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寻梵高的足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2 06:35:26

点击下载

作者:丘彦明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踏寻梵高的足迹

踏寻梵高的足迹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踏寻梵高的足迹作者:丘彦明排版:Lucky Read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9-08ISBN:9787536083790本书由广东花城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梵高 挖马铃薯的妇人 炭笔素描 41.7cm×45.2cm 1885◇梵高 晚祷(仿米勒)铅笔、墨水淡彩 47cm×62cm 1881◇梵高 扛煤袋的妇人们 铅笔、钢笔 43cm×50cm 1881◇梵高 缝衣的欣与女孩 炭笔、墨水、水彩、布纹纸 55.5cm×29.9cm 1883◇梵高 渔夫的头像和防风帽 铅笔、粉笔、墨水、纸 50.5cm×31.5cm 1882-1883自序踏寻梵高的足迹

我出生于南台湾的新营市,自有记忆开始,几乎每个新年父母都会带着我们三姐弟,搭着火车去台南市的生生皮鞋店,为每人买一双新皮鞋。之后,尚有余暇,便领我们去延平郡王祠或者赤崁楼走一走。因此,对于荷兰人曾经占领台湾,而后被郑成功赶走的历史非常熟悉。

长大去了台北读书,大学时代与工作之后,一直喜爱淡水的景致与人情,常于假日与好友们往淡水河口去,并在河边、山上、大街小巷间乱窜。淡水的红毛城、淡水工商的红砖建筑,总叫我流连忘返。对荷兰,更增添了许多好奇。

一九八六年,我前往欧洲自助旅行,遇见当时在荷兰攻读博士学位的唐效,他领着我走出观光客的游区,让我对于荷兰的城乡规划、政经体制、人文与自然的融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于这个小国的国富与民安大为惊奇。

一九八八年放下工作前往比利时留学,由于地利,我经常前往荷兰。那时的我,多么年轻,除了因热爱文艺改读艺术,把研究荷兰艺术大师林布兰特、维梅尔、梵高、蒙德里安等的创作,视为提升自己艺术境界的力量;同时还忧国忧民,心想:早先自己主攻新闻与大众传播,总应该利用原来的专业训练,把荷兰这个国家弄清楚,待学成返台,也许这方面累积的知识还能做些贡献。

没想到,一九九〇年与唐效结婚,他被任职的国际公司派往美国工作,我们因此转战美国。一年之后,我们必须做出决定,留驻美国还是返回荷兰?面对高科技蓬勃发展的美国,对热衷科学研究的丈夫来说,留下来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这时,大部分亲朋好友也都认为定居美国乃上策,为什么要返回荷兰那“农业小国”?其中唯独郑树森教授力劝我们回到欧洲。

他说:“现代通信的快速发展,有心做研究在哪儿做差别不大,可是生活质量各国的差别却很大,荷兰是我们一批朋友公认的‘理想国’。”唐效与我再三斟酌,接受了他的意见。

虽返回荷兰,但并没有长居的打算。喜爱游山玩水及对不同文化充满好奇的我们,在没有儿女牵绊的基础下,梦想着每隔五年转换一个国家,领略不同的生活形式。岂料,回到荷兰不久,丈夫换了公司,进入了不同的工作领域——金刚石在工业上的用途,其中充满了新科技的新鲜与挑战;十多年后,又自己创业。于是,在荷兰留了下来。等再回头一看,居然二十几年过去了!

书中《踏寻梵高的足迹》这一辑,内容是我居住欧洲这些年,陆陆续续走过梵高生前停留过的地方后,将旅行的感触,加上梵高在世时西方与中国的社会背景,结合起来的书写。希望透过描绘梵高的生命历程、自己旅行所见所闻和历史对照的心得,引起读者共鸣。

写作方式是以梵高年表的顺序,让读者易于联想。为了尽量写全梵高生前住处,我阅读了不少相关资料,有些地方虽已造访过,也重新再行走过,以补充不足,并添拍照片。“踏寻”这件事,当一九九九年有了开头之后,就欲罢不能地坚持了下来,陆陆续续走到二〇一二年。

梵高在他生活的年代,属于旅行颇多的人;能完成走访梵高足迹的行程,特别感谢唐效的支持与协助,他牺牲休假充当司机,毫无怨言。特别是巴黎之行,城里交通复杂又无处停车,每找到一处遗址,我下车观察、感受、拍照,而他只能守在车内注意躲避警察,紧张一日,肩膀僵硬、腰酸背痛、胃口全失。

