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带给您健康——奇妙的音乐疗法(音乐养生,防病疗疾,丰富生活情趣,提高生命质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2 07:25:16

点击下载

作者:王旭东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让音乐带给您健康——奇妙的音乐疗法(音乐养生,防病疗疾,丰富生活情趣,提高生命质量)

让音乐带给您健康——奇妙的音乐疗法(音乐养生,防病疗疾,丰富生活情趣,提高生命质量)试读:

前言

由声高不同的七个音符组成的音乐世界,给苍茫大地、芸芸众生带来了多少喜怒哀乐?古往今来,有谁能描述出音乐对大千世界所赋予的色彩?恐怕没有谁能说得清。我们只能在音乐天地里看见:沉沦者振奋,亢奋者宁静,钟情者痴迷,追求者癫狂;铮铮琶声看得见铁马金戈,幽幽怨妇唱倒了万里长城,《四面楚歌》使江东健儿尽卸戈甲,《十面埋伏》增添汉家王朝十万雄兵;小小二胡拉得《江河水》倒流千里,弦弦古筝弹出《大风歌》流传万年……尽管说不清、道不完,这音乐世界中的七个音符却永远向世界万物表现着它们神奇的力量。

正因为音乐的神奇,千百年来,无数学者为它们倾注了毕生心血,开千条门径,创万种学说,试图解释这七个音符的奥秘。政治家认为它们是“教化之由”,理学家将其譬为“天理之序”,禅学家把它们作为“入静之使”,医学家则用其“养生延年”……见仁见智,不一而足。

人们素以音乐细胞作为音乐修养的代名词,“音乐细胞”本不是解剖学或生理学上的概念,然而,有谁能料到,戏言竟是真实的。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科学家们竟真的找到了解剖生理形态的“音乐细胞”,他们发现黄雀大脑中有一种组织,能使黄雀成为鸟类中的歌唱家,而破坏了这种组织后,欢乐的歌唱天使便永远变成了哑巴。既然动物园中蝎子、大蟒、黑熊、狼这些无知的动物都能在心理学家的音乐声中“首舞尾蹈”,悲喜交加,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能对音乐产生生理、心理反应,就更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事了。

德国钢琴家梅亚贝尔,为我们演出过这样一则悲喜剧:当他与妻子激烈争吵之后,虽无趣至极,却羞于道歉,在无聊中奏起肖邦的小夜曲,以宣泄心中的郁闷,岂料音乐的魅力随着优美的钢琴曲奔涌而出,打动了悲愤难平的妻子,随着乐曲的进行,妻子最终激动万分,抱住了丈夫热烈亲吻。在梅亚贝尔的家中,音乐成了夫妻感情的促进剂,成了夫妻纠纷的调解员。

日本人则向我们证明,音乐还是十分优秀的交通指挥员:在东京的某个车站,每天早晨上班时人群拥挤混乱,有一天,车站站长为人们播放了一首优雅娴静的乐曲。令人惊讶的是,场面竟出现了明显的改观。这是因为音乐声波形成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消除了赶车人的紧张焦虑情绪,代之以轻松自由的全新感受。

大量的实验研究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事实,数据与直观的证据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由音乐所造就的美的韵律。

音乐能促进胚胎发育 在胚胎发育阶段,孕妇常听音乐,可促进胎儿大脑及身体发育。

音乐能预测胎儿性格 英国心理学家利福德・奥尔兹给一对尚在母腹中的双胞胎听相同的音乐,发现一个胎儿心跳加快,另一个却心跳减慢,这位心理学家预言这对孪生子中一个性格外向,另一个性格内向。两年后,孪生子的母亲证实了奥尔兹的预言。

音乐能增加乳汁分泌 日本科学家对120位哺乳妇女进行听音乐试验,结果表明,听欧洲古典音乐者,乳汁分别增加了10%~20%,而听爵士乐和流行音乐者则减少了20%~50%。

音乐能开发智力 音乐是极富感染力和说服力的立体语言,容易被发育期的儿童所接受。实验证明,音乐是陶冶儿童情操、促进大脑发育、开发智力的最好精神养料之一。

音乐能帮助记忆 匈牙利某医学博士发现,在每分钟60拍的古典乐曲的伴奏下,讲授者以每8秒钟念一个外语单词或短语的速度,与音乐的进行保持协调,学习者就能进入放松状态,头脑保持特殊的机敏,效果好的人一天竟能记住1000个外语单词。

音乐有助于消化 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曾进行过音乐促进消化的试验,只要音乐引起愉快的情绪,便会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使消化功能增强。

音乐能缓解疼痛 国内外用音乐代替麻醉做拔牙手术,用音乐给孕妇进行无痛分娩,效果十分满意。

音乐能延缓衰老 老人经常听青少年时代的歌曲和熟悉的旋律,可以唤起美好的回忆,增加生活乐趣和对生活的信念,有益于延缓衰老。

我国古代的医学家、音乐家也一直致力于音乐对长寿、健身、安神等方面的研究,无数的史料均证实了音乐的医学价值。音乐治疗应用的范围很广,既适用于心理疾患的治疗,也适用于正常人的保健。

音乐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文明财富,为人类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营养。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通过心理的、生理的多重作用,影响人的心身和行为。音乐声波是一种高质量的“能”,作用于人体后转化为生物能,激活人体潜在能量的发挥;音乐特有的旋律、节奏传入人体,调节人的生物节律,引导细胞发生和谐的同步共振,各个组织系统处于一种良好的运动状态,如心率快慢、呼吸节奏、脉搏起伏、胃肠蠕动,甚至肌肉收缩舒张都受到良好的调节;音乐声波对中枢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是一种良性刺激,促进神经内分泌系统分泌出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类、乙酰胆碱等生命活性物质,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音乐治疗虽是综合了物理学、音乐艺术、心理学、生理学的一个边缘学科,但却并不是今人的发明。几千年前,中国的先人就发现了音乐的神奇功效,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方法,今天对人们养生保健、防病疗疾仍有实际指导意义。

本书重点介绍了中国传统音乐疗法对人体心身的影响和作用,介绍如何利用中国传统音乐养生、防病、疗疾。作者希望广大读者能在音乐欣赏、休息娱乐中获得养生疗疾的效果,在现代化的生活节奏中利用音乐这一自我保健方式,丰富生活情趣、提高生活质量。编者第一章 概述

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洪荒时代,在人类刚刚走出丛林,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音乐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呐喊呼叫,这便是最原始的声乐形式;当获取渔猎耒耜成果之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最原始的乐器雏形。第一节 中国传统音乐疗法概况

