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育儿不靠谱(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2 07:52:41

点击下载

作者:口袋育儿

出版社:晨光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这样育儿不靠谱

这样育儿不靠谱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这样育儿不靠谱作者:口袋育儿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晨光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8-01ISBN:9787541490385本书由北京禹田翰风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Preface科学育儿,做靠谱的家长

最近几年,伴随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社交网络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家长了解到一个词:“科学育儿”,也逐渐认识到“科学育儿”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养育0~3岁的宝宝。不过,在“科学育儿”概念风生水起之时,也不免出现鱼龙混杂的情况。一些打着“科学育儿”旗号的媒体,做的事情其实和“科学”两个字完全背道而驰。

那么,到底什么是“科学育儿”呢?

科学育儿,就是以“循证医学”的方式和原则来养育宝宝。我们先从一个最常见的例子说起:宝宝咳嗽了,“冰糖雪梨”是否能止咳?一些妈妈一般会直接给孩子吃冰糖雪梨,因为是老人或别的妈妈的“经验”告诉她的。这种养育宝宝的方式,就是“经验医学”,它是依靠口口相传的“经验”来养育孩子。而“循证医学”会这样做:找出两组咳嗽的宝宝,一组宝宝喂了冰糖雪梨水,一组宝宝没有喂,经过实验对比,看冰糖雪梨水是否真的能治疗咳嗽。只有做过这样的实验,得出了冰糖雪梨水是管用的,那么才能作为“证据”,来指导育儿。

经过这样的对比,大家不难看出,传统的育儿方式,多数都是“经验”育儿;而真正的“科学育儿”,一定是有“证据”作为可靠依据的,与前者截然不同。

但事实上,国内医疗健康领域出现的情况却是:明明是科学的循证医学指南摆在那里,很多妈妈仍熟视无睹,依旧按照自己的“土方”“经验”来处理宝宝的健康问题,这种情况普遍存在,非常令人担忧。“口袋育儿”团队有志于改变这种现状,希望把“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服务介绍给家长们,特别是0~3岁宝宝的家长。

首先,我们认为,“科学育儿”一定要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选择具有权威性的机构和资料。这些机构包括美国儿科学会(AAP)、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药监局(FDA)、美国疾控中心(CDC)、梅奥诊所(Mayo)、中国营养学会等等。正是这样“言必有出处”的科学态度,保障了我们科学育儿工作的“靠谱”。

其次,在有了权威资料的“背书”之后,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答疑”和“科普”。这几年来,我们以“一对一”的方式,在网上回答了十余万妈妈的育儿问题,这些问题从宝宝生病如何护理,到小朋友应该如何吃盐等等,五花八门,基本上涵盖了养育0~3岁宝宝所能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在这个工作过程中,我们团队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了解到哪些问题是家长们最关心的、最常见的,哪些问题是“不靠谱”的……《这样育儿不靠谱》总结了新手妈妈常遇见的育儿误区,并给出了科学指导。比如,有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宝宝睡觉爱出汗,是缺钙吗?很多妈妈都听说,爱出汗就是缺钙,要补钙。对于这样的认识误区,书中给出了科学的解释:“宝宝的皮肤十分幼嫩,新陈代谢旺盛,神经系统的兴奋度高,转入睡眠时,旺盛的代谢过程无法很快降下来,所以,体内大量的热能仍然会在短时间内以出汗的方式释放出来。因此宝宝睡觉出汗常比成人多,是很正常的,不是缺钙。”

此外,书中还针对补钙这一话题进行了科普,比如要不要补钙、怎么补钙、维生素D是不是能补钙等等。我们以权威机构的循证医学证据,带给家长科学又实用的育儿信息。

真正的“科学育儿”,就是要遵循“证据”,而不是遵循“经验”。很多家长因为爱子心切,常常误听误信,有时甚至会“小题大做”,平添焦虑。其实,家长们在育儿问题上不妨都保持开放的心态,摈弃陈旧观念,去遵循“证据”,很多育儿难题自然迎刃而解了。这也是本书以及“口袋育儿”团队想传达给所有妈妈的育儿理念。有态度的科学育儿公众号口袋育儿 创始人

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AAP)

成立于1930年,主要致力于婴儿、幼儿、青少年的健康、安全和幸福事业,是美国儿童养育及儿童健康专业机构,也是美国及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儿科研究学会。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成立于1948年,是国际最大的公共卫生组织,其宗旨是使某些国家人民尽可能获得高水平的健康。该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身体、精神及社会生活中的完美状态”。

美国药监局(U.S.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

主要职能是负责对美国国内生产及进口的食品、膳食补充剂、药品、疫苗、医学设备和化妆品等进行监督管理。在国际上,FDA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与药物管理机构之一。

美国疾控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

职责是研究传染性疾病、众多慢性病及诸如暴力和事故等社会疾病的控制方法。CDC的努力对美国及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染病的减少乃至消灭作出了巨大贡献。

梅奥诊所(Mayo Clinic)

全美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综合性医疗体系之一,在医学研究领域处于领跑者地位。在2014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World Report)发布的全美医院排名中,梅奥诊所位居第一。

中国营养学会(Chinese Nutrition Society)

始创于1945年,1985年正式成立。学会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国际、国内营养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科普活动普及营养知识,以提高国民的营养知识水平,引导国民合理选择食物达到平衡膳食,促进身体健康。速查指南

本书总结了新手妈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常遇到的100个问题,妈妈们可以利用下面的速查表,对照孩子及自身的具体问题,迅速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法,方便又实用。疾病护理饮食喂养用药与安全睡眠日常护理妈妈必读Chapter One专家说的靠谱吗?脐带血有必要给新生儿存脐带血干细胞吗?Q

要给孩子存脐带血干细胞吗?大宝的时候没存,这快生二宝了,医院那挺多人问的,上次检查问了一个医生,他说存了也不一定能用,那么贵到底有没有用呢?A

相信很多宝妈在要生产的时候,都遇到过有人向你们推销“保存脐带血”吧?据说能保存10~20年,费用大概是几万元。他们所谓的“保存脐带血”,其实保存的是其中的“干细胞”。那要不要保存呢?说句实在的,自己付费保存脐带血(干细胞),其实,有点“傻”。“储存干细胞”这事很复杂,但我们尽量简明通俗地向宝妈们介绍一下。它是最近几十年医疗界比较前沿的医疗技术。从理论上来说,“干细胞”确实能在某种程度上“再造”人体;但从实际上来说,这个技术太前沿,还非常不成熟,目前几乎没有作为临床的常规诊疗手段。

脐带血中的干细胞的储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储存在“自体库”,就是自己掏钱存的,以后万一有需要可以给自己或直系亲属使用;一种是储存在“公共库”,就是类似献血一样,免费把自己的脐带血(干细胞)捐献出去,以后给别人用。

从实际效果来看,自己用自己的脐带血(干细胞)的概率是很小的,而且万一需要的时候,自己的干细胞可能还恰恰不能用,所以一般不建议自己储存;但如果捐献到公共库,说不定别人就用得着了,其实还挺有意义的。所以,对是否储存脐带血(干细胞),美国儿科学会有非常明确的专业建议:不建议将脐带血储存在“自体库”,但是鼓励大家捐献脐带血到“公共库”。

