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古诗词鉴赏十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3 02:09:44

点击下载

作者:黄荣华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学古诗词鉴赏十讲

中学古诗词鉴赏十讲试读:

前言

许多学生希望找到一本很好的书,能够帮助自己解决古典诗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根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典诗词学习的要求,结合自己对学生学习与高考试题的理解,编写了这本《中学古诗词鉴赏十讲》,期待它能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些方便。

古典诗词的学习确实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语言。古典诗词的语言是古代语言,多数情况下不能将其等同于现代汉语去理解,语义如此,语法也如此。二是结章形式。古典诗词走过了几千年,形成了特殊的结章形式,不仅不同体裁有不同的结章形式,而且同一体裁也千变万化。三是文化内涵。这是难中之难了。前两点还有迹可寻、有样可取,这第三点却因其丰赡且无序,往往很难把握。

因为考虑到了这些难点,所以我在编写本书时,也就试图去解决它们。全书分为十讲。第一、第二讲介绍古典诗词的“分类”,希望从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将古典诗词的概貌介绍给学生;第三、第四、第五讲从常见的“意象”与“意境”两个方面,带领学生认识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情感的两种重要凭借;第六、第七讲从语言技巧和典型风格两方面,引领学生更深层地感受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第八、第九讲则从鉴赏方法切入,引导学生认识基本的鉴赏方法;最后一讲阐释几对基本概念,将学生引向更高处去认识、理解古典诗词文化。

本书讲古典诗词的鉴赏技巧,更讲这些技巧所依凭的文化内涵。换言之,本书引导学生“知其然”,更企望引导学生“知其所以然”,以收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因此,从第一讲开始,本书就特别关注“古典诗词文化内涵”的渗入,力图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古典诗词的“文化背景”。如果说本书每讲中的一道一道练习题是一棵一棵树的话,那么这些练习之前所讲的内容则是这些树生长的森林环境。所以,我特别希望学生在使用本书时能够认真阅读全部内容,而不是只做其中的练习。这样才能将那一棵一棵树置于它生长的大森林中去认识与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识、理解这一棵一棵树,从而真正认识、理解这些树生长的森林环境。倘若能做到这样,那就可能真正地取得举一反三之效。

古典诗词浩如烟海,古典诗词文化博大精深,研究古典诗词的著作也不计其数。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参阅了《诗词格律》(王力著,中华书局1977年版)、《诗词例话》(周振甫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唐诗三百首》(陶今雁注,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唐宋词选注》(唐圭璋等注,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诗美思辨》(艾治平著,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葛兆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等著作。编写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这些著作给了我许多知识和启迪。同学们如果有兴趣,或学有余力,不妨阅读这些书籍,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黄荣华2012年5月1日第一讲 古典诗词的分类(一)

大家知道,“分类”在科学研究中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科学研究的过程,也是一个分类过程。有经验的同学知道,“分类”其实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分类”不仅是知识整理的过程,更是思维力、理解力的提升过程,因为在分类时,你必须综合运用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做出适当的选择,然后进行排列、组合。

古典诗词的鉴赏也是如此。我们先对古典诗词进行分类,这既是对已有知识的整合,更是对以前学习的检查。只有当你对某首古诗(词)有了比较全面的把握后,你才可能从任何一个角度对其进行正确的归类。而在这个整合、检查的过程中,你对古典诗词的理解能力与鉴赏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一、按时代分类

以时代发展为线,古典诗词有《诗》(《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等。《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取其成数,又称“诗三百”。据传为孔子编定。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始称“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也就是各地的民歌。“风”在这里的意义就是乐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如“秦风”“魏风”“郑风”,就近同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王畿之乐。“雅”是“正”的意思。周人把王畿之乐看作正声——典范的音乐,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与此相同)。不少人认为,所谓“大雅”“小雅”是根据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不同而分的。“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也就是颂歌、祭歌。《诗经》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为赋、比、兴。按朱熹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就是陈述铺叙(铺陈)的意思;比就是比喻、象征;兴就是描叙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始,引出想要真正表现的事物。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六义”。《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诗歌总集。它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主的楚国诗人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所以称“楚辞”。它由汉代大学者刘向编辑成集。《楚辞》的另一位重要作者是宋玉。《诗经》和《楚辞》是我国文学的两个重要源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乐府”是汉以后的一种常见的诗体。“乐府”,本是汉代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汉代人把当时由乐府机关所编录和演奏的诗篇称为“歌诗”。魏晋时开始称这些诗为“乐府”或“乐府诗”。它的特点是可以入乐,按曲谱演奏。

汉乐府著名的有《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称《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若从历代乐府诗的整体上看,最有名的应当是东汉的《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和北朝的《木兰辞》。人们一般将这两首诗称为“乐府双璧”。

今天我们所说的“乐府诗”,还包括历代文人仿作的乐府作品:一是按乐府旧题曲谱创作的能入乐的新词,如李白的《关山月》、王维的《渭城曲》;二是沿用旧题创作,但不能入乐;三是自创新题、新意,也不能入乐,称“新乐府”。

中唐的白居易、元稹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即事名篇”,针砭时弊,反映社会现实,开一代诗风。他们创作的这类作品即“新乐府”。《卖炭翁》就是“新乐府”名篇。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曲子词”(即歌词)、“长短句”(与诗相比,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根据词调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阕,五十八字至九十六字)、长调(九十六字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规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调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按时代先后进行分类,其实可以看到古典诗词发展的大致脉络,其不同时代的区别既有形式的,也有内容的。二、按每句的字数多少分类

