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与口才训练教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2 09:17:19

点击下载

作者:刘晨红

出版社:阳光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演讲与口才训练教程

演讲与口才训练教程试读:

口才概说

一、口才的概念

口才是基于人际沟通、人际交往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从表现形式看分为书面语和口语。口才是在口语交际中表现出来的。

什么是口才?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也是因人而异。比如,有人认为,口才是说话的能力,驾驭语言的能力;也有人认为,口才就是诡辩……那么,口才究竟是什么呢?

笼统地讲,口才就是说话能力。口才是口语表达的才能。根据《辞源》的解释“口才”也作“口材”,是指“善于说话的才能”。《现代汉语词典》认为“口才”就是“说话的才能”。具体地说,口才是人们在各种口语交往活动中,根据特定的交往目的,切合特定的语境,准确、得体、恰当、生动、巧妙地表情达意、传递信息,以取得良好交往效果的才能。

从语言交际学的角度看,口才是以口语的标准语音为物质外壳,以口语词汇为建筑材料,以现代汉语语法为结构规律,以表达主体(人)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应为内容的思维表达过程或信息传递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讲,口才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格、智慧、学识、素养、个性、气质、才能的综合反映。

有一次,英国工党领袖威尔逊在作公开演讲。他的政敌安排了一个无赖在台下起哄:“别听他的!狗屎!垃圾!”听众的目光一下子被吸引了过去,大家都以为有好戏看了。

只见威尔逊轻松一笑,接着说:“大家看看,这位先生真的太着急了,其实我马上就要讲到您刚才所提到的治理城市污染的问题了!”然后不慌不忙地讲起了治污政策。

顿时听众的掌声、叫好声响成一片,大家被威尔逊出众的口才、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广阔的胸怀深深折服了。

威尔逊用简单的一句话,毫不经意地避开锋芒,卸去对手的发力,然后又和风细雨将对方打回原地,并不让对方失去体面。结果,他不仅没有树敌,反而在逆境中赢得了更多的敬重和支持。威尔逊的讲话词语不多,词藻也不华丽,只是短短的一句话,却有效地解决了问题。二、口才的特征

口才是口语交际的才能。与其他事物一样,口才也有自身的特点,其主要特征如下。(一)目的性

口语交际是一种有明确意图的言语活动,无论正式的演讲,还是随意的闲聊都源于一定的功能、意图和目的。一个人如果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完全不顾及听众的反应,为表达而表达,那不是真正的口才。只有说话目的明确,并运用口语表达技巧,最终达到了说话目的,才算得上有口才。总体说来施展口才有两个目的:“通意”和“悟他”。所谓“通意”,就是沟通思想;所谓“悟他”,就是领悟他人。

一位顾客买牛奶,售货员只给了半杯。

顾客说:“请给我一把锯子!”“干什么。”“把这杯子上面空着的地方锯掉,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一杯了。”

售货员一边笑,一边又给他加满了杯子。

顾客对售货员的做法不满,他没有直露地说出,而是结合场景,说要锯子锯杯子,使半杯牛奶变成满杯,利用这样的非常话语,来引起售货员的注意,暗示话中有话。售货员解读了话语的意思,愉快地接受了意见,给他加满了牛奶,顾客实现了沟通的目的,取得了圆满的交谈效果。(二)独特性

与书面语言相比较,口语交际的独特性表现在:

1.口语交际的直接性。口语交际者面对面的交流,中间没有阻隔,角色可以随时转换,形成双向或多向交流。

2.口语传播的暂留性。口语是以声波为载体进行传播的,稍纵即逝,存留的时间极短。这一特点使得说出来的话不能收回,或加以修改。

3.形式的简散性,主要表现在用词造句方面。口语表达用语简略,多用短句、省略句,语法较自由;语句结构松散,中间停顿多;用词自由广泛,灵活多变,多用单音词、缩略词等。

4.利用声音的变化帮助传情达意。同样的一句话,由于说话人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声音的轻重、音量的大小的不同,而传情达意有所不同。如这几句话:(1)“你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呀,老兄。”(2)“谁稀罕见到你?”(3)“冤家。”

这几句话只要在语调、重音、音色上做一个和字面信息不和谐的调整,或语速、响亮度变化异常,都可以使其中任何一句传达不同的情意,除了表达字面信息之外,至少可以表达如下的意义。(1)变成“你什么也不懂,别在这充内行”。(2)变成“其实我要见的就是你”。(3)变成“我的心肝”。(三)适切性

口语交际一般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表达者为实现特定的目的意图,就要在话题的选择、言辞的表达等方面切合特定情形的要求。话语不仅要符合语法规范,还要符合情境。《战国策》里记载的《触龙说赵太后》,触龙的表达鲜明地体现话语的适切性。当时秦急攻赵,赵求救于齐。而齐必以长安君为质。太后却不肯。大臣强谏,太后盛怒。触龙拜见赵太后,根本目的是要说服赵太后,让其子长安君为人质,换取齐出兵救赵。但左师触龙见太后时,避而不谈其目的,与赵太后的谈话从寒暄问候开始,只字不提长安君为人质的事,而以老朋友的身份对赵太后嘘寒问暖,关心赵太后的日常生活、身体情况、饮食起居。正是这些寒暄问候的话语居然起到使太后“色少解”的作用。触龙又以爱子作铺垫,谈到怎样才算爱子女。最后终于达到了目的,使太后同意长安君为人质。触龙与赵太后谈话,在话题的选择、言辞的表达等方面切合特定的情境的要求,做到了适切性,所以取得了良好的交际效果。(四)综合性

口才不只是单纯的口语表达的问题,它是口语表达主体多方面的知识、素养、能力、水平的综合运用和集中反映。

1.口才是生理与心理因素的综合。口才是生理器官的调动和心理素质的表现。口语表达活动,必须通过心想、口说、耳听、目视、接收、反馈等各种生理、心理活动密切配合,共同完成。

2.口才是整体素养、修养与智能的综合。从根本上说,口才是一个人心理素质、基本修养和智能的外现,与一个人的理论水平、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知识储备、生活阅历和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密切相关。

3.口才是传声性和表情性两种手段的综合。就传声性来说,口语表达通过语调的高低强弱,语速的快慢平缓,语气的粗细长短等,加之富有情感色彩的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能够增加有声语言的表现力。就表情性来说,说话者还可以运用面部表情和体态动作来表达思想、补充意思和情态,丰富话语的内涵。(五)实践性

