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与家庭社会工作评论(第2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2 19:56:53

点击下载

作者:韩晓燕

出版社: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儿童青少年与家庭社会工作评论(第2辑)

儿童青少年与家庭社会工作评论(第2辑)试读:

序一

石丹理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大陆的儿童和青少年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多,例如家庭解体、物质主义泛滥、价值观混乱、学习及未来工作压力等。如何协助青少年树立清晰的价值观,并促进他们的全人发展,是政府、教育工作者、社工、家长及青少年自身面对的巨大任务。欧美国家与社会工作专业相关的文献指出,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及社交技巧,对他们的成长有着莫大的帮助。

在过去的10年里,我们在香港地区推行“共创成长路”计划,力求通过以课程为本的设计,来促进青少年的全人发展。此项计划由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资助,拨款4亿港元进行。因为计划的效果非常好,基金在2009年再次拨款3.5亿港元,设计开展第二期计划 (Shek & Sun,2013a,2013b)。

为惠及中国大陆的青少年,我们于2007年开始在上海市闵行区梅陇中学进行了课程试教,并发展了相关的课程材料。在2010年,我们举办了一个研讨会,对三年的经验及报告评估的结果进行了总结。由于相应成果令人鼓舞,我们在田家炳基金的支持下,于2011年开始在华东地区的四所田家炳中学 (上海、苏州、常州和扬州)推行田家炳“共创成长路”计划。为了总结这三年的经验及探讨青少年成长的议题,我们在2014年6月举行了“共创成长路”田家炳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国际学术会议。我们十分感谢田家炳基金会对此次会议的资助和支持,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与上海田家炳中学的联合主办。我们亦十分感激其他协办机构的支持,包括江苏省苏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江苏省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江苏省扬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香港仁爱堂田家炳中学、上海闵行区梅陇中学。我们亦要感谢在此次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的海外、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的同工,他们所发表的论文令会议生色不少,亦令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青少年发展的相关问题及相应对策。

为了令此次国际会议的论文可以广泛流传,我们编辑了这本特别期刊。这本期刊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它涵盖的文章是跨地域的,美国、以色列、中国内地及中国台湾地区和中国香港地区的同工均有参与;第二,有关的文章是跨专业的,包括了医学、心理学、社会工作及教育等各专业同工的观点;第三,本特别期刊既包括学术也包括实务文章,兼具理论与实践的角度;第四,大部分论文都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青少年的成长取决于他们的内在能力及家庭环境 (Shek & Law,2014);第五,本期刊文章都指出,通过实证为本的计划,例如香港的“共创成长路”计划,我们可以推动青少年的正向发展;第六,通过教师的分享,我们可以更加了解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学者的经验,并更广泛地推行课程为本的青少年正向发展课程;第七,本期刊的文章大都强调,同工需要从正向的角度看待青少年及其发展。

在此,我深切盼望我们的微小工作和对青少年的承担,能令正向青少年发展及田家炳“共创成长路”计划,在中国内地不仅能往下扎根,更能往上结出丰硕的果实。参考文献

Shek D T L,Law M Y M.2014.Parental behavioral control,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al qualities:relationships to Chinese adolescent risk behavior // Shek D T L,Sun R C F,Ma C M S.Chinese Adolescents in Hong Kong.Singapore: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Shek D T L,Sun R C F.2013a.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positive adolescent training through holistic social programs (P.A.T.H.S.).Singapore: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Shek D T L,Sun R C F.2013b.The Project P.A.T.H.S.in Hong Kong:Development,training,implementation,and evaluation.Journal of Pediatric and Adolescent Gynecology,26(3):S2-S9.

序二

韩晓燕

十年前的2004年,我从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到上海,立志以自己的微薄之力,每天为有需要的青少年和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和一批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推动中国大陆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十年来,最惊喜的是与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的神奇相遇、相识和相知,更惊喜的是在十年共创路上收获的无与伦比的快乐和成长!

十年里,在陪伴课题伙伴、教师、社工、研究生、大学生和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我自己也在正面成长15个构念的指导下不断反思和前行,仿佛跟着很多生命导师重走了一遍自己的青春历程。本书的出版得到了香港理工大学石丹理教授的大力支持,同时这也是我所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城市流动人口生存与发展及社会工作介入战略研究(12BSH075)”的成果之一。借这本专辑出版之际,我希望从15个构念视角,对自己十年的生命成长做一个简单梳理,也为家长和青少年直观地理解正面成长构念做一个系统说明,以此作为本特辑的序言。

一、良师益友

2004年,当我完成社会工作学业回到上海时,正好是石丹理教授领衔的由香港五所大学专家学者组成的“共创成长路”研发团队开拔之际。我向石教授提出申请,询问能否将这么精彩的计划与大陆教师和青少年共享。石教授的回答是:只要你愿意在大陆踏实推行,我愿意给予一切支持。因此,我首先收获的是香港团队的良师益友,包括石丹理教授、李德仁教授、刘兆瑛教授、孙翠芬博士、罗明辉博士,还有Moon、嘉如、于璐、Yammy、Michelle,他们在十年里持续不断地将香港研发的课程和评估工具无私地与我们分享。

经过三年的积极筹备和对教师及社工的培训,2007年,在乔慧芳校长的积极支持和统筹下,中国大陆系统的三年青少年正面成长课程首次在上海闵行区梅陇中学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开展,我们把那个年级四个班的孩子昵称为“正面成长宝宝”。在这三年陪伴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我又收获了一大批良师益友,包括乔校长、董鸣、社工站长张锡华,社工吴卫东、陈虹、小白、董敏等。

