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职教育发展与会计专业教学改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2 07:51:44

点击下载

作者:史新浩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山东省高职教育发展与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山东省高职教育发展与会计专业教学改革试读:

前言

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呈献给大家。

一、本书的写作出版基于何种背景

1.研究山东省高职教育发展的相关成果很少。在中国知网以“山东(省)高职教育发展”、“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为主题进行精确检索,检索到2000—2012年期间的13篇相关文献。在13年的时间里,平均来看,基本上是一年一篇。山东省高职院校数量在全国位列第三,国家示范、骨干院校数量位列全国第二,是高职教育大省,但对高职教育发展的研究却很少。

2.系统研究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文献也很少。通过中国知网,以“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为主题进行精确检索,只检索到2000—2012年期间的相关文献64篇。就全国31个省(市、区)来看,平均为每个省(市、区)2篇;就13年的时间跨度来看,平均每年不到5篇。全国高职院校共有1288所,百所示范高职院校中未开设会计专业的院校仅10所,开设会计及相关专业的院校占90%。山东省开设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50所,占全省高职院校数量的近70%。尽管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地区布点很高,专业覆盖率较大,但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文献却很少。

3.实证研究山东省高职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的文献更少。根据中国知网检索结果,只检索到作者本人发表在《职业技术教育》期刊上的1篇论文。2000—2009年的10年间,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国排名前3位。山东省高职院校数量和示范骨干院校数量在全国均位列前茅,高职教育事业发展势头强劲。但关于高职教育事业发展为地区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此类研究文献凤毛麟角。

4.本书对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是以企业问卷调研和毕业生问卷调研为基础,以实证研究方式进行的,并借助SPSS17.0统计工具进行数据分析,这在山东省内尚属首例,全国范围内尚未发现类似调研。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只检索到本人发表在《教育与职业》期刊上的1篇论文。

5.本书将山东省高职教育发展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填补了山东省此类研究的空白,在全国也未发现相关研究。以“高职教育发展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为主题进行跨库检索,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为零。

二、本书具有哪些特色

1.根据统计年鉴数据,实证分析了山东省2000—2010年高职教育发展状况,包括高职院校的基本情况、师资状况、地区分布、专业布局、质量工程建设及示范骨干院校建设等内容。

2.根据统计年鉴数据,实证分析了山东省高职教育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高职教育与企业就业的相关性。根据相关模型,测算了高职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做了与本科教育贡献的比较以及省际比较。

3.通过问卷调研,分析了企业会计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情况和会计专业毕业生岗位能力适应情况,总结提出了会计专业人才就业去向、应设置的核心能力课程、证书考试和职业素质等结论与建议。

4.根据示范院校、骨干院校建设方案,梳理、总结了各种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做法。

5.围绕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提出了核心能力课程改革的体系构建、整合优化和考核评价等思路与方法。

6.围绕提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考评与保障以及任务驱动模式嵌入、实践教学环境建设等项内容的改革思路和方法。

三、本书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

1.全国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最多的省份是江苏,共7所院校;有6所示范建设单位的为浙江、山东、四川三省。国家骨干院校也是江苏省最多,达8所;其次是山东省,7所;再次是广东省,6所。山东省示范院校数、骨干院校数均位居全国第二位。

2.2000—2010年,山东省高职院校数量占全省普通高校的比例在50%以上。高职院校年均招生增长速度超出本科院校年均招生增长速度16个百分点,但高职院校的年均招生人数明显低于本科院校年均招生人数,高职院校累计招生人数占比不足45%。

高职院校在校生年均增长率超出本科院校在校生年均增长率19个百分点,但高职院校在校生年均增长人数明显低于本科院校在校生年均增长人数。

高职院校教职工规模的增长速度高于本科院校教职工规模的增长速度,但高职教职工年均增长人数明显低于本科教职工年均增长人数。

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规模的增长速度高于本科院校专任教师规模的增长速度,但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年均增长人数明显低于本科院校专任教师的年均增长人数。