看每句的字数,这是最直观的分类法。按每句的字数多少,古诗主要可分四言、五言、七言三种。先秦的《诗经》多数是四言诗,汉乐府多为五言诗,魏晋以降以五言、七言为主。有些诗每句字数不等,称杂言诗,如汉乐府的《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爱情誓言。古代的女子这样的气魄,对爱情这样的坚贞不渝,真的令今人感喟。翻阅古今中外的诗书,好像还没有哪一首诗、哪一篇文,敢于把自己逼到这样的绝路,真的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正是把诗的抒情主人公逼上了绝路,这首诗便有了长久的生命力,才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诗人以五种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作假想,指天发誓,表明海枯石烂,爱情仍将永存。为什么是这样?海可能枯,石可能烂,但上述五种事情却不可能同时发生!这就是爱情的绝对含义。诗作一口气铺陈了五种现象,也使诗更有了一种气势,一种为气势所召唤的力量。诗作想象奇崛,情感深厚,被誉为“短章中的神品”。三、按格律分类

按格律,可以将古典诗歌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

诗歌发展到南朝,一种讲求声律与对偶的新诗体诞生了。这就是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经由初唐的定型、完善,成为此后诗人们最为用力的一种诗体。人们把这种新体诗称为“近体诗”,也叫“今体诗”。这是相对于以前的没有严格格律的诗体而言的。自然,人们就把那种没有严格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因此,“古体诗”既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如杜甫的长诗《北征》称五言古体,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称七言古体。“律诗”根据每句字数多少,可分为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根据每诗句数的多少,也有不同的名称,普通律诗每首八句,仅六句的称小律或三韵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或长律。“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根据每句字数的多少,可分为五绝、六绝、七绝,其中六绝较少。绝句有“古绝”和“律绝”之分,前者不讲严格的格律和音韵,属古体诗,后者同律诗一样有严格的格律和音韵要求,属今体诗。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近体诗,我们这里稍微介绍一点近体诗的格律。

总的说,近体诗的格律很严格,也较复杂。这里我们从句数、平仄、对仗和用韵几个方面讲一点最基本的要求。

句数:绝句每首四句,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排律等于或大于十句,三韵律六句。

平仄: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

对仗:律诗有对仗要求,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几联都要对仗,如果是一首排律,无论写多长,中间全部要对仗。如杜甫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共72句36联,除首尾二联4句,中间34联68句都对仗。

用韵:每首诗的第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且一韵到底,一般为平声韵。不像古体诗中间可以换韵。

句数、对仗、用韵都好理解,平仄比较陌生,在这里作一点解析。

什么是四声和平仄?

古人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古诗韵律中的“平”即平声调,“仄”包括上、去、入三种声调。古代入声字现在分布在普通话的四声中。入声字发音都较短促,如“吃”“学”“雪”“泊”“礴”“一”“七”等。这些入声字的声调在今天南方的广大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保留,如上举的这些字的入声调,在上海话中几乎都保留了。

一般情况下,现在我们可以按普通话的四声来分辨平仄,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为平声,普通话的上声和去声为仄声。

什么是平仄交替?

简单说,平仄交替就是每句两字两字平仄交替,如果第一第二两字为平,则第三第四两字为仄,第五第六两字又为平。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什么是平仄相对与相粘?

相对:每联的对句(即后一句)和它出句(即前一句)在平仄上必须相反或是相反类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平仄——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则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相粘:相对是讲同联之间的平仄关系,相粘是讲上下两联之间的平仄关系,即下联出句的平仄必须和上联对句平仄的类型相同,平粘平,仄粘仄。如上联对句“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平仄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下联出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平仄为“仄仄平平平仄仄”。

因为这种平仄相对与相粘很严格,有时为了符合平仄要求则可能伤害辞意的表达,所以古人讲诗时还有一句话,叫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说在讲平仄相对与相粘时,每句的第一、第三、第五三个字可以放宽要求,但每句的第二、第四、第六三个字则必须严守规则。如杜甫《登高》,整首诗的平仄关系为:

①风急天高猿啸哀——平仄平平平仄平(第二字“急”为古入声字,为仄声)

②渚清沙白鸟飞回——仄平平仄仄平平(第四字“白”为古入声字,为仄声)

③无边落木萧萧下——平平仄仄平平仄

④不尽长江滚滚来——仄仄平平仄仄平

⑤万里悲秋常作客——仄仄平平平仄仄

⑥百年多病独登台——仄平平仄仄平平(第一字“百”、第五字“独”为古入声字,为仄声)

⑦艰难苦恨繁霜鬓——平平仄仄平平仄

⑧潦倒新停浊酒杯——平仄平平仄仄平(第五字“浊”为古入声字,为仄声)

由上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每句的“二四六”确实很分明,该相对的地方一定相对,该相粘的地方一定相粘。

以上是律诗的格律,绝句的格律则可截取律诗前四句或后四句或中间四句或首联尾联的格律形式,所以绝句也可称为“断句”“截句”。如果用律诗的首尾两联的格律形式,则可以不对仗。

