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3 03:52:15

点击下载

作者:黎孟德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音乐故事

中国音乐故事试读:

伶伦制律

音乐的最基本元素是乐音,也就是有一定音高关系的一组音。我们现在用C、D、E、F、G、A、B(音名)或1、2、3、4、5、6、7(唱名)来表示。它们的音高都有固定的标准,比如国际通行的标准A=440赫兹(即每秒振动440次),其他的类推。没有这个标准,就无法构成音乐。

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之余也是要娱乐的,娱乐的主要方式是唱歌跳舞。这种原始的歌舞很简单,《尚书·益稷》记载说:“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意思是说,先民们敲打着石制的劳动工具,模仿各种飞禽走兽的动作。

据说到了黄帝时期,都还没有完整科学的音律,也就是还没有科学地找到构成音乐的那一组乐音。

黄帝时候有一个叫伶伦的人,对音乐很有研究,黄帝就让他负责制作音律。

古人制作音律的方法,是用不同长度的一组竹管来定音。竹管越长,音就越低;竹管越短,音就越高。然后调整竹管的长度,慢慢来寻找合适的音。

于是,伶伦就跑到一个叫阮隃(昆仑)山的地方,在山北的嶰溪之谷去砍伐一些厚薄均匀的竹子来制作律管。但是他制作的长长短短的律管,吹出来的音相互之间都不协和,用这些音来制作乐曲,听起来总是有种怪怪的感觉。

伶伦很苦闷,又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就常常一边冥思苦索,一边在山中游荡。有一天,他突然听到一阵非常美妙的鸟叫声,高低回环、清脆悦耳。伶伦非常高兴,这不就是自己想要寻找的音律吗?

他走近一看,原来是两只凤凰,站在高高的梧桐树上,正在愉快地唱和着。伶伦仔细听,发现凤的叫声有六种不同的高低,凰的叫声也有六种不同的声音,他就模仿这十二种声音,制成十二支律管,一吹,声音非常协调。其中,三寸九分长的那一支竹管吹出来的音,被伶伦称之为“黄钟”,然后以它为标准,定出了其他十二个音律。它们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相当于西方音乐中的C、C、D、D、E、F、###F、G、G、A、A、B。而西方音乐中的1、2、3、4、5、6、7,则用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来表示。

后来,黄帝又叫伶伦和荣将按十二律铸造了十二口乐钟,用它们与宫、商、角、徵、羽五声相配,用在乐舞伴奏中。在每年的仲春之月的乙卯日,才用来表演,这个乐舞被命名为《咸池》。

最早的情歌

尧、舜时期,黄河泛滥,洪水滔天,猛兽出没,老百姓苦不堪言。舜派鲧去治水,他用堵的方法治水,结果没有成功。他的儿子大禹接着治水,他经过实地考察,采用和父亲完全相反的做法,用疏的方法,带领大家疏通河道,拓宽峡口,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把洪水引进了大海。

禹的夫人叫涂山氏。据说禹治水经过涂山(在今重庆巴县),有那里遇到一位美丽的女子,名叫女娇。他们一见钟情,结为夫妇。禹心系治水,生下儿子启都来不及看一眼,就又出门治水去了。此后的十三年,禹走遍了整个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山山水水,他三次从自己的家门走过,都没有进去看一眼。

女娇在家抚养孩子,十三年,她对丈夫非常思念,她知道禹是为了天下的老百姓,但却忘不了和丈夫的情意。她常常登上高高的涂山,望着禹走的方向,思念着远方的丈夫。她向着东方的天空,唱出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支情歌:“候人兮猗!”

这首歌记在《吕氏春秋·音初篇》,《吕氏春秋》称它为“南音之始”,也就是最早的南方乐歌。

这首歌非常简单,“兮猗”两个字是感叹词,剩下的就只有“候人”两个字。但这两个字却包含了涂山氏对丈夫的深情思念。

夔是人还是兽

在《山海经》中,有一个黄帝制大鼓的故事。

据说在东海的流波山上,有一头怪兽,它青灰色的身子像一只没有角的牛,目光如日月般闪亮,吼声像雷鸣,每当它出入大海的时候,就会有风雨相随,最奇怪的是这头怪兽只有一条腿。它的名字叫“夔”。

后来,黄帝派人捉住了夔,用它的皮制作了一面大鼓,又用它的骨头做了一副鼓槌。这面鼓敲起来,响声可以传到五百里以外。

但是到了后代,对于夔究竟是人还是兽就有疑问了。《韩非子》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哀公问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相同的记载还见于《尚书》《吕氏春秋》等典籍,不过有时说他是舜时候的乐正。《山海经》中的夔图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鲁哀公问孔子:“我听说夔只有一只足,是真的吗?”孔子回答说:“夔是一个人,怎么会只有一只足呢?他和别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不过是很懂得音律,所以尧让他去做乐正,也就是管理音乐的人,因为他很有能力,所以尧说:‘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并不是说夔只有一只足。”

这个故事常常被用作儒家修改古代神话的一个重要例子。

照儒家的说法,夔还真是一个管理音乐的人。《尚书·舜典》说:“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这是一段在音乐史上很有名的话。舜让夔去做“典乐”,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乐正”;让他去教“胄子”,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国子”,指贵族子弟。“直而温”以下是具体的要求。夔回答说:“好!我敲击那些石制的工具,让大家都化装成鸟兽一起歌舞。”

夔的这一段话让我们知道了原始乐舞的一些情况。当时的乐器“石”就是劳动的工具,也许有的已经演变成了简单的乐器。据说后代的磬就是从一种叫“石流星”的狩猎工具演变出来的。而众多的打击乐器也与敲击石制工具有关。而最早的乐舞,是人们化装成各种鸟兽,以歌舞的形式再现狩猎的场面。

按照儒家的说法,夔应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担任乐官的人。

姜子牙歌动西伯侯

周是商朝西部渭水河畔的一个很小的诸侯国。到商朝末年,商纣王惨无人道,引起了天下人的不满。

这个时候,周已经逐渐强大起来。周国的西伯侯姬昌(周文王)是一个仁德的君王,他积极积聚力量,广求人才,做着推翻商朝的准备。他最苦恼的就是没有一个能安邦治国、统帅三军的人来辅佐他。

有一次,西伯侯外出打猎。古人在出猎、作战、农耕等之前,都要先让太史占卜,预示吉凶。这一次占卜的结果是这样的:“你这次出猎,得到的猎物不是龙也不是螭,不是虎也不是熊,而是一个辅佐你的栋梁之材。”

西伯侯非常高兴,就带着随从向渭水去了。

当走到一个叫磻溪的地方的时候,有一位渔父迎面走来,边走边唱着:“凤非乏兮龙非无,但嗟治世有隆污。龙兴云处虎生风,世人怠慢寻贤路……”西伯侯想,这个人恐怕就是自己要找的栋梁之材了。渔父却说,这首歌不是他作的,是渭水边上一个垂钓的老人家唱的。他天天从他身边经过,听熟了,所以就会唱了。

西伯侯立即带着人马赶到磻溪边上,果然看见一位老人在溪边垂钓。他垂钓的方式很怪,鱼钩是直的,上面没有鱼饵,而且鱼钩离水面三尺。

老人知道是西伯侯来了,却故意装作没有看见,轻声地唱起了歌:“西风起兮白云飞,岁已暮兮将焉依?五凤鸣兮真主现,垂钩竿兮知我稀。”

西伯侯等他唱完,才恭恭敬敬地上前行礼。

老人赶忙回礼,与西伯侯攀谈。西伯侯发现老人学识渊博,对天下事了如指掌,正是他日夜想要寻找的人。于是,他把老人接回宫,成为他的重要谋臣,后来辅佐周武王灭掉商朝,建立了周朝。

这个老人就是吕尚,也就是姜子牙、姜太公。他遇到周文王的时候,已经八十多岁了。

孔子闻《韶》

《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不仅是一个大哲学家、大教育家,还是一个大音乐家,他教育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其中就包括音乐。在《论语》和其他典籍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孔子弹琴鼓瑟、击磬唱歌的记载。他年轻的时候,还到过周的都城,向苌弘学习过音乐。他还对《诗经》的音乐进行过大规模的整理。磬箫

有一次,孔子带着学生来到齐国,他和齐国的乐师交流,听了他们演奏的《韶》乐。《韶》是舜的音乐。据古书记载,黄帝的乐舞叫《云门》,尧的乐舞叫《咸池》,舜的乐舞叫《韶》,禹的乐舞叫《大夏》,汤的乐舞叫《大濩》,周武王的乐舞叫《大武》。

因为箫(排箫)是《韶》乐伴奏的主要乐器,所以《韶》乐又叫《箫韶》。它的音乐非常美,有九个乐章,如果全部演奏,连凤凰都会飞来,也就是《尚书·益稷》所说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孔子像

孔子听到美妙的《箫韶》,联想到舜的美德,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之中。这美妙的音乐竟如此令人陶醉,乃至在此后的三个月的时间里,孔子连吃饭的时候,对精美的菜肴的滋味都没有尝出来。《论语·八佾》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尽善尽美”,是儒家美学的最高准则,孔子把这一殊荣给了《韶》乐。

据山东临淄《临淄县志》记载,清嘉庆时,在城东枣园村掘地得古碑,上书“孔子闻韶处”,后又在地中得石磬数枚,后来就将此村名改为“韶院”。

孔子学琴

孔子曾经向师襄学习弹琴。师襄是鲁国的乐师,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最擅长的是击磬,所以被称为“击磬襄”,同时,他也是弹琴的高手,连郑国著名的音乐家师文都曾经向他学习琴艺。

孔子向师襄学琴,师襄给了他一曲练习。孔子练习了十天,进步仍然不大。师襄说:“你可以增加一些练习的内容了。”孔子说:“不行,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了,但是还没有掌握好演奏的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说:“你已经掌握了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的内容了。”孔子说:“还不行,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意境。”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说:“你已经领会了乐曲的意境了,可以增加学习的内容了。”孔子说:“不行,我还不了解乐曲表现的是什么样的人。”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在弹琴的时候神情越来越严肃,他的表情时而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说:“我知道他是谁了,这个人皮肤黝黑,个子高高的,眼睛大而有神,像是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不是周文王还能是谁呢?”师襄听了这话非常佩服,起身离座,对孔子说:“我的老师告诉我,这确实是《文王操》!”