阅读报纸,得知二〇一五年,梵高居住过的纽伦,特意铺就一条星空自行车大道,宛如名画《星夜》中的晶莹灿烂,长六百米,吸引梵高迷。近年,法国南部阿尔勒旅游局一反过去的沉默,突显该地梵高的曾经,招徕观光客;效法奥维,在每个梵高户外创作之处,竖立画作标牌,对照实景,带出思古幽情。

伴随更多梵高个人与画的研究,许多有关他的事物,正以不同的新方式不断呈现,都待读者有机会自己去感受;而我呢,也会在将来的岁月,一一前去领会昔时与变化后的个中差异。

至于《我看梵高》文辑,顾名思义,收录的几篇短文,是我自己对梵高的一些剖析。二〇〇九年台湾联合报系在台北举办梵高特展,邀我写文章共襄盛举,《从梵高的教育谈起》《梵高背后的女人》《访故居看梵高的恋爱》三篇文章,即配合展出刊登于《联合报》要闻版《名人堂》专栏上。而《我看梵高的经济算盘》,则是后来自己认为应该补写的一篇文章,曾于二〇一六年五月刊登于《深圳商报》文化副刊《万象》我的《荷兰闲园》专栏里。

梵高之为梵高,他成长中接受的教育与自学、他面对爱情的执着疯狂、他自负的艺术鉴赏能力、他的穷困潦倒等,都触动我去思考前因后果。笔记走过梵高足迹的种种,加上四篇我看梵高的省思文章,似乎才能较完整地突出我心目中这位艺术大师不朽的立体风貌。

希望这本书,提供给读者的不仅是一种深度艺术旅行的信息,更能刺激、引发出读者“阅读旅游”或“亲身探访”的共鸣,甚或挑起其他的意见和看法吧。《踏寻梵高的足迹》的出版,我自认为意义不同于一般梵高的传记和评述,有了另外的切入点,增加了新的观察面与内容。

因缘巧合吧!与荷兰这个国家的缘分,梵高与我虽然生存在不同的时代,彼此之间竟紧密地连接了起来。辑一踏寻梵高的足迹津德尔特(Zundert)◇津德尔特梵高中心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法国进行巴黎城市彻底改造工程计划,开启巴黎时髦优雅的风采。在西方:首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伦敦举行;英国建成水晶宫,是为现代建筑的先驱工程之一;法国科学家傅科用摆的实验证明了地球自转;一八五一年,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在法国发动政变成功,旋即修改宪法,延长总统任期十年,次年底自封拿破仑三世,登基称帝。在东方:中国正是清朝文宗皇帝在位的咸丰元年,一八五一年一月洪秀全领导的上帝会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下南京建都;清廷命曾国藩帮办湖南团练;清军建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从此引发一八五一至一八六四年与清朝敌对的“太平天国”岁月。但这也是中国积极输入各种西学第二期的肇始。◇津德尔特梵高故居纪念碑(左),和津德尔特政府大楼(右)。

中国太平天国与清朝的战乱,没有引起一般西方人的关注,他们在意的是法国的政变,拿破仑王朝的复苏。何况,他们正沉浸在科学实验发展和现代建筑创造新奇的喜悦中。

一八五三年,文森特·梵高出生在荷兰津德尔特小镇的一个牧师家庭里,是荷兰新教牧师西奥多勒斯·梵高和妻子安娜·科妮莉娅·卡本特斯的长子。

谁都不会料到,这个婴儿,远在二十世纪后能在人类艺术史上造成轰动与重要影响,成为知名度最大、最普遍的艺术家。如今,他留下的画作,价格是天价。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建有梵高美术馆,是观光客必游的胜地之一。他生前的书信、他的画册、有关他的传记和研究论文,各种文字比比皆是。◇津德尔特梵高故居(下),以及提示梵高故居的海报(上左)、门牌号(上右)。

一九九〇年后,我便长居荷兰,但直至二〇〇五年八月五日,唐效才开车带我,圆了拜访梵高出生地津德尔特镇的心愿。

其实从住家到津德尔特镇并不远,开车一个多小时即可到达。只要是周末假期,随时都可到这个小镇转一圈。我却在住到荷兰十五年之后,方才来到这里。也许正因为太容易来到,没有了紧迫感,便有所谓无所谓地拖延着了。

