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联网移动应用指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2 08:42:34

点击下载

作者:中国石油信息技术服务中心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普联网移动应用指南

普联网移动应用指南试读:

前言

一场信息革命正悄无声息地发生,移动应用技术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广泛传播,产生惊人的影响,科技进步飞速前进,突破创新不断发展演进,变化即将到来,我们真不知道未来以什么方式来体现。但现在的物联网、云计算、云存储、大数据、虚拟现实、移动互联网给我们大胆的想象,笔者预言,未来世界将是一个普联的世界,也必将有一个普联网,它是一个桥梁,把服务商、运营商、厂商、创业者、投资者、用户,甚至设备和数据紧密关联,它给物质世界打上数字标签,以各种形式融入各类网络,通过网网对接,将电脑、钱包、纸张、娱乐、社交、医疗、图书、教育、建筑、金融等物质世界进行互联互通,使移动应用真正完全融入人类生活,它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可以提供更快捷方便的体验,提高市场效率,削减中间成本,让服务唾手可得,成为解放人类的新力量。

新的技术、新的设备、新的应用格局正不断挑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适应才能生存,变化才能发展。本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探讨了新形势下移动应用的发展状况、发展趋势,站在了时代的前沿,从指导性和实用性角度出发,阐述了移动应用的重要知识点和使用技巧,是一本快速上手的宝典、学习知识的捷径。我们期望用生动典型的案例、具体的操作方法给您最实用的知识,以期推广移动应用技术,并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本书共分八部分,包括:移动应用的整体情况及发展趋势(1),移动智能终端、移动网络、移动平台、移动应用安全、移动应用软件等移动应用的概念、原理、热点和前沿技术(2~6),苹果、安卓、Windows等主流终端设备的使用技巧(7),案例介绍(8)。本书涉及移动应用的各个方面,对移动应用近年来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景扫描,对移动应用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预测分析。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和书籍,其中一部分已在书后的参考文献中列出,但因时间仓促和联系方式不详,尚有部分文献资料未与作者取得联系。在此向这些文献的作者表示感谢,请作者与本编委会联系。

由于编者知识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联系电话:(010)59984964

电子邮件:cnpcit@126.com

微博 http://weibo.com/itcnpc 1  综述

一场信息革命正悄无声息地发生,移动应用技术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传播,发展速度超越摩尔定律,产生惊人的影响,即使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仍然不能预测到移动应用延伸的边界、发展速度的极限以及未来发展的止境。当前,全球移动智能终端的出货量超越个人计算机(PC),全球无线联网设备已超100亿台,中国移动网民数量超过5亿,移动终端产品生命周期从1年递减到3个月。2012年出货量超过历史出货量总和,2013年平板电脑(Pad)出货首度超过笔记本电脑。手机用户达2.46亿,微信注册用户达到3亿,新浪微博达到3.5亿,手机QQ有7亿用户,淘宝天猫交易总额突破万亿,苹果应用商店累计下载近400亿次,2013年“双11”电商交易突破300亿……移动应用产业在短短五年之内,已实现了计算机和桌面互联网十余年才能达到的目标。移动应用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业务。举目四望,移动应用像一场革命,已经无处不在。未来世界将是一个普联的世界,物质世界被打上信息标签,也必将有一个发挥桥梁作用的普联网,将服务商、运营商、厂商、创业者、投资者、用户,甚至设备和数据紧密关联,让普联网移动应用真正完全融入我们的生活。1.1 概述

近年来,特别是2012年,是中国移动应用继续高速发展的一年,也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中国移动应用的用户数大幅度增长,远远超过中国网民的增长幅度。手机网民数量首次超过PC网民数量,预示着移动网民将继续大幅增长,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与空间将异常广阔。移动应用继续快速、全面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有用、爱用的便捷工具。

移动应用(Mobile Application)的英文缩写是MA。广义移动应用包含个人以及企业级应用。狭义移动应用指企业级商务应用。简单地说,普联网移动应用就是依托移动网络,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访问不同的应用系统,满足不同的应用服务。不可或缺的因素有移动智能终端、移动网络以及移动应用系统。移动应用发展迅猛,短信、铃图下载、移动音乐、手机游戏、视频应用、邮件收发、手机支付、位置服务、协同办公等都能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实现。当然,由于目标不同,实际的开发语言可能不同,开发软件实现功能也各不相同,具体的开发系统也可能不同。尽管如此,各项服务大都能在移动智能终端上实现,满足24小时在线需要。移动应用正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表现出巨大的影响力,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1.2 应用范围

我们通常把移动应用的范围划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整合应用层、实际应用层、支撑功能层,如图1.1所示。图1.1 移动应用的范围划分图

在整合应用层,以移动应用平台的形式体现出来。在实际应用层,以通信沟通、媒体传播、生活辅助、休闲娱乐和行业应用五类形式体现。在支撑功能层,以信息处理和工具支持两类形式体现。

支撑功能层上的信息处理和工具支持面向个体、群体和社会服务,其中工具支持包括最底层的软件和硬件设备,为上层业务提供基础支撑,但不与最终用户发生交互。普通用户接触最多的是通信沟通、媒体传播以及休闲娱乐,行业应用面向群体,有其相对专业的内容。

从应用范围层面划分,八种不同领域的移动应用分别具有不同的发展关键。通信沟通类是运营商的战略防御“要地”;媒体传播类是“移动新媒体”战略的基石;生活辅助类是推动人类和谐生活的智能助理;休闲娱乐类是赢利能力强劲的“黄金之地”;行业应用类是行业移动信息化的“支柱”;信息处理类是技术领先的“关键”;工具支持类是移动设备的安全护理“卫士”;应用平台类是多个应用整合的“舞台”。1.3 产业领域

移动应用作为前景广阔的发展领域,与广泛的技术和产业相关联,主要涵盖六大技术产业领域,如图1.2所示。图1.2 移动应用的技术体系

在六大技术产业领域中,当前竞争的焦点在移动智能终端,因此智能终端软硬件技术是移动应用技术产业中最为关键的技术。在移动应用的整体架构中,终端在当前发展阶段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不仅是由于移动应用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体系林立、平台多样化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移动智能终端的个性化、移动性、融合性的诸多特点本身就是移动应用发展创新的根本驱动力。

