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机构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控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2 16:00:21

点击下载

作者:王晓春,张流波,李六亿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医疗卫生机构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控手册

医疗卫生机构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控手册试读:

前言

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数最多的国家。由于丙型肝炎患者症状隐匿,而我国丙型肝炎患者的诊断率和抗病毒治疗率均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在人群中存在大量呈隐匿状态的传染源,这些传染源有可能通过不安全注射、输入未经筛查的血液、消毒不严格的侵入性诊疗等不规范医疗操作导致丙型肝炎在医院内传播。为使广大医务工作者进一步了解医疗操作中丙型肝炎等血源性疾病的传播风险及相关防控策略措施,我们组织编写了这本《医疗卫生机构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控手册》(以下简称《手册》)。

本《手册》所涉及的医院感染主要指医疗机构门(急)诊患者、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在诊疗工作中获得的感染。本手册共分十六章。前三章为总论,重点介绍丙型肝炎的基本知识和流行概况、医院感染的控制策略、丙型肝炎的消毒方法;后十三章为分论,重点介绍医疗卫生机构不同部门丙型肝炎感染的风险因素和防控措施,包括血液透析中心(室)、口腔医疗机构(科)、介入诊疗科、内镜中心(室)、妇产科、消毒供应中心(室)、手术部(室)、急诊中心(室)、检验科、感染性疾病科、针灸科、血站和基层医疗机构等。本《手册》力求内容系统全面、框架简洁清晰、实用性强,便于医疗卫生工作者查阅和学习。

本《手册》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七医院、北京口腔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血液中心等单位专家的鼎力支持,在此对各位编者的辛勤付出表示诚挚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本书内容如有不妥之处,恳请相关专家和同仁批评指正。编 者2018年1月第一章 丙型肝炎流行状况及防治策略一、病原学和自然史

1989年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基因被首次测序成功,并被归入肝炎病毒属黄病毒科。根据核苷酸序列同源程度,可将HCV分为6个主要基因型,各型又由若干亚型(a,b,c)组成,HCV基因型与亚型在世界各个地区的分布差异很大。

HCV可以导致急性和慢性感染。急性HCV感染是指病毒感染时间在6个月以内,也称急性丙型肝炎,一般无临床表现。在未经治疗的情况下,15%~45%的急性感染者会在感染后6个月内自发清除病毒,而其他55%~85%感染者如果不治疗,HCV则会长期潜伏在身体中,转化为慢性HCV感染,也称慢性丙型肝炎。HCV感染后,人体会逐渐产生抗体,并终身携带。HCV抗体阳性者需要通过病毒核酸(HCV RNA)检测进一步确认患者体内是否有病毒复制,此检测结果并作为HCV现症感染的确诊依据。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如果不治疗,在20年内15%~30%会转化为肝硬化,每年大约有2%~4%的肝硬化会发展为肝细胞癌。慢性丙型肝炎是否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主要取决于患者的个体特征及行为,摄入过量酒精、合并感染HBV(hepatitis B virus,HBV)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以及存在免疫抑制的个体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的风险较高。详见图1-1。图1-1 丙型肝炎自然史二、传播途径

HCV可经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HCV经血传播多与不安全注射、肾透析和输入未经筛查的血液等医疗操作有关。据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血液安全报告统计,全球有39个国家未将经血传播的病毒列入常规检测项目。HCV医源性感染最典型的例子发生在埃及,由于不安全的医疗注射行为导致HCV流行,其中一些地区人群的HCV感染率高达25%。在开展血液常规筛查HCV前,一些高收入国家接受血制品输入人群的HCV感染风险也极高。HCV经血传播的另一种主要方式是发生在共用注射器吸毒的人群中,在中高收入的国家,大多数HCV感染者为注射吸毒人群。据估计,全球148个国家中约有1600万吸毒者,其中约1000万人感染了HCV。其他血源性传播方式包括文身、文眉、扎耳孔等有创操作。

感染HCV的母亲将病毒传播给其婴儿的概率是4%~8%,但对于合并HIV或HCV感染的母亲,其传播概率可达到17%~25%。

HCV经性传播很少发生在异性伴侣,但在HIV阳性者中极易传播,特别是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近年来发生在欧洲、澳大利亚和美国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中的HCV暴发,可能与性传播有关。三、HCV合并感染

HIV和HCV有共同传播途径,据估计全球大约有400万~500万人合并感染HIV和HCV。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广泛应用降低了HIV相关机会性感染的风险,而由HCV相关肝硬化、肝癌等取而代之,成为一些高收入国家中HIV感染者的主要死因。在HBV感染流行的亚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南美洲国家,HBV和HCV双重感染也很常见,在一些地区,合并感染率高达25%。四、HCV感染的预防

由于目前尚无丙型肝炎疫苗,预防HCV感染的措施主要为减少病毒暴露的危险,而多种传播途径和众多易感人群的存在对丙型肝炎预防控制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全球范围内,大多数HCV感染发生在没有采取很好感染防控措施的医疗机构,例如重复使用未经安全处置的注射针具、医疗器械,或未对输入的血制品进行HCV抗体及HCV RNA检测。五、HCV感染的筛查和关怀

