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的力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2 23:33:49

点击下载

作者:辽宁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志愿者的力量

志愿者的力量试读:

中国志愿者誓词

“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实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丛书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益尝试中共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范卫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道德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道德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我们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站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站在推进辽宁新一轮振兴发展的高度,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辽宁是雷锋精神的发祥地。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道德建设,出台了《辽宁省学雷锋学郭明义活动常态化办法》,调动各种力量、各种资源,全面提高道德建设水平,涌现了郭明义、罗阳、周恩义等一大批先进典型。截至目前,“当代雷锋”郭明义的微博粉丝已突破2100万,“郭明义爱心团队”发展到600多支、130多万人,遍布全国各地。今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郭明义爱心团队”回信,对他们爱岗敬业、奉献社会予以肯定,并提出殷切希望和鼓励。以此为契机,辽宁以“跟着郭明义学雷锋”活动为牵动,迅速持续兴起学雷锋学郭明义活动热潮,积极弘扬、践行“天辽地宁、爱国奉献、诚信务实、创新争先”新时期辽宁精神;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和道德模范学习宣传常态化,开展“辽宁好人”系列典型宣传,建设“辽宁好人网上展馆”。方永刚、武秀君、高玉宝、郑仁东、郭明义、邵春亮、罗阳7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33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成为引领道德风尚的鲜明旗帜。

道德建设是一个教育和实践并重的过程。一段时间以来,全社会对道德热点问题高度关注。为了正视、厘清、解决人们的道德困惑,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文明办和辽宁日报共同推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主题策划,通过全面深入的采访和分析,对群众关心、关注的道德热点问题进行了正面引导,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和强烈的公众共鸣。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这一系列宣传报道策划给予充分的肯定。此次出版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丛书,以“道德的力量” “信仰的力量” “诚信的力量” “志愿者的力量”为题,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主题策划的成果进行了汇总,旨在认真学习,躬身实践,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道德力量。2014年8月序为中国特色志愿者发展提供借鉴

我们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遍访专家,实地采访,目的不仅是将志愿者们的感人故事一一呈现,更希望透过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的生存现状,把握其发展趋势,并为中国志愿者如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意见、建议和路径。

在稿件的采写中,我们在四个方面做出了努力。

一是对中国志愿者功能进行系统概括。通过对大量宏观数据和微观事例的分析认为,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志愿者队伍,紧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为改革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报道总结出中国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包括六大功能,即:一支无处不在的道德力量,一支特色鲜明的文化力量,一支敢于担当的青春力量,一支自成气派的中国力量,一支正在成长的新生力量,一支多方推动的聚合力量。这六大功能的提出,对中国志愿者的评估进行了定位。

二是对“年轻一代”给予客观正确评价。80后作为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群体,曾经被人贴上众多负面标签,最令人悲观的是对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意志力的质疑。而2008年奥运会170万青年志愿者、2010年上海世博会18万名“小白菜”和广州亚运会59万名“绿羊羊”的出色表现,成为中国年轻一代的责任感和敢于担当的标志。以“鸟巢一代”为特征,印证了中国的年轻一代已经成为中国志愿者服务的主力军。这些活动,客观上促进中国的年轻一代进一步成熟,鞭策他们达到新的道德高度。

三是将志愿者行动归于正确健康轨道。志愿者精神是“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与雷锋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把每年3月5日的“学雷锋活动日”确立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可以说,在学雷锋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志愿者行动,作为一种新的道德实践形式在中国大地上悄然兴起,并与国际社会接轨、适应社会发展、体现时代特点。经过这种分析,便提出了志愿者行动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使之归于正确健康的轨道。

四是提出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志愿者组织发展中仍有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注册难,目前全国至少有300万个未登记的社会组织,其中就有为数众多的志愿者组织。志愿者组织身份尴尬,很大程度上也就失去了社会认同和公信力;二是资金匮乏,很多时候是志愿者自掏腰包、大家凑钱做公益,不少志愿者组织因此而陷入困境;三是缺乏顶层设计,组织管理不规范,对志愿者服务的理解和服务目标不清晰,缺乏发展的战略意识,阻碍着志愿者组织发展。因此,必须探索出一套由政府、社会和志愿者组织三方“合力”组成的工作机制,为充分发挥中国志愿者组织的积极作用创造条件。“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选题策划,客观评价、热情赞扬了中国志愿者队伍发挥的作用,冷静分析了志愿者队伍的生存状况和面临的困难,对于推动志愿者事业健康发展,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志愿者发展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不仅鼓舞了年轻的中国志愿者,而且为政府的相关管理和扶持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这是中宣部给予我们的肯定。但对我们来说,我们的收获更多,为了中国志愿者,我们能做的和应该做的更多。笔者2014年9月第1部分中国志愿者力量评估近年来,中国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在灾难救援、重大活动以及百姓日常生活中均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屡屡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据统计,目前全国的志愿者人数已超过8000万人,已经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社会和道德建设力量,并成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但是,在志愿者队伍的培育和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瓶颈问题和操作上的误区,需要引起全社会关注,并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引导、管理和规范。■现状志愿服务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中国志愿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脉相承,是学雷锋活动的创新与发展。青年志愿者群体以鲜明的时代感引领社会风尚、标注道德高度。■趋势社会化程度越高,社会分工越细,对志愿者知识储备的专业性要求也就越高。信息时代与志愿服务广泛、及时、高效的需求契合,要求志愿服务组织网络化。志愿服务逐渐生活化,志愿者身份由特殊到普通,体现出全民性。■问题正式注册登记的志愿者组织较少,相当多的志愿者组织缺乏社会认同和公信力。志愿者组织多、小、散、乱,目标不清晰,参与者动机多样。经费短缺,筹措渠道不畅,缺乏必要的政策保障、机构保障和法律保障。■推动处理好行政化与自主性的关系,鼓励志愿者组织自主发展、自我壮大。将志愿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给予政策保障与资金扶持。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参与志愿服务。避免形式主义、缺乏实效和短期行为。如何评估中国志愿者力量

