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博物馆发展新趋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2 04:00:22

点击下载

作者:北京数字科普协会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数字博物馆发展新趋势

数字博物馆发展新趋势试读:

前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我国以科技支撑文化繁荣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2013年5月30—31日,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在首都博物馆举办。

本次研讨会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指导下,由北京数字科普协会、首都博物馆联盟、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数字化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文物学会文物摄影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是数字博物馆(科技馆)界的综合学术交流活动,也是2013年国际博物馆日和北京科技周的重要活动。来自北京、上海、浙江、西藏、甘肃等省、市、自治区的240多位与数字博物馆(科技馆)建设相关的科技、文博、科普、教育、平面设计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围绕“融合·创新·发展——数字博物馆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会议主题,观点碰撞,案例推送,经验共享,使与会者受益匪浅。

研讨会收到投稿论文和大会发言80多篇,其内容既有关注强化博物馆社会职能,承担社会文化建设责任的积极探索,也有对未来博物馆建设的规划和展望,特别是未来博物馆(科技馆)向智慧博物馆和泛在教育方面发展的新理念的论文;还有探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博物馆、美术馆文化资源的重要作用,又有论述博物馆数据处理、数字资源的管理与规范化操作经验的论文。经过专家评审,我们选择了67篇论文和演讲报告,汇总成《数字博物馆发展新趋势》一书,推荐给从事、关注、参与数字博物馆(科技馆)工作的同仁。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参观、使用和享受博物馆(科技馆)正在成为人们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特别是博物馆免费开放后,越来越多的观众对博物馆的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面对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建设等新技术、新理念的冲击,面对我国13亿公众的数字公共文化需求的大潮和中华文化在全球传播的需求,博物馆(科技馆)工作必须有所转变。这其中不仅是业务模式的转变,更要从传统的技术驱动向业务驱动转变,要以需求为导向,以发展来定位,以服务为目标,实现从注重场景建设到注重内容建设的转变;从博物馆自说自话向引导公众参与、实现互动交流的方向转变。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快速发展、实现数字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目标。

2013年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已然落下帷幕,但是数字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是不会停歇的。作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指导下的数字博物馆综合学术交流活动,自2005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每届均出版了论文集,这一切也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数字博物馆从无到有和日益繁荣,并将见证数字博物馆走向美好的明天。

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赵欣、北京数字科普协会杨春杰、沈林兴和河北大学张新艳、张玲同学做了大量工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加之时间紧,工作量大,在汇编工作中难免出现问题,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编委会2013年7月于北京

一、博物馆数字技术应用与文化创造活力

数字世界中的故宫博物院

——在2013年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上的发言单霁翔(故宫博物院,北京,100009)

首先祝贺2013年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成功举办。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数字世界中的故宫博物院》。几天前,故宫博物院和北京市邮政局联合启动了全国博物馆第一个邮政服务系统,这项服务作为一项便民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活动当天是国际博物馆日,观众很多,也来了很多媒体朋友,大家都希望故宫博物院院长在他们购买的首日封上签字,我也欣然应允。但是,签了四五十人以后,我就感觉手有些酸痛了,朋友们非常体谅我,让我休息一下再签。为什么写字不到20分钟手就酸了?我才意识到自己很久没有这么写字了,一直都在电脑上操作。每天到故宫博物院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进入故宫信息化工作平台,处理公文,查阅信息。应该说,故宫博物院在实现办公自动化方面起步较早,在2005年就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进入故宫博物院信息化工作平台,我会根据每天的日程及会议安排,处理各类公文,并有目的地浏览一些需要了解的情况。例如,各类报批件、合同、采购等公文信息,财务管理系统中的预算信息和固定资产信息,经营管理系统中的各类报表数据,文档资源检索系统中的历史档案、文献信息,文物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藏品信息,等等。故宫的资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古建筑群;二是我们收藏的国内外藏品;三是我们的观众资源。作为院长,每天都需要了解这些资源的动态。比如古建筑,正在实施的工程有哪些,其历史的状况是什么样的,目前工程的进展怎样,这些信息都可以从我们的信息化工作平台中获取。再比如文物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浏览180余万件藏品的详细信息,包括编目信息、研究信息、影像信息、提用信息、伤况信息、鉴定信息,等等。故宫收藏的文物编号分为故字号、新字号和书字号。故字号是指清宫旧藏的文物,这部分文物数量最多,大约占全部文物总数的53%;新字号是指新中国成立以后征集的这部分文物;书字号是指我院收藏的60余万件古籍文献类文物。

前不久,我们向社会公布了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总目,这在全国博物馆中尚属首次。我认为公布藏品总目是博物馆的职责,我们的观众对博物馆的资源,应当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更应当有共享权。对故宫博物院这样一个藏品资源非常丰富的大馆来说,向社会公布文物藏品总目是件很艰苦的事。过去的七年里,在郑欣淼院长的领导下,全体文物部门员工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将每一件文物和它的账卡一一对应起来,得出1807558件这样一个详细的数字,到把它真正公布出来,又花费了将近两年的时间。那么故宫有些什么文物呢?从故宫网站公布的藏品总目上可以看到,我们有53000幅绘画,75000幅书法作品,29000件碑帖,16万件铜器,11000件金银器,19000件漆器,6600件珐琅器,32000件玉石,367000件陶瓷,18万件织绣,11000件雕刻工艺,还有13000件其他工艺,68000件文具,39000件生活用具,2800件仪器仪表,1100件珍宝,42000件宗教文物(其中80%都是藏传佛教文物),还有33000件武备仪仗,5060枚玺印,32000件铭刻,1800件外国文物,还有其他文物将近4000件,以及60万件册的古籍善本和4900件古建藏品。这些信息的公开,就是故宫博物院藏品清理工作的最重要成果。