宁戚敲牛角歌动齐桓公

宁戚是春秋时的卫国人,他出身清贫,却胸怀大志,但是才能和抱负得不到施展。他听说齐桓公有雄才大略,又礼贤下士,就去了齐国,住在城外的一个旅舍中,但是却苦于没有机会见到齐桓公。

有一次,齐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晚上打开的城门,齐桓公也在旅舍休息。宁戚看见了齐桓公,但又不能走近,感到很悲伤,于是,他就敲着牛角,唱起了悲歌。

歌声传到齐桓公的耳朵里,他很惊奇,拉着身边仆人的手说:“奇怪了,这个唱歌的人不是个平常的人。”他马上让人把宁戚请来。他和宁戚交谈以后,觉得宁戚果然是一个人才,马上就要重用他。

他左右的人说:“这里离卫国又不远,应该派人到卫国去做个外调,如果真是贤人,再任用他也不晚。”齐桓公说:“不去调查。我就怕你们去查出他有些小过失,我反而不好任用他的。我不能因为小过失而忘记了人的大美,很多人正是因为这样而失去了天下的人才。何况谁都不是完人,都可能有一些缺点,我用的是他的长处。”齐桓公重用了宁戚,让他做了大夫。正是有这样的胸怀和用人之道,齐桓公才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伯牙学琴

俞伯牙是春秋时期的著名琴师。他是楚国人,但是在晋国做官。

俞伯牙曾经向成连学习弹琴。学了三年,进展却不大,倒不是伯牙不聪明,也不是他不勤奋,而是对音乐的理解老是不到位。

有一天,成连对伯牙说:“对你的情况,我也没有办法了。这样吧,我的老师方子春能够帮助你,提高你对音乐的理解水平,但是他在东海中的一个岛上,我带你去见他。”

于是成连带伯牙去了东海的一个小岛上。伯牙上岸以后,成连就把船划走了。伯牙很奇怪,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做。

小岛上没有人烟,四望海水茫茫,岛上林木茂密,海风轻拂,翠鸟鸣叫,完全隔绝了纷乱烦扰的世俗社会,伯牙感到全身心都非常轻松,这时候,他突然觉得音乐是那样美妙,原来没有理解的地方,现在豁然开朗了,于是,他明白了老师的苦心。

伯牙静下心了,在大自然的启发之下,潜心研究琴艺。

几天以后,成连划着船来了。伯牙很感激地对老师说:“老师,我明白你带我到这里来的意思了,你是想让大自然帮助我移情啊!”成连见伯牙的琴艺大进,也非常高兴。

后来,伯牙在成连的精心培养下,终于成为著名的琴师。

囚车里的歌声

管仲是春秋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他是齐国人。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他就和好友鲍叔牙一起做生意。两人的关系非常好,管仲因为家庭负担很重,所以在分利的时候,他往往拿走一大半,鲍叔牙从来都不计较。

当时在位的是齐僖公,他有三个儿子: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小白。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小白。

齐僖公去世后,太子诸儿即位,即齐襄公。齐襄公是一个昏庸暴戾的国君,预见到国内可能发生叛乱,鲍叔牙就和小白逃到南面的莒国,管仲和公子纠逃到鲁国避难。果然,齐襄公十二年(前686),齐国发生内乱,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但一年后,他又被国内贵族杀死。一时间,齐国无君,一片混乱。

公子纠和小白见时机成熟,都想尽快赶回齐国,夺取国君宝座。管仲带领人马先行去狙击小白,并且一箭射中他衣裳上的带钩。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口吐鲜血倒下。管仲见小白已死,就回去迎接公子纠了。

小白赶紧回到齐国,并顺利即位,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

鲁国支持公子纠,派兵与齐国作战,但被齐国打败。齐桓公要鲁国杀掉公子纠,交出管仲。

原来,齐桓公是个心胸开阔的人,他知道管仲是个人才,就接受鲍叔牙的推荐,想让他回国辅佐自己。鲁国害怕了,就杀掉了公子纠,但在放不放管仲回齐国的问题上,君臣之间却有了分歧。鲁君认为齐桓公要管仲,是为了报一箭之仇,而大夫施伯却认为管仲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放他回齐国,一定会得到重用,对鲁国很不利。他主张杀死管仲,把他的尸体送还给齐国。鲁君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而是把管仲打入囚车,押送回齐国。

管仲庆幸自己没有被杀,但是担心鲁国君臣反悔,派兵来追杀自己,嫌囚车走得太慢,就在车中唱起歌来:黄鹄黄鹄,折了你的翅膀,缚了你的长足,不飞不鸣笼中伏。高天厚地何跼蹐,遭逢厄运。唉,伸长脖子鸣叫,接着痛哭。黄鹄黄鹄,天生你的翅膀能飞,天生你的长足能跑,遭此网罗谁来救?有一天冲破樊笼,天高路宽任你飞翔,那些猎人呀,只好抬头徒唤奈何。

这首歌节奏鲜明,速度很快,车夫们随着歌曲的节奏,加快了前进的步伐,两天的路程,一天半就到了。

鲁君果然后悔了,派兵去追管仲,但已经追不上了。

管仲回到齐国,受到齐桓公的重用,辅佐齐桓公成就了一番霸业。师旷像

师旷奏乐

师旷(前572—前532),字子野,春秋时期鲁国平阳(今新泰市北师乡北师村)人。春秋晚期晋国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音乐家。是晋平公的宫廷乐师,并且做到了太宰。

师旷为了能专心学琴,用艾草熏瞎了自己的双眼,终于成为当时最著名的音乐家。据说当师旷弹琴时,马儿会停止吃草,仰起头侧耳倾听;觅食的鸟儿会停止飞翔,翘首迷醉,丢失口中的食物。师旷像

晋平公虒祁宫落成了,要举行庆祝典礼。卫灵公为了修好两国关系,就率乐工前去祝贺。

卫灵公带着一批侍从,走到濮水河边,天色已晚,他们就在河边歇息。

晚上,卫灵公忽然听到有隐隐约约的琴声,非常美妙。问左右的人,都说没有听见。于是招来他的乐师师涓,让师涓把这奇妙的音乐记录下来。

卫灵公一行来到晋国边城,晋平公在新建的王宫里摆上丰盛的筵席,热情地招待贵宾。

宴会上,卫灵公对晋平公说:“我这次来,带来了一支新的曲子,就让我的乐师师涓演奏它,为我们助兴吧。”

师涓领命,调好琴弦,就开始演奏起来。

刚弹了一会儿,师旷猛地站起身来,按住师涓的手,大声说道:“快停住!这是亡国之音啊!千万弹不得!”

大家都愣住了。师旷说:“这是亡国之音,不能听。这支曲子是商纣王的乐师师延所作,纣王整日耽于酒色,沉湎于这种音乐之中,生活腐败,不问政事,最终亡了国。商纣王死后,师延抱着琴逃到了濮水边上,投水自杀了。这音乐很不吉利,谁要沉醉于它谁的国家定会衰落。师涓,你一定是在濮水上听到这支乐曲的吧?”“说得一点不错,正是从濮水河边听来的!”卫灵公很惊讶地说。

晋平公很不以为然地说:“我喜欢音乐,你就让他弹下去吧。”

师涓接着弹完了那支乐曲。

当最后一个音符消失,晋平公问师旷:“这是什么曲调的乐曲?”。

师旷回答:“这就是所谓的《清商》。”

晋平公问:“《清商》是不是最悲凉的曲调?”

师旷答:“不是,比它更悲凉的还有《清徵》。”

晋平公道:“好啊,你就弹一曲《清徵》吧!”“不!”师旷道,“古代能够听《清徵》的,都是有德行的君主。大王的修养还不够,不能听!”

晋平公道:“我不管什么德什么义的,我只喜欢音乐。你快弹吧!”

师旷没有办法,只好坐下来,弹起了《清徵》。

他刚一演奏,就有十六只玄鹤从南方冉冉飞来,聚集在门墙之上。

他再演奏,玄鹤就排成整齐的队列。

当他继续弹奏时,玄鹤就开始鸣叫,并且翩翩起舞,玄鹤的叫声非常优美,在天际久久回荡。

晋平公和参加宴会的宾客都非常惊讶。

曲终,晋平公激动地提着酒壶,离开席位向师旷敬酒,并且问道:“在人世间,大概没有比这《清徵》更悲伤的曲调了吧?”

师旷答道:“不,它远远比不上《清角》。”

晋平公喜不自禁地说:“那太好了,就请大师再奏一曲《清角》吧!”

师旷急忙摇头道:“使不得!《清角》可是一支不寻常的乐曲啊!它是黄帝当年于西泰山上会集诸鬼神,驾象车,驭六龙,风伯开道,雨师扫尘,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螣蛇在地,凤凰在天,这样,才演奏了《清角》。你的德薄,不能听,若是招来灾祸,就悔之莫及了!”

晋平公说:“我老了,现在喜欢的就只有音乐了,太师不必过虑,弹来听听又有何妨?”

师旷只好勉强从命,弹起了《清角》。

当弹奏一开始,就见西北方向,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滚滚。再奏下去,就有狂风暴雨应声而至。尖厉的狂风呼啸着,掀翻了宫廷的房瓦,撕碎了室内的一幅幅帷幔,各种祭祀的重器纷纷震破,屋上的瓦坠落一地。

满堂的宾客吓得惊慌躲避,四处奔走。晋平公也吓得抱头鼠窜,趴在廊柱下。

据说后来晋国大旱了三年,晋平公生了一场大病,而且终生都没有痊愈。

师旷以琴撞晋平公

师旷像

师旷是晋国著名的琴师。一次,晋平公与群臣一起喝酒,师旷也在场。喝到高兴的时候,晋平公说:“没有比做国君更快乐的了,国君说的话,没有人敢不听。”

晋平公的话音刚落,师旷就用琴击打了过去。晋平公赶紧用衣袖阻挡,琴撞到了墙上。

旁边的人都惊呆了,晋平公好不容易平静下来。他问师旷说:“太师摔琴打谁啊?”

