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2015)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综合素质·小学(最新版)(教师资格证考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2 18:26:30

点击下载

作者: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版·(2015)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综合素质·小学(最新版)(教师资格证考试)

中公版·(2015)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综合素质·小学(最新版)(教师资格证考试)试读:

《综合素质》(小学)应试攻略

一、最新考情分析

综合素质是小学学段教师资格统考科目一的考试科目,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与教育教学相关的知识、能力和素养,题目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对考生综合能力要求更高。《综合素质》考试内容包括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和基本能力。从近年试点省份教师资格综合素质(小学)真题来看,考试题型基本稳定,分为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写作题三种题型,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题型、题量、分值具体分布情况如下:二、必考题型解读(一)单项选择题

综合素质单项选择题主要考查教育理念、法律意识、职业道德、文化素养和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知识和能力,考试覆盖范围比较广。在历年综合素质(小学)真题中,单项选择题稳定在29题,其中职业理念约3~6题,教育法律法规约5~7题,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约1~5题,文化素养9题,基本能力4题,约占总分值的39%。2013~2014年真题中各知识点题目数量统计如下表所示:

教师资格考试改革以来,单项选择题整体考查的难度逐步加大,主要有如下两个突出特点:

1. 基础考点多,涉及的知识面广。如考查历史、科技、地理、生物、物理、人文、艺术、计算机、逻辑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要踏实、牢固、全面地掌握基础知识,同时要培养概括、分析、评价等能力。【例1】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东汉造纸法有以造纸术发明家命名的“蔡侯纸”,“蔡侯”是( )。(2014年下半年真题)

A. 蔡襄B. 蔡伦C. 蔡沈D. 蔡雯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东汉年间,蔡伦发明造纸术。公元114年蔡伦被封为“龙亭侯”,民间便把他制作的纸称为“蔡侯纸”。蔡襄是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专家,是书法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一。本题答案为B。【例2】下列选项中,作家和作品的对应正确的是( )。(2014年下半年真题)

A. 罗贯中—《西游记》B. 施耐庵—《三国演义》C. 蒲松龄—《水浒传》D. 曹雪芹—《红楼梦》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聊斋志异》的作者是蒲松龄;《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本题答案为D。

从例题可知,此类题目侧重于记忆性知识的考查。考生在复习时要结合教材,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对平时薄弱的知识领域进行查缺补漏。要积极拓展常识知识,熟知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熟知常见的科学常识和文学、文化、艺术常识,重点掌握中小学教科书涉及到的文化素养知识。

2. 侧重于对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考查。考题一般是通过呈现各种与教师职业相关的情景,考查考生的实际问题处理能力。【例3】期末考试前一个月,学校突然决定将音体美课程提前考查,将课时留给语数外科目。学校的做法( )。(2014年下半年真题)

A. 正确,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B. 正确,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C. 错误,不利于校际公平竞争D. 错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职业理念。学校的做法破坏了语数外和音体美学科之间的课时比重,打破了均衡性,不利于学生体育和美育的发展,违背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理念。本题答案为D。【例4】小学教师王某劝退了两个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教师王某的做法( )。(2014年下半年真题)

A. 合法,教师有管理学生的权力B. 不合法,侵犯了学生的荣誉权C. 合法,教师有劝退学生的权利D. 不合法,侵犯了学生受教育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权利保护问题。在我国,作为社会权利主体,青少年儿童主要享有人身权、财产权、受教育权。年满6周岁的儿童应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并受满法律规定年限的教育,学校和教师不能随意开除学生。本题答案为D。

从例题可知,此类题目考查灵活,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考查考生对教育相关的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考生在备考时应根据考试大纲,构建知识体系,落实重要概念,结合实践理解掌握零散的知识点,对易混淆、易出错的知识要点面结合,不断强化,多加练习,加深记忆。(二)材料分析题

在历年综合素质(小学)真题中,材料分析题稳定在3题,其中职业理念(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1题,教师职业道德1题,阅读理解能力1题。总分值42分,约占总分值的28%。2013~2014年真题中各知识点题目数量统计如下表所示:

从近年综合素质真题来看,材料分析题题型比较稳定,有如下两种类型:

1. 从职业理念角度或教师职业道德角度评析教师的教育行为。

一般情况下,材料分析题第一题是从职业理念的角度分析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或者从材料中得到什么启示;第二题是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教师的教育行为或者从材料中获得启示。【例1】材料:

崔老师真是一个“懒”老师!