我们还制作了一个电子沙盘,用以配合我院的文物、古建保护和规划工作。从沙盘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故宫还有哪些地点需要进行环境整治,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合理规划。大家知道,末代皇帝溥仪于1924年11月出故宫,不到一年后的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挂牌成立,到今天,故宫博物院已有88年的历史。但是今天进入故宫的大多数参观者,并没有把故宫作为一个博物馆来看待。除了加大宣传以外,我们还应当在环境整治、保护规划等方面作出更多努力,让故宫成为一座真正的博物馆。例如今年我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的一份提案就是建议今后来故宫博物院参观的来宾车队和相关机动车辆不再穿行开放区域,包括午门广场和午门门洞。这样既有利于保证观众参观安全,又有利于维护故宫世界文化遗产应有的尊严。下面我想简要向大家汇报一下故宫未来的保护规划,其中也牵涉到很多数字建设内容。

第一是午门城楼。午门城楼目前是个现代化的展厅,但是两侧其实还有很大的空间,就是东西各1000平方米的雁翅楼。如果将城楼和两侧的雁翅楼这三部分连为一体,就能获得280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我们想把它构建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规模宏伟、独具特色、外观保持历史风貌,同时内部能够承担任何级别文物展示条件的大型展厅。这个展厅计划于2015年故宫博物院90周年院庆时举办一个气势恢宏的大型展览。

第二是隆宗门以西区域。我们确定了故宫博物院西部开放计划。目前故宫开放的面积占故宫占地总面积的46%,西部开放后,开放面积将达到60%以上。所谓西部,就是隆宗门以西的区域。最近电视连续剧《甄嬛传》在海内外热播,很多观众对剧中甄嬛、华妃等人物居住的环境都非常感兴趣。那么未来要开放的西部地区就是被称为“昔日女性的世界”的太后、太妃、嫔妃的住所,这里有很多佛堂,建筑形制也非常多样。这个地方开放还是很令人期待的,我们计划将最大的一组建筑——慈宁宫,建成故宫博物院雕塑馆,旁边的寿康宫作为原状陈列展览,供观众体验当时后妃的生活。此外,慈宁宫花园也将对外开放。

第三是东华门和东南角楼区域。我们计划将东华门和东南角楼由过去的库房变成开放场所,设立故宫博物院古建博物馆,展示拥有600年历史的紫禁城宫殿建筑的全貌以及古建筑文物藏品。特别是故宫角楼,历来是摄影爱好者创作的对象,观众朋友们都非常喜欢这个建筑,将来我们准备对它进行修缮后连同东华门城楼和一段城墙一起对外开放,观众可以从东华门一直走到角楼,再从角楼一直走到午门。这样一个参观体验过程想必非常引人入胜。

第四是养心殿南边的御膳房。这是一组较大的古建筑,从未对外开放过,目前作为家具库房。我们计划在这里设立故宫博物院古代家具博物馆,故宫里收藏有约6200件精美的明清家具,大多数使用的是紫檀和黄花梨材料,此前很少有机会把它们展示给观众。

第五是延禧宫。这个地方在历史上多次发生火灾,所以末代皇后准备在这儿建一个西洋建筑“水晶宫”,下面有一个很大的养鱼池,人们可以进入地下室观鱼。可惜这组建筑尚未落成就于1909年停工了。到1931年又于池之北、东、西三面建库房,贮藏古物图籍。这组中西合璧的建筑在故宫地下库房建成以前一直存放故宫最珍贵的书画作品。我们计划将这个院子整体规划并建立故宫博物院外国文物馆。故宫收藏的外国文物大约1万件,主要来源于对外文化交流、正常贸易和清宫造办处制作,这在中国博物馆中是很难得的。

第六是端门城楼。端门区域过去由国家博物馆负责管理,最近才移交给故宫博物院。端门位于天安门之后、午门之前,规模和形式跟天安门一样,里面的空间也比较大。我们计划在这里建立故宫博物院数字博物馆。在这里,参观者能较为集中地观看故宫的各种数字展示节目,充分领略端门这个独特的展示场所的魅力,尽享文化盛宴。由于端门位于紫禁城之外,因此下午五点半紫禁城关门之后,这里仍然能够对社会开放,可以有效弥补故宫由于安全等方面原因要准时闭馆的缺陷。

第七是大高玄殿。这里作为明清皇室的私庙,建筑非常精巧。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大高玄殿由机关单位占用,因年久失修,消防设施不健全,一直存在较大的火险隐患。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大高玄殿终于完成腾退工作,正式移交给故宫博物院管理。下一步我们准备对它进行整体修缮并对外开放。我们计划在大高殿以南做道教文物陈列展览,在雷坛建设数字博物馆,在两边的配房建设故宫数字图书馆。在数字博物馆内设立故宫专家讲坛,晚上也可以授课,使其成为市民的文化园地。在数字图书馆内还将陈列故宫出版社出版的各类书籍,喜欢的观众可以购买。

在故宫博物院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数字化的陈列和展示是非常重要的。故宫内廷部分有很多庭园、房间,即使修缮好了,也没办法对观众开放,因为里面陈设的文物价值特别高,空间却特别狭小。比如三希堂,它很有名,但是面积只有4.8平方米,还没有我们家里一个房间大,而且大半间是炕,地下只有2平方米左右的空间,进去3个人就满了。在这种情况下,数字技术就可以大显神通。通过数字技术,人们能够走进任意一个殿堂、任意一个房间,去看任意一个角落。数字世界中的故宫博物院实际上是一个立体的、包含各类数字成果的有机组成。

在数字文化展示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简要汇报如下:

