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传世绝学:如何设局与破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2 06:56:41

点击下载

作者:叶良翰

出版社:华阅经典图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鬼谷子传世绝学:如何设局与破局

鬼谷子传世绝学:如何设局与破局试读:

简介

展开中国历史长卷,奇才辈出,各显神通;每个奇才背后必有名师点拨。自古就有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但能称为奇才的并不多。

奇才者,就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应用于社会实践之中,并能产生巨大社会效应的人,武可安邦,文能治国。这样的人才,一生能培养出一个来,就足以让老师骄傲一辈子。可鬼谷子却培养出了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范蠡、吕不韦、商鞅、李斯、黄石、毛遂、徐福等旷世奇才。

序:千古名师 高徒奇才

展开中国历史长卷,奇才辈出,各显神通;每个奇才背后必有名师点拨。自古就有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但能称为奇才的并不多。

奇才者,就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应用于社会实践之中,并能产生巨大社会效应的人,武可安邦,文能治国。这样的人才,一生能培养出一个来,就足以让老师骄傲一辈子。可鬼谷子却培养出了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范蠡、吕不韦、商鞅、李斯、黄石、毛遂、徐福等旷世奇才。

鬼谷子,在世人眼中只知是位奇人,并善于舌辩技巧权谋之人。殊不知,在这些权术背后却有着极高的思想在支撑;不懂这个前提,应用鬼谷子谋略必然是走入另一个极端——玩弄权术的小人。

鬼谷子的《阴符经》中讲到:“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鬼谷子的术是建立在德之上、道之上的术。这也暗合了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也是鬼谷子为什么在临别时要告诫学生苏秦,“若游说失意,只须熟玩《阴符》一书,自有进益”的道理。如果对客观规律没有透彻的认识,如果没有大德,何谈纵横捭阖、何谈天下大事。鬼谷子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此。看似处处是术,而术中却处处是道。

所以,成大事者必先内求,养大德才能圆通谋略,待势而发,气贯山河,纵横天下。

苏秦、张仪可谓是战国时最耀眼的两颗政治明星,同时又是最为出色的两大外交家。苏秦配六国之相印到处游说,联合六国共抗强秦。一个人能够同时兼任六国的宰相,在世界史上也不会有第二人。张仪凭借着高超的智谋和辩术而成为秦国宰相,瓦解了苏秦生前所创的六国合纵,使秦国最终统一了天下。

苏秦主张的是合纵策略,而张仪却主张的是连横策略,可以说两个人的策略是背道而驰的,但都一前一后达到了各自的目的,功成名就,将战国后期各诸侯及天下形势掌握于股掌之中。太史公司马迁曾经高度评价他们二人:“此两人真倾危之士!”

鬼谷子其人

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春秋时卫国朝歌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是先秦诸子之一,纵横家之鼻祖。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鬼谷子》专于具体技巧,而《孙子兵法》则侧重于总体战略,两者相辅相成。《本经阴符七术》是入世修炼法的无上经典,是成就功业的规律总结与应用。《本经阴符七术》多侧重于实际修持的方法和应用,而《黄帝阴符经》则侧重于心法,两者相得益彰。“合纵”之祖——苏秦

苏秦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

学成之后,苏秦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着破担子,一副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

从此之后,他发愤读书,钻研老师的《阴符》奇书,天天看到深夜。困了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这就是成语“悬梁刺股”中之“刺股”的由来。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感觉有所顿悟,胸中的格局也逐渐清晰了,在弟弟的资助下,又重新出游,实现了自己的报复。苏秦最为辉煌的时候是劝说六国国君联合,堪称辞令之精彩者。

苏秦先是在赵国立足之后,开始六国游说。六国国君于赵国洹水(今河南境内)之上,歃血为盟,合纵抗秦。封苏秦为“纵约长”,佩六国相印。并派人将六国盟约之事向秦国通报。自此之后,秦国竟有十五年之久不敢越函谷关“雷池”一步。

秦国得知六国合纵抗秦之后甚为吃惊。随即,秦惠文王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用软硬兼施的方法引起六国之间相互猜疑,以拆散合纵。首先派人去最近的魏国,归还了从魏国夺来的几座城池,然后又派人去最远的燕国,将女儿嫁给了燕国太子。于是,魏、燕两国同秦国和好起来。赵侯得知之后,责问苏秦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苏秦十分惶恐,立刻出发,去平息这场同盟中的“内乱”。

苏秦首先又来到燕国。此时,燕文侯已死,太子即位,是为燕易王。齐国趁燕国办丧事之机攻燕,连克城池十余座。燕王便以齐国归还城池为条件,命苏秦以“纵约长”的身份出使齐国。如若齐国归还城池,燕国便同秦国断绝来往。

苏秦去齐,晋见齐威王,先行祝贺之礼,接着又行哀悼之礼。齐威王不解,问其原因。苏秦道,人饿的再厉害也不会去吃有毒的乌头籽,吃的越多,死的也就越快。燕和秦是联姻之国,齐国占领燕国的城池就等于是与强秦结下了仇怨。这就如同饥饿之人去吃乌头籽一样!齐国实在是大难即将临头。齐威王闻言大惊,忙向苏秦请教解危之法。于是苏秦就建议齐威王归还夺来的城池,这样燕王喜欢,秦王也一定会高兴。齐威王以之为是,竟然立刻照办。

回到燕国之后,苏秦又受到了燕王的封赏。这却引发了一些嫉妒他的人在燕王面前说了他许多坏话。苏秦见自己再呆在燕国不安全,就假装得罪燕王,逃到了齐国。齐威王用他为客卿。谁知后来齐国一些疑忌他的大臣竟然雇佣刺客向他行刺。

临终前,他向齐王建议,在他死之后,以大罪车裂于市,并悬赏行刺之人,这样就一定能抓到刺客。齐王依计行事,果然不久刺客就伏法就诛。一代纵横家也就以这样惨壮的形式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连横之父”——张仪

张仪,苏秦的同窗好友,据说是战国时期魏国贵族之后。与苏秦一同拜于鬼谷子先生门下。苏秦创合纵之法,游说六国合纵抗秦之后,张仪则施以连横之术,游说六国亲秦,拆散合纵。与张仪一同演绎战国末期,群雄“混乱”的场面。