说来也是巧合。我去家庭医生迪克特斯处看病。一如往常,握完手,进入正题说病情前,这位帅气、幽默的家庭医生,总会和我闲话,聊几句家常,说个冷笑话。这次讲到绘画,提及梵高。“知道梵高在哪里出生?”迪克特斯医生问。

这么简单的问题,哪能考得倒我?我立即脱口回答:“津德尔特。”

他赞许地点头:“你知道津德尔特出了几位名人?”紧接着考我。

这下,我可傻了。除了梵高,还真不知津德尔特出过什么其他名人。

我的家庭医生这下得意了,微笑着宣布谜底:“梵高和你的家庭医生。”“什么?你生在津德尔特?”我有些惊奇,有点怀疑他在开玩笑。

他正经点头道:“是的,我是津德尔特人。虽不是出生在梵高家那幢房子里,但在同一条街上,离得很近。”

津德尔特的“两位名人”,一位照顾我的身体健康,一位影响我的精神生活。两位都与我的生活关系密切,这才有了走访津德尔特的积极行动。探访中不仅多了一份感情,也增加了趣味。

津德尔特镇正如其他荷兰小镇,清清幽幽。来到地方政府大楼前的红砖广场,区政府的白色大建筑物,方正庄严地矗立,隔着广场、一条大马路与一排衔接的砖房相对。政府大楼正前方的屋宇——呈山形屋顶装饰的一幢褐赭色砖房,竖立着一根高耸的旗杆,旗帜在空中展开。大幅的旗帜印刷着梵高戴草帽自画像,写着“这儿曾是文森特·梵高家的房子”。细看大门旁边,砖墙上镶了一块水泥板,雕饰着一只鸟站立于柔软的草叶上,记录:一八五三年三月三十日,梵高诞生于此。

荷兰各城镇到处可见的一幢普通坚实的砖房,因为水泥板上的几个字,这幢房屋立刻显得意义非凡。

梵高去世前,居住在法国小城奥维,从他租赁的房间窗户望出去,也是隔条马路面对着广场,广场后即市政厅。

生与死的环境,居然会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巧合?!当梵高在奥维的小房间凭窗凝望,举起画笔画下该地市政厅的画幅时,是否曾回忆起童年的家,而泛起温馨的微笑?

从梵高出生房子前面的马路,往上直走不过百来米,与他家同一侧有一个小广场,被命名为“梵高广场”。广场中央搭建起一个略为高起的平台,上面放置一座细长的雕像:两个身穿西装外套的男子相拥而立,脸贴着脸,手执着手,足并着足。这个直截了当表现兄弟之情的当代雕塑,是津德尔特镇为纪念文森特·梵高与西奥·梵高,交由艺术家奥西普·扎德金(Ossip Zadkin)所制成的作品。从雕塑侧面望向后方,背景的深绿树荫下,是一座在暗影中浮现的宁静肃穆的小教堂。

教堂外低矮的围栏上了锁,无法进入教堂巡礼,我便沿着围篱绕看,已具年代、孤独直立的小教堂外表砖墙、四周高擎而枝叶浓密的大树与墓园,追怀梵高。◇梵高父亲任职的教堂◇津德尔特的木制风车。

当年梵高父亲在此侍奉上帝,这里也是幼年梵高除了家教之外,接受宗教熏陶最重要的场所。梵高的悲天悯人与宗教情怀,就是在这儿孕育出来的了。

开着车,唐效与我把津德尔特镇的大街小巷全部游逛一番,连偏远一点的木造风车,也去观览了一番,一张巨大、木质有些朽坏的早年风车叶片,静置在修复好的风车旁边,供人凭吊臆想。

不像近年中国的快速发展,城市乡镇大兴土木,大多较久远的历史印痕都被毫不吝惜地抹去,小镇虽因年代变迁,盖了许多新建筑,但由于荷兰人对于人文历史环境的尊重和保护,仍能在夹杂的古老屋宇与存留的砖石街道中,轻而易举地捡拾起过往的岁月。梵高兄弟以及他们的玩伴,曾在这些地方穿梭玩耍的情景,在相隔一百多年之后,我还能身临其境浮想联翩,何其幸运。