从灾难救援到重大活动,从扶贫助残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志愿服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青年率先行动扩大为全民参与的事业,中国式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8000多万志愿者也成为无所不在、不可或缺的和谐社会构筑者。●一支无处不在的道德力量

当今中国,究竟有多少志愿者?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2011年年底的统计,目前中国志愿者已经达到8000多万人,约占人口总数的7%。而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的联合调查中显示:2010年,全国18岁以上的成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比例达到了39.77%,为社会无偿服务的总时间高达158亿小时,为社会所贡献的经济价值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0.41%。

蓬勃发展的志愿服务事业,已经成为中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手段,沟通城乡、促进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交流的重要渠道。志愿者群体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志愿服务正在成为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社会风尚。

与此同时,志愿服务也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日益繁荣富强的今天,志愿服务与人们追求丰富高尚的精神生活、创造和平发展的美好世界的愿望正相契合。做一名志愿者,正在成为社会风尚,成为道德追求的代名词。目前中国有8000多万名志愿者,约占人口总数的7%。志愿服务正在成为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社会风尚。

在沿海城市,在西部农村,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大型活动现场,在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区,在失学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家里,在敬老院、福利院……在所有需要帮助和服务的地方,到处可见志愿者的身影。“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这句庄严的承诺所传递出来的正能量,随着志愿服务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变得日益强大。3月5日“学雷锋活动日”被确定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日”,志愿精神与雷锋精神共同成为中华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志愿精神,志愿者身上体现出的助人为乐、扶贫济困、见义勇为、乐善好施的优良品德,既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脉相承,更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生动实践,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一支特色鲜明的文化力量

1963年,毛泽东同志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全社会掀起学习雷锋的热潮。“雷锋”这个名字成了一种崇高道德精神的象征,雷锋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雷锋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品德就是中华民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优秀爱国传统的体现,雷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中华民族“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成就自己、服务社会”的助人为乐精神的实践。

那么,雷锋的行为是否也是一种志愿行为?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丁元竹教授认为,仅从雷锋精神中“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点来看,雷锋精神与志愿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以服务社会、服务他人为根本出发点。可以说,在学雷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志愿者行动,作为一种新的道德实践形式在中国大地上悄然而起,并逐渐孕育成为一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与国际社会接轨、适应社会发展、体现时代特点的高尚事业。“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志愿精神,志愿者身上体现出的助人为乐、扶贫济困、见义勇为、乐善好施的优良品德,既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脉相承,更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生动实践,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志愿精神与雷锋精神共同成为中华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正是基于此,2000年,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把每年的3月5日“学雷锋活动日”确立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日”。●一支敢于担当的青春力量

联合国志愿组织中国项目官员曾说,2008年是“中国志愿服务元年”。这一年发生的两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都与“志愿者”一词紧密相连:一是“5·12”汶川大地震,千百万志愿者奔赴救灾一线,标志着中国志愿者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动员力量。二是北京奥运会,以“鸟巢一代”为特征,标志着中国的年轻一代已经成为中国志愿服务的主力军,不光为志愿者群体注入了新鲜活力,更以鲜明的时代特色标注了新的道德高度,引领社会风尚。“80后”,作为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群体,曾经被人赋予了众多负面标签,最令人悲观的莫过于对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意志力的质疑。而在2008年,170万青年志愿者在北京奥运会的赛场内外向世界展示了优质的服务和真诚的微笑,向全世界发出了中国形象的最强烈信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的18万名“小白菜”和广州亚运会59万名“绿羊羊”中,则有了更多比“鸟巢一代”还要年轻的“90后”。至此,再也没有人怀疑,经历过一次又一次考验和洗礼的中国年轻一代的责任感和担当。

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曾经说过:“志愿精神的核心,是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当人们欣喜地看到,胸怀这种崇高理想和信念的中国志愿者中有了数量众多的年轻人,当然有理由相信,未来中国必将道德向上、人心美好。2008年被称为“中国志愿服务元年”,“鸟巢一代”作为中国志愿者的主力军,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成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曾经说过:“志愿精神的核心,是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一支自成气派的中国力量“中国志愿服务元年”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全民参与的志愿服务时代的到来。志愿服务逐渐生活化、日常化、专业化、网络化。中国特色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党政统筹、团青示范、社团管理、公民参与、社会支持、法律保障。

志愿者,这个伴随改革开放产生的外来事物,从广州、深圳、天津、上海的率先探索,到遍布全国各地志愿组织的发展壮大,这个探索的过程,既有对其他国家先进经验的学习与继承,又符合中国国情,逐步建立起了“党政统筹、团青示范、社团管理、公民参与、社会支持、法律保障”的中国特色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而2008年之所以被称为“中国志愿服务元年”,其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全民参与的志愿服务时代的到来:

在志愿服务领域,从常见的为大型活动服务、灾难救援、社区服务延伸到了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国际交流、应急救援、环境保护等更广阔的领域;社区服务更加普及,更加日常化、生活化。

在志愿者身份上,由一些有专长、有奉献精神的少数群体逐渐扩展到每一位普通人,人人都可能接受到志愿服务,也可能成为服务他人的志愿者。

在志愿服务项目确定上,随着社会化程度越高、社会分工越细,对志愿者的知识储备、专业技能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原来那些临时活动、随机设计的志愿服务逐渐形成有延续性的接力机制、专业性和技术性越来越强的专业服务。

而信息技术的普及,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志愿者组织能够并且善于借助网络发展,而这又与志愿服务的广泛、及时、高效需求相契合,体现出了新的时代特色。●一支正在成长的新生力量

毋庸讳言,我国志愿者组织的发展中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注册难。据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估计,在中国至少有300万个未登记的社会组织,也就是说,近九成民间组织处于“非法”状态,其中就有为数众多的志愿者组织。志愿者组织的身份尴尬,在很大程度上也就使其失去了社会认同和公信力,在资金筹措等方面很难有所作为,志愿者组织的人员流动和人才流失也相对严重。

