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芭学园里的学习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3 08:59:41

点击下载

作者:李跃儿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芭学园里的学习故事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芭学园里的学习故事试读:

序言

非常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沈岚。几年前,芭学园的教师手册《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芭学园教育理念和经典课程》由该社出版,这是李跃儿芭学园教师的工作手册,主要用于帮助新手教师了解李跃儿芭学园教育的完整形态。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将其修订再版,第二版的《芭学园教育理念和经典课程》新增了1万多字,并调整、添加了更多芭学园的最新照片。

但那本手册的内容是指导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执行,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人,可能无法想象用书里描述的方法面对孩子时的具体情况。于是,我就跟沈岚商量,再写一本与手册相配合的故事体图书,以故事的方式来描述李跃儿芭学园的教育,让更多家长和老师读后能够想象李跃儿芭学园在具体教育操作中的种种细节,也能够了解在这样的教育手段帮助之下,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什么样、长大后是什么样。听我这样说,沈岚特别高兴地说:“好啊,太好了!”接下来,她问我:“李老师,书稿打算什么时候完成?”我说:“明年四月。”现在距离那个时候已经是第四个“明年四月”了,好在马上就要出版了,非常感恩沈岚的耐心等待。

本书是按照《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芭学园教育理念和经典课程》中描述的芭学园课程框架而展开的,为了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杜撰了书中的所有人物,主人公大壮、敢敢都不是现实中的孩子,里面的家长和老师也不是真实存在的。书中的故事只是为了说明李跃儿芭学园的教育内容是什么样,是如何运用在孩子身上,结果会怎么样。在这本书中,真实的是所有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以及实行后的结果,这都是李跃儿芭学园的老师和家长们提供的真实反馈。但在写作过程中,我把种种案例综合在了两个孩子、两个家庭及孩子所在的两个班级中。

我将两个孩子、两个家庭、两个班级中发生的故事作为正文,在旁边还留出了些许留白位置,有时会写上我对这段场景的解读,读者可以先流畅完整地阅读正文,结合自己的感受思考一下,然后再阅读我的解读,也希望读者能在空白处留下你自己的解读和感悟。

由于我不善于写虚构文字,所以书中的故事几乎没什么情节,请读者朋友们忍耐故事情节的弱化,而着重去看教育的内涵。本人水平有限,又是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完成,书中可提升的空间巨大,还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多多包涵,并批评指导。李跃儿

第一章 敢敢与大壮,遇见芭学园

一、一天的开始

作为一个人,早晨看到太阳从树丛中冒出来,树林里飘荡着一层带着青草味的潮湿气息,你会感到这个世界的美好和活着的价值。

作为一个父亲或母亲,在这样一个早晨,看到自己的孩子睁开他那可爱的眼睛,小脑袋转来转去搜寻着爸爸妈妈的身影,你会感到这个世界更加美好、温暖。因此,内心被满满的爱包裹,感觉自己会永远拥有这份幸福,只要幸福地活着就有价值。

作为一个孩子,在饱饱的熟睡后醒来,没有对将要完成的任务的焦虑,没有对将要处理的人际关系的厌烦,没有积攒财富的压力。睁开眼睛,看到父母透着爱的眼神和愉悦的面庞出现在自己面前,从那张可爱的嘴巴里发出软软细语,传递着无限爱的信息,浸透了你的每一个细胞,你觉得世界就是这样的,一天一天直到永远。你幸福着却不知道,但你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信心。

(一)敢敢的早晨,阳光依旧

敢敢平时是跟爸爸妈妈一起睡在卧室的大床上。今天早晨醒来,敢敢发现妈妈不在身边,他习惯了一睁眼就看到妈妈在注视着他,以前一直是这样。但今天睁开眼睛,自己的面前只有空空的白墙,这让敢敢恐惧极了,非常不舒服,于是,敢敢带着哭腔大声地喊妈妈,妈妈听到后急匆匆跑来。看到妈妈着急的样子,敢敢有一种愉悦感,顿时舒服了很多。但为了抗议刚才睁开眼睛竟然没有看到妈妈,敢敢继续表现出不舒服的样子,继续哼哼着。妈妈那香喷喷的脸靠近敢敢,软软的嘴唇在敢敢的脸上亲了一下,顺手把敢敢抱了起来,贴在自己的怀中。这是敢敢最喜欢的,只要在妈妈的怀里这样待着,敢敢什么都不想做。

