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找别人要安全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3 08:08:19

点击下载

作者:韩梅梅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永远不要找别人要安全感

永远不要找别人要安全感试读:

前言 安全感是一个借口

一个夏天的黄昏,晚风很暖,啤酒很凉,我和几个好朋友在雍和宫大街的烧烤摊小聚。一个朋友谈起了他作出的一个重大决定:辞掉在中石油的公职,先去马来西亚诗巴丹深潜,然后去泰国或者菲律宾,找一家潜店,做一个潜水教练,后半生就和海在一起了。

这样的决定并不让我们感到意外,关于这件事,他提了好久了。我好奇的是,他究竟是如何想通,下定决心放弃这份得来不易、人人羡慕的工作的?

他说,是我终于想明白了一个问题,安全感的问题。“活了30多岁了,仔细想一想,人生哪里有什么绝对的安全感?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有了一份理想的工作,或者找到了一个真心相爱的人,就能过上有安全感的生活。事实上走到了那一步,还是会发现,生活仍然没有安全感。所以,我的结论是——人生在任何时候,任何阶段都是没有安全感的。既然如此,何不在这个反正都没有安全感的人生,去做点自己喜欢做的呢?”

我的想法倒和这个朋友有些不太一样。

我觉得安全感还是存在的。它是人们的一个想法和说法。在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的时候,往往都活得比较幸福。

后来我们听说了这个词,慢慢开始感觉它,用到它,寻找它,还想永久地拥有它!于是苦恼慢慢地来了。

因为它似乎总和“别处”“他者”挂钩。觉得自己缺乏安全感的人,总是在强调“需要”,总是放大自己的焦虑和空虚。他们觉得人生就应该是踏实的,稳定的,快乐的。但事实上,人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过程。我们只是浮沉其中,打捞那些闪亮的瞬间而已。

我们无法对自己的生活负全责,只能去依赖他人。

缺乏安全感的人,永远想要变化,想要做些什么。想要摆脱那种永远也甩不脱的焦虑和担心。既期望变化,又害怕变化。

依赖,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

但是,如果你依赖一个东西,他一定会很无情地给你打击。

一个期望从别处获得安全感的人,一定会最终失望和痛苦。

在经历过寻找、依赖、痛苦和反省之后,我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自带安全感的人。

安全感,别人给不了!

在某个人,某个工作,某个地方去找寻安全感,很累,很傻。

某些时候,你其实并不是必须有安全感才行的。

你总是想到它,是因为它是一个借口。

是你软弱,贪婪和懒惰的借口而已。一个总强调自己需要安全感的人,是贪心的。

人生,本不安全。

每个人都焦虑。每个人都有无法解决的难题。

如果一个人,他能勇敢一点,能正确地对待得到和失去,那他就不会时刻需要安全感。

他知道,自己本来就拥有的不多,得到的,都应该感激;失去的,都是正常。

在失去之前,他不会把那个结果想得无比痛苦和沉重。

他坦然接受。

要做一个自带安全感的人,一定会接受随时可以失去的现实。充分认识到人生不安全之后,正确对待我们苦苦追求的财富,名声,爱情。赶快醒悟,没有什么东西是永远属于你的,对生活当下的感知,才是最珍贵的。

一个自带安全感的人,一定有一颗稳定的内心。

不安,总是源自内心。

有时候,也来自“他们的标准”束缚。

别人总说你要找一份公务员的工作才安稳,你要在30岁以前结婚才最好,怎样处理和同事的关系才妥当,怎么样打扮才最美……好多时候,我们总是按照别人的标准去做,最终越来越不安。

你得有自己的“标准”。没有钱,也可以活得自由。相貌平平也可以活得漂亮。情感上,自给自足,对拥有的,不沾沾自喜;对失去的,不害怕难过;对不属于自己的,不强求;对未来,也没有什么好畏惧的。

内心安稳强大了,就不再困惑,它自然会生长出安全感来。

一个人自带安全感,对他人的索求,也不会太多。

不是别人有的东西,自己就必须要拥有。

所有的惊喜,都是额外的东西。

很多东西,并不是那么必须的。

求之不得,才会没有安全感,才会受煎熬。

少要一些,就行了。

还要放下自己的掌控之心。需要用更积极的行动,来消除内心的苦痛。

一切在掌控之中,希望一切如自己所愿。这种感觉被错认为叫安全感。

事实上,大多数事情,你根本无法掌控。

放下掌控之心,接受人生的“不确定”。陷入困境的时候,平静下来,才会容易发现出口在哪里。

写一本关于安全感的书,其实很难。

因为人的不安,遍布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所以我就什么都写一点吧!

如果这个世界让你觉得很难改变,那么你唯一可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的内心。

最终,我们都需要的是一点自信。

让一切“过得去”的信心。

生活,最怕的是不停的焦虑和需求,永不自省,那令人绝望。

那么未来你尽管来吧,不管是好是坏,不管是不是如我期望的那样,我会完全接纳,并带着感恩之心。韩梅梅2014.2.14

生活是你自己的

生活是自己的;世界,就在你的眼睛和心里。听从内心,不是那些瞬息万变的念头,而是那些坚定的东西。

30岁这一年,我结束了漂泊。

一个重大的决定,是搬离了北京。

日益恶劣的交通和空气是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我遇见了大丁,打算跟他过日子去。

离开北京,对他来说,也是经过长时间思考的。父母老了,呼唤他回家。他终于决定结束十几年的浪荡,回家去。

我支持他的这个决定。

因为,我们心里都知道,到这个阶段,人生中再也没有比这五个字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

和你在一起。

炎热的七月,我在安华里的房间打包行李,T恤湿透。终于把28箱书和一些衣服、厨具整理好从北京运到银川,离开这个生活了12年的城市。

去机场的路上,眼泪在心里。但是没关系,生活总是这样,不断地在变,在前进。

在银川,我们有了自己的房子。

阳台上有植物,我们养的兰花,总是开了又谢,谢了又开。

生活特别简单。

我每天在厚重而大的实木桌上工作,下午就出去散步。

这个城市,早晚温差大,下午散步最舒服,尤其是雨后。每一口空气都干净清凉,雨不大,就不打伞,裤腿打湿也没关系。天黑了,会有战斗机从天上飞过。

我二十几岁的时候,动荡,激烈,老想着远方是什么样,于是到处跑,四处折腾,很怕生活没有波澜。那时,特别喜欢一句歌词:“我想超越这平凡的生活,注定现在暂时漂泊。”

等到了30岁,我突然明白了:这平凡的生活,是无法超越的。

而人生的真义,就是,好好地过平凡的生活。

和20岁的自己相比,现在的我,更加明白生活是什么了。

30岁以后,更懂得这个世界的不完美。我们生活在其中,不管遇到什么难处,都要当作生命的一部分接受下来。

更明白生活中有很多好的东西,我们不可能有那个福分,什么都能得到。老天总是给你一些,不给一些。

知道了天道酬勤是什么意思。

也更加理解人生的疼痛,和他人的痛苦。

开始不再羡慕别人。

比过去能控制情绪。

也没有过去那么爱冒险了。

更知道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知道正面思考的重要性。

更懂得约束自己,自律。

开始渐渐相信命运这个东西。

开始理解人为什么需要信仰。

……

我觉得人到了30岁,对自己往后的人生,应该有更坦诚的态度,不要再像过去那么懵懂和自欺欺人了。

至少要清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知道自己要什么。

要有一个成年人该有的冷静、矜持和坚韧。追求点更有智慧的生活,而不仅仅为了满足欲望而活着。

活到30岁,我对自己最大的期许,就是不要太世故,不要无视自己的贪婪、抱怨、功利,最后活成了一个自己讨厌的人!