机缘巧合,当我们欣喜万分地将“正面成长宝宝”们送入高中,并将三年探索总结为一个国际学术会议资料时,恰逢香港田家炳基金会正在积极探寻以求在中国大陆推行有效的德育课程。俗话说,机会总会给予有准备的人。于是,从2011年起,我们又开始在华东地区的四所田家炳初级中学开展了为期三年的系统“共创成长路”课程,培训授课团队,进行系统研究。在这三年里,我收获的良师益友无数,包括我自己团队的赵鑫、郭娟、李希希、王海萍和四届研究生,上海田家炳中学的庞丽娟书记和李卉老师的团队,苏州唐利平老师的社工团队及黄裴莉校长和陈学芳老师的苏州田家炳初级中学团队,常州田家炳初级中学金惠文校长和李剑老师的团队,扬州田家炳实验中学束玉良校长和谢俊峰老师的团队。我们一起在共创成长路上留下了探索和努力的记忆。

二、社交能力

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社交能力培训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对社交能力这一构念的教材修改研讨中,最令我们困惑的是:社交能力的核心内容究竟是什么?按照我们平常的理解,社交能力是指沟通能力和社交技巧,但我们的课程挖掘到更深的层面,就是身份认同和心理归属,包括国民身份、祖籍身份、生长地身份、家族和家庭身份等,只有在明确而清晰的身份认同和积极归属的前提下,人际沟通和社交技巧才能发挥正向的作用。

关于这一点,我的体会非常深刻。一方面,我自己就是从农村通过考取大学来到城市的,经历了乡—城身份转换和认同的历程,这对我的社交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我的研究领域是城市化过程中的流动儿童和青少年,他们有的在城市出生和成长,有的出生在农村然后随打工的父母来到城市,当我们在研究时问到他们是哪里人的时候,他们有的说是新上海人,有的说是老家人,有的索性说是中国人。身份认同上的模糊和不清晰不仅影响了他们与他人的交往,也影响了他们对国家、社区和家乡的归属感。因此,对青少年社交能力的培育让我愈加意识到人与人联结的重要性,而认同和联结是沟通的基础和根本。无论在我们对教师的培训设计还是在课程的设计中,都非常重视对个体的尊重,我们试图让每一个人都体验到自己的独特和价值;我们无条件地接纳和尊重每一个人,在人与人之间培育一种依附性的亲密关系,引导他们确信,唯有相信自己与他人是有联结的,是值得尊重和接纳的,是有独特价值的,才能达到真正有效的沟通,才能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

三、情绪能力

十年里我做了很多次以家庭治疗为主题的培训和个案辅导,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人们在情绪方面的困扰,特别是父母的情绪及其关系的困扰所带给孩子的巨大影响。在与华东地区四所田家炳中学教师的共创课程探索和访谈中,我们一直会围绕当前青少年的情绪觉察和识别、情绪表达和宣泄、情绪处理和管理等议题展开,大家的共识是,情绪能力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尤其重要,我们教师也同样需要不断学习以掌握这一能力。

为此,一方面,我系统地学习了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将冰山理论和应对压力姿态以及家庭图运用于培训和课程中;另一方面,我从身体觉知、感受识别、心念接纳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将情绪识别、情绪表达和情绪管理三个层面的内容纳入每天的生活情境里加以体验和学习。我努力在每天的日常生活里加以训练。第一步是无条件地接纳所有情绪,做到不评判,因为正面情绪、负面情绪和中性情绪只是对外在世界的回应,没有对错之分,所以应该先觉察和接纳;第二步是学习正面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也是对自己的感受负责任的做法,即使是负面的情绪也需要做正面的接纳和表达,而不是直接否定和拒绝或压抑;第三步是学习如何处理和管理情绪,尽可能地将负面情绪作为资源和成长机会,从负面情绪的产生过程中看到自己的渴望和期待,并与他人多分享自己的期待和感受,而不是指责对方导致自己产生负面情绪的行为。

四、认知能力

我们一切学习和求知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认知能力就是运用所学知识多渠道多方法地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共创成长路”计划实施的几年里,我们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然而,借助团队的联结和沟通,靠着大家的协作和共创,我们总能寻找到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法。特别是在第三年,由于共创课程的实施对象是江苏三所田家炳中学的中考年级学生,我非常焦虑,不知该如何安排课程。在三所田家炳中学团队的群策群力下,每所学校都运用其智慧解决了问题,扬州田家炳中学充分发挥了班主任和班会课的作用,常州田家炳中学把毕业班的德育和升学教育整合起来,苏州田家炳中学对毕业班不同时期的任务进行了梳理,根据不同的任务将共创课程单元及家长课堂结合起来,最后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所以,我们所说的青少年具备较好的认知能力,就是指青少年在遇到困扰和挑战时,必须具备三个以上有效的解决方法和答案,这也是教学和求知的目标。

五、采取行动能力

受独生子女政策和重成绩思想的影响,中国大陆的孩子行动能力方面的体验和机会越来越少,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和社区里,孩子们的突出任务就是学习和考试,以至于失去了很多自主探索和冒险行动的机会。为此,我们的共创课程里有许多鼓励孩子自主创新和采取行动的内容,特别是在上海海星之家社工师事务所的努力倡导下,将正面成长课程与社区实践指导站有机整合,通过走进课堂引导孩子们学习观察和发现社区问题,再通过走进社区为解决社区问题采取行动,将服务学习理念运用到正面成长课程中,在“学习—服务—再学习”的体验式循环中,提升学生采取行动和服务社区的能力。

六、分辨是非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推进,尤其在法制建设加强和道德规范重整的当今中国大陆,分辨是非能力的培育尤为重要。在十年的授课和观课体验里,让我深深感受到当今孩子会遇到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种种道德挑战。当被问到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时,有的孩子告诉我说,学校的老师们教给了一套是非标准,但家里父母也有一套做人的是非标准,同时社会上又有另一套是非标准,这经常让他们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因此,我们在共创课程里设计了很多遭遇道德两难时的情境,让学生们通过体验去分辨其中的是与非,最重要的是学习评判是非的思维逻辑和标准。