HCV感染筛查通常使用HCV血清学检测来完成,如筛查结果为阳性,则需进行HCV RNA检测来判断是否为HCV现症感染。HCV感染的疾病谱包括急性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癌。代偿性肝硬化可逐渐发展为失代偿性肝硬化,并伴有腹水、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最终发展为肝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的疾病。每年大约有2%~4%的肝硬化患者发展为肝细胞癌。在许多高收入国家,凡是没有治疗禁忌证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都是适宜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在中低收入国家,由于资源的可及性有限,疾病进展到纤维化或更严重阶段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可被优先治疗。六、HCV感染者的治疗

丙型肝炎是一种可治愈的疾病,而治疗药物的进展更是提高了其治愈率。由于丙型肝炎患者被治愈后就不会再传播HCV,因此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不仅可以降低其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的风险,有益于患者本人的健康,也有效预防了HCV的进一步传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聚乙二醇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ibavirin,RBV)是既往丙型肝炎治疗的标准方案,但存在治愈率偏低、治疗时间长、副作用大等缺点,治疗普及性较差。近年来随着索非布韦(sofosbuvir)等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 acting antivirals,DAAs)的出现,可以预计在未来几年内,更加有效治疗丙型肝炎的药物数量将迅速增长,丙型肝炎的治疗也将得到更快普及。七、全球HCV流行状况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15年全球约有7100万丙型肝炎患者,约有40万死于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或肝癌。全球各地HCV感染率不同,HCV感染率比较高的是中东地区、非洲及欧洲,但由于人口众多,亚洲地区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人数居全球前列。八、我国HCV流行状况

利用2006年全国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血样进行检测,得出我国一般人群HCV抗体阳性率为0.43%。根据这一流调结果,结合高危人群规模及HCV感染率监测结果,估计我国HCV抗体阳性者约760万。最近5年,我国每年报告丙型肝炎病例约20万例,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报告,但各地病例报告数差异较大,报告病例数居前五位的省份占全国总报告数的近40%;各年龄组均有丙型肝炎病例报告,但以35~64岁为主,占总报告数的2/3左右;男女性别比约为1.2∶1。

全国每年在80余万特定人群中开展的哨点监测中HCV感染状况监测结果显示,吸毒人群HCV抗体阳性率(38%~43%)远远高于其他人群,其次是肾透析人群HCV阳性率(5%~8%);男男同性性行为者、暗娼、男性性病就诊者及医院侵入性诊疗人群HCV抗体阳性率也较高(0.5%~1.0%),长卡司机、男性流动人口、孕产妇、青年学生、无偿献血者、单位体检等人群的HCV抗体阳性率均低于0.5%。(王晓春 庞 琳)参考文献

1.Globa hepatiti report,2017.http://www.who.int/hepatitis/publications/global-hepatitisreport2017/en/

2.Guideline fo the screening,car an treatmen of person with chroni hepatiti C infection,Update version,Apri 2016.http://www.who.int/hepatitis/publications/hepatitis-c-guidelines.2016/en/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WS 213-2008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4.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更新版).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23(12):906-923.

5.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5年中国传染病监测报告,内部资料.2016年6月.

6.陈园生,李黎,崔富强,等.中国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9):888-891.

7.葛琳,李东民,李培龙,等.2010-2015年中国艾滋病哨点监测人群HIV、梅毒和HCV感染状况分析.疾病检测,2017,32(2):111-117.第二章 医院感染的控制策略与方法

原卫生部2006年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规定,医院感染(nosocomia infection,NI)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病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医源性感染(healthcare-associate infection,HAI)是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根据上述规定,HCV医院感染则包括在医疗机构门(急)诊就诊的患者、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在诊疗工作中获得的HCV感染。

HCV医院感染常发生于血液透析、手术、口腔诊疗、输血等诊疗过程中,具有隐匿性的特点,极易被医务人员忽视。因此医疗机构要加强HCV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降低HCV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第一节 医院感染现状及传播方式一、HCV医院感染现状

医院感染是全球HCV感染传播并导致发病人数逐年上升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当引起关注和重视。2014年哨点监测特定人群HCV感染率的结果显示,肾透析和接受医院侵入性诊疗操作的患者中,HC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30%和0.56%,无偿献血人群抗体阳性率为0.24%。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对2010年3~4月持续血液透析患者的HCV感染现况调查显示,HCV阳性率为7.01%,首次开始透析后发现HCV阳性率为5.04%,并且透析持续时间长、在多家医院透析的患者,HCV的感染率较高。

另外,HCV医院感染暴发事件频发,调查显示,2009—2013年仅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官方媒介通报处理的HCV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就有12起,共发生436例HCV医院感染,其中血液透析过程导致的HCV医院感染为170例,不安全注射引起的医院感染为266例。二、HCV医院感染传播方式

HCV医院感染主要经血液传播,诊疗过程中使用未经正确消毒、灭菌的血液透析机、注射器、针头、牙科器械、内镜等侵入性器械,以及医务人员在使用和处理这些器械时发生的职业暴露,均为HCV医院感染传播的重要方式。归纳起来HCV医院感染的传播方式主要包括三种,即患者之间、患者到医务人员、医务人员到患者的传播。(一)患者间的传播

最常见的传播方式,通常是间接传播。患者接触到被HCV感染患者的血液或体液污染的、未经正确清洗消毒与灭菌的医疗设备、环境与物体表面等而引发感染。或是通过医务人员的手,如医务人员未进行正确的手卫生,HCV通过污染的手而传播给另一患者。(二)患者到医务人员的感染传播

