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协同育人共同体:思与行的融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2 20:05:06

点击下载

作者:朱惠蓉,陶思亮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跨界协同育人共同体:思与行的融合

跨界协同育人共同体:思与行的融合试读:

前言

不久前,党的十九大在北京胜利闭幕,这次会议书写了治国新方略、翻开了时代新篇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上海中医药大学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首批建立的四所中医院校之一,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医药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流中医药创新人才,我校积极探索德育工作新模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承“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理念,建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努力实现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协同创新发展。

2015年7月,我校成立了“跨界协同育人共同体——服务学生成长导师团”,着眼于“立德树人”,由“名师”“名家”或“名医”领衔,努力建构专业课教师、科研人员、临床医护人员、管理服务人员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辅导员)协同推进的“跨界协同育人共同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书选取的案例,主题深刻、内容丰富,涵盖了“人生导航、学业指导、创新创业以及生涯发展”等多个领域,导师团的导师们结合学生实际深入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性格特点和能力,明确职业发展目标。由此可以看出,我校实施推进的“跨界协同育人共同体——服务学生成长导师团”项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承载了对中医药人才进行德育教育的特殊功能,意义深远。

与此同时,导师们结合新形势和新要求,积极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开展德育工作,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通过典型的具体事件和人物对话,读者们可以感受到岐黄师者的春风化雨,感受到杏林学子的豁然开朗,感受到育人共同体的联动魅力。可以说,整本案例集结了我校师生在育人工作上的宝贵思考与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谈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我校的“跨界协同育人共同体——服务学生成长导师团”将继续着眼于“立德树人”的宗旨,把德育工作渗透于教学、管理、科研、医疗和实践,充分发挥“名师”“名家”和“名医”的积极引领作用,深入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为广大中医学子的成长成才出力献策,为实现莘莘学子的青春梦想助力起航。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朱惠蓉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2018年5月23日人生导航篇培养“懂中医、爱中医、实践中医”的青年中医人才——基础医学院“仁术合一”导师团

基础医学院“仁术合一”导师团根据中医临床专业大四学生的特征,确立了“于仁厚处用心,于术精处用功”的工作主旨,从人生导航、学业指导、创新创业、人文艺术、生涯发展等各个方面培养“懂中医、爱中医、实践中医”的全面型青年中医人才。各位导师根据自身特长、研究方向,发挥各自的优势,强调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导师提供的载体和平台中成长,为学生提供更多帮助,引导学生成才。指引、建议、鼓励、见证

基础医学院“仁术合一”导师团工作于2015年9月正式启动,根据七年制临床学生的特点,确立了“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方向,围绕“仁术合一”的主旨,以导师“指引、建议、鼓励、见证”为原则,通过做学生出发前的“破风手”、迷茫时的“指路灯”、拼搏时的“啦啦队”,让青年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承担,独立感受幸福与痛苦、成就与挫折,陪伴、护送学生逐渐成长。导师团工作以构建有效的师生交流、沟通、学习平台与桥梁为基础,通过开展一系列特色活动,培养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独立思考探索的勇气和思辨能力、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医者仁心的医德医风,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仁爱宽厚”之心、具有“术精岐黄体天心,德重杏林济世人”之精神的中医学人才。于仁厚处用心,于术精处用功

导师团团长王拥军教授,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所长,附属龙华医院副院长。在导师团的第一次见面会上,王拥军教授以“于仁厚处用心、于术精处用功”开展主题讲座,并在讲座后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王教授结合自身经历告诉同学们作为中医学子必须夯实基础、严于律己,在实践中不断打磨自己,学会将看似枯燥无味的学习当作兴趣来承担。除此之外,王教授也向同学们强调了科研在中医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团队在科研中的重要性,告诫同学们作为中医人,眼界不能狭隘,要在学好经典的基础上与现代医学接轨。故步自封、孤芳自赏对中医的发展百害而无一利。王拥军教授如父亲对子女般的谆谆教诲,指导学生领会“仁术合一”的真正含义,努力做拥有“仁心仁术”的中医医生。不困于心,不惑于物

许家佗教授是基础医学院副院长,一直以来,因为平易近人、幽默风趣而深受基础医学院学生的喜爱。在此次导师团活动的座谈会上,许家佗教授围绕“了解自我、成就未来”的主题,针对同学们对于学习经历、职业生涯、医患关系等方面的困惑,在幽默地分享了个人经历后,送给同学们三句话:“将兴趣爱好与职业取向相结合,方能超越职业、成为事业;有目标的人走得最快,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要有远见,不可急功近利,‘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短短两个小时的交流,三句真诚的指导,让许多同学都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增强了对未来走上医学之路的信心,也真正懂得了要学好中医必须要做到“不困于心,不惑于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用心实践者

尚力教授,现任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上海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促进中心主任。在前往“海上中医”国际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参观的活动中,同学们了解了中医在海外的发展情况,学会用新的思维看待中医的发展,领悟到在新时期要将思维与国际对接,将传统的中医瑰宝推广出去。在座谈会上,尚老师首先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为在座的各位同学阐明一名医生不仅需要具有专业技术,还要拥有为患者尽心服务的认真态度,才能真正为患者提供有价值的帮助。尚老师和同学们探讨了中医和西医看待世界不同的角度和思维方法,指导同学们正确认识中医存在的文化价值及对现代医学发展的现实价值。尚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努力做一个实践者而不是旁观者,秉持实在的态度,从社会需要、为大众服务的角度出发思考,将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做出结果。这些独特观点让同学们犹如醍醐灌顶,受益匪浅,同学们也承诺以后会落实到具体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认认真真读书,踏踏实实做人