七、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感受到自己受尊重、有价值和获得成功的正面体验,这样的体验在我们的共创课程里是每个孩子都拥有的,也是我们这个课程力图转变教师们和孩子们思维所做的努力。强调优势视角和提升保护性因素是共创课程的核心理念,我们鼓励每个教师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讲授共创课程时首先自己体验到成功感和快乐感,然后再把这种成功体验和快乐元素带给孩子们,鼓励孩子的每一次尝试,接纳孩子的每一个创意,激发孩子的每一份潜能。我自己深深体会到,在共创成长路十年历程中,我的自我效能感获得了很好的实现,我体验到了自己对所热爱的社会工作专业和青少年成长投入后的成功感和满足感,也获得了对大陆正面成长计划投入后的拥有感和成就感。

八、亲社会规范

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和变迁,青少年问题也日益尖锐和普遍化,违法犯罪行为也呈现低龄化、复杂化和严重化趋势。我们在共创课堂上经常遭遇孩子们因社会失范和道德缺失而感到迷茫的情形,正面模范和榜样形象难以树立,这带给他们极大的不安全感和无助感,他们不清楚如何遵循社会普遍认同的规范,哪些社会规范又是应该重点提倡和遵守的。在这样的时刻,我完全打开心扉和思路,向孩子们学习,引导他们进行头脑风暴,分析并总结出他们认同的社会规范及其背后的理由。

九、抗逆能力

每年都有一些中学生和大学生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些孩子在遭遇困境和挫折时缺乏心理弹性,难以恢复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缺乏对成功和满足的体验,对家庭和社会没有足够的归属感,也缺少乐观向上和积极进取的内在动力。

作为家长、教师和社工,如果希望孩子们在压力和挫折面前具备足够的抗逆能力,在平时就必须关注孩子们的自我成功体验和自我效能感,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们体验到乐观积极的心态,同时还要让他们拥有归属感。对于我们每个成年人来说,增强对自我效能感、归属感和乐观感这“三感”的体验也是非常重要的。对此我在十年共创成长路上有深切体验,既在对共创课程的投入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效能的满足感,又因一支具有共同目标并不断进取的团队得以有归属感,而且还收获了数不清的感动和快乐。

十、自决能力

在我的研究和咨询中,我日益发现,当前很多青少年有选择恐惧症,原因是他们在面临一些可能的选择时,无法或不愿为做出的选择负责任。一方面,过度保护的家庭亲职教育环境未能为他们提供自我决定的机会——一切都是父母安排好的,小到吃穿,大到考什么大学选什么专业;另一方面,在绝大多数青少年依然需要通过大学这座独木桥来实现其人生价值的情况下,他们的自决选择余地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是被动选择而不是主动决定。从童年开始体验的被动选择让很多青少年有一种习得性无助心理,使他们在面对真正的选择时也缺乏选择的勇气和为选择负责任的品质。针对这样的无助心理,我们的共创课程提供了很多模拟选择体验,以培育他们的自我决定能力和勇于担当的品质,为未来的自决选择做好足够准备。

十一、心灵素质

在我们的共创课程里,包含了全人发展所需要的身、心、社、灵四个维度内容。心灵素质就是对全人成长中灵性层面的积极关注,这也与我们一贯倡导的生命教育密切相关。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活着的本质和目的在哪里?生命从何处来又将去往何处?这些终结意义的拷问都与心灵素质有关。青少年除了需要处理与同辈、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系外,还要学会思考与自己的关系,我们在共创课程里引导青少年去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培育他们尊重生命、理解生命以及活出生命应有的色彩的信念。

十二、正面身份

我对共创成长路课程的投入和热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与我所持的人本主义哲学观相关,我一直坚信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肯定是有其独特的使命的。一个人如同一颗种子,都有其生长的需要和渴望,都有其无限的潜能和生命力。有些时候因某种原因其潜能和生命力被压制或遮蔽了,但即使一颗种子掉落在大石头下面,依然会用尽全力从石缝里生长出来。人亦如此,即使出身贫寒,甚至父母吸毒或入狱,孩子依然会以自己独特的生命力成长。这种对自己是独特的有价值的人的身份认同,是我们共创课程所传达的非常重要的理念,我们不断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是有其独一无二的价值的,都是值得尊重和关爱的。因此,课程本身也是孩子们形成正面身份认同的一个载体,通过课程他们体验到了正面的学生身份认同和朋辈身份认同,以及家庭身份和城市身份认同。

十三、建立目标

作为大学教师的我,每年九月份都会迎来一批大学新生。在欣喜之余,我也常常揪心不已,因为很多学生没有被自己选择的第一志愿或第二志愿录取,甚至有一些未被自己填写的六个志愿录取,最后被调剂进我们社会学和社工系。那么,他们的目标真的没有实现吗?他们的人生目标与专业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大学的专业与他们未来的职业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上大学前,他们的目标是考取一所好大学,而且这个目标往往是家长和社会给设定的。那么进入大学以后,他们的目标又是什么呢?在我们的共创课程里纳入了生涯规划的一些内容,帮助孩子们思考和探讨自己的人生目标及其实现路径,以培育青少年学习的内在动力,更好地挖掘其潜能,促进其正面成长。

十四、参与公益

“共创成长路”正面成长课程的源头本身就是公益性的,是香港社会福利署与教育局共同推动的青少年教育福利和全人发展项目。“共创成长路”田家炳项目更是由基金会资助的纯公益项目,旨在促进大陆地区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石丹理教授一再表示因为敬仰和感佩田家炳老先生,愿意带领自己的团队全心投入这个项目。因此,无论是香港和华师大的研发团队,还是梅陇中学及各所田家炳中学的授课团队,全身心地投入“共创成长路”本身便是公益行动。

