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企业创新创业“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2 15:21:49

点击下载

作者:中关村人才协会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关村企业创新创业“迹”

中关村企业创新创业“迹”试读:

PREFACE 序

作为高科技的代名词,中关村一直是我国创新创业的引领者和风向标。从1988年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前身的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建立,到如今形成“一区16园”齐头并进、综合发展的格局,可以说,中关村本身就是“创新创业”的一个成功范例。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中关村是我国科教资源和高端人才最密集的区域,在这一区域内,密布着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200余家科研院所和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为代表的30余所高等院校,正是这些科研机构和大学的杰出科技人才及研究成果,为中关村企业创新、创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短短20余年间,中关村培育了一批如联想、百度、小米这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知名公司,同时也涌现出了柳传志、李彦宏、雷军这样具有标志性影响力的创业人物。更为重要的是,在日积月累的探索和实践中,中关村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并由此产生了一批又一批成功创业的人物和企业。在岁月的积淀中,这些创业者和他们的创业经历都已经固化成了中关村传奇和象征的重要部分。

如今,80后、90后已经成为中关村创新创业的生力军。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那样,“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在前辈创业精神的引领下,这些年轻而又极具活力的创业者,有朝气、有想法,敢挑战、敢试错,不墨守成规、不害怕失败,已经成为中关村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新创业者源源不断地涌入和正常地吐故纳新,构建了中关村创新创业的健康新生态。

中关村人才协会牵头出版这本《中关村企业创新创业“迹”》,邀请我作序,我深感荣幸。我长期在中国科学院工作,中国科学院与中关村有深厚的缘分,有无数中科院人的精彩人生都绽放在中关村这片热土上,深刻影响了中关村的创新创业史,可以说没有中科院,中关村的历史、现在与未来均会不同。因此,这本书我一气读来,既觉得亲切,又有很多感动与感慨!在本书中,既有像“360”和“中文在线”这样的上市公司,也有很多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既有创新型人物的典型事迹,又有创新型企业的成长历程。这些创新创业故事,涵盖了创新型产品的研发、创新型商业模式的探索、创新型管理的运用、创新型文化的推广……所有这些,既展示了创业者和企业的风采,又是中关村创新创业成果的集中体现。正所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创业也是一个慢慢求索和蜕变的过程。在本书的案例中,相较于创业者们成功后的春风得意,我更看重的是他们在遇到艰难阻碍时的百折不挠。在挫折和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的冲刺和腾飞积蓄能量,在千百次的头破血流之后仍不放弃对理想的坚定和执着,这才是创业者们最可爱之处,也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地方。

在中关村,普通的创业者通过个人的努力而改变命运,这不仅是某个人和某个群体的励志案例,更可以推而广之,在社会中引导和传播一种奋进、创新、进取的精神,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创新创业的热潮中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天的中关村,在吸引更多创业者的同时,创新方式也在与时俱进,创业服务也在日趋完善。目前,涌现出了创业咖啡、创业一条街、众筹等创业及创业服务新形式,为中关村现在和未来的创新创业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在这其中,很有可能诞生改变我们未来的人物或企业。

我很期待并深信不疑:未来的中关村,将涌现出更多世界级的创业者和创业企业!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执行院长 汪寿阳

Ⅰ 人物篇

一、童之磊:中文数字出版的领跑者

引言:

学生时代,他创办“易得方舟”满载数字版权热望;

互联网寒冬,他借力“被收购”躲进温室潜心研发数字图书馆;

二次创业,他带领中文在线发力手机阅读风生水起;

政策暖春,他瞄准数字教育掀起教育信息化新热潮;

他就是创业先锋童之磊。

随着3G/4G网络的建设发展和无线网络的覆盖,在大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子书产品快速普及的今天,电子阅读正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接受和喜爱。回顾中文数字出版十几年来的发展,“中文在线”的创始人童之磊无疑是最好的历史见证者。作为国内起步最早的中文数字出版人,他的创业历程同时也是中文数字出版发展史的缩影。目前,童之磊领导下的“中文在线”是国内最大的正版数字内容提供商之一,旗下有2 000多名签约作家和30万名网络作家,与全国近300家出版机构合作,已经形成了“一种内容、多种媒体、同步出版”的全媒体出版模式,是中文数字出版领域里当之无愧的佼佼者和领跑者。

谈到创业体会,童之磊认为创业不易,但创业经历绝对是一笔人生财富。他说;“创业,我觉得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选对方向。中文在线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数字出版的领导者,是因为1999年大家都不看好数字出版的时候,我们预先看到了未来和方向。当时很多人问我,你有很好的工作机会,为什么要坚持去创办一个小公司。我曾经想过,我们能提供这样一个机会,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方式、获取任何想要阅读的内容。我觉得这个真的是很了不起的革命,是在做一件改变人类生活的事情。”选对方向的先行者

童之磊的创业之路要追溯到1999年。当时互联网风潮正盛,童之磊还是清华大学的在校生,凭着一份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第一名的商业计划书,童之磊和他的同学团队拿到了660万元的风险投资。在清华园学研大厦简陋的办公室里,国内大学生门户网站“易得方舟”诞生了,年仅24岁的童之磊被称为中国最年轻的总裁,而中文在线的前身正是“易得方舟”的读书频道。童之磊当时的想法是,读者在网上免费看书,而作者却收不到一分钱,这种“单赢”的局面必定不可持续,如果采用“先授权,后传播”的数字出版模式,把传统的纸质图书出版用数字形式转化到互联网上来,实现传统出版模式和数字出版模式的融合发展才是大势所趋。数字出版的创新型商业模式引起了很多VC投资者的关注,并表现出了强烈的投资意愿。2000年,童之磊创建了“中文在线”,正式吹响了向中文数字出版业进军的号角。

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业热情,童之磊和他的团队四处联系,一家一家地登门拜访国内知名作家,向他们解释什么是数字出版,请他们授权给中文在线,允许把他们的作品放到网上去。也许是被童之磊的真诚和执着所打动,也许是出于对清华大学生创业的支持,令童之磊欣喜的是,授权工作进展得非常顺利,作家们对数字出版都非常支持,很多作家把自己的作品倾囊相授,这使得童之磊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签约了上百位知名作家。多年以后,童之磊仍然清楚地记得老作家从维熙的当场签约,以及他在《北京晚报》发表的文章《来自天堂的文学使者》,说清华大学的学生给他带来了数字时代的福音。作家们的支持给了童之磊莫大的鼓励,让他终生难忘。遭遇互联网的冬天