我希望我能听得到心底最真实的声音。要看得到,有一个与眼前所看到的,不一样的,更深远的世界。

听从内心,不是那些瞬息万变的念头,而是那些坚定的东西。

生活是自己的;世界,就在你的眼睛和心里。

要以当下的快乐,和创造美好的回忆为目的而活着。

对基本的道理了然于胸,然后以一种坦然的态度去接受生命的变化。

40岁,很快就会来。

但是我不怕。

时间有限,要好好活着

“我特别怀念那种感觉。风吹在脸上。也许你还活着,根本没把这当回事。但我真的很想那种感觉。”——《天蓝色的彼岸》

在少年时代,母亲带我回乡看望婆婆。

婆婆不是我们的亲人,而是我小时候的保姆。当年母亲生下我,没有父亲在身边,她就请了婆婆来照看我。几年下来,我们两家的关系也胜似亲人。

婆婆年纪已经很大了,满脸皱纹,手上都是斑,连闻起来都是衰老的。

我妈说,婆婆永远是笑眯眯的,对所有的人都一腔好意。因为心宽,所以长寿。我们去看她的时候,她已经90岁了。

90岁的婆婆身体仍旧硬朗,每顿吃一大碗饭,还要喝一碗汤,她耳聪目明,跟家人打麻将喜欢做“小七对”来胡。每天下午吃过晚饭,她都要拄着拐棍去坡上走一走。

那天吃过了晚饭,我和婆婆一起去散步。

坡上有草,有树,有风,有鸟,还有很多滚圆的野果子,酸酸甜甜的。我和婆婆一路走,一路吃。把核“扑”一声,像子弹一样发射出去,很是愉快。当我们走到坡上的时候,风变大了,外衣被风吹得敞开,神清气爽。我看着远方说:“婆婆,夕阳真好看呀!”

这时,婆婆说了一句:“我看见的太阳,比你看见的还漂亮。因为明天,我就有可能再也看不到了……”

十几岁的我,和90岁的婆婆,在坡上坐下来,看太阳慢慢落下山,才走回去。

那个晚上,我失眠了。

睡在婆婆家的土房子里面,外面寂静无声,我睁着眼睛,突然清晰地意识到一个重要的问题:人都是会死的!

那一刻,有一个人从窗外走过。我之所以知道,是因为他带着一串钥匙。他走着,钥匙在腰间响。

我躺在黑暗里,听着那细微但明确的钥匙碰撞的声音,人生第一次感觉到了“存在”。

此刻,我听到了,我活着。

但是,这一切,都会变的,人会死的!怎么办?

我害怕极了。

23岁的时候,我在北京一家图书公司做编辑。

当时正在做一本书,叫《天蓝色的彼岸》。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小男孩,在去了另一个世界以后,又回到人间完成自己未了的心愿,最终走向天蓝色的彼岸。

在编辑文字的时候,看到这样一句:“我特别怀念那种感觉。风吹在脸上。也许你还活着,根本没把这当回事。但我真的很想那种感觉。”

我突然愣住了,遥远的记忆被唤醒,感觉很熟悉,很快我就想到了婆婆。想到了她曾说过的,关于夕阳的,很相似的那么一句话。

那个时候,婆婆已经去世了。死亡给我的感受就是伤感和迷惑。我放下书稿,难过了好一阵。

不知道婆婆去了哪里。

我又想起那个吹着大风的傍晚,染红天空的夕阳。

她现在,只能活在我们的记忆里了。

但是,对于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来说,这样的伤感是短暂的,我那时精力旺盛,爱吃,爱玩,爱睡,爱感受。那天下班之后,我又出去跟朋友喝酒去了。

又过了几年,我去医院看望一位患癌的插画作者。她是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子,即便已经剃了光头,穿着病号服坐在你面前,你也很难相信,她生着那样重的一个病。

她说,当得知自己生病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怨恨自己,恨过去没有好好照顾自己,不按时吃饭,总是熬夜,有了小病小痛也从来不在乎。现在,当她放下一切工作,住进了医院,才明白人生要紧的事,真是少之又少。

她说,过去,完全不知道人一辈子什么最重要,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了无谓的琐事上。因此没有好好珍惜自己的身体,因此没有好好地陪在父母身边。父母把自己养大之后,还没好好回报他们,又要他们到医院来照顾自己……

谈话中,她反复说到一个词:来不及了。她还有好多活没完工,还有计划的旅行没有去,她还没有好好地谈过一次恋爱,她还想过将来要结婚,生一个女儿,让小孩在父母膝下玩耍……“现在,我根本没时间想将来,我只想好好地呼吸每一口空气,看看我妈妈的样子,好好听她说每一句话,摸摸照在被子上的阳光……”

我该如何安慰她?“会好的”这样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口。

我问她:“你害怕吗?”

她说:“怕,也不怕。怕的是,我爸妈老了没有依靠。但只要一想到那个世界有我奶奶在,我就不怕……”

我忍不住了。以为她也会哭,但她没有。

走出病房,看见她妈妈正靠在墙上,悄无声息,泪流满面。

29岁的时候,我的父亲死了。

那是我真正第一次看见死亡是什么。

我赶回家乡,他已经被装进了黑色的木头匣子。守夜的晚上,我坐在黑匣子旁边,知道他就在里面,但我和他的距离,已是非常遥远。

他是心脏病突发而去的。亲戚们告诉我,上午都还见他在街上散步,晚上就不行了。在医院抢救时,他已呼吸困难,他挣扎着央求:“医生,救救我,我不想死。”

但是抢救效果并不好。

最后,他喊了一句“妈,我来了”就走了。

就是这样。

对他来说,一切操劳与悲喜,都结束了。

我仍然能记起那个冬夜。星空遥远,我和亲戚们坐在街上守夜,听到他们讲的父亲一生的故事,多少还是让人感到一点欣慰的。至少,离开的那一刻,他嘴里呼唤着奶奶。那个世界有奶奶在,应该也是不害怕的吧。

真到了那一刻,没有什么放不下的。

除了情。

这些对他念念不忘的人。

那晚的炉火,照亮了每一个人脸庞,每个人都显得无比微小,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写在脸上。没有人真的知道死是什么。我们只能庆幸自己还活着。

过了30岁,经历了上述四个和死有关的片段之后,我才真正地开始了解,人生难得。

人生的基调,就是生、老、病、死。这是我们必须遵守的规则。

如果一个人,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一辈子能活多久,是不是就能活得更明白一些?至少有很多事情,都不会拖到以后再说了吧?

