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完快乐心理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2 03:51:18

点击下载

作者:刘珊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口气读完快乐心理学

一口气读完快乐心理学试读:

前言

一千多年前的绍兴,夜晚气温骤降,鹅毛般的大雪飘飘洒洒,远山近水,一片银装素裹。一位隐士逸性大发,独自在雪夜里吟诗饮酒,酒到酣处,突然想见远方的朋友,于是乘着船行了一夜,天亮时分才到。望见朋友的家门,他突然不想进去了,又乘着船,一边吟诗,一边赏景,欣欣然回了家。旁人认为他行止怪异,他却说:“我想见朋友,就去了。到了地方,又不想见他,就回来了。不过是率性自然而已。”这就是王子猷雪夜访友的故事。他来了,又去了,留下魏晋名士纵情享乐、率性自然的翩然身影。做自己想做的事,难道不是最大的快乐?

一千多年前的平安京,皇宫里侍女钩心斗角,明争暗斗。只有一位侍女站在回廊里,在春晓时等待天空慢慢浮现第一抹红霞,看夏夜池塘边的萤火虫和秋天傍晚归巢的鸟儿,欣赏冬天下雪的早晨。她的《源氏物语》记述的不过是生活中琐碎的小事,却不带一丝烟火气。她笔下的种种故事,流露出来的不是生活的一地鸡毛,而是淡然、闲适与自得其乐。

古人过得悠然自得,为什么生活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的我们却越来越不快乐?佛说:“一切属他,则名为苦;一切由己,自在安乐。”

第一章 乐由心生

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快乐是什么

“睡眠充足,想睡就睡,饮食有节制,肚子饿时才进食,每日都运动,永远不为昨日事烦恼,也不为明日事担忧。”

有一群年轻人生活安逸,游手好闲,没有什么负担,却总是觉得不快乐。他们总觉得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烦恼,于是约定不再过这样的日子,要一起去寻找快乐。

途中,他们遇到了大哲人苏格拉底。他们向苏格拉底询问:“请问快乐到底在哪里呢?”

苏格拉底回答:“告诉你们快乐在哪里之前,你们要先帮我造一条船,待到船造好之日,就是你们得到答案之时。”

为了寻找快乐,几个年轻人欣然同意了。他们商量好造船的每一个步骤,并且紧锣密鼓地开始动工。他们辛苦地上山寻找造船的木料,终于找到了一棵合适的大树。大家齐心协力将大树砍倒,又费劲地将树心掏空,打算做一只独木舟。为了曲线的完美和船表面的光滑,他们进行了精心的打磨,耗去了七七四十九天时间,最后,一只美丽的独木舟终于完成了。

年轻人请来苏格拉底,与他们一起将船放下水,以检验他们的劳动成果。在船上,大家齐心摇桨,还唱起了动听的歌谣。这时,苏格拉底微笑着问他们:“孩子们,你们现在快乐吗?”

这群年轻人不假思索地齐声答道:“快乐极了!”

苏格拉底说:“这其实就是快乐在何方的真正答案。当你专心地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快乐就已然造访了。”

我们经常会感慨:“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感慨的时候不免遗憾万千,但是如果把这句话换个顺序来理解,或许就能够把遗憾变成满足。正因为太过专注地做某件事情,所以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而在这个专注的过程中,快乐的感觉油然而生。

就像故事中的那群年轻人,整天有大把闲暇时光,却无法体会到快乐,因为无所事事没有专注,没有付出,也没有期待,所以不但觉得时间过得很慢,而且会觉得很无聊。

但是,当他们真正投入地去做那只独木舟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强调需要快乐,满脑子只是想着如何更好地完成这个事情,没有时间无聊,没有时间抱怨,便为快乐敞开了门。

有“幼教之母”之称的蒙台梭利在少女时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不快乐的,因为自己想做的事情没有任何人支持她,前方困难重重,而理想则缥缈无影,父亲甚至因为她的“叛逆”而要同她决裂。

有一次,她闷闷不乐地在公园里走着,迎面见到了一个乞讨的老妇人,带着一个看似两三岁的小女孩。她们衣衫褴褛,潦倒不堪,老妇人更是神情疲惫,充满了绝望。可是在小女孩的脸上却看不到任何不快的表情,相反,她很投入地在玩着手上的一张彩色纸片,微笑着,满脸的幸福感。

正是这张笑脸让蒙台梭利大有感触,她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并且以专注的心去追寻,不再难过,也不再为暂时的困境而诸多烦恼。因为她发现,一张彩色的纸片,居然能让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小女孩忘掉这些心酸而快乐微笑,原来快乐生活是如此简单。

我们总是容易为自己设立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往往绚烂而多姿,在很远的前方。我们以为达到了目标就会获得无尽的快乐,但忽略了过程的重要性。

过多地盯着结果,会让我们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让我们执著于最终想要得到的,而无暇关注眼前的事物。不管多么希望三年或者五年后的自己变成什么样子,我们都不可能跳过今天而快进到明天,所以过好每一天,专心地做今天该做的事情,简简单单,就能够获得快乐。

给快乐一个沙发来坐

最幸福的似乎是那些并无特别原因而快乐的人,他们仅仅因快乐而快乐。——威廉姆·拉尔夫·英奇

熊熊和阿宝是一对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上同一所幼儿园的同一班,家又在楼上楼下。这使得两个孩子成了很好的朋友,每天一起上幼儿园,一起放学,有好吃的东西也不忘同对方分享。而各自的家长也因为孩子的原因多了些接触,成了朋友。

一天傍晚,熊熊吃过饭后吵着要去找阿宝玩,想要把爸爸出差带回来的好东西与阿宝分享。两个孩子在院子里的大树下嬉闹,而他们的妈妈也一起来到了楼下,站在不远处聊天。

过了一会儿,突然传来了孩子的哭声。两个母亲慌忙跑过去看,只见熊熊倒在地上,脸上正在流血。熊熊妈急了,大声问:“怎么回事?到底怎么弄的?”

熊熊一边哭,一边断断续续地说:“我们在玩摔跤,不小心……”没等孩子说完,熊熊妈立刻将目光转向了阿宝,凶巴巴地质问道:“是你推倒他的吗?肯定是你,这里也没有别人,你怎么一点儿也不懂事,玩归玩,怎么随便推人呢?”

