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大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2 16:31:35

点击下载

作者:赵俊欣,赵志达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经方大用

经方大用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经方大用作者:赵俊欣,赵志达排版:吱吱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5-01ISBN:9787513227100本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总 序《赵俊欣经方医学传真丛书》为当代杰出的中医临床医学家赵俊欣先生阐述《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医学之真谛的呕心沥血之作!

该套丛书由三本组成。第一本《经方大用》,为赵先生与其传人之一赵志达合著,在体现赵俊欣先生经方医学法证、方证、方证法——法方证——理事圆融一体的理念的同时,着重宣讲了经方医学之用,以“临床经验附识”一项为核心,对每一首经方的运用方法予以详细而深入地剖析与展示,诚乃道尽经方运用之真诀,凝聚了作者运用经方可重复性的丰富的经验性认识,当今中医学子得此可直取经方运用之宝藏!

第二本《再解〈伤寒论〉》是赵先生数十年来对《伤寒论》反复钻穷乃成。作者以前所未有的视点开创性地提出三纲、十一目、万变、法证、方证与方证法等观点与概念,通过对《伤寒论》书名、篇题、条文等剥茧抽丝般地解读,告诉人们惟有将病、合病、并病、法证、方证与方证法等融合无间地予以论述的经方医学才是完善的、高级的医学,惟有经方医学论治之方之法已臻尽精微而致广大之境界,如环无端,左右逢源,不竭若江河,无尽如天地,学者触类而通,足以运用于无穷!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够深入阅读《再解〈伤寒论〉》,就难以认识并企及《伤寒论》所展示给我们的这个超越过去与未来的自然科学体系的奥蕴与真义。

接着,作者在第三本《〈金匮要略〉点睛》中对《金匮要略》每个条文和每首方剂一一扼要指明意旨,娓娓道来,言简意赅,剖精毫芒,其间时时穿插医案,叠彩纷呈,而读者览文至此,于经方医学之真义立生豁然贯通、顿悟本来之妙觉,原来《伤寒论》即是《金匮要略》,《金匮要略》即是《伤寒论》,二者是一非二。《经方大用》《再解〈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点睛》交相映辉,体用理事圆融无碍,尽发医圣之秘钥,析之井然有序,合之浑然一体。钩稽奥旨,精诣彰然,继往圣法证与方证之全学,开创进展成新境界,令仲景而在,睹此《赵俊欣经方医学传真丛书》(《经方大用》《再解〈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点睛》)之作,其必曰:“吾道在是矣!”中国未来研究会医学委员会会长王绍臣2015年8月8日于北京中国科协序《汉书·艺文志》云:“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这本书载经方十一家。梁代《七录》载经方部一百四十种。也有人将《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剂统称为经方。但是,本书所说经方,则是专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记载的方剂。

张大昌先生在《处方正范》中指出:“处方一项,传说起自伊尹之《汤液经》,然其书久佚,仅在史籍中存其目录而已。唯汉人张仲景撰用论广为数十卷,有晋太医令王叔和选编甚精,诸方之名次、治宜,皆赖存于《伤寒论》中。这些方子,体裁制度都十分严谨,理论和实际也结合得很紧密。按论施治,效果往往出人意料,当世医方无足与相比者。故尔从汉朝到现在历一千余年,不论在国内、国外,它一直被认为是一部卓绝的著作。其中的方剂被推称为‘经方’……夫经方者,传统实效者也,万古不易之准则,医药学术之结晶也。”

张大昌先生在《评伤寒论》一文中说:“《伤寒论》之方,精湛有序,深奥入微,变如盘珠,准如绳墨,斯真圣人之作也。”并指出:“为医者不谙此书,则终身无由矣!”他将自己大彻大悟的中医学思想和炉火纯青的临床经验向关门弟子赵俊欣先生倾囊相授。“张仲景第一!”他这样教导弟子赵俊欣。张大昌先生并有“赠小徒赵俊欣”诗,曰:“好持慈悲念,人我命总同;大怖无过死,最幸又重生;仁惠岂望报,福德性中隆;良医匹良相,勉尔为上工!”经过张大昌先生的悉心传教和自己的力学躬行,赵俊欣先生对经方的运用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诊脉观证,尽见症结,患者云集,而效如桴鼓。是啊!伟大的张仲景先生所传承的经方医学,人们越用越觉得神奇,越用越对其无比信仰!

赵真先生为一代经方大师,他的老师高公亦乐先生是一位医术高超的中医。亦乐先生认为经方医学为论述疾病诊疗学的高级医学,它从独具的角度审视疾病靶向,表达了对其靶向的独具的认识与诊治方法,因此只有对经方医学一门深入才能够得其真谛,特叮嘱赵真先生一生专注经方医学。从此,赵真先生致力于经方医学的研究与应用,刻无宁晷,功深艺精,经验宏富,及至晚年,欲传衣钵,逢赵俊欣来访,相谈甚惬,赵真先生见其气宇轩昂,举止彬彬,为一代经方宗师张大昌先生的学术继承人,年纪虽轻,然奄贯古今众家而独重经方,大喜过望,遂将一生所学所得悉数以教,嘱曰:“经方正脉,赖你薪传之,光大之!”《经方大用》一书,以“方剂组成用法”“经典原文汇要”“临床经验附识”“前贤方论撷录”四个部分记述每一首经方的组成、剂型、服法以及运用等。“经典原文汇要”一项,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关每个方剂具体运用的条文摘要汇在一起,便于读者学习、研究。“临床经验附识”一项则凝聚了作者运用经方可重复性的经验认识。这些经验,或是作者继承于恩师,或是作者学习历代有关运用经方的医述而撷取其中经临床证实可据者,或是作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所积累的运用经方的独具的成功经验,都是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秘钥之发皇。“临床经验附识”展示了经方方证和方证法(事),而后,“前贤方论撷录”一项则探讨经方法证(理)。赵俊欣先生在《方证学习精义》中说:“仲景医学是方证和法证的统一,方证和法证各占仲景全学之一格。”《经方大用》之“经典原文汇要”“临床经验附识”和“前贤方论撷录”交映成辉,体现了法证、方证、方证法——法方证——圆融一体的理念。我认为,赵俊欣先生对组成汤液医学完整体系的一元、三纲、十一目、万变、法证、方证、方证法——法方证的创造性提出,在中医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是空前且卓越的(请结合阅读《再解〈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点睛》)!