要随时意识到生活的无常和死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好好对待生活。意识到“只活一次”,了解了生命的有限,我们的心才会更加懂得珍惜。知道了不免一死,才能深入思考,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当我们活着,无聊得不知道该做些什么的时候,应该想想那些经历病痛和已经离开的人们,想想我们还拥有的时间,你会因激动而感恩。

没错,有一天,人真的会没了!

当我意识到“死”,意识到必须“死”,就没有时间在路上彷徨。

不可再懈怠。

不可再虚度。

独立,是头等重要的事情

一个独立的人,也是生动的。生活过得有声有色,身心愉快,不压抑,不埋怨。因为在情感上,他不会依赖别人,他的情感是深厚的,他对自己好,也尽量让别人不难受。

我在自己30岁生日的时候,写下这样一段话:“如果想过有灵性的生活,就一定要保持独立,和各种圈子与热闹保持距离。灵性是一种领悟力,一种感受力,是遵照内心的指引去选择。为了捕捉那一瞬间的光芒,可能会不断地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为了保持一颗敏感的心,还会受伤害。但它值得去追求。如果做到了,就能毫不费力地获得。”

我希望自己在30岁以后,能够过上有灵性的生活。也许不同的人,给自己的是不同的生活目标。但是不管想过哪一种生活,独立,都是头等重要的事情。

日常生活里,很多人对独立是有些误解的,以为自己挣钱自己花就是独立了。这相当片面。

我曾认真思考过独立是什么。

答案是:一种从内到外的生存状态。

心智健全。

不需要依附他人。

保持经济独立。

有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能自己做主。

自信。

有自己做事的准则。

行动自由。

做事情不仰人鼻息。

常说自己内心想说的话。

不盲从。

不人云亦云。

不随波逐流。

不慑服于权威。

自省。

自律。

这些,就是一个独立的人的特征。“和各种圈子与热闹保持距离”的目的,是让自己能够脱离影响,清醒思考。当我们混在圈子的时候,固然很愉快,但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时间久了,连口头禅和语气,都会和别人的一样。同一件事情,这个人说的时候,你觉得对!换另一个人说出相反意见,又觉得对!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独立的人,在事业上,会积极主动,不会等待好事的降临。不用谨小慎微,不用顾虑重重,想好了就去做。放开手脚,敢于挑战和突破。

独立的人一定不会是平庸的。他一定会有所作为。

一个独立的人,也是生动的。生活过得有声有色,身心愉快,不压抑,不埋怨。因为在情感上,他不会依赖别人,他的情感是深厚的,他对自己好,也尽量让别人不难受。

另外,作为一个女人,我体会到独立的重要。它不仅让女人得到尊重,更重要的是,它能让女人少受伤!

独立,也不是一下就能做到或是想做到就做到的。过去有一段时间,我错把“我行我素”“一意孤行”“哗众取宠”“把怪异当个性”当成独立来标榜,现在想起来真是惭愧难当。那是不成熟。

有的人,一生都没有想过自己要去过独立的生活。

而有的人,不知不觉,就独立起来。

大多数人,走向独立,没有捷径。

唯一的道路,就是不断自省和努力做到。

相信未来,是一件很好的事

我相信,明天一定会比今天好。

在失去斗志的日子里,我会坐车回到曾经住过的地下室。

那个曾经的新小区,现在已经略微显得有些旧了,但仍旧绿树成荫,亭台楼阁。住在地面上一栋栋高楼里的人们,仍然把各种汽车停在楼下,小广场里,保姆们推着小孩聚在一起聊天,家庭主妇抱着小狗出来散步,她们面色轻松,自在悠闲。

推开一栋高楼脚下的那扇不起眼的小门,一股熟悉的潮气扑面而来。

地上,地下,完全是两个世界。

如果能够描绘出一张透视图的话,偌大的北京城,会一下变成上下两截。上面鳞次栉比、灯火辉煌,在它的反面,有一个巨大的,宛如蚂蚁巢穴一般阴暗的地下世界,那里,曲里拐弯地住着成千上万的人。他们穿着朴素,大多数都做不到每天洗头。每天,他们在这个城市上上下下地移动,面对着一种巨大的落差。

搬离这里已经好几年了。

那个曾经阴暗潮湿的地方,现在更加阴暗潮湿。

沿着灯光昏暗、曲曲折折的楼梯走下去,空气越来越糟糕,两侧的墙壁已经被霉菌爬满,脏出一朵又一朵的大花。

在曾经住过的地下二层,我在阴冷的过道里站着,头顶上,挂着各种洗过的衣服。一个年轻女孩,穿着睡衣和拖鞋,端着一个饭盅,从我身边走过。我知道,那个饭盅里,装的是刚用厕所门口的开水箱泡好的方便面。路过的空气,印证了这一点。

10年前,我来到这个城市。这个地下室,让我安顿下来。

8个人一间,地下二层。不开灯,就伸手不见五指。传呼机,要放到地下一层的值班室才会有信号。刚来的时候,有个住的地方就不错了。那时的自己,非常容易满足,也没有特别远大的理想。唯一的目标就是:在北京生活下去!

地下室里,住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有的来考研,有的念托福,有的找工作。那时候,大家都很年轻,每个人心中,都有某种理想。

室友A,在民办学校读考研班,每天上完课,回到宿舍吃完盒饭,又抱着书去人民大学上自习。从自习室回来,又拉上帘子,坐在床上看书。天天如此,周而复始。

室友B,在中关村做销售,每天风吹日晒地奔波,为了抢业绩,经常一整天不喝水,不吃一顿饭。

室友C,疯狂地背西班牙语单词,忍受着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失败,她发誓一定要到西班牙去念书。因为,她的男友在西班牙。

室友D,在沙河一家民办学校上班,每天上下班要花4个小时在路上(那时候北京的交通,还没有现在这么拥堵,可想路程的遥远)。

室友E,在三里屯一家酒吧工作,晚出早归,很少回来。

室友F,在一家设计学校学习设计,也很少回来。

室友G,来北京陪男朋友读研,经常换工作。找到一份,干不了几天,辞了。

我,在一家餐厅当服务员。

我们,都没有什么好的家庭背景,也没有读过什么好的学校。我不知道大家从遥远的家乡来北京的目的是什么,但我知道,大多数人都想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大多数人,只能靠自己。

虽然苦苦挣扎,但是从没怀疑过未来。

每当我看见室友A和室友C坐在床上,在小台灯下奋力地背单词、投入地看书时,我都能感觉到那种每一分钟都舍不得乱花的疯狂,那种疯狂的感觉真好!当我从半夜醒来,看到她们的台灯仍然亮着,听着她们轻轻从嘴里发出的念书声,我总是很羞愧,这种羞愧激励了我,我开始想写一些什么。

后来,我开始尝试写作。除了上班,我就去图书馆写,去网吧写,或者在地下室管理员的小桌上写。

有时也写到凌晨六点。当我疲倦地从自己所写的世界里出来,爬上上铺,我感到满足,那种疯狂的满足。

那时候,尽管生活条件差,但没有人蓬头垢面。大家端着小盆,去狭窄的公共浴室洗澡。浴室里,经常传来歌声。

为了省钱,我们常去超市买大包的促销方便面,打一个鸡蛋,切一根火腿肠,用开水一冲,不过3块钱。如果再挑一坨“老干妈”进去,就是极佳的美味了!