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洪荒时代,在人类刚刚走出丛林,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呐喊呼叫,这便是最原始的声乐形式;当获取渔猎耒耜成果之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最原始的乐器雏形。“伏羲氏教民佃渔,有网罟之歌;神农氏教民食谷,有丰收之咏”,形象地展现了音乐的起源。

中国是音乐治疗最早的发祥地,2200多年前的《吕氏春秋》(公元前239年前后)中就已经指出:“音乐之所由来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和而成章。”这应该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使用“音乐”一词的文献,不仅如此,《吕氏春秋》还精辟地指明了音乐的核心要素——“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和而成章”,诸如节奏的“疾徐”、情绪的“哀乐”、风格的“刚柔”、音色的“清浊”,无不体现出“阴阳变化”的相辅相成、互根互用、消长起伏要素。

用音乐来养生养性,古已有之。“礼者,天下之中经;乐者,天下之中和;礼乐者,先王所以养人之神,正人气而归正性也”(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礼乐论》),古人把“乐”看得和“礼”同等重要。音乐能促进疾病的康复,能延年益寿,其医疗保健作用已被无数的事例所证实。

音乐治疗的历史可见于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以下称《内经》)。该书记录了我国传统乐学理论,将古代五音和十二律与五行学说相互配属,通过五行学说将音律与五脏六腑、五志七情紧密联系在一起,《内经》王冰注:“角谓木音,调而直也;徵谓火音,和而美也;宫为土音,大而和也;商谓金音,轻而劲也;羽谓水音,沉而深也。”明代张景岳阐释《内经》时用“律吕相生卦气图”来显示律吕变化的规律,进而用于人体心身的养生康复和疾病治疗(《类经附翼》)。

唐宋以后,音乐已被用来养生保健和防治疾病,已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唐代诗人白居易有《好听琴》诗:“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此诗逼真地记述了诗人喜好音乐,并且以之来陶冶性情和预防疾病的事实。

金元明清时期,有一些医家善用音乐疗法治病,如金元时期名医张子和,明代名医张景岳、龚居中,清代名医吴师机等,但多是吉光片羽,难成体系。

中国古代认为音乐能对人体发生作用,是因为音乐能调节平衡机体的阴阳,“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调和以致和谐,是音乐治疗的关键理念。《史记》:“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正如和心也。”即通过调和来平衡人体气机的升降有序、脏腑的运转正常。

音乐和药物不同,它无法通过对人的脏腑组织直接发挥作用,只能通过“声能”的传递、转换来间接对人体产生作用,因此,它的作用机制只能是“调和”。“龢”是“和”的古字,其义符“龠”,即是类似于笙的编管乐器;而“和”的义符“口”,更是以发音发声的协调来表达和谐的意义。《礼记》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即是表述音乐对情志的调节作用。

中国传统音乐将“乐与人和”“天人合一”作为理想境界,这与中医强调阴阳平衡、五脏相因、情志相胜、三因制宜的诉求是一致的,理论的互通互用成为两者结合的内在契机,中医通常将音乐与诗词歌舞游戏等文体活动相结合,形成方式多样又切合个体化需求的综合疗法。第二节 现代音乐疗法基本概况

现代音乐治疗的发源地是美国,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播放音乐是为了减轻伤员的痛苦,即所谓的“战壕音乐”。后来逐步发展到现在的系统科学体系,并于1950年成立了音乐治疗学会。由于音乐疗法对一些疾病的疗效十分显著,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成立了音乐治疗组织,音乐治疗已经普及到世界各地。据世界音乐治疗联合会统计,目前世界上有45个国家开展了音乐治疗,有150所大学开设了音乐治疗教育课程。

音乐疗法在西方的兴起,是与所谓“医学模式”的改变相伴发生的。随着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心理、情绪、精神因素,对生理状态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疾病发生,例如心脑血管病、癌症、溃疡等,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心理因素所诱发的。因此医学界的观念也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这种形势下,音乐作为一种能动的、情绪的、原始的、精神的综合能量,它对于人类身心健康的作用,也就愈来愈重要了。

西方国家的音乐治疗概念和实践,包括3个不同的方式,即:临床方式、娱乐方式、教育方式。

1.临床方式 对象是各种疾病的患者,主要是对生理、心理及情绪障碍性疾病使用音乐来进行医学的或心理的治疗。这种方式效果最为显著。具体做法是让患者欣赏经过挑选的音乐作品,或让患者自己演奏各种乐器,或让患者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舞蹈或其他动作。这种方式是医学的一种操作,需要医生从治疗的有效性上作出设计,再加以充分的指导。

2.娱乐方式 这是为了改善住院患者的生活环境而进行的消遣性娱乐活动,不需要做医学方面的设计和指导,主要是使患者的生活充满欢乐,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3.教育方式 目前西方的音乐治疗理论中,“教育”指的是对儿童的音乐教育,包括健康儿童和特殊儿童(尤其是智力发育障碍儿童)。音乐教育对健康儿童来说,是为了促进他们的心身发育,而对特殊儿童,则认为: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的联系手段,可帮助(甚至取代)语言而碰撞出儿童的智力火花,用特殊的音乐技巧来帮助儿童掌握抽象思维的概念,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抽象力和说话能力。

西方对音乐治疗师的要求相当高,他们首先必须是经过全面训练的、有经验的音乐家,能把音乐心理学应用于治疗工作中,能够演奏或演唱,熟悉大多数音乐作品,能指导合唱和合奏;还必须具备生理学、心理学和医学知识。音乐治疗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格,即成熟、稳重、善于观察,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热情、富有同情心,理解但不掺入个人感情色彩,有幽默感、耐心和毅力。国外的音乐治疗师拥有行医执照,极受世人尊重,地位颇类心理医生。

西方国家进行音乐疗法的研究,比较注重实验方面的探索,利用动物实验或临床实验,掌握了大量有关音乐对人生理、心理的作用机制。但是,在以前的实践中,西方也缺少专门的音乐作品,近年来,各国的音乐治疗家们已经认识到,音乐治疗只有由专门的人才来设计、实施和控制运用才能取得成功,才是有价值的工作。只有建立在优秀作品基础上的治疗,才会有好的效果。

第一次国际性的音乐疗法会议是1974年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的美洲各国音乐治疗大会,会上成立了世界性的音乐疗法组织——世界音乐疗法联合会,这个组织集中了全世界从事音乐治疗的精英人物,数千名声名卓著的生理学家、音乐家、精神病学家、社会活动家、医学家、教育家成为该联合会的成员。现在,几乎每年都要举行国际性的音乐治疗会议。在第一届世界音乐治疗联盟大会上,各国专家提出,音乐疗法的手段是音乐,而音乐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艺术,因此,世界音乐疗法的发展方向是建立各民族自身的音乐治疗体系,各民族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才能使世界音乐疗法五彩纷呈,更重要的是,只有本民族的音乐治疗作品,才能为当地的人民所接受,起到实际的治疗效果。