2010年,高职专任教师占普通高校本、专科专任教师总数的34.06%,而同期高职院校在校生占到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数的37.56%。

山东省开设会计及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占全省高职院校的七成,16个地区都有开设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9个地区的会计专业院校覆盖率达到100%,6个地区的会计专业院校覆盖率在50%以上。

3.山东省13所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中,有17个专业存在重复建设。软件技术、机电一体化两个专业重复建设达到5次;旅游管理、市场营销、应用电子技术、会计电算化(烟台职业学院为会计)四个专业重复建设均为4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重复建设3次;电气自动化技术等十个专业的重复建设均为2次。17个专业的累计次数合计为49次,平均每个专业重复建设2.88次。

除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未出现重复建设的重点专业外,其余12所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均存在专业重复建设情况。济南职业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威海职业技术学院均有6个专业存在与其他院校重复建设;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有5个专业存在重复建设;滨州职业学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烟台职业学院、淄博职业学院均有4个专业存在重复建设;东营职业学院、山东职业学院、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分别有3个、2个、1个专业存在重复建设。

4.高职人才供给与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与公司制单位、外资单位就业显著正相关;与私营企业就业正相关。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山东省高职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13%。与江苏、广东两省比较,江苏省高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山东省高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低,两者差距0.68%。山东省高职教育贡献仅为本科教育贡献的12.75%。

5.企业调研、毕业生调研显示的会计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基本一致,即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税务核算与申报、成本核算与分析、会计电算化等课程。

6.本书提出了理论知识学习、岗位能力训练、职业证书考取“三元融合、能力递升”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体三结合”的教学模式和“理实一体、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总结提出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书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高职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通过对企业会计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调研和会计专业毕业生岗位能力适应性调研,归纳总结出本专业的核心能力课程,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核心能力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实践教学环境建设等内容,探讨了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观点和方法。

对本书参考和引用的文献,向其作者致敬!向课题研究过程中为本人提供帮助的朋友表示感谢!

谨以此书献给蓬勃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献给从事高职会计教育十年的自己和我的朋友们,献给从事高职教育激情不已的同人。史新浩2013年4月1日第一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会计专业教育第一节(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产生的高等教育新类型。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横跨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领域,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一、第一阶段:从举旗起步到法律地位确认(1980—1998年)

改革开放初期,为解决地方应用型人才严重匮乏和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部分中心城市举办了一批以“收费、走读、不包分配”为主要特点的地方短期职业大学,率先举起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旗帜。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改变专科、本科比例不合理的状况。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通过现有的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仍不满足时,经批准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改制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即后来被统称为“三改一补”的基本方针,拓展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明确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职院校教育,“高职院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职院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和高职院校的法律地位。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进一步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和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法律地位。二、第二阶段:从规模扩张到发展方向定位(1999—2005年)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加快转型,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需求和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矛盾日趋突出。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校扩招的主力军,招生规模连年增长。

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高职院校必须坚持的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2005年,国务院召开第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三、第三阶段:从示范引领到全面质量提升(2006年至今)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颁布,标志着国家高职教育政策在强化特色、加快改革、提高质量方面开始重点引导。在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不利影响和普通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历史新高的双重压力下,高等职业教育显示出特有的生机与活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提高。

2011年,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关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教育部先后发布《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央财政投入20亿元,实施全国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以点带面,普遍提高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从此,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全面质量提升的历史新阶段。第二节(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贡献一、让更多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并顺利就业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继而普及化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保障了这一过程可持续发展且健康过渡。“低进高出、人尽其用”的局面,使被传统高等教育招生边缘化的青年群体找到了人生与事业成长的天地。(一)2011年实现近300万家庭高等教育“零”的突破

2011年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329万人,招生325万人,在校生总数达960万人。调查显示,88.1%的2011届高职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并且已连续三届稳定在这一比例。按此推算,近三年高等职业教育为全国近850万家庭实现了高等教育“零”的突破,实现了教育代际向上流动,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着重要的意义。(二)“在家门口上大学”使更多青年接受高等教育