第一是开放路线内的数字文化展示服务。故宫目前每年大约有1500万观众,我们通过设置在重要地点的数字信息屏,向观众提供准确的路线和参观信息。比如,今天又有什么好的展览开幕了,又有什么引人入胜的活动,什么地方太拥挤,建议改变参观路线,等等。同时,还要多设一些电子导览设施,使人们进入故宫以后能够各取所需地确定他们的参观路线。此外,我们还设立了一些视频节目播放区,例如书画馆播放区、主题视频片播放区、知识课堂的体验互动区、陶瓷馆体验互动区、数字故宫体验馆等。我们还在展厅里利用数字技术来展示一些藏品。同时我们也在大力推广自动讲解器,因为它不干扰别人,并且能够听到非常详细和正确的解说。自动讲解器经过不断升级,目前已经拥有40种语言,包括各国语言,也包括维语、藏语这样的民族语言,甚至粤语、闽南语这样的方言,并且将王刚、张家声、鞠萍等不同录音版本都集成在一起,很受欢迎。我去过很多欧洲的博物馆,他们的自动讲解器一般有8种或10种语言,很少超过10种。过去他们的自动讲解器很少有中文,现在基本都有中文了,并且排在日语、韩文之前。

第二是和首都机场合作的“文化国门——故宫印象”项目。这个项目展示区位于首都机场T3航站楼E19国际中转旅客休息区,展厅面积约50平方米,分为视频播放区和互动区。视频播放区播放由故宫制作的10多个经典视频片,而在互动区,观众可以通过全息投影节目,欣赏红山文化代表作“玉猪龙”等。这个项目建成后,受到国内外旅客的好评。

第三,我们也在尝试制作一些视频片和影视作品。最近我们准备提升这方面,联手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等文化单位共同推出大型驻场演出《紫禁城》,建设由歌华集团负责,院线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负责,故宫负责商标管理和内容监制。内容以明代永乐皇帝敕建紫禁城为平台,再现从选址、堪舆、规划、建造一直到气势恢宏地将紫禁城建成的整个过程。希望在2016年能够正式演出,并且在2020年紫禁城建城600周年的时候,成为一个成熟的、代表北京文化的重要节目。

第四是故宫网站。故宫网站比较强大,每天都有100万次以上的点击率。今年我们主攻提升的空间首先是英文网站,今年的目标是把英文网站做大做强,我们准备找专业人士进行把关,内容务求专业、准确、丰富。其次是筹建青少年网站,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网上获取知识,所以我们想把青少年的部分做得更加活泼、寓教于乐。此外还有一些为学术研究服务的专业网站,比如基于影像的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系统。

第五是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这个项目是故宫博物院和日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共同开展的,运用虚拟现实(VR)技术开发再现康乾盛世紫禁城金碧辉煌的雄姿。目前已完成了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养心殿、倦勤斋和灵沼轩等作品。

第六,不断探索新媒体的应用,让更多的人把故宫文化带回家。我们在iPad应用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目前已在苹果商店推出故宫第一部iPad应用《胤禛美人图》。《清代皇帝服饰》《紫禁城里的祥瑞》《清代皇帝的一天》《韩熙载夜宴图》等节目也在制作中。我们还开展了360度全景项目,采用360度虚拟全景技术,对紫禁城建筑内外的实景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并通过互动游览、知识链接等多媒体新技术表现古建筑结构布局、文物历史以及相关文化知识。我们在文化产品的研发、销售方面也不断创新。比如开设故宫淘宝网店、推出宫廷娃娃等一系列受顾客喜爱的产品。此外,故宫出版社拥有国际最领先的书画复制技术,运用这项技术制作的书画复制品获得了海内外朋友的喜爱。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时来故宫参观,临走的时候我们送给她一件书画复制品,她非常高兴。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正在实施的平安故宫工程。平安故宫工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里数字技术也将得到发展和应用。2013年4月16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及国务院八个部委的相关负责同志赴我院西玉河基地调研并召开现场会,正式批准了平安故宫工程。平安故宫,主要指故宫17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的安全、180万件文物藏品的安全以及1500万观众的安全。平安故宫工程重点要解决七大隐患:火灾隐患、盗窃隐患、震灾隐患、藏品自然损坏隐患、文物库房安全隐患、基础设施安全隐患和观众安全隐患。

针对这七个隐患,将建设七项重点工程。我简单地给大家作一个汇报。

第一就是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建设。北院区选址在海淀区,目前选定的区域是一个47万平方米的用地,周围是一个闭合的交通系统和市政系统,中间有一片湿地,北面有一条河,环境很好。作为海淀区北部新区的重点文化项目和未来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将进行多功能的分区使用,包括文物修复与展示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国际博物馆协会培训中心、故宫文化产品研发中心、故宫文化传播中心(包括数字博物馆、数字音像出版等)、宫廷园艺中心和社区文化中心等。其中国际博协培训中心将于今年7月1日在故宫博物院设立。大家知道,国际博物馆协会是我们文博界最早设立、最有影响的国际组织,于1946年成立。国际博协这几十年来从未在巴黎总部以外设立任何机构,这次他们同意在中国设立一个培训中心,并且同意设在故宫博物院,我们觉得责任很大。此外,由故宫博物院主办、文保科技部承办的古书画装裱修复培训班,于2013年3月4日在故宫博物院西玉河综合基地正式开班,并于2013年5月31日圆满结束。共有来自全国11座博物馆和4个研究单位的学员参加了本次培训班。

第二个项目是地下文物库房建设。故宫目前已建成两期文物库房,储存了大约90万件文物。但是现有库房在智能化管理、保护条件、面积等方面都不太适用我们今后的发展。所以我们要进行完善和改造,改造以后我们希望每一间库房的温湿度可以进行智能化调控,文物藏品防震必须达到安全标准,收藏文物的数量能够从90万件增长到120万件左右。