2000年5月,童之磊召开了盛大的新闻发布会,宣布中文在线公司成立,正式进军数字出版。新闻发布会开得非常成功,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现场主持,余秋雨、余华等知名作家专程前来捧场。可是,随后的融资之旅却是始料未及,中文在线可谓生不逢时,刚刚创立就赶上了互联网的冬天。就在一个月前,科技股的风向标纳斯达克崩盘了,从5 000多点一路狂泻到1 000多点,互联网泡沫从美国迅速破灭到中国,原本有投资意向的VC投资人纷纷转变了态度,没有人愿意为中文在线投钱了。中文在线还没来得及施展拳脚,就遇到了生存危机,因为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尚不能盈利,缺少资金支持的公司团队最后只剩下3个人。为了维系公司生存,童之磊先是自己垫钱,然后是四处找人借钱,想方设法、竭尽所能地压缩开支,那段时间他每月只拿1 200元的工资,出门只坐公交车,几个人吃饭只点一个菜……即便是这样,还是保证不了中文在线的正常运转。再后来,他不得不为别的企业作咨询项目,用每月挣来的几万元咨询费来养活公司,那是童之磊创业过程中最困难也最难熬的时期。

2001 年下半年,童之磊遇到了中国香港泰德时代集团的董事长陈平。经过磋商,2001年10月,作为加盟的先决条件,泰德时代正式收购了中文在线,童之磊成了泰德时代的执行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同时还是中文在线的总经理。在泰德时代近三年的时间里,中文在线以“打点滴”的方式维持着基本运营,但公司的发展却是原地踏步,童之磊几次想借泰德时代的平台优势发展中文数字出版,都因为与泰德时代的战略发展方向不符被否决了。“蛰伏期”的耕耘

在中文在线的“蛰伏”期里,童之磊始终坚信,中文数字出版一定有巨大的市场空间。那么,哪里才是数字图书市场的突破口呢?经过调研,童之磊发现全国有3 000所公共图书馆和1 000所大学图书馆,而中小学有40万所,中小学校园对“数字图书馆”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当时,许多中小学因为教育经费有限,校园图书馆建设相对滞后,普遍存在图书匮乏的现象;与此同时,国家教育部每年有200亿元到300亿元的投入在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其中大部分经费投在了硬件建设上,10万余所学校开设了电子教室,但因为内容资源缺乏,电脑的闲置率很高,有的甚至成了摆设。如果能利用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基础,结合中文在线数字出版的资源优势,打造出省空间、大容量、多媒体、检索快、成本低、好管理、易维护的数字图书馆,就一定能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

国外在1993年就有了“数字图书馆”,可在2000年的国内,“数字图书馆”还是个十足的新鲜事物,虽然“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投入不到传统图书馆的1/5,但是推广的过程依然非常艰难,市场的拓展远没有想象中的顺利。童之磊先是和教育部的领导谈,反复沟通交流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功夫不负有心人,“数字图书馆”最终得到了实质性支持,2002年,童之磊担任教育部“十五”规划专题项目“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研究组组长,通过对上千所学校的调研和数百所学校的测评,中文在线推出了国内首个针对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此后,童之磊和他的团队在全国寻到了174所重点实验学校开展协作,进行了为期半年到一年的试点。在全国各地为上万名校长、图书馆馆长、老师开展数百场次的培训,经过大量扎实的基础性工作后,终于让越来越多的人慢慢地熟悉、接受并喜欢上了“数字图书馆”。在教育信息化大潮的推动下,中小学校园对“数字图书馆”的需求越来越强,建设“数字图书馆”成为了教育部的工作重点。二次创业后的快速发展

2004年5月,童之磊将自己在泰德时代的股份全部折现,以管理者回购的形式将中文在线“赎了回来”,他和他的团队离开了泰德时代集团舒适的办公室,回到了熟悉的清华园学研大厦。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童之磊说感觉就像回家一样。二次创业的童之磊思路非常清晰:中文在线的上游是出版社和作者,中文在线把他们授权的作品制作成电子图书,然后通过手机、互联网、电子图书馆、专门的知识媒体把版权提供给不同的用户。很快,中文在线就在童之磊的带领下迅速发展成了全国最大的数字出版服务提供商,全国出版机构中有一多半和中文在线进行了合作,旗下的原创网络小说网站17K.COM更是做得风生水起。

2005年,凭着对电子阅读大趋势的敏感判断,中文在线开始进军手机阅读领域,成为国内首家做手机阅读的公司。当时大屏智能手机尚未问世,手机屏幕普遍偏小,每屏仅能显示一百个字,也就适合看看“手机报”的新闻,用手机“看书”的人还不多,但童之磊敏锐地感觉到,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已经打破了传统阅读习惯,人们更喜欢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随时随地的阅读,手机作为一种普及的通信工具,是未来最重要的媒体终端,手机阅读必将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时尚。童之磊看准了手机阅读的发展趋势,抢先着手布局,和电信运营商联手开拓手机阅读业务。2006年,中文在线和中国移动合作在移动梦网推出了“移动书屋”,用户呈爆发式增长,很快就发展了数百万读者,手机阅读成为中文在线2006年增长最快的新业务。2007年,国内最大的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开始尝试做手机阅读基地。2008年,中文在线中标和浙江移动共建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截至2014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手机首次超越PC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阅读平台。未来瞄准数字教育

经过十几年扎实稳健的努力,中文在线帮助4万多所学校建立了“数字图书馆”,拥有数字内容20多万种。2009年开始实现盈利以后,中文在线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2011年至2013年,营业收入从1.5亿元增长到2.2亿元,连续三年的高复合增长率让股东们非常满意。童之磊没有止步于已有的成绩,他始终认为,从出版业的角度看,教育始终是最大的市场,那么如何找到教育市场的新蓝海呢?童之磊觉得,数字出版即将改变教育和学习的方式,这是一次新的革命性创新,他说:“以前的教育是单向的,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宣灌内容。而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可以把原来以老师为核心的学习变成以学生为核心,而且可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比如说某个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掌握得不好,系统就会让他多做几遍。这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