当我捧读《经方大用》,看那一行又一行文字里凝聚着的赵俊欣先生及其传人有关中医临床医学的深沉理念、切实经验以及无尽情感,不仅心潮澎湃,感叹这用生命谱就的篇章!感激这用生命谱就的篇章!

诚如赵俊欣先生所说:“经方医学,‘原始要终,以为质也(《易》)’,它推究中医药学的开始,探求中医药学的终了,从而形成一个独具科学魅力的体系,它超越过去,也超越未来,在人类的生命之程中必将永放光芒!”华之辉敬序2015年6月16日前 言

我们撰述《经方大用》有着这样的理念:一

中医学术包括归纳和演绎两种方法

法证(包括理法辨证、体质等),属于归纳方法。

方证(包括方证辨证、方证法等),属于演绎方法。

归纳方法便于人们在大体上提纲挈领地认识疾病。

演绎方法使人们对待疾病能够落实到具体问题上。

归纳方法不可以也无以替代可以实施于具体治疗的演绎方法。

因此,归纳方法是演绎方法的提纲,而演绎方法是归纳方法的深入与细化。

谁能够将两者融会贯通地运用于临床,谁就是真正的中医高人。二

中医诊疗疾病如同开锁。

要用钥匙开锁,不要用斧子劈锁。

用钥匙启之,锁即被打开。

用斧子劈锁,锁被劈坏了,也未必能够被打开。三

病症如锁,方药如钥匙,医者是用钥匙开锁的人。

如何为一把把锁中各自不同的锁孔找到合适的那把钥匙,需要医者在师承、读书、临证等方面功力的积累。

能够迅速并精准地为每一把锁找到最合适的那把钥匙并将锁打开的医者,才是成熟的医者。四

中医学术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平凡,并于平凡中见神奇。

诊断与用药,平平凡凡,但却具有立竿见影的神奇效果。五

现象界总是千变万化的,而本质界——规律,却是不变的。

仁、义、礼、智、信,中庸,是孔圣之道的规律。

四圣谛、中观、如来藏,是佛陀教法的规律。

而仲景经方医学,是中医汤液医学的规律。

我们要在千变万化的现象中探寻那些不变的规律。赵俊欣赵志达谨识于乙未春日一 桂枝汤【方剂组成用法】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经典原文汇要】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汗,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5.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6.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7.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8.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9.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10.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11.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主之。

12.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13.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1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15.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16.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17.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18.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19.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20.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21.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临床经验附识】