从中国的实践来看,其实也应验了美国儿科学会的专业建议。《新京报》在2016年年初做了一个有关“脐带血干细胞储存”的回顾性报道,他们发现:以北京来说,目前自体库存储量达到20万份,但是15年来,临床上用于自身及亲属的总共只有15例,其中用于自体移植的有6例(自己孩子的使用概率为十万分之三,用了是否有效还得另说);而公共库存储有2万多份,使用了700多例。

因此,无论是根据美国的专家意见,还是中国的实践,都可以看出:对普通人来说,把脐带血(干细胞)存储到自体库,真的是劳民伤财的过度医疗。鉴于此,国家规定:在2030年之前,不准再发展“脐带血干细胞自体库”。

关于“储存干细胞”,我们上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但可能有的宝妈还是要问:为什么仅仅在北京就有20多万妈妈储存脐带血呢?难道她们真的“傻”吗?其实,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妈妈们不懂相关的科学知识,被市场营销人员忽悠了。

当然,我们说这个事情“傻”,是说这事性价比不合算,不是说完全没有一丝作用,但绝大多数情况是你的宝宝今后真的完全用不着。黄疸新生儿黄疸喝葡萄糖水管用吗?Q

我家宝宝黄疸值15.2,数值每天都在下降,可医生怎么还建议我们最好是住院进行蓝光治疗呢?可以自己回家晒太阳吗?黄疸值达到多少需要照蓝光?A

很多新妈妈刚成功“卸货”,就遇到一个困扰:新生儿黄疸。宝宝皮肤黄,看上去有点吓人,但这其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很多健康的新生宝宝都会出现。

为什么会出现黄疸?简单说,就是宝宝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较高,使得皮肤、眼白部分看上去发黄。

新生儿黄疸一般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宝宝出生后一周内出现,一般是出生后2~3天出现,4~7天达到高峰,足月宝宝一般2周内消失,早产儿宝宝可能延迟到2~4周消失。

病理性黄疸相对出现得更早,一般在宝宝出生24小时内即出现,家长们一定要重视。如果已经出院的宝宝表现出以下特点要及时就医治疗:黄疸加重、持续时间久或者退而复现,大便颜色偏浅或者呈陶土色。

如果宝宝吃奶排便都正常,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要治疗。治疗主要是针对病理性黄疸。治疗的方法通常是光照治疗,比较严重的黄疸可能要换血治疗。

我们前面说了,黄疸是由于宝宝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较高引起的,治疗的方式就是要让宝宝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降低。为什么光照能治疗黄疸?这是因为胆红素能吸收光,然后分解氧化,随尿液排出体外。光源可选择蓝光、绿光或白光,最常用的是用蓝光照射来治疗黄疸。为避免光照治疗对视网膜黄斑造成损伤,医生会用遮光眼罩覆盖宝宝双眼进行保护。有的宝妈可能看见过光疗箱,看到宝宝不穿衣服躺在里边,用蓝色的光照射,觉得有点“恐怖”,比较抗拒这种治疗方法,但其实这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方式,不要被那蓝色看着瘆人的光给吓到。有的宝妈听朋友或者网上说蓝光照射不好,会照坏宝宝的脑子,这种说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虽然光照治疗时,宝宝可能出现皮疹、腹泻、青铜症等,但在监测下的光照治疗是安全的。如果病理性黄疸没有被及时发现和治疗,有可能对宝宝的神经系统或者大脑造成损伤,所以宝妈们不要排斥光照治疗。

提问的这位妈妈说,黄疸值在下降,为什么还要照蓝光。这就涉及一个问题:黄疸值达到多少需要光照治疗?其实,目前光照治疗的标准不是用统一数值来界定的,需要医生根据每个宝宝不同的胎龄、日龄、出生体重等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和判断,而且还要考虑是否存在胆红素脑病的高危因素。对于这个问题,家长不好把握,还是要听医生的建议。

很多宝妈熟悉的“晒太阳退黄疸”,这个方法不推荐。因为晒太阳会导致新生儿皮肤问题,这样退黄疸得不偿失。发达国家现在都不建议用这种方法退黄疸了。

宝妈可能还听说过“喝葡萄糖水退黄疸”。其实给宝宝喝葡萄糖水对黄疸没有任何作用,反而可能会加重黄疸。另外,葡萄糖水味道甜甜的,影响宝宝的味觉,可能导致今后的喂养难题。

如果宝妈被推荐使用“茵栀黄”,请果断拒绝。茵栀黄其实是一种泻药,宝宝吃了会拉肚子,这种药就是让宝宝通过拉肚子的方式退黄疸。这么小的宝宝吃泻药,很可能影响肠胃。更可怕的是,如果是用茵栀黄注射液来退黄疸,宝宝还会有生命危险。前几年,山西就发生了因为打茵栀黄注射液来退黄疸,导致一名新生儿宝宝死亡的事件。

宝妈请记住,黄疸如需治疗,要积极配合医生;黄疸没到需要治疗的程度时,不要轻易暂停母乳,要多喂奶,勤喂奶。婴儿痤疮婴儿痤疮是胎毒吗?该怎么护理?Q

朋友的儿子出生21天,脸上长满痘痘,去看医生说是婴儿痤疮,还有个医生说是胎毒,开了药擦洗,可是好像没什么效果,有好的建议吗?A

婴儿痤疮的表现通常是出现白色或红色的小疙瘩或丘疹,周围的皮肤可能呈微红色;多是在宝宝出生后的2~4周内开始出现,一般出现在宝宝的脸颊,有时也出现在鼻子、额头、下巴,甚至背部。当宝宝热了或激动的时候,或者在唾液、奶水、衣服上的残留洗涤剂的刺激下,症状看上去可能更明显。

导致婴儿痤疮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确,但被认为很可能和母亲体内的激素有关系。婴儿痤疮虽然看上去不太美观,但通常可在几周的时间内自愈,有的宝宝也可能会持续几个月。如果宝宝3个月还没恢复,家长就需要带宝宝就医,医生可能会用一些温和的外用药物进行治疗。

如果宝宝确诊患有婴儿痤疮,家长们在护理上应该怎么做呢?护理患有婴儿痤疮的宝宝的注意事项:• 不要自作主张给宝宝使用缓解痤疮的非处方药物或成人护肤品。• 不要挤压、挑破或用力清洗患处。婴儿痤疮不是灰尘或污垢导致的,过度清洗可能会刺激宝宝皮肤。可以用清水每天给宝宝洗脸1~2次,洗脸后轻轻拍干水分。• 不建议给宝宝使用护肤油,护肤油可能会加重痤疮。可以给宝宝涂抹清爽的婴儿护肤品,并持续观察是否会刺激皮肤使病情加重,如果加重,要立即停用。• 要有耐心。其实对于婴儿痤疮,家长最需要的就是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宝宝自愈。婴儿痤疮通常不会给宝宝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也不要为了“消灭”痤疮而做一些可能影响宝宝健康的事情。