孔祥亮教授,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伤寒教研室教师,因风趣的课堂风格、充实的课堂内容、与临床充分结合的课堂方式而深受同学喜爱。在此次导师团活动中,孔老师开展了“古今医案、古为今用”的“古今医案按”研读会。通过这样一次充满趣味和技巧的品读经典的活动,培养同学们阅读古医籍的能力,提高同学们从中医知识宝库中挖掘有价值知识的能力,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建立将历代医家、医案转化成临床的经验和技能。孔老师更是向同学们强调,“认认真真读书、踏踏实实做人”是一种人生态度,学习要有敢于抵制的精神,做学术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人云亦云。这样一次充满特色的活动,让同学们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又对学医之路有所思考。对话“仁心仁术,仁术合一”——访基础医学院“仁术合一”导师团学生

问:参与导师团访谈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李沛擎:没有谁生来高人一等,今天流过的所有汗水终有一天将化作光辉,照亮患者的笑脸。曾经侥幸地想,我只要能勉强毕业就好,不用太辛苦,不用太努力,可是现在却没有办法接受一个不够努力不够勤奋的自己,如果连基础知识都不扎实,谈什么治病救人?不想误人误己,所以趁现在还来得及,一切从头开始。艰辛,谁都不能避免。煤矿上的历练,异国他乡的求学,其中艰难鲜为人知。我们往往只看到了苦难过后的光环,急于求成的我们忽略了老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艰辛,老师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虽然我们现在衣食无忧,物质充足,但是却不能忘记培养自己坚韧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只有踏踏实实地学习,认认真真地做事,一点一滴,慢慢积累,努力夯实基础,才不至于辜负老师对我们的期待,才不至于辜负我们对自己的许诺。我想,也唯有这样,才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被自己的患者指责说“庸医”;我想,也唯有这样,在老去的时候,才可以骄傲地告诉我的子孙,我曾经救治过多少患者。

鲁言飞:王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是长期养生与短期奋斗相结合”,让我恍然大悟。年轻就是本钱,但是青春是短暂的,人生也是短暂的,而学习是无止境的,科学也一直在更新,所以在这段时间内坚持自己养生的原则之外,更多地学习知识,充实自己的大脑,就算辛苦一点也是值得的。

问:你觉得这种访谈的形式好处在哪里?

王聪:十分感谢王老师能给我们分享这么多他自身的经历,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中医这条道路的艰难,也感受到医生责任的重大。这份责任不单单对于患者,他对自己的学生更是“巧克力加大棒”——既关爱又严厉,正如“父亲”那般。我们非常荣幸如此有活力、有带动性、有责任心的王老师是我们导师团的团长!

吴人杰:这次真诚、心对心的访谈,让我重新审视了科研与临床的关系,也对我在中医之路上的学习与定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很感激这次能与王拥军教授近距离交流,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

问:你觉得通过此次访谈活动对你最大的启发是什么?

陈博武:我深刻体会到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在现代社会,人不能被欲望牵着鼻子走,而丢失了最该坚持的那些习惯、那些梦想。“千锤百炼出深山”,名医也需要历经千锤百炼,才能有朝一日令别人信任。作为中医学子,既要有学术底蕴,更要有人文修养。学术底蕴需要坚实的基础,而要培养人文修养,就要靠多读书,从书中去吸收精华,去熏陶自己。不如就从今天开始,每天读一点好书,慢慢积累一定会有所收获。很多时候,我们因为长途跋涉的辛苦、因为出发了太久,就渐渐忘记了初衷和目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坚守住,才能走得更远。

黄嘉滢:学医之路漫长而又艰难,学中医则更甚,能坚持下来的人已是少数,能刻苦钻研并将其发扬的人,则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在如此的大环境下,让我们坚持下来的便是信仰。信仰富有,才有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洁白朴素;信仰纯洁,方有“只见公仆不见官”的不懈斗志;信仰坚定,方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而作为医学生最不能少的便是对生命的信仰!选择了医学,选择了做一名医学生,那就已经选择了和其他人不一样的道路。转眼已经大四,现在的我也在慢慢寻找方向,寻找未来的路,也许还有迷惑,但我会坚信自己内心的声音,坚定自己的信仰!

林倍倍:王教授在交流中多次将科研和临床结合起来,强调了科研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服务临床,服务患者。我也开始明白对于中医医生来说,临床与科研相结合是整个中医界的大势所趋,是无可避免的,同时也是发展中医、推广中医极为有效的一条道路。中医讲究顺应天命,如果这是天命的话,那我们中医学子又岂能置之罔顾。因此,从现在开始,我将重新对待科研和临床的关系,在科研中寻思能为临床做些什么,在临床中思考还能做哪些研究和进步。真情相伴,搭建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康复医学院“伴行”导师团

康复医学院第28导师团“伴行”,顾名思义:“真情相伴,砥砺前行”!该导师团共由11位导师组成,服务我院在籍学生138人,其中毕业班学生104人。团长褚立希教授领衔指导开展工作,辅导员薛靖负责团队具体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其中,还有来自康复各专业方向的骨干教师,学校各部门的管理人员以及临床实习带教单位的教学管理专家。

我院导师团工作围绕学院人才培养的定位:“国际标准、中国风格、中医特色”。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专业教育一视同仁,高标准、严要求;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注重“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通过对学生的关爱,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完成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观念的认同教育;充分发挥导师团“名师”“名家”和“名医”的积极引领作用,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甚至奔赴新疆当地推荐学生就业。今年,我院7名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全部就业,其中1人在上海的三级甲等医院任职,5人在新疆乌鲁木齐的三级甲等医院工作,1人考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

全国各地对口支援新疆建设是涉及国家发展稳定的重要举措,为积极响应国家的相关政策,各地高校陆续招收了一些新疆少数民族学生,随着学生数目的增多,他们在学习中出现的困难日益凸显。再加上在国际化教育的背景下,双语授课及外教教材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学院通过导师团,在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发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常态化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座谈会制度