有一次上培训课时,我表达了一个发自内心的观点。我说其实像我这样热爱社会工作、希望投身公益事业的人是最自私的,因为我最重视自己的内在满足感和自我效能感,任何外在的有形回馈和证明都不足够,我需要自己内在的认定,这就是我所说的自私。真正的公益人注重的是内在需要的满足,因此参与公益也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式,是对自我的肯定和实现。青少年参与公益本身也是自我认同的一种途径,是通过公益服务进行体验式学习的有效方式。我自己在参与公益中不但凝聚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也体验了自己的效能感、乐观感和归属感的满足,变得更加坦然、安然和自然。

十五、正面行为

在共创课程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对正面行为的鼓励和强调,这是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的重要体现。通过优势视角和增能信念,我深切地体会到共创教师和学生在看待人和事的方式上发生了转变,从以前的问题和困扰视角向资源和优势视角转变,跳出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无助感和无力感,培育自己的抗逆能力和设立目标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次我到一所中学去观课,偶尔听到教室走廊里两个学生的对话。一个学生说,马上要中考了,压力好大啊;另一个同学说,我给你正面一下吧!由此看来,“正面”已经融入师生的日常生活中了。

在十年共创成长的路途上,我非常认同每个孩子的成长和成功取决于生产力和生命力的“两力”建设,也非常渴望每个孩子都能在这十五个层面获得平衡发展。在这篇长长的序言接近尾声之际,我的脑海里不断呈现曾经改变曼德拉的那个无名氏墓碑上的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2014年秋于上海世纪苑第一篇全球探索

青少年期是个体人生发展中的关键期。伴随着这一时期的好奇与冲动,吸烟、饮酒、过度上网等问题行为也频频产生,如果这些问题行为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将会严重阻碍个体将来的健康发展。鉴于国际青少年发展中各种问题的日益增多,在如何将问题最小化的同时促进青少年形成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篇由来自美国、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研究青少年议题的五位学者撰写,他们从不同视角探讨了青少年时期的多元议题:青少年发展的趋势、如何从新的角度来看待青少年的发展、青少年正面发展概念在不同地区的应用、青少年正面发展计划的评估、当前全球青少年发展中常见的九大议题及其干预方法、如何培育弱势青少年、如何改善弱势青少年的偏差行为,以及中国大陆学者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服务的研究等。这些研究聚焦国际范畴和全球脉络下青少年发展的要点,对青少年正面发展在改善青少年成长结果上所扮演的角色展开了深入讨论,不仅帮助我们了解了国际青少年研究的趋势、做法和原则,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反思中国大陆社会工作者在促进青少年正面成长上应有的专业角色与介入行动。青少年正面发展:理论与应用约夫·麦林石丹理 罗绮雯【摘要】青年期是儿童期和成年期之间的过渡期,是一个从青春期发展到成年期的关键阶段。在我们的社会,青年期有时被称为奢侈品;甚至有些人认为,青年期的出现是为了推迟青年人成为劳动力,其背后的真正原因是工作岗位的不足。青年期的开始与终结尚未有统一的界定,特别是关于它的结束时间。一般来说,我们认为青年期开始于青春期,在18或者21岁结束;而有些人则认为,一个可称之为青年后期的阶段,会延伸至成年早期。青少年正向成长是一套策略,包括任何可以被用来帮助引导青年成功过渡到成年期的计划或计划模式。这是一种提供广泛及可能的给予青年支持的方法,使他们能够获得成功过渡的长期结果,包括经济上的自给自足,以及能够投入健康的家庭和小区关系。在这篇论文里,我们将讨论关于青少年正向成长的理论和方法、青少年正向成长的理论和概念的应用,以及青少年正向成长的研究课题。【关键词】青少年发展 青少年正向发展 青少年正向发展计划一、前言

这篇报告是关于青少年发展的理论及应用,分为七部分:(1)青少年发展的趋势;(2)关于“青少年”的新视角;(3)青少年正向发展;(4)3个W与1个H,即“为什么”(Why),“是什么”(What),“在哪里”(Where)和“怎么样”(How);(5)青少年正向发展观念和计划的应用性;(6)青少年正向发展的评估;(7)总结。

青少年期是在儿童期与成人期之间的成长过渡期,是大约从青春期发展到成年期的一个阶段。在我们的社会中,青少年期可能是个“奢侈品”。一些学者认为,青少年期的出现是为了延迟年轻人成为社会劳动力,这或许是因为现时工作机会的不足而导致的。学者及专家对于青少年期的时间有不同观点,尤其是它何时终止。通常,我们视青少年期始于青春期,终于18或21岁。有些学者提出了“青年期晚期”(late adolescence)这一概念,这段时间延伸至成年前期(early adulthood)。

青少年在青少年期有其发展的任务。他们需要变得更加独立、适应性的成熟、与同伴建立合作关系、为有意义的职业做准备、建立亲密关系、发展核心价值观与信念、过渡为成人。对应这些成长任务,怎样协助青少年正向发展是政策制定者、青年工作者、教师、家长及青年人自身需要面对的问题。二、青少年发展的趋势

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出现,我们可以说“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在二十世纪陆续“被发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青少年犯罪与青少年问题恶化。到了六十年代,贫困、离婚、未婚生子、家庭流动及单亲家庭问题变得日益严重。七十年代出现了青少年吸毒问题。八十年代开始发展预防青少年问题的措施,但只集中于解决单一问题行为。九十年代增加了追踪研究的开展,这些研究结果促使我们形成了更综合、更全面、更有效的预防手段。迈进二十一世纪,我们见到了愈来愈多的青少年正向发展计划。三、从新的角度看待青少年发展——青少年正向发展观点及青少年正向发展计划

