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抗旱减灾指导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2 12:30:23

点击下载

作者:王龙昌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农业生产抗旱减灾指导手册

农业生产抗旱减灾指导手册试读:

前言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干旱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北方的干旱缺水不言而喻,南方的季节性干旱也常常对农业和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损失。2006年川、渝大地及周边省份遭遇历史罕见的高温伏旱,其中重庆市的40个区县均为重灾区,四川省遭受干旱的县市达123个,导致1800万人出现饮水困难,农作物受旱面积4800万亩,绝收面积1100万亩,粮食减产5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150亿元。2009年秋季以来,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等地持续干旱少雨,部分地区干旱程度达到百年一遇,给当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灾难。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旱区范围扩大,旱情势头加剧,干旱缺水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面对频繁发生的干旱灾害,在进一步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当制定科学的旱区农业区域发展规划,针对不同类型旱区加强节水抗旱农业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长期以来,我国的旱区农业研究和开发呈现明显的“重北方轻南方”局面,对于南方季节性干旱区农业抗旱减灾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起步较晚、科技队伍较薄弱,相当程度地制约着南方旱区(尤其是西南旱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目前,针对南方旱区抗旱减灾农业技术方面的书籍十分贫乏,因而在旱情发生时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往往束手无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情系灾区,不仅在前不久出版了《中国旱区农业》专著,同时又在第一时间内约请我们针对西南地区旱情的特点,专门编写一本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抗旱减灾指导手册,我们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也深感旱区农业研究人的义务和责任,及时组织了西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贵州大学的相关专家学者,编写了这本《农业生产抗旱减灾指导手册》。

这是一本专门针对目前西南地区旱情而编写的手册,主要讲述了西南地区旱情形成的原因及发展趋势,介绍了在抗旱减灾过程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抗旱减灾技术和措施,注重区域的针对性、内容的实用性、技术的先进性、方法的可操作性。本书可为南方旱区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应对干旱灾害、发展节水农业提供科学指导。

愿本书能够为广大南方旱区实施抗旱减灾、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贡献。主编2010年3月30日第一部分 西南地区的旱情及干旱规律1.2009年秋季以来,西南地区的干旱灾害严重程度如何?

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降水少、来水少、蓄水少、气温高、蒸发大、墒情差,致使多地区遭受旱灾。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截至2010年3月26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14亿亩,其中作物受旱8829万亩(重旱2849万亩、干枯1515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526万亩;有2372万人、1555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多年同期均值1144万人、893万头)。

其中,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5省(市、区)耕地受旱面积9500万亩,占全国的83%;作物受旱7034万亩(重旱2539万亩、干枯1487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466万亩;有1893万人、1173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分别占全国的80%和75%。2.西南地区2009年至2010年3月的特大旱情的成因是什么?

第一,青藏高原的高原热力因素较大地影响了西南地区。青藏高原2009年冬季积雪偏少,高原热力条件好,南亚季风弱,输送到我国西南地区上空的水汽不充沛,加之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偏东偏北,造成西南地区出现干旱。

第二,在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暖,副热带高压整体偏强,东亚季风携带的水汽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导致我国东部降水较多,北方降雪频繁;相反之下,我国西南地区是下沉气流占优势,常出现晴热少雨天气。

第三,虽然2009年冬天有数次冷空气影响我国,但大多数冷空气在北方开始偏东移动,直接从西南地区的边缘过去;加上秦岭的关系,冷空气不够强,依然无法对盆地造成影响。即使有时候冷空气进入,与暖空气形成了降水的第一个条件,即对流天气;但形成降水的第二个条件水汽不丰富,依然无法形成较好的降水。3.西南地区干旱与北方地区干旱相比有什么特点?

与北方旱区比较,西南地区的干旱是季节性干旱,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北方旱区土层一般较深厚,甚至可达100厘米以上,土壤持水能力强;西南旱区土层浅薄,土层在20厘米左右的坡地达30%左右,土壤水容量很小。第二,北方旱区耕地较为平坦连片。西南旱区坡耕地比例大,地貌起伏,田块面积较小,大于15度的坡地占旱地的1/3以上,旱坡地水土流失严重。第三,北方干旱主要是年度降水总量偏少所致,且受土壤干旱和大气干燥相互作用。西南干旱主要是由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所致,以土壤干旱为主。第四,北方旱区的灌溉水源主要依靠河流和地下水。西南旱区则主要依靠自然降水,保证率不高。因地制宜做好地表水蓄积、发展节水农业,是今后我国西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4.西南地区的干旱规律及分布情况如何?

受气候和山丘地貌的影响,西南地区干旱规律有以下几点:第一,季节性干旱和区域性干旱严重。第二,干旱类型多,对农业生产危害最严重的干旱类型是春旱、夏旱和伏旱,春旱的发生频率最高,其次是夏旱和伏旱。第三,连旱频率大,在一年之中,两旱甚至三旱相连的频率都较高。

从季节性干旱的类型和发生区域看,云南大部、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四川盆地西部和中部、贵州西半部和广西大部,为春旱频发区;四川盆地的中部和西北部以及贵州东部,为夏旱频发区;四川盆地的东部和贵州的毕节—平坝—罗甸以东地区,为伏旱频发区;广西北部和中西南部,为秋旱、冬旱频发区。5.西南地区季节性干旱的原因是什么?