通过常态化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座谈会,收集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带着问题开展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突出重点,完善相关机制。加强思想教育,以理想教育为核心,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爱国主义为重点。通过学院学工会议、院务会议把解决方案落到实处,扫除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中的障碍。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导师制

为了让帮扶更有针对性,并兼顾民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学院导师团导师中选拔学院青年教师担任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导师,学业导师时常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进行了解,发现问题后及时进行干预,指导并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同学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能随时得到专任学业导师的指导,做到有问题随时有解答。同时,导师们还帮助他们制定学业发展规划,明确个人目标,进而提高学习主动性。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经验交流会

学院辅导员长期深入新疆少数民族同学的学习生活,及时发现他们在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并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优秀的高年级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分享学习经验并指导低年级的学生学习。与此同时,通过加强关注少数民族学生,提高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构建多源性社会支撑体系。此外,学业发展计划将根据历次学生学习座谈会所反映的困难及问题,通过学院学工会议、院务会议进行协商调整。组建朋辈辅导英语兴趣小组

不同语言、文化和经济背景的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表现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一些少数民族学生拥有自己的语言,在学习英语时,会受到汉语和本民族语言的双重影响,加大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困难,学习效果也不佳。语言学习的挫折会减少原来应有的兴趣,使得英语学习变成一个沉重的负担,基础教育的薄弱更加重了这种现象。而组建朋辈英语辅导兴趣小组,将同班级、同寝室中英语相对较好且学有余力的同学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指导,适时建立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角,小组间相互交流英语学习心得,分享英语学习相关经验和技巧,不仅可以弥补教师课堂教学的不足,同龄人的交流也会轻松,更加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团结。引导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及志愿者活动

社会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学业学习的有效补充。通过组织引导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使同学们在实践中清楚认识到课堂知识之外的自身知识和能力结构的缺陷,同时能积极主动地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巩固和深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提升大学生的学业质量。构建网络交流微信平台

随着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很多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也使用了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工具,为了更加方便联系少数民族学生,及时沟通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个及时高效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网络交流沟通平台不可或缺,学院依托微信软件建立组群“康复医学院新疆民族生V平台”,为辅导员及任课教师与学生的学习交流创造了便利的条件。通过这个平台及时发布学习资讯、学业指导方案、就业服务信息等,并依托此平台进行学生舆情监控、网络思政教育和职业规划指导等。对话

真情相伴,砥砺前行——访康复医学院“伴行”导师团学生

问:作为少数民族学生,导师团对你要求是不是降低了?

如斯旦木江·沙吾提:没有。我校在对待少数民族同学学习的问题上,一直遵循着一视同仁的态度,即如何要求其他同学,也如何要求少数民族同学,学习有困难可以提供帮助,进行辅导,但是对于考核要求方面绝不降低。虽然在实际的工作中,会因为少数民族同学的学习问题,花很大的精力,但是学校坚信保证教学质量才是办学的根本。辅导员老师发现问题后,会及时联系学校负责少数民族工作的老师找我们谈话,帮我们寻找问题,打开心结;同时,还通过组织班级中品学兼优的汉族同学在学习上对我们进行帮助,分享学习资料;专业教师会及时为我们答疑解惑,指导我们的专业学习,并在生活上、思想上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慢慢地,我感觉自己有了显著变化。今年6月份,我在延长学制一年后顺利毕业,目前在自治区人民医院工作。

问:在社会实践方面,导师团如何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参与度的?

阿依古再丽·阿卜力米提:由于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原因,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社会实践较少。为了进一步加强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新疆学生综合素质,导师团积极鼓励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考察活动。自入学以来,我遵守校纪校规,学习态度端正,遵守课堂规则,积极参加各项活动。2014年暑期,我跟着巴格阿瓦提乡团委宣传队于8月7日、8月10日、8月17日多次下乡,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宣讲政府对学生的优惠政策,维护民族团结,表现突出,累计宣讲人数400余人。该项目获2014年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暑期社会调研特别贡献奖。目前,我已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签订劳动合同。

问:导师团如何针对新疆学生开展育人工作?

皮罗热·多力坤:为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为边疆培养优秀人才,营造真正关注孩子健康成长、快乐成长的良好氛围,引领广大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家长运用新时期的现代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家庭和学校间架设起沟通、交流的桥梁,增强我们对祖国、民族、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每年毕业季我校都会进行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优秀家长评选。我是新疆伊宁生源,维吾尔族人,2012级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我曾经有一个心愿,希望妈妈能来上海看看我学习生活了四年的地方,可是由于距离遥远、经济负担重,这个愿望一直未能实现。令人激动的是在我毕业前夕,妈妈被评为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优秀家长,成为受邀来沪参加毕业典礼的3名少数民族家长之一,于是,校园中留下了我们母子幸福的身影。通过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优秀家长评选,在家庭和学校之间架设起了有效沟通和交流的桥梁,也让我切身体会到,这不仅对学生有帮助,而且对消除民族偏见、增加认同感也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已在自治区中医院工作。“思想道德、职业人文、专业技能”三位一体全人教育——岳阳临床医学院“中西合璧,德润杏林”导师团

每一位进入岳阳临床医学院实习的医学生,都配备了一名“德育导师”。他们是临床一线的专家,大多拥有副高以上的专业职称;他们也是一名老师,三尺讲堂授业解惑;他们更是一名医生,深受患者爱戴,实践着“医生”这一神圣的职业光环。