目前,世界上音乐治疗的发展很不平衡,亚洲地区相对落后。只有日本较早成立了音乐疗法学会,并开办了音乐疗法学院;中国大陆于1992年成立了音乐疗法学会。台湾现在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在美国等地学过或正在学习音乐疗法,也没有建立必要的组织和学校。但是,随着亚洲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音乐疗法的要求也将愈来愈高,音乐疗法必将成为艺术与医学紧密结合的一门学科而出现在各种医疗保健场所,成为一项造福人类的宏伟事业。第三节 治疗音乐与其他音乐有什么不同

无论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在使用音乐治疗方案时,都是大费周章的,因为“现成的”音乐都是“欣赏性音乐”,它们是音乐家为了反映自己的,或民族的,或地域的思想、风貌、故事而注入了一定的倾向性,人们欣赏它,是为了体会音乐家“需要表现的”内容,是让自己的思想在音乐家、演奏家、指挥家所限定的“主题”内发挥作用,所以对于“治疗”来说,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性,而所谓音乐治疗作品、健康音乐作品,改换了创作角度,是为了治疗“疾病”而创作的,音乐家、演奏家、指挥家是围绕着“健康”而尽力,因此,这样的作品,无论在指导思想,还是在创作手法、音乐风格等各个方面,都是别具一格的。当然,既然是音乐,就必须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要有美的旋律作为治疗信息的载体,不仅患者,即使一般人用作闲暇时的音乐欣赏,也能达到美的享受;有一部分研究音乐疗法的学者单纯走生理学研究的路子,将单调的节奏、无休止重复的旋律、固定的音高等物理要素作为音乐治疗的作品,忽视了音乐对人更重要的作用——心理作用,这样的音乐进行不到5分钟,患者就会烦躁不已,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甚至会产生副作用。

音乐达到医学效果的关键,还是在音乐结构的“平稳性”方面。即作品不能有较大的起伏和波动,情绪的变化必须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旋律、节奏必须相对平稳,让一定刺激量的音乐持续足够的时间,就像服用药物一样,使药效维持足够的时间和均匀的作用。这与其他音乐强调情节、追求效果、讲究故事性的创作目的,有着很大的不同。讲究平稳和保证可听性是一对矛盾,它给作曲家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此外,音乐治疗是以音乐作品为主体的、有计划的、有目标的治疗过程。治疗性音乐活动和艺术性音乐活动在活动类型上是大体相同的,但是在活动的目的和要求上则明显不同。艺术性音乐活动的人是正常人,他们从兴趣、才能等自身条件出发,选择表演、欣赏,以达到享受或鉴赏的目的,也就是说,艺术要求是首要的。治疗性音乐活动的人是患者(也包含出于保健需要的正常人),他们往往由音乐治疗师根据病情需要,适当考虑患者的性格、文化程度等特征,指定表演、欣赏的内容,以达到治疗或康复的目的,因此,治疗上的要求是首要的。第四节 中国的治疗音乐与外国的有什么不同

刚刚开始起步的中国音乐治疗事业,经过数年来艰辛发展,深深地意识到,要想使音乐疗法成为一门受人欢迎的艺术门类,就必须抓住民族特色,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神奇卓效的中国传统医学、典雅丰富的中国音乐艺术,通过精心的设计、编排、深化,并且还要具有现代意识,赋予世界性的表现手法,才能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新学科。

首先,音乐要具有深厚的民族基础,但又不是简单的民乐演奏,而是融民族之魂于作品之中,使作品既有民族风味,又达到保健康复作用。

中国的音乐治疗作品要扎根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用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精华锻铸出新时代的音乐之魂。诸如“阴阳学说”“五行理论”以及中医的“脏腑、经络体系”“心神、情志学说”,是音乐的创作依据和使用的指导纲要。要将“中和”“平衡”“天人相应”“运动变化”等《易经》的要义,采用音乐的语言做出艺术的诠释。这样,音乐作品才会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在世界音乐疗法体系中独树一帜。

其次,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疗法作品与西方的同类作品相比较,强调心理与生理的共同作用,也就是说注重“身心双修”。在音乐对心理的调节方面,中国的七情理论认为:情志的失调可以通过“相生、相克”来获得平衡,例如,过度压抑的病态,可以用“怒”来平衡,因此,对于音乐治疗作品来说,通常采用激昂、悲愤的旋律,强大而带震撼性的音量,帮助患者宣泄郁闷的心志。然后再用轻松、流畅的音乐来放松患者的精神。这在中医理论中分别称为“木(怒)克土(思)”“火(喜)生土(思)”。

而在生理调节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相应”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是“同构异质”的,就是说,无论世界上的什么实物,都是由几种相同的元素构成的,只是结构不同,所以才表现出不同的形状和特征。进一步展开,则音乐也是一样,也具有世间万物所共有的属性,“五音”(即古代的五声音阶)也有着和“五脏”相应的各种属性。因此,以五音调式编配的各种乐曲,就可以通过这种共同的属性而直接作用于人体的五脏系统。例如:“宫调”作用于“脾”、“商调”作用于“肺”、“角调”作用于“肝”、“徴调”作用于“心”、“羽调”作用于“肾”。

也许有人怀疑音乐对脏腑的直接作用,所以有必要对中医的“五脏”概念作简单的解释。在中医理论中,所谓的“脏腑”,并不仅是西医解剖学所看到的那些实质器官,而是一个系统的集合,是一个功能组合的概念。例如:肝脏,包括肝本质、眼睛、筋(肌腱)、爪甲……其功能范围涉及血液、情志、性功能、消化等很多方面。因此,音乐也就可以通过对它所涉及的所有体表的成分的作用,对其功能的每一方面进行调节,因而直接地,或反馈性地作用于“肝”这一系统的整体。

在作用方式上,中国音乐讲究清、静、淡、远的意境,音乐疗法注重“内在的调节”,与西方的音乐治疗相比,偏于“静态”,用通俗的语言来说,中国的音乐疗法喜欢“安安静静”地“听”音乐。实际上,这种“静”只是表面现象,机体内却在进行着情志的调适,通过施乐使人心神安宁,情志舒畅,气血调和而达到身性相合的佳境。第二章 音乐与人体健康

音乐治疗,包括音乐保健、音乐治疗和音乐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其基本点,就是为了人体的健康,因此,音乐治疗作品有课称之为“健康音乐”。那么,音乐是如何与人体发生关系,又怎样促进人体健康的呢?现代科学对音乐治疗又是怎样认识的呢?第一节 什么是音乐