阿宝看到熊熊妈一脸凶相,吓得不敢说话,可是一旁的阿宝妈不乐意了,顺势将阿宝搂在身后,挥舞着胳膊就同熊熊妈吵了起来。

两个大人你一句我一句,一个比一个凶,她们甚至没有发现身旁的两个孩子已然忘记了前面的小伤痛,继续开心地玩了起来。童真的笑声突然打断了两个大人的争吵,她们面面相觑,无言而尴尬地站在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接下来的问题。

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成年人总是习惯往坏的方面去想,而且把这种“坏”无形地扩大,以至于将整个事情都蒙上了阴影。

就像飞机失事造成的恐慌那样,每一次传来飞机失事的消息,就会有很多人惊恐地质疑,这个最快速便捷的交通工具到底有几分安全性,不幸的人已然不幸,但人们不愿意去关注,在失事的同时,每天仍然有那么多的飞机在平安地往返在世界各地。

大事往往会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出现,要么就是极端正面,要么就是极端负面。如果在极端正面的时候获得了快乐,人们就会误认为快乐只能建立在那种极端的大事之上,从而忽略了每一件小事。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找来了几十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被试,让他们用六周的时间认真观察自己的心情。在实验期间,每个人身上都要佩带一个呼叫器,如果他们感到快乐,就要对着呼叫器说出来,而且要描述当时自己有多快乐。

六个星期过后,心理学家分析了实验结果,最后发现,相比较一个非常大的快乐来说,人们更中意那种一次又一次来临的小快乐,小惊喜。也就是说,很多人希望的是感受快乐的次数越多越好。

但人的心理又是个很奇怪的东西,我们很容易记住那些不一般的事情,而往往忽略或者遗忘一些平凡的事。而那些悲伤、失意、痛苦的事情又都像是被贴上了“不一般”的标签,让人无法忘怀。所以我们时常觉得不快乐,也时常觉得需要去快乐。

有的人喜欢大房子,觉得只有住在大房子中生活的时候才是快乐的;有的人渴望中彩票,觉得只有500万到手的时候才是快乐的。但他们都忘了,给快乐留个沙发坐坐,在没钱买大房子的时候,先买一个中意的沙发,其实就能获得快乐。一直买彩票而一直没有中到头奖,但是每天走路去买彩票的时候,既看到了沿途的风景,又锻炼了身体,这难道不是一种快乐吗?

给不了快乐整套别墅住的时候,至少应该给它一个沙发来坐坐。

快乐让人耳聪目明

烦恼、抱怨、自卑,这些让人不愉快的词语,在某些时候会像一块灰色的布一样蒙住我们的双眼,让我们失去对事物最准确的判断,从而跌入反复苦恼的恶性循环当中去。但快乐不一样,它就像沉沉黑暗里的一道曙光,会让人变得耳聪目明,充满能量。

巴斯特是一个非常乐观积极的人,他没有显赫的家世,但凭着自己的努力,终于在27岁的时候坐到了大学教授的位子上。

可是由于这些年将精力都放在了学习和做研究上,他还没有女朋友呢。这不免让他的家人感到担心,期望着他早日成家。

刚当上教授不久,巴斯特就看上了校长的女儿玛丽小姐。“她像天仙一样美丽”,巴斯特常常在心中感慨道。可是她是校长的女儿呀,而且长得那么漂亮,身边追求者如云,怎样凭着自己根本不优秀的条件,去战胜那么多的“情敌”呢?要是贸然地进攻,不小心惹恼了玛丽小姐,说不定还会遭到校长的谴责。

巴斯特思考了几天,想出了一个绝妙的点子:写几封信,各个击破防线。

首先,他给校长大人去了一封信,在信中开门见山地说:“我喜欢您的女儿,并且非常渴望能够成为您的女婿,可是在追求亲爱的玛丽之前,我还是应该先向您阐明一些事实,让您好决定是默许我对您女儿的追求呢,还是直接拒绝我。”

他在信中坦白地告诉校长,他的父亲只是一个普通工人,靠着微薄的薪水将孩子抚养长大,非常辛苦,同时也很穷,因此他不可能继承任何财产。但是他有健康的身体,并且每天坚持锻炼;他有大学教授的职位,并且工作认真负责,积极进取;他生性乐观,每天都感到快乐,也能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他拥有的不多,但他一直很努力。

在信的最后,巴斯特说:“我希望能把我微薄的一切作为聘礼,来向您的女儿求婚,希望您能够成全我。”

校长看过信后,非常欣赏巴斯特,他觉得这个年轻人胆子大,同时很淳朴,是个值得信赖的人。于是校长把信给女儿看了,并且表示尊重女儿的意见,自己绝不干涉。

接下来,巴斯特发出了自己的第二封信。这封信是写给玛丽的妈妈,也就是校长夫人的。他在信中说:“其实我更加担心的不是我聘礼的微薄,而是玛丽小姐对第一印象的在意程度。说实话,在这一点上我没有信心,第一印象对我来说一向是不利的,但是我记得那些熟悉我的人曾经告诉过我,他们都很喜爱我。”

这封信打动了校长夫人,她告诉女儿,自己对这个年轻人也充满了好感,一切就看玛丽自己的决定了。

最后的“进攻”开始了,巴斯特发出了自己的第三封信。毫无疑问,这封信是写给玛丽小姐的。他在信中用温情而快乐的语气写道:“亲爱的小姐,我知道这样冒昧地向你求婚的确有一些莽撞,但祈求你不要在这一刻放下手中的信,不要那么快地作出决定。因为你有可能错了,时间老人或许会在不久之后告诉你,在我不出众甚至有些腼腆的外表之下,其实有着一颗深爱着你,愿意将满腔热情都奉献给你的心。”

结果当然是巴斯特成功了,玛丽小姐在看过父母收到的信之后,就已经对这个小伙子产生了好感,再加上最后一封信中的诚恳表达,玛丽小姐认定这是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人,应该去珍惜。

没有上好的条件,也没有吸引人的外表,但巴斯特最终还是捕获了爱人的芳心。因为他虽然不帅气,却耳聪目明。他懂得各个击破的原理,懂得如何真诚地用事实说话,懂得合理地去争取,而不是莽撞或者自卑。

在快乐的人眼睛里,世界是五光十色的,对于他们想要做的事情,只有向前去做的直率,而没有瞻前顾后的忧虑。不必要的烦恼少了,自然就更能够看清前进的道路,头脑清醒地想出取得胜利的最佳方法。

转角之处有惊喜

“有时不安和恐惧会遮蔽你心灵的眼睛,让你看不清自己当时的真实处境。但有意思的是,我们总是把事情往坏处去想,而实际的情况根本没有那么糟,这样的做法是非常愚蠢的,因为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它会把我们引向真正的灾难。比如当你开车时,由于速度太快而让车轮打滑,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如果你总是紧盯着旁边的阴沟,那你十有八九真的会掉进去,即使实际上这阴沟离你的距离非常之远!”“问题永远不在于如何使头脑里产生崭新的、创造性的思想,而在于淘汰旧观念。”这是一个名叫迪伊·霍克的人所提出的独特的创业管理理念,而他也被美国著名杂志《金钱》评为“过去25年间最能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八大人物”之一。

纵观迪伊·霍克的前半生,他几十年间一直在逆境中挣扎,辛苦不堪,然而惊喜总是出现在转角之处。

1924年,迪伊出生在美国犹他州。从小他就厌倦学校和教会,不听劝导,让家人很是担忧。到了14岁的时候,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学习生涯已经结束了,他要去工作,可是年龄还未达到国家用工的规定。于是迪伊擅自伪造了一份洗礼证书,将自己的年龄改成了16岁,然后混进了一家罐头厂,找到了一份倒污水的工作。

随后,他开始不停地更换工作,几乎干遍了所有体力活。亲人们都觉得他太过叛逆,算是没救了,今后也不过是个不规矩的工人,温饱都很难维持,所以对他再不抱任何希望。

一转眼,迪伊已经27岁了,打杂的日子已经过去了13年。这时候,一家消费金融公司给了他一份工作。在别人眼中,他算是捡到了一个金元宝,应该好好珍惜才是,这可是一份相当体面的工作呀!

