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中医养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3 06:00:00

点击下载

作者:刘荣奇

出版社:海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千古中医养生

千古中医养生试读:

序言

养生是中医特有的概念,是以延缓衰老、健康为目的,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的一系列综合性保健措施。数千年来,人们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创造和发明了种类繁多、功效各异的养生延年之术,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养生方法。

本书汇集了古代众多文献典籍中的养生精华,从起居、四时、调神、养性、饮食、气血、形体、脏腑、情志、导引、方药、房事、生育、劳逸、出游、养老等诸多方面入手,充分展现中医养生所主张的以预防为主,主动调整自我,避免外邪入侵的养生思想与方法,同时又为您简要地介绍了一些常见疾病的养生保健方法。

本书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古代中医的养生观念及行之有效的养生要诀,是一部非常难得的中医经典养生读物,为生活在现代生活中的人们提供了最为简单、实用、健康的养生指导。在编译过程中,编者对繁杂的古老医典进行整理,汲取精华,摒弃糟粕,力求全面展现中医深厚的养生文化理念,与您分享历代名家的养生心得。编译者把传统经典与当今时尚相融合,以代代相传的养生绝学大全,让您从亚健康中进行自我复原,从而维持生命的最佳状态。

中国古代养生之道,内容浩繁,许多论述散见于各种古籍文献,为方便读者阅读,本书不引用深奥难懂的原古文,而是用白话语录体例进行翻译阐述,力求精准,并以全新的图解手法,从科学性、可读性、生活化的视角,为您详细阐释古代传统养生精髓,让您了解中华养生的大智慧,轻松地掌握受益无穷的养生之术。

健康是金,长寿是福,中医养生的具体方法渗透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关系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长生不老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用中医养生促进健康,对每个人来说却是触手可及,而要用养生达到健康的目的,就必须遵循一定的养生原则。

希望这本代代相传的经典养生学精粹,让您领悟到更本真、更实用的养生方略,掌握健康,原离疾病!

第一 总要

长寿在于人为

能否长寿,完全在于个人的保养。仔细看看袁了凡的《立命篇》,便很清楚。现在人们总以为古人身体先天强盛,所以长寿者多,殊不知现在也有很多人是长寿的,只因大家各居一方,无法一一知道而已。

其他地方的人不说,就我亲眼见到的人中,李应麟活到114岁,徐正芳、胡若显年龄也都在百岁以上,其余活到八九十岁的人很多,不胜枚举。

由此可知,人要长寿也并不难,但能否长寿,全在于个人保养,并非完全取决于先天身体素质。即便是天生强壮之人,如果让他任意糟蹋身体,那么他也不能长寿。

一般而言,寻求长寿的方法大致有两点:一是内心仁慈宽厚,一是生活起居注意保养。这两点就像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清)石成金《传家宝》

强弱寿夭,人也

有怀疑的人问:“人最初没有什么两样,同受阴阳之气,抱持形体与精神意识为一体,靠饮食与呼吸维持生命的活力。但后来有愚也有智,有强也有弱,有长寿的也有短命的。这是人的原因,还是天的原因呢?”

解释的人说:“人的形体与智力在于天,而人的体质强弱与寿命则在于人。天道在于自然,男女交合在于自身的控制。胚胎时期得到充足的营养,生下来乳汁充足,生长发育时期饮食富有营养,壮年时节制声色,就会健康而长寿。如果胎儿时期营养不良,生下来乳汁不足,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不足,壮年时纵欲于声色,则身体虚弱而短命。如果从怀胎到生长过程中一直有充足的营养,再加上引导养生之术的修炼,寿命将不可估量。”《道机》上说:“人的寿命有长有短,并非生下来就命中注定的,而是由于对身体的保养不谨慎造成的。平时饮食过饱或过饥,过度地放纵嗜好与欲望,违背阴阳变化的规律,精神上不能安静纯一,以致精气耗尽,诱发各种疾病,所以难以长寿。”(南朝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

摄生之道,无逮于此

身体以安顺平和为根本,安顺平和则有赖于保养。根本既然稳固,疾病怎么会产生,夭折又怎么会出现呢?养生之道,没有超过这个原则的。

草木没有知觉,尚且需要依靠灌溉。何况人为万物的精灵,岂不有赖于保养的呢?然而保养的方法数以万计,简而言之,其根本的方法有三个:一养神,二守气,三防病。

忘掉情欲,戒除思虑,恬静无为,清净虚无,内外无所依恋。这样的话,则神不耗于内,心情不为外界迷惑,天真而无杂念,神自然安宁。这是养神。

使元气聚于中丹田,稳固回归天真的精气,三焦安定,耳、眼、鼻三对感官若无,感觉既已全无,浩然之气顺和,则气自然安宁。这是固守真气。

饮食适宜,温凉适度,外出时注意免遭八方病邪侵害,睡眠起床顺其自然,不能勉强,则身体自然平安无病。这是防病。(明)潘楫《医灯续焰·尊生十二鉴》

养生不崇尚怪端异说

养生之道虽然非常玄妙深奥,但并不崇尚怪端异说。儒、释、道三教,都是教导人们修身正心,立身行己,从而做到无所欠缺。

人是秉承了阴阳交媾的灵气才得以形成四肢百骸。富贵之人不懂得养的道理,不在乎食物养身之法;贫穷之人又迫切需要找到生存之道,又怎能体会到保养身体的道理?他们都认为道家的养生术是虚无难求的,把禅宗的养生学说视为怪诞不经。

人们大都纵身于七情六欲,为喜怒哀乐所主宰。时间久了,身体就会枯瘦,头发就会萎落,病痛便会随之而起,到了此时才开始寻找药物借以恢复精气、调理命脉,实在是可悲和愚蠢呀!只有懂得养身之术的人,才可以延年益寿。(明)高濂《遵生八笺》

道不在烦

彭祖说:“养生之道不在于方法多,只要能不为衣食而费心思,不使声色扰乱心神,不存有争强好胜之心,不患得患失,不考虑自身的荣辱,心神安静,形体不过度劳累,常做引导、吐纳,便可延年益寿。”(南朝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

古人养生法

世人若与人不合,办事不成,就怨天尤人,常受仇怒、嫉恨的困扰,无一刻能享受太平,这哪里能安身保命、顺应时事呢?心地诚实则面色温和,气息平和则言词委婉,也一定能够感动别人。

若别人不了解自己,不必急切地要求他人了解自己;别人与自己不合,不必急切地要求他能与自己相合。察觉别人耍奸使诈,不必说出来,这才有无限余味。

佛说:“苦乐逆顺,自有其中的道理。”富贵的人按富贵的方式行事,贫贱的人按贫贱的方式行事,在患难中按患难的方式行事,在不同民族中按该民族的风俗行事,入乡随俗,随遇而安,这就是圣贤。何必要与苦乐逆顺相违背呢?

苦乐逆顺原本就在身外,以这样的态度来加以对待,是较为恰当的。世人之所以达不到道的境界,就是由于有各种浮想的纠缠束缚,而得不到解脱。

如能具有天生慧眼,看破红尘世故,那么虚名薄利就会被看成累赘。古代的人之所以能适应适合自己的环境,而不能适应众人都能适应的环境,这是因为对自己十分尊重。

人生于世间,要见识高远;若能见识高远,就不会被眼前浮浅的事所迷惑。白天观察世事的盛衰,夜间观察气运的消长。根据世事的盛衰,使自己的出入与它适应;根据气运的消长,使自己的进退与它相随,这样便会有祸可以避免,有灾害可禳避。

不然,整日昏糊地奔忙,哪有不被时势所害的道理?应时刻保持清醒。眼睛稍未看清楚,脚下稍有偏失,心中稍有点迷惑,就会落入陷阱中,哪里能出得来呢?如果身陷其中,再后悔以前做错的事已经晚了。因此,君子贵在洞察细微。

受尊敬的人,品德优良,大家也都喜欢,并且毕恭毕敬地集聚在他周围。不受尊敬的人,懒惰、放纵、孤僻会随之而至,而德性也就愈加败坏。

长期持久地受人尊敬,是因为人诚恳。所以,不诚实的人,应由逐渐尊敬别人入手。尊敬可以存心,内心会觉得湛然澄明,自然就不会有杂念了。况且庄重的行为也是保养自己身体、内心和元气的一大工夫。

衣服上的污垢不洗,东西缺损不修补,面对别人时自己会有惭色;行为上的污垢不清除,道德缺乏而不加以修养,对天岂能没有愧心?君子面对苍天有敬畏的感觉,但闻雷声却不心惊;走平地小心翼翼,经风雨历波浪却不惧怕。

破损的指甲会伤害肌肤,损坏的梳子会损伤头发,形色也会因此发生变化。贪婪地聚集珍宝会掩埋掉自己的身体,猎取女色会损害自己的筋骨,却自认为心安理得。

倚恃富裕终会变得贫穷,倚恃高贵终会变得下贱,倚仗强势终会变得软弱,倚恃机巧终会变得拙笨。倚恃仁义道德,则不会贫穷,不会变得下贱,不会变得软弱,不会变得拙笨。

化解坏事于未明之前,称为“神”;终止坏事于未发作之前,称为“明”;禁止坏事于发作之初,称为“察”;事情已乱才加以制止的,称为“瞽”。所以,对诸多事物,不可不注意前三条。

治家必须正确处理好长幼之间的关系,做到男女内外有别,以尊敬祖先长辈,使族人之间和睦相处为先务;其次是鼓励勤学和修身,并经常学习牧畜的技艺,用节俭朴素来守持家业,并保持仁慈忍让的好品行,要知道自我满足并周济那些贫穷苦难的人,讲习礼仪,畏惧且遵守国家法律。这样就能减少过错,静摄养身,对前面的一切也就不会扰乱了。

能安常处顺的人总是常常有积余,而违背命运的人总是常常感到不满足。只有用培养内涵美德,用平和的心性对待外界的一切事物,听其自然,才能够安命。

心本可以平静的,但一接触到事物则会动,心动得善良才是君子,心动得凶险的则是小人。孟子说:“我40岁就不会动心了。”是不为外界事物的诱惑而躁动。

顺乎大道而行事的人,可以说是富有的;放弃学习的人,可以说是贫困的;顺乎天命的人,可以说是达观的。然而,逆天行事的无耻之徒,则处于穷途末路了。(明)高濂《遵生八笺》

培育根基

草本的花,一经霜打就会死。它看着是死了,实际上并没有死,春天一到又会重新开花,这是因为它的根还在。常听人说能让花在花期前开放,方法就是用开水浇它的根,或用硫黄代替土。这样花是开了,但是花一败落树也就死了,因为它的根死了。

这样说来,人的荣枯显晦,成败利钝,都不能成为依据,只有去问他的根基是否安然无恙。根基还在,那么虽处在厄运当中,就像经霜打的花,重新开花的日子是可以期待的。

如果他的根基已经不存在了,那么即使他处于荣盛显赫的境地,像奇葩绚烂夺目,总不是自然开出的花,要它重新开花,恐怕就不能期待了。(清)李渔《闲情偶寄》

上古之人的养生之道

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其寿命都超过了100岁,而动作举止仍然没有衰老的迹象;现在的人,刚到50岁左右,动作就显得非常衰老,是时代不同的原因呢,还是因为人们违反了养生之道呢?”

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懂得养生规律的,根据阴阳变化的规律,调和养生的各种方法,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使身体过于劳累,所以形体与精神协调统一,而能够活到天赋之年,100岁以后才去世。

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他们把酒当成水浆一样贪饮,以谬乱为正常,醉酒之后肆行房事,以致竭尽精气,耗散真元,不知保持真元的充实,经常过度耗费精力,贪图一时的快意,违背养生之道而取乐,作息没有一定的规律,所以50岁左右就衰老了。

上古精通养生之道的人,经常教导人们,对于外界的虚邪贼风,要注意适时回避,情志要安闲清静,不要贪欲妄想,以使体内的真气调和,精神内守,疾病还会从哪里来呢?

所以,意志安闲,少有欲望,心境平定而无恐惧,适当劳动而不过分疲倦,正气便会调顺,每个人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每个人的愿望都能得到实现。吃东西不论精粗都觉得甘美,不讲究穿着,随乡入俗,安分守己,其民风就称得上淳朴。

因此,嗜好和欲望不能损害自己的眼睛,淫乱邪说不能诱惑他的心志,无论是愚蠢的、聪明的、贤能的、不贤能的,所有这些人都对外界事物没有恐惧心理,这就符合了养生的道理。所以他们的年龄能达到100多岁,动作没有一点衰老的迹象,这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养生之道,使天真之气得以保护而不受危害的缘故。《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长寿必察天地之道

如果你想长寿,就要顺应自然规律。天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上天能长生不老;地气每年有冷有热,地势有险峻和平坦,所以大地能永远存在。

必须洞察天地之情,把握自然规律,并且把这个规律与生命规律结合起来,才能深得养生之道。即使是圣人也未必能做到这一点,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

天地的精华是在无任何征兆下产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得其精华就能长寿,失去这种精华就早亡。因此,善于调理精气的人应在日常生活中逐步积累,这样精神才会饱满。

马王堆帛书《十问》

安身延年之道

饮食与性欲,乃人之大欲。克制其到几乎没有,这是为圣人;节制而不放纵,可称为贤士;放纵而不节制,是为愚者。

屠杀生灵以充口腹,淫欲而丧失先天的真精,二者相互为助。因为肥甘美味,可导致气血旺盛。气血旺盛,淫欲就会增加。淫欲多,则反过来损耗气血。气血损耗,则又赖饮食来资助补充。这是二者相互为害。

要节制饮食,则要首先节制淫欲。如果能节制淫欲,就能节制饮食,这是健康长寿的诀窍。如果纵欲,则由于人的生命有限,限数竭尽,则早亡。(明)潘楫《医灯续焰·尊生十二鉴》

除六害

善于养生的人必须首先除去六害,然后才能保全性命,长命百岁。

怎样除去六害?一是淡泊名利,二是禁绝声色,三是不贪钱财,四是不恋美味佳肴,五是除去奸邪狂妄之气,六是消除妒忌之心。除去这六种祸害,修身养性没有不成功的。

如果这六害不除,便不会有什么益处。即使内心倾慕养生妙理,口中念着养生真经,服食天地之精华,摄取万物景象,也不能弥补他生命的短促。其原因就在于弃本求末,应引以为戒啊!

所以,要想不耗伤其真元,必须少想事,少思念,少嬉笑,少说话,少高兴,少愤怒,少逸乐,少忧愁,少嗜好,少憎恶,少生事,少心计。

想得太多伤精神,思念太多心劳累,嬉笑太多五脏六腑上下翻腾,说话太多损失元气,过分高兴腹内会招致外邪之气,经常愤怒会造成皮肤虚浮,逸乐过度会变得邪恶淫荡。

过于忧愁将使头发胡须干枯焦脆,嗜好太多容易玩物丧志,憎恶太多精神不能平静,喜欢惹是生非将使血脉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心计太多容易耗费自己的聪明才智。

这些不良习惯对人的生命的危害,比刀斧利器还要厉害;对人的性情的侵蚀,比豺狼野兽还要凶猛。内心澄清如水,就能守住精神;元气内定不泄,便能远离邪物。

一旦做了欺诈之事精神就会感到悲哀,与人争强好胜精神就会产生沮丧,轻慢侮辱别人必然减损寿命,杀生害物定会夭折身亡。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他的阳神会感到愉悦之极,而做了一件坏事,他的阴神会感到快乐无比。

经常泰然自若,恬淡自守,身体和精神就会安宁清静。这样,记录生者的簿册上一定有他的名字,记录死人的簿册上一定削去他的罪过。养生的道理全部都在这里了。《太上老君养生诀》

君子三戒

孔子说:“君子应该遵循三条戒律:年轻的时候,血气尚未定型,要避免贪恋女色;壮年的时候,血气才开始旺盛,要避免殴斗;等到年纪老了,血气已经开始衰弱,要避免贪图名利得失。”(东周)孔丘《论语·季氏》

养生五难

养生有五大难:追名求利之心不灭,这是一难;喜怒之情不除,这是二难;声色之欲不去,这是三难;贪图美味之念不绝,这是四难;神情虚妄,精气四散,这是五难。

这五难存而不去,虽然希望长生不老,诵读至理名言,咀嚼着芬芳嫩蕊,呼吸着阴阳二气,也难免事与愿违,中年丧命。心中去除五难,就会信服顺从,日日长进,完成了至大美德。无需祈求而自有福禄,不求高寿而自然寿长,这是养生之道的基本精神啊!(晋)嵇康《答难养生论》

君子的修养

君子宽容而不怠慢,方正而不伤人,据理辩论而不强词夺理,明察事理而不过激苛刻,独立不阿而不盛气凌人,坚忍顽强而不蛮横粗暴,温顺随和而不流俗从众,恭敬、谨慎而威仪。这样就是最高的修养境界。(战国)荀况《荀子·不苟篇》

养生先避祸

如果平时保养精神,调理呼吸,注意起居,适应冷热变化,饮食注意禁忌,合理用药,顺其自然,则不至于短命而死。

因为,适当服用一些药物,并不影响做其他事情。庾肩吾经常服用槐实,70多岁了还能看清书中的蝇头小字,而且头发和胡须仍然乌黑。另外,邺中的朝官,也有单服杏仁、枸杞、黄精、白术、车前子的,受益很多,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凡是想服用药物的,陶弘景所著《太清方》一书中记录得很完备,但用时必须慎重得法,不能草率从事。因为曾经有一个叫王爱州的人在邺中练习服用松脂,结果没有掌握好用量,导致肠子堵塞而死,像这种服药失误而造成身亡的例子有很多。

养生之人首先应考虑避免灾祸,保全性命。有了生命才能谈得上延年益寿,不至于徒然保养随时都可能失去的生命。单豹的身体可以说保养得很好,但不小心被老虎吃掉了;张毅注意了身外的安全,不料却被体内的疾病夺去了生命,这都是前人留下的告诫。

嵇康虽然写过《养生论》,却因为傲慢得罪了权贵而被处死;石崇希望服药能使体魄强健,却因为贪于女色而招致杀身之祸,这都是从前的糊涂人。(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居安思危

《洞神真经》中说:“养生以不损害身体为长寿之术,不损害身体以有补于身体为养生的关键。”人在安定时要考虑到将来会遇到危险,以便防患于未然。不要以为小恶无害而不远离,也不要以为小善无益而不去做……

不要愤怒,以保全阴气;克制喜悦,以蓄养阳气;保持清静虚无,以除去狂虑;保持安闲,以助养真性;淡泊无欲,清静无为,身处寂寞之境,自得清静之趣。

即使少年时代元气受到损害,导致身体羸弱,到了晚年如果能明白防患健身的道理,元气自然绰绰有余。元气有余,精神自然饱满,便能长生长寿。(宋)陈元靓《事林广记》

保养之法

大概饮食有节制,起居有一定的规律,那么气血就会循经脉正常运行,而不出偏差。精神守于内,身心就会宁静,就不会为强行控制精神而烦恼。

身体与精神融为一体,那么精神就不会离开形体而心辕意马。反之,形体也不会离开精神而独处。这样就不会有缩短自然寿命的顾虑。

保养的道理既然这样浅显易懂,为什么夭折的人还比长寿的人多呢?这大概是由于美酒佳肴摆在面前,即便是疾病之所忌,也无所顾虑。即使患有疾病,一时难以遏制酒兴;贪图名利心切,即使劳累过度而不觉,何况心神百结,耗伤心血过多呢?

刘孔昭说:“很多人持弓射同一只鹄,没有不会射中鹄鸟的。”很多有吸引力的东西诱惑一生,人怎么不会为它困惑呢?

即使有稍微懂得一些收敛精神,安居静养的人,却又不知道延年益寿的关键所在,就很难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即使终日闭目静养,也只是心中一团私意,虽是静养,与妄行无异。

如果对世间的一切都看得比较清楚,凡事据理而行,不贪、不躁、不妄,那么就可以在邪气未侵袭人体,引起疾病之前度完其自然寿命了。

大概心胸狭窄的人,多不能度过自然寿命。私心杂念重的人,就往往昏昧不知事理,精神错杂不宁。这时越求静,反而越不易入静。

然而越是易懂、越易办到的,反而越不易懂、越不易办到。这是很难理解的事情,可能是长年沉溺于尘事的原因。谈及保养,首讲一“静”字,这是濂溪周氏的见解。重寡欲次康复又是子舆的本旨。(清)沈时誉《医衡·养生主论》

修行箴言

经常参加劳动,百病不会形成。饮酒不要大醉,百病自然不会生。饭后走百步,多用手摸腹。寅丑之日剪指甲,梳头百下有好处。太饿站着会小便,太饱一坐要大便。行止坐卧勿迎风,房内墙上不留洞。晚上睡前要洗脚,吃得太饱并无益。多思多虑最伤神,大喜大怒伤元气。经常除去鼻中毛,养成习惯不吐痰。天亮起床应注意,下床左脚先着地。一天无灾无祸,除去邪气避凶恶。常走七星步伐,令人得长寿。多吃酸味能伤筋,多吃苦味可害骨。食物太甜肌不壮,辛辣过多损正气。食物太咸减寿命,营养全面不要偏。春夏二季少汗泄,秋冬二季固阳气。独自睡觉守真元,谨慎安静最宝贵。钱财多少无止境,知足常乐最有利。明知是六害,寡欲则无碍。神志清静自安宁,养生修道有始终。(宋)朱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养生以不伤为本

有的人只知道服用草药,而不知道长生不老的要诀,那么最终是不可能长寿的……有的人修炼长生之道太晚,而在修道之先身体就已受了很深的伤害,这是难以补救的……那些木槿和杨柳,折断了再种也能生长,倒插着也能生长,横插也能生长,没有别的东西比它们生长起来更容易。

但是,如果埋得太浅,时间又不长,却时常去刻它剥它,或摇拔它,尽管把它种在肥沃的土里,用极好的水来浸润它,最终难免会枯死。这是因为它的根基不牢,还没来得及吐出嫩芽,树内的津液还不能结合成一股使它生长的气息。

人的身体容易被伤害而难以保养,比起这两种树木来差得远。攻击毁坏的身体,过多地损伤它,剧烈动摇它,补养它的很少,毁坏它的很多,所以难免会死亡。

那些服气的人,用调气来滋长气息,而气息衰弱的人难以得到滋长。服食药物者,用血来补血,而血脉几乎竭尽的人难以得到补养。

那些奔驰急走后气喘不顺,有的咳嗽,有的心情烦闷,用力役使身体,气短乏力的,都是气被损伤的症候;面部无光彩,皮肤枯涩发黄,嘴唇枯焦没有血色,皮肤纹理萎缩,都是血气不足的表现。二者都表示身体的外部已经衰退,身体内部也已凋败。这样,如果没有最好的药物,是不能补救的。

那些修长生之道而不能成功的,寻求长生而死亡的,并不是没有气血,只是身体内的气血已经丧失了根源,只留下一些残枝断流罢了。就像浸入水中的火把,火灭了而烟不会立即消散;就像已经断了的树木,枝叶却还能生长。这二者不是说没有烟,没有叶,而是能有烟有叶的根源已经先丧失了。

世人感觉到不适时才把它当作疾病,就好像断气才是死亡的象征一样。他们只是埋怨风寒湿热,不知道风寒湿热不能伤害壮实的人,只是那些体虚气短的人才为其所伤……

同吃一种食物,有的人却患病,并非这种食物只对他有毒;用同样的酒器同时喝酒,有的人清醒,有的人喝醉,并非酒力对每个人不同;同样冒着酷暑,却有人中暑而亡,这并非天气对每个人不同;一起服同一种药物,有的人会昏迷烦闷,这并非因为药毒有所偏爱。

大风入林,枯朽的树枝先被摧折;大浪冲击崖石,零散多缝的石头先被冲走;大火燎原,干燥枯槁的花草先被烧掉;有龙纹的碗具摔到地上,脆弱的地方先被打破。

由此看来,人不得长生之道,是因为平素身体有病,风寒暑湿常会引发这些疾病。如果能让体内的纯正之气长久不衰,身体和心神紧紧相守,则没有什么能够伤害他。

那些修道之人,常害怕为时太晚,而不怕修道太早。倚仗自己年轻力壮,体力强健,过分役使自己的身体,这样各种疾病郁结起来,性命就像早上的露水一样危险而短暂。如果这样还不服用金丹,只吃草药,可以跟常人差不多,但不能延长他的寿命。

所以,“保养身体以不伤害它为最重要。”这是至关重要的话。神农说:“各种疾病没有痊愈,怎么能长生不老呢?”这话说得很对呀。(晋)葛洪《抱朴子·极言》

勿守常而不变

采用散播漫种方法种地的人,将一亩地能收百斗谷物的土地称为良田,这是天下普遍的说法。却不知分区分陇的耕种方法,可使一亩地的产量达到一千多斗。种子相同,而种植的方法不同,导致收成相差悬殊。常说经商不会有十倍的利润,种田不会有每亩千斗的收成,这是墨守成规而不寻求变化之说罢了。(晋)嵇康《养生论》

不恃强,慎之弱

从人的身体素质来说,先天强健的人长寿,先天羸弱的人短命。如果是先天强健的人,而后天又注意培护调养,会更加长寿;先天羸弱的人,后天又故意戕害摧残自身,会更加短命……

从人的行为来说,先天强健的人不要自恃强健而无所顾忌,否则将会失去这种先天的优势;先天羸弱的人应该谨慎小心,这样便能胜过先天强健的人。

居住在环境优美的地区,人必然长寿,年老而牙齿坚固的人比比皆是;居住在环境恶劣的地区,会在无形之中影响寿命,百岁老人不会很多。

虽然长寿地方的人未必全都长寿,短命地区的人未必全都短命。如果强健之人再加上适当的滋补和调养,岂不更加长寿?本就身体羸弱,如果再不注意饮食,岂不更加短命?(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养生之本末

养生上上之策是颐养精神,其次是颐养形体。精神清静、意念平和,身体自会安然无事,这是养生的根本。一味让肌肤肥胖,让腹肠充塞,满足自身的嗜好和欲望,则是养生的下策。(明)萧源等《永乐大典医药集》

养生四要

第一,要节制饮食。人的身体很宝贵,它来自于父母;饮食不当,疾病就会纷纷起。外面邪气乘机缠绕纠结不停,侵袭身上各经脉,凝结堵塞于腠理,变生出诸多病症,多得实在不可记。

只有纵酒无节制,造成祸害更剧烈。酒中毒气向上攻,变成虚火烧肺叶,引起阴虚,都是因为烂醉如泥所致。虚弱病重之躯体,全仗脾胃来滋养,千万莫贪美食,平淡饭菜最可取,只要口腹不饥渴,才是最为可贵的。

第二,要谨慎风寒。人们身体之中有营卫二气,寒可伤及营气,风可损及卫气。所有疾病之首要,伤风一病最可忌;七十二样病症候,感冒伤风易传染。

邪风可导致偏瘫,以致口角歪斜四肢瘫软;寒风邪气交相并,经脉混杂分不清;先在三阳经脉里,又转三阴经脉中……君子对己之身体,时刻谨慎放在心;刚刚流汗遍全身,千万不可迎风立。一年四季都莫忘,尤其三冬要谨慎;不仅穿衣要厚实,重要在于藏精气。

第三,要惜养精神。人体之所以得以生存,是因为有精与神。精神若能不凋敝,四体康健长存。可叹那些大意人,不知爱惜自家身;说话过多会伤气,喜好偏多劳心力。有人贪求名和利,从早到晚忙不停;精神脱出心舍外,心舍就会变虚空。

男女两肾之中间,医家称之为命门;阴阳相抱,互为根本;根本不亏损,就可获长生。农历五、六这两月,肺金肾水都受伤,若能隔房独自睡,体质轻便而坚强。农历十、十一、十二月,阳气暗伏不得出,君子此时当谨密,涵养微弱之阳气。

第四,要戒止嗔怒。东方五行属木位,医家配之属于肝。肝脏之气不平和,虚火就会因此发;许多邪风体内动,火气因而向上熏。无怒无愤,能涵心田;心田宁静,天君稳固。爱动肝气喜发怒,可招致呕血症。血气淤积于胸中,渐渐变成咳嗽病。

凡是为人处世,自是希求能成功;偶尔有事不如意,应当躬身问自己。劝君处世戒愤怒,改变恶习不良性;和和气气迎客人,容仪礼节不变更。(清)程国彭《医学心悟·保生四要》

长寿十要

若要长寿,多做善事天保佑;若要长寿,精神愉快勿发愁;若要长寿,节制房事如避仇寇;若要长寿,三餐适量按时而食;若要长寿,注意保暖莫受风寒;若要长寿,心怀仁慈为人宽厚;若要长寿,一切生命都要爱护;若要长寿,常常吟诗饮酒观赏花月;若要长寿,节约钱财不要喜新厌旧;若要长寿,上床睡觉神气不外游。(清)田绵淮《援生四书》

养生随年龄而异

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其间的生长发育每个时期都有各自的特点。养生之道在于打好根基,就像树木的根基稳固才会枝繁叶茂,这是幼年时期养生的关键。

从长大成人到壮年时期,其间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越来越丰富。这时养生要注意节欲,使自己精力充沛,犹如灯油常满才能灯火常明,这是壮年时期养生的重点所在。

从壮年到老年,其间饮食起居等生活规律,每年都会有所变化。这时养生要注意调理补养,保持心平气和、精神愉快,使饮食得以消化,顺其自然,这样才能尽养天年,这是老年时期养生所应特别注意的。(清)张锷《养生须知》

得其真趣

名利和身体谁亲?身体和财富谁重要?回答肯定是身体,如果用随侯的明珠去打千仞以外的麻雀,人们一定讥笑他,因所得极少而损失太大的缘故。

李东垣平素多病,六十五岁时,听力和视力不及原来的一半,全身的血脉沸腾,心里烦闷,身体像在水中漂流,闭上眼睛灵魂就像随浪花飘去,精神大不如前,饮食比以前减少了,一旦干点事情病情就会加重,以他自己所有的精力,何只随侯之珠。

若安于淡薄的饮食,减少思虑,节制欲望,少说话以养气,不过于疲劳以养形体,保持内心的安宁以养神,不考虑寿夭与得失,心理负损减轻了,血气调和,病邪无隙可乘,疾病就不会加剧。如果能坚持这样,才合乎于养生之道,这才是得到了生命的真正乐趣。(元)李东垣《脾胃论·运欲》

尽其在我,听其在天

任何事情都要有“尽其在我,听其在天”的态度,即使养生之道也是如此。身体强壮的人,就像富人因戒奢侈而更富有;身体虚弱的人,就像穷人因节俭而自我保全。节俭克制非仅指饮食色欲,即使读书思虑也应有所节制,不要太过分。

养生以少怒为根本,又不要太苦闷,要活泼乐观,使心中充满勃勃生机,这也是戒除恼怒的方法。戒除恼怒,又知节制,那么在养生方面已尽到了最大的努力了。

此外,寿命长短,有无疾病,则一概听凭天意了,不必多生妄想去计较。像大量服用药物,求神保佑,都是妄想。(清)曾国藩《与子纪泽书》

顺乎自然

庄子说:“听说过让天下宽松自在,没听说过要统治天下。”苏东坡把这两句话作为养生的方法。体味一下“在”、“宥”二字的训诂,便会知道庄子、苏东坡都有顺其自然的意思。养生是如此,治理天下也是如此。

如果每天换几个药方,无缘无故地整年大补,小病也用大量药物攻治,强求发汗,那么就像商鞅治理秦国、王安石治理宋朝一样,全然失去了顺其自然的妙处。(清)曾国藩《与子纪泽、纪鸿书》

长寿之法

有人问道:“所谓伤害身体,是不是过分的欲望造成的?”