一八六〇年,梵高进入出生地津德尔特的乡村小学就读,全校约两百个学生,仅有一名教师。梵高父母对此小学的教育不满意,他们发现儿子和农家的男孩子混在一块儿,言行举止受到影响变得粗鄙。因此一八六一年开始,梵高和妹妹安娜不再上学,父母特别延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专门教导两个学龄期的小孩,直至一八六四年九月。

在儿童时代的故乡,一八六二年,九岁的梵高画出了最早的素描,他用铅笔画桥、搅牛奶的桶还有狗。一八六三年,画了蓟菊、柱头、一小束花。纯粹是小孩子涂鸦,何况梵高也没有表现出对画图的特别热情,谁会料到这孩子长大之后,几经生活的历练、工作跑道的转换,竟会走上从事作画的艺术工作,而且戏剧性地在他去世后,成为世界级的艺术大师,传颂至今。

一八六四至一八六九年,梵高先赴泽芬贝亨镇,再到提耳堡市住读,但每逢假期则返回津德尔特家中。假期,他与妹妹安娜帮扬·多门做园艺,也帮扬·凡·阿特森放羊,赶着山羊沿树篱、小径到处游荡。他常常被家中的女仆米安巧·洪考普惩罚,在她眼中梵高总是不安分,行为古怪。

梵高童年即对阅读怀有强烈的热情,学习了多种语言,包括法语、英语和德语。这段时日,远在东方的中国,也开始了西式教育,有了英文的教学。在津德尔特,在父母注重教育的培养下,小梵高平顺地度过了童年与少年。

虽然只用很短的时间走了一遭津德尔特,却因多年居住荷兰,了解荷兰人的文化习俗,我已经从朴实宁静的小镇感受到了梵高的成长。

津德尔特,一个属于荷兰北布拉邦省的小乡镇。我长年居住的考克区也隶属同一省份,我早已深深领会北布拉邦省人性情的温暖,小地方人与人互助的亲密,以及对于宗教的虔敬。

梵高在法国圣雷米疗养期间,画了不少追想北布拉邦省的图画,金光灿美、风景宜人,他的心情我懂。

一八六九年,十六岁的少年梵高,离开出生地津德尔特之后,再没回来过。但津德尔特永远存留在他的记忆深处。

他曾写道:“哦!津德尔特,有时回想起来,非常清晰强烈。”也叙述道:“我在画布上努力创作,正如津德尔特人,在他们的农田里辛勤工作。”故乡大自然的美丽,一直鲜明地印在他的脑海中:太阳在树林后方转变成红色,沼泽地上反射着黄昏的气味,荒野与黄色、白色、灰色的砂土,充满了色调和气氛。这种生活中短暂少许的一瞥,让我们的心中获得平静。我们的生命似乎朝这样的荒野走去,但并非经常如此。

津德尔特之行,虽没能探看梵高曾经礼拜过的小教堂内部,心中并不觉太遗憾。

猜想自己亦如梵高的离去,不会再次刻意前来津德尔特抚今追昔,但小镇的景象却将常驻心底。泽芬贝亨(Zevenbergen),提耳堡(Tilburg)

二〇〇九年一月三十一日,唐效陪我做了另一次的“长征”。

二月二日(星期二)唐效在法国巴黎南面约一百公里处有公事;因为不久前,我几经努力找到梵高就读学校所在处的信息,还找到他在巴黎留下痕迹的一些新信息,于是唐效决定二月一日请一天假,连同前面的周末,陪我做一次“梵高足迹补充之旅”。顺路游走:荷兰提耳堡、埃滕、泽芬贝亨,过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布鲁塞尔,再赴法国巴黎。其实巴黎、安特卫普我游过许多回,在布鲁塞尔则居住过两年,但对于梵高在这几个城市的足迹,仍有些漏失,正好借这次旅行填补上,并添拍一些照片。◇进入泽芬贝亨的第一印象。

一月三十一日,老天爷很赏脸,气温虽接近零摄氏度,却展现了美丽的蓝天与太阳。

泽芬贝亨与提耳堡是梵高年幼时求学的地方。泽芬贝亨◇泽芬贝亨教堂。

一八六四年十月一日,对培育小孩有高度期待的父母,用心良苦,把十一岁的梵高送至泽芬贝亨镇,离津德尔特家北边约二十公里,进入扬·普罗维利开办的寄宿学校,读了近两年的书。