通常是职业暴露。研究显示,临床医务人员也是HCV医院感染的高风险人群,有文献报道,对北方5所医院310个科室调查发现,医务人员HCV感染率为2.5%,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的感染率0.43%。(三)医务人员到患者的传播

近几年国外已有一些关于医务人员将HCV传播到患者的报道。尽管HCV经感染的医务人员到患者的传播概率很低,但在特定情况下,如通过手术、针刺污染多剂量瓶中的注射药品等,可将HCV从医务人员传播到患者。三、HCV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

我国是HCV感染高发的主要国家之一,据统计,目前HCV感染者(抗体阳性)约760万,传染源广泛存在,并且HCV医院感染传播的危险因素持续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HCV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降低医疗机构内HCV医院感染的发生。

HCV医院感染的发生受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这些危险因素概括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类:

1.诊疗器械消毒灭菌不合格,如手术器械、口腔诊疗器械、血液透析机和血液透析器等。

2.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手卫生不合格。

3.环境表面受到污染。

4.血液和血制品不合格。

5.复用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

6.共用受污染的多剂量药瓶。

因此,在诊疗工作中,应采取一定措施,预防和控制上述因素的发生。第二节 HCV医院感染的防控策略与措施一、HCV医院感染防控策略(一)国家HCV医院感染防控规划与目标的制定《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指出,丙型肝炎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要力争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早处理,防止流行,提高疗效,同时要做好易感人群的保护,减少发病。2014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其首部《丙型肝炎筛查关怀和治疗指南》,主要用于指导中低发展水平国家的丙型肝炎诊疗。为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和公众对丙型肝炎的认知度,规范丙型肝炎筛查和管理,正确诊断和早期治疗丙型肝炎,进一步提高我国丙型肝炎的防治水平,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也于2014年12月15日正式实施《丙型病毒性肝炎筛查及管理》(WS/.453-2014)行业标准,从国家层面凸显了我国控制丙型肝炎的决心。

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组织专家,根据我国现状并参照国内外最新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及研究成果撰写的首部《中国丙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防控指南》于2013年2月正式发布,指南中提出了HCV医院感染防控的各项措施,目标在于阻断HCV在医院内的传播,降低丙型肝炎及HCV医院感染的发病率,进一步加强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保护。(二)加强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完善

在医院感染的管理和控制方面,我国制定了若干法律法规,对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包括HCV医院感染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较为全面的规定和要求,使这项工作有法可依。其中,《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了包括HCV感染在内的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监督与管理等,明确了各部门在预防和控制HCV感染等传染病工作中的任务和法律责任。《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管理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文件从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等角度,规定了包括HCV医院感染防控在内的医院感染防控的办法和标准。《丙型病毒性肝炎筛查及管理》对HCV筛查的高危人群、筛查时间、检测方法、意义、结果解释,以及HCV感染患者的报告、可能的传染源、患者教育、医院感染的预防、阳性暴露物品及环境的处理等均作出了明确规定。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健全是HCV医院感染科学防控的保证,我们应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为HCV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提供法治保障。(三)改善安全注射

安全注射是指注射不伤及接受者和提供者,并且保障所产生的废物不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要确保提供安全注射所需要的条件,并坚持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全球范围内由于不安全注射导致的HCV医院感染一直存在,安全注射是保障患者安全和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的基本措施之一。

为推进安全注射工作,根据国家《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和《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院管理研究所制定了《阻断院感注射传播,让注射更安全(2015—2018年)》安全注射专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进安全注射理念和实践,以减少不必要的注射,避免因违反安全注射原则导致的医院感染。该项工作确立了2015—2018年安全注射的工作目标,主要目标包括了解我国医疗机构安全注射基本情况,建立健全安全注射相关制度并推进落实,加强医务人员安全注射知识的宣传教育与技术能力培训,提升医务人员安全意识,并向患者普及安全注射常识,强化安全注射标准化流程管理与关键风险点的质量控制,规范一次性注射器的使用以及重复使用注射器的消毒灭菌,减少不必要的注射及锐器伤的发生,以及由此引起的HCV医院感染。《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也指出,HCV等血源性病原体职业危害预防的最有效措施是尽量完全消除工作场所的危害,如尽量少用锐器或针具,取消所有不必要的注射,消除挂钩等不必要的锐器,以及采用无针系统进行静脉注射。(四)规范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是HCV医院感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规范血液透析操作过程,对减少HCV医院感染十分重要。为提高血液透析治疗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因血液透析导致的HCV医院感染,《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管理规范》对设置血液透析室的医疗机构提出了各方面的要求: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当地医疗服务需求,做好血液透析室设置规划,严格实行血液透析室执业登记管理,加强对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的管理,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进行指导和检查,加强血液透析治疗的质量管理,保障患者安全。医疗机构要加强血液透析的管理,包括血液透析室的管理职责、质量监控、感染预防与控制、人员培训和职业安全防护等。(五)重视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医务人员是HCV医院感染的高风险人群,应加强对临床医务人员的防护。《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的具体措施,提供必要的防护物品,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也提出职业防护的规定,要求医疗机构要加强医务人员隔离与防护知识的培训,并为医务人员提供合适、必要的防护用品,正确掌握包括丙型肝炎等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方式和防护技术,熟练掌握操作规程。《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也明确规定了HCV等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个人防护用品以及职业接触后的评估、预防及随访等要求。(六)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的防控