就说作文课吧,很多老师都有不成文的程序。首先,来个开场白,接着念几篇范文,发一通评论,再布置一篇作文,附带一堆提示……崔老师却不这样,他经常找一些文章,说阅读对于写作很重要,要大家自主阅读,然后叫大家交流阅读感想。同学们往往争得面红耳赤,忙得不亦乐乎,他却显得逍遥自在。在此基础上,学生顺利地完成作文。崔老师真懒!

崔老师建议同学们自主评选“班级之星”,并走“星光大道”。班上42个同学,同学们都说自己能评“星”,纷纷上台展现自己的风采。最后居然评出了各种各样50颗“星”,他也没有反对。

崔老师负责学校宣传栏。起初,他叫几个能写会画的同学帮忙,后来竟把组稿、绘画、编排等工作全交给同学们。最要命的是,他自己不做,居然还要求大家每次必须有新意、有亮点,大家绞尽脑汁,他最多只在关键时点拨一下。有时大家忙活了半天,他只说一句,“哎,还是没有新意。”同学们又得想办法。时间长了同学们发现自己很有进步。

问题:

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崔老师的教育行为。(2014年下半年真题)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教师职业理念中的学生观。崔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做,作文课自主阅读,评“班级之星”都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体现。

参考答案:崔老师的教育行为是恰当的,遵循了“以人为本”学生观的相关要求,值得其他老师学习。

首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材料中,崔老师放手让学生做,作文课自主阅读,沟通交流阅读感想,完成作文。学生们还一起想创意、亮点,通过这些实践锻炼不断地成长进步。

其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材料中,班级学生自主评选班级之星,每名学生都被评上了“星”,展现出了学生各种各样不同的风采。

再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材料中,崔老师将学校宣传栏的各项工作都交给了学生,让学生们集思广益,尊重学生们的想法,并督促学生们要有创意、有亮点,自己从旁指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向崔老师学习,不包办代办,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2. 理解材料中重要概念或句子含义和对文中观点和态度的提取和分析。

阅读材料分析题中的阅读材料一般是从一些教育杂志或者名人名家的作品中选取一篇或节选600~700字左右的小散文或议论文片段形成题干的材料部分,问题一般设置两个小题,主要从对文中重要概念或句子含义的理解和对文中观点和态度的理解两个角度来设置题目。【例2】材料:

冯友兰先生有个提法:“照着讲”和“接着讲”。冯先生说,哲学史家是“照着讲”,例如康德是怎样讲的,朱熹是怎样讲的,你就照着讲,把康德、朱熹介绍给大家。但是哲学家不同。哲学家不能限于“照着讲”,他要反映新的时代精神,他要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冯先生叫做“接着讲”。例如,康德讲到哪里,后面的人要接下去讲,朱熹讲到哪里,后面的人要接下去讲。

人文学科的新的创造必须尊重古今中外思想文化的经典创造和学术积累,必须从经典思想家“接着讲”。“接着讲”,从最近的继承关系来说,就是站在21世纪文化发展的高度,吸取20世纪中国学术积累的成果,吸收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冯友兰、熊十力等学者的学术成果。对中国美学来说,尤其是从朱光潜接着讲。之所以特别强调朱先生,主要是因为他更加重视基础性的理论工作,重视美学与人生的联系。朱先生突出了对“意象”的研究。这些对把握未来中国美学的宏观方向都很有意义。宗白华先生同样重视“意象”的研究,重视心灵的创造作用。他从文化比较的高度阐释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帮助我们捕捉到中国美学思想的核心和亮点。他的许多深刻的思想可以源源不断地启发今后的美学史、美学理论的研究。