1.脉弱,自汗,或盗汗,或恶寒,或恶风,或发热,或头痛,或身痛,或荨麻疹,或湿疹,或皮炎,或手足多汗,或便秘者……

2.气上冲,干呕,心下痞者。

3.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脏无他病者。

4.发汗后,或泻下后,而表证未解者。

5.腹泻,或痢疾,脉浮弱者。

6.妊娠恶阻之轻症[(重症加伏龙肝)不温覆取汗]。

7.吐泻止,身痛者(不取汗)。

8.桂枝汤证,感冒咽痛,或咽喉肿痛,或咽喉中生疮者(加桔梗)。

9.关节肿痛者、面瘫者、头痛沉重者、身体麻痹者之虚寒证(加苍术、附子)。

10.眼目不明者、耳鸣耳聋者、肉筋惕者之虚寒证(加茯苓、术、制附子,即合真武汤)。

11.尿路感染、膀胱炎、前列腺炎有汗出、背冷、身酸、身痛等表证而脉浮弱者。

12.痹痛,脉浮弱者。

13.发热恶寒,脉浮弱或脉浮弱数者。

14.表阳寒实证,随证服用麻黄汤、葛根汤发汗后,仍不解者。

15.衄血,有表阳寒虚证者。

16.肩周炎,体质虚寒者(加茯苓、术、制附子)。

17.三叉神经痛、上腕神经痛之虚寒证者(加茯苓、术、制附子)。

18.面神经麻痹之虚寒证者(加茯苓、术、制附子)。

19.脑卒中之虚寒证者(加茯苓、术、制附子)。

20.感冒见桂枝汤证,而有痰饮者(合半夏厚朴汤)。

21.发汗后或下之后,而表证未解者。

22.盗汗者(夜晚睡前服汤后,啜热稀粥并温覆取汗)。

23.妊娠恶阻(加半夏、茯苓、伏龙肝)。

24.过敏性紫癜。

25.糖尿病并发神经痛者(加术、制附子)。

26.产后身痛者(加人参)。

27.儿童多动症。

28.常自汗者(服汤后,啜热稀粥并温覆取汗)。

29.醒时汗出或醒后汗出者(入睡前服汤后,啜热稀粥温覆取汗)。

30.习惯性便秘,脉弱自汗者。

31.便秘,脉浮弱、发热、恶寒、汗出者。

32.脑后生疮,脉弱者。

33.背上生疮,时而恶风,表虚证。

34.皮肤病,有渗出液、瘙痒、遇风冷则甚者。

35.坐骨神经痛,脉浮弱者。

36.身体全部或某一部(如头、面、肩、上半身、下半身、乳房、胃脘、手、足等)怕风者(加白术、制附子)。

37.感觉身体某一部位有风往里吹(加白术、制附子)。

38.关节或神经疼痛,体质弱者(合真武汤)。

39.中风后遗症,体质弱者(合真武汤)。

40.妊娠低热者。

41.恶寒,发热,脉浮弱者。

42.挫闪腰背部,气血着滞一处,腰背部疼痛时缓急,阴证者(加白术、制附子)。

43.足冷,阴证者(加白术、制附子)。

44.更年期阵热汗出,服寒凉剂不效者(合真武汤)。

45.下利便脓血之表阳寒虚证。

46.发热,脉浮大而弱者。

47.目障、目盲等,见恶风寒,汗出,脉缓者。【前贤方论撷录】《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桂枝辛温,辛能发散,温能通阳;芍药酸寒,酸能收敛,寒走阴营。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营中有调卫之功。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表;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中;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和中气,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长沙方歌括》:桂枝辛温阳也,芍药苦平阴也,桂枝又得生姜之辛,同气相求,可恃之以调周身之阳气;芍药而得大枣、甘草之甘,苦甘合化,可恃之以激周身之阴液。师取大补阴阳之品,养其汗源,为胜邪之本,又啜粥以助之,取水谷之津以为汗,汗后毫不受伤,所谓立身于不败之地以图万全也。二 桂枝加葛根汤【方剂组成用法】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经典原文汇要】

太阳病,项背强,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临床经验附识】

1.桂枝汤证,有项强或项背强者。

2.背沉重,项强者(加乌药、香附子)。

3.颈椎病眩晕者(合真武汤)。

4.肩周炎、颈椎病、脊柱炎,体质虚弱者(如有寒证,合真武汤)。

5.面瘫、眼肌痉挛、面肌痉挛、口眼斜、睑下垂,较葛根汤证体质弱者(剂量要大,服后温覆取汗)。

6.肩背沉重,体质虚弱者。

7.背痛、背沉重、腰痛,体质弱者。

8.葛根汤证,脉浮弱者。

9.葛根汤证,服汤后汗出而项背强不解者。

10.桂枝去桂加苓术汤证之项强,然服汤不效,而汗出者。

11.痉挛性斜颈,有易汗倾向者。【前贤方论撷录】《伤寒贯珠集》:桂枝加葛根汤,如太阳桂枝汤例。葛根汤,如太阳葛根汤例。而并加葛根者,以项背,筋骨肌肉,并痹而不用。故加葛根以疏肌肉之邪,且并须桂、芍、姜、枣,以通营卫之气。三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剂组成用法】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经典原文汇要】

1.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2.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临床经验附识】

1.桂枝汤证,咳嗽或喘者。

2.虽无汗出,但体质虚弱、易感冒且伴有咳嗽或哮喘者。

3.小儿感冒喘咳,体质虚弱者。

4.服麻黄剂,出现食欲不振,或身体倦怠者。

5.咳嗽,尤于睡眠卧床温暖起来时加重,易汗,呼吸困难,或胸中梗塞者。【前贤方论撷录】《经方方论荟要》:以桂枝汤解肌,调和营卫。加入杏仁宣降肺气;厚朴消痰宽中,下气平喘。本方所主之喘,有新久之别。新喘乃因太阳病误下,肺气上逆而致;宿喘则为喘家外感,引动痼疾而成。不论新久之喘但见表虚汗出之证,即可为本方所主。二者病因虽不相同,但病机则一,故治法亦同。四 桂枝加附子汤【方剂组成用法】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取一升。本云(《玉函经》作本方):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经典原文汇要】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临床经验附识】

1.桂枝汤证,汗出恶寒甚者。

2.过敏性鼻炎(加苍子、辛夷、茯苓、术),表阴寒虚证。

3.少阴病表阴寒实证,服麻黄附子细辛汤发汗后,仍不解者。

4.疝病,遇冷则腹剧痛,且痛呈游走性者。

5.中风后遗症、小儿麻痹等有运动障碍症状,脉浮弱或沉细或沉迟者。

6.桂枝汤证,有四肢拘急、小便不利者。

7.服发汗剂发汗后,身疼痛、脉浮紧者。

8.恶寒,身痛,表阴寒虚证。

9.每遇寒冷则腹胀痛者。

10.阳痿,虚寒证。

11.腰椎退变增生,虚寒证。

12.腰椎间盘突出症,虚寒证(加术、茯苓)。

13.桂枝汤证,而更恶寒、汗出、脉沉或浮虚者。

14.桂枝汤证,而身体疼痛、关节屈伸不利、小便难者。

15.风湿或神经痛,汗出多者,虚寒证。

16.关节痛或神经痛,脉无力,腹无力,或有振水声者(加苍术)。

17.中风后遗症,如半身不遂等症状,其脉、腹无力者(加白术)。

18.受冷即身痛,且痛处移动者。【前贤方论撷录】《金镜内台方义》:病人阳气不足,而得太阳病,因发汗,汗出多不能止,名曰漏也。或至二三日不止,其人反恶风,此为阳气内虚,而皮腠不固也。又小便难者,汗出多,则亡津液,阳气内虚,不能施化也。四肢者,诸阳之本,今亡而脱液,则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故与桂枝汤中加附子,以温其经而复其阳也。五 桂枝去芍药汤【方剂组成用法】

甘草二两,炙 桂枝三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经典原文汇要】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临床经验附识】

1.桂枝汤证,胸满者。

2.心动悸,脉促胸满者。

3.胸满,阴证。【前贤方论撷录】《伤寒论疏义》:此误下以损胸中之阳,邪气乘克,以为胸满,故去芍药以避胸中之满,然表邪仍在,故用桂枝散表并亦扶其阳。《伤寒论识》太阴篇云: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由是观之,腹满则倍芍药以专和腹中之气,胸满则去芍药,而专桂枝之力以和胸中之气。二方相照,其义可见矣。六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剂组成用法】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切 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经典原文汇要】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临床经验附识】