可惜迪伊的骨子里游动着不安分的因素,很快,他集结了一帮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大家开始甩开膀子根据自己的思路干起了事业。新思路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公司业绩大幅度提高。然而保守的公司上层却害怕这个年轻人会彻底颠覆他们辛苦打下的基业,最终将他逐出了公司。

迪伊流浪到了西雅图市,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进入了一家金融集团,做起了主持筹办消费者借贷业务的工作。没干多久,他又开始“不安分”了,用了在上一家公司的老一套——改革和创新。

可惜努力再一次付诸东流,他又变成了一个失业者。

转眼,迪伊已经36岁了,除了要照顾自己,他还要负担妻子和三个孩子的生活,非常困难。所有人到了这个时候都应该认命了,不管有再多天马行空的想法,也应该完全放下,务实地去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于是迪伊只得谦卑地走进了美国国家商业银行的大门,当了一名实习生,在系统最底层做着勤杂工的工作,每天被人使唤得脚不着地。

这样的苦,他一熬就是16年。太过不服输的个性让他一直在吃亏,一直在受苦,但也正是这种个性,让他从未产生过放弃的念头。

1967年,43岁的迪伊终于等到了生命中的转机。他所在的银行开始开发信用卡业务,作为老员工的他争取到了一个协助工作的机会,这时候,他那超越传统的想法终于得到了银行高层的支持。

30多年来,迪伊一直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组织管理理念,这一次,他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积累,迪伊成功了。他发展出了一套“价值交换”的全球系统,创建了一个名叫“VISA国际”的组织。

耗尽人生大半的时光,迪伊终于在转角之处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价值,为生命画上了绚烂的一笔。

成功和喜悦并非遥不可及,大部分时候,它们甚至躲在最不起眼的转角,所以无须为眼前的窘迫而感到绝望,惊喜一定会有的,只要你内心充满信念,一直积蓄着无坚不摧的力量。

遇见梦中情人的快乐

以甜心特有的魅力:好奇心、自主性与爱的特性,展开探险之旅。每一天对甜心而言都是一段不凡的旅程,她知道该如何善用每一天,她拥有魅惑的魔力,将每段遭遇化为生命中难以忘怀的片刻。——菲拉格慕梦中情人

年少时,我们会满怀期待,坚持这世间必定有一个人,在某处为我们静静等待;我们心存美好,坚信这世间必定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情人。为此,我们愿意将真心作为赌注,进行一次次爱的冒险。

但是,当我们靠近梦中情人的时候,我们却迟疑了,不敢相信了,甚至打算扭头离开。那个有着这样那样缺点的人,真的是我们期待已久的梦中情人吗?

相传神明最早造出来的人是有着两个脑袋、四条胳膊、四条腿的怪物,神明不喜欢这样的怪物,挥刀将怪物从中间劈开,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人。原本是一体的两半,从被分开的那一瞬间,就期待能再次成为一体,所以才有了我们苦苦追寻梦中情人的冲动。

既然被分成了两半,人就注定是残缺不全的,如果没有另一半,那么人就会不完整,所以我们必须要寻找另一半来弥补自己的缺陷。

然而就像理想和现实总有很大差距一样,我们在脑海中幻想出来的另一半,与现实中找到的另一半也有很大的差异。

是坚持理想,只求梦中情人?还是接受现实,填补自我的缺陷?

一个二选一的问题,让我们面临两难的选择,也让我们有了许多不快乐。

有的人选择接受现实,不过他最后发现,当初的现实就好比嘴角的白饭粒,而曾经抛弃的理想,却依然如记忆中的红玫瑰,散发出诱人的香。

也有人选择坚持理想,不过他仍然不快乐,因为他发现理想的情人不过是手背上的蚊子血,而放弃了的现实,却升华成了白月光。所以,最后的结论是,无论我们得到了理想或是现实,我们都会不快乐。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情人就是梦中人,梦中人永远是美好的,是心口的朱砂痣,是手心的白玫瑰。当我们得到的时候,当梦中情人走到我们身边的时候,他就已然失去魅力,变成蚊子血和白饭粒。

希腊有位雕刻大师,他娶了一位非常美丽的妻子。他很爱他的妻子,准备为她雕刻一座真人大小的塑像。为了完成给爱妻的礼物,他每天关在屋子里精心雕刻,他的妻子满怀期待,等待丈夫的礼物,不过她最后等到的不是礼物,而是诀别的话语。

雕刻大师爱上了妻子的雕像,他觉得这座雕像才是他梦中的情人,而他的妻子只是给了他认识梦中情人的契机。

原来雕刻大师爱他的妻子,是因为妻子羞涩沉默,而两人结婚后,妻子开始变得唠叨啰唆。所以雕刻大师觉得不会说话的雕像比唠叨的妻子更值得爱。

如果雕刻大师没能娶到他的妻子,他大概不会发现妻子的真性情,反而会对这位美丽的女子念念不忘吧。

所以聪明的人总会分清楚现实和理想,将理想捧得高高的,永远不给它落地的机会。

张爱玲曾经用一个故事诠释爱的真谛。一个美丽的女孩倚在桃花树下,看着对门的男子不紧不慢地走过,轻轻问候:“原来你也在这里。”这简单的一句话,让女孩在历尽人生种种风浪之后铭记了一生,到老不忘。

无独有偶,唐代诗人崔护在一个桃花盛开的春日,偶遇了一位站在桃树下微笑的女子,在那一瞬间,诗人的心被女子的微笑打动。虽然两人最终没能成为眷侣,崔护却为她留下了最美的赞誉,“人面桃花”从此成为美人的代称。

这两段故事中的主角都是幸运的。他们有幸得到了一位可以思念终身的梦中情人。尽管故事并不圆满,但那幸福的瞬间给予主角一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遇见,其实就已经是最大的快乐。不奢求,才能将这份快乐保持到底。

只想吃到美味的冰激凌

想吃的时候就大口去吃,想睡的时候能马上睡着,想做什么事情就抬脚去做。

有个孩子从小身体就不好,他非常想吃冰激凌,可是妈妈告诉他吃冰激凌对身体健康无益,听话的宝宝应该多吃水果和蔬菜,而不是那养嘴不养身的冰激凌。

孩子很听话,尽管很想吃冰激凌,但是为了不让妈妈生气,他从来不说出这个愿望。

儿童节到了,家人给孩子准备了很多礼物,买回了很多美味的水果和零食。人们都认为孩子会很喜欢这些礼物,很享受他们准备的一切。

晚上,该睡觉了,孩子的妈妈发现孩子根本没有拆开那些包装精美的礼物,他只是孤独地缩在墙角,无神地坐着。妈妈很生气,这个孩子如此不知足,不知道感恩吗?收到那么多礼物,为什么还是一副不满足的沮丧样呢?