另一个问题就是缺钱。资金来源渠道狭窄是困扰众多志愿者组织发展的瓶颈。草根公益组织主要通过向基金会申请资金、拉赞助、义卖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有些地区的共青团组织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更多时候是志愿者自掏腰包、大家凑钱做公益,有的所谓“志愿者”仅仅只是捐献者。不少志愿者组织也因此陷入困境甚至最终消失。

组织管理不规范无疑也是阻碍志愿者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做公益,出发点不尽相同,难免有人是出于名利的考虑,组织活动时更注重宣传效果而不是实际效果。即使在大部分纯粹秉持志愿精神的组织里,因为对志愿服务的理解和服务目标不清晰,缺乏发展的战略意识,同样会让志愿服务的效果打折扣。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顶层设计,需要智慧,更需要创新的思维和突破瓶颈的决心与勇气。●一支多方推动的聚合力量注册难,缺资金,管理不规范,人员流动大,快速成长的中国志愿者队伍正面临着从数量提高到质量改善的瓶颈期。

可以说,志愿者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矛盾,也正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社会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解决它们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总动员,群策群力,这样才能助力志愿服务的发展。未来所要探索的将是一套由政府、社会和志愿者组织三方“合力”组成的工作机制:提高志愿者组织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未来所要探索的将是一套由政府、社会和志愿者组织三方“合力”组成的工作机制。

尽快推进相关立法工作,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将志愿服务和民间志愿者组织的发展纳入到社会发展规划与财政预算之中,给予政策保障与资金扶持。

处理好行政化与自主性的关系,既加强党政机关对志愿者组织的管理,又提高对志愿者组织的包容性,鼓励志愿者组织自主发展、自我壮大。

鼓励有长远发展目标的志愿者组织和志愿服务类型,避免形式主义、缺乏实效和短期行为,提高社会公众对志愿者组织和志愿服务的认知度。

引导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参与志愿服务,增加志愿活动的参与度。一支无处不在的道德力量

一度,“志愿者”被视为现代化浪漫主义的代名词,但“志”贵在坚,“愿”贵在实,志愿者所肩负的,更是迫切的现实责任和使命。起初,不少人觉得志愿者与普通人相去甚远,与己无关,但“志”和“愿”两个字,都以“心”字为依托,只要用心贴近社会脉搏,倾听时代呼唤,普通人就能成为志愿者队伍的一员。“志”贵在坚,“愿”贵在实,志愿者所肩负的,更是迫切的现实责任和使命。“志”“愿”两个字,都以“心”字为依托,只要用心贴近社会脉搏,倾听时代呼唤,普通人就能成为志愿者队伍的一员。●志愿者的成色经受重大事件的检验

五年,是国人习惯中的重要时间节点,最近的五年,则标注着中国志愿者一个茁壮成长的周期。在此周期中,志愿活动已从让人眼前一亮到不可或缺,从临时起意到常态化延伸,而最能显现志愿者影响力、志愿活动生命力的,则是志愿者在重大事件中的登场、盛大活动中的亮相。

当“5·12”强震骤袭汶川,在余震不断、险情频仍之际,数以万计的志愿者赶赴灾区,他们有的组织了包括推土车、挖土机的大型车队,有的舍下了数千万元的生意加入搜救团队,有的不惜举债也要运来灾区急需的食品……前赴后继,汇成一股直抵人心的暖流。

在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面前,包括政府在内的任何一个公共组织的力量都总是有限的。而志愿者的迅速驰援,则使政府的救灾力量得到了有效补充,各个救灾环节得以紧密衔接,救灾细节能够细致入微,面对灾情的突然变化可以及时应对,灾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因而铺展到位。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志愿者的迅速驰援,使政府的救灾力量得到有效补充,灾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因而铺展到位。

五年间,从汶川地震到舟曲泥石流、玉树地震,再到芦山地震,从汶川时中国志愿者首次集体涌现,到每次大灾中志愿者必然抵达,志愿者本身已成任何灾难都压不垮中华民族的铮铮铁证。其实,救灾是个前线与后方联动的系统工程,在后方同样可以做志愿者。在“我们都是汶川人” “我们都是雅安人”的心声中,在守望相助、众志成城的民族大爱下,不妨说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志愿者。“当我们把奥林匹克梦想变成现实之时……我们还要特别感谢成千上万、无私奉献的志愿者,没有他们,这一切都不可能实现。”——原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

联合国志愿组织中国项目官员称2008年是“中国志愿服务元年”,不仅因为志愿者在汶川的日夜奋战,也因为北京奥运会上170万名志愿者成了真正的形象大使。统计数字表明,志愿者为北京奥运会节省了近43亿元的开支。这是志愿者们所体现的有形价值,其所创造的无形价值诚如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所言:“当我们把奥林匹克梦想变成现实之时……我们还要特别感谢成千上万、无私奉献的志愿者,没有他们,这一切都不可能实现。”

而两年后的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再次成为让世界走进中国、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汇融合的推进剂。这些世博会的志愿者因绿衣白裤的形象、高效优质的服务,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小白菜”。

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3年全运会上,志愿者仍是盛会闪亮的名片。他们的悉心,蕴含着不容稍懈的责任感;他们的微笑,释放着从容自信的参与热情。

一位被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打动的外国政要表示,他为中国志愿者的表现深深震撼,开幕式上成千的志愿者沿着赛场周边舞蹈了那么长时间,生气勃勃,毫不松懈,坚持到底,令他感悟到中国的力量。

的确,志愿者所传递的是一种和平、包容、奉献与友善的精神,是一种让人不仅尊重中国、而且喜爱中国的吸引力和文化魅力。作为一支无处不在的道德力量,志愿者就是国家软实力的生动写照。●志愿者能量需在常态化行动中释放