李跃儿说

孩子睁眼就哭喊妈妈,显然是妈妈帮着养成的习惯,这满足了妈妈的被需要感,也说明这个孩子还处在出生后两周内的共生期状态。对于一个两岁半的孩子来说,他迈向独立的脚步在妈妈的阻碍下被迫停滞了。

早晨,敢敢睡得像个熟透的桃子。从敢敢出生后,妈妈陆歌就喜欢在敢敢睡熟的时候静静地看着孩子的脸。有时候,阳光从窗子照进来,照在孩子的小脸儿上,孩子的小鼻翼是透明的,如琥珀一样。陆歌在生孩子之前就是个玉石控,有时候看到质地好的石料能拿在手里端详一个小时;有了孩子后,先是发现宝宝的小手指头和脚趾头被光照射后像玉石和琥珀一样美不可言,接着又发现孩子的小脸儿在阳光中如琉璃一样深透着最纯的质地。自从有了孩子之后,陆歌就没有再上班,她无法想象把这样柔弱、这样宝贵的小东西放在家里让别人去侍弄,而且她也无法接受当孩子醒来时一睁眼看到的不是妈妈,而是另外一种表情、眼睛和脸色,那样,孩子该多可怜。跟孩子朝夕相伴呆了两年多,陆歌觉得自己完全成了孩子感觉方面的专家,孩子睡着后什么时候可能醒来,孩子快醒时的每一个微小动作,孩子的每一种哭声背后的需求,陆歌都能判断得非常准确。为了专心照顾好孩子,陆歌专门请了保姆打理家务,而她自己只做与孩子相关的事情。

在孩子还没出生时,陆歌就买来了各种各样的育儿书籍,虽然每本书上说的都不一样,甚至有的地方是相反的,但陆歌有自己的准则,她的感觉会告诉她怎样做是对的。

此刻,敢敢软软地依偎在她的怀里,她安静地、全身心地把孩子护在怀里,她觉得这是孩子所需要的,因为她感觉这时孩子和自己都是舒服的。陆歌非常享受这样的时刻。

刚才听到敢敢的叫声,陆歌快步来到敢敢身边,看敢敢的眼神好像一张温柔的网,把敢敢全部包裹在这张网里,嘴里还不断地念叨着:“啊,宝宝醒了,妈妈来了。哦,妈妈的小宝宝……”敢敢被妈妈紧紧地搂在怀里,妈妈感觉到孩子的小身体也软软地贴在自己身上,这种感觉好舒服,于是不由自主地晃动着,让自己的怀抱变成了一个很惬意的摇篮。妈妈一边摇,一边用唱摇篮曲一样的声音对敢敢说:“妈妈给宝宝穿衣服,妈妈给宝宝穿衣服,妈妈给宝宝穿衣服……”

李跃儿说

妈妈的做法使孩子滞留在婴儿时期。

再过几天,敢敢就要入园了。在入幼儿园之前,主班老师还要约见一次敢敢和妈妈。陆歌想在入幼儿园之前训练一下敢敢,让敢敢做事快一点,能够按时起床、自己吃饭、自己去卫生间,能自己走路时就不要老让人抱。她打算从今天开始训练。于是,今天她没有像往常那样等到孩子活动身体想要动时再给孩子穿衣服。陆歌看看挂在门头上的钟表,已经八点一刻了,于是像对待提线木偶那样拿起敢敢的胳膊伸到衣服的袖子里,再抓起腿套上裤子。敢敢的小脸儿没什么表情,身体软软的,一动也不动,任由妈妈摆布。衣服和裤子终于套上了,敢敢还是懒懒地靠在妈妈身上。陆歌继续替敢敢系好纽扣,穿好鞋子,再把敢敢抱到地上。敢敢这才不得不慢腾腾地跟着妈妈挪到卫生间。