她忍不住斥责孩子,谁知道孩子却哭了起来,哽咽地说:“妈妈,我好想吃冰激凌。”

成年人总是习惯用自己的思考方式来猜度孩子,他们认为孩子应该喜欢那些他们觉得该喜欢的东西,表现出他们希望他表现的样子。

可是很多时候,即使是自己的孩子,我们也不够了解他们,在我们以为他们是需要电脑,需要大部头参考书,需要一些更好的生活条件的时候时,却忘记了真正能让孩子感到快乐的,也许只是吃上一份期待已久的美味的冰激凌。

向晚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和心爱的他结婚后,很快就怀孕了。婆婆得知这个消息后很高兴,赶来和他们同住,以便照顾向晚和未来的孙子。

婆婆尽心尽力地照顾向晚,给她列了一份很科学的饮食清单,包括每天该吃什么,坚决不能吃什么。向晚在婆婆的严格监督下戒掉了很多“不良”的饮食习惯。

一天晚上,向晚突然非常想吃方便面,这个念头不断在她脑海中跳跃,导致她翻腾到了凌晨三点都没有睡着。最后,她悄悄起身去厨房,给自己泡了一碗方便面。几分钟后,揭开盖子,闻着久违的香味,向晚突然有些激动,几乎要流眼泪了。当她刚刚准备大快朵颐的时候,婆婆竟然出现在厨房门口,大叫一声,抢走了她手中的方便面。

看着被倒掉的面,想着因为腹中的孩子戒掉了很多爱吃的东西,再加上怀孕时极不稳定的情绪,向晚突然无法抑制地号啕大哭起来,把丈夫和婆婆都吓坏了。

也许婆婆不知道,在那个时候,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一碗方便面所能给她带来的快乐。

我们总是在给自己的生活钉上条条框框,尽管循规蹈矩,也未必会快乐,因为抑制内心真实想法是一个痛苦的事情。如果你真的想吃一份美味的冰激凌,何不暂时忽视那该死的生活条例,放纵一下自己,快乐地去吃呢?

快乐会叠加,也能递减

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自己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

一位少年询问智者:“请问我要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快乐,也能够把快乐传递给别人的人呢?”

智者给了他四句话:“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自己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

起初少年并不理解,然而有一次,他遇到了挫折,被诬蔑,被误解,一切努力都白费,他万念俱灰,觉得生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这时,他突然想起了智者告诉自己的话,“把自己当成别人”。

是啊,自己既然已经不是自己,那些挫折也就不再是自己的挫折。跳出来,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看,就会发现一切并没有那么糟糕。

年轻人丢弃了消极的想法,继续努力地生活着。不久,误会消除,他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和认可,事业也发展起来,人人都称赞他年轻有为,对他另眼相看。在这些赞扬声中,他逐渐膨胀起来,骄傲自满。

正在这时,他又恍惚想起了智者的话,“把自己当成别人”。站在别人的角度看自己,忽然发现那个骄傲自满的自己正在堕落。于是他及时收敛起自己的心性,谦虚做人。

后来,他在谈一单生意时对客户非常不满,因为对方事事都要求按自己的规定来,不给别人讨价还价的余地,年轻人几乎要翻脸走人。

这时候,他又想起了智者所说的话,“把别人当成自己”。

他尝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突然觉得那样的要求也可以理解,自己不也是希望能够争取到最大的利益,而根本不顾别人的盈亏吗?

最后他做好了这单生意。

时隔不久,他的事业受到重创,究其原因,竟然是他在无意间犯了一个小错误,然后错误延伸下去,通过一个又一个人,导致了错上加错。

可是要承认出了那么大的问题是始于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客观地来看,后面人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错误,而他只是微小的疏忽罢了。

正当年轻人在胡乱找人当“替罪羊”的时候,智者的话再一次跃入他的脑海,“把自己当成自己”。

对了,我就是我自己,没有人能代替我,既然有成就的时候是我自己,犯错误的时候也应该是我自己。勇于承担的自己才可靠。

年轻人坦然承认了自己的过错。他感到自己已经逐渐领悟了智者说的那些话,成了一个既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同时也能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

于是他给父母买了大房子,不由分说让他们搬过去住。他给妻子买自己认为最好的礼物。和朋友聚会,都是他安排地点,根本不咨询别人的意见。他以为自己这样操心,安排周到,不过是为了替别人省心,给别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可是他意外地发现,这些人并不快乐,父母在城市里生活得很孤独,每天都想回老家。自己送给妻子的礼物,有几份她甚至未拆开包装。朋友们竟也在聚会的时候刻意不通知他。

他感到很迷茫,不由得想起了智者告诉他的话,“把别人当成别人”。别人毕竟不是自己,而他却自以为自己可以了解所有人的心声。他从不问别人喜不喜欢,因为他自己喜欢,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也会喜欢。剥夺了别人的独立性,别人又怎么会快乐呢?

直到这时候,年轻人才真正弄明白智者告诉他的那四句话的含义。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完全是坦途,都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意想不到的事情。有的人能够轻松应对,生活得很快乐,有的人却一直悲苦,毫无对策。究其原因,不过是每个人处理的方式不同罢了。

能够处理好、想通透的人,他们的快乐是层层叠加的,因为想明白了这件事情,接下来的人生路仿佛都有明灯相伴。可是那些处理不好的人,往往会把原本的快乐逐渐弄丢,因为这样的不快乐导致了那样的不快乐,最后削弱了快乐本身的力量。

每个人都是生活的艺术家

艺术源于生活,所以艺术无处不在。从生活中发现点滴,用心思考,我们就能够从中找到令人快乐的理由,成为生活的艺术家。

春秋战国时期,国君想要在自己的宫殿旁边修建一座豪华的别院,于是他命令鲁班务必要在15天内完成准备工作。

经过粗略的计算,鲁班发现要想按国君的意思建造别院,前期至少要准备300根梁柱,于是他带着众弟子上山去砍伐木材。

师徒们在山上搭了临时住所,不分昼夜地干了起来。一连干了10天,大家都累得实在举不起胳膊了,可是也才砍下了不到100棵大树。

工期将至,砖瓦也都准备好了,要是到时候梁柱不能到位,鲁班和徒弟们是要掉脑袋的。想到这里,鲁班连觉都睡不着。他起身去山上走走,想要缓解一下压力。

突然,他感到手不知被什么东西划了一下,一阵刺痛。抬起手来,只见长满老茧的地方竟然已经渗出了血珠。鲁班低下头仔细寻找,发现“罪魁祸首”居然是一棵丝茅草。

鲁班感到很惊讶,他摘下了那片草叶细细观察,发现那看似柔弱的小草,叶片边缘竟然布满了密密的细齿,他又看到旁边还有只大蝗虫,正在啃食这种丝茅草。

鲁班捉起大蝗虫,发现它的板牙上面也有细密的利齿。看着眼前的一切,鲁班突然想到了什么。

他转身跑到竹林,砍了一棵竹子,然后取了一条竹片,将竹片的一边刻成了锯齿状。鲁班叫上弟子,一起用这个新制作的竹片锯树。他们惊奇地发现,只是来回几下,树皮就已经破了,再反复用力几次,树干上就出现了一条很深的沟痕。