正是看好了数字教育的广阔发展空间,童之磊将中文在线未来的发力方向之一指向于此。通过数字化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以更多更有趣的交互方法来学习,改变学校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目前,“中文在线”与上海等地有关单位合作,准备以教材教辅这一核心数字资源为切入点,开展“数字教材教辅平台”试点的建设和运营,将让广大中小学生及其老师、家长方便地获得数字版本的教科书和学习资料,并用硬件+软件的方式来进行学习。

回顾自己的创业历程,童之磊觉得有两个因素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首先,是幸运地赶上了网络和移动终端的发展大潮。过去的10年,从拨号上网到光纤宽带,从GSM到3G/4G,从有线到Wi-Fi,通信网络一直处于快速建设发展期,而大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各种电子书产品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出现,让数字阅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越来越好的阅读体验使越来越多的读者改变了传统的阅读习惯。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版权立法环境的改变。盗版一直是制约中国数字出版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国家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视,是对数字出版行业最大的支持。2001年,信息网络传播权写进了著作权法,随后又出台了相关司法解释,网络版权保护开始有法可依。2006年,国家颁布实施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明确了在网络上的版权也要保护,此前一直困扰作者的网络版权问题终于得到了法律的保护。2010年,国家进一步明确了网络盗版也要追究刑事责任,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正逐渐变得越来越好。

个人简介:

童之磊,1975年出生于云南,1993年考入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1998年获清华大学工学、管理学、法学三个学位,2000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与清华大学联合培养的国际工商管理硕士(IMBA)学位,是国内最早的大学生创业者之一,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冠军队队长。2000年发起成立中文在线,现任北京中文在线数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童之磊担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教育界别秘书长,中国版权协会副理事长、反盗版委员会主任,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全联书业商会副会长,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非国有书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新闻出版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出版协会常务理事等职务,主持承担了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网络出版发展状况与预测分析”子课题研究,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课题专题项目“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和“十五”课题专题项目“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研究等。曾获世界经济论坛2014年度“全球青年领袖”、2014年“首都劳动奖章”“2014年度民营书业创新人物”、第27届北京青年五四奖章、“2012年中关村十大年度人物奖”“2011中国版权产业风云人物奖”“2011中国CEMEGA百名最活跃年轻创业家大奖”“2010年度最佳数字出版人”“2008-2009年度数字出版先进个人”等奖项。

二、周鸿祎:互联网思维的“布道者”

引言:

他不管三七二十一成为把英文网址刻上中文标签的第一人;

他插上天使的翅膀托起更多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创业梦想;

他携“360公司”首开免费模式一举夺得互联网安全卫士头衔;

他自创互联网方法论转战硬件江湖把企业做成了一本畅销书;

他的名字叫周鸿祎。

2014年,周鸿祎出书了!他的首部著作《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一经发布,就被称为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的必读本,一度成为占据各大图书排行榜榜首的畅销书。在这本书里,他对互联网思维总结出了四个关键词:用户至上、免费模式、用户体验、颠覆式创新,并由此提出了四个问题:

为什么互联网时代企业要尊崇“用户是上帝”,而不仅仅是“客户是上帝”?

为什么互联网时代口碑特别重要,怎么创造、积累和传播口碑?

为什么互联网是“羊毛出在猪身上”的免费商业模式?

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或者互联网创业,应该从什么角度进行怎样的创新,才能快速、灵活、有效地获得市场,并避免行业巨头的挤压?

周鸿祎不是作家,而是一位实干家。从3721创业到就任雅虎中国总裁,再到后来转型天使投资人并执掌360公司二次创业,他用自己的一步步实践书写了这本《方法论》中关于互联网创业的真知灼见,用一个个案例回答了这四个问题。那么,周鸿祎的互联网方法论究竟是什么?这要从他的创业人生说起。在“3721”的无畏岁月

2015年初,周鸿祎和一批年轻的创业者去看了《鸣梁海战》。这部电影讲的是明朝时期,朝鲜名将李舜臣率领12艘军舰击败了日军水师300多艘军舰的故事。“以小搏大,敌我力量如此悬殊,为何能打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聚焦,一个就是创新。”按照周鸿祎的解读,李舜臣选择了一个最狭窄的海峡,敌人的船再多,一次只能放10条,因此,300多艘船的攻击力,仅仅等于“10”,这就是李舜臣的“聚焦”。当然,除此之外,在鸣梁海战中,最后是“水”帮了大忙,这种战法就是李舜臣不同于其他作战派的“创新”。

周鸿祎的分析当然不是“就影片说影片”这么简单。在他看来,“聚焦”是创业者需要学习的重要思维。因为创业之初,一定有更加强悍的巨头,比你有钱,比你有人。和这些巨头对抗,创业者就要学会聚焦在一个特别深的领域,聚焦的点要特别小,范围要特别窄,让自己的战场变成一个“海峡”,寻求单点突破,只干一件事,只干一个产品,只干一个功能,调动所有的人力,做一个拿得出手的、能够做到极致的创新产品,才能以小搏大、杀出重围。

回顾在3721的创业历程,周鸿祎有点像李舜臣。

1995年始,周鸿祎从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系统工程系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于方正集团,先后担任程序员、项目主管、部门经理、事业部总经理等职。但是按部就班地工作与升迁并不能让他安于现状。“1997年时,只有一些业内人士和发烧友上网,他们需要在IE地址栏中敲上一串编码,没有人能够记得住。于是,我便产生了让中国人利用中文网址上网的想法。”周鸿祎说。当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很多中小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购买了域名,但人们往往记不住一长串复杂的英文域名,导致网站访问者寥寥无几,达不到宣传效果。如果有一种不必记住复杂的英文域名就能顺利访问网站的软件该多好?既方便上网查找资料的人,也使得企业的网站获得更多的访问量,推广企业的产品和形象。企业用户购买了自己的网络实名服务后,网民就能够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企业名称找到企业网址。

想到这些,周鸿祎再也按捺不住自己想做中文网址的冲动。他梦想着创建这样一种软件,让当时不太懂得电脑甚至英文不太好的用户,都可以轻松上网。但这个想法却在很长时间内被人耻笑,认为其商业模式太简单,根本没有商业价值。