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往往更期望在不远离本土的条件下就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而大量设置在地级市,甚至县级市的高职院校布局给他们提供了这种机会。2011届高职院校毕业生中,有12.7%来自于贫困地区,22.2%来自于西部地区,16.2%来自于民族地区。来自以上三类地区的高职毕业生23%在本市入学,83%在本省入学。所以,从满足弱势家庭与贫困地区的高等教育需求来说,高职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扶贫工程”。(三)毕业生就业率与薪资连续上升

调查显示,2011届高职院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9.6%,与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基本接近,实现连续两届较快增长。2011届高职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2482元,实现两届连续上升,比2009届上升了近1/3。(四)毕业生成为一线岗位有素质的技能人才

根据被调查的2011届毕业生在各行业的就业比例,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输出主要在“建筑业”(10.5%)、“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8.6%)、“零售商业”(7.7%)。根据毕业生在各职业的就业比例,高职的人才贡献主要在“销售”(13.6%)、“财务/审计/税务/统计”(10.5%)、“行政/后勤”(8.8%)。还有2.2%的高职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而同届本科仅为1.0%。创业理想、项目质量和预期收入,成为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三大驱动力,体现了高职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定位。(五)学生价值观有效提升

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对学生品德的养成提出了挑战,面向一线职业岗位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尤显重要。这不仅关系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道德的满意程度,也关系到中国未来整个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调查显示,过半数的高职学生认为自己在校期间在人生的乐观态度(59%)、积极(58%)、关注社会(55%)、包容精神(50%)得到了提升,在人文美学和健康卫生方面也有1/4的高职学生认为有所提升。二、带来高等教育类型上的多样化

高职院校一直在努力寻求和定位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使高职专业建设更加适应产业发展,同时也丰富了高等教育的类型,使其更加多样化。这种类型上的保障,远比规模的扩张更为重要且更有意义。(一)院校布局更加均衡

2011年,我国的高职院校总数为1276所。除西藏、青海、宁夏以外,其余各省都有20所以上的高职院校。从区域来看,有25%的高职院校位于西部地区,19%的院校位于民族地区;从学校分布的城市类型来看,66.1%的高职院校坐落在地级城市或县级区域。这种院校布局有利于满足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高等教育和文化发展需求,促进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均衡。(二)专业建设适应产业发展

专业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2011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共有953种专业,专业点数达到48121个,校均拥有专业点37.7个。由于高职院校具有专业设置自主权,国家通过实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以政策引导学校专业建设,200所示范(骨干)院校共计重点建设788个专业。2011年实施的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重点支持每所院校1~2个产业支撑型、人才紧缺型、特色引领型、国际合作型的专业建设,着力于专业建设多样化发展与区域重点产业布局相适应、与国家总体产业布局相协调的发展格局。(三)人才培养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特点。高职院校校外实习基地达到8.5万个,校均96个,校外实习基地平均使用天数达140天。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相当提供了重要保障。利用实训基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平台,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以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顶岗实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实践,人才培养强化实践性教学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四)行业企业参与院校办学

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2011年,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着力点,高职院校广泛搭建产学结合联盟平台,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产学合作专业覆盖率、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比例、企业兼职教师人数等,均有提升。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比例达到8.1%,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人数达到5.8万人。高职院校也更加注重提升自身技术创新研发、人才培训功能,通过提高服务水平,吸引行业企业更深入地参与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过程中,提高育人质量。2011年,高职院校校均为企业培训达1241人次,校均合作企业66家。(五)校园文化呈现职业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既坚持就业导向,注重育人为本,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重视工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又重视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对学生的熏陶与引领。高职院校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文化建设,注重把区域文化、产业文化、专业文化、职业文化融为一体,通过建设学校普识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先进文化传播,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促进人人成才,逐步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大学文化。(六)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教师质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2011年,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规模达到42万人,教师队伍中具有行业、企业从业背景和工作经历的比例进一步扩大,来自行业、企业的校外兼职教师成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和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结合在一起,有效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高职院校校均实践教学课时比重达到49.5%,比2010年度提高了18%。三、承担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使命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重点产业布局相适应,与国家总体产业布局相协调,为服务“三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为“三线”城市发展、推进区域均衡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一)在服务农村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