目前主流的移动智能终端软件体系包括四个层次:基本操作系统、中间件、应用程序框架和引擎及接口、应用程序。其中,基本操作系统包括操作系统内核和对硬件设备的支持,如驱动程序;中间件包括操作系统的基本服务部分,如核心库、数据库支持、媒体支持、音视频编码等;应用程序框架和引擎及接口包括应用程序管理、用户界面、应用引擎、用户界面和应用引擎的接口等;应用程序一般包括两大类:轻量级Web App和侧重本地应用的Native App。

处理器芯片是移动智能终端硬件体系的核心部分。智能手机引入的大量应用促生了应用处理芯片,以支持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以及音视频、图像等功能的实现。除核心芯片外,终端硬件还包括外设部件,如显示屏、键盘、面板、SD卡、摄像头、传感器等。目前外设领域创新迅速,既有功能的变化,也有新硬件的添加。摄像头和外存储等配件等级不断提升,而重力、方向、温度、距离等传感器逐步被引入中高端智能终端,支持传感类新型应用。1.4 发展趋势

当前,移动应用是新兴事物,在我国仍处于萌芽期;移动应用产业的各环节尚没有形成通畅的管道;移动运营商通过知识产权掌控产业链的能力还不强,是制约发展的缺陷,移动应用产业的发展任重道远。我国智能终端企业将经历从产能化、品牌化到技术引领的艰难历程。

对于移动应用的前景,我们分别从移动智能终端、移动网络、移动软件开发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阐述。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核心芯片及重要元器件、整机制造、应用服务是整个移动应用产业当中参与度最高、竞争最激烈、技术革新最活跃的领域。(1)移动智能终端的多核处理器,更快的CPU,更大的内存和屏幕尺寸、更高的分辨率、更高性能的终端硬件将不断出现。硬件发展重点将从单一硬件能力比拼转向多种能力整合,吸引更多的厂商涌入,第三方工厂不断增大增多,抢占移动应用平台制高点的竞争会日趋激烈。(2)移动网络用户呈现从5000万核心用户向13亿用户蔓延的趋势。移动应用上升很快,正以6个月为周期快速迭代,4G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普及,移动用户数量会随之大量增加。根据国外某公司对全球移动网络应用趋势的预测,到2015年,全球将有大约6亿个移动设备。(3)在移动软件开发上,移动应用软件将成为焦点,人员队伍不断壮大,语言架构不断更新。基于服务的软件不断增多,硬件和软件将达到前所未有的融合,平台与软件的结合形成用户的整合体验,信息化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是现阶段整个移动应用产业的技术创新主线,正以前所未见的速度演化,Android系统初步占据主导地位。操作系统与应用服务耦合加剧。

2012年10月22日Gartner对未来五年的10大关键趋势作出如下预测:(1)移动设备的战争。

2013年,移动设备将超过PC成为最常用的上网工具。到2015年,成熟市场80%的手持设备都将是智能手机。到2015年,平板电脑的发货量将达到PC的50%,Windows 8将成为苹果和Android平板之后的第三大平板电脑系统。(2)移动应用与HTML5。

从2014年开始,JavaScript的性能将推动HTML5成为主流的应用开发环境。随着HTML5功能的不断完善,原生应用将逐渐向HTML5迁移。(3)个人云。

云计算将成为未来数字生活的中心,对应用、内容和喜好都是如此。设备间实现同步,设备的重要性在降低,服务将更加重要。(4)物联网。

今天超过50%的互联网连接都是“装置”的连接。2011年有超过150亿个“装置”连入互联网,建立了超过500亿个物物连接。关键的物联网技术包括嵌入式传感器、图像识别和NFC近场通信。预计到2015年,超过70%的企业中都会有专门的高级主管负责物联网的管理。(5)混合IT与云计算。

云计算正在改变IT,IT部门在协调IT相关事务时需要扮演更多角色。(6)战略性大数据。

企业将关注更多非传统的数据类型和外部数据源。Hadoop和NoSQL将起势。大数据将与社会化网络结合。Web上最丰富的五大数据资源分别是社交图谱、意向图谱、消费图谱、兴趣图谱和移动图谱。传统单一企业数据仓库的概念已经过时,大数据需要多种系统的整合。(7)可行性分析。

云计算、打包分析应用和大数据将在2013—2014年加速发展,企业能分析和模拟所有业务策略的执行。移动设备将能访问数据,参与业务决策制定。(8)主流内存计算。

内存计算将大大提升性能和响应速度,实时自助式商业智能将成为可能。(9)集成化生态系统。

越来越多的服务被打包以解决基础设施和应用负载问题。“一体机”(Appliance)的出货量将增加,以硬件为载体销售软件。虚拟一体机未来五年将逐渐流行。(10)企业应用程序商店。

预计在2014年后,每年将有超过700亿个移动应用从应用程序商店下载。大多数企业将通过企业内部应用程序商店向员工提供移动应用的下载。 2  移动智能终端2.1 概述2.1.1 定义

移动智能终端即移动通信终端,形式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其移动性主要体现在移动通信能力和便携性,其智能性主要体现在具备开放的操作系统平台(应用程序的灵活开发、安装与运行)、PC级的处理能力、高速接入能力和丰富的人机交互界面。

移动终端作为简单通信设备,伴随移动通信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自2007 年开始,智能化引发了移动终端基因突变,根本改变了终端作为移动网络末梢的传统定位,移动智能终端几乎在一瞬间转变为互联网业务的关键入口和主要创新平台,成为新型媒体、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平台,其操作系统和处理器芯片甚至成为当今整个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产业的战略制高点。移动智能终端引发的颠覆性变革揭开了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序幕,开启了一个新的技术产业周期。2.1.2 分类