近年来,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逐步规范,但是在部分基层医疗机构还存在薄弱环节。有学者对广州市25家基层医疗机构的医院感染管理情况调查显示,各机构消毒药械和手卫生装置配备基本到位,但40%基层医疗机构没有医疗污水处理设备或有设备而不能正常运行。对淄博市张店区的517所基层医疗机构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检查发现,存在消毒隔离措施执行不到位、手卫生规范执行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建设布局及区域划分不合理、医疗废物处置不合格等问题,分别占所有调查的基层医疗机构的比例为32.69%、26.26%、20.11%、10.74%、10.19%。以上存在的问题均会引起HCV在医院内的传播,需要引起重视。

为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水平,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布《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要求基层医疗机构重视基本预防与控制措施如手卫生、消毒灭菌、隔离等的执行与落实;加强重点部门如手术室、产房、人流室、口腔科、中医临床科室、治疗室、换药室、注射室,重点环节如安全注射、各种插管、手术操作等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减少HCV医院感染的发生。二、HCV医院感染控制措施(一)制定、完善和落实防控丙型肝炎病毒医院感染的制度与流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防止HCV等传染病病原体、耐药菌、条件致病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医疗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根据本机构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本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相关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减少HCV等交叉感染的发生,包括监督管理制度、组织培训制度、消毒药械的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制度、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制度、手卫生制度、无菌操作技术规范、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血液与输血安全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监测、诊断和报告制度、医院感染聚集性疫情预警及处置预案等,同时要加强能力建设和督导检查,提高制度的落实与执行力度,降低HCV医院感染的发生与传播。(二)对医务人员和患者开展宣教与培训

HCV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贯穿于医疗活动的整个过程,医疗机构应加强对丙型肝炎感染患者、家属以及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感染防护意识,这是HCV医院感染防控的重要手段。《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提出,防治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领导,深入宣传,发动群众,搞好爱国卫生运动,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要利用黑板报、小报、电影、电视、广播等各种宣传工具,广泛开展健康教育,让公众了解HCV感染的传播特点及危害,从根源上切断HCV感染的传播。

HCV医院感染的发生对患者造成巨大的危害,而HCV医院感染也是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因此对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进行教育培训,能够减少或避免感染HCV的风险。对患者及家属的教育培训应包括HCV感染的危害和临床特点,治疗的必要性,HCV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控制方法等。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应包括HCV感染的相关法律法规,HCV感染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HCV医院感染的特点、传播途径、预防与控制措施等,HCV感染暴发的预防与控制,锐器伤的预防以及医务人员自身防护,职业暴露后正确处理流程等知识。(三)落实丙型肝炎病毒医院感染的各项防控措施

制度重在落实,医疗机构应按照有关HCV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加强HCV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的落实。HCV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方法与医院感染的防控基本措施一致,包括标准预防、消毒隔离、无菌操作、手卫生、诊疗环境卫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消毒药械的管理、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预防锐器伤等。

1.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认为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HCV感染具有隐匿性,因此更需加强标准预防措施的落实,实施双向防护,即防止HCV感染在患者与医务人员间的双向传播。标准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手卫生、环境、物体表面的消毒、复用物品的清洗与消毒等,必要时穿隔离衣、戴双层手套、面罩、护目镜和口罩。在诊疗操作时还要尽可能减少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的机会,正确进行暴露后应急处理。

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在丙型肝炎病毒医院感染防控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医疗机构应根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促进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执行,减少通过污染的手传播HCV等医院感染。HCV也可通过针头刺伤、消毒不到位的血液透析器、侵入性导管等而感染,因此我们应严格遵循《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的安全注射和《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管理规范》的相关要求,在临床操作过程中,正确使用和妥善处理,避免职业暴露的发生及HCV感染的传播。

2.加强复用器械、器具、物品的清洗、消毒与灭菌

 复用器械、器具、物品的清洗、消毒与灭菌是医疗器械安全的重要保障,根据《消毒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要加强消毒管理,预防与控制HCV等感染性疾病的传播,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健康。《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要求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其中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接触完整皮肤、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只有消毒灭菌工作落实到位,才能更好地控制HCV医院感染.发生。

血液透析器、口腔诊疗器械是医疗机构中HCV医院感染发生和传播的高风险器具,其清洗消毒灭菌应该引起关注和重视。《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范》提出了合理复用血液透析器的基本要素,其目的是保证复用血液透析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中提及了“透析结束后血液透析器必须尽快进行清洗、消毒及灭菌处置,清洗后的血液透析器必须消毒,以防止微生物污染,血液透析器的血室和透析液室必须无菌或达到高水平的消毒状态”。为规范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务人员及患者安全,《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也提出了相关要求,包括进入患者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并提出了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及灭菌要求。

3.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的管理

 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的管理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内容,我们应严格遵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和《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对一次性无菌物品的生产、经营、使用、监督检查等的要求,一次性使用,不得复用。

4.严格医疗废物的管理

 医疗机构应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在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送、贮存、处置过程中,对医疗废物进行正确的处置。