师旷说:“刚才有个小人在我旁边说话,所以我以琴击他。”

晋平公说:“刚才说话的是寡人啊。”

师旷说:“啊,是吗?我可听不出那是国君应说的话啊。”

在场的大臣要求惩办师旷,晋平公说:“放了他吧,我要以此为戒。”

师文学琴

古时候有个善于弹琴的乐师名叫瓠(hù)巴,据说在他弹琴的时候,鸟儿能踏着节拍飞舞,鱼儿也会随着韵律跳跃。郑国的师文听说了这件事后,十分向往,于是离家出走,来到鲁国拜著名音乐家师襄为师。

师襄手把手地教他调弦定音,可是他学了三年,竟弹不成一首完整的乐曲。师襄无法可想,只好说:“你太缺乏悟性,恐怕很难学会弹琴,你可以回家了。”

师文放下琴,叹了口气,说:“我并不是不能调好弦、定准音,也不是不会弹奏完整的乐曲。我所关注的并非只是调弦,我所向往的也不仅仅是音调节律,我真正的追求是想用琴声来宣泄我内心复杂而难以表达的情感啊!在我尚不能准确地把握情感并且用琴声与之相呼应的时候,我暂时还不敢放手去拨弄琴弦。因此,请老师再给我一些时日,看是否能有长进!”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师文又去拜见师襄。他首先奏响了属于金音的“商”弦,使之发出代表八月的南吕乐律,只觉琴声挟着凉爽的秋风拂面,似乎草木都要成熟结果了。他又拨动了属于木音的“角”弦,使之发出代表二月的夹钟乐律,又好像有温暖的春风在耳畔回荡,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接着,师文奏响了属于水音的“羽”弦,使之发出代表十一月的黄钟乐律,不一会儿,竟使人感到霜雪交加、江河封冻,一派肃杀景象如在眼前。再往下,他叩响了属于火音的“徵”弦,使之发出代表五月的乐律,又使人仿佛见到了骄阳似火、坚冰消释。在乐曲将终之际,师文又奏响了五音之首的“宫”弦,使之与商、角、羽、徵四弦产生和鸣,顿时在四周便如有南风轻拂,就像有甘露从天而降,有清泉从地下涌出。

师襄兴奋异常,称赞说:“你的琴真是演奏得太美妙了!即使是晋国的师旷弹奏的《清角》之曲、齐国的邹衍吹奏的律管之音,也无法与你相媲美呀!”明·仇英《柳下眠琴图》

百里奚听歌认妻

百里奚是春秋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他饱读诗书,才学过人,可是家境贫困,楚国宗法制度森严,平民基本上没有希望入仕为官。

百里奚的妻子杜氏是个很有见识的女子,深知自己丈夫是旷世奇才,于是就鼓励百里奚出游列国求仕。

百里奚离家那天,家中已经揭不开锅了。杜氏宰杀了唯一的一只下蛋母鸡,劈了门闩炖母鸡,煮小米饭,给丈夫饯行。

百里奚历经宋国、齐国等国家,都没有得到任用。在齐国,百里奚陷入困境,一度沿街乞讨。后来在虞国当了大夫。公元前655年,晋国(献公)灭掉虞国,俘虏了虞国君,大夫百里奚也被俘虏。由于他拒绝在晋国做官,被晋国充作奴隶(媵人),在穆姬嫁给秦穆公时,陪嫁到秦国。

百里奚在去秦国的途中,逃回到楚国。

楚国国君楚成王听说百里奚善于养牛,就让百里奚为自己养牛。刚当上秦国国君的秦穆公,名字叫任好,是一位胸有大志的国君,听说了百里奚是人才,就想重金赎回百里奚。秦穆公的谋臣公子絷说:“那楚成王一定是不知道百里奚的才能,才让百里奚养牛。若用重金赎他,那不就等于告诉人家百里奚是个人才吗?”秦穆公问:“那我该怎么样才能得到百里奚?”公子絷说:“就说百里奚是个逃奴,用五张黑公羊皮去换。那样楚成王就不会怀疑了。”

百里奚回秦国后,秦穆公就让他和他的好友蹇叔一道做秦国的上大夫。

因百里奚是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换回来的奴隶,故世人称百里奚为“五羖大夫”。羖,就是黑公羊皮的意思。

百里奚在秦国做官以后,派人去老家接妻子和儿女。但因为家乡遭了灾荒,家里人都不知道是死是活了。

有一次,百里奚在相府大宴宾客,觥筹交错,歌舞翩翩。相府内一个洗衣服的女佣听到乐声后,主动要求为上大夫百里奚演奏一曲,百里奚欣然表示同意。那老妇人在大庭广众之下,落落大方地援琴抚弦,自弹自唱道:百里奚呀五羊皮,想别时,劈门闩炖母鸡,今日富贵忘了妻。百里奚呀五羊皮,父亲吃粱肉,儿女饿肚皮,丈夫穿绸缎,妻子为人洗衣,富贵忘了妻。百里奚呀五羊皮,想当年,你远行,我悲啼。看今日,你坐高堂上,我在堂下立。唉,富贵忘了妻。

听到这哀怨的歌声,百里奚大为惊讶,上前一看,才发现歌唱的人正是自己的结发妻子杜氏。杜氏自丈夫离别之后,几十年杳无音信。家境贫困,又逢上灾荒年景,就带上儿子外出逃荒。杜氏讨饭到秦国,打听到百里奚已经在秦国当了大夫。为了能接近百里奚,她设法到百里奚府中当了洗衣的佣人。

大堂之上相认后,夫妻两人抱头痛哭起来。秦国人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很为他们的重逢高兴。从此,百里奚位高不忘旧情,相堂认妻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庄子鼓盆唱歌悼念亡妻

庄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妻子去世以后,好朋友惠施去悼念。走进庄子的家门,却看见庄子正敲着瓦盆在唱歌。惠施很不理解,就对庄子说:“你的妻子死了,你不但不悲痛,还唱着歌,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回答说:“当她刚死的时候,我怎能没有感慨呢?可是我经过仔细省察以后,便明白她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还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还没有气息。在若有若无之间,变而成气,气变而成形,形变而成生命,现在又变而为死。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全是顺着自然之理。人家静静地安息于天地之间,而我还在哭哭啼啼,我以为这样太不通达了。”

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现在无从考证,但它是出自《庄子•至乐》。后来,这个故事被小说家和戏剧家改编成小说和戏剧。

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有一个故事,叫《庄子休鼓盆成大道》。故事讲的是庄子有一次出门,看见一个寡妇用扇子在扇一座新坟,他很奇怪,就问那个女子在干什么。女子回答说:“坟里埋的是我刚死去的丈夫。他临死的时候告诉我,要我等丧事办完,坟土干了以后再改嫁。我想这坟是刚起的,要多久才能干啊?所以就在这里扇着。”

庄子回家以后,把这件事讲给妻子田氏听。田氏很激愤地表示,这个女子太不守妇道了,如果是自己,就会为丈夫守节,终身不再嫁了。

过了不久,庄子就病了,而且一病不起,很快就死了。田氏很悲伤,穿上孝服,把庄子的棺材停在厅上,每天烧香焚纸。有一天,有一个自称是庄子学生的楚国王孙的翩翩公子和一个老仆人来到庄子家,吊唁庄子。楚王孙长得一表人才,田氏不觉心猿意马,看上了他,最后,终于让楚王孙答应和她结婚。田氏把庄子的棺材移到后面的柴房,打扮得花枝招展,和楚王孙拜堂成亲。

进入洞房之后,楚王孙突然头痛如裂,田氏非常着急,问他有没有治病的药。楚王孙说,他的病要吃活人的脑子才会好。田氏问他,刚死的人的脑子行不行?楚王孙说,只要死去不超过七七四十九天就行。当时,庄子去世不过二十多天。田氏就拿着斧子,跑到柴房去取庄子的脑子。当她劈开棺材的时候,庄子坐了起来。

田氏虽然非常吃惊,但还想欺骗庄子,继续做夫妻。庄子让她看外面,只见楚王孙和仆人从外面走进来。田氏大惊失色。回过头一看,庄子已经不见了。再回头一看,楚王孙和仆人都不见了。

原来,庄子是得道之人,楚王孙和仆人都是他变出来的。田氏羞愧难当,上吊自杀了。这时,庄子坐下来,敲着瓦盆唱起歌来。歌词是这样的:大块无心兮,生我与伊。我非伊夫兮,伊非我妻。偶然邂逅兮,一室同居。大限既终兮,有合有离。人生之无良兮,生死情移。真情既见兮,不死何为!伊生兮拣择去取,伊死兮还返空虚。伊吊我兮,赠我以巨斧;我吊伊兮,慰伊以歌词。斧声起兮我复活,歌声发兮伊可知!嘻嘻,敲碎瓦盆不再鼓,伊是何人我是谁!

其实,古人在丧葬的时候确实是要唱歌的,这种歌叫挽歌,是在埋葬死人的时候唱的。汉乐府中还收录了两首挽歌,一首叫《薤露行》,一首叫《蒿里行》。

高山流水

有一年,俞伯牙奉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船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弹了一曲又一曲,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了。突然,“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按照琴家的说法,遇到有人偷听,琴弦就会断掉。伯牙站起来,向岸上望去,只见岸边站着一个人。伯牙正在奇怪,这么晚了,是什么人还不回家?岸上那个人却开口说话了:“大人,我是个樵夫,回家晚了,路上听见这么优美的琴声,我就循着琴声找过来,不想冲撞了大人的雅兴,还请不要怪罪。”

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刚才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子,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俞伯牙大吃一惊,马上邀请他到船上一叙。

此人名叫钟子期,他请俞伯牙继续弹琴。伯牙看到周围的高山,琴声变得高亢激昂。钟子期说:“多么巍峨啊,雄伟的高山!”伯牙又看着身边的流水,琴声变得舒缓流畅,钟子期说:“多么浩瀚啊,清清的流水。”

伯牙非常高兴,他没有想到,在这荒山野岭中居然遇到了真正的知音。元·王振鹏《伯牙鼓琴图》

两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就结拜为兄弟。因为伯牙有公事在身,就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的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他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

第二天,俞伯牙上岸去寻找,路上遇到一位老人,伯牙向他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拿出心爱的瑶琴,为知音弹奏了最后一曲。弹罢,他长叹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从此以后,俞伯牙终身不再弹琴。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他们成为“知音”的代称。而且后人还根据他们的传说,谱写了《高山》和《流水》两首著名的琴曲。