他们以自身“精、勤、仁、信”的职业道德和“严谨、求实”的专业精神指导和影响着学生,关怀和帮助着学生,对学生的专业学习、生活、心理方面给予个性化指导,通过指导学生对自身性格、能力、品德的分析与权衡,树立职业发展的信心和动力,真正实现“思想道德、职业人文、专业技能”三位一体的全人教育理念。正是这些老师们的帮助和引导,使学生坚定了专业信念、提升了专业技能,培育出一批批合格的医学生。正是这些老师们的投入和奉献,为岳阳“中西合璧,德润杏林”导师团注入了中坚力量,引领临床教师探索职业化发展的路,为共同培育卓越中西结合医师而不懈努力!老年科的“哈灵老师”

在岳阳医院老年科有一位“哈灵”老师,能成为她的学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不仅仅因为她会经常请学生吃饭,更因为她的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她就是老年科副主任医师谢吟灵,谢老师获得了上海市十佳志愿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金牌教师”的称号。“哈灵老师的教学,常常是寓教于乐的。”2012级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学生蔡逸青谈起德育导师谢吟灵的教学内容,总是记忆犹新。“记得《琅琊榜》热播的时候,梅长苏的羸弱体质让大家揪心不已,很多人都好奇他的‘火寒毒’究竟是什么病,而哈灵老师就向大家介绍了中医古籍中记载的火毒与寒毒,让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对中医的‘寒包热’‘外寒里热’‘重度虚寒’有了更形象的理解,让我们觉得原来看电视时还可以去挖掘里面所包含的医学内容,通过这种形象的学习方式去掌握医学知识。”

谢吟灵说:“作为德育导师,必须跟同学多接触、多交流,深入了解每一个同学,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培养过程中因材施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经常与学生们聚餐成为她和学生沟通的渠道之一。“现在的医学生除了要有专业知识,更应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在谢吟灵看来,真正的医生除了要有宽厚扎实的基础,均衡的知识结构,全面的实践能力,更要有善于沟通的能力。

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医患沟通不畅。她对带教的学生们开展医患沟通技巧课程,通过实例演练的方法,把国际上公认的“四习惯”沟通模型进行讲解,通过这种模型和实例演练,让学生提高临床与患者沟通能力。急诊科的女超人

急诊科是医院中突发疾病最集中、各种意外情况最多、抢救任务最重的科室,而急诊科的医生们也都个个目光敏锐、动作迅速、争分夺秒。在这里,患者与死神不期而遇,而最考验医生能力的便是患者在生死之间的时刻。岳阳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钱风华正是学生眼中“急诊科的女超人”。

凌晨2:00,急诊室门口停了一辆出租车,一位女性家属下车疾奔急诊,称她丈夫在车上不行了!钱风华听到家属呼救,立刻赶到出租车旁,此时患者已无呼吸和脉搏,遂急送至抢救室进行心肺复苏、机械通气、药物治疗,心电监护提示室颤,立刻给予电除颤急救,患者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心电图检查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钱风华马上联系心内科,希望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再通冠脉,挽救生命。然而,心内科医生考虑患者仍在使用呼吸机,搬动患者困难且风险极大。钱风华再次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发现其生命体征相对稳定,手术价值非常大,若失去了这次机会,患者可能会再次因室颤而死亡。通过仔细地分析,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得到认可,并与心内科医生尽可能地将方案考虑安排周详后,她毅然决然决定承担风险,全力以赴救治患者!整个手术由钱风华全程陪同,进行呼吸机的管理。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患者生命得到了挽救,顺利康复出院。这样的急诊情况,不胜枚举。“急诊虽然很辛苦,但是对于每一个医学生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很有吸引力。”吴歆是2012级中西医结合专业五年制的学生,钱风华正是她的德育导师。在获得免试直推研究生的机会后,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急诊专业作为研究方向。在吴歆看来,正是有钱风华这样的老师言传身教,才让自己对专业树立了坚定的信念。

钱风华告诉学生,别看急诊医生风风火火,雷厉风行,在他们的背后,蕴藏着扎实的基础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熟练的临床技能。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日积月累,多学多做。钱老师经常下班后,即使感觉身体被掏空,但仍不忘患者病情,总是结合临床实际,再回头翻书完善知识构架,以便更好地为患者诊疗。而当得知患者因为及时、正确的判断,经妥善地治疗后好转或痊愈时,这种独特而珍贵的喜悦,会消灭所有的苦与累,这种成就感也激励着医生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医疗事业。钱风华以自己的身体力行获得了学生们的欢迎,成为2016年岳阳临床医学院“金牌教师”。“德育导师”培养模式实行至今,受到了学生广泛的认可和欢迎。学生普遍反映与导师的接触和交流,使得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了临床医学院的学习或实习生活。导师团各项工作的推行,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习以及平时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在面临一些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导师团的老师们会给予同学们指点和帮助,学生也乐于向导师们倾诉和交流。对话

以德育德,以身示教,探索德育教育的新领域——访岳阳临床医学院“中西合璧,德润杏林”导师团导师郝微微

问:作为临床医学院,建立德育导师的初衷是什么?

郝微微:临床医学院承担了大量的医学生临床实习任务。在当今医患矛盾较为突出的情况下,时常有学生对专业的理想信念感到犹豫和彷徨,我们发现“解铃还须系铃人”。临床一线的医生是学生最敬佩的,他们的想法最真实,也是学生们最愿意听的。所以,我们选拔了一批优秀的临床教师与学生结对,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专业理想信念。

问:德育导师与临床带教老师的区别是什么?

郝微微:临床带教老师侧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指导。对进入科室实习的同学,传授所在科室相关专业的诊疗思路和方法,带教学生往往只局限于学生在科室的一个月实习阶段。而德育导师则突破专业限制,在医学生整个临床实习阶段中全程参与。尤其是对于学生的思想动态、专业信念和正确的职业道德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德育导师是临床医学院探索把德育教育引入临床教育的一种实践,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德育导师制受到学生的欢迎。

问:在临床医学院,除了德育导师建设,还有没有其他德育教育的新尝试?