可惜竹片本身也因为不断摩擦而很快变钝或直接折断了,于是鲁班想到应该改良一下材质,用铁来制作这个东西,就能够坚持使用更长时间了。

这就是锯子的发明经过。有了它,鲁班和徒弟们在第十三天的时候就提前完成了任务。

从那片划破手的草叶上找到启发,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因为一般人在承受刺痛感的时候,心中更多的是愤怒和抱怨,很难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那“伤害”了自己的事物。从平凡中制造不平凡,鲁班就是生活的艺术家。

鲁班一年到头都很忙,要四处为人们做活。有一次,他去给一家人帮忙,这家人准备做饭招待他,可是却发现没有面粉了,于是这家人只能拿来一些麦子放在石臼里,用很重的石杵去费劲地捣。

尽管很用力,可是忙活了半天,也只捣碎了很少一点麦子。因为麦粒都很饱满,使的劲大了,就会把麦粒砸跑。但要是温柔些,又根本砸不碎。鲁班看着主人家的动作,已经忘记了自己是在等待吃饭,他一心只想着如何改良一下这套“费力不讨好”的工具。

回到家之后,鲁班让妻子找来了两大块石料,然后将其凿成两个大大的圆盘,还在圆盘边上分别安上了两个把手。接着,他又分别把每个圆盘的一面凿出一道道凹槽,最后再将两个圆盘摞在一起,有凹槽的两面相对,中心掏空,装上了一个轴。

看着鲁班忙东忙西,谁都不知道他究竟想要做什么。这时候,鲁班让妻子拿来一些麦粒,把它们放到圆盘的中间,然后推动上面的石盘。不一会儿,这些麦粒就变成了细细的面粉。

大家都为鲁班鼓起了掌,这真是一个绝妙的办法呀,省时又省力。

鲁班之所以能成为令后人景仰的发明家,并不是在于他有多么的聪明,而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一些点点滴滴,然后仔细思考,勤于动手,来解决问题。

生活中像鲁班这样的人其实很多,他们看世界的眼中永远充满了善意和好奇,他们希望这个世界更加美好,人人都能生活得快乐,他们善于从生活细节中发现美好和有用的东西。其实只要愿意用一颗快乐及感恩的心去面对世界,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活的艺术家。

第二章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狐狸

“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即当事人制造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并遮掩自我的伤害,同时通过贬低某人、某物或某事的价值,以减少内心的失望和痛苦,让自己获得心理平衡,因此也叫“价值歪曲”。

从前有一只狐狸在炎热的夏季路过一片葡萄园,藤上挂满了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狐狸又渴又馋,在一大串熟透多汁的葡萄下挪不动脚步了。它心想:“我正口渴呢,刚好摘这串葡萄来吃。”于是它后退几步,突然冲上来,想要够到葡萄。可惜这串葡萄挂得很高,狐狸第一次起跳没有够到。

狐狸并不甘心,它退回去,继续冲刺,跳起来,希望跳得更高,一下子摘下整串葡萄,可是努力了很多次,它总是差那么一点就够到了,结果却是功败垂成。跳了很多次,狐狸累坏了,那近在咫尺的葡萄却是远在天涯,就在那里挂着,却还是吃不到。

狐狸很沮丧,坐在树边喘粗气。一分钟后,它似乎恢复了元气,只见它站起来,笑笑对自己说:“没关系,反正这个葡萄也是酸的,不吃还好,吃了肯定得酸坏我的牙。”

因为没有吃到葡萄,而通过抱怨葡萄酸来安慰自己,也不失为一种调节心情的方式。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生活全然是不如意,但他总懂得用各种方式安慰自己,同时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诋毁别人,然后让自己感到开心。

可是这样的开心是真的开心吗?狐狸本来又饥又渴,在突然看到葡萄的那一刻,肯定是开心的,不过徒劳地辛苦一阵之后,非但没有吃到那让人垂涎欲滴的葡萄,反而把自己弄得更加疲惫,光说一句葡萄酸的狐狸真的就获得了快乐吗?

故事还没有讲完,当狐狸抱怨这个葡萄是酸的之时,被旁边的孔雀听到了。孔雀正是这片葡萄园的主人,它生气地跳起来说:“这些葡萄都是我种的,每年到这个时候都会结出很甜的葡萄,今年当然也不例外。你这家伙不过是吃不到葡萄而说葡萄酸罢了,但事实上这葡萄确实是甜的。”

狡猾的狐狸遭到了奚落,灰溜溜地走了。

或者是狐狸的努力不够,或者是它的人缘不好,孔雀不愿白送给它吃,总之,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就像这只吃不到葡萄而说葡萄酸的狐狸一样,讽刺别人,自己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抱怨是刺穿心灵的利剑

如果有一天,你在喋喋不休抱怨的时候,去照一照镜子,就会发现镜中的自己看上去很可怕,也很陌生。

有一个男孩子脾气很不好,遇到事情总是容易心生抱怨,而不去想真正的解决之道。因为爱抱怨,他经常同身边的人发生矛盾。

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毛病,却很难改掉。因为抱怨总是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就脱口而出了。有一天,他的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意识到自己抱怨了的时候,就去院子里的篱笆上钉上一颗钉子。

一周过去了,男孩子竟然在篱笆上钉了五十多颗钉子。也就是说,他在一周之内针对不同的事情竟然抱怨了五十多次。

随后,他开始越发努力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再冲动抱怨,于是在篱笆上钉钉的频率逐渐降低。这时父亲告诉他,如果能够在一天之中不抱怨任何一次,就可以拔去篱笆上的一颗钉子。

过了几个月,男孩终于拔光了篱笆上所有的钉子,现在的他生活态度变得积极了,凡事都能够从好的方面去思考,去努力,看世界的眼光也变得柔和了许多。

他去感谢父亲对他的帮助,父亲将他带到了篱笆前,指着篱笆上细细密密的钉子印记对他说:“尽管你通过自己的努力拔除了所有的钉子,可是你看到没有,被钉子钉过的地方已经留下了永久的伤痕,这就像一把刺穿心灵的利剑一样,是很难愈合的。如果你总是抱怨别人,你的内心也不可能得到安宁和快乐。”

不要轻易将不满说出口,因为不满是一种于事无补的情绪。不光如此,人在抱怨的过程中很难将坏情绪完全发泄出去,如果情绪得不到释放,就有可能产生积怨,这样的积怨将会是人际交往当中的一根毒刺。

有一天,美国总统林肯先生正在办公室里准备开始工作。这时候,陆军部长斯坦顿突然怒气冲冲地走了进来,一言不发就坐到椅子上。看着他那副模样,林肯知道他一定又在外面受到什么“委屈”了。

林肯心平气和地问他:“你怎么了?遇到什么麻烦了?不妨和我说说,看我有什么能帮你的。”

斯坦顿像是突然发现了林肯这个发泄对象,他遏制不住地冲着林肯咆哮了起来:“你认识那个少将吗?你无法想象,他居然用那么傲慢的语气和我说话,用无中生有的事情来羞辱我,真是让人气愤至极!”

