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家长读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2 11:37:21

点击下载

作者:夏冬梅,王红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家长读本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家长读本试读:

前言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总在思考:教育究竟要给学生们带来些什么?是人、口、手,还是A、B、C;是1+1=2这些知识,还是良好的做事习惯、优秀的为人品质?答案当然是:我们要给学生会观察的眼睛、会说话的嘴巴、会思考的大脑和会感悟的心灵。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成为一个个性格开朗、拥有爱心、知道感恩、有着健康的身体和心态、有着创新能力、懂得与人合作的人。当他们学有所成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可以挺起胸膛,昂起头颅,微笑面对人生,豁达对待得失。这是他们的需要,也是我们的任务。

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只有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起点和基石,家庭教育是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孩子身背书包走进校园的时候,教育他们的职责,显性的是在学校,而隐性的却在家庭。

我们在这里与家长们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重任。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又繁杂的工程,其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但在这项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有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的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从中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现在,很多家长对于家庭教育都存在着极大的困惑,不知从何入手,怎样开展。我们编纂这本《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家长读本》的初衷,就是想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培训和引导,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重点、方向,思考家庭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而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一致,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家庭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了培养更多的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希望各位家长能够审视自己的家庭教育,借鉴有效的家教方法,让我们的孩子更加优秀!

最后,想把宋庆龄先生的这句话送给各位家长:“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希望我们的家庭给孩子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是科学而美好、温馨而致远的。官进伟2012年7月

学习篇

第一章小学低年段孩子学习习惯培养一、怎样才能让刚上学的孩子喜欢学校生活案例

很多刚上小学的新生的家长反映,他们刚上学的孩子不爱上学,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案例解读

刚上学时不爱上学,是孩子不适应学校生活的表现。孩子上学前,可以一天到晚无忧无虑地玩,可上学后,每天都要在教室里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坐上五六节课,这个变化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所以要容许孩子有个适应的过程。

而上学后,温暖的班集体、亲切的老师、可爱的小伙伴、有趣的知识等构成愉快的学校生活会成为孩子克服自身弱点的动力,并使之尽快适应新生活。所以,想让孩子爱上学,只有让他喜欢学校生活才行。方法建议

怎样才能让刚上一年级的孩子喜欢学校生活呢?

1.让他喜欢他的老师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他学习的动力,对自己不良习惯的约束力,是和情感紧紧连在一起的,特别是对老师的情感。他喜欢这位老师,就会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认真听讲、踊跃发言,认真完成这位老师布置的作业。所以,作为家长,要成为孩子和老师之间情感的桥梁,告诉孩子:“你们老师真好!”“老师唱歌真好听!”“你们老师做操时,动作特别美。”“老师一笑真好看!”“看得出,老师很喜欢你。”“老师提醒你,是关心你。”等等,引导孩子发现老师的优点,体察老师的关爱,让孩子喜欢他的老师。

2.让孩子多为集体做事情

比如,家长可以利用休息日和孩子一起缝制几个沙包,让他拿到班上,下课后和同学一起玩;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捆上两个小墩布,放在教室里用以搞卫生;如果需要,还可以把家里的花草搬到教室里一两盆,给教室增添色彩……通过这些渠道,来增强孩子主动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以便他尽快融入集体。

3.帮孩子实现“我要当个好孩子”的愿望

每一个孩子在上学的第一天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一定要当个好孩子!怎样才能帮助他实现这个愿望呢?我建议家长经常和老师联系,问一问最近老师对学生有什么具体要求。比如,入学后,老师要求学生在家要爱劳动。这时,家长若发现孩子吃完饭主动收拾碗筷,就要及时表扬:“你真是个好孩子,刚上几天学就会做这么多事情了!”让孩子有种自豪感。

4.老师“告状”时,家长要格外理智

如果孩子因为上课不专心、作业完成得不好、不遵守课堂纪律而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就不要再次甚至没完没了地数落孩子,这样会加剧孩子对学校生活的厌烦甚至恐惧。在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冷静,老师越是“告状”,家长越要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的东西。比如,孩子今天的作业没得小红旗,家长可通过告诉孩子“这个字写得不错,你看这一笔写得多有劲”“你能写好,一定能写好”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呵护孩子的自尊,这是十分关键的。千万别把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给批评没了。

总之,想让一年级的新生喜欢上学,就一定要让他有个好心情,让他感到:“学校、班集体真好!我喜欢这里,这是我的家,是我的乐园。”让他感到:“老师真好!我爱老师!”让他感到:“当个好孩子真好!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家教链接

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

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

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

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

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

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获得丰富的学问。二、孩子上课不听课怎么办案例

李扬是市内某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从上一年级开始老师就反映,孩子上课时总是听一会儿课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根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等到被老师提醒而转过神儿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这样下来听课的效果和考试成绩自然受影响,老师和家长都着急。孩子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该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能控制自己。案例解读

孩子上课不专心听讲,有不少原因:或者因为年龄太小的缘故,不会听课,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或者是对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而不愿听讲,或者是以此来吸引老师注意自己,等等。方法建议

如果孩子不会听课,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多教一教孩子听课的方法,告诉他在课堂上应该听什么、怎么听。

如果孩子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家长就可以根据他的个性特点,在家里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逐步训练孩子把注意力持续地集中到某个事物上,慢慢延长他集中注意力的时间。

对于因对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而不愿听讲的孩子,家长就要多费些心思了:可以通过多向他讲述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有趣故事等方式,来增强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通过鼓励他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之后,通过对孩子进行精神奖赏和物质奖励来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增加孩子的学习动力。

如果你的孩子平时很少受到老师的关注,而教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孩子的潜意识里想得到老师的关注,就会不认真听讲,以引起老师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和老师多沟通,请老师多通过拍拍自己孩子的肩膀、摸摸孩子的头等方式让孩子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这样一来,得到关注的孩子就会感觉到自己在班级的位置,从而会用心听课的。家教链接

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三、孩子算数还在掰手指头怎么办案例

齐辉(化名)的数学成绩不好,计算速度特别慢,而且经常不准确,不是计算错误就是抄写错误。经过测验发现,他的智力分数达115分,为良好,而且他爱学习,应用题审题也不错,可就是一涉及计算就不行了,连着几次口算都不达标。每次做数学题他都要掰手指头算,有时用手指还算错。案例解读