大事件、大活动中的志愿者固然更为感人肺腑,其行动更为耀眼夺目,但志愿者的责任和情怀,却不会因热点变化而更改,志愿精神也不会因舞台变小而被冷藏。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志愿者的责任和情怀不因热点变化而被更改,志愿精神也不会因舞台变小而被冷藏。

当汶川救灾告一段落、社会焦点逐渐转移时,却有超过5万名志愿者选择继续留在汶川,从事艰苦漫长的灾后重建和心理救援;当184天的上海世博会结束后,“小白菜”们又陆续进入上海的数百个志愿服务基地,延续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第十二届全运会落幕了,作为志愿活动场所的爱心“V站”却依然保留,如同温馨暖人的长明之灯依旧亮着。

大事件、大活动可在短时间内整合志愿者资源,塑造志愿者组织形象,但大事件、大活动终究短暂,波澜壮阔的志愿者大行动,终须变成常态化的静水深流,这是志愿者力量的保存方式,也是积聚起来的志愿者能量有效释放的路径。

2013年“十一”期间,媒体在福建博物院发现,每当观众围观时,总有志愿者上前讲解,为观众奉上一场文化的盛宴。年仅11岁却已有4年“讲龄”的许恩泽,能用英语为外国友人讲解。其实,志愿服务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像绿地养护、交通疏导、社区治安等生活中的诸多环节,都为志愿者开出了题目,关键是能否像“小小讲解员”许恩泽那样,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让志愿行动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志愿服务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像绿地养护、交通疏导、社区治安等生活中的诸多环节,都为志愿者开出了题目,关键是能否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让志愿行动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个人生活之外的志愿者援手更显珍贵。在古城西安,大学生志愿者李帅每到周末都要奔波4个小时,为一名农民工子弟学校女生辅导数学,风雨无阻。10余年,李帅的母校陕西师范大学有3000余名在校大学生志愿者,与下岗职工子女及农民工子女结成“助学对子”,使受助学生的成绩优秀率达到78.16%,远远超过了30%的预期目标。越是社会热点、公众痛点,越有志愿者出面激浊扬清。志愿者推动社会进步,社会进步又使志愿者行动水涨船高。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以诚挚心意、无悔岁月凝聚的志愿者行动,形成的又何尝不是大事件、大活动?●志愿者行动与社会进步良性互动

既在常态化中用心,又在“中国”号巨轮的前行中寻找新的发力点,这是我国志愿者要面对的两大课题,也是我国志愿者力量壮大的双重契机。

政府力量与志愿者行动同心协力、相互支持,就能形成更大合力,产生理想效果,救助现场如此,其他公共领域亦然。在2011年南非德班举行的世界气候大会上,活跃着一批中国志愿者,他们不远万里赶赴德班,实现了两大初衷:一方面通过和世界其他国家青年的交流告诉世界,中国全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所做的真正努力;一方面也向国内的青年报告这次大会的方方面面。

越是社会热点、公众痛点,越有志愿者出面激浊扬清。在2013年年初的“光盘行动”中,无锡等地的志愿者走进餐馆,劝导消费者节俭就餐;2013年“十一”期间游客不文明行为屡遭曝光时,杭州志愿者在西湖边捡起7000多个香烟头,用烟蒂摆出“无烟西湖文明出行”八个大字,警醒了公众神经。

前段时间,贵州一高校女生想用自己价值200元的戒指,为贵州山区的孩子换一座教学楼。这一看似无法实现的想法,却引发了志愿者的爱心接力,终致夙愿得偿。舆论在反思中认为:人们的经济实力和慈善理念的升级,是此事件进程的推手。

此事件更深的寓意则在于,志愿者能推动社会进步,社会进步又使志愿者行动水涨船高。正是在二者彼此拉动的良性循环中,志愿者的正能量更加无处不在,更为深远地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一支特色鲜明的文化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汶川地震灾区先后集聚了491万余名志愿者,北京奥运会有170万名志愿者提供了超过2亿小时的志愿服务,目前全国志愿者的人数已超过了8000万人,且在与日俱增。这些志愿者的出现,令灾区暖流涌动,让北京奥运会沉浸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为社会的砥砺前行注入正能量,成为一支特色鲜明的文化力量。那么,这些志愿者的力量从哪里来?

回答好这个问题,就能校准时代道德的坐标,就能在同心共铸中国梦的进程中,刷新国人的精神版图。●志愿者力量来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浸染传承“五更清早起,更有夜行人”。志愿者事业虽然理念新、气象新,却并非凭空而来,不是无本之木,而是有前人经验和先例可循:志愿者行动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活跃因子,也有锦州“水上搜救队”、李英强等团体和个人在前路示范、领航,这是志愿活动的生命力所在。

锦州“水上搜救队”将营地设在河边,13年来至少救起过35位溺水者,还打捞过十几具溺亡者的遗体,且不管是救人还是打捞遗体,均分文不收,只在打捞结束后,队员们到小吃部AA制吃上一顿饭。

13年前,志愿者的概念在国内尚鲜为人知,而这支救援队甘愿付出,不求回报,将个体责任覆盖特定他人和代表全社会利益的公益,基本符合志愿者的条件和特点,说这是一个志愿者团队毫不为过,但其动机和动力则全部来自传统美德的给养。志愿者事业虽然理念新、气象新,却并非凭空而来,不是无本之木,而是有前人经验和先例可循:志愿者行动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活跃因子,也有锦州“水上搜救队”、李英强等团体和个人在前路示范、领航,这是志愿活动的生命力所在。

下水救人,是瞬间之举,为此长期留守一贯如此,救援队员们人心的醇厚、道义感的真纯清晰可见,他们在“一瞬”与“一贯”中升起了道德航标,闪耀的是中华民族“仁而爱人” “舍身成仁”的美德光辉。当雷锋精神与志愿精神接轨后,义与利、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坐标就越发明晰,崇德向善因子就进一步激发。