凤凰台上忆吹箫

秦穆公有一个女儿,名字叫弄玉,长得非常漂亮,而且酷爱音乐,尤其喜欢吹箫。有一天,她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非常英俊的少年,也非常喜欢吹箫,他自称住在华山,名字叫萧史。他的箫果然吹得很好,他表示愿意和她结为夫妇。

第二天,弄玉把梦中的事告诉了秦穆公。秦穆公就派人到华山去寻找,果然找到一个叫萧史的年轻人,而且还真会吹箫,就把他带回来了。

弄玉一看,还真就是自己梦中见到过的那个青年,非常高兴。秦穆公就把弄玉嫁给了他,并且还为他们修了一座凤台,让他们住在上面。

婚后,夫妻非常恩爱,他们天天在台上吹箫,切磋技艺。

有一天晚上,他们又在台上吹箫。萧史告诉弄玉,他是上界的仙人,知道弄玉喜欢吹箫,特地来渡引她。在他们的箫声中,天上飞下来一龙一凤,于是萧史乘龙,弄玉乘凤,一起飞上天去了。

后来,人们就把他们居住的台叫作凤凰台。

余音绕梁,三日不歇

韩娥是春秋时期韩国(今河南新郑一带)的民间女歌手,她不但容貌美丽,嗓音优美,而且她的歌声感情浓郁,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听到她的歌声的人都深深地陶醉。尽管如此,韩娥依然生活贫困。

有一次,韩娥到了齐国的都城临淄。当时的临淄,是一个经济繁荣的大都市,这里的人都喜欢音乐,喜欢吹竽、鼓瑟、击筑、弹琴。而且,齐国出过一个叫绵驹的人,歌唱得很好,受他的影响,齐国人也都喜欢唱歌。

韩娥路过雍门,盘缠用完了,带的干粮也吃完了,只好到街上卖唱。她离开以后,人们觉得她的歌声还在屋梁间环绕,过了三天,声音都好像还没有消失,大家以为韩娥还没有离去。

她住在客栈里,因为付不起房费,店主人就对她冷嘲热讽。于是韩娥长声哀哭,一条街的男女老幼都伤心痛哭,三天都不想吃饭。他们派人去把韩娥追回来。韩娥感谢大家的好意,就唱起了欢乐的歌,于是大家都高兴起来,随着歌声跳起了舞。大家凑了许多钱给韩娥,帮助她继续她的旅程。从此,雍门这个地方的人都喜欢唱歌了。

后来,“余音绕梁”成为一个成语。

响遏行云的歌声

有一个叫薛谭的人,喜欢唱歌,他就拜当时著名的歌唱家秦青为师。他非常刻苦地跟着秦青学习了三年,歌唱技艺有了很大的进步。他觉得自己已经把秦青的技艺学到手了,就向秦青辞行,准备回家了。

秦青没有说什么,只是说薛谭回家的时候,他在郊外为他饯行。

到了离开的时候,秦青唱起了一首悲凉的歌,歌声清脆嘹亮,连周围的林木都震动了,天上的行云都好像被歌声阻挡而不流动了。

薛谭才知道,自己的水平和老师相差太远了,老师的技艺,自己只学到了一点皮毛。于是,他再也不提回家的事,回去继续跟老师学习,最后,终于得到老师的真传,成为著名的歌唱家。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屈原的弟子、楚国的著名诗人宋玉给楚王讲过一个“曲高和寡”的故事。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宋玉的政敌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说他作风不好,生活上不检点。楚王就问宋玉说:“你有什么坏毛病吧?为什么大家都说你行为不端呢?”

宋玉就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有一个到楚国都城郢都作客的人,在郢都的广场唱歌,很多人都去听他唱歌。

开始,他唱的是《下里》《巴人》,这是两首巴蜀地区的民歌,由于曲调简单而优美,所以流传很广,连楚国的人民都会唱,所以,当歌声唱响的时候,都城里跟着唱的人有数千之多。

当他唱高级一点的《阳阿》《薤露》时,都城中跟着唱的还有几百人。

当他唱更高级一点的《阳春》《白雪》的时候,都城中跟着唱的人有数十人。

最后,他演唱高难度的艺术歌曲,“引商刻羽,杂以流徵”,都城中能够跟着唱的人,就只有几个人了。

他对楚王说:“这就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圣人的行为,一般的人又如何理解呢?”

这个故事,就是成语“曲高和寡”的来历。

易水悲歌

战国末年,秦国强大起来,想要并吞六国,统一天下。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就想方设法要阻止秦国对燕国的并吞。他找到一个名叫荆轲的勇士,想让他去刺杀秦王。

这是一条必死之路。不管成不成功,荆轲和与他一起去的另一个勇士秦舞阳都不可能活着回来。

荆轲离开燕国去秦的那一天,秋风萧瑟,易水边显得有点寒冷,满山的黄叶在寒风中飞舞,更增添了悲凉的气氛。燕太子丹和宾客们都穿上白色的丧服,到易水边去为他送行。来为他送行的,还有他的好友,著名的击筑高手高渐离。

喝过了饯行酒,到了分别的时候了。高渐离击筑,奏起悲凉的变徵之声,荆轲和着筑声唱起了慷慨悲凉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太子和宾客都流下了悲伤的眼泪。

音乐转入慷慨的羽声,太子和宾客群情激昂,怒发冲冠。这激昂的乐声久久地在易水上空回荡着。

最后,荆轲和大家告别,登上马车疾驰而去,连头都没有再回一下。

《九歌》

说到《九歌》,我们立刻会想到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其实,《九歌》的历史非常悠久,它可能是一种古老乐歌,可能有比较固定的形式。屈原在《离骚》中说“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洪兴祖《补注》说:“《山海经》云:‘夏后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注云:皆天帝乐名,自启登天而窃用之。”意思是说,《九辩》和《九歌》本是天帝的乐曲,大禹的儿子、夏朝的开国之君启跑到天上把它们偷下来自己享用。文征明《湘君·湘夫人图》

这当然只是一种传说,其实《九歌》是楚地民间的一种祀神乐歌。

古时候祭祀神灵,是以歌舞娱神为主要形式。王逸《九歌叙》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神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俚,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故其文意不同,章句杂错,而广异义焉。”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在楚国的沅、湘一带,信鬼神,好祭祀。祭祀的形式是“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可见在这些地方,一直流行着许多祀神的歌舞。屈原被流放到那里,经常看到这样热闹的祀神场面,但是,他觉得这些歌的歌词“鄙俚”,所以就另写了一组祀神的诗歌,就是著名的《九歌》。

屈原的《九歌》其实一共十一首:《东皇太一》(祭祀楚人心目中的第一大神“太一”)《云中君》(祭祀云神)《湘君》(祭祀湘水之神)《湘夫人》(祭祀湘水之神)《大司命》(祭祀司命之神)《少司命》(祭祀司命之神)《东君》(祭祀太阳神)《河伯》(祭祀河神)《山鬼》(祭祀山中之神)《国觞》(祭祀为国捐躯的英魂)《礼魂》(送神曲)

我们来看一看屈原笔下的祭祀场面是怎样的:扬枹兮拊鼓(拿起鼓槌打起鼓)疏缓节兮安歌(徐徐唱歌慢慢舞)陈竽瑟兮浩倡(鼓瑟吹笙声悠扬)灵偃蹇兮姣服(美貌妖娆,衣裳楚楚)芳菲菲兮满堂(香呵香,香满堂)五音兮繁会(满堂乐器会宫商)君欣欣兮乐康(你高兴,我们喜洋洋)元人《九歌图·湘夫人》

这是《东皇太一》中描写的歌舞娱神的情况。左边是屈原的原诗,有点深奥;右边是郭沫若的译文,非常通俗。我们再看看祭祀结束时的送神曲《礼魂》(右边仍然是郭沫若的译文):成礼兮会鼓(唱着歌,打着鼓)传芭兮代舞(手拿着花枝齐跳舞)姱女倡兮容与(我把花给你,你把花给我)春兰兮秋菊(春天有兰花,秋天有菊花)长无绝兮终古(馨香百代,敬礼无涯)

这就是当时楚地祭祀时歌舞娱神的情况。

琴师高渐离

秦始皇统一中国,登上皇帝位以后,开始搜捕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朋友,高渐离也在被搜捕的名单中。于是他把筑藏起来,改变了姓名和容貌,换上奴隶的衣服,给别人当酒保,在宋这个地方隐藏了很久。

主人的堂上常常有些宾客,酒酣耳热之后,有人就会击筑。每当这时候,虽然已经很累,高渐离也会到堂下去听。高渐离是名满天下的击筑大师,普通人的演奏当然入不得他的法眼,有时候也就忍不住会悄悄提出些批评,指出其不足之处。当然,这种批评只是在私下说说。有人把高渐离说的话告诉了主人,说那个下人还很懂音乐。主人有点惊讶,就让高渐离上堂来表演一下。秦始皇雕像筑

高渐离走上堂去,看到客人使用的筑并不是上品,他也不管,就随手演奏了几曲。客人都很惊讶,纷纷赞扬他,认为他的演奏很不错。

高渐离觉得老是这样躲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就跑回自己的住处,换上当年演出时穿的衣裳,又小心翼翼地拿出珍藏的筑。当他来到堂前的时候,大家都惊呆了。当知道他就是当年名满天下的击筑名手高渐离的时候,都纷纷站起来和他见礼,尊他为上宾。高渐离放好筑,为大家演奏了几曲,大家都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宋子城的人就轮流请他去做客。

这件事被秦始皇知道了,因为筑是秦国最重要、也是最受大家喜爱的一种乐器,秦始皇也很喜欢,他就派人去把高渐离接到皇宫中来。

有认识高渐离的告诉秦始皇,这个人就是荆轲的同党高渐离,是朝廷通缉的要犯,当年就是他在易水边为荆轲击筑送行,应该把他抓起来。

秦始皇对一个小小的琴师倒没有放在心上,更何况高渐离的筑击得确实太美了,他不忍杀掉他,就熏瞎了高渐离的眼睛,然后把他留在身边,做了一名宫廷乐师。

民工们的创造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天下纷争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强大帝国。为了巩固统治地位,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骚扰,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

早在公元前七八世纪,各国为了自身的安全,都纷纷开始修建长城,尤其是北方的燕、赵、魏等国,为防止北方匈奴的侵扰,都修建了规模不小的长城。秦始皇下令将这些长城连接为一个整体,同时向西向东扩建,最终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秦国为了修筑长城,前后用了三十多万民工,历时五年。在没有现代建筑工具的情况下,全靠人力,其劳动强度是可想而知的,有许多人,就死在修筑长城的工地。“建安七子”中的陈琳在《饮马长城窟行》诗中说: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阮

这些民工远离家乡和亲人,望着苍莽北地高高的秋月,和着血泪,唱着忧伤的歌曲。今天,我们还能看到秦代留传下来的唯一一首民歌《长城谣》: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就是在这首民歌的基础上创作的。

在那样的环境中,是没有乐器伴奏的。民工们想起了弦鼗。弦鼗是一种鼓,这种鼓有一个长长的柄,在鼓身的两旁有两条绳,上面系着珠子,它的使用方法是转动长柄,让两边的珠子敲击鼓面发出声响。它其实就是放大了的小孩玩的“巴浪鼓”。

民工们把鼓调过来,以鼓面为音箱,在鼓柄上安上琴弦,就制成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抱在怀中演奏的弹弦乐器——弦鼗。它的样子,和现在的三弦非常相似。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中国乐器中的弹弦乐器,除了从西域传入的曲项琵琶和后来一些少数民族使用的冬不拉、热瓦甫、都他尔以外,其他的如三弦、阮、月琴、秦琴等,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成的。

这是长城民工们对中国音乐的伟大贡献。

筝的传说

筝是战国后期出现在秦地的乐器。它的音色很美,带有哀怨的色彩,所以有人称之为“秦筝”或“哀筝”。它是俗乐系统的乐器,在先秦雅乐中使用较少。

筝是怎样来的呢?