传统的青少年发展观点视儿童是有问题的,或注定会有问题的,他们需要被“矫正”或“防止”问题在他们身上发生。相反,在青少年发展理论中,专家持守的信念是“青少年是有待发展的资源,而非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个视角替代了关于儿童与青少年的传统缺陷模型。在Shek,Sun和Merrick(2013)三位学者所编辑的书中,就有对青少年正向发展的理论、研究以及应用的详细论述。

此外,青少年正向发展观点从整全的角度看青少年发展。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各种人类发展层面,如认知、社会、文化、身体、情绪和心灵等维度相互交织。青少年所处的整体情境,包括物理环境、情绪情境、与他人的关系、青少年在任何时候的即刻所需,将会影响和改变某段特定的经历对成长的影响。这种整全看待成长的角度,视青少年为学习者,视任务为有意义的整体,视整体比各个分任务或经历的总和更重要。

强调青少年正向发展的学者,通常会采用不同的策略帮助青少年成功过渡到成人期。这些方法给予青少年最大可能的支持,使他们能取得满意的长线发展成果,包括经济方面的自足和投入到健康的家庭关系及小区关系之中。理想的青少年正向发展计划需要包括以下几点:(1)具有普遍性;(2)着眼于青少年的长处;(3)有结构性和系统的设计;(4)联结计划过程及成果;(5)联结环境与成果。四、“为什么”“做什么”“在哪里做”和“怎样做”

关于青少年正向发展,有几个主要的方面值得我们关注。第一个是我们为什么需要青少年正向发展计划(Why);第二个是青少年正向发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What);第三个是在哪里推行青少年正向发展计划(Where);最后我们需要了解青少年正向发展计划的推行方法,以便将不同的方法特点整合到整个青少年正向发展计划当中(How)。(一)为什么需要青少年正向发展计划(Why)

我们为什么需要青少年正向发展的理论?首先,从科学理论的角度上讲,青年期是一个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显著变化、情绪波动较大又相互影响的时期。因此,我们需要从一个全面的角度去理解和看待青少年发展。其次,由于青少年本身会主动塑造自我的发展,我们需要了解青少年的发展潜质。再次,响应“没有问题并不等于充分准备”的信念,我们需要明白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最后,基于青少年是“希望而不是高危群体”的理念,我们需要了解青少年的能力和潜质。

青少年正向发展运动主要源于美国,目的是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资源。总体来说,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策略,我们可以提升青少年的正向发展。(1)有爱心的成人:与青少年有长期稳定关系的成人(例如父母、老师、导师、教练),他们能给予青少年支持、关爱和教导。(2)提供安全的环境:在安全的地方开展各种预先设计好和准备好的活动,能帮助青少年学习和成长。(3)创造一个健康的开始及未来:为青少年提供足够的营养保障,倡导青少年锻炼身体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医疗设施,以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4)为青少年提供帮助他人的机会:使青少年有机会回馈社会,服务他人,能增强青少年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二)青少年正向发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What)

在青少年正向发展计划中,我们需要培养青少年哪些方面的特质呢?有三个论点值得我们关注。根据塔夫茨大学(Tufts University)Richard Lerner(2007)的理论,5个“C”是青少年正向发展的中心。第一个“C”是能力(Competence),包括才能和技能;第二个“C”是自信(Confidence),包括自爱和勇气;第三个“C”是联系(Connection),即与他人的良好关系;第四个“C”是品行(Character),包括正直和有公德心;最后一个“C”是爱心/同情心(Caring/Compassion),包括重视人的价值和有同理心。培育了这五个“C”之后,青少年就有能力贡献社会(Contribution),为身边的人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出一份力。青少年正向发展素质会给青少年在不同层面的发展带来影响,包括个人、家庭、学校及小区层面。在这些不同的环境下,培育青少年的五个“C”,有助于减少他们的危险行为,最终可以让他们成为一个称职的成年人,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除了上述的5个“C”,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U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2002)还找出了28个对青少年发展有利的个人和社会资产(personal and social assets),涵盖身体发展、智力发展、心理和情绪发展及社会发展等范畴。

另外,Catalano等几位学者在2004年发表了促进青少年正向发展的十五个构念。其内容包括:促进与健康成人和益友的联系,加强抗逆能力,提升社交能力,提高情绪控制和表达能力,增强认知能力,加强采取行动能力,提高分辨是非能力,增强自决能力,加强心灵素质,提高自我效能感,加强明确正面身份,提升建立目标和抉择能力,加强对正面行为的认同,提供机会参与公益活动,促进亲社会规范。Catalano等(2004)回顾了77个青少年正向发展计划,发现其中有25个计划是成功的,而这些具有成效的计划均包括上述元素。(三)推行青少年正向发展计划的地点(Where)

青少年正向发展计划可以在不同的地方推行,包括家庭、学校及社区。目前,青少年正向计划较多地在学校以结构性课程方式推行。(四)青少年正向发展计划的推行方法(How)

要设计具有成效的青少年正向发展计划,需要注意这样几点。第一,要根据参加者的发展水平,设计一套适合他们发展程度的计划;第二,要有安全的设施和活动布置;第三,要引发参加者的高度参与,令他们投入活动;第四,要与参加者建立良好的关系;第五,要有充足和较长的时间,完整地推行计划。五、青少年正向发展概念在不同地区的应用

为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在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类型的青少年正向发展计划。4-H(Head,Heart,Hands and Health)计划是全美最大的青少年正向发展计划,有来自不同地区的七百多万名参加者,这些地区包括城市社区、乡镇学校,以及郊外的农业地区。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参加者可以亲自参与涉及科学、健康生活以及食物安全等各方面知识的活动,在体验学习中掌握各领域的实用知识。评估结果指出,推行计划的青年导师和发展研究者对计划持有正面看法和评价,表明了计划的效果良好。此外,研究结果亦指出此计划具有一定成效,对青少年,甚至是刚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其本人、家庭和社区的正面发展。值得一提的是,4-H计划的参与者,亦有较低的吸烟比例。