第三个项目是基础设施改造。基础设施改造在故宫是一项非常重大的工程,受古建筑条件所限,多年来一直未能找到最佳的方案。这次我们下决心调整布局,按照“整体规划、论证先行、分区分阶段实施”的原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对现有基础设施,如给水管线、消防管线、雨水管线、污水管线、供热管线、供配电系统、智能化系统等进行全面改造和升级,实现管线的优化管理,方便维护和检修,以及时发现问题,消除安全隐患,以完善、先进的基础设施为故宫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是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项目。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极力要求世界遗产地都要实施的一项工程,故宫在这方面应当起到带头作用。我们已经建立了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平台,成立了专门的监测组织机构,对文物建筑、室外陈设、植物动物、环境质量、游客动态、安全防范、基础设施、馆藏文物、非古建筑、监测保障等十个方面内容进行持续监测,以为专业保护、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每年这些监测成果将会形成一份完整监测报告。2012年的监测报告即将以中文和英文两种文字正式出版。

第五是故宫安全防范新系统。故宫的老中控室在1998年建成,当时公安局来验收的时候说,北京有两个大型公共设施安防系统是最先进的,一个是中央电视台,一个是故宫博物院。前年公安局又来的时候说,北京有两个大型公共设施,安防系统是最落后的,一个是中央电视台,一个是故宫博物院。因为中央电视台要搬家,所以就没提升,故宫哪都不能去,但是也没提升,结果吃了亏。现在我们要抓紧安防系统提升,2012年10月故宫新安防系统正式启用,2013年年底所有的设施将装配完善。这些系统包括防火、防雷、防盗、视频监控、客流监测系统以及展厅温湿度监控系统等。我们还要继续往前走,通过物联网等新技术使我们的安防系统不断更新、更加强大。特别要说的是,故宫的参观人数一直在逐年攀升,2012年10月2日,观众达到18.2万人,远远超过了故宫的承受能力。当大量观众涌入后,如何进行疏导也将是数字故宫的研究方向。再比如文渊阁,于2013年4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那天我们充满期待,中央电视台还架设摄像机拍了一天,结果上午只去了十几个观众。其实此前已经做了很多宣传,但还是要靠数字技术对观众进行引导。

第六个项目是藏品防震。我们将根据北京地区的震情预测和故宫文物保护的具体要求,对展厅正在陈列文物的展柜、台座等进行全面排查,逐步更新升级。对文物库房采用封闭式、轨道式金属质密集柜,以有效防止柜体倒塌,起到防止文物损毁的作用;依据文物藏品的质地、体量,量身定做能够承受相当压力的文物囊匣,发挥囊匣在保护文物藏品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加装减隔震设施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逐步实现对文物库房和展厅内文物的全面抗震防护。

第七是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保护。针对大量院藏文物面临腐蚀、锈蚀等严重自然损坏,将新建古代陶瓷试验和修复研究室、青铜器修复工作室、囊匣制作工作室,建立临时大体量木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室、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室、古字画装裱修复工作室(兼作培训中心)、镶嵌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室等,建立文物修复中心(木器、纺织品、镶嵌、字画装裱等),利用科学技术和传统技艺相结合的方式对文物藏品进行修复。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并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意,故宫西河沿将作为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新址。这个区域位于紫禁城以内、红墙以外,长300多米,计划建设1.3万平方米的文保科技用房。我们计划在2015年将红墙内的9处办公区整体迁出红墙外,将红墙内的区域全部让给观众,实现开放面积达到76%的目标。

最后强调一点,就是我们要格外关注数字化在线存储和离线存储。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大量的数字信息存放在各类储存设备中,可以说它们的重要性不亚于故宫里保管的各类藏品,它们同样承载着无法再现的历史信息。打一个比方,故宫里收藏有历代帝王收集的 29000件碑帖,经过战乱和自然的风化,这些作品原来对应的摩崖石刻很多已经消失,这些碑帖就成为唯一的历史证据,我们再把它们进行数字化的扫描、加工、存储,这些珍贵资源就可以永久地保存下去。

谢谢大家。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与数字博物馆建设

祝孔强(文化部信息中心,北京,100020)

摘要:通过对公共数字文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和数字博物馆的简要介绍,分析当代新技术、新理念的强力驱动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数字博物馆建设出现的新特点、产生的新问题,进而建设性地提出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下数字博物馆建设的新思路、新要求。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数字文化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数字博物馆一、关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1.公共数字文化的概念

公共数字文化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概念,源自于将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行业很早就有专家提出,从公共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要求出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服务设施、服务手段、服务方式配置角度,要建设固定设施、流动服务、公共数字文化三大体系。公共数字文化的突出特点是辐射面广、传播速度快、资源广泛共享,其数字文化的产品既有线上,也有线下,内容包括数字化平台、数字化资源、数字化服务等不同层面。

2011年11月,财政部和文化部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首次提出要“建成内容丰富、技术先进、覆盖城乡、传播快捷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2012年5月,文化部印发《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在“大力推动数字文化建设”一节中更是明确提出要“努力形成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2.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灵魂——文化信息服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分析这段文字,其中蕴含两个主导思想,一个是国家高度重视文化的建设发展,另一个是文化的重要功能是“服务”。作为文化建设内容的一部分,发挥文化信息服务功能也是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灵魂。3.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基础——文化信息资源库(1)文化信息资源内容

文化信息资源的内容非常宽泛,但早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提出要重点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这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在此基础上,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逐步拓展范围,带动数字美术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设,大力整合汇聚非物质文化遗产、国有艺术院团、民间文艺社团等方面的数字化资源,不断丰富和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2)文化信息资源库的国家战略