许多事实证明,良好的口才来自于持之以恒的实践。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是经验之谈。许多著名人士的卓越口才大都来自实践。

美国前总统林肯为了练口才,徒步30英里,到一个法院去听律师们的辩护词,看他们如何论辩,如何做手势,他一边倾听,一边模仿。他听到那些云游八方的福音传教士挥舞手臂、声震长空的布道,回来后也学他们的样子。他曾对着树、树桩、成行的玉米练习口才。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少年时曾患有口吃病,但他没被困难所吓倒。为了克服口吃,练习口才,他常常朗诵、慢读课文,为了准确发音,他对着镜子纠正嘴和舌根的部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我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演讲家肖楚女,更是靠平时的艰苦训练,练就了非凡的口才。肖楚女在重庆国立第二女子师范教书时,除了认真备课外,他每天天刚亮就跑到学校后面的山上,找一处僻静的地方,把一面镜子挂在树枝上,对着镜子开始练演讲,从镜子中观察自己的表情和动作,经过这样的刻苦训练,他掌握了高超的演讲艺术,他的教学水平也很快提高了。他的演讲至今受到世人的推崇。

口才的社会功能和个人意义

一、口才的社会功能(一)语言的社会性决定了口才的社会功能

语言有书面语和口语之分。口才与口语表达形式密切相关。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语言既不是经济基础,也不是上层建筑,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具有社会性和全民性。社会性是指语言和社会紧密联系,互相依存。一方面语言依存于社会,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消亡而消亡。比如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现象与社会密切相关。一方面,社会也不能没有语言,没有了语言,社会就无法存在和发展。全民性,指语言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的。(二)语言的交际性决定了口才的社会功能

语言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作为一个人,他在社会生活中,有两种活动是始终伴随着的,一是思维,也就是想问题,思考问题。二是与他人交际,也就是与他人交流思想,交流看法,交流感情。而这两种活动都基本上要靠语言来进行,离开语言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思维和交际。事实上,整个社会都需要靠语言来协调。口才产生于社会交际之中,服务于社会交际,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口才能够提高社会群体的向心力,增加社会群体的凝聚力,进而使整个社会变得和谐健康。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语言的力量是惊人的。

汉代刘向在《说苑·善说》中,就列举了许多事例。“昔子产修其辞,而赵武致其敬;王孙满明其言,而楚庄以惭;苏秦行其说,而六国以安;蒯通陈其说,而身得以全。夫辞者乃所以尊君、全身、安国、全性者也。足见口才的政治威力。

1963年8月28日,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特区组织了一次25万人的集会和游行示威,反对种族歧视,要求民族平等。当游行队伍到达林肯纪念堂前时,他发表了著名的《在林肯纪念堂前的演讲》。在这次演讲中,他首先热情洋溢地赞扬了100多年前林肯签署的《解放宣言》,然后,话锋一转,指出100多年后的今日,黑人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号召黑人奋起斗争,并且以诚挚热情的语调,描述了黑人梦寐以求的平等、自由的理想:“黑人儿童将能够与白人儿童如兄弟姊妹一般携起手来”“上帝的灵光大放光彩,芸芸众生共睹光华!”

这篇演讲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气势磅礴,产生了极强的感染力,是一篇反对种族歧视、争取民族平等的战斗檄文,大大推进了美国黑人的民权运动。二、口才的个人意义

现在流行一句名言:是人才未必有口才,而有口才肯定是人才。对个人而言,好口才可以化解危机,好口才是成功的助推器。(一)好口才是人际沟通的“润滑剂”

人是社会的,离不开社会,人对社会的依赖,很大部分能够体现在人与人的社会交际中。人的社会交际很复杂,要处理各种各样的日常事务,要与各色人物打交道,要面对熟悉的人,还要面对陌生的人。好口才可以让我们顺畅地沟通和交流,加深彼此的了解和好感。下面的两个事例充分显示了好口才润滑人际关系的作用。

周末,小刘乘坐公共汽车外出办事,由于急刹车,小刘撞到了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有些生气“你这是什么德行?”小刘马上解释说:“对不起,这和‘德行’无关,是惯性。”

一句话引来姑娘和乘客们的一阵笑声,轻松化解了不快的局面,小刘与这位姑娘交谈甚欢,交往下来还成了夫妻。

一天,朋友到小刘家做客,小刘说起了自己的近况:“上个月我得到了提拔,现在我们部门我是头了。”“这我相信,但在家里呢?”他的朋友问。“在家里我当然也是头。”小刘说着,他的夫人从厨房走了出来。“那么您太太呢?”朋友笑着问。“啊,她是脖子。”“为什么?”“因为头想动弹的话,首先得服从于脖子。”一句话逗得三人大笑不已。

朋友是明知故问,有些刁难之意,但小刘的回答,既维护了自己和妻子的面子,又不伤及朋友情谊,可谓话语奇妙,口才优秀。(二)好口才是事业成功的“加速器”

一个人事业成功需要很多因素,如聪明、勤奋、胆略、机遇等等,而好口才也是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20世纪初,美国就有人提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依赖人际关系、处世技巧。而在这85%中,很大程度又取决于一个人的语言交际能力,也就是口才。西方国家一直把口才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还认为口才是发明创造的重要因素,所以,许多厂家招聘各类人员,特别是高级技术人员时,都要进行口试。现在我们国内也是如此。口试,表面上是考察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它的背后表现出的往往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现代社会有太多的场合需要语言交际能力,又有太多的机会要聪慧的头脑和良好的语言交际来把握。

杨澜曾经在《别误解我——杨澜自述》中陈述自己考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的经过,主考官突然问她:“你敢不敢穿三点式泳装?”这在当时是敏感的问题,无论回答“敢”或“不敢”,效果可能都不是很好。她机敏地避开正面回答,说:“服装和社会关系密切,若是在海滨浴场,穿三点式未尝不可;若在乡间小路、旅店客栈穿三点式,就不免显得对人不尊重。这不是敢不敢的问题,而是合适不合适的问题。”杨澜当时的出众表现和巧妙回答为她后来在强手如云的应聘者中,成功当选为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口才相关的学科

一、口才学与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的科学,即研究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兴趣等心理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精神发展过程的科学,势必对口才学产生影响,因为人类的心灵是一切科学和艺术之母。没有心理活动这一主观活动,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不可能的。