春秋战国时期的弹弦乐器,最重要的是琴和瑟。琴只有七弦,而瑟据说多至五十弦,所以直到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在《锦瑟》诗一开头就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其实,先秦时期的瑟,只有二十五弦甚至更少。

据说战国时秦地有两姊妹,都喜欢鼓瑟,但家里只有一张二十五弦瑟,她们只能轮流弹奏。有一天,她们都想鼓瑟了,你争我夺,互不相让,结果,把瑟弄成了两半,一半有十三弦,一半有十二弦。姐妹二人就各自弹自己手中的一半。后来,就在这个基础上制成了十三弦或十二弦的新的弹弦乐器。它们的声音比瑟要高一些,演奏手法也要丰富得多。大家都争相仿效,使它成为秦地的代表乐器。

这个新乐器应该叫什么名字呢?

据说这两姊妹的故事让秦王知道了,他感到很有趣,就说,既然是她们“争”出来的,就叫它“筝”吧。

其实,筝的得名,是因为它的声音“筝、筝”的,《释名》就说:“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所以,人们就把它叫作“筝”了。

四面楚歌

秦亡以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天下,开始了长达五年多的战争。最后,刘邦把项羽围困在垓下。

项羽的部队损失惨重,而且粮食也快吃完了,但是,西楚霸王的威名还在,能征惯战的楚军如果作困兽之斗,胜负也很难预料。退一步说,即使取得胜利,这一仗打下来,刘邦的汉军损失也会很大。

韩信就向刘邦献计,让战士们在阵前唱楚地的民歌,引起项羽军的乡思,涣散他们的斗志。刘邦采纳了韩信的建议。

被围困的项羽突然听到四周都是楚歌的声音,吓了一大跳。因为项羽是楚地人,他们家世代都是楚国的大将,起义的时候,也是打出的楚字大旗,可以说,楚地是项羽的根据地。当他听到四面楚歌的时候,就说:“难道刘邦已经占领了楚地了吗?怎么他的部队中一下子多了这么多楚人?”项羽的部下也听到了,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他们许多人的家都在楚地,担心家人的安全,军心动摇,士兵开始逃亡,就连长期跟随项羽的大将季布和钟离昧都悄悄逃跑了。

项羽知道大势已去,失败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唱起了悲凉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最后,这位失败的英雄,在乌江边自刎,结束了他悲壮的一生。

汉高祖与《大风歌》

公元前206年,刘邦终于登上皇帝的宝座,建立了大汉帝国。

刘邦得以战胜项羽,是依靠许多支军队的协同作战。这些军队,有的是他的盟军,本无统属关系;有的虽然原是他的部属,但由于在战争中实力迅速增强,已成尾大不掉之势。项羽失败后,如果这些军队联合起来反对他,他是无法应付的。因此,在登上帝位的同时,他不得不把几支主要军队的首领封为王,让他们各自统治一片相当大的地区,然后再以各个击破的策略,把他们陆续消灭。

高祖十二年(前196),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英布本来是项羽手下的第一勇将,由于其英勇善战,军势甚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并很快击败了英布。

在得胜还朝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

刘邦本是沛县的一个小小的亭长,而且还是家乡有名的无赖。现在,却已经是大汉天子,所以这次回家,排场很大。他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招来,共同欢饮十数日。又把沛中的儿童找来一百二十个,教他们唱歌。

高祖逐个消灭了与他作对的人,这些人大多是他手下的能臣猛将,而他最重要的谋臣张良也在战胜项羽后功成身退,离开了他。就在这一年的正月,韩信也被吕后杀死。在巩固了政权的同时,刘邦又感到人才凋零,甚至无人可用的悲哀。

有一天酒酣之后,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了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高祖还慷慨起舞,歌毕,流下了感慨的眼泪。

这首歌,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句歌词,但因为包含了一代帝王的真实感慨,风格慷慨悲凉,成为古代诗歌中的名作。

楚歌楚舞

汉高祖刘邦和他手下的重要文臣武将大多数都是楚地人,所以在灭了强秦,建立了大汉王朝以后,楚歌楚舞非常受欢迎。

刘邦有一个妃子戚夫人,人长得很漂亮,又能歌善舞,高祖非常宠爱她。《西京杂记》记载说,戚夫人善鼓瑟击筑,高祖常常和她一起鼓瑟唱歌。她善跳“翘袖折腰之舞”,唱《出塞》《入塞》《望归》。宫女数百人都学习这些歌舞,后宫中经常高歌,歌声响彻云霄。

戚夫人为高祖生了个儿子,名叫如意。高祖因为宠幸戚夫人,就渐渐冷落了结发妻子吕后。

吕后的儿子名叫刘盈,就是后来的汉惠帝。他被立为太子,但刘邦觉得他太善良,不像自己。戚夫人乘机对刘邦说,希望能立如意为太子,刘邦也有这个意思,不过没有实施而已。

吕后是一个很有心计又心肠毒辣的人,她知道自己年老色衰,就没有去和戚夫人争宠,而是在朝中培育自己的亲信力量。她又采用张良的建议,请德高望重的“商山四皓”为太子辅佐。她的羽翼丰满之后,戚夫人感到了危机,而刘邦也已经无力改变现状了。所以,当戚夫人在刘邦面前哭泣的时候,刘邦只能对她说:“你为我楚舞,我为你楚歌。”

刘邦唱的歌是:“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以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汉画像石《乐舞图》

歌中把吕后和太子刘盈比作高飞千里的鸿鹄,当它的羽翼丰满之后,可以横绝四海,就是有弓箭(矰缴),也奈何它不得了。

听了高祖的歌,戚夫人只能唏嘘不已了。

刘邦死了以后,惠帝刘盈即位,吕后就把戚夫人打入冷宫,让戚夫人没日没夜地捣米。戚夫人一边捣米一边流着泪唱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相伍!相离三千里,谁当使告汝!

戚夫人还指望儿子来救她,其实,赵王如意不过是一个小娃娃而已。

吕后听说之后,干脆把如意杀了。

她又把戚夫人的手足砍掉,把她的双眼刺瞎、两耳刺聋,还给她饮了哑药,让她说不出话来,然后把她装在一个坛子里,放在厕所,称作“人彘”。上演了一出宫廷争斗的旷古未闻的人间悲剧。

凤求凰

虽然已经写出了震烁古今的《子虚赋》,也算是名满天下了,而且在汉文帝时也到过长安,做过武骑常侍,但是,却并未受到朝廷的重用,西汉大才子司马相如显得有些落寞,便辞官回到家乡成都。

有一次,他应时任临邛(今四川邛崃)县令王吉的邀请,来到临邛作客。

汉代的临邛,由于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出产盐、铁,又是最早使用“火井”(天然气)的地方,所以经济发达,市肆繁荣。这里有一个叫卓王孙的人,靠盐、铁发了大财,成为当时全国的首富,据《华阳国志》记载,他家里有“家僮千数”。明·杜堇《听琴图》

有一天,他宴请县令王吉,也顺便邀请了司马相如。

卓王孙有一个女儿,名叫卓文君,不仅长得非常漂亮,而且知书达理,尤其喜爱音乐。因为死了丈夫,所以守寡在家。她听说父亲要宴客,而且宴请的是大才子司马相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她是读过的,深深被他的才学所折服。现在司马相如就要来家做客,她就来到前厅,悄悄躲在帷幕后偷看。

眼前的司马相如虽然是一介寒士,但是一表人才,风流倜傥,宛如玉树临风。文君不觉怦然心动。

司马相如也看见了帷幕后面的卓文君,惊为天人,没有想到临邛小县,居然还有这样的美女,不由动了爱慕之情。

但是,毕竟男女有别,怎样才能向文君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呢?