到了卫生间,陆歌给敢敢脱掉裤子,拉过小鸭子便盆,让敢敢解完手,再拉着敢敢替他洗手。洗完手,抱着他来到餐桌旁,放到椅子上坐好。

李跃儿说

人身上所有的开口都是人的身体与这个世界的边界,这些边界如果经常被侵犯,人就会对侵犯自己的事物产生严重的厌烦心理。在敢敢没有自愿接受食物的时候,如果他人强行把食物塞入他的嘴巴,他就会厌烦食物,这就是厌食。厌食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承受心理苦难的过程,并使孩子没有安全感。一般被替代做事和被强行侵犯的孩子都会非常粘人。

陆歌在照顾敢敢时,敢敢的爸爸赵亮已经在厨房做好了早餐,今天他跟别人换了班,准备下午开车送敢敢和陆歌去体检。其实,赵亮觉得家里两个人分工很明确,赵亮主外,赚钱养家糊口;陆歌主内,教育孩子,养好孩子,打理好家务。现在家务由保姆打理,家里的开销增加了不少,而陆歌还常常拿出一套一套的理论,什么“情感链接”啊,什么“关键机遇”啊,什么“孩子是两个人的,别以为赚钱就可以不关心孩子”啊。这不,放着家门口的幼儿园不上,非要上一个破小区里面的什么芭学园,上个幼儿园还要提前面谈,说是家长和老师要对孩子达成统一的情感氛围,老师要提前看到孩子,以便做好心理准备来接纳孩子,怎么就那么多的事?

此刻,敢敢人坐在餐桌边,眼睛却茫然无神,身体也无精打采,像是刚从什么地方卸下来的包裹被放在椅子上。陆歌认为孩子就应该是这样,早晨醒来懒懒的不想动,自己年轻时也是这种状态,她想都没想过孩子会有其他不同的样子。此刻,她舀起一勺稀饭喂进敢敢的口中,敢敢条件反射似的张开嘴。吃到第三口,敢敢还是张嘴接着,但陆歌看到刚才喂进去的饭还含在他嘴里,一股说不上的烦躁冲上陆歌心头,她忍不住对敢敢说:“快吃啊!快把嘴里的饭咽下去啊!”但她知道,这样说是没用的,陆歌拿着勺子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敢敢不喜欢吃那些什么味道也没有的小米稀饭,他喜欢喝有甜味的水,但现在饭已经被喂进口里,他只好含着,百无聊赖地看着桌子上的饭菜,顺手拿起桌上的一支筷子一下一下地敲着桌子。妈妈一直在催,而且把敢敢手里的筷子拿走,让敢敢把饭咽下去。敢敢在妈妈“再吃一口、再吃一口”的催促下,不断地歪过头去躲着妈妈追过来的勺子。赵亮在一边看着,早就忍不住了,他想不通吃个饭怎么就这么费劲呢?他觉得陆歌也太笨了,连给孩子喂个饭都喂不进去,还看了那么多书。他决定自己给她做个样子看看,这样想的同时,他就突然啪的一声狠狠地拍了桌子,瞪着眼睛愤怒地对敢敢大喊:“你要是再不吃,我和你妈妈就走了,你自己在家跟阿姨待着吧!”敢敢惊恐地看着爸爸,嘴里含着饭,“哇”的一声大哭起来。陆歌很生气,狠狠地瞪着赵亮,大声说:“你干啥呀!”说完,抱着敢敢离开了。

李跃儿说

成人用溺爱使孩子认为自己什么事都不能做,又用情绪暴力使孩子认为自己无法达到成人的期望,从而造成孩子的低自尊和低自信,很多孩子因此没有动力做一个好孩子,也没有力量去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由于受到溺爱,他们从小就对身边的环境没有探索的欲望。这种情况不解决,孩子一生都将无法面对自己的生活。