2.1.2.1 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Smartphone),通俗地讲就是一个简单的“1+1=1”的公式,即“掌上电脑+手机=智能手机”。从广义上说,智能手机除了具备手机的通话功能外,还具备了掌上电脑(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的大部分功能,特别是个人信息管理以及基于无线数据通信的浏览器和电子邮件功能。

判定一款手机是否为智能手机,并不仅仅是看其是否支持MP3、HTML页面浏览、外插存储卡等功能,还要看它是否具有操作系统。也就是说,我们要看操作系统的程序扩展性,看它是否支持第三方软件的安装及应用。“智能手机”这个说法主要是针对“功能手机(Feature phone)”来说的,本身并不意味着这个手机有多“智能(Smart)”。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所谓的“智能手机”,就是一台可以随意安装和卸载应用软件的手机(就像电脑那样)。“功能手机”是不能随意安装、卸载软件的,JAVA的出现使后来的“功能手机”具备了安装JAVA应用程序的功能,但是JAVA程序的操作友好性、运行效率及对系统资源的操作都比智能手机差很多。

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主要代表有以下几类:

■iOS操作系统,代表品牌:iPhone;

■安卓(Android)操作系统,代表品牌:三星;

■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代表品牌:诺基亚;

■黑莓(BlackBerry)操作系统,代表品牌:BlackBerry;

■塞班(Symbian)操作系统,代表品牌:诺基亚,但诺基亚宣布从2013年1月24日起不再发布Symbian操作系统的手机。

2.1.2.2 平板电脑

平板电脑(Tablet Personal Computer)是一种小型、方便携带的个人电脑,以触摸屏作为基本的输入设备。它拥有的触摸屏允许用户通过触控笔或数字笔而不是传统的键盘或鼠标来进行作业。用户可以通过内建的手写识别、屏幕上的软键盘、语音识别或者一个真正的键盘与系统进行交互。

平板电脑操作系统的主要代表有以下几类:

■iOS 操作系统,代表品牌:苹果iPad;

■Android操作系统,代表品牌:三星Galaxy;

■Windows8操作系统,代表品牌:微软Surface。

按结构设计不同,平板电脑可分为两种类型,即集成键盘的“可变式平板电脑”和不可外接键盘的“纯平板电脑”。平板电脑本身内建了一些新的应用软件,用户只要在屏幕上书写,即可将文字或手绘图形输入计算机。2.2 智能手机的特点

智能手机一般具备以下特点:(1)具备普通手机的全部功能,能够进行正常的通话、收发短信等手机应用;(2)具备无线接入互联网的能力;(3)具备PDA的功能,包括个人信息管理(PIM)、日程记事、任务安排、多媒体应用、浏览网页等;(4)具备开放性的操作系统,可以安装更多的应用程序,从而使智能手机的功能得到扩充;(5)具有人性化的一面,可以根据个人需要扩展机器的功能。2.3 前沿技术2.3.1 增强现实技术

增强现实技术英文全称为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一般翻译为增强现实,虽然都是创造虚拟事物,但与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不同,这种技术的目标是让虚拟世界与现实进行互动。目前,增强现实技术还是较新的研究领域,它利用计算机对使用者所看到的真实世界产生的附加信息进行景象增强或扩张。随着移动设备运算能力的提升,增强现实的用途将越来越广。Azuma是这样定义增强现实的:虚实结合、实时交互、三维注册。增强现实系统可利用附加的图形或文字信息,对周围真实世界的场景动态地进行增强,在增强现实的环境中,使用者可以在看到周围真实环境的同时,看到计算机产生的增强信息。增强信息可以是在真实环境中与其共存的虚拟物体,也可以是关于存在的真实物体的非几何信息。由于增强现实在虚拟现实与真实世界之间的沟壑上架起了一座桥梁,增强现实的应用潜力是相当巨大的。例如,可以利用叠加在周围环境上的图形信息和文字信息,实时指导操作者对设备进行操作和维护,操作人员无须具备工作经验;可以利用增强现实技术进行教学辅助,增强学习知识的效果,甚至进行高度专业化的训练。

随着技术的发展,移动设备集成了越来越多的传感器,如摄像头、拾音话筒、3D陀螺仪、GPS等,加上其屏幕大和便携等特性,使之成为绝好的AR呈现工具。利用移动设备的运算能力、软硬配合,能很方便地在移动设备上实现AR应用。目前已有多款应用出现在移动应用商店中,这些应用覆盖游戏、旅游、导航、商业等各个方面。目前AR技术门槛还相对较高,缺乏相关框架和可利用的开源代码,但这将是移动应用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2.3.2 移动穿戴技术

2012年2月,谷歌正式发布了革命性的可穿戴计算设备——谷歌(Google)眼镜。谷歌眼镜成为被寄予无限期望的“MVP”(NBA术语,最有价值球员)。谷歌眼镜是什么?除了不是眼镜,它可以是智能手机、是移动摄像机、是导航仪、是台微型电脑……几乎用户能想象到的消费电子应用,都能通过谷歌眼镜来实现。自2012年4月份谷歌眼镜样品发布以来,消费者和整个消费电子界都如同当初期待iPhone和iPad一样,期待着谷歌眼镜的正式上市。因为谷歌眼镜不仅能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体验,也能给整个消费电子产业链带来巨大的商机。可以设想,当今后的通信及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走到网络无处不在、流量不是瓶颈的时候,可穿戴计算机应用于通信行业必将推广开来。

2012年5月,可连接Android和iOS设备的智能手表Pebble Watch项目从孵化工厂Kickstarter的7万名支持者那里融资超过1000万美元。虽然市面上还有其他智能手表项目,但Pebble Watch面临的最大竞争对手应该是苹果,苹果已经获得了22项关于可穿戴智能技术的专利,涉及运动鞋、衬衫、滑雪装备等。苹果手表iWatch将成为具备功能强大的生物传感器。据2013年5月29日讯,据国外KGI证券分析,苹果iWatch将采用生物传感器,其中除了加入GPS等智能手机已经具备的部件外,其最大的特色是可以对人体健康进行监测分析,譬如目前较为流行的卡路里消耗计数器将被取代。