此外,有一些计划尝试帮助预防青少年性方面的问题。纽约的Mt Sinai医疗中心开展了一项名为CAS-Carrera Program的青少年正向发展计划(CAS即为“The Children's Aid Society”)。相关数据显示,该计划能够推迟贫穷地区青少年的初次性行为时间并减少不安全的性行为。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推行了名为“Teen Outreach Program”(“Advocated for Youth”)的青少年正向计划。相关数据显示,这项在学校开展的计划,能够有效地减少不安全的性行为以及少女怀孕。另外,还有一个青少年正向发展计划是由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推行的,名为Seattle Social Development Project(“Social 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University of Washington”)。这项计划也同样有效地预防了少女怀孕。

在费城推行的“Big Brothers Big Sisters of American Program”青少年正向发展计划(“Big Brothers Big Sisters”),在全美拥有超过500多个提供全面长期辅导的地方。另外,在纽约推行的“The Beacon Program”(“NYC Department of Youth & Community Development”),是一个在学校开设的社区辅导中心,在放学后和周末为学生提供服务。还有一个就是在香港推行的“P.A.T.H.S.”“共创成长路”赛马会青少年培育计划(“P.A.T.H.S.to Adulthood”),由石丹理教授和其他学者一同协力推行。六、青少年正向发展计划的评估

已有的相关文献表明,有评估研究检视现有的青少年发展项目。虽然评价方法与选择标准不同,但它们都得出了如下结论。首先,研究显示,很少有被严格评估的青少年正向发展计划。其次,不少评估研究指出,青少年正向发展计划提高了参加者的生活技能,并且降低了他们的危险行为。不过,因为缺乏标准的测量评估工具,评估结果得出的结论往往并不一致。七、总结

关于青少年正向发展计划,有五个结论值得我们注意。第一,我们需要从全面的角度了解青少年的发展;第二,我们需要从一个正面而非负面的角度,了解及促进青少年发展;第三,我们需要反思青少年正向发展计划;第四,我们需要通过全球化的合作,来开展青少年正向发展计划;第五,我们需要开展更多青少年正向发展计划,以促进青少年的发展。参考文献

4-H(n.d.).4-H program.Retrieved from http://www.4-h.org/youth-development-programs.

Advocated for Youth.(n.d.).Teen Outreach Program.Retrieved from http://advocatesforyouth.org/publications/1133-teen-outreach-project-top.

Big Brothers Big Sisters.(n.d.).Big Brothers Big Sisters of American Program.Retrieved from http://www.bbbs.org/site/c.9iILI3NGKhK6F/b.5962335/k.BE16/Home.htm.

Catalano R F,Berglund M L,Ryan J A M,et al.2004.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Research findings on evaluations of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programs.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591:98-124.doi:10.1177/0002716203260102.

Lerner R M 2007.The Good Teen:Rescuing adolescence from the myths of the storm and stress years.New York:Crown Archetype.

NYC Department of Youth & Community Development.(n.d.).The Beacon program.Retrieved from http://www.nyc.gov/html/dycd/html/afterschool/beacon.shtml.

P.A.T.H.S.to Adulthood.(n.d.).P.A.T.H.S.Website.Retrieved from http://www.paths.hk.

Social 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University of Washington.(n.d.).Seattle Social Development Project.Retrieved from http://www.ssdp-tip.org/SSDP/index.html

Shek D T L,Sun R C F,Merrick J.2013.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Theor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New York:Nova Science.

The Children's Aid Society.(n.d.).Children's Aid Society(CARS)—Carrera Program.Retrieved from http://www.childrensaidsociety.org/carrera-pregnancy-prevention.

U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2002.Community Programs to Promote Youth Development.Washington,DC: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青少年发展的常见问题及干预方法哈添·奥马石丹理 罗绮雯【摘要】由儿童期过渡至成人期,青少年经历了急速的转变。这些转变包括历时约四年的身体改变(即青春期),以及认知成长,最终发展出抽象思维和处理多项事务的能力。虽然所有青少年都会经历这些发展,但经历这些发展的时间因人而异。作为一个整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在这些发展的方向上充当了重要的角色。意外、自杀和谋杀持续成为这个年龄组群的主要死亡原因。延迟高危行为的同时,培养青少年正向发展的素质是防止负面发展结果以及确保青少年能适应和拥有良好成长结果的要素。本文将讨论在国际范畴上青少年发展的要点,以及青少年正向发展在改善青少年成长结果上所扮演的角色。【关键词】青少年正向发展 高危行为 问题行为预防与干预

在灵长类动物中,人类有着最长的青春期和青少年期。在西方社会,青春期的平均时间是四年,但青少年期的时间是易变的,且可能持续很长的时间。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脑部发展进入深层成熟阶段的时期。以前,我们一直认为,当人类进入青春期,脑部的发展便已经完成,然而,现在我们知道脑部的发展是一直维持到24岁才真正完成。

青少年所表达的行为都有其目的。他们对于某些熟悉的事件会做出适当表达。作为青年工作者,我们会运用“高危行为”“损害健康行为”“保护因素”或“增进健康因素”等观念去了解青少年行为。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不同的因素(例如社会因素)会改变青少年发展的前景,继而导致其生理和心理上的危机。以上提及的社会因素包括频繁的家庭流动性、小区的疏离感、双亲均需要远离家庭及小区工作、就读于较大和较复杂的学校,以及经常从媒体接触到关于暴力、吸食毒品、酒精和性的题材。