郝微微:近年来,岳阳临床医学院尝试了多种方式开展德育教育。首先,我们开设了“卓越讲坛”。邀请名家分享成长故事,带动学生实现与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共振,建设全院育人、全员育人的氛围。我们邀请973首席科学家房敏院长结合个人经历,鼓励学生要有活力、有毅力、有创造力;邀请上海市名中医王文健教授通过分享自身专业与临床的经验和感悟,希望同学们加强人文素养的建设,培养哲学思维,拓宽阅读面,实现个人发展;其次,我们设立了“杏林解惑”。邀请一批优秀的骨干教师与学生们面对面,如邀请了全国中医优秀青年李福伦老师定期举办小型文献分享会,就学生在科研实践中的问题与疑惑展开交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升学生对学习与研究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随后,我们还开展了“薪火传承”。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以导师团为引领,加强与临床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交流、互动,邀请导师团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互动活动,加强对青年教师师德、教学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指导和提升,在多形式的师生活动中实现临床教师整体德育水平的“传帮带”,营造全院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此外,学院定期举行“临床教师知与行”交流工作坊,引入导师团中德高望重的专家,鼓励临床教师积极参与到我院学生德育教育的工作中。近期分别邀请严隽陶教授与临床带教教师一同分享“师与道”的内涵,使全体教师了解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的使命和责任,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更重要的是作为医学道德的理想信念,注重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道德规范,具有育人的能力和素养。树人育人,润之涌泉——针灸推拿学院“涌泉”导师团

涌泉,足少阴肾经首穴是也。《内经》有云:“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指,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涌泉导师团”自成立以来,就像她的名字那样,犹如源泉,不断涌出新的知识的甘泉,不断涌出新的力量,浇灌、影响着她所带领的学生。在践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过程中,“涌泉导师团”开展了“我跟导师面对面”“我跟导师出门诊”“我跟导师学讲课”等一系列活动,拉近了学生与导师的距离。在这些活动中,导师们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们也愈发觉得“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参与活动的同学还在线上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及收获,在同学们中的反响良好。谆谆话语,照亮方向

导师团着眼于“立德树人”“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专业课教师、科研人员、临床医护人员、管理人员在服务学生的过程中,有时存在若即若离的状态,有的导师学生之前没有接触的机会,所以“涌泉导师团”成立伊始,便开展了“我与导师面对面”的活动,组织同学分别对导师团的各位老师进行访谈,拉近同学与导师之间的距离。学长学姐口口相传的“大神”、不苟言笑的专业课老师、亲切细心的辅导员,同学们与这些不同的导师进行访谈,聆听他们成长、抉择和奋斗的故事,不只是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更是让同学们心中的那团迷雾缓缓散去,自己努力的方向渐渐明朗。特别是在访谈“涌泉导师团”团长吴焕淦老师时,老师谈及自己的经历,感慨地说:“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虽然全面发展很重要,但是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相信这番话,会让更多的同学知道自己要努力的方向,照亮他们今后的道路。妙术仁心,慨之叹之“我跟导师出门诊”活动是同学们跟着临床工作的导师们抄方,近距离观摩,让同学们提前对临床工作进行了解,提早对医生这一职业进行了解。徐悦同学在跟着胡智海老师出门诊时感慨颇丰:“做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还要有一颗仁爱的心。”胡智海老师除了医术精湛,还很为患者着想,而且特别照顾有特殊困难的患者。同学们平时总把“大医精诚”挂在嘴上,当真的看到了老师的言传身教,才会真切感受到这份“仁爱”是多么有分量。而且在临床上,同学们会从老师那里学到许多技巧。比如,在面对小儿疾病这种“哑科”时,通过在患儿面前吃东西,观察患儿反应来判断患儿的胃口如何。这样的临床经验、窍门,不仅让同学耳目一新,还让他们学到了知识。常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临床是战场,只会纸上谈兵是行不通的。同学们通过跟诊,学会了诊断、治疗上的窍门,了解了与患者沟通的方式、技巧。都说平地上练不出千里马,庭院里长不出参天树,通过“我跟导师出门诊”活动,使同学与临床紧密联系,提高了同学的“应战能力”,这也是同学们所期望的。传道授业,诲人不倦“我跟导师学讲课”是高年级的同学亲身当一次“小讲师”的活动。高年级同学事先听课学习,并在导师的帮助下精心备课,最后为低年级的学弟学妹讲一堂课,让同学们体会到传道授业的不易。王凡老师从事“刺法灸法学”的教学工作,课堂气氛生动,课程内容有趣,很受同学们的欢迎。胡嘉斌同学跟随王凡老师做了一次“小讲师”之后,才明白了课上生动、有趣的背后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查找资料、备课。“课堂上的胸有成竹、游刃有余是课下的辛苦付出,可以说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胡嘉斌同学这样说,“而且我觉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短短的一节课,我虽然输出了知识,但是我觉得我在听课的同学们身上也学到很多。”同学们在此次活动中,不仅体验了老师的日常工作,懂得了三尺讲台上的不易,懂得了为人师表的责任,也从心底里佩服讲课的老师们,正所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在懂得了老师的辛苦之后,同学们更加尊重老师,也在老师的教诲下不断努力着。对话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访针灸推拿学院“涌泉”导师团师生

问:请问你在跟导师出门诊之后有什么感想?