抱朴子说:难道仅仅是这样吗?长生不老的要诀,在于使自己返归年轻。高明的人知道这个道理,可以延长寿命消除疾病;稍差点的人,不因此损伤自己的身体。

如果年纪正处少壮而知道使自己返回年轻,服用阴丹来补脑,从长谷采集玉液的人,虽然不服用药物,也可活到三百多岁,只是不能成仙罢了。

不知道使自己保持年轻的道术的人,古人将其比作用冰做的杯盘盛开水,用杂有羽毛的席草包住火。况且,才力不及,却又而冥思苦想,会伤身;力量不够,却强举重物,会伤身;悲伤憔悴,会伤身;喜乐过度,会伤身;极力追求自己想要的,会伤身;谈笑过久,有害于身体;不按时作息,能伤身;用力拉弓挽箭,会伤身;醉酒呕吐,会伤身;饱食而睡,会伤身;跑跳而气喘吁吁,会伤身;欢呼哭泣,会伤身;没有性生活,会伤身。

这些对身体的伤害累加到极限时,人就早死。早死不是长生之道。所以说,修养身体的方法,是吐痰不要吐得太远,走路不要太快,不要听太响的声音,不要看东西太久,不要坐得太久,不要睡得太疲劳,天气转寒之前先加衣,天气变热之前先减衣。

不要饿极了才吃,吃饭不要太饱;不要渴极了才喝水,喝水也不要太多。大凡吃得过多食物容易郁结不消化,喝水过多容易成痰癖。

不要过于劳累,也不要过分安逸,不要起床太晚,不要过多流汗,不要睡眠过多,不要坐着车马四处奔波,不要极目远眺,不要吃过多的生冷食物,不要对风饮酒,不要洗澡太勤,不要好高骛远,不要谋求新异精巧的东西。

冬天不要太暖和,夏天不要太凉爽,不露天睡在星空之下,不要在睡觉时把肩膀露在外面,极寒冷或极炎热,风和大雾都不要去顶着。

各种味道进到嘴里,都不要过多。因为太酸对脾有伤害,太苦对肺有伤害,太辛辣对肝有伤害,太咸对心脏有伤害,太甜对肾有伤害,这是天地自然的道理。

大凡说对身体有伤害,不是马上就会觉察出来,久了就会减短自己的寿命。所以擅长于养生的人,生活起居根据季节的不同有早有晚,以柔和作为最基本的法则,使自己的筋骨强健;杜绝疾病避除邪气,有吞气吐气的要术;使营卫二气协调通畅,有增补或排泄的方法;使全身劳逸结合,宣散陈气,有增加或削弱的要诀。

忍住怒气来保全阴气,抑制喜气来滋养阳气。然后先服用草木做成的药来补救亏缺,再服用金丹来使自己长生不老。长生之道,都在这里了。

如果有人要决断任性,自以为通达自然了解命运,不拘泥于异端邪说,放纵自己的感情用尽自己的力量,不营求长生不老的人,听了这些话,如同耳旁风。

这些人尽管身体枯朽,却乐于忘返的游乐之中,气息断绝在美丽的丝绸之间,还心甘情愿,怎么可以告诉他保养身体的道理呢?他们不但不接纳,反说这都是些骗人的鬼话。(晋)葛洪《抱朴子·极言》

养生延年秘诀

养生之法犹如执玉捧物,小心翼翼,以保其身;又如临深渊履薄冰,凝神屏息,以养其气。

凡是饮酒不能过量,食肉不要太多,鱼肉要切细,食物要求精,滋味要淡,不使太饿,也不令过饱,这是节制饮食以养生;春天衣服不能太单薄,夏天穿衣莫让身体出汗,秋天穿衣要逐渐增添,热了不要马上脱掉,这是讲究穿衣以养生;不像僵尸一样挺直身体睡觉,平时不必修饰仪容,行动要缓慢,坐时要收敛,这是注意举止坐卧以养生。

喜怒哀乐都要保持中和,贪嗔痴妄都要看破,更要时常自我宽慰,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万事看透,不忧不怒,嘻嘻哈哈,谈笑自如,这是调整性情以养生;少色欲,少说话,不亲临死人埋葬,趁早回避惊风骇浪,不大醉,不过饱,起居动静都要怡然自得。

以上事项人人都能做到,它是真正的延寿秘诀,防病良方。只要信从它,并依之而行,留心保养,一定能够延长寿命。(清)石成金《传家宝》

遵循礼道

凡是动用血气、意志、思虑时,遵循礼道的,则平正而通达;不遵守礼道的,则悖乱而滞慢。在饮食、衣着、居处、动静这些方面,遵守礼法,则和节;不遵守礼道,则会触动危险,招致疾病。(战国)荀况《荀子·修身篇》

何谓真人

古之真人,不视失败为违逆,不因成功而自诩为能,不与士谋而守其独。像这样的人错过了时机而不后悔,恰遇时机而不沾沾自喜。像这样的人登高不战栗,入水不觉湿,入火不热。这样便是达到了道的境界。

古之真人,入睡不做梦,醒来无忧无虑,饮食不求美味,呼吸缓而沉。真人的呼吸是从脚跟开始的。普通人用咽喉呼吸,务求得胜而理屈词穷,一旦说话时,就如哽喉而嗫嚅。嗜欲深的人,他天性便浅。

古之真人,不乐生,也不恶死。出生时他不喜欢,入死时也不拒绝;潇洒自如地去,潇洒自如地来。不忘记自己的生源,不寻求自己的归宿。一切都坦然接受,享尽天年而止,重新回归造化。这就是不用心智去摒弃道,不用人为地去寻求天性。这叫做真人。他的心志专一,容貌寂静安闲,质朴无装饰之态。悲凄时如秋天,温暖时似春天,喜怒如四时运行一样自然,顺物以化而不逆,无法测知他的底细……

古之真人,中立而不偏,似有不足却不强求;虽有棱有角却不固执一端,心虽空闲却充实,舒畅的样子好像非常欢喜。他动于不得不动之时,表面上要有所行动,而心却已静止。

他如世人那样勤奋地作为,心存高远,但不被世人所羁制。他言语不便时如水静风平,无心的样子却似忘其所言……把天与人看作不是对立的,这便是真人。(战国)庄周《庄子·大宗师》

调和阴阳

大凡阴阳的根本,在于阳气的内致密而外固护。如果阴阳二者不协调,就好像四季之中只有春天没有秋天,只有冬天没有夏天一样。因而能保持阴阳调和,就是最好的养生法度。阳气过亢,不能固密,阴气就会竭绝;阴气平和,阳气固密,精神就正常;如果阴阳分离决裂,那么精气也就随之竭绝了。《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顺应阴阳盛衰

天,是阳的宗主;地,是阴的归属。阳,是生存的本源;阴,是死亡的根基。天地之间,阴和阳所辅助的是人。人获得阳气就能生存,遭受阴气就易死亡。

阳气中最纯精的阳气称为高真,阴气中最浊的阴气称为幽鬼。所以,汇聚阳气的事物寿命长,汇聚阴气的事物寿命短。

多热的事物以阳气为主,多寒的事物以阴气为根基。阳气趋于上部,阴气趋于下部;阳气运行迅速,阴气运行迟缓;阳气质轻,阴气质重。

阴阳平衡,则天地之气和平,人体气机安宁;阴阳逆乱,则天地之气闭塞,人体气机横逆。所以,天地获得阳气就炎热,受取阴气就寒冷。

阳气萌动在十一月以前,五月以后渐衰;阴气生发在五月以后,十一月以前渐衰。阴阳的盛与衰,各有其时节,循环更替,无休无止。人们能够顺应这种变化就能聪明通达了。《金匮》中说:“秋季开始时调养阳气,春季开始时调养阴气。”阳气不能在体表闭塞,阴气不能自体表侵入。属阳之火由木而生,属阴之水由金而生。水与火相通济,相辅相成。人们能够遵循这些规律,就永远不会受病邪侵犯。

唉!庸俗愚昧的人岂能明白这个道理?行为举止与阴阳变化相违背,自己导致了那些疾病。外因以风寒暑湿,内因以饥饱劳役,导致机体的衰败,欺骗残害自己的身体,消损灭亡自己的精神,束缚羁绊了他们的机体,死亡的预兆即明显的呈现出来……

生与死的道理,蕴涵于阴阳的运行之中。阴气下降而不上升称为断络,阳气上升而不下降为绝经……阴阳相济相应,才能中和与平衡。

所以,阴不足用属阴的药物治疗,阳不足用属阳的药物治疗。阴阳相济,各有升降之道路……阴气宜常常减损,阳气宜常常充盈……顺应于阴的事物大多消亡泯灭,顺应于阳的事物大多长久生存。迎合这种奥妙和旨趣,则没有什么方法不灵验。《中藏经·阴阳大要调神论第二》

道贵因

一般人被憎恶所驱使,就会失掉他原来所喜欢的东西;若被自己所喜欢的东西诱惑,则又会忘掉自己所憎恶的事物。这两种情况都不符合“道”的要求。所以说“不要被喜好的东西所诱惑,不被憎恶的东西所驱使”。

憎恶某种东西不能失去自己的理智;爱好某种东西也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这才是人们所称道的“君子”……人的过错在于刚愎自用,罪责在于随意变化,有所歪曲。

因为,刚愎自用就不能做到虚静,不能虚静就与客观事物发生矛盾;变化多端就产生假象,假象环生就导致混乱。所以“道”把因应看得非常重要。“因”就是根据事物的性能,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春秋)管仲《管子·心术上》

以此长寿

人之所以产生,天给予他精气,地给予他形体,精神与形体结合就成为人。二者和谐则人生,不和人就不能生存、生长。若要考察二者和谐的情形,精气是看不到的,也不可能以分类认识它的特征。只要胸中保持平正,言论有条不紊,就可以长寿了。(春秋)管仲《管子·内业》

修德应与摄生并行

修德与摄生分而行之,这不是真正的修德与养生。况且,人禀天地之精气才能生存。现在把修养道德归属于儒学,称之为正道;把养生归属于修仙,称其为异端。这是错误的。

如果身体已经死亡,道德将会在哪里呢?所以,孔子特别注重防病,并说:“对于父母亲,最担心的莫过于疾病,教人存仁致中和。”

孟子说:“养气立志积德,不要忘记,也不要刻意去追求。”所以,立许多规矩,以让世人行之,并根据不同人的情况从而制定不同的方法。

周朝末年掩饰奢侈是人为的,故当存仁;战国互相残杀最终则灭亡,故当集义。存仁可以完心,志定则气机通畅,勿忘勿助,疾病由何而生?所以说养生与养德是统一的,而不是两种方法。(明)王文禄《医先》

识破万幻

世上一切事物,都因幻化而有形,所以不能长久。草木禽兽的脆弱,细蚊幼孓之微小,就不必说了。即便是大到天地,坚硬如金石,也不可避免地会被毁坏,何况人呢?

懂得自身是幻化的,而用五尺有限之躯,与天地间万事万物相为酬应,又因功名利禄,富贵声色,互相煎迫精神气血,消阴耗阳而不自知,就难怪红润的脸色变得枯槁,乌黑的头发变得苍白。

圣人知道一切事物都是幻化而来,一切事物都如梦一样,一切教理都如空花阳焰,一切作为都如镜中像、水中月。因此,圣人视珠宝声色、功名利禄为粪土,视生死如浮泡,不为外事所迷惑。生命伴随太虚而来,所以同太虚一样没有滞碍,死后又复归于太虚。啊,圣人为何能做到这样?是认破万幻,不为尘世所染。君子也看透了以上道理。(明)高濂《遵生八笺》

佛教认为,心佛众生本无分别,只是凡夫被世俗的烟尘遮蔽,不能显现。悟即是佛,圣凡的区别仅在这迷悟之间。世人若一旦泯灭一切差别之相,彻悟法界真性,了达自身本来面目,则即凡而转圣,与佛无异。

第二 顺时

喜乐忧悲各有时

喜怒哀乐的产生,与春夏秋冬的变化是相统一的。喜气为暖,春天产生;怒气为清,秋天产生;乐气为暑,夏天产生;哀气为寒,冬天产生。

天与人都有四气,并不是人自身本来就积存的。所以,对此可以调节,但不能制止。调节可以使之更为顺畅,对之加以制止,就会扰乱其变化规律。

人产生于自然,且能顺应自然的变化而变化。喜气来自春天,乐气来自夏天,怒气来自秋天,哀气来自冬天,这是四气的本质。

人的四肢各有其特定的位置,就像四季的寒暑变化,是不能随意加以更改的。说四肢可以变换位置的人,是巧言谄媚之人。如果四季更换了次序,就成了凶年。如果喜怒哀乐违背了常规,就会造成社会的混乱。

贤明的君王当春而喜,使喜得其正;当秋而怒,使怒得其正;当夏而乐,使乐得其正;当冬而哀,使哀得其正。全国上下都效法这种做法,以顺应四时的变化规律。

春气象征慈爱,秋气象征严厉,夏气象征快活,冬气象征哀伤。爱气使万物孕育,严气使万物成熟,乐气使万物得以补养,哀气使万物消亡。这是自然规律。

春天气候暖和,此时大自然的慈爱使万物孕育;秋天气候清亮,此时大自然的严厉让万物成熟;夏天气候温暖,此时大自然的快乐让万物得以滋养;冬天气候寒冷,此时大自然的哀伤而让万物蛰藏。

春天主万物产生,夏天主万物滋养,冬天主万物蛰藏,秋天主万物收获……所以人们在春天感到高兴,夏天感到快乐,秋天感到忧愁,冬天感到悲伤。(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

顺应天地之气

如果人的阴阳调和,则气机就平和,阴偏盛或阳偏盛则阴阳就乖戾,阴阳乖戾那人的气机就不调。所以,人们在春、夏两季调养阳气时,要适当补些阴气,使人体的阳气不至于偏盛;秋、冬两季调养阴气的时候,也要适当补些阳气,使人体的阴气不至于偏盛。

从书上可以得知,孔子在夏天的时候,穿着粗细葛布做成的单衣,让阳气向外宣泄;冬天的时候,孔子便穿上厚实的狐貉皮衣待在屋里。公都子说:“冬天喝汤,夏天喝水。”这很明显是顺应季节的规律。《月令》上记载:“人们在春天要吃面食和羊肉,在夏天要吃豆类和鸡肉,在秋天要吃芝麻和狗肉,在冬季要吃黍和猪肉。”这是因为四季所吃的食物,要适应每个季节的气候。

另外,春天木旺,可以用膏香的食物来助胃气;夏天火旺,可以用膏腥的食物来助肺气;秋天金旺,可以用膏臊的食物来助肝气;冬天水旺,可以用膏膻的食物来助心气。这是根据人体某一部分不足而去增补它。(明)万全《养生四要》

畏天之时,于时保之

四季的气,像春风、夏暑、秋温、冬寒,都能使人们得病,并不是只有八方之风才能使人生病。君子要谨防四季之气,生活起居要有规律,不要被食、色所伤。那样,就算是贼风苛毒,也不能伤害到人。

邪气聚集的地方,正气必然虚弱,就像木材腐烂后就生虫,河堤有了洞穴以后水就浸入那样。本身正气虚弱,恰逢天时之虚,又加上正好在上弦月之前、下弦月之后,月廓之空的时候感受邪气。这就是所说的三虚。三虚致病的人,轻者病情严重,重者死亡。

倘若春天本来应该温暖却寒冷,夏天本来应该炎热却凉快,秋天本来应该凉爽却炎热,冬天本来应该寒冷却温暖,这些都是天地的肃杀之气,并不是正常的气候,对此要尤为谨慎,以免发生瘟疫。

凡是大寒大热、大风大雾,都应该避开,不能认为自己身体强健就没关系。《诗经》上说:“畏天之时,于时保之。”说的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明)万全《养生四要》

顺时养阴阳

冬至时,气起于涌泉,十一月行至膝,十二月行至腹,正月行至腰,这叫三阳成;二月行至臂,三月行至项,四月行至头顶,此月是人身阳气最盛之月份。阴气也同这一样,十月最盛。所以,四月十月不得行房事,这是为了避纯阴纯阳的月份。

每到冬至月,在北边墙下铺上厚厚稻草而睡,称之为受元气。每逢八月一日巳时后,就用微火暖脚,不要让下边冷而无生气。要经常运气于下,不要泄气于上。

春天冷冻未消,穿衣要下厚上薄。养阳收阴,则长寿不老;养阴收阳,则危害人体。所以冬天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以劳作出汗,以耗泄阳气,有损于人。(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顺自然之气

清净,人的意志就平和。保持与自然之气相通,人体的阳气就固密。即使有外界的贼邪,也不能伤害人体。这是因为顺应了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

所以,圣人能够精神专一,与天气相通,而顺应自然。若违反了这个规律,就会导致九窍闭塞,肌肉壅滞,卫气耗散。这是不能顺应自然所招致的损害,并使正气逐渐削弱。《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应时之序

风是引起多种疾病的始动因素。若能保持意志清静,肌肤腠理就密固,即可拒邪于外。即使遇到剧烈的致病因素,也难侵害机体。这是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结果。《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勿逆四时之气

如果与春天之气相违背,则少阳之气不能生发,导致肝气内郁而生病变;如果与夏天之气相违背,则太阳之气不能生长,导致心气衰弱;如果与秋天之气相违背,则太阴之气不能收敛,导致肺气胀满;如果与冬天之气相违背,则少阴之气不能闭藏,肾气就会衰弱。《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季摄生

春天宜用汗法、吐下和针灸,适合服用续命汤、薯蓣丸,效果甚佳。自冬至后夜半,阳气始发,阴气始纳。心膈间的宿热与阳气相争,就像虎在狭道相遇必定争斗一样……吐法胜于泻法,泻可使下焦虚冷,而吐可去心腑间的邪热,祛除百病。

小儿可与茵陈丸、犀角丸以泻下,乃因小儿尚未经历人事,不畏惧泻下。但也必须审察其冷热虚实,不可贸然从事。如果是男子须要泻下,除其脚气冲心、膀胱冷痛、脓水浸淫、三焦不通,以使之通畅,但不宜太过。夏季尤要忌泻,因为阴气随之而泄之故也。男子四十岁以上,不宜泻之太过。

春季宜用和平之法调摄,棉衣不要脱得过早,不能让背受寒。受寒则伤肺,导致鼻塞、咳嗽。天热可脱棉衣,稍冷应重新穿上,这样才有利于养生。

肺俞为五脏之表,胃俞为十二经脉之长,最不宜使其寒热失节。俗谚说:“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乱。勤解逐时衣(按季节时令增加或减少衣服),少餐申后饭(晚饭要吃得少)。”这话多么宝贵啊……自春秋季节,万病发动之时,应好好调摄身体啊!(唐)刘词《混俗颐生录·春时消息第三》

肝脏春旺论

肝脏在五行中属木,由五天帝中的青帝掌管,在八卦中属震卦,神的形体为青龙,肝的形状就像挂着的葫芦。肝就是主干,就像树一样,有主干,有枝叶,位置在胸腔的下部,比较接近心脏。肝脏左边有三片,右边有四片,颜色像染在素绢上的青红色。

肝是心之母,是肾之子。肝脏中有三魂,即爽灵、胎光、幽精。晚上睡前和天大亮时,叩齿三十六下,大声叫肝神的名字,能使人神清气爽。

眼睛是肝脏的宫。左眼是甲,右眼是乙。男人到了六十岁,肝气就开始变弱,肝叶变薄,胆汁的分泌量也逐渐减少,两眼就开始昏花。

肝显露于筋,肝脉合于木,是三魂隐藏的地方。在人身体的五种液体中与肝有关的是泪。肾中的邪气进入肝中,人就会经常流泪。在六腑中,胆是肝的腑,肝与胆互为表里,所以肝气畅通,就能分辨五色。如果肝气积存,眼睛就会变成黄颜色。

由于肝合于脉,如果手脚指甲有光泽,就说明肝气和脉血流动通畅。如果筋脉微弱不能随意运动,肝一定是先坏死。左右眼分别为甲和乙,在十二时辰中是寅时、卯时,在五音中是角,在五味中是酸,在五种气味中是臊。心中的邪气进入肝脏,就会厌恶臊气。

肝在外部同东岳泰山互相感应,同天上的木星互相交往。春天这三个月,常存想木星。青气进入肝脏,肝虚的病人会筋脉拘急不柔,屈伸不利。

皮肤干枯的人,是因为肝受邪热。肌肉上有斑点的人,是因为肝受风邪。人的身体显出青色,是因为肝邪气盛。人喜欢吃酸味的,是肝气不足的症状。头发干枯,是因为肝脏受到损伤。手脚多汗,则肝脏功能正常。肺中的邪气进入肝就会经常哭。

肝病可以通过呼吸治疗,缓缓吐气可以宣泄,深深呼气可以补益。在五德中肝气是仁,有仁爱同情之心,所以听到悲伤的事就会流下眼泪。(元)丘处机《摄生消息论》

正月养生法

春季的第一个月,自然界的万物都充满了生机,这称之为发阳。从这时开始,万物生发繁衍,该生发的就不要扼杀,该给予的就不要剥夺。修养之人应注意保存真气,勿使之外泄。正月属八卦中的“泰”,体内之气子时最为旺盛。

孙思邈在《摄生论》中说:“正月肾气易伤,肺气很微弱,宜少吃咸酸食物,增加辛辣食品,以助肾补肺,滋养胃气。衣服不要太单薄,以免着凉,也不要穿得太多而过于温暖。天黑就睡,早早起床,以使身体和精神都得以放松。”《内丹秘要》中说:“阳气出于地上,体内三阳上升,应该急驾河车,搬回鼎内。”《活人心书》中说:“肝主青龙,位于心脏附近,一旦患病就想吃酸辣食物,两眼发红,时常泪流不止,‘嘘’气除病功效灵验如神。”

灵剑子导引中的正月导引法:双手掩口,以口中热气摩擦面部,上下摩擦三五十遍,让面部感到很热。如果饭后去做,会令人面部皮肤光滑如玉,不起皱纹。如坚持这样做三年,容颜将如少年,兼能明目、祛除旧病。(明)高濂《遵生八笺》

正月养生法之二

《杂修养书》中说:“正月初一,屋中烧白术,并饮白术煮的汤汁。”《崔实四民月令》中说:“正月初一,喝椒柏酒。暑椒得天之精气,服之能令人身轻耐老。柏仁是仙家服用之药。饮酒当渐次增加,从小量饮起,早年开始。”《四时纂要》中说:“正月初一,面向东坐,用荠汁送服赤小豆十四粒,能让人一年不患病。有病之人,均宜服之。”《云笈七签》中说:“正月初一,用枸杞叶煮水沐浴,能使皮肤有光泽,不患疾病,延年益寿。”《云笈七签》中说:“读书之人,宜在立春这天的清晨,面向东,用白芷、桃树皮、青木香煮的水洗浴。”《云笈七签》中说:“春天应晚脱棉衣,以免患伤寒霍乱之疾。”《千金月令》中说:“正月应当穿棉袜,以使足保持温暖。”《千金月令》中说:“正月不应脱棉衣,应当喝粥。粥有三种:第一种叫地黄粥,可以用来补益虚损,用鲜地黄四两,捣碎取其汁,待粥煮至半熟时,即将地黄汁加入,再加入用布裹住的一百粒蜀椒和一片生姜,煮至粥熟时取出蜀椒、生姜,再加入一具羊肾,肾应当去其表面的脂膜,细细的切碎像韭菜叶大小,最后加入少许食盐,即可食;第二种叫防风粥,可祛除四肢的风邪,用防风;入水煮,取汁煮粥;第三种是紫苏粥,可以行气通络,将紫苏子炒至发黄,并有香气出时,加水研末,取其汁煮粥。”《四时养生论》中说:“春天的三个月,每天早晨应梳头一二百次;晚睡前,用热盐水洗膝以下部位,以泄风毒脚气,避免气血壅滞。”(宋)周宋中《养生月览》

二月养生法

春季的第二个月,号厌于日,应尽量使心情趋于平和,不要太冷,也不要太热,神气安静,一切遵循自然法则。二月在八卦中属大壮,意即阳气壮大已经超过了中和的界限。体内之气在丑时最为旺盛。

孙真人在《摄养论》中说:“二月肾气微弱,肝气正旺,应戒吃酸性食物,增加辛辣食物,以便助肾补肝。宜静膈除去痰水,稍稍让皮肤出点汗,以散发体内伏藏的寒气。”《内丹秘要》中说:“春天第二个月,阴气辅助阳气聚物而出,体内阳火刚过半,气候均匀适当。”《法天生意》中说:二月之初,宜灸足三里、绝骨、对穴各七壮,以泄毒气,夏季便不会出现脚气冲心的病症。《济世仁术》中说:“庚子、辛丑日,采集石胆治疗风痰,效果最快。”

灵剑子导引中的二月导引法:正坐,双手交叉,并争相用力,可治肝风。再以两手交叉掩住后颈,面部仰视,使颈部与双手各自用力,可去热毒、肩痛、视力模糊、积风不散等症,能调和心气、补肝。

还有一法:双手重叠,按在大腿上,各自用力,可除腰肾风毒之气,对胸膈也有益处,并有明目之效。(明)高濂《遵生八笺》

二月养生法之二

《云笈七签》中说:“二月二日取枸杞菜煮汤,用其洗澡净身,能使皮肤光洁,人不病也不老。”《云笈七签》中说:“二月八日日落而天色尚未黑的时候,洗澡洁身,可以使人身体轻,体质健。”《四时纂要》中说:“二三月内天气晴朗之日,洗去薯蓣上的土,用小刀刮去黑皮,然后又用刀削去约一分来厚的第二重白皮,放在干净的纸上,再放入筛中,晾晒到夜晚,收放于纸笼内,用微火烘之,第二日再晒,以干为准。假若未干,而天气阴冷,即用火焙干。薯药入丸散,用它的第二重白皮,依据前法晒干,或焙为面,对人有很好的补益作用。”《四时纂要》中说:“二月,将百合根晒干,捣烂用细筛筛取细粉,有很好的补益作用。”(宋)周守中《养生月览》。

三月养生法

春季的第三个月,万物开始生长,自然界生机勃勃,阳气旺盛,阴气潜伏,此时应该早睡早起,以滋养五脏之气。这时肝脏之气处于潜伏状态,心脏之气日益旺盛,应注意益肝补肾,以顺应自然界的规律。三月体内之气在寅时最为旺盛。

孙真人说:“肾气开始停息,心气渐渐加强,木气正旺,应少吃甘甜食物,增加辛辣食物,以补精益气。要小心回避西风,宜放松身体,心平气和,以顺应自然的规律。”

灵剑子导引中的补脾坐功姿势:左右两手轮流作拉弓搭箭之势,以去胸中积聚的风气及脾脏中的各种邪气。做时要用力,做十四遍,嘴唇紧闭,心随气到,以便及时散发。(明)高濂《遵生八笺》

三月养生法之二

《四时纂要》中说:“三月三日收集桃花花瓣,到七月七日用乌鸡血调和,将之涂于面或身上,三二日之后,皮肤变得光亮洁白。此为太平公主美容的秘法。”《四时纂要》中说:“三月三日收取桃叶,晒干,捣烂用筛筛取细粉,后用开水送服一钱,能够治心痛。”《云笈七签》中说:“三月三日,用枸杞菜煮汤,然后用它洗澡净身,使皮肤富有光泽,既不会生病,也不会衰老。”《千金方》中说:“三月适宜进食韭菜,对心有很好的补益作用。”《四时纂要》中说:“三月份时采尚未开放的桃花,阴干到一百日时,与等份的赤色桑葚一起捣烂,用腊月的猪油调和,涂于秃疮上,效果较好。”《云笈七签》中说:“三月二十七日宜洗澡净身。”《琐碎录》中说:“三月将羊粪晒干,煅灰存性,用轻粉和麻油调和,敷于恶疮之上,又名百草霜。”《千金方》中说:“春季月末一十八日,饮食宜少食甘味,多增咸味之食,以养肾气。”《云笈七签》中说:“春季之月,肝脏之气内伏,心气旺,此时适宜于补益肝肾,以使水火相济,不使其失常。此季不要犯西北风,不要长久处卧湿地,以免招致毒邪之气。不要大汗后冒风,不要裸体宿于星空之下,以致生病。”(宋)周守中《养生月览》

夏季摄生

立夏后的三伏天,腹内常觉寒冷,尤其禁忌下利,因其使阴气下泄。夏天不宜针灸,只适宜使用汗法。夏至后的夜半,阴气始生,只适宜服用热性药物,兼服补肾汤药等。饮食也宜温热。

夏季,心火旺而肾水衰,最宜补养调息。酷热之时不宜吃冷食。若饱食后食用,必引起霍乱。另外,生菜、茄子亦不能吃,因腹中常冷,吃这些凝滞难以消化的食品,易形成积块。如果是寒冷伤风之类疾病的人,更须忌食。

夏天,不论年龄大小,应常吃温暖的食物,到秋天就不会患赤白痢、疟疾、霍乱。只要腹中保持温暖,则这些疾病就不会发作。这是阳气壮盛的缘故……

盛热时宜在隐蔽处睡卧,不能在星月露天下坐卧。睡着后,特别注意不要让人拿扇扇风……夏天不宜晚起,否则令人四肢沉重,精神懵懵不清。

夏天不要洗冷水浴,易使人生虚热,眼目昏暗,筋脉逆厥,霍乱转筋。常饥饿时洗发,饱腹时浴身,以肌肤干净为限。洗澡后需避风。小儿也是如此。

热气冲上,不要用冷水洗手洗面及淋背,漱漱口就行了,否则必患阴黄。不要当风持扇,袒胸露体,易被风邪所袭。也不要饮冷水,否则易造成癖气、结气及下利水谷等症。

食用热物,出汗后可擦拭,但不要用扇扇风。不要在夜间吃东西,尤忌肉、面、生冷、黏腻等物。因夏夜短,上了年纪的人,腹中常冷,或食不消化,易患腹胀,霍乱等病。

不要当风睡卧湿地,因夏季汗出较多,体质偏虚,风侵袭人体,易患风痹、手足不遂、言语蹇涩、四肢瘫痪等症……夏天洗头次数不能太多,太多则损心,令人健忘,甚至招致风邪侵袭。每日清晨应在无风的地方梳头一二百下,不得梳头皮,自然可祛风明目。(唐)刘词《混俗颐生录·夏时消息第四》

夏时调摄

夏季,是人的精神易于疲惫之时。此时心旺肾衰,津液变化成水,无论老少,都应当吃热的食物,独睡调养。

夏季,不能在潮湿以及冷石冷地上铺草席便卧,以图凉快。如果潮湿之气侵入筋脉,在上部则发生面黄目赤,在下部则导致股膝肿厥等病,入里则脘腹胀满、泄泻,留于肌表则头重身疼,停积于阳分不去则使气血壅滞,停积于阴分则使水变成有形之痰湿,使人患肢体麻木疼痛以及足膝痿软之病……凡是用漆漆过的桌、凳,如果衣着单薄,也不要贪凉坐卧其上,让毛窍闭塞,气血凝滞,对人体危害不小……

夏天晒热的凳、砖、石上面,也不能坐,恐热毒侵入肌肤,让人患板疮以及生毒疖诸病。夏天日间晒热的衣服,如果马上穿在身上,轻则令人出汗,重则让人马上生病……身体如果有汗,须任其自然出透,不要马上脱掉衣服,不要用湿布擦汗,也不能用扇子扇……

夏季,昼长夜短,白天身体困倦,需要午休。但不可在午饭之后马上睡,恐饮食停滞,酿成疾病。须在午饭前睡,睡醒后过一会儿吃饭。如果吃过午饭,困倦想睡,可以起来走动,或找点事干,这样就无睡意。大渴饮茶之后,也不要马上就睡。(清)石成金《长生秘诀·起居部》

心脏夏旺论

心的形状像倒挂的荷花花苞,非常纤巧。心脏的容积很小,但各个地方都能贯注,能将水气化生为血液。

心脏重十二两,在肺的下面肝的上面,尾鸠穴的正下方一寸的地方。颜色就像染在素绢上的绛红色,心有七孔三窍。聪明的人,心孔透亮;一般人,只有五孔心窍通气;愚笨人的心脏没有孔窍,没有智慧也不狡诈。

心是肝脏之子,脾脏之母,舌头是它的宫阙。它开窍于耳,左耳为丙,右耳是丁。汗为心之液,肾中的邪气入侵心脏,就会出现多汗。心在五味中属苦,小肠是心的腑,与心相合。《黄庭经》上说:“心部的住宅像莲花苞,下面是练童子功丹的丹田,主要功能是适应寒热与营卫调和,就像丹锦绯囊披玉色绫罗。”

心在五音中是徵,在五味中属焦。人遇到不顺畅的事,心里就会焦躁,心气通畅才能品出五味。心有病就会舌头焦躁,舌头就会卷起而且变短,尝不出五味来。在五种品德中,心是礼;在五种情绪中,心是乐。

人到了六十岁,心气开始衰弱,说话容易错乱和健忘。心脉出自中冲穴,是生命之根本,是心神的居所,主宰心智活动。心和血脉一致,人就会面色红润;如果血脉虚弱,不能供给五脏六腑,那一定是心先坏死。

心在十二时辰上是巳时、午时,外面同南岳衡山相感应,同天上的火星相通。所以心脏有风邪的人,舌头收缩不能说话。血脉堵塞就表现为心惊。

舌头尝不出味道的人,是心虚弱。健忘的人,是心神离开了。说话啰唆的人,是心神混乱。常常悲哀的人,是心脏受到损伤。喜欢苦味的人,是心气不足。面色青黑的人,是心气虚寒。面色红润有光泽,声音洪亮的人,心脏正常。肺中的邪气进入心,表现为话多。心脏是一个精微的脏器,心有病,应当用发“呵”字音来吐纳治疗,以排除心中的邪气。