学术研究的目的不能仅仅限于搜集和考证资料,而是要从中提炼出具有强大包孕性的核心概念、命题,思考最基本、最前沿的理论问题。从朱光潜“接着讲”也不是专注于研究朱光潜本人的思想,而是沿着他开创的学术道路,在新的时代条件、时代课题面前做出新的探索。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学术焦点,这形成了每一个时代在学术研究当中的烙印。“接着讲”的目的是要回应我们时代的要求,反映新的时代精神,这必然推动我们对朱光潜、宗白华、冯友兰等前辈学者的工作有所超越。(摘编自叶朗《意象照亮人生》)

问题:(1)请简述文中“照着讲”的意思。(2)简要分析当代中国的人文学科应该怎样“接着讲”?(2014年下半年真题)(1)解题思路:第一问考查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材料第一自然段提到“照着讲”,后几个自然段的内容都是“接着讲”,所以答案来自第一自然段。第一段中没有明确讲述“照着讲”是什么意思,只是举了康德朱熹例子,答案的内容需要自己概括。

参考答案:文中“照着讲”的意思是哲学史家在讲述知识时候,要尊重古今中外思想文化的经典创造和学术积累,将其原本的知识内容讲述介绍出来即可。(2)解题思路:第二问考查归纳材料中内容要点的能力。第二段从人文学科的新的创造必须尊重古今中外思想文化的经典创造和学术积累,必须从经典思想家“接着讲”中可以看出,第二题的答案从第三段开始。第三段首先介绍“接着讲”的含义,这是其中一个答题要点,但后面谈到美学,和答题要点不是特别相关,可以不管。最后一段第一句话可以作为“接着讲”的研究方法,仔细阅读该段,倒数第二句也有一个答题要点。

参考答案:中国人文学科的“接着讲”其指的是:一是从最近的继承关系来说,站在21世纪文化发展的高度,吸取20世纪中国学术积累的成果,吸收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冯友兰、熊十力等学者的学术成果;二是不能仅仅限于搜集和考证资料,而是要从中提炼出具有强大包孕性的核心概念、命题,思考最基本、最前沿的理论问题;三是不针对某个具体学者做研究继续讲下去,而是在前辈学者开创的学术道路,在新的时代条件、时代课题面前做出新的探索。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学术焦点,这形成了每一个时代在学术研究当中的烙印。

由以上例题可知材料分析题归根结底是考查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考生在备考时应多读、多看、多思考,熟练掌握各个知识点,并多加练习,以不变应万变。做阅读分析题时,应特别注意结合上下文语境,把握重点语句的含义。作答时要做到层次分明,有理有据,语言流畅,书写无误,规范整洁,字数恰当。(三)写作题

在历年综合素质(小学)考试中,写作题为必考题目。一般情况下为阅读所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分值为50分,约占总分值的33%。2013~2014年真题中所给材料主题和考试形式统计如下表所示:

在最近的两次考试中,均要求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但也不排除在以后的过程中会指定题目、指定文体。【例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的,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忙得无暇顾及其它的时候突然来访。”

培根说:“外在的偶然因素经常影响人的命运,但人的命运主要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2014年下半年真题)

解题思路:本题立意不是特别的明晰,从立意这个角度来说,题目较难。苏格拉底这句话快乐是重点,培根这句话命运自己掌握是重点,所以综合两者快乐掌握在自己手中或者端正心态寻找快乐都可以。题干中说自选文体,所以这篇文章记叙文或者议论文都可以。文章中心观点来自材料,分论点从苏格拉底的话中可以看出快乐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要为之努力,从培根话中得出快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道题的论据很灵活,从为目标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快乐突然来访这个角度去找很多。

在写作过程中,考生要注重搜集、整理材料,对材料剪裁加工,明确文章立意,罗列提纲再进行具体写作,并利用多种修辞方法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考生在备考时,应积极进行写作训练,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知识,理解材料、解读材料,以达到教师职业所要求的写作能力水平。三、高效备考策略(一)研究真题,把握考试脉搏