心理学与口才学的关系集中体现在口语表达主体的心理素质和对听众心理把握两个方面。(一)心理学与日常交谈

日常交往谈话中,说者要把握听者的心理,这样说者的意见才能被听者愉快接受。如“遇物加钱,逢人减岁”“对女人不问岁数,对男人不谈钱”。这样才符合听者的心理。即使是称赞人也要注意听者的心理,遵循一些原则,比如称赞老人要赞其孙子,赞赏青年人时要称他才学高超,能耐非凡,有干劲,有魄力。(二)心理学与演讲学的关系更为紧密

我国老一代演讲学家杨炳乾说,“演讲学之原理原则,实多依据心理学而来”。

1.作为演讲主体,演讲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演讲者的这种心理素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良好的记忆。良好的记忆是口才构成要素之一。一个出色的演说家,其大脑里有丰富的材料——理论、观点、情节、数据等。心理学中对于记忆的研究,可以帮助演讲者准确全面地把握材料,为演讲服务,提供丰富信息。(2)坚定的信心。演讲者在准备充分之后,就要树立起自信心。自信心可以使演讲者意气风发地投入到演讲中去。(3)积极的意识。这是指演讲者要有强烈的主体参与意识。有了积极的主体参与意识,才可能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有所关注,有所见解。历史上演讲兴盛时期,都是人们主体意识较强,思想比较活跃,精神比较昂奋的时代。如:春秋战国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革开放时期。(4)强烈的感情。演讲者面对的是有血有肉的观众。情感是影响观众的一个重要手段,感染力是成功演讲的特征之一。演讲者要用感情去感染听众,演讲者本人首先要情感丰富,将积极的、正义的感情注入演讲中。(5)坚强的意志。在人的心理结构中,知、情、意三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的意志首先表现在行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中,演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它需要意志的支持。一个人的意志还表现在坚持目的,克服重重困难。在演讲中会遇到许多阻力,既有客观的、外在的阻力,也有主观的、内在的阻力,要战胜困难、克服阻力,演讲者必须意志坚强。

2.演讲者还必须把握听众的心理,根据听众的兴趣、注意力安排演讲的内容,依据听众的心理来制定策略和方法。贺龙同志上党课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940年7月,贺龙同志在晋绥军区的党员训练班讲党课,讲课之前,指导员带人抬来一张旧木桌,一条木板凳子,桌子上放了两个粗瓷大碗和一双布鞋。这三样东西,一下子吸引了学员,大家不明白要干什么。贺龙同志笑眯眯地说:“我来讲第一课,党的群众路线,就是党和群众的关系喽!”然后端一个大碗问学员,里面的小米是做啥用的,大家异口同声,是做饭的。又问哪来的,大家回答老百姓种的。贺龙由此生发开,讲吃小米容易,种小米难;又讲老百姓吃什么,让部队吃小米;讲军民关系,讲群众路线;又批评了有的同志违反群众纪律的事,讲得大家心服口服,大家明白了搞不好群众关系就会挨饿、打败仗的道理。贺龙同志又拿起布鞋,让一位战士讲讲布鞋。战士语塞,觉得没什么好讲的。贺龙又启发别的战士讲,指出每双布鞋都含有群众的血汗,群众没衣穿而给战士做军鞋,这是为什么,引导出八路军是人民的子弟兵这一认识。最后贺龙同志拿起另一个大碗,里面盛满了水,还有一条鱼。贺龙把鱼从碗里捞出来,不一会,鱼不动了。贺龙乘机问,鱼为什么不动了,回答是离开了水。贺龙同志总结道,军队和群众,是鱼和水的关系,鱼离开水,军队离开群众,就不能生存。根据地的存在,人民军队的壮大,都是因为执行了党的群众路线,群众拥护的结果。

贺龙同志的党课讲得具体、生动,充分考虑了学员的文化程度、理论水平、接受能力,把严肃抽象的问题讲得浅显形象,通俗易懂。二、口才学与逻辑学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和规律的科学。思维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逻辑学的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口才学是研究口头表达的科学,它是人类表述思想的一种方式。要使口头表达准确、条理清晰,就必须遵循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规律,而逻辑学提供了这个方法。

口才除了应有感染力,还应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说服力。说服力来自演讲者鲜明的观点、深邃的思想、透彻的说理和严密的推理。思想和观点只有建立在严密的论证上才能产生说服力。因此,演讲者应有理性思维、抽象思维的能力,准确运用逻辑知识。演讲中的逻辑,主要是指形式逻辑。运用逻辑知识主要是正确运用形式逻辑的各种思维形式、思维方法,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一)概念明确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元素,演讲者准确地表述思想,必须明确概念。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有定义和划分,定义是从内涵上明确概念,划分则是从外延上明确概念。(二)判断准确

演讲中的论点、论题是通过判断来表示的。论点要做到鲜明,则判断必须恰当、准确,抓住事物的本质。正确的判断除了其内容与事实相符合外,还有一个形式问题,如果懂得实际情况而没有使用正确的判断形式,那么还是不能真实表现客观实际。(三)推理正确

推理在演讲的作用是通过已知求得未知。推理在论辩中更是意义重大。推理正确,其含义是,推理的前提要真实,推理形式要符合逻辑学的有关规则。(四)遵循逻辑规律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这四个基本规律贯穿于演讲的每个环节。同一律要求人们的思想必须有确定性,在演讲中要围绕一个中心,说明某个论点。矛盾律要求人们的思想不自相矛盾,在演讲中论断必须前后一致,不允许同时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排斥的判断都肯定为真,否则就出现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不能自圆其说。排中律要求思想有明确性,演讲中,演讲者的立场、观点应明确,不能模棱两可。充足理由律在演讲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只有符合充足理由律才有说服力。演讲者提出观点,做出判断,必须提出充足理由来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三、口才学与语言学

口才学研究口语表达,而口语是语言的一种形式。所以口才学与语言学的关系显得更直接。语言学中的语法和修辞虽然研究的重点是书面语言,但对口头语言的研究也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尤其是修辞学对口才学影响重大。口才学是研究口语表达的艺术,而修辞学的作用就是将思想感情更好地表达,帮助人们把话说得生动、有力、感人。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把演讲学与修辞学联系起来考察。