1.桂枝去芍药汤证,手足冷者。

2.桂枝去芍药汤证,恶寒甚者。

3.胸满,腹无力者。

4.自觉胸满而心悸不安,腹无力者。【前贤方论撷录】《伤寒溯源集》:桂枝去芍药,以解散阳邪,流通阳气,治下后阳虚之脉促胸满。若增微恶寒则阳气大亏,致阳气不能卫外而阳虚生外寒矣,故加附子以温经复阳也。七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剂组成用法】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经典原文汇要】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临床经验附识】

1.鸡爪风。

2.周身绵绵作痛、痠困,劳累则重,休息则轻,脉沉弱者。

3.产后身痛或产后关节疼痛者(加术、制附子)。

4.身疼痛,脉沉迟,而无少阴病证者。

5.桂枝汤证,而心下痞硬、腹拘急、呕吐者。

6.小建中汤证,而心下痞硬者。

7.本方证,疼痛剧烈者或遇寒冷即重者(加术、制附子)。

8.关节炎、肩周炎之虚证(加术、制附子)。

9.麻木,手时拘挛如鸡爪者。

10.坐骨神经痛,脉沉迟者。

11.颈椎不适,服葛根汤取汗后,其不适反加重而脉沉迟者。

12.习惯性便秘,心下痞硬、少腹无力者。【前贤方论撷录】《伤寒论章句》:桂枝加芍药生姜新加汤,补养营血,滋生经脉之方也。凡病后经脉有伤,营血不足者用之。用桂枝汤和荣卫以利神机,加人参、芍药以生营血,加生姜以宜中胃。所谓营气卫气,皆生谷气也。谓之新加者,桂枝汤古方也,仲景遵古法而加之,故特名新加焉。八 麻黄汤【方剂组成用法】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经典原文汇要】

1.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

2.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4.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5.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6.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7.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8.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9.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10.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临床经验附识】

1.发热,恶寒,头痛,身体疼痛,体痠肢楚,脉浮数有力,或喘,或咳嗽,或鼻塞,或咽喉痛,或衄,或爆发赤眼者……

2.儿童遗尿,体健壮者。

3.水肿,脉浮紧者。

4.麻黄汤证,壮热、烦躁饮冷者(加石膏),咽干口苦者(加黄芩、石膏),苔厚腻者(加苍术、半夏、槟榔),呕逆者(加半夏、生姜),肩背沉重、感觉内冷者(加制附子)。

5.喘而胸满,脉浮紧、无汗者(若烦躁者,用大青龙汤)。

6.衄血,属表阳寒实证者。

7.幼儿鼻炎,鼻塞严重,影响哺乳和睡眠者(虚弱小儿酌减药量)。

8.成人鼻塞严重,脉浮有力、无汗者(无发热时,脉或不浮)。

9.急性尿道炎初期,恶寒、腰痛、脉浮紧者。

10.妊娠破水后胎儿产不出,恶寒、腰痛甚者(加制附子)。

11.风湿性关节炎,脉浮紧、无汗者。

12.足踝部红肿疼痛,脉紧、无汗者。

13.本方证,咽喉肿痛者(合泻心汤)。

14.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红肿疼痛而发热恶寒者(合泻心汤)。

15.煤气中毒不省人事者(加白术、制附子)。

16.皮肤病,无渗出液、瘙痒、遇风寒则甚者(加术、制附子)。【前贤方论撷录】《伤寒论条辨》:麻黄味苦而性温,力能发汗以散寒。然桂枝汤中忌麻黄,而麻黄汤中用桂枝何也?麻黄者,突阵擒敌之大将也。桂枝者,运筹帷幄之参军也。故委之以麻黄,必胜之算也。监之以桂枝,节制之妙也。甘草和中而除热。杏仁下气而定喘。惟麻黄有专攻之能,故不须啜粥之助。九 禹余粮丸【方剂组成用法】

原方缺。

按:《伤寒论考注》云:“用禹余粮一味之蜜丸,则敛血收津,不令散脱。”【经典原文汇要】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十 葛根汤【方剂组成用法】

葛根四两 麻黄二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经典原文汇要】

1.太阳病,项背强,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临床经验附识】

1.麻黄汤证,有项背强者(呕吐加半夏,咽干口苦者加黄连、黄柏、黄芩、栀子),或风疹,或带状疱疹,或荨麻疹,或口吃者……

2.发热恶寒无汗,腹泻或痢疾,里急后重,脉浮紧数者。

3.项强,或项背强,脉紧,或口眼歪斜,或睑下垂,或眩晕,或上肢麻木,或下肢无力,或失聪,或失音者。

4.鼻塞,脉紧者。

5.颈椎病,项疼痛、痠、僵不适,不论脉象,只要无汗者(加术、制附子)。

6.咽喉肿痛(扁桃腺炎、咽喉炎等)、腮腺炎、眼热肿痛等,项背强,发热恶寒,脉浮数者(加黄连、黄柏、黄芩、栀子)。

7.突发性耳聋,脉浮紧者。

8.头疮(加大黄)。

9.各种顽肿恶肿(加术、附子)。

10.眼肌痉挛、面肌痉挛,体质不虚,无汗者(加全蝎、蜈蚣、僵蚕)。

11.肩周炎、颈椎病、脊柱炎,体质强者。

12.下利有表证,无汗者。

13.麻黄汤证,有下利者。

14.太阳病,感冒发热恶寒,咽痛,脉浮数有力者(加桔梗、黄连、黄芩、栀子)。

15.年轻力壮突发腰痛,脉浮紧有力者。

16.脐上压痛,腹力不虚,脉有力者。

17.风湿病,指关节有数处稍发肿,晨起疼痛者。

18.肩周炎、颈椎病,脉沉者(加茯苓、术、制附子)。

19.三叉神经痛、上腕神经痛,脉紧者。

20.面神经麻痹,发病初期,脉有力者。

21.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初期,恶寒、头痛、发热者。

22.儿童遗尿,体质强者。

23.眼病初期,红肿疼痛者(合葛根芩连汤;便秘加川芎、大黄)。

24.外耳道炎、急性中耳炎、急性乳突炎的初发期,红肿疼痛,恶寒发热,或头痛,脉浮者(渴或流脓者加桔梗、黄芩、黄连、黄芩、栀子)。

25.因感冒引起的急性鼻炎、鼻窦炎,在初期有头痛、鼻塞、流鼻涕、发热、恶寒者。变为慢性证及无发热者,使用亦佳(便秘者加川芎、大黄)。26.过敏性鼻炎,肩胛酸痛,无汗、体质强、易感冒者。