斯坦顿抱怨,无非就是希望林肯能够安慰他几句,再顺道和他一起抱怨一下那个少将的行为,以获得内心的平衡。可是林肯并没有这么做,他对斯坦顿说:“这样吧,不如你写一封信,将你现在所有的不满和抱怨都写在这封信中,你可以狠狠地骂他,以牙还牙,直到你感到舒服为止。”

斯坦顿挠挠脑袋说:“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呢,这真是一个好办法,我非得狠狠骂他一顿不可,他怎么能那么轻慢地和我说话呢?”于是他即刻提笔,飞快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信,洋洋洒洒好几千字。

写完后,斯坦顿把信递给了林肯。林肯一边看,一边说:“没错,骂得不错,要的就是这种感觉。”然后顺手将信扔到了火炉里。

斯坦顿阻挡不及,责问林肯:“你不是让我这么写信的吗?可是写好之后,你为什么又要将它扔进炉子里呢?”

林肯回头笑着对他说:“难道你不觉得写完这封信之后,你的气已经消了吗?要是你觉得气还没有完全消,那么接着再写一封吧。”

抱怨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将不满情绪一直郁积,然后成天挂在嘴边,这种感觉就像是一把利剑,有时候刺穿的是别人,有时候则刺穿了自己的心灵。无论如何,这都不是一件让人感到愉悦的事情,因为抱怨者本身是愤怒的,他的身体在抱怨中自然受到了损害。另外,不满的情绪还会扰乱人的正常思考,蒙蔽他们的眼睛。

而林肯的行事方式则告诉我们,反击回去或发泄在别人身上都不是最好的方法,不妨修炼自己内心的能量,将抱怨转化成一种正面的力量,或许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宁静和快乐。

人人都有红眼病

红眼病一般作为嫉妒的俗称,从心理感受上来讲,前期依次表现为由攀比到失望的压力感,中期则表现为由羞愧到屈辱的心理挫折感,后期则表现为由不服不满到怨恨憎恨的发泄行为。

有个人非常眼红他的邻居,只要邻居开心,他就会非常嫉妒,邻居得到点什么,他就不痛快,邻居家传过来的笑声大一点,他都会烦躁不堪,要是哪天看见邻居买了点什么新东西,他心里几天都不舒服。他每天都暗暗盼着邻居倒霉,可越是这么希望,邻居越是过得好好的,每天见面都喜笑颜开地同他打招呼。他搞不懂,邻居是捡到什么宝供在家里了,为什么每天都这么眉飞色舞的。

就这样,他自我折磨着,每天因为邻居的快乐而眼红,胸中像是堵着一块大石头。

终于有一天,他忍不住了,决定给邻居家制造点晦气,让对方倒霉一把。他去花圈店里买了一个花圈,准备偷偷放在邻居家门口。谁知道第二天一大早,他刚走到邻居家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了哭泣声。这时邻居开门了,看到他手拿花圈,赶紧将他迎进去,说:“你真早啊,谢谢了,真是太感谢了。”原来邻居的老父亲头天晚上去世了,这个花圈正好派上了用场。这个人只得敷衍两句,灰溜溜地走了。

红眼病让他总是看不惯别人过得好,结果给自己套上了一把锁,把自己折磨得够戗。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难以治愈的红眼病,他们甚至不是因为别人比自己强就眼红,而是别人过得好,就已经开始眼红了。别人取得的成就,别人有能力购买的东西,即使自己不需要,也会因为别人尝到了拥有的甜头,而心头酸溜溜的,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屡见不鲜,红眼病很容易让亲人反目,朋友变成仇人。

1820年,继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磁针偏转的事实之后,电和磁的实验引起了英法等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很多人都在重复着奥斯特的实验,试图从这个现象当中发现新的奥秘。

彼时的威廉·沃拉斯顿和戴维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得知奥斯特的实验结果之后,他们一起进行了很多研究,可惜一直没有新的发现。

那时候法拉第刚刚满30岁,在皇家学院还属于年轻的小字辈,没有独立操作实验的资格。但是天生好学的他早就对电学抱有浓厚的兴趣,奥斯特的发现更激起了他极大的研究热情,可是以他的资历,要想闯入当时在物理界已然声名远播的沃拉斯顿和戴维的研究领域当中,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不过,对科学的专注让法拉第勇往直前,他花了三个月时间去研究,思考,实验,最后终于发现了通电导线绕磁铁旋转的事实,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

实验成功后,法拉第同意了朋友提出的尽早将成果公之于世的建议,并将此事委托给了朋友,便带着新婚的妻子去度蜜月了。

谁知道回来之后,等待法拉第的不是荣誉和赞扬,而是学术界对其品德的质疑,因为外界谣传法拉第窃取了沃拉斯顿的研究成果。

当时看到法拉第演示实验的只有沃拉斯顿和戴维两个人,而沃拉斯顿已经坦白,自己和法拉第的研究走的不是一条路线。法拉第希望作为他最尊敬的老师的戴维至少也能为他证明些什么,然而他等到的却是戴维无良的沉默。这个沉默也让法拉第失去了加入英国皇家协会的机会。

很显然,谣言是有人故意传出去的,而这个制造谣言的人,也就是最后不愿意说出真相的人。一切的起因来自于红眼病,看到了自己的徒弟超过了自己,戴维的心有些扭曲了,最终做出了小人行径。

可是红眼病并没有让戴维得到任何快乐,他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成就,就是发现了法拉第这个好学生”。

看来嫉妒的人就算采取行动让别人栽了跟头,自己也未必能够得到真正的快乐。总是眼红地盯着别人的人,内心也必然像囚笼般困顿,没有光彩。

总学井底之蛙呱呱叫

盲目地炫耀未必能够获得快乐,反而容易沦为别人的笑柄。

一口废弃的井中生活着一只青蛙,它从出生就一直待在井里,从没有出去过,它以为这口井就是全世界最舒服的地方。

有一天,井边来了一只大海龟,自称来自遥远的大海。

青蛙为了显示自己生活的地方条件是多么优越,就对海龟夸海口说:“你看我在这里生活得多么快乐啊,每天在井栏边跳跃一阵,锻炼身体;等到跳累了,就回到井底,这里天然清凉,我可以安安静静地把全身泡在水里。等到泡舒服了,我就起来,慢慢地在松软的泥浆上散步,多么舒适啊,比那些鱼啊虾啊的,过得好多了。而且我就是这里的主人,一切都是我说了算,没有天敌出没,也没有旁人打扰,我自由自在,你为什么不下到井里来享受一下这种生活呢?”