面对农民,面向农户,面朝科技,直接服务农业生产,是农业类和涉农高职院校的重要领域。2011年,全国共有涉农高职院校343所,占到全国高职院校总数的27%,其中农业类专业点达到1042个,在校生近70万人。尤其是200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中,农业类高职院校占到了10%。农业类高职毕业生贴近“三农”,服务“三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户家,让农民的收入翻番。(二)成为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发展的助推器

随着中小企业的异军突起,其高技能人才短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也日益凸显。高职院校主动对接产业,培养大批紧缺人才,以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难题,有效缓解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人才和技术瓶颈问题。全国在30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的高职毕业生有近六成,在5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的高职毕业生约三成,成为促进区域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推动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三)助力地县城市发展,为和谐社会建设做贡献

调查显示,2011届高职毕业生有35%在院校所在市就业,68%在院校所在省(含本市)就业;有51.8%在地级城市及以下就业,19.6%在西部地区就业,13.9%在民族地区就业,4.9%在贫困地区就业。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县城市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呈现均衡发展的高职院校布局,为地县城市区域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全国100所骨干高职院校中,超过50%位于地县城市,个别院校还是当地仅有的一所高校,它们不仅肩负着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而且担负起促进当地文明建设、推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第三节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一、我国高职院校数

截至2012年5月,全国高职院校共有1288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职院校数来看,江苏、广东、山东、安徽、河南、湖南6省超过70所,河北等9省的高职院校数在40~60所之间,广西等12省(自治区、直辖市)为20~40所,另有4个省(自治区)高职院校数少于20所,详见表1-1、图1-1。(3)表1-1 分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职业院校数量统计表图1-1 分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职业院校数量二、示范校建设(一)背景回顾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在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建设高水平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推出,以明确院校“点”示范和“面”上改革同步推进。2006年11月13日,教育部·财政部召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正式启动示范建设项目,完成动员部署、落实建设任务。示范建设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中央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直接指导,地方政府积极参与、协同推进,以及强调院校长执行能力和建设责任的工作格局,为确保建设计划的有效执行奠定了工作基础。(二)建设情况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自2006年年底启动,共分为三批立项,每批项目院校的建设周期为三年。示范建设大致可以分为前期准备、全面实施和验收总结三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教育部和财政部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对地方政府、项目院校和参建各方的建设行为给予明确指导。“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在制造、建筑、能源化工、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农林牧渔和服务业等领域遴选了100所高职院校作为示范建设单位,由中央财政分期投入约25亿元专项资金,带动地方财政投入60余亿元,以及行业、企业投入近15亿元,重点支持立项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建设。

从主要面向的产业来看,如表1-2所示,百所示范建设单位包括制造类高职院校20所、综合类院校18所、农林牧渔类院校14所、交通运输类院校7所、轻工及材料类院校5所、财经(商贸)类院校5所、石油化工类院校5所、能源资源类院校5所、电子信息类院校4所、建筑类院校4所、铁路铁道类院校3所、医药卫生类院校2所、水利水电类院校2所、司法类院校1所、公安类院校1所、艺术传媒类院校1所、旅游类院校1所、电力类院校1所、公共事业类院校1所。表1-2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院校

图1-2显示,示范建设单位最多的地区是江苏,共7所高职院校;有6所示范建设单位的为浙江、山东、四川;有5所示范建设单位的为湖南;有4所示范建设单位的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黑龙江、上海、广东、河南、湖北;有3所示范建设单位的为重庆、安徽、陕西、吉林;有2所示范建设单位的为山西、内蒙古、福建、宁夏、新疆、云南、广西、甘肃;只有1所示范建设单位的为海南、江西、贵州、青海、西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图1-2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地区分布