偶尔,大家凑钱去不收锅底的火锅店,只点两盘肉,一盘菜,然后趁服务员不注意,从兜里掏出两包自带的粉条和洗好的青菜,然后埋头大吃。

生活的压力,前途的渺茫,每天折磨着我们的心脏。时不时,就能看见有人坐在床上默默流泪。

生活是那样苦,眼泪是那样咸。

我们时时刻刻都感觉到艰辛。

与这种艰辛一样让人感受深刻的,还有一种对比和羡慕。

有一天,我骑车回来,看见一个和我同龄的女孩子,开着一辆红色的汽车从身边经过,她停下车,慢慢地走出来,提着一袋水果。不知为什么,当时那个情景,我至今都记得,可能是因为那辆车的颜色,太红,太好看了!而她的脖子,是那样的长,那样直。我真羡慕她啊!羡慕她精致的生活和从容的步伐。而自己,却那样灰头土脸。

十几年过去了,我也能买得起汽车,但是写到这里,仍是鼻酸。那是一种多么单纯的羡慕!只是羡慕,没有嫉妒,更没有恨。而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羡慕,它就是一种习惯。

有时,当我躺下去,我会想,从这里数上去,10层的人们在干什么呢?也许,楼上的人在看着电视,喝着牛奶,而我们一关上灯,就陷入无边的黑暗。

我躺在那里想:什么时候,我才能搬到上面去住?

会的。

一定会的!

就是这样,有一种盲目的“相信”。我其实并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我也不知道自己该去做些什么,也不知道努力的结果会是什么。我只是一味地相信未来。

而事实证明,相信未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因为相信了,所以未来真的来了。

因为有了这个“相信”,我才有力量在后来挺过无数现实的凶狠和惨痛。

最早搬出宿舍的,是室友D。她跳槽了,从那个民办学校,跳到了一个国际学校。她高兴地告诉我们:虽然那个学校也在郊区,但是,可以提供宿舍。她说,去面试的时候,校长是个外国人,对她十分好,虽然只是去做一个生活老师,但她有一种受尊重受重视的感觉。而且工资也比过去高了。

然后是室友E,在酒吧街工作,交了一个又一个的外国男朋友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真心待她的德国人,她办了签证,要和他一起去德国。

室友F搬出去的时候,邀请我们今后多去找她玩。原来,她应聘到了一家广告公司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就和人合租了一个小单间。就在地下室的楼上。我后来真的去看过她一次,800元一月的小小单间,她请我吃了一块香甜的老婆饼。

室友A,终于考上了研究生。一年的苦读,终于有了回报。她走的时候,把书全部卖了,非常轻松。

室友们的一个个离开,告诉我,她们的生活,正朝着越来越好的轨迹转动着。

送走她们的时候,我都很高兴,因为大家来到这个城市想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就是一种改变!

过了一年多,在当了服务员、北影厂蹲戏人、影视公司职员、鞋店销售、广告公司文案之后,我被一家大公司挖走了,薪水足够我租一个一居室。所以,我也要搬走了。

搬家的那一天,室友C在宿舍里号啕大哭,她不是舍不得我,而是又一次考试失败了!更让她伤痛的是,她在西班牙的男友回国了,而且还带了一个女孩子回来。

我陪她坐了一会儿。她说她一下子感到失去了人生目标,完全地迷失,完全地无路可走了!

我对她说:也许,这么多年一次次的考试失败,就是告诉你,你走了一条错误的路呢?你的人生不应该是奔一个男人而去。到处都是路,怎么会无路可走呢?马上去找一份工作吧!别天天躺在床上哭了,很快,生活就会变的。相信我,未来会更好的。

她哭得更厉害了。我真的感觉到她的软弱。

我搬走后,室友C听我的建议,去找了一份新浪网的工作。然后全情投入,经常在半夜还看见她的MSN状态是加班。

几个月后,室友B给我电话,说她交了男朋友,要搬出去,想送些衣服给我。

我回到地下室。

她只带走了很少一部分东西,把剩下的衣服都给了我。她是我们宿舍最漂亮的女孩子,我们的关系也最好,我们一起出去,我为她感到高兴,她却对我说,她的男朋友,其实有家庭。

她说:“你们都走了,都过得越来越好,完全不了解我现在的生活,我经常感到无望,因为努力,总换不来结果。但是这个男人的出现,给我温暖的感觉!”

我们站在晚风里等车,相对无言。

我能理解她,有时候,现实能摧毁一个人对未来的信心,在那一刻,哪怕有一个人对她好一点,她就会毫无抵抗地依赖过去。

梦想,有多少人会坚持,就有多少人会放弃。

她上车的时候,我们都哭了。

我们都走了。离开了地下室。在各自的道路上继续走着,继续流浪着,继续寻找着,继续笑着,继续哭着,继续辛苦着。

大多数人,就再也没有联系。

但我相信,不管未来大家生活得如何,没有人忘得了那个永远亮着一盏灯的地方。

很多年以后,我在一个商场无意间遇见了室友B。她胖了,白了,说自己已经结婚了,先生自然不是当初把她领走的那个男人。她的眼神告诉我,这些年,有过太多的故事。但是,她手里牵着的那个花朵一般的女儿,还有沉静的笑容,告诉我,她已经过上了一种体面的生活。她最终,还是找到了幸福。

她还告诉我:那个一直为去西班牙而奋斗不止的室友C,后来去了美国。因为她后来嫁给了一个新浪网的同事,那个同事考去了美国读博士,她就跟着一起去了。

我们聊起她曾经那么疯狂地想出国,想去西班牙,没想到,却去了美国。她感叹说:“唉!每个人的路,不该是你的,终究不是你的!该是你的,轻轻松松就得到了。”

一个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幸福。

一个人,也可以不断修正,找到幸福。

不管通过什么途径,只要心中有信念,坚持,坚持生活下去,愿望总会实现的。

人,最怕的就是失去信念,随波逐流。要相信,命运绝对不会抛弃我们,最大的悲哀,就是自我放弃。

我在地下室站了很久。

出去的时候,路过住过的那间宿舍,刚才见到的那个女孩,正在大口地吃着面。不错,不管条件再艰苦,她仍然保持着良好的食欲,这真好!