有些孩子在抽象思维形成前或发展当中会借助手指作为计算工具,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经过这个阶段,也无所谓好还是不好。

但是,如果孩子总也摆脱不了掰手指算数就不太好了,会影响到他的抽象思维的发展,这时就要引导。比如算“3+4”,很多孩子会伸出左手比个“3”,再伸出右手比个“4”,然后从左到右点数。如前所述,这时他并没有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计算,还处在数数阶段。这时,父母可以慢慢引导他走向半表象思维:先把“3”记在脑子里,再加上右手的“4”,数一数,“4、5、6、7”,得出结论。慢慢地,两只手都不用,变成只是表象在头脑中计算。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另外,父母要懂得,有的时候等待也是一种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许以后即使你要求孩子掰手指算,他也不会这样了。孩子的成长需要他去亲身体验,需要等待。方法建议

1.口算训练,夯实基础

熟练口算是正确笔算的基础,任何一道题都是由若干道口算题综合而成的。

2.明确感知算题,强化对比辨析

在平时的作业中,家长可以针对孩子易产生感知错觉和思维定式的特点,让其辨析相似的法则算式,使其分化。如:54+9与45- 9等。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计算行为(1)书写习惯:书写无错是计算正确的前提,无论是抄题还是拖式计算,均要严格要求。要准备草稿本,草稿本的书写要与作业本的书写一样字迹清晰。(2)审题习惯:审题的方法为“一读、二看、三思、四算”:“读”是认真读题;“看”是看清数据、运算符号、运算顺序;“想”是想计算方法和思路;“算”是按想的思路进行计算。

如果孩子经常抄错题,可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例如,家长写出很多的数字,让孩子划去规定数字后面的数,如653875605985876453986……要求孩子划去8后面的数字,记下所用的时间。每天练习一张纸,训练一段时间后,孩子的注意力以及认识数字的能力会有所提高的。(3)验算习惯:验算是计算正确的保证。家长要加强示范,让孩子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使验算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引导孩子创造多种验算的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另解法、估算法、个位数字检验法、代入法等。验算的过程也是调控情绪的过程,使孩子计算时少些浮躁,始终保持冷静的态度,保持理性的思维。四、孩子上课不爱举手怎么办案例

一位妈妈接到孩子班主任老师的电话:“最近这孩子自由散漫,喜欢表现自己,上课从不举手,直接喊出答案,破坏课堂纪律……”妈妈心里有些着急,回来跟孩子说:“你上课应该乖啊,应该好好举手啊。怎么能破坏课堂纪律呢?老师生气了就不喜欢你了。”过了一段时间,妈妈主动给老师打电话,老师说:“这孩子还是那样,我叫他站到教室外面去,他索性连课都不听了。”妈妈很沮丧:“我的孩子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啊?”案例解读

我们家长和老师总是习惯给孩子一个结论性的东西,比如说“你要如何如何,不许如何如何”,这种结论性的东西不叫“教育”,那是不断给孩子提出“要求”,只有孩子按照你的要求做了,你才满意,觉得这才是好孩子。实际上我们应该问孩子:“你愿意举手吗?愿意回答这个问题吗?”或者“你会吗?”孩子可能跟你说:“我会的,也愿意回答,但是我举了手老师没有叫我,我就索性不举手,直接喊出来了。”因为按照孩子的思维逻辑,那是对的,没有错啊。很可能老师问一个问题,他很会,很愿意回答,但是老师没有叫他,一次两次之后,他就觉得不举手直接喊出来不是更好吗?不用老师叫我也说了。

这个时候,我们要跟他讲,为什么上课回答问题小朋友要举手,而不是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上课就应该举手,等老师叫你”。如果你给他的都是这种结果,他最后就不理睬你,因为从孩子的逻辑来看,他觉得不合理,因为他认为“我举手了,老师却没有叫我”。同时你没有教给孩子思考问题的逻辑应该是个什么样。所以我们做家长和老师的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不要总带着“我是正确的,孩子是错误的,我在纠正他”这样的观念,而应该体会孩子的逻辑,跟他“讨论”。比如说:“你举手了,老师没有叫你,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没有叫你吗?”他可能说“不知道”,这时你就要告诉他:“很多同学在举手,老师呢,有的时候会叫到你,有的时候叫不到你,但是只要老师看到你举手,他就知道你已经会这个问题了,老师心里就很开心了。如果你每次都举手,老师一定会叫到你,那时候你再站起来回答问题,你就是个守纪律的孩子。可如果你每次都不举手就直接喊出来,虽然你的回答或许是对的,但是你违反纪律了,所以你这个方法妈妈认为不是很好,你完全可以做得很好的,你觉得呢?”你要把这个道理一点一点地讲给他听,然后让他知道:“哦,老师不叫我的原因原来是这样。”

很多聪明、有主见、有个性的孩子都会有这样的问题,家长和老师越是强硬地要求孩子,他就越反抗,结果事情变得越来越糟。我们说,所有的教育一定是“引导”,我们应该把一些最基本的道理讲给他听。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孩子会学着用你这种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然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他就知道怎么去处理了,他就会不再问你,自己就会思考了,而他思考问题的模式来自你的思维方式。

最不好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就是不告诉孩子为什么——你就得这么做,你不这么做我就生气,我要惩罚你。那么孩子一开始的时候可能会服从,因为他毕竟惧怕你的惩罚。但是时间久了,他就觉得“我为什么要那么做,我干吗要那么做”,最后就完全不听你的话了。最糟糕的是,孩子长期处在这样的“熏陶”之下,他也会模仿你解决问题的方式,处理事情不需要理由——这事就这么处理,最后家长却很纳闷:“我的孩子怎么一点儿道理都不讲?”