一八六四年九月二十八日,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十月,中俄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此外,这一年,中国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失陷,太平天国起义失败。英国J.C.麦克斯维提出电磁场的基本方程组,预测光是一种电磁波,替光的电磁理论定下基础。挪威C.M.古尔德贝格与P.瓦格提出质量作用定律。一八六五年,中亚浩罕汗国阿古柏侵入喀什,占据南疆。李鸿章奏设江南制造总局于上海。李鸿章将苏州炮局移南京,建立金陵制造局。汇丰银行在中国上海成立分行。一八六一年开始的美国南北战争,于这年结束。德国R.克劳修斯提出熵概念。比利时E.索尔维耶建立的世界第一个索尔维法(氨碱法)纯碱厂投产。英国在因佛斯首次修筑水泥混凝土路面。奥地利G.J.门德尔宣读并于次年发表论文《植物杂交的试验》,提出两个遗传规律,被称为遗传学的“门德尔定律”。◇泽芬贝亨火车站街梵高寄宿学校(下),以及学校大门(上左)、纪念牌(上右)。

学生梵高在寄宿学校里,知道这些时局的变化吗?

泽芬贝亨镇是个古镇,街道狭窄,至今依然保留着具有年代岁月的小石块道路。小镇位于有点坡度的地方,经过一些古意盎然的建筑和树木,从僻静的小火车站前行过,汽车往上爬坡,很快抵达坡顶的教堂。教堂等于一个圆心点,四周散射出几条从上斜下的道路,火车站街(Stationsstraat)正属其中一条。梵高读书的寄宿学校,校址即火车站街十六号。

这是一幢白色的两层建筑物,夹在鳞次栉比的房宅之中,与街道对面的房子大约仅四米之遥吧!外观:大门位于正中央,位置比马路高约一米,铺设石阶直通门前;大门左右各有两扇大窗;二楼在大门正上方有扇门及一个略为突出的法式小阳台,阳台左右亦各有两扇大窗,分别与楼下窗户对映。一望可知,这建筑两层楼都挑了高,每一层地面与天花板的距离大概四米。

大门门铃上注明:请勿打扰。左墙两扇长形大窗中间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块黑色大理石板,上面镂刻着“住址/文森特·梵高/1864—1866”,证明了梵高的曾经。

这幢宅第不小,也不特别巨大,猜想作为寄宿学校,最多也就容纳十多个学生吧!

梵高长大后回忆,当他得离家去寄宿学校时,心中充满了烦恼不安。进了这幢建筑,意味着一种监禁,虽然因此打下了法语、德语和英语的深厚基础,但行动被捆绑,环看四周,除了教堂与密集的房舍,没有一丝让孩童心灵自由解放的自然空间。

一些六十岁以上的荷兰友人曾告诉我,他们上中小学时,上课规定:学生必须将双手交叉于胸前,以防课堂中间学生作怪。五六十年前,荷兰教育还如此严厉,何况上溯至梵高求学的时代。

仰望这幢宅第,我完全可以体会,自小已埋藏不愿受拘束性格的孩童——梵高当年的心境。◇提耳堡码头。◇提耳堡古塔。提耳堡

一八六六年三月至一八六七年七月,梵高被父母送去离津德尔特家东北边约二十五公里的大城提耳堡,进入国立高级市立中学——威廉二世学院就读。

汽车进入提耳堡市,马上感受到了一个衰败工业城市的氛围。眼过处,大多是残破的建筑物,港口也冷落清淡,在冬日里更显萧瑟。

一八六六年,左宗棠在福州马尾设福州船政局。中国最早的私营机器制造厂——发昌机器厂设于上海。美国铺设第一条大西洋海底电缆。德国E.H.海克尔创生态学概念。第一次“人类学与史前考古学国际会议”在瑞士召开。◇提耳堡中心老城区。

提耳堡名称始自公元七〇九年,十五世纪扬·凡·胡埃史特列克特建一巍峨古堡,可惜一八五八年毁去,改建成工厂。十六世纪,提耳堡已成为北布拉邦省的羊毛集散中心。十八世纪中叶,发展成为荷兰纺织业中心,欣欣向荣,城市富裕。十九世纪中叶,荷兰国王威廉二世说,他在提耳堡有种自由、愉悦的感觉,特别选择在这个城市修建王宫。二十世纪,随着纺织工业在西方的逐渐没落,提耳堡也沉寂了下去。