所以,夏天三个月想要安定心神,则应尽忠尽孝,要有仁义之心,熄灭心中的炽火,使人心气平和,还要远离声色情欲,吃些清淡的食物。站在高处远眺,使心神舒畅,早睡早起,不要厌烦夏季白天时间长,要适应夏天正阳之势,就可以消散暑气。违背这些,肾脏与心脏相争,火水相克,心脏病就是因此而发作。(元)丘处机《摄生消息论》

四月养生法

孟夏之际天地二气开始上下交融,自然界万物繁茂。此时应该早睡早起,以承受天地间的清明纯净之气。不要大怒大泄。夏季在五行中属火,位属南方,其声为呼,其液为汗,动怒和汗泄都会损害元气。

四月在八卦中属于乾,乾即健壮,其性为阳,其象为天,表示有修养的人应该自强不息。体内之气在卯时最为旺盛。

孙真人说:“这个月肝脏衰弱,心脏逐渐强壮,宜多吃酸性食物,少吃苦味食物,以补肾益肝,调养胃气;不让西、北两个方向的暴风伤害自己;不接触阴冷之物,以养肾水;静心调养,以息心火;不接触淫秽之物,以安心神;积极进取,以顺应万物生长进化的自然规律。”《月令》中说:“有修养的人要清心寡欲,处处保护自己,不要急躁,戒除声色之欲,无为而治,清淡饮食,内心平和,节制各种嗜欲,稳定心气。”《保生心鉴》中说:“五月属火,午时火气最旺,金气在此时最易受到伤害。古人在这个时候总是离群索居,清淡饮食,小心谨慎,保养各脏器,因为此时火气过旺。”

灵剑子补心脏坐功法一:正坐,突然倾斜,要尽全力如排山倒海之势。这样可以去除腰脊风冷之病,并疏通五脏六腑,散发脚气,补心益气。左右轮流去做。

坐功法二:一手按住大腿,一手向上托起如举巨石,屏住气息,左右两手轮流去做,可以去除两肋之间的风毒,治疗心脏之疾,和血通脉。(明)高濂《遵生八笺》

四月养生法二

《云笈七签》中说:“四月八日,取枸杞菜煮汤,用其汤沐浴净身,令人皮肤光泽,不病亦不老。”《四时纂要》中说:“四月九日太阳落山时,沐浴净身,能够使人长寿。”《千金月令》中说:“四月宜补肾助肺、调和胃气,不要失去其最好时机。”《千金方》中说:“四月不要吃蒜,伤人神,损伤胆气,使人喘悸、胁肋气急。”《四时养生论》中说:“夏三月,每天早晨空腹喝少许葱头酒,能够使气血通畅。”《四时养生论》中说:“肾虚易患风毒脚气。人的命门在肾,夏月肾气衰弱,若房事过度,即大伤元气而损寿。同时,也不宜过多服用温燥药。”《四时养生论》中说:“夏二月,宜用五枝汤洗澡,然后用香粉扑身,能够祛瘴气,疏散风热,滋养血脉。五枝汤方:桑枝、槐枝、楮枝、柳枝、桃枝各一把,升麻叶二两,一起用水煎煮,然后去滓温洗,一天一次。香粉方:粟米(一斤作粉,葛粉代替也行),青木香、麻黄根、附子(炮裂)、甘松、藿香、零陵香、牡蛎各二两,一起杵为细末,用布作袋盛药,洗毕扑于身上。”《黄帝素问》中说:“夏三月,晚睡早起,不要厌恶夏天日长天热,应该意志愉快,不要发怒。”(宋)周守中《养生月览》

五月养生法

仲夏之月,万物已经茁壮成长,天地间一派生机。此时不可过于受热,不可大汗淋漓,不要露天睡觉,否则都会导致疾病。避免受西、北二向的风邪的侵害,不要杀害各种生命。

这个月肝脏已经衰弱,神情萎靡不振,火气渐渐强盛,水汽趋于衰微,应该注意补肾助肺,调理胃气,以顺应季节的变化规律。五月体内之气在辰时最为旺盛。

孙真人说:“这个月肝脏之气进入休息状态,心脏之气正处旺盛时期,宜少吃酸性食物,多吃苦味食物,以养肝补肾,固精保气;应早睡早起,不要轻易汗泄。这个月尤其应该斋戒静养,以顺应自然规律。”《保生心鉴》中说:“午时火气旺盛金气衰微,此时应独睡,饮食清淡,以保养五脏。”《养生纂》中说:“这时要静养,不可急躁,戒除声色,顺应天时,忌房事,节制嗜欲,稳定心气。可登高望远,或躲进山林,以避暑热,也可坐在亭台楼阁的宽敞通风之处。”

灵剑子坐功法:经常将两个手掌相合,向前方击去,胳臂和腕关节随之运动,如此反复七次,可以去除心脏中的风劳之病,驱散关节内积滞的邪气。(明)高濂《遵生八笺》

五月养生法之二

《云笈七签》中说:“五月一日日中时洗澡,能使人皮肤光洁。”《云笈七签》中说:“五月一日用枸杞菜煮汤,用其汤洗澡,能使人皮肤光洁,且不病也不衰老。”《荆楚岁时记》中说:“五月五日天未亮时,采集艾叶,看到其状似人者即采摘而贮存,用它来灸,很有效。”《千金月令》中说:“五月五日收集浮萍,阴干,可用它烧烟以驱蚊。”《千金月令》中说:“五月五日,用青蒿捣石灰,到午时做成饼状,收藏好,大凡因金刃所伤者,搓细末敷于伤口上。”《千金方》中说:“五月五日,取鲤鱼枕骨烧服,能够止久痢。”《本草》中说:“五月五日,日中之时,取葛根研末,能够治疗金疮,也可治疟疾。”《大戴礼》中说:“五月五日,用泽兰汤洗澡。”《四时纂要》中说:“五月五日时采小蒜,晒干,小蒜叶主心烦痛,解诸毒及小儿丹疹。”《四时纂要》中说:“夏至日采无花果,可以用来治疗咽喉诸疾。”(宋)周守中《养生月览》

六月养生法

夏季的第三个月,万物繁茂,天地间欣欣向荣,能奉养春夏秋冬四季。此时宜少吃咸味食物,多吃甜味食物,以滋养肾脏。这个月肾气微弱,脾脏之气特别旺盛,宜少吃肥腻的食物,以便强筋健骨。

六月有修养的人应谨慎自守,体内之气在巳时最为旺盛。

孙真人说:“这个月肝气微弱,脾脏之气旺盛,宜节制饮食,远离歌舞色欲。此时阴气潜伏体内,外面的暑气强烈,为求一时之欢而尽情地吹凉风、吃冷食,很容易造成腹泻。一定要注意饮食应温软,不要吃得太饱,宜经常饮用一些米汤和豆蔻煎熬的汤液。”《内丹秘诀》中说:“建未之月即六月,二阴之卦即遁卦,阴气正渐渐生发,体内阳气正慢慢从午位离去,呈收敛和下降的趋势。”

灵剑子坐功法:端正身体坐好,舒展手指,向上反举三次,再向前弯曲。此法在六月十五日以后练习,可以去除腰、脊、脚、膝间的麻痹,驱散膀胱里的邪热之气。(明)高濂《遵生八笺》

六月养生法之二

《四时纂要》中说:“六月一日洗澡净身,能祛疾防灾。”《四时纂要》中说:“六月七日、八日、二十一日沐浴,能祛疾防灾。”《四时纂要》中说:“六月二十七日,取枸杞菜煮汤,用其汤洗澡,能让皮肤光洁,既不生病也不衰老。”《千金月令》中说:“六月可以饮梅浆止渴。其造梅浆法:用乌梅及核仁(打碎)一起煮汤,然后用少许蜜调之即可。”《千金月令》中说:“六月可以喝木瓜浆。造木瓜浆的方法:将木瓜削去皮,切细用汤淋,再加少许姜汁,将其沉入井中,待冷可进之。”《云笈七签》中说:“夏季饮食应增加咸味,减少甘味食物,用以补益肾脏。因为这个月肾脏气微弱,而脾土健旺,应尽量减少肥浓的食物,多吃有助于肾气之物,以固筋骨,一定要慎防贼邪之气。不要洗澡后当风,不要用冷水浸手足,谨慎东来邪风犯人,以免使人手瘫缓、身体重坠、气短、四肢无力。”《千金方》中说:“夏季月末,一十八日,少吃甜的,多吃咸的,以养肾气。”《琐碎录》中说:“暑月不可露卧于外。”《四时纂要》中说:“三伏天时,人宜服肾沥汤,以治身体虚羸、五劳七伤、风湿、肾脏虚竭、耳聋目暗。组方:干地黄六分、黄芪六分、白茯苓六分、五味子四两、羚羊角屑四两、桑螵蛸四两(微炙)、地骨皮四两、桂心四两、麦门冬五分(去心)、防风五分、磁石十二分(碎如棋子,并洗数十回,将其黑汁去掉)、白羊肾两个(去脂膜),猪肾也去脂膜,切细如柳条。用水四大升,先煮肾,耗水一升半,去掉上面油沫等,后去掉肾滓取肾汁,再放入诸药,煎取八大合,绞去滓,将其澄清分为三服,在三伏日各服一剂,其补虚效果极佳,并治男子诸病。药也可以随人加减,忌大蒜、生葱、冷陈滑物,清早起来空腹服。”(宋)周守中《养生月览》

秋季摄生

立秋以后,调养身体适宜用较为平和的摄调之法。春秋二季,为疾病升发欲动的时候,一定要安心静养,依据自己的体质来进行调理。

秋季不宜用吐法及汗法,否则易导致消瘦烦渴,脏腑不安。只适宜用针灸与下利法,进食汤剂丸散,以助益阳气。若患积劳、五痔、消渴等病,不适合吃干饭、炙烤煎炸之物、自然死亡的牛肉、生鱼肉、鸡、猪、浊酒、陈腐臭味之物、咸醋、黏滑难以消化的食物及生菜、瓜果、毒鱼、脍蚱酱(切细可以久藏的腌鱼酱)之类。若患风疾、冷病、痃癖之人,也不适宜吃上面这些食物。

若自知夏天吃冷凉食物稍多,到秋天患有赤白痢疾兼疟疾,可用童子小便二升,与切细的大腹槟榔五颗,一起煎取八合,下生姜汁一合,和腊雪(冬至后第三戊日所降之雪)三分或二分,早朝空腹分为两次服用,泻泄两三次。夏天所吃的冷物及膀胱停留的积水、冷脓,全部能被此药所逐出,就不会为患了。

这是理气汤药,纵然是年老之人,亦可以服用它,且不会伤正气,也不会使人虚弱,况且秋利也发生在这个时候。此汤可调理脚气,又可调理诸气,非常奏效。男子泻泄后两三日,以薤白粥加羊肾,空腹进食调补,胜过服用各种补药。

每日晨起前,闭目叩齿二十一下,咽吞津液。将双手掌搓热,趁热温熨双眼,次数愈多愈好,可祛风明目。(唐)刘词《混俗颐生录·秋时消息第五》

肺脏秋旺论

肺的形状就像悬挂着的磬,颜色像染在素绢上的鲜红色。在五脏的上部,可以将整个胸部遮住,所以又叫华盖。肺是气盛的意思,就是说肺中的盛气滞积郁结。

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一共八叶。肺是脾之子,是肾之母。晚上睡觉前和早上天亮时,紧磕牙齿三十六下,可以安定五脏。

鼻是肺的宫,左鼻孔是庚,右鼻孔是辛,在人的气息中表现为咳嗽,在人身体的五液中是涕。在外形中表现是皮肤汗毛。向上通气可以到达后脑,往下通气可以达到脾脏。所有的气息都属于肺,所以肺脏是呼吸的根本,是传送的宫殿。

肺的经脉出于少商穴,又是魄门。躺得太久会伤肺,肾脏的邪气侵入肺脏时,就会多鼻涕。大肠是肺的腑脏,与肺相合,是传送疏导排泄物的腑脏。

鼻是肺的宫。肺气通畅,鼻子就能闻到香臭。肺与皮肤相对应,肺脏功能旺盛则毛发有光泽;皮肤干枯,毛发脱落,一定是肺气已经衰竭。

肺在五种品德中是义,在五种情绪中是虑。肺脏有风邪,鼻子就会塞住。脸色枯槁,是因为肺脏已干枯;鼻子发痒,是肺脏里有虫;常常恐惧者,是因为七魄离开了肺脏;身体黧黑,是因为肺气微弱。

常发脾气,是因为肺中邪气盛;怕冷是因为肺有劳伤,而且一般都会贪睡;喜吃辛辣之物,是因肺气不足;肠鸣是因为肺气阻塞;肺有邪气,会经常笑。面容光洁像玉,则肺无病。肺有病,就用“呬”字吐纳法祛邪,但无故做“呬”字吐纳,不是好事。(元)丘处机《摄生消息论》

七月养生法

秋季中的七月,应观察天地之气以激发体内的正气;应该早起早睡,鸡叫即起;放松形体,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

七月,有修养的人在这个月内不能轻举妄动,午时体内之气最为旺盛。

孙真人在《养生》中说:“此时肝和心二脏都比较衰弱,唯有肺气旺盛,宜静心养性,增加咸味食物,减少辛辣食物,以益气补筋、滋养脾胃。不要冒酷暑,也不要恣意贪图凉快,不要出汗太多,以保存元气。”

灵剑子导引法势:用双手抱住头颈,宛转回旋,并不停的抬头低头,可以除去胁肋胸背间的风气,以及肺脏内的各种疾病,也应该注意疏通颈部经脉,其法与正月修养法中介绍的做法一样。

另一法:将双手交叉,举过头顶,左右摇摆十遍,可祛关节中的风气,治肺脏之疾。(明)高濂《遵生八笺》

七月养生法之二

《千金方》中说:“七月七日,取苦瓜瓤绞汁一合,加入一升醋,将古钱七文浸入其中,用微火煎至减半,将其汁液滴入眼脸中,可以治疗眼睛昏暗。”《黑子秘录》中说:“七夕日,取百枚露蜂的蛹子,放置一百天,让其变干,然后碾成末,用蜜调和,涂于面及身上的黑斑,可使其消散。”《黑子秘录》中说:“七夕日,将百合根捣烂,用新瓦器盛,密封,挂在门上,阴干一百天,然后拔掉白发,用药涂在生白发处,此后就长黑发。”《云笈七签》中说:“七月十一日,取枸杞菜煮汤,用它来洗澡,可以使皮肤光洁,不生病也不衰老。”《琐碎录》中说:“七月十五日收赤浮萍,用筲箕盛,晒干。筲箕应放于桶,以便接其滴下的水。干后碾为末,遇到冬天寒冷之季,调服三钱,又用汉椒末散在浮萍之上,用其擦身,则热而不畏寒。正如诗云:‘不傍江津不傍岸,用时须用七月半,冷水裹面下三钱,假饶铁人也出汗。’”《四时纂要》中说:“七月二十五日洗澡净身,能够让人长寿。”《琐碎录》中说:“立秋之日,太阳还未升起时,采楸叶,将其熬成膏,敷于疮疡处即可愈。这种膏称楸叶膏。”《本草》中说:“入秋小腹多冷痛,用古砖煮汁服,主治哕气;又将煮过的古砖在患处熨,三五次即好。”《千金方》中说:“秋季,服黄芪等丸一两剂,就会百病不生。”《四时纂要》中说:“立秋后宜服张仲景的八味地黄丸,能治男子虚弱等疾,以及许多不治之疾。若长时间服用,则身轻体健,不衰老,再加上摄生养性,则可成仙。组方:干地黄半斤、干山药四两、白茯苓二两、牡丹皮二两、泽泻二两、制附子二两、肉桂五两、山茱萸四两(汤泡五遍)。将上药捣细,过筛,制成蜜丸,如梧桐子大,每天空腹用酒调下二十丸。”(宋)周守中《养生月览》

八月养生法

八月之气平和肃杀,宜安定神志,收敛神气,多吃酸性食物以补养肝脏,不要吃得太饱,以免造成壅塞。在这个月应该注意祈祷求福。

八月风在大地上吹拂,万物兴隆昌盛。体内之气在未时最为旺盛。

孙真人《摄养论》中说:“此月心气衰微,肺金之气正旺,宜少吃苦味食物,多吃辛辣食物,以养筋补血,滋养心肝脾胃。不要触冒邪风,以免长出毒疮,或导致痢疾。八月十八日是上天降福于人类之时,宜斋戒,心中存想吉事。”《云笈七签》中说:“本月十五日,金气正旺,适宜开采铜铁、铸鼎造剑。”《内丹秘要》中说:“观卦是四阴之卦,斗杓在本月戌时指向酉,是以月建酉。此时阴助阳功,以成就万物,因此万物都会缩小,这是顺应这个季节的特点而出现的。体内阴气过半,下降而入丹田,我们应该注意保护元气,固守丹田。”

灵剑子坐功法势:两手握拳,捶击膝盖至脚跟十余遍,捶击时闭气、用力。这样能驱散胸膈滞气,祛肋中邪气,治肺脏之疾。做完,再叩齿三十六次。(明)高濂《遵生八笺》

八月养生法之二

《千金方》中说:“八月一日以后,即应常用小火暖腿,勿使下身发冷。”《四时纂要》中说:“八月三日适宜沐浴。”《云笈七签》中说:“八月八日,取枸杞菜煮汤,用其汤洗澡,能使人皮肤光洁,不病也不会衰老。”《本草》中说:“仲秋之节,肝脏气弱,肺脏气旺,饮食宜助肝气,养筋健脾胃。”《本草》中说:“八月起居有时,不要触犯贼风邪气,勿过食肥腻腥味之物,以免引起霍乱。”《千金月令》中说:“八月阴气开始渐盛,阳气渐衰,患有冷疾之人应加以预防。”(宋)周守中《养生月览》

九月养生法

秋季九月,草木凋零,万物蛰伏,天地之气清纯,大风暴烈,不可触冒,少吃生冷之物,以防瘟疫之患。九月二十八日,阳气还未隐伏,阴气已经衰微,宜服食补药以生发体内之气。

九月阴气将趋于旺盛,阳气将逐渐衰微,应固精敛神,体内之气在申时最为旺盛。

孙真人说:“九月阳气已经衰微,阴气太盛,暴风时起,切忌受到暴风的侵袭。不要冒犯邪风,不要喝酒太多,不可吃得太饱;宜少吃苦味食物,多吃甜味食物,以补养肝肾,滋助脾胃,保养元气。”

灵剑子坐功法势:九月十二日以后练习此法,可补养脾脏。两手交叉举至头顶,左右分别用力相争,可治脾脏和四肢之疾,祛除肋下积滞的风气,增强食欲。(明)高濂《遵生八笺》

九月养生法之二

《太清诸草木方》中说:“九月九日,采菊花、茯苓和松柏脂丸,服之,能够延缓衰老。”《西京杂记》中说:“九月九日,佩带茱萸、食饵,喝菊花酒,能使人长寿。”《吕公岁时杂记》中说:“九月九日,用菊花酿酒,其味香,且可祛头风。”《四时纂要》中说:“九月九日,采枸杞,将其浸入酒中饮用,能延缓衰老,不生白发,并可祛一切风邪。”《圣惠方》中说:“九月九日,将菊花晒干。取一斗糯米,将其蒸熟,然后将五两菊花末抖入其中酿酒。其酿法多用细面麦,待酒熟即压之,去掉滓,每次暖一小盏服下,可祛头风,治昏旋。”《云笈七签》中说:“九月二十一日,取枸杞菜煮汤,用它洗澡,能使人皮肤有光泽,既不生病也不衰老。”《千金月令》中说:“九月时分,适宜于喝地黄汤。制法:将生地黄洗干净,用竹刀子将其切成薄片,然后晒干。每做汤时,先用微火烘,然后碾成末,煎法如煎茶。”《云笈七签》中说:“秋季,肝气弱,肺气旺,宜食酸味以补肝气,助筋补气血,以应其时。”(宋)周守中《养生月览》

冬季摄生

冬季阳气潜伏,体内有疾宜用吐法。心膈多热,尤忌发汗,以免导致阳气外越。宜服药酒补药,以迎接阳气。睡卧之时,应先虚静歇息片刻。若有宿疾,须自酌情调节,不一定按此行事。

冬季棉衣应稍晚一些穿,而且应逐渐加厚,不得一下穿得太暖,这点是调养的关键。也不可使炉火过旺,只要能驱寒就可以了。

即使天气非常寒冷,也不可用火频频烘烤,这对人损害极大。手足皆与心相应,频频烤手,引火气入心,令人心烦燥热。食用的热物及烤火时的热气都郁积在心头,因为心属火。

凉药不能用来治热邪极盛的病症,热药不能用来治寒邪亢盛的病症。因为水流于湿,火靠近燥的缘故。凡是服用药物,须先察看诸脏,若脏腑有不足之处,则补其不足……

也不要用火烤衣服,烤得太暖后穿在身上,对人也很不好……每天洗一次澡,以通血脉,使脉理通畅调和。洗澡时,要吃饱。夜间洗澡,浴后喝一两盏酒便睡,但不要受风……

凡是冬天盖的棉被、毡褥等物,稍热就减少,寒冷则增加。谚语说:“服药不如勤脱衣。”这话说很正确。各种疾病,必须忌食热肉、酒、面、火烤煎炸之物,多食可导致血脉不通畅。带馅的面食、馄饨,平常也不宜热食。冬月若过食热物,到春夏之交,必成疾病或瘟疫。(唐)刘词《混俗颐生录·冬时消息第六》

肾脏冬旺论

《内录经》上说:“肾脏在方位上属于北方,在五行中属于水,由北方的黑帝掌管。”肾成对地长在腰脊,重一斤一两,颜色就像染在素绢上的紫色。

肾主管水汽的分布调度,灌注全身,就像树之根须一样。左边的叫做肾,右边的叫做命门,是生命元气的府第,是死气的庐舍。守护得当,肾气就得以保存,滥用就会导致枯竭。

肾是肝之母,肺之子。耳是其宫。先天造就了肾,流动的气血在肾发生变化而形成精,精气的流动往来则成为神,神就是潜藏于肾脏的情智。

左肾属于壬,右肾属于癸。肾在十二时辰中是子时、亥时,在气息中为吹,在人身体的五种液体中是唾液,在形表现为骨。站立时间长了会损伤骨骼,也就是损害了肾脏。也可反应在牙齿上,牙齿痛是因为肾脏受损。脉络通于上焦,在中焦汲取营养,捍卫于下焦。肾中进入邪气,导致多唾。膀胱是津液的府第,可以使头发富有光泽。《黄庭经》中说:“肾是玄阙圆,随时变化着盈缺,其内上玄童子,主诸脏腑之九液源,与两耳和各种液津相呼应。”肾在五音中是羽,在五味中是咸,在五种臭味中是腐。心中的邪气进入肾,就会厌恶腐烂的气味。

男子到了六十岁,肾气就会衰弱,头发变白,牙齿松动;到了七十岁,身体就会困顿疲乏;九十岁时肾气枯竭。骨骼萎缩无力,不能起床,一定是肾气已经衰竭。

肾有病,就会出现耳聋、骨萎。肾与骨相应,能荣养毛发胡须。

骨骼痛,是因为肾已虚;牙齿多损害,是因为肾气衰弱;牙齿脱落,是因为肾有风邪;耳朵痛,是因为肾气拥塞;多打呵欠,是因为肾受了邪气。

腰不能伸直,是因为肾气已乏;面色发黑,是因为肾衰弱;脸色紫而且有光泽,说明肾无病;骨节鸣响,是因为肾脏虚弱。肺脏中的邪气进入肾脏,常会不断的呻吟。

肾脏有病,应当用“吹”字吐纳法以泻其邪气,用“吸”来补充。肾在五德中是智。肾气积滞,应当用重“吹”法使其逐渐通畅。肾虚的人会梦到在黑暗的地方,看见妇女、和尚、尼姑、龟鳖、驼马、旗枪,或自己披挂兵甲,或在山林里行走,或者坐上小船在溪水里划行。

冬天这三个月,天地之气都处于闭塞状态,万物隐伏躲藏,人们要谨慎,节制嗜好欲念,停止声色娱乐,使阴阳安定,不让阴阳竞争,才能保持生命力,这才合乎天道。(元)丘处机《摄生消息论》

冬时调摄

冬天的三个月气候严寒,水结为冰。此时血气也凝涩,最应当固守元阳,以养真气。冬天的居室应当严密、温暖、干净,衣服应当轻软,要用棉布裹肚腹。

冬季应早睡晚起,以避寒气。早晨应当少量饮酒,稍后再喝粥。炙烤煎炸等燥毒之食物,更应当少吃或不吃。冬天气候寒冷,阳气潜伏在内,已自郁结生热,如果再穿热厚的衣服,在火旁饮酒,则阳气亢盛,春夏之交有可能会发生时行热病。

老人骨质疏松,肌肤清冷,易受风寒的侵袭。如果衣服穿得贴身,则全身温暖,血气自然流通,四肢和畅。冬天宜在棉袄外面要紧系棉暖腰,这样会更温暖。暖腰要做得四、五寸宽,可以绕腰三层,短带内要装入棉花。

冬天老人因衰老而畏寒,可用锡做的壶(式样像小枕头,下面呈长方形,上面呈长圆形,中间有一小口,有盖),加入热水,用布囊紧包壶外,以保温。睡前用被包住盛水的壶,临睡时特别暖和,又可以用它来温暖双足,且远离火气,无火毒之熏蒸。(清)石成金《长生秘诀·起居部》

十月养生法

孟冬十月,天地之气闭藏,水结冰、地冻裂,此时应早睡晚起,等到天亮才起床,以使体内之气温暖通畅。不要过度发汗,不要冒冰雪外出,应注意温养神气,不要让外邪内侵。

十月,以服健为正,因此有修养的人应当安于正道,以顺应季节的变化。体内之气在酉时最为旺盛。

孙真人在《修养法》中说:“十月心肺都比较衰弱,肾气强盛,宜少吃辛味与苦味食物,以保养肾气。不要损伤筋骨,不要出汗,不要随便用灸法,以免导致血液枯涩,津液运行不畅。十月十五日静养心神较为吉利。”《内丹秘要》中说:“十月是大阴之月,此时万物都已归根复命,人体内阴气已是极度旺盛,寂然不动,反而较为安静。此时应该目垂帘,内心想象着神光照射在肚脐下三寸处的坎宫。等夜气未尽之时,应凝神聚气,端坐片刻,稍后神气回到坎宫,阳气自生,积成一点金精。所以说阳气的萌生并不是在十一月,而是在十月,阴气达到了极限后,阳气就会产生,这是炼制丹药应该掌握的根本。”

人体内的元气也有升有降。元气于子时在肾脏中产生,这时天地间一阳初动,接着阳气也开始扩大,这就是卦象中的复卦出现了。自此,元气渐渐升至泥丸,午时又从泥丸下降到心,戌亥之时又慢慢回归于腹。这就是所谓的天地六阴趋于极限,百虫闭藏,草木归根,万物寂然不动,也就是坤卦的特点。

静极必动,如此循环往复。坤卦和复卦也正处于这种动与静的交替之间,即亥时末、子时初。因此,《阴符经》说:“自然法则的根本在于静,所以天地万物才得以生发。”养生的人应该顺应季节的变化。坤、复二卦的阴阳交替之功,正是产生在十月之间。

灵剑子导引法势:两手交叉,然后用一脚踏住,可疏通腰脚部的经络,祛除冷痹、膝盖疼痛等疾病。

另有一法:端坐,用手指缓缓扳脚趾,并摇动,左右各做五至七次,可治脚气、各种风气以及肾脏各毒气。这种方法可消除因走远路而脚痛不安,长期坚持效果会更好。(明)高濂《遵生八笺》

十月养生法之二

《四时纂要》中说:“十月一日适宜沐浴。”《云笈七签》中说:“十月十四日,取枸杞菜煮汤,用它洗澡,能使皮肤有光泽,人不生病也不衰老。”《云笈七签》中说:“十月十八日,鸡初鸣时洗澡,能让人长寿。”《太清草木方》中说:“十月上旬,采槐子服之。槐为补益虚证的上品,可去诸疾养神。”《太清草木方》中说:“十月宜喝枣汤。制法:大枣去皮与核,放火上反复炙烤,待其出香味,然后将其煮汤服下。”《千金方》中说:“冬天饮药酒两三剂,到立春时止,终生如此,则百病不生。”(宋)周守中《养生月览》

十一月养生法

十一月正是寒气正盛的时候,这时不要受寒受冻,不要用大火烘烤腹部和背部,不要轻易发泄体内积藏下来的元气,以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

十一月阴气在下面涌动,正处于上升状态。有修养的人应静养以等待阳气的生发。这个月戌时体内之气最为旺盛。

孙真人在《修养法》中说:“十一月肾脏正值旺盛时期,而心肺衰微,宜多吃苦味食物,不吃咸味食物,以补养肺胃。关门闭户静心调养,以待阳气的生发,使身体得到长期护养,以保全生命。”

这个月一阳来复,阳气开始生发。人体内的阳气也开始涌动,只是力量微弱,不要放纵也不要束缚,应温柔适度地使其壮大。就像火种置于鼎内,稍微打开顶门,一会儿就会熊熊燃烧起来,以至炼出真铅。此时天地之气在箕斗所处的东北之方,也是火气形成之地。

灵剑子导引法势:一手托住膝盖,另一手反折抱住头部,前后左右用力转动,坚持做三至五次。可除骨节之间的风气,使血脉畅通,并治疗膀胱和肾脏等疾病。(明)高濂《遵生八笺》

十二月养生法

十二月天地之气闭塞,气候异常寒冷,阳气潜伏于内,阴气施行于外,万物伏藏,这时应注意避寒就暖,不要大汗淋漓,以助

养胃气

;不要过于温暖,也不要顶风冒雪;可稍加宣泄,不可大补。阳气处于静息状态,所以不可触冒风邪,不可损伤筋骨。

十二月,体内之气在亥时最为旺盛。

孙真人说:“这个月脾土之气旺盛,肾水之气被土克制而不行,宜少吃甘甜的食物,多吃苦味的食物,以补心助肺,调理肾脏。不要冒霜顶雪,不要伤津发汗。十二月初三这一天,应该斋戒静坐,焚香养道,最为吉利。”

灵剑子导引法势:将两手向上极力耸起,反复三至五遍,可祛脾脏之疾。如果脾脏仍感不安,可采用春季导引法。(明)高濂《遵生八笺》

十二月养生法之二

《云笈七签》中说:“十二月一日宜沐浴。”《本草》中说:“冬季月末一十八日,少食甘味,适当增加咸味,以补养肾气。”《云笈七签》中说:“冬季应就温避寒,不要使全身大汗淋漓,以保养胃气。不要过暖,不要冒犯大雪。这个月肺气微,肾气旺,应少吃咸味,多吃些苦味食物,以养其神,宜小宣不能大补。这个月阳气弱,水汽独行,谨防邪风伤人筋骨,不要乱行针刺,避免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津液停而不运。”《云笈七签》中说:“冬季不要吃猪肉,以免伤人神气;不要吃被霜打死的果类和菜类,以免使脸色晦暗;不要吃熊肉,以免伤人神魂;不要吃生椒,以免伤人血脉。”《齐人千金令》中说:“腊月取青鱼胆阴干,如患咽喉肿痛及骨梗喉,即用鱼胆少量,放入口中含咽即愈。”《云笈七签》中说:“十二月三十日,取枸杞菜煮汤洗澡,能让皮肤有光泽,人不患病,也不衰老。”《吕公岁时杂记》中说:“除夕之夜,在空房中堆放皂角,让其燃烧,不要把烟放出,让人流出眼泪为度,能辟除疫气。”(宋)周守中《养生月览》

第三 养性

省心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之邪,是来自于外界的致病因素,一定要通过调理保养才能除去。至于七情是由内动引起的,非调理保养所能解决的了。其中的喜、怒之情,还可以解脱放下。如果遇上忧、思、悲、恐、惊这五情就更难遏制了。唯有让心先安定下来才能使七情平定。那么,如何使心安定下来呢?回答说:“安命。”

只要人的心里有所欲望的时候,往往欲望会先在梦中出现,这就是妄想会导致心里迷惑混乱的证明。大多数老年人都经历过很多事,即使是可娱可乐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其滋味也不过如此。追忆过去的事情就恍若梦境一般。所以,老年人不能有妄想,也不需要有妄想,心情安逸则情绪平稳。

人老了,阅历多了,看惯了世情世态,心衰面容枯槁,这个时候还有什么可求的呢?谚中说:“求别人不如求己,呼牛不如呼马,也可以听从人的意愿。”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介意。稍稍介意就会生气,生气就会伤肝,对别人有什么损伤呢?只是白白损伤自己罢了。

非年轻人就不要再去年轻人的热闹场所了,如果不见机而退,只会招来别人的憎恶而已。可以约两三位老朋友,对坐闲谈,偶尔谈一些世事,不需要讨论是非长短,谨慎出言,也是为了安定心气。《论语》中说:“及其老也,戒之在得。”财和利这一关,似乎很难打破,但是想一想一生中剩下的日子已不多了,即使堆金积玉,又有什么用呢?不过让你恣意挥霍,反而会弄得没钱养老,老了还要想法赚钱,这又是最苦的事了,所以“节俭”两个字,始终不能忘。

穿衣、吃饭是养生的两件大事。如果认为只有购买到珍异的东西,才是所谓的对身体有益,这不是徒劳地增加烦扰吗?食物只求满足心之所欲,如果心欲淡泊,虽是肥甘厚味的食物也不会感觉可口;衣服只求舒服合体,否则就是华丽的服饰,但不合体,穿上它,行为举止就会显得拘束。因此,食用如意的食物,穿合体的衣服,这就是养生的妙药。

一切请他人代劳的事情,事后只要察看一下结果就可以了;如果有的事情必须亲自去处理,应该果断地去处理;也有一些可暂且放在一边的事,就果断地放在一边。果断地处理是为了求得安心,放在一边也是为了求得安心。既不处理,也不搁置,整天牵挂着这些事情,就会很劳神。

老年人肝血逐渐衰弱,做事未免性情急躁,如果旁人不及时响应,则会更加急躁,终究还是无济于事,每当此时应该用一个“耐”字来处理。凡事都有一个自然的规律。血气不妄动,神色也就平和,这样既能养身又能养性。

年纪大了,就会牙齿掉落、眼睛昏花、耳聋、步履蹦跚,这是生理的自然规律。如果为此而悲哀叹息,只是徒劳地增加烦恼而已。人活到这样的高寿是多么不易。活到这样的高寿,庆幸都来不及,又有什么埋怨不满呢?