大海龟听了青蛙的描述,觉得很好奇,它也想下去看看青蛙所过的神仙般的生活,谁知道它刚把左脚伸到井口,右脚就被卡住下不去了。大海龟急忙往后退了好几步,原来青蛙所描述的只是青蛙自以为是的天地呀,于是大海龟对青蛙描述了大海的情形。“你看到过真正的大海吗?海是那么广大,用千里也不能丈量;海是那么深远,同样不能用千里来衡量。传说四千多年前,天下十年间有九年在发大水,但是海面看起来并没有涨多少。接着的八年间,又有七年是大旱,可是海里的水也没有浅下去多少,可见海里的水甚至不受这些大旱大涝的影响,生活在那个地方才真正算得上快乐呀。”

青蛙听完了海龟的一席话,愣在原地说不出话来。原来自己抬头看见的只是微小的一方天,自己却可怜地以为这就是全世界最好的地方,而且还呱呱地去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无知。

一个人如果眼睛只看得到头顶井口大的一方天,自然不会知道世界的广阔,也不会产生向上的动力,那么所有努力的快乐,追寻的快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快乐,他都很难感受得到,终日懒洋洋,碌碌无为,任凭时间流逝,那么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也会模糊很多。

古时候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呼啸奔腾,灌溉着河两岸的田地,孕育了华夏民族,因此黄河也得名“母亲河”。

有一年,秋雨连绵不绝地下了很久,所有河流都暴涨了,水纷纷汇入黄河,于是黄河之水更加汹涌且宽阔,原先在河中间的沙洲都被吞没了,河水所过之处,都发出巨大的声音。

于是黄河的心彻底膨胀了,它扬扬自得,以为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大的了,无所不能,也无人能敌。于是它顺势而下,一直来到了渤海。

汇入海中时,它四处张望,发现除了来时的路之外,整片海看不到边际,它根本无法知道渤海究竟有多大。于是黄河收起了自鸣得意的表情,对着渤海感慨道:“我之前一直自高自大,以为自己是最了不起的,到了今天我才发现,原来你比我广大多了,简直是无边无际,要是不来到这里,我都不会意识到这些呀。”

谁知道渤海并没有因为黄河这番话而得意起来,他平静地说:“其实我在天地间也不过是一颗尘埃罢了,和天大地大比起来,我又算得了什么呢?”

自以为了不起而自鸣得意的人,往往都看不到周围的世界,既不知道世界的宽阔,也感受不到真正的精彩,所有的时间只是用来无意义地自我满足和炫耀。可是当真正的世界呈现在面前,他们才会明白与其浪费时间夸夸其谈,不如做一些实在的事情,切实努力地看看更高远的天空。

眼前是副有色眼镜

老梁,假若你总是戴上有色眼镜,看一切事物和一切人,假若你把你我之间的冲突当做是个人意气用事,那就是清清楚楚地毁你自己。——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陈平年轻时是一个声名狼藉的人,曾经在魏王门下当差,可是混了很久都没有得到重用,于是又跳槽到项羽手下做事,谁知道和项羽闹翻了,搞得被追杀,连夜出逃。最后他才投效到刘邦手下,担任护军中尉,成了刘邦的坐驾陪乘。

不久,就有很多人向刘邦进谏,说陈平是个不值得信任的小人,品行不端,在家乡的时候就已经和兄嫂私通,被扫地出门,才不得已离开家乡。还说陈平几易其主,是混不下去了才来投奔,刘邦刚刚给了他官职,他就开始接受贿赂,这样的人定会毁掉刘邦的基业。

刘邦听过之后哈哈大笑,他告诉大家:“现在是乱世,如果只是一些品德高尚的人,未必能够对我有用,反而是这样的人,在危急时刻也许会更有办法呢。”刘邦的一席话其实是在提醒大家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一个人在某方面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并不代表他在其他方面都那么糟糕,但如果以一种有色眼光看别人的话,就会发现不了别人的好。

因为有了刘邦无偏见的接纳,陈平自然发挥了自己真正的才能。在楚汉相争时,陈平多次谋划计策助刘邦,最终成了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官至丞相。他的一生,尽管年轻时品行不端,尽管玩世不恭,但毕竟遇到了一个肯公平看待他,给他机会的人,才能有后来的成就。

人们有时会不自觉地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人,这样很容易让一些本来能够成为朋友的人莫名成了敌人,使一些人的才华因为曾经的错误而永远被埋没。常常戴着有色眼镜的人只会觉得别人的错误远远要比优点多,这个世界上悲哀、愤怒、担忧、恐惧的事情,似乎总是要多过那些让人放心和快乐的事情。

这样想要,那样也想要

“拥有幸福需要智慧,智慧的人珍惜得到的东西,有感受爱的能力,而不幸的人们是在计算那些得不到的东西。你静静地坐下想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调整呼吸,心情宁静,阳光照在身上,你觉得自己什么都不需要,可能只需要一袋大米和一桶油,就是这样。”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和佛印禅师两人之间的交情非常深厚,二人时常见面,在一起讨论一些佛法和禅理。

有一次,苏轼又去拜访佛印禅师,两人相聊甚欢,不一会儿,竟然面对面坐起了禅。

苏轼感觉自己坐得已然达到了一种境界,于是就问佛印禅师:“以你看来,我坐在这里像什么呢?”

佛印禅师将苏轼从头到脚打量了一遍,笑着回答:“我看你哪,就像是一尊佛。”苏轼听了很是高兴,心中也免不了得意起来。

佛印禅师反问苏轼:“那么你看我又像什么呢?”苏轼嘴角还挂着得意的笑容,他看佛印禅师穿着暗色僧袍,盘腿坐着,黑黑胖胖一大团,再加上之前同老禅师讨论佛法,自己总是败在下风,于是回答道:“我看你呀,就像是一坨牛粪。”

佛印禅师听了之后没有丝毫生气的意思,只是低头微笑着不说话。苏轼心中暗自想:“哼哼,这次你说不出话来了吧,无言以对了吧。”

于是苏轼满心欢喜地回家去了。到家后,他向妹妹苏小妹炫耀这次赢了佛印禅师的经过。谁知苏小妹听完,并没有像他那般高兴,反而叹了口气说:“哎,你这次还是输给佛印禅师了呀。”

苏轼感到很迷惑,怎么会呢,自己分明说得禅师哑口无言了呀,怎么可能还是输呢?