西南地区处于我国东亚季风、南亚季风、高原季风等多种季风环流影响的交叉过渡地带,受多种季风影响,气候复杂。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降水量相对丰富,蒸发量大 西南地区年降水总量较为丰富,多数地区达800~1400毫米,其纬向分布基本上是从东南(1600毫米)到西北(500毫米)渐减。由于季风和地形的影响,该区降水量分布复杂。总体来讲,横断山脉南段西侧和东侧是多雨区;四川盆地中部、滇东、滇中高原以及山脉屏蔽的河谷地带,如金沙江、大渡河、岷江、元江等地则降水大幅减少,一般仅为600~800毫米。由于气温高,西南地区蒸发量强,东北部地区年蒸发量达1000~1300毫米;西部和南部达1500~1800毫米;川滇干热河谷地带高达2000~3800毫米,占降水量的3~5倍,属于半干旱地区。西南地区农业主要靠雨养,高蒸发量加剧了降水不均的影响,给农业生产带来更大危害。(2)水资源总量大,可利用率低 西南地区的人均水资源量,除重庆外,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水资源总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相对丰富,但从该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来看,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7%;人均用水量和总播种面积每亩用水量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3%。西南地区主要的水资源为降水和径流,受季风影响,西南地区降水多集中于6~9月份,年际变化也比较大,因此水资源量在旱年、旱季仍显得不富裕。许多河流实测最小流量只占多年平均流量的11.9%~22.7%,表明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严重不均性。(3)地形起伏大,水土流失严重 西南地区地形地貌受青藏高原和康滇地轴的影响,形成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格局。该区西部为川西高原,属青藏高原东南翼,是大幅度隆起的高原和山地;东部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广西盆地;东南为沿海丘陵、平原。该区受地质构造强烈上升的影响,地形起伏大,水土流失相当严重。(4)水利工程滞后,农田灌溉条件差 西南地区地形起伏,耕地分布零星,水利工程难度大。2004年统计资料表明,该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占全国的19.5%,水库的总容量仅占全国的11%,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分别占全国的12.6%和8.5%,说明农田灌溉基础设施差,抗御干旱的能力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差。6.西南地区干旱对农业发展有什么危害?

季节性干旱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主要农业灾害之一,因干旱所造成的农业损失占历年各种农业灾害总损失量的50%~70%。如2006年川、渝地区发生的举世瞩目的高温伏旱,干旱持续时间长达60~80天,最高气温达44.5℃,其中重庆市的40个县区均为干旱受灾区,四川省遭受干旱的县区有123个。高温伏旱导致1800万人口出现饮水困难;农作物受旱面积达4800万亩,绝收面积达1099.5万亩,粮食减产5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150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受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近年来我国西南季节性干旱区的气候干暖化趋势十分明显,季节性干旱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呈规律性加剧态势,水资源短缺和农业干旱成为西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第二部分 旱情发生后农业生产应对措施7.干旱业已形成,西南地区应该采取哪些积极措施抗旱减灾,力保农业发展?

根据当前西南地区干旱天气发展趋势,从历史上相似年份分析,未来3~5个月雨量会仍然偏少,很有可能发生秋、冬、春连旱与初夏干旱相连的历史罕见特大干旱严峻形势。所以无论小春中后期管理还是大春备耕工作,都应以抗旱救灾为重点制订对策。

第一,针对旱情,因地因作物制宜,做到一村一策,实现科学决策指导抗旱工作。干旱严重的山区,在小春作物难以保苗的情况下,按照先保民生再保农作物、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统一调度,确保重点,合理安排生产和生活用水,采取一切措施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千方百计地确保人畜饮水。同时积极做好大春备耕工作。雨季开始后积极种好大春作物,力争做到“小春损失大春补”,坚决打赢抗旱保春耕攻坚战,争取全年农业有个好收成。干旱较轻的坝区根据小春苗情,积极做好小春后期管理工作,有条件的灌(浇)好小麦大麦孕穗抽穗水、蚕豆结荚鼓粒水;同时做好潜叶蝇、蚜虫的防治工作,防治潜叶蝇可选用1.8%爱福丁、40%绿菜宝,防治蚜虫可选用抗蚜威、氧化乐果等低毒高效农药,确保小春稳产高产。

第二,科学谋划调结构,切实做好大春备耕工作。根据当前旱情发展趋势,秋、冬、春连旱加初夏干旱的可能性极大,大春备耕工作应以抗旱为主制订对策。西南各地要根据蓄水情况和可利用水资源,算好水账,提前谋划,以水布局,科学合理计划粮、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在无水源保障的地区要早下决心实行水改旱。干旱地区玉米播种可根据各地具体情况,采用容器(营养袋)育苗、肥床控根育苗等方法,先育苗、后移栽。玉米、烤烟移栽时可采用地膜覆盖、保水剂抗旱节水栽培等方法,既可减少浇水次数,又能提高成活率。

第三,疫病防治要加强。这次特大干旱,不仅雨量极少,而且气温也一直偏高,同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月平均气温一直偏高1.3~2.2℃,也是有记录以来较长时间的极端高温天气。如果今年雨季开始之前仍以高温干旱为主,就极有利于各种病菌的繁殖蔓延。因此,要特别警惕各种疫病的暴发流行,卫生防疫部门要高度重视,一旦发现疫情,及时隔离防治。8.干旱对小麦的影响有哪些?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干旱造成的损失?