2.3.2.1 智能眼镜图2.1 谷歌眼镜(Google Glass)

谷歌公司在发布的 Google Glass的宣传视频中展示了几种常见的操作,比如拍摄照片和视频、语音及触摸式交互、Google Hangout 及各种分享、滑雪时的地图导航以及对 Google Now 的整合。谷歌眼镜实际上就是微型投影仪+摄像头+传感器+存储传输+操控设备+智能手机的结合体,拥有智能手机的几乎全部功能。通过镜片上的微型显示屏,用户无需动手便可上网冲浪或者处理文字信息和电子邮件,并可以用自己的声音控制拍照、视频通话和辨明方向(具备GPS导航功能,地图是谷歌的核心武器)。在具备智能手机功能的同时,智能眼镜还可以满足消费者便携性大屏幕视觉体验的需求(也就是说,用户戴着谷歌眼镜就能看大片了)。此外,作为传统眼镜的“升级”产品,智能眼镜还能够将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信息迅速叠加到一起进行互动。通俗来讲,用户使用谷歌眼镜,可以随时进行拍照、摄像、导航、打电话、浏览网页、发送电邮、看视频……图2.2 Google Glass概念模拟示意图

海外科技媒体Gizmodo曝光了一张苹果“浸入式”智能眼镜iGlass的概念图。iGlass通过使用两个液晶显示屏把图像直接投射到佩戴者的眼中,扩大了用户的视野,提升了影像的像素数量和清晰度。大面积的立体图像让用户有种“浸入式”的感觉,就像科幻电影中机器人眼中的世界一样,但不会产生眩晕。图2.3 iGlass概念图(图片来自Gizmodo)

iGlass的工作原理和Google Glass十分类似,但是它不会将用户周边的视力场景显示出来,而是将接收到和处理完成的数据通过“头戴显示设备”在用户眼前以投影方式生成图像。iGlass采用了“头戴外围显示方案”专利。该技术允许通过可视显示技术将图像投射到用户的眼睛周围。资料显示,苹果公司早在2006年就申请了这些专利。苹果公司希望将图像呈现在一个头戴的显示工具中,该设备能够同时处理并显示数据,就像一台微型电脑一样。图2.4 iGlass专利示意图

2.3.2.2 其他

未来的世界肯定是一个通信网、因特网和数字电视网三网合一的世界。20年以后,无线网络将可以做到无处不在,因特网全面实现无线化,在城市的任何角落你都可以随时上网,视频通话。不久就会出现的新手机,是可以穿在身上的“手机”。(1)显示器。

采用像纸一样薄、可以卷起来的显示器或触摸屏,就可以不用键盘了。现在的超薄显示器还不够薄,以后就是这种纸一样薄的显示器。这种显示器目前已经在索尼公司的实验室诞生,只有0.3mm厚,而且可任意弯曲。(2)手机按键。

显示器是触摸屏,当然不用手机按键了。iPhone的触摸屏技术大家应该有所了解,20年之后这种触摸技术还算是最普通的,20年之后的电脑和手机都不会再有键盘和鼠标等,你只需要一只手就可以将一切掌控于股掌之间。

20年之后声控技术或许也已经很发达,可以精确理解每个人的声音,准确率极高,声控你的设备也未尝不可。(3)能源。

现在的电池显然不是“可穿戴移动通信终端”所使用的,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必将替代现在的石油等化石能源,衣服全都是一个大的太阳能电池,只要每天晒晒太阳,就不要担心自己的“手机”没电。不要担心背着一块太阳能面板到处走会不会很沉。现在的“薄膜太阳能”技术是很有市场的产品,而且在国内外都有公司专注于“薄膜太阳能”的研发。

还有科学家提出利用微波将架设在太空中的太阳能发电站的电能传送到地球,因为太空中太阳能比地面上的太阳能要强烈几十倍,产生的电能更是地球上同等规模的太阳能发电站无法比拟的。说不定20年后,无线充电技术也将成为现实呢。(4)语音信号。

20年之后不会看到还有人把手机放在耳朵边上接听电话,这样对大脑也不好。美国的Network Anatomy公司正在做一项研究,研究的方向是语音信号到来时,可以把语音信号的震动沿着脖子传入被叫人的耳朵,另外被叫人的声音会被一个比现在更先进的声音捕捉器捕捉到,编码后传入手机。这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可以足够接听。

但是这种方式还是不能适用于十分嘈杂的场合,比如吵闹的聚会场合,当然也有些场合不适合出声,比如图书馆、电影院,或者士兵、警察在执行特殊任务时。美国科学家正在尝试通过传感器来读取嘴部肌肉运动时产生的电磁信号,然后通过合成器将电磁信号转换为语音或者文本,并通过网络发送出去。这种方式目前来看实现起来还有困难,但是只有特殊场合才需要使用这种方式,通常第一种方式就可满足接听电话的要求。(5)强劲的处理器。

很明显,这件“手机”是需要强劲的处理器的,其实现在CPU的制作工艺已经进入45nm时代,可以与四核并驾齐驱了,20年之后呢?而且我们要设计的是一个“个人移动通信终端”,不是用来玩游戏,对处理器的要求也不是高得离谱。

散热这个问题,恐怕一提到处理器就无法避免?衣服会有什么更高的散热本领吗?其实热量也是很好的能源,白白散掉多可惜。通过特定的散热管引导,可以提供全身的热能供应,尤其是在冬天,衣服的温控装置就可以节省能源。夏天的时候,就让这些热量散掉,不会影响到人体,也不会让你感觉到热。(6)可拆卸的处理器。

这件衣服所使用的处理器比现在的手机使用的处理器要强很多,要能够处理大量的模拟到数字、数字到模拟转换,所以最核心的处理器是镶嵌在衣服上面。(7)附属产品。

头盔、眼镜等产品将作为衣服的附属产品,如果喜欢开摩托车,还需要戴头盔,那么头盔里面的声控或者声音装置会通过无线技术连通到衣服上的声波接收设备。眼镜呢?不知道20年后会不会根治近视,或许不再有近视,但是带上眼镜就可以看到更清晰更逼真的画面,休闲时带上眼镜看看电影将是非常惬意的事情。2.3.3 位置移动运用技术