提问中提到,有个医生说宝宝的情况是“胎毒”,其实“胎毒”只是民间的流言而已,不是科学的说法。关于“去胎毒”,民间有三个说法流传比较广:孕晚期吃鹅蛋或中草药可以去胎毒;给新生儿喂黄连水可以去胎毒;用蛋清或酒精揉搓宝宝后背可以去胎毒。前两种说法中的“胎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第三种说法中,用蛋清或酒精揉搓宝宝后背,会搓出一些“黑刺”,就是所谓的“胎毒”。但事实上,那些“黑刺”是因为在宝宝的皮肤上涂蛋清或者酒精后,汗毛被黏在一起造成的。

那么流传甚广的“胎毒”到底是什么?其实,胎毒什么都不是,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去胎毒”,就是折腾准妈妈折腾宝宝,不仅没有用,还很可能有害。

先说说让孕妇在孕晚期吃鹅蛋或中草药“去胎毒”。如果只是吃鹅蛋也就算了,即使达不到所谓的目的,至少不会伤害准妈妈的身体。可是那些“排毒药”,可能让准妈妈腹泻,还可能诱发早产,准妈妈们可别迷信啊!孕晚期的准妈妈要注意休息,适当运动,保证营养均衡,保持心情愉快,这比什么都重要。

而喂黄连水、用酒精给宝宝搓背“去胎毒”,其实是在直接破坏宝宝的胃肠道功能和天然的皮肤保护屏障。宝宝出生后喝的第一口应该是奶,最好是母乳,而不应是黄连水或其他东西。

所以,提问中提到的宝宝的情况应该是婴儿痤疮,到正规儿童医院皮肤科就诊,科学护理,不迷信。婴儿鹅口疮婴儿嘴里有白块,是鹅口疮吗?能根治吗?Q

一个半月的宝宝嘴里有白块,带去社区医院检查,医生说是鹅口疮,开了制霉菌素片,擦一次就有明显好转,但停药后就又长了,有什么办法能让鹅口疮不复发吗?A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感染。真菌以及我们常说的细菌、病毒等都属于微生物,人体内有多种“好的”和“坏的”微生物,大部分时候维持着平衡状态,这时“坏的”微生物不会引起任何症状。但当平衡状态被打破,“坏的”微生物过度生长时,人体就可能出现一些症状。鹅口疮就是这么出现的:白色念珠菌通常存在于正常人皮肤、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等处,当口腔处的白色念珠菌过度生长时,便引起了鹅口疮。

鹅口疮的症状是在舌头或颊内出现白色点状或片状物,看上去像是乳汁的凝结物,有时可能蔓延至上颚、牙龈甚至喉咙处。鹅口疮一般不影响宝宝吃奶,但有的宝宝可能因为疼痛而不愿意吮吸,从而影响吃奶,并表现出烦躁、哭闹。

鹅口疮最常发生在婴儿身上。不过,老年人、免疫受到抑制或某些健康状况差的人、服用了某些药物的人也容易出现鹅口疮。健康的儿童和成人很少患上鹅口疮。

婴儿为什么容易患鹅口疮?这是因为,有些顺产出生的宝宝,在经过产道时,第一次接触到白色念珠菌(又称白假丝酵母菌),可能会引起感染,患上鹅口疮。稍大一点儿的宝宝,可能通过妈妈的乳头、安抚奶嘴、奶嘴、餐具等感染。宝宝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个阶段爱吃手,喜欢把玩具塞到嘴里“品尝”,这也可能将致病菌带入口腔,出现鹅口疮。另外,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造成体内菌群失调,继而引发鹅口疮。

值得注意的是,母乳喂养的宝宝,有可能在吃奶的时候将白色念珠菌传染给妈妈,然后在妈妈的乳头和宝宝的嘴之间来回传染。当妈妈的乳头感染了白色念珠菌,可能表现出以下症状:乳头红、裂口、痒、脱屑,喂奶时异常疼痛,疼痛可传至整个乳房甚至后背。

医生根据宝宝的症状即可确诊是否患有鹅口疮,通常使用制霉菌素来治疗,一般两周内可以治愈;还可以给宝宝吃益生菌,有研究表明,益生菌能缓解口腔内的白色念珠菌感染。如果哺乳妈妈的乳头感染白色念珠菌,医生通常还会开抗真菌的药膏,让妈妈在喂奶后涂抹,这样能保证在下一次喂奶之前,药膏有足够的时间发挥药效。同样的,如果需要在宝宝口腔内涂药的话,最好也是在吃奶后。

鹅口疮的复发是比较常见的。如果身体比较健康的人患鹅口疮,一般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如果是免疫系统弱的人患鹅口疮,后果可能会比较严重或者难以控制,抗真菌治疗可能要持续数周或数月。用药时,要按医嘱用够疗程,反复或加重时要及时复诊。

鹅口疮常见且易复发,不过只要坚持用药,谨遵医嘱,并注意宝宝口腔内的卫生,是可以很快治愈的,家长们不要过于惊慌。关于鹅口疮的预防建议:• 妈妈在孕期如果发现白色念珠菌感染要及时治疗。• 妈妈在哺乳期如果出现乳头真菌感染要及时治疗,并勤换洗内衣。• 注意奶嘴、安抚奶嘴、牙胶、玩具的清洁和消毒,注意宝宝手部的卫生。• 照顾宝宝的人也要注意卫生,换尿布前后要洗手。• 注意宝宝口腔卫生,已经出牙的宝宝,每天早、晚都要刷牙。• 不滥用抗生素。睡觉出汗宝宝睡觉爱出汗,是缺钙吗?Q

宝宝11个月,晚上睡觉出汗,尤其是刚睡着时。社区医院医生说孩子有点缺钙,让维生素D和钙片一起吃。平时在吃维生素D,现在加上钙片就行吧?孩子每天到底需要多少维生素D?A

宝宝的皮肤十分幼嫩,新陈代谢旺盛,神经系统的兴奋度高,转入睡眠时,旺盛的代谢过程无法很快降下来,所以,体内大量的热能仍然会在短时间内以出汗的方式释放出来。因此宝宝睡觉出汗常比成人多,是很正常的,不是缺钙。

那常说的“补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是错误宣传。正常宝宝(非早产儿)从奶和食物中能够获得足够的钙,因此不需要额外补钙。真正的问题其实是对钙的吸收不好,所以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D,来促进钙吸收。

那孩子每天到底需要多少维生素D呢?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并不简单,几个权威机构对此意见并不统一。为了方便家长们查阅,我们将国内外几个权威机构的建议汇总到了一起,请看下表:

上表分为推荐摄入量和最高耐受量两档,单位都是IU(IU是一种计量单位,和厘米、公斤类似)。在三家权威机构的建议方案中,美国内分泌学会的建议方案标准最高。这是因为中国营养学会和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所给出的标准都是从“骨健康”角度考虑的,而美国内分泌学会还考虑了“肌体健康”。骨健康是基础,可以说是最低要求;而肌体健康是更进一步的高标准。这种思维的差异,体现在对维生素D“缺乏”的判断上:维生素D的检查指标叫“血清25(OH)D测定”,目前一般认为如果低于50nmol/L,就是维生素D缺乏;而美国内分泌协会认为指标应该上调到75nmol/L。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两点:

1.最高耐受量的意思是,不要长期超过这个数量摄入维生素D;短期偶尔一两次超标没关系。

2.可以去医院给宝宝测试一下“血清25(OH)”,看看宝宝目前维生素D的水平,以此来确定宝宝是否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D。一般大医院都可以做这个检查。

另外还要特别介绍一下,中国临床医疗一直是从“骨健康”、预防佝偻病的角度来考虑维生素D摄入的。所以一直以来我们听到的都是“维生素D缺乏症佝偻病”。但中国已经在逐渐向国际靠拢,2014年5月,国内专家在哈尔滨的一个会议上提出,不只是严重到佝偻病需要关注,在日常生活虽然还没出现症状,但维生素D不足导致的“维生素D缺乏”亚健康状态,也需要予以纠正。不过,中国临床指南还没对此进行修改,所以大量的儿童保健医生还是老观念,他们给宝妈推荐的维生素D方案就会偏向老旧保守,这点请宝妈们务必注意。

综上我们建议,宝妈至少要遵照中国营养学会的方案来给孩子补维生素D,这也是三者中最低标准的补维生素D方案了。我们推荐大家参考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所的方案。喝水量宝宝一天应该喝多少水?是越多越好吗?Q

孩子一天应该喝多少水?我女儿1岁,每天至少喝1000毫升,今天体检和医生说起来,医生说不用喝那么多。难道多喝水还不好吗?应该喝多少?A“多喝水”这条育儿经验,其实来源于成人。众所周知,水是非常好的东西,它维持着我们的基本生理循环,帮助我们排泄毒素,网上也流行很多喝水的说法,比如“每天喝8杯水”,喝水要多多益善。所以很多家长习惯让孩子多喝水。但是很少家长知道,水喝多了其实是有害的,特别是对小朋友,可能会造成小朋友“水中毒”。因此,从科学育儿的角度看,小朋友“喝水”并不是多多益善,而是有相对严格的数量标准的。

没听过“水中毒”?那我们来给大家普及一下,“水中毒”是指由于喝水太多,造成身体大量排出水分,在这过程中带走过多的钠元素,引起体内钠元素不足,从而产生呕吐、抽搐、颅压上升等症状。

人体每天需要的水,主要有三个来源:第一是各种液态饮品,比如小朋友喝的奶、饮料;第二是固态食物,比如米粉、馒头、蔬菜、水果,它们都含有水;第三就比较复杂了,是人体内部的自我代谢过程生成的一些水。这里我们暂时不讨论第三种人体代谢产生的水分。以上三个来源,在健康的情况下产生的水量是均衡的。

国外研究普遍认为,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吃的“固态食物”所含的水分,大约占人体每天需要从外部摄入水分的20%。举个例子,比如1~3岁的宝宝,每天需要从外部摄入的水分是1200毫升左右,而他吃的固态食物里面基本会含有200~300毫升的水,所以他每天需要再摄入900毫升液态水就够了。在通常情况下,每天从固态食物中获取的水分是稳定的,不会有大的改变,所以这里我们暂不讨论。

接下来主要说一下人体所需的第一种水来源:液态饮品。不同的年龄,人体所需的水量是不同的。

宝宝从出生到满6个月,都只需喂奶,不需要喂水。具体原因我们将在后面的问题中详细说明,这里主要说出生6个月以后宝宝喝水的问题。

在6个月至1岁这个年龄段,对于是否需要给宝宝喂水,各权威机构或组织没有特别明确的建议。美国儿科学会在一份行动指南中给出过不需要喂水的建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儿童中心(全美排名前十的儿科权威医院)的教授珍妮弗·安德斯(Jennifer Anders)的观点同样是不喂水——如果实在要喂的话,每天不要超过60毫升。

我们同样建议,6个月至1岁的宝宝不需要特意安排喝水;但是可以开始培养宝宝使用鸭嘴杯或吸管杯学习喝水——以学习饮为目的的喂水。同样,每天的水量也要控制在60毫升以内。

从1岁以后开始,因为宝宝主要以固态食物为主,所以“喂水”真正变得非常有必要。那么,1岁以后宝宝每天应该喝多少水呢?美国农业部根据《美国膳食营养指南》给出了如下的标准:

在上表中,固体食物一项我们暂时不用考虑,关键看液态摄入的水量。这里的“液态”包括水、奶、饮料,因此我们在计算喂“水”的量的时候,要剔除奶量。比如1岁的宝宝,我们建议的奶量是500毫升,那么额外喂水就只需要400毫升。所以,1岁宝宝每天喝水1000毫升,水量确实是过多了。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引发的感冒,需要给宝宝吃药吗?Q

儿子一岁多,发烧、咳嗽,前两天去医院验血,医生说是病毒感染,让回家观察。今天还没好,药店医生让买抗病毒冲剂,说如果一开始就用药根本不会发展得这么严重。我该听谁的?A

无论宝宝是发烧、咳嗽、拉肚子,还是出现其他什么症状,其实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病根”。宝宝出现这些症状,归根结底主要是三种感染:细菌感染、支原体感染、病毒感染。这才是宝宝真正的“病”。其中,细菌感染和支原体感染需要用药——抗生素;而病毒感染一般是不用药的,它会自愈,有些需要用药的情况下面会讲到。

有的宝妈要问,那很多“抗病毒冲剂”是怎么回事呢?它们往往还打很多大广告啊,难道都是骗人的吗?我们想说的是,虽然抗病毒、抗感冒冲剂很多,有些还是国内知名制药厂出的,但事实确实如此,它们基本上都是忽悠你的。

宝宝如果病毒感染,什么情况下需要吃药,吃什么药呢?

第一种用药情况,是有特效药物治疗的。这种情况非常少见。比如: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有特效药“阿昔洛韦”可以治疗;非典(SARS)病毒感染,“达菲”比较有效等等。总之,宝宝病毒感染有无数种,只有上述少数几种有药物能治疗。

第二种用药情况,是感染加重,影响到了其他脏器。这个时候的药物治疗,严格来说其实不是针对病毒,而是治疗其他脏器。举个例子,比如手足口病,轻症的时候是没有药物治疗的;但是如果是重症手足口病,会导致病人心肺衰竭甚至死亡,这个时候就需要药物干预。药物是用来治疗心肺衰竭这一问题的,并不是治疗手足口病的病毒的。

第三种用药情况,是缓解症状。比如高烧,用点退烧药;咳嗽乃至哮喘,用止咳平喘药物。这些药物只针对发烧、咳嗽等这些表面症状,起到的是缓解的作用;但如果病毒感染没好,症状还是会继续发作。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宝宝高烧了,吃完退烧药,没多久就又发烧了的原因。

对照上面的三种情况可以得知,如果宝宝是轻微感冒病毒感染,它不算第一种情况,所以不用药;它也没到第二种情况那么严重,所以不用药;宝宝轻微感染没必要刻意像第三种情况那样来缓解症状,所以也不用药……这就是为什么轻微病毒感染,不需要给宝宝用药的原因。