根据以上格律形式,我们就可以判断出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渭城曲》都为古绝,也即古体诗;可判断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律绝,也即近体诗。四、小贴士:本讲学习整理

古典诗词的分类(一)

按时代发展线索分有:《诗》(《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

按每句的字数多少分有:四言→五言→七言及杂言。

按格律分有: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又分:律诗和绝句。五、练习(一)根据上文内容填空

1.以时代发展为线,古典诗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南北朝民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________”。

3.汉乐府著名的有__________(又称__________)、________等。若从历代乐府诗的整体上看,最有名的应当是________的《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和北朝的________。人们一般将这两首诗称为“________”。

4.先秦的________多数是四言诗,汉乐府多为________诗,魏晋以降以五言、七言为主。有些诗每句字数不等,称________诗。

5.律诗和绝句经由初唐的定型、完善,成为此后诗人们最为用力的一种诗体。人们把这种新体诗叫“________”,也叫“________”。这是相对于以前的没有严格格律限制的诗体而言的。自然,人们就把那种没有严格格律限制的诗称为“________”,也称“________”“________”。

解题引路:

1.《诗》(《诗经》) 《楚辞》 汉乐府 古诗十九首 唐诗 宋词 元曲

2.六义

3.《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孔雀东南飞》 《陌上桑》 东汉 《木兰辞》 乐府双璧

4.《诗经》 五言 杂言

5.近体诗 今体诗 古体诗 古诗 古风(二)阅读下列句子,完成试题(1992年全国高考题)

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②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

③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⑤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以上名句全出自唐代人作品的一组是(提示:按时代分类)(  )

A.①②③⑤

B.①②⑥

C.①②④⑤

D.③④⑥

2.对以上名句的原作进行分类,正确的一组是(提示:按格律分类)(  )

解题引路:

①出自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属近体诗;②出自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属古体诗;③出自张志和的《渔歌子》,属词;④出自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绝句,属近体诗;⑤出自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属古体诗;⑥出自柳永的《雨霖铃》,属词。

第1题应选A项。因为④和⑥是宋代苏轼和柳永的诗(词)句。

第2题应选C项。(三)阅读下列句子,完成试题(1993年上海高考题)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②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⑤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1.上述句子全出自宋人作品的一组是(提示:按时代分类)(   )

A.②④⑥

B.③④⑤⑥

C.②③④

D.①③⑤⑥

2.上述句子出自不同作品,对这些作品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提示:按格律分类)(   )

解题引路:

①出自李白的《行路难》,属古体诗;②出自姜夔的《扬州慢》,属词;③出自白居易的《忆江南》,属词;④出自杨万里的《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属绝句,近体诗;⑤出自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属古体诗;⑥出自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属绝句,近体诗。

第1题应选A项,因为李白、白居易、杜甫都是唐人。

第2题应选C项。(四)阅读下面文天祥的《念奴娇》,完成后面题目(1990年全国卷高考试题)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两处的文句依次是(提示:使用词律知识。根据曾经背诵的词牌每句的字数及平仄可解决)(  )

A.此恨谁雪 细看涛生云灭

B.此恨凭谁雪 看涛生云灭

C.此恨谁雪 看涛生云灭

D.此恨凭谁雪 细看涛生云灭

解题引路:

词的每句都有固定的字数,同一词牌下的每句字数也相同。将背诵过的《念奴娇》背一遍,对照记下填空处应有的字数及平仄关系,答案就出来了。答案应为D。(五)阅读袁枚《江中看月作》,完成后面题目(1991年上海高考卷)江中看月作袁枚江风送月海门东,人到江心月正中。(     ),一船鸡犬欲腾空。帆如云气吹将灭,灯近银河色不红。如此宵征信奇绝,三更三点水精宫。

下列四项中填入袁枚《江中看月作》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半树佛花香易散

B.万里鱼龙争照影

C.二月郊行最有情

D.三千组练挥银刀

解题引路:

这是一首七律,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因此答案是B。(六)阅读朱弁《送春》,完成后面的题目(1997年上海高考卷)风烟节物眼中稀,三月人犹恋褚衣(棉衣)。结就客愁云片段,唤回乡梦雨霏微。

◇将下列四句分别填入a、b、c、d上面的方框内,它们的顺序是(填序号)

①弱柳沙头絮未飞

②羡君才到便成归

③把酒送春无别语

④小桃山下花初见

解题引路:

根据律诗中间两联对仗的原则,选出①④两句。再根据律诗逢双押韵的原则,①句的最后一个字“飞”同上联的“微”押韵,所以a处填④,b处填①。剩下两句,②句最末一个字“归”押韵,所以应当填在d处,c处则填③。第二讲 古典诗词的分类(二)

上一讲主要是就诗作的体裁形式方面谈,这一讲主要就诗作题材内容来谈。

按题材内容,古典诗词大致可分为:写景(抒情)诗、即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诗等。一、写景(抒情)诗

写景抒情是古典诗词中非常重要的手法,绝大部分诗词都运用写景抒情的方法。但并非写景抒情了就可称之为“写景(抒情)诗”。作为一个专用术语,“写景(抒情)诗”是指那些以写景来抒情言志的作品,因此,它最突出的特征是寓情于景。其景愈生动,其情愈真切。

如吴均《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这是一首五言古绝句,四句皆景,景中含情——通过描绘山际的来烟、竹中的落日、屋檐边飞翔的小鸟和从窗里飘出的白云,呈现山中奇妙之景,抒写山居的闲情与惬意。