在修辞学中,又以修辞格对口才的影响最直接、最突出。在演讲和辩论中,经常运用修辞格(简称辞格)这种积极修辞手段,例如比喻、对偶、排比、反复、反问、仿辞等等。这些手段的使用可大大增强演讲的效果。如比喻得当可使演讲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排比句式可造成一种一泻千里的“气势”;反复可以突出重点、深化主题;反问可以加重语气,强调语意;仿辞可以推陈出新……下面的例子都运用了修辞格。

我国在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过程中,老百姓中有些人曾一度认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值得。既然申请加入那么难,为什么我们国家领导人还执意要加入,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名成员将有什么好处,诸如此类的问题,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明白也不明白。在一次高层论坛上,有几位上层人士就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作了一些这样的解释:

一只新来的猴子被扔到猴群里,它的同类一拥而上,新猴子被打得折服了。又有新猴子被扔进来,原先那只被打的猴子变成了征服者。中国入世也是同样的道理。既然早晚都要被打,不如早点进去,早点挨打,然后再抽出更多的时间去打别人。

渔民往城里运沙丁鱼,鱼篓里的鱼多,又都挤在一起,等运到城里,鱼死的多活的少。后来,有个聪明的渔民想了个办法,在沙丁鱼里扔进了一条鲶鱼,鲶鱼的上蹿下跳激活了沙丁鱼求生的欲望,运到城里时,鱼篓里的沙丁鱼多数都是活的。中国的入世,等于将“鲶鱼”引进来。

沿街叫卖的小贩一看到工商人员就跑,因为他们没有固定的摊位。如果他们要想卖更多的蔬菜,不再被工商人员追着跑,就必须办理一个合法的执照,在农贸市场占有个固定摊位,遵守市场规定。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已经不再是世界经济中的“小贩”了,我们入世,就是为了换取一个固定的摊位,在世界经贸往来中,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以上的讲话,对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和加入后的好处等这些难度较大的专业性问题,用几个形象的比喻,通俗易懂地讲清楚了。

在解释催化剂时,有人会说:

催化剂——这是一种化学物质,它能使别的物质发生改变而自己不会改变。

有的人这样说:

催化剂——它像个小男孩,在校园里,又打又跳又闹,又推别的孩子,结果自己却安然无恙,从不曾被人打过、碰过。

很显然,后者运用了拟人的辞格,解释了催化剂这个概念,对于非专业的听众来说,这种解释形象生动,印象深刻,便于理解记忆。

世上存在的事物,都是可以说明白的。关键是要做到“思维如智者,说话如常人”。需要提醒的是,比喻一定要恰当。

上面,我们谈了口才学与心理学、逻辑学、语言学的关系。实际上口才学还与其他许多学科相关,如表演艺术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要学好口才学,用好口才学,需要我们以一种开放的胸怀,从众多的学科中汲取养分,灌溉口才之花。

口才培养的要领

一、口才非天生,而是靠苦练

口才不是天生的。人生来就有发声器官,具备了说话的生理条件,但这不等于就具备了说话的能力。大多数人要到一岁以后才开始哑哑学语。如果人类的孩子一出生就离开了人类社会,则可能永远丧失说话的能力,狼孩的故事已给我们提供了有力的证明。所以,说话能力是后天培养起来的。

几乎所有伟大的演说家在刚开始时都是一个蹩脚的演讲者。

古希腊“十大演说家”之一的德摩西尼第一次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时,听众没有注意他的讲话内容,而是对他沙哑的声音、瘦弱的身体和笨拙的动作发出一阵阵的嘲讽。

被誉为“世纪演说家”的丘吉尔,原先讲话结结巴巴,口齿不清,根本就不是当演说家的料。他没有受过大学教育,身高仅五英尺(约1.65米),没有堂堂的仪表和风度,他那难听的喊叫声不像麦克阿瑟或者马丁·路德·金那样洪亮。在议会下院最初的一场演讲中,他讲到一半就跑下台来。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小时候患有严重的口吃病,说话困难,常被同学捉弄。

美国著名的演讲家戴尔·卡耐基上高中时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还是面红耳赤、手足无措、语无伦次。

周恩来1913年在天津南开中学初学演讲时,心情过于紧张,再加上他说话带有浓重的苏北口音,演讲效果不佳。

所以说,如果你认为自己没有演说天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因为口才本来就不是与生俱来的。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卓越的口才来自勤学苦练。

德摩西尼在首次演说以失败和耻辱告终后,他没有放弃对口才的追求,而是从此发奋苦练。他在地下室安装了一面镜子,每天在里面练习发音和校正动作。为了安心练习,不随便走动,他剃了个阴阳头;当他觉察到自己有爱耸肩的毛病,为使双肩端庄平稳,他把两柄利剑悬在双肩上面;为了嗓音高亢洪亮,他经常顶风冒雨爬到高高的山崖或是到海边放声高呼;为使发音变得清晰,他把小石子含在嘴里练习……当他再次回到演说台上时,他的发音清晰而明快,动作姿势雄健而果断,面部表情自然而丰富,他的演讲感情充沛,慷慨陈词,使在场听众无不动容,赢得了听众广泛的支持和拥护。他最终成为一代杰出的雄辩家、演讲家,他的演说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人们尊为古希腊演讲的鼻祖。

那么先天不足的丘吉尔,何以获得举世皆知的雄辩口才呢?他的成功秘诀同样也是一个字:“练”!除了刻苦、勤奋、坚持不懈地努力练习外,别无他法。丘吉尔的儿子说:“我的父亲把自己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都花在写演讲稿和背演讲稿上了。”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不仅有超群的数学才华,而且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辩才”。他从小就苦练口才,总结出练口才的体会是:“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二、锻炼口才的五大要领(一)树立自信,克服心理障碍

自信是口语活动者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也是克服心理障碍的必要条件。心理学认为,自信是个体对自己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成果抱有成功把握的一种预测反应。锻炼口才的过程中,有了自信,就能克服心理障碍,一步一步地坚持下去取得成绩。(二)听说兼顾,注重“平常功”“听”是说的基础,必须贯彻练说为主,兼顾“听”的原则。同时,口才训练不可纸上谈兵,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平时经常练习,要苦练不辍。(三)学习理论,掌握技巧

众所周知,任何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都是盲目的实践。口才亦然,尤其演讲。科学的演讲学理论是从实践中概括、抽象出来的,熔铸了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逻辑学、文学、历史学等多门学科的科学成果。所以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会事半功倍。(四)定期检测,目标调控