2007年,北大经济学硕士李英强放弃优越的大城市生活,与妻子背起行囊回到湖北农村老家,自筹资金为家乡人开办了“立人”乡村图书馆,此举令许多人大惑不解。然而,若从《礼记》 “德者,得也”的角度剖析,从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守望乡邻、己欲立而立人等立身处世原则出发,则不难体会到李英强襟怀的博大。

眼下李英强已从孤军奋战到拥有数十人的团队,从第一座图书馆到分布于9个省、市的10余座图书馆,覆盖数万人,当初去“国民阅读最薄弱的地方建设”,如今已让“灵魂里本有的种子发芽”。

志愿精神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一脉相通之处。根植于中华文化,接收、吸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志愿者事业才能根深叶茂;反之,若撇开中华传统美德的土壤,另搞一套,则志愿者事业必然立不住、立不久。●志愿者力量来自学雷锋活动的创新与发展

有人说志愿精神是雷锋精神最贴切的标签,将雷锋精神中的“立场、精神、风格、斗志”时代化之后,就是志愿精神;有人说“雷锋精神”和“志愿精神”这两种品质,其实闪耀出的是相同的光芒,很难区分彼此。

的确,志愿精神在国际上的定义有三:志愿,不为报酬,利他。此三大内涵也均是雷锋行为的固有特征。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1994年成立时,就将中国青年志愿者日定在了每年的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志愿精神从在中国立足起,就与雷锋精神同频共振,其表现是学雷锋活动的创新与发展。

雷锋精神和志愿精神震撼人心之处,皆在无私忘我,将金钱、待遇等名利诸事置之度外。试举一例:香港志愿者黄福荣的故事被长期传颂,令闻者动容。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时他本已脱险,却义无反顾地两次冲进教学楼救人,不幸在余震中罹难。当救援人员把被埋的黄福荣刚刚挖出来一点时,黄福荣最关心的却是:孩子和老师救出来没有?许多人因此把黄福荣称作“香港雷锋”,对其评价之高、缅怀之深切由此可见。

无论时空如何变化,社会潮流怎样更新,社会道德的精华都不会变,因而雷锋精神永不过时,学雷锋活动在与时代结合中历久弥新,也为志愿活动指引方向。当学雷锋活动深深影响了几代人时,雷锋就成为全社会鲜活的公民道德样本,而公民精神正是志愿者行动的基础;当志愿活动中雷锋精神与志愿精神接轨后,义与利、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坐标就越发明晰,崇德向善因子进一步激发,更是志愿者之幸。

再伟大的精神也需要发扬光大,雷锋精神不是历史文物,而是开放的文化系统,雷锋精神在当下,更多地在郭明义等“身边的雷锋”身上传承和体现。跟随这些道德楷模的脚步,结合志愿活动的自身特点,进入更广的社会领域,更深地切入当下的道德难题,让扶危济困活动在最需要的时间、最需要的场合出现,与最需要的人群深度对接,方是志愿活动的理想方式。

循此思路,面对社会转型期所衍生的社会服务、福利救济等诸多“志愿性”症结,就不难找到创新的出口、最合适的路径。志愿精神在国际上的定义有三:志愿,不为报酬,利他。●志愿者力量来自对幸福感的渴求与诠释幸福感不可能在封闭、孤独、自利中达成,冲出小我,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形成大我,实现人生升华,幸福感才来得踏实,这也是许多人成为志愿者的心路历程。社会风尚是每个人念兹在兹的生存土壤,人们对社会生态的反思从未停息,对道德重建的热情与日俱增,但关键是把自己摆进去,在社会建设中不仅要当裁判员、评论员,更要当好运动员;不仅要看社会给了自己什么,更要看自己给了社会什么,而当好一名志愿者则是最贴近易行的角色。

越是进入富裕时代,越是价值多元、诉求多样,人们越是迫切地追寻幸福感。但幸福感不可能在封闭、孤独、自利中达成,冲出小我,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形成大我,实现人生升华,幸福感才来得踏实,这也是许多人成为志愿者的心路历程。

社会风尚是每个人念兹在兹的生存土壤,人们对社会生态的反思从未停息,对道德重建的热情与日俱增,但关键是把自己摆进去,在社会建设中不仅要当裁判员、评论员,更要当好运动员;不仅要看社会给了自己什么,更要看自己给了社会什么,而当好一名志愿者则是最贴近易行的角色。

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人在低层次需求满足后,友爱、尊重等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就会凸显,这时的人需要得到认可,被他人和社会需要。而当一名志愿者,能满足人们被需要的幸福感,让人感到自己不可或缺,有独特的社会价值。

2013年9月26日,游泳名将孙杨体会到了志愿者的幸福感,这一天他到吉林省的一座希望小学支教,被百余名孩子的热情所打动。没有这种幸福感支撑,暴雨袭击北京时,那些市民就不会打开家门,收留无法回家的陌生人;就不会有人站在被冲掉井盖的窨井旁提醒过往车辆,在雨中成为醒目的人性标杆。

国家再强大,也有紧要关头;个人再有能力,也有窘迫时分。怀着火热的心向困厄者施援,为国家、社会分忧,让志愿者行动蔚然成风,则负责任的公民、生态良好的社会、蒸蒸日上的国家就会声息相通,和谐互动。

此时的幸福感,既属于志愿者,也属于所有受益者;这样的幸福感,至深,持久。一支敢于担当的青春力量

在“志愿者”这个词出现之前,其内涵是存在的。那些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志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已经描摹了一个个个体或者团体的公益存在。我们说,在这类人群之中,总会有青年人担纲的,青春的力量因其茁壮而必然会成为中流砥柱。种种事实证明,我们曾经有的担心是多余的,中国的“80后”“90后”已然成为志愿者群体的中坚力量。●青年志愿者既继承父辈传统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出生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80后” “90后”这两代独生子女,与他们在世界范围内的同龄人相比有着更加独特的气质,对于我们的社会更是有着巨大的标本意义。

新晋的年轻人在上一代人逐渐年华老去的时候青春拔节。集出生之时的万千宠爱于一身,这种拔节的声音曾经为不在少数的长辈所怀疑:他们行吗?他们能够担当起社会发展的重任吗?