曾经住在这里的女孩们,都已经走完了。现在住在这里的女孩子们,面临着比十年前更大的竞争,以及更糟糕的生活环境。但在她们身上,我仍然看见了那种坚韧的地下室精神——只要还在生活着,只要还在努力着,就有希望。

而我作为一个随着生活渐渐变好而逐渐懒惰的人,再次回来这里,又像被充了一下电一样,重获斗志。我想起曾经心里所相信的东西,它让我打起精神,继续战斗,不放松地生活下去。

孤独,不要再逃避了

因为他们都说,孤独是不好的,所以,一切由此开始。

我能想起的最早的孤独感,大概在一岁多的时候。在那仿如隔着一层白纱的记忆里,我从梦里醒来,发现床边没有母亲,屋子里也没有。我哭着爬下床,鞋也没穿,拉开房门,伏在二楼的栏杆上,向外寻找。一位叔叔从楼下走过,看见了我,就打趣说:“哇,哭这么大声,你妈妈不要你了哇?”

——我更是嚎破了嗓子……

幼时的孤独,大多在没人陪着玩的时候。盛夏的中午,整个院子的人都在午睡,耳朵里都是蝉鸣,我踩着快要被阳光烫化的凉鞋,来到公用的洗衣台,放开水龙头,把手伸向倾泻而下的水柱,一时水花飞溅,彩虹出现了!

——我着迷于这样的一个人的游戏,直到全身被打湿……

初中的孤独,是喜欢上一个人,是上数学课的时候,手里玩着笔,耳朵听着讲,眼睛却瞟向窗外。窗外的树下,绿草地上,每天总会有一个身影从那里走过,他念高二,爱穿一件黄毛衣,因为太高,所以走起路来,步子很大,有点轻微的驼背……他永远不会知道,楼上有一个人,内心涌起甜蜜又酸涩的感觉。

十八九岁,分到了乡下工作。在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经常看到一种景致:像玉盘子一样的大月亮,从大山背后,一点点地升起来。月光如洗,我却常因为安静而失眠。乡下的夜,静到能听见玉米生长剥壳的声音。孤独使我下定决心,要离开这里,去繁华的地方生活。

在我离开家乡之前,我所能想起来的孤独,是干净而美的。

在忙而又乱的城市。

在异乡,为异客,才知道,这里,每个人都孤独。

在地铁里,在交叉的路口,在路灯和树影下,你看看那些人的脸吧!心无所寄。希望落空。内心枯涩。克制。旁观。空虚。暧昧。人与人,是那样疏离。

为了逃避孤独,他们做过多少事?

唱歌,电影,麻将,暴走,做爱,喝酒,与君同醉三千场。放肆大笑,挥洒汗水,声嘶力竭,内心荒凉。

到处都是终将散场的酒席,以及终究不能相守的爱情。

做了那么多事之后的结果是什么样?孤独不会消失,寂寞没有减少。快乐总是短暂。

我也曾在黏湿的季节,在半夜提着牙膏牙刷走在街上。不想一个人睡,但是又不知道去哪里。

我曾夜夜喝酒,醉倒街头。那些日子,在太阳落山的时候,和人们倾巢出动。哪里人多,哪里热闹,哪里亮,哪里快活,就去哪里。投入享受,努力快乐。我曾陷在其中太久。因为我认定,孤独就是受苦,所以我要喝,哪怕信心消失殆尽,相貌变形,哪怕陷入厌倦和麻醉,无尽的轮回。

城中的女人,每个人都想被别人需要。找个人,相聚又相离。因为男人,因为孤独,而经历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场迷失。

因为他们都说,孤独是不好的,所以,一切由此开始。

我不知道,别人最后是怎么来接受孤独这件事的。可能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折腾之中。

而我是在接近30岁的时候,在真的感觉到累了之后,才开始好好想想,该怎么与孤独谈谈和解?

其实生活的真谛,一直就在随处可见的地方,只是大多数时候没去在意而已。

有一天,当我外出回来,在小区的树下,又看见了那位每天都在那里的老人。他常年坐在那棵树下,不看书,也不听收音机,就那么坐着,脸上没有悲喜波澜,只是脚下的报纸上,有时晒着菜干,有时晒着辣椒。老人在享受着阳光,守着他晒的蔬菜,有小猫前来探询,他就伸手撵一撵,他看上去很平静,很舒服。太阳落山了,他的老伴做好饭就来接他。

其实,我看到的老人是孤独的,但是,他把孤独带在身边,放在旁边,这并不妨碍他什么。

那一刻,我突然就想,也许我应该学习这位老人,与孤独并排而坐。再也不要去抵触,也不要去逃避。

当你明白了这世界上每个人都孤独的时候,何苦再去问孤独来自何方?你把它当成自己的终身习惯吧!

不要把它当成什么可悲又可怕的事情。它是正常的。你只需要去如实地感受它,它就不再是难以忍受的。就如无人理解自己,是正常的。没人安慰,也是正常的。

当我不再逃避孤独,我的人生也变了。

最大的收获就是有了稳定的心绪。不再渴望理解,不再渴望释放,很少再怨恨和焦虑。不管有什么负面情绪降临,都能正面接纳和面对。

我真的了悟到,与孤独同行,并不妨碍我自在地享受生命,它不再是一件负面的事,它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再来再去,我都接受,你随意。

今天傍晚,我先生又不回家吃饭了,我一个人出去散步,下了雨,撑着伞。雨后的空气很美好,所以我感到孤独。但同时,我的心很平静,看着路灯照亮雨水,享受着在人潮中踏雨的脚步。

活在孤独里的人,不一定不幸福。

让过去的过去,未来的才能来

过去,和过不去,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这个选择,决定着生活的质量。活得轻不轻松,活得幸不幸福,就在这个小小的但是重要的选择里。

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篇微博。说的是一个姑娘小时候,家里发生火灾,她妈第一反应是找出了家里的存折,然后摇醒了她爸一起跑到了楼下。下了楼之后,还庆幸自己手快。这时,她爸问:孩子呢?她妈才吓了一跳,赶紧跑回去救她。还好,她没事。

听到这个故事的人,都说姑娘的母亲太迷糊,太狠心。但是姑娘却说:“呵呵,我妈刚好让我把美梦做完!”