不过,为了完成“让中国人能用自己的母语上网”的理想,周鸿祎很坚定,“不管三七二十一”,偏要聚焦在这个“简单”的模式上创新。1998年10月,28岁的周鸿袆创业了。同年,该公司推出3721网络实名的前身——中文网址,开创中文上网服务之先河。1999年,公司正式提供网络实名中文上网服务。此后,“中文关键词搜索”技术所带来的网站实名服务覆盖了当时90%以上的中国互联网用户,每天使用量超过约8 000万人次,并逐步拥有超过60万家企业客户,占据中国付费搜索市场40%的市场份额,居于绝对领先地位。

2001年,3721公司在中国互联网企业中率先宣布盈利。2003年11月,雅虎公司宣布并购3721公司。2004年1月,雅虎出资1.2亿美元购买了中国香港3721公司。2004年3月,周鸿袆就任雅虎中国总裁,全面负责雅虎及3721公司的战略制定与执行。在周鸿袆任职期间,雅虎中国推出了“一搜网”、1G免费邮箱等多项互联网业务。“天使投资人”的华丽转身

2005年8月,周鸿祎在执掌雅虎中国18个月后功成身退。就在外界猜测他下一个创业点在哪里时,周鸿祎却华丽转身,以投资合伙人的身份正式加盟知名风险投资机构IDG (国际数据集团风险投资基金),试图去帮助国内众多中小企业获得快速发展的机会。“风险投资不仅给互联网创业公司带来资金,还带来与西方资本市场对接的游戏规则,诸如公司管理理念、资本架构等。”周鸿祎说,自己在创建3721的时候就得到过风险投资人的大力帮助,这让他对风险投资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巨大贡献深有感触。在他看来,创业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但投资比创业更有意义。如果只是自己去创业,只能做一件事,但如果学会投资,投很多公司,就能同时做很多事。

不过,刚刚加入IDG半年多,周鸿祎就在复杂的财务调查中看到自己并不适合做这样的风险投资人。与复杂烦琐的风险投资相比,他发现自己更愿意、也更适合去关注一些还未进入风险投资法眼的早期的公司。于是,周鸿祎很快从机构出来成立了自己的投资公司,成为一名“天使投资人”,希望专门帮助那些刚起步、甚至只有几个人或者仅仅有想法的互联网、IT公司找准自己的定位、发展。

当然,刚刚插上“翅膀”的周鸿祎也有过被创业者一阵“忽悠”就头脑发热的时候。他曾经自嘲地介绍自己最离谱的一次投资经历——投资羊奶。当时,一位创业者找到周鸿祎说要做羊奶项目,并且称自己掌握了可以给羊奶去除膻味的专利,而且羊奶最接近人奶的营养价值,并且羊比牛易于饲养,可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但事实上,这仅仅是创业者的一个故事,其公司问题百出,不到一个月就说“钱花没了!”

谈起这次“冲动的惩罚”,周鸿祎得出结论:做天使投资人不能凭想象,也不能凭热情,更不能冲动!此后,他又相继投资了近10个项目。尽管其中有一半都“交了学费”,不过他认为这是一个正常比例,并且失败的项目也让自己“学有所得”:第一,不熟不做,如果不熟悉,真的把钱放进去,好比买彩票;第二,有时明明不太看好一个项目,但碍于朋友情面,出于友情投资,失败率也非常高;第三,太冲动,光看项目不看人,或看人看得不准,以赌的心态去投,失败得也较快。

找到失败的原因,成功的概率就会提高。作为一名从创业者转型过来的天使投资人,周鸿祎的投资风格便是带着自己创业的经验阅历,尽可能多地为创业者提供方方面面的帮助,尤其在公司初创阶段,他不仅是个投资人,更是一个创业者。

他的投资对象之一是迅雷。迅雷刚起步的时候,用户比Flashget(软件下载网站)的用户少很多,而第一个版本做得又很像Flashget的界面,周鸿祎就让他们寻找差异化,最终做出了让普通用户都感觉很好用的软件。同时,他还给迅雷下载提出了转折性的建议。即改变下载软件的定位,改变了用户以前要下载什么就去软件下载网站搜索的习惯,让迅雷开发出用户打开软件之后就知道能下载什么,并做了很多下载资源的导航,于是迅雷的下载使用率明显提高。

如今,迅雷、Discuz!酷狗等多个知名的互联网产品都成为周鸿祎“天使投资人”角色下的成功案例。“张朝阳创业的时候,尼葛洛庞帝一共给了他不到十万美元,是一个典型的微天使、微投资,但是他改变了张朝阳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互联网的格局。中国应该有更多的‘微天使’和‘微投资’。”周鸿祎看来,每个投资人应该抱有“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心态,投不了一百万元,投五十万元或者十万元,也许这点钱就能改变一些创业者的命运,就可能给年轻人一些帮助。当然,天使投资的风险也是应该理性投资的考量。周鸿祎建议,不管碰到多好的项目,投资人要设定一个最高限额;投资人的占比不要太高,否则可能不利于企业未来再融资。“对于天使投资人,一个游戏规则是不要越俎代庖。你可以为创业者提建议,但不要替创业者做决策。投资人得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辅助角色,这个企业不是自己的。”这是周鸿祎在微博上的一句感言。

最新的消息是,2014年11月,周鸿祎入驻天使汇,宣布对天使轮项目或给予100万~500 万元的财务帮助。此外,还将分享其在创业路上的经验教训,提供产品、市场、技术方面的指导,并提供行业资源方面的帮助。对周鸿祎感兴趣的创业者,尤其是电信及增值、游戏、IT、移动互联网及互联网领域创业者,均可以登录天使汇找到周鸿祎。二次创业推出“免费盛宴”

3721让周鸿祎体验到了创业成功的快乐,也让他有机缘做了“天使投资人”,但他始终有一个遗憾,似乎在冥冥中催促着他必须用新一轮创业去弥补。

2006年3月,在成为天使投资人后不到一年,周鸿祎看到自己投资的360公司虽然前后融到超过5 000万美元的资金,发展却并不顺畅。为了给许多跟随他来到360的雅虎老部下和一些因为看重他而投资360的投资人们一个交代,周鸿祎决定出任360董事长,“放下心态,把自己归零”,一头扎进二次创业。“那时流氓软件特别猖獗,接掌360后,我就想做一款反流氓软件的软件,来让大家知道我并不是被妖魔化的那样。”周鸿祎这一次决定做“安全之父”,并且扯起了“免费”的大旗。