考纲是了解考点的依据,真题是掌握考情的关键。在仔细阅读本书之前,大家要对照教师资格最新考试大纲和近几年考试真题(真题可参照我们的配套试卷——2015版《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综合素质标准预测试卷及专家详解·小学》),对教师资格考试基本内容、考试情况、命题特点进行大致的了解,为更好地使用本书做好铺垫。另外,大家也可参照“最新考情分析”与“必考题型解读”两部分内容进行考情预览。(二)学记结合,强化记忆效果

从教师资格历年真题来看,考试所涉及的知识点几乎遍及教材的各个章节,要牢记全部内容,显然有些力不从心。可以利用笔记将“厚”书读“薄”,提高学习效率。一是对教材的重点内容做摘要笔记,概括其要点;二是复习过程中在教材相应位置做好眉批,加强记忆;三是对所学内容做好心得笔记,将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分析、体会等随手记下来,巩固对知识点的理解。(三)系统总结,梳理知识脉络

教师资格考试各个科目的模块分明,内容体系完备。在对教材基础知识有了基本的掌握之后,大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系统梳理每个模块知识的脉络,在笔记本上整理出清晰明了的框架结构,打开深层记忆回路,加强识记效果,以便在考试中看到相关题目时能快速在脑中搜索到相关知识点,得出合理的答案。(四)强化练习,及时查漏补缺

多做练习是检测大家复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在大量的知识记忆和系统的脉络梳理之后,大家要结合每章后的能力提升训练,进行适当的练习(我们的配套试卷也为大家提供了高度契合真题的预测试题,供大家参阅和查看),以及时查看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记忆模糊的知识点重新记忆,对薄弱环节进一步巩固,查漏补缺,稳步提升,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

最新教师资格考试大纲

《综合素质》(小学)一、考试目标

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

1. 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 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 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 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职业理念

1. 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 学生观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 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二)教育法律法规

1. 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

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

2. 教师权利和义务

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3. 学生权利保护

了解有关学生权利保护的教育法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 教师职业道德

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尊重法律及社会接受的行为准则。

理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的文件精神。

分析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道德规范问题。

2. 教师职业行为

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

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运用行为规范恰当地处理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四)文化素养

了解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了解一定的科学常识,熟悉常见的科普读物。

了解一定的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

了解中外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

了解一定的艺术鉴赏知识。

了解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并能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五)基本能力

1. 阅读理解能力

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筛选并整合图表、文字、视频等阅读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 逻辑思维能力

了解一定的逻辑知识,熟悉分析、综合、概括的一般方法。

掌握比较、演绎、归纳的基本方法,准确判断、分析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准确而有条理地进行推理、论证。

3. 信息处理能力

具有运用工具书检索信息、资料的能力。

具有运用网络检索、交流信息的能力。

具有对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存储和应用的能力。

具有运用教育测量知识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具有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

4. 写作能力

掌握文体知识,能根据需要按照选定的文体写作。

能够根据文章中心组织、剪裁材料。

具有布局谋篇,有效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

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能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三、试卷结构四、题型示例

1. 单项选择题(1)小明在课堂上突然大叫,有的同学也跟着起哄。下列处理方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马上制止,让小明站到讲台边B. 不予理睬,继续课堂教学C. 稍作停顿,批评训斥学生D. 幽默化解,缓和课堂气氛(2)“五岳”是我国的五大名山,下列不属于“五岳”的一项是( )。

A. 泰山B. 华山C. 黄山D. 衡山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论语·为政》)(3)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孔子看来,学和思二者不能偏废,主张学与思相结合B. 孔子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C. 光学习不思考会越学越危险,光思考不学习会越来越糊涂D. 孔子学与思相结合的思想,在今天仍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2. 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王林在学校因同学给他起外号,将同学的鼻子打出了血。班主任徐老师给王林的爸爸打电话,让他下午到学校来。放学时,王林的爸爸刚来到校门口,等在那里的徐老师当着众人的面,第一句话就是:“这么点儿大的孩子都管不好,还用我教你吗?”