高寿为五福之首,既然称为老,也可称得上高寿了。更何况衣食无忧、悠然自得,其获福也很深厚啊。人世间境遇有什么规律呢?进一步去想,终究没有是全如人意的;退一步去想,自然会有余乐。《道德经》中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死后的最后论断和生前众人的议论,只要没有听到、没有看到,那么好坏都是一样。然而只要活着一天,就一定不愿意让别人诋毁自己,死后也是一样。所以君子痛恨一辈子名不相称,并不是追求“名”。

平时经常把“名”字放在心上,则自然能够谨慎从事,不至于招来别人的诋毁。否则即使年至百岁,得享天年,死后也只会与草木同腐。《道德经》中说:“死而不亡者,寿!”说的是高寿不仅仅是在年龄。(清)曹庭栋《养生随笔》

仁者寿

鲁哀公向孔子问道:“有智慧的人长寿吗?有仁慈之心的人长寿吗?”

孔子说:“是的。人有三种死亡的原因,并不是命该如此,而是咎由自取。一是生活起居没有规律,饮食不节,劳逸过度,体内生痰而将他杀死;身为臣子却冒犯君王,贪得无厌不知收敛,国家的刑罚就会置他于死地;以少犯多,以弱欺强,愤怒暴躁又自不量力,这样下属就会把他杀死。这三种情况都是死于非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那些有智慧而又仁慈的人,有美好的德行,言行举止合乎礼义,喜怒哀乐自有规律,对性情没有任何损害。这些人能得以长寿,不也是应该的吗?”《孔子家语》

守口诀

守口如瓶,这是古训。它不但能够蓄养自己的德行,还有助于长寿。整天喋喋不休,会消耗太多精气,说欺骗诋毁的话语会动摇自己的心神。因此,不如安安静静,少说话,尤其是少说谎话和诋毁别人的话,以保养真气。(明)孙文胤《丹台玉案》

和与安

苏轼曾向吴子请教养生之道,得到两个字,一是和,二是安。

什么叫和?苏轼说:“你没有看到自然界有严寒和酷暑吗?冷热到了极限,可以把皮胶折断,使金属熔化。而一般的东西却并不怕寒热,是因为冷热对它们造成的影响很小。冷热的变化是在白天或夜里发生的,往往在瞬息之间就变化几次,而人们一般感觉不到,其原因是变化很小,比较温和。如果突然之间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那么人早就死了。”

什么是安?苏轼说:我曾从牢山坐船过海,到达淮水时遇到大风,船上的人随着风浪上下颠簸,如同踏上车轮向前滚动,以致眩晕迷乱,无法控制。而我的饮食起居却和平时一样,这并不是我有什么奇异的法术,而是不与风浪斗争,听其所为。

凡是导致我生病的,并不是外界的事物。饭菜中有虫蛆,看到的人无不呕吐不止。没有看到而吃下去的人却不曾呕吐。请观察一下呕吐和不呕吐的原因。

说是山珍海味一定会咽下去,说是粪便污秽一定会唾弃。这两种东西我都不曾接触,怎会咽下或唾弃。这种现象是因为物呢,还是因为我们自己呢?如果知道原因在于自己,那么即使接触到这些东西,而不改变态度,这便是安的最高境界。

对外界事物安然处之,外物对自身的影响就很轻微,内心平和就会顺应外物的变化。外物的影响轻微,内心顺应外物的变化,养生之道就完备了。吴子是古代那种安静的人,他对事物的观察细致入微。因此,我私下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以便随时学习。(宋)苏轼《苏轼文集》

养生三宝

老子养生有三件宝贝,他很看重并坚守它们:其一为慈祥,其二为俭约,其三是不敢做天下人的带头人。慈祥所以能勇,俭约所以能大,不为天下先所以能为万物之长。现在舍慈而取勇,舍俭而取广,舍后而取先,这是走上绝路啊!(春秋)老聃《老子·六十七章》

上善若水

最高的善如水,水能使万物得利,而不与它物相争夺。愿处众人所不喜爱的地方,这便合乎道理了,接近修养的最高境界了。所处趋低下,所思好幽深,交往重仁爱,言淡守诚信,修正有条理,办事求效果,行动合时机。因为不争夺,所以无怨恨。(春秋)老聃《老子·八章》

心如止水

禅师谈养心之法时说,内心要保持洁净,如明镜一般,不要让它受到污染;又要保持安静,如平静的水面,不要让它泛起波浪。这和朱熹所说的学者要时常提醒自己注意养心,不可忽视,就像光天化日之下各种邪魔鬼怪都躲藏起来一样。

又说眼睛不要乱看,耳朵不要乱听,口中不要乱说,内心不要乱动。恼怒喜爱、是是非非都弃置一旁;未发生之事不去多想,事情已发生就不必过于担忧。事情留不住,就听其自来,任其自去。愤怒恐惧与喜悦忧愁,都要正确对待,这是养心的关键。(清)沈复《浮生六记》

心存善意

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只有善良才可以感动上苍,得到神灵的保佑。只有善心才可以延年益寿,从而不使生命过早的夭折。

人们的伦理道德,像忠孝、节义,均须谨慎而持久的遵从,要用善行施恩惠于他人。即便是一念、一言、一事,先应当仔细想一想,这一念头是否有利于他人?这句话,这件事是否会损害他人?有利于人的,就毅然去做。如果对人无益反而损于人的,这种念头勿起,语不要说,事情不要做,时刻反思自责。

大概只要自己的本念无恶,即横来直去,总是行善事。人邪我正,人恶我良,人生事,我息事,人害人,我为人,诚心实意,好像神灵就在面前。此人纵有凶灾夭折之危,天地之神灵也必暗中加以保护。一个“善”字,可以说一生受用不尽。(清)石成金《长生秘诀·心思部》

弃绝世事

通晓养生之道的人,不去拼命追求自身所做不到的事情;把握命运规律的人,不去无谓地追求自己的智慧所无法达到的东西。

养形首先必须有物质条件作为基础。有充分的物质条件而不养形的,大有人在。生命首先不能离开形体,有的人生命虽然未离形体,但本身却像死了一样。

生命的诞生不可拒绝,生命的消失也无法阻止。悲哀啊!世上的人以为只要养形便足以保存生命,而养形却仍然不足以活命,那么世人为何又要去养形呢?

虽然不值得去做,却又不能不做,大概有不能不做的原因吧!如果不想养形,则不如弃绝世俗之事。弃绝世俗之事形体就不会受劳累,这样才能做到心正气平,从而与自然相生相长。能与自然相生相长,也就接近养生之道了!

真值得弃绝世事、遗忘生命吗?弃绝世事,形体就不会劳累;遗忘生命,精神就不会亏损。形体无伤、精力充沛,便能与自然相合……形体与精神无损,便称得上随物而化。(战国)庄周《庄子》

内外兼修

植物之中,各有所长,有以花取胜的,有以叶取胜的。以花取胜的,叶子就没有可取的地方,像累赘一样,比如葵花、蕙草这些就是。

以叶取胜的植物就可以没有花,不是没有花,叶子就是花,是造物主将花的风神色泽,都归到叶子上了。不然的话,叶子的本色是绿色,要是把它当成叶子,让它长成绿色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长成红色、紫色、黄色和绿色呢?

像老少年、美人蕉、翠云草这几种,五颜六色的,难道是用来愉悦观赏者的眼睛吗?就算长成青色绿色的叶子,也不像有花的草本植物的叶子,而是另有一种美观的姿态。

由此可知,树木的美,不一定在花,就像男子的美,不仅仅在于有才,而女人的丑,不一定因为没有姿色。看花让人懂得去修饰容貌,而看草懂得的是人要修饰的不仅是容貌了。(清)李渔《闲情偶寄》

养性之道

思想上严格要求,行动上力求高尚,脱离并摒弃世俗,高谈别人的怨恨和诽谤,这仅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清高,是隐居于山谷不满于社会现实又自命清高的人的信仰。

仁义忠信,恭俭推让,只是为了修身而已,这是使社会安定太平,以教育者自居,一会儿到处游说,一会儿又定居讲学的人的信仰。

讲功劳,重名利,重视君臣礼仪,严格区分上下等级关系,表现出自己治国的才能,这是推崇君主、维护君权,使国家强盛,致力于开拓疆土兼并诸侯国的朝廷命官的信仰。

闲居湖泽,保持旷达的心境,垂钓赋闲,表现出无所为,这是江湖之士,超脱社会,闲暇的人的信仰;注意呼吸节奏,吐故纳新,像熊一样伸长脖子,像鸟一样伸展身体而进行锻炼,是为了导通气血、柔和肢体、延寿、养形,这是研究长生之道的人的喜好。

如果在思想上不严格要求自己就能做到清高,不讲求仁义就能做到修身,不追求功劳和名利就能治理国家,不闲居江湖就能获得旷达的心境,不导通血脉、柔和肢体就能做到长寿;没有什么使自己刻意去忘掉,也没有什么让自己刻意去占有,淡然无谓而什么都做到了,这才是符合自然的规律,是圣人的德行。

所以说“安静淡然,空虚无物”是自然的准则、道德的本质。圣人宽容,与外物没有矛盾,没有矛盾就是安静淡然,无忧思,邪气不能侵袭,所以德性完善,精神饱满。

感知后才有思考,施加外力才会有运动,本性出于自然,智慧和习惯都属于后天人为,凡违背天理的都应该抛弃。这样就不会有天灾,不被物所役,也无人世的是非与罪责。

把生看得很轻,把死亡看得很平淡,无思虑忧郁,不去图谋,无心显露自己,顺其自然,就能安然入睡,无忧无虑,精神饱满而不疲倦,虚无恬淡,这才是符合自然的规律。

所以,悲、乐、喜、怒、好、恶是道德的过失。心中没有忧愁和快乐,就是德行的最高境界;坚持纯一之道而不动,一切无心,就是高度静的境界。一切顺从,虚怀若谷,不与外界事物交往,非常淡泊,与外界没有丝毫的抵触,就是非常纯的境界。

形体劳累而不休息就会生病,精神用个不停就会疲劳,疲劳就会引起精神枯竭。水的性情,是清而不含杂质,不动就一平如镜;水不流动就会腐臭混浊,也可以说不能清,这就是自然规律的反应。所以,纯粹而不含杂质,静一而不改变,淡然无为,动而遵循自然规律,就是养性之道。《庄子·刻意》

万善之本

上天本就喜爱生命,所以应爱惜生命。人如果想长寿,就必须戒除杀生。这几句话是出于佛之口。圣人说过:“仁慈的人长寿。”

要知道,无论是人还是其他生命,都应该倍加爱惜。因为,仁慈恻隐之心,才是万善之根本。所谓的再小的生命也要倍加爱护,这才是长寿的根本。(清)石成金《传家宝》

淡泊名利

有被功名所困扰的,谁没有飞黄腾达的念头?谁没有功成业就的期盼?

已经达到目的的,则担心不胜其任;没有达到目的的,则终身不能显达而屈居贱役,或受寒窗灯下苦读之苦;有的人对功名望眼欲穿,有的人因回忆今昔荣枯的不同而致肝肠欲裂,甚至焦急思虑心切,竭尽全力奔波,荣华依然远得不见踪影,却很快殒命于九泉之下。

慨古伤今,枉受名利引诱,因湮没无闻而使浩然之气受到压抑的人,不知又有多少啊!(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天年论》

虚静恬淡

从前,有人向凌恒达请教保养生命的要诀,凌恒达说:“形体是由气血构成。灵丹妙药无非就是一些草木金石。如果人的气血已经衰败,利用草木金石又怎能保得住性命呢?只有内心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则天地清静安宁,万物生长发育,这才是真正的灵丹妙药,保全生命的秘诀。”

有一次,白居易见到圆修禅师坐在松树上休息,便说:“师傅请注意,树上危险。”

禅师说:“太守危险。”

白居易问:“弟子身处高堂之上,有什么危险呢?”

禅师说:“你受到心火的煎熬,明知前面有人生的大风大浪却又不立即停止,难道不是很危险吗?”

白居易这才心服口服。禅师的一番话对世人实在是极好的一声棒喝,令人胆战心惊。可叹的是世人竟充耳不闻,能把他们怎么样呢?

人的嗜好和欲望少了,那么内心自然趋于安静。那些居住在深山劣谷中的人,大多都很长寿,这就是由于嗜欲少而内心宁静的缘故。

墨子说:“人不是没有安居的场所,而是没有安定的心态。不是没有足够使用的钱财,而是不知足。”因此,如果能保持内心的安定,能知足,即可受乐无穷。只有安宁清静,才可以培养福气;只有知足常乐,才可以享福。(清)石成金《传家宝》

完善本性

《千金方》上说:“修身养性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逐渐形成性格,以完善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得到了完善,自然会做善事,不用学习也可知道很多道理。”

修身养性有成以后会自动为善,会百病不生,祸乱灾害也不会发生。其实,这些都是修身养性的必然结果。修身养性,就是所说的“治未病”,即未病先防。

养性并不仅仅是服食饵药、吐纳练气,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善心、善行。如果自己的德行非常好,所有的行为都无过错,即使不服食饵药也可延年;如果自己的德行不好,就是有灵丹妙药,也不能使寿命变长。

所以,夫子说:“真正懂得养生的人,其心中无所畏惧,这就是因为他品德高尚,所以心里非常坦然。”这哪里是只想通过服食饵药而祈求延年的人所能实现的呢?《文子》上说:“养生最重要的是养神,其次是保养形体,神清气爽,意志平和,全身舒畅,这是养生的根本。使身体肥胖,饮食无节制,恣情纵欲,是最不懂得养生的。”《神仙图》中说:“养生的方法,就是要经常注意自己的行止坐起、饮食卧息等,要使一举一动都符合德的要求,昼夜不忘保全

精气神

,使之不离身即可长寿。”(宋)日本人丹波康赖《医心方》

清心寡欲

心是万法之宗,一身的主宰,生死的根本,善恶之根源,关系到一个人的疾病和健康。

如果某种意念在内心萌发,则各种意识便转向身外,不向善就会导致五内颠倒,大病缠身;如果内心澄净,各种灾祸自然消除。

孟子说:“调养内心最好的办法是寡欲。”所以,一旦为妄想所累,即使神仙也帮不了。心思端正,鬼神也会害怕。(清)石成金《传家宝》

守善勿失

坚持善道不要丢掉它。如果一味追求邪淫,人体的津泽就会减少。既然懂得发展到极端是危险的,就应回到加强道德修养的正道上来。

如果在形体之内保持一颗尽善尽美的心,其好处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它能使人形体、容貌安详和蔼,表现在肤色上则润泽而充满生机。(春秋)管仲《管子·内业》

以善养生

遵循善的准则,用以理气、养生,就可以在寿命上追承彭祖。(战国)·荀况《荀子·修身篇》

心存安乐

会享福的人才能享福。不会享福的人,虽有多福就在眼前,也不能觉察而徒然虚度。就像今日,天下太平,岁岁丰收,身不寒,腹不饥,此即是上苍赐予百姓的福气。再加之身体安康无事,则更是幸福无涯。

要知此时此际,有在风雨烟尘之中四处奔波,浪迹江湖,劳忧不停之人;有卧病在床而痛楚呻吟,医药也无以救治之人;又有惨遭讼狱刑伤之人;还有饥寒交迫,借贷无门,血汗劳苦,四肢不宁,遭遇火灾,遇盗逢奸之人。种种苦恼,要设身处地与他们相比较,则像今日无灾无难,难道不是像神仙一样吗?难道不是极有福气之人吗?

人的一生,没有不遭遇逆境的,应当将过去的逆境与现在的乐境相比,即生出无限的快乐,一生的幸福就到了。

人如果知足,即便贫如乞丐,贱似奴婢,也会安然自在且有无穷的乐趣。人如果不知足,虽富可敌国,贵为天子,则其心中仍想图谋争占,忧虑不止,得陇望蜀,有东想西,以有限的精神,去追逐无穷的嗜欲。虽然处在极乐的环境中,自己反生出许多苦恼。

总的来说,需要就事论事,寻安乐则安乐自至,切不可以认为自己虚弱的身躯如同铁石一样坚固,而穷思极虑,日夜损耗。

阎非台先生,曾有两句话,确可作为养生延寿的妙法。他说:“进一步想,有此而少彼,缺东而补西,时刻过去不得;退一步想,只吃这碗饭,只穿这件衣,俯仰宽然有余。”上句说的是不知足的苦境,下句说的是知足的乐趣。

古人说:“他骑骏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回头看见推车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将此四句话画一轴图画,挂在书房,每天观之,乐趣无穷。

每遇到不如意之事,就将其与更痛苦的事相比较,则自然心中坦然大乐。如果总是想着胜过自己的人,胜自己的事,则自然会增加许多忧苦。(清)石成金《长生秘诀·心思部》

心存仁厚

只要人内心仁慈宽厚,就一定能延长寿命;如果过于刻薄,则导致短寿。

就像过去的各种器皿,当初制造的时候力求坚固厚实,唯恐使用时失手跌落而有破损,所以这些器皿流传年代很久。而如今的各种器皿,只求制造得很单薄,越单薄就越是昂贵,人人还争着去买,使用时失手跌落容易损伤,甚至有时两手稍一用力,就会造成破裂。

通过这两种情况,就能明白为什么有的东西能长久存在下去,而有的却不能长久存在下去。明朝万历、隆庆年间的瓷器,至今仍有很多,都很厚实,相比而言,恐怕今天的瓷器难以保存长久。

只是在仁慈和宽厚之中,首先是要仁慈,一切阴险恶毒之事都不要做,即使虫蚁这样微小的生命也不要去伤害,这就是长寿的根本。能做到这一点,如果再加上注意保养,那绝对就会长寿。(清)石成金《传家宝》

自事其心

能固守自己本性的人,哀乐不容易改变其心境。知道事情无可奈何而安于命,这便是德性的极致了……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去做而忘记自身,哪有工夫去贪生怕死呢?(战国)庄周《庄子·人间世》

淡然处之

《老子》中说:“人的寿命以百年为限。注意调养的人,可活到千岁,这与蜡烛燃烧的道理一样,火苗小燃烧时间长,火苗大燃烧时间短。众人大声说话而我小声言语,众人多烦恼而我少忧虑,众人惊恐暴怒而我不急不躁,不因世间俗事费心劳神,心情淡泊无所追求,精神气血自然会处于饱满状态,如此处世方法可视为长生不老之药方。”《庄子》中说:“珍视生命的人,即使富贵却不会因饮食而伤害自己的身体,即使贫贱却不为一丝私利而劳累自己的形体。当世之人,尤其拥有高官厚禄的人,都未能如此。”

古书中说:“不懂养生之道的人,放纵自己的心智,背逆人生的真正乐趣,不惜牺牲精力去追求智能技巧,常患得患失而招致忧虑恐惧,为讲究礼节而不辞劳苦,为钱财私利而葬送性命。如果不杜绝这四种情况,就会劳累心神。”

陶隐居说:“世间万物只有人类聪明高贵,百岁光阴犹如一次旅行转瞬即逝。自己如不留心修身养性,疾病痛苦难免成为终生牵累。”(元)李鹏飞《三元参赞延寿书》

独善其身

若能做到意志专一,放弃各种苛求之念,见到名利不被其所诱惑,见到灾难而不惧,心地宽厚仁慈,任何时候都能独善其身,这就是“云气”,其境界正如天之行云。(春秋)管仲《管子·内业》

困于财者

有的人被钱财所困扰,只知道钱财可以养命,哪知钱财也可以杀人。所以那些卑鄙吝啬的人,每每招致灾祸,因保管疏忽而招致盗窃;奔波不已者,常致精力耗竭。

贪得无厌的人,常忘掉自身性命,只顾利而不顾义,亲生骨肉也相互残杀而搜刮财物;榨尽百姓,费精力流血汗去积累财富,从而招致百姓的怨恨,最终导致身败名裂。

钱财积久则化为精怪而为灾祸作祟,争财则会导致囊中空,灾祸生。凡是受利欲危害的人,又不知有多少啊!(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天年论》

养性秉中和

有人问道:“有修养性情的方法吗?”

回答说:“修养性情要保持中正和平,并要终身固守这一原则。”

爱奉双亲,爱好美德,爱养气力,爱护精神,这叫做“啬”。若未能做到这些,就会导致情志抑郁,做过了头就不能保持淡泊平和。所以,君子要调节气的宣泄,不可让其壅塞;气机滞塞,运行失常,一昼夜的时间即可导致生病。

所以,喜怒哀乐思虑这些情感都要适度,这是涵养性情;冬与夏、盈与空、消与息也必须都能适得其所,这是护养精神。

善于治气的人,犹如大禹治水,运用导引之法使气蓄积运行于全身脏腑之内,一过头就失去中和,这种养性之法可以治疗疾病,但都不是最佳的养性之术。

屈曲是为了伸展,蓄积是为了虚静,实于内是为了发于外。气当宣泄时而将它遏制,身体当调正时却使它偏斜,精神当平和时反使其紧张,肯定会失去中和的理想境界。那些善于养性的人并没有常规法术,只是达到了“和”的境界罢了。(东汉)荀悦《申鉴·俗嫌》

不仰仗外物

外物不可仰仗。君子独立于天地间,尊敬别人而不一定要受人尊敬,热爱别人而不一定要被人热爱。尊敬热爱别人,在于自己;被人尊敬热爱,在于别人。君子依仗在于自己的东西,不依仗在于别人的东西。依仗在于自己的东西,就能无所不通了。(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必己》

常存退让心

患病之时,一定要心存退让之心。心中能退让一步,便会觉得海阔天空,对尘世琐事也就不会太过在意,这样即使有了病,也很快就会恢复。(清)王士雄《潜斋医学丛书》

养生三部经

太一真人说:“我有经三部,共有六字,儒学之人念诵可成圣,道士读了能成仙,和尚读了能成佛,它的功德很大,但必须要身体力行。一字经叫做”忍“二字经叫做”方便“三字经叫做”安本分“三经不在灵山的大藏塔里,却只在你的心中。”这是极有意味的话啊!

又说:“心里宁静可通达神明,以致能在事情还未发生时就预先知道,不走出门户就能知道天下的事,不看窗外也知道天空的景象。”

心像水,只要长期不去扰动就会清澄见底,故称为灵明。所以,心静可以保住元阳之气,百病不生,可活到一百岁。如有一个念头搅乱了宁静的心境,那么心神就会飞驰于外,元气就会消散在体内,以致营卫混乱,各种疾病就会趁机侵袭,年寿自然就缩短了。(明)高濂《遵生八笺》

损欲而养性

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内,于天性有利;外,与仁义相合;依理而行,不被外物所牵累,这便是正气。沉醉于滋味,沉溺于声色,喜怒无常,不考虑后果,这便是邪气。邪气与正气相损伤,物欲与天性相妨害,邪与正不可两立,必定一兴一废。所以,圣人减损物欲而专心于养性。

眼好色,耳好声,口好味,若与此三者相应接而欢喜,不明白有利或有害,这些便是嗜好欲望。吃,却使形体不安宁;听,却不合于道;视,却于天性不利,视、听、食三者相争,必须适度的节制它们,即心也。

……

对于耳、目、鼻、口四者,如果不知该取谁舍谁,可以以心来节制统治它们,使其各得其所。由此看来,物欲不能尽力发挥。凡是养身养性,要寝处有节,饮食适度,控制喜怒,动静合宜,使己身的天性得以保持,那么邪气即使袭身也不会久留于身,岂会因担忧身将有瘕疵痤疽而预作防备!(西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

养生须自慎

自然界有盈有亏,人生曲折多难。生活在多难和危险的环境中,不能做到自我谨慎而能取得成功的人,天下是没有的。

所以,追求修身养性的人如果不知道自我谨慎,是不可以与他谈论养生之道的。自我谨慎也是养生之道。圣人常居安思危,以忧虑和畏惧鞭策自己。

一旦无所畏惧,那么很多事都会遭到毁坏……修身养性的人失去了忧虑和畏惧,就会心神惑乱,躁动不安,精神散乱,元气耗损,德行放纵,意识混乱,本可生的却死去了,应该存在的却消失了,应该成功的却失败了,本可平安无事的却遇到了凶险。一个人对待忧虑和畏惧,应像对待水和火一样,时刻都不能忘记。(唐)孙思邈《摄养枕中方》

养生必先适欲

假使让秦国的力士乌获用力拽牛尾,即使他的力气用尽,牛尾被拉断,而牛也不会跟着走,这是由于违背了牛的习性的缘故。如果让一个小孩牵着牛的鼻环,牛会顺从地跟着他走,这是因为顺应了牛的习性的缘故。

世上的君王、贵人,无论其德行好坏,没有不想长生的。如果每日都在违背自己的天性,即使想长生,又有什么益处呢?大凡生命的长久都是顺应了其本性的缘故,能使生命不顺应其本性的是欲望。所以,圣人养生,必定先节制其欲望,使之适度。(秦)吕不韦《吕氏春秋·重已》

以节约为美德

范尧夫的《布衾铭》:粗茶淡饭的甜味,棉布衣服的温暖,名人教诲的快乐,仁义道德的尊贵,都容易得到。只要乐于享受,便会常常平安。

丝绸锦绣的奢华,山珍海味的珍贵,权贵宠幸的盛况,名利欲望的繁荣,都很难得到,危险耻辱也会接踵而来。舍难取易,去危就安,愚蠢的人尚且知道这个道理,何况聪明的士大夫们呢?

颜回乐于箪食瓢饮,从而成为百世的师表和楷模。桀纣居于华丽的琼台之上,死后被万世骂为独夫。君子以节约为美德,小人以奢侈丧失生命。虽然布衾简陋,却可以保暖而不可忽视。(明)高濂《遵生八笺》

观草木悟养生

草木的种类非常繁杂,但分起来大致有三类:木本、藤本和草本。木本植物坚实而且很难枯萎,寿命比较长,因为它的根扎得很深。

藤本植物很瘦弱,需要扶持,寿命只有一年左右,因为它的根稍浅一点。草本植物一经霜打就死了,寿命最长也就一年,因为它的根更浅。

所以说,根是决定万物寿命长短的因素,如果想收获更多的植物,就要先稳固它的根。我在农耕和园艺的劳动中,悟出了养生和处世的方法。

如果遇到任何事,都深思熟虑,从长计议,则事事都像木本植物一样,就不会因为看见雨露而欣喜,因为看见霜雪就惊恐。作为树木本身,挺拔自生,至于被斧头砍则是天意,难道充满灵气的椿树和千年松柏就能躲得了吗?

如果一个人不努力培养自己崇高的品德,只是苟且行事,这样的人与藤本植物一样,只能依靠别人来做成事。别人事成了,自己的事也成了;别人倒了,自己也倒了。

至于像木槿一样生存的人,从来不考虑明天,他们甚至不知道根为何物,哪里会考虑根入土的深浅,埋藏的厚薄呢?这种人就像次等的草木。

唉,难道世上缺乏像草木一样行事,反倒像木本一样享其天年,又有像藤本一样可以依附的后代的人吗?这是造物主的偶然失误,并不是天地间待人处世的常理。(清)李渔《闲情偶寄》

人应安分守己

《福寿论》中说:“贫穷的人大多长寿,富贵的人却大多短命。贫穷的人长寿,是因贫穷困难常感到维持生活不足,而没有过高的欲望损耗身体,伤害本性,所以也就能够长寿。富贵的人过着花天酒地、穷奢极侈的生活,各种贪念也趁机毒蚀了本性,所以寿命受损,过早夭折。”

这是因为天意有“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缘故。虽然也有贫穷而短命的人,但一定是德性修养不足,所以夭折。因此,世上的人应安分守己。

现在做官的非分之想特多,出门思车马,在家思妻妾、房屋、货物,将全部的心思都放在这非分之想上,天必定会惩罚他,以致降给他灾难、疾病,最后使他夭折,而他自己却不知道这其中的原因。

又说:“世上的人,侥幸所得到的一切,而最终仍是灾祸,只有分内应得到的,才是真正吉祥的。”一个人到了五十岁的时候,能够悔悟以前的错误,弥补以前的过失,对人都赐予仁慈、施以恩惠,有悯恤人的心念,奉守道德而不欺骗,这样圣人就能了解他,贤人也会保护他,上天爱戴他,人人喜欢他,鬼神尊敬他,因此他也就能富贵长寿,平安健康了。(明)高濂《遵生八笺》

勿有忧思之患

别人大声说话,我则小声说话;别人多烦恼,我则少计较;别人惊恐不安,我则不怒不怨;淡然无为,神气自满,这就是长生不老之药。

欧阳修在《秋声赋》中说:“为何要去追求和担心凭借自己力量和智慧办不到的事情呢?这会使本来红润的面庞显得衰老,乌黑的头发变得花白。”这是士大夫们的通病。

又说:“忧虑动摇心绪,万事劳累形体,心中动摇不定,一定会损伤精神。”如果人经常多忧多思,壮年人会很快变老,老年人会很快衰亡,明白这一点也是一种长生方法。

轻歌曼舞的生活转眼即逝,倚红偎翠的风流终成梦幻。迷途知返,痛下决心斩断情丝,这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如果一定要让感情有所寄托的话,则不如寄托在花草树木上或书法绘画上,这与寄情于灯红酒绿的生活与妖艳的美人没有什么区别,但可省却许多烦恼。(清)沈复《浮生六记》

风物长宜放眼量

得到满足时,不必得意忘形,要经常告诫自己将来也许有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遇到困难挫折时,不必忧虑消沉,应该相信总有一天会得志通达。要把眼光放远,纵观历史的人世兴衰规律,不要只注重一时的荣耀或挫折。(清)徐文弼《寿世传真》

修正道德行为

古语说:“人有善良的想法,上天一定会帮助他。”所以,国家有灾难,国王只要修正道德行为,就可以因此而使灾难消除。这是国王一人修正道德行为,就能保护整个国家,而一个人专心道德修养,怎么不能使自己免受病患呢?

何谓修德?就是指忏悔改过。关键在于戒除旧的恶习,及时对以前的错误进行反省,悬崖勒马,时时留心,日日谨慎。如此不辍,自始至终,这才是真忏悔与改过自新。上天自然给予恩赐,灾难自然平灭。(明)潘楫《医灯续焰·尊生十二鉴》

治人事天,莫若啬

为政养性,没有比啬俭更好的办法了。只有啬俭,才能先得道。先得道是因为注重积德,注重积德便没有什么不可战胜的。既能战胜一切,便没有谁知它的极限。既然没有谁知道它的极致,那就是得道。既得道,就能够长生久存。这就是根深蒂固,是长生久活的途径。(春秋)老聃《老子·五十九章》

形神相亲,表里俱济

精神对于形体来说,就像国家要有君王一样。精神躁动不安,就会在形体上表现出来,就像君王昏庸才会导致国家混乱。

商汤连续七年旱灾时期所种的庄稼,如果得过一次灌溉,虽然它们最终会因旱灾而枯死,但一定会比没有得到灌溉的庄稼后枯萎。这一溉之益,实在是很重要啊!