5.加强采供血管理,正确使用血液和血制品

 大力推行公民无偿献血是我国长久、稳定、优质血液来源的保证,但研究证实献血者中HCV的感染率较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相关机构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强采供血的管理,做好无偿献血人员的筛选,关注其既往病史和身体检查结果,在献血前和采血后两次进行抗-HCV的血液筛选检测,选择灵敏性和特异性较好的检测试剂,同时要做好全面质控,并定期接受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监督,全面确保血液的质量安全,是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播HCV的重要措施。

输血是一项能够挽救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但是输血同样也会造成一些疾病的传播,HCV就是其中主要的一种,因此安全输血应该受到重视。HCV感染患者的血液中,各种成分所含的病毒量并不相同,在血液的有形成分和血浆中,白细胞被病毒感染的风险最大,其次是血浆,红细胞和血小板则较为安全,而血浆蛋白制品中,凝血因子最危险。因此,输血应该严格掌握适应证,输入所需要的成分血,能输成分血则不输全血,做到安全、合理、有效地用血,同时加强检测,降低输血感染HCV的风险。严格执行用血规章制度,做到全程可追踪,在采血和血液成分制备、血液进出库及发放、医院血库发血、临床用血等环节均要有记录,输血后发生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应及时报告。使用的血液制品应合法有效。(四)加强医务人员的防护

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十分重要,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法律法规均提出了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的要求。《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提出,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的具体措施,提供必要的防护物品,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规定,存在可能发生职业接触风险的用人单位应免费为劳动者提供适宜的个人防护用品。《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范》要求,每一位可能接触患者血液的工作人员均应采取预防感染措施,在复用过程中操作者应戴手套和穿隔离衣,应遵守感染控制预防标准,从事已知或可疑毒性或污染物溅洒的操作步骤时,应戴面罩及口罩。《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提出,医务人员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可能出现患者血液、体液喷溅时,应戴护目镜。

在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承担配液、注射等大量临床工作时发生锐器伤等职业暴露进而导致其成为HCV医院感染的高风险人群,发生职业暴露后的正确处理十分重要。发生锐器伤后,皮肤如有伤口,应由近心端至远心端轻轻挤压,尽量挤出血液,用清洁剂或清水冲洗;受伤部位应用消毒液(如75%酒精,0.5%碘伏)消毒,并包扎伤口;黏膜需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干净。上报科室负责人及感染管理部门,填写职业暴露相关表格,根据暴露的医务人员可能感染的病原体,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与治疗,检测HBV、HCV、HIV等感染情况,并做好监测随访。(五)高风险部门的丙型肝炎病毒医院感染的防控

口腔科、血液透析中心(室)、手术部(室)、妇产科、感染疾病科、急诊科、检验科、介入诊疗科、内镜中心(室)、消毒供应中心(室)等部门是HCV医院感染的高风险部门,医疗机构要加大上述HCV医院感染高风险部门的管理,加强相关预防与控制措施的执行力度,减少HCV医院感染的发生。第三节 医院感染的常见控制方法一、标准预防

HCV感染者的血液及其他体液如羊水、精液、脑脊液及渗出液等均具有潜在传染性,为了防止HCV在医院内的传播,需要加强标准预防措施的落实。标准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在适当条件下使用个人防护设备、遵守医疗操作和医疗设备操作的各项规定以及在对医疗设备进行清洁和再处理过程中执行严格的标准。标准预防包括一系列控制血源性疾病的程序和措施,具体内容有:

1.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的物品前、接触患者黏膜和非完整皮肤前均应戴手套;从同一患者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需要更换手套。

2.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的物品时,不论其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遇有下述情况必须立即洗手:摘除手套后、接触两个患者之间、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他患者时。

3.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以防止其暴露及污染其他患者、医务人员、探视者及物品,防止病原微生物在其他患者、医务人员、探视者与环境间的传播。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在用于下一患者前应进行清洁和适当的消毒。

4.在患者的血液、体液有可能发生喷溅的情况下,医务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如配戴眼罩、口罩,穿隔离衣等,防止医务人员皮肤、黏膜和衣服的污染。

5.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包括患者床及床旁仪器)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6.对锐器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处置。

7.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患者应隔离。

8.配备相应的医疗卫生设备并定期进行清洗、运输和维护。二、手卫生

接触性传播在医院内血源性疾病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护士的手从某一个患者身上接触到受污染的血液,若没有及时更换手套和做好手消毒会将病原体传播给下一个患者。手卫生是预防接触传播疾病最重要、简便、经济和有效的方法,是医院感染控制中既简单又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从源头上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一)手卫生的定义

手卫生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二)医务人员选择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的指征

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用品之前。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和配餐前。(三)医务人员洗手的方法

1.在流动水下,使双手充分浸湿。

2.取适量肥皂(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3.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钟,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为:(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见图2-1;(2)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见图2-2、图2-3;(3)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见图2-4;(4)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见图2-5;(5)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见图2-6;图2-1 掌心对掌心搓揉图2-2 手指交叉,掌心对手背搓揉图2-3 手指交叉,掌心对掌心搓揉图2-4 双手互握搓揉手指图2-5 拇指在掌中搓揉图2-6 指尖在掌心中搓揉(四)手消毒剂