问题: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角度,对徐老师的做法进行评价。

3. 写作题

请以“我为什么要当教师”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800字。【注释】

[1]罔:迷惑、糊涂。

[2]殆:疑惑、危险。第一章 职业理念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1. 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 学生观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 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第一节 教育观考点聚焦

1. 本节知识点在历年考试中大多以客观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 在历年考试中,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实施的途径与方法是考查重点,考生应加强对此部分内容的理解。考点梳理一、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观(一)教育观

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它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又受人们对教育要素不同观点的影响。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由于教育目的不同,教育者实施的教育活动也不同,从而区分了不同社会、不同时期的教育活动,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结果。

教育观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关。在古代教育中,教育是为培养统治者服务的,这种社会政治形式下的教育是培养少数人的教育。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教育是为人民普遍的教育需要服务的,是人民的教育。

在同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中,也可以有不同的教育观,这是由对教育活动内部的各种关系认识上的差异而产生的。例如,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上,如果强调教育者的中心地位,会产生教师中心的教育观;如果强调受教育者的中心地位,会产生学生中心的教育观。再如,在教育内容的德、智、体、美等不同组成方面的关系上,强调德育的首要地位,会产生德育中心的教育观;强调智育的首要地位,会产生智育中心的教育观。

确立正确的教育观,需要正确认识教育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教育活动的各种内部关系。违背教育发展规律或不能完整认识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都会导致错误的教育观,进而导致错误的教育结果。(二)素质教育观

1. 定义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2. 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公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我国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因为发展素质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应当为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的教育;对学校和教师而言,要努力使每个班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扎实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今后的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儿童少年,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与这一根本宗旨是一致的。(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人与人之间基本素质大体相同,但每个人由于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存在多样的个性,我们把人的个性看作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反映,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因此,教育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外,也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比较单一的,教法、内容、考试方法均相同,看起来很公平,但这种方法有歧视的可能性,因为它只挑选了一种智能或部分智能的结合。更好的教育是注重个体发展的教育,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最大程度上了解每一个儿童,知道他们的长处和短处,更好地提供教育措施,更好地测量评价他们,让儿童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潜能。知识拓展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智能至少可以划分为8种: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每个人都有这8种智能的可能性,这8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3. 外延

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是终身的,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实施贯穿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同时也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对学校教育而言,实施素质教育,纵向上存在于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上;横向上,意味着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

真题再现

1. 【2012年下半年小学真题】下列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的是( )。

A. 促进学生专业发展B.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C. 教育面向全体学生D. 引导学生协调发展【答案】A。解析:素质教育观的内涵要求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促进学生专业发展只强调了某一方面的发展,存在片面性。

2. 【2014年上半年小学真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素质教育任务的是( )。

A. 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B. 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C. 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D. 促进学生能力的平均发展【答案】D。(三)素质教育观的产生与发展

1. 素质教育观的产生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正“应试教育”现象: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等。应试教育把教育活动的评价环节作为教育目的所在,把人的素质的某个方面作为全部,教育活动本身和教育培养对象被严重扭曲。因此,应试教育不仅背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不利于培养社会进步与发展所需的人才。素质教育观扭转了应试教育观,把教育目的重新指向人本身,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

2. 素质教育观的发展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

1996年3月由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和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的产生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这标志着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四)小学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从纵向来看,贯穿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教育。素质教育从横向来看,涉及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因此,小学素质教育是国家整个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1. 小学素质教育的一般性质

小学素质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与其他层次、形式素质教育相同的性质。小学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基础性,即小学素质教育培养受教育者作为国家公民的基础素质。小学素质教育应当对小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和面向全体小学生的教育。

2. 小学素质教育的特殊性

小学素质教育是顺应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小学生处于身高生长高峰期和体重增加的高峰期,要特别注意小学生坐、立、行、读书、写字的正确姿势的培养训练。小学生自我意识处于上升时期,其上升幅度最大,是上升期中的主要发展时期。但行动缺乏一定动机与目的,往往是按教师家长的要求去行动。意志的自觉性较差,常需要外力督促检查才能完成任务,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易受外力和情绪的影响,表现出冲动性的特点。低年级的学生自制力很差,自我评价的批判性和独立自我评价能力较差,他们更容易肯定自己的行为和活动。小学生没有出现道德信念,这一阶段的学生道德意志薄弱,坚持性差;道德行为往往是通过不自觉的模仿形成的。因此,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必须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注重小学生自我意识、意志、道德信念的形成,为小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二、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一)素质教育的目标