徐悦:在参加了这次跟诊活动后,我觉得医生真的很厉害,也很辛苦。医生一上班就开始看病,很多时候连一口水都顾不上喝,厕所也没有时间上,要面对形形色色的患者,这是一份高强度的工作。而且医生不好做,现在的患者分为3种:大病医保、普通医保、自费,医生在采取治疗的同时还要照顾到患者的经济状况,保证治疗的疗效,有时候这两点之间很难平衡,把握不好患者可能就会有怨言,要做到医德好,医术也好真的很不易。而且,有的患者很难相处,沟通时还要注意技巧;有的患者很焦虑,沟通时要注意开导他们;有的患者文化不高,要对他们进行宣教,我真的觉得一个优秀的医生几乎是全能的,每一个在临床工作的医生都值得敬佩。在这次跟诊活动中,我真的有很大的感慨,我觉得要做到老师那样,还要努力很久,但我不会放弃,我以后也要做一个优秀的医生!

问:请问你跟老师学讲课之后有什么感想?

胡嘉斌:在做“小讲师”给学弟学妹们讲课之后,我感想蛮多的。首先,老师讲课其实并不像我们平时在教室里看到的那么轻松,因为备课的工作量很大。当我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坐着听课的学弟学妹们时,真的有些紧张,我觉得教书育人是一份沉重的责任。目前,我还不够优秀,怕自己讲不好。其次老师很辛苦,所以我们平时应该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还有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真的很对,虽然我是在讲台上给同学们讲授他们没有学过的新知识,但是通过互动,我也有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教育是相互的,我觉得这种方式可以双方互相获益、共同进步,我很期待下次能有这样的活动。

问:吴老师,您觉得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可以给同学们提什么建议呢?

吴焕淦:大家都知道,我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有些心得。我觉得做人跟治病的道理是一样的,每一种疾病,都有最适合它的治疗方法,所以你治疗它,肯定是选择最适合的方法。每一个人也有自己的优点,就跟治病一样,我们做人也要发扬自己的优点,扬长避短,这样才能有自己的特色。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发现了自己的优点之后,一定要努力,因为天道酬勤!机会是等来的,所以在那之前要不断努力,不然机会来了,你也没有实力把它留住。我希望你们要好好审视自己,认识自己的闪光点,想想自己可以怎么发展,然后不断努力。学医的路很长,希望你们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并有所建树,我们中医药的传承,是落在你们肩上的,你们要好好努力。与智者对话,获人生启示——针灸推拿学院“明堂”导师团

自2015年6月学校成立“服务学生成长导师团”以来,学院依托百会讲堂、导师访谈、师生结对、日常工作、工作坊5个平台,发挥导师的引领作用和感召力,在人生导航、创新创业、生涯发展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2015年10月至12月,学院36个学生访谈小组投入到导师访谈的工作中。《导师访谈录》记录了学生对学院4个导师团全体导师的访谈以及采访札记。《导师访谈录》由导师和学生倾力合作完成,不仅是导师们讲述人生经历,分享人生感悟,展现精神风范的窗口,更是播撒智慧、启迪人生的讲坛。同时也激励着参与访谈、阅读过《导师访谈录》的医学生们,牢记梦想、脚踏实地,共同肩负起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责任和使命。缘起:于对话中涤荡心灵

2015年9月,学院的导师团工作正式启动。学生希望得到导师怎样的指导?导师以何种方式将个人对事业的追求、对人生的思考与学生分享?怎样的导师团工作才能达到深入学生内心,产生深远影响的效果?在学院助理导师工作研讨会上,导师们提出了这样的思考。随后,全院开展的学生需求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如何开展专业研究、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如何过一个充实的大学生活等存在许多困惑,更令他们困惑的是,当遇到困难时,谁能为他们指引方向?学生需要的不仅是来自辅导员的支持,也不仅是课后任课老师几句简单的解答,他们需要用成功者的奋斗历程激励自己,需要在跌跌撞撞的探寻中找到一个出口和一股力量。一次与导师近距离接触,一场与导师深入交谈的活动,让“导师访谈”应运而生。它让学生带着疑惑、焦躁的心情走进老师的办公室,离开时则是平静、坚定而又充满力量;它让导师和学生畅谈人生理想,事业追求,在师生交流中收获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它也让所有参与活动组织的工作者感动于“名医”“名师”对事业孜孜以求、对人生永不言败的品格。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

在组织学生进行导师访谈时,学院按照自愿原则,鼓励学生报名,选拔访谈学生,组建访谈小组。随后,辅导员对访谈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就访谈内容中的提纲准备、技巧掌握、写作要求以及访谈时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逐一说明。集中培训之后,各组学生按照要求收集资料、确定提纲、联系导师、展开访谈、撰写稿件,4个团共计100多名学生投入到访谈工作中。访谈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加深对导师团工作的了解;二是了解导师人生、工作经历,感受导师人格魅力、敬业精神;三是就个人困惑与导师深度交流,得到导师指点。整个访谈历时3个月,数易其稿,共计13万多字。导师访谈是一场“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活动,突出了学生的参与性、主体性、体验性,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具有自我意识、自我指导、自我批判的潜能;学生与导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双向交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性;小组合作的方式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让他们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协商、合作。同时,导师的倾听与分享让学生体验到亲切的情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心境,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而辅导员的角色则像一名观察者,将所观察到的访谈前后学生的改变反馈给学生本人,帮助他们自我觉察,促进自我提高。收获:师生相伴共成长