评论里大家都对这样的母亲表示无语,但我却看到这样一条:“多好,她没有活在恨里。”

这样的父母,确实少见啊!我不认识这位姑娘,但我敢肯定,她一定是一位善良的、活得快乐的人。在她有权利选择记住和怨恨的时候,她选择了不恨,选择了翻篇儿,“让它过去”。这篇儿翻过去了,其实什么事都没有。她仍然爱她的父母,他们仍然在一起好好地生活。

过去,和过不去,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这个选择,决定着生活的质量。活得轻不轻松,活得幸不幸福,就在这个小小的但是重要的选择里。

学会翻篇儿,就是学会忘记,忘记伤害,忘掉痛苦。

活着,谁不会受伤呢?且不说来自外界,有时连最爱我们的人,也会带来伤害。

我有一个小妹妹,她母亲是我妈的好朋友。小时候,她回家说要参加学校的歌唱比赛,她妈说:“你自己去照照镜子,要相貌没相貌,要身材没身材,一张嘴像牛叫一样,别去给我丢脸了!”当时,我就在她家里,这句话给我印象太深了,我至今都没有忘记。

好多年以后,我无意中提起“你妈说你唱歌像牛叫”,感觉很尴尬,但她哈哈大笑说:“是啊!从那时起,我就不敢唱歌了,现在同事组织去KTV,我从来不去。”

言谈之间,听不到她对母亲的一点怨恨。

还有一种父母,从来不会在外人面前夸自己的孩子,反倒是只说缺点,不说优点,全是否定的评价。我妈就有一点,长大后,我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她说:“别家的大人都是见人就夸自己的孩子,我就偏不!”——呵呵,我一阵苦笑。好吧!幸好我自立自强,自尊心自信心没有受到影响。父母也不是完人,孩子也需要包容他们。

扭头看看我身边这些过得快乐的人,无一不是忘性大的人,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容易翻篇儿,很少沉浸在过去不愉快的记忆里。

好多事,不是真的记不得了,其实偶尔还是会想起,只是阴影从来不会停留在心上。

我也见过那种翻不了篇、过不去的人。他们的特点就是怨气冲天,活得非常的拧巴和纠结。“沉浸过去”是容易上瘾的。

谁的过去没点疼、没点痛呢?

缅怀丝丝点点的过去,起不到镇痛作用。回忆痛苦的过去,并不能放松,反倒病态成瘾,无可自拔。

老记住那些过去不愉快的事做什么呢?

遗忘,才是最强悍的镇痛剂。

我有一位朋友,结婚的时候,前男友都来了,好几个同坐一桌,谈笑风生。这并不奇怪,她喜欢过的男人,一定有很多共同特点,他们碰到一起,也很容易成为朋友。

只是这几个人里,有曾经伤她很深、几乎毁掉她的人。我佩服的是,她仍然能和他在分手后做朋友。

她说:“每个人做事,都有出发点和他的立场。如果换位思考,就很容易原谅。既然原谅了他,为什么不能继续做朋友呢?尽管分手了,我当初欣赏他的那些优点,并没有变啊!如果我老记住那些不好的,我能过得好吗?”

在婚礼上,我拼命鼓掌和流泪。因为我了解她,这位从童年起就经历不幸、成长路上有过很多煎熬和痛楚的姑娘,终于找到了她的真爱。她的先生在婚礼上讲话,说他爱上她的,就是那份善良和“没心没肺”。

最近,邮箱里又累积了好多埋怨生活辛苦、问该怎么得到幸福的邮件。在这里,就一并回答了:

翻篇儿吧,不然活得累。

过去了,就忘记吧!别再纠结和计较。

那句话是怎么说的来着?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乍一看是句大大的口水话,仔细想想,还真是!

用一种觉悟的方式来生活

我喜欢这种寻求觉悟的生活方式,哪怕我得到的领悟只有一点点,甚至有些肤浅,但走在这条途径上,就足以让我收获平静。

有一个春日的晚上,我和几个朋友坐在北京街头喝酒聊天。一个朋友说,他住的地方叫“定慧寺”,在那儿住了十几年,某天翻书,才真正了解了“定慧”二字值得深思的含义:定而不慧,是痴;慧而不定,是狂。

他说,“戒、定、慧”是学佛人的基础。他不是学佛的人,但是也从这简单的三个字中,得到些领悟。

戒,就是自律。

定,就是为自己的心安一个家,让它不再摇摆不定,安静下来。

慧,就是在戒和定之后,用一种觉悟的方式来生活。

这三个字,也可以用来应对人的三大烦恼:贪、嗔、痴。

今年春天我去峨眉山住了几天。有一天在山下茶叶店买茶叶,进来几个浙江人,聊了聊,他们说是专门来峨眉山拜佛的。“赶快去拜一拜,万年寺很灵的,我这次是专门来还愿的。”一个男人说。

但是,在我看来,这位男士,最多能算是来求佛的,连拜佛都算不上。

拜佛的人,一定是会学佛的。求佛的人,就不一定。大多数人所谓的拜佛,其实并不是真的拜佛,而是跟佛做一个交易。先来烧香,请求佛祖保佑实现愿望,然后又来烧香,给香火钱“还愿”。临时抱佛脚,时灵时不灵。求佛,抱着功利心,求的是一时的晋职、升学、康复。而学佛,可能收获的东西,足以改变一生。

我有一位朋友,有一段时间,状态真是坏到家了。

她和一个男人谈了14年的恋爱,然后结婚,但婚姻只维持了9个月。男人走的时候,十分干脆,就像突然变了一个人,冷血,无情。

这个女人从此陷入了一种焦虑。

她整夜整夜地无法入睡。每每想起这14年的时光,她就肝肠寸断。早晨起来,眼圈是黑的,天是暗的,心灰意冷,悲伤灌满全身。她甚至无法工作,曾经的女强人,原来是如此不堪一击。

为了帮助她,有一天我去见一位女作家的时候带上了她。那位作家擅长写情感励志,朋友也读过她的书。见面的时候,女作家其实也没怎么开导她,只是说,每个女人,都有这样的艰难时刻,她自己曾经也有过,但她靠一本小书渡过了难关。“如果你有空,也可以读一读,是真的‘读’,读出声来。在你心烦焦躁的时候,一遍一遍地读,哪怕刚开始看不懂。当你读到第100遍的时候,你一定会有所领悟……”

她说的这本小书,就是《金刚经》。

半年以后,这个朋友,真的好了。

她跟我谈了读经的感受。

她说,刚开始,确实有点难,因为看不懂,所以,读,只是为了有个动作来应对自己的烦恼。然后,一遍又一遍之后,她开始似懂非懂。由于不得解,她开始主动思考,思考《金刚经》在讲什么。

她总结道,《金刚经》讲的东西简单又深刻,概括起来就是:人生,所有的事物,其实就是一场虚空幻境。只有人的念头,生生灭灭,永不停止。“既然一切都是虚空,你又何苦为此烦恼呢?既然念头有生就有灭,又何不让这一阵的痛苦,快点过去呢?”