一个孩子将来是否自信,是由他对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的认识决定的,这就是自我效能认知。这是孩子建立自信的第一步,一个孩子将来精神能不能独立,内心是不是有力量,都取决于此。

陆歌经常把从书上看到的对孩子说话的正确方式告诉赵亮,但赵亮一点都没有耐心听,跟他说了多少次不能朝孩子发火,他却经常说出不该说的话来,对此陆歌也很失望,觉得自己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为了把孩子养好,处处小心,赵亮却经常粗鲁地破坏,使自己的努力打了水漂。这时敢敢还在哭,他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突然那么吓人,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让爸爸妈妈变得那样可怕。敢敢的小脸儿上全是泪水,眼睛却紧盯着爸爸,以防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和爸爸一起靠近自己,他的小手紧紧抓着妈妈。

早饭结束后,陆歌要带敢敢去小区外的社区体育公园散步。陆歌带着水、奶瓶和其他东西,背着双肩背包,领着敢敢出门了。刚走了几步,敢敢就要妈妈抱着他走,陆歌对敢敢说,让敢敢自己走到前面再抱,敢敢就拽着妈妈的衣服,抬起小脸儿,眼泪汪汪地看着妈妈,好像前面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在等着他。陆歌发愁了,怎么才能让敢敢练习自己努力去该去的地方?如果没有练习好自己努力走路,进了幼儿园,一个班有那么多孩子,老师能抱着敢敢走吗?陆歌忍耐地看着敢敢,没有马上抱他。敢敢撇着小嘴,马上要哭的样子。陆歌终于熬不过敢敢,一把把他抱起来,对他说:“这次妈妈抱一会儿,然后你自己走好吗?”敢敢乖乖地答应道:“好。”陆歌内心一早晨的不愉快立刻化解干净,孩子这样可爱,这样乖,乖得让人心疼,但陆歌打算走到前面的小树那里就让敢敢自己走。到了小树旁,陆歌真的感到腰酸背痛了,毕竟孩子大了,这样抱着走路一会儿就累得不行了。到了指定地点,妈妈让敢敢下来自己走,但敢敢的脚却缩着不肯落地,陆歌的火一下子就蹿起来了——答应得好好的,走到前面就自己走,现在却赖着不下来。敢敢已经感觉到妈妈生气了,他似乎非常害怕妈妈让他下到地上,地面对他来说也变得很可怕。

李跃儿说

敢敢妈的做法,只是填补了自己的心理力量缺失和情感缺失,实际上,她是拿走了孩子的力量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可是她自己并不了解这一切,她虽然读了很多书,但没有经历过实践的磨炼,当她照着书上说的去做时,没有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需求已经扭曲了大脑中所知道的理论。

每个人都带着原生家庭的影响,还有在成长中由于家长的养育不当而造成的心理需求,当我们面对社会和环境时,会带着这些特质来解释我们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所以,对于书上的同一段话,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对于同一个环境,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而这些不同又造成了千差万别的行动。所以,我们需要跟人群在一起,互相碰撞,吸收大家的思想,矫正自己的偏差。

妈妈抱着敢敢,对他说:“敢敢过几天就上幼儿园了,要下来练习自己走路,上幼儿园就要自己走路了。”

敢敢带着哭腔说:“不上幼儿园……”妈妈听到敢敢这样说,心里很是担心。

(二)大壮的早晨,晨光灿烂

大壮已经醒来了,小脸蛋睡得红扑扑的。他睁开眼睛,静静地躺了一会儿,揉揉眼睛,然后一骨碌翻身爬下床。

大壮之所以能够自己下床,是因为大壮的爸妈把从宜家买来的那床舒服的床垫用一块大布包着,直接放在铺着地毯的地板上,这样,孩子醒来不用叫人帮忙就能自己下床自由活动。大壮爸妈尽可能把孩子的卧室收拾得温馨舒适,一进来就有一种放松和安全的感觉。