学生撰写的访谈札记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在访谈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和所获。归纳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收获:一是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增进学生对老师的了解;二是加深对专业的热爱,坚定从医信念;三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理想而奋斗。“和陈老师的交谈改变了我对从事行政工作老师的看法。他们似乎离学生很远,而实际上他们的工作为我们创造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在与徐老师交流过程中,我们感到了一种质朴和真诚。导师与学生的交流并不单单局限于知识层面,还包括思考问题的角度、个人经验、人文素养和道德等。”“采访时,李老师桌上还有半盒凉掉的饭菜,刚下完门诊的她可能刚刚才吃中饭,医生的辛苦大抵如此。李老师说,人这一生不就为了追求点成就感嘛。如果放弃了休闲,得到了更多患者的肯定,这种成就感让人无比幸福!一位仁医的心性大抵如此吧!”“作为一名医学生,以前会把悬壶济世挂在嘴上,但是通过与顾院士的交流,觉得应该把救人放在心里。医生这一神圣的职业需要并且值得我们为之付出一生的心血,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访谈增进了师生感情、促进了教学相长,让年轻教师在“名医”“名师”的影响下努力成为优秀的医者。“在资深教授、名医大师的指导下,团队中的年轻老师也能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与学生共同进步。”“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是双向的,老师应该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更多地了解学生需求。师生关系的融洽受益的不仅只有学生,老师也能收获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惠蓉为《导师访谈录》作序,她在《序言》中写道:“翻阅访谈录,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责任与使命。”导师们用自己的故事感染着、启发着学生;学生们通过采访拉近了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更坚定了求学的信心。同学在采访札记中说:“经过对老师的访谈,我们加深了对导师团的了解,也更加体会到了学校为了学生的发展也在不停地思考新的教学方式。作为学生,我们唯有更好地投入学习,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才是对学校和老师的回报……”可以说,每一个访谈准备,每一个访谈经历都是一次育人的过程。……从访谈录中,我们明显感受到每一个访谈故事都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而且能够真正打动学生,影响学生。访谈中有导师亲授同学们的学习方法,有勉励同学们的谆谆教导,更结下了深厚的师生友情。采访的同学感慨地说:“勇往直前的动力与执着从何而来?在一个小时的交流中,我寻得了答案——是爱!”对话

成长的路上,与你同行——访针灸推拿学院“明堂”导师团学生

问:参与导师团访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董宝宝:在访谈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是一位老师对学生无私奉献的爱。老师一方面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充实自身学识以期教授给学生更多知识,另一方面不断反思教学方法,希望通过有限的上课时间,让学生们热爱针灸并学会思考。一位老师用心良苦至此,我深感敬佩。

吴凤珠:与老师交谈让我深刻体会到,光鲜的背后必是辛苦的付出。树木于地底千万年的沉默,褪尽一切铅华杂色,沉默的煎熬和等待,只为一刹那发出耀眼的光芒。人亦如是,要学会积淀。

沈凤娇:参与导师团访谈活动对我个人的职业规划有很大的帮助。在采访过程中,通过与导师坦诚而深入的交流,我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变得清晰起来。对于未来,未知性和不确定性依然让我还有一些迷茫和困惑。但我知道,我的身后还有鼓励我、支持我的导师们,伴我前行,给我指导。

鲁潇莹:参与导师团访谈活动对我的学业指导有很大的帮助。在和导师交谈的过程中,我们就专业问题深入探讨,交流思想。导师鼓励我在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探索,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学医是一条荆棘之路,而导师作为引路之人,教授方法,指引方向,让我在风雨中依旧奋然前行。

姚嘉敏:老师以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海外交流经历为我们提供了职业规划的建议。我也从中受到了启发。在学习之余,我们应当花一点时间思考未来,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了解职业特点,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只有这样,才不会在毕业时找不到方向。

问:你觉得访谈的形式有什么好处?

孙漫沁:访谈让我可以有较多的时间与导师交流,交流的内容也很丰富、深入。而且,为了做好访谈,必须提前收集导师个人资料,阅读导师撰写的文章,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陆云圻:访谈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要确定访谈内容,撰写访谈提纲,对写作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采访那些不认识的导师,做足功课才有底气展开访谈。不过参与其中既辛苦又快乐。当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整个访谈活动时,我们都很兴奋,看见了自己的进步。

董烨卿:在导师访谈活动中,我们面临一些科目测验,同学们都想放下手头工作去复习功课。如何既不耽误功课,又能很好地完成访谈任务是需要相互配合和支持的。正是共同完成任务的挑战让小组同学之间感情更加深厚了。指点迷津,做学生的导向灯——针灸推拿学院“承山”导师团

针推学院导师团成立初衷,旨在为学生指点迷津,做学生人生路上的导向灯。导师团成立之后,开展的活动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为学生解答疑惑;二是为学生提供临床跟诊实践机会。为学生解答疑惑的相关活动主要采取师生面对面座谈的形式,活动后由相关同学整理成稿以便传阅,让更多学生有所收获。提供临床跟诊实践机会,通过学生联系相关导师,由导师安排时间提供学生跟诊的方式进行。导师团开展的系列活动,实践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理念,解答了学生关于学习、科创、就业等方面的疑惑,并为学生提供临床实践的机会,受到了针推学子的好评。“先”人指路,后继奋进

针推学院导师团工作从2015年9月正式启动以来,已经一年有余。在工作开展之初,学院通过调研形式搜集学生关于“希望导师团为学生做什么”的意见和建议。经过统计得出,学生们普遍希望导师团能够为学生答疑解惑。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希望导师团能够提供临床跟诊实践的机会。综合学生的需求考虑,导师团决定后续活动着重从这两方面来开展。

师生面对面答疑解惑系列活动涵盖内容相当广泛,深受学生喜爱,学生聚焦的问题主要包括临床技能提高、科创思路、毕业择业等方面。目标是行为的动力,只有当疑惑被解除,才能清晰地为自己定下目标,指引自己坚定前行。导师团活动的开展,让许多同学心中的疑惑得以解除,让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路上的迷雾得以消散。“先”人指路,后继奋进,“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导师团的成员们不辞劳苦,答疑解惑,做好学生的导向灯。

临床跟诊实践活动,则主要通过学生联系相关导师,由导师安排时间提供学生跟诊的方式进行。据跟诊学生反馈,通过临床实践与学校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加深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此外,提前接触临床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在下临床前打好操作基本功。横看成岭侧成峰

褚君浩院士并不是中医专业人士,他所从事的科研工作看似与中医学相去甚远——物理学。他提出的碲镉汞禁带宽度公式,在国际各领域被广泛摘引和应用;他的著述《窄禁带半导体物理学》被载入《Landolt-Bornstein科学手册》,供后人参考研习。这样一位物理领域的领头人,怎么会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承山导师团的团长呢?