她说,读《金刚经》,最大的收获就是:

有些事情,过去以为会终身难忘,但现在,她已经根本不当一回事了。

她开始调节内心的平衡,开始关注当下的瞬间,她开始发现,一朵云,一阵风,都富含人生的真意。

她说,当她不再执著地关注自己,而是注意到四季变化的时候,就已经完全地好了。“那一天,当我从小区楼下经过,看见一树玉兰,白色的花瓣从骨朵中破绽而出,一下打开,我灰暗已久的心顿时充满阳光。”

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朋友,都不是佛教徒;但是由于抱着一颗寻求智慧的心,偶尔读一读佛学的书,所以,一直在得到佛的帮助。这些朋友,性别、职业、际遇都不相同,但是,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东西,就是“心平气和”。

我自己,有时也把佛的书当作某种哲学书来读,它能给我提供某种正确的人生观念。帮助我稳定情绪,保持清明的头脑,遇到一些问题时,能以客观的态度去处理。

我喜欢这种寻求觉悟的生活方式,哪怕我得到的领悟只有一点点,甚至有些肤浅,但走在这条途径上,就足以让我收获平静。

我还隐约有所体会。在学佛的过程里,偶然会进入一种境界,那是一种相当平和的境界。因为静,而美妙。这种感觉,是任何一种世俗的享受都无法达到的。

目前,这种境界还不可多得,还得随缘,还需要多学习。我愿意继续追寻。

总得有一样东西是你终身热爱

不管他什么样的年龄,什么样的际遇,有一样东西,始终是他所热爱的。为了这样东西,他吃得了苦头,受得了委屈,忍得了疼痛。就因为这个,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我先生大丁昨天又去踢球了,回来的时候,一身臭汗,手腕有点肿,一碰就疼,说是被一个高大胖撞倒在地杵的。

我问:“不是说他们照顾你,让你守门吗?”

他哭丧着脸说:“他们又不让我守了……唉!不守就不守,只要能让我在场上跑跑就行了……”

他黯淡的眼神一闪而过,我就知道,他又被队员给奚落了。

要知道,他曾经可是球场上的拼命三郎,还是著名的“丁教头”啊!

结婚之前,我和所有的女人一样,用一种明明很感兴趣,但装作很淡然的口气问他:“大学谈过几次恋爱啊?”

他回答说:“基本上没谈,现在回忆起来,我的整个大学时光都是在球场上跑过的!我太爱足球了!”

大学毕业后,他和朋友组了乐队,去北京发展。住在树村,生活极苦。但是,每个周末,他都会和一帮老乡组成球队,租一个小学的场地,练球,比赛,风雨无阻。

他谈到踢球的感受:“当我在跑着的时候,我觉得快乐无比,享受那种被汗水湿透的畅快,那种谁也不怕的激情……那个时候,就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生活中其他什么苦头,都完全不值一提了!”

由于球技了得,人缘也好,他渐渐成了那支足球队的“教头”。

他十分认真,制定“队员守则”,每场球开踢之前,要碰头商议,球踢完之后,要聚餐总结。

我看过一张他在球场拍的照片,阳光下,他颠着一个球,头发被风吹得竖起来,青春,明亮,快乐十足!

可是世事难料,那张照片拍过不久,这样的痛快日子,就成为了过去。

2009年春天的一个周末,他在球场上跑着跑着,听见“嘣”的一声,就摔倒在地。

剧烈的疼痛传来,他抱起右脚,知道大事不好。

队员们把他抬到了医院。

跟腱断裂。

需要手术,住院。

住院的头一天晚上,他在病床上抱着电脑。

球队的所有成员和他们的家属,都在QQ群里陪他说笑,聊天。

晚上9点半,队长说:“你明天要手术,现在好好休息吧!”

送上祝福之后,大家同时下线。

伤筋动骨的手术,对人元气的损伤,只有伤者自己知道。

手术之后,脚打上了石膏。

疼痛自不用说。

石膏不透气,里面奇痒难忍,他说这个简直让人发疯!

最难受的是,那一百来天,哪里都不能去,只能躺在病床上,看着时间一点一点走过……

一百来天,每天24个小时。

待在床上的日子,对于一个热爱奔跑的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煎熬。

由于缝合的时候没有处理好,伤口愈合得非常慢。

他还是疤痕体质,术后,脚跟上留下了一条拉链似的大伤疤。

队友们去看他,打趣说,你干脆在后跟文一条大蜈蚣得了!多霸气!

他气鼓鼓的。

医生走进来,建议:以后,最好不要再去踢球了!

这样的嘱咐,效果甚微。

在休养一年以后,他心里奇痒难忍。

终于在一个飘雪的周末,他再次出现在老乡球队的球场。

队员们纷纷跑上来和他拥抱。

他终于又能跑在球场上了!

教头的职位,又回到了他的头上。

一个星期天的晚上,他趴在我的写字桌上,写了长长一篇“关于我们球队该怎么发展”的文章。文章里批评了他不在期间大家懒惰了,还部署了下一步该怎么加强训练,还分析了每个队员的优劣势,以及将来该怎么发挥。

一个理科生,熬夜到两点,字斟句酌,念念有词,最后还递给我,让我帮他看看有没有错别字和语法错误。

看着这篇认认真真的文章,我心里有些感动:这哥们儿多热爱足球啊!

后来他带我去过两次球场。

我喜欢看他在球场上奔跑的样子!

第二年的春天很快来了。

一个周六,他又去踢球去了。

下午三点,我突然接到了他的电话。

第一句话就是:“告诉你一件坏事——我的跟腱又断了!”

我急切地问:“你在哪里?我马上过来!”

他没有回答,而是声音黯然:“我以后不能踢球了……”

这次是左脚。

两年,两次跟腱断裂。

家里的老人接受不了,强烈要求他离开北京回家治疗。

于是他就坐飞机回家了。

过了一个多月,我去银川看他。他已经做完了手术。

在医院,我见到了他的老父亲。说到这些年,他在外面漂泊,家人的担心,老人眼睛红了。

而他,坐在病床上,腿打着绿色的石膏,吊起来,手上拿着一根牙签,上面挑一块西瓜,问我:“《24小时》给我带来没?”

这一次受伤,他有了经验,要轻松一些。

已经这样了,那就这样呗!

那几天,我就在医院陪着他。我们看书,听音乐,看电影,聊天。趁护士不在偷偷地抽烟。我给他拿大可乐瓶子装尿,用小棍儿伸进他的石膏里给他挠痒痒,一起看《24小时》。

对于一对相处愉快,但还没有确认过恋爱关系,更没有想过要谈婚论嫁的男女来说,这一场受伤,让我们走得更近了!

这次受伤之后的三年时间里,他就再也没去踢球。

他的两条腿上,两根大蜈蚣。让他一年四季都只能穿着到脚踝的棉袜。

这些年,他明显有些变化。

结束了漂泊的生活,离开北京,回到了父母身边。

不再做乐队了,去文化公司上班。

我们结婚了。

他胖了一点。

还是那个认真生活、阳刚幽默的男人。只是,总觉得比过去少了点什么。

看电视的时候,我翻到了体育频道,总是尽快调过去。

但他又会把它调过来。

他仍然看球赛。

只是偶尔会对我说:“我现在多想再去跑呀!”

我私下里查过,跟腱断裂之后,并不是不可以再去运动。

只是,他这样两年断两次的案例很奇怪。

医生建议别跑了,也得听一听。

转眼一年又过去了。

今年春天,他的一个北京队友回来定居,来我家吃饭。

我听他们悄悄背着我在商量周末去踢球的事。“去颠一颠,跑一跑……”我听见这样的字眼。

我去耐克商店给他买了一个足球包。

他回来之后,递给他:“给!去跑吧!小心点!”

他又可以踢球了!