受干旱影响,小麦生长表现为群体稀疏、植株矮小、分蘖较少、下部叶片发黄、孕穗抽穗提前等。2010年3月份以来,大部分地区小麦进入抽穗期,此时期小麦正处于需水敏感期,干旱严重影响了小麦正常结实。应采取以下几点措施:(1)积极寻找水源,及时补水灌溉 灌溉不在中午进行,采用湿润灌溉技术,少量多次,不要大水漫灌;对受害较轻的麦田,用秸秆、稻草、树叶等覆盖小麦行间土壤,努力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损失。(2)减少水分蒸发 喷施作物抗旱保水剂(黄腐酸制剂),减少叶片气孔开放程度,抑制水分的蒸发损失;或者打掉小麦基部的老叶、黄叶、病叶,以减少对水分、养分的消耗,保障植株的有效生长。(3)酌情叶面喷肥 可每亩用尿素2~3千克,兑水100千克;或用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每亩150克磷酸二氢钾兑水50千克),叶面喷施,可以起到以肥济水、提高抗旱效果的作用。(4)对症下药 若同时发生条锈病、白粉病和蚜虫危害时,则可选用粉锈宁和抗蚜威等药剂混合喷施,一喷多防。(5)加强防冻力度 小麦遭受干旱后长势减弱,抗寒能力下降,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寒流到来之前,采取普遍浇水、喷洒防冻剂等措施,预防晚霜冻害。一旦发生冻害,要及时采取浇水施肥等补救措施,促使麦苗尽快恢复生长。9.干旱对马铃薯的影响有哪些?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干旱造成的损失?

在干旱影响下,马铃薯出苗延迟或者因薯块腐烂、失水等引起不出苗,或出苗后长势弱。由于正值马铃薯播种前后期,面对干旱的应对措施有:第一,对尚未播种的选用抗旱品种,采用脱毒良种。第二,合理深耕,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强土壤蓄水保水力;实行垄作,提高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地膜覆盖,抑蒸保墒。第三,合理施肥,以肥调水。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施肥以基肥为主,基肥应结合深耕施入。可适当增加磷肥的施用比例,以提高作物的抗逆能力。第四,对已播种且已经出苗的地块,及时结合中耕培土追肥1次,再浇水,既能改善土壤墒情,又能促进肥料吸收。可配合使用抗旱保水剂、亚硫酸氢钠或腐殖酸等抗蒸腾剂进行叶面喷施。第五,针对旱情进行灌溉。水源有保障的地方,采取沟灌的方式进行灌水;水源紧张的地区,采取提水、抽水等方式将水集中到地块附近,进行单株浇灌,可促进出苗和幼苗生长。第六,对缺苗严重的可集中育苗,待旱情有所缓解后,再分苗移栽进行补苗。第七,出苗后用代森锰锌、大生等农药交替喷雾防治,每隔7天喷药1次,共喷3~5次,以防治晚疫病。10.干旱对水稻的影响有哪些?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干旱造成的损失?

受特大干旱的影响,多数稻田在冬前未能蓄水,去冬今春以来气温偏高,降水减少,使目前大春生产面临十分严峻的旱情形势。为此,提出水稻以确保大春播种,确保满栽满插的抗旱救灾的原则措施:第一,有水的地方用旱育秧技术培育秧苗,无水的地方可以异地育秧,育好备灾的玉米苗、红薯苗,作为抗旱减灾的最后防线。第二,减少播种量以延长旱育秧的秧龄;在稀播基础上喷施多效唑或采取两段寄栽方法来延长秧龄。第三,提前耕作整地,用各种措施翻耕干板田,耕整土地,达到切断土壤毛细管水分蒸发,堵塞裂缝,防止降水从裂缝向下渗漏,降水后能提高土壤保水能力的目的。做好稻田蓄水抗旱保栽插的准备。第四,有水整田的地方要充分节约用水,推广匀水、撵水栽秧;采用免耕撬窝移栽;水稻秸秆覆盖栽培;增加基本苗,栽老秧;湿润稻田采用旱育秧旱栽水管。第五,调整种植结构,因地制宜水改旱栽玉米、高粱、大豆等旱地作物。11.干旱对油菜的影响有哪些?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干旱造成的损失?