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通过电信移动运营商的无线电通信网络(如3G网)或外部定位方式(如GPS)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平台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一种增值业务。它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确定移动设备或用户所在的地理位置;其次是提供与位置相关的各类信息服务,比如找到手机用户的当前地理位置,然后寻找手机用户当前位置处1km范围内的宾馆、影院、图书馆、加油站等的名称和地址。基于LBS的移动应用目前非常流行。2.3.4 无线充电技术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日趋普及,它越来越强大的功能与蓄电池技术发展的迟滞形成了鲜明对照,人们几乎每天都要与各种充电器、充电线和电源连接线打交道。现在,就像Wi-Fi的出现让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网线一样,无线充电技术使人们无需借助电线和插座就能为电子产品充电,这将带给人们更多的便利,并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2.3.4.1 无线充电技术的三大标准

按照无线充电联盟的观点,目前主要有Qi、A4WP和PMA三大标准。严格地说应该称为规格,因为它不是由政府制定的。此外,苹果公司还单独设立了标准。(1)Qi标准。它是无线充电联盟2010年推出的5W以下小功率无线充电标准。目前,Qi标准在业内的影响力最大、应用最广,诺基亚、宏达、LG、谷歌Nexus4都采用这一规格,当下采用Qi标准的产品是138种,只要是带有“Qi”标识的产品都可以用Qi无线充电器充电。Qi也是唯一一个向所有厂商都开放的标准,“任何人都可从无线充电联盟的网站免费下载,无需支付任何专利费”。(2)A4WP标准。它采用电磁谐振无线充电技术,传输效率可能降低,但可以实现稍远距离的无线充电。2012年10月,美国高通、韩国三星和Powermat公司推出A4WP标准。(3)PMA标准。它采用电磁感性技术,为符合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标准的手机和电子设备提供无线供电标准。2012年3月,美国宝洁公司与美国金霸王电池旗下的Powermat公司发起了电力联盟并推出PMA标准。

2.3.4.2 充电原理

无线充电技术是完全不借助电线为设备充电的技术。它利用磁共振在充电器与设备之间的空气中传输电荷,线圈和电容器则在充电器与设备之间形成共振,实现电能高效传输的技术。充电原理如图2.5所示。图2.5 磁共振方式无线充电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是靠两种新增的设备来实现的,第一个是充电器,它要与电力相连接,然后会有一个“托盘”与充电器进行中转,只要手机与“托盘”距离在规定范围内,那么手机就会自动进行无线充电。虽然电力没有直接接触到手机产品,但是靠无线方式为手机充的电在使用效果上仍然和普通充电方式一样,续航能力并不会有所下降。需要说明的是,目前无线充电的距离要求比较严格,手机与“托盘”在现在只能实现近距离充电。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一距离可能会被逐渐延长。

2.3.4.3 无线充电技术和传统充电器的区别

虽然无线充电仍然需要一个充电器进行电力的无线传输,但是传统的充电器只能为一部手机进行充电,甚至每个手机的充电器都不一样,而无线充电技术可以实现为所有支持Qi的手机进行充电,同时可以支持多个产品的一起充电。充电操作简单,只需要将手机放在桌子上就能实现。另外,无线充电技术成熟之后,各大公共场所都会装有这种设备,因此无论是在家、办公室还是街道上甚至是列车上,用户都可以进行无线充电,十分便捷。2.3.4.4 无线充电技术应用

从事智能手机外设业务的日本Oar公司于2011年8月推出了名为“无线充电板”的充电座。内置有磁铁,用于将终端吸引到指定位置。

松下于2011年6月投放了无线充电座“无接点充电板”。尺寸约为鼠标垫大小,表示实现了“位置自由(Free Positioning)”,将终端放在充电板上的任何位置均可充电。

日立麦克赛尔于2011年4月面向美国苹果的人气智能手机“iPhone”上市了无线充电器“AIR VOLTAGE”。由于iPhone不支持无线充电,所以需要套上内置有线圈的专用外壳才能使用。

三星Galaxy S3、i9300、S4以及诺基亚的Lumia 920等智能手机都支持无线充电技术。

2.3.4.5 无线充电方法

无线充电使用上非常简单、方便。以iPhone为例,如图2.6所示,将iPhone4/4S插入无线充电保护套中,然后将整机搁在无线充电板上。大约过了3s,iPhone4/4S屏幕会显示“补充电量”图标。无线充电的过程是非常便捷的,一方面告别了充电线插入iPhone底部的繁琐,另一方面杜绝了充电线缠绕的难题,两全其美。图2.6 为iPhone无线充电

充电时,iPhone正确的摆放位置如图2.7所示。图2.7 无线充电手机位置摆放

虽然SENS无线充电板面积很大,但是只有将iPhone4/4S放在中间区域才能充电。当iPhone4/4S放在错误位置时,电量是无法得到补充的,而放在特定位置(中间)时,无线充电板上方的蓝色指示灯才会亮起。

2.3.4.6 无线充电技术展望(1)提高能量传输率,降低电磁辐射,增加有效距离。Qi标准采用感应电磁勘探法,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必须对齐才能开始充电,能量传输率只有70%多一点(与距离的四次方成反比地衰减),距离是4cm。一旦两个线圈出现偏离,传输率会迅速下降。此外,这种充电方式引起的辐射也值得高度关注。现有的无线充电标准的设备会产生电磁辐射,也都存在能量传输率过低的问题,因此,提高传输效率和降低电磁辐射是未来技术标准的发展方向。用户希望不同品牌的充电器和手机之间存在兼容性,而这最终将靠市场来完成。市场会自动地整合出一种全球通行的无线充电解决方案。如果采用Qi规格的手机越来越多,消费者自然就会购买Qi规格的充电器。需要众多知名的电子产品生产商共同制定统一的充电标准。专家预计在2014年将有最终统一的无线电充电标准。(2)无线充电市场的未来将不断扩大。随着智能手机、数码相机、游戏机等电子产品热销,今后为其充电的无线充电器将走向市场,一起前行,消费者潜在需求巨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无线充电技术必将大大普及,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快捷方便的体验。有业界人士预测,到2017年,全世界无线充电市场的规模将达到93亿美元,2020年达到150亿美元。2.3.5 体感技术