在口才训练过程中,应注意运用“掌握学习”的教学策略,坚持目标教学和训练。所谓“目标”,是指教育或训练的结束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水准。它指明了训练的方向并贯穿训练的始终。目标模糊的口才训练常常劳而无功或劳而少功。检测要一丝不苟,其方式如下。

1.用便携式录音机监听;

2.用录像机记录音像审看;

3.用秒表对限时练习计时;

4.在一个训练集体中大家相互评议或评定。(五)博览群书,积累知识

人的才能是由知识转化而来的,一个人才能的大小,首先取决于知识的多寡、深浅和完善程度。锻炼口才就要不断地吸取知识、拓展眼界,不断用知识和艺术的雨露来滋养自己。综合训练

1.用事例补充说明口才的社会功能和个人意义。

2.就个人所知,补充本节有关的口才事例,以课堂口述为主。

3.搜集名人练习口才的事例,讲述给别人。

4.制订自己的口才训练计划及目标。

心理障碍及相关因素

一、心理障碍

语言交际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过程,语言交际中双方的心理处于互动互变的状态,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是语言交际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所谓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语言交际顺利进行的心理因素。它不同于病态的心理障碍一词。二、心理障碍的表现及相关因素

交际对象以及自己与交际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影响交际心理的重要因素。交际中的心理障碍更多地表现为自卑、胆怯、顾虑、紧张等等。这些心理导致讲话者面对听众时,谨慎紧张,手足无措,四肢冰冷,头冒虚汗,张口结舌,语无伦次,甚至头脑一片空白,无法继续说话。

导致心理障碍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感到自己需要时时维护的自我形象受到了某种严峻考验的威胁,担心一旦失败,体面尽失给自己带来种种不良后果。从生理发生机制上讲,和通常遇到威胁产生的情况一样,人一旦面临受到威胁的情境,贮存在身体内部的能量就会迅速通过不同的器官输送到血液里,并快速输送到那些能做出反应以应付外部境况的肢体中。由于肌肉纤维组织紧急收缩,血液流速增快,心跳速度骤增,呼吸随之急促。此时面色潮红或苍白,全身颤抖或出汗。大脑受身体复杂应变感觉的干扰,致使记忆力减退,决断力丧失,思绪混乱,手足无措,处于无效空转或停转状态。那种对自己一登讲台就心慌意乱,大脑一片空白的体验描述,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具体来讲导致心理障碍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分析不当,期望值过高造成的自卑心理。自卑心理的产生主要是消极暗示作祟。患有当众讲话恐慌症的人,大多更深层的原因是一些削弱自信的消极心理暗示在作怪。例如,担心听众中有比自己强的人评价自己的演说内容浅薄荒唐;怕现场出现意外自己不能应付自如而现丑,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某次公开讲话失败而断定自己无能或眼见别人的失败那尴尬场面的难堪;估计自己面部表情、形象、体态的缺陷可能对不住听众的视觉等等。特别是面前有领导在场,或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在场,或在自己讲话之前有人做了很受大家欢迎的讲话,自卑、恐惧心理就表现得更为强烈。消极心理暗示,使人保守地封闭自我,对自己的体面和虚荣采取过当防护态度。一旦无可回避的公开讲话时刻到来,顿生惶恐,需费很大的精力去战胜自我。许多人的情况往往是:自我还没有完全被战胜,自信心尚未建立起来,就“赶着鸭子上架了”。心理能量消耗过大,情绪不安,致使思绪纷乱,反而更加剧了心理恐慌。

2.缘于陌生或不适,也就是不习惯当众讲话。每个人都具有一种理性的自我形象,总希望别人用赞许的眼光看待自己。而对大多数人而言,当众说话是一个未知数,他的理性自我形象面临一种危险,面对这复杂而陌生的情景,他不能迅速适应,结果恐惧随之而生。而且心理学实验也证明,人对陌生的东西容易产生恐惧心理。不习惯当众讲话是说话恐惧的主要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对陌生和不了解的东西总有一种畏惧感,并采取谨慎的态度。例如,不大懂电的人,是不轻易去碰电的;接触不熟悉的人,总是小心翼翼等等。当众讲话者,尤其是那些没有较为广泛社会交往和联系、未取得经验的新手,当他面对一个自己并不熟悉和了解的陌生听众群体时,一种莫名的恐慌紧张感便自发地油然而生。有的人甚至只要想到自己将要当众发言或讲话就不寒而栗。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以个体交往交流为主,场合轻松自如,气氛自然无束,形成习惯。可公众场合往往比较庄严,气氛凝重,且众目睽睽。讲者与听者的交流方式及规模远不同于平常,超出习惯范围,很容易造成讲话人的不适应感。另外,人聚成众,众则有势,势则成威,即使听众对讲话者不构成任何威胁,也会令其承受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使其不适而惶恐。心理学上讲,当众讲话是一种习得行为。如果平时没有一定的练习积累,偶然当众讲几句,看到那么多人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紧张怯场是必然的事情。

3.说话者的个性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个性的人对同一现象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因此,个性因素直接影响交际的进行。比如,身体状况不佳或性格内向,不爱讲话,或吐字不清晰,不善于讲话的,容易产生胆怯与自卑的心理。

个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它由态度、价值取向、兴趣爱好、气质、性格、情绪等方面构成。态度是指人们对人或事的看法及其在言行中的表现。价值取向是人们对客观事件或相关活动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和心理评估。在语言交际中,态度和价值取向不一致的双方往往会发生交际矛盾,而对人对事态度比较一致的双方常常会有共同语言。人们都愿意跟与自己有相似之处的人交往,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因为相似的人对对方传达的语言信息会有相似或相同的理解、相同或相近的情绪体验,从而更容易产生思想认同和情感共鸣。

兴趣爱好对言语交际也有作用,兴趣爱好相投通常是言语交际的纽带。它把人们联系起来,沟通理解,并产生共鸣,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和“共同体验”。一般地说,兴趣爱好是后天形成的,又是发展变化的,因此要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广泛的兴趣爱好,人的兴趣爱好越广泛可以谈论的话题就越多,也就越有利于言语交际的进行。