张仪出道较苏秦稍晚,也没有像苏秦那样先“碰钉子”;相对来说,仕途比较顺利。

苏秦挂六国相印之后。张仪去见苏秦,要求与之共事。苏秦说道,你我才能相当,现在我已挂六国相印,你来投靠,必然不会受到重用,再说,你我二人若是帮助六国灭秦,必将因为功劳太大而被别人嫉妒。现在你应当去投靠秦国,与我的“合纵”相对。当然传说并不可信,但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苏、张二人的影响有多大。

于是,在苏秦挂六国相印之后,张仪西去投秦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颇有政绩。公元前328年,张仪正式出任秦相,并开始实行“连横”的战略。他与秦王商定,由自己先去魏国任相,设法使魏国首先背离合纵之约,与秦国结好。到魏国之后,他向魏王指出,就算是亲兄弟,也尚且会争夺财产,更何况六国各有“计谋”,同盟不可能长久。魏国处于各国包围之中,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只有依靠秦国,才能保证安全。但是魏王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张仪暗告秦王发兵攻魏。在他软硬兼施、打拉结合的策略下,魏王终于背弃合纵之约,转与秦国结盟。

张仪回到秦国之后,又主动向秦王要求出使楚国,以拆散齐、楚联盟。晋见楚王时,他说道,当今七雄之中,以秦、楚、齐最为强大,三者之中,又以秦国最强,齐、楚两国相当。如果楚国与秦国联盟,则楚国就比齐国强大;反之,如果齐国先与秦国联盟,则齐国就比楚国强大。所以,楚国最好的出路就是与秦联盟。他又许诺在楚国与齐国断交,同秦国结盟之后,秦国会把商、于之地六百余里归还楚国。楚王被眼前的利益所动,不顾众大臣的反对,受张仪相印,与齐国断交,并且派一名将军随张仪回秦国取回商、于之地。谁知张仪回秦之后,佯装摔伤脚,三个月不露面。楚王得知之后,竟以为是因为自己与齐国绝交不够,于是又派人到齐国大骂齐王,齐王大怒遂决定与秦结盟。这时,张仪告诉随行的楚国将领,自己答应楚王的,不是六百里商、于之地,而是自己的奉邑六里。楚王得知此事大怒,起兵十万攻秦,却被齐、秦联军击败,折兵八万!并被秦国夺走丹阳、汉中之地。楚王不甘失败,又调举国之兵攻秦,再次大败,只好再割两座城池与秦国讲和。秦王提出用商于之地换取楚国黔中之地,楚王竟然答复,只要得到张仪并亲自诛之,愿将黔中之地奉送。张仪不顾个人安危,只身赴楚,买通宠臣靳尚和夫人郑袖,使楚王改变了对自己的态度。之后,他向楚王提出,他可以向秦王建议不要黔中之地,两国太子互为人质,永结亲盟。楚王对此十分高兴。于是,就这样,齐楚两国也背离了“合纵”与秦国结盟。

张仪回秦之后,马上又出使其余几国,使他们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他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秦惠文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张仪凭借着高超的智谋和说辩之术,瓦解了苏秦生前所创的六国合纵。在他死后,虽然六国背离连横恢复合纵的情况,但也未持久,最终还是被秦统一了六国。可以说,张仪的连横之术成为了后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本战略。

鬼谷子的术与道

在中国文化史上,鬼谷子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他无心为官,足不出谷,却被尊为纵横家之鼻祖。《鬼谷子》一书更是褒贬不一,在几千年的风雨之中时隐时现。此书主要论述游说诸侯的纵横之术,因其主旨与儒家推崇的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在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时代里,《鬼谷子》颇受冷遇,一度被贬为“小夫蛇鼠之智”,对它的讥讽之声不绝于史。然而,随着时代的演变,谋略的大众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鬼谷子》的不朽价值,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外交战术的得益与否,关系着国家之安危兴衰;商场谈判与竞争的策略是否得当,关系着企业之得失成败。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

鬼谷子的另一本书《阴符经》可谓是纵横捭阖之术的根基,应用鬼谷子的智辩之术必先参悟阴符经之真意,才不至于走偏;否则,极易误入歧途。

阴符经:阴者,内在也;符者,契合也;经者,规律也。意思就是内心符合天地运行的规律。当内在的修炼,符合天地运行的规律;那么,一切就会变得简单明了。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心。

所以,看《鬼谷子》要结合阴符经,才能相得益彰。就像大铁锤的技巧,小孩根本听不懂,老人根本耍不动;如果已经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既能明白技巧,还能加以应用。自然是游于艺,而乐在其中。

【上卷】

第1篇 捭阖①第一

【题解】

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号禹,后世尊称大禹,是黄帝轩辕氏玄孙。通过禅让制得到帝位,传说是夏后氏部落的首领,是子承父位、中国奴隶制的创始人。

吕尚

姜太公(约公元前1128~前1015年),本名吕尚,姜姓,字子牙,被尊称为太公望,后人多称其为姜子牙、姜太公。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

冉有

冉有(公元前522~前489),名求,字子有,春秋末鲁国人。比孔子小29岁,是孔子最器重的弟子之一。

庄子

庄子(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庄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亳州蒙城)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孙武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汉族,他出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人。所著《孙子兵法》十三篇是我国最早的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楚汉相争

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后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

陈平

陈平(?~前178年),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人。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在楚汉相争时,曾多次出计策助刘邦。汉文帝时,曾任右丞相,后迁左丞相。

淳于髡

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擅辩,多次出使各诸侯国,没有受过屈辱。

郭子仪

郭子仪(697~781),中唐名将,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累迁至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史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年八十五寿终,赐谥忠武,配飨代宗庙廷。

墨子

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鲁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萧何

萧何(前257年~前193年),汉族,西汉初期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

宋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庙号太祖,涿州(今河北)人。出身军人家庭,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商纣王

帝辛(?~约公元前1046),本名受德,后世称商纣王,在位30年。是商朝最后的一个君主,都于沫,改沫邑为朝歌(今淇县)。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西方11个小国对商朝发起进攻,牧野之战,周兵攻入朝歌。帝辛登上鹿台自焚于火而死。

司马懿

司马懿(179~251),西晋高祖宣皇帝,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属河南温县)人。