体感技术可以解释为人们使用肢体动作来控制周边的设备,从而取代我们所熟悉的遥控器的技术。通过它可让人们身临其境地与环境互动。近年来体感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依照体感方式和原理的不同,可以分为惯性感测、光学感测以及惯性与光学联合感测三类。(1)惯性感测:主要是以重力传感器、陀螺仪以及磁传感器等惯性传感器来感测使用者肢体动作的物理参数,包括加速度、角速度以及磁场,再根据这些物理参数来求得使用者在空间中的各种动作状态。(2)光学感测:代表厂商为Sony和Microsoft。Sony在2005年前推出了光学感应套件——EyeToy,主要是通过光学传感器获取人体影像,再将此人体影像的肢体动作与游戏中的内容互动,主要是以2D平面为主,而内容也多属于较为简易类型的互动游戏。直到2010年,Microsoft发表了跨时代的全新体感感应套件——Kinect,号称无需使用任何体感手柄便可达到体感的效果。而比EyeToy更为进步的是,Kinect 同时使用激光及摄像头来获取人体影像信息,可捕捉人体3D全身影像,具有比EyeToy更为进步的深度信息,而且不受任何灯光环境限制。(3)惯性与光学联合感测:主要代表厂商为Nintendo和Sony。Nintendo在2009年推出了Wii Motion Plus,主要为在原有的Wii手柄上再插入一个三轴陀螺仪,如此一来便可更精确地侦测人体手腕旋转等动作,强化了在体感方面的体验。Sony在2010年推出游戏手柄Move,主要配置包含一个手柄及一个摄像头,手柄包含重力传感器、陀螺仪以及磁传感器。摄像头用于捕捉人体影像。结合这两种传感器,便可侦测人体手部在空间中的移动及转动。

Kinect是Microsoft Xbox体感周边外设产品的发布名称,据说是有史以来销售最快的销售类电子产品。它主要由RGB摄像头、景深传感器、麦克风组、可移动底座四部分构成。(1)RGB摄像头用来获取分辨率为640×480的彩色图像,每秒钟最多可获取30帧图像;(2)红外线感应的景深(3D Depth)传感器,用来检测玩家的相对位置;(3)麦克风组用来采集声音;(4)可移动底座用来调整Kinect的俯仰角。它基于一种光编码技术(Light Coding),顾名思义就是用光源照明给需要测量的空间编码。与传统的结构光方法不同的是,这种光源打出去的并不是一副周期性变化的二维图像编码,而是一个具有三维纵深的“体编码”。这种光源叫做激光散斑(Laser Speckle),是当激光照射到粗糙物体或穿透毛玻璃后形成的随机衍射斑点。由于这种体感技术使用的是连续的照明、普通的CMOS感光芯片,成本大大降低。

Kinect的最佳识别区域是前后1.2~3.5m,左右可扩展区域0.7~6m的一个梯形区域。Kinect最多可以支持4个人的识别,但是真正有效的可视识别最多支持两个人。值得注意的是,两个人的位置不能交叉,必须是一个人站在左边、另一个人站在右边,而不能一前一后或者其他方式。这是目前技术上的限制。此外,可视区域水平范围是57°,垂直范围是43°。2.4 发展趋势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结合的产物,是为了满足人们随时、随地、随心地获取并处理信息的需求而出现的新兴产业。作为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中一个环节的移动终端,已经进入了大规模普及的阶段。移动终端产业在自身发生巨变的同时,也引发了整个互联网产业链发生颠覆性的变革。本节从市场、产业、产品和功能、商业模式和技术等方面来讨论终端设备的发展趋势。2.4.1 市场

全球移动终端市场迅速扩张,移动终端的销量出现爆破性增长,但相对于全球50亿用户量,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率仍将继续提高。以智能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为核心形成了苹果公司(Apple)iOS、谷歌公司(Google)Android以及微软(MS)Windows Phone为代表的三大移动终端阵营。苹果公司建立的封闭的生态系统,在智能移动终端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平板电脑更是占据主导地位。Android操作系统凭借免费开源的发展策略,吸引了大批的移动终端厂商加入,其中既有三星、摩托罗拉、HTC、LG等国际品牌厂商,也有联想、中兴、华为等一线国内厂商。相比之下,Windows Phone移动终端阵营的实力较弱,但是微软一方面在联手诺基亚,另一方面在加大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的研发和改进,因此其在智能移动终端领域的发展不容忽视。终端品牌厂商依托于终端操作系统的发展进行了洗牌,后起之秀仍在加速前进。比如Apple、三星的智能手机销量已经超过诺基亚,2011年中兴的移动终端跃居全球第五大手机厂商。

我国的智能移动终端厂家占据本土制造的优势,在新一轮的终端竞争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虽然有些国内厂家也研制了自有的操作系统,并在智能终端领域不断地探索尝试,但是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大多数厂家仍然需要使用海外阵营的终端操作系统,芯片领域技术及产业基础薄弱,仍然依靠大量进口。但是也应该看到,国内的企业正在迅速发展,市场份额得到了较大提升。国内企业可以继续走平价亲民路线,特别是中小企业应积极把握住机会,深掘尚存巨大潜力的国内智能手机市场。2.4.2 产业

作为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中一个重要环节,移动终端带动了产业链中各个关键要素的发展创新,从网络环境到终端本身的软硬件,继而到终端上面的应用服务,最后甚至影响了商业模式。占领智能移动终端业的有利地位,将在整个产业链所有环节的竞争上面取得绝对优势。

智能移动终端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强大的,近几年销量迅猛增长,市场份额逐年递增,而且递增速度越来越快。以Apple为例,智能移动终端操作系统成为终端产业核心技术,芯片处理器技术随之高速发展,带动了与之相关的显示器、触摸屏、存储设备、传感器等相关产业迅速发展,带动相关产业迅速发展。