用严谨的语言表述,音乐是这样的:它是一种满足听觉享受的艺术形式,是以有组织的乐音为主,有机地伴以有组织的噪声,通过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音质、旋律、和声、调性、调式等要素的不断变换、对比和不同组合,用以描写客观事物,使演奏者、欣赏者产生联想或想象,进而引起内心体验,从这种体验中产生各种情绪变化的艺术形式。

看了以上的表述,读者或许觉得过于抽象,还是无法把握“音乐”的概念。那么,我们可以用形象化的语言再来解释一次:

无论是中国的《二泉映月》,还是西方的《仲夏夜之梦》,我们都可以从中听到高低不同的声音起伏,听到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听到轻重缓急的层次安排,听到或简或繁的和声配置……这些不同的声音传到我们的耳中,能引起我们不同的感受,从《二泉映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泉水的月影水波,抒发我们内心凝重郁结的悲思;从《仲夏夜之梦》中,我们仿佛置身于静谧的森林,听到树叶的瑟瑟响声,从而体验到和平安宁生活的可贵。

下面我们再从音乐要素与人体的关系来深入探讨。

1.音高 声音的高低,是由声波振动的频率所决定的,频率越高,音高也越高;频率越低,音高也越低。正常人的耳朵一般能听到频率为20~20000赫兹的声音,超出或低于这个振动范围的振动波就听不到了。音高也受声音强度的影响。在听域范围内,内耳对于不同频率的声音感受度并不一样,尤其对于较低或较高的频率不甚敏感。人类在漫长的音乐实践中,从整个人耳能感受到的广阔的音高区域里逐渐淘汰,选择出频率较单纯,清晰度较高,音高感明确,感觉较悦耳的一部分音频,在音乐中使用,就是通常所说的“乐音”。一般来说,在乐音中,低音浊重,高音轻巧,中音圆润。

2.音阶 乐音按一定关系,依高低顺序的排列位置,就像楼梯一样一级级升高,所以称为音阶。常见的有五声音阶(1、2、3、5、6)、七声音阶(1、2、3、4、5、6、7)、半音阶等。实际上,音阶的排列顺序不止这些,我国西南地区有不少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他们的音乐如果用上述音阶记谱,根本没有办法再现其旋律,因为他们的音乐中,音阶排列有其他的方式。不过,五声音阶、七声音阶却是人们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能体现音高和谐关系的乐音序列。我国春秋时代就使用了“五度相生律(即五声音阶)”,它接近人类要求音高和谐的自然倾向。

3.响度 声音响度是由声音强度所决定的。声音强度指单位时间内垂直通过单位面积的声音能量。人耳感受到声音响度的大小,可以用声压级的概念表述,声压级的单位是分贝(dB)。当纯音的声压级超过100分贝时,听起来就感到不舒服;超过130分贝时,耳朵就有痛感。安静的房间内,声压级为25~30分贝,一般说话声音的声压级约为60分贝,地铁声为100分贝,一般管弦乐队演奏时声响变化为40~100分贝。音乐的响度比较小,会产生平静温柔的感觉;如果音量逐渐增加,人的呼吸、血压、心跳都会产生变化,使精神兴奋。有些人喜欢播放大功率的录音机而沉浸在极大的音响中,时间长了,他们的情绪往往是不稳定的。

4.音长 是音乐的时值,即一个音符所持续的时间,它决定于声波振动的时间。在音乐语言中,音长常用来表现事物的特征,例如短时间内完成的动作,一般用较短的音符完成,较慢的动作以及广袤的情景则利用较长的音符表现。

5.节奏 节奏是音乐中音符运动的时间单位形式,表现出音乐的节律性。它与声音的强弱有直接关系。节奏可以模拟人类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的动作特征,也可以对自然界的风、雨、云、月以及动植物的各种状态进行模拟。如二胡曲《二泉映月》,开头采用缓慢的节奏,使人感受到宁静的夜晚、清悠的泉水,发人遐思。近代学者发现,节奏实际上是音乐进行速度与人机体的生理现象(如心跳和呼吸)之间的客观关系。所谓标准节奏,大约和人的心跳速度相等,每分钟60~75次。快节奏能引起歇斯底里的行为,慢节奏则能催人入眠。

6.旋律 是乐音按照一定的高低、长短、强弱关系而组成的起伏的线条,它是决定音乐“好听”或“不好听”的主要因素。音乐的内容、风格、体裁、民族特征都首先从旋律中表现出来。旋律与人的情感运动状态相对应,柔美的旋律令人感到温和恬静,刚劲的旋律令人感到力量和坚定。不同的旋律能引起人的情感发生不同变化,其生理、心理状态也会随着旋律的变化而变化。即:旋律可以引起人的情感—生理—心理状态的变化。

7.和声 和声可以认为是音乐中垂直的音高结构,它表现出音乐的立体结构。简单而言,和声的概念,就是在一个乐队或一个合唱队中,不同的乐器或不同声调的演唱者,分别演奏或演唱不同的音符,而这些不同的音符同时奏出或唱出,组合起来就会产生更好的音乐效果。例如合唱队中的第一声部、第二声部……复调音乐比单声音乐更能反映出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呈现的千姿百态。和声以其协和与否影响着人的情绪变化,和声可以表现晦暗、明亮,可浓、可淡、可清、可浊,与人的情感相联系,也可通过调性使人的心理、生理产生变化。

8.音色 音色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主要是五光十色的色彩与光亮度的感觉。有不少音乐家把音乐与颜色相比拟,这在西洋乐中研究较多。色彩音乐形成了音乐艺术的一个流派,在我们民族音乐中,明暗、冷暖、浓淡、虚实的基调也是十分清晰的,例如箫、阮的音色比较清冷,有一种朦胧感,能引起人产生银白、淡紫的色彩感,可用于描绘月光如水,流云薄雾的景致;竹笛、唢呐音色火热,引发红、橙色彩感;二胡有黄、绿色彩感,最富人情味;板胡则幽默、滑稽,可以表现异乎寻常的色彩和情感。历史上,中国民族音乐长期以单音音乐为主,强调个性化,多样化,所以色彩更加鲜艳夺目。第二节 音乐治疗的机制一、音乐怎样传入人体

音乐的表现形式是声波,作为一种物理量,声波对人体生理结构可以产生物理和化学两种作用。声波以其有规律的频率振荡,通过人的耳朵,再经由听觉神经传入大脑,首先作用于人的精神,继而对人体生理发生影响。

人的听觉分析器包括3个部分,一是“声波接收器”——人耳;二是“中转站”——传递神经,包括感觉神经的传入纤维和脊髓、脑干、丘脑等担任联络任务的神经组织;三是“最高统帅部”——位于大脑皮质颞叶的听觉中枢。