气质和性格对言语交际也有不同的影响。气质类型一般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不同的气质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按照心理学的观点,通常情况下,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经常明显地把自己的心理状态表现于外,反应灵活,喜欢交往,但缺乏务实精神,容易轻信他人。胆汁质的人一般比较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脾气暴躁、感情直露变化大,在与人交往中往往直言不讳,喜怒哀乐毫无掩饰,比较容易接近,但自尊心报复心很强,一旦无所获得时也容易情绪低落,丧失信心。黏液质的人稳重冷静,不大容易冲动,自我约束力强,但对交际活动一般来说比较迟钝,缺乏激情,在交际中老成持重,对交际活动往往表现为热情不高,交际面不广,使人多少感到冷漠、不热情。抑郁质的人一般多愁善感,个人意识极强,缺少合群欲望,不愿意参与交际活动,往往使人难以接近。从言语交际的角度看,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更善于交谈,而黏液质和抑郁质的人则可能在言语交际中形成心理障碍。

性格根据不同的标准也有不同的种类。按心理活动倾向来划分,可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种。外向型大都善于交际,直言坦诚。内向型的人待人处事比较谨慎,语言委婉含蓄,一般不善于言谈,特别是在公众场合,显得比较拘谨腼腆。

情绪一般是由于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临时心理状态。与气质、性格不同的是,它不是天生的生理、心理素质基础上产生的较稳定的心理状态,而是由于某句话、某件事或某种表情而引起的一种临时的心理活动。尽管情绪是临时的、不稳定的,但同样也影响言语交际,有些情绪还会形成言语交际的心理障碍。

例如当一个人被繁杂的事务忙得头晕脑胀时,情绪烦躁低落,这时如果与他交谈并提出要求时很可能会因对你的反感而断然拒绝。因为情绪往往支配言语行为,并影响交际效果,所以,言语交际不但要适当地控制自己情绪,而且还要善于观察别人的情绪。

除了以上心理因素,还有两个因素也会造成讲话的恐惧心理。一是缺乏必要的准备。讲话之前没做周全的发言准备,成功与否全没把握,开始讲话,走上讲台自然心虚,进而导致怯场。二是对客观环境,如会场、听众、讲台、气氛等不了解,也会导致紧张、恐惧心理的产生。

心理障碍的控制和排除

一、正确认识说话的紧张恐惧现象

要想克服说话的心理障碍,首先对说话的心理障碍的现象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害怕当众讲话是正常的心理现象

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会曾经对部分人群做过一次调查,最后的统计结果是:95%的人在众人面前表达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情绪;5%的人承认极度紧张,愿意终生放弃当众讲话。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众讲话紧张完全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世界上从来不存在当众讲话一点都不紧张的人。就连世界著名的政治家、演说家,都曾有过紧张的现象。

英迪拉·甘地夫人初次登台时,紧张得连一点声音也发不出来,讲了点什么自己也不清楚,只听一个听众在说:“她不是在讲话,是在尖叫。”她在一场哄堂大笑中结束了讲话。

国际工人运动杰出的女活动家蔡特金第一次演讲时,虽然早就作了充分的准备,可一上台,“要讲的话一下子从脑子里全溜掉了,大脑出现了空白。”

美国前总统福特初入政坛时,讲话结结巴巴。人们听起来很不舒服,有人戏称他“哑巴运动员”。

英国政治家路易·乔治,第一次试着做公开演讲时,舌头抵着上颚,竟不能说出一个字。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谈起他首次在公开场合的演说,也说那时仿佛嘴里塞满了棉花,脉搏快得像赛跑的运动员。

英国历史上有位叫犹斯瑞里的首相,他说宁愿领一队骑兵去冲锋陷阵,也不愿意在议院做一次演讲。

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26岁那年第一次登上讲坛,竟一句话也说不出。呆了10分钟,才径自念起讲稿来,原来预备讲一个多小时的内容仅10分钟便“讲”完了。然后望着大家,再也无话可讲,只好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第一次登台,人很多,我害怕了。”

美国曾经举办过一次调查,随意选出3000人,请他们对死亡、失恋、病痛、当众演讲等按照可怕的程度列出来。结果显示,有2/5的参与者把当众演讲列为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情。

恐惧当众演讲,这是人的通病。即使熟练的演说家在面对陌生的群众时,也感到畏惧。所不同的是,熟练的演说家能够控制紧张,把这股畏惧化成活力和热忱,而不明显地显露出来。(二)某种程度的紧张恐惧有益无害

某种程度的紧张恐惧是自然的心理、生理反应,我们天生就有能力应付环境中不寻常的挑战,身体一向就对外来的刺激保持警觉。当你注意到自己脉搏加快,呼吸也快速起来时,说明身体已经准备行动。假使这种生理上的预备是在某种限度之下进行,你会因此而想得更快,说得更流畅,比普通状况之下说得更为精辟有力。反之,如果一点紧张的感觉都没有,那只能说明你是一个对自己对他人都极不负责任的人。某类精神病患者讲话从来不知道害怕,他们可以轻松地胡说八道,然而,正常人决不会相信他的信口雌黄。我们应该预料到,由于要当众说话,某种程度的紧张恐惧是自然的副产品,应当学会凭借某种限度内的恐惧,使自己说得更好。只要我们多下工夫,就会发现,这种说话紧张恐惧的程度很快便会减小到某一地步,这时它就是一种助力,而非阻力。因此,我们不必渴望彻底消除恐惧,只需对其有效地加以限制。西方现代演讲理论研究者查尔斯·R·格鲁内尔认为:“怯场是正常的,自然的,对于生存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反应。”不过,“事实上,你决不能克服掉它。如果你所讲的克服是指‘不会再经历这种怯场的痛苦的话’。只要你生存着,心理上是正常的。当一种自我形象可能遭受到因讲话所带来的威胁时,你就会自然地产生怯场心理,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然而,你完全可以使其缩小到自己能够控制住的程度”。另外一种可以对此进行补充的观点认为:“许多人只在面对众人说话时才紧张,而轻微的怯场其实也是一种兴奋,它起到的效果是很有趣的。演讲人常常会由于心里的稍稍紧张而变得更加精神振奋,思维更加敏捷。那些长年累月作报告的人,因为缺乏这种表现,报告往往很乏味。”(三)坚持不断地当众练习,适应说话的紧张恐惧心理只要经过无数次的说话练习,获得了成功的经验,当众说话就不再是恐惧和痛苦的折磨,而是一种极大的快乐。二、克服说话的心理障碍的途径

