐时辅那时34岁,还没有与在北京的未婚妻完婚,张爱萍便催促他尽早去北京完婚。徐时辅爱人的父亲是伪国大代表。有人说:“只他本人就够复杂了,还有这么一个老丈人,张司令何必这么张罗呢?以后怎么说得清?”张爱萍非但没有接受好心劝告,还亲自在北京为徐时辅主持了婚礼。婚礼上,张爱萍祝词说:“祝你们幸福,共同进步!”张爱萍就是这样带着共产党人的赤诚,走进了徐时辅的心扉。张爱萍对徐时辅的并非出自一般关怀而已,而是出自真心诚意,在他亲手制定的人民海军建军原则上,是这样写的: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人民解放军陆军为基础,团结原海军人员,共同建设人民海军。徐时辅被党的政策感召了,也被张爱萍人格力量震撼了,他说:“我要以心换心,把我的全部才华奉献给新中国的海军事业”。自此以后,徐时辅夜以继日的工作。华东海军部队根据徐时辅制定的计划,仅仅用了三个月,就把一批批“旱鸭子”训练成初步懂得海军知识和操作技术的海军人员,与经过学习思想面貌焕然一新的原海军人员,联袂登上了舰艇。不久,一支用多艘舰组成的人民海军,突然出现在东海洋面。人民海军刚刚诞生就威镇海疆,使敌人闻声丧胆。先后配合人民解放军陆军部队解放了滩浒岛、嵊泗岛、舟山群岛及一江山岛;一举击沉了国民党主力舰“太平号”巡洋舰。徐时辅为新中国海军事业的初创,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张爱萍在创建中国人民海军过程中,以“诚招天下将”,也与原国民党海军人员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革命情谊。在“文化大革命”中,徐时辅等人也受到了冲击,张爱萍不顾身家性命,背着“招降纳叛”的重压,出具证明:“工作是我要他们做的,有问题找我好了。”后来,海峡对岸经常传来原国民党当年把兄弟飞黄腾达的消息,但徐时辅始终不悔。每谈到张爱萍,他老人家用手抹着泪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