由于干旱时间长,土壤严重缺水,导致油菜营养不良、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分枝数减少,开花提前,花蕾明显减少,花期缩短;病虫害发生较常年早,蚜虫危害严重。为此要及时采取抗旱措施:第一,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傍晚用水灌溉,次日浅耕;再采取作物秸秆(残渣)覆盖油菜行间,抗旱保墒,减少水分蒸发。第二,喷施抗旱保水剂(黄腐酸)1000~1200倍液。第三,针对蚜虫可选用40%氧化乐果1000~2000倍液,20%灭蚜松1000~1400倍液,10%二螓农乳油1000倍液,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50%久效磷乳剂2000~3000倍液,40%水胺硫磷乳剂1500倍液,2.5%敌杀死乳剂3000倍液;干旱期间主要病害为白粉病,药剂防治方法为发病初期喷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丰米500~7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防治2~3次,每次间隔7~10天。第四,叶面喷施肥料,补充营养。叶面施肥采用尿素50克、磷酸二氢钾50克、速乐硼10克(或硼砂40克),兑水20千克,连续喷3次,每次相隔5天。第五,旱情结束,土壤水分恢复后,在油菜蕾薹后期酌情补施追肥,亩用尿素5千克,以促进油菜恢复生长。在持续干旱、土壤墒情差的情况下,不宜根系追肥。12.干旱对玉米的影响有哪些?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干旱造成的损失?

旱情目前对玉米生产还未造成较大的直接危害,但是持续的干旱将对玉米的育苗、土地耕作等造成危害。(1)适度调整玉米播种期 西南地区玉米可播种的时期较长,3月中旬至6月上旬均可,要根据土壤含水量情况、土壤温度、种植的前茬作物种类来确定具体的玉米播期。同时配套调整栽培措施,努力提高玉米产量,以弥补小春损失。(2)适期抗旱育苗,抢时抗旱播种 有水源的地方用适期育苗;无水源的地方也可通过异地育苗解决育苗问题;适播期短的地方要抢时播种。应抓住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土壤墒情抢墒播种。播种前做好干湿循环处理玉米种子,提高种子抗旱能力,方法是将玉米种子在20~25℃温水中浸泡2天,捞出后晾干播种。在干旱严重而又缺乏水源的地方,可采用先开沟(打窝)等雨抗旱播种;地膜玉米可先起垄,待降水后抢时覆膜播种。(3)膜侧播种(移栽) 采用宽窄行种植法,降水后抢时将地膜覆盖在玉米窄行,将玉米播(栽)在地膜边沿的土壤里,播后泥土镇压。13.干旱对烟草的影响有哪些?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干旱造成的损失?

烤烟的集约化漂浮育苗不同程度地受到目前干旱的影响,且旱情的持续将影响苗床地水源和土壤墒情,不利于苗床后期管理和苗的移栽。针对当前烟苗的长势和水源情况,各育苗点应加强苗床管理,确保移栽时有足够的壮苗可栽。(1)做好抗旱移栽 按照各地实际情况采取抗旱技术,增强烟苗抗旱能力,抓好科学移栽,提高预整地质量,使用农家有机肥、抗旱保水剂、薄膜覆盖等综合措施。加快烟区水利工程建设,对烟区损坏的水利设施进行全面检查修复,有效利用当地水库、小坝塘、水池等设施增加储备蓄水量,充分发挥烟区水利工程的作用。(2)防烧苗 对大棚种植,要根据棚内温度和控苗措施,及时调整通风口大小,及时加水防止缺水烧苗。(3)防病虫害 猝倒病、黑胫病、立枯病是漂浮育苗生产中的主要病害,要加强防治。(4)促进烟苗生长 确保集约化漂浮育苗环境条件得到满足。控制好温度、湿度和追肥,培育健壮烤烟幼苗供大田移栽,提高移栽成活率和抗旱能力。14.干旱对茶业的影响有哪些?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干旱造成的损失?

在干旱条件下成龄茶树生长滞缓,部分老叶逐渐变成黄绿色或褐红色,严重者干焦脱落,越冬芽萎缩。茶树的发芽期必将推迟,发芽率降低,芽叶瘦弱、嫩度差、苦味重,春茶的产量和品质都将遭受重大损失。幼龄茶树受旱害尤为严重,茶树芽叶枯萎、脱落,甚至整株茶树逐渐干枯死亡。为此应及时采取抗旱措施:(1)茶园灌溉 采用沟灌、浇灌等方法进行灌溉抗旱,并务必灌足浇透,旱情严重时,应连续浇灌。(2)覆盖保湿 利用作物秸秆、山草、绿肥、薄膜等材料覆盖茶园行间土壤,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在茶行间空隙地均匀铺草,以铺草后不见土为原则,铺草厚度为8~10厘米,铺草后用土再覆盖。(3)松土保墒,培土护苗 茶园行间浅耕松土,切断表土毛细管,可直接减少水分蒸发;茶苗根脚培土,培土应从茶苗50厘米外的行间挖取,培厚6~7厘米、宽15~20厘米,可加厚根部土层,降低热辐射。(4)施肥中耕 用0.5%尿素或0.5%磷酸二氢钾水溶液进行根外追肥,以尽快修复树势。结合中耕除草,在幼年茶树旁边开6~7厘米深的沟,浇施稀薄人畜粪尿。(5)施用保水剂 干旱时期叶面喷施1/200~1/5000阿司匹林(复方阿司匹林为1/5000),能有效提高茶树的生理抗旱能力。(6)适度修剪,合理采摘 旱灾严重的茶树,及时剪掉枯黄或干焦的枝叶。春茶萌发后,应适当留叶养蓬,让茶树尽快恢复树势,切忌老嫩枝叶“一扫光”。15.干旱对果树的影响有哪些?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干旱造成的损失?