可是,世人常认为偶尔发怒不会损害性命,偶尔悲哀不会损伤身体,并不注意这些不良情绪对身体的危害,而任其肆意发作。这好比不懂“一溉之益”,而希望从干旱的禾苗中获得丰收一样。

有道德修养的人知道形体是凭借精神而存活,精神因形体的存活而存在;感悟到人的生命易失,明白每次不慎的过失对生命的害处。所以,修身养性而保养精神,使内心安静而保全身体,情感中不存有爱憎,意念中不存有忧喜,淡泊无欲,从而体安气和。再加上呼吸吐纳及服食药物对身体的保养,从而使形体与精神紧密相依,外形内神互相补益。(三国魏)嵇康《嵇中散集》

遇而能顺,不遇不愠

能够守住天地浩然之气的,是那些怀才不遇或虽遇而不能尽用的贤人。如果怀才不遇而产生怨恨,则不能守住天地的浩然之气。

如果遇而能顺其自然,也能守住天地浩然之气。如果是那些碌碌于名利的人,那么他的气就趋向于污浊、混沌,哪里还有重新开始的机会呢?

天地之间,人生的机会不可能完全均等。不是遇,就是不遇;不是尽用,就是不能尽用。在这中间,只有遇而能顺其自然,不遇而不存怨恨,才是我们应当时时用来自勉的。(明)王文碌《竹下寤言》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声誉与生命,谁更亲?生命与财宝,哪个更重要?得到与失去,何者有害?过分贪求必定会招致大的破费,多积藏财物必定多丧失财宝。所以,懂得满足便不致困辱,懂得止于该止便不致危险,这样才能长久。(春秋)老聃《老子·四十四章》

放心逍遥,任其自然

即使是千古圣贤,也难免于一死,不能管到死后的事情。生命本从虚无中来,终究要归到虚无中去。谁是亲,谁是疏?谁又能主宰自身?

既然无可奈何,便放心逍遥,任其自然,这样就会心气通顺,五脏平和,服药才会有效,吃饭才会有味。有些人只知道安乐,一遇到忧愁之事,便寝食难安,何况久病在身?既担心自己会死,又担心身后之事,时常处于极度的惊恐状态,怎么能够吃得下饭?所以,要放宽心注意休息。(清)沈复《浮生六记》

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

了解养生之道的人,不求天性所不可为的事物,洞达天命之常的人,不求知识所无可奈何的东西。养形必须先有物质条件作依据,但物质条件很充足而不会养形的人也是有的。要求生必先不离形,但仍有不离形也似死了一样的人。

生,不可拒绝;死,不可挽留。悲哀啊!世人认为养形便足够养生延寿,但养形却仍不足以活命,那么世人为何要去养形呢?虽然不值得去做,却又不可不去做,这是出于不可避免的情况!

若想免去谋生,不如弃绝世间分外之事,弃绝世间分外之事便没有物累,没有物累便能心正气平,心正气平便能和自然共同变化而推陈出新了,与自然相推移才算接近于养生。(战国)庄周《庄子·达生》

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委曲故能求全,弯曲故能伸直,低凹故能蓄水,陈旧促使更新,少欲便可得道,多欲则失道。所以圣人坚守其道,为天下作典范。

不自以为有见识,所以见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其是彰明;不自夸其功,所以才有功劳;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进步。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人没有谁能与他争。(春秋)老聃《老子·二十三章》

善吾生,善吾死

自然赋给我形体,以生使我劳累,以老使我清闲,以死给我安息。所以,认为我的生是善,也应该认为我的死是善。(战国)庄周《庄子·大宗师》

义者,虽贫能自乐

物质利益可以用来供养身体,正义行为可以用来培育心理美德。没有正义行为,心理上就无法享受到快乐;无物质利益,形体就无法得到安养。

正义行为是心理上的精神营养,物质利益是身体的生活养料。肉体不比精神更加宝贵,所以肉体的保养没有比道德修养更重要。正义行为的熏陶,超过了物质利益的滋养。凭什么这么说呢?

现有人做了许多正义的事,但缺少钱财。他手头拮据,地位卑微,但行为尚能得到世人的宽容。他本着这种安贫乐苦的精神而愉快地生活着。原宪、曾参、闵损之辈就属这类人。

现有人财物丰足,但干了许多违背天理良心的事。此人虽富有,但自感羞辱,非常懊恼自己罪恶深重,时刻恐惧大祸临头。即便是其罪恶还不至于立刻处死,也会因忧患惧怕而大伤元气,无法以愉快的生活而终享天年。刑诛而死和忧患而夭折的人,便属此类。

具有正义行为的人,虽然贫穷而能自感快乐;而劣迹累累的人,虽然富有,但难保性命。我就凭此证实:以正义行为作为精神熏陶,超过了物质利益的养育和财富的拥有。(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养性之士,先知自慎

善于养性的人,首先要知道自慎。自慎,就是要以忧惧谨畏为根本。《内经》说:“人如果没有忧惧谨畏之心,大灾难就临头了。”

忧惧谨畏,是生死之门径,存与亡的缘由,祸与福的根本,吉与凶的关键。所以读书人没有忧惧谨畏之心,仁义道德就不能存立;农民没有忧惧谨畏之心,农业劳作就不能勤勉;工匠没有忧惧谨畏之心,校正方圆的规矩就不能设立;商人没有忧惧谨畏之心,居积财富就不能丰盈;做儿子没有忧惧谨畏之心,孝敬父母就不诚笃;做父亲没有忧惧谨畏之心,慈爱之情就不显著;做臣子没有忧惧谨畏之心,勋劳爵禄就难以建立;做国君没有忧惧谨畏之心,国家就不能太平安宁。

所以,涵养心性的人,一旦失去忧惧谨畏之心,就会内心慌乱而没有条理,形体烦躁而不安宁,精神散漫而元气不集中,心志放荡而意识昏昧,应该生的却死,应该存在的却失去,应该成功的却失败,应该吉祥的却凶殃。忧惧谨畏,犹如水与火,人们不可轻易忘记的。(宋)王溥《唐会要·医术》

欲求长生,必欲积善

《抱朴子》上说:“若想求得长寿,必须积善行德,对万物都要有慈悲之心,原谅自己的时候也应原谅别人,不伤及生灵;看到别人有好事时,真心为人高兴;别人有困难时,应怀有同情之心;当他人有急难之时,应帮助他人;在别人穷困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不杀生,不劝祸,见人有得,就像自己得到了一样高兴;见人有失,如自己丢失了东西一样难过;不骄傲,不嫉贤妒能,不诬陷谄媚。做到以上这些,才是有德,就会得到上天的赐福,做任何事都会成功,想成仙也有希望了。”(宋)日本人丹波康赖《医心方》

顺境乐,逆境亦乐

章枫山先生说:“人在顺境中保持快乐很容易,在逆境中保持快乐就难了。像曾点在沂水洗澡,邵雍作击壤之乐,都是在顺境之中的快乐。唯有井水取干时还在弹琴,孔子绝粮时还要唱歌,曾参捉襟见肘时高歌《商颂》,颜回箪食瓢饮之际不改乐观态度,这些才是真正的处在逆境中还能保持快乐的,这恐怕不是世人能轻易做到的吧?”(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穷也乐,通达也乐

孔子被围困在陈蔡之间,有七天未能生火煮饭,藜菜羹汤里连米粒也没有一颗,但他依然在屋里弹琴高歌。

子路和子贡一同对孔子说:“先生两次被鲁国驱逐出去,禁止在卫国居留,被宋国罚去砍树,在商、周穷困潦倒,在陈蔡又受到围困。杀害先生的没有罪过,抢劫先生的不受阻止。然而,先生还在唱歌弹琴,未曾停止,君子的不知羞耻,就是这样的吗?”

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君子能与道通达的叫做‘通’,不了解道的叫做‘穷’。现在我满怀仁义之道而遭逢乱世,这哪有什么‘穷’?所以,内心反省对道无所欠缺,面临危难而不丧失道德。寒冬来到,霜雪降落,因此才知道松柏为什么这样茂盛!因此,陈蔡的困厄,对我来说真是太幸运了。”

孔子又安详地拿起琴弹唱起来,子路兴奋地操戈起舞,子贡说:“我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啊!”

古时候得道的人,穷困时也快乐,通达时也快乐。他们所快乐的并不是穷困和通达本身。只要从中获得道,那么穷困通达也就成为与寒暑风雨一样循序变化、转瞬即逝的东西了。(战国)庄周《庄子·让王》

修养道德的基础

沉着稳重的人,为人含蓄;懂得道义和义理的人,应付事情就坚强有力。所以,厚重、宽容是修养道德的基础,也是老人长寿的要诀。

有一闪念的非分之想,应立即加以阻止;有一点点妄动,应立即改正;有一丝毫杂念,应立即加以克制。人的意志固然难以把持,气也难以培养,但尊敬别人可以把持自己的意志,减少欲望则可以养气。

如不用理智来克制自己的心绪,那么损失将会是无限的。因此一念的刻薄也是不仁的,一念的贪婪也会产生不义,一念的怠慢也是不礼貌的,一念的奸诈也不明智。所以,君子不可因一念引起的差错,导致大的罪恶,因一念的不善而形成滔天大罪。

修德行义,守道养真,应当少说而尽心地遵守施行,应当不露声色的潜心修炼,此外的一切就该听命于天。如果刻意成仙成佛,邀名争誉,就会成天忧思,而事未必能成,徒劳自扰,这就是不懂得天命。

一旦舒畅放松了就应当有所收敛,一旦想说话便应想到少说或沉默。不可因高兴而多言,不可因愉快而多事。含蓄才会有余味。暴露得太多恐怕也就难以为继。因此,谨慎少言是修养道德的大要;节制饮食,是养生的根本。

积德积善,应在不知不觉中,有时也会表现出来。弃礼背义,自己却不知不觉,有时会因此而蒙受灾祸。因此,一个人保持庄重就会逐日强大,轻率放纵就会逐日卑弱。(明)高濂《遵生八笺》

务于求学,修炼心性

海蚌剖开之前,不会显出明珠;青竹没有截断,吹奏不出动听的曲调;性情不加修炼,神明不会产生。

譬如五行中的金木,金的特性中包含着水,木的特性中藏匿着火,因而炼金必然会产生水,钻木必定能生火。人能务于求学,以修炼自己的心性,这样智慧才能得以发挥。(明)高濂《遵生八笺》

安贫乐道

《林君复集》中说:“饱食野菜杂粮的人鄙视美味佳肴,乐于贫贱的人鄙视富贵,按义舍命的人轻视生死,远离是非的人不会重视诽谤攻击。”

只知道饱食肥甜美食的食物,穿轻便而又贵重的衣服,却不知道节俭的人,必然会损福。只知道广积财福,富贵而骄奢淫逸,不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必杀身。

小人奸诈,似是而非的讨好他人,所以喜欢他的人较多。君子诚实而执著,貌似迂腐实为耿直,因而知道他的人很少。诚实不会后悔,宽恕不会招致怨恨,和气就不会与人结仇,忍让不会受到侮辱。《何恬庵录》中说:“江上行船张满帆,骑骏马奔驰于平地,算是天下快意之事,反思则生忧虑。处不争之地位,骑着独行而又落后的马,或许有人会嗤笑,其实当中的快乐是无限的。”

口腹不节制是导致生病的主要原因,思虑不当会招致杀身之祸。富贵骄淫之人总是郁郁寡欢,安于贫贱的人总是快乐融融。所以,刘景公虽有马千乘,却不如颜回只用破瓢取水。(明)高濂《遵生八笺》

仁慈是行动的纲领

崔子玉的《座右铭》:不要去揭别人的缺点,也不要炫耀自己的优点。既已施舍于人,就不要总是记在心上。受了别人的施舍,却一定不能忘记。

名誉地位不值得去羡慕,只有仁慈才是行动的纲领。用心忖度后才行动,诽谤议论对我有何伤害?不要追求虚名,应守本分将贤德隐藏。即使在冥间也贵不可言,灵魂之内含着闪闪的亮光。

年轻时体质柔弱的人,老了反而十分强健。那种勇猛刚强之人,岁月悠悠难以估量。要谨慎说话,节制饮食,懂得满足。行为要持之以恒,时间长久好处自然无量。(明)高濂《遵生八笺》

不怨天尤人

《荀子》中说:“具有自知的人不会怨尤别人,知命的人不会怨尤上天。怨尤别人的人会招至贫穷,怨尤上天的人会招致凶险。”

又说:“荣与辱的最大差别,是在关系到利害安危的大事时行为有所不同。先行仁义而后得利益的能荣达,先有利而后才行仁义的人会遭羞辱。荣达的人随时能通达顺利,羞辱的人常常穷途末路。通达的人能制约别人,而途穷末路的人反被人制约。”(明)高濂《遵生八笺》

袭守常道

堵塞住人的感官,锁闭人的欲望之门,终生不会有病。放纵人的感官,努力追求成功,终生陷于困苦而无法摆脱。能见细微之处称之为明,能守柔称之为强。虽用其光,却又把光影抹去,不留下任何于身有祸殃原事物,这叫做袭守常道。(春秋)老聃《老子·五十二章》

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

固守道的人便能使德全,德全便能使形全,形全的人神全。神全,这是圣人之道……如是这样的人,不是出于其意愿的事物,不去接近;不是出自其真心的事,不去做。

即使天下之人都赞誉他,获得声名,他对此傲然不睬不理;天下之人非难诽谤他,声名受损,他一点也不在意。天下人的非难与赞誉,对他的天性无益也无损。这种人便是全德的人。(战国)庄周《庄子·天地》

顺其自然

牛马有四条腿,这是天性;羁缚马头,绳穿牛鼻,这是人为。所以说,不要用人为去消灭天性,不要用有意行动去违抗自然之命,不要为追求名声而做事。谨守以上所言而不忘记,这便是返归于大道。(战国)庄周《庄子·秋水》

乐知天命

与人善处,称之为乐人世;与天相合,谓之乐知天命……乐知天命的人,生是与天偕行,死是与物俱化;静时与至阴同德,动时与至阳同动。

所以,乐知天命者,不怨天,不尤人,无物累,不责报鬼神。他之所以动是顺天而动,他之所以静是受地而静;他的心神安定,能主宰天下;他的鬼不作祸,他的魂不疲劳;他的心神专一,能使万物服从于己。以虚静推及于天地,播散于万物,这就是乐知天命。(战国)庄周·《庄子·天道》

第四 调神

理神以健全形体

形体是心的外在表现,心是形体的主宰,神是心的宝贝。所以,形体静则心境和,心境和则形体健;神浮躁则心荡漾,心荡漾则形体伤。

健全形体先要理神。若以恬和养神,则内心自然安详;若在清虚中栖心,则不会被外物所诱。能做到神怡心清,也就无所拖累了。虚心能静,至能泛生出纯白的景象,则吉祥就会来到。

人们不用闪光的金子而用明洁的镜子来照影,是因晶莹的镜子能够使人心开明;人们不去流动的河水而对宁静的清水顾影,因宁静的清水能够使人心清澈。

镜子和清水以它们的明亮清澈映出了物体的原形。由此看来,让形体安静则心神清宁,发掘自身神光则心中阴影全无。心中没有阴影则内欲不生,神气清宁则外累不入。

现在的人听到清歌鸣奏而心乐,听到悲声而心哀,这是神遇感推移所致。由此看来,情的变动是由外界因素影响所致。一哀一乐,犹能消耗正性,而天下万物纷纭,又怎能从中自拔,以使我之心神得生呢?就如万人齐拉弓箭射向一个靶子,这个靶子能不被射中吗?万物纷纭炫耀来迷惑一个生命,生命能不被迷惑吗?

七窍是精神出入的窗口,志气是传递五脏信息的使者。耳目与声色之间,鼻口与芳香味道之间,肌体与安适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七窍沉迷于好恶之情,则精神外驰而不能内守;志气束缚于取舍之间,则五脏动荡不安。

外嗜欲不绝,内心腑壅塞;在荒淫之波里漫游迷失,在是非之境中流连忘返,却不败德伤生的,少之又少。所以,圣人清明眼目,不视纷纭外物;宁静耳朵,不听喧嚣俗音;闭口惜精,而不妄言;放弃心里追求,而不思虑;以己身为贵,忘却鄙贱之地位。

所以,位高权重不能打动他们,他们自乐其道,悠然忘贫;富裕优厚不能打动他们,他们适情闲游,让天地浩然之气满盈于心胸。故圣人不养形体而心自完整无损,不劳心费神而道自源源而来。(北齐)刘昼《刘子·清神》

寡欲宁神

嗜欲得不到满足,心神就不会有安宁的时候。损耗精和神,没有比这更为严重的。人非草木、石头,怎么能绝对没有嗜欲呢?使自身的嗜欲简单而少就可以了。(明)潘楫《医灯续焰·尊生十二鉴》

祛疑诀

酒杯里弓箭的影子不是蛇,做梦梦到的鹿也不是鹿。这些都是因疑心而起,并可因此导致郁闷不乐。每天疑虑过多、恍恍惚惚,就会六神无,有害健康。如果能保持心胸豁达,放弃疑心,那么扰乱人心的所有因素都会消失,即使一个人独处也会感到快乐。(明)孙文胤《丹台玉案》

静持天性

圣人以无来应接有,必探求事物之理;以虚来应对实,必深究事物之情,恬淡愉悦,虚无宁静,而能善终。所以,无疏远与亲近之分,心怀仁德,培养中和之气,以顺应于天。与道相合,与德为邻,不作福的起始,不成为祸的开端。魂魄安居其舍,精神护守形骸,不为生与死而激动,所以称为“至神”。

所谓真人,其天性与道相合。所以,视有若无,视实如虚,只专一于养性,而不务求其余;内守精神,而无好憎之情;知道“白”属“太素”,无所作为而回归于人最初的天性,静持天性守护元神,便能悠游于天地之间。

……

所以,虽然生死至关重要,却视死生为一;虽受天地养育,却并不强求报答天地之情;虽明察利欲,却不与外物相杂糅;虽细察事物混乱状态,却守护自己的心性。

如果能做到这样,便能使肝胆顺达,抛弃耳目的享乐,心志专一于内,与“道”相通相达,静处时不知要做何事,出行时却不知要到何地,浑浑然而去,晕乎乎而回。形体如枯木,心地如死灰,忘却五脏,损减形骸所需,不学却能知事理,不看却能见事物,不为而能成事。

……

只守住他的淡泊天性,心不存情欲,外物不能诱惑他,内心宽广虚静,元神安宁而无思无虑……不耗损其精,不劳累其神,保全那种原始的心态,立身于无物欲的境界。

所以,他

精神内守

,不思不虑,他的魄不沉抑,他的魂不飞越,由始至终,又由终至始,不知其起始与终结。他注目于大“道”,思索着那广漠的宇宙,休息并遨游于大“道”之中。(西汉)刘安《淮南子·精神训》精神内守

人的耳目,怎么能长时间地劳累而不休息呢?长期耗费精神,又怎能不被用尽呢?所以,血气是人之华,五脏是人之精。血气能集中于五脏而不外散,那么内心就会很充实,嗜好欲望就会减少,从而使耳聪目明,这称为之明。

五脏能够从属于心而不乖戾,那么悖乱的神志就会消失,人的行为就不会邪僻,从而使精神旺盛,血气不会散失,这样就能正常地办理公事,做到处事公允、通达,以至达到神明的境界。这样,就没有什么看不到的,没有什么听不到的,没有什么做不到的。所以,就不会有忧患,也不会受到邪气的袭扰。

……

耳目等孔窍是精神的门户,气志能驱使和影响着五脏。耳目沉溺于声色,会使五脏受到刺激,以致内心难以安宁,使气血快速运转而得不到休息,精神专注于外物而难以内守,这样灾祸就会很快到来。

……

如果耳目聪明通达,不受外界的诱惑;气志虚静愉快,又少许多嗜欲,五脏安宁充实而不外泄,精神内守而不外散,便能知前世,察未来,更何况预测眼前的祸福呢?(汉)刘安《淮南子》

静养元神

贱视天下,元神便无累赘;藐视万物,心便不为外物所诱惑;等同生死,志便无所恐惧;顺物而变化,智便无所迷惑。

……

人大怒,会伤及阴气;大喜,会伤及阳气;大忧时,元神丧乱;大恐时,元神不宁。除去物欲,抛弃物累,还不如不去离开自己的天性,这是非常明了养生之道。

不视物,使眼睛清明;不听声,使耳朵宁静;不言语,使口舌钳制;不思虑,使心神轻松。抛弃耳聪目明的状态,而回返到原始状态;抛弃智慧与机巧,而使精神休息;通晓事理却如昧;视生如死,最终便能回复天性。(西汉)刘安《淮南子·精神训》

用心专一

心不能长期不用,并非心如枯木死灰才是养生之道。安静时固然不要动,但动而不乱动也是静。道家不怕产生念头,只怕感觉迟钝。但用心时要避免产生杂念,有了杂念就会分心,分心就易疲劳。只要用心专一,虽用也不会劳累,这是神志集中的缘故。(清)曹庭栋《老老恒言》

安神祛病

精是构成人体最重要的物质。岐伯说:“精是人体生命的根本。”所以,精枯竭则发病,精衰竭则死亡。过劳则精疲,过思则精绝,食少则精减少,房事过多则耗散精气。

试看树木剥皮后,其水分很快被蒸发掉。人怎么可以胡乱用其精呢?精不乱用则气不散,气不散则精神也充实。也不可过分思虑,不可过分贪欲,欲念萌发则耗散精神,精神耗散则气也散乱,气散则精液枯竭。

诸疾都是由心而作,心神安泰,病从何而来?如同农夫冒着炎暑在辛勤耕作,但并未因之而中暑,其原因即在于精神宁静。心中萌发欲念,则欲火自生,外邪乘虚侵入。所以,养生最重要的在于忘掉外界的存在。

……

有的人问:“头发变白是因何而致?”

沂阳生说:“减少思虑则使心血不致耗伤,头发也不容易变白。因为发为血之余。”

又问:“胡须因何而变白?”

沂阳生说:“减少房事则不耗伤肾精,胡须也不会变白。因为胡须属肾。”

又问:“人至老年,则容颜变老,这是什么原因呢?”

沂阳生说:“心受身体之累,只有耗伤而无补益,所以容易变老。如果能忘掉一切,连自身也忘掉,那又怎么会变衰老呢?故说:‘天若有情天亦老。’可是,天永远不变。因此,人如果能忘掉一切,又怎么能使头发胡须变白,容颜衰老呢?”

风、寒、暑、湿、燥、火不侵袭人体,喜、怒、忧、思、悲、恐、惊也不扰乱人体之气机,每日恬淡宁静,疾病又从何而生呢?清心寡欲,忘掉诸烦恼,连日、月、年也忘掉,则寿命与天地相同,而不会衰老,容貌又怎么衰老呢?

为什么这么容易,人们却不肯去做,而自己残害自己的生命呢?原因大概在于恣欲无制,每日损耗肾精而不自知,日积月累,从而促人寿夭。(明)王文禄《医先》

修身养神

精是神的根本,气是形的主宰,形体是气的依托。神使用过度就会枯竭,过度耗气就会断绝。所以,人的生命在于神,形体的存在在于气。

如果气已衰弱,神已耗损,还能长生是不可能的。有因无而存在,形靠神而存在,有是无的馆舍,形是神的宅院,倘若不保护好宅院以给生命提供一个安全的场所,不注意修身养神,那就难免会导致气散魂失,形体也将不复存在。就像蜡烛一旦燃完,火苗就会消失;又像堤坝,堤坝坏了水就不复存在。

劳累形体,神就流散;过度耗气,生命就会终结。形体疲劳导致神的枯竭,而神已枯竭精灵就会游离体外。精神一旦离开,就不会再返回,形体一旦腐朽,就不会再生还……神明是人生死的根本,精气是万物的体现,保全形体就能生存,调养精气神,就能长寿。(宋)周守中《养生类纂》

养神之道

草木之类虽无灵性,尚且需要灌溉,何况人为万物之灵,怎能不加以保养呢?但保养的方法很多,简单来说,只有三点:一是养神,二是珍惜元气,三是预防疾病。忘却情感,远离智慧,恬静淡泊,无为无欲,超然世俗,保全真气,无所牵挂,这样内不损耗精神,外不迷惑于环境,纯真单一,神志自然安宁,这便是养神之道。(明)胡文焕《摄生集览》

求真守本

穷尽事物之理,能固守人之天性。所以漠视天地,遗弃万物,元神就不会有任何困窘。(战国)庄周《庄子·天道》

内修其本

圣人内修其元神,而不向外追求物欲,保全他的精神,清除他的智慧巧诈,冷静地不去有所作为却能无所不可为。(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

聚念存神

聚精须养气,养气须存神。神与气就如同母与子一样。所以,神凝则气聚,神散则气也消。如果只知爱惜精气,但不知道存神,则是只知其表不知其里……

所谓的观妙观窍,都只是集中意念之法,而并非存神之道。若是心随外境而转移,各种念头、思虑难以忘掉,则只能用聚念这种方法,逐渐进入美好的境界。

有意守泥丸的,说神位居于此处最高位,贯通百脉。存想此处可出有入无,使神至全身各处;若是不存想,神失其位则使人容易患眩晕之病。

有意守两眉中间的,说此处是无位真人出入的门户,意守此处可以用意念想象满月之光入体内,否则易致内火上浮,面色红赤。

有意守上腭的,说此处为元珠,三关之精气都过此处,意守此处能沟通任、督两脉,否则精气便不归回本源。存意守膻中穴的,说百骸万窍总归心所统摄,意守此处可以调养精神,减少妄念,使须发常黑,否则就使人局促而神气不畅。

有意守心下寸许左右皮肉之间的,说卫气起于中焦,下行于经脉之外,濡养周身,没有比这更珍贵的。意守此处可以使气和通畅,祛痰去垢,否则易致卫强营弱,或生疮疖。

有存心下脐上这一部位的,说这是脾脏的正位,其他四脏分布在其周围,意守此处能充实中气,通调气机,否则就使人吃得过多而容易饥饿。

有意守肚脐的,这是生命的根本,呼吸与此相连,意守此处可以养育元神,厚肠开窍,否则气机就会阻滞。有意守下丹田的,说人体之真气都归此处,意守此处,可以鼓动阳气,使精气向上注入目,否则阴茎易勃起而妄泄其精气。有意守阴茎的,存想两目观阴茎,这是心肾相交的方法,存想此处,可以取坎填离,否则精液易妄行。

大多数的人,可以随便意守一个部位,都可集中意念。如果意守失宜,则必有祸患。只有似守非守,不取不离,这样才能没有弊端。(明)袁黄《摄生三要》

闭目藏神

坐时睁开眼睛,则精神难以集中,应该闭住双眼。如果意想身体上下左右的某一处,则用意念使双瞳神集中于此处便是。若是修道,则眼睛要微闭。养病一定要闭目以藏神,这样才能有益于人体。(清)佚名《养生密旨·眼诀篇》

不勉强作为

虽然情致已不畅达,形屈而性已尽,却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去勉强作为,所以不能善终天年。至于那些“至人”,估量饭量而进食,度量形体而穿衣,轻松地出游,自愿地行动,不贪天下之至位,不以万物为利。居于空旷的宇宙之间,在无尽的天地之间遨游,上达于天并依附于天的形神,将天地置于手掌之中而加以玩弄,难道还会因为贫而瘦,因为富而肥吗?(西汉)刘安《淮南子·精神训》

勿使心神散乱

悲哀与欢乐,是德的邪径;大喜与大怒,是道的过失;喜好与厌恶,是心的躁动。所以说,人之生便如天气运行,人之死便似万物变化,静居时与阴气俱静闭,动作时与阳气一同开放。

精神淡泊,不因外物而杂乱,自使天下服于德。所以,心是形体的主宰,而神是心之宝。形体过劳而不休息,会使形体受损;长期耗费精神,会造成精神枯竭,所以圣人看重并保持心神,不敢使其散失。(西汉)刘安《淮南子·精神训》

失其宁则危

圣人不求名,不谋事,不承担任何责任,不用智慧。静居时无常形,行动时无常迹,元神游移无任何征兆。不成祸的源起,保持虚静无为,不得已而动。

想求福的人可能受祸,想贪利的人可能遇害。所以无为而使心安宁的人,一旦失去他所安宁的便会遇危险。(西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

养生重在养心

养生之道以养心为主。心无病,则神无伤;神没有病,人就不会有病。养生还在于凝神,精神集中,气就会聚集起来,这样形体就得以保全。

如果每天忙于追逐名利,以致心烦意乱,精神恍惚,就容易衰老。必须摆脱一切俗念,不要心存妄想,不让邪气伤害元气,胸中常存一团太和元气,疾病又怎会产生呢?(明)翟铭《居家宜忌》

勿为生死而劳神

庄子妻子死了,惠子前去吊丧。庄子正蹲坐着,敲着瓦缶,放声高歌。

惠子指责庄子说:“你与妻子生活,生儿育女、变老,直至身死,你不哭就已不合情理,却敲盆高歌,不是太过分了吗?”

庄子说:“不是这么说的。当她刚死时,我怎能不哀伤呢?可是仔细考察,她起初本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连形体都没有;不仅没有形体而且没有气息。在恍恍惚惚的若有若无之间,出现了气息,气息聚集才成形体,然后才有了生命。现在又变而至死,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正如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自然,她已安详地回归于天地,而我还去哭哭啼啼,这是不懂造化的运行规律,所以,我停止了哭泣。”(战国)庄周《庄子·至乐》

精神须加爱惜

人是依靠精神而生存的,对精神需要倍加爱惜。就像一盏灯,将油加满,点上一根细小的灯草,耗油少且坚持时间久,如果再添油甚至可点燃一通宵。如果不添油,又点燃两根灯草,耗油就快,灯也随之而灭。如果灯草再加粗,油灯片刻就会熄灭。

油,就像人的精神;灯火,就像人的忧思、酒色等不断消耗人体之物。古人说:“油尽灯灭,体竭人亡。添油灯亮,补体人强。”这不仅指色欲,凡是能消耗精神的都是,难道能不谨慎吗?(清)石成金《传家宝》

劳神者短寿

戒除奢望、欲念之人,几乎可以成为真正的完人。一般而言,不重视财物且身心懒散的人会长寿,吝啬钱财而过度劳苦的人会短命。这是胸怀宽广与心劳神疲的不同结果。

种田的农民长寿,吃肥甘美味的人短寿,这是欲望对寿命的影响。有学问而隐居不仕的人,患病的少;到处流浪的人,易患病,这是事务繁忙与轻闲造成的区别。所以,世人争名逐利,修道之人却很少有谋求。(南朝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

精神饱满达神明

人的耳目,怎能长久地辛劳而不休息呢?精神怎能长久地驰骋而不被用尽呢?血气是人的华,五脏是人的精。如果血气能集中于五脏而不向外逸散,那么胸腹便被血气所充实,嗜好欲望就会减少,就能使耳目清静、听视明达。耳目清静、听视明达,便称作明。

五脏能从属于心而无乖异,那么悖乱的心志消失,也不会有邪僻的行为,精神饱满而气也不会散失。精神盛而气不散便能公允理事;能公允便能通达;能通达便是达到了神明之境。到了神明之境,则没有什么不能见到,没有什么不能听见,也没有什么事干不成。所以,忧患不能入据他的心中,邪气不能加害于他的身体。

……

耳朵眼睛沉溺于声色欢乐之中,那么五脏便被激动而不得安宁;五脏动摇不定,那么血气便被激荡飞越而不得休止;血气被激荡飞越而不得休止,那么精神便驰骋于外而不内守;精神驰骋于外,那么祸害就要加身了。

……

假如耳朵眼睛听得清、辨得明,而又不被其引诱,内心空虚宁静,恬淡愉快而嗜好欲望又少,五脏安宁充盈而不外泄,精神内守而不外散,便能知远古之事,能测未来之事,尚且不是难事,更何况预测祸福呢!(西汉)刘安《淮南子·精神训》

吾无身,吾有何患

人之所以有大患忧,是因为太执著于己身;如果根本不顾及自身,还有什么忧患呢?(春秋)老聃《老子·十三章》

达于理,明于权

了解道的人必定能通达事物之理,通达事物之理的人必定善于随物与势而变,善于随物与势而变的人不会因物而害己。(战国)·庄周《庄子·秋水》

安神可祛病延年

王华子说:“斋即齐,意思是齐其心而洁其体,岂止仅仅是吃素!”所谓齐其心,指淡泊少欲,不计得失,经常反省,远离酒肉;所谓洁其体,指不走邪路,不看邪恶的颜色,不听淫靡的声音,不受外物诱惑,入室闭门,焚香静坐,这才称得上“斋”。若能做到这些,则心神自安,升降荣辱处之泰然,且可驱走疾病,益寿延年。

住室四面开设窗户,有风就关上,无风则打开。住室前有门帘,后有屏风,室内太亮就落下门帘,使光线柔和;太暗则卷起门帘,以增加亮度,这样内可使心情平和安宁,外却不使眼睛受到刺激,心与眼安宁了,身体也就随之安定了。(清)沈复《浮生六记》

贤者合于道

颜回说:“我进步了。”

孔子说:“怎么进步的呢?”