27.扁桃体肿大,鼻塞,或头痛,体质不虚弱者(加桔梗、黄连、黄芩、栀子)。

28.因鼻炎所引起的鼾声,实证。

29.乳汁缺乏,体质不虚,乳房充实,有窒胀感者。

30.带状疱疹、荨麻疹初发期,恶寒,发热,脉浮者(高热加黄连、黄芩、栀子,便秘加大黄)。

31.湿疹初期,无分泌物或即使有也很稀少,有发红、热感者(加黄连、黄芩、栀子)。

32.常流鼻涕而鼻下糜烂发红,不时伸舌转舐上唇或横指摸弄鼻下者。

33.牙龈炎初发期(加川芎、黄芩)。

34.肩酸痛,脉有力者(如脉无力者,合真武汤)。

35.下利,里急后重,恶寒,发热,头痛者。

36.项背强紧,无汗者。不论脉浮、脉沉。

37.顽咳,项背强、无汗者。

38.急性腰扭伤(如左下腹按痛,合桂枝茯苓丸)。

39.腰椎间盘突出,体格壮实者(如左下腹压痛,合桂枝茯苓丸)。

40.嗜睡,体质不虚者。

41.毒瘾,脉紧者。

42.重症肌无力者。

43.破伤风(加大剂量蝉蜕,服后温覆取汗,汗出者愈)。

44.咬肌痉挛者。

45.腰不可俯或不可仰,体质不虚者。

46.面瘫,较桂枝加葛根汤证体质强者。

47.肩背沉重,体质不虚者。

48.眼皮红肿痛甚,脉紧者。

49.两乳红肿疼痛,或发热恶寒,属表阳寒实证者。

50.背痛,背沉重、腰痛,体质强者。

51.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52.发热无汗而恶寒甚,体质实者。

53.头面部或身体上部皮肤病,脓水不止,而体质实,肤色偏暗、无汗者。

54.银屑病,体质实,无汗者。

55.男性性功能低下,体质壮实者。

56.各种关节疼痛或神经疼痛疾病,项背或痛或酸或沉重或拘急,无汗者(加茯苓、白术、制附子)。

57.湿疹,项背强、无汗者(加茯苓、白术、制附子)。

58.项背部痤疮、湿疹、疖肿(加石膏)。

59.本方证,有高热者(加黄连、黄芩)。

60.本方证,而口渴者(加天花粉)。

61.麻木,脉沉,腹力实,项背强者。

62.葛根汤证,头痛,与葛根汤当愈,若不愈者(加重方中桂枝剂量)。

63.本方证,服本方后出现咽干者(可加天花粉滋阴生津,不宜加石膏以免牵制葛根汤取微汗之作用)。

64.桂枝汤或真武汤证,而项背强且无汗者(合真武汤)。

65.下利便脓血,表阳寒实证。

66.痉挛性斜颈,无汗,体质不虚者。【前贤方论撷录】《伤寒附翼》:以桂枝汤为主,而加麻、葛以攻其表实也。葛根味甘气凉,能起阴气而生津液,滋筋脉而舒其牵引。十一 葛根加半夏汤【方剂组成用法】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二两,切 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经典原文汇要】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临床经验附识】

1.葛根汤证,呕吐者。

2.葛根汤证,肠鸣者。

3.麻黄汤证,呕吐者。

4.皮肤紫斑,发热恶寒,无汗,脉浮数紧,呕吐者。【前贤方论撷要】《伤寒论疏义》:半夏味辛,消痰涎,下逆气,止呕逆,故前方中加之以治其呕也。十二 大青龙汤【方剂组成用法】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经典原文汇要】

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2.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临床经验附识】