特大干旱对水果生产造成严重的灾害影响,此次干旱时间长、强度大,对果树正常生长发育的伤害程度也很严重。果园旱期和旱情解除后的良好管理,有助于将损失降到最低。

第一,新植果园应及时对树盘进行地膜覆盖,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达到保墒目的。有水源的地方,地膜覆盖树盘前最好浇水1次;没有水源进行灌溉的,地膜覆盖后也可以减少部分苗木死亡。覆盖的地膜以1平方米见方为宜,覆盖时将树盘整理成微凹的形状,地膜四周边缘和树干中间的缝隙一定要用土压实。也可以用石块、石板对整个树盘进行覆盖。石块、石板的昼夜温差变化大,可以使其下面的树盘土壤“回潮”,在减少土壤部分水分蒸发的同时也能收到增加土壤湿度的良好效果。

第二,对新植果园果树苗木枝叶进行适量的修剪,如柑橘、杨梅、枇杷等常绿果树,及时从叶柄处剪去整株1/3或1/2的老叶,能够有效减少树体的水分蒸发,保证成活。

第三,幼龄果园和成年果园要及时对树盘进行浅中耕1次,以切断土壤毛细管,降低水分蒸发;及时对幼龄果树进行树盘覆盖保墒。成年果树在旱期的管理,及时进行1次树盘浅中耕,注重枝、叶、花、果等器官的比例调整。

第四,特大干旱地区的成年果园,若持续1周以上时间树冠新梢及叶片都处于严重萎蔫状态或新梢开始枯萎的,已经难以保证形成产量,这种果树的管理要以“保命”为主,要及时剪去残留的花和幼果,同时剪除部分树冠内膛的小枝组,剪除量控制在整株的1/2~2/3。

第五,对于受旱程度相对较轻的果树,要及时进行疏花疏果,幼果的量应控制在常年结果量的一半左右或更少。例如,对于葡萄,每平方米架面留结果的母蔓条数、留芽数要比常年减少一半以上,先抹芽后剪枝;对于桃、李、杏等核果类果树,及早进行春季旱期复剪,将结果母枝去掉1/3以上,或者回缩一部分较大的枝组;对于柑橘类果树,也要进行春季复剪,将内膛长势较弱的结果母枝剪除一部分,掌握在常年结果量的一半左右,也可以进行较大枝组的回缩复剪;对于梨、苹果等异花授粉果树,除春季复剪一部分枝组外,要及时在花期喷施1次0.3%的硼肥,以防止干旱导致的花期过短、授粉不良现象发生,从而保证坐果。

第六,在旱期,果园没有灌溉条件的切忌施肥,否则会因干旱引起肥害,加重对果树的旱害损伤。旱期果园尤其要重视蚜虫的防控。

第七,果园旱情解除后,加强肥水管理,补充养分,做好果树生长的调节。在出现有效降水时,及时将树盘揭膜,让雨水充分渗透进土壤;结合施肥进行树盘中耕,勤施薄肥,少量多次,在进行磷、钾肥配施的同时适当增加氮肥的比例,以促进树势的恢复。在果树生长调节上,6~7月份要加强夏季修剪,控制营养枝的过量生长,促进树体养分的积累。16.干旱对林业的影响有哪些?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干旱造成的损失?

干旱给造林和育苗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造林和近1~2年营造的幼树存活受到严重威胁;无法按常规进行山地育苗;无法完成正常造林任务。针对上述情况,为减少干旱造成的损失,特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对于新造幼林,可及时实施1次抚育(除草、松土),增施1次叶面和土壤保水剂,或地表物理覆盖。覆盖方法:用麦秆、稻草、树叶、绿肥等覆盖苗木周围,厚度一般为2~3厘米,上面再压2厘米厚的土层,起到承渗雨水、抑制土壤水分蒸发的作用。

第二,对于因干旱没能实施造林的地区,可采用容器苗进行错时造林。即尽快开展和落实容器育苗,利用百日或半年生容器苗,采取雨季(5~6月份)造林。改进林地清理、整地和造林方法,在造林时,通过蘸根、泥团裹根、土施等方式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保水剂,并辅以物理覆盖,可有效降低干旱损失。

第三,育苗工作要早作安排,若持续干旱,则可把传统的就近山地大田育苗,改成利用正规苗圃或简易苗圃集中育苗,最好培育容器苗,以利于集中供水、控水,并能较好地适应未来的环境变化。17.干旱对蔬菜的影响有哪些?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干旱造成的损失?

秋冬春持续干旱严重影响蔬菜的正常生长。主要表现:冬春反季节果菜生长不良,长势很差,高温干燥气候造成病虫害发生严重,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秋冬播种的耐寒、半耐寒蔬菜提前抽薹严重,丧失了商品性;春季蔬菜因干旱缺水,无法播种。对此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有条件的要尽量灌溉抗旱。尽量在傍晚浇水、灌水,避开高温时间,浇水或灌水后采用杂草或稻草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干旱时节防治病虫害尽量少用药,必须用药剂防治时,一定要错开高温时段,适当降低用药浓度,避免发生药害。

第二,改换蔬菜种植品种,改种速生菜。白菜品种可选择韩国四季王、日本春黄白、韩国强势等;萝卜品种可选择白光、白玉春、玉春剑等;菠菜品种可选全能菠菜、广东圆叶菠菜等。水源缺乏、异地育苗又困难的,可待雨季来临时,改种糯玉米、甜玉米等。

第三,正季栽培果菜类蔬菜可选择有水源条件的地方异地播种育苗,采用营养钵、营养土块、营养坨、漂浮育苗,提供给没有水源条件的地方栽培。

第四,对在土蔬菜,可在清晨或傍晚喷施叶面肥,以喷施0.1%~0.3%的尿素液或磷酸二氢钾为宜。18.干旱对渔业生产的影响有哪些?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干旱造成的损失?