自2008年以后,“80后” “90后”志愿者的形象一经诞生便风华正茂。不必罗列一个个国家盛事里里外外他们的表现,不必罗列一场场民族考验分分秒秒他们的行为,不必清点那些你熟悉或者不熟悉的名字,年轻人已经用实际行动向人们展示了自己的社会担当。

接棒了!而且相当的精彩!在这样、那样的被打量和检验中,新一代共和国公民既继承了父辈传统,又展观了鲜明的时代特色。自2008年以后,“80后”“90后”志愿者的形象一经诞生便风华正茂。他们热情,却并不把理想挂在嘴边;他们平凡,却义不容辞地选择了坚强;他们一直被看成脆弱的独生子女,却毫不犹疑地承担起了自己的社会责任。

可以断言:“80后”“90后”必将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中坚力量。“道德榜Young”这个半中文半英文融合在一起的新词是网络之上年轻人对他们当中的道德前行者的昵称,其中既有对榜样的致敬,又有对年轻精神的礼赞,多好啊!

如果说不同,还真有。潮头涌来的年轻人不大认同机械、口号式的宣传,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那就是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认认真真做下去。他们热情,却并不把理想挂在嘴边;他们平凡,却义不容辞地选择了坚强;他们一直被看成脆弱的独生子女,却毫不犹疑地承担起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为“道德榜Young”鼓与呼

叫他们“道德榜Young”吧。这个半中文半英文融合在一起的新词是网络之上年轻人对他们当中的道德前行者的昵称,其中既有对榜样的致敬,又有对年轻精神的礼赞,多好啊!

每一个志愿者都是在内心深处看齐道德的人,尽管道德的外延更加广阔,但有志愿者情怀的人都把道德放在自己行为的最前端。

据悉,迄今为止,我国规范注册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已达3000万多人。“志愿者”这个响亮的名字,正成为年轻人追求的“精神时尚”。

当今青年志愿者的精神追求,与我国持续近40年之久的学雷锋活动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在对社会有益的事情的担当之上,这一群体既有继承也有创新。

从活动的方式来看,这个群体强调自愿,在以自愿为前提的活动中,参加活动的动力来自参与者自身,因此参与者更有热情、主动性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从活动内容上看,这个群体强调服从社会需求,哪里有重大灾难、有国家盛事、有社区难题、有特殊群体的特殊诉求,哪里就有他们的前往。他们秉持公民精神,自觉自愿地付出巨大的辛劳。志愿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别人,通过帮助别人而使自己过得充实而快乐。

志愿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别人,通过帮助别人来使自己过得充实而快乐。

他们深深认知,生活在有爱、有关怀的公民社会,才能让别人和自我更多地产生幸福感、归属感和家园感。

有这样一个“小侧面”,可以好好解读一下年轻的志愿精神的可爱:四川芦山地震发生之初,大批年轻的志愿者对此次地震的危害没有准确的认识,冒着生命危险奔赴震区——我们必须向这些勇士致敬。到达震中一线后,随着对灾区情况的了解,部分志愿者和救援队发现自身作用有限,便决定离开灾区,将宝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更加专业的救援队以及政府救援力量。“离开”,也是一种更加顾全大局的志愿精神!追求时尚与个性的一代人,在成长的道路上,他们不只懂得了担当,也懂得了牺牲,懂得了合作与分享。●志愿者,中国青年新名片

人们普遍认同,北京奥运会催生了以“80后”为主的“鸟巢一代”,上海世博会则催生了有更多90后参与的“海宝一代”。他们倾情奉献,用高尚的志愿服务精神,诠释了青年人应有的精神风貌,成为时代的新标签,成为中国青年的新名片。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的一篇报道称,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愈来愈深地融入全球化,现在的年轻一代吃比萨饼、汉堡包,看美职篮和欧冠联赛,也用苹果手机。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这一代年轻人“是最国际化的一代,也是最具爱国主义的一代”。

在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上,青年一代的风采让人感动。这是来自辽宁的最新检阅,当代年轻人用自己的精神风貌告诉人们:“相信我们吧,我们行。”

中国志愿服务精神生生不息。志愿服务精神的兴起,不仅是当代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宝贵动力。北京奥运会催生了以“80后”为主的“鸟巢一代”,上海世博会则催生了有更多“90后”参与的“海宝一代”。他们倾情奉献,用高尚的志愿服务精神,诠释了青年人应有的精神风貌,成为时代的新标签,成为中国青年的新名片。

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精神是一种“看不见的和谐”。包括志愿服务精神在内的诚信、责任、勇敢、正义等美德,寓于人们心里、体现在行为之中,反映了一个国家内部公民的价值取向和精神世界,是政策得以施行、制度得以建立和完善的基础。包括志愿服务精神在内的诚信、责任、勇敢、正义等美德,寓于人们心里、体现在行为之中,反映了一个国家内部公民的价值取向和精神世界,是政策得以施行、制度得以建立和完善的基础。

这种“看不见的和谐”是一种更强大的“气场”,它的壮大能够压制自私、压制隔阂,每一个进入“气场”的人都会受到感染,自觉遵守看不见的秩序,屏蔽人性私念,很自然地释放出诚意。而这种诚意的累加,又会让“气场”更加强大,从而吸引和影响越来越多的人。

新一代青年志愿者更有活力,更具奉献精神,他们的“气场”让人欣慰、欣喜、欣欣然。

中国梦,伟大的民族复兴,就将由他们实现。一支自成气派的中国力量

如同一条条细流,志愿者的力量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润泽着中国的大地。而今,这种力量形成了河川,其浩荡之势必然带给这个社会巨大的前行力量。

每个志愿者如同一滴水,社会大网络之下的志愿者群,汇流成了自成气派的中国力量。●走向专业化,让献爱心更能对路子

在志愿者出现之前,社会上的好人好事多数是散在的、偶然的、缺少针对性。到现在,无数支专业志愿队伍亮出自己的旗帜:“去,让我们做得更好!”