1. 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

基础教育处于学生个体发育的关键时期,那么任何有助于并促进身体发育顺利进行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相反,就是不好的教育。

2. 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中小学阶段是个体心理逐渐成熟的阶段。素质教育要促进学生心理成熟化,逐渐成为一个能够独立面对社会,介入周围世界的主体

3. 造就平等的公民

基础教育是公民教育,而中小学教育又要求“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因此,基础教育有必要根据现行的公民权利和义务规定,确定自己的现实目标。

4. 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素质教育着重于促进学生发展,使学生能够独立面对社会,具备生存能力和终身学习的基本素质。

5.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时代,素质教育要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能够自我学习并且愿意自我学习。

6.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我国已开始向法制社会迈进这一事实,要求我们的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真正具有法制意识和观念。对中小学教育中的学生来说,法制意识必须从小就开始培养,使守法用法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行为。

7.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现代技术的根源是科学,而科学的本质是对真理的追求,对事实的尊重。大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这是我们基础教育尤其要着重变革的一个方面。(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 面向全体

我们国家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就是面向全体适龄学生,让每一个适龄的学生都能进到学校里来,进到班级中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把这个方针贯彻好、落实好,在这方面不能有任何放松。

3.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基础教育在能力培养上还需要进一步努力。知识是重要的,但是知识不能限制人们的思维空间,而应该成为人们进一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展能力的基础,应该把知识融入到人的认知结构中。因此,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对素质教育来说尤为重要。

4.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要想有所创新,必须以主动性的发挥为前提,真正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弘扬主动精神,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存疑、求疑,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教是为了不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不仅给学生知识,更要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的基础教育一定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加大教育改革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条件。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只有政府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体,才能综合各方面的社会力量,统筹各种资源,为推进素质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知识拓展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

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真题再现

1. 【2013年上半年小学真题】对某一数学题,小卫和小波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同样的答案。周老师没有简单判断孰优孰劣,而是请他们上台陈述自己思考、推理、证明的步骤,这一做法,突出体现了周老师具有( )。

A. 关注过程的教学理念B. 关注结果的教学理念C. 关注情感的教学理念D. 关注知识的教学理念【答案】A。

2. 【2013年上半年小学真题】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提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 )。

A. 学生的习惯培养B. 学生的人格养成C. 学生的知识储备D. 学生的情感体验【答案】D。解析:“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意思是“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强调的是兴趣与热爱的重要性。这些属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答案选D。(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成败。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作为对教育活动的一种价值取向,内含着教师对教育现象的理性认识及其对教育需求的认识,对教师的教育行为具有指导作用。知识拓展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没有全新的教育观念,没有对素质教育内涵的深刻理解,很难实现素质教育。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教育观念指导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只有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意识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教学改革。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必备条件。

2. 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师德对实施整体改革、实施对全体学生全面素质教育起着关键性作用。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3. 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

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努力造就能够带领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领导以及管理干部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三)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是把教学目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现行的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思维品质的培养、对一般的学习能力和特殊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需要的满足、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态度的端正,这些都要渗透到教学的目标要求中,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堂课,乃至每一个环节。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包括德、智、体、美等各育。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包括德育性质的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的活动,社区服务活动,以及社会德育基地的活动等;智育性质的学科实践活动,特别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等;体育性质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锻炼等;美育性质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和文化场所参观等。劳动技术教育性质的课外实践、社会生产劳动、科技活动等。(四)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新课程改革当中要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因此,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就要根据基础教育的任务、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需的基本素质,结合各门类课程特点,渗透对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没有从根本上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能真正让所有学生参与教学,不教学生如何学习,是影响教学质量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判断教育者有没有掌握素质教育的方法,就要看教育者是否能够引导学习者主动学习,在教育者的帮助下学习者是否学会了学习。只有当学习者主动学习,又学会了学习,才能表明教育者掌握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思想,表明教育者所采用的方法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除此之外,还要加强领导,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必须切实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根本上要靠法治、靠制度保障,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教育投入等等。四、素质教育观的运用(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当前小学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但素质教育观与应试教育观存在着巨大差别,如下表所示:

1. 面向少数学生与面向全体学生的区别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所有学生进行教育,应试教育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应试教育下教师会根据学生学业成绩把学生划为所谓的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教师往往由于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会不自觉地“抓少数,轻多数”,即重视优等生,忽视中间生和后进生,面向的是少数的学生。

2. 全面素质与片面素质的区别

素质教育所指的“素质”,指人的全面素质,是“德育为先,五育并举”的教育,而不是人的某一个方面的素质。应试教育虽然会培养人某一方面的素质,但仅在于指向人的某个方面的素质,不是做人所必备的全面素质。因此,应试教育虽然会对人的知识素质发展产生作用,然而忽视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在应试教育下发展的片面的人难以健康地在社会上生活。

而素质教育发展的完整的人,接受过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懂得怎样做人;接受过系统的知识与能力的训练,具有一定的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能够承担社会分配的一定的工作;能够接受健康教育与体育训练,有健康的体魄,因而有体力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此外,接受过审美训练,具有在生活中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最后,还接受过劳动技术教育,因而热爱劳动,富有勤奋创造精神,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

3. 价值取向的区别

素质教育把教育的价值定位为培养符合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人才,而应试教育把教育的价值定位为考试成功。而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活动,即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来为社会服务的。素质教育强调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符合社会的需求。而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只能考试,而不能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不符合教育的要求。

4. 教学方式的区别

应试教育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被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素质教育要求转变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性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 评价方式的区别

应试教育的评价采取筛选性评价,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素质教育在评价方式改革上作出了很多努力,采取发展性评价(又称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评价学生。素质教育评价方式上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的评价观念的转变:以量化评定与质化评定相结合的方式取代量化评定;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强调评定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评定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

真题再现【2014年上半年小学真题】某小学取消了各种形式的统考,废除了“百分制”,而代之以“评语+特长+等级”的评价标准。学校的做法( )。

A. 正确,体现了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B. 不正确,没有体现评价标准的多元化C. 正确,体现了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D. 不正确,没有体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答案】C。(二)素质教育的实施障碍

1. 对素质教育的误解

素质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但有观点认为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因此面向全体的教育是不可能的。然而这种观点也是违背素质教育观的,是对素质教育观的误解。

素质教育并不否认人的差异,不否认受教育者有不同的发展的可能性。素质教育尊重人的差异和人的发展的不同,是社会对多样性人才需求的反映。素质教育面对所有学生,是通过因材施教,使得所有接受教育的人都能够通过素质教育,获得符合自身个性的发展。

2. 沉重的课业负担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已成为推行素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问题,要切实认真加以解决。各级政府都要建立健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监督检查机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强调“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国家之所以强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因为过重的课业负担会严重损害儿童少年的身心健康,影响学生的成长。但当前课业已经成为学生的“负担”,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第二节 学生观考点聚焦

1. 本节知识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常以客观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 在历年考试中,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是考查重点,考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能够运用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分析材料。考点梳理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基本看法与认识。学生观是教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教育观的影响与制约。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学生观。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生被视为被动的客体,是教育者管辖的对象,是装知识的容器。现代学生观则认为学生是积极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正在成长着的人。

学生观的演绎和发展与我国教育战略的确立、调整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和“以人为本”思想对现代学生观的形成有着更为根本的意义和价值,对新时代的教育理想和一线的教育行动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教师的学生观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发展性和差异性,依据小学阶段的发展特点,恰当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 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考察人的发展的问题,指出:“这不决定于意识,而决定于存在;不决定于思维,而决定于生活;这决定于个人生活的经验发展和表现,这两者又决定于社会关系。”

2. 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考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后指出,出现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城市和农村的分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