庄子梦蝶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名周。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宋国蒙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捭阖”是《鬼谷子》的第一篇。捭阖本是就开关门户而言:捭指开启,阖指闭藏,两者是对门户施加的一组相互对立的动作。在鬼谷子的思想体系中,“捭阖”是一对极为重要的哲学概念,既是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也是纵横家进行游说活动的根本方法。鬼谷子总结出的捭阖之道旨在告诉人们:何时应敞开心扉,直言陈辞;何时应冷静观察,沉默不语。通过捭与阖的密切配合,不难洞悉对方的虚实真相,从而达到知人、御人的目的。

【原文】[段一]

粤若稽古②,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③之开阖以命④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⑤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⑥焉,而守司⑦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注释】

①捭阖:捭,分开、撕裂。在这里指纵横驰骋,大开大合。

②粤若稽古:粤语首助词;若,顺;稽,考。粤若稽古,在这里指顺考古道。

③阴阳:阴,本意为山的背阴面;阳,本意为山的朝阳面。被引申来概括对立统一的两类事物或现象。

④命:辨别。

⑤万类:就是万物。

⑥朕:指征兆,迹象。

⑦守司:看守、管理。【译文】

纵观古代历史,可以看出圣人生活在世间,就是要成为大众的先导。他们通过观察事物的对立统一变化,来辨别事物的发展,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径。预测事物的发展过程,精通普通人的思维变化,善于把握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

所以,从古至今,凡生于世间的圣人,均奉守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事物是变化无穷的,但是都有各自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弛,或者紧张。所以,圣人要从始至终掌握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揣度对方的智谋,测量对方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做出正确的决策。【点评】

我国古代的大著作家,除了宣扬“绝圣弃智”的老庄外,大多还是以“述圣”为己任的,“智圣”鬼谷子亦莫能外。在全书的开篇,鬼谷子便将满腹谋略的自己深藏于堂奥之室,而将“为状生之先”的圣人挡于身前。无意之间,已将其捭阖之道牛刀小试了一把。

一见到“圣人”这个字眼,最先浮现在我们脑海里的,无非是远古的炎、黄二帝,尧、舜、禹三圣,替天行道的商汤、周文王、周武王,以及周公、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人物。大致说来,古之圣人有两类,一类是圣君贤臣,如二帝、三圣、商汤、文武、周公等,他们顺应历史潮流,安定天下,治理万民;另一类是大思想家,如孔、孟、老、庄等,他们深入思考自然万象和社会百态,并借助语言文字的武器,为人类探索迷途、解疑释惑。在这些圣人们的身上,映射着整个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辉。圣人们的业绩和德行,也将为世世代代的子孙所传颂。

从鬼谷子的观点看来,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究其根本就是要“守司其门户”。用现代人的理解就是,就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遵循天下兴亡之道。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一说起“兴亡之道”,人们往往会从夏、商、周中去寻找。这是什么缘故呢?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在商朝代替夏朝、周朝代商朝的过程中,后来者所倚重的谋略尚未被大众知晓。

不仅如此,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也不成熟,老百姓的社会政治意识还是一片模糊。所以在那样的年代里,“兴亡之道”就显得很单纯,单纯到用“天命”就能让老百姓臣服。所以,由上而下,由君到民都信“天命”,认为“天命”决定着朝代兴亡。即便是夏桀和商纣这样的暴君,也都自诩天命所归。

但经历了朝代不断的更迭之后,我们渐渐明白,所谓的“兴亡之道”,一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二是领袖的才能与智慧,三是民心的向背,这三点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兴亡以及一切事业的成败。

同样,在现代商业领域,也要遵循一个兴亡之道。一个企业,如果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坚持有自己特色的品牌战略,在优秀领袖的带领下,就大有可能迈向辉煌。

以电脑软件业的巨头微软公司为例,该公司引领着全球信息化的浪潮,倾力发展小型家用电脑,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至于这艘商业巨轮的舵手比尔·盖茨,即便除去“世界首富”的炫目光环,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他那份难得的执着与睿智。在一次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比尔·盖茨诚恳地说:“我有过颓废和虚怯。微软公司在起飞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一次比一次大,从技术难关、竞争对手的围攻到政府的指控,如果我不是最终以勇气和毅力战胜颓废和虚怯,把难关变成发展的机会,恐怕早就被市场竞争的浪潮淹没了。”【实战】

近代,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胜利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篡夺。袁世凯表面上支持革命,其实是别有用心。等他一朝大权在握,就不顾革命派的一致反对,大搞复辟帝制的活动,结果仅仅当了83天的皇帝,就在举国上下的唾骂声中被迫下台,最后抑郁而死。

由此可见,“兴亡之道”古今皆同。在鬼谷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是以“兴亡之道”作为出发点和终结点的。然而,身为“谋略之祖”,他在其中加入了大量“制胜之术”的内容。在后文中,我们就将详细了解鬼谷子的这些制胜之术。

【原文】[段二]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①之。审定有无,以其实②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③,阖而捭之④,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明审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⑤有守⑥,先从其志。【注释】

①以牧:用来掌握。

②实:指实情。

③指:意同宗旨。

④阖而捭之:先封闭,然后再打开。

⑤离合:离,离开,不一致。合,闭合,合拢与“开”相对。

⑥守:遵守,信守。【译文】

人难免会有贤良和不肖、聪明和愚蠢、勇敢和怯懦的分别。对待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对策:或开放或封闭;或提升或辞退,或轻视或敬重,都要顺乎自然地加以驾驭。审察对方有什么,缺什么,以了解其虚实;通过分析他的嗜好和欲望,以摸清其意愿;适当排贬对方的言论,捭开其中的矛盾,加以诘难,以便探察实情。采纳和质疑对方的言论以便抓住有利时机,让对方先封闭而后开放,使对方一步步袒露心灵,最终达到我的目的。

本句承上句,是说知人之后,我有两种选择:或敞开心扉直言,或关闭心扉沉默。与对方情感一致,则敞开心扉,与对方心意不同,则关闭心扉。至于敞开心扉与否,取决于是否研究清楚对方的计谋,了解对方与我在本质问题上的差异。无论选择哪一种,都必须有主见,并区别对待,也要注意跟踪对方的思想活动。【点评】《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子路和冉有都问孔子,“听到一件事,是否可以立即去做?”而孔子给两人的答案截然不同。对于子路,孔子回答:有父亲和兄长在,为何不先问问他们再去做呢?而对于冉有,他的回答是:可以立即去做。孔子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冉求做事总是退缩向后,所以要鼓励他去做;而子路胆子大,有时很鲁莽,所以要压压他。