人耳的结构从解剖和生理结构上可分成3个组成部分:内耳、中耳和外耳。

外耳即耳壳和耳道,到鼓膜为止。

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咽鼓管。鼓室在鼓膜的下面,像一个小房间,里面有3块人体最小的骨头:锤骨、砧骨和镫骨。锤骨连接鼓膜,砧骨像“砧”一样接受“锤”,“砧”又安放在“镫”上。这3块小骨头组成了一个“听小骨系统”。镫骨末端紧贴鼓室的“窗口”——“卵圆窗”,窗外便是咽鼓管。咽鼓管是沟通咽腔和鼓室的管道。中耳的结构特点是每个组成部分都紧密相连,丝丝入扣,所以能很好地完成传导声波的生理作用。

内耳由耳蜗、前庭及半规管3部分组成。内耳虽然是“耳”的一部分,但功能却不仅仅是听声音。人体能否保持平衡,需要有一个感受平衡的感受器,前庭和半规管就是人的感受平衡的感受器,一旦这两个部分出现问题,人就会感到天旋地转,站立不稳,耳中鸣响,出现“美尼尔氏症”的症状。在内耳中,耳蜗是听觉的重要器官,耳蜗内部充满淋巴液,起听觉感受器作用的那部分称为“科蒂氏器”。该器官由支持细胞和末端具有纤毛的毛细胞组成,毛细胞成排分布,共有2万余个,听神经即以这些细胞为开端。科蒂氏器收到信息后,即将声音转化成为神经能,进入听神经。听神经穿过耳蜗底部,汇入第八对脑神经进入大脑的听觉中枢。

大脑的左右两个皮质可各划分为4个叶:额叶,在大脑半球的前部,主管运动、语言、智能、情感等;顶叶,在大脑半球的后顶部,主管感觉、阅读等;颞叶,在大脑半球的外侧,人们感受声音、确认自己的空间位置的最高中枢就在这里;枕叶,在大脑半球的后部,主管视觉、阅读等。

此外,大脑半球内侧面的一部分皮质称为边缘叶,它和下丘脑、中脑的部分结构联系在一起,称为边缘系统,除与内脏活动的调节有关外,尚与许多心理活动如情绪、记忆有关。

在人的大脑中,左右两个半球的功能并不完全对称。左半球主要具有逻辑思维、数学计算和分析判断功能;右半球主要具有感知立体形象功能,是多数人的艺术和音乐技能的控制中枢。总之,左半球的功能是语言、理念、分析、连续、计算等;右半球的功能是音乐、绘画、综合整体性、几何空间等,所以人们又称右半球为“音乐脑”。尽管音乐的主管中枢在右半球,但是,由于人脑中的神经纤维互相联系,所以音乐的作用也就不仅对“音乐脑”起作用,也能作用于整个大脑乃至全身。二、音乐的生理作用

可以说音乐对所有有生命的物质都有影响。

我国西双版纳地区有种小树,对音乐声波有着特殊的感受能力,如果在小树旁播放优美的音乐,它的树枝和小叶子就会随着音乐的节奏婆娑摇曳,音乐越是优美动听,其动作越是婀娜多姿,因此人们赋予它“风流树”的美名。植物学家还观察到,给萝卜、甜菜、西红柿“听音乐”,植物果实会长得更加饱满,超过同类植物的生长状况。动物学家给奶牛、母鸡播放优美、抒情的乐曲,其出奶量、产蛋量都会大大增加。音乐竟然也能对这些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生物体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倒是证实了“对牛弹琴”的典故。在日常生活中,“对牛弹琴”这个成语给人以“动物听不懂音乐”的概念,实际上,这个成语只说了古代音乐家公明仪对牛弹琴这个故事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说的是公明仪扭转弦柱,重调音调,老牛居然耸起两耳,甩着尾巴倾听起来,实在有趣,原来老牛也有喜欢和不喜欢的乐调!

音乐对人体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音乐传入体内,会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发生和谐的同步共振,就像一颗石子激起一泓湖水,涟漪振荡,从而调节人的生物节律,适当的声波能使各系统组织的生理功能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如脉搏起伏,心率快慢,呼吸节奏,胃肠蠕动,甚至肌肉的收缩舒张,都能得到良好的调节。音乐声波也是一种能,可以激发人体潜在能量的发挥,使机体更加焕发生机。其次,音乐声波对中枢和内分泌系统也是一种良性刺激,能促进神经内分泌系统分泌出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神经介质等生命活性物质,从而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由此可见,音乐节奏与人体节奏和谐,正是音乐疗法能促人奋发,令人健康的奥秘所在。根据医学家观察,机体的反应状态与音乐确实密切相关。以心电图和血压的改变为例,节奏快而有力的音乐与节奏慢的音乐比较,前者明显使心率、脉搏加快,而平缓、抒情的音乐则可以使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对呼吸道反应进行观察,还见到音乐能使呼吸道平滑肌松弛,减小呼吸的阻力,改善气喘症状。

音乐对人体的生理作用,其机制比较复杂,有较多的理论阐释。下面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

1.边缘系统学说 在解剖学上,大脑边缘系统由岛叶、颞叶、眶回、海马、齿状回、扣带回、海马回等皮质下部分和杏仁核、隔区、下丘脑、丘脑前核、中脑的中央灰质和被盖等皮质下结构组成,这些部位主要接受各种感觉(来自躯体及内脏),临近新皮质及边缘系统内部的传入纤维,同时又向视丘下部、纹状体、脑干网状结构发出纤维,调节、抑制大脑皮质的功能。大脑边缘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控制机体的本能活动,调节内脏活动和情绪活动,并参与记忆活动。音乐可以通过该系统来调节躯体运动、自主神经及大脑皮质功能,促进身心健康。

2.脑干网状结构学说 脑干网状结构指脑干中央部分灰白质相互交织的区域,由来自躯体各部的神经纤维交织成的网络和散布在其中的神经细胞及核团构成。脑干网状结构在脑中枢统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它的上行激活系统可以影响大脑皮质的活动水平,调节意识活动;下行投射系统可以调节躯体活动。音乐刺激可以通过网状结构提高或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通过网状结构对特殊投射系统、非特殊投射系统、心理过程、内脏和内分泌、注意力等发生影响,可以纠正新皮质与大脑边缘系统之间的功能失调,消除干扰网状结构的不良因素。

3.非特殊投射系统学说 非特殊投射系统的中心是不同的感觉区,它接受视觉信号,并把这些信号输送到听觉中枢,使后者的感受性升高或降低;或者接受听觉中枢一部分信号,通过该系统提高视觉中枢的感受性,在各种感觉间起媒介作用。音乐也能通过该系统发生效用。