在褚院士的眼中,中医药和他所钟爱的物理学一样,是不断发展,不断推陈出新,极有前景的学科。加入导师团,既是履行作为学校荣誉教授的育人职责,同时也是因为考虑到中医药能否与物理学结合,针灸能否与现代科技结合,使其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里有很多宝藏等待挖掘和发现。

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在针灸时,针刺下去,刺激到穴位,经络里有气体通过,这种传输机制是什么?靠的是什么?这些可以用物理学来研究。物理学和中医学结合的另一个方向是艾灸,在灸的过程中,传入皮肤的到底是什么?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无非是黑体辐射。那么这个过程的光谱是怎样的?另外,经络到底是什么?穴位到底是什么?褚院士向学生娓娓道来。褚院士还从最物理、最科学的角度尝试分析人人不明言信否却怀抱敬畏的气功,并不因人言妄语就偏颇是非,持以偏见。

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医人眼中的中医是一个样子,物理学家眼中的中医又是另一个样子。人人都知道“灯下黑”,褚院士作为物理学界的领头人,定能看到中医药人专注其中而疏忽错过的其他精彩。只为庐山真面目

王静老师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留校工作至今十余年,主要从事针灸文献研究的她,最大的愿望不是中医回古,而是让中医融入主流医学,不断进步。

王静老师说,在汗牛充栋的文献中,我们能看到针灸从古至今无数次的成长与革新:早期的方形针柄随着手工业的发达而渐圆;冶炼技术的提升也带来了更为精细的针灸针,至宋代就有了绕丝针柄。这么看来,中医学应该是顺应时代发展,不断进步沿革的。然而,在新世纪信息化和科技化发展大趋势的冲击下,有些人就走了极端,钻了牛角尖。王老师认为,中医人应当做的是取其精华,并把它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虽然当今世界的主流医学是现代医学,但这也为中医人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兼而取之精,合而避其短。“同西医院校的学生相比,不管是从思维方法,还是从学习内容来说,你们是有优势的,因为你们就是学贯中西的,”王老师说,“如果你们能运用这一优势,借鉴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的知识和工具,研究发展中医学,一定会把中医的精华昭示天下,为医学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对话

与“名师”面对面,学进去更要看出来——访针灸推拿学院“承山”导师团学生

问:在与褚院士的访谈中,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罗智源:感触最深的应该是褚院士身为顶级学术研究者对于学术的探索精神。采访中褚院士提到了自己考研的经历,说他当时本科读的是四大力学和普通物理学,但考研还要考一个半导体物理。这是他本科没有学过的东西,但他通过自学,愣是在最后的考试中拿了90分,班级第二名。我想,如果褚院士不是真的喜欢物理学,不是对新学科未知领域充满好奇,渴望探索,而只顾着抱怨为什么考研要考本科没有学过的东西,一定不能考到那么高的分数,也不可能走到今天的高度。

张玉璞:我觉得是开放的心态和热忱。比如说吧,好多人爱说中医就是“吹”,是忽悠,不科学;也有人说中医是科学的,是经验的结合,那么多年的临床经验样本容量不说一亿例也有八千万例,怎么比不过现代几千几百例的实验数据呢?可是他们都没有真正考虑过,针灸有效,无可否认,那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是热辐射吗?是电磁波吗?艾灸的奇效,到底是哪些气体分子、哪些光谱在帮助人体呢?所有人都只顾着打嘴仗,都举着大旗子想要压倒对方,但褚院士就不随波逐流,专心搞研究,用实验说话,这就是我在褚院士身上感触最深的,也是我觉得现代人最缺乏的淡定和从容。

问:你认为跨界“大牛”褚院士带领的导师团队,会不会不那么具有中医药特色?

张玉璞:这个完全不用担心,现代大环境下,中医想要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或者说,任何一个学科想要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都不是闭门造车就能成功的。学科发展已经到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阶段。中医最早的师承教学,师带徒,一带就好多年,这样的教育当然保证了徒弟能更大限度地汲取老师提供的知识营养,但也有可能一并学来错误的认识而无人指正。现在的学院式就避免了这个问题,但也不是没有其固有弊端。现在“承山”导师团的一系列活动,从跨界的领域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视角,能给我们不一样的启发。

问:参与这次访谈工作的感受是什么?

王艳:跟王静老师交流的时候,其实之前也找过一些资料,但当我提出来的时候老师说:“并不是我写的”,我就很紧张,感觉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位,但是王老师很热情,也很健谈,陆续和我们分享了很多她的经历。比如,她因为亲人染病而走上中医之路;比如,她看经典书籍的时候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都让我觉得很亲切、很有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觉得能和老师这样交流真是机会难得,很荣幸。

罗智源:其实一直都挺荣幸和开心有机会和院士面对面沟通的,但是一开始难免会有些紧张。褚院士聊到物理学就滔滔不绝,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学校里对中医饱含无限热忱的老师们一样,我们便慢慢放松下来。褚院士还特别热情,表示乐意为我们解答学业、成长等方面的问题。这次能近距离一睹院士风采,果然闻名不如见面,我们收获很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