2012年5月5日,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正式把“文化信息资源库”列为国家战略计划的五库之一。根据近期国家对文化的宏观政策,可以解读出以下几方面信息:一是文化建设已经被纳入国家战略;二是文化信息资源已经被确认为国家的基础战略数据资源之一;三是有关规划文件为文化信息资源建设乃至文化信息化的总体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有力抓手,对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一次难得的良好机遇。二、关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1.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容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包括数字广播电视信息平台、数字电影放映网络系统、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场和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络等。2.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近些年围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国家相继开展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和工作实施计划。文化部开展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数字图书馆工程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数字美术馆建设工程等;国家文物局开展了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等。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工程远不止这些,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工程建设被纳入,规模还将继续扩大。三、关于数字博物馆1.博物馆的功能

在国际博物馆协会第十一届哥本哈根会议通过的章程中明确指出:“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赢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之于众,提供学习、教育、观赏机会。”其中“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博物馆的功能核心。2.博物馆数字化

博物馆数字化是指博物馆各项工作全面地采用数字化技术。博物馆数字化涵盖了文博工作的收藏、保管、研究、陈列、教育、市场等所有的工作内容。3.数字博物馆

数字博物馆的概念很多,这里我们仅选取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数字博物馆是以采集、保护、管理和利用人类文化/自然遗产信息资源为目的而建立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先生在2008年的政协提案中提出,国家数字博物馆工程将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以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为平台,集数字化展示、研究与交流、教育与培训、数字产品开发等功能于一体,重点开展文化遗产数据库(群)及文化遗产档案库、文化遗产数字展示、文化遗产研究与交流、文化遗产教育与培训、文化遗产数字产品开发和博物馆网络联盟等建设工作。4.数字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概括地说,近20年来,数字博物馆的概念内涵经历了展现(representation,即强调藏品的数字化保存和在线展示)、重构(reconstruction,即再现已经消失或已演变的文化遗产)、替代(replacement,即利用信息技术还原历史面貌)和再藏(re-collection,即通过互联网络整合馆际收藏)等四个阶段。今天,人们又赋予数字博物馆以“重现(revival)传统文明辉煌,推动超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实现对中华文明的再认知(recognition)”的更高期望。5.数字博物馆的必备元素

数字博物馆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但有几项内容是数字博物馆的必备元素。一是数据资源,数据资源是数字博物馆的基础,在“内容为王”的时代,没有丰富的资源建设,数字博物馆是无从谈起的;二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必要手段和方法;三是文化服务,文化服务是数字博物馆建设的目标,是数字博物馆功能体现。6.数字博物馆的新特点

随着国家对文化工作的重视,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数字博物馆作为文博领域的重点工程,应该纳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博物馆不再是简单的文物信息展示,而是已经逐渐转向以文物为核心的文化信息揭示与服务。四、共同的课题

数字博物馆作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组成部分,也面临着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同样的课题或者说是难题。1.标准化问题

标准化问题历来是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难题之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和数字博物馆的相关工作尽管已开展多年,但在资源分类标准、数据交换标准、应用服务标准等几方面仍然没有完全达成共识,这些标准化问题分别对应于基础资源建设、系统共建共享和公众接收模式等。2.知识产权问题

知识产权是阻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和数字博物馆发展的又一难题。只有对知识产权的充分保护,保护文化信息资源的原创者和资源拥有单位的合法权益,这样才能保证文化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才能保证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有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也需要管理制度的保障与配合。3.业务协同问题

借鉴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原则要求,由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和数字博物馆建设涉及面较为广泛,也需要科学规划工程项目,统筹部署应用系统,支持跨部门、跨区域的业务协同和信息资源共享,共用成熟技术,更要避免重复建设,有效控制投资规模,切实发挥投资效益。五、现代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下对数字博物馆建设的新要求1.“发展是硬道理”——资源第一

资源是基础,但在现代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下,博物馆行业一定要对资源有新的认识,既要注重保护传统的实体资源,更要注重开发新型的数字资源。资源的获取应该采取多样化原则,可以依托重点工作,采集业务数据;结合行政管理,积累管理数据;围绕课题项目,丰富专题数据;整理资料档案,实现文本数字化;搭建共享平台,探索交换模式;加强国际交流,扩充数据来源;创新采集模式,探索资源采集的社会化途径。2.“众人拾柴火焰高”——联合的力量

相信很多文博界的朋友在实际工作中已经深切地感受到,在数字博物馆建设中单独依靠自身力量已经远远不够,只有联合才是发展之路。这种联合既包括技术、业务上的合作,也有资源的整合、重组;既有博物馆之间横向的交流,也有系统内上、下的结合;既要注重数据的深度加工,也要有资源的广度覆盖。3.“山雨欲来风满楼”——新技术的影响不可忽视

不管我们是否接受,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建设等新技术、新理念已扑面而来。这些新技术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和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冲击已经显现,我们无须将其视为洪水猛兽,更不应排斥抵制,相反,需要做的工作是“广泛引进、合理引导、抢占阵地、为我所用”。不管新技术如何丰富,我们仅需把握住“公众的第一需要”这一本质,牢固树立让数字文化服务无处不在的理念,无论是传统的互联网,还是新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甚至是车载GPS、移动电视、机场车站的宣传大屏等都是提供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的终端,要让广大公众体会到文化信息的无处不在。4.“华丽转身”——渴望的目标

数字博物馆经过多年发展,已积累丰富经验,但在现代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大潮下,仍需要几个方面的转变。首先是业务模式的转变,要从传统的技术驱动向业务驱动转变,要以需求为导向,以发展来定位,以服务为目标;其次是工作重心的转变,要从注重场景建设到注重内容建设的转变,通俗地说就是要学会“讲故事”;再次是工作理念的转变,要从博物馆自建向公共参与、互动交流的方向转变。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数字博物馆全面发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无限繁荣的目标。

以上是笔者在整理一些资料过程中,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和数字博物馆建设的一些思考,不成体系,也难免偏颇,请各位同行多批评指正!