实际上我们也要承认,守纪律对孩子来说确实是一项难过的事情,所以首先要理解孩子。比如,老师因为孩子上课不遵守纪律向家长“告状”,家长不能先着急发火,而是慢慢给孩子讲道理,这个道理不是很空的“大道理”,而是孩子能明白的道理。实际上,你只要引导孩子:“这个你做得好,这个事情你做得真好!你一定要坚持这样做下去。那个有一点点小缺点,我们顺便把它克服掉,好不好?”慢慢地他就会被你引导到做得很好的那个状态里去。如果我们不断地告诉他“这个不好,那个不对”,那么孩子关注到的就永远是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并且还是被家长和老师放大了的缺点,在家长和老师不断的暗示和强化之下,他会发现自己很失败,一无是处,最后他索性就破罐子破摔。方法建议

如何才能让孩子上课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呢?家长们不妨尝试一下下面这些方法:

1.激发他回答问题的兴趣

在家里,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学过的知识,由浅入深地对孩子进行提问,让孩子在回答的过程中发现乐趣,逐渐变得愿意回答问题。

2.游戏中教育孩子

父母和孩子一起做一些竞技型游戏,比如下棋。在这些游戏中,父母要特意输几回,让孩子赢。在与孩子游戏过程中,父母要不断与孩子交流。当孩子赢了时,父母要告诉孩子:“你真棒!老师、同学一定喜欢你这时的样子。”当孩子输了时,父母要告诉孩子:“谁也不可能永远赢,输了以后更要努力。”这样在游戏中告诉孩子一些道理。

3.耐心引导

平时家长可以有意地向孩子提问,当他回答错误的时候,家长不要从正面去否定他的回答,因为如果家长立即否定他,孩子会更加没有自信,觉得自己什么都回答不好。这时,家长可以让他再继续想想,从侧面提醒他,引导他说出正确的答案并给予鼓励。

4.培养自信心

成绩不大理想的孩子在老师提问的时候,会更害怕被别人注意,害怕自己在同学面前因为回答错误而受到嘲笑。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配合。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可以帮助孩子进行预习和复习的工作,这样在回答问题时,孩子就更有底气了。

5.做个有心的家长,记录孩子点滴成长

家长还可以给孩子制作一个小表格,请他在上面记录自己每天的发言情况,每周进行总结。发现孩子的进步时,家长就鼓励他继续努力,让孩子逐渐变得希望争取到更多回答问题的机会。家教链接巧用“期望效应”

在孩子做某件事情(譬如:做一道题等)之前,如果父母对他说:“你准能做好!”他就会做得更好,这就是对孩子的“期望效应”。家长能够巧用这种“期望效应”,孩子就会进步得更快。巧用“期望效应”要把握以下几点:

1.事前鼓励——增强孩子的信心。

2.事中鼓励——增强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

3.事后鼓励——不一定给奖品。五、孩子不爱读书怎么办案例

一个妈妈的叙述:我的孩子10岁半了,是一个很懒惰的男孩,小时候我曾逼过他学电子琴,学了一年,他很不情愿,实在学不下去了,就不学了。后来我也觉得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是应该的,因此也就没有强迫他学其他的东西。但现在我发现我的教育非常失败,他每天最大的爱好就是玩。我现在非常头痛的是他一不爱看书,不知道怎样写作文;二不主动做作业,喜欢拖。为了培养他爱看书和自觉学习的习惯,每天晚上我们全家人都围在一张桌子边看书,仍旧起不到作用。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案例解读

孩子不爱看书有以下可能的原因:

1.孩子接触不到书

儿童的天性都喜欢阅读,凡那些表现出不喜欢阅读现象的孩子,都是因为家长没有在合适的时机给他们提供合适的阅读环境:要么是家中很少买书,要么是买了书懒得给孩子讲,要么是整天用电视机哄孩子,总之,孩子从小与阅读是隔离的。

2.家长推荐不当

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学生必读的30部名著,中外各15部。这30部书都是经典之作,可以作为选择参考,但是否适合全部推荐给学生,恐怕还需要斟酌,毕竟有些作品离当下孩子们的生活太远,可读性又不是很强,也许它们只是适合孩子们长大了再读。

有不少必读书是精读书,例如《弟子规》也是必读书,但孩子看起来索然无味,因为它需要精读,而孩子应该多读一些泛读书。

3.家长支持不够

家长还要多给孩子买书。买书是最好的教育投资,这比送孩子参加才艺班划算得多,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比让他们学才艺对他们的未来有用得多——如果不是以才艺作为职业的话。父母还要在家中营造出读书的氛围——可以给孩子买个书架,专门放他的书,让孩子想看书的时候有书可看。有的家长把钱投资在孩子的服饰上,这是很愚蠢的,因为只注重了表面的光鲜而忽略了孩子内涵的培养。

4.电脑、电视等的影响

当下社会正处于一个“读图”时代。所谓“读图”就是看漫画、电视或电脑等,是以图像为主的接受信息方式。漫画、电视和电脑都是以图像来吸引人,尤其电视,不需要任何转换和互动,孩子只需要坐在电视前被动接受即可。相对于阅读来说,它们在智力启蒙方面的作用微乎其微。

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各种信息、刺激包围,如果他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电视机或电脑前度过,那么他就会对图像更感兴趣,图像占据了他的信息输入渠道,那他建立阅读文字的兴趣的最好时光就错过了,以后他就很难对阅读产生兴趣。把大部分业余时间用来“读图”而不是“读字”的孩子,他的阅读其实仍停留在初期,阅读所带来的一系列智力成长也不可能实现。

现在患“电视痴迷症”、“电视白痴”的孩子太多了。台湾著名文化学者李敖用他一贯激烈的口气说:“电视是批量生产傻瓜的机器。”方法建议

1.每天念一则新闻给孩子听

家长经常只看大标题和新闻稿的第一二段,如此已大致知道新闻内容。碰到有趣的新闻,摘要地讲给孩子听。若没有适合的新闻说给他听,就讲个故事给他听。

2.选择好的电视节目和他一起欣赏,一同讨论内容

家长和孩子一同选择想看的节目,其他的节目不可以看。刚开始很难,但是一两周后孩子就习惯了。好的电视节目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大有帮助,不好的节目会污染、毒害孩子的心灵,为人父母者,能不替孩子慎选节目吗?