有科学文献清楚地指出,个人、家庭和社会因素都会对青少年的危险行为造成风险性或保护性的影响。在个人因素方面,曾遭受身体虐待、追求感官刺激、处于青春期早期、慢性压力、抑郁等因素,都会增加青少年参与问题行为的可能性;相反,自尊感强、拥有内在控制感、有宗教信仰、具备社交技巧等,都有助于青少年远离危险行为。在家庭因素方面,单亲家庭、恶劣的亲子关系、家中缺乏鼓励学习的气氛、父母吸毒、低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都会增加青少年参与问题行为的风险;相反,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的支持与期望、父母的管教等,都有助于青少年远离危险行为。在学校和社会因素方面,缺课、学业成绩欠佳、欠缺良好的社会网络等因素,都会增加青少年参与问题行为的风险;相反,家长与教师经常沟通、理想的学业成绩、良好的学习氛围,都能减少青少年参与问题行为的机会。

青少年常把成年人当成“问题”的行为视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他们都不会轻易放弃这些“方法”。然而,这些“方法”却会为青少年带来很多心理上的后遗症,包括:缺乏社会安全感、人际关系问题、不信任他人、不合群或边缘化、反社会或无视道德规范、暴力或欠缺以合理方式表达愤怒的技巧、欠缺学习和运用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到被剥削和没有影响力、行为冲动、不尊重也不爱惜自己。一、电子产品的使用及网上欺凌

使用电子产品是影响青少年发展的一个因素。研究显示,几乎所有年轻的成年人(86%)、大部分的青少年(71%)和部分8~12岁的儿童(25%)都拥有一个脸书(Facebook)账户。研究也指出,青少年每月发送和接收大约3705个文字信息。相比用电话交谈或以个人身份会见朋友(33%),大多数青少年选择通过文字信息的传递来联系他们的朋友(54%)。

通过使用互联网,青少年可能会受到网络欺凌。正如Tokunaga(2010)所指出的,网络欺凌是指个人或团体故意不断利用电子或数码媒体向某人发出有敌意或攻击性的信息(例如文字、图片等),以图伤害或使对方不安。有关网络欺凌的统计显示,大约有20%~40%的男性和女性青少年举报曾受到网络欺凌,出现的最大频率发生在第七和第八年级。

网络欺凌与传统的欺凌有以下几点不同:第一,网络欺凌是广泛的,可涉及很多不同的受众;第二,受害者可能不知道他们被欺凌的原因或为什么他们会成为被欺凌的目标;第三,没有明确的个人或群体可以控制网络欺凌;第四,网络欺凌较少有机会让他人干预;第五,网络欺凌是一种机会主义式的侵犯;第六,网络欺凌者不能看到受害人的情绪反应。

网络欺凌会对青少年产生深远影响。在学业方面,网络欺凌可使得青少年认为学校是不安全的。受到网络骚扰的学生,经常出现缺席、携带武器、被逐和被拘留等情况。在心理方面,被欺凌的学生会出现抑郁、社交焦虑及低自尊等症状。在生理方面,网络欺凌引致受害者头痛、经常性腹痛及睡眠困难。其他被欺凌的征兆包括:使用互联网期间或之后出现悲伤、愤怒,远离朋友和停止参与活动,逃避上学,成绩下降,出现抑郁及焦虑情绪。二、缺乏睡眠的问题

当婴儿由出生逐步踏入青少年阶段,所需要的晚间睡眠时间便会显著地减少,他们会较迟睡觉,而沉睡的时间也相应延迟。从10岁至20岁,快速动眼睡眠的时间会减少40%。健康的青少年一般需要大概9小时的晚间睡眠时间,很多青少年问题其实是缺乏睡眠所导致的问题。日间的过度瞌睡可能会导致不同的后果,包括患上抑郁症、情绪暴躁、学业成绩倒退、容易冲动、出现近似过度活跃症的特征和死于交通意外。三、心理健康问题

一般而言,在10~18岁的青少年中,有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是有心理问题的。抑郁症是众多心理问题中的一种。抑郁症的病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1000名学前儿童中,有9人患有抑郁症;1000名在学儿童中,有20人患有抑郁症;而在1000名青少年和成人中,则有近50人患有抑郁症。抑郁症有很多潜在后果,包括自杀、学业成绩倒退或学业上的成功感下降、精神药物滥用症、性功能障碍、滥交以致意外怀孕、社交孤立、恋爱关系备受困扰、退学、变得暴力。四、吸食毒品

在众多的青少年问题行为中,吸毒是其中的一种。吸毒最常见的年龄层是7~13岁的儿童或青少年,任何在家里可找到的化学品都可以被滥用为吸入剂。吸入剂除了可以是单一的化学品,也可以由多种化学品混合而成,它们能使人的脑部、肺部和肝脏严重受损,严重时会导致窒息,甚至死亡。即使是第一次的使用者,亦不排除会受到以上的影响和损害。五、吸血行为

另一种新兴于美国的问题行为是像吸血鬼般的吸血行为(Vampire Cult),引发该行为的风险因素有很多(Miller et al.,1999),包括:功能不健全的家庭生活,无效的家长管教技巧,缺乏与人联系的技巧,依附障碍症,过去曾被虐待和忽略,混合了疑心重、想法怪异和思想神怪的特征的性格,有被害妄想意念,缺乏知己,性格倚赖,自尊心低,有社交焦虑等症状。六、窒息游戏

窒息游戏(Choking Game)会影响青少年及青春期发展,亦会给青少年造成生理伤害。窒息游戏也被称为“刺痛”“晕倒”“发麻”“突然间失去知觉”“胆小鬼”“加州高峰体验”(California high)“美国梦”“太空牛仔”“空气计划”“窒息轮盘”“G.A.S.P.”。“窒息游戏”是指由自己或他人以双手或绳套勒住胸部或颈部,导致脑缺氧窒息以达到短暂亢奋的状态。窒息游戏会令青少年达到快感并上瘾。例如青少年会用绳子、皮带、衬衫把自己悬挂在空中以达到“兴奋”的程度。这种自我绞杀是通过绞杀自己,导致短暂缺氧(故意窒息)以达到兴奋异常的活动。进行窒息游戏时,参与者会感到头昏眼花,由于血流量减少,输送至大脑的氧气因此减少,个体从而产生“兴奋感”。当青少年去除胸部或脖子上的压力,通过颈动脉释放血液入脑,这种行为导致青少年产生“快感”。参与“窒息游戏”的人一般是9至16岁之间的儿童或青少年,他们在体育或学业上都有出色的表现。