司马相如不仅是一位大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大音乐家,弹得一手好琴。于是,他索要了一张古琴,弹唱了一首《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冰雪聪明的卓文君听出了司马相如歌中的爱意,她也深深地被司马相如的人品和才气所吸引,但是她知道,势利的父亲是不会将她许配给贫穷的司马相如的。于是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晚上,司马相如想着卓文君,不知道她是不是懂得自己歌中的意思,是不是能接受自己的爱慕之情。忽然,他听到一阵轻轻的敲门声。他打开门一看,门外站着的是卓文君。

两个相爱的人连夜逃到了成都,结为夫妇,成就了一段中国文学史和音乐史上的千秋佳话。

协律都尉李延年

从周代开始,国家就有专门管理音乐的机构,它的任务是整理和创作音乐作品、培训演员、负责为朝廷和贵族的各种表演。

它还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派人到全国各地采集民歌,经过整理改编,为雅俗音乐提供新鲜血液。著名的《诗经》中最美的“国风”,就是这样采集来的民歌。

从春秋战国一直到西汉初年,战争频仍,经济凋敝,采诗的工作也就停止了。一直到汉武帝时期,经过汉初的无为而治,经济已经非常繁荣,国家富庶了,汉武帝也就开始了文化的建设。他加强了乐府的管理工作,开始了大汉的音乐建设。

这是一个非常专业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个专家来负责。派谁来担任这个工作呢?汉武帝想起了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李延年。

李延年出生在一个演艺之家,在当时,社会地位是非常低的。他又因为犯法受了腐刑,在宫中养狗。他的音乐修养非常高,歌也唱得很好,因此,他被平阳公主推荐给汉武帝。有一次,他在汉武帝面前唱了一首《北方有佳人》: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汉武帝问:“世上真有这样的女子吗?”平阳公主说:“李延年的妹妹就是这样的佳人。”汉武帝召见李延年的妹妹,果然是一位非常美貌的女子,而且舞也跳得非常好。汉武帝很喜欢,就封她为李夫人,非常宠爱。

在挑选主持乐府工作人选的时候,汉武帝想到了李延年,于是任命他为协律都尉,领导乐府。并让司马相如这样的大文学家、音乐家协助他。

李延年在音乐上的造诣确实很高,他除了歌唱得好,还会作曲,制作新声。博望侯张骞通西域,带回来一批胡乐,可惜只剩下《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就据此写成了二十八首新的曲调,被采用为军乐。他又为汉武帝作《郊祀歌》十九首,用于皇家祭祀。

李延年领导乐府以后,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就是恢复了采诗的工作。每年开春时分,当大家从温暖的家里出来,开始田间耕作的时候,乐府就派出许多“行人”,到全国各地去采集民歌。《汉书·礼乐志》说:“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什么是“采诗夜诵”呢?

采集来的民歌,肯定是良莠不分的,其中有一些糟粕,所以要让工作人员在夜晚诵读它们,把其中的糟粕去掉。这就是“采诗夜诵”。

可惜西汉乐府的诗歌没有留传下来,我们今天看到的非常优秀的汉乐府民歌,都是东汉乐府采集整理的。

《箜篌引》的故事

霍里子高是个名叫朝鲜津的地方的戍卒,他的妻子名叫丽玉。他们的工作是用渡船把来往的人渡过河去。有一天早上,子高起来以后,就到河边去撑船。

过了一会儿,他看见一个喝醉了酒的白发之人,披散着头发,手里还提着酒壶,他不坐船过河,而是自己走下河去了。这时,从路上追来一个妇人,她是这个醉酒的白发人的妻子,想拉住丈夫,不让他涉水过河。但是丈夫挣脱以后,仍然向河中走去。

河水很深,水流也很湍急,还没有走到河中心,他就被激流卷走了。弹箜篌

他的妻子眼看着丈夫被河水卷走,就坐在河边,边弹箜篌,边唱了一首歌: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

歌声非常悲伤。唱完以后,她就纵身跳入河中,也被滚滚的河水卷走了。

霍里子高回到家中,把这件事讲给丽玉听,丽玉也很伤心,她也弹起箜篌,唱起了那个妇人唱的歌,声音悲哀,听到的人都流下同情的眼泪。丽玉又把这首歌教给邻家的女伴,也很喜欢唱歌的丽容。

这首歌留传了下来,还被收入乐府之中,就叫《箜篌引》。

焦尾琴与柯亭笛

蔡邕像

东汉末年,出了一位了不起的大史学家、大文学家、大书法家、大音乐家,他就是蔡文姬的父亲蔡邕。

蔡邕字伯喈,说起他在史学、文学、书法、音乐上的造诣,不仅在汉代,就是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琴弹得非常好,笛吹得非常好,还能作曲,流传至今的琴曲《蔡氏五弄》——《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就是他作的。

蔡邕在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蔡邕为人正直,性格耿直诚实,他敢于对灵帝直言相谏,得罪了灵帝和宦官,蔡邕自知随时有被加害的危险,于是就打点行李,从水路逃出了京城,远远地来到吴地,隐居了起来。

在隐居吴地的那些日子里,蔡邕常常抚琴,借用琴声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反遭迫害的悲愤和感叹前途渺茫的怅惘。

有一天,蔡邕坐在房里抚琴长叹,女房东在隔壁的灶间烧火做饭,她将木柴塞进灶膛里,火星乱蹦,木柴被烧得“噼里啪啦”地响。

蔡邕听到隔壁传来一阵清脆的爆裂声,不由得心中一惊,竖起耳朵细细听了一下,大叫一声“不好”,跳起来就往灶间跑。来到炉火边,蔡邕也顾不得火势灼人,伸手就将那块刚塞进灶膛当柴烧的桐木拽了出来,大声喊道:“快别烧了,别烧了,这可是一块制琴的难得一见的好材料啊!”

这块桐木果然是难得一见的良材,只可惜尾部的木头已经烧焦了。蔡邕用它精心制作了一张古琴,声音精美绝伦,成为古代一张名琴。因为琴尾的木头烧焦了,所以后人就叫它“焦尾琴”。

蔡邕后来被王允杀害,焦尾琴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据说齐明帝在位时,曾取出焦尾琴请古琴高手王仲雄弹奏。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天,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后传至南唐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手中,后又赠与大周后。李煜死后归宋室所有。据传,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收藏过蔡邕制造的焦尾琴。

和这个故事相类的,还有“柯亭笛”的传说。

蔡邕在浙江会稽避难的时候,曾经住在一个名叫柯亭的地方。柯亭的住房用竹竿做屋椽子,十分别致。一天饭后,蔡邕在屋檐下散步,观赏新居,发现东间第十六根竹椽与众不同,当即把这根竹子换下来,做成笛子,音色果然十分美妙,这支笛子也就被叫作“柯亭笛”。据说此笛后来在东晋时的吹笛高手桓伊手中,他常常用它来演奏。汉·蔡邕《熹平石经》

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在父亲的精心培养下,在文学和艺术上都达到很高的境界,成为举世闻名的才女。但是,自古红颜薄命,蔡文姬的一生非常不幸。

公元192年,蔡文姬嫁给了河东卫仲道。不久,她父亲在长安遇害。接着,母亲也死了。就在父母死后的第二年,文姬的丈夫又逝世了。她一下子失去了世上的所有亲人,变得孤苦伶仃。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匈奴乘机到内地大肆抢掠,蔡文姬也和许多难民一起,被匈奴人俘虏,带回了草原。

也许是蔡文姬出众的容貌、气质和才学,她没有被当做奴隶,而被位高权重的左贤王娶为王妃。所幸的是她和左贤王十分恩爱,并且生下了一对可爱的儿女。金·张瑀《文姬归汉图》

十二年以后,曹操统一了北方,他曾经接受过蔡邕的教诲,听说他的女儿还陷在匈奴,就派人用重金赎回文姬。当时曹操的势力很大,匈奴不敢得罪他,只好放文姬归汉,但是,不让她带走儿子和女儿。

蔡文姬又一次经历了人生的悲剧。她希望回到日夜思念的故乡,但又舍不得深爱自己的丈夫和可爱的儿女。于是,她写下了千古流传的著名骚体长诗《胡笳十八拍》。

在诗中,她叙述了自己这十二年的边地生活,表现了她能够重回故乡的喜悦,但也表达了她与儿女分别,永无相见之期的哀痛。“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胡儿号兮谁得知”,“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一位与儿女分别的母亲的悲痛。她问天,天不语;问地,地无言;问神,神不答: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心转愁。

这首诗,不知感动了多少后人。后来,根据《胡笳十八拍》,写成了琴曲《大胡笳》和《小胡笳》。唐代著名琴家董庭兰,就以善弹《大胡笳》而闻名天下。

曹操杀歌姬

曹操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又是建安时期最伟大的诗人、文学家。他还非常喜欢歌舞音乐,他的诗歌,都会用于乐府演唱。

他在消灭了袁绍、袁术,基本平定北方以后,在邺城(今河北彰县)筑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座台。其中最有名的,是铜雀台。台高十丈,上有殿宇百余间。曹操在上面广置歌姬,平时就常常在台上休息娱乐。

曹操手下有一个歌姬,声音非常美妙。但是此女性格恶劣,脾气很不好,常常让曹操不能忍受。曹操有好几次想杀了她,但她的歌唱得太好了,曹操爱惜她的才华,舍不得杀死她。

但她的脾气确实让人难以接受,后来曹操想了一个办法,他私下选了一百个善于歌唱的女子进行训练。终于,有一个女子学成了,歌声甚至超过了那个脾气不好的歌姬。于是,曹操马上就把那个歌姬杀掉了。

琴音一曲《广陵散》

《广陵散》是一首著名的琴曲,是十大古琴曲之一。它一共有四十五个乐段,描写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聂政为父报仇的故事: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误了日期,被韩王杀害。聂政听说韩王喜欢听琴,就想扮作琴师接近韩王。在山里,他跟老师学了十年琴。为了通过关卡不让人认出,他用漆涂脸颊,用石头砸掉牙齿;为了改变声音,他吞火炭把嗓子弄哑。一天,他在京城门楼下弹琴,“观者如堵,马牛止听”,韩国人都被他琴艺征服了。韩王得知有这样一位弹琴高手,就派人把他带进宫里献艺。进宫时,聂政把匕首藏在琴腹。在韩王沉醉在琴声中的时候,聂政突然拔出匕首,把韩王刺死。然后他自刎而死。

这是记在蔡邕《琴操》中的故事,与史书记载的聂政的事有些出入。《广陵散》描写的就是这个故事。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的嵇康,不仅是著名的诗人,而且是著名的音乐家、音乐理论家,他善鼓琴,尤其善弹《广陵散》。嵇康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足见其影响之大、成就之高。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据说有一天晚上,嵇康在华阳亭弹琴,遇到一个善弹琴的鬼魂,教他弹了《广陵散》,比嵇康原来学习的美得多。但他给嵇康提了一个条件,不得将此曲教给别人。这个传说,被记在《晋书·嵇康传》中。

由于他同情曹魏集团而采取同司马氏集团不合作的态度,所以最终被司马氏集团杀害。临刑前,太学的三千学生集体请愿,请赦免嵇康,让他做他们的老师。但这个请求没有被批准。

临刑的时候,他提出最后的一个要求,就是给他一张琴,让他再弹奏一次《广陵散》。

琴拿来了,嵇康神色不变,完整地弹奏了一遍《广陵散》,然后说:“当初袁孝尼想跟我学《广陵散》,吾一直没有答应,《广陵散》于今绝矣!”《广陵散》的曲谱至今犹存,只是嵇康打的谱和弹法没有留传下来。