3.经常赞美孩子读书的行为及表现

孩子需要大人的爱和注意,特别是来自父母的,所以家长要常常赞美孩子读书的行为——口头上嘉许,或亲亲他、拍拍他、搂搂他,这些都能点点滴滴地表示父母对他的感情和鼓励,从而建立他的自信。

4.经常带孩子上图书馆、画廊、美术馆、博物馆及电影院

家长可以一星期带孩子上一次图书馆,一次借五六本书,常常念书给孩子听,久而久之他也会自己坐下来“开卷有益”了。经常带孩子去画廊、美术馆、博物馆参观,到电影院看电影,事后和孩子一同讨论,能开拓孩子的视野,会使孩子的观察力和欣赏力大大提高,令大人惊喜不已。

5.和孩子玩文字或说话游戏,可以训练孩子的听力

家长可以经常边做事边和孩子玩猜谜游戏。家长先想好一个东西,然后旁敲侧击地描述这个东西,让孩子去猜。例如,谜底是车子,谜面:有一个东西是铁做的,肚子可以装人,有四只脚,跑得很快。起初孩子常被搞迷糊,玩了几次抓到窍门后他就能很快猜出谜底。有时让孩子出题由父母来猜,借此刺激孩子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另外一个游戏是孩子发明的,叫“颠三倒四”:由父母说出东西的正确名称,然后叫孩子倒过来说。例如“车子”,倒过来说变成“子车”, “下雨”变成“雨下”, “大门”变成“门大”。若是孩子较大,就可以玩颠倒句子的游戏。孩子每次玩这个游戏都因倒过来的名词很滑稽而笑个不停,有时碰到难题,看他猛搔脑袋、舌头打结的窘态也是很有趣的!

6.父母以身作则

要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态度。若父母能以身作则,引领孩子进入广大的书中世界,那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在书的王国中流连忘返,这对他的一生会有莫大的帮助。当然,还要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每天有充足的睡眠、规律的作息和均衡营养的饮食,这有助于让孩子对读书兴趣盎然,逐渐形成习惯。家教链接

杰出的家长,就是坚持技巧、方法、秘诀和智慧的人,他们迅速使孩子走向卓越,成为天才。六、孩子写作业磨蹭怎么办案例1

洋洋今年上小学二年级,平时他什么也不用操心,只管学习和写作业就行。爸爸妈妈为了能让他安心学习,每天都是准备好饭菜才叫他,他平时吃什么、喝什么准备得一应俱全,就连刷牙时的牙膏也给他挤好了。上学前妈妈把书包、学习用具全准备好了,直接让爸爸背着就送他去上学了,书包里装的什么,恐怕洋洋自己都不知道。

令爸爸妈妈痛苦的是,他写作业慢慢腾腾,有人陪着还好点儿,如果爸妈都忙的话,作业就会写得一团糟。更令他们头疼的是,有时候洋洋根本不知道老师都布置了些什么作业。老师在批改作业时也发现,他的作业经常不按照顺序做,也不写题号,根本弄不清是哪道题,所以他经常会做错题或漏做题。

洋洋妈妈经常被老师叫去,进行交流后妈妈也反映说,洋洋在家做作业之前准备文具也是比较混乱:每次都是等到写错了,才发现没有准备橡皮;铅笔折断了,才发现没有准备削笔刀,一会儿拿这个一会儿拿那个,来来回回就花去好多时间,本来是一个小时就能做完的作业,他就要花两个小时甚至更多。妈妈不耐烦了就吵:“怎么做事总是乱七八糟、丢三落四的,就不能都准备好了吗?”爸爸妈妈真是想不通,他们各方面都已经做得很好了,怎么洋洋还是令他们这么失望呢!案例解读

这是一个写作业条理性比较差、学习无方法的典型案例。

孩子写作业时不知道有什么作业,对各科作业的先后顺序不懂得合理安排,写作业时文具准备不齐全,用到的时候才慌慌忙忙去找……不能合理规划,这样一来,写作业当然慢了!其实如果仔细观察这类孩子就会发现:他们在生活中也是这样,丢三落四,不懂得安排和规划。

其实孩子会这样,责任完全在父母。孩子的磨蹭是父母一手包办出来的。对于几岁的孩子,家长往往缺乏耐心,觉得与其让孩子做事,做得乱七八糟的,还不如帮孩子做更省时省力。这种包办代替恰恰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时间一长,孩子就养成了依赖的习惯,不愿意主动做事、想事,思维变懒,惰性越来越强。孩子一旦养成这种习惯,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不管是自己能不能做的事情,都会习惯性地依赖他人。如果父母不让孩子自己考虑和承担一些事情,孩子就不会独立起来,条理性就会很差。方法建议

对于洋洋的学习状况,父母要慢慢教会孩子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文具要事先准备好等。但这只能治标。真正要治本,要让孩子做事有条理的话,其父母还得在生活和学习上全方位要求孩子,慢慢地从各方面放手,要让孩子自己学着照顾自己,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父母不要手太勤,忍住不帮孩子去做,要学着做一个“懒”妈妈,甚至可以让孩子适当帮父母做点儿家务,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变得能干起来,条理性也会越来越好。

心理学上有种说法,叫100%理论!世界上许多事情都遵循100%理论。如果所有事都是妈妈做了,孩子就不用做了;如果我们有20%不做,孩子就能完成20%;如果我们有80%不能做,孩子就能做80%,孩子的潜力也能爆发80%。如果父母都帮孩子做了,孩子的成长机会实际上就被父母剥夺了,孩子的潜力就一点儿也发挥不出来了。当然,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父母可以适当指导孩子做事的顺序和条理。案例2

蒙蒙是个二年级的女孩子,什么都好——作业工整,成绩优秀,就是有一个毛病——写作业特别慢,写的字稍微有一点点不工整或者不干净的地方,她就会马上擦掉重写,有时甚至把本子都擦破了,所以写作业花的时间就长了。每次妈妈告诉她,只有一两个字不工整不要紧,接着往下写就是了,但是不行,蒙蒙非要擦了重写,妈妈为此也很苦恼,想过很多办法,都不起多大作用。案例解读

这是典型的追求完美——橡皮综合征。蒙蒙是天生有追求完美的倾向,但有些孩子写作业慢却是父母在无形中训练出来的——许多父母本身就希望孩子样样都完美,样样都要求孩子做到最好,哪怕是孩子身上的一点儿小问题,父母也极力放大。比如作业:哪怕有一丁点儿不好的地方,父母都严格要求,要求孩子改好、写工整。这样要求的最终结果,孩子不是写作业慢,就是害怕学习。方法建议

对于这种老是喜欢使用橡皮不停地擦来擦去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橡皮综合征”。原因是孩子学习压力大,心情焦虑,怕出错,对自己要求高或者是父母对孩子要求高造成的。对患有橡皮综合征的孩子,父母不要过多指责,也不要用打骂来纠正其不良行为,而要通过奖励手段进行强化训练来达到目的。