手消毒剂是用于手部皮肤消毒,以减少手部皮肤细菌的消毒剂,如乙醇、异丙醇、氯己定、碘伏等。手消毒剂主要分为速干手消毒剂和免冲洗手消毒剂,其中速干手消毒剂为主要含有醇类和护肤成分的手消毒剂,免冲洗手消毒剂主要用于外科手消毒,消毒后不需用水冲洗的手消毒剂。(五)手卫生效果的监测

手卫生合格应达到如下相应要求:2

1.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cm2

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m三、锐器伤的处理

锐器伤是指在工作时间内由针头及其他一切锐器如安瓿碎片等所造成的使皮肤出血的意外伤害,是医院中一种与注射密切相关的职业伤害。研究表明,锐器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主要的职业因素,20多种病原体可以通过锐器伤接触传播。美国CDC对针刺伤后感染的前瞻性研究进行分析后得出,1次被HIV或HCV污染的针刺伤引起HIV、HCV感染的可能性分别为0.3%~0.5%、4%~10%,而易感人群发生1次HBV污染的针刺伤后感染机会为6%~30%。在临床工作中,护士是医院中锐器伤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导致护士锐器伤的工作行为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患者日常治疗护理密切相关的行为,如抽血、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指尖血糖试验以及将患者的血液或体液标本从注射器注入标本容器等行为;另一类是与清洗和处理针头相关的行为,如分离或连接静脉管道、清洗锐器等。研究表明,多数锐器伤的发生是可以避免的,需要采取一定措施来预防锐器伤的发生。(一)锐器伤的预防措施

1.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

 研究表明,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针对医务人员定期开展职业防护的培训,内容包括职业防护知识、安全操作技能和血源性传播疾病相关知识等,提高医务人员自身防护的依从性;加强医务人员标准预防知识的培训,强化锐器伤是可以有效预防的观念,摒弃一些医疗操作过程中的不良习惯如徒手掰安瓿、针头回套以及不戴手套操作等。

2.加强对医务人员锐器伤的监督和管理(1)医院可以引进使用一些更加安全的医疗设备,降低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的风险;医院加强监管减少锐器伤暴露的风险,如无接触手术技巧、限制手术室和进行高危护理的急诊病房的医务人员数量,减少无效注射等。(2)从护理人员安全角度出发,科学合理地进行人力资源分配。(3)医院对住院患者可以进行HIV、HBV和HCV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测,使医务人员能及时了解到患者的感染状态,以便在医疗服务过程中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4)加强对锐器废弃物的管理;要求工作人员掌握锐器伤的处理方法及流程,一旦有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应及时处理与上报,同时调查造成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原因。(5)护理对象不合作是导致锐器伤发生的危险因素,给不合作的患者做治疗时要格外警惕锐器伤的发生,治疗过程可以在其他医务人员的协助下完成。(二)锐器的废弃与存放

1.被污染的锐器应尽快废弃至密闭、防刺破和防泄漏的容器中。

2.存放污染锐器的容器应尽可能放在靠近工作场所的醒目位置上,以方便安全使用;使用时应竖放,定期更换,不容许存放过满。

3.存放污染锐器的容器移出使用区或更换时,应先盖好容器,防止在处理、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发生内容物的溢出和外露;移出前若有发生穿透或泄漏的可能,应将其放入第二层容器中,第二层容器的要求同上。

4.不能徒手打开、清空或清洗重复性使用的容器,避免操作时引起劳动者皮肤损伤。(三)锐器伤发生后的应急处理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被污染的黏膜。

2.如有伤口,应当轻轻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避免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用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接触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李六亿 陈美恋 朱亭亭)参考文献

1.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中国丙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防控指南.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6(24):71-75.

2.张红,张丽敏,张炳华,等.2009-2013年医院感染丙型肝炎暴发流行调查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0):2503-2504.

3.李六亿,刘玉村.医院感染管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

4.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部令第48号,2006.http://www.nhfpc.gov.cn/zwgk/wlwl/200804/5a92cc5c37234062834ed79bb0329c3b.shtml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管理规范,2010.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213-2008.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2009.http://www.nhfpc.gov.cn/zwgkzt/pyl/200909/42930/files/f3beee0e56424ad1b7f5d09380155e73.pdf

7.李燕,梁颖茹,贺征,等.25所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况调查.中国消毒学杂志,2015,32(11):1094-1096.

8.范晓婷,孙华昌,孟庆慧,等.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控制问题及干预措施.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7):4385-4387.

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WS/T313-2009.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2009.http://www.nhfpc.gov.cn/zwgkzt/s9496/200904/40118/files/5fe4afce5b874512a9780c724a4d5be0.pdf

第三章 丙型肝炎的消毒方法

丙型肝炎病毒主要经血液传播(输血、使用血制品、静脉吸毒、使用污染的诊疗器械等),对复用的介入性医疗用品进行可靠的消毒灭菌非常重要。其他途径导致的病毒传播也可通过消毒灭菌等措施来控制,如防止通过理发、修脚工具等传播HCV需要对其进行消毒处理;要防止输血和血制品的传播,应加强献血员的管理,并注意采供血操作过程的安全,进行有效的消毒处理;要防止HCV在家庭中的传播,应注意个人卫生,用具分开使用,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要防止性生活中经过体液的感染,与丙型肝炎患者同房时应使用安全套;要对医疗废物按要求进行分类收集,由医疗废物处置中心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没有实行集中处置的区域或单位应采取可靠的消毒措施对医疗废物进行消毒处理,应特别注意损伤性医疗废物的风险;对丙型肝炎患者活动过的场所,必要时可依据国家标准《传染病疫源地消毒总则》的要求进行终末消毒。一、复用医疗器械的处理