一八六六年初春,梵高来到提耳堡就读,与汉尼克一家人暂住一起。从巴黎学成回来的教师康斯坦泰·郝斯曼,提倡分科教学;有人认为,他是当时荷兰最好的一位教师。

在学校里,康斯坦泰指导梵高学习素描,这应该是梵高接触正规绘画的启蒙。只是梵高没表现出对绘画的兴趣,他的老师及他本人,想不到有一天他会成为绘画界的奇才,留名千古。同时,当他停留在提耳堡这座纺织城市期间,年少的他,只觉得这样的城市无趣,岂会料到有朝一日,纺织工人会在他的绘画生命里占据重要的一页——他透过画笔,为纺织工人生活的清贫艰辛,留下了历史见证。回看这样的生命轨迹,梵高停留提耳堡一年四个月的短暂时日,似乎是命中注定。

现今提耳堡市中心,现代化高大建筑林立,交通要道、广场、政府中心、老教堂、年代较久远的商业街,结合连贯在一起。寒风中,我独立于宽阔的城市广场,视线从耸立的威廉二世纪念方尖碑穿过水池,望向线条简洁的白色王宫建筑。王宫与提耳堡市政府的现代方块形褐色建筑物,衔接成倒L形,王宫成了市政府延伸出去的一部分。

梵高在提耳堡读书之际,威廉二世的王宫已更改用途,成为威廉二世学院。梵高便在这幢美丽的白色王宫建筑中就读,学习不同国家的语言、数学、科学、历史等,以及素描。

从广场绕看王宫之后,我走过市政厅旁的圣·迪欧尼休斯教堂(St.Dionysiuskerk),教堂建于一八二六至一八二九年。十三四岁的梵高,透过学校建筑的细长玻璃窗,可以看见教堂的形貌,以及教堂旁的屋舍。

提耳堡市中心,纵然建设与规划有致,但在我看来,市容总带着强弩之末,硬撑出场面的有气无力。许久,好不容易走过一个路人,没精打采地打个照面,过去了。记起十年前,与一批荷兰艺术家前来提耳堡,参观庞特美术馆(De Pont Museum)。

一九八八年,商人J.H.德·庞特(1915—1987)的后人,以其名字成立基金会,推动现代视觉艺术。基金会聘请建筑师本特姆·克劳威尔为庞特美术馆的设计师,将原先的羊毛纺织厂,进行改建整修,务使空间能让现代视觉艺术在其中做最好的呈现。一九九二年,庞特美术馆开幕,名字便来自商人J.H.德·庞特。

当日,除了我们一批十来个人,其他参观者,就那么寥寥三四人。虽然展示的有些好作品,但美术馆面积非常大,看到最后全没劲了,也无心再深入探讨艺术与其他。出了美术馆,大伙儿便决定逃离提耳堡。

就在我踏寻梵高足迹与回忆过去拜访美术馆的情形时,城市晴朗的天空逐渐变成灰色,然后落下了雨滴。趁大雨前,赶紧跨进汽车,挥别提耳堡,再一次逃离。

梵高结束提耳堡的学习,也就暂时告别了他的学校生活。

梵高自己总结:“我的童年是沮丧、无趣与贫乏。”

唉!看来,泽芬贝亨与提耳堡寄宿学习的教育,对梵高而言,无异于一段刑期。远离荷兰后的岁月,梵高每每述及童年往事,常会怀念出生地津德尔特,却不提及泽芬贝亨与提耳堡——多么乏善可陈啊!海牙(Den Haag)

海牙,年轻梵高在此进入了职场,学习成为一位艺术经纪人。

海牙,梵高在这里接受安东·莫夫的鼓励,开始绘画水彩与油画。

海牙,曾两度单恋的梵高,与妓女克拉希纳·玛利亚·荷尼克,简称欣相识,而后同居。

两段海牙时期,时间虽然不长,对梵高而言,都是生命中重要的分水岭。

一八六九年七月三十日,梵高正式进入海牙古伯画廊做见习职员,一八七三年五月调往伦敦古伯画廊工作。

同是一八六九年,印象派画家开始在巴黎巴提诺区的格博咖啡屋聚会。一八七〇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拿破仑三世下台。俄国成立巡回展览画派,代表人物:I.W.克拉姆斯科伊、I.E.列宾、V.I.苏里科夫等。一八七一年,巴黎无产阶级起义,成立巴黎公社,法国诗人鲍狄埃创作出了《国际歌》歌词。英国J.W.S.瑞利提出散射理论,说明天空呈蓝色的原因。一八七二年,容闳率三十位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