不管是Apple主导的“终端硬件+系统软件+应用程序商店”封闭式一体化整合,还是谷歌主导的“以开源移动终端操作系统为核心”的开放、互联网式一体化整合,还是微软主导的“以闭源操作系统为核心,以原有产业生态和知识产权为武器”的多要素一体化整合,均证明了牢牢把控智能终端操作系统这一核心环节,以此为中心向产业上下游渗透,打造涵盖应用服务、软件、硬件在内的纵向一体化模式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主导趋势。

智能移动终端对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各要素的影响,加速了产业融合。智能移动终端软件平台已经和网络应用服务深度耦合,这种耦合为产业发展带来变革。首先是服务与终端制造一体化发展,应用商店、网络应用服务已经成为智能终端不可缺少的部分;其次是服务业发展模式从封闭走向开放;再是产业融合引起产业重构,终端厂商和互联网公司进入到移动通信领域,使得电信运营商原有的商业模式受到巨大冲击。2.4.3 产品和功能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芯片的集成度不断提高,在手机体积不断减少的同时,中央处理器(CPU)运算速度不断提升,现在多数手机达到了1GHz的主频,有的已经是2GHz的主频,采用多核技术,处理速度和笔记本电脑、台式机不相上下;手机硬件的变化,促使手机操作系统软件和移动应用软件随之迅速演变;同时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互联网移动起来,智能终端有了普及的基础。因而手机完全具备了电脑化的条件,现在手机除了用来打电话、发短信,还能有很多其他的用途。

不同于PC或笔记本电脑的发展,对于智能移动终端来说,外在创新必然大于系统本体。也就是说智能移动终端的设计需要打破传统思路,应该更加注重用户体验,而不是首先考虑速度、功能、配置。比如材质的改变会不会让移动终端更轻,手感更好;如何让移动终端的外形更符合人体工学设计;在终端上看书时,无需手动翻页,使用户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支持,使得没有必要把音乐、电影、流媒体这些海量内存放在手机里,而是可以存放在互联网或是家里面的电脑,同时又可以随时播放。当用户回到家或者在办公室时,可以为智能移动终端配上键盘,加上平板电视,就成为PC电脑。

不同行业具有独特的应用场景,对终端特性的要求不尽相同,因此行业应用将是智能移动终端的用武之地。智能移动终端可以满足用户的便携操作需求,同时能让用户获得更直观、更全面的相关信息。不过,在行业应用领域,机会也是分层的。金融、政教、医疗、能源等大型产业的行业应用机会集中在国际品牌,因为国际品牌已经积累了从服务器到终端设备、从数据到应用的丰富积淀。国内品牌想要在短期内迎头赶上难度很大。但是,餐饮、娱乐等服务行业的机会更适合国内平板电脑产品。2.4.4 商业模式

传统的移动终端厂商依靠向用户出售终端获利。随着移动终端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基于移动终端的应用。移动终端的商业模式已经从单一的销售模式走向通过提供服务平台获利的模式。终端厂商通过构建平台,一方面吸引应用开发者,另一方面聚集用户,从而收取开发者的平台接入费和应用软件使用费。

在传统的终端商业模式中,终端厂商完成终端硬件和软件的整合开发。随着智能移动终端产业的快速发展,终端的硬件和软件开发呈现分离趋势,如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统,只做系统软件开发,然后向终端设备厂商提供系统支持。这种方式使操作系统提供商也加入了终端利益分配链条,并且成为终端服务提供的一个关键环节。2.4.5 技术

体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是移动终端技术发展的热点,其本质就是实现自然的人机交互。这两项核心技术会进一步带动移动终端市场繁荣,推动移动终端产品全方位升级以及对产品的重新定位。移动终端将成为体感游戏硬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机交互的载体,使终端的功能得到延展。人工智能技术在移动终端的应用,可以解放用户的双手,为移动终端带来全新的改变。如iPhone的Siri技术就是通过用户的语音命令做出反应的一种新型交互式操作。这些技术的成果最终将对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移动终端厂商追求更快的处理器、更大的屏幕、更优质的显示画面以及加载更丰富的应用,因而对电池的续航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电池的技术更新速度已经明显落后于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移动终端产业链各方已经意识到电池问题的严重性,加大研发力度,探索电池技术提升,延长待机时间。虽然新型电池的研制还需时日,但是已经为如何解决电池供电瓶颈问题指明了方向。

通常来讲,系统的功能和安全程度成反比关系。功能越简单,信息越安全;功能越丰富,信息安全的风险越大。那么智能移动终端除了提供完备的功能外,还要保证信息安全,这样才能真正普及。移动安全问题在信息保护和内容管理上都面临着新挑战。用户在移动终端上日益频繁地使用电子商务、移动办公、即时通信等,大量涉及隐私、财产的重要数据成为非法信息窃取者猎取的目标。移动互联网络相对缺乏监管,网上有些内容与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发展方向相背离。移动互联网提供了产业整合的机遇,需要政府、行业、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上协作、创新。一般来讲,以往的手机技术标准主要是考虑功能和质量问题,所涉及的信息安全要求较少,不系统也不完整。通过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可以促进移动终端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 3  移动网络

移动智能终端连接移动网络后,相比PC而言摆脱了物理网线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海量信息和运算能力,跨时空进行业务审批、收听音乐、电话会议、资讯浏览、口袋购物、联机游戏、下载应用等,从而大幅提升了使用价值和移动生活的便利。下面主要介绍与移动终端紧密相关的移动网络的特点及应用。3.1 概述3.1.1 定义

移动互联网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的总称。上述这两个发展迅速、创新活跃的领域融合在一起,并凭借数十亿的用户规模,正在开辟信息通信发展的新时代。3.1.2 业务方向

从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体系主要包括互联网业务体系、移动通信业务体系和移动互联网业务体系三大类,如图3.1所示。图3.1 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体系

一是原有固定互联网的业务向移动智能终端的直接复制,从而实现移动互联网与固定互联网相似的业务体验,这是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基础。