专业化志愿者的出现源自于越来越细的社会分工以及越来越个性化的社会需求。爱心加上专业技能,使志愿服务的效果较以往更强。

在杭州,志愿者网络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们量身定做了“外来务工者子女夏令营”,免费为他们提供专业的老师和专业的教育。

在北京,有一群老年志愿者,他们掌握修车、理发和简单诊疗等技能,并且与居民互相熟悉,最重要的,他们有热情。

在上海,有一支由律师和心理医生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他们有足够的专业水平。

在四川,通过微信搭建起的60个民间公益组织抱团组成“成都公益组织420联合救援队”,他们有组织、有网络,完全能够有序调动。

这些都是组织有序的,但也有相反的。四川芦山地震之初,有的志愿者穿着裙子、高跟鞋就来到灾区;某地一个公益活动中,有的志愿者迟到两个小时,有的甚至不到……专业化志愿者的出现源自于越来越细的社会分工以及越来越个性化的社会需求。爱心加上专业技能,使志愿服务的效果较以往更强。一个人,是微力量。一群人,是群力量。志趣相投者,聚;专业相类者,聚;时空相交者,聚;能力相补者,聚。小流汇成大流,大流聚集力量。

总体来看,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发展势头良好,但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和发展困境,如存在参与机制不健全、管理体制不健全、相关法律及伦理规范缺失、服务网络不完备等问题。

事物的发展看大势,看主流。总体来看,我国的志愿者队伍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党政统筹、团青示范、社团管理、公民参与、社会支持、法律保障”的中国特色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有组织、有网络,方能形成磅礴的力量

一个人,是微力量。一群人,是群力量。各地志愿者自主发起的、长期持续的志愿服务,不仅正在成为我国志愿服务的新风尚,也正将民间的爱心力量变成一股巨大的公益暖流。

随着近年来公益事业的热潮涌动,除了从自发到自觉、从献爱心到捐专业服务的纵向发展脉络之外,如果横向切分,志愿者的组织形式正处在迅速的发展和变化中,在由实体机构进行组织召集的形式之外,网络化的组织和召集形式也成为中国式志愿服务的发展趋势。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时代交流、沟通的便捷与志愿服务广泛、及时、高效的需求契合,也让志愿服务的号召组织网络化成为可能。

社会服务是无处不在的,社会服务的需求也是无处不在的,而服务所需要的针对性在现代社会只能通过组织网络化去解决,才能应和所需。

交流的网络化有利于对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力、物力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广泛性和便捷性等优势,可以将志愿者组织所面临的众多分散的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利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志愿者组织的潜能与价值。

很多的志愿者组织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大家都认同同一个理念,遵守共同达成的运行规则,这样的志愿者组织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把人的能量释放出来,只有这样的志愿者组织才能够长久、壮大,才能承担社会事务。

志趣相投者,聚;专业相类者,聚;时空相交者,聚;能力相补者,聚。

已有志愿服务项目包括公益在岗、义务劳动、便民利民、爱心捐赠、结对帮扶、捐资助学、咨询辅导等类型,有效的组织形式必然要求构建统一有序的管理服务体系,统一开展志愿者的招募,志愿服务项目的收集、发布,以及志愿者及其组织的管理、培训服务等工作。

志愿者在行动,在释放着我们这个社会最本真的善意,小流汇成大流,大流聚集力量。

在社会的大需求面前,志愿者不是孤立的、无力的原子,而是彼此可以感受到对方并能凝聚在一起的力量,这种力量一起锻铸正在前行的公民精神,能够历久弥坚,熠熠生辉。●志愿精神正在日常化,正在成为你我他

政府能够管理的东西不是无限的,而且必将是越来越少的。而志愿者和志愿精神的萌芽与茁壮成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服务社会、服务他人为目的的志愿者事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少数到大众,由大众到你我他。

人一辈子到底最需要的是什么?其实人的最高心理需求就是被需要。

人人都有所长。志愿服务有着平民化、大众化的特点,人人都可以做,人人都应该做。人人都可能接受到志愿服务,人人也可以成为服务他人的志愿者。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恰如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议所提出,“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人有需要,人有“被需要”。社会关爱人人,人人感恩社会。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充分感受社会的温暖与和谐,反过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守望相助,蔚然成风。如此良性循环,也是志愿精神的精髓所在。其中生长着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激扬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与生命力。

此亦为大势所趋:在志愿者身份上,由一些有专长、有奉献精神的少数群体逐渐扩展到每一位普通人,人人都可能接受到志愿服务,也可能成为服务他人的志愿者。

如同一位志愿者网友在一次志愿行动之后的发言:“行些小善,宛如寒冬墙角的朵朵腊梅,唤起内心的希望,让我们对温暖的春天保持信仰和力量。”行善举,人有“不能为”和“能为”之别,挟泰山以超北海,人力难为也;举手之劳,人人能为也!

人人可为,人人能为!

倘人人皆为,这必然是无与伦比的中国力量!一支正在成长的新生力量

中国志愿者队伍伴随改革开放而发展壮大,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些大城市诞生的志愿服务热线、志愿服务小组,到汶川大地震后的百万志愿者大军,再到如今全国各地的大量志愿者组织及其开展的各类服务活动,中国志愿者的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在一派兴旺发达景象的背后,毋庸讳言,这支正在成长的新生力量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若不引起关注和重视,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会制约志愿服务这项崇高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度:如何让爱心之火越烧越旺

目前,我国志愿者组织面临的最大瓶颈就是“谁来管”和“如何管”两大问题。政府的扶植与支持对志愿者行动是至关紧要的。在志愿者组织发育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政府的推动、支持与扶植,对志愿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截至2010年,我国在民政部门注册的社会组织约44万个,但更多的组织却不在此列。据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教授估计,在中国至少有300万个未登记的社会组织,也就是说,近九成民间组织处于“非法”状态。尽管无法统计其中有多少是公益组织,但公益组织的身份问题仍是很多组织发展过程中的最大“拦路虎”。谁来管,如何管,钱从哪里来,人才如何留得住,这些都是志愿者组织面临的瓶颈问题。