再如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四句皆景,景含深情。但含有哪种情,历来争论颇多。或许,从“独怜”入手,可探诗人心迹。“独怜”,即特别喜爱。特别喜爱涧边的“幽草”,隐含的是对黄鹂高高在上、自鸣得意的厌恶;上下联勾连,“舟自横”就可看出诗人对独处幽居的向往了。这样,我们大致可以把这首诗所言之情志理解为:对独处幽居者的向往,对甘于淡泊者的赞美。

不过,纯写景抒情的诗是较少的。二、即事(咏怀)诗

咏怀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咏怀诗包括所有的诗作,因为无论什么诗作,总离不开抒情言志。这里讲的是狭义的咏怀诗——即事咏怀。这里的“即”是“就”的意思,也就是通过具体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多数抒写个人情怀的作品可归入这类,如恨别、怀远、念友、思乡、闺怨、感时等。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李白的《赠汪伦》《玉阶怨》,杜甫的《春望》,李清照的《声声慢》,等等,均可看作咏怀诗。

咏怀诗因为主要是抒怀写抱,所以其怀抱的高低、大小、雅俗,常常决定其诗作境界的高低、大小、雅俗。如果作品能将个人的情志与他的整体生命、与他所处的时代、与他生活的境遇艺术地联系起来,这样的作品就一定具有很高的境界。我们看几首咏怀诗——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三秦”本指秦亡后,项羽将秦地分裂而成的雍、塞、翟三国,这里泛指当时长安附近的关中地区,也即王勃送别朋友的长安及其周围地区。“五津”是指朋友即将宦游的地方,那里有五条河,也就是泛指诗题中的“蜀川”。这首诗属于“恨别”范畴,但不是普通之恨,而是一反恨别的缠绵与悲伤,借送别抒写大丈夫志在四方的壮伟怀抱,揭示了自古以来人们心中有却一直未能表达的那种好朋友相送、相勉、相激的天地至情。因此,这首诗作一诞生,就迅即传遍天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则成为尽人皆知的千古名句。这句诗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启发,但王勃的诗句不仅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其结构与气势也在曹诗之上。

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是乐府旧题。李白写了什么?仔细读一下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明月当空的秋夜,一位女子站立在玉阶上。时间过去很久,露水早已浸透了她的衣衫。然后,她回到房间,放下水晶帘子,透过水晶帘遥望着皎洁明亮的秋月。她在干什么?是在望月?她为什么望月?是等待!她怀着美丽的希望在等待!一句话概括:美人月下等待。

李白为什么要写这个呢?诗作的写作触发点与明确的出发点无案可稽,但结合李白的写作状态与文化史常识,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到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因由。

美人(伊人、佳人)意象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重要意象。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曹植《杂诗》),“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曹植《美女篇》),“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其一),“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苏轼《赤壁赋》)……在古代诗文中,“美人”常常是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明月意象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重要意象,更是李白诗歌中的主体意象。据统计,《全唐诗》收李白诗1 166首,出现“月”523次,其频率远高于平均数。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既有对前代诗的继承,如借月怀人、借月思乡、借月探幽等,更有对前代的超越——以旷世的天才创造性地开发了明月意象,使其具有了更为丰富、更为奇幻的复合诗意功能。如这首《玉阶怨》,明月不仅是莹洁的象征,还是高远的象征、清婉的象征。

将“美人”与“明月”用“望”联系起来,我们大致可以推测,李白这首《玉阶怨》是欲以高洁之人望高洁之月写内心高洁之待。李白是大天才,大志大求,时刻期待着施展大抱负。他不仅期待成为大诗人,睥睨古今,更期待成为大政治家,“济苍生”“安社稷”“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李白的许多诗作就是这种“言志”之作,这首《玉阶怨》即是,虽然我们不能确切地说出所言之志的具体内容,但可以肯定的是,李白借这首诗中女子的等待,抒写自己心中之待,他期待一种美好的愿望在自己的人生中得以实现。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目睹沦陷后的长安的破败景象、遥想家中妻小而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抒发了诗人伤悼国家破败、家人离散的悲苦。安禄山攻陷长安时,杜甫正护送家眷到乡下避难。当他听说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庙号肃宗),便立即从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动身投奔新朝廷,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沦陷的长安,直到757年4月才逃脱。《春望》大概写于757年1月,他逃离长安的前夕。

诗作的最后两句是说: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要插不住了。古时男子束发,用簪子束发。写这首诗时杜甫46岁,从诗中可以看到,他的头发不仅白了,也快掉光了。这应当是“感时”“恨别”所致,国事、家事、己事,无一可心,如何能不“愁白头”?本来是“春望”,却成了“春愁”“春恨”“春忧”。这就是典型的“即事咏怀”,借“春望”抒写“春悲”:伤悼国家破败、家人离散的悲苦。

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作前三联写景,写泰山之辽阔与宏伟、神奇与秀丽、巍峨与惊心。这些景句中深含了诗人对泰山的神往与热爱之情。尾联用“会当”直抒胸臆,我们可以从中读出杜甫的雄心与壮志——登临绝顶,俯视天下,以“我”为峰。借“望岳”抒写自己的雄心壮志,也可归于“即事咏怀”诗之列。这首诗大约作于杜甫25岁时,我们从中可以读出一位处在盛唐时期的青年诗人风发的意气、高远的理想。后来,杜甫果然登临中华诗山的“绝顶”,与李白一起成为中国诗坛的最高峰。