梵高工作四年的海牙古伯画廊,位于广场二十号(Plein nr.20)。

哪个“广场”?汽车抵达目的地,我失笑了,能够直接名叫Het Plein(中文直译“广场”的),当然是鼎鼎有名的荷兰国会旁边广场。除去宏伟的国会,莫里斯宅邸美术馆亦毗邻而立,著名绘画大师维梅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女孩》《德夫特风光》和林布兰特的《解剖课》等名画均收藏于此。◇海牙广场与荷兰国王威廉一世的纪念雕像。

广场中心荷兰国王威廉一世的雕像英武挺立。看见一撮人撑着雨伞聚集在广场上,几个警察倚在建筑物墙边,轻松聊天。聆听汽车收音机报道,原来是抗议荷兰史基甫机场税太高,致使搭飞机人口大量流失至比利时、德国,影响荷兰经济。政府辩称,高机场税政策,就是为减少旅行人次,加强环保。人们质疑,失业人口增加、经济衰退,这样的环保有意义吗?何况数据显示,飘散在空中的废气,对环境并不造成什么损害。

广场二十号与国会隔着广场相对。现在店面是一家名为“海牙人之室”(De Haagsche Kluis)的咖啡厅兼餐厅,楼上两层及阁楼,分别被十多家公司租用,作为办公室。大门上半圆弧形的红色遮阳布上,印着Plein nr.20字样。◇海牙广场二十号古伯画廊原址。

看不到任何与梵高相关的印记,也没有古伯画廊的蛛丝马迹。只有古老的建筑物本身,沉默地反刍往事与过去人物的点点滴滴。

十六岁离家在海牙工作至十九岁的梵高,在动物市场长街(de Lange Beestenmarkt)二十四号租了一个房间,与罗斯一家人同住。

动物市场长街是一条老街。一六四七年,建成的纪念建筑“妇女之家”(Hof van Vrouw)——专门收容单身及需要保护的女性,占据街上很长一段位置,极其醒目。就在“妇女之家”门口正对面,我找到了二十二号,接连的房子门牌号却突然跳到五十四号。怎么会少去许多门牌号?而且偏偏包括我寻找的号码。

仔细再瞧,原来二十二号与五十四号中间有一道类似汽车道的拱门,前面铁门紧锁,铁门内似乎另有洞天。低头细看,铁门右下方镶嵌了十五个信箱,标明门牌二十四至五十二号。二十四号果真躲在里面。

尝试开门不成,悻悻然把手伸过铁门栏杆的空隙,聊胜于无地拍下一张廊道照片存留纪念。正按快门,浑厚的男声自背后响起:“你这是做什么?”

回头一瞧,是位清秀和气的年轻男子。我笑道:“画家梵高曾在这里住过,对不对?”“没错!”他点头,也含着笑意。见他取出钥匙来开铁门,忙问:“可以进去看一眼吗?”“当然可以。”男子答得干脆。“可是我进去,会不会打不开门出来?”我小心地求证。“是啊!防止小孩随便进出,门禁措施的确很严格。这样吧!你速度快些,我在门口等你。”他好意帮忙,我急急冲过门廊。

五十米长的门道内,左手边一间两层民宅墙面,涂着土黄色的油漆,简单朴实,墙上有几处补洞。褐色木门左上角,墙上钉着二十四号门牌。再右转走几步,看见其他人家深藏在里面,有些像台湾小巷中的违章建筑,挺有趣的。

二十四号,正是梵高住处。门号下有个牌子,一看,非纪念标记,而是一家媒体公司名。这时,为我守门的男士走过来,打开了二十四号房门。“你住这里?”我惊喜地问道。“在这儿工作。”他笑笑,把房门关上。

我返回铁门旁,发现男子心细地将大门留出一条小缝。我闪出门,重新将门扣好,离开了动物市场长街。◇海牙动物市场长街梵高故居(在建筑底端最后一扇门)的巷道。◇海牙梵高故居通向动物市场长街的门道的巷道。◇海牙动物市场长街二十四号在此绿色铁门内。

绕到海牙火车站背面,转至史亨克路(Schenkweg)。由于位于城市背后,似乎与城市的热闹、繁华与壮美,产生了距离,穿过城市的铁轨,便是造成这种距离的界线。梵高的画作曾记录了海牙火车站与铁路。