阮咸琵琶

唐武则天时,有人从一个西晋古墓中挖出一件乐器。这件乐器是铜制的,圆圆的音箱,有一个不长的柄,有人说,这和西晋时阮咸使用的乐器一样,所以就把它叫作阮咸。

阮咸是阮籍的侄子,也是“竹林七贤”之一。他的性格也很狂放。当时的风俗,每年七月七日,家家户户都要把衣服拿出来晒,这也就成了有钱人家斗富的机会。就在家家都把绫罗绸缎拿出来炫耀的时候,阮咸却把一条破裤子挂出来晒。阮咸

他蔑视礼法,请族人喝酒,大家先用手掬着酒喝,后来干脆把头伸到酒缸中喝,弄得满头满脸都是酒。后来,一群猪也跑来了,也把头伸进酒缸喝酒,阮咸就和猪一起喝。

其实阮咸是很著名的诗人,琴也弹得很好。他弹的琴,就是秦代的弦鼗,把柄制短一点而成的。这种乐器,因为阮咸而得名,就是现在民族乐器中很重要的阮。

《梅花三弄》

王徽之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他不仅字写得好,琴也弹得很好。

有一次,王徽之应召赴东晋的都城建康,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坐车从岸上经过,王徽之和桓伊并不相识。船上的一个门客告诉他:“这个人就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

王徽之便命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此时已是高官贵胄,但他也久闻王徽之的大名,问明对方是王徽之,什么话都没有说,下车坐在胡床上,拿出随身携带的柯亭笛,吹了一曲《梅花三弄》,曲调优美,技巧高超,真有穿云裂石的感觉。元·王冕《墨梅图》

吹完以后,桓伊收好笛子,上车离去,自始至终,两人一句话都没有说。晋人之旷达不拘礼节、磊落不着形迹,由此事可见一斑。

桓伊是武将,“淝水之战”中,与谢玄、谢石一起带八万兵打败了前秦苻坚号称百万的部队,被封为右军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他善唱挽歌,吹笛为江左第一。

据说有一年冬天,桓伊在衡阳云锦庵小住,有一个清晨,他推开窗户,看见窗外白雪覆盖的园中,几树红梅含苞欲放,他非常高兴,乘兴写下了一段笛曲。

几天后的一个清晨,雪后初晴,他推窗望见梅花已经开放,他即景生情,又谱写了一段乐曲。

初春,又是一场大雪,寺中梅花竟然二度绽放,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桓伊情不自禁,再谱成一段乐曲。他把这三段乐曲合在一起,就是著名的《梅花三弄》(又叫《梅花三调》)。

桓伊逝世后,《梅花三调》广为流传。至唐代著名琴师颜师古,将《梅花三调》改为同名琴曲;明代朱权将《梅花三调》列入《神奇秘谱》辑中,并改曲名为《梅花三弄》。

桓伊歌谏晋武帝

桓伊不仅善吹笛,还善弹筝,而且,他还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

谢安是东晋最著名的大臣,忠心为国,在“淝水之战”中指挥若定,挽救了风雨飘摇中的东晋王朝。他的女婿王国宝是个小人,谢安一直压制着他,不让他作恶。晋武帝晚年好酒色,王国宝得势,和一班小人在武帝面前说谢安的坏话,武帝渐渐对谢安猜忌起来。

有一次,武帝招桓伊饮宴,谢安也在座。武帝知道桓伊的笛子吹得好,就让他当众表演。桓伊很平静地拿起笛子,吹了一曲。然后,他把笛子放下,对武帝说:“我弹筝的水平不及吹笛,但和着曲调为歌伴奏还是可以的。请让我弹筝唱歌,另外请一个人来吹笛。”

武帝就让善吹笛的宫伎吹笛。桓伊又说:“皇宫中的乐工可能与我不协调,我有一个家奴,会吹笛,还与我能相和。”武帝就答应把那个家奴召来。

家奴吹笛,桓伊边弹筝边唱歌。歌词是这样的: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旦佐文武,金滕功不刊。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

诗中的周旦,即周公旦,他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辅佐文王和武王,打败了商纣王,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周武王死后,他又辅佐侄儿周成王。后来管叔和蔡叔在成王面前说周公的坏话,说他将不利于成王,成王渐渐相信了他们。诗中所说的“二叔反流言”就是说的这件事。

周武王战胜商朝以后的第二年得了重病,周公向先祖祷告,愿意代替武王去死。这篇祷告的册书被收藏在金属捆束着的柜子即“金滕”里。后来一次偶然的天灾,成王打开了金滕,看到了周公愿意代武王死的册书,非常惭愧,才明白了周公的忠心。桓伊在这里用这个典故提醒晋武帝,谢安是周公一样的忠臣。

谢安听到这里,再也坐不住了,他流下了眼泪,从座位上走上前去,拉着桓伊的手说:“你真是不一般呀!”

晋武帝听到这里,也感到非常惭愧。

桓伊还善唱挽歌,据《晋书·袁乔传》载,“羊昙首善唱乐,桓伊能挽歌,及山松(袁乔之孙)《行路难》继之,时人谓之三绝”。

不为王侯伶人的戴逵

戴逵(?—396)东晋琴家、艺术家,字安道。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居会稽剡县(今浙江绍兴附近)。

晋代有个名叫王徽之的人,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任性放达,弃官东归,居住在山阴。一天夜晚,他一觉睡醒,推开窗户,见大雪已停,一轮皓月当空,大地一片白色。他再无睡意,于是便叫家人备酒,自酌自饮起来。他吟咏左思的《招隐》诗:“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白雪停阴冈,丹葩曜阳林。”忽然他想一位住在剡县的好友。于是他马上叫家人备船,兴致勃勃地向剡县划去。天亮的时候,来到了好友的家门口。但这时,昨晚想见好友的兴致却没有了,他就叫家人把船划回去。家人问他:“你怎么到人家门口又不进去了呢?”他回答说:“我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又为什么一定要相见呢?”

王徽之要访问的这位好友就是戴逵。

据《晋书》记载:“逵能鼓琴,工书画,其余巧艺靡不毕综。”

戴逵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他画人物和山水极妙,十多岁的时候,就为当时最有名的寺院瓦棺寺画画。但是,他的成就和贡献,更大的却是雕塑。

晋孝武帝中叶,会稽山阴灵宝寺慕名求戴逵为之刻一尊一丈六尺高的无量寿佛木像。佛像刻制完成后,观者无不称妙。可戴逵左看右看,总觉得这尊像的神态过于死板,情感表现得不够充分,缺乏一种对人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他逐一向众人请教,但大家都说恭维话,不提具体修改意见。戴逵想,看来人们怕我面子过不去,不愿说真话。于是他就躲到屏风之后,把参观者对于佛像的各种议论记录下来。如有的说,这佛像上额太窄;有的说,这尊佛的两眼太小;还有的说,这尊佛的耳朵应下垂,以显现出大度风范的样子……诸如此类,戴逵都一一记在心里,反复琢磨,然后反复修改,前后经过了三年时间,终于塑成一尊符合佛经教义、体现民族风格、深受观众赞叹的完美佛像。戴逵此像一出,世人争相仿效,并把外来佛像的形体修改定格为宽额、浓眉、长眼、垂耳、笑脸、大肚的公认形象,这可以说是戴逵对佛教在中国传播所做的一大贡献。元·张渥《雪夜访戴图》

戴逵还是当时有名的琴家。武陵王司马晞听说戴逵擅鼓琴,一次,请他到王府演奏。戴逵素来厌恶司马晞的为人,不愿前往,司马晞就派了戴逵的一个朋友再次请他,并附上厚礼。戴逵深觉受侮,取出心爱的琴,当着朋友的面摔得粉碎,并大声说道:“我戴安道非王门艺人,休得再来纠缠。”朋友面带惭色,带着礼品灰溜溜地走了。

在他的教育下,他的儿子戴勃、戴颙都成为有名的画家,而且都以琴名世。

老妪吹

北魏的河间王元琛非常富有,他经常与高阳王元雍比阔,修造的文柏堂,形制就像皇宫内的徽音殿,又以玉砌井,用黄金做提水罐,用五色丝绦做井绳。

他有家妓三百人,都是绝色的美女。有一个婢女叫朝云,擅长吹箎,能演奏《团扇歌》《陇上声》。

箎是古代的一种竹制的横吹乐器,样子很像今天横吹的笛,有八孔,在先秦时期是重要的吹奏乐器,后来渐渐用得少了。

后来,元琛被派往秦州做刺史。羌族各部落纷纷向北方边境外叛逃,元琛多次派兵去征讨,都没有成功。于是,元琛让朝云装扮成贫苦妇人模样,边吹箎,边行乞。她吹的全是羌地的民歌。羌族人听到箎声,都伤心流泪,说:“我们为什么要抛弃了家乡,在山谷里做流寇呢?”于是,都纷纷归顺投降。后来在秦州百姓中流传着这样的话:“快马健儿,不如老妇吹箎。”

田僧超吹笳

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叫田僧超的人,善于吹笳,能够吹奏《壮士歌》《项羽吟》,博得征西将军崔延伯特别的青睐。

正光末年,高平县陷落于贼军之手,到处可见凶狠的官吏。贼军的部将万俟丑奴在泾州、岐州一带抢劫作恶,朝廷为此忧虑不安。于是皇帝诏令崔延伯统领步兵和骑兵万人,征讨万俟丑奴。

崔延伯的部队从洛阳城西的张方桥出发,张方桥也就是汉代夕阳亭。当时公卿大臣在这里为崔延伯饯行,车马排列成行,崔延伯头戴高冠,手持长剑,威武雄壮地走在前面,田僧超在后面吹奏着壮士曲,听到此曲的人,怯懦的人有了勇气,勇士更想奋臂出击。

崔延伯的胆略出众,威名早已为世人所知,他为国效力达二十多年,攻城则没有一个城池能够保全,交战则没有一个敌阵不被击溃。因此,朝廷尽心尽意送他出征。

每当对敌作战时,崔延伯常常让田僧超吹奏壮士之曲,身着甲冑的士兵无不受到鼓舞,踊跃作战。崔延伯单人匹马闯入敌阵,旁若无人,他的武勇冠绝三军,赫赫威名使边塞胡人震慑。在两年内,传来的捷报一个接着一个。