大壮从一出生就睡在自己的小床上,满月后就睡自己的卧室了。大壮的妈妈车杏没有在卧室放孩子的玩具,因为她认为,在孩子的卧室放上玩具,孩子就不能专注睡眠了,卧室一旦变成了工作室,那种温馨放松的感觉就没有了。大壮爸妈想让孩子发现,房间和房间是不一样的,每个房间都有自己的功能,这些功能又营造了不一样的氛围。这些氛围以它们不同的方式熏染着孩子,使孩子养成了在什么环境就干什么事的习惯。所以,大壮家里专门设有孩子的工作(玩耍)区,这个工作区在客厅的一边,那里还有生活和工作需要的其他工具。

李跃儿说

有孩子的家庭要从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角度去考虑家庭装修和布置。

有很多妈妈以为要给孩子自由,就不能给孩子安排生活环节,以为安排了生活环节,就等于没有给孩子自由。其实,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从一个自然人逐步地朝着社会人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由成人给他安排好节律,使孩子知道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事情完成后,下一件该做什么。这样,孩子的内心才会稳定和安全,不会由于一件事情完成后,不知道下一件事情是什么,因此不断地被成人拖来拖去,不断地被成人阻止做某件事,又被要求去做某件自己根本没有预备的事情,这将导致孩子感到混乱和不安全。时间久了,孩子就无法有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感受也无法系统起来,生活变成了一堆碎片,每一天和每一天都不会一样,这对于一个刚刚开始学习人类生活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可惜的。

大壮从卧室出来,一声不吭地去上卫生间,这是自己家,家人就是这样每天生活在一起,没必要客气。上完卫生间,大壮一边提裤子,一边去洗手。

为了孩子方便,爸妈在洗脸池前放上了儿童踏垫,大壮很容易就踩上去洗完了手,然后走到客厅的工作区。他从一个储物架侧面的钉子上取下抹布去擦茶几。抹布是妈妈早晨起来专门帮大壮打湿的,这样做并不是替孩子做他该做的事,而是要避免两岁半的孩子在洗毛巾时玩起水来,否则势必会跟大人所要培养他的作息时间产生冲突,最后,为了阻止孩子没完没了地玩水,破坏了一个美丽平和的早晨。

大壮擦完了桌子,把抹布挂在工作区的钉子上,然后去拿早餐用的碗筷和杯子。这些用具也是爸妈为大壮专门设置的,碗筷就放在厨房外面的一个小架子上,那里放着一家人用的基本就餐用具——碗筷、杯子和碟子。给一家人分发这些器皿是大壮承担的家庭工作,大壮已经习以为常。他习惯性地给每个人摆好了勺子,放好了碗,把杯子放在盘子旁边。大壮的妈妈一边干自己的事,一边留意着大壮所做的事,看大壮的工作已经完成,车杏马上招呼一家人开饭。车杏注意把每一个环节都扣得很紧,免得孩子在环节的中间无所事事。

李跃儿说

孩子在三岁之前,还没有养成自己的生活节律,这时,他们的节律就要通过成人的帮助来形成。虽然孩子的物质身体有自己的生物性规律,但将一天24小时分割养成自己行为习惯的过程,并不是孩子天生就有的能力。

在大壮家里,每一个早晨都是一样的程序,所以大壮非常有安全感,因为他很明确现在该做什么,不用不停地看大人的脸色,也不用花大量的时间去探索该做的事,不会出现当他的探索不符合早晨的特点时,莫名其妙遭到阻止的情况。大壮很少遇到这样的情况,所以他很少有不良情绪,内心非常安稳。

吃过早饭,是妈妈安排的散步时间,大壮和妈妈拿着小桶和小铁铲去散步。为了让大壮有个心理准备,这些天,车杏时不时会和他聊起幼儿园的话题。跟他说过几天就要上幼儿园了,幼儿园就是芭学园,就是爸爸和妈妈在星期天带大壮去的地方。一提起星期天去玩的地方,大壮就想起那里的木头房子。那天,大壮从小木头房子一边的洞洞钻进去,从另一边的滑梯滑下来,尤其是看到有个小哥哥头朝下滑下来,然后反身又从滑梯上费力地爬上去,大壮看得口水都流下来了,直到妈妈跟老师说完话拉他走,大壮还呆呆地看着那个小哥哥。估计是大壮觉得小哥哥的行为很酷,羡慕得不得了,而那个木头房子在大壮的眼里就是妈妈讲的故事里面的房子。在大壮心中,那里是非常令人痴迷的地方。