典藏地壳

——现代数字化技术条件下地质类博物馆典藏模式转型的初步讨论曹希平 杨良锋 卢立伍 吕林素(中国地质博物馆,北京,100034)

摘要:2010年,中国地质博物馆在“典型地质矿产标本调查与综合研究”项目中开始试验一种新的典藏模式,即在采集地质标本的同时用数字化影像和图像方式记录标本所代表的地质体的信息,其中包括标本在该地质体所处位置的影像图像信息。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数字化影像图像来整合一个地质体不同位置的标本,从而反映该地质体的整体信息,达到在博物馆异地典藏地质体的目的。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已有一批成功的实例,并建立了一套成熟的技术方法。

这些实践通过现代数字化技术创立了一套新的典藏模式。从理论上讲,用这种典藏模式记录的地质体可以连成片而达到记录完整地壳的目的。未来地质博物馆为学者和学子展示的将是三维全球地质图形图像,并提供图像图形中各典型部位的典型标本实体供研究、观察、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为博物馆带来一系列的变化和变革。中国地质博物馆由典藏地质标本到异地典藏地质体以致地壳的典藏模式转型只是尝试之一。

关键词:博物馆 典藏 信息技术一、背景介绍

博物馆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藏品。地质类博物馆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作为藏品的标本。对博物馆来说,藏品在则馆在,藏品无则馆亡。中国地质博物馆自1916年建馆,曾经历多次战乱和动乱,馆藏从北京到南京,从南京到长沙,从长沙到重庆,又从重庆回到南京、北京。虽馆舍变,人员变,机构从属关系变,但因馆藏保存下来,所以才一脉相承地延续至今。

藏品是供研究与观赏而不是供消耗的实物,藏品的价值在于藏品所承载的信息。藏品承载的信息价值高,藏品的价值就高。而一块不知产地、年代、岩性,信息量很少的地质标本则基本不具备典藏价值。因此,博物馆最重要的资源是藏品中蕴含的信息,藏品实物不过是这些信息的载体。

博物馆的数字化对象主要是藏品信息,在自然科学类博物馆通常又称标本信息。我们过去认为,藏品信息数字化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数字化输出向观众、研究人员等用户提供更加方便、更加高效的服务。但近年的实践中我们发现,藏品数字化的作用、功能会超出数字化初期的想象。例如,数字化引起地质类博物馆典藏模式转型就是一例。二、典藏模式的初步探索与试验实例

为了增加地质标本所承载的信息量,中国地质博物馆从2010年开始在“典型地质矿产标本调查与综合研究”项目中试验一种新的标本记录方式,即在采集地质标本的同时用数字化影像和图像方式记录标本所代表的地质体的信息,其中包括标本在该地质体所处位置的影像图像信息。这样,我们得到的不只是标本信息,还扩大到标本所代表的地质体的信息。

新标本记录方式带来如下变化。(1)标本著录内容:由对标本实体的描述到实体描述加图形、图像化背景地质体描述。由过去只标注标本所在政区信息到加注其所在地质体信息和其所在位置信息。因为地质体分布与政区分布不一致,所以这种方式使著录信息更丰富、更确切。(2)标本功能:过去标本反映的是抽象的某一类地质对象,现在标本成了反映一具体地质体的介质,使描述更加客观、具体。(3)典藏单元:使典藏单元由标本本身转换为标本所代表的地质体,而标本成为地质体典藏的载体之一。(4)对博物馆社会职能的影响:原博物馆社会职能之一是典藏地质标本。新的典藏模式使博物馆成为地质体异地典藏的场所(这有别于SITE MUSEUM原地典藏)。(5)建立了传统博物馆业务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成功转型的一个实例。我们的项目通过数字化影像图像来整合一个地质体不同位置的标本,从而反映该地质体的整体信息。这是一种新的典藏模式。

从理论上讲,用这种典藏模式记录的地质体可以连成片而达到记录完整地壳的目的。未来地质博物馆为学者和学子展示的将是三维全球地质图形图像,并提供图像图形中各典型部位的典型标本实物。三、结束语

地壳一直在活动、变化。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就是恢复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壳和地壳局部状况,以便推导地壳演化过程和产物。现代信息技术使地质博物馆圆了一个典藏岩体、地质体,以及整个地壳的梦。随着时间的积累,这种典藏将能够反映大规模地质体的演化过程。博物馆技术发展将使地质科研和科普更直观、更客观、更方便。

战略趋势与技术前瞻

——“2012地平线报告·数字博物馆”版解析张浩达 李丽(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100871)

摘要:2013年5月,由新媒体联盟和EDUCAUSE联合推出的《地平线报告·2013高等教育版》(NMC Horizon Project 2013 Higher Education Edition)已经发布。这是2004年以来,国际新媒体联盟和EDUCAUSE联合推出的第10份系列报告。此系列报告还包括自2009年开始发布的《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NMC Horizon Report:K-12 Edition)和2010年开始发布的“地平线报告·博物馆版”(NMC Horizon Report:Museum Edition)。

本文对2011~2013年的地平线报告,尤其是2012年“地平线报告·博物馆” 版作了较系统、详细的阐述,并分析了其研究方法和事实流程,描述了数字博物馆在未来1~5年内将采用的新技术的具体案例。

关键词:地平线报告 数字博物馆 新兴技术一、什么是地平线项目与年度报告

ELI是一家致力于通过信息技术革新来提高人们的学习水平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是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项目的开创者。当EDUCAUSE对用技术的手段来促进高等教育萌发兴趣之时,ELI专门为此开发了创新性的技术,并将其运用到提高学习水平和促进教学改革的实践中。

新媒体联盟(NMC:New Media Consortium)是由全球近300个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亚洲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博物馆、学习中心、基金会等领先学习机构组成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致力于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中的研究和运用,总部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奥斯汀。近20年来,联盟和它的成员致力于探索和开发在学习、研究和创造性探究方面的应用程序的新兴技术。