1.脉浮紧,无汗,烦躁,或发热恶寒,或身疼痛,或咽痛,或喘,或咳嗽,或口渴,或水肿者……

2.麻黄汤证,有烦躁或渴者。

3.咳嗽吐黄痰,有表证者(加重方中石膏剂量)。

4.头痛剧烈,身体酸痛无力,发热无汗者。

5.眼目疼痛,风泪不止,赤脉怒张,或目翳,或眼睑溃疡,或涕泪黏稠,或瘙痒,其脉浮紧、烦躁者(加车前子)。

6.皮肤瘙痒性疾病,脉浮紧、烦躁者。

7.发热,不恶寒,无汗,口渴,烦躁。

8.麻黄汤证,服麻黄汤不汗出而出现烦躁者。

9.结膜炎病,炎症剧甚者(合葛根芩连汤)。

10.桂枝汤证,身重烦躁者。

11.眼病红肿疼痛,流泪,烦躁,脉浮有力者。

12.小青龙汤证,而脉浮紧者。

13.麻黄汤证,而烦躁饮冷者。

14.越婢汤证而无汗者。

15.喘咳,渴,上冲,或身疼恶风者。

16.眼疾,疼痛,流泪不止,充血严重,头痛剧烈者。

17.麻黄汤证或葛根汤证,服汤已仍不出汗、恶寒亦不止者。

18.麻黄汤证或葛根汤证,服汤已仍不出汗,而出现烦燥、口渴、脉浮紧数者。

19.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发热或未发热,属表阳证而不恶寒者(酌加重方中石膏剂量)。【前贤方论撷录】《伤寒附翼》:太阳中风脉浮紧,头痛,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此麻黄汤之剧者,故加味以治之也。诸证全是麻黄,有喘与烦躁之别,喘者是寒郁其气,升降不得自如,故多用杏仁之苦以降气;烦躁是热伤其气,无津不能作汗,故特加石膏之甘以生津。然其性沉而大寒,恐内热顿除而表寒不解,变为寒中而挟热下利,是引贼破家矣,故必倍麻黄以发表,又倍甘草以和中,更用姜枣以调营卫,一汗而表里两解,风热两除,此大青龙清内攘外之功……麻黄治表实,桂枝治表虚,方治在虚实上分,不在风寒上分也。盖风寒二证,俱有虚实,俱有浅深,俱有营卫,夫有汗为表虚,立桂枝汤治有汗之风寒,而更有加桂去桂,加芍去芍,及加附子、人参、厚朴、杏仁、茯苓、白术、大黄、龙骨、牡蛎等剂,皆是桂枝汤之变局。因表虚中更有内虚内实浅深之不同,故加减法亦种种不一耳。以无汗为表实,而立麻黄汤治无汗之风寒,然表实中亦有挟寒挟暑,内寒内热之不同,故以麻黄为主而加减者,若葛根汤、大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甘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麻黄连翘赤小豆等剂,皆麻黄汤之变局,因表实中亦各有内外寒热浅深之殊也……盖仲景平脉辨证,只审虚实,故不论中风伤寒脉之缓紧,但于指下有力者为实,脉弱无力者为虚;不汗出而烦躁者为实,汗出多而烦躁者为虚。实者可服大青龙,虚者便不可服,此最易知也。凡先烦不躁而脉浮者,必有汗而自解;烦躁而脉浮紧者,必无汗而不解。大青龙汤为风寒在表而兼热中者设,不是为有表无里而设,故中风无汗烦躁者可用,伤寒而无汗烦躁者亦可用。盖风寒本是一气,故汤剂可以互投,论中有中风伤寒互称者,如大青龙汤是也;有中风伤寒而兼提者,如小柴胡是也。仲景但细辨脉证而施治,何尝拘拘于中风伤寒之别名乎。十三 小青龙汤【方剂组成用法】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干姜三两 五味子半升 甘草三两,炙 桂枝三两,去皮 半夏半升,洗 细辛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也。【经典原文汇要】

1.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2.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4.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5.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临床经验附识】

1.脉浮、弱、数,心下有水气,或咳嗽,或喘,或鼻塞流涕,或失音,或发热,或呕,或胸胁满者……

2.咳、喘,吐痰清稀,有表证者。

3.喘咳、哮喘,痰多清稀,或咳吐水泡痰甚爽者。

4.麻黄汤证,心下有水气者。

5.喘家,打喷嚏,流鼻涕如水者,或将发作时尿频者(加茯苓、术)。

6.咳嗽,面部水肿者。

7.水肿,表里有寒且体质强者。

8.喘,发作前打喷嚏、流水样鼻涕,烦躁者(加石膏)。

9.湿性胸膜炎(加茯苓、术),体质强者。

10.眼病,常流泪有表证且里有水气者,脉多浮。

11.过敏性鼻炎,心下有水饮且兼有表邪,频发喷嚏,鼻水甚多,或泪水亦多,或口涎沫亦多者。

12.感冒等,咳嗽,水肿者(烦躁加石膏)。

13.发热恶寒,喘咳,痰如唾液状稀薄而量多者。

14.唾液过多,属寒证,体质不虚者。

15.背寒冷,属寒实证者。

16.咳嗽,胸痛或胁痛、胁下痛,属寒实证者。

17.水肿,恶寒,发热,头痛者。

18.肺癌,属阴寒实证者(加附子)。

19.食道癌或胃癌,有噎者(去麻黄,加附子、栀子)。

20.泪道狭窄,体质实者(烦躁,加石膏)。【前贤方论撷录】《伤寒论疏义》:此伤寒表未解,水积心下,发汗蠲引之法。……酌用麻桂二汤,细辛、干姜温散水寒,五味子收敛肺气,半夏涤除痰饮。盖表邪为里饮所持,不能宣越,若不迅除里饮,则表寒何由解,故用两解法。而治里之药,殊多于发表也。十四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剂组成用法】

桂枝一两十六株,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 大枣四枚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经典原文汇要】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仅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临床经验附识】

1.发热恶寒,有表证,发作有时者。

2.发热恶寒,热时但热,寒时但寒,有表证者。

3.太阳病表阳寒虚与表阳寒实之合证,或发热恶寒,或寒热往来,或脉微而恶寒(此转属少阴病表阴寒虚与表阴寒实之合证,用本方加附子),或面红,或身痒者……

4.有表证,须发汗,但体质虚弱者。

5.皮肤瘙痒,有表证须发汗者。

6.发疹痒甚,面红,脉浮发热者。

7.发疹痒甚,面红,脉浮而非泻心汤证者。

8.身痒起疹之皮肤病,而发热恶寒者。

9.荨麻疹、湿疹等,脉浮,口中和者(如咽干、口干者,加石膏)。

10.荨麻疹,女性虚弱者(合当归芍药散)。

11.发热似疟,发热时间长,恶寒时间短,每日发作二三次,因汗不出而身痒者。

12.皮肤瘙痒、荨麻疹,脉沉小,无里证及半表半里证者(加制附子)。

13.似麻黄汤证,而体质弱者。

14.有太阳病之表证当以汗解,而脉微弱者。【前贤方论撷录】《金镜内台方议》:桂枝汤治表虚,麻黄汤治表实,二者均曰解表,霄壤之异也。今此二方,合而用之者,乃解其表不虚不实者也。《伤寒贯珠集》:夫即不得汗出,则非桂枝所能解,而邪气又微,亦非麻黄所可发,故合两方为一方,变大制为小制,桂枝所以为汗液之地,麻黄所以为发散之用,且不使药过病,以伤其正也。十五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剂组成用法】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六铢,炙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经典原文汇要】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临床经验附识】