2006年7月,免费软件“360安全卫士”横空出世,专门扫描安装在用户电脑里的恶意软件,并且帮助用户卸载流氓软件;

2007年1月,360安全卫士捆绑卡巴斯基杀毒软件,所有安装360安全卫士的用户都可以免费使用卡巴斯基半年,同年360还推出了软件管家服务,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安全免费的软件下载源,而且可以帮用户侦查到哪些软件在悄悄启动、哪些软件在暗地运行,提醒用户根据需求卸载;

2008年5月,“360安全浏览器”登场,它拥有全国最大的恶意网址库,采用恶意网址拦截技术可自动拦截挂马、欺诈、网银仿冒等恶意网址,独创沙箱技术,在隔离模式下即使访问木马也不会感染。

2009年,完全免费的360杀毒正式版与网民见面,彻底颠覆了整个杀毒行业的收费模式。这款基于云安全的杀毒软件创新性地整合了五大领先查杀引擎,为网民带来安全、专业、有效、新颖的查杀防护体验。

2011年2月,360游戏浏览器首发,成为互联网上唯一针对游戏玩家量身设计的浏览器,附有中国最大的恶意网址库,采用云查杀引擎自动拦截挂马、欺诈、网银仿冒等恶意网址,切实保障玩家账号利益。

2011年3月,一款客户端软件“360安全桌面”紧随其后。用户不仅可在桌面上进行快速登录游戏、一键关闭运行中的程序、安装应用,并具备一定的网页浏览功能,网民在方便应用的同时,还可尽享360安全卫士提供的后台防护。

当然,除了基于PC端不断开发的免费安全产品外,2012年以来,周鸿祎也一直在鼓励团队不断在日益火爆的“移动互联网”端寻求突破,相继推出一系列免费安全的“小神器”:

360手机卫士是一款免费的手机安全软件,集防垃圾短信、防骚扰电话、防隐私泄露、对手机进行安全扫描、联网云查杀恶意软件、软件安装实时检测、流量使用全掌握、系统清理手机加速、归属地显示及查询等功能于一身。

360手机助手拥有海量资源一键安装、绿色无毒安全无忧和应用程序方便管理等功能。

360安全通讯录让用户打电话发短信更方便,不再担心联系人信息会丢失。

360安全换机可在旧手机淘汰回收上打造最终安全闭环,在完成旧手机资料一键转移之后,彻底粉碎旧手机隐私。

免费怎么盈利?安全会不会大打折扣?这是周鸿祎执掌奇虎360以来常常遭遇的质疑。对此,他的回答是“依靠流量转化成收入”。

周鸿祎想做安全不假,依靠免费优惠用户的初衷也不假,但不得不说,他除了是一位“安全卫士”和“免费奇兵”外,还是一个“绝顶聪明的商人”。他介绍,360从创立至今先后开发出了四大收入来源,分别是:捆绑第三方杀毒分成收入、软件管家的第三方软件下载佣金收入、安全浏览器的网址导航收入和游戏浏览器的第三方游戏分成收入。前两项是奇虎360创业早期的主要收入来源,不过,自2009年推出免费杀毒以后,奇虎360的收入来源中绝大部分由后两项贡献,即网址导航和游戏分成收入。返身再战“硬件江湖”

2014年末,360继2012年做特供机失败后,再度杀回智能手机领域,向酷派投资4亿美元现金成立合资公司,持有合资公司45%的股权,周鸿祎出任合资公司董事长。

亲自上阵可以看出周鸿祎的热情和急迫,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对这两个智能硬件项目的重视以及再战硬件江湖的决心。

2015年1月13日,360联手磊科推出的“大户型”安全路由器P1刚一上市便遭到哄抢。无论是与苹果iPad同一材质的外观,还是270°的大转角旋转天线和30秒全自动路由器配置的卓越性能,抑或是六大安全防护功能和超高性价比,都让周鸿祎在这一款智能路由器上赚足了面子。

有业内人士将周鸿祎的这两次投资比喻为“孤注一掷”的绝杀。对此,周鸿祎觉得自己“任性有理”,因为任性的背后,是他互联网思维下的审慎。

以投资酷派为例。他曾在2014年平安夜的一封内部信中小范围地回应了外界的质疑:“我们坚定不移地去做手机,正是因为未来移动互联网的中心不一定是现在这样的手机。互联网飞速变化,快速迭代,创新在改变着人类生活和商业竞争。未来移动互联网的中心可能是智能汽车,可能是智能手表,也可能是你根本想不到的东西,但如果我们只甘于做旁观者,或者只作为布道者,那我们永远不可能有创新,永远不可能抢占潮头。”“像我这么倔强的人,还会回来。”这是周鸿祎在这封内部信中对自己的一句注解。不过,倔强的老周并不是一味蛮干,他会从过去失败的教训中悉心总结并尽力去规避风险。

周鸿祎自言,此前自己在智能手机和路由器的两次受挫,源于其与厂商合作紧密度不高,只做出了概念,但对硬件品质把控不足,对后期销售也缺乏控制。

当年做360特供机时,周鸿祎曾希望以360的流量与传统手机厂商的硬件相结合,在智能手机领域占领一席之地。但当时准备合作的一家手机大厂却在样机还未出炉时就变卦“下马”。此后,360特供机不得不依靠与海尔等二线手机厂商的合作推出。可当时360只专注于依靠流量卖货,对手机的品质并未严格把控,导致用户流失,使得360特供机最终功败垂成。“当初做硬件不够专注,只是想顺手‘捞一捞’。失败的经历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让我意识到用户体验的最终真谛。”周鸿祎说,他已经将这样的教训转化为经验,并且希望借助这两年累积的资金,对硬件进行更深入的布局,通过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360可对整个硬件链条有更深的把控能力。