目前,首批28所项目院校于2009年11月全部通过验收;2007年第二批42所项目院校于2010年6月全部通过验收;2008年第三批30所项目院校中有28所于2011年6月通过验收。(三)建设效果

1.确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传统学科体系制约

围绕区域产业发展特点和需要,示范院校与用人部门联合开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将课堂建到生产车间、田间地头、社会服务场所,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承担近半数的专业教学任务,实践教学学时占教学总学时数比例从40%~50%增加到60%~70%,其中学生有半年以上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许多企业宁可裁掉合同员工,也舍不得放弃与学校合作的订单班。

2.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显著提高

与2005年相比,示范院校参加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学生比例由不足40%提高到90%,参加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毕业生比例由68%提高到97%,并以工作补贴的形式认可学生的实践劳动,部分顶岗实习补贴每人每月已超过1000元。示范高职院校毕业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一次就业率超过96%,很多院校的学生甚至在毕业前一年就被企业预订一空。面对2009年巨大的就业压力,用人单位表现出对示范高职院校毕业生更大的兴趣,与2008年相比,示范高职院校就业率普遍有所提高。

3.推进高考选拔制度改革,开展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试点,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

2007年开始示范高职单独招生试点,2009年已有17个省42所示范高职院校开展了试点改革工作,报考人数达到计划招生数的5.3倍。试点院校各专业根据人才要求和培养特点,邀请用人部门参与招生命题、考核和面试,对高中后的人才选拔制度、适合高职教育的人才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进行了有益和成功的尝试。目前,示范院校的第一志愿填报人数成倍增加,录取新生中,高考成绩超过本地“三本”分数线的人数比例高达50%。

4.灵活设置专业,坚持服务宗旨,强化社会责任,提高了服务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升级调整要求,示范高职院校及时进行专业论证、更新与再建设,适应了经济结构调整与社会转型的步伐。例如,天津职业大学紧跟国家通信领域3G牌照发放,对传统的通信技术专业迅速进行改造,使其毕业生能初步满足相关岗位上岗技能要求,相关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又如,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面向自治区第一产业重点开发领域开展针对性服务,成为全区新农村技能人才培养、农业新技术推广和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基地。再如,地处四川德阳的四川工程职业学院,在“5·12”汶川大地震后,主动为遭受重创的东方汽轮机厂提供生产场地和技术培训服务,帮助企业恢复生产,共渡难关,成为重装企业应对自然灾害的生产预备基地。

5.开展对口支援,扩大跨省招生,推动优质高职教育资源跨区域共享,为全国高职教育协调发展做出了贡献

目前,示范院校跨省招生比例已达30%,面向西部招生比例达10%,共支援西部职业院校421所,为对口支援院校培训师资1.3万人次,联合培养学生10余万人次,产生了显著的辐射带动作用。此外,各地参照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目标及实施办法,相继设立了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省级建设院校达187所。三年来,在国家及省级示范建设高职院校的积极影响下,全国高职院校更加明确办学定位,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年增长5%,2008年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平均首次就业率达68%。面对金融危机影响,就业率与往年同期持平。并且,生源质量有所改善,达到三本录取分数线的比例有所增加,且新生报到率明显提高。三、骨干院校建设

为更好地适应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战略的需要,教育部、财政部决定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扩大国家重点建设院校数量,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决定,新增100所左右骨干高职建设院校,推进地方政府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深化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

经各地推荐、专家评审,教育部、财政部确定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100所高等职业院校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见表1-3)。从2010年开始分三批开展项目建设工作,每批项目建设期均为3年,2015年完成全部项目的验收工作。2010年启动建设40所院校,2011年启动建设30所学院校,2012年启动建设30所院校。表1-3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及重点建设专业表