值得注意的是,即事(咏怀)诗绝大多数都会写景,同样也是景中藏情。与写景(抒情)诗不同之处在于,它一定有“事”,是以事驭景,景在事中。如上述几首诗,“送别”“怀远”“等待”“春望”“望岳”,都是核心事件。其景描写,都由核心事件统领。写景由事件决定,事件由咏怀决定。三、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中的“咏史”“怀古”很多情况下是一个概念,是很难区分的,但有时候又被人分而言之。如果一定要分述,大概可以说,“咏史”更重视对历史的见解,“怀古”更重视诗人的情怀。

先说咏史诗。咏史诗是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都融进了诗人独到的史识。左思、陶渊明、李白、刘禹锡、杜牧等都写有咏史诗。

如左思《咏史》(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左思的《咏史》诗共八首,主要内容是对士族豪右的蔑视,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对寒士价值的肯定及对自己遭遇的慨叹。作者通过历史实事——“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对比,揭露门阀制度的腐朽与黑暗。

门阀是指封建时代世代显贵之家,门阀制度就是指有权有势的家庭、家族把持朝政,门阀子弟无论贤与不肖,都可官居高位。中国历史上,门阀制度在西汉开始出现,东汉已相当严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常常由门阀左右。左思生活的西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许多有才华的寒微子弟无用武之地,不能施展抱负。左思虽很有才华,但因出身寒微,终无晋身之阶。《咏史》八首,左思寄托其中的历史感叹有很强的现实性。其二选取了三组对比,在对比中完成咏史抒怀。第一组对比是“涧底松”与“山上苗”,第二组对比是“世胄”与“英俊”,第三组是“金张”与“冯公”。第一二组构成比喻关系,“英俊”如“涧底松”,“世胄”如“山上苗”,以此突出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对人才的埋没。第三组对比是从历史中拿出实例,印证前两个对比,也将诗作落到“咏史”的实处。这三组对比,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是很有讲究的。第一二组由自然到社会,构成空间的完整性;第一二组与第三组是由现实而历史,构成时间的完整性。在这两个完整性中,上下、大小、高低、贵贱、贤愚全面颠倒,由此读者就能强烈感受到门阀制度的腐朽与黑暗。

再如杜牧、王安石、李清照三位诗人对项羽乌江自刎史实的咏叹,各有重点,各有角度,因而其所持的史识也大相径庭。

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看到的是兵家“事不期”(胜败常事,难以预料),要有“败不馁”的坚韧,要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那样或许就可以“卷土重来”,东山再起,因此可以说是对项羽自刎的否定。

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看到的是政治家的“大势”——民心。当战争摧毁了民心,就是大势已去,任你如何有力量,最终都不可能胜利。“肯与君王卷土来”这一句是王安石从深厚的历史中抽绎出来的真知。当英雄失去了民心后,民是不会再为英雄去出生入死的,英雄也就没有成为英雄的资本了。

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看到的是人的气节、英雄的气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贵精神。这是一个民族知识分子在异族逼近、整个朝廷南逃时从历史英雄身上发掘出来的民族精神,隐含着对朝廷苟且偷安的强烈讽刺。

再说怀古诗。

与咏史诗表达诗人对历史的见解、寄托某种历史期愿的写法相较,怀古诗可以说是诗人借“古”之烈酒,浇诗人心中的块垒。其所怀之古,只是抒写自己怀抱的凭借。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杜牧的《赤壁》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杜牧诗四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在杜牧看来,赤壁之战中周瑜胜利最关键的因素是借东风而进行的火攻,倘若“东风不与周郎便”,那么胜利者将是曹操。许多论者认为杜牧所言不当。杜牧的这种历史见解是否在理,不是我们这里需要讨论的,我们在这里只是借这首诗来说,咏史诗更多的是表达诗人的历史见解与期愿。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不同。我们看一下全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先写江山胜景,再写与江山胜景相媲美的英雄豪杰,然后与自己相对照,突出对英雄豪杰的仰慕,对自身韶华已逝、人生受挫的感伤,寄托了词人有志报国却壮怀难酬的感慨。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写作此词时是被贬黄州的第三年,时年45岁,正值壮年,而周瑜统率三军火烧赤壁时年仅33岁。在苏轼眼中,在这样如画的江山上,只有“三国周郎”这样的人物(英雄的气概,儒士的风度,再加上儿女情长),才称得上真正的风流人物。他期待自己也能成为这样的风流人物,而事实却已是永不可能了。因此,他只得慨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从这首词的怀古中,我们可以看到,怀古诗词其关键不在对历史发表见解或表达期愿,而是重在自我怀抱的抒写、自我情感的倾诉。如果大家知道苏轼眼前的赤壁并非真正的“三国周郎赤壁”,只是“人道是”而已,就更加明白这一点了:苏轼是找一个由头来倾吐自己的心声。四、咏物(言志)诗

咏物诗是选取某一特定的物象,并用一定的手法突出其特点,以这一物象的特点来象喻诗人自己的某种情志。其最大特征就是托物言志,物我交融。这类古诗中的“物”多为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马、猿、鸟、雨、蝉等。我们看两首咏物诗——