那“抗病毒冲剂”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事实上没有一款“抗病毒冲剂”能被科学证明是真正有效的。有的宝妈之所以感到“有效果”,其实正如我们上面说的,病毒感染不用药自己也能好。本来宝宝自己就在恢复,碰巧你用了抗病毒冲剂,于是就把“功劳”归到抗病毒冲剂身上了。

最后要说的是,除了增强宝宝的抵抗力外,能真正有效预防病毒感染的方法,只有一个:打疫苗!家长们要按时给宝宝接种疫苗哦。秋季腹泻宝宝“秋季腹泻”怎么护理?需要接种疫苗吗?Q

宝宝14个月,秋季腹泻,怎么护理?得过以后会不会免疫?之前没有打过轮状病毒疫苗,现在有必要再打吗?疫苗站说只有口服的,请问口服的安全吗?A“秋季腹泻”是妈妈群体里面流行的一个说法,其实科学的表述应该是“轮状病毒感染”。这是宝宝常见的腹泻疾病,四季都可能发作,但常发于秋季,所以被称作“秋季腹泻”。

秋季腹泻典型的症状是:初期呕吐,1~2天后开始腹泻,常见的是鸡蛋花状大便,淡黄色稀水一样的大便,里面可能有少量黏液,但是没有臭味,没有血丝。有少部分的孩子可能会合并发热。如果有这些症状,家长在带宝宝检查化验大便时,可以提醒下医生是否需要做“轮状病毒感染”检查。轮状病毒感染宝宝的护理方法:• 补液。呕吐、腹泻容易引起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要及时补液(一般推荐使用“口服补液盐”)。• 补锌两周。腹泻时,世界卫生组织推荐补锌治疗,中国的腹泻指南也推荐补锌治疗。有些研究发现,补锌可以缩短腹泻过程,并可以预防未来2~3个月腹泻的复发。补锌的剂量是:宝宝小于6个月,每次补10毫克;大于6个月,每次20毫克。慢慢给宝宝喂下去就可以。在产品上,可以给宝宝选择常用的、容易买到的,比如硫酸锌口服液、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等。最好不要选“钙铁锌”这种混合型的,因为缺什么补什么,不缺不补。• 有时医生会建议服用益生菌,比如妈咪爱,但是目前的争议比较大,有研究表明益生菌有利于治疗某些原因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对于腹泻儿童的研究显示,病毒性胃肠炎引起的腹泻早期使用益生菌,可以将病程减少一天,所以,如果想服用一些益生菌,也是可以的。• 如果有发烧的症状,38.5℃以下一般不用特殊干预,38.5℃及以上可以考虑吃退烧药。• 除上述四点之外,轮状病毒感染的宝宝不需要吃别的药物了。有的宝妈可能要给宝宝吃蒙脱石散(思密达),这个对治疗宝宝腹泻作用不明确,可以吃也可以不吃;不需要用肚脐贴,它没效果还可能引起过敏;更不要用抗生素,它不能治疗轮状病毒感染,而且抗生素本身也可能会造成腹泻。• 要注意宝宝的手部卫生、护理宝宝人员的手部卫生以及食具的卫生。• 如果是已经加辅食的宝宝,注意给宝宝好消化的食物,如果宝宝食欲差,可以少吃多餐,一次少吃点,增加用餐次数。不要给宝宝吃太多高纤维素的食物以及过于油腻的食物,因为这两类食物容易加重腹泻。

轮状病毒感染通常需要一两个星期来恢复,除了上述几点外,没有别的治疗办法,只能依靠宝宝自己恢复。宝妈要有耐心,千万别随便用药,使宝宝身体情况变得更复杂。

轮状病毒感染好了之后,腹泻还会迁延一段时间,这是因为,宝宝的肠道绒毛被轮状病毒破坏后,不能产生足够的乳糖酶。没有乳糖酶,母乳、普通配方奶或鲜奶中的乳糖就不能被分解。这些不能被分解的乳糖会导致肠道的刺激症状,使腹泻不能好转。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按医嘱让宝宝服用乳糖酶,或者喝无乳糖奶粉,也就是腹泻奶粉。

轮状病毒感染是可以预防的,建议给宝宝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因为轮状病毒有多种病毒,即使宝宝以前感染过,也仍有可能再次感染,所以我们还是建议接种疫苗。轮状病毒疫苗是口服剂型,任何季节都可以服用,一年只需服用一次。服用此疫苗后,宝宝即便再一次感染轮状病毒,症状也会轻很多,比如可能会有几天轻微腹泻,宝妈们不必过于担心。过敏性鼻炎小宝宝会得过敏性鼻炎吗?是遗传的吗?Q

宝宝一岁多,总是打喷嚏流鼻涕,一感冒要流好多天鼻涕。今天做儿保,大夫说怀疑是过敏性鼻炎,让去耳鼻喉科看,这么小的宝宝会得这病吗?难道是我遗传的?A

小宝宝也可能患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过敏性鼻炎的主要症状包括阵发性的打喷嚏、流清水样的鼻涕、鼻塞、鼻痒。医生会综合宝宝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做出诊断。过敏性鼻炎会遗传,有明显的家族遗传特征。

不要觉得流鼻涕、打喷嚏不算大事,如果不及时治疗控制,可能有严重影响。有过敏性鼻炎的孩子很容易引起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的患儿如果长期鼻腔堵塞、流鼻涕,合并感染后很容易引起鼻炎、鼻窦炎,甚至加重鼻窦炎,也容易引起中耳炎、睡眠呼吸障碍等问题。所以,如果孩子确诊有过敏性鼻炎,家长一定要重视。

如何预防过敏性鼻炎?避免或减少与过敏原的接触,是预防过敏性鼻炎最有效的方法。

儿童常见的过敏原有:吸入性过敏原(如:尘螨、动物皮屑、花粉等)、食入性过敏原(如:牛奶、虾、花生等)、接触性过敏原(如:酒精、护肤品等)、注入性过敏原(如:蚊虫叮咬的毒液及某些药物),其中尘螨是最主要的过敏原。

尘螨无处不在。在家里,尘螨主要存在于床上、地毯上、布艺沙发上;堆放在柜子里很久没穿的厚衣服上;长期不清洗的空调里,使用空调的时候,里面的尘螨可能就都被吹出来了。尘螨主要是以人体或动物的皮屑作为食物,非常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在相对湿度75%,温度25℃左右的环境中活性最强。对应的预防措施是:保持家中干净整洁,控制温湿度不接近尘螨最喜欢的水平,床品、毛绒玩具等经常清洗晾晒。

如果是花粉过敏,在开花的季节,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如果有户外活动或旅游的时候,尽量少去花草树木茂盛的地方。外出郊游的时候最好戴上口罩、帽子,穿长袖的衣物,尽量避免与花粉直接接触。回家后马上洗澡,去除身上的花粉,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床上用品受到污染。如果所在的环境难以避免接触花粉,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提前预防性的用药。

不过,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很难避免接触这些常见的过敏原。如果采取预防措施后,过敏性鼻炎并没有得到控制,那么就需要用药物治疗了,常用的是抗组胺药和鼻用糖皮质激素。具体用什么药、如何用药、用多久,需要医生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订具体方案。