孔子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教育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懂得“因材施教”的道理。他的那些杰出的弟子受到老师的影响,在建功立业的道路上也多精于此道。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困齐救鲁的故事,便是其中最有说服力的例子。

树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不可能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据此,鬼谷子认为,我们就要学会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能做到这点就需要全面的了解别人,只有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别人,才能“无为以牧之”,更好地实现“求其利”的目标。

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农夫养了一只狗和一头驴子。有一天,他外出吃饭,带回了一些食物。一进家门,他就把这些食物扔给狗吃,狗愉快地摇着尾巴迎上去。主人高兴地抱起了狗。驴子非常羡慕狗,心想:“为了让主人高兴,我是否也可以这样呢?这对我来说很容易办到。”想着想着,驴子也跑了过来。它摇着尾巴,抬起一只丑陋的前蹄,欢蹦乱跳。主人大喊道:“哎呀,这驴子一定是疯了,快拿棍子来!”结果,驴子被打了一顿,还被拴在了马槽边。

显然,驴子的错误在于它忽略了自己与狗的区别。在现实生活中,同一件事不一定适应不同的人。因此,对于不同的人,应该采取不同的对策。聪明人善于根据别人不同的特性,采取完全不同的对待方法。【实战】

在上一段概括地阐述了“兴亡之道”后,鬼谷子开始提及“变化无穷,各有所归”的手段,我们也由此触及到鬼谷子思想的精髓。鬼谷子教导我们说,在掌握兴亡之道的基础上,我们应树立正确的目标,充分认清自己的能力,采取灵活多变的处世之道。

我们从小就听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八仙为赶赴王母娘娘的蟠桃会,途中遇到了浩瀚的大海。这时,八仙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到达大海的彼岸。为此,每位仙人都施展自己的绝技,借助不同的器物渡过大海,让人眼花缭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说明了做事方法的多样性,但俗话说得好:“万变不离其宗”。归根结底,方法和手段都是为目标服务的。只有目标正确,方法和手段才有价值,否则它们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互相攻杀,争当霸主。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企图出兵攻伐赵国。魏国大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得知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他还来不及整理一下衣帽,就赶紧去劝阻魏王。季梁对魏王说:“我这次在路上遇到一件很奇怪的事情。”魏王就问他是什么事。季梁说:“我在路上遇见一个人,正急匆匆地赶路。有个路人问他去哪里,他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错了,赶紧往回走吧。’那人却满不在乎,说他带了很多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的是骏马,车夫的驾车技术也很精湛。路人无奈,只好眼睁睁看他走远了。”讲完故事之后,季梁对魏王说,“现在大王想要称霸中原,一举一动都应取信于天下,这样才能树立权威;如果仗着自己国大兵多,用武力攻打邻邦,就不能建立威信,离您的理想越来越远了。正像要到南方去的那个人驾着车子往北走一样!”安厘王听后,认为他说得有理,于是就取消了攻打赵国的计划。

在中国,这个“南辕北辙”的典故可说是人人皆知,其道理十分浅显:无论做什么事,首先都要认清形势、看准方向。如果大方向是错的,再努力也是白费功夫,反而会离最初的目标越来越远。然而,大多数人读到这个故事,都只是一笑了之而已。在人们看来,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傻瓜。的确,“南辕北辙”反映的是一种极端的情况,那就是目标与方法完全背道而驰。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更多的情形是做事方法不对头,在达到目标之后,才发现走了很多弯路。

如何才能不走或者少走弯路呢?这要求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都要对目标和方法加以考察和分析,既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拘泥于前人的经验。我们要学会创造,用真正属于自己的方法去实现目标。当然,有时针对同一目标的正确方法有很多种,都能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但我们要善于找到一个最佳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省时、更省力地实现目标。

以军事上的战略战术为例。“兵圣”孙武强调,善于指挥战争的人,降服敌人的军队不是通过战场厮杀的方式,夺取敌人的城池不用强攻的手段,毁灭敌人的国家也不需要旷日持久的征战讨伐。他们务求用完整全面的胜利而争雄于天下。这样,自己的军队不致于疲顿折损,而胜利已经圆满完整地获得了。在孙武看来,“不战而屈人之兵”,便是赢得战争的最佳方式。

春秋时代,秦穆公任命孟明视为大将,准备突袭弱小的郑国。当时,秦国在郑国安插了几名奸细,准备来个里应外合,一举灭掉郑国。郑国有个贩牛的商人名叫弦高,那天他正赶着牛去洛阳做生意,途中碰上了秦军。弦高看出了秦军的意图,就一面派人回郑国报信,一面赶着12头肥牛来到秦军驻地,自称是郑国使臣,奉国君的命令,犒劳秦军来了。秦军主将孟明视大吃一惊,心想:原来郑国已有了准备,我们的偷袭很难成功了。于是,他收下了送来的肥牛。不久,秦军顺路灭掉了滑国,就退兵了。这时,郑国国君也收到弦高的信,立刻下令驱逐了秦国奸细。弦高用犒军的方式逼退了前来偷袭的秦军,使郑国未费一兵一卒就得以保全,其过人的智慧和胆识历来受到兵家的称赞。

无论是在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领域里,还是个人的求学、创业、致富的过程中,目标与方法的统一都是首要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便能为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否则,就可能走很多弯路,甚至功败垂成。解决这个问题并非易事,需要具备远见卓识。然而,天下没有生来就具有远见卓识的人,都需要依靠后天的刻苦磨炼。《中庸》里说,“他人知道一件事,自己要知道一百件;他人了解十件事,自己要了解一千件”,意思就是要勉励自己多下苦功,正所谓“功到自然成”。

对于成功人士来说,他们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大都绞尽脑汁,思考各种方法,而且不轻易放过任何机会。美国人哈德林25岁的时候,还只是一名穷困的失业青年,但他梦想成为一位大富翁。于是,他尽可能地了解有关投资和不动产的知识,暗暗为自己定下目标:在30岁时成为百万富翁。有一次,哈德林从一位房地产中间商的口中,得知一个人急于以14500美元的价格卖掉自己的房子。哈德林立即行动,首先他了解到这所房子坐落于中产阶级住宅区,房子状况极佳,数一流建筑。随后,他找到房主,经过讨价还价,双方以1万美元的价格成交。当时哈德林的银行存款不足500美元,但他不肯就此放弃机会。他和房主签完约后,返身直奔银行,以借款的方式得到了1万美元,付给了房主。接着,哈德林又来到另一家银行,以新购的房产为抵押,贷款1万美元还清了第一笔银行的借款。没过几年,他的承租人帮他还清了第二家银行的贷款。就这样,在致富这一目标的驱使下,图德拉开动大脑,巧妙周旋,很快成为了百万富翁。

人们都期盼自己能获得成功,然而自身却缺乏必要的才能谋略。如果真能向那些事业有成之士学习,苦思用之于世的方法,并亲身加以实践。当自己获得超强能力的时候,还用得着担心不为世人所知,不能实现梦想吗?