还有人认为,人们的各种功能障碍不是单一致病因素的作用,而是由多种因素,且往往伴有社会因素和情绪因素而造成。音乐类似新鲜空气、阳光等良好刺激,能协调生理功能,消除不良的社会、情绪因素,促进身心健康。这实际上是把音乐作用于人体生理的机制理解为一种综合的生理、心理调节的结果。

不管其作用机制如何复杂,音乐对生理功能的影响却是毋庸置疑的。以秃发为例,明显是生理发生了病变,然而,音乐却能神奇地使秃发者长出秀发:日本第一制药公司最近推出一种防止头发脱落的莫扎特音乐激光唱片。这种唱片发出的阿尔法音波,可以使血液畅通,消除疲劳,有稳定血压和脉搏的效果。据研究,头发脱落多由精神紧张所致,因此,多听音乐,使人心情放松,情绪稳定,促进血液循环,这样有助于防止头发继续脱落。通过这一事例,很明显可以看出音乐治疗的生理效应。三、音乐的心理作用

音乐的声响对人的内心活动有着强烈的影响。

音乐是人类心声的表露、情感的外泄,所以古人说“乐者,意也”。表达情感的音乐又可以延伸扩散,影响他人和人群的情感和心理。《乐记》认为仅仅“知声”者,是动物;“知音”者,只是普通人(“众庶”);而“知乐”者,才是“君子”。可见“乐”是具有情感和文化内涵的。《乐记》精辟地论述了音乐作用于人精神、心理的机制:“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其中“情深”“文明”“气盛”“化神”的递进关系,就是音乐作用于情志,情志影响到脏腑,脏腑功能振奋,产生可视的人体状态改变的过程。《左传》中的名篇《曹刿论战》中就讲述了通过鼓声削弱敌军实力,从而使弱小的鲁国击败强大的齐国的故事。战斗在长勺打响时,鲁庄公迫不及待地就要击鼓进军,谋士曹刿说:“还不行。”待齐军击鼓三次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而逃。战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的意思是说,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用完了,而我军还未击鼓,勇气正旺盛,所以当战鼓擂响时,便一鼓作气战胜了他们。“一鼓作气”的典故就出自这个故事。“四面楚歌”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成语,出自历史上楚汉相争时的一个著名故事。刘邦与楚霸王项羽交战多年,最后刘邦设下十面埋伏,与项羽决战于垓下,但是久攻不下,十分焦急。刘邦的军师张良足智多谋,且精通音乐,尤善吹箫。他向刘邦献出“攻心为上”的策略,组织兵士和着他的箫声唱起楚国的歌曲,歌声此起彼伏,连绵不绝,越唱越悲,越唱越响,从四面八方席卷楚营。楚军从梦中惊醒,听着这四面楚歌,勾起了他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顿时军心涣散,士无斗志,纷纷溃散,项羽自刎而亡,刘邦大获全胜。

这两个故事充分显示了音乐对于人心理影响的强大威力,说明了音乐“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神奇。一首好的乐曲,可令人流连忘返,物我两忘,如醉如痴,荡气回肠。嵇康《琴赋》称“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过于音声也”,当音乐的情绪感染和物理能量共同作用于人体,心理影响生理功能,物理谐动生理节律(心率、心律、呼吸、血压、脉搏等),效果便会出现。

医学专家认为,从疾病发展史来看,人类已经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病时代”进入“精神病时代”。时代造成疾病谱的变化,给我们的音乐疗法开辟了无比广阔的空间。

音乐的心理作用是多方面的,它通过对人的情感、智力结构和行为等因素发生影响而表现为心理作用。

1.音乐能调节情绪 20世纪20年代就有人研究音乐对人情绪的影响,研究者播放200余种名曲,测试2万余人,结果表明,每一首乐曲都能引起听者的情绪变化。当然,情绪变化的大小与欣赏能力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发现,音乐只能引起抽象的情绪,如平静、激昂、欣喜、凄凉、眷恋等,而不能引起愤怒、嫉妒等特殊情绪。

音乐对人情绪活动的作用,与内分泌、自主神经系统、丘脑下部、边缘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因为生理、心理两方面共同作用,才能表现出控制和增进人体内脏系统正常活动的作用。

2.音乐能改善行为 音乐能使人全身心投入,从头至尾注意乐曲的内涵,体会乐曲的意境,这实际上是训练人们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的过程。这一点对精神病患者尤其有帮助,恰当的音乐可以使他们的大脑处于有序状态,在音乐中不自觉地约束自己。在疾病状态下,音乐可以使患者增加生活乐趣,增进自信心和生活能力,有利于身心康复,例如,孤独症患儿,倾听了音乐后,首先促进了对周围环境的认识,消除对周围环境的理智障碍,从而改善孤僻行为。

3.音乐能开发智力 音乐对人类智力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增强记忆力上。进行音乐欣赏,或从事音乐演奏时,强化了精神神经系统的功能,使视听觉记忆得到锻炼,情绪体验记忆得到加强。事实表明,长期进行音乐实践的人不仅有较强的记忆力,而且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都比正常人突出。意大利著名指挥家托斯卡尼尼能在24小时内背熟一部交响乐的几十页总谱,不仅掌握该总谱的全部音符,而且连所有表情记号及作曲家的一切指示都能熟记于心。

从生理机制看,大脑边缘系统与记忆过程关系最为密切,音乐刺激可以使这些部位的乙酰胆碱类神经递质分泌增多,进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广泛的影响,促进人的记忆能力。

4.音乐能培养创造力 音乐具有提高想象和联想的能力。科学与艺术创造过程中极需想象力、直觉与灵感,这些能力的培养与触发“音乐脑”——右脑的开发有密切关系。音乐欣赏或音乐演奏可以调节左右脑半球的活动节奏,诱导其有规律、有节奏地交替运动,协调工作,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音乐的实践活动,特别是乐器的演奏,左手的作用很突出,而左手的灵敏可以促进大脑右半球的发展。美国科学家对爱因斯坦的大脑进行观察,发现他的大脑神经突触远多于普通人,认为这是因为爱因斯坦常演奏小提琴,左手频繁地活动使脑的神经元受到刺激,于是脑的神经元数目增多,功能增强,反过来进一步提高了大脑的储存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我国历史上许多文学家、科学家、思想家都是音乐理论家或音乐爱好者。孔子、庄子、荀子、蔡邕、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沈括、朱熹、王夫之等,都曾在中国音乐史上发出灿若星辰的光辉,这也是众所周知的。近代许多优秀的科学家也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会拉二胡,钱学森能弹钢琴,而他的夫人蒋英是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李四光的小提琴也拉得不错。还有钱伟长、梁思成等科学家,他们不但热爱音乐,且都有很高的音乐修养,音乐是他们业余生活中最亲密的朋友。第三节 音乐治疗方法简介