心理障碍影响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必须加以控制和适当排除。言语交际过程中,有时双方都存在心理障碍,有时是某一方存在心理障碍,情况复杂。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心理障碍的排除都应该是双向的。因为任何一方的心理障碍不能及时得到排除,言语交际就不能顺利进行。(一)就说者而言,心理障碍的排除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人们对于自己及周围事物的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们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等形式。实践证明,较强的自我意识可以使我们获得对自己的理性把握,并充满自信心和决断力。即使发生了意外或出现了不愉快的事情,也能保持一种理性的节制。而缺乏自我意识的人,常常会产生诸如畏惧、羞涩、自卑等消极心理,从而产生各种相应的心理障碍。

培养自我意识中的自尊与自信对于言语交际中诸多心理障碍的排除非常有意义。自信是意志和力量的体现,是人们对自我认识感到满意的心理倾向,它是言语交际必备的心理素质之一。自尊是在自信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自我状态,它能满足肯定自我形象和维护自我威信的心理需要。在言语交际中一般表现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负责,同时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自信和自尊都是进行言语交际必要的心理基础。

2.加强个人修养。言语交际心理障碍的形成,有社会的客观原因。但个人的原因是主要的。因此控制和消除言语交际的心理障碍,应当着重从个人角度努力,加强个人修养。

言语交际需要在主观上有一种创造真诚、理解气氛的愿望。交际双方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信赖。因为只有心灵的沟通,才会有顺畅的言语沟通,言语沟通又会进一步增进交际双方的心理相容。相反,对交际关系不重视,或轻狂、草率,或突出自己、夸夸其谈,或对别人冷漠、轻视,或心不在焉等等,所有这些都会因缺乏必要的自律修养而导致自身的孤立。言语交际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自己的吸引力,而一个有吸引力的人往往需要有高尚的情趣、宽厚的胸怀、谦恭礼让、既能畅所欲言,又喜欢倾听别人的倾诉。至于风趣、幽默也是不可或缺的,它们是创造真诚、理解气氛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才能在言语交际中应对自如,广受欢迎。

加强个人修养,注意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与人为善的心理,这些直接影响着自己的言语交际态度和行为。言语交际中,除了胆怯、顾虑、紧张等心理障碍外,还包括自傲、妒忌、猜忌等心理障碍,而妒忌、猜忌等心理障碍大都产生于消极的不健康心态。因此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是消除言语交际心理障碍的条件之一,也是加强个人修养的途径之一。

加强个人修养,还包括善于调适自己的情绪,培养宽宏大度的胸襟。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言语交际的效果,在生活中受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或不顺耳语言的干扰,人的情绪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波动,在这种情况下,要注意以理智调适自己的情绪,防止冲动,从而达到对心理障碍有意识地加以避免和减少。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宽阔的胸怀,不在小事上斤斤计较,培养自己在言语交际中良好的品质和修养,促进言语交际向积极、健康、愉快的方向发展。

3.选择好话题,寻求认同。双方的差异往往是言语交际心理障碍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差异越大,心理障碍形成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控制言语交际心理障碍,就要力图减少差异,消除隔阂,寻求并促进双方认同。

通俗地说,认同就是寻找交际双方的相似因素,言语交际实践证明,人们大多都乐于同自己有相似之处的人交往、交谈。因为相似因素可以缩小双方的心理距离,容易在思想和情感上产生共鸣。对交际内容有相同或相似的理解,产生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这对于消除心理障碍是有帮助的。

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相似因素很多,年龄、籍贯、处境、经历、职业、身份等都可能相似。在言语交际中,只要有一方相似都可能找到话题,产生认同,消除或减少心理障碍。相似的因素越多,障碍减少或消除的可能性就越大。某方面相似的人总比那些没有相似之处的人容易接近。因此在正式交际之前,或当言语交际出现障碍时,积极寻找相似因素是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

不过,由于言语交际的复杂性和广泛性,有时交际双方难以找到相似因素,或者有相似因素之处而非一时能发现的,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寻求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投其所好,来达到双方的心理相容。这种主动认同的方式,在言语交际中更为常用。(二)就听者而言,心理障碍的排除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心理障碍的排除还涉及交际对象。如何排除交际对象的心理障碍,一般来说主要包括考虑对方的心理承受能力,减少双方的心理差异,消除对方的怯懦心理等。

1.考虑对方的心理承受能力。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也是不同的,扰乱机体功能的紧张因素和干扰因素,最能破坏一个人的心理平衡,激起一个人的心理变化。这种态度变化一般表现在知、情、意三个方面。知——对对方人格的理解,情——爱憎反映,意——决定友好、仇视或躲避。如果处于失衡状态,这种态度反应很可能是偏激的、失控的。种种态度反过来,又可能出现语言反击,使对方的心理承受能力也遭到破坏,因此在对对方的心理承受力不了解的情况下,态度的谨慎和语言的斟酌,就表现得十分必要,一般来说,人们都希望自己得到他人的肯定,如果被否定就会产生不悦心理。如果这种否定是恶意的,就会感到被伤害。对于否定和伤害,人们自发地防御。假如这种防御缺乏理智,就会转化为进攻,于是反过来又否定和伤害了对方。这种你来我往的冲突,必然导致交际关系的恶化。因此,出现这种僵局时,我们应当理解并主动地满足对方的需要——尽量地肯定对方,主动地回收自己的无礼,表现自己的宽容和大度。

不同的人因为生活背景、个人修养、处世方法、品质、意志力等方面的不同,在心理承受力上也有较大差异。一般来说,在心理上遭受挫折、剥夺、失助的人,很容易产生偏见,情绪一旦失控,就会无端地发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病态心理因其脆弱,承受力是很差的。反之,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一个冷静处事的人,他的心理承受力就比较强。因此人们进行言语交际时,要尽量避免触及到“暗礁”。至于那些容易激起对方反感又是非谈不可的话题,我们应该注意言语策略,适当地运用模糊、含蓄、委婉或幽默等艺术性表达,都将有助于提高对方的心理承受力,来达到言语交际的心理适应。

2.减少双方的心理差异。双方的心理差异,也容易导致交际双方的心理障碍。要减少或消除双方的心理差异,最重要的一条是要知己知彼,交际者在交际之前既要了解对方的性格特点、情感意识、优点弱点,也要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只有这样才能确定自己的言语策略,即所持态度和表达方式。其次是注意主动而巧妙地调节交际气氛,巧避锋芒,化紧张为松弛,化尖锐为和缓,化僵持为和谐,最终达到双方都“不设防”的境界,就可以心相通而言相随了。再次,是运用灵活多变的言语策略,当进入实质性交际时,或直截了当,或迂回委婉,或严密推理,或反复强调,或欲擒故纵,或正反相映。总之,主动适应是一种积极的交际心态和积极的合作态度。