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西陆”即秋天。秋天的蝉声令已是阶下囚的诗人深思:你看那蝉乌黑的鬓影,我却是满头白发。但蝉与我的遭遇多么相似啊:露如此之重,令蝉难以飞起;风声如此喧嚣,令蝉的鸣叫无法辨别。而我呢,经受这么多挫折(诗人上书言事,触怒武则天,遭诬,以贪赃罪下狱),行为受阻,言论受压。蝉沐浴秋风,吸饮秋露,不食人间烟火,高洁之心无人相信。我对朝廷一片忠心,为人一片清白,竟遭如此陷害。

诗人托蝉言己,托蝉之受压言己志难伸,托蝉之高洁言己身清白。蝉与诗人,浑然一体。

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作借“石灰”无论是“烈火焚烧”,还是“粉骨碎身”都不改“清白”品性的坚贞不渝,写自己清白为人、为官、为政的坚定信念。事实上也确是如此。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于谦。这首《石灰吟》正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五、田园山水诗

田园山水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

第一个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渊明之前有人写田园诗,但第一位将田园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宿,用笔把田园精神化的诗人则是陶渊明。

第一个山水诗人是南朝的谢灵运。同样,谢灵运之前也有写山水的诗,但第一位发现山水精魂,并用诗将其艺术化的诗人则是谢灵运。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是名家,而以王维和孟浩然为最。其他朝代都有写山水田园的诗人,但说到山水田园诗派,则是指盛唐王维、孟浩然他们。

田园山水诗从题材上看,有时会和写景抒情诗、即事咏怀诗有交融现象,因为这类题材的诗必然会“写景”,必然有“即事”。如陶渊明的《饮酒》《归园田居》,是杰出的田园诗,也可以说是即事咏怀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终南山》,是杰出的山水诗,也可以说是写景抒情诗。六、边塞诗

边塞诗写边塞生活,包括战争、民族关系、边塞社会、边塞风光等。写战争的诗作自古就有,但形成边塞诗派则是在唐代。高適、岑参、王昌龄、王之涣都是写边塞诗的名家,以高適、岑参成就最高,所以边塞诗派又称高岑诗派。

边塞诗有时写边地风光,所以有时很容易看成一般写景抒情诗。

如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它因为写了雄阔苍凉的景象,很容易被同学们认为是一般的写景抒情诗,这是因为忽略其“边塞”特征。

古诗分类也可从表达方式着手,将其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七、小贴士:本讲学习整理

古典诗词的分类(二)

按题材内容分有:写景(抒情)诗、即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诗等。

写景(抒情)诗:指那些以写景来抒情言志的作品,突出特征是寓情于景。

即事(咏怀)诗:咏怀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咏怀诗——即事咏怀诗;“即”是“就”的意思,也就是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多数抒写个人情怀的作品可归入这类,如恨别、怀远、念友、思乡、闺怨、感时等;怀抱的高低、大小、雅俗,常常决定咏怀诗境界的高低、大小、雅俗。

咏史(怀古)诗:“咏史”更重视对历史的见解,“怀古”更重视诗人的情怀;咏史诗是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都融进了诗人独到的史识;怀古诗是诗人借“古”之烈酒,浇诗人心中的块垒,其所怀之古只是诗人抒写自己怀抱的凭借。

咏物(言志)诗:是选取某一特定的物象,并用一定的手法突出其特点,以这一物象的特点来象喻诗人自己的某种情志。其最大特征就是托物言志,物我交融。

田园山水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第一个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第一个山水诗人是南朝的谢灵运;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是名家,而以王维和孟浩然为最;田园山水诗从题材上看,和写景抒情诗、即事咏怀诗有交融现象。

边塞诗:写边塞生活,包括战争、民族关系、边塞社会、边塞风光等。唐代形成的边塞诗派又称高岑诗派,高適、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是名家,以高適、岑参成就最高。八、练习(一)根据上文内容填空

1.按题材内容,古典诗词大致可分为:________诗、________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________诗、________诗等。

2.古诗分类也可从表达方式着手,将其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一个专用术语,“写景抒情诗”是指那些以写景来抒情言志的作品,因此,它最突出的特征是________。其景愈________,其情愈真切。

4.“即事咏怀”的“即”是“________”的意思,也就是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多数抒写个人情怀的作品可归入“________”行列,如恨别、________、念友、思乡、闺怨、感时等。

5.咏史诗是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都融进了诗人独到的________。左思、________、李白、刘禹锡、________等都写有咏史诗。

6.与咏史诗表达诗人对历史的见解、寄托某种历史期愿的写法相较,怀古诗则可以说是诗人借“古”之烈酒,浇心中的块垒。其所怀之古,只是抒写自己怀抱的________,或者说是诗人抒写怀抱的铺垫。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怀古的目的是通过与自己的生活情状________,突出对________的仰慕,对自身韶华已逝、人生受挫的________,寄托了词人____________的感慨。

7.咏物(言志)诗是选取某一特定的物象,突出其特点,并以这一物象的特点来________诗人自己的________。其最大特征就是________,________。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诗人托蝉言己,托蝉之受压言己之________,托蝉之高洁言己之________。蝉与诗人,________。

8.第一个田园诗人是东晋的________。陶渊明之前有人写田园诗,但第一位将田园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宿,用笔把田园________的诗人则是陶渊明。