颜回说:“我已忘掉仁义了。”

孔子说:“有进步,但还未达到极致。”

他日颜回又来见孔子,说:“我又有进步。”

孔子说:“怎么进步的呢?”

颜回说;“我已忘掉礼乐。”

孔子说:“有进步,但还是没有达列极致。”

又过数日,颜回来见孔子,说:“我进步了。”

孔子说:“怎么进步的呢?”

颜回说:“我能‘坐忘’了。”

孔子吃惊地问道:“什么叫做‘坐忘’?”

颜回说:“摆脱自己的肢体,废弃自己的聪明,离弃形骸,杜绝智慧,和那无所不通的大道相合,这便叫‘坐忘’。”

孔子说:“同,便没有什么偏好;化,便没有固执之心。你果真是一个贤人啊!我愿意跟着你学习。”(战国)庄周《庄子·大宗师》

伤神必伤身

人身之精血随气而运行,气因神而动,神是精气的主宰。《周礼》中说:“有病时,病人要斋戒;养生的人也要斋戒。”斋戒是消除烦忧的最好办法……

所以,《祛病法》中说:“静坐而视一切全无,想象各种欲望都已如愿以偿,这是最高明的做法。”又说:“常将不如自己的人用来做自我安慰。遇到任何事情都以死做对比,或许也能使心神安宁,过清静无为的日子。”又说:“时常请高明的亲友,讲开心、超脱世俗烦恼的事情,也足以消除烦恼,舒畅情怀。”

如果忧愁思虑长期郁结不解,则使心神郁结于内。入而不出,就会成为淤滞隐患;暴怒而致气血上涌,气冲于上,上冲而不下降,就会导致昏仆。

又或瞻前顾后,心神不安,时刻为妻子儿女担忧,或对眼前一切喜爱、难割难舍的事物,牵挂留恋不止,操劳不休,没有不导致伤生殒命的。

试想,等到生命终结之时,哪一人能代替自己,哪一物又能拿得走。苏东坡说:“由于得病而获得悠闲并非坏事,只有心神安定才是最好的药方。”这对病人真是一服良药。(明)潘楫《医灯续焰·病家须知》

养其神,和其气

贪食多欲之人,被势利所控持,被名位所诱惑;希望以过人的智慧,跻身于高位,那么精神元气便一天天耗费并远离形体,长久这样过分耗费精神元气而不加控制保养,导致形体封闭、内心抗拒,使精神元气无地方进入。所以天下常有人盲目狂妄自失其精神。

……

元神与气,静居于体,并一天天充实,使人壮实;若躁动不安,便一天天消耗,使人衰老。所以圣人养护其精神,和畅其元气,平定安抚其形体,便能与道相沉浮俯仰。(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

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

汉朝的太史公司马谈说:“精神是人生命的根本,形体是生命的载体。精神过度地消耗就会逐步衰竭,过度地劳累形体就会导致死亡。形神过早衰竭之人要想长寿,这是闻所未闻的。”

所以,人活着所凭借的是精神,精神寄托的寓所是形体。精神与肉体分离就会死亡。人死不能复生,神与形的分离也不能重新聚合。所以,圣人们极重视对精神与形体的修炼。

只统领大要意思,却不能全面而深刻地领会养生之道的人,只想让自己的各种行为都与社会上的一般习俗相反,而暗暗地实践着养生之道。这种人给自己身体带来的过失多于好处。想修炼养生的人,不可不知道这些基本的道理。(南朝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

气和神清者寿

过去的事情没有痕迹,未来的事情没有终极。假若能领悟一切皆是空虚,即当心如同太虚,那就无所挂碍,也无须耿耿于怀,又怎会更生色相呢?

万物都因虚妄色相结合而产生,万事都因妄情和欲念相交结而形成。欲念的萌发和终了都出自于心。欲念一旦产生,一切烦恼也产生了;欲念一旦终止,一切烦恼也随之终了。

人怎么不自照己心,以平息这些念头呢?欲念初起就察觉,就像河流将决堤,尚容易堵塞,即将造成洪水泛滥的势头便得以杜绝了。阻止邪念,宜迅速而又急切。

沟渠产生又被冲破,而水的特性仍在;灯明亮后又熄灭,而火的特性仍在。忘记情识欲念,心里就无色相存在,好像沸水融化了冰块,已无法再把它们区分开了。接触外物,心没有不因境而动的,然而就像山谷的回声,随着回声的发出也随即而停止,再无余音存在。

不吃肉腻荤腥的东西而饮酒,是祭祀神灵的斋食,而不是心灵的斋戒。若能一心一志,不用耳听而以心听,不用心听而用气听,疏导自心,除掉嗜欲;用洁净的瑞雪洗涤自身的精气,去除秽垢和累赘;锤炼自己的意志,断绝心中的思虑。

无思无虑,那么心就能专一于道;无嗜无欲,那么就会乐于修道;无污秽无累赘,那么就能与道相合了。心没有别的想法,就叫做一志。《太上九行》中说:“行动而不追求有所作为,动作安稳平缓而不动气,以柔道自守,不与人争,不先于行而动心,是上策的三行;行动却不争名,清虚净寂,多做善事,是中策的三行。行为忠孝,知满足,举止谦让,是下策的三行。”不能静止的心是妄动的心,不动的心是真心。心受侵扰而不动才是自己的心。这就是使气不动的意义所在。《楞严圆觉注》中说:“心与气息相互依存。气息调养得好就能使心静,进入佛家胜境。欲念萌起及时察悟,觉悟之后即是没有,入三菩提,这就是开始。神与气相合,则气和神清,清和的神气久而久之,人就能长生。”

晁公说:“刚从睡梦中醒来,还未萌生欲念,心中空虚洁静,这种清虚的情境十分可爱。拂晓之初,一切将动未动,一片寂静,这种宁静更可爱。此时修道,表里相一,真是快乐啊!五更之后,睡醒打坐,自觉神清气爽,耳听到的声音也清,真是奇妙无比。”

又说:“将镜面的尘垢擦去,镜片就会逐渐明晰;月亮的阴影逐渐消退,月亮就会逐渐满圆。砍伐竹木先砍主干,这样容易去掉枝叶,可谓迎刃而解。一天天减少妄念,应首先去掉胸中过分的妄念。克制愤怒、抑制欲念,是老人最重要的一件事。”

灭除心中的杂念,是决定生死的根本。不再跟尘缘纠缠,也就不会动心。在大自然中,身是不由自己支配的,而在情与境中,心也是这样的。从妄念中醒悟过来认识真心,从虚妄的尘缘中回过头来进入道中,人应遵循这样的规律,直至终生。(明)高濂《遵生八笺》

精气清静,乃与道合

张湛说:“凡失去权势和地位的人,即使身体不被邪气所扰,但是精神上的打击,使身心受到极度的摧残(并非外来的祸患所致,是由于内心深处却如同冰决与炭火在煎熬,导致自身崩溃,脏腑受伤,以致吐血)。富人贫穷后,即使身体不受邪气所扰,也会皮肤枯燥、青筋外露,肌肉萎缩无力而痉挛(贫穷与富贵对人身健康的害处如同权势,皮肤上长出红色小疙瘩,也会有损于肉体与骨骼)。运动可以抵御寒冷,心静可以抵御炎热。如果合理地进行运动和静养,就能够长寿。不断地积蓄精气,即与养生之道相符合。”(南朝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

祸之所由,在于智用

如今不是让人们不行男女之事,断绝饮食之念,只是应将两者处理得合理罢了。心中还没想而已产生欲望,这是人性的自然冲动;心有所想而后有所欲,这是动用了心计。

若是人性的自然冲动,遇到相应的事物,满足了就不再有过多的要求;若是动用了心计,则是顺从其欲望而去追求,即使疲惫不堪也仍不停止。所以,世间最可怕的,或者说造成灾祸的原因,常常是动用心计,而不在于人性的自然冲动……

君子明白心智变化无常便会伤害生命,欲望没有止境会伤害德性,所以用恬淡无为来克制工于心计,用虚静和平来纠正人性的本能冲动,使心智常保持恬淡无为,性情满足于和平虚静,这样精神就因平静而纯正,体质也因和顺而增强,去除各种累赘和祸害,与理想的“道”一起得到了新生。(晋)嵇康《答难养生论》

神全则形无伤

子列子问关尹说:“至人游泳却不窒息,入火却不觉热,行走于万物之上而不觉得惊惧。请问他们为什么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关尹说:“这是保守纯和之气的缘故……他们处事决不过度,通晓无尽的事理,能与万物相始相终,使天性纯一,养护纯和之气,德与天合,以与道相通接。如果是这种情况,他们的天性得以保全,心神无半点空隙,万物岂能有机会入据心胸?喝醉酒的人坠车,虽然受伤而他却不会死。骨节与常人相同而受害程度与人相异,这是因为他的心神完全,不知道已上车,坠车时也不知晓,生死与惊惧都不存于心中,所以能顺物而不损于形体。醉酒的人能因酒而保全,更何况因天性保全的情况呢?”(战国)庄周《庄子·达生》

不洁则神不处

人应该努力做到的是思想专一。如果戒除欲念,思想就纯一;思想纯一,就能保持平静;保持平静,精神就专一;精神专一,就能独立于物外;独立于物外,就能明察一切;能明察一切,就如同获得神明一样。神明是最为尊贵的,所以正如舍馆不经洒扫贵人就不去住一样。所以说“不洁净精神,神就不会入居心中。”(春秋)管仲《管子·心术上》

心常恬漠,累积其德

节制欲望的根本途径,在于回归天性;回归天性的根本途径,在于去掉浮华;去掉浮华,便能使心府空虚;心府空虚,便能使元神安定。安定,是道的精;空虚,是道的屋……所以,心中应常无物欲而又虚空,多积其德性。(西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

和心在于行适

耳想听声音,如果心情不愉快,即使声乐在耳边也不听;眼睛想要看色彩,如果心情不愉快,即使各种色彩在眼前也未见;鼻子想闻芳香,如果心情不愉快,芳香在鼻前也未嗅;口想要尝美味,如果心情不愉快,即使美味在嘴边也不想吃。

有种种欲望的是耳目鼻口,而决定愉快或不愉快的是心情。心情须平和,然后才能愉快。心情须愉快,然后耳眼鼻口才有各种欲望。所以,愉快的关键在于使心情平和,使心情平和的关键在于行为合宜适中。(秦)吕不韦《吕氏春秋·适音》

第五 气血

达郁

人有三百六十个关节,有九窍、五藏、六腑。肌肤应该保持细密,血脉应该保持通畅,筋骨应该让它强壮,心志应该保持平和,精气应该让它运行。这样,疾痛就无法滞留。恶疾也就无从产生了。疾病滞留、恶疾产生的原因是精气的闭结。(秦)吕不韦《吕氏春秋·达郁》

调气

各种疾病都是因气而生。正是因为气的功用无所不至,一旦出现失调,就会导致百病丛生。人身之外有六气侵袭,内有九气之乱,而病之虚实、寒热以及种种说不出的症状,如要推求它们的根本,那么一个“气”字就足以概括了。

凡是气不调和的部位,就是病根所在。只有高明的人才能察病根,并集中力量进行调治。调治得当,治病就像解开绳结、化除雪污一般,举手之间就使人好转,确实不难。

但是,很多人却不能做到,因为他们不懂得气的运行规律及致病机理,也不知调和的方法。自河间相传以来,都说木香、槟榔可以调气,这见识简直太浅薄了。

所谓调气,就是调和那些失调之处。凡是气有不正,都要需要调和。比如邪气在表,使之散发就是调;邪气在里,使之顺行就是调;实邪壅滞,使之下泻就是调;虚弱疲困,服用补剂就是调。务使平衡之气更加完固,使失衡之气恢复平衡,使气必清必静,各安其位,则无病不除,这就是调气之大法。

此外,按摩、导引、针灸、熨洗,可以调经络之气;喜能克制忧,悲能克制怒,怒能克制思,思能克制恐,恐能克制喜,可以调情志之气;五谷、五菜、五畜,可以调化育之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避免风寒、节制饮食、重视起居、调节喜怒,可以调养生之气。

更妙的就是互根互用人身精气,颠倒施治人身阴阳,似应闭塞其气而用疏导之法,似应疏导其气而用闭塞之法;或众人诊治某处有症结而我独判无;或病实在此而治彼。

只有那些智慧超群者才能看见还没有发生的病,只有仁爱慈善者才能爱惜病人固有的精气。像这些,哪一样不是调气的方法呢?能够懂得这个道理,则就不只用于治病,内而身心外而民政,皆可用这种方法,没有不能调和的。(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论调气》精气神

精,是五行中木之液,它属肝,藏于肺中。金是水之母,其液属肺。人体内金木之气交合,变化凝结之后,由肾接纳,这就叫做元精,也就是真水,又叫做婴儿。《梧真篇》上说:“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就是这个原理。

气,是火之灵,其脏属心,聚集在膻中。膻中是气之海,位置在肺,肺调百脉,游走于三焦之中,最后回归于命门,叫做元气,也就是真火,又叫做姹女。《悟真篇》中有:“姹女游行自有方,前行虽短后行长,归来却入黄婆舍,嫁个金公作老郎。”说的就是这些。黄婆也就是真土,坎中有戊,离中有己,所以说:“只缘彼此怀真土,遂使金丹有返还。”

神,是精气的混合。因此,人在出生之前,精气从神而生;出生之后,神是依靠精气而存在的。《心印经》说:“人各自有自己的精,精与神应和,神与气应和,气与体真应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明)万全《养生四要》

元气论

道家说:“天下的人,只要注重养生,都可以永远不死。”这话太夸张了。

人自从断奶以后,从幼儿成长为少年至壮年,一天比—天强盛;四十岁以后,饮食奉养和以前—样,为何一天比—天衰弱呢?

有人说:“是嗜好色欲杀了他。”那么,断绝嗜欲就可以不死吗?

又有人说:“是劳累害了他。”那么,不劳动就可以不死吗?

又有人说:“是思虑扰乱了他的心神。”那么,不思虑就可以不死吗?

如果真能断绝嗜欲、不去劳动、少思虑,那么免除疾病与夭折是有可能的,但还是和众人一样,会随着年老而出现眼睛失神、身体衰竭而逐渐死去。

况且,四十岁以前,也有嗜欲,在不停地劳作,心存思虑,但还是一天一天地生长;四十岁以后,即使没有嗜欲、劳苦、思虑,也会一天一天地衰弱,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人在成长阶段时,看到夏虫而嗤笑它,认为它们的生死历程何其短暂,而不知自己实际上也是这样。当一个人在生成之时,就已被决定了。所谓被决定的因素,是指元气。

元气看不见,摸不着,附于气血之内,而它在气血之前主宰着整个生命。元气在生成之时已被决定,就像把柴放进火中燃烧,开始燃得很微弱,随着时间推移而渐渐旺盛,柴耗尽火也就熄灭。燃烧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柴的质量。

所以,终身不生病的人,是元气自然耗尽而死,这是所谓的终其天年。生病之人,如果没有伤及元气,即使病得很重,也不会死;如果伤了元气,即使病得很轻也会死去。

这其中又有详细的区分,有的是元气先受伤而后生病,这种病人没法救治;有的是因为生病而伤及元气,这可以提前预防;也有因误治而伤及元气的,有元气虽受损而伤得不严重还可以保全的,这些情况须分别对待。所以,诊治病人,判定病人的生死,不是看病的轻重,而是看元气的有无,这样判断百无一失。

那么,人的元气究竟在何处?五脏中各有其本脏的真精,这是元气的分体。至于元气的根本所在,就是道家说的“丹田”,《难经》上说的“命门”,《内经》上说的“七节之旁,中有小心”之处。阴阳的开合在于此处,呼吸的出入在于此处。它无火而能使周身温暖,无水而能使五脏滋润。这里有一线元气,则有一线生气,人之生命全赖于此。

如果生了疾病又怎样保全呢?元气虽有其根本所在,而又与脏腑相连,如果用药时寒、热、攻、补之法用错,那会使实处更实虚处更虚,必有一脏大受其害。

病邪入于脏腑,则脏腑之本精不能延续,那么元气就无所附会之处,而使元气受伤。所以,全身每处都须谨慎保护,药物不可轻易试用。

预防元气受损,只有高明之人能够在生病以前就着手考虑,不使病邪之势强横到无可救药的地步。始终保持元气的完固,那么自然能够把病邪挡在体外。

如果病邪很厉害,已侵入人体,那就要趁它还未伤及元气之时就与之作生死搏斗,千万不要犹疑延误而事后生悔,这就是神明之术。

如果说要与天地造化争权较势,而使天下人永远不死,那是没有道理的。(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

调养三宝

疾病多由大意所引起,不能从微细的方面进行谨慎的调养。殊不知,人的精神有限。行住坐卧,如果不注意加以调摄,等到患有疾病,便遭受许多痛苦,甚则损伤人的寿命,真是令人悲叹啊!

人依赖于三宝而得以生存。所谓三宝,指的是精、气、神。精生气,气生神,神自然灵敏。所以,精绝则气绝,气绝则神绝,从而使生命夭折。善于养生的人,不纵欲,以此来养精;少言谈,以此来养气;减少思虑,以此来养神。这是调养三宝的重要方法。(清)石成金《长生秘诀·起居部》

水火既济

天地造化的玄奥之处,在水火而已。水火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火性趋上,故宜使之下降;水性就下,故宜使之上升。这样水向上火向下,就名为交。

交就是既济,不交就是未济。交则意味着生,不交则意味着死。所以,干旱时植物不会生长,这是火偏盛的恶果。大涝时植物也不能生长,这是水偏盛的恶果。用阳光温暖植物,用雨露滋养植物,水火互济,植物才能繁盛,自然界的道理就是这样。

人身的水火,就是阴阳,也即是气血。没有阳,就无从生阴;没有阴,阳就不能转化。但是,事物不是藏伏于阴,而是生化于阳。譬如春夏生而秋冬藏—样。

又如,面向阳光的草木较为繁荣,生长在阴面的草木容易枯萎。所以,气与血都很重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前。阴与阳都同样需要,而养阳在滋阴之上。

这不是认为火宝贵而抑制水,是因为不这样做就得不到整个身体阴阳的平衡。一些平庸的医生不懂这个道理,而汲汲于滋阴,战战于温补,他们难道不懂秋冬之气不能生长万物吗?为什么不效法天地之阴阳规律,而使病体通畅呢?(明)李中梓《医宗必读》

蓄养精气

精气存在并自然生长,则其形体安康。内藏精气为生命之源泉,其充沛、和平可作为气之渊。渊源不枯竭,四肢就坚固;泉水不枯竭,各器官就能行使其功能。

这样,人就能长寿于天地之间,德行广被于四海之内。内心没有困惑,外部不遭邪祟。“心”完好地处于中枢地区,身体就能安全于外,则不会遭天灾,不会遇人害,这就成为所谓的“圣人”。(春秋)管仲《管子·内生》

元气与谷气

水谷之气胜过元气,其人肥胖而不能高寿;元气胜过水谷之气,其人瘦削而寿命长。养生之法,应常使水谷之气较少,这样就不会生病。(三国(吴))杨泉《物理论

调息固精法

人体的精气,每日于子时生发。此时盘膝端坐,两手握拳,咬紧牙齿,先将阴茎用意念回缩,如忍小便,随即用鼻粗声吸气,吸至腹部觉气满始止,再用口慢慢地呼气,如此一吸一呼,每次要用意念想象气从脐部出入,每次练七次。有时阴茎勃起,也用这种方法,阴茎自然痿弱。吸气应粗而长,呼气应细而缓。(清)佚名《养生密旨·固精法》

补脾以养血

血是水谷精微所化生的,它调和五脏,散布于六腑,男子化而为精,女子上为乳汁,下为经水。所以,虽是心主血、肝藏血,其实都统摄于脾。补脾和胃,血自生。(明)孙一奎《赤水玄珠·调经门》

气乱作火

气平和时,能外护其表,复行于内,周流一身,如连环之首尾相贯无始无终,出入升降,互相衔接而形成规律运动。其源出于中焦,总摄于肺,气何曾对人有害呢?

当七情交替来攻,五志时常发难,使气乖戾失常,清气骤然变为浊气,顺畅的气受到阻碍而秩序扰乱,体表则因失去卫护而不柔和,体内则因失去健悍而少下降,营运渐远,肺难统摄体内之气,气则妄动不已。于是,五志厥阳之火上升,燔灼于肺,气乃病。为什么呢?气本属阳,反胜则为火。刘河间说:“五志过极,则为火也。”(明)戴思恭《金匮钩玄·气属阳动作火论》

养气泻火法

每晚从七时至十一时,在床上仰卧,枕头高四指,四肢伸直,用鼻吸气,意想进入右肾,呼气时用“嘻”字诀,使火从口中嘻出,默数百次。然后,用右肋着席侧卧,蜷屈两腿,一手按脐,一手握住阴茎。

古人说:“三焦之火必须是卧位,用‘嘻’字诀,才能祛。”又说:“像猫一样的睡姿,则精气不逃;像狗一样的睡姿,则精气不会泄溢。”这是养元气的大法。(清)佚名《养生秘旨·泻命门大法》

息力以生气

人的健壮,叫做“有气力”。由此可见“力”与“气”原本是相通的,“力”从“气”中生出。凡叫喊、跳跃、歌啸、狂舞、奔跑、快走之类,都是用“力”来从事的气,有可能损伤“气”。

古时善于养生的人,呼吸不会发出声音,行动不会扬起尘土,不长时间跳舞,而像熊一样悬吊在树上,像鸟一样伸展身体,不长啸而呼吸清气,全都是为了息力以求得生气。(明)陈继儒《养生肤语》

气浊则人疾

卤公说:“人生活在气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如果水污浊,那么鱼就长得较为瘦弱,而气浊人就会患病。浊并非仅指天气昏暗不清,凡是心中思虑缠绕、计较得失等,都称之为浊。”(宋)日本人丹波康赖《医心方》

元气充实者寿

人所承受的元气,有的充实且坚强,有的虚劣且软弱。元气充实、体格强壮者,其寿命便长;元气虚劣而体格软弱者,很难自保其身……

所承受的元气薄少,即使形体虽完整,但由于元气虚少且弱,也不能充盈于其形体。婴儿生下来时的号啼声音,如果洪亮高扬,则这种婴孩以后便能长寿;如果嘶哑沉抑,则这种婴孩以后必定夭折。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寿命长短的关键在于本身元气的多少。

妇女少分娩,她产下的婴孩便容易活;妇女多生产,她产下的婴孩便容易夭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妇女生婴孩少,婴孩所承受的元气充实,体格便强壮;妇女生婴孩多,婴孩所承受的元气稀薄,婴孩体格便软弱……所承受的元气薄弱而不能养护婴孩的形体。即使勉强具备人的形体,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经常患病,一旦重病时便无法救治……圣人秉承和气,所以能尽享天年。元气和畅便能使形体安宁不躁,所以太平时代多长寿之人。(东汉)王充《论衡·气寿篇》

培育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

孟子说:这个很难说清楚。它作为一种气,是最伟大的,最刚劲的。如果去培养它而不伤害它的话,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无处不在。

它作为一种气,需要跟正义和道理紧密结合。如果不这样,就会显得软弱无力。它是平日事事合乎义理,日积月累,然后自然产生出来的。不是只靠一时装出行为合乎义理的样子而从外面捕捉来的。只要心里感到自己的行为有欠缺时,则会显得软弱无力。

所以说告子他并不曾真正懂得什么是义,就是因为他把义看成是可以从身外获取的东西。平日行事必须合乎道义,而不要故意做作,装出合乎道义的样子,时刻不要忘记养气的事,但也不要不按它成长的规律去帮助它成长。

千万不要像那个宋国人一样,他担心禾苗长不快而把苗拔高,然后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里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呢!’他的儿子赶快跑去一看,禾苗都已枯槁了。天下不帮助禾苗长高的人实在很少。

认为培养工作没有益处而抛弃它的,是不耘苗去草的懒汉;不按照规律生硬地去帮助它成长的人,那就是把禾苗拔高的人——不但没有益处,反而害了它。(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

血难成而易亏

经书上说:“营,是水谷所化的精气,它调和于五脏,散布于六腑,而能进入脉中。”血源源而来,它生化于脾,总摄于心,藏于肝,宣畅于肺,施泄于肾。

血灌溉周身,眼得血而能视物,耳得血而能听声,手得血而能拿物,掌得血而能握物,足得血而能行走,五脏得血而能化生本脏之液,六腑得血而能化生本腑之气。气的出入升降、濡润宣通,都须经过血方能完成。血行于脉中,血少则脉涩,血充则脉实。

常以饮食滋养,故能阳生阴长,取汁变化而赤者成为血。血之生化旺,则诸经依赖血而得以长养;血衰竭,则百脉由此而空虚。能不谨慎养血吗?所以说血就是神与气,有血则生,失血则死。故血盛则形体强壮,血弱则形体衰朽。

神静而阴生,身劳而阳亢。阳盛则阴必衰,哪还说得上阳旺而生阴血呢?血属阴从于阳,血从于气而随气运行于内。若无阴血约束阳气,气又何从树立?所以,其致病容易,而调治困难。于此可见,以阴血比之于阳气,阴血常亏而又易损,阳气易亢,阴血易乏。(明)徐彦纯《玉机微义·血证门》

聚集精气之法

人体内的元精就像树木中所含的油质,神须得其滋养,就如鱼得水那样;气也须靠此化生,如同雾覆盖深渊。这就是肾精……养生之人,一定要充实其精气。充实精气最好莫过于终生独睡。若为繁衍后代,应两月行一次房,这样才合乎养生之道。

聚精气之法:一是寡欲,二是节劳,三是息怒,四是戒酒,五是慎味。如今谈论养生的人,多说采女子的阴气以固男子的元阳,长时间的交媾而不泄其精,这是极其错误的。

肾为藏精之所,男女行房事必扰动肾脏,肾脏动则精气随之流出。精气虽未射出,但已离开肾藏。即使能强忍不让其泄出的,但随着阴茎的痿弱也会流出几滴精液。这就像燃烧的火焰,怎么能让烧过的材料复原到原来的样子呢?所以,寡欲则能使血化生精气。

不单是房事伤人之精气,一切损伤气血之事都宜当戒禁。如看得太久而使眼睛疲劳,即可耗伤血液;耳朵听得过久,能伤血;思虑过度,能耗伤血液。若能对一切事情都有所节制,则血液得到滋养,逐渐充盛。所以说,聚精贵在避免过劳。

肾脏主藏精气,肝脏主疏泄,但肝肾两脏均寄相火,又均由心所统摄。心火是君火。怒则伤肝,使相火妄动,相火妄动则使肝之疏泄太过,从而导致肾的封藏功能失职。此时即便是未过性生活,也会导致精气暗耗散失。所以,聚精应当息怒……

血气虚弱之人,数月不进行房事,则其精气必然充盛。然而,过量饮酒而大醉一场,则会使其精气减弱。所以,聚精应当戒酒。《内经》上说:“精气不足的,用厚味之品来补充。”但厚味之酒,不能生精。唯有清淡之气,方能补精。

万物都各有其味,如果调和过度,则其本身的气味就会削弱。不论腥素的食物,只要烹饪得法,就能产生一种柔和清淡之气,以益人之肠胃。洪范论味,说土中所生的食物都是甘味。世间的物质,只有五谷得真正的味。若能吃清淡的谷物,即能养精……

炼精有诀窍,关键是要从肾脏入手。内肾称元关。阴茎称牝户。如果未曾泄过精,即所谓乾体未破,则阴茎每到半夜子时阳气生时勃起。人体之气与天地之气相合。

泄精之后,真体受损,则人体阳气生发的时候也将推迟,有丑时阳气生发的,次者寅时生发,再次者卯时生发,甚至有一日不生发的,与天地之气不相应。

此时修炼聚精之法,必须半夜子时穿衣起床盘坐,两手摩擦到发热时,一手将阴茎握住,另一只手按住肚脐,意守内肾,如此锻炼日久,精气自然旺盛。(明)袁黄《摄生三要·聚精》

天地以气生人

天地以气而生人,人每时每刻都未曾离开气。鱼在水中,两鳃翕动,没有停止的时候;人在天地间,两鼻翕动,没有停止的时候,用以统辖造化的气,人才能赖以生存。

所以说:“按时而食,身体得以调理;相机而动,万物得以平衡和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生奔波劳顿,气因此而耗。耗则出多入少,外气不入,内气越虚,所以人就将死。

只有按照自然规律行事,抱神以静,气气归脐,才能获得高寿。因此可知,人生在天地之间,即使可以见形体,但是要想能够长寿则须依靠气。(明)陈继儒《养生肤语》

久言失气,多笑伤神

《老子》中说:“如果掩住人的耳目,塞住他的口鼻,那么一辈子就不会遭受劳苦了;如果放开人的耳目口鼻,让其随心所欲,那么他这辈子就不可救药了。”也就是说,眼不乱看,嘴不乱说,则终身不受劳苦。如果放纵人的感官,令其为所欲为,并为他创造各种条件,那么他终身就不可挽救了。

古书中说:“言谈嬉笑应注意惜精保气,多笑会造成肾动腰疼。”

古书中说:“多笑会伤神,伤神就会闷闷不乐,精神恍惚不安。”

古书中说:“多笑会损伤内脏,以致肚脐部位疼痛,久则损伤元气。”

真人说“人若不会调理,只会多说话。说话太多损伤元气,少说话以保全寿命。”

古书中说:“高声喊叫,与人争辩,触冒冷热,饮食无节,肺易受伤。”

古书中说:“走路时说话,会使人损失元气;如果要说的话太多,就要停下来说。”(元)李鹏飞《三元参赞延寿书》

治身者,以积精为宝

清轻的气叫“精”,清明的人称为“贤”。养生的人把积聚精气当法宝,治国的人把培养贤明品德作为根本途径。心是身体的根本,君是国家的主宰。心守养精气,血与气才能相和;贤明的品德聚集在君主身上,君臣上下就能相互影响。

血气相和,身体就不会有病苦;君臣步调一致,各层官吏就安心于其位。身体没有病苦,身体才会得到安康;各层官吏安心于其位,国家政权就可以得到巩固。

要想集聚精气,心胸必须保持虚静;要想积德,态度必须卑躬谦逊。形体安静、心境清虚的人,是精气涌往的对象;谦逊卑躬的人,是仁贤的人所侍奉的主子。

所以,养生之人,务必本着虚静来守养精气;治理国家的人,务必卑躬谦逊来修养品德。能守养精气的,更聪明且长寿;能修养品德的,则因恩泽而融洽,国家太平无事。(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通国身》

养生者,莫精于气

老百姓都懂得爱惜他们的衣服食物,但不懂得珍重他们的精气。精气对于人而言,比衣食更为重要。衣食用完了,还有回旋余地;若气耗尽,立刻会死。

所以,养生之道的关键在于爱气。气跟随人的精神而起作用。精神由意志而产生。心所向往称为“意”。心烦意乱则神不安,神不安的人则气少,气少的人难以久活。

故贤明的人在闲暇的时候,总是控制其自身的好恶来平定心意。意静可以洗涤精神,从而以养其气。气足而且守养得法,即已掌握了养生之道的核心。

古代道士说:“要想不死,就牢固地守住一种美德。”这就是说精神不离开形体,精气就盛满而充实于体内,可以忍耐饥饿与寒冷之苦。

知道享受的人,只是生命表面的安泰;精神这东西,才是生命的内在根本。表面的安泰比不上内在的根本,况且它也会受到伤害呢?愤怒、怜悯、忧伤、怨恨,都可伤害生命;清和、喜悦、劝勉、善良,则能保养生命。

贤明的人即使小处也很慎重,因此不会酿成大错。行为端正、声音清脆、态度和蔼、生活愉快,可以称之为“养生”。在所有的所谓的养生之中,没有比气更为精妙的。(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莫使谷气胜元气

从饮食获得的五谷之气胜过了元气,人就肥胖而难以长寿;元气胜过了五谷之气,人就精瘦而且长寿。养身修性的法术,就是要常使五谷之气少,从而不会生病。(晋)杨泉《物理论》(辑本)