苏小妹摇着头说:“佛印禅师之所以说你像佛,那是因为他心中有佛,所以他看什么都像是佛。可是你不同,你说他像牛粪,那是因为你心中只有牛粪。佛和牛粪相比,很显然,你又输了。”

心中有佛,自然看什么都是佛;心中有善念,自然看什么都心怀善念;心中有满足之感,自然不会随意地去奢求那些不必要的东西。

所谓欲壑难填,有些人的欲望像深谷一样,很难填满。这种人的内心并不清净,而是混浊不堪,理不清头绪,一味盲目地去追求,不择手段地去获取,直到最后才会发现自己一直心心念念追求的一切,未必就是自己真正需要的。《道德经》中曾这样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人的欲望会左右人的价值取向,而价值取向又会左右着人的生活习惯,进而决定着人的行为结果,欲望太多,会对人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宫、商、角、徵、羽乃基本音调,但是如果毫无规律地混合在一起,就会形成嘈杂的音调,影响到人的听觉,甚至会让人的心智颓废。

酸、甜、苦、辣、咸本是五味,可是如果每样都来点,放在一起调和,口味就太重了,不但会影响到人的味觉,还会干扰人的正常摄入,造成体内营养比例失调。

喜好奔驰狩猎本来是健康的,可是常常这样做的话,会让人变得狂野,心浮气躁,长期剧烈运动对身体也是有伤害的。

喜爱那些珍稀的、奢侈的东西,甚至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收入而盲目购买,只会使自己的生活陷入一团糟。

所以人生应该更务实一些,而不是讲究那些虚的东西,真正需要的就去努力,不需要的就应该懂得放开。这样也想要,那样也想要,只会把自己变成一个贪婪的人。欲望太多会蒙蔽双眼,看什么都是不满的,也就很难有快乐的时候。

感染了踢猫效应

“世上没有真正不快乐的人,只有不肯快乐的心。”

一位女医生去商店买围巾,看着满货架的围巾,她几乎挑花了眼,这个也喜欢,那个也喜欢。她让售货员拿给她试试,一会儿要这条,一会儿又要那条,站在镜子前照来照去,几乎把所有围巾都试了,还是难以决定要买哪一条。售货员脸上的表情越来越难看,最后忍不住抱怨道:“你到底是来买围巾的,还是来试围着玩的?”

这句话让女医生的热情降到了冰点,她愤怒地走出商店,撂下了同样愤怒的售货员。可是女医生的气并没有消,她把这份坏心情带到了医院。

一位病人来看病,女医生给他开完处方以后,病人指着其中一味药说:“这个药实在是太苦了,能不能麻烦您给我换一味药效差不多但没有那么苦的?”

女医生抬起头,没好气地说:“换药?你到底是来买药的,还是来尝药的?”病人一下子说不出话来,拿着药方生气地走了。

这位病人是位老师,他在回程的路上越想越气,恨不得返回去打那个医生两巴掌。结果上课的时候,整堂课都语气“不善”。课后,一个学生因为听不懂某个问题而询问他时,他不耐烦地说:“你这个脑子长着是用来思考问题的,还是用来装糨糊的?”说得那个学生霎时间眼泪汪汪。

也许那个学生至今都不知道那天为什么遭到老师莫名其妙的责骂,而老师也不知道为什么医生会莫名其妙脾气糟糕,说话呛人,当然医生也未必能知道售货员到底因为什么情绪不佳。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们都被坏情绪感染了,而且不自觉地将被感染上的坏情绪传到了别人身上。

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做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的故事起初是这样的。一位公司董事长为了激励下属勤奋工作,决定以身作则,宣布自己上班必然早到晚归。

可是有一天,他早晨边吃早餐边看报纸,居然忘了时间。等到抬表一看,发现要迟到了,于是匆匆开车朝公司赶,在路上超速驾驶。

倒霉的是,他被交警堵下了,开了罚单,最终还是迟到了。到了公司,他为了不让大家注意到自己迟到的事情,便把销售经理叫到办公室,没头没脑地训斥了一顿。

大清早触了这个霉头,销售经理当然愉快不起来。回到办公室,他又气愤地把自己的秘书叫了进来,找碴训了一顿。

秘书更加觉得莫名其妙,于是回头又把手下的助理指责了一番。

助理无故被人挑剔,当然气愤异常,可是他没有下属可找碴了,直到下班,还是垂头丧气,回到家就无缘无故地对着儿子大发雷霆。

儿子没弄明白自己犯了什么错而被父亲骂了一顿,却又不敢反驳,于是便转身把家里的猫狠狠踢了一脚。

小猫莫名其妙被踢,跑出家门,过马路的时候被疾驰而来的车子撞死了。

在生活当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可控制的坏情绪,有时候是自己造成的,更多的时候,或许是别人莫名给予的。而大部分人调节的方式,就是找到一个在一定程度上比自己弱的人,将这种情绪变相发泄出去。可惜的是,很多人在莫名其妙地向别人发火之后,不一定能够获得快乐,反而会将事情演变得更糟糕。

坏情绪的传染速度超乎想象,而且在传染的过程中,威力并不一定会降低。结果就是本来只有一个人因为一点儿小事不开心,但最后却扩散到让很多人都不开心的程度。

与其随便地去发泄,倒不如遇到问题就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及时作出调整和改正,从自己身上就将坏情绪遏制住,那么不但不会让别人感到莫名愤怒,自己也可能在看明白、改过之后,变得开心起来。

总之每个人都不应该轻易去踢那只无辜的猫。

原来自己才是浑身紧张的刺猬

有时候,抓得太牢只会形成逼人之态,快乐和幸福都被逼得无处摆放,不如放轻松一些,让自己,也让别人获得自在。

一天,慧海师父的一个弟子来问他:“师父,什么是修行?”

慧海师父回答说:“饥餐困眠就是修行。”意思是饿了的时候就吃饭,困了就去睡觉,其实就是修行。

徒弟想不通,接着问:“我也是饿了就去吃饭,困了就去睡觉啊,可是为什么我不觉得自己在修行呢?”

慧海师父答:“世上的人大部分如此,在吃饭的时候,通常都不想着好好吃饭,还在花心思想别的事情;睡觉的时候也不好好睡觉,甚至在梦里都是东想西想,不肯安宁。所以其实他们吃饭的时候没有在好好吃饭,睡觉的时候也没有在好好睡觉,自然不是在修行。”

吃饭睡觉,这是我们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但是成了很多人的烦恼,因为我们总是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脑子里还乱七八糟地想着别的事情。

文静是一个成功的女强人,创业,奋斗,再加上结婚生子,一瞬间就过去了十多年。可是据她自己说,这十多年间,她没有一天是轻松的,因为总是有操不完的心,处理不完的事情,从公司到家庭,到孩子,没有一分钟省心的。

对孩子的教育,文静和先生的意见一直没有完全协调好。先生主张让孩子随性发展,做家长的只要给予一些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