其实,在投资酷派和磊科之前,周鸿祎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智能硬件上也有过几次成功的经历。2013年以来,他带领奇虎360陆续推出360儿童卫士智能手表、360随身Wi-Fi、360智能摄像机等一系列硬件产品。其中, 360儿童手表在三个月里实现了50万的销量;360随身Wi-Fi累计销量已经突破了2 000万,被称为“蹭网神器”。

当然,周鸿祎现在已经学会了借力,在眼界上,他也变得更开阔。谈及酷派、磊科的两次投资,他认为这都是“互联网企业向传统企业输血的过程”。在《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中他写道:互联网企业强调“用户至上”。不管有没有付钱,只要是用户,互联网企业就会给他提供最好的产品或者服务。而传统商业强调客户至上。企业为付钱的客户提供产品或者服务,不付钱就没有权利使用产品,没有权利享受服务。这是一个本质的区别。

因此,在“用户至上”的理念下,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意欲转型互联网的传统企业都必须了解,吸引用户基本上只有两个方法:一是免费扩大用户面,二是想方设法创造一流的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把贵的变得便宜,把收费的变成免费,把笨重的变得灵活,把复杂的变得简单,从而实现颠覆式创新。在这种理念和方法下,企业要生存,就必须要依靠好的产品说话,让好的产品变成营销载体。于是乎,互联网的方法论归根结底就变成了基于产品的方法论。

谈到新时期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关系,周鸿祎认为在竞争之外更多的是合作的机会。互联网企业利用自身的优势去帮助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共同打造良好的产业链,比一味地去攻击、叫板甚至恨不得对传统企业杀之而后快的做法显得更成熟和睿智。他希望360与酷派、磊科等这些传统硬件厂商的合作能够树立一个典范。“IOT(万物互联)是未来的趋势,汽车、插座、灯泡、耳环、手镯、眼镜等都将智能化,都将可以与网络连接。到那时,互联网将拥有网聚万物的力量,必然会产生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经营方式乃至新的组织架构。”周鸿祎坚信,互联网并不是消灭传统产业的破坏性力量,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产业只要实现深度合作,达成技术和产品上的整合,就能成为建设性的力量,就有能力打造健康的产业链。

周鸿祎表示,未来,360还将陆续推出更多的硬件,将延续与专业硬件厂商合作的模式,为IOT打好前站!

个人简介:

周鸿祎,360公司董事长。生于1970年10月,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青石镇边街村秀才湾人。1988年6月郑州八中毕业,1992年大学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计算机系,获学士学位,1995年研究生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系统工程系,获硕士学位。2006年创立360公司,是中国领先的互联网安全服务提供商。2011年3月30日带领360公司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

三、郜春海:城市轨道交通信号领域的领军人

引言:

高校从教,他历练为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的“列车超速防护”尖兵;

下海创业,他用自主创新的CBTC核心技术改写国内城轨“有轨无脑”历史;

创新不辍,他牵头开展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全自动驾驶系统和互联互通系统的研究;

执着追求,他扎根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无怨无悔;

他就是郜春海,城市轨道交通信号领域的领军人。

面对密度高、速度快以及大客流的快速增长而带来的压力,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技术(CBTC)无疑成为提高北京地铁线路运营效率的关键措施之一。如果把城市轨道交通看作一个有机生命体,那么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BTC)则是轨道交通的“神经与大脑”。

中国自主研制开发的CBTC信号系统被成功应用于北京的亦庄、昌平地铁线,标志着示范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同时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成功掌握该项核心技术并顺利开通应用于实际工程的国家。这项应用不但打破了国外大公司长期以来的行业垄断,改写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有轨无脑”的历史,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领域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创造这项历史的正是郜春海带领的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

2009年,时任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的郜春海出任该公司总裁。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始终践行对国产信号系统的忠诚与承诺,跨越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在同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了从理想到现实的升华!创业的艰难历程

1970年11月,郜春海出生于江苏省江都一个普通的农家,童年时代看过的一部电影《铁道游击队》让他对铁路充满了好奇。带着梦想,郜春海从乡村一步步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1989年郜春海考取了北京交通大学控制系铁路信号与控制专业,这时他才真正认识到了信号灯的作用。1993年,郜春海从北京交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当时,他只想安安稳稳地工作,踏踏实实地做事。“在这个行业待久了,你会逐渐改变一些想法。每一次引进国外新技术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国家真的在不断地‘受气’。因为要引进一个新技术,我们要放低姿态和尊严去和外国人谈,但即使这样,对方也不会把真正的核心技术卖给你。”郜春海说。

近十年来,北京乃至全国98%以上的新建或改造轨道交通线路均采用了最新的CBTC系统(基于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以北京地铁为例,不论是2号线和机场线的法国阿尔斯通CBTC核心系统、4号线的法国泰雷斯CBTC核心系统,还是10号线的德国西门子CBTC核心系统,通通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我很希望有一套我们自主研发的系统问世。”从那时开始,郜春海就下决心一定要做出一套属于中国自己的轨道交通控制系统。

在此期间,郜春海抓住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当时,北京交通大学负责承担了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列车超速防护”,这也是京九线超速防护信息移频自动闭塞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国内铁路信号与控制领域专家的带领下,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开始了艰苦的研发与试验工作,整个样机的研制、打造、试验均由他一人负责。

1995年,该项目攻关成功,并在1996年顺利通过了铁道部的技术鉴定,这更坚定了郜春海技术创新的决心和底气。这项技术创新大大提高了国内铁路和轨道交通列车运行的安全与效率,为中国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建设和运营奠定了基础。

1996年,北京地铁公司在国内第一个引入“列车超速防护”系统。作为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的首个案例,在郜春海的带领下,顺利完成了对地铁2号线的改造。初战告捷的郜春海加快了赶超国际先进的步伐,1997年他赴德国西门子进修三个月,在学到世界领先信号知识的同时,他还细心地发现了国外公司在管理模式上的先进性。2002年,郜春海参与了北京地铁与国外信号商项目引进谈判,老外技术封锁、敷衍了事的态度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就在郜春海满怀报国之志时,一个机遇摆在了他的面前,2004年开始,在承担北京市重大专项CBTC系统研究初期,针对国外核心技术的封锁,没有相关的技术资料,郜春海将自己封闭到一个度假村,不分昼夜地辛勤工作,一次、两次、三次的艰苦封闭之后,他的研究终于打开了局面,郜春海的思路源源不断地传到大本营,成为引领团队研发的指示灯。