二是现有移动通信业务的互联网化,如基于Skype的移动VOIP业务、中国移动的飞信业务等。

三是结合移动通信与互联网功能而进行的有别于固定互联网的业务创新,是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发展方向,如图3.2所示。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创新关键是如何将移动通信的网络能力与互联网的网络与应用能力进行聚合,从而创新出适合移动智能终端的互联网业务,如移动Web2.0业务、移动微博、移动位置类业务等。图3.2 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创新方向3.2 特点

在移动智能终端方面,手机及平板电脑是当前的主要终端载体。根据载体的不同特点,移动互联网主要有以下特征,如图3.3所示。图3.3 移动互联网的特征(1)实时性。手机及平板电脑是随身携带的物品,借助移动网络,具备了随时随地信息随身化的特性。(2)隐私性。每个终端往往归属到个人,包括手机终端应用、界面风格设置,基本上都是因人而异的。此外,相对于PC用户而言,终端存储更多如手机号码等的隐私信息,具有个性化、私密性的特点。(3)可定位性。不管是通过基站定位、GPS定位,还是混合定位,手机终端可以获取使用者的位置,可以根据不同的位置提供个性化服务。(4)准确性。手机上的通讯录用户关系是最真实的社会关系,随着手机应用从娱乐化转向实用化,基于通讯录的各种应用也将成为移动互联网新的增长点。在确保各种隐私保护之后的联网,将会产生更多的创新型应用。

移动互联网的这些特性是其区别于传统互联网的关键所在,也是移动互联网产生新产品、新应用、新商业模式的源泉。每个特征都可以延伸出新的应用,也可能有新的机会。

在移动互联网用户需求及行为习惯方面,百度公司发布的2012年第4季度《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提出了以下趋势:(1)2012年第4季度,移动搜索用户的需求覆盖更偏重于阅读、商品购物、工具服务及LBS定位服务;(2)Native App相关的需求分布主要集中在工具服务和游戏两大类;(3)移动搜索与生活紧密相关,阅读类需求位居各高峰时段首位;(4)游戏和影视动画遍布Native App下载量各高峰时段。3.3 移动通信技术

按照移动通信技术发展阶段、技术规格和功能的不同,移动互联网在现阶段主要包括2G、3G、4G等种类。3.3.1 2G

2G是第二代手机通信技术规格的简称。2G移动通信系统以数字方式传输语音,除具有通话功能外,某些系统引入了短信功能。在某些2G系统中也支持资料传输与传真,但因为速度缓慢,只适合传输量低的电子邮件、软件等信息。

2G技术基本上可依照采用的多路复用技术形式分成两类:一种是基于TDMA所发展出来的系统,以GSM为代表;另一种则是基于CDMA规格所发展出来的系统,如cdmaOne。3.3.2 3G

3.3.2.1 网络简介

3G网络指使用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线路和设备铺设而成的通信网络。3G网络结合了国际互联网与无线通信技术,主要特征是提供移动宽带多媒体业务;向用户提供全网络覆盖的移动性,适于支持移动环境中的数据服务。与2G相比,大幅提升了上网速度,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不低于2Mbps、384kbps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实际速度会因具体网络环境不同而异)。目前3G存在CDMA2000、WCDMA、TD-SCDMA和WiMAX四种标准。

目前,中国移动“G3”、中国联通“沃”、中国电信“天翼”等都是在3G网络支持下的无线上网业务。据百度公司发布的2012年第4季度《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使用Android、iOS移动设备的用户更倾向于高速网络接入,大部分用户选择3G或Wi-Fi接入移动互联网。

不同电信运营商有不同的3G接入点。如中国联通有3GNET、3GWAP,中国移动有CMNET、CMWAP。一般说来,xxNET(3GNET或CMNET)可以获得完全的Internet访问权,QQ游戏就需要选用这个接入点;xxWAP只能访问WAP网站,收发彩信就需要选用这个接入点;使用HTTP代理协议和WAP网关协议后,也可以访问Internet。xxNET主要为PC、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利用GPRS上网而服务,xxWAP则主要为手机WAP上网而设立。

3.3.2.2 电信运营商和3G牌照

2008年5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鼓励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CDMA网(包括资产和用户),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国内电信运营商由6家变为3家。

2009年1月初,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拥有3G网络牌照后,运营商可以运营音乐、图像、视频形式,提供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以及建立在互联网络基础上的家庭VOIP业务及视频会议系统等。3.3.3 4G

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是集3G与WLAN于一体,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且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的技术产品。4G的下载速度能够达到100Mbps,上传速度可达到20Mbps。2012年1月20日,国际电信联盟正式审议通过的4G标准有LTE-Advanced,即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的后续研究标准和Wireless MAN-Advanced(802.16m),即WiMAX的后续研究标准。需要说明的是,作为LTE-Advanced标准分支之一的TD-LTE,是由我国主要提出的。3.3.4 WLAN及Wi-Fi

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简称WLAN),指应用无线通信技术将计算机设备互联起来,构成可以互相通信和实现资源共享的网络体系。它利用射频技术,取代了由传统网线所构成的局域网络,让用户享受“信息随身化”的便利。

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通常称之为“热点”)是一种将个人电脑、手持设备(如平板电脑、手机)等终端以无线方式互相连接的技术,目的是改善基于IEEE 802.11标准的无线网络产品之间的互通性。它使用2.4GHz附近的频段,信号接收半径约95m(会受墙壁等影响);传输速度可达54Mbps;可用标准包括IEEE802.11a和IEEE802.11b等。用户只要有带802.11b接口上网卡的笔记本电脑就可接入,目前主流的移动智能终端都内置了WLAN上网卡。

WLAN与Wi-Fi在技术方面存在包含关系,Wi-Fi是WLAN标准的一个子集,属于采用WLAN协议中的一项新技术。Wi-Fi是一个无线通信技术的品牌,因此,最好选购有Wi-Fi标记的产品,以保证它和其他无线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WLAN已得到广泛使用,中国移动和中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