音乐治疗是以音乐活动为主体的、有计划、有目标的治疗过程。治疗性的音乐活动与艺术性音乐活动有其相似的地方,但更有不同之处。所谓音乐活动,常指表演(演唱或演奏)、欣赏,也包括创作活动(作曲、即兴表演等)。治疗性音乐活动和艺术性音乐活动在活动类型上是大体相同的,但是在活动的目的和要求上则明显不同。艺术性音乐活动的人是正常人,他们从兴趣、才能等自身条件出发,选择表演、欣赏,以达到享受或鉴赏的目的,也就是说,艺术要求是首要的。治疗性音乐活动的人是患者(也包括出于保健需要的正常人),他们往往由音乐治疗师根据病情需要,适当考虑患者的性格、文化程度等特征,指定表演、欣赏的内容,以达到治疗或康复的目的,因此,治疗上的要求是首要的。

音乐治疗并不排斥同时采用其他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心理(语言)治疗、心理护理、舞蹈治疗等,并且上述疗法与音乐疗法同时应用,会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音乐治疗应用的范围很广,既适用于心理疾患的治疗,也适用于正常人的保健。不同的人、不同的疾患或健康状况,在进行音乐治疗时,应当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

音乐治疗以音乐艺术的形式,在医学科学领域里发挥着神奇的魔力,与一般的音乐欣赏不同,音乐治疗必须在特定的治疗环境气氛中和特定的乐曲旋律里进行,患者必须潜心地去听音乐,使声波洒陈于五脏六腑,在生理、心理上产生共鸣,重在自我调节,达到身心康复的目的。

按参加人数的多少,音乐治疗有两种方式,一是集体治疗,一是个人治疗。集体治疗就是一些患者在治疗师的指导下,集中在一起进行音乐活动,以达到治疗目的;个人治疗是个别患者在治疗师的指导下,个别进行音乐活动来达到治疗目的。就精神分析治疗来说,治疗方式主要是个人治疗,而音乐治疗的治疗方式,既有集体治疗,又有个人治疗,而采用集体治疗方式更为重要。

集体治疗,由于患者间相互接触,因而十分有利于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流,促使患者发展集体意识和现实感觉。在集体音乐活动时,患者不仅可以通过语言相互交谈,并且可以通过音乐相互交流内心的体验,在表演音乐的过程中,患者不仅可以尽情宣泄以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同时由于音乐本身结构上次序的要求,以及集体中每个人表演必须相互配合,患者更需要自我约束以协调自己的行为。例如:神经症患者在进行齐唱时,一方面发泄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要注意音准和节拍,以及与其他人的歌声和谐,这样,他们在自我表现的同时,自我也得到控制。又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数人为一组,每个人发给一个大小不同的非洲鼓,在他们中间,既没有指挥也没有首席,而是让他们任意敲打;这些不同音高和音色的鼓,很像不同人的嗓音和性格。活动开始时,一个患者想到用手敲打它来表现自己,接着另一个患者想到用自己的鼓声回答那个人的声音。后来众人都参与这种交流活动,连那些踌躇的患者也会参与进来。他们的鼓声虽不能说是完整的乐曲,但却也有板有眼、有声有色,既起到了表现自己和相互交流的作用,而且在相互配合中也控制了自己,为患者进一步意识到社会的约束以及他人对自己的要求与需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集体治疗的规模不宜太大,小组的人数以六七个人为好,一般不超过10个人。这是因为:人数过少起不到交流作用,人数过多则难于观察反应和掌握活动情况。在病情较轻的情况下,尤其在进行欣赏、齐唱、舞蹈活动时,小组的人数可以略多一些,但不要超过20个人,不然很难掌握活动情况。集体音乐治疗的活动次数可以每周1~6次,病情需要时甚至可以每天进行2次。音乐治疗每次活动的时间短则半小时,长则45分钟或1小时,极个别情况下可达2小时。每次活动的内容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样的。所谓单一的是指一次活动只包括一个内容,如只是唱歌或只是听音乐;所谓多样的,是指一次活动可进行几种不同类型的活动。如:开始时唱歌,然后再听音乐等。当然,每一次的活动内容也可以互不相同,如这次是唱歌,下次是舞蹈等。集体音乐治疗活动也为正常人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例如定期的音乐欣赏会或歌咏队练唱,是解除老年人孤寂的很好的活动方式。

个人音乐治疗适用于不宜参加集体治疗的患者。例如,有些残疾人由于行动不便或残疾情况不一,因而需要个别进行音乐活动;有些焦虑或抑郁的患者对于集体活动感到羞怯或不安;有些患者本身具有一定的音乐水平,集体治疗的音乐活动可能较为简单,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此外,对于很多需要养生保健的正常人来说,正常的工作、学习使他们无法参加集体治疗活动。

个人音乐治疗和集体音乐治疗一样,需要音乐治疗师的指导。音乐治疗师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音乐素养,安排并指导各种音乐活动,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反应,不断修正治疗方案,随时帮助解决治疗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个人音乐治疗可以在家中进行,尤其是用于养生保健的正常人更以在家为好。例如失眠的人,在治疗师的指导下,可以在睡前播放音乐曲目,治疗过程不仅方便,而且效果会更好。

如果按患者参与音乐治疗的主动性来分,则又可以分为主动音乐治疗活动和被动音乐治疗活动两类。其中,主动音乐治疗活动偏重于创造性活动,所以又称为创造性音乐治疗,其形式有音乐表演,如演唱、演奏、舞蹈等。被动音乐治疗主要是接受性活动,故又称为接受性音乐治疗,例如欣赏音乐作品等。在临床具体应用时,依据患者的病情、音乐素养、表现能力、治疗设施等情况,适当选用主动或被动性音乐治疗活动。按照中医的理论,一般病情属“阴”的患者,要采用主动性音乐治疗,例如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孤独症、妄想症、神经性厌食症等;病情属“阳”者则采用被动性音乐治疗,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失眠症、孕妇、产妇等。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按照西医治疗的经验,抑郁型患者比较乐于接受被动性音乐治疗活动,狂躁型的患者则乐于接受主动性音乐治疗活动。此外,在一般情况下,上述两类音乐活动可以综合采用。

从音乐活动的基本内容来分,音乐治疗可分为以下几种:

1.欣赏音乐作品 采用治疗师选定的音乐作品,让患者伴随音乐的声音进入自身体验的精神活动之中,以达到心理疏导、安定情志、纠正病态的目的。音乐欣赏又有两种形式,即被动享受和主动鉴赏。前者的目的很简单,只要患者感到“很好听”“听后觉得舒服”就可以了;而后者则是为了理解音乐的内容,需要较高的音乐素养才能达到。不过,在一般的音乐治疗实践中,医生或患者都不必刻意区分,也不必要求患者必须实行哪一种欣赏方式,因为,只要患者具有一定的音乐修养,他便会自然而然地进行他所能实现的欣赏方式。