第六 形体

调三关

养生的方法,就是应使三关经常处于调和的状态,这是固精强骨之法。三关:口为心关,足为地关,手为人关。三关调和则五脏和谐,五脏和谐则全身无病。(南朝)陶弘景《真诰》

兼所爱

孟子说:人们对于身体,各部分都得爱护,这样各部分都会得保养。没有一尺一寸的肌肤不爱护,没有一尺一寸的肌肤不加以保养。所以考察一个人对他的身体保养得好不好,难道有别的方法吗?不过看他自己所看重的是身体的哪—部分罢了。

身体的各部分有重要和不那么重要以及小和大的区别。不要因为小的部分妨害了大的部分,也不要因为不重要的部分妨害了重要的部分。只注意保养小部分的人是小人,能注意保养大部分的人是大人。

现在有这样的园艺师,丢下那些贵重的梧树和梓树不管,却去培植那些没有用处的酸枣和荆棘,真是个蹩脚的园艺师。假如仅仅注意保养一个指头,却不让肩背得到保养,那是个糊涂的人。

贪图饮食的人,人们看不起他,因为他只注意保养身体小的部分而忘了大的部分。如果喜爱饮食的人无损于品德的培养,那么满足口腹之欲的目的,难道只是为了保养一尺一寸的肌肤吗?(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

沐浴养身

《抱朴子》中说:“月亮栖息在东方时可洗澡,使长寿无疾。”

在正月十日夜深人静时,或二月八日黄昏时,或三月六日太阳开始落山时,或四月七日太阳偏西时,或五月一日日中时,或六月廿七日日食时,或七月廿五日小食时,或八月五日日出时,或九月廿日鸡叫三遍时,或十月十八日鸡开始鸣叫时,或十一月十五日过夜半时,或十二月十三日夜半时,或闰月视日入中时,可以沐浴,能够祛除百病。

居士少吃肉,用兰花与菊花之水洗澡,会使人长寿。春天三月,天天用菊花的花苗来沐浴;夏天三月,天天用菊花的根茎来沐浴;秋天三月,天天用菊花的果实来沐浴;冬天三月,天天用菊花的根部来沐浴,可以活三百年。这仅指沐浴而不服用,如果服用菊花则活得更长。(宋)日本人丹波康赖《医心方》

养生十要

面部要常洗,眼要常揩抹,耳要常弹敲,牙齿要常叩打,背部要常保持温暖,胸脯要注意保护,腹部要常按摩,脚底要常揉搓,津液要常吞咽,睡觉要常曲身。(清)徐文弼《寿世传真》

养目之慎

晚上读字体很小的书,长时间在烟火旁站立,抄写多年,长时间下棋,黄昏时节看书,长期饮酒,热食面食,雕刻细作,哭泣过度,不节制房事,晚上远视星火,多次看月亮和太阳,在月光、日光下读书,远眺山川翠木,这些都是保养眼睛的忌讳,易导致眼睛失明。懂得养生的人,最好熟记这些忌讳。(宋)日本人丹波康赖《医心方》

爱己之身

尧时有一个巧匠,但人们不爱惜他的手指,而爱惜自己的手指,是因为它属于自己所有且有利于自己的缘故。人们不爱惜昆山的美玉,江汉的明珠,却爱惜自己的苍璧小玑,是由于它属于自己所有并有利于自己的缘故。

如今我的生命属于我所有,而给我带来的利益是极大的。就它的贵贱而论,即使高贵如天子,也不足以同它相比;就它的轻重而论,即使富有天下,也不能同它交换;就它的安危而论,一旦失去它,终身不可再得到。这三方面,是有道之人特别谨慎的。(秦)吕不韦《吕氏春秋·重己》

伤目与养目

《千金方》中说:“在霜雪之中驰骋狩猎,迎风追兽,日夜不息的人,也是容易伤害眼睛的原因。”

又说:“早上起床,不要一睁开眼睛就马上用水冲洗,这会使眼睛变得干涩、失明、多泪。”

又说:“凡熊和猪的油脂不能作为灯油,一旦其烟气进入到眼中,会使眼睛不能远视。”《中经》中说:“用冷水洗眼睛,会导致眼睛的热气外泄,使眼睛过早失明。”《养性志》上说:“不要长时间的正视太阳或月亮,否则会使眼睛干涩、失明。”

靳邵在《服石论》上说:“洗头时,不要让污垢之水进入眼睛,否则会导致过早失明。”《晋书》上说:“范宁,字武子,患有眼痛病,到张湛处求方治疗。张湛给出治疗的六种药物:一是减少读书;二是减少思虑;三是静心闭目内视;四是不要过于专注外界事物;五是早晨晚起床;六是晚上早睡觉。这六种药物用神火熬之,用气筛过滤,藏之于心中,连续做七天,不但可以使眼睛明亮、有光泽,而且还可以延年益寿。”(宋)日本人丹波康赖《医心方》

运足健足

足不经常运动,则足力不能强健。走路时,应经常做踢脚的动作,就如踢足球一样。边踢足边走数百步,能保持足力的强健。(清)佚名《养生密旨·远足诀篇》

梳头养发

《中经》上说:“头发是血之延续,每天梳发超过一千次,头发不会变白。”《千金方》中说:“早晨起床后,一定要吃完早饭后再梳头、洗脸。”

唐临在《脚气论》上说:“应经常梳头发,每次梳头达到一百次,可以去掉体内滞气。”《真诰》中说:“头发应常梳,以通畅气血、散风湿。经常更换梳子更有好处。”《丹景经》上说:“经常用手来按摩头发,致使头皮发热,可使头发不白。”(宋)日本人丹波康赖《医心方》

舞以导筋骨

古代阴康氏治理天下的初期,天地间阴气过盛,沉积凝滞,阳气阻塞不通,阴阳二气不能正常运行,以致人们精神抑郁不舒,筋骨难以舒展,故编舞来加以疏导。(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古乐》

养生者思焉

眼睛是神的栖息地,宜时常闭合,这样就不会昏花。头发是血之所生,宜经常梳理,这样就会使气血畅通无阻。

牙齿是骨的延续,宜常叩打,这样就不会有蛀牙。唾液是心之液,宜经常吞咽,这样就不会出现口干舌燥。背是五脏所附之处,需要经常保持暖和,这样肺脏就不会被损伤。胃是人所食五谷的仓廪,腹部要经常按摩,这样五谷就得到消化。

头是清阳交会之处,无论是行住坐卧,都不能让风寒湿邪侵犯头部,否则清气上侵,头顶之疾就会发作。足是浊阴汇聚之处,无论是行住坐卧,都不能让寒湿之邪侵犯足部,否则腰足便会生病。养生的人,应好好想想这些啊。(明)万全《养生四要》

形健则神居

神有形体,就像人有房屋,虽说是暂住于此,岂可任其损坏而日益颓废呢?世上没有露宿的人,更何况身体乃神灵所居、性灵所在、聪明所托者。

有所追求的人,必资形体而后能成功,故必先爱惜己身。积阳而生神,积阴而生形,形与神,片刻也不可分离。形体强健,则元神能够久留,就如屋坚而人能久居一样。

世间学者的大患,常是功业未成而身先衰。愚人不懂此理,自以为不重视身体,不恣欲耳目,看上去污浊卑贱的,乃是明了达观之士。而此等人一旦投身利害荣辱之境,终身无成,则与死有何异?不但要爱身,更要使身体与心神相互为用,让身体与心神的关系比骨与肉的关系更加紧密。(明)王希巢《九天生神章序》

人身之首务

老子说:“我所以会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倘使我没有身体,又怎么会有疾患可言呢?”

张介宾则说:“我所以有快乐,是因为我有身形。倘使我没有身形,我怎么又会有快乐可言呢?由此可见,人所拥有的唯有自身,我们所依赖的只有身形而已,没有身形也就没有我们,难道说身形不是人身之首务吗?”

无奈人们昧于养形之道,不是用情志来伤其内脏的形体,就是用劳役来伤筋骨构成的身形。内的形体受伤,则导致神气消亡;外的身形受伤,肢体就会因此而偏废,甚至肌肉消瘦,形体则可想而知了。

身形败坏后,寿命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善于养生的人,能不先养此形体,把它作为神明所居的处所;善于治病的人,能不先治疗此身形,把它作为康复的基础吗?(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傅忠录·治形论》

按捺耳窍防耳聋

凡是耳窍中堵塞,或受到损伤,或为暴震之声所伤而导致突发耳聋,或耳鸣不止,此时宜用中指在耳窍中轻轻按捺,随捺随放,随放随捺,或轻轻摇动,以引导耳中之气。这样反复按捺数次,耳中之气必能引至。气至,耳窍也就自然通了。(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手不运则不遂

手不经常运动,则不能保持灵活。每天早晨活动指关节,反复转动伸屈,不计遍数。如果将手伸入热的洗脸水中活动,则更妙。此法可使老人的手臂不颤抖,但应坚持而不能中断。(清)佚名《养生密旨·运手诀篇》

齿甲的保养

《太素经》杨上善的注释中说:“齿为骨之余,如果能经常用杨树枝等物品清理牙齿,那么牙齿就会洁白,不易患齿病。”《中经》中说:“齿为骨之余。经常坚持早晚叩齿,牙齿不会出现龋齿。”

又说:“饭后,要多漱几次口,否则会使牙齿生长蛀虫。”《千金方》上讲:“饭后勤漱口,可使口香齿健。”《中经》上说:“指(趾)甲是筋的延续,若不经常修剪,筋也就得不到更新。”《千金方》中说:“应在寅日剪手指甲,午日剪足趾甲。”(宋)日本人丹波康赖《医心方》

口干导引法

口干导引法,即先搓左足足心36次,再搓右足足心36次,并按时呼气吸气,有津液回至口中即咽下,这样反复做六遍。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默想喉下有一窟凉水,用意念把它提起到口里,或舌顶上腭,或舌压下腭,津液就会涌至口中,或是肾水上升,或是涌泉水上升。如果升上来膈热,口中干燥,就在心头把它推开。又想肾水升至背,流出心头洗之,不嘻而吸之;或意念注于背,舌托上腭,就会自然产生津液。(明)曹士珩《保生秘要》

治目如治民,治齿如治军

有一天,苏轼和欧阳叔弼、晁无咎、张文潜一起在戒坛。苏轼患了眼疾,眼睛发昏,多次用热水洗它。

张文潜说:“眼睛忌讳冲洗。眼睛生病,应当将息保养;牙齿生病,应使之劳累,不可一同对待。治疗眼睛应当像治理人民,治疗牙齿应当像治理军队。治理人民就像曹参治理齐国那样安定民心,治理军队应当像商鞅治理秦国那样。”

苏轼感觉这些话颇有道理,所以回想着把它记了下来。(宋)苏轼《东坡志林·治眼齿》

第七 脏腑

养心

十二经都听命于心,所以心是身体的君主。心在方位上属南方,季节上配夏季,五行上属火。十二经的气感应于心,十二经的精华都奉养心。

所以,心是生命的根本,是元神的居府,是气血的主宰,是脉络的宗主。因为,精神存养于气中,而气养于精中,这是万古不变的道理。只有心之精华保持充盈,才能分神于其余四脏;只有心之气保持旺盛,才能引精于六腑。这就是心能为君的道理。

心与肾相连。经书上说:“心藏血主脉,主管肾经,不因肾属水与心相克,而致肾为心的主宰。肾水充足才能与心火交融,肾水不足会导致心火上炙,引起心与肾百病丛生。”

所以,心无病之时,有以下两种方法保养它:一是从心经以养心气。不过度思虑,不压抑志气,不要在事情还没发生之时就惴惴不安,或事情过后还念念不忘,这些会使神明耗散。用心过度,会伤心气。心气受损,就会伤心之精,则心神不守。

孔子有“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之说,孟子有“必有事焉,勿正勿忘勿助”的说法,可知养心之法到孔孟已发展至极点了。孔孟并未说医,他们的养心之法却符合医道。

二是从肾经来养心之精。不纵欲,不贪恋女色,以免相火上炎,精不能固。如果纵欲伤肾,就会伤及心之精。心之精受损,就会伤及心之气,导致肾水抑制不住心火,心君不能安居于肾宫。

所以,川翁说:“精能够化生气,气能够化生神,这是荣泽与保卫一身的根本方法。养生的人,要先视精为珍宝;精满则气旺,气旺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身健则少病。”

朱丹溪说:“肾有闭藏的功能,肝有疏泄的功能。二脏都有相火,都为心所主。心为君,属火,有所感时会心动。心动则引起相火动,那么精就会自然泄漏。由此可见,泄漏真精首先在肾脏,其次累及肝脏,再次伤及心脏,一脏病了就会波及它脏。”

川翁和朱丹溪都揭示了其中的奥妙,可以作为后代养心家的明鉴。可是,心失其所养就会生病,肾失其所养不也会引起心脏生病吗?况且,心主血,血就是精,心气只是在精受损而失血的情况下才显得不足。所以,血盛就神清智明,血衰就志气昏蒙。

大约火之所以有余,是由于血不足;血不足,又能使火更加衰弱。然而心受病的有余与不足,又哪能与火淫、火郁之类的外火视为一同呢?也就只有保守肾精,以使心气得到巩固;养护肾脏,使心神凝聚不散,从而调节它们之间的有余与不足,使它们之间归于平和。(清)沈金鳌《沈氏尊生书》养胃气

胃气是人体之中气。慎言语,则中气不散乱,使清气上输;节制饮食,则中气不会淤滞,从而使浊气下行。所以《易经·颐》“象”说:“明达事理的人应当谨言语,节制饮食。”颐也就是保养的意思。

养生与养德,怎么可以抱弃一端呢?李东垣专论脾胃,制补中益气汤方,以健脾升阳,并作省言箴以告诫世人,这是通晓养生之根本。(明)王文禄《医先》

歌以补肺

放声唱歌,可以舒展全身气息。如果每天早晨起来吊吊嗓子,呼吸一下空旷田野中的新鲜空气,更能补充颐养人的肺脏。(清)吴克潜《养生须知·唱戏养生法》

心息相依

气功古籍上关于朱砂铅汞龙虎的说法,都是用来借喻人的身心,只有心息相依的说法最为直截明显。心主管呼吸,呼吸受心的制约,心与呼吸和谐一致,人就会精神饱满而病愈。(明)李挺《医学入门·保养说》

养脾以益气

褚澄说:“气因脾得养,因肺得通,因肾得泄,因心而役,因肝得以常生。如果心脏虚弱,气入为荡;肺虚,气入为喘;肝虚,气入目昏;肾虚,气入腰痛。唯独脾脏不是这样,如果脾受食不化,气就日益衰弱,哪还有多余的气来进入虚弱的脏腑呢?”

沂阳生说:“脾对于人来说很重要。思虑过度会伤脾,吃得过饱而胃部壅塞使脾不能正常运转,也会伤脾。所以,养脾也就是养气。养气,乃是养生的第一要义。”(明)王文禄《医先》

六物医六脏

弹琴可以疗心疾,赏花可以疗肝疾,闻香可以疗脾疾,观石可以疗肾疾,听泉可以疗肺疾,舞剑可以疗胆疾。(清)朱锡绥《幽梦续影》

相肝脏病法

得肝热病的人,左脸会显出红色。得了肝病眼睛会失去光彩,胁下会感觉到疼痛,而且牵动到小腹,人的情绪波动会比较大。

肝亏损,人容易恐惧,像是有人来追捕他。肝的邪气充实旺盛,人就容易发脾气;肝虚,人就会发冷,发冷时阴气盛,就会梦见山林。肝脏气机不和,人就会头痛,耳聋、两颊肿胀。

肝病应用疏散之法来治疗,可以马上吃辛辣的食物,这样就可以疏散了,再用酸味的食物来滋补。应该避开风,得了肝病怕被风吹。患肝病,肚脐左边会有股气来回窜动,用手紧紧地按住,就会出现疼痛,两胁部胀满,小便频繁,大便困难,容易抽筋。

有肝脏疾患的人整天昏昏沉沉而贪睡,眼中好像有层膜,看东西不清楚,像有苍蝇上下飞动。有时眼睛球结膜增生而突起的肉状物会遮蔽住角膜,或者产生光圈,流冷眼泪,眼角红痒,应该服用以升麻为主的药剂。(元)丘处机《摄生消息论》

肝脏修养法

在春季的三个月中,每月农历初一日出之时,面向东正坐,叩齿三遍,呼吸九次,意想吸东方青气入口,吞入腹中,反复吸九次,以补因嘘而致肝脏之虚损。这样,可得东方自然之气的滋养。(唐)胡愔《黄诞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胆腑图》

治肝六气法

治肝病用嘘法,先用鼻深长细缓吸气,随之用口嘘气,肝病要先大嘘三十遍,再细嘘十遍,能祛肝脏虚热,也能除四肢壮热,治疗失明及一切烦热之证。嘘要缓慢相连不断为好。疾病愈后,即停止嘘,过度则损伤肝脏。(唐)胡愔《黄诞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胆腑图》

肝脏导引法

正月、二月、三月进行锻炼。正坐,两臂相交叉按两肩上,左手按右肩,右手按左肩,然后向左右缓慢的转动上身,各转三五次。

或正坐,而手相交叉,平举至胸前,然后翻掌向前,两臂也同时向前伸出,再向后拉至胸前,这样伸缩三、五次。本法能除肝脏之积聚和风邪毒气。(唐)胡愔《黄诞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胆腑图》

胆腑修养法

冬季的三个月中,坐正身体,集中意念,意想北方黑气进入口中,吞入腹,这样吞三次,能补益嘻法所致的亏损,益胆津。(唐)胡愔《黄诞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胆腑图》

相心脏病法

心有热症,则面色红赤,脉象满溢,口中生疮,发出腐烂的臭气,胸膈、肩背、两胁、两臂都会疼痛。心气虚弱,心腹互相牵引疼痛,梦见刀杖、火焰、红衣等红色东西,还有熔炉冶炼的事情,让人神志不清,惶恐不安。

心之病宜用濡润的方法治疗,应该马上吃咸味的食物以润之,用苦味食品去辅佐,用甘味去泻其邪气,不要穿湿衣服,不要吃烫的食物。心脏厌恶热和水。

心脏有病,能感觉到脐上有脉在跳动,按之会有疼痛的感觉,更加觉得心烦如煎,手脚心发热,口中干渴,舌头僵硬,咽喉疼痛,咽物困难,记忆力减退,经常忘前失后。(元)丘处机《摄生消息论》

胆腑导引法

端坐,将两脚掌相对紧贴,抬头,用两手握住两脚腕,向上抬起,摇动三五次。此法能去胆腑之风毒邪气。(唐)胡愔《黄诞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

心脏修养法

四月、五月农历初一和初七的早晨,面向南端坐,上下齿叩击九次,漱咽口中津液三次,然后,意想吸南方的赤气入口,吞入腹中,反复吞三次,接着,再默数呼吸三十次,可以补因呵所伤之心气。(唐)胡愔《黄诞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

治心六气法

治疗心脏疾病用呵法。用鼻深长缓慢地吸气,然后用口呵气,呵气时不得让耳朵听到呵气声。心有病先大呵三十遍,再细呵十遍。可以除心脏的劳热,治疗一切烦闷之疾。疾病愈后,即停呵,过度则损伤心气。(唐)胡愔《黄诞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

心脏导引法

四、五月进行锻炼。正坐,两手握拳,用力向左右两边挥出,各作五六次。仍正坐,用一手向上托起,如托重物样,这样左右手交替进行举托几次。

随之,将两手十指相交叉,向前伸出,伸脚于两手中,脚用力向前蹬,这样左右脚各进行五六次。此法可以除心胸间风邪等多种疾病,练完之后,闭气静坐,闭双目,咽津液三次,叩齿三次。(唐)胡愔《黄诞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

肺脏修养法

在秋季的三个月中,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日日出时,面向西平坐,鸣天鼓(双手掌掩耳,食指或中指轻敲耳后枕骨,出现如鼓之声,即为鸣天鼓)七次,吞口中津液三次,然后闭目,集中意念,想西方的白气从口中进入,吞入腹中,这样反复吞七次,再默数呼吸七十次。此法可以用来调补神气,使魂魄安定。(唐)胡愔《黄诞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

相肺脏病法

肺有热邪,则右脸颊通红。肺有病,就会脸色发白,毛发枯槁,咳喘气逆,胸背和四肢都感到疼痛,或梦见与美人交媾,或者梦见彩旗衣甲、日、月、云、鹤、达观显贵光临。

肺气虚,就会出现气息短促,不能调节呼吸;肺燥,则出现喉咙干燥;肺有风邪,出现多汗、怕风、咳嗽和气喘,一般早上病症会减轻些,晚上会加重。如果肺气上逆,马上吃味苦之物,以泄其邪气。

又说:“应该吃味酸之物以敛其气,吃辛味之物以补之,吃味苦之物以泻之。不能吃寒冷的食物,肺怕受寒。肺有疾,不能闻出香臭。鼻子里长息肉,或长疮疥,皮肤干燥发痒,肺气旺盛咳逆,痰中有脓血,应服用排风散。”(元)丘处机《摄生消息论》

治肺六字诀

吸气时用鼻深缓细长的吸,呼气用口并念呬,声音要低,不能让耳朵听到。必须先将呼吸调匀,然后才能呼呬字诀。

肺脏有病,要先张大口快呬三十遍,然后再细呬三十遍。此法能去肺脏的虚热,治疗肺气上逆的咳嗽,并治皮肤疮痒,四肢烦劳,鼻塞,胸背疼痛。呼呬诀,病愈即止,过多呬则损伤肺气。(唐)胡愔《黄诞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

肺脏导引法

七月、八月、九月进行锻炼。正坐,两手放两旁,触地,然后缩身曲背,用力将身体向上抬起,进行三次,此法能祛肺脏的风邪和治疗肺脏虚损的疾病。

然后,仍正坐,握两拳,向后捶背,沿背柱两旁依次捶三五次。此法可祛胸中的风毒之气。行毕,则闭气静坐,练完后,闭双目,叩齿三次,每次三十六遍,然后咽唾液三次。(唐)胡愔《黄诞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

相肾脏病法

肾有热邪,腮颊赤红。肾有病,气色发黑而且牙齿干枯,腹部硕大,身体沉重,喘咳,易出汗,怕风。肾虚,则腰部会出现疼痛。肾有风邪,则颈项多汗,怕受风,食欲下降,腹中胀满,摄入寒凉之物就会泻泄,从形体上看,又黑又瘦。

肾燥,应赶快吃些辛味之物以润之。如果肾中邪气盛,应马上吃味道咸的食物来滋补,吃些苦味之物以泻其邪气。不要吃太热的食物,衣服不能穿得太暖和。

肾有病,脐下会有股气来回窜动,手按之会有痛感,饮食不消化,体重增加而且骨骼疼痛,腰膝及膀胱冷痛,脚痛或麻木,小便余滴不尽,出现疝气或硬块,应该服用肾气丸。(元)丘处机《摄生消息论》

肾脏修养法

冬季的三个月,面向北平坐,叩齿七次,咽口中津液三次,意吸北方黑色之气入口,吞入腹中,这样吞五次,以补吹气时造成的肾脏虚损。(唐)胡愔《黄诞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

治肾六气法

治肾脏疾病呼气时用吹法。先用鼻缓细沉长地吸气,然后用口念“吹”呼气。肾脏疾病要先大吹三十遍,再细吹十遍。本法能治疗肾阳虚衰所致的腰疼膝冷,腰脚沉重,不能久站,阳痿,并能治疗肾阳不足之耳中蝉鸣及口疮之证。凡是肾脏的疾病以及心中烦热之证都能治疗。要连续不断的锻炼,不要中断。疾病愈后即止,过度则损伤肾气。(唐)胡愔《黄诞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

肾脏导引法

冬季三个月练习。正坐,两手向上托起,如举大石之状,反复做三五次。然后以左手按左膝上,右手握左肘,身体向两边转动三五次,再换手转身三五次。最后,伸脚,向前后踏脚,左右脚各踏十次。此法能祛除腰肾膀胱的风邪积聚。(唐)胡愔《黄诞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

脾脏修养法

夏季每月农历初一太阳初升之时,或每一季节的最后十八天日出之时,正坐,用意念封闭呼吸五次,鸣天鼓(双手掌掩耳,食指或中指轻敲耳后枕骨,出现如鼓之声,即为鸣天鼓)十二次,意想中央之黄气入口,吞入腹中,这样吞十二次,以补呼气所造成的虚损。(唐)胡愔《黄诞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

治脾六气法

治疗脾脏疾病用呼字诀,先用鼻缓细沉长地引气,然后用口念“呼”字呼气。脾病要先大呼三十遍,再细呼十遍。此法能治疗脾胃虚寒、高热霍乱、宿食不消、半身不遂、腹中积块等多种疾病。呼要持续不间断,疾病愈后即停呼,过度则损伤脾气。(唐)胡愔《黄诞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

脾脏导引法

正坐,向前伸出一只脚,两手相叉向前伸出,握住伸出的脚,随之用力向后扳脚,脚仍用力向前伸,这样做三五次后再换另一只脚,也做三五次。

也可以两脚跪地而坐,两手向前按地上,颈向后转,两目瞪圆如虎视状,向后看,这样转、视三五次,能祛脾脏积聚的风邪毒气。(唐)胡愔《黄诞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

健脾胃之法

一天中的辰戌丑未这四个时辰,吃完饭后,入净室端坐,用鼻吸气后屏气,左手将阴茎和睾丸向上兜紧,右手按在脐上、心窝下,用力左右搓摩三十遍,自觉气急,口发“嘻”字呼气。调匀呼吸后,再重复上述过程,如此九次。再换右手兜阴茎和睾丸,左手搓摩,亦做九次。长期这样练,对脾胃的健康有益处,使精力更加强壮,增进食欲。(清)佚名《养生秘旨·健脾胃法》

胃气乃人之根本

古之圣人,探究阴阳的变化和生死的规律,所写的《内经》,常常说人要以胃气为根本。大概人需要获得水谷之气才得以生存,所说的清气、营气、卫气、春升之气,都是胃气的别称。

胃是水谷的海洋。饮食入胃,胃便消化吸收水谷的精微之气,并向上输于脾。脾气又使精气四散,再向上进入肺,在肺的调度下,向下输入膀胱,水的精气四处分布,全身得到精气的滋养,这符合四时五脏阴阳的规律。其实,仔细揣度一下,就会明白这些都是常规。

假如饮食失去节制,寒凉温暖不能适宜,脾胃就会受到伤害;喜怒忧恐之情太过,而没有节制;劳动过度,使身体过于疲倦,这些都会耗损元气。(宋)李杲《内外伤辨惑论》卷中

脾胃将理法

脾胃的调养,尤其要注意饮食。白粥、粳米、绿豆、小豆、盐豉之类,都具有淡渗利小便的作用,小便濒多的人不可再利小便,以免损伤元气和津液。对于湿面和助湿食品也应有所禁忌,如果食后觉得舒适,则不必禁忌。

脾胃病不宜食用过咸之物,因其能助火邪而损耗肾水真阴。另外,辛辣之味如蒜、韭、胡辣、大料、官桂、干姜之类,也都能伤人元气。(金元)李东垣《脾胃论·脾胃将理法》

节饮食,养脾胃

脾如同军队中传令官,起转输传化的作用,所以脾又被称为使者。胃是人体内水分与食物进出的地方,所以胃被称为人体内的集市。

人依靠谷气滋养,这依赖于脾胃。脾胃强健,则谷气充足;脾胃虚弱,则谷气不足。谷气充足,人就强健;谷气不足,人就会死亡。人不知道如何保养脾胃怎么能行呢?节食就是保养脾胃的好方法。

脾胃属土,土为一年四季旺盛的依托,脾胃则为四脏提供营养物质。所以,四季没有土,就不能实现生、长、收、藏;四脏如果没有脾胃,则不能化生精气、荣养筋脉。

土有阴土、阳土之分……阳土以备造化,阴土主管形成。接受水谷并将其消化吸收,转变成可供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这是脾胃之阳的功能;把这些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供身体利用,并使其转化成营卫之气,这是脾胃之阴的功能。若能得到土的供养,万物就会得到生长;若失去了土的供养,则万物都会消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明)万全《养生四要》

第八 情志

忧之所伤

《灵枢》中说:“忧虑愤怒会导致气机上逆,气上逆可导致经脉不畅,温热之气不能运行,血液凝滞郁结而不流散,津液也凝涩淤滞而不行,如此积聚成病。”

古书中说:“忧伤可导致肺气闭塞。”又说:“遇事忧愁不止,会形成肺痨,感到胸膈满闷,气从胸部达到背部,一直隐隐作痛。”

古书中说:“忧愁不能及时消除,会使精神受到伤害,整日神志恍惚,四肢无力。”

古书中说:“吃饭时忧虑重重,心神就会受到惊扰,以致夜晚做梦,睡不安稳。”

古书中说:“女人忧思哭泣,会造成阴阳二气郁结,导致月经时多时少;如果内热凝聚不散,将会造成面容黄瘦,皮肤枯涩发暗。”

古书中说:“忧虑过深,大怒不已,生活规律失常,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又说:“久哭会导致神情悲伤,忧虑过度会导致气机郁结,忧愁过度会导致恐惧。”(元)李鹏飞《三元参赞延寿书》

恐之所伤

古书中说:“因为某事而受到极度的惊恐,又不能及时地自行排遣,就会导致胆气不壮、神魂不安、心情烦闷、自汗体虚、饮食无味。”

古书中说:“恐惧的心情如不能及时地排遣,就会伤精,导致骨骼酸痛、四肢抽搐、遗精、五脏功能失调,造成阴虚气虚之症,整日无精打采。”

古书中说:“惊恐会导致心志失去依托,神不附体,思想恍惚不定,气机运行紊乱。”

古书中说:“内心恐惧忧思不止,会伤五脏六腑,使气逆上行,导致吐血。”

古书中说:“惊恐会造成肾精不足,肾精不足则上焦闭塞,导致气的运行紊乱,引起下焦发胀,气壅塞不能正常运行。曾有一妇人临产,几天都没有生下来,其原因是坐褥太早,内心的恐惧导致气结所致。马上服用紫苏药破气,方能生下来。”

古书中说:“临危冒险,易导致神魂飞散,戏弄凶猛的禽兽易使人受到惊吓。”《淮南子》中说:“极度的恐怖会使人疯狂。”

高逢辰的表侄曾到无锡的惠山游玩,天黑回来时遇见一位身材高大的人醉卧在山寺门前,他受到惊吓,久久难以平静,从此小便频数,一天五六十次。因为,受到惊吓会造成心火散失,导致心寒肾冷的缘故。这就是因伤心而伤肾的验证。

有位朝中大臣到寺中歇息,突然天空雷电击中了他座位后面的柱子,由于当时他已喝酒了,因此毫无惧色。有位出使高丽国的人,乘船时遇到大风,桅杆被折断,船夫大惊失色,而此人却仍在安静地读书,就像坐在书斋中一样。如果当时这两个人不能做到镇定自如,必然会吓成大病,其结果又会如何?(元)李鹏飞《三元参赞延寿书》

断思虑

思虑、妄想无穷,神就会郁结于内。翻来覆去不能解脱,烦恼就会由此而产生。短时间内未能觉察,时间一长就会暗暗地损耗大量气血。所以要立即斩断思绪。(明)潘楫《医灯续焰·尊生十二鉴》

过喜之害

古书中说:“喜乐之情超过了极限,就会伤害及魂魄,从而导致精神狂乱,心志失常,皮肤也会变得干燥枯涩。”

古书中说:“对喜怒之情不加节制,生命就不会稳固。调节喜怒之情,使生活起居平静安详,就可以避免邪气的侵袭,从而长生不老。”

古书中说:“喜怒无常,就会导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体内的营气和卫气停止运行,以至邪毒郁积不散,形成痈疽。”《聚书》中说:“心情愉快,则心气和畅、性情通达,营、卫二气遍及全身;过喜会损伤心气,日积月累就会对身体造成损害。轻微、适度的喜悦才不会使精神感到劳累。”《淮南子》中说:“过度的喜悦会减损阳气。”

唐代柳公度喜欢养生之术,活到八十岁仍然步履轻捷矫健。有人向他请教养生之道,他说:“我并无养生之术,只是从未动用元气来助长喜怒之情,气海总是保持温热罢了。”《东楼法语》中说:“过于喜悦,会导致阳气消散。”

因此,要注意控制喜悦之情,以蓄养阳气。(元)李鹏飞《三元参赞延寿书》

大怒之过

古书中说:“愤怒时,会使心气逆行不畅,甚至导致呕血不止。少动怒才有轻松愉快的感觉,动辄愤怒就会减损寿命。用发怒的眼睛长时间地瞪视太阳和月亮,会损伤视力。”

古书中说:“大怒伤肝,因为怒气可导致血液运行失常,以致血气上涌逆行,造成上呕下泄,目光暗淡,甚至突然昏厥。”

古书中说:“务必克制愤怒,若不加克制就会损伤心志,导致健忘,腰背疼痛而不能自由地俯仰屈伸。”

古书中说:“常动怒会使经络运行失常,也会使鬓发枯涩,筋脉萎缩,导致虚劳,但不会突然死去,等到劳疾遍及五脏的时候就会死去,因为这时使用任何药物也都无济于事。如果能及时控制恼怒,就可以免于死亡。”

南朝养生学家陶弘景说:“道家的养生主张,第一就是要减少恼怒。”

古书中说:“吃饭时大怒,会使心神受到惊惧,导致夜晚噩梦不止。”《淮南子》中说:“大怒会损人阴气。”《名医叙论》中说:“有的人连六十岁也活不到,这是因为平时不爱惜自己,不加节制地与人生气争吵,以致各种邪毒侵蚀心神,内伤骨髓,外损肌肉,体内的正气日益衰减,邪气逐渐旺盛,就像用沧海之水浇灭火把、推倒华山截断溪流一样,很容易导致身体受损。”

先贤有诗说:“怒气剧炎火,焚和徒自伤。触来勿与竞,事过心清凉。”(元)李鹏飞《三元参赞延寿书》

思虑太过害处多

黄帝说:“没有劳损身体的繁杂事务,思想情绪上没有忧虑与不快,努力保持愉悦的心境,自得其乐,身体就不会受到损害,精神也不会散失,可活到一百岁。”

彭祖说:“人不可能没有思虑,但应该逐渐地予以消除。人身本来是虚无的,但体内存在着游移不定的气息。如果气息得到调理,便能百病不生。”

又说:“养生的方法不必有很多,只要做到不讲穿,不讲吃,不留恋声色,不计较胜负,不考虑得失,不在乎荣辱,内心不会疲劳,精神不会困顿,就可以活到一千岁。”

庚桑楚说:“保全身体,拥抱人生,不要让自己整日忧虑重重。”《灵枢》中说:“长期思虑重重,担惊受怕,会伤害神志,以致惊恐万状,不知所措。长此以往,就会使肌肉耗损,毛发枯槁,容颜憔悴。”

古书中说:“思虑过度,时常恐惧烦恼,就会郁积生痰。痰涎与内气相搏击,导致内气上升而不下行,从而形成忧噎、气噎、劳噎、思噎、食噎等五种噎病。”

古书中说:“思虑过度就会导致心气虚衰,外邪就会乘虚而入,形成喘病,并影响食欲。”又说:“思虑过度则伤心,以致形成各种出血症和毛发枯焦。”

古书中说:“劳作过度,饮食又供应不上,是养生的大患。”有一次诸葛亮派使者到司马懿的军营中,司马懿不问双方交战之事,只询问诸葛亮的饮食以及处理事务的情况。

使者回答说:“诸葛先生早起晚睡,每天要亲自处理二十多起违背军纪的案件。但吃的却很少。”司马懿说:“孔明吃得少,事务多,他还能长寿吗?”后来果然如此。

据说有个书生读书入迷竟然忘了吃饭。一天,有位身穿紫色衣服的人站在他面前说:“你不能这样长时间地用功而不吃饭啊,否则,我就要死了。”

书生问他是什么人,他说:“我是养元气的谷神。”于是他不再苦思冥想,恢复了饭食。大概过度思虑会使气机郁结,热邪潜伏体内不散,久则导致气血两虚,病情加剧而致早亡。(元)李鹏飞《三元参赞延寿书》

止忧之法

不顺心的事,谁都会有,要看它是否容易处理,是否可以预防。如果容易处理而且可以预防,那就在发生前,先准备一个应对的对策。这个对策想好,就把忧愁的事放在一边,不必再考虑,再考虑就会产生疑惑了。

就像一个国家,匪徒在城外攻打,人民在城中扰乱,这能够抵御吗?等事情发生,就用先前筹划的对策对付,千万不可以自己露出声色。声色流露出来,心里就会气馁。这是以静待动的方法,容易明白也容易运用。(清)李渔《闲情偶寄》

过思令人瘦弱

有人问我:“世上的聪明人,身体非常安乐,大多很瘦弱。那些愚笨之人,整日不停地劳作,却反而肥胖,这是什么道理?”