干旱对渔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亲鱼性腺发育,制约苗种生产和销售,导致商品鱼规格小、品质差、商品率低,商品鱼大量上市,鱼价下跌,损害了养殖户的利益。在干旱影响下,渔塘储水少,水质差,鱼类生长缓慢,养殖周期被缩短,单产锐减。对此可采取以下措施:(1)减少饲料投喂 干旱时期,旱灾未解除前,减少施肥和饵料投喂量,及时清除残饵、杂物,保持养殖水体环境良好。(2)加强水质管理 干旱期要及时清除池内漂浮物,切忌池塘内堆积绿肥和施用人畜粪尿及各种饼肥等高效有机肥。(3)净化水体环境 干旱期间,池塘水位过浅,成鱼的剧烈运动会导致池水严重混浊,溶氧量下降。应对成鱼池每10天左右泼洒1次生石灰水,每次每亩用生石灰5~10千克。(4)合理增氧 可采用机械增氧、泼增氧剂、加注新水和人工拍打水面等措施对养殖池进行增氧。无水源时可在池塘间抽水循环,或抽本塘水循环实现增氧。(5)及时组织成鱼销售 成鱼及时捕捞可减少水体负载,缓解溶氧压力,确保未达上市规格的鱼安全度过旱情。(6)抓好种养调整 对一些地势较高、旱情严重的小水面,应及时改种蔬菜或经济农作物;抢季节种植青饲料或稻秧,作为灾后鱼类饲料。(7)要加强鱼病预防 定期泼洒生石灰水、微生物水质改良剂,以增强鱼类抗病能力。19.干旱对畜牧产业的影响有哪些?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干旱造成的损失?

在旱情持续期间,畜牧业生产者应结合各地实际,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降低旱情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减少旱情对畜牧业生产造成的损失。(1)强化节水意识,开源与节流并重 重点确保种畜禽场、规模养殖场的畜禽饮水。由于这部分价值高,饲养量多,用水量大,而且多以天然水为主,受干旱威胁大,一旦断水损失巨大,后果严重。一方面,要开渠引水,打备用井;另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定量喂水、用水,防止浪费。要及时清除养殖场内的粪污,适当减少圈舍的冲洗次数和用水量,用水要尽量做到循环利用;采用湿拌饲料饲喂,不仅有利于提高饲料利用率,还能有效减少饲料粉尘,减少用水量。(2)调整饲养方法 一是高温天气畜禽舍要多备些风扇,降温消暑,及时清理粪便,保持舍内干爽清洁,防止畜禽因过多出汗而增加饮水量。二是水禽生产如水源干涸,则可放牧,或转移到有水的地方。三是大牲畜用水可改冲洗为喷洒,对于水禽如果没有水源放牧,也可以舍外进行喷洒,能在阴凉环境下最好,1天3~5次,水量和次数根据当地水源及干旱情况而定。四是采取防暑降温措施,防止畜禽发生中暑,减少损失。(3)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畜禽饮水卫生 由于干旱,许多地方对水源没有选择余地,如不注意卫生,则很容易诱发疾病传播。因此,对一些死水、混浊水等地面水应先净化,然后再进行消毒。净化可采用沉淀和过滤方法,沉淀多用明矾,每立方米水用40~60克。过滤常用的滤料有矿渣、木炭等。消毒常用漂白粉消毒法,根据水质不同,清洁透明的湖水、河水每立方米用6~8克;水质混浊的湖水、河水每立方米用8~12克;环境较好的塘水每立方米用8~12克;环境差的塘水每立方米用12~18克。一些受到工业污染和病原污染的水源不应使用。旱情持续期间,饲料价格可能上涨,饲养成本会有所增加,切忌轻易降低畜禽的营养水平,以免影响其健康和生产性能,造成经济损失;受旱情影响的规模化养殖场,要组织人力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千方百计保证畜禽饮水;缺水严重的养殖场,可以充分利用家庭生活用水来喂,但要进行煮沸或消毒处理,保证畜禽的饮水卫生,防止因饮用污水而发病。(4)切实做好疫病的防控工作 针对极端干旱条件下畜禽发病风险增加的问题,在畜禽的饲养管理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圈舍卫生,加强圈舍、养殖用具的消毒,切实做好疫病的预防和免疫注射工作。对发病畜禽及时隔离,防止感染其他健康畜禽而造成更大的损失,同时做好护理和治疗。病死畜禽要按国家相关法规及时进行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切忌私自出售。对不明原因疫情,就应及时请求当地畜牧兽医部门协助确诊和处置。(5)调整经营策略 为了减少干旱损失,规模养殖户可在经营策略上作些调整,如适当提早畜禽出栏时间,对已过了产蛋高峰期的家禽提前淘汰等。如家畜还小,又不能解决饮水问题的,则可适当缩小养殖规模,出售部分幼畜和幼禽。(6)合理调整畜禽结构和生产节律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部分受旱严重地区的养殖户大量淘汰种畜禽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旱情过后,畜禽市场价格可能上扬,而种畜禽的生产周期较长,恢复慢,会错失市场良机。比较合理的做法是,适当调整养殖结构和生产节律,如适当推迟畜禽的配种时间以减少幼小畜禽的存栏数,减轻用水压力,这样才可以保存生产实力,将旱情的影响降低到最小。(7)关注气候变化,防止多种极端气候因素对畜禽的影响 在抗旱减灾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气象信息,如出现霜冻的气候,要注意加强畜禽的防寒保暖工作;如出现异常高温气候,要注意加强畜禽的防暑降温工作,防止多种极端气候因素对其的不利影响。第三部分 集水农业技术20.什么是集水农业?其主要类型有哪些?