1.桂枝汤证,往来寒热,热时但热,寒时但寒者。

2.太阳病表阳寒虚与表阳寒实之合证,而表阳寒虚证较表阳寒实证重者。

3.病证如桂枝麻黄各半汤证,而体质较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更虚者。

4.感冒初期见寒热往来,属表证而无半表半里证者。【前贤方论撷录】《金镜内台方议》:圣人之用方,如匠者之用规矩,分毫轻重,不敢违越,且伤寒之方一百一十有三,其中用桂枝、麻黄者大半,非曰繁复,在乎分两之增减也。如桂枝汤加胶饴增芍药,又曰小建中汤;加葛根、麻黄,又曰葛根汤;如麻黄汤加石膏,又曰大青龙汤,若此者,不可尽纪,在乎智者之能精鉴也。今此一证,乃是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其形如疟,日再发者,是原发汗不尽,余邪在经所致也,为其先发汗后,是以少与麻黄汤多与桂枝汤,再和其荣卫,取微汗则解也。《伤寒论类方》:此与桂枝麻黄各半汤,意略同,但此因大汗出后,故桂枝略重,而麻黄略轻。十六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剂组成用法】

桂枝,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炙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经典原文汇要】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临床经验附识】

1.中暍,身热疼重,脉微弱者。

2.表热虚证,脉微弱。

3.风温为病,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脉微弱(如脉阴阳俱浮,用越婢汤并加重方中石膏剂量)。

4.桂枝二麻黄一汤证,而汗出者。

5.桂枝二麻黄一汤证,而脉微弱者。

6.太阳病表阳寒虚证与太阳病表阳热虚证之合并证。

7.桂枝汤证,而兼有热证者。

8.麻黄汤证,已发汗,转为热多寒少无汗证者。

9.麻杏甘石汤证或越婢汤证,而脉微弱者。

10.风湿或神经痛,汗出,小便不利,或恶寒,或恶热,或口渴,或头痛,或关节肿痛者(慢性者加白术、制附子)。

11.神经痛、关节痛,热多寒少者。【前贤方论撷录】《医宗金鉴》:以桂枝二主之则不发汗可知。越婢一者,乃麻黄、石膏二物不过取其辛凉之性,佐桂枝二以和表而清肌热,则是寓微汗于不发之中亦可识也。若非大青龙汤,以石膏佐麻黄,而为发汗驱肌热之重剂也。《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桂枝二越婢一汤治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而用石膏者,以其表邪寒少、肌里热多,故用石膏之凉。佐麻桂以和荣卫,非发荣卫也。十七 栀子豉汤【方剂组成用法】

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经典原文汇要】

1.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

2.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3.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4.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5.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6.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临床经验附识】

1.心中懊、坐卧不安者,或发热,或胸中闷塞,或饥而不能食,或咽燥口苦,或鼻衄,或失眠,或谵语,或脏腑疼痛剧烈者……

2.心中结痛者。

3.胸中窒(食道炎、食管狭窄、食管息肉等),烦热者。

4.下后,烦,心下濡者。

5.胸中满闷,兼有虚烦、烦热者。

6.失眠,不得安,胸闷,属阳证者(黄连阿胶汤亦治此证,但无胸闷)。

7.心下濡,心中懊者。

8.咽下困难,或胸中如塞,或心中结痛,里热虚证。

9.身热,心中懊,饥而不能食,但头汗出者。

10.胸似堵塞而苦闷或疼痛,烦热,心下软,即或心下似紧张、但压之亦无底力者。

11.心肌炎,虚烦懊者。

12.呃逆,心中懊者。

13.霍乱,热证,懊不安者。

14.阳证,误服热药而虚烦、躁乱、昏沉者。

15.欲吐不吐、欲腹泻不腹泻,不恶寒,胸满而喘,虚烦者。

16.发热汗出,不恶寒,胸满而喘,虚烦者。

17.酒齄鼻(同时外敷轻粉、硫黄、雄黄)。

18.心中苦烦不得眠,心下按之无力者。

19.心中懊,身热,胸腹痞塞感,但按之软者。

20.心胸懊,心下软者。

21.血淋。

22.易饥,饥则烦,得食则暂安者。

23.痢疾,心中懊,虚烦者(加薤白)。

24.年少气盛,面生痤疮或身生痤疮(加蒺藜子,打粉,以冷水调涂患部)。

25.小儿夜啼,舌质红,苔薄黄者。【前贤方论撷录】《伤寒论疏义》:此凉解胸中郁热之剂,栀子苦寒轻清,故能解上焦蕴热,香豉本草苦寒无毒,主烦躁满闷,且其熟烂臭烈能助栀子之力,以留恋胸中,二味相佐为泻热清膈之圣药也。十八 栀子甘草豉汤【方剂组成用法】

栀子十四个,擘 甘草二两,炙 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经典原文汇要】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临床经验附识】

1.栀子豉汤证,急迫者。

2.栀子豉汤证,少气者。

3.膈噎食不下者。

4.肺炎,心中懊,浅表呼吸者。

5.心肌炎,虚烦者。

6.食道炎。

7.口唇烦热、干燥,不时伸舌转舐口唇,属里热虚证(合竹叶石膏汤)。

8.少气不足以息,汗出口渴,胸中痛,脉虚者(加麦门冬、五味子)。

9.吐下后,虚羸欲死,属阳明病里阳热虚证者。

10.小便淋痛者(加当归、赤芍、茯苓、黄芩、滑石)。【前贤方论撷录】《伤寒论章句》:栀子甘草豉汤,交水火兼和中气之方也,凡栀子豉证而见中气不足者用之。十九 栀子生姜豉汤【方剂组成用法】

栀子十四个,擘 生姜五两,切 豆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经典原文汇要】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临床经验附识】

1.栀子豉汤证,呕者。

2.急性肝炎,虚烦、呕者。【前贤方论撷录】《伤寒论章句》:夫虚烦而呕,不特水火不交,而且中胃气逆。重用生姜,以宣中胃而止呕。合于栀子豉汤中,上下交通,中胃之气亦平矣。二十 栀子厚朴汤【方剂组成用法】