3.消除对方的怯懦心理。怯懦的人一般心里想得比较多,这种人或者不愿意,或者不敢于,或者出于羞涩,似乎只要一出口,别人就会讥笑他,当面不笑,背后也会笑,内心也会笑。他们顾虑重重,心理负担过重,或过分敏感,或妄自菲薄。在言语交际中,他们往往少言寡语,甚至不语,表情紧张,体姿拘谨。他们常常把自己封闭起来,事后又往往很懊恼,生自己的气,恨自己为什么如此怯懦,心态处于明显矛盾之中。要消除这种怯懦心理,与他们沟通信息,就要注意使他们自信起来,注意与他们进行心贴心的沟通,友好平等地交流。

怯懦性格的形成可能有很多因素,如可能与遗传有关,也可能与本人有比较明显的生理缺陷或弱点有关,还可能在生活中,在以往的人际交往中受到挫折,当然更主要的还是缺乏这方面的锻炼,很少有机会当众说话,也没有经历过大的世面。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肯定。”我们与心理怯懦的人交往,尤其要注意这一点。我们要想排除言语交际的心理障碍,促使言语交际顺利进行,对于他们尤其要抱以承认和欣赏的态度。应该尽量让对方多说,自己可以扮演成一个忠实的听众,并不时地做出应和或赞同性回答。说一些体贴的话语,使对方始终处在被关怀被重视的轻松的心境中来交谈。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尊重、承认、肯定、友善和鼓励能够使言语交际更顺畅、和谐,能够更有效地消除对方的怯懦心理。

苦闷也常常是交际对象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人生有欢乐也有苦闷,造成苦闷的因素很多,人们在生理上、心理上、精神上、物质上的种种需求遇到了障碍或干扰,遭到了挫折或失败,都可能使人的心理产生苦闷感。假如一个人的承受能力差,又不能及时排遣、化解这些苦闷,就很容易成为一个情绪消沉、萎靡不振的人。人际交往中,如果碰到了这样的交际对象,要尽量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消除和排除他们的苦闷心理。因为人们的情感宣泄一般不是随时都可能的,如果场合不适宜或者不是在亲人或值得信赖的人面前,一般不会这样做。他们会强忍着、克制着,经受痛苦的煎熬。因此我们与心情苦闷的人进行交谈时,最重要的是使对方信任自己,只有信得过自己,才有可能向自己倾诉。一旦对方真心向我们倾诉了,那就要认真地去倾听,倾听他们的烦恼与苦闷。这需要心灵的参与、投入,要设身处地用心去倾听,并达到情感上真诚的交流,反之如果我们表现出心不在焉,或者假情假意,就会失去对方的信任,消除不了他的心理障碍,言语交际也不会尽情和深入。

口才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和要领

一、口才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

根据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有针对地选择训练方法,对消除心理障碍十分有效。

心理训练的方法简单地可以分为基础训练、渐进训练和强化训练三种方式。(一)基础训练

基础训练包括不同的方法,如稳定心理的方法和自我暗示的方法。

1.稳定心理的方法。对于在公众场合讲话,出现紧张或胆怯的人,可以用以下办法来稳定心理。(1)在讲话之前做好准备。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发言之前,我们可以先熟悉环境,让自己适应;在脑海或者纸上,将自己要说的话记下来,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想得不清楚的东西也就说得不清楚,言词的不准确和混乱只能证明思想的混乱。”思考成熟了。自然说话就清楚而又有条理。(2)熟悉环境。讲话者可以提前进入会场,观察周围的环境,这一方面可以转移注意力而淡化自己的紧张感,促使自己迅速镇定下来;另一方面通过增加对环境的熟悉程度来培养自己的“入境”状态,同样可以淡化紧张感。(3)拉近同交流对象的心理距离。这需要适当地熟悉听众,比如可以在正式讲话前同听众作一些适当的交流,以消除双方的陌生感和因陌生给自己带来的不安情绪,为下面即将进行的交流创造良好的人际氛围。(4)运用生理调节,缓解紧张的情绪。深呼吸是缓解紧张情绪最快、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当你觉得自己都快紧张得说不出话来时,赶快做几次深呼吸,将心情平静下来。(5)压住阵脚,稳健大方。上台后不要急于开口,扫视全场,等待静场后再开始,这样既可以保持会场的庄重氛围,又可以让自己乘机稳定心神。

有人说过,当你发言时,听众无法知道你其实有多么紧张,同时他们也看不到你内心深处的思虑。很显然,你不用担心听众,可以把对面的听众当成欠你钱的人。

2.自我暗示的方法。还可以采用暗示的方法来做心理调节。暗示又有直接暗示法和联想求同法两种方法。(1)直接暗示法,有人称为“镜子技巧”。即在正式讲话前或参加社交活动前,先对着大镜子修饰一下自己的容貌,然后自信地凝视着自己的形象大声说几遍:“今天你一定成功。”之类的话,最后精神焕发地走出家门。这种做法看似可笑,其实是一种自我暗示、自我肯定的潜意识,它可以帮助你克服自卑与胆怯心理,增强自信心。威廉·詹姆斯曾说过:“行动似乎紧随感觉之后,但事实上却是行动与感觉并行;行动在意志的直接控制下,借着约制行动,我们可以间接地约制感觉,而它是不受意志直接控制的。……所以,感觉勇敢起来,表现得像真的很勇敢,运用一切意志来达成那个目标,勇气就很可能会取代恐惧感。”这话很有道理,言语交际过程中,尤其是演讲中,演讲者本人看起来信心十足,表现热烈,他的恐惧之心便很快消除。(2)联想求同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即将面对的是远远高于自己的人。如果我们在强大的交际对象面前感到自卑,感到自己不如对方,自己无能,那么可以采用这样的想法:“他现在做到这样,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许当初他还不如我呢。”马克思很欣赏这样一句格言:“你所以感到他伟大、高不可攀。只因为自己跪着。”因此我们应该这样鼓励自己:如果我站起来,绝不比别人矮半截。这种避开现实中的差距,通过联想找出双方共同点的心理暗示方法就是联想求同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