在这里给大家一个小贴士,可以用盐水冲洗鼻腔。这种方法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过敏性鼻炎,但可以改善一些鼻部的症状,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家长们还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是,过敏性鼻炎能不能根治?就理论而言,对于环境因素诱发的过敏性鼻炎,只要诱因存在,炎症就容易反复发作,因此只要生活的环境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所谓的根治过敏性鼻炎只是一个良好的主观愿望罢了。家长们要做的是,平时多注意,做好预防措施,需要药物治疗的时候,听取医生的建议。地包天孩子躺着喝奶容易形成“地包天”?Q

宝宝1岁7个月,一直喝配方奶,小的时候多是躺着喂,现在自己坐着喝,牙齿有点“地包天”。大夫说躺着喝奶容易“地包天”,是这样吗?A

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地包天”“兜齿”又称前牙“反合”。正常的牙齿发育,是上颌的牙齿盖住下颌的牙齿。而反合(地包天)是反过来,下颌牙齿往前伸,盖住了上颌牙齿。

形成反合的因素主要有“先天遗传”和“后天不良发育”这两种。遗传因素先不说了,这很难预防;但后天发育造成“反合”,是可以预防的。妈妈们特别要注意一些由于不良习惯所造成的“地包天”。例如:在婴儿期,如果平躺用奶瓶喂养,下颌就得拼命向前用力吸吮,时间一长,易形成反合。

正确的喂奶姿势,应当是家长将宝宝自然地斜抱在自己怀里,最好与地面成45度角,奶瓶方向尽可能与宝宝面部成90度角,这样奶瓶就不会压着宝宝的下颌骨。妈妈们可以选择弯头的奶瓶,不用抬高奶瓶就能自然地使奶聚集到瓶口,有助于宝宝吃奶时保持适当的姿势。

对于还在喂夜奶的妈妈,很多时候看到宝宝睡着了,便就着宝宝睡觉的姿势来哺乳。长期如此,尤其会提高“反合”的可能性。所以即使是“夜奶”,也要养成把宝宝抱起来喂的习惯。“地包天”可发生在乳牙期、混合牙列期和恒牙期。一般而言,矫治应越早越好,建议3岁开始矫治。有的家长认为,乳牙反合不要紧,等换完牙齿后反合会自行改正。真的是这样吗?不是的,反合会严重影响口腔、颜面、颌骨的生长发育:从侧面看,脸形呈月牙状脸,影响美观和功能。如果乳牙期不矫正,就会错过矫治时机,替牙之后一般会继续形成恒牙的反合,且反合脸形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愈加严重。如果在生长发育期不纠正,长至成人后,虽经努力,可以纠正牙齿的反合关系,但严重的骨性畸形必须经手术才能改正。因此从预防的角度讲,应尽早进行矫治。

但是这里不得不说,有的反合是遗传因素造成的骨性问题。如果是这种情况,即使从乳牙期开始矫正,往往效果也不太好。所以如果是骨性问题,除了幼儿期矫正防止加重以外,一般需要等宝宝再大一些,比如青春期的时候,通过手术矫正。

最后我们再强调一下,反合是有必要矫正治疗的。因为反合除了严重影响美观之外,对牙齿的咀嚼功能影响也较大。前牙无法行使切割功能,且由于反合影响下颌运动,也将导致后牙的咀嚼功能明显下降。长期发展下去,可能造成孩子牙齿的各种问题,非常影响口腔健康,所以,这个问题家长们要重视起来。发烧抽搐宝宝发烧后突然抽搐该怎么办?会经常发生吗?Q

我家宝宝上次发烧到40.2℃后突然抽搐,过了六七分钟才缓过来,特别吓人,后来去医院说是高热惊厥,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以后发烧还会惊厥吗?A

首先要说一下,宝宝的情况应该叫“热性惊厥”。以前国内的翻译不准确,把它翻译成了“高热惊厥”,造成了很多人的误解,以为高烧才会发生惊厥。其实,“热性惊厥”不是只有高烧时才可能发生,低烧时也可能惊厥。吃退烧药不能预防热性惊厥,但是在发烧时合理使用退烧药可以让宝宝感觉舒服点。如问题中这位宝妈描述的,热性惊厥看上去有点儿可怕,但一般不会引起脑损伤、神经系统损伤、智力低下等严重问题。

热性惊厥多发生在6个月到5岁的幼儿身上,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有大约2%~5%会发生热性惊厥,最常发生在12~18月龄阶段;时间一般是在发热的24小时内,通常是开始发热的几个小时内。宝宝可能片刻看起来有点儿奇怪,继而身体僵硬、抽搐,短时间内有点儿反应迟钝,失去意识,呼吸受到干扰,皮肤颜色比平时深。整个过程一般持续不超过1分钟,有的可能长达15分钟,但不太常见。通常24小时内不会出现第二次惊厥。但有些严重疾病(如脑膜炎)引起的热性惊厥,过程持续时间一般会超过15分钟,并且可能在24小时内多次出现。宝宝发生热性惊厥时,我们应该这样做:• 把宝宝放在地面或床上,并移除周围有可能伤到宝宝的尖锐物。• 如果宝宝衣服较紧,要及时解开。• 把宝宝的头转向一边,使口水及呕吐物可以流出,防止吸入。• 如果宝宝嘴里有东西,尽快取出。不要为防止宝宝咬伤舌头而将硬物放入其口中,宝宝一般不会真的咬伤自己的舌头,有时即使咬伤了也不严重,一般过几天也能自己愈合。而如果把硬物放入宝宝口中,可能会造成口腔损伤。也不要尝试“掐人中”,没有证据表明这种做法有效。• 如果症状持续超过5分钟,或者伴有呕吐、脖子僵硬、呼吸困难、嗜睡等症状,需要尽快叫救护车去医院看急诊。如果没有这些症状,也应在宝宝第一次发生热性惊厥后及时去医院,检查发热的真正原因,排除出现其他严重疾病的可能性。检查一般会验血、验尿,或者做腰椎穿刺排除脑膜炎。如果怀疑是严重疾病引起的,则可能需要做脑电图或者核磁共振检查脑部。

出现一次热性惊厥,以后发烧都会再发生吗?美国儿科学会指出,如果宝宝第一次热性惊厥发生在1岁前,再次发生热性惊厥的可能性为50%;如果发生在1岁后,再次发生热性惊厥的可能性为30%。另外,热性惊厥还可能和遗传因素有关。手足口病宝宝为什么会得手足口病?该怎么预防?Q

我中午发现宝宝手上和脚上有几个泡,带去医院检查,大夫说是手足口病,开了利巴韦林。最近手足口高发,我们平时都不怎么出门,怎么会得病呢?A

先说宝宝是怎么得病的。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病,多种肠道病毒的传染,都可能引起手足口病。手足口病主要是通过粪便、飞沫和接触传播。比如宝宝便后不洗手,就可能传染;妈妈处理了宝宝的便便不洗手又抱宝宝,也可能传染;有些人喜欢嚼食喂宝宝,同样也会传染。以上这些都是传播手足口病的高危行为!平时要多注意哦。