集水农业就是采用工程或农艺措施聚集天然降水、拦截雨季径流,为农业生产和人畜饮水服务的技术措施,包括雨水的收集及高效利用技术,主要是将无效降水尽可能地收集起来,存于“人工水窖”,用于农业生产。集水农业已有许多成功的范例,如甘肃省实施的“121雨水集流工程”(每户建100平方米左右的雨水集流场,打2眼水窖,发展1亩庭院经济),内蒙古自治区实施的“112集雨节水灌溉工程”(1户建1眼旱井或水窖,采用坐水种和滴灌技术,发展2亩抗旱保收田),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窖水蓄流工程”,陕西省的“甘露工程”等雨水集蓄工程。

由于雨水集蓄工程一般规模小,分布较散,不会造成不利的环境影响,且有利于生态保护,因此,在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西南地区,特别适合开发雨水资源,实现秋水春用,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除此之外,现代集水农业的发展必须以高附加值、具有区域特色和地域优势的作物种植为起点,发展特色农业,通过特色农业的发展,整体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区域经济的发展来促进和带动现代集水农业的进一步发展。21.什么是田间工程集水技术?

田间工程集水技术是指对自然坡面、沟道、院场、道路等天然集流场和人工集流场产生的径流,进行人工聚集和蓄存的技术措施,包括人工集流场和蓄水系统的水窖、池塘、涝池等。22.集流场是如何规划的?

广大农村都有公路或乡间道路通过,不少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房前屋后一般都有场院或一些山坡地等,应充分利用这些现有的条件,作为集流面,进行集流场规划。在现有集流场面积等条件不具备时,应规划修建人工防渗集流面。若规划结合小流域治理,利用荒山坡作为集流面,则要按一定的间距规划截流沟和输水沟,把水引入蓄水设施或就地修建谷坊塘坝拦蓄雨水。用于解决庭院种植灌溉和生活用水的集流场,首先应利用现有的瓦屋面作集流场。若屋面为草泥材质,则应考虑改建为瓦屋面(如混凝土瓦)。当屋面面积不足时,应规划在院内修建集流场作为补充。有条件的地方,尽量将集流场规划于高处,以便能自压灌溉。23.蓄水设施是如何规划的?

蓄水设施分为蓄水窑窖、蓄水池和塘坝等类型,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土质、集流方式及用途进行规划布置。用于大田灌溉的蓄水设施要根据地形条件确定位置,一般应选择在比灌溉地块高10米左右的地方,以便于实行自压灌溉。用于解决庭院经济和生活用水相结合的蓄水设施,一般应选择在庭院内地形较低的地方,以增加集雨效率和取水方便。为安全起见,所有的蓄水设施位置必须避开填方或易滑坡的地段。在规划一个或数个蓄水设施时,两个蓄水设施之间的距离应不少于4米。公路两旁的蓄水设施应符合公路部门的排水、绿化、养护等有关规定。蓄水设施的主要附属设施如沉沙池、输水渠(管)等,应统一规划。24.如何设计雨水集流场?

利用当地条件集蓄雨水进行作物灌溉时,首先应考虑现有的集流面,如沥青公路路面、乡村道路、场院和天然坡地等。现有的集流面面积小,不能满足集水量要求时,则需修建人工防渗集流面来补充。防渗材料有很多种,如混凝土、瓦(水泥瓦、机瓦、青瓦)、天然夯实坡面、塑料薄膜、片(块)石衬砌等,要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集流效率高和工程造价低的原则选用。在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小流域治理,利用荒山坡地作为集流面,并按设计要求修建截流沟和输水沟,把水引入蓄水设施。25.如何设计截流输水工程?