另一个问题就是缺钱。资金来源渠道狭窄是困扰众多志愿者组织发展的瓶颈。沈阳青春志愿者协会会长张志勇在公益捐款上就有累计近10万元的投入。葫芦岛爱心团队曹宝石告诉记者,在爱心书社上,他也投入了近10万元。铁岭调兵山市爱心公益协会成立至今,开展希望工程“爱心助学”活动帮助贫困学生20人,经费主要是自掏腰包以及爱心人士和商家的赞助,其中志愿者捐款近23万元。大连青年义工组织负责人腾云说,志愿者组织只有注册了才能申请到公益基金会的项目,否则很难申请到资金支持。很多时候,志愿者只能自掏腰包,大家凑钱做公益,有的所谓“志愿者”仅仅只是捐献者。不少志愿者组织也因缺乏资金陷入困境甚至最终消失。经费筹措的灵活有效和资金管理机制的规范,是志愿者行动能否健康、持久发展的重要保障。

还有一个制约因素,就是志愿者组织的管理规范问题。志愿者希望能够尽己之力回报社会,就必须具备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技能和知识。大连“心连心365工作站”站长韩伟认为,志愿者流失是因为缺乏品牌活动,如果组织者的策划能力不足,一直让志愿者去海边捡垃圾,那么自己累,也不快乐。在韩伟看来,志愿者如同火种,加入公益组织只有两种结局:一是熄灭,一是越燃越旺。

尽管很多组织在尝试着建立一些制度,比如志愿者评级等,但“我国还没有一个实践性强的志愿者培训手册,既培训志愿者,也培训志愿组织的管理者”。●文化:尊重志愿者 温暖全社会

我们可以给予志愿者们更多的理解、关心和支持,让他们的志愿者之路走得不那么孤单。

志愿者是温暖社会的阳光,而在“志愿者”三个字背后,既有光荣和梦想,又有辛酸和无奈。做一名志愿者不仅意味着奉献和责任,有时还不得不面对质疑和冷漠,面对生存和发展的艰难抉择。

由于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部分公众对志愿者不够尊重,表现出种种缺乏平等的态度,或不尊重志愿者投身志愿工作的动机,狭隘地认为人不可能单纯地热心做好事,一定“另有企图”,表现出来,诸如对志愿者的冷嘲热讽,服务交往过程中胡乱猜测志愿者的动机并互相传播,对受到表彰者在背后议论是非等,俱是其特征。对志愿者身份的现代认知,对志愿者个性和才能的尊重,都是让这些温暖社会的“小太阳”发光发热的动力来源。

不尊重志愿者的才能,也是问题之一。具体表现是将志愿者当作“免费劳力”,不考虑志愿者的个性、特长,随意安排他们进行简单、重复、机械、耗费时间与精力的项目等。

还有一种,就是不尊重志愿者的人格。志愿者在为一些单位和个人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遭受误解、责骂的事情时有发生,有些女志愿者甚至流下委屈的泪水。

社会对志愿者的不够尊重,造成的不良后果是志愿者感觉自己的热心、爱心受到侮辱,因而离开志愿服务事业。特别是一些素质较高、才能突出的志愿者,因感觉无法发挥特长而逐渐远离志愿者队伍。

国内一项针对青年志愿者的调查,在“对当前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回答中,有一半以上的志愿者认为社会各界支持不足,有四成的人认为群众对志愿者缺乏认识,还有三成的人认为政府重视不够。

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不能成为像丛飞、徐本禹那样的志愿者,但我们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关心和支持,让他们的志愿者之路走得不那么孤单。●发展:走出“小我”需要顶层设计

志愿服务活动蕴含着爱心,让人看到了细微之处绽放的人性之美;志愿服务活动孕育着希望,人们在相互感动中传递着真情与善意。培育良性公共生活,同样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石。一个左邻右舍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是难以想象的,一个老人靠在街头打麻将、小孩靠网络游戏打发时间的社会同样是不正常的。公共生活是社会共同体的黏合剂,在它的黏合下,人与人互动交流,群体的陌生和隔膜才能打破。志愿服务活动蕴含着爱心,让人看到了细微之处绽放的人性之美;志愿服务活动孕育着希望,人们在相互感动中传递着真情与善意。我们应在切实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志愿服务渠道与平台,科学整合社会资源,将志愿者的时间与精力分配到真正有所需求的人与事上去,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有效的帮助。

很多时候,不是人们远离志愿服务、拒斥公共生活,而是因为它们的门槛有些高。一些发达国家的志愿者组织,“从下水道到臭氧层到太空垃圾”无所不包,形式也亲切而有吸引力。在国内,志愿服务很多还打有行政烙印,志愿者的注册、组织、培训仍面临诸多问题。在一个网络调查中,80%的网友表示愿意参加志愿服务,“可不知如何加入”。

志愿服务需要改进,公共生活有待填补,社会管理者理应更为重视。倡导之外,需要更多的首创精神、更精心的制度安排、更有效的组织运作。比如广东率先降低社会组织登记门槛,这可谓有益的探索。各类社会组织理应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资源。只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志愿者的行列中来,才能让志愿者凝聚起越来越大的向善的力量,才能汇聚爱的海洋,茁壮道德的根基,夯实和谐社会的基础。

如何让志愿服务褪去困扰和浮躁,少些困惑和应景,多些常态和实效,我们需要思量,更需要行动。我们应在切实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志愿服务渠道与平台,科学整合社会资源,将志愿者的时间与精力分配到真正有所需求的人与事上去,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有效的帮助,只有这样中国的志愿服务事业才能够根深叶茂、长久发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顶层设计,需要智慧,更需要创新的思维和突破瓶颈的决心与勇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