让孩子在家做作业时尽量少用橡皮,如果作业本保持整洁、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准确地写好字,就有一定的奖励。家中也可做一些简单的“脱敏训练”,即用奖励的手段来强化训练,督促孩子尽量少用橡皮,甚至不用橡皮。反之,如果孩子离不开橡皮,家长最好把橡皮没收,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孩子依恋橡皮的坏习惯就会逐渐得到纠正。案例3

孩子一写作业就拿去问父母,问完之后再写的时候就需要反应半天——自己刚才写到哪儿了?刚坐下没多久又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了,又拿去问。

还有的孩子在学习上感受不到半点儿乐趣,只想玩儿不想学习,对于作业能拖就拖,实在被逼得没办法了才做点儿。案例解读

这样的孩子是因为他的学习基础差,很多知识点没弄懂,导致很多题目不会做,所以他一写作业就去问父母,这样来来回回折腾,时间就耽误了!时间一长,孩子自己也弄得筋疲力尽,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就更不爱学习,成绩也就更跟不上了。方法建议

如果你的孩子属于这种类型,那么真正要解决的不是磨蹭的问题,而是怎么辅导孩子,让孩子学习好起来,能跟上学习进度的问题。对于孩子不懂的题目,父母要给孩子讲解。父母要了解孩子到底哪里没弄懂,然后给孩子补上这部分不懂的知识,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尽快让孩子跟上班级的学习进度,否则学习上就会掉队!但要注意的是,不要一股脑儿全部讲给孩子听,而应是启发孩子,最后还是要靠孩子自己做出来。一旦孩子把知识点弄懂了,他的学习就会慢慢好起来,写作业的速度自然就快了。

同时想方设法让学习变得有趣起来,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人就是这样,对于自己喜欢、有趣的事都愿意快点儿做,而对于枯燥、不那么有趣的事,则能拖则拖,孩子如此,大人也如此,这是人的天性!所以,对于这类不大喜欢写作业的孩子,父母要多想办法,尽量调动孩子写作业的兴趣。比如通过游戏的方式、竞赛的方式来安排作业,比如可以用计时的方式促使孩子尽快完成某一项作业,如果孩子在规定时间完成了就表扬或记一个“★”,得够20个“★”就可以满足孩子的一个愿望,比如去吃一顿肯德基。

解决了孩子知识上的缺陷和学习兴趣的问题,他写作业的速度自然就快了。案例4

孩子写作业时故意磨蹭,父母越催他越慢。案例解读

这是一种主观的磨蹭,是被逼无奈,很多孩子属于这种类型。怎么被逼无奈?被谁逼的呢?当然是爸爸妈妈!

现在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总希望孩子能做完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后再多做些课外习题,能够考到前几名,所以每天加了许多“妈妈作业”。孩子也不是省油的灯,听听一个孩子的说法吧:“快点写作业?我为什么要快呀?写完了我也不能出去玩,写完了老师的作业,我还要写妈妈布置的作业,写完妈妈布置的作业,爸爸的作业又来了,总之就是没有玩儿的时间……还不如慢点儿写呢!”

父母们没想到吧,“磨蹭”还成了孩子的一条对策。希望爸爸妈妈们不要给孩子加“父母作业”。孩子作业按时按质写完了,剩下的时间就让孩子自己安排吧。否则,孩子会开始有意识地慢,久而久之,渐渐地养成习惯,就真的养成磨蹭的坏习惯了。方法建议

每天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做一个大概的估计,将孩子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一个时间预计。一定要给孩子留下休息的时间(自由支配的时间)。如果预计一共需要一个半小时,而孩子用一个小时完成了,那么余下的时间就必须由孩子自己支配,如玩他喜欢的玩具,或者打一会儿游戏,进行一会儿体育锻炼等,就是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养成这样的习惯后,孩子会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因为早写完就有很多时间玩了。案例5

孩子的时间观念差,对时间没有概念,写作业、做事总磨蹭,不会安排、管理自己的时间。案例解读

这种情况存在得最多,可以说前面案例1、案例2和案例3中的三种“磨头”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问题,而其原因也在家长。

现在,很多家长总是习惯于把什么都替孩子想好、安排好。“该写作业了。”“到练琴时间了,别看电视了!”“该洗澡了!”每天晚上,很多家里都常能听到家长这样一遍一遍地提醒孩子、催促孩子。家长总是这样替孩子安排时间,孩子当然不用为自己怎么安排时间操心了,也就很难养成时间观念。因此,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时间的主人,你就让孩子自己安排时间。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时间的奴隶,那你就一分一分地替孩子安排时间。我想明智的家长一定会作出聪明的选择。方法建议

如果孩子不会管理时间,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给孩子管理自己时间的自由。让孩子为自己每天的学习和生活制订个计划,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地写下来,并且每天自己监督完成情况。当然,对于年龄小一些的孩子,家长可以在他制订计划的时候提一些建议,和孩子多讨论,以便他的计划能够更可行、更科学。如果家长坚持这样做三个月以上,孩子一定能成为一个做事有效率的人。

除了以上的“方法建议”,对于解决孩子写作业磨蹭的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善用小闹钟

用闹钟督促孩子做作业,有利于孩子快速有效地完成作业。在使用闹钟前,有个孩子做作业的速度相当慢,总是一会儿喝水,一会儿玩橡皮,20分钟的作业拖一个多小时还不能完成。后来,孩子的妈妈想了个主意,她每天根据孩子的作业总量和孩子做作业的效率,帮孩子估算出做作业需要的时间,然后让孩子在写作业之前先上闹钟,闹钟在孩子完成作业的期限前10分钟响。从这以后,这位母亲就再不用在孩子后面催促“快点、快点”了,闹钟是他最好的催促。同时,孩子在自己定闹钟学习的过程中,也不断体验到了成就感,不再把作业当做帮父母完成任务,学习更加自觉。

2.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完成立即停止

有些孩子写作业拖延时间拖成习惯了,每天都要到晚上10点才能完成作业,减少了睡眠时间,导致第二天上课没有精神,降低了学习效率。周而复始,造成恶性循环。对于这种情况,我觉得可以给孩子确定一个作业完成的最后时间。为了保证孩子10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很多家长规定孩子9点钟睡觉。所以,如果到了晚上9点,孩子的作业还没有完成,就不再写了,要求孩子必须睡觉。作业没有完成,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以后孩子就会抓紧时间完成了。这是个狠招,家长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多次使用,只能在关键时用上几次。