我回答说:“人的心思是火,精液血肉就是水。思虑过多,犹如以火烧水,水再多也经不起长时间的烧煮,更何况先天瘦弱的人呢?所以,劳心的人大多身体瘦弱。从那些读书人身上就能得到验证。而体力劳动者,思虑很少而精血旺盛,虽然身体劳累,但思想上却很安逸,所以大多肥胖。看看那些朴实的粗人就可以知道这一点。”

古人认为思虑的害处超过酒色。体力劳动者虽然每日劳作不止,上床就呼呼大睡到天亮。劳心者则千愁万虑,辗转难眠。岂不知人的富贵贫贱、寿夭祸福都是命中注定的。

有些富贵人家好事一件接一件,这并非上天有意偏袒某些人,而是这些人前世修下,后世才得以享用。那些无福之人对此有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有什么用处呢?人如果能少思虑,不仅可以由瘦弱变为肥胖,而且可以祛病延年,这个道理不能不信。(清)石成金《传家宝》

心存和悦

人的心神和悦,则霭美之情自然流露于外,胸中充满无限的欢乐,这样就会觉全身通畅舒适。所以古人说:“青天白日,和风庆云,不只人多喜色,即便是鸟鹊也鸣出美好的声音。若是暴风怒雨,疾雷闪电,鸟也投林,人也闭户,这不是自然界中不正的邪气所形成的吗?”

所以,贤明的人认为,自然界应以太和元气为主,这是极其正确的论述。心思切忌的莫过于忧愁恼怒,它伤人最严重。但是生活在这个世界,忧愁恼怒之事实难避免,均当自己巧自安排,尽量回避。

凡遇到着急、暴怒之事,应当以安静之心应付它;遇到不顺心的事,应当以谦虚之心接受;做错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就不要再深究;恶毒之语、浮夸之词勿听;事来则应,事过则止;勿暴怒,勿焦虑,尽力而为,任其自然。这样胸中何等欢乐,心中何等欢悦。

如果力所不及,而强为之,则心多忧虑,性情又急暴,必然导致心火上炙,灼伤肺金,血液化为痰涎,肌肉消瘦,此时即便是扁鹊再生,也难以用草木药石来补益人体之真元。所以忧虑伤人,比酒色伤人更为严重。

至于恼怒伤在人体,有下列三种危害:伤肝则神志昏乱,两肋痛而胀满;伤肺则使气上逆,吐血而致虚损之疾;伤脾则气机结滞,饮食减少而致膨胀噎嗝之病。

总之,忧愁恼怒,只能是损伤自己的身体,于事情有何帮助呢?对人体又有什么益处呢?等到患病之时,即便是后悔又有什么益处,这难道不是太愚痴了吗?(清)石成金《长生秘诀·心思部》

憎爱有度

《老子》中说:“越是爱惜钱财,浪费的也就越多;积存的东西越多,丢失的东西也就越多;能知道满足,就不会招致屈辱;凡事能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过分贪恋美色,会耗费精神;过分贪图财物,会遇到祸患;所喜欢的东西少,而付出的代价却很高。只有能知足,能适可而止,才不会受到侮辱,不会遇到危险,才能够立身长久。”

古书中说:“恶和喜爱都会损伤性情、戕害精神。心有所憎,不可使憎恶之情加剧,应平等的对待各种事物;心有所爱,也不应有度,若失去分寸就应立即改正。否则,就会损伤性情和精神。”

古书中说:“过分喜爱某物,就沉迷于中,失去理性;过分憎恶某物,就会导致形神憔悴,郁郁寡欢,这都是戕害生命的利斧。”《淮南子》中说:“过分憎恶,使人心神劳损,如不迅速改变,日益耗损人的心志神气,所以也就不能长寿。”(元)李鹏飞《三元参赞延寿书》

困于气者

有的人被气困扰,常自恃气血强盛,只喜欢别人不辜负自己,不是骄傲自大,就是争强好胜,致使人心不平,从而引起争端。无论事情是大是小,都斤斤计较或怨恨,哪料愤怒最伤肝脾,导致噎塞气膈、疼痛泄泻、厥逆暴脱等病,且病后多有生命危险。

或者相互竞争倾轧,在公庭上争辩是非曲直,宁可仗势欺人而成卑鄙污浊之人;甘受凶恶的欺凌和奴役,或被他人苛求、污辱,却不敢奋起抗争,何似亲朋之间的小忿,能首先包容、谦逊,一生礼让,不走错一步,二者谁得谁失,谁智谁愚?甚至最后招致倾家荡产,骨肉分离的祸害,一点小事都不能容忍的话,再要后悔时可就晚了。

气本是无形的,没有什么边际,相互谅解则气消失,偏执一方则产生。纵观往事,谁是谁非?假使不能鞭策自己,做到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很开,则未免是用自己的身体暗受别人的侵蚀而无法诉说,由于自己的愚蠢而毙命的,不知又有多少人啊!(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天年论》

常疑生心疾

古书中说:“内心总是疑惑不已,没有主见,正气就不能畅行,外部的邪气就会乘虚侵犯,以致失眠厌食、精神压抑、气血虚亏,逐渐形成虚劳病。”

春秋时晋国国君生病了,秦国名叫和的医生去给他治病。

和说:“国君的病已无法医治了,得的好像是蛊病。”

赵孟问:“什么是蛊病?”

和说:“长期沉溺女色受到迷惑所引起的。从字上来说,”皿“和”虫“组成”蛊“字;从《周易》来说,女人迷惑男人,大风吹落山木称为”蛊“其卦象是巽下艮上,巽表示年长的女子,又表示风,艮表示年少的男子,也表示山。年少的男子爱上了年长的女子,是不般配的,所以说是受到了迷惑。山上的树木遇到大风就会被吹落。”《国史补》中说:“经常疑神疑鬼,必然导致心病。李蟠经常怀疑自己会遭到别人的毒害,于是便把水井锁起来不让别人使用。心,是人的灵魂所在,若被外物所迷惑,一辈子都不会痊愈。疑神疑鬼是造成疑惑病的根本原因。从前有人请朋友在家中喝酒,当时墙上挂着一把雕弓,饮酒时弓的影子映在酒杯中,客人怀疑杯中有蛇,回去后就得了病。后来客人又来喝酒,才知道那是弓的影子,病也就好了。另有一僧人走进一间黑房子,不小心踩烂了一只茄子,他疑是踩死一活物,始终念念不忘,半夜里感到好像有人敲门索命,僧人答应第二天为其念经超度。天亮后才发现原来是一只茄子。疑神疑鬼竟是如此害人。”(元)李鹏飞《三元参赞延寿书》

郁积伤身

陈眉公说:“神即伸。人的精神喜欢伸展,讨厌郁积。郁积则伤神,对身体的危害不小。”

七情中忧愁伤人最深,恼怒伤人最厉害。因为,忧愁能阻碍生机,使人阳气大伤;恼怒使人肝火亢盛,伤害肝经之血,且损害脾经。

心主血,养血不于先养心。心失所养,经常多郁、多思、多疑虑,即使每天服用好药,也无济于事。由于高兴过度而得病的比较少见,而因忧愁生病的则很多。知足常乐,贪得无厌只能害了自己。(清)泻曦《颐养诠要》

安命方能定心

从外而感的六种邪气均来自身外,一定要注意调摄才能避免受到侵袭。至于体内的七情萌动,不是仅靠调摄所能避免的,其中的喜、怒两种感情尚且可以克制,倘若事情发生变故,忧、思、悲、恐、惊这五种感情,就难以遏止。只要能使心安定,七情边自然得以安定。怎样才能使心安定呢?那就是安于命运。(清)曹庭栋《老老恒言》

情绪之伤

放任情绪而死亡的,是由于愤怒;明察事理却受到伤害的,是由于忌恨。(战国)荀况《荀子·荣辱篇》

乐有益有损

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欢乐,有三种有害的欢乐。以得到礼制和音乐的调节为欢乐,以叙说他人的善良为欢乐,以结交许多贤明的朋友为欢乐,这有益于身心健康。以骄傲放纵为欢乐,以无节制地游荡为欢乐,以无休止地吃喝玩乐为欢乐,这有害于身心健康。”(东周)孔丘《论语·季氏》

保持内心平正

愤怒过度,就设法去掉它。节制诸如忧、乐、喜、怒、欲利等,特别是要去掉喜怒过度而为害的“二凶”,不过度的喜,不过分的怒,保持心境平正。

人的生机在于平正。人之所以失去生机,一定是因为喜怒忧患等原因。制止过怒没有比《诗》更好的了;解除忧愁没有比《乐》更合适的了;节制过度的欢乐没有比《礼》更好的了;保持谦敬,没有比内心平静更有效的了。如能做到内心平静,形貌谦恭,就能返回到人固有的性情上来。这样,人的性情就可以得到最大的安定了。(春秋)管仲《管子·内业》

有人之形,无人之情

有人的形体,而无人的感情。有人的形体,故可与人相处;无人的感情,故是非和自己无干。渺小啊,属于人的形体、性情!伟大啊,培养并保持自己的天性!

惠子问庄子:“人都无情吗?”

庄子说:“是如此。”

惠子问:“人没有感情,怎么能称作人?”

庄子说:“道给予人之容貌,天给予人之形体,怎么不能称作人?”

惠子问:“既然叫做人,又怎能无情呢?”

庄子答:“你所说的情不是我所谓的情。我称作的无情,乃是说人不以好恶损伤自己的天性,经常随自然而变化,不刻意去养性。”(战国)庄周《庄子·德充符》

常日淡泊,不亲狂荡

真人总保持一种无欲无求的心境,不放纵私欲和情感。而那些不懂养生之道的人,私欲还未得到满足,身体已先受到损伤。《彭祖摄生养性论》

心平气和福自来

人要养生,一定要做到意气和平,心情舒畅。忧愁会使人失掉养生之道,暴怒会使人失去养生的依据。因为忧悲喜怒会使“道”无处存身。

遇爱欲,应使心境平静下来;遇到废乱,应设法使其归于正道。“道”离去时不要强行挽留,来临时不要有意推辞,这样福气就会自然地回到身上来。(春秋)管仲《管子·内业》

纵情则伤

持续的忧虑,会伤害人之魂。持续的悲痛,会耗散人之魄。喜怒爱憎之情无所节制,会使形神分离。急切地追求物欲,会使精神烦躁不安。苦苦思考会使精神萎靡不振。《彭祖摄生养性论》

十二少,养生之要义

《小有经》说:“少思、少念、少欲、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遵循这十二少,是养生的关键。”

多思使神气耗散,多念则使志气散乱,多欲则损人心志,做事过多则伤人形体,多语伤气,多笑伤脏,多愁则令人心惊,过分快乐则令人意溢,欢喜太过则使人心气涣散、神志昏乱,大怒不止则使人百脉不畅,爱好过多则令人专迷不治,厌恶过多则精神委顿,毫无欢乐可言。这十二多不去掉,是导致寿夭的根本原因。无此十二多,接近于真人。

奢侈懒惰者寿命长,而勤劳辛苦的短寿,这是放溢其心、劳苦其形所造成的差异;种田的农夫高寿,食高粱厚味之达官显贵则短寿,这是嗜欲多少不同所造成的;生活安定的人病少,浪迹不定的人多病,这是事务繁简的不同所形成的。

人不可能没有欲望,也不可能没有任何事情,只是当调和心志,减少妄念,排除思虑,保持形神的安静,这是爱惜神气的重要方法。(南朝)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教诚篇第一》

欲有情,情有节

天创造人,并使之有贪心,有欲望。欲望产生情感,情感具有节度。圣人把握节度而克制欲望,所以不放纵自己的情感。

耳想听声乐,眼想看色彩,口想吃美味,这都是情欲。无论是尊贵的人还是卑贱的人,无论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无论德行的好坏,对以上三个方面的追求都是一样的,即使是神农氏、黄帝,跟桀、纣也相同。(秦)吕不韦《吕氏春秋·情欲》

心地纯正,万祸消除

心,是各种养生法的基础,是身体的主宰、生死的根本、善恶的根源。心与天地之气相通,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主宰,是否患病也是由心来决定。

心中产生某种欲念,通过“六识”的作用而表现出来,使五脏形体颠倒,大病就会缠身。如果是豁达之人,则不是这样,他们可排除杂念、神明清净,各种灾祸就能自然消除。

老子说:“神喜好清静,而心却扰乱它;心喜好平静,而欲望却来引诱它。若能戒除欲望,则心自然平静;心平静,神就自然清静,从而六欲不生,贪、嗔、痴全无。”

孟子说:“养心之法没有比寡欲更好的了。因贪欲过度而导致的疾病,神仙也都无法医治。心地纯正之人,鬼神也惧怕他。这就是养心与否的区别。”

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心不妄动;放下贪嗔痴爱、是非人我的观念;还未发生的事情就不要去想,遇事心中不要过于纷乱,往事不再留于心中。来去自便,顺其自然,使喜怒哀乐各种情感活动相互协调、相对稳定,这就是修养之法。(清)尤乘《寿世青编》

远心于物,平等如觉

《千金方》中说:“凡心中有所爱的话,不宜过于深爱;心有所憎,不应过分憎恨,这些都会损性伤神。既不太过赞赏,也不过于诋毁,经常使自己不为外物所累,平等如觉。一旦心态上有了偏颇,就应该立即改正。”(宋)日本人丹波康赖《医心方》

第九 守静

静养

养生首先要重视的是养静。主持五官的是阳火;精髓血脉,则是阴精。阴精充足就会克制阳火。《内经》中说:“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降,就是降伏的意思,阴精不足就会受制于阳火,立刻就会枯竭。养静就是养阴,阴精充盛,就是为了在运动的时候用。《显道经》中说:“骨涌面白,血涌面赤,髓涌面黄,肌涌面黑,精涌面光,气涌面泽。精气是面部光泽的根源,正所谓啐然见于面啊!”按:“精气”两个字都包含米字,所以精气必须靠米来补养。调理好粥饭,饥饱适时,难道还有比这更大的生精益气的功效吗?《礼记·王制》中说:“人到了九十岁,吃饭时就不能离开卧室了。”如果人还没有到九十岁,其精力就衰颓了,在卧室中吃饭也不是不可以。少视听,寡言笑,把精力都放在静心养神上,这也是一种祛病的良方。广成子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心是神的房舍,眼睛是神的窗户。目光到那里,心也会跟着到那里。《阴符经》中说:“机在目。”《道德经》中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平常没有事情的时候,一个人在房中静坐,经常用眼睛看鼻子,以鼻对脐,调整均匀呼吸,不要间断,不要矜持,将心火降于气海,自然而然全身就会感觉和畅。《定观经》中说:“不要因为经历过很多的事情而不感到厌烦,就有意去寻求不该管的事;也不要因为处在喧闹的环境中而不感到厌恶,就一定要勉强自己处在喧闹的环境中。无厌无恶,心就不会受各种事情的牵连劳累。如果有意寻求不该管的事、处在喧闹的环境中,那么心就一定会为事所累了。”《冲虚经》中说:“心神游荡于外,不如固守于体内。”心不能无所事事,并不是要像槁木、死灰般无欲无念,才能称为养生之道。静时当然不能动,动当然也不是乱动,实际上动也是一种静。道家经常说,不怕杂念生起,只怕发现得晚。用心的时候切忌心绪杂乱,杂就会分神,分神人就会疲劳。志定神凝虽用心而不觉得疲劳,就是这个原因。

人借元气来充养身体,所以,平时要注意保养身体。切忌不要发怒生气,心一发怒,气就会逆行而不顺畅,气不顺畅人就会感到不舒服,我元气受损,足以伤我身。

老年人即使遇到确实很让人生气的事,也要理性地克制自己情绪的冲动,想想事与身体那个重要,一转念间,可以涣然冰释,不再生气了。

寒冷、温暖、饥饿、饱,这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遇到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往往容易被人们疏忽,平时自己应该随时注意。衣服可加即加,不要觉得不太冷便忍耐不加;吃饭要适可而止,不要因为适合自己的口味就贪食。《济生编》中说:“衣不嫌过,食不嫌不及。”这句话虽然是偏激的话,但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春天冰还没有融化的时候,下身的衣服一定要足够暖和,上身的衣服倒可以略减,这是为了养阳之生气。棉衣不可以马上穿,稍暖时又要暂脱。北方谚语中说:“若要安乐,不脱不着。”南方谚语中说:“若要安乐,频脱频着。”

夏天晚上在月光下乘凉,这是以阴乘阳;冬天围着火炉取暖,这是以阳乘阴,阴阳都不能违背时令。《内经》中说:“聪明人的养生方法,一定会按照四季气候的变化来调节起居活动。”但是,冬季似乎可以近火取暖,因为火只到达人的体表;而夏季就一定要戒除纳凉,因为晚上的阴寒之气会进入体内。《济世仁术编》中说:“手心通心窍,特别热的时候,用扇子快速地扇手心,能使全身都感到凉爽。”我认为不如谚语所说“心定自然凉”,“心定”二字值得推敲。(清)曹庭栋《养生随笔》

人生而好静

人生而好静,这是天性;感于外物而后有所动,这是人的天性开始变化;外物现于眼前而元神与此相应接,这是心智的作用。心智与外物相交接,那么喜爱与憎恶之情便生发了;一旦喜好与厌恶已定型,而心智仍被外物诱惑,使天性不能保全于身,那么天性便衰退以至丧失。所以,知达大道的人决不会以人为去改变天性,虽外与物相接相化,内心却不失其固有的天性。(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

动静说

世间之物,龟安静而长寿,蟾蜍也安静且长寿;鹿好动而长寿,猿也好动而长寿。龟与蟾蜍能够服气,鹿与猿食良草美果且逍遥于山林之中,所以都能够获得长寿。

牛、马也是一个静一个动,却不能长寿,这是因为它们经常被人用来进行劳动所致。前人常说,人能够静默就会长寿,很在理。有的好动,也长寿。要知道动静对于人来说,不可勉强;喜静就静,喜动就动。动中思静,静中思动,都是人之常情。

更何况静中也有动读书,动中也有静垂钓。无论动静,总归于自然,心情开朗,就可以养生。如心情不开旷,静也不是,动也不是。最静的人,食后也宜散步,舒调气血;好动的人,也宜默坐片刻,以凝形神。像这样,即使不服气,不居山林之中,也能够长寿。(清)黄凯钧《一鉴延龄》

静动有度

《中经》上说:“人禀受五行之气,有静、躁、刚、柔的特性,这是不变的法则。”静可以令其变得躁动起来,而躁动的却很难使其静下来。

静、躁各有其特性,违背了各自的特性就会失去其本分,放任其所为又会损害寿命。所以,静的弊病在于不够灵活、不会变通,躁动的弊病在于不够精密。

养生之道就是要顺着静、躁的特性,依照静、躁的本分,从而做到抑扬得当,逐渐地克服静、躁各自的弊病,这样就可使静、躁都能够符合养生的要求。

静者长寿,躁者夭折。如果静而不知按照养生之道的要求去做,也会减寿的;而躁如果能够严格按照养生之道的要求去做,也会延年益寿的。

但是,静比较容易控制,而躁却不易控制。如果顺着静、躁的特性,调养适宜的话,那么无论静、躁,都可以通过养生而收到成效。(宋)日本人丹波康赖《医心方》

静虚则无忧

静虚就是心中不怀有任何嗜欲杂念。所以去掉了各种图谋、成见,还会有什么过分的要求呢?心中不怀嗜欲杂念,就无需设置任何图谋了。人没有非分之想,没有预先设置的图谋,心中就无忧无虑了。无忧无虑就会回到静虚的境界了。(春秋)管仲《管子·心术上》

慎动以求中和

《易经》上说:“吉凶悔恨,源自一切自身的变化。”按礼的原则来做就平安,不按礼的原则来做则凶险。君子学习礼就平安;小人违背礼则凶险。悔是平安的萌芽,吝是凶险的前兆。君子学习它,便是平安;小人违背它,便是凶险。

周子说:“君子对变化和行动应当要谨慎。”养生的人正要在这方面去体会和认识。了解没变动前是什么景象;到变动后,再看看变动后的景象与变动前相比有什么变化。

如果与变动前一样,那就是天理;如果稍稍有些差错,这便是人欲。必须从此开始小心谨慎,但不要将那些好生恶死的想法一时间放空才好。

慎动,儒家叫做“主敬”,道家叫做“抱一”,佛家叫做“观自在”。总的说来,就是让人做到慎独。所谓独,也就是别人不知道而只有自己知道之处。

内心平静时,也就是没有喜怒哀乐的时候,也就是所说的“中”,能够“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在这些方面,即使没人看到、听到,君子也要小心谨慎,不让自己的言行有片刻的偏离,而与天地、日月、四季和鬼神相违背。

君子行动的时候,正是他十分平静的时候,喜怒哀乐都适度,这就是“和”。所谓和,就是与“中”没有任何相违背的地方。稍有不和,就是不中,这就与天地、日月、四时、鬼神远远相违背了。到了这种时候,修养就非常难了。

所以,君子对于“独”这点上要十分的警惕。因此说君子立身处事,要无过与不及,合乎时宜和中道。广成子说:“必须要做到内心清静,不要让身体劳累,不要耗损精气,这样才能长寿。”(明)万全《养生四要》

安定心神

庄子说:“使人丧失本性有五方面的因素:第一是五色使人眼花缭乱,看不清楚;第二是五声搅乱人的听觉,使人听力下降;第三是五种气味熏鼻,使人头脑困乏;第四是五味混扰味觉,使人口味严重失和;第五是放任兴趣之心,扰乱心神,让人心思飘浮不定,想入非非。上面五个方面都会对人的心性有危害。”

人的本性时常是平静的,变化的是人的感情。人的本性是没有善恶之分的,至于人的感情,就有不好的了。人的心能够纯洁人的性情。儒家存心养性,道家修心炼性,佛家明心见性,都是为了修养人心,使人心常常处于清静的状态,能时常控制人的性情。

人体之中,只有心才是一身的主宰。看、听、说、动,都是受心支配。因此。心如果常常保持清静,那神志就安定。神志安定的话,那人的七神也就全都安定。如此养生会让人长寿,终身没有危险。

如果心神劳累,那人的神志就不会安宁,神志不安就会使精气、神志都受到损害,从而使大便不通,人的形体也遭到严重损伤,这样养生就会有灾祸降临。(明)万全《养生四要》

静因之道

人之所以可用杀戮来制裁他,就因为他害怕死;可用剥夺其利益来惩罚他,就因为他好利。因此品德高尚的人不过度享受其所好,不被所恶所驱使,恬静虚无,排除图谋与成见。

他对事物的反应,并不是事先设想好的;他的举动,并不是事先所选取的。人的错误在于主观臆断,刚愎自用;人的罪责就在于随意变化,有所歪曲。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他恬静无为,对事物的反应完全符合客观规律,这就是虚静因应的道理啊。

……

人的耳目是专管视听的器官,心不要去干预各器官应有的功能。这样一来,各器官就能正常地行使自己的职能了。(春秋)管仲《管子·心术上》

心静可役物

内心平静愉快,那么万物之色皆可以保养眼睛;万籁之声皆可以保养耳朵;粗茶淡饭可以保养口齿;粗布衣服,粗麻鞋子,皆可以保养身体;窄屋子、草席蓐、旧桌椅,都可以保养形体。所以,在没有外物的美丽情况下,却可以保持生活的乐趣;没有高官显位的情况下,却可以美名远扬。

像这样的人,如果把治理天下的重任加在他们身上,那么他们为天下操劳的时间就会多,而为自己寻乐的时间就会少。这就叫做保重自己而役使外物。(战国)荀况《荀子·正名篇》

养气心必静

通晓养气之术的人,不可以不追求内心的纯洁;而且一旦气不旺,则邪气便会入侵;邪气不断地侵袭,则元气必受挫;元气不断地受挫,便一步步接近于消亡的境界。

正气逐渐消失,邪气必定逐渐增强壮大,内心受伤必然通过外表的色泽而表现,元神离开人体则人就必死了。所以,古代知晓“道”的人,心中筑起堡垒以阻挡邪气的侵袭,疏通心源以求养育真气;深居静处,不被外物所扰乱。

静居外出,元神真气与他共存,魂魄守护其心,谨慎地堵住与外界接触的器官,心神专一宁静,真气便能长存。真气上下灌注,周行于体内,如水流动,如日月飞行而无止境,阴气护卫他的五脏,阳气固守他的六腑,如同涓涓细流,连绵不绝,满而不溢,充而不盈。这样的境界才是长生(战国)程本《子华子·大道》

虚能集道,平能载道

只有心中虚静才能聚集“道”于身,只有行为平正才能载运“道”。没有任何隔阂,没有任何违逆,这是虚静到了极致。向左,却不偏向于左;向右,却不偏向于右;不作好事,不作恶行,就如悬着的衡器一样,这是平正到了极致……所以说,心虚静、行为平正,道便生于心;行为平正、心虚静,道便久居于身。(战国)程本《子华子·执中》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世上有没有无比的快乐呢?有没有可以养活身命的方法呢?如果有,又如何去做,如何去适可而止呢?如何回避,如何据取呢?如何趋向,又如何离开呢?如何去喜爱,又如何去厌恶呢?

常人所尊崇的是:富、贵、寿、善;所喜欢的是:身安、美味、华丽的服饰、美色、音乐;所鄙弃的是:贫、贱、夭、恶;所困惑的是:身无法安逸,口无法尝美味,身上无美丽服饰,眼不能饱看美色,耳不能赏音。如果欲望得不到满足,便大忧大惧。这样养形也太愚蠢了。

富人一天到晚辛苦地积攒钱财,积攒财货非常多,却不能一个人完全使用它们,这样养形也太重外形了。至于贵人,夜以继日地考虑善还是不善,这样养形只是使神气消散!

人的一生,与忧同在。至于长寿者,年老而昏聩,总是考虑如何不死,这又何苦呢!这样养形不足取。烈士为天下人之善而献身……现在世俗人所追求的和所喜欢的,不知道果真快乐还是不快乐?世俗人所欢乐的,一窝蜂地追逐,专心致志如同不得已,而世人都说这是快乐。

这不知道是快乐,还是不快乐。果真有快乐吗?也许清静无为才是真正的快乐,但这却恰恰是世俗之人所苦恼的,所以说:“至乐在于无乐,至誉在于无誉。”至极的欢乐可以养活身心,只有清静无为的生活或许可以是养形的途径。(战国)庄周《庄子·至乐》

静则明,明则虚

消解意志的悖乱,打开心灵的束缚,除去德性的累赘,贯通大道的障碍。贵、富、显、严、名、利六项,扰乱意志;容、动、色、理、气、意这六项,束缚心灵;恶、欲、喜、怒、哀、乐六项,拖累德性;去、就、取、与、知、能六项,阻碍道。这四大类的每六项都不在胸中扰乱,就能心平,心平则心静,心静则明澈,明澈便空灵,空灵就是顺应自然而能成就任何事。(战国)庄周《庄子·庚桑楚》

去喜去恶,以求虚静

虚静与无为,这是道的常情……喜欢与外物接触,事情就繁多;厌恶外物,心生就会怨恨。所以抛弃喜好与厌恶之情,使心虚静,以便能让道来依附。(战国)韩非《韩非子·扬权》

恬静淡泊方能修身

人们因为面临祸患而心怀恐惧敬畏,心怀恐惧敬畏行为就会端方正直,行为端方正直便深思熟虑,深思熟虑便能知晓事理。

行为端方正直便不会遭受祸患,无祸患便能尽享天年;知晓事理,必定能成事。尽享天年即是身全而寿丰;成事便能获取富贵。长寿富贵,便是“福”,而这种福又源自祸患,所以说:祸,是福产生的起点。

人有福,得富贵;得富贵,美衣食;美衣食,生骄心;生骄心,行为动作便乖僻不合物理;行为邪僻,身命难保;举动失理,谋事不成。内有死亡夭折的灾难,外又无成功之名,这是大祸,而这种祸又源自“福”,所以说:福,是祸产生的起因……

欲望太多就会乱其方寸,方寸已乱势必造成更多的欲望,欲望越多会使邪心胜于正气,邪心胜便会使处事的途径堵绝,处事的途径堵绝势必招来祸患灾难。

由此看来,邪心招致祸患灾难,邪心又是被可欲之物所引起;可欲之物,接近它便会使良民为奸不法,摒弃它又使好人遭祸……所以说:祸患没有比追求可欲之物更大的了。

……

人不论愚昧还是聪明,都有取舍之心。恬静淡泊,便能预测祸福起始。因喜好厌恶之心而有所得,因沉溺于外物而担忧,而后必定改变淆乱的心境。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被外物所引诱,如被声色玩好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