【原文】[段三]

即欲捭之贵周①,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②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③,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故捭者,或捭而出④之,或捭而内⑤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⑥以化万物。纵横⑦、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注释】

①周:不遗漏。

②道:道理、规律。这里指与规律相近的道理。

③为之度数:测量重量与长度的数值。

④出:出去。

⑤内:收容、接纳。

⑥闭:结束

⑦纵横:自由自在的变化。【译文】

如果要开放,最要紧的是考虑的没有遗漏;如果要封闭,最要紧的是能改严守机密。要达到周密,最哪能可贵的是做得微妙,合乎事物发展的规律和道理。让对方开放,是为了考察他的真情;让对方封闭,是为了坚定他的诚心。这些都是为了彻底摸清对方的底细,以便探测其各方面的的程度和数量。若据此足以做出分析和预测,圣人会因此而用心思索。若分析和预测的结果不理想,圣人就会想办法另行谋划。

因此,所谓开放,有的是要自己出去;有的是让别人进来。所谓封闭,有的是通过封闭来自我约束;有的是通过封闭使别人被迫离开。开放和封闭是世界上各种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开放和封闭,都是通过运动来使事物内部对立的各方面发生变化,通过一年四季的交替使万物发展变化。不论是变化,还是离开、反复、反抗,都必须通过捭阖来实现。【点评】

鬼谷子的捭阖之术,归根结底,是要琢磨对方,然后再想对策。这也是达到趋利避害的有效途径。对自己有利就要开放,对自己不利就要封闭。“捭阖”原指门的开开关关,这个很贴切。门不但有供人进出的作用,还能把粮食、家具等有用的东西关在屋里,而把风雨、噪音等有害的东西关在屋外。同样,人们心中也应该有一扇这样的门,知道应该把什么关在门内,什么关在门外。

鬼谷子强调应用捭阖之术要确保周详缜密,攻守兼备。若捭阖得不好,反而会让自己门户大开,一败涂地。其术最关键之处,在于应“闭”时确保能自守门户,韬光养晦,度过难关,从而占据先机,一役而胜。在历史进程中,凡能建功立业者,无不深谙此道。

在历史上,但功成名就之人,无不深谙捭阖之道。魏大将军司马懿、明成祖朱棣等人,都曾以周密的捭阖之策而反败为胜,纵横天下。《墨子》里有这样一则故事。子禽问道:“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说:“蛤蟆、青蛙、苍蝇一天叫到晚,口干舌累,但是没有人去注意它们。现在我们再来看公鸡,它每到黎明时就打鸣,天下人都被它惊动了。所以说,多说话有什么用呢?只有在正合时机的时候说话才有用。”话不在多,切中要害才是关键。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地点说出一番适当的话,小则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大则可以改变历史的进程。在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汉朝初建的时候,战火方息,民生凋敝。丞相萧何向高祖建议,将上林苑中的大片空地让给老百姓耕种。高祖一听萧何居然盯上了自己的园林,不禁勃然大怒,认为萧何肯定接受了老百姓的贿赂,才公然替他们说话,于是下令将萧何逮捕下狱,由廷尉审查治罪。这时,旁边一位侍卫官上前劝告高祖说:“陛下是否记得楚汉相争及亲征陈豨、黯布的时候?那几年,丞相一人驻守关中,受到关中百姓的拥戴。若丞相真有利己之心,那关中之地恐怕非陛下所有。昔日丞相不为自己谋大利,今天又怎么会去贪占百姓的一点小利呢?”这简简单单的一席话,令高祖幡然醒悟,不由心生愧疚,立即下令赦免了萧何。

我们知道,汉朝廷尉惯用大刑,一旦萧何真落到廷尉手里,弄不好会屈打成招。在关系萧何命运的紧急关口,多亏那位侍卫官仗义直言,一语中的,打动了高祖之心,方才消除了萧何的牢狱之灾。凭着一副古道热肠,该直言时直言,这是侠士所为。但是,直言也应斟酌语句,说出话来掷地有声,方能达到助人解厄的目的。若直言变成了激愤之言,则可能言而无功,甚至殃及自身。

与直言相比,沉默似乎简单多了,但其实也是不容易做到的。俗语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在日常生活中,因为说话不当产生矛盾的事,可能我们每个人都亲身经历过。古往今来,许多人都把“沉默是金”作为自己立身行事的一条原则。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口兵诫》说:“我诫于口,惟心之门。毋为我兵,当为我藩。以慎为键,以忍为阍。可以多食,毋以多言。”可见人们对言多语失是何等的慎诫。时至今日,我们虽然不再崇尚“沉默是金”的信条,但在某些场合,还是少说话为宜。

有一则寓言,说一只乌龟厌倦了自己的家,想到外面看世界。她把自己的打算讲给两只野鸭听,后者表示可以帮它实现愿望。为了空运乌龟,野鸭们在乌龟的嘴里横放了一根木棍,尔后吩咐她道:“咬紧啊,万万不能松口!”说罢,两只鸭子各架起棍子的一头,腾空而起,把乌龟送上了天。乌龟架在野鸭之间遨游,经过的地方,人们抬头观看,都十分惊奇。“真是神了!”大家喊道,“快看呀!乌龟皇后飞天了!”听了人们的赞叹,“乌龟皇后”忘乎所以,她准备开口说点什么,嘴刚一松开棍子,就从空中一个倒栽葱,摔死在那些观景的人群脚边。