3.把作业当成考试

在一本教育杂志上看到一篇很好的文章,现分享给大家。

记得女儿上小学三年级时,做家庭作业总是磨磨蹭蹭的。两三道题,本应20分钟就可以做完,可她却要耗上近两个小时。

你看她,从书包里拿出书本就要花上几分钟时间,翻书、打开作业本也心不在焉,做作业时东张西望,常常做一些与作业无关的事:抠抠手指甲,拿她喜欢的东西玩上一会儿,或是突然发问:“爸,这星期天您休息吗?” “妈,咱们什么时候买鞋去?”有时候还要到另一个房间转一圈,要不就停下来整理一下书桌。做一道题,要反复寻找书中的相关内容,甚至还得打电话问同学。因为写得不工整或写错了,就要撕掉几张作业纸……这样,每天都要耗到很晚才能勉强交差。

一撂笔,她就随声而出:“唉,好不容易做完了。爸,你该给我检查了!”这时,我要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儿,像校对员一样耐心、仔细地核查。发现错处,让她改,就更是件麻烦事:首先是不情愿离开刚看时间不长的动画片,要喊上两三遍,甚至动怒,她才不情愿地过来。到我面前,她又会反问我:“怎么了?老师就是这么讲的!”我还要耐着性子给她讲出现错误的原因,她才动手改。总之,很容易的几道题,把我们折腾得够戗!

因为做作业磨蹭,女儿的业余时间全被占用了,没有玩儿和做其他事情的时间,所以她对学习开始产生厌烦情绪,总盼着放假。又因为写作业不抓紧时间,到考试时,会做的题也做不完,致使学习成绩下降。这一切引起了我的重视。于是,我决定给我女儿支一招——将作业当成考试来完成。

一天,女儿放学回家,正要打开书包做作业,我便过去对她说:“从今天开始,咱们把作业当考试吧,怎么样?”女儿一愣,诧异地问我:“怎么考啊?”我就反问她说:“你们考试有什么规定吗?”女儿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有啦!”于是,我俩边写边说,将有关考试的要求一一记录下来。然后我对女儿说:“按考试要求做完作业,你就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事。”一听这话,女儿的劲头更足了,赶紧拿来闹钟,让我帮她计算一下完成作业所需要的时间,然后迅速将闹钟上好弦,用很短的时间将作业所需要的用具准备齐全,俨然一副考试的架势。我提醒她说:“考试可不让看书呀!”女儿很自信地说:“我不看书也都会。”“考试”开始了,看到女儿一本正经的样子,我打心眼儿里高兴。原来要耗上两个小时才能完成的作业,这天只用了二十几分钟。闹钟一响,女儿将作业本递给我,风趣地说:“爸爸老师,给我判卷子吧!”

经过一个月的将作业当成考试的训练,女儿做作业的速度快了许多,准确率也大大提高。这种办法不但激发了她的学习兴趣,也给我们全家的生活增加了许多乐趣。

4.在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其实,一个孩子的时间观念不强,绝不会只是表现在学习方面,而一定是表现在生活与做事的方方面面。一个时间观念不强的孩子,不但做作业慢,而且做任何事都慢!所以,平时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比如:我的儿子和他表弟每次游泳完回来之后都要洗澡,如果家长不提醒他们时间,两个人可以在里面打打闹闹洗上半个小时不出来,而这边的作业还没动。这就说明孩子的时间观念不强。后来我就有了经验,规定孩子只能洗10分钟,而且不给闹钟,让孩子自己估计时间!这样孩子的脑子里就有了时间观念,到了大约10分钟时间,孩子就会赶紧出来。有时我还会问两个孩子:“你们估计你们洗澡刚才用了多长时间?”回答准确的孩子,我会表扬他,说他时间观念强。吃饭时也一样,我会规定孩子必须在20分钟内吃完,吃完饭后,估计一下自己吃饭花了多长时间,看看自己估计的时间与真实的时间相差多大。早上起床我也规定时间,7点听到闹钟铃响,必须自己起来,用15分钟时间穿衣、洗脸、刷牙,7点15分准时早读,读20分钟。经常督促,孩子的时间感就变强了。

5.一分钟专项训练,让孩子感受一分钟可以做多少事(1)一分钟做题训练。每天准备几十道简单的加减法口算题(年级不同,难度不同),规定孩子写一分钟,看他最多能做多少道题。让孩子感受、对比一下,自己一分钟都能做十多道小题,而写作业的时候,有时候几分钟也没写一个字、写不出一个小题。这样他就会看到其中的差距。(2)一分钟写汉字训练。找一些笔画和书写难度相当的生字,看孩子在一分钟内最多能写出多少个字。记下每次的情况并进行对比。(3)一分钟写数字训练。每天让孩子练习一分钟写“0123456789”的快速书写。写一分钟算一次,看一次能写几组。随着写的组数越来越多,孩子的书写速度越来越快,就更能感到一分钟能做这么多事。

以上训练让孩子体会到时间的宝贵,知道原来一分钟可以做这么多事情,从而珍惜时间。同时这也提高了孩子的写字速度和做题速度。训练时以1分钟为一组,每天练两到三组。在训练的时候注意记录孩子的成绩并进行对比。

6.少催促,多表扬

孩子做事情磨蹭的时候,很多家长喜欢不停地喊,不停地催促,结果是越催促,孩子的动作越慢,家长就更生气!应该反过来,随时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孩子快的一面。强化孩子快的时候,孩子一旦速度快了,就马上表扬。比如说:“今天穿衣服比昨天快多了!”“今天吃饭速度真快!”“今天做作业速度比昨天快了5分钟。“今天收拾书包比昨天快多了。”……多找孩子快的时候表扬他,孩子慢的时候装作没看见,故意淡化它,要让孩子不断意识到自己确实比以前快了。

7.与学校老师共同配合,形成合力,共同督促孩子

孩子磨蹭,时间观念差,家长在家里督促孩子的同时,还需要与学校老师沟通,争取得到老师的配合。因为有些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与在家里是不一样的。在学校有个学习的大环境,有老师、同学的督促、对比,孩子做事情的效率会比较高。到了家里,没有了外界的压力,以往的惯性又会让孩子慢下来。所以,如果能取得老师的配合,让老师的话也能影响到孩子在家的表现,孩子的矫正速度就会变快。家教链接