栀子十四个,擘 厚朴四两,炙,去皮 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原文经典汇要】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临床经验附识】

1.心烦,腹满,卧起不安,属阳证者。

2.妇人引产后,心烦腹满者。

3.栀子豉汤证,有腹满者。

4.用承气汤攻下后,依然心烦腹满者。

5.食道黏膜损伤、食道炎、胃炎等,腹满,卧起不安者。

6.抑郁症,阳证者(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7.失眠,腹满,懊者。

8.胸腹满而不得眠者。【前贤方论撷录】《伤寒论章句》:夫下后,胸有余热而烦,腹有余邪而满,故起卧不安也。栀子清上焦之热,导三焦之火以下行,厚朴运中土之气,枳实解结,一服而三焦通畅矣。二十一 栀子干姜汤【方剂组成用法】

栀子十四个,擘 干姜一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原文经典汇要】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临床经验附识】

1.食管狭窄、食道憩室,饮食噎塞不利者。

2.食道癌,饮食噎塞不利者(加麝香、全蝎、蜈蚣)。

3.栀子豉汤证,脉沉者。

4.发热,卧起不安,属寒热错杂证者。

5.咽下困难,属寒热错杂证。

6.食道癌,咽下困难、咽痛、喘咳者(合茯苓杏仁甘草汤)。

7.身热微烦,呕逆或下利者。【前贤方论撷录】《伤寒论疏义》:栀子苦寒彻胸中之烦热,干姜辛热逐下后之内寒,寒热并施,温清兼行而不相悖矣。抑仲景配合之妙也。二十二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剂组成用法】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经典原文汇要】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临床经验附识】

1.麻黄汤证,有口渴等热证者。

2.咳、喘,吐痰黄,有表证者。

3.咳喘、哮喘,无痰或少痰,喉间有痰鸣音者(加桑白皮、葶苈子)。

4.发热恶热,或微恶寒,或出汗或不出汗,或咽痛,或流鼻涕,或鼻塞,或头项强痛,或咳嗽,或喘,或胸痛,或肢痠乏力,脉有力者,或脉无力而口鼻气热、唇干口渴者。

5.咳嗽、喘,吐黄痰,或吐白痰,但脉证属表热者。

6.汗出而喘,属热证者。

7.喘,烦渴者。

8.哮喘,胸中如火,痰鸣涎潮,鼻流清涕,心下硬塞,巨里动甚者。

9.肺脓肿,发热,喘咳,脉浮数,吐臭痰脓血,渴欲饮水者(加桔梗、瓜蒌)。

10.小儿高热惊厥、抽搐者(加大剂量天花粉)。

11.咳喘,吐痰黄,无表证者(观其脉证,或单用本方,或与小陷胸汤、苇茎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大小柴胡汤等方合用)。

12.儿童喘息,烦躁,口渴,食欲不振,或出汗,或呕吐(加半夏、生姜),或咳者……

13.感冒或流感之表热证,或表证兼有里热证者。

14.痔核红肿胀紧,触之疼痛者。

15.中暑,头痛汗出而喘,口渴者。

16.麻黄汤证,服麻黄汤热退而仍喘咳者。

17.儿童支气管炎,属热证者。

18.感冒、肺炎、气管炎等病,表里有热者。

19.百日咳(合栀子生姜豉汤)。

20.痔疮、脱肛,痛甚、体力不虚者。

21.睾丸炎之表热证者。

22.小儿感冒,体质不虚者。

23.本方证,咳痰黄黏者(合小陷胸汤)。

24.气喘,咳,汗出,口渴,小便不利,面部水肿,上逆烦闷,脉浮数者。

25.喘,不恶寒而发热,脉浮有力者。

26.喘,不恶寒而恶热者。

27.咽喉肿痛,表阳热实证。

28.咽喉肿痛,喘咳,热郁不宣者。

29.感冒,发热、汗出、不恶寒者,表证。

30.感冒,发热、不恶寒者,表证。

31.昏愦,身体壮热,沉重拘挛,或时呼呻,其脉滑数,表里热者(加黄连、黄芩、黄柏、栀子、香豉)。

32.本方证,而胸满者(加厚朴)。

33.脱肛、痔垂、肛周肿痛等,口渴,脉滑数者。

34.皮肤病,属太阳病表阳热证者。

35.儿童遗尿,阳证。

36.麻黄汤证、葛根汤证,服汤已,表证虽去而有喘鸣者。

37.睡时鼾声。

38.泪囊炎,阳证者。【前贤方论撷录】《汉方简义》:方用麻、杏以利肺,驱客寒而逐肺水;用石膏者,清肺中之余热,且以汗、下后,俱见汗出,并镇麻黄之发越耳;用甘草者,缓汗、下后之中虚。二十三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剂组成用法】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经典原文汇要】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临床经验附识】

1.发热,腹泻或痢疾,出汗,喘,脉促。

2.项背强,心下痞,脉有力,或心悸,或脉结代,或汗多,或腹部动。

3.目赤,见阳脉者。

4.咽喉肿痛,见阳脉者。

5.下利,喘,汗出者,阳证。

6.项背强,汗出,下利者,阳证。

7.项背强,心下痞,胸中热,而眼目、牙齿疼痛,或口舌肿痛溃疡者(加大黄)。

8.口苦口臭,项背紧张,或胸脘郁闷,或耳聋耳鸣,或后头疼痛,或眼目、牙齿疼痛者……

9.吐泻,抽搐,昏厥,属阳证者。

10.三黄泻心汤证,有项背强者。

11.小儿高热而痉挛者,阳证。

12.酒齄鼻。

13.糖尿病,属热证者。

14.项背强,胸中烦悸,而有热者。

15.酒客病,脉促者。

16.鼻窦炎,属阳证者(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17.研末外敷疗褥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