2002年,新媒体联盟启动实施地平线项目(The Horizon Project),以新兴信息技术进入教育主流性应用的潜能作为主要评估标准,开展持续而系列化的质性研究,以年度报告的形式向学习机构提出关于新兴技术、关键趋势和重要挑战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并力求实现研究和实践的互动。

自2005年以来,“地平线年度报告”成为ELI与NMC这两大组织最引人关注的合作项目,来自两个组织的成员参与了该研究报告的撰写和发布。报告新兴科技可能会在未来5年左右的时间里对全球各种大型企业产生的各种重大影响。这个报告每年都会反复修订。二、地平线报告的组织与实施

地平线报告的实施过程:历年的地平线项目都采用相同的研究组织、实施方法和工作流程。这些方法和流程都经过严谨设计,主要包括团队组建、文献综述、达成共识和成果应用等四个阶段,通过网络在线协作的方式完成。1.团队组建

地平线项目在每年夏天经遴选成立专家委员会,正式启动本年度的研究工作。专家委员会通常有30~40个成员,都是来自全球的教育、研究、技术等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2.文献综述

专家委员会首先将围绕新兴技术或实践进行系统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回答并评述五个研究问题(这些问题每年都相同),形成一个关于技术、趋势和挑战的候选列表。3.达成共识

通过多重反复的德尔菲法形成专家共识,每位专家通过在线投票系统将自己确定的新兴技术进行系统评级后放置在不同的采用时间段中(多项选择模式),并可以设定不同选项的权重。全体专家评级的结果将被汇集到一起,从最初的80多种候选技术中自上而下遴选12种评级靠前的技术(在3个时间范围中每个时间范围确定4种候选技术),形成一个“精简列表”,再邀请其他研究兴趣团队或教育机构参与对精简列表内容的网络研讨。专家们在吸收社区讨论的基础上,按照地平线报告的基本体例结构完成对12种新兴技术的综述。最后再组织专家进行评级,排名前6位的新兴技术将最终被确定为年度报告的评级结果。年度报告的关键趋势和重要挑战部分也是通过相同的程序由专家评议的方式确定。4.成果应用

研究报告是一种研究结果,也是形成研究议程的第一步。新媒体联盟的会员机构每年将利用本年度研究报告开展“走向研究”活动,鼓励学习机构的师生、研究者在不同领域围绕这六种新兴技术或实践继续进行研究和讨论,开展项目展示、政策阐述、工具和技术应用等活动,发挥研究对实践的促进作用。三、“地平线报告”内容概述

为了让大家对过往的状况有所了解,我们将以表格的形式对2013报告年的具体内容做个概括介绍。从表1中我们不难看出,一年一度的“地平线报告”会从主要的趋势、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应用的新技术三方面做具体的阐述。2013年“地平线报告”结构表四、“地平线报告·博物馆版”内容简介

截至2010年,“地平线报告”已在教育界内取得了普遍的认可,为了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研究,新媒体联盟开始从博物馆背景下的教育入手,发布了“地平线报告”的博物馆版。该系列的报告旨在立足于全球范围内的博物馆,用全球视角和眼光,克服地区性障碍和对新兴技术的应用难题,以使全球范围内的博物馆受益。

作为地平线项目的一部分,其实施过程和其他系列的地平线报告的过程一样,主要包括团队组建、文献综述、达成共识和成果应用等四个阶段,通过网络在线协作的方式完成。

不同的是,地平线项目有独立的博物馆项目专家委员会,这些专家来自博物馆、教育、技术和其他相关领域。这些专家的研究内容会和地平线报告的其他项目的委员会进行交流。

博物馆项目的专家委员会需要系统、全面地回答以下四个大问题以确定每期报告的主题等:

①未来5年内,地平线项目列出的关键技术列表中,哪几项对博物馆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②哪几项关键技术从我们的技术列表中消失了?思考一下相关问题:

博物馆应选择哪些已经广泛应用的技术来支持和提升博物馆教育?

博物馆应积极寻找和借鉴哪些在消费、娱乐或其他产业中已形成固定用户群的技术?

哪些重大趋势将在博物馆实现教育和交流的任务导向性服务中发挥重要影响?

③博物馆应开始关注未来的3~5年内哪些关键的新兴技术?

④未来5年内,博物馆在教学和交流方面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依据专家委员会对这四个问题的回答,“地平线报告·博物馆版”的格式和形式同其他系列的报告一样,也从目前关注的重大趋势、主要挑战和未来1~5年博物馆领域应用的新技术三方面入手。1.关注的重大趋势表2续表2.关注的主要挑战表33.关注的主要技术表4五、2012年“博物馆版”报告关注的技术分析1.移动应用

移动应用已经弥漫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通信、信息、教育和娱乐等各个方面。利用宽带蜂窝网、嵌入式传感器、摄像头和GPS网络始终连接互联网的设备已经延伸出了成千上万的应用程序。这种潜力可以是从使用丰富的技术对博物馆的游客进行具体展览的普及教育到使游客对博物馆中的文物和展览对象概念化。2.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一开始只用专门的网络平台在网络社区存储、收集和共享图片和视频,但逐渐发展成为几乎每个主要的社交网络服务的组成部分。视频、图像、音频和新闻可以很容易地从捕获点推广到更广泛的社会媒体平台。用户可以对内容进行共享、标注和解释并产生自己的内容,或与提供资料的人或机构进行交流。博物馆特别适用于利用社交媒体的优势,因为其高度的视觉化特点可以使其轻松地搜集和应用富媒体。3.增强现实