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一般来说,这种病会在手、足、口腔、臀部出现皮肤疱疹,同时伴随发热。但是,极少数手足口病也可能不出现以上这些症状。

一说到手足口病,很多宝妈就很害怕,认为非常严重,其实,要看是哪类的手足口病。手足口病分为轻型和重型两类。从统计数字上来看,一般轻型手足口病占绝大多数。

轻型手足口病可以在家护理,吃退烧药,观察。除了吃退烧药,不用吃别的药(也没有药物能治疗),过一周左右宝宝自己就好了。宝妈记住,如果宝宝在感染手足口病后做检查,查出的病毒名字叫“EV71”,那么患重型手足口病的可能性就会大很多。

如果出现下面四种情况,宝宝也可能得的是重型手足口病,需要立刻去医院:

①持续高烧,两三天都不退烧;

②发烧伴随呕吐;

③宝宝明显精神萎靡不振,昏昏欲睡;

④宝宝手脚抽搐,或者身体无力,或者脖子僵硬。

重型手足口病非常危险,必须住院治疗,否则有生命危险。这里所说的治疗,不是治疗手足口病本身,而是治疗重型手足口病导致的宝宝心、肺、脑功能方面的问题。

手足口病可以预防吗?当然可以。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最重要的就是勤洗手,给宝宝勤洗手,家长也要勤洗手。• 家庭成员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室内要做好卫生,多通风。• 宝宝多进行户外活动,衣服洗干净后多晾晒。• 喝的水要烧开,尽量吃熟食。• 如果附近有患手足口病的小宝宝,避免接触(如果自己的宝宝得了手足口病,就尽量减少外出)。

另外,中国已经批准了能预防EV71病毒的疫苗上市,目前在国内一些地区已经可以打这个疫苗了。虽然EV71病毒只是导致手足口病的多种病毒中的一种,但有了这个疫苗,还是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护宝宝的,因为毕竟很多重型手足口病就是EV71病毒导致的。

宝妈们如果怀疑宝宝得了手足口病,要尽早去医院检查。如果是重型手足口病,当医生要求住院时,应该积极配合医生,住院治疗;如果医生只是开了利巴韦林或者一些中药让你回家护理,那一般是轻型手足口病,可以带宝宝回家护理,但是不要吃利巴韦林和那些中药。因为那些药对宝宝的手足口病是完全没用的,只是安慰你而已。

宝妈们也不要对手足口病“谈虎色变”,因为绝大多数都是轻型手足口病,不可怕,宝宝自己就会好的,不要滥用药。而且现在有了疫苗,宝妈们也可以更安心一点啦!牛奶过敏宝宝牛奶过敏,要换奶粉吗?Q

宝宝断母乳喝奶粉,身上、脸上长了好多红点,每次喝完奶粉,红点会更加明显,过一会儿又消下去。去医院检查是牛奶过敏,医生说要换奶粉,一定要换吗?A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说说什么是“牛奶过敏”。有个别的宝宝喝配方奶或鲜牛奶的时候,会出现一些过敏性反应,最主要的表现是胃肠道方面的不适,如:腹痛、腹胀、拒奶、呕吐、腹泻、粪便中带血等,少部分的牛奶过敏也可能引起宝宝便秘。当牛奶中的蛋白质被胃肠吸收后,就随着血液运送到全身各个器官部位,于是,不同的器官也会产生过敏反应,出现一些其他的症状。比如:皮肤方面可能出现特应性皮炎(就是“湿疹”)、唇周或眼睑部水肿、荨麻疹等;呼吸方面可能出现喘息、频繁咳嗽、频繁流涕等;还可能出现频繁哭闹、生长发育迟缓等等。这些在医学上,通称为“牛奶蛋白过敏症”。

虽然牛奶过敏的婴儿比较少,大约有2%~3%,但牛奶过敏对小宝宝来说,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解决方法是更换成母乳亲喂,不要再用配方奶喂养,这样一般就能很快缓解过敏情况。

但如果有的妈妈因为种种原因,自己已经没有奶水了,那么当确定宝宝牛奶过敏后,该怎么做呢?宝宝牛奶过敏的应对措施:• 选用水解奶粉或氨基酸奶粉代替普通奶粉。• 出现严重过敏表现时,应及时带宝宝就医,可能需要使用抗组胺药物治疗。• 当宝宝的过敏症状缓解后,可以慢慢地过渡回普通奶粉试试:先以低敏奶粉为主、配方奶粉为辅,混合在一起给宝宝喂奶,使用两周左右后,全部都换成配方奶粉。当然,如果在这个过渡过程中,宝宝又出现了过敏症状,那就要停止换奶,重新使用低敏奶粉喂养。

牛奶过敏除了可能影响配方奶喂养的宝宝,还可能影响母乳喂养的宝宝。是的,你没看错,母乳喂养的宝宝也可能受到影响,当然这个可能性是更小的。如果宝宝有牛奶蛋白过敏的症状,宝妈可以暂停摄入乳制品观察几天,如果宝宝症状缓解了、恢复了,宝妈就要继续保持不食用或者少食用乳制品,要注意饮食上的营养均衡。

最后,还有一件事情要特别提醒各位家长:有的商家宣传用“配方羊奶”喂养,能缓解牛奶过敏的问题。这种说法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宝宝过敏主要是对动物蛋白质过敏,羊奶和牛奶都是动物蛋白,没有证据能充分证明配方羊奶更不容易过敏,妈妈们不要轻易相信商家的宣传哦!疱疹性咽峡炎亲吻会让宝宝得疱疹性咽峡炎吗?Q

每年春天都会流传专家说不能亲宝宝,因为宝宝会得疱疹性咽峡炎。真不能亲吗?如果宝宝得了这个病要怎么办?几天能好?这个病是很严重的咽喉方面的病吗?A

几乎每年都有这样的消息,很多宝妈看了非常担心,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谣言。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它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最主要的症状有两个:第一是高烧,第二是口腔内有疱疹。后者会让宝宝感到更为难受:嘴巴异常疼痛,根本不想吃东西。得了这种病,宝宝会非常痛苦。

但是,疱疹性咽峡炎是自限性疾病,不需要任何药物治疗,也没有药物能治疗。同时,也没有药物能真正缓解宝宝口腔的疼痛。所以一旦宝宝患了疱疹性咽峡炎,宝妈能做的其实就是:注意观察,发烧要补液(一般推荐使用“口服补液盐”,用来预防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等宝宝自愈。通常情况下,宝宝会发热3~7天,如出现持续高温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那么应该怎么预防呢?肠道病毒的传染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和飞沫传播,其中通过飞沫传播的情况比较少见。因此最需要注意的是——便后洗手。是否亲吻宝宝对此病的传染影响不大。爱宝宝,亲一下也无妨。但是亲别人家的宝宝,要征求对方的同意哦。

疱疹性咽峡炎其实不算特别严重的咽喉方面的疾病,有一种宝宝“常见病”:喉梗阻,可以说比疱疹性咽峡炎凶险100倍!喉梗阻常发作于幼儿,这种病起病迅速,而且有致命危险。临床上就有宝宝因此失去生命的案例,令家长痛苦万分!所以宝妈们也需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防患于未然。