不谨慎的多嘴饶舌,愚蠢的虚荣心,都是成功的共同敌人。在该沉默的时候,一定要沉默,否则谁也难保不会像那只有梦想的“乌龟皇后”一样,从事业的顶峰直摔下来。

历史上,面对高高在上的君主,很多名臣都曾面临说与不说的抉择。尤其在涉及道义问题的时候,这种抉择将变得非常艰难。一言不慎、杀身成仁者,哪个朝代都有。尽管赢得青史美名,但毕竟是悲剧一场。“伴君如伴虎”一句,道尽了臣子们的这种尴尬与无奈。在说与不说的问题上,确实集中反映一个人的智慧与谋略。

汉高祖刘邦生前为了防止将来吕后专权误国,曾与吕后和大臣们杀白马盟誓,非刘氏子弟不得封王。高祖死后,吕后果然独擅大权。她想立吕姓子弟为王,就问王陵是否可以,王陵直言不讳地说:“当年高祖盟誓,非刘姓不得为王,因此万万不可。”吕后大怒,就转而问陈平,陈平却说:“如今是太后执掌朝政,凡事可以自主。”吕后于是贬谪王陵,封了很多吕氏家族的子弟为王。事后,王陵责备陈平:“当年高祖盟誓的时候,你也在盟誓者之列,如今为何违背誓言?你是要靠谄媚而谋高位吗?”陈平笑着说:“不是这样,当廷触犯太后之威,我不如你,可将来辅汉安刘,你就不如我了。”果然,吕后死后,诸吕妄图作乱,正是陈平、周勃等人挺身而出,剪除诸吕,拥立汉文帝即位,才保全了刘家天下。

在面对吕后不怀好意的咨询时,陈平与王陵的态度迥乎不同。王陵仗义直言,傲骨铮铮,虽让吕后无话可说,但也使自己遭到贬谪的命运,无法继续控制事态的发展。陈平则以妥协的方式,保全了自己的实力,并且为将来剪除诸吕积极运筹,最终实现了辅汉安刘的诺言。两相比较,王陵之略方,陈平之略圆。从道义的角度来说,王陵更令人尊敬;而从谋略的角度来说,陈平的做法更可取一些。

在敌我双方的局势尚未完全明朗,或者说敌方的力量远大于自己的时候,采取附和或者沉默的方式来应对,同时积极谋划以图大事,这才符合鬼谷子捭阖之道的精神。【实战】

在现代商业领域,一个成熟而有谋略的企业,当它在面临同行的竞争时,往往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付,在加强自身实力的同时又能削弱对方。这也是捭阖之术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某市有一家大型眼镜批零店,曾一度垄断着当地的眼镜销售市场。很快,在其周围冒出众多个体眼镜店,对批零店的生意造成很大影响。面对“围攻”,眼镜店冷静地分析了市场形势,认为个体户的优势是本小灵活、进退自如,但他们一般缺乏过硬的技术,配镜质量无保证,也无力造成经营上的声势。针对这些情况,该店制订和实施了“扬长避短、强化服务”的战略。他们缩减了低档眼镜的销售量,增加了中、高档眼镜的花色、品种,以避开个体户订价灵活的优势。他们还在报纸上、电视上展开了宣传攻势,一是宣传配镜的基本知识,使顾客了解到配镜不适给眼睛造成的损害;二是宣传本企业的信誉及提供的优质服务。此外,他们还聘请了3位眼科专家全天候门诊,为儿童提供免费的配镜咨询,保证儿童配上适宜的眼镜。这一系列措施,安排得细致、周密,一环紧扣着一环,让其他个体眼镜店根本无力招架,只好一个个另谋出路。该眼镜批零店不但扩大了知名度、提高了销售量,还培养了一批未来的顾客--儿童,在这场突围之战中大获全胜。

可见,古往今来的胜者,不仅要有开创大局的雄伟气魄,也要有处理细节的缜密心思。自诩“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注定能成为名垂后世的英雄,但不能成为最后的胜者,因为他不懂得“欲捭之贵周,欲阖之贵密”的道理。真正能成就大事业的人,一要胆大,二要心细,两者委实缺一不可。

在信息传播技术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先进技术产品层出不穷。一个有头脑的经营者,不但要眼睛向内,牢牢把握自己的经营之道;更要眼光向外,密切注意他人之长,并取而用之,使自己的技术和产品质量跳跃式地提高,这样才能使企业永葆青春。处于上世纪后期的日本,一般还不准外商独资经营。但当时为了发展电子计算机工业,日本破例给IBM公司开了绿灯,让它在日本独资经营,甚至把国内的市场让给它。几年之后,在IBM工作的那些日本人从IBM学到了技术,加上自己的创新,使日产电子计算机逐渐崭露头角,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其他高技术领域里,日本坚持大量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至今引进势头有增无减。这种做法,一方面大大推进了自身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也保护了民族工商业,正与鬼谷子的捭阖之道不谋而合。

在商业领域,有一种借助地利巧妙制胜的策略,这就是所谓的“三角经营法”。最早发明这种经营法的是日本人樋口俊夫。樋口俊夫刚开始经营“樋口药店”时,生意十分清淡。经营之余,他经常深思发展之计。一天,他忽然想到:假设有三个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小店,其地理位置处于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它们之间的连线就构成了一个三角形。如果这三个小店是统一领导经营的,互相保持密切的联系,形成连锁形式,那么其中任一个店里某种药品缺货,只要一个电话打到附近的两个店,立刻就得到支援。任何一个小店都会让顾客感到药品充足,无所不备。而药品是一种有统一质量标准的特殊商品,一旦需要,必有一种紧迫感,会尽可能就近购买,而不会考虑药店是大是小,是否装潢富丽。三角形内的消费者处于被包围状态,无路可走,肯定会在这三角形的连锁店系统中购买,这三个小店就会有较大的覆盖面,生意不好才怪呢!说干就干,樋口很快筹措了一笔资金,买下了附近的两家小店铺,第一个三角形连锁店终于形成了。很快,樋口的三角经营法发挥了令人吃惊的威力,药店的生意迅速兴旺起来。不久,樋口成立了樋口药品连锁商店,他把经营扩大到全国,连锁店一家又一家地出现在日本各地。

樋口的三角经营法,正是捭阖之道在经营中的灵活运用。根据药品的特殊性质,他用三角经营的方式,形成一个个能有效控制的覆盖面,将所有的潜在客户限制在三角形以内,而让竞争对手无法进入,其企业的飞速发展自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总而言之,鬼谷子的捭阖之术无非两种:一是将于我有利者关于内;二是将于我有害者关于外。能做到这两点的人,还怕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吗?