从百所国家骨干院校的地区分布来看(见图1-3),江苏省最多,达8所;其次是山东省、广东省,有7所;只有1所骨干院校的地区有6个。全国31个省份平均骨干院校数量为3.2所。11个省份的骨干院校数量在4所以上。图1-3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地区分布第四节高职会计专业教育

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确定的我国会计人才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会计人才资源总量增长40%,会计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80%,高、中、低级会计人才比例达到10∶40∶50。这一发展规划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发展空间。《规划》特别强调,推动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应用型会计人才是指能够将会计(4)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会计工作实践的专门人才。这对会计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责无旁贷地应当承担起会计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的责任与义务。

2010年9月,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提出以提高(5)质量为核心,以四个“合作”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由此,确定了我国未来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表1-2显示,百所示范建设单位中未开设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仅有10所,开设会计及相关专业的院校高达90所,占比90%,这一比(6)例是相当高的。以山东省为例,开设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达到50所,占全省高职院校数量的近70%,平均每个地市为2.94所。高职院校的数量和会计专业布局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务也更加艰巨。

(1) 资料来源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2) 发现高职不一样的价值.中国教育报,2012-07-18.

(3) 根据教育部网站《2012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院校》统计整理。

(4) 财政部会计司.推动产学研战略联盟 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系列解读之九.

(5) 四个“合作”是指: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6) 根据山东省各高职院校网站数据,作者手工统计整理,截至2011年3月。第二章山东省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分析第一节高职院校基本情况

我们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界定为高职院校发展数量、年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等方面。表2-1列示了2000—2010年山东省普通高校发展的基本情况,包括了该省普通高校数、普通高校年招生数和普通高校年在校学生数。为便于分析高职(专科)院校发展的基本情况,表2-1同时列示了普通本科高校的基本数据。(1)表2-1 2000—2010年山东省普通高校基本情况一、高职院校发展数量

表2-1显示,2000—2010年,山东省高职院校得到快速发展。2000年,全省高职院校仅有26所,2010年发展到72所,十年间增加了46所,年均增加4.6所。2001年,高职院校数超出本科院校数,之后增长速度逐年加快。十年间,本科院校也由最初的32所发展到61所,增加了29所,年均增加2.9所。2010年高职院校数量达到了2000年的2.76倍,2010年本科院校数为2000年的1.9倍。这些数据表明,山东省高职院校的增长数量明显超过了本科院校。

从高职院校所占比例看,2000年高职院校占全省普通高校的比例为44.83%,尚不足半数。2001年,这一比例开始超过50%,之后逐年提高,2006年达到峰值,为63.30%。虽然自2007年开始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一直未低于50%。十年间,高职院校占比由最初的44.83%增长到54.14%,增长了近10%。

图2-1显示,观察期内,山东省高职院校占全省普通高校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十年期间高职院校占比始终保持在50%以上。这表明高职院校数已稳稳占据全省普通高校的半壁江山。图2-1 2000—2010年山东省高职院校数占全省普通高校的比例二、高职院校招生规模

2000—2010年间,山东省高职院校年招生人数的最大值出现在2008年,为316487人,最小值出现在2000年,仅为19879人,观察期内平均年招生人数为141041人。全省本科院校年招生人数的最大值发生在2010年,为286617人,最小值发生在2000年,为92524人,观察期内年均招生人数为186124人。高职院校的年均招生人数低于本科院校,两者相差4.5万多人。

2000年,山东省高职院校招生人数不足2万人,到2010年,招生人数增长到近20万人,增长率达到891.37%,年均增长124.45%。本科院校2000年招生人数9万多人,2010年达到28万多人,增长率为209.78%,年均增长107.69%。观察期内,高职院校招生人数的年均增长率高于本科院校招生年均增长率,两者相差16.76%。以上数据表明,山东省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扩张较快,高职院校年均招生增长速度明显大于本科院校的年均招生增长速度。但是,高职院校的年均招生人数却明显低于本科院校年均招生数。