每个周六,他唱着歌,在浴室洗澡,然后喷香水,穿上球裤,蹬上球鞋,往大蜈蚣上贴纱布(疤痕体质,会被鞋磨痛),整个收拾过程,都让人觉得,这是一个愉快的周末!

我送他到门口,仍要嘱咐:跑慢一点!

关上门,我还是有一点担心。

但是,去玩吧,大丁,只要你觉得高兴。

每次他一身臭汗地回来,我都会问他:“今天踢得怎么样?”

回答的内容,各种各样:“还行!很久没踢了,挺累!”“现在的新球员都有九零后了,真是越来越年轻了。”“他们都很照顾我,叫我守球门!”“今天有个小伙子,居然直接叫我‘残疾人’!”“还有人叫我老人家!”“今天又不叫我守门了!”“人不够了才叫我上场。”“今天只跑了一小会儿,就被换下来了!”“今天被一个小伙子绊一跤,手腕肿了。”

当他累累地瘫在沙发上给我说这些的时候,我又心酸又想笑。

曾经指点江山的“丁教头”,如今在球场上被年轻人奚落。真是今非昔比呀!

他倒在沙发上,完全是一副“我无怨无悔”的表情。

我不再为他感到难过。

因为不管他什么样的年龄,什么样的际遇,有一样东西,始终是他所热爱的。为了这样东西,他吃得了苦头,受得了委屈,忍得了疼痛。就因为这个,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我轻轻帮他擦着红肿的手腕,问他:“那你下周还去吗?”“当然啦!”

总得有一样东西,是你终身热爱的。

走上自我实现之路

自我价值,是一个永不被击倒的方向。

自我实现,换句话说,叫:走真正该走的路。

这是一种需求。

到了一定的岁数,才开始有的需求。

在我们小时候,最大的需求就是吃好吃的;再大一点,需要的是吃好又玩好。过了十几岁,开始有了情感的需求;再后来,需要欲望的满足,需要一个爱人,好多的朋友。再后来,我们需要一份工作,以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等过上了比以前更好的生活,心里会开始隐约有另一种渴望,渴望去做点与满足欲望、与世俗成功没有关系的事情。

我读过作品的作家里,王小波是很幸福的一位,许多年前,在云南山寨的夜晚,一个16岁的少年在月光下,用蓝墨水在镜子上写字,写了涂,涂了写,直到整面镜子变成蓝色,他心里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渴望,这种渴望让他哭了。

我很羡慕他,因为他在16岁,就已经知道了自己想做什么。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特别的。你可能没有很好的出身,也没有高学历,或者已经拥有一份喜欢的工作,有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

但是,有一天,你会突然觉得,这一切显然还不够。

开始不想活得表面,浑浑噩噩。

开始思考:怎样去自我实现?

自我价值,是一个永不被击倒的方向。

首先要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全面深刻地认识自己的条件。

我最适合做什么样的事情?

发自内心地最想做什么样的事情?

切忌周围的人正在流行做什么事,你就去做什么。

还要知道自己的缺点是什么,比如,情绪化、容易放弃,或者懒惰。

进行了这样的思考,才能真正了解自己能做什么,也能知道在实现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有准备地去克服。

追求自我实现的人,一定珍视自己的能力,永不丧失一颗“去实现”的心。

一旦下定决心去做,就会获得一种向上的力量的支撑,它无时无刻不让你神经紧绷,支配你的行动。这种力量能让你事半功倍。无论遇到多少挫折,不管有没有人帮助,总有一股力量支撑你走下去。

自我实现不是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需要你对环境有所认识,你所做的至少要对自我是有利的,对身边的人、对社会是有利的。

然后是利用好时间,全力以赴。

你有没有过那样的感觉,一天又一天,似乎什么都没做,就很快过去了。而这些时间,如果被清醒地意识到,并利用好,是可以用来做很多事情的。

实现自我,不是为了面子!为了面子而做事,是很外在的形式,别人的评价好坏会左右你的心情,说好了,就沾沾自喜,说坏了,就气急败坏。走在自我实现路上的人,是不会在乎别人怎样看自己的。他需要满足的,是自己的内心,不是虚荣心。

我所见过的实现了自我价值的人,不一定都是世俗意义上成功的人。即便没有名声,不伟大,但他也绝不平凡和渺小。

我很害怕有一天,自己也成为那样的“意中人”——不甘平凡的生活,有美好的理想,却又不愿意去冒险和辛苦,看到别人的成功又羡慕,只会在心里苦闷和空想:如果有一天,我也和他一样……

自省之后,需要来一次自我的革命。敢于抛弃舒适的生活,敢于去冒险。别再胶着与空想。选择和确定自己的目标之后,请用尽所有力气去实现它。

实现之路需要无尽的付出。

三思方举步,百折不回头。

大胆迈出艰难的第一步,你就已经开始了!

不要动摇。

要矢志不渝。

吃亏是福

吃点亏,机会永远不会走开。

我有一个朋友,开了一家业绩卓越的公司。最近,他聘请的副总离职了,还带走了几位得力干将。副总走之后,这位朋友才听说,副总在的这些年,和客户私下合作,从项目里套走了不少钱。

我抱着同情的态度去朋友的公司看他。谁知道他跟一个没事人一样。

我说:“他们套钱的事你知道吗?”

他说:“知道啊!但是,这几年,公司因为他在,盈利也不少。所以,我就不计较了。他毕竟也有家庭要养。”

那一天,我和他非常投机地谈到了人生很重要的四个字:吃亏是福。

我深刻理解这句话的意义所在。

这位朋友,自从开办公司以来,对待作者实心实意,从不斤斤计较。作者开高价,只要他觉得稿件值,就一口答应。结算稿酬的时候也很积极。如果有作者家里有急事需要用钱,他就给人提前结算稿费,甚至超结。很多同行对他这种贴钱的做法不理解,因为这在日益艰难的出版圈是很少见的。但是,这样看似吃亏的行为,让他一个小小的公司,美誉度却很高,国内一线作者纷纷来合作,公司也越来越好。

他还说,在做生意的时候,有个很玄妙的体验,就是,经常吃点亏,运气不会坏!

这一点,我也深深认同。

但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财散人聚”的道理吧!

一个人如果老是斤斤计较,不肯吃亏,朋友就会很少。而一个得失心不重的人,性格豁达和宽容,就会有好人缘。有好人缘,就会有好机遇。

而且,一个敢吃亏的人,也是自信的。这样的自信,自然也能打动前来合作的人。

我也对朋友讲了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

前几年做图书策划人的时候,来了一个机会,去谈一个重大选题。但是当我去了以后,发现公司的另一个部门也派了人来。同一个公司,两个部门抢,价格怎么谈?于是,我们去找领导,领导的建议是,一个人去谈,谈下来以后,两个部门平分项目,分别去做。

我们都同意。

然后那个同事主动说,我去谈!

我说,那也行。

然后,我就开始等待。

有时在电梯里遇见那个同事,我会问问进度。他总是说:“还在谈,快了!”

三个月以后,我在公司的新书库看到了这个项目的样书。

我非常惊讶,也非常生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