【原文】[段四]

捭阖者,道之大化①,说之变②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鄢。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③。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④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注释】

①化:变化规律

②变:变化形态。

③终始其义:指始终保持的义理,即善始善终。

④各种言论。【译文】

开放和封闭是万物运行规律的一种体现,也是游说活动须遵循的一种策略。人们必须预先慎重地考察自己的言论可能引起的后果,这关系到当事人的吉凶命运。口是心灵的门面和窗户,心灵是精神的主宰。意志、情欲、思想和智谋都要由这个门窗出入。因此,用开放和封闭来把守这个关口,以控制出入。所谓“捭之”,就是开放、发言、公开;所谓“阖之”,就是封闭、缄默、隐匿。阴阳两方相谐调,开放与封闭才能有节度,紧扣说话的意图。才能善始善终。

所以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等美好的、光明的事物,属于“阳”的一类事物,可以公开说,先说。而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等不吉之事,属于“阴”的一类事物,以私下说、后说为宜。凡遵循公开说吉利之事者,均可称为“始派”,他们以谈论好事来开始游说;凡遵循私下谈不吉之事者,均可称为“终派”,它们以谈论祸害来终止计谋。【点评】

鬼谷子在此论述了说话的基本原则,说白了无非两点:好事要先说、公开说;坏事要后说、私下说。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人性”两字。

一天,太阳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让一个过路人脱掉衣服。一开始,北风刮起刺骨的寒风,企图刮掉过路人身上的衣服,但过路人却将衣服裹得越来越紧。北风疲倦了,便让太阳来试试。太阳把温和的阳光洒向过路人,天气渐渐暖和了,那个人也就把衣服脱了。

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一定意义上说,谈话也是门艺术,有些话从某些人嘴里说出,亲切婉转,使人如沐春风;而同样的内容从另一些人嘴里说出,就暴戾生硬,让人难以接受。尤其是劝说别人,更要注重分寸,讲究方式,要尽量做到和颜悦色、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才更容易达到劝说的目的。

一个叫刘七的人过生日,请了四个朋友张三、李四、王五、赵六来家里吃晚饭。傍晚的时候,张三、李四、王五都陆续来了,可是快到开席时,还不见赵六的影子。刘七在门口翘首等待,有点着急,就自言自语地说:“唉,该来的咋还不来呢?”这话被旁边的张三听见了,心里犯嘀咕:那我是不该来的了。于是他找个理由愤愤地走了。李四问刘七:“张三怎么走了?”刘七也感到莫名其妙,就说:“唉,不该走的走了!”李四一听不高兴了,心想我大概是该走的,于是就不辞而别。刘七不明所以,就委屈地对王五说:“你看,我又不是说的他俩!”王五一听,也起了疑心:那他是说的我了,便也站起来走了。这时,赵六急匆匆赶来。刘七正生闷气,就冲他抱怨说:“你呀,来的真不是时候!”赵六一听,气得转身就走。刘七呆呆地望着满桌的酒菜,自语道:“唉,我的话哪儿说错了呢?”

故事中的刘七虽然不是有意要得罪朋友,但他说的话却极易让人产生误会,最终把朋友一个个都得罪光了,自己都还蒙在鼓里,真是可怜得让人同情。而那些会说却乱说的人,就真的是十分可恨了。对于这样的人,有一个形容词叫“信口雌黄”。这个典故源于西晋时代的著名清谈家王衍。

王衍少年时就伶牙俐齿,一次,他在文学家山涛府上做客,以清秀的仪表、文雅的谈吐赢得四座赞赏。而阅人无数的山涛却感叹道:“日后耽误天下的,未必不是此人啊!”王衍成年后当了大官,却对俗务毫无兴趣,唯独喜好老庄学说,满嘴都是玄妙空虚的怪话,当别人指出他的错误或提出质疑,他也满不在乎,甚至不假思索,随口更改。因此人们便嘲讽他是“口中雌黄”。王衍的言行倒是十分“一致”,因为他做事同样毫无原则。他先把女儿许配给太子为妃,不久太子遭人陷害,身处险境,写信向王衍求助,王衍非但不替太子辩白,反而因为怕受连累而上表请求解除女儿与太子的婚约。后来太子冤案得以昭雪,王衍因此而被判终身禁锢。西晋后期,皇族斗争愈演愈烈,最终酿成“八王之乱”,王衍靠巴结钻营的本事,又当了大官。后来,西晋王朝败亡,王衍也沦为石勒的阶下囚。他还想苟全,便劝石勒建国称帝,结果被石勒活埋。不可否认,王衍确实有点才气,但这种才气最终转化成了丑恶,他也落了个可悲的下场。

在现代社会,类似王衍这样的人着实不少,可这些人未必谈论什么国家大事,而都是“张家长、李家短”的一些小事,特别以谈论人家的隐私为乐。即便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虽没有见不得人的事,但也会有一些只属于个人的秘密。每个人的心灵里都会有一些最柔弱的地方不愿被别人触摸,也都会留下几幅记忆的图片,宁愿关起门来,一个人在灯下独自欣赏。自道隐私不是坦白、直率,它会使你和别人陷入尴尬,而随便谈论别人的隐私则容易造成有意无意的伤害。

谨言慎行对自己、对他人都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反之,言辞不忍有百害而无一利。言多必失,话一出口,妄下结论,所造成的影响,再用几百句、几千句话也弥补不了。不注意言语的轻重对错,任性而为,往往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甚至带来生命或财产的损失。

西汉有一位将军叫灌夫,他勇猛善战,很受大将军窦婴的赏识。但是,灌夫是个鲁莽的人,性格过于急躁。有一次,丞相田蚡举办婚宴,满朝大臣都去贺喜。宴会上,灌夫向田蚡敬酒,田蚡不喝。灌夫忍着气,又向灌贤敬酒,灌贤正跟将军程不识交头接耳地说话。灌夫的怒火正无处发泄,便大骂道:“我平日看程不识一钱不值,你居然还咬着他的耳朵说话!”田蚡见灌夫骂人,立即下令把他逮捕。有人劝灌夫向田蚡磕头赔罪,他不肯,反而大骂田蚡。田蚡是皇帝的舅舅,岂能善罢甘休。不久,灌夫就被他罗织罪名处死了。