郜春海带领研究队伍加班加点开展了CBTC系统核心技术的攻关工作,最终通过科委专家的验收,该系统的性能和功能指标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经过后期的3年努力,在郜春海的带领与不懈努力下,逐步形成了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交控科技是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国际上掌握CBTC核心技术并进行实际应用的高新技术企业。

发展到现在,交控科技已经拥有一个掌握CBTC技术的近400人的团队,建成了一个涵盖系统设计、研制开发、加工制造、测试验证、工程实施、售后服务全生命周期的轨道交通CBTC核心技术产业,实现了“北京创造”,建成了国内第一个轨道交通CBTC产业基地。创造的业绩成果

2008年,北京市科委启动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北京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核心技术研发及示范工程”,将亦庄地铁线路列为CBTC示范工程。将一项新的科技成果应用到地铁这样的轨道交通实际工程中去,犹如人类心脏的“搭桥手术”,既需要高超的工程科技创新能力,又要冒极大的风险。业主方为工程施工上了三重“保险”:首先是选择在刚开始运营时客流量不多的郊区线路亦庄线进行工程示范;其次是在这条线路上,除了国产的CBTC设备,其他设备都要采用质量最可靠的品牌设备,包括进口设备;最后,对于自主生产的CBTC设备质量及其工程施工的每一步都要进行国际安全认证,从而确保不出任何事故。

2009年,北京交通大学成立了专门从事CBTC系统产业化的实体企业——北京交控科技,郜春海担任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受命承担这一项目。据他回忆,工程示范和产业化的过程异常繁复,仅亦庄线示范工程实验室的案例测试记录就有十万余条,现场验证6 000多项,设计、测试文档达上千份、数百万字,工程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2010年12月30日,北京地铁亦庄线CBTC示范工程以及昌平线顺利开通,我国自主研制开发的CBTC信号系统被成功应用于这两条地铁线路中,解决了高密度列车动态追踪间隔控制、速度安全防护控制、高精度列车安全定位、功能安全数据双向通信、安全计算机设计5大制约国内轨道交通信号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

通过该工程的实施,系统的最小设计间隔时间可以缩短到90秒,极大地提高了地铁运力,与此前引进的国外同类产品相比,该技术具有安全、高效、准点、舒适、节能和更人性化等特点,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BTC信号系统示范工程取得成功,意味着具有自主化核心知识产权的CBTC系统已经成功实现了实验室、试验线到实际工程产业化的转化。我国成为世界上成功掌握该项核心技术并顺利开通应用实际工程的第四个国家!

作为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核心技术,CBTC系统的技术突破和工程化应用打破了国外大公司长期以来的行业垄断,改写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有轨无脑”的历史。自从有了北京交控科技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BTC系统,国外进口CBTC的价格从过去每公里1 300万元降至现在的800万元左右,中国交通科技工作者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迫使原本高高在上的外国技术低下了头。

2010年年底,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核心技术供应商的亦庄、昌平两线顺利开通,创造了一期全功能开通的佳绩。在全公司欢庆鼓舞的时刻,郜春海和他的领导团队高瞻远瞩地认识到,公司的CBTC产品体系中尚缺少不可或缺的关键性设备——计算机连锁及ATS系统,没有整套的信号系统,就会长期受制于人,必将面临在后续CBTC项目中被国外供应商“卡脖子”的风险。为了尽快降低风险,在上下目标高度一致的前提下,公司的连锁项目和ATS项目正式立项,其他公司需要三年乃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同类产品研发的项目,他们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即高质量完成,从而使自主创新的CBTC系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大家都忍不住感叹,只有在交控这样的团队,才能有这样的成就。

机遇总是和挑战并存。任何一个项目能否顺利完成,绝不是一个人、一个项目团队说了算的,而是整个公司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郜春海的带领下,交控科技集中优势兵力打硬仗,紧紧依靠一群有着共同理想与目标的员工,充分发挥他们开阔的思想、创新的理念、宽广的胸怀、积极的心态、认真的态度、坚韧不拔的精神等优势,刻苦攻坚,正是在这支团队的坚韧拼搏和亲密配合下,才使得交控人做到了其他企业想都不敢想的事。

交控科技一直在坚持着自己,坚持着认真做事的风格,对于安全大事,它绝不懈怠。城市轨道交通在大大方便了人们出行的同时,它的运行安全性也越来越重要,一旦发生事故,必将威胁到人身安全。交控科技在追求高效、创新的信号系统时,从成立之初就在坚定地走第三方安全认证的道路。英国劳氏铁路公司经过三年的全过程安全审核,于2010年5月为CBTC信号产品颁发安全证书,证书上写明CBTC信号产品安全功能满足最高安全等级SIL4要求。这是国内首次也是唯一获得国际通行的“CBTC系统产品SIL4级的独立第三方安全认证”。

郜春海多次提到,认证的那段日子,他们的产品受到了多方的审核,但是,他最终带领团队取得了英国劳氏认证证书,现在,这份证书已成为公司进入国际市场的敲门砖。

郜春海和他的团队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跟国际发展趋势,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探索“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道路,打破了国外信号控制系统核心技术的封锁和垄断,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重大成果转化和实现产业化提供了新思路。随着技术的日渐成熟,交控科技不断总结CBTC创新模式的经验,始终站在专业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深层次统筹考虑信号系统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以振兴安全控制系统产业为己任,正大步向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跨国企业迈进。

同时,郜春海和他的团队致力于建立符合城市轨道交通、磁悬浮、铁路三大领域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核心技术、产品与标准体系的自主创新,构建中国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产业途径,不断提高技术装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不断改善自主创新流程与规范,具备国际竞争的能力。联锁和ATS的开发只是冰山一角,为了肩上光荣的使命,使轨道交通更好地为国为民服务,实现信号系统的产业化,交控人集中全公司力量开展一体化信号系统设计大项目,在统一的领导和协调下开展了系统设计原则的整理及工具的研制,车载控制系统(VOBC)、区域控制器(ZC)、列车自动监督(ATS)、计算机联锁(CI)、数据通信系统(DCS)、列车自动驾驶(ATO)、维护支持系统(MSS)等产品的研制和改进,打造全功能最优化的信号系统产品体系。创新的文化与展望