喉梗阻是什么病?严格地说,喉梗阻不是“病”,而是一系列病造成的症状(就好比“发烧”不是病,发烧是“疱疹性咽峡炎”等病造成的症状)。简单来说,喉梗阻就是因为宝宝生病,导致喉咙那里的组织器官发生病变、肿大,呼吸通道卡死,宝宝无法呼吸,最后窒息,发生生命危险。这个病最凶险之处在于:在起病初期,容易被忽视;而一旦喉梗阻发展到后期,病情发展可能极为迅速,甚至几分钟就造成宝宝窒息!所以,我们下面说的一些在喉梗阻起病初期的判断方法,请大家一定要记住。

喉梗阻病情发展的四期阶段:

第一阶段(一度):平静时无症状,哭闹,活动时有轻度吸气性呼吸困难;

第二阶段(二度):安静时有轻度吸气性呼吸困难,活动时加重,但不影响睡眠和进食,缺氧症状不明显;

第三阶段(三度):吸气性呼吸困难明显,喉鸣声较响,胸骨上窝、锁骨上窝等外软组织吸气时凹陷明显。因缺氧而出现烦躁不安、难以入睡、不愿进食的情况。患者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心跳强而有力;

第四阶段(四度):呼吸极度困难。患者坐卧不安,出冷汗,面色苍白或发绀(呈青紫色),大小便失禁,脉搏细弱,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如不及时抢救,可因窒息及心力衰竭而死亡。喉梗阻的护理和治疗方法:• 如果宝宝患上喉炎或者会厌炎,即使是轻症,也建议住院治疗观察。• 如果宝宝呼吸的时候,发出类似小狗叫声的声音或者异常尖锐的声音,或者听起来胸部有“空空”的声音,要立刻就医,千万别耽误。• 喉梗阻一般用激素治疗来缓解;严重的要果断进行插入喉管或切开气管等急救治疗。

虽然成年人也会发生喉梗阻,但5岁以下小朋友因为发育不成熟,更容易发生喉梗阻。会厌炎、喉炎以及流感最容易引发喉梗阻,特别是急性会厌炎。建议大家带宝宝注射HIB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这种疫苗能预防会厌炎,从而也就预防了喉梗阻。喉梗阻对小朋友来说,还是比较常见的,所以家长要具备这方面的知识,不要掉以轻心。鸡蛋过敏宝宝鸡蛋过敏不能打疫苗吗?Q

我家小朋友鸡蛋过敏,社区医院没给打疫苗,后来被传染了麻疹,在医院住了六天,很受罪!现在想打流感疫苗,又听说鸡蛋过敏流感疫苗也不能打,是这样吗?A“鸡蛋过敏不能打疫苗”,是比较常见的错误认知,很多基层疫苗接种的医生都搞错了。出现这个错误认知,是因为一些疫苗,特别是流感疫苗的制备,需要以鸡蛋为培养基,这样疫苗的成分中会带有微量的鸡蛋成分。在疫苗出产后,疫苗生产商为了规避风险,往往会在说明书上写上“对鸡蛋过敏者禁止接种”;而拿到疫苗的基层接种站,同样为了规避风险,医生就告诉妈妈们,如果宝宝对鸡蛋过敏,就不能接种疫苗。

但实际情况是,疫苗虽然是鸡蛋制备的,但是制成之后的疫苗,所含的鸡蛋成分微乎其微。因此如果不是对鸡蛋严重过敏(全身性或危及生命的程度,这种过敏非常罕见),那么是可以打疫苗的。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以下情况不影响打疫苗:• 轻微传染病,如体温低于38.5℃的上呼吸道感染或腹泻;• 过敏反应、哮喘或其他特应性反应;• 惊厥家族病史;• 抗生素、低剂量皮质激素使用或局部使用(外用或吸入);• 皮肤病、湿疹或局部皮肤感染;• 慢性心、肺、肾或肝脏疾病;• 稳定的神经系统疾病(如大脑瘫痪);• 出生后黄疸史;• 哺乳婴儿、早产儿、低体重儿;• 营养不良;• 妊娠;• 以前有百日咳、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感染史;• 处于传染病的潜伏期。

可以看出,像上面说的湿疹啊、低烧啊,这些在打疫苗时经常遇到的情况,疫苗站的医生往往是不愿意给宝宝接种的;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是没有问题的,可以放心接种。因此,以后再出现类似情况,我们建议宝妈们可以和疫苗站的医生多沟通,尽量让宝宝接种,让宝宝及早获得疫苗的保护。

接种疫苗后要注意什么?宝妈们肯定都听说过很多接种疫苗后的注意事项,比如要多喝水、不能喝热水、24小时内不能洗澡、不能运动、不能吃海鲜、不能……其实接种疫苗后应该和平时一样,该干什么还干什么,无需注意这些事项。如果宝妈们不放心,有些事项注意一下也无妨,比如不喝热水。

最后说说提问中提到的流感疫苗:目前国内新生产的流感疫苗,在说明书的“疫苗禁忌症”一行中,一些疫苗厂商已经在逐渐删除“鸡蛋过敏不能打疫苗”这条了。所以,如果不是十分罕见的严重鸡蛋过敏,还是那句话,尽量让宝宝尽早接种疫苗。医疗辐射医院拍片类的检查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吗?Q

宝宝咳嗽好几天了,今天他奶奶带去医院检查,医生怀疑是肺炎让拍个胸片,老太太怕辐射大没做就回来了,但医生说辐射没事。这样的检查影响健康吗?A

物体只要有热量就有辐射,我们生活的环境时刻处于辐射之中。一般来说,对人体伤害比较大的辐射是“电离辐射”,比如医院拍片、CT等;对人体伤害不大的辐射有电磁辐射,比如手机、家电的辐射。电磁辐射也有安全问题,我们暂时不讨论了,这里只说和宝宝看病检查有关的电离辐射。

谈论“辐射”,关键不在于“有无”,而在于“强弱”。对于人体能够承受的辐射强度,中国制定了一个标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这一标准参照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的文件,并充分考虑了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给出了人体每年能承受的“额外”(不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辐射)的安全辐射强度。为方便查看,我们特意为大家做了总结,具体参见下页表格。(注:msv,毫西弗,辐射剂量的基本单位之一)

在上表中大家可能发现了,身体各部位能承受的当量剂量,远高于人体承受的有效剂量,这是因为辐射检查时不是照射全身,比如脑部CT只照射脑部,所以数值较大。“有效剂量”呈现的数据是身体各部位能承受的当量剂量加权平均之后的数据。不过,这个数据只是参考,主要还是看各个身体部位的当量剂量数据,比如当普通人做脑部CT时,虽然CT的辐射可能是10msv,但这其实并没超标,因为眼晶状体能安全承受15msv。

常见的医疗检查有很多,其中像B超、彩超和核磁共振是没有辐射的(准确地说是没有本文讨论的“电离辐射”);但像胸片、胸透、CT以及核医学检查都是有辐射的。那么这些检查的辐射强度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