史亨克路呈马蹄状,我顺着双数号从头到尾走了一圈,从二号走到一百三十二号,号数就断了。二号与一百三十二号间打通了一条夏洛特·德·布尔彭街(Chartte de Bourbonstraat),凹陷进去,形成另一片新兴整齐的住宅区。为了新住宅区的诞生,史亨克路一百三十六、一百三十八号被牺牲了。幸亏梵高画过屋后景致的素描,可以依循怀想当年生活气息浓厚的人家小院。

一八八一年八月二十三至二十六日,梵高从埃滕搭火车到海牙,拜访表姐夫——画家安东·莫夫(Anton Mauve),请他指点素描,并表示希望住到海牙跟他习画,获得同意。此次,他还参观了海牙派大师梅斯达赫的全景画,很受震撼和激励。

十一月二十七日至十二月四日,梵高待在莫夫表姐夫家请益。莫夫鼓励他,尽早从事油画与水彩的练习。在莫夫的指导下,他首次接触了水彩。

十二月二十五日圣诞节,与父亲激烈争吵后,梵高收拾行李,永远离开了埃滕,再度走进海牙。◇海牙史亨克路铁轨后面,现在是一片新建筑。◇梵高1882年素描海牙火车站月台。

一八八二年,德国W.T.普莱尔出版《儿童心理学》,为“发展心理学”的滥觞。

一八八二年一月,梵高住进了位于史亨克路一百三十八号——一间小小的工作室。由于对绘画前途的憧憬,再小的空间对他而言都是无穷大,他的身心完全自由飞翔了起来。

一月中下旬,他遇见了欣——一个既养育着五岁女儿,又怀有身孕的妓女。梵高伸出同情之手,开始了一段不受亲友祝福的同居关系。六月,他从市政府得到身为梅毒患者的通知。这时,欣也产下了婴儿。

七月,梵高与欣搬到了隔壁史亨克路一百三十六号,拥有了较大空间的画室。在这间画室里,梵高先画了不少水彩画;八月间,他尝试了第一幅油画。这段时日,欣与她的孩子,是梵高习画的重要模特儿。

梵高很喜欢海牙郊区的海边斯海弗宁恩(Scheveningen)。八月,他曾前往这里,以油画颜料画下海景。斯海弗宁恩原是个小渔村,延绵的白色沙滩,北海咸湿的空气与海水,深深抓住了梵高的心,激发出他绘画的笔触与色感。

如今,海牙不断扩展,早已与斯海弗宁恩连接起来。与梵高一样,我也喜爱斯海弗宁恩的沙滩及海水。但不同于梵高时代的小渔村,现今它是个发展、规划得很好的海水浴场。夏天,它有人潮拥挤的热闹喜气,可以放肆地欣赏人体的健美;冬天,鲜少游人,它迤逦一种冷冽的孤独与海天灰蒙的美感,足以让浮动的心思沉静。

十一月,梵高学习创作石版画,完成六幅作品。

在海牙期间,梵高的伯父柯奈留斯·莫瑞纽斯·梵高——简称柯尔——在阿姆斯特丹开了一家大画具店,来到海牙。伯父看见梵高的素描很喜欢,为鼓励他做专业艺术家,向他订购了十二幅素描。依据史料记载,事后伯父认为梵高完成的素描作品不够好,要求他重画。因此,梵高并没有赚到这笔钱。

梵高在海牙跟莫夫学习了许多绘画技巧。最初莫夫认为梵高具有天分,后来因不满梵高的私生活及偏激的行径而与他分道扬镳。

在海牙,梵高靠着西奥经济上的支持,极少的钱要买颜料、画笔,还要生活,更得省出来与欣一起度日。梵高对精神的欲求很高,对物质的需求却很低。他可以过流浪汉一般的穷困生活,只求拥有人的尊严、悲悯与艺术的执着。自始至终在背后支持他的最大力量,就是弟弟西奥。梵高曾经考虑要与欣结婚,艺术界朋友们规劝西奥,必须卡住对梵高的经济援助,否则梵高与欣结婚,西奥的经济负担将会变得非常沉重。◇斯海弗宁恩的海边 水彩 27cm×45cm 1882

一八八三年九月,梵高在海牙习画的环境越来越不顺心,加上经济问题无法解决,最终决定与欣断绝关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