9.第一个山水诗人是南朝的________。同样,谢灵运之前也有写山水的诗,但第一位发现山水精魂,并用诗将其________的诗人则是谢灵运。

10.高適、岑参、王昌龄、王之涣都是写边塞诗的名家,以________、________成就最高,所以边塞诗派又称________。

解题引路:

1.写景(抒情) 即事(咏怀) 田园山水 边塞

2.抒情诗 叙事诗 哲理诗

3.寓情于景 生动(形象)

4.就 即事咏怀 怀远

5.史识 陶渊明 杜牧

6.凭借 对照 英雄豪杰 感伤 有志报国却壮怀难酬

7.象喻 某种情志 托物言志 物我交融 志难伸 身清白浑然一体

8.陶渊明 精神化

9.谢灵运 艺术化

10.高適 岑参 高岑诗派(二)从体裁与题材两个角度给下面诗作分类,并写出它们各自的主旨

1.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体裁:________

题材:________

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引路:

从体裁上说,这是一首五言绝句。

从题材看,这是一首山水诗,也是一首杰出的写景抒情诗。

这首诗以空寂之景写空寂之心。空山、返景(落日的返照)、深林、青苔,都是空寂之景。这些空寂之景,共构而成一个空寂世界。再加上首联的“人语响”的反衬,空寂世界就更加空寂了。诗人笔下的空寂世界,正是心中空寂世界的表现。

2.杜甫《房兵曹胡马诗》: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体裁:________

题材:________

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引路:

从体裁上说,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咏物诗。

这首诗中,杜甫借胡马写自己的期望与抱负。杜甫笔下的这匹胡马雄健峻峭、凌厉轻逸,“所向无空阔”,因此“真堪托死生”,有此品性,便“万里可横行”。杜甫期望自己也能“所向无空阔”,“万里可横行”。

3.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体裁:________

题材:________

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引路:

从体裁上说,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怀古诗。

诗人在怀古的幽思中,感慨人事的沧海桑田。“朱雀桥”横跨秦淮河上,乌衣巷是东晋时高门士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长满“野草花”;昔日繁盛热闹的乌衣巷,今日在夕阳下只有一派清冷与惨淡。过去栖息在王导和谢安这些权门高大厅堂檐檩之上的燕子,今天却飞入寻常百姓之家,令人唏嘘不已。

延伸讲解(本书对练习中一些诗词,根据难易度及学习的需要,选择一些做延伸讲解):

此类怀古诗,多为发思古之幽情。像刘禹锡的这种感慨,他之前有人抒发,他之后也有人抒发,因为他的诗艺比一般人高,其诗作也就更具艺术性,因而也更获得人们的喜爱。

4.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体裁:________

题材:________

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引路:

从体裁上说,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咏怀诗。

诗题讲得很清楚,这首诗就是通过“望月”来抒写对“远方之人”的思念。

延伸讲解:

先解释最后两句。晋人陆机拟古诗《拟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是说满手的月光也无法赠与你,可理解为赠给你满手的月光也无法表达“我”的思念。于是诗人就把满足思念的希望寄托于“寝梦”,期待与对方梦中相会。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由此,更可读出诗人思念远人之深之真。诗作在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收束,令人久久不能释卷。诗作如寻常口语,却极富深情,最关键的因素是诗人将这一系动词用活了:由“生”而“共”,由“共”而“怨”,由“怨”而“起”,由“起”而“怜”,由“怜”而“觉”,由“觉”而“赠”,由“赠”而“梦”。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把自己同远方之人紧紧地绾结在一起,如蚕作茧,越缚越密,越缚越紧,最后缚成一个自成一体的圆。

5.李贺《马诗》其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注释】李贺写了二十三首“马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燕山:燕然山,即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后汉书·窦宪传》:“(窦宪)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遂登燕然山……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体裁:________

题材:________

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引路:

从体裁上说,这是一首五言绝句。

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咏物诗。

这首诗借咏马咏怀,托马言志。这首诗展现的是一匹具有雄心壮志要在沙场上建功立业的骏马。它需要黄沙万里、漠漠如雪的不毛之地为活动的背景,它需要汉将军窦宪刻石纪功的燕然山为活动的舞台。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这样的舞台上,在如钩的月色下振鬣长鸣,驰骋杀敌,是何其壮烈!然而,眼下这还只是一种愿望。这种愿望何时才能实现呢?何时才能戴上黄金装饰的络头,在沙场上驰骋?这一问,让我们从中不仅读出了李贺的壮志,还从中读出了李贺的无奈与悲伤,读出了李贺的不幸(李贺有才华,有抱负,但因避父讳不得中进士,不得入仕,27岁抑郁而逝)。第三讲 古典诗词的意象(一)

意象是指诗人心中之意与眼中之象一拍即合而形成的艺术物象。它是诗人用来传达思想情感的重要凭借。中国几千年的古典诗歌,创造了大量的诗歌意象。这些意象往往具有特定的意义,体现着民族文化心理的许多共通性,感知这些意象的意义对我们理解古典诗词的意蕴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些意象所传达的意义基本规定了作品主旨的方向,有时甚至就是作品主旨的形象表达。因此可以说,理解意象,是欣赏古典诗词的基础。一、雨意象