家长如果用孩子的眼睛看孩子,发现他们背上的翅膀、心中的巨人、体内的潜能及其天性喜好、本性需求、悟性特点、个性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性,并顺应这些特性去发掘他们的潜能与潜质,让孩子自由成长、成为最好的自己,那你作为家长就成功了。第二章小学中年段孩子学习习惯培养一、孩子粗心怎么办案例

现象1:一位妈妈曾担忧地说,儿子已经上三年级了,粗心的毛病却一直没有改掉,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成绩。书上明明写的是“51”,他偏偏会看成“15”;平时做作业不是忘了写答案就是抄错题。因为孩子粗心这个毛病,她跟孩子他爸都操碎了心,没少打孩子,也没少骂孩子,道理也讲了一箩筐,可孩子就是改不了。

现象2:一位小学老师忧心地说道:“其实,这些题孩子们都会做,就是马虎,不是落个小数点,就是把符号看错。真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们变得细心起来。”案例解读

很多家长在一起聊天的时候,经常会这样说:“我家孩子粗心的毛病就是改不了,要不是因为粗心,这次考试就能考100分了。”“我家那孩子不也是吗?要不是因为粗心,这次就能考全班第二名。”“你说粗心这毛病可怎么改呢?”

孩子粗心成了让家长们着急的“老大难”。面对孩子的粗心,有的家长埋怨、批评,甚至责打孩子,这样的方法有效吗?无数事实证明,效果甚微。

生活中,能够完全做到不粗心的人是不存在的。成人还有丢三落四的时候,孩子马虎一点儿,并不值得大惊小怪。面对孩子看错题目、落掉小数点等问题,家长们没有必要把问题看得那么严重。

根据研究,孩子粗心,在大多数情况下,只靠“提高觉悟”“增强警惕性”往往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很少有孩子所有的功课都粗心。他们很可能会把语文中的形近字看错,但他们却能把英文的字母表倒背如流;他们可能会把数学题中的算术题算错,但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却特别详细。其实,孩子的粗心是有规律的,他们甚至有自己的“粗心点”。

有一个孩子很聪明,就是很粗心,但他的粗心“粗”得有意思——仅仅数学一科粗心,而且只有在“计算得数”这样的题目上出错。

他的妈妈经常对别人抱怨:“每次考试完我都会检查孩子的验草纸,检查完我就会很高兴,因为得数都算对了,心想这次他肯定会考得不错。但是,当试卷发下来时,常常会发现一些莫名其妙的错误——验草纸上的数字明明是‘0' ,他抄在试卷上的却是‘6' 。问他原因时,他还会委屈地说抄的时候看错了。不仅仅是在考试中,平常做作业时他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从故事中不难看出,这个孩子最大的“粗心点”就是容易把数字看错。

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事情发生呢?

其实,人的情绪、兴趣、自制力等都直接影响感知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如果孩子对某门功课缺少兴趣,学习情绪不高,就很容易粗心;而有些孩子容易兴奋,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往往被学习以外的事情吸引,这时候更是粗心“出没”的高发期。所以,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方法改正孩子粗心的坏毛病。方法建议

面对孩子的粗心,妈妈要拿出更多的耐心和宽容,慢慢想办法,千万不要瞎指挥、乱批评,更不要期望一蹴而就。孩子细心的好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养成的。

1.帮助孩子找到“粗心点”

一位10岁孩子的母亲在解决孩子的粗心问题方面很有心得:

我家孩子数学成绩不好,经过我和孩子仔细分析他每次做错题的原因,我们得出一致的结论:不是题不会做,而是每次都会把题目看错。由此我得知,容易看错题目就是孩子的“粗心点”。

于是,我便告诉孩子:“你粗心的原因是每到审题时你的思维就滑过去了。怎么办呢?以后你每次在做这样的题时,先停一下,闭上眼睛数三个数,然后再睁开眼睛往下写,这样就不容易错了,因为你没让思维滑过去,而是有意识地给它设了一个障碍,这就像警察叔叔在交通事故多发地段设置提示牌一样。”

孩子用我教他的方法去做,效果果然很明显,每次做作业时,因为粗心出现的错误少多了。

看,面对孩子的粗心,妈妈与其批评孩子、给孩子上“政治课”,不如具体地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采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2.让孩子准备一个错题本

一个孩子的作业本、作文本里到处都有错别字,孩子因此很自卑,他的妈妈对此也很无奈。

于是,孩子的妈妈便去请教儿童教育专家。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妈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她和孩子一起统计和整理他作业本里的错别字,整理完之后,她和孩子都惊奇地发现:原来,经常写错的字就那么几个。最后,她让孩子准备了一个小本,把整理出来的错别字写在这个本子里,并且和孩子一起分析这些字写错的原因,把这些也写进本子里。

在妈妈耐心的指导和孩子的认真坚持下,一周以后,这个孩子作业本里的错别字已经明显地减少了。

如果你的孩子有粗心的毛病,你不妨让他准备一个错题本。

其实,只要对“粗心”问题进行详细地整理,这些问题就可以在思想上、意识上得到纠正。孩子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大脑就会自动作出预警和反应,这样,“粗心”的现象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控制。这就如人在冰上走路,因为冰很滑,所以要小心翼翼地走,因为小心翼翼,所以犯错误的可能自然会少了很多。

3.围绕细心做文章

遇到孩子粗心的问题,一般的妈妈要么抱怨、要么批评,但这样做往往效果甚微。其实,如果妈妈转换一下思维,围绕细心做文章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一位妈妈曾经这样介绍她的经验:

有时,我不总是盯住孩子因为粗心而犯的错误不放,而是寻找机会表扬孩子的细心之处。如孩子没有经过大人的提醒就把地板扫干净了,孩子避免了一次以前经常会犯的错误等,我都会把这些记录下来。

在我们家墙壁上贴着一张细心表,孩子每细心一次,我就给他画一个红色五角星;当五角星满五个时,我就会给他一个小奖励,如带他去吃一次肯德基等;当小奖励满两次时,我就给他一个大奖励,如给他买套新衣服、买个新文具盒等。这样坚持一段时间,我发现孩子的细心点越来越多了,而粗心的现象也明显地减少了。

妈妈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当孩子出现粗心的毛病时,千万不要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你真是屡教不改!”“你就是一个‘小马虎虫’,我看你这粗心的毛病是真改不了了。”当家长说出这样的话时,孩子自己也会丧失信心。