大壮跟着妈妈在小区散步,突然在路边的草坪上发现了一只天牛,妈妈蹲下来跟他一起看,发现大壮完全沉进去了,妈妈轻轻地把一根小木棍递到大壮手里。大壮拿着小木棍开始研究天牛,妈妈带着铲子和小桶站起来退到远处,以免打扰到大壮。一天的工作就这样开始了,散步是妈妈安排的,大壮会在散步时发现很多新鲜事,妈妈给了大壮钻研发现的自由。

二、芭学园里的第一天

孩子本来应该在自己的家族中跟随不同年龄、不同经验、不同辈分的家人成长到六岁,这样,孩子就可以受到祖父母的疼爱;受到父母的教育;受到家族文化和态度的影响;学到家族的手艺和生活趣向;跟着哥哥姐姐学习儿童式的工作和玩耍;有伙伴可以耳鬓厮磨;有年龄相仿的兄弟姐妹可以常常发生冲突,练习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练习同伴式的生活。

当这一切条件无法满足时,孩子只能面对过于简单的生活环境、过于简单的人群。如果一个孩子一直跟比自己年长几十岁的人在一起,那么孩子的行为学习对象就只有老人或成年人,在心理认知上,自己一直只是个小宝宝。这样的环境会导致孩子在心理发展、能力发展及社会情感发展中都显得营养不足。所以,我们送给一个三岁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一个有好老师、好教育的幼儿园。

但是,幼儿园再好,对孩子来说,应该在妈妈身边长大的他们却要离开妈妈,去一个只有陌生人的地方,并且要跟这些人生活在一起,从家到社会的过程将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渡。即便芭学园的老师再懂孩子、再爱孩子,但对孩子来说,这里也不是他们第一时间就能爱上的地方。所以,孩子在入园初期会感到悲伤、焦虑、愤怒,这都是正常的;而家长把这么小的孩子交到别人手里,感到担心、痛苦、焦虑,这也都是正常的。下面的故事只是告诉大家,如果这是孩子的必经之路,家长要如何做好准备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图一 孩子正在探索。

(一)敢敢在芭学园的第一天

三月份,天气虽然还比较冷,但空气里已经有了春天的温暖。可是,敢敢妈妈的心情却一点也不温暖。她的心里充满了担忧:孩子在这个传染病多发的季节入园,生病的概率是不是很高?会不会哭很久?心情会不会很差?会不会上火?身体能不能吃得消?老师会不会没有耐心?所有的担忧,在心里七上八下地翻滚,令她寝食难安。

虽然敢敢已经两岁八个月了,在家里,妈妈也训练他在上卫生间之前告诉大人,但是敢敢穿衣服、提裤子还需要大人帮忙。尤其是吃饭,大多数时候都是妈妈喂着吃。经常的情况是,妈妈喂敢敢吃饭,还没吃几口,敢敢就开始在屋里到处乱跑,喂到嘴里的饭被他含在嘴里,不嚼不咽,就一直含在嘴里。妈妈常常跟在敢敢的后面,一句接一句地喊:“乖,来,再吃一口。”尤其是爷爷奶奶在的那段时间,每当这时候,爷爷就来帮忙,对敢敢说:“再吃一口,爷爷就给你买糖糖。”“快来吃一口,不吃饭大灰狼会来把你吃了。”敢敢一会儿跑到客厅里,一会儿又跑到卫生间里,一会儿又爬到沙发上,嘴里还含糊不清地发出咯咯的笑声,祖孙二人像是在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因为这种情况,陆歌做通了赵亮的工作,暂时把老两口劝回了老家。