灌夫“醉而生嗔”,痛骂小人田蚡,确实是图了一时之快,但也因此遭遇杀身之祸。现实生活中,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我们的周围还可能有小人当道,这时我们就更应审时度势,耐住性子,忍住直言的个性,先保存实力,再图发展。

其实,现代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倒不是“生嗔”,而是不慎重考虑就轻易说出自己的诺言,这种人实际是一个过失欺骗犯。因为话说得太省事,说话之后就不得不三番五次地变更,有时甚至根本无法兑现。你没有能力做到,别人也根本不会要求于你,但有了你的承诺,别人就会寄予希望。你的失信,别人很少会看作是一种无能,只能看作寡恩。总是言而无信的人,都应该读读“季子挂剑”的故事。

春秋时代,吴国王子季札出使鲁国途中经过徐国,受到徐君的热情招待。季札随身佩戴着一口宝剑,徐君非常喜欢,他嘴上虽然没说,但还是被季札看出来了。季札心里打定主意,回国时一定要把宝剑献给徐君。几个月以后,季札又回到徐国。但这时徐君已经去世了,埋葬在徐国都城的郊外。于是季札来到徐君的墓地,解下宝剑,挂在墓地旁的树上,然后便踏上了回国之路。季子对于心里的承诺也要遵守,这是怎样高尚的信义啊!

本来,许诺为人做事是为了建立一种友好,但轻诺寡信却常常比拒绝更容易招来怨恨。因此,我们一旦承诺了别人,就要想方设法去实践诺言,这是赢得别人尊重的最佳方式!【实战】

有个叫卜子的人,让他的妻子做一条新裤子。他的妻子说:“把新裤子做成什么样呢?”卜子说:“就像我的旧裤子一样。”于是,妻子把新裤子弄脏,让它和旧的一样破旧。

有个小孩向老师学认字。老师第一天教他认“一”字,第二天教他认“二”字,第三天教他认“三”字。于是,这个小孩就说:“哈!认字这么容易,我已经学会认字了。”过了几天,他父亲要请一位姓万的客人吃饭,就叫儿子写张请贴。小孩满口答应,就跑到书房去写,他父亲等了老半天,还没见儿子出来,走到书房一看,只见儿子正满头大汗地划着横。他看见父亲来了,就说:“这个客人真是的,干嘛非姓万呀,我才写了几百呢!”

显然,这两则笑话讽刺的都是那些因循守旧、不肯变通的人。这些人片面地凭着老经验去办事,费了很大的力气,结果却只能是失败。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仅以一时一地的经验作为行动的指南,或者总以过时的经验作为行动的依据,那就不符合鬼谷子所说的捭阖之道。

古代能够做出巨大业绩的,是那些深明变通之道而不拘泥于祖先之法的人,商王盘庚正是这样的人。盘庚是商朝的第二十代王,他是个有才干的君主,为了改变当时王族内部的混乱及社会不安定局面,决心迁都于殷。但是,大多数贵族都因循守旧或贪图安逸,反对迁都。一些贵族甚至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人心惶惶。在困难面前,盘庚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最终挫败了反对势力的阻挠,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在那里,盘庚整顿朝政,人民生活逐渐殷实起来。“盘庚迁都”是一项备受称赞的壮举,也被视为中国最早的改革行动。

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商汤开了以武力夺得天下的先例,打破了天子不可变的定律,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次变革。而盘庚迁殷也是商朝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通过这次变革,商朝从衰落走向复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可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变革是不可避免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知道,物极必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困则思变是一种积极、科学的态度。困到极点,势必就会走向困的反面,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往往是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获得的。受困之后,应该十分冷静地分析自己为什么受困,这个分析过程就是“有悔”即觉悟。通过吸取教训,谨慎从事,重新制定行动方案,并认真地实施,这才能如陆游所说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样转危为安,走出困境。

彼得曾是一位勤奋的淘金者,他以很低的价格在一座金矿附近买了一块没人要的土地,辛苦地寻找金子。但他翻遍了整块土地,连金子的影子都没有看见。几个月后,他连面包也快买不起了,于是决定离开这儿,到别的地方去谋生。就在他出发前的一个晚上,下起了雨,打断了他的行程。雨停之后,彼得走出木屋,赫然发现眼前的土地发生了变化,原本坑坑洼洼的地已经被雨水冲刷平整,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油油的小草,煞是好看。看着眼前的一切,彼得忽然领悟到:“虽然我在这块土地上没有找到金子,但这块土地很肥沃,我可以用来种花。镇上那些富人肯定愿意拿花儿来装扮他们华丽的客厅。”于是,彼得留了下来,精心培育花苗。不久之后,田地里长满了各种美丽的鲜花。他把花拿到镇上去卖,很受富人们的欢迎。几年后,彼得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成为了一个富人。

人们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处于困境,要有所行动,不可坐以待毙。要认真的考虑一下,究竟是自身哪里出现的问题造成了目前的困难,考虑清楚之后要立即付诸行动。不可光想不做,也不可光做不想,只有两者相结合,事业才有希望。什么是成功者?那些总能将不如意化解为如意,由困境进入顺境的人,便是成功者。

宋朝有个叫孙山的秀才,能言善辩,幽默诙谐,人们都叫他“滑稽才子”。这年秋天,孙山到省会参加乡试。临行前,一位乡亲将儿子托付给他,让他带着一同赶考。放榜的日子到了,孙山好不容易挤进人群,从上往下看,终于在最下面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名字,不由松了一口气。不过,老乡的儿子却榜上无名。孙山高高兴兴地回到家乡,他的那位乡亲闻讯前来,问孙山:“我儿子考没考中?”孙山怕他太失望,没有直接说出来。他想起欧阳修《踏莎行》的最后两句词:“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就灵机一动,回答道:“解名尽处是孙山,令贤更在孙山外。”意思是,我孙山是举人里的倒数第一名,而您的儿子还在孙山的后面哩!这就是成语“名落孙山”的由来。孙山真不愧为“滑稽才子”,能用这样的方式将别人落榜的伤心事说出来。

讲究说话的艺术,最重要的是能忍住不合时宜的率直之言。生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