图2-2显示,观察期内,高职院校年招生人数占全省普通高校年招生人数比例由2000年的不足18%,增长到2010年的40.74%,这一比例总体呈现逐年增长趋势。自2005年开始,高职院校招生人数占比保持在40%以上,峰值61.55%出现在2008年。图2-2 2000—2010年山东省高职年招生数占全省普通高校招生数比例

观察期内,高职院校累计招生人数为1551454人,而本科院校累计招生人数为2047365人。由此我们发现,高职院校累计招生数占全省普通高校累计招生数的比例为43.11%。虽然高职院校数占全省普通高校数的比例超过50%,且高职院校的年均招生增长速度超出本科院校16个百分点,但高职院校累计招生人数占比却不足45%。三、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

从历年在校生规模看,如表2-1所示,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在2000年的在校学生数分别为36375人、242425人。到2010年,高职和本科在校学生数分别发展到598768人和995205人。观察期内,高职院校在校生数增加了562193人,平均每年增加5.6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31.49%;本科院校在校生数增加了752780人,平均每年增加7.5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12%。数据表明,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由最初不足4万人,快速增长到2010年近60万人,高职院校在校生年均增长率明显高于本科院校的在校生年均增长率,两者相差约19个百分点。但从年均增长人数来看,高职院校在校生年均增长人数明显低于本科院校在校生年均增长人数,两者相差约1.9万人。

从高职院校在校生数占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数的构成比例来看,如图2-3所示,2000年高职院校在校生数仅占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数的13.11%,2010年这一比例增长到37.56%,高职院校在校生构成比例整体呈现出上升发展趋势。自2005年开始,高职院校在校生构成比例一直在30%以上,峰值出现在2008年,达到52.51%。相比较而言,观察期内本科院校在校生构成比例一直高于高职院校在校生构成比例,尽管这一比例从2000年的86.89%下降到2010年的62.44%。图2-3 2000—2010年山东省高职在校生占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比例四、基本结论

近十年,山东省高职院校数量占全省普通高校的比例在50%以上,高职院校数已稳稳占据全省普通高校的半壁江山。

全省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扩张较快。高职院校年招生人数占全省普通高校年招生人数的比例呈现逐年增长趋势,高职院校年均招生增长速度超出本科院校年均招生增长速度16个百分点。但是,高职院校的年均招生人数却明显低于本科院校年均招生数,高职院校累计招生人数占比不足45%。

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高职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高职在校学生占全省普通高校在校学生的构成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高职院校在校生年均增长率超出本科院校在校生年均增长率19个百分点。但是,高职院校在校生年均增长人数却明显低于本科院校在校生的年均增长人数,高职在校生构成比例也一直低于本科在校生构成比例。

因此,山东省高职教育在2000—2010年间得到蓬勃发展,高职院校数、招生数、在校生数都在逐年增加。虽然年均招生数和年均在校生规模都不及本科院校,但高职院校的年均招生增长速度和在校生年均增长速度都超过了本科院校。第二节高职院校师资状况

本研究所描述的高职院校师资状况包括教职工人数、专任教师人数和生师比情况。表2-2列示了2000—2010年山东省普通高校师资的发展状况。为便于比较分析,我们在研究高职院校师资状况时,表2-2还对比给出了本科高校的师资数据。(2)表2-2 2000—2010年山东省普通高校师资基本情况一、教职工规模

2000—2010年间,随着山东省高职院校数量的增加和学生规模的扩大,全省高职院校教职工数和专任教师数也在逐渐增加。从历年教职工规模看,2000年全省高职院校教职工为10314人,到2010年时发展到47072人,增长了4.56倍,平均每年增加3676人。本科院校2000年时的教职工规模为44596人,2010年时发展到92028人,增长了2.89倍,平均每年增加4743人。这些数据表明,观察期内,高职院校教职工规模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本科院校教职工规模的增长速度,前者比后者高1.67倍。但从年均增长人数看,高职教职工年均增长人数明显低于本科教职工年均增长人数,前者比后者少1067人。

图2-4显示,整个观察期内,本科院校教职工规模基本处于直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