1.愁思,是古典诗歌中雨意象传达的主要含义。这主要是因为绵绵雨丝常常能引起诗人的情感共鸣,诗人以为那就是自己心中绵绵不绝的愁思,便常用这一意象来写心中的不尽愁思。“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朋友要走了,心中惆怅;夜雨不停地降落,更令心中怅惘;再在“雨”前饰一“寒”字,“雨”后饰一“连”字,就更将离别之绪渲染得冷寂辽远了。“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久滞他乡,不得归家,心中惆怅;友人问讯,又没准确的归期相告,心中更加怅惘;偏偏在此秋夜,那绵绵密密、淅淅沥沥的寒雨又弥漫于巴山蜀水之间,尤令心中的愁绪像秋池之水一样不断地往上“涨”。“那堪酒醒,又闻空阶,夜雨频滴。嗟因循、久作天涯客。”(柳永《浪淘沙慢》)这里的“因循”是延迟拖拉之意。本来是借酒浇愁,酒醒之后,愁却未消,所以说“那堪”;而此时“又”听到空寂的阶沿上滴答的雨声,且不断地一直滴着,内心更不能忍受了。于是对自己的行为深感悔恨:都是自己这样拖延、拖拉,才不得早归,不得与思念之人相见。“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聂胜琼《鹧鸪天·寄李之问》)本想做一个好梦,却根本不得入眠,只能以泪酬愁了。谁知老天弄人,竟然雨打窗帘,一直到天明。泪水如雨水,雨水成泪水,都是心中之愁的形象化表达。“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听雨》)“雨”在蒋捷这首词中的意义非同寻常。“少年听雨”是欢乐之极,“壮年听雨”是孤寂之极,“而今听雨”是悲凉之极。在经历了无数悲欢离合之后,心中已如死灰,那“点滴到天明”的雨也不能增加心中丝毫的情感,这是决绝,决绝背后是探不到底的痛苦的深渊。

这些诗句都借助具体的雨意象与抽象的心理活动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联系,传达出了诗人或离别之绪、或思念之情、或悔恨之心、或凄凉之意、或国破家亡之痛。

2.但有时,雨意象也传达出一种温润与暖意。“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杜甫笔下的雨有诸多“好”:“知时节”是谓及时,春天需要雨时,雨如期而至;“潜入夜”与“细无声”是谓体贴与慈爱,其不损物、不扰人的品性使它给万物滋养却绝不声张、绝不邀功请赏;“云俱黑”是谓雨量充沛,润透万物,而不是点到为止,做做表面文章;“花重锦官城”是谓妆扮大地,给整个大地以美丽。这么多好,却都是以“潜”“无声”的低姿态给予,真的是如庄子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之“大美”。“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因细雨之落、微风之吹,鱼儿才时时跃出水面,燕子才于微风细雨中款款而飞。鱼出、燕飞之生机,实由细雨、微风托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雨”前饰一“新”字,雨就给人清新、洁静之感。如此清新、洁净之雨的降落,使得秋天的晚上更加明净,秋天的山中更加空旷,于是下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明净峻洁的意境就更加高远与辽阔了。“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荷叶上的雨水即将被早上的阳光晒干又未完全晒干之际,其水叶相衬的活泼、清远之态,实在是一种令人心动的美态。

但总的说,雨意象以表达愁思为主。二、水意象

雨意象传达的主要是愁思,水意象却要复杂得多。

1.以水之阻绝传达被阻隔的无奈,水成为不可跨越的障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相距并不遥远,但因不可逾越的水的阻隔,只能留下地老天荒般的遗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秦风·蒹葭》)无论你怎么努力,眼前的美好,都会因水的阻隔而变得可望而不可即。

2.与阻隔的无奈相反,以水之通达寄托思念、离愁之类情感,水成为抵达情感目的地的凭借。“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李白《江夏行》)“心逐江水流”,茫茫江水正是诗人对朋友无限思念之情的生动写照。“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向东滚滚流去的春水正是词人无限愁恨的传神写照。

一方面是不可跨越的障碍,另一方面是抵达情感目的地的凭借。水意象传达的这两重看似相反的意义有时却可以很好地在一首诗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如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因水阻隔,不得与情人相见,令人无可奈何;又以无穷无尽的水为媒介,传达自己对“君”的无限思念之情。

3.以水的流逝象征时间的流逝,传达生命流逝带来的悲苦心境。

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浩叹是它的源头吧。“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的秋叶随风萧萧而落,这是生命的凋零;源源不断的长江之水从眼前滚滚而去,这是生命的消逝。当身心疲惫的杜甫登高远眺,看到眼前这样一幅图景,他怎能不浩叹自己壮志未酬而生命却已是行将走向尽头呢?这是一位积极入世、大志大求、一直在寻找报效国家、效忠君王的儒士的最大悲苦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无论你曾经是多么风流,无论你曾经是多么惊天动地,无论你曾经是怎样傲视千古,最终,你都将如那大江,不可逆转地向东流去,一去不返。这是千古志士心中最大的悲痛。也正如《三国演义》开篇的《西江月》所赋:“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也正如李白所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4.以水之洁质象征人之洁质,传达对具有水之品性者的爱怜、欣赏、赞美之情。“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爱怜你,是因为你如水一样清洁可爱。“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白居易《长恨歌》)以蜀江水的澄碧状唐明皇与贵妃的爱情澄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