人往往是有求证心理的,孩子更是如此。如果我们努力去寻找孩子的细心点,并不失时机地肯定他、鼓励他,孩子便会感觉自己真的很细心。当孩子的细心点越来越多时,细心便成为了孩子的一种习惯,也就不会粗心了。

4.培养孩子整齐有序的生活习惯

孩子粗心的毛病不是一天养成的。如果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无序的家庭中,没有一定的作息时间,没有一个好的生活习惯,那么孩子做事丢三落四、马马虎虎就会成为“家常便饭”。

所以妈妈要引导孩子养成整齐有序的生活习惯。生活上,让孩子养成保管自己物品的好习惯,不仅仅是学习用品,衣服、鞋子等也要放到自己的柜子里,自己保管。学习上,要培养孩子养成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做完作业要检查、课前要预习、课后要复习等好习惯。

生活、学习都整齐有序地进行,粗心大意、马马虎虎当然也就是少有的现象了。家教链接

每个家长都是创造教育神话与悲剧的导演。二、如何培养孩子的预习能力案例

孩子进入小学,就意味着学业开始走上正轨,开始了系统的知识学习。很多的教育专家指出,在小学低年级,也就是一、二年级,是孩子学习的黄金期,因为它是孩子建好学业“大厦”最基础、最重要的时期,是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形成内在学习动力的开端。提前做好预习就是孩子应该养成的一个良好学习习惯。如果孩子能够提前做好预习,将大大提高他课堂学习的质量,有助于他充分理解、吸收所学的内容,提高学习成绩。

然而,怎么进行预习呢?很多刚上学甚至三、四年级的孩子不会预习,甚至不懂什么是预习,那么做家长的该怎样帮助孩子呢?案例解读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从理论上分析,孩子进行预习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1.预习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从形式上看,预习是在没有老师具体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孩子学习的独立性。

2.预习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培养、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从功能上看,预习有助于孩子自学能力的培养。预习时孩子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分析教材,能锻炼他的学习能力,大多数经常预习的学生的自学能力都很强,学习也更主动、高效。

3.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预习过的孩子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认识,还会有困惑和收获。课堂上这类孩子可根据预习提出的问题与老师、同学共同探讨,有利于教学的深入开展。方法建议

1.语文的预习

要学好各科知识,语文是最基础的一门学科。如果在孩子上小学低年级时父母能适时地指导他学好语文,那不仅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语文素养,而且还可以给其他各科目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其他科目的学习。希望下面这些预习语文的方法能给大家一些帮助。(1)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读课文

要求孩子读得流利,有感情。背诵的部分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背,或以游戏或比赛的形式看谁背得快,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热情。(2)指导孩子做预习笔记

A.要求会认的字

将教科书中要求会认的字打上字头,要求孩子标上拼音,组三到四个词。三年级以后应该要求孩子会认的字就应该会写。

B.要求会写的字

将教科书中要求会写的字打上字头,让孩子标上拼音,组三到四个词,再写一行这个字。要求课前就学会写。

C.多音字组词

和孩子一起将课文中出现的多音字找出来,要求孩子记在笔记本上并标上拼音组词。如果孩子不知道该字还有其他的读音,要求孩子自己查找字典标音、组词。

D.查找近义词、反义词

将课文中出现的常见词语提取出来,记在笔记本上,要求孩子写出它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家长可帮助孩子查找近义词、反义词。

E.词语解释

指导孩子通过查词典找到课文中出现的好词的解释,将其记在笔记上。熟悉词义对孩子以后作文中词语的运用有相当大的帮助。

F.摘抄好句

指导孩子将课文中好的句子在笔记中抄写下来,加深印象。(3)和孩子一起讨论课文的中心思想

和孩子熟悉课文后,还和孩子交流、探讨以下问题: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通过这些内容的描写,作者要赞扬什么精神、品质?要阐明什么道理?或要抒发什么感情?你理解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启发?

另外,语文不比其他学科,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不受时间、地点、场合、条件的种种限制。也就是说,学好语文的关键在于知识面的开拓和知识的积累。所以,我们做家长的不光要帮助孩子学好语文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关注他们阅读的质与量,培养他们写日记的习惯,注重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细心观察生活能力等的培养,以提高其口头和书面表达水平。

2.数学的预习(1)将书“看一看”

三、四年级孩子完全可以尝试着进行独立的课外阅读了。“看一看”也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预先知道将要学习的内容,上课时有个大致的学习方向,不至于盲目,并可减少上课进入学习角色的准备时间。看什么是个任务问题,怎么看就是个能力问题了。我们要培养孩子的看书能力。将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与以前的知识有没有联系?有没有什么新的东西,这些新东西自己能理解吗?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效果应该是很明显的。(2)将书“做一做”

新课本不再是将知识直接地呈现给孩子,而是有很多的“留白”,这些空白是很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尝试着做的。把课本预先做一遍,还可以来检查自己“看一看”的效果。进行了这样的充分预习之后再进课堂,每个人的学习就会有极强的针对性。即便是老师没有预设到的问题,自己也完全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得以解决,从而使自己的课堂学习效率更高。当然,尽量将答案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3)将书“说一说”

在完成了“看一看”“做一做”的任务之后,孩子对知识的掌握会分成两大“阵营”:一是有问题的“阵营”,一是能解决问题的“阵营”。此时家长要尽量鼓励孩子,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这里所谓的“说一说”实际上就是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数学的表达离不开数学的语言。小学数学的语言还是比较接近日常用语的,但数学语言比日常语言更精确、更简练。这一点要提醒孩子在“说一说”时注意些。

从三年级开始让孩子积极地预习,不光是完全可行的,而且是很有必要的。个性化的学习从个性化的预习开始。当他们都真正掌握了这种学习的方法,也就将获得了“终身学习”的能力了。当所有的孩子都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时,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必将大大提高。

3.英语预习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帮助孩子们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并提前进行思考,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很有必要要求孩子们掌握预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学习,也给我们的家长减轻了负担,但这个预习的习惯不是一两个星期就能培养出来的,也需要家长和老师一起配合,长时间地帮助孩子们养成这个良好的习惯。

预习主要是通过下面这几个步骤完成的:(1)课前听读。预习的时候要求孩子打开课本,播放与课文配套的录音,边听边用自己的手进行指读(这个指读的过程就像孩子们刚开始学习母语一样,那时我们家长也是拿各种图片让孩子去指、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