复用医疗器械应依次经过清洗、消毒和(或)灭菌程序。修脚工具等也宜按此程序处理。各流程基本要求如下:(一)收集

复用医疗器械使用后直接置于专用容器内待处置。使用的容器、工具每次用后应清洗、消毒,干燥备用。(二)分类

根据医疗器械的材质、精密程度等进行分类,选择不同的消毒、灭菌方法。(三)清洗

1.基本原则(1)医疗器械须拆卸部分应拆开后清洗,器械的关节应打开清洗,管腔器械应冲洗管腔。(2)精密医疗器械的清洗,应遵循器械生产厂家提供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3)常规的医疗器械可手工清洗;精密、复杂器械和有机物污染较重的器械手工清洗达不到要求时应考虑机器清洗。基层医疗机构按实际情况配备清洗设备、用品。(4)医疗器械的清洗应包含冲洗、洗涤、漂洗、终末漂洗四个步骤。

2.机器清洗

 按照清洗设备生产厂家提供的使用说明书进行医疗器械的清洗。应尽量采用机器清洗。

3.手工清洗(1)准备:

选用与医疗器械材质、尺寸相匹配的刷洗用具、用品,不应使用钢丝球类用具和去污粉等,避免器械磨损;手工清洗时水温宜为15~30℃;清洗用具、清洗池等应每天清洁与消毒。(2)冲洗:

将医疗器械置于流动水下冲洗,初步去除污染物。(3)洗涤:

冲洗后,应用酶清洁剂或其他清洁剂浸泡后刷洗、擦洗,去除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刷洗操作应在水面下进行,防止产生气溶胶。(4)漂洗:

洗涤后,再用流水冲洗或刷洗,去除清洁剂和污物残留。(5)终末漂洗:

应用纯净水或蒸馏水进行冲洗。

4.消毒与灭菌(1)耐热耐湿的医疗器械选用压力蒸汽灭菌器进行消毒灭菌。(2)选用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灭菌的医疗器械不宜为侵入性的。消毒剂应经过安全性评价并在有效期内。应定期清洗、消毒用于浸泡消毒、灭菌医疗器械的容器。(3)不耐热的器械可以采用低温灭菌器进行灭菌。

1)环氧乙烷灭菌器:环氧乙烷气体杀菌力强、杀菌谱广,可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具有不损害灭菌物品且穿透力强等特点。使用时应按照环氧乙烷灭菌器生产厂家的操作使用说明书规定,根据灭菌物品种类、包装、装载量与方式不同,选择合适的灭菌参数。①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浓度增加,可使灭菌时间缩短。②控制灭菌环境的相对湿度和物品的含水量,一般以相对湿度在60%~80%为好。③菌体表面含有的有机物越多,越难杀灭。在无机盐或有机物晶体的微生物,用环氧乙烷难以杀灭。

2)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器:过氧化氢具有广谱、高效、速效、无毒、纯品稳定性好等优点。其原理是依靠过氧化氢的氧化能力达到灭菌目的。影响其灭菌效果的主要是作用部位过氧化氢气体的浓度、温度和作用时间。

3)低温甲醛蒸汽灭菌器:甲醛对所有微生物都有杀灭作用,包括细菌芽胞。甲醛气体灭菌效果可靠,影响因素较少,且使用方便,对消毒、灭菌物品基本无损害。甲醛自然扩散的能力较差是其缺点之一,特别是甲醛有致癌作用,这是许多医疗机构对其敬而远之的主要原因。低温甲醛蒸汽灭菌器通过灭菌腔体内的真空状态和持续的负压状态较好地解决了这些缺点,可用于不耐热耐湿物品的灭菌。低温甲醛蒸汽灭菌器具有安装、操作简单,监测方法可靠等特点。

4)过氧乙酸灭菌器:过氧乙酸作为一种灭菌剂主要依靠其氧化能力进行杀菌,具有灭菌效果可靠、灭菌速度快等优点,但传统的过氧乙酸腐蚀性强,属于易爆的高危险化学品,储存、运输、使用存在很多不便,对眼及皮肤损害严重,不适用于手工浸泡法消毒灭菌。过氧乙酸灭菌器多采用腐蚀性较低的新型过氧乙酸对内镜进行消毒或灭菌,具有安装、操作简单,消毒效果较可靠等优点。

5.干燥(1)首选专业干燥设备进行干燥处理,干燥温度为70~90℃。(2)压力蒸汽灭菌器若能设置干燥程序,应运行干燥程序使医疗器械干燥。二、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消毒(一)地面

一般情况下,地面要湿式拖扫,禁止干拖干扫。遇污染及时清洁与消毒,消毒可选择0.1%含氯消毒剂、0.1%过氧乙酸或1000~2000mg/L的季铵盐拖地。拖把应专区专用,污染区和清洁区不得混用。使用后,用上述消毒液浸泡30分钟,再用水清洗干净,干燥保存。(二)物体表面