对于因地形条件限制,距离蓄水设施较远的集流场,若考虑长期使用,则应规划建成定型的土渠。若经济条件允许,则可建成“U”形或矩形的素混凝土渠。

利用公路、道路作为集流场且具有路边排水沟的,截流输水沟从路边排水沟的出口处连接修到蓄水设施。路边排水沟及输水沟应进行防渗处理,枯水季节应注意经常清除杂物和浮土。

利用山坡地作为集流场时,可依地势每隔20~30米沿等高线布置截流沟,避免雨水在坡面上漫流距离过长而造成水量损失。截流沟可采用土渠,坡度宜为2%~3.3%。截流沟应与输水沟连接。输水沟宜垂直等高线布置,并采用矩形或“U”形素混凝土渠或用砖(石)砌成。

利用已经进行混凝土硬化防渗处理的小面积庭院或坡面,可将集流面规划成一个坡向,使雨水集中流向沉沙池的入水口。汇集的雨水较干净时,也可直接流入蓄水设施,而不另设输水渠。26.适合西南地区的水窖类型有哪些?结构组成分别是什么?

以贵州为中心的云南、四川、广西、湖南、湖北、广东和重庆等地区,分布着世界上最大的一片裸露型岩溶区。该地区的水土资源不配套,可溶岩造壤能力低,水源漏失现象严重,生态脆弱。从1997年开始,各级政府积极引导,加大力度在岩溶石山区修建水窖,缓解了岩溶山区枯水季缺水问题。水窖是山区居住分散、水源缺乏地区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切实可行的办法,也是解决旱地灌溉的措施之一。

水窖作为农村的地下集水建筑物,其容积大小受当地地形和土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当地土质条件好、土壤质地密实,开挖水窖容积可以适当大些;而土质较差的地区,如沙土等,如水窖容积大,则容易产生塌方,有些地方甚至因土质条件差而不宜建水窖。

选择水窖(窑)的位置应因地制宜,综合考虑窖址的集流、灌溉和建窖土质三方面条件。水窖应选在灌溉农田附近和引水、取水都比较方便的位置。山区要充分利用地形高差大的特点,多建自流灌溉窖,同时窖址应选择在土质条件好的地方,避免在易产生山洪的沟边、陡坡、陷穴等地点打窖。不同土质条件的地区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窑型结构。

传统形式的水窖有井窖和窑窖2种,井窖又可分为瓮窖和缸窖,此外还有改进式水窖。

瓮窖窖形整体为拱形,比较坚固,容积大,能把水蓄满,适用于高原和丘陵地区土质较好的地方使用。窖筒直径70厘米,深1~2米,旱窖深3米,水窑呈锅底形,深5~7米。瓮窖和缸窖示意图

缸窖是在山区靠近崖根处挖的一种水窑,其容量大,建造技术简单,施工容易,出土方便,还可自流引水,取水方便。缸窖要求地形有崖坎,单向拱。主要结构为窖门、窖顶和水窖3个部分。窖顶一般矢跨比1:2,跨度3~4米,矢高1.5~2.5米,窖长8~15米。蓄水部分为上宽下窄的梯形,边坡竖横比一般为8:1,深3~4.5米,底宽1.5~4.5米。

改进式水窖设计比较科学,并附有手压式抽水泵等设施,便于抽水灌溉。上述传统水窖一般采用自然土拱窖和胶泥三合土等防渗材料处理,而改进式水窖则主要采用混凝土拱窖和水泥沙浆作防渗处理。缸窖和改进式水窖(混凝土整体薄壁水窖)结构示意图27.水窖如何建造?

水窖的建造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窖身开挖。水窖开挖由人工进行。传统自然土拱盖和胶泥防渗处理的水窖开挖程序为:先挖窖筒和旱窖,挖至蓄水部分后挖扣带和麻眼。扣带沿水窖最高处环绕窖壁一周,口宽8厘米,深15厘米,以15度角向下倾斜。麻眼间距20厘米,“品”字形布置,口径8厘米,深15厘米,微向下斜,以便塞入胶泥,钉窖防渗。崖坎窑窖开挖,先刷齐崖面,再挖宽高各1.5~2米、深2米的窖门。窖门开好后,就向内挖窖,先挖窖顶,再挖窖身。

采用各种形式的水泥窖盖时,施工程序为:在窖址处开挖窖盖状的土模并抹光;在土模上架放钢筋;浇抹水泥窖盖;洒水养护21天,在水泥窖盖上回填湿土并夯实;从窖口处开挖窖体并自上而下进行窖体防渗处理,直至成型后灌少量水并封闭窖口。

第二步,窖壁防渗。水窖防渗多用胶泥捶、三合土或水泥抹面。

①胶泥捶:防渗材料主要为红胶土,掺和部分黄土,其颗粒组成要求沙粒、粉粒、粘粒的比例为1:2:1较好。掺料拌好后,加水浸泡透,搅拌均匀。用水将窖壁洒湿,开始用胶泥塞进麻眼钉窖,窖钉打好后及时捶打,需捶20遍左右,干容重达1.7克/立方厘米为止。捶成后的厚度,上、中、下和底部依次为2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最后,倒几担水并加盖,保持窖内潮湿,防止干裂。

②三合土抹面:用白灰、细沙、胶土三合土,其体积比为1:1:3。

③水泥抹面:所用材料有水泥、白灰、沙子。白灰沙浆体积比为1:(1.5~2),水泥沙浆体积比为1:(2~2.5)。先用白灰沙浆打底,接着用水泥沙浆抹面,再用水泥浆漫一层,水泥浆漫至窖口,以增加有效容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