郜春海对创新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认为,自主创新更主要的是要形成一个自主创新的文化。第一,要想做自主创新必须尊重质量,尊重安全;第二,自主创新要有方法、路径和途径;第三,自主创新要有一定的模式。切记,自主创新不是一两天就能实现的,它是一个持续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要风险可控,自主创新就要大步向前走。

在公司内部,郜春海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思想,将员工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平台,建立企业总裁与员工互动交流机制;建立企业培训中心,开发自主创新课程,不断加大员工的培养和能力提升,塑造了一批素质一流、技术精湛的精英团队。

目前,交控科技员工人数近400人,硕士以上学历者超过60%,20%的员工获得了高级职称。作为一个年轻、奋进、有激情的团队,交控科技在成立之初就引进了众多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将核心技术成功应用于实际工程中,成就了独树一帜的学院派产业基地。

信念,让交控团队用十年的时间进行铁路轨道交通信号领域的研究,并最终将自主研发的产品成功运用到亦庄、昌平、大连、重庆等线路;信念,让公司的产品从LCF-100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成为我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际领先水平、国内一流、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BTC核心技术及其装备的供应商;信念,还将支撑公司进行最佳化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的研究,引领国产轨道交通发展体系和标准的建设,实现轨道交通的综合自动化……

在员工的眼里,郜春海是个复合型人才,他懂人心、会管理,在公司内部推行“麦当劳”式的管理模式,以避免人员流动造成工作瘫痪或导致工作质量不可控。他时刻关注公司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着眼于更高远的目标。在他的带领下,北京交控科技完成了多个国家级项目的研发,攻克了制约信号系统的核心技术,获得了多个专利。

郜春海不仅重视对自身团队的建设,还希望与同国内信号系统企业共同进步。在公司外部,他倡导标准化和开放化,因为随着通信技术和COTS部件的大量使用,为城市轨道交通的路网运营提供了可能,为了降低建设成本和线路、车辆的资源共享及互联互通,信号系统的标准化和开放性将得到进一步的研究。

2010年一年的时间里,郜春海带领交控科技分别和国内地铁建设与运营公司、集成商、设计院、第三方安全认证方、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单位采取多种方式实现了合作交流、共同进步。他坚信只要国内各信号企业都朝着这个方向迈进,信号系统的标准化与开放化必将走向成功!这些优秀的文化凝聚着国产轨道交通人令人骄傲的业绩。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民族的轨道交通控制系统这一信念是支撑郜春海和他的团队走下去的力量。“我们大家虽然年轻,但我们有想干成事的心。亦庄、昌平战役我们已经顺利拿下,但是,还有更多的仗等着我们去打。”相信郜春海和他的团队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步伐会愈加坚定和稳健!我们更加相信中国地铁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自主创新之路明天会更加辉煌。

成为行业领军人物的郜春海加快了前进的脚步,下一步,公司将继续承担无人驾驶和低碳轨道交通的重大课题。从农家子弟到站在世界前沿的领军人物,郜春海一路走来,笃信“实业报国”,绝不是一句口号,为此,他将向更高的高峰迈进。

个人简介:

郜春海,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北京交通大学兼职教授、首任轨道交通运行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曾先后开展“列车超速防护ATP系统研究”“基于通信的城轨CBTC系统研究”“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控制车载系统研究”等多个国家重大项目研究,攻克了一直制约国内运行控制领域的ATP/ATO核心技术,建立了国内唯一的城轨半实物ATC系统仿真测试验证平台,并完成了国内首条城轨CBTC系统示范工程。2011年入选首批“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2012年入选北京市十大科技人物,2013年入选“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

郜春海从事CBTC研发工作20多年,首次提出城市轨道交通互通互换CBTC系统理念,使研发CBTC系统实现模块化;提出列车自动驾驶模型开发与仿真测试方法;提出了基于安全标准的列车自动防护系统车载设备设计方法;提出应用大数据的思想进行运营保障平台研究开发,对于系统故障进行预警。首次提出建设“透明厨房”理论实现研究成果的工程转化。

获奖荣誉:曾获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茅以升铁道科技奖。

四、陈杰:我“芯”飞翔

引言:

他经历了日本工业化浪潮的洗礼,一心攻研高性能芯片;

他回国圆梦,独立开发高端无线通信芯片并首秀海外,让国人扬眉吐气;

他单飞创业,屡次刷新中国低功耗、高性能摄像芯片像素值记录;

他就是陈杰,一位带着“中国芯”打破外国产品垄断国内市场的“搅局人”。

陈杰来自湖北应城,一个中部的小城。

1986年,陈杰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工学学士学位。1988年,由于成绩优异,正在攻读硕士学位的陈杰被选派到日本留学。留学日本,情系中国芯

1988年,日本GDP一度是中国的9倍之多,这也是中日两国发展差距最大的时候。这种随处可见的差距让初出国门的陈杰倍感压力,他希望有朝一日能用自己所学去改变贫穷落后的祖国。

在日本学习期间,陈杰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他恨不能分身去吸收所有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刻苦努力,陈杰获得了日本文部省奖学金,并分别于1991年和1994年顺利拿到了日本国立电气通信大学电子工程系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陈杰也想立刻回来报效国家。但是,经过冷静思考,他又犹豫了:自己出国的目的是什么呢?虽然现在学到了一些东西,也拿到了学位。但他也深知,以自己目前的能力要真正为国出力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特别是在日本这些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让陈杰有了完全不一样的见识: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只有学透它,才有可能超越它。陈杰觉得自己还没有学到核心的东西,他觉得留在科技水平更高的日本更能提高能力,等真正掌握了核心的东西,再回国出力也不迟。

方向确定之后,陈杰开始付诸实践。最初,陈杰在日本电气通信大学电子工程系任副研究员。1995年,陈杰进入日本一家做芯片设计的公司,并成为了先端VLSI设计中心高级项目负责人。这家公司虽然规模不算太大,但是技术却非常领先,尤其是上下游产业链合作的都是大名鼎鼎的世界级企业,而这正是陈杰最为看重的。他看到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