李跃儿说

我们常听说孩子有入园焦虑,其实,在孩子焦虑的时候,父母们何尝不焦虑?这样的担忧是正常的,孩子那么小,第一次离开妈妈身边,像敢敢这样,连妈妈的怀抱都难以离开,现在却突然要在别人身边度过一天,而且要过集体生活。在幼儿园中,老师绝不可能像妈妈那样寸步不离地一直抱着孩子,否则孩子就没必要离开妈妈去幼儿园了,尽管如此,幼儿园仍应该安排孩子的过渡生活,帮助孩子平稳过渡。

内心焦虑的人,就会用焦虑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

陆歌有时候会忍不住抱怨,敢敢之所以成为现在这样,都是爷爷奶奶给惯出的坏毛病。但现在,陆歌如果不喂敢敢,敢敢能一天都不吃饭,没有办法,陆歌只能继续喂。陆歌觉得自己都有心理问题了,如果敢敢哪顿能多吃几口,陆歌马上就会觉得敢敢的小脸儿鼓起了;如果哪顿没好好吃,她就会觉得孩子的小脸儿不但脸色不好,而且似乎凹下去了。陆歌知道这是不正常的,所以一直控制着自己,不让这种感觉蔓延加重。听朋友说,芭学园能够解决孩子的吃饭问题,所以,陆歌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坚决地选择了芭学园。为了确定自己的选择是对的,陆歌在孩子睡着后花了大量的时间上网查看芭学园的信息,有好评,也有不好的评价,但总的来说,这个幼儿园的老师懂孩子、爱孩子是大家所公认的。为了让敢敢有个快乐的童年,陆歌顾不上学业什么的,只要保证孩子是安全、快乐的就行。

现在,敢敢将要入幼儿园了,陆歌最担忧的还是孩子的吃饭问题。自己是亲妈,看到敢敢吃饭的样子都忍不住想发火,幼儿园的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孩子,看到敢敢把饭含到嘴里的样子,会怎么做?老师能有多大的耐心?幼儿园又不比家里,一个班三十个孩子,即便芭学园的老师和孩子的比例相对高些,但要挨个给孩子们提裤子、穿衣服、喂饭,也是一项很大的工程。这样的事情做多了,老师能不烦吗?老师烦了,会怎样对待孩子呢?

三月八号这天,陆歌来园里陪敢敢度过第一天。爷爷奶奶知道宝贝孙子要入幼儿园了,非常心疼,就提前几天从老家赶来。这天早晨,全家出动送敢敢去幼儿园。爷爷提着敢敢的行李包,奶奶提着一大兜换洗的衣服,二位老人脸色凝重,一副要打一场大战役的表情,奶奶更是满眼忧伤。赵亮本来是想就近找个幼儿园的,可是敢敢妈妈坚持要上芭学园,所以爸爸也没多少热情。

李跃儿说

焦虑仍在继续,而且是整个家庭都处在不美好、不和谐的氛围之中,这种氛围会使孩子感到大难临头,并且加重孩子的焦虑。

不管怎样,一家五口还是浩浩荡荡地来到芭学园。敢敢妈妈无法把内心的担忧告诉家里人,因为她知道,家里人比她更不安;更重要的是,大家都不理解为什么非要上这个芭学园不可。所以,陆歌只能自己默默地撑着,显出一副信心十足的样子,如果这个时候自己再表现出对幼儿园的担心,家里人很可能抱着敢敢转身就走了。

一家人在这样的氛围之下,有点机械地将敢敢送进了芭学园的大门。安顿好之后,敢敢的爸爸带着爷爷奶奶坐车回去了。

主班老师小霞在门口等着敢敢和敢敢妈妈。小霞老师笑盈盈地从爷爷奶奶手里接过大大小小的包,一边陪陆歌往里走一边说:“敢敢妈妈,今天小倩老师担任敢敢的依附老师,但今天由于有您在,老师不能太抢夺孩子的关注,否则孩子会没有安全感,觉得老师想从妈妈的手中把他抢走,因此会对老师有排斥。为了孩子以后能够很好地与小倩老师建立依附关系,所以今天小倩老师只在你们身边活动,以便帮助孩子熟悉她。”