增强现实是一项已经成型,并且使用起来很轻松的技术。主要得益于三种技术的综合使用:全球定位系统、视频、模式识别。之前的博物馆版地平线报告已经注意到了增强现实,但是今天使其变得更加有意思的是它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广泛融合。许多移动应用程序能使用户通过他们的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摄像头看到风景或城市景观转换图像或信息。4.开放内容

开放内容是学者和学习机构进行的一项致力于在网络平台上向大众提供免费信息的运动。新形式的法律授权,如知识共享,使得富媒体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容易出现在公共领域。尽管如此,由于博物馆对于知识产权和版权的保护,以及图像授权收入的潜在损失,这些技术的应用还是要用两到三年的时间。5.物联网

物联网是智能应用发展的下一个阶段,是使对象分配唯一标示符的一类设备或方法,包含少量的信息,如对象的年龄、保质期或环境数据。到目前为止,博物馆只采用了极少数的具体应用,但很明显,数千亿的设备——从微妙的实验室设备到冰箱到下一代博物馆安全系统——很快会利用这种技术。6.自然用户界面

电脑回应手势、身体运动、表情、语音、声音和其他环境因素,并替代键盘和鼠标来实现人机交互。启用自然用户界面的各种技术使得与计算设备的交互直观得多。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到内置手势和声音最新的游戏系统,这样的虚拟助手使用户能够通过触摸自然用户界面的互动实践学习转换为行动。六、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的案例1.移动应用案例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艺术实验室应用“现代艺术博物馆艺术实验室”iPad应用程序用艺术技巧和实践提供了一个数字画布实验,同时可以向用户提供内容和历史事实。用户可以用它创造声音、作诗、绘图等,然后分享这些内容。2.社交媒体使用案例

数字死海古卷

以色列博物馆数字死海古卷网站包含古代手稿的高清晰图像,这比拿着真正的死海古卷还要能获得更多的信息。每一卷的网页上都有一个评论框,发起关于手稿和手稿含义的讨论。3.增强现实案例

世界望远镜

微软研究院开发的世界望远镜使计算机成为一个虚拟望远镜,它结合从世界上最佳的地理位置和太空望远镜获得的信息和故事,能方便用户在线学习天文学信息。4.开放内容案例

谷歌艺术项目

该项目允许用户从和谷歌合作的博物馆获取自己所需的内容、图像等资料,用户可以将任何地方的自己喜欢的资料编进自己的虚拟博物馆。5.物联网案例

伦敦博物馆NFC

伦敦博物馆与诺基亚合作,这样的话,如果游客搭载NFC功能的设备,就可以预订展览门票、博物馆的咖啡厅和礼品店的准入券、购买版画,在Facebook和Foursquare登录,等等。6.自然用户界面

数码涂鸦墙

数码涂鸦墙使用户在任何物体的表面上绘制的作品被屏幕捕捉后可以上传到网上和社交媒体平台,它是可移植的,可定制的,并且可以被安装在多种设备上。七、结语

本文是受北京数字科普协会的委托,作为在本次会议中为广大会员提供信息服务的专题发言。本文主要介绍和分析地平线项目运行5年之后增加的数字博物馆项目、概括和总结几年来国外同行们的经验与方法,为了简练,我们尽量将信息表格化处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这些信息能够促进我们数字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本文除了自行翻译“2012博物馆版”的部分内容外,也参考了他人发布的文献和部分网络上的资料,作者在此表示歉意并一并致谢。

虚拟现实技术与数据管理技术融合的数字博物馆

1122任国栋 陈林华 陶学锋 方先行(1北京中科软件公司,北京,100100;2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杭州,310000)

摘要: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对现实世界进行数字化模拟和呈现,在数字博物馆的景观复原、馆藏文物三维展示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而虚拟现实技术与数据管理技术的融合则为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思路。本文根据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虚拟博物馆三维展厅浏览和藏品知识点信息浏览的需求,融合虚拟现实技术与数据管理技术设计并实现了数字博物馆系统。该系统基于Unity3D开发平台搭建,根据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虚拟博物馆藏品信息可视化需求分别设计实现了相应的三维虚拟现实组件,结合已有的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了虚拟博物馆的数据发布与资源管理,最终通过Web3D客户端技术实现了用户通过浏览器高速、便捷地浏览虚拟三维博物馆与馆藏文物的功能需求。图1 Unity3D平台Web开发流程

关键词:虚拟博物馆 Web3D 信息可视化 数字博物馆系统Unity3D一、引言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浏览器已经能够实现跨平台的高品质在线三维交互体验,因此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数字博物馆的研究和开发也变为可能。

2010年,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虚拟博物馆项目启动,旨在依托实体展馆的文化资源,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宣传和弘扬我国悠久的工艺美术文化和技艺,发掘和保护传统手工艺文化。本文根据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虚拟博物馆三维展厅浏览和藏品知识点信息浏览的需求,使用虚拟现实技术与数据管理技术设计并实现了数字博物馆系统。该系统应用Unity3D技术,根据虚拟博物馆藏品信息可视化需求分别设计开发相应的三维虚拟现实组件,结合已有的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了虚拟博物馆的数据发布与资源管理,最终通过Web3D客户端技术完成客户端呈现,使用户可以通过任意主流浏览器高速、便捷地浏览博物馆的虚拟现实内容,拓展了博物馆的参观浏览体验。二、Unity3D平台

Unity3D是一个跨平台、层级式的综合游戏开发环境,是一个全面整合的专业游戏引擎,具有视觉化的编辑、详细的属性编辑器和动态的游戏预览;Unity3D最大的优势是性价比高,并且可以发布成网页浏览的方式,不用下载客户端,就可以直接体验。Unity3D支持C#、JavaScript、Boo脚步开发语言,常用来快速地制作三维视频游戏、建筑可视化、信息可视化等互动内容。图1为Unity3D 平台Web开发流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