每年有250~1000名青少年因为参与窒息游戏而死亡。这类窒息游戏已持续存在了20年。窒息游戏还可能带来其他后果,包括碎骨、脑震荡、严重割伤、眼睛受损、摔死等。窒息游戏所带来的迸发感觉,会令青少年更多地参与此类游戏。有些人单独以绳索、皮带、衬衫等物品来进行这个游戏,把自己吊起来获得快感。在这种情况下,在3分钟内便可对一个人的脑部造成明显的伤害;脑部缺氧4至5分钟,便会致人死亡。尽管那些人大多在事发后15分钟内被人发现,但为时已晚。所以,这类活动往往在参与者首次尝试时,便可能夺去其性命。

有些青少年认为,与好朋友一起玩窒息游戏是安全的。但是,即使和朋友一起进行这类游戏也并非绝对安全。青少年即使在脖子上不绑任何东西,大脑都会缺氧。因为如果朋友在游戏中的青少年的颈部动脉上推动或对一组神经施压,就可导致实时心脏病发作。

以下信号可让我们察觉到青少年是否参与了窒息游戏。例如:孩子们的脖子上有痕迹或颈部经常用衣服挡住;性格变得过于冲动暴躁;在房间里发现一些来历不明的带条、绳索或皮带;头痛、专注力下降或脸红;眼睛布满血丝或眼睛受压等其他迹象;询问有关绞杀的影响;在睡房中传出撞击声或撞击墙的声响。

以下是一些可拒绝参与窒息游戏的方法。第一,善用幽默感,可以说“不要邀我参与!我还需要我的脑细胞”。第二,远离叫你参与窒息游戏的人。第三,向别人解释原因,例如“不要,这行为太愚蠢了,它会要你的命”。第四,与那些不参与窒息游戏的孩子做朋友。第五,若已知道这些朋友正想进行窒息游戏,你不要跟随他们去。七、饮食失调

饮食失调与自杀或自残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自残者大多被诊断患有以下精神方面的综合征,如抑郁症、与强迫症有关的焦虑症、人格障碍、吸食毒品。厌食症是饮食失调的一种,在厌食症的案例中,65%的案例与抑郁症有关,34%的案例与社交恐惧症有关,而26%的案例与强迫症有关。八、自残行为

自残行为的范围很广,常见的有自我伤害(self-injury)和自我切割(self-mutilation)。Walsh(2006)定义自我伤害为有意图、自我实行的、低杀伤力但不被社会接纳、用以减小心理压力的自残行为。自我伤害的推动力源自心理,是一种不以自杀为目的的行为。自我伤害的形式有很多种,常见的包括:割伤自己、在皮肤上刻字、烧伤自己、打伤自己、妨碍伤口愈合、拉扯自己的头发、咬伤自己、削伤皮肤层、咽下尖锐的物品、撞自己的头(Favazza & Conterio,1988)。自残者所用的工具亦各有不同,如剪刀、剃刀、餐刀、解剖刀、玻璃碎片、金属片等。在割伤的案例中,最常见的割伤部位包括手腕和手臂;有些相关研究亦提及其他的割伤部位,包括:腿部、腹部、头部、胸部和性器官。部分自残者透露,与他们的心灵痛苦比较,当他们伤害自己时,他们只感到轻微痛楚,甚至毫无痛楚。自我切割则泛指一连串没有自杀意图但蓄意损坏和改变身体组织的行为,自我切割在精神病学上是精神病发病和死亡的一个重要危机因素。

自残行为通常起始于青少年阶段,特别是十三四岁的年纪。大概1.5%~2%的青少年有自残行为,有些研究报告显示了更高的发病率(13%~23%)。自残行为的风险在一些组群中较高,例如女性和中学时期的学生。此问题亦常见于含冲动元素的心理疾病,如边缘性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和强迫性人格障碍、滥用药物、有自残行为的纪录、品行问题、焦虑、抑郁、饮食障碍、童年时期遭受家庭暴力、家庭成员酗酒、有性和身体虐待的纪录等。自残行为若以心理动力或人际关系取向来解释,是用来表达或终止一些混乱的情绪,或是用以阻止自杀的念头或企图。自残者也可能有一种自我伤害的冲动,用以释放那种自我伤害前的紧张不安情绪,从而得到片刻的快感,慢慢地演变成一种类似强迫症的沉溺行为。此外,病患者也可能以自残作为惩罚自己的方式,这一点与饮食失调的病人相似。

自残者大都难以识别,有身体穿环或文身的女性也不一定是自残者。他们大都极少参与需要更换衣服的活动,也很少有知己。自残者大部分都认为自残是一种用以表达个人痛苦和自毁倾向的行为;自残者是以自残来强烈表达那种扭曲了个人处理和平复痛苦的心理困扰,他们都正经历强烈的无能为力感。

自残行为的干预方法有以下几种(Bowman & Randall,2006)。首先要让青少年感到他们是无条件被接纳的,他们被接纳并非取决于他们的行为。其次要明白自残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向他们建议多项应对问题的技巧,从而鼓励他们承诺以正面的行为来取代自残行为去解决问题,肯定他们解决困扰情绪时所付出的努力。另外,也可向他们表示你关注他们所受的伤害,无论是怎样的情况都可放心倾诉,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身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