一般情况下湿式清洁,遇污染及时清洁与消毒;消毒可选择0.1%含氯消毒剂、0.1%过氧乙酸或1000~2000mg/L的季铵盐擦拭,消毒作用10~15分钟。若有明显污染,应立即用消毒干巾或消毒粉覆盖,也可用0.2%~0.5%过氧乙酸或有效氯为5000~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喷洒于污染表面,使消毒剂覆盖浸没污染物,保持15~30分钟。三、手卫生

手卫生是所有手部清洁行为的通称,包括消毒洗手、消毒手揉搓、洗手、手清洁、外科手消毒等。许多调查和前瞻性研究都证明了医护人员污染的手在医源性感染中的重要角色。以输献血为例,提供患者安全的血液需要很多步骤,包括筛选合格的献血者,无损伤地采集血液,检测血液是否受到HIV、HBV、HCV、梅毒螺旋体和疟原虫等病原体的污染,将血液转化为血制品,血液和血制品的发放、将血制品用于患者等各个环节,这些环节都与手卫生密切相关,手卫生对于血液和血制品的安全至关重要。促进手卫生的策略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指南、计划与作业指导书。

2.教育和促进。

3.洗手设施、洗手消毒液和手护理。

4.实验室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可靠的评价指标。四、医疗废物的收集与处理

传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和损伤性废物等可能具有感染性的医疗废物应按照当地卫生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

1.剩余标本(如组织器官、动物尸体),检验后的废弃标本及其容器(如塑料袋、纸袋)应尽量焚烧处理。

2.液体废弃标本可用121.30分钟压力蒸汽灭菌处理。

3.金属、玻璃容器及夹取标本用的工具,干热160.2小时或湿热121.15分钟压力蒸汽灭菌处理。亦可用0.5%过氧乙酸或有效氯为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没,消毒作用30~60分钟。消毒后冲洗干净,干燥备用。

4.对于不具备集中收集处置的医疗机构,对血液污染的物品可采用加热消毒或消毒剂浸泡的方法进行处理,对注射器及其他锐器先毁形后消毒处理。五、生物安全柜的处理(一)生物安全柜内表面消毒

每次使用前后,需清除生物安全柜内表面的污染。工作台面和内壁需进行消毒处理,所用消毒剂应能杀死安全柜里所有可能的微生物。一般可用0.2%~0.5%过氧乙酸或有效氯为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拭,消毒作用10~15分钟,或用75%酒精擦拭消毒作用至酒精干燥。消毒后,还须用净水再次进行擦拭。

在生物安全柜中发生有生物学危害的物品溢出时,应在安全柜处于工作状态下立即清理。要使用有效的消毒剂,并在处理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气溶胶的生成。所有接触溢出物品的材料都需进行消毒和(或)压力蒸汽灭菌。(二)甲醛熏蒸法消毒生物安全柜

生物安全柜在移动以及更换过滤器之前,必须清除污染。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甲醛蒸汽熏蒸。应该由有资质的专业人员来清除生物安全柜的污染。

清除Ⅰ级和Ⅱ级生物安全柜的污染时,要使用能让甲醛气体独立发生、循环和中和的设备。可使用甲醛蒸汽发生器来进行安全柜的熏蒸,其使用参照厂家说明书。另外,也可将适量的多聚甲醛(空气中的终浓度达到0.8%)放在电热板上面的长柄平锅中(在生物安全柜外进行控制),然后将体积多于多聚甲醛10%的碳酸氢铵置于另一个长柄平锅中(在生物安全柜外进行控制)。在柜外将该平锅放置到第二个加热板上,在安全柜外将电热板接上插头通电,以便需要时在柜外通过开关电源插头控制盘子的操作。如果相对湿度低于70%,在使用强力胶带密封前部封闭板之前,还要在安全柜内部放置一个开口的盛有热水的容器。

将放有多聚甲醛平锅的加热板接通电源,在多聚甲醛完全蒸发时切断电源,使生物安全柜静置至少6小时;然后接通放有碳酸氢铵平锅的加热板,使其蒸发后切断电源;接通生物安全柜电源两次,每次启动约2秒,使碳酸氢铵气体循环,静置30分钟。使用前应擦掉生物安全柜表面的残渣。六、疫源地消毒

疫源地消毒是用各种消毒因子杀灭患者污染的各种媒介上的病原体,从而达到消灭疫源地的目的。患者离开医院后,必要时采取疫源地消毒。常用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进行消毒处理,对一般物品表面进行喷雾消毒时,消毒剂的浓度一般为1000~2000mg/L,作用15分钟。对一般物品进行浸泡消毒时,可用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对受到血液污染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时其用量较大,一般需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对其进行消毒处理。(张流波 朱亭亭)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WS/.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http://www.nhfpc.gov.cn/zwgkzt/s9496/201204/54510/files/2c7560199b9d42d7b4fce28eed1b7be0.PDF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WS310.2-2009.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2009.http://www.nhfpc.gov.cn/zwgkzt/s9496/200904/40114/files/5e17eb8dfdf2 43ed88a89862db0d03ed.pdf

3.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36号令,2003.http://www.nhfpc.gov.cn/zwgk/wlwl/200804/133efb6d99cd47d4ac6765a16874161c.s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19193-2015.疫源地消毒总则,2015.http://www.nhfpc.gov.cn/ewebeditor/uploadfile/2015/07/20150731104831511.pdf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