后来,万俟丑奴招募了一位射箭能手,把田僧超射死了,这使崔延伯悲伤痛惜。崔延伯身边的人都说,古代伯牙失去钟子期的悲痛,也不能超过他失去田僧超的悲痛。

后来崔延伯被流矢射中而阵亡,五万人的部队顿时溃不成军。

梵呗

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随着佛教的兴盛,佛教音乐也得以在中国流行。

佛教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歌咏赞叹,以颂诸佛菩萨,以及宣传教义经文,都可依一定曲调歌唱,称为“梵呗”。梁释慧皎《高僧传》卷十五《经师篇·论》说:“天竺(即印度)风俗,凡是歌咏佛法都称为呗。传到中国以后,咏经被称为转读,歌唱赞颂被称为梵呗。在天竺,凡是赞呗都要伴以管弦歌唱,中国佛教与天竺不同,应该使声音和音乐更美妙。”

这种传自西域的“梵呗”,与中国的歌谣一样,也是一种配合金石管弦的歌唱形式。《高僧传·经师篇·论》又说,虽然中国和印度赞呗的方式不同,但都以合于音律,和唱歌是一样的,只不过用管弦伴奏的歌叫作乐,用管弦伴奏的经赞叫作(梵)呗。也就是说“乐”和“呗”仅仅是歌唱的内容不同而已。

由于梵文和汉语的差异,直接用天竺传来的佛曲演唱汉译的偈颂,会产生“声繁而倡促”,即曲调长而曲折,文字少,又是一字一音而难与相配的毛病。这种原因,造成了佛教音乐与中国音乐的交融。中国僧人在歌唱汉译的经文偈赞时,在天竺佛曲的基础上融入了大量中国民间音乐,这种新的佛曲演唱形式,被附会到曹植身上,称为“鱼山梵唱”。

公元229年,曹植被封为东阿王,在封地潜心著作,研读佛经。距古东阿城约三十里处有一座山,叫吾山,又名鱼山,曹植写作读书之余,常去山上游览。据说他在游鱼山的时候,忽听到空中有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心,他专心听了很久,回去以后,就模仿听到的声音,写成了《太子颂》等梵呗。后来,人们就把梵呗也称作“鱼山梵唱”。敦煌二百二十窟初唐《东方药师净土变》中的歌舞伴奏乐队(摹本)

佛教音乐不止是诵读佛经,也包括对佛本生故事的搬演,对佛菩萨的赞颂和对佛教经义的宣讲。

再如景明寺,这种佛曲呗赞,在寺院大量搬演,以吸引听众,乃至“梵唱屠音,连檐接响”。

比如景乐寺,每到做重大法事的时候,就一定有盛大的女乐表演,歌声绕梁,丝管嘹亮。

再如景明寺,做法事的时候,“金花映日,宝盖浮云,幡幢若林,香烟似雾”。梵乐法音,惊天动地。

佛教音乐的传入,不仅为中国的民族音乐注入了新鲜血液,影响到隋唐以后“变文”、“宝卷”等说唱艺术的形成,而且对中国音韵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而四声音韵的发展,又对后代的歌曲的词曲创作和演唱影响极大,它直接影响到唐宋近体诗和词的形成,影响到元、明、清南北曲唱论的发展。

歌场与踏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遇到逢年过节等活动,大家都要聚集在一起,奏着乐,敲着鼓,边跳边唱。这种以脚顿地的民间歌舞,被称作“踏歌”。在民间,这种歌舞之风很盛,甚至有专门供大家歌舞娱乐的“歌场”。《岳阳风土记》(《古今图书集成·乐律典》引)说:荆、楚民俗,岁时集会,或祷祠,多击鼓,令男女踏歌,谓之歌场。

这种踏歌形式,在南北朝时十分盛行。《西曲歌》中有《江陵乐》四首,前三首说:不复蹋踶人,踶地地欲穿。盆隘欢绳断,蹋坏绛罗裙。不复出场戏,踶场生春草。试作两三回,蹋场方就好。阳春二三月,相将蹋百草。逢人驻步看,扬声皆言好。

所描写的,就是荆、楚一带踏歌鼓舞的盛况。

这种民间的踏歌鼓舞形式,因其热烈欢快,有很大的参与性,也受到上流社会的喜爱。梁武帝《江南弄》说:众花杂色满上林,舒芳耀绿垂轻阴,连手躞蹀舞春心。舞春心,临岁腴,中人望,独踟蹰。黎孟德《踏歌图》“连手躞蹀舞春心”就是踏歌的形式。这种踏歌形式在北方一样盛行。《乐府诗集》卷七十三《杂曲歌辞》有《杨白花》,“解题”说,有一个叫杨华的人,长得很帅,北魏的胡太后看上了他,他害怕惹祸,就带族人跑到南方。胡太后很思念他,就写了一首《杨白花》的歌,让宫女们昼夜“连臂踏足歌之”。大概和现在一些少数民族跳锅庄有一点相似。《北史·尔朱荣传》还记载,尔朱荣酒酣耳热之后,就唱《树梨》《普梨》等虏歌,晚上回来,就和手下的人一起“连手踏地唱《回波乐》”。

大概还有一些歌舞的表演也是踏歌形式的。比如南北朝时非常流行的《采莲》。路德延《小儿》诗就说:“合调歌《杨柳》,齐声踏《采莲》。”

由于歌舞的盛行,对歌舞艺人的需求量很大,甚至出现专门培养艺人、家家户户学习乐舞的浙江德清县前溪村。由此也可以想见南北朝时期歌舞音乐的盛况。

《敕勒歌》

南北朝时期,北齐神武帝高欢本是东魏的权臣,后来,他的儿子高洋灭了东魏,建立了北齐,追封他为“神武帝”。他为人深沉,富于机谋。善用人,不问地位高低,唯才是举。治军严明,将士乐为效死。孝武帝想依靠据有关陇的宇文泰以消灭高欢,计划不成,于永熙三年(534)逃奔长安。高欢在洛阳立孝静帝元善见,是为东魏。535年,宇文泰杀孝武帝,立文帝元宝炬,是为西魏。东、西魏皇帝,实际是高欢、宇文泰分别操纵的傀儡。

此后,东、西魏之间进行了很多次大战。公元546年,东、西魏第五次大战——玉壁之战爆发。当年10月,年过五旬的高欢率大军十万围攻西魏位于汾河下游的重要据点玉壁(今山西稷山县)。玉壁守将是名将韦孝宽。

玉壁城中,兵士不过数千。高欢十万大军,昼夜攻城,一刻不停。攻了五十多天,高欢想尽办法,都未能破城,而且损失了七万人马。

久攻不下,又死了这么多人,高欢又急又气,终于病了。西魏人听说后,就让大军到处唱:“高欢鼠子,亲犯玉壁,剑弩一发,元凶自毙。”

高欢听到之后,怕影响士气,就勉强坐起来,把将士们召集在一起,让斛律金(东魏名将)演唱《敕勒歌》,他亲自和唱。

这首《敕勒歌》是用鲜卑语唱的,后来,被译成汉语,成为北朝乐府中的名篇。歌词是这样的: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苏祇婆的贡献

苏祇婆是北周至隋代著名的音乐家、琵琶演奏家。

公元6世纪中叶,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突厥非常强盛,在阿史那的领导下,建立了突厥汗国,控制着西域诸国。疆域最大时,东起辽海,西至里海,南至阿姆河南,北达贝加尔湖。当时突厥与北周王朝建立了非常密切的联系。北周武帝宇文邕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君主,非常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和睦相处。公元568年3月派使臣携重礼向突厥可汗求婚,请求娶精通乐舞、才貌双全的阿史那公主为皇后。

完婚之日,长安城张灯结彩,鼓乐喧天,作坊停工,商贾罢市,龟兹鼓乐响彻云霄,人们跳起《苏幕遮》舞,热闹非凡。许多附属国的王侯也赶来祝贺。北周武帝欣喜若狂,与新娘阿史那公主一起跳起了突厥舞。还有人用皮囊盛水向周围观众泼洒,以示庆祝。这次大规模的庆典,使长安人民大饱眼福,第一次领略了充满着大漠和草原气息的西域乐舞。

随阿史那公主一起到北周的随从中,有一位大音乐家,他就是苏祇婆。

苏祇婆家世代都是乐工,而苏祇婆是最出色的一位,他不仅是一位高明的琵琶演奏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音乐理论家。他到中土以后,对中原音乐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中国的弦乐器,在宋代以前基本上都是弹拨乐器,最早的弹弦乐器,如琴、瑟、筝、箜篌等,都是横放在桌上或架上演奏的。自秦代末年“弦鼗”出现以后,才逐渐演变为抱在怀中弹奏的三弦、阮咸一类的弹拨乐器。这些乐器,当时统称为琵琶。苏祇婆带来的琵琶,音箱是梨形,与今天的琵琶相似,在当时被称为五弦和曲项琵琶,统称胡琵琶。苏祇婆就是演奏胡琵琶的名手。胡琵琶在唐代很快受到大家的喜爱,成为唐代最受欢迎的乐器之一。

苏祇婆不仅演奏琵琶技艺超群,而且精通音律。他曾从父亲那里学习了西域所用的“五旦”“七调”等七种调式的理论,他把这种理论带到中原。当时的音乐家郑译曾从苏祇婆学习龟兹琵琶及龟兹乐调理论,创立了八十四调的理论。七调理论给予后世音乐全新的概念,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音乐体系的建立,促进了隋唐燕乐的蓬勃发展,对以后的宋词元曲乃至戏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祇婆对本民族的音乐也有极大的贡献。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在中亚地区特别是维吾尔人民居住生活的西域地区是影响最广泛的民间演唱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勤劳而充满创造精神的维吾尔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世界民族艺术史上也极为罕见。它从千千万万民间乐调、民间歌谣中汲取精华,用音乐、舞蹈、诗歌演唱等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的情操和理想。与维吾尔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同步发展的十二木卡姆音乐,已经深深地根植于维吾尔族人民的心中。今天,十二木卡姆终于走红全国及世界乐坛和舞坛。早在5世纪,苏祇婆就用图形谱的方式(吐火罗文符号),把属于十二木卡姆范畴的某些主要曲调记录下来,为十二木卡姆的保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