实践证明,凡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只要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境界之中,其效果必然会好,而全身心地投入,其欣赏程度也相应地达到深入的状态,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必然会随之加深。因此,可以说,主动性欣赏的治疗效果更好一些。当然,患者在音乐治疗的过程中,也会不断提高音乐欣赏水平,在医生的引导下,由被动欣赏向主动欣赏深化。

在进行音乐欣赏治疗中,医生不必强求患者全神贯注。对于患者在治疗中出现一些异常表情或动作,如果医生强求患者凝神静听,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有的患者一开始时对音乐治疗的方式不适应,产生怀疑、格拒、对抗等情绪是正常的,尤其是精神状态不正常的患者。对于这种情况,医生可进行心理疏导,亦可任其自然,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情况便会好转。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患者被音乐所吸引,过度投入,表现为手舞足蹈之类的动作,此时切莫指责或呵斥,并强求其安静,否则会严重影响到音乐欣赏的效果。

在中医运用音乐治疗的理论中,对于音乐欣赏,常常要求配合冥想。如果选用的音乐作品得当,欣赏时能够排除杂念,用心体验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意境,患者大多能感受到类似气功状态的舒适感,使全身功能趋于平静,生理系统进入有序状态,对疾病的治疗以及促进健康有极大的裨益。

2.演奏音乐作品 演奏音乐作品需要乐器,对于患者来说,有的学习过乐器演奏,有的毫无乐器演奏经验。因此,无论是在医生指导下的音乐治疗,还是患者自己进行音乐治疗,都要有所区别。一般而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集体音乐演奏的治疗方式,为了训练患者的整体配合功能,达到治疗所需要的音乐氛围,无论有无乐器演奏技术,一般都不采用正规乐器(指需要较高演奏技术的乐器),而全部使用比较简单的乐器,而且以打击乐器为好,例如:锣、鼓、木鱼、梆子、镲、铃鼓、沙球、木琴、铝板琴等。这些乐器不需要较高的演奏技巧,容易掌握节奏,对提高患者兴趣非常有效。如果参加集体治疗的患者全是有乐器演奏技术的人(这种情况极为少见),当然也可以采用正规乐队的方式,让他们演奏有一定难度的曲目。

对于个人治疗,可以根据有无乐器演奏经验来选定乐器,曲目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比较好的方式是个人和集体治疗相结合,及选定有较好演奏技术的患者,为其他患者演奏选定的曲目;或者由其他患者用简单乐器为其伴奏。这样对于演奏者和欣赏者都能起到鼓励作用,有助于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演奏音乐作品,在音乐治疗中属主动治疗的范畴,能起到自我表现、自我完善、情感宣泄等心理康复作用,同时,对培养人的整体协调性、配合性也有一定作用。

3.表演音乐作品 表演音乐作品,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唱歌,其次是舞蹈(舞蹈是音乐与运动疗法的结合),延伸开来,表演戏剧以及运用音乐作品的其他方式,如太极拳、气功、体操等,都可以算作表演音乐作品一类。

唱歌是最为常见的艺术形式,为情绪的释放提供了良好的出口。歌唱的形式有独唱、合唱、齐唱等,用于音乐治疗的歌唱形式以齐唱为主。组织患者进行齐唱,无论是病房患者还是诊所患者,都是有益的治疗活动。一般人都会唱歌,个别人唱不准音也无妨。齐唱不仅可以在音乐活动室内进行,也可以到自然环境中去放声歌唱,把心中的苦闷和烦恼全部抛到九霄云外。

舞蹈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治疗与舞蹈活动或舞蹈治疗相结合,对心理疾患产生更好的疗效。舞蹈治疗就是以运动为手段来达到非语言性交流、情绪释放、身体放松和增强自我意识的目的。在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的舞蹈方面的要求不在于舞姿的优美,而在于通过舞蹈这种运动,来交流个人的情感和当时的心境,并从中获得安全感。在音乐的伴奏下,患者可以创造性地做出各种舞蹈动作,自由地表现自己。第三章 中国音乐疗法的基石——阴阳五行学说

古老而深奥的阴阳五行思想,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一直作为各种科学的灵魂,左右这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作为中国古代科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医学以及传统音乐,也与阴阳五行结下了不解之缘。第一节 阴阳五行源流

当人类从远古的原始社会走来,身上尚未退尽猿类的习性,就已迫不及待地想要认识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了。在力求维持自己生命的过程中,最浅显、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便是日往月来,白昼黑夜。这种两极对立的自然现象决定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于是,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日明夜暗的相对概念。再联系所有可以见到的事实,竟发现两两相对的对立体是所有事物的共性,于是人们便用“阴阳”来代表所有对立现象的两个方面。

阴阳学说中解释与推测事物运动变化的功能是无懈可击的,这一点用“阴阳鱼图”(图1)即可以证明。图1 阴阳鱼图

阴阳鱼图是我国古代学者用来概括《周易》阴阳之理和认识世界物质运动的宇宙模型。该图形为一圆球形平面图。图案为黑白互回。中间有两个形似小鱼的对称体,图形最外圈表示“太极”(又称为“太虚”或“无极”),示意宇宙万物是由元气所化生,并进行不断地运动和循环。圆圈内白鱼在左,头向上,为阳;黑鱼在右,头向下,为阴。两条鱼相互缠抱,表示负阴包阳,左升右降,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形象表述。阴阳鱼以“S”形曲线为界,寓意阴阳平衡并不是两个半圆形的对等,也不是天平式的对称,而是变化的,动态的,你消我长,我消你长。在运动中呈“S”形发展。鱼的眼睛,寓意阴阳互为根本,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这种太极图案在我国古代到处可见,最常见的是在道观、丹服(炼丹家所穿的服装)、经学图书和宋代以前孔庙的殿梁等处,成为道家、丹家、医家、儒家的志徽。

1937年,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访问中国时,对太极图所蕴含的深刻概念,深感震惊。玻尔说,他提出的“互补性原理”,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当玻尔被王室封为爵士,需要制定族徽时,便选中了中国的太极图为族徽图案,并在图形上亲笔题写了“对立互补”的铭文。

阴阳学说的精髓,在于它揭示了阴阳对立是世上所有事物的特征,世间万物都是因为阴阳两种属性的相互运动、相互冲突才得到统一,并且强调事物内部结构的相对平衡是万物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些认识对音乐疗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至于五行学说,最先可以在甲骨文中找到一些零散的单字,如:木()、火()、土()、水()。但作为“五行”整体观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