进到教室,小霞老师指着迎过来的小倩老师说:“这就是小倩老师”,并对敢敢说:“敢敢,这是小倩老师。”陆歌应付着主班老师的介绍,没有几句话是听明白的,反正要陪在班里,这一天还是有机会好好观察一下老师是怎样对孩子的。

正在这时,小倩老师过来问敢敢:“敢敢,要不要跟妈妈一起去吃点饭,饭可好吃了。”但敢敢使劲地往妈妈怀里钻。陆歌有点不好意思,于是代替敢敢说:“不用了,我们在家吃过了。”

接着,小倩老师拿来一个小箩筐,里面装着一些毛线和纸圈,放在敢敢妈妈身边的桌子上,对她说:“敢敢妈妈,你可以做一点工作,让敢敢觉得妈妈也在工作,这样敢敢就会觉得比较放松。”

陆歌拿出毛线缠了几下,很快就做不下去了,敢敢紧紧靠在她身上。陆歌也想好好观察一下这些老师,看看她们是怎样对待孩子的,这样,明天自己离开后,能够想象出老师是如何对待敢敢的。于是,陆歌的眼睛一直在观察着所有的老师,甚至忘了敢敢。敢敢就深深地陷在妈妈的怀里,也呆呆地看着班里其他小朋友。

这一天,陆歌跟着班级安排的节奏,观察着老师对其他孩子的态度和做法,心里感觉舒服了很多。虽然也看到有的孩子鼻涕流出来,老师没有及时擦掉;有的孩子在卫生间大叫“拉完了”,叫了三声老师才过去,但毕竟老师们的态度都很好。图二 新入园的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逐渐放松下来。

一整天的时间,陆歌没有看到哪个老师对孩子有不好的脸色,更没有看到老师朝孩子发火,或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不去帮助孩子。反而,她看到老师们和孩子说话的语气很温和,每次在帮助孩子的时候,都会轻轻地蹲下去,甚至双膝着地,跪着跟孩子说话。这让陆歌内心有一些感动,她想,这就是尊重吧。但她内心仍然在打鼓,她想,是不是因为家长在,老师们才会如此表现,如果自己不在,老师会不会是另外一副模样?毕竟,这样的事情她也听过不少。当这个念头袭上心头的时候,她突然感觉心里压了块石头,有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李跃儿说

焦虑令敢敢妈无法准确地感受和接纳周围的信息,她亲眼看到的信息一样被扭曲了。

在陌生环境里感到恐惧是孩子的正常自我保护机制。

一个在家里一切都依赖妈妈,所有事情都由妈妈代劳的孩子,不可能到了幼儿园就突然长大独立。接纳孩子的不独立,并且接纳孩子在陌生环境中的紧张和谨慎,知道孩子在陌生环境中的这一切状态都是正常的,对家长安抚自己的内心非常重要。

敢敢这天一直粘在妈妈的怀里,中间有几个小朋友来找敢敢玩,敢敢小脑袋一扭,朝妈妈怀里缩得更紧了。

敢敢虽然上过几次亲子班,但亲子班的情况和幼儿园不同。在亲子班里,几乎每个孩子都跟在妈妈身边,大人和孩子一样多,就像在小区的公共场地活动。孩子们都由于有自己的家长在身边,教室里又有那么多好玩的东西,所以他们玩得很放松,也不会感到恐惧。但现在是进入了真正的幼儿园,孩子相对密集,常常是几个孩子扎在一起,中间没有大人,这种情况敢敢还没有遇到过。

陆歌对敢敢这一天的表现也不太满意,因为他一次也没有离开妈妈的怀抱。妈妈几乎没有做成什么,午饭也全部是妈妈喂。陆歌不知道明天早晨把敢敢抱到芭学园门口,自己该如何离开,是往老师怀里一塞,掉头就走,任由敢敢在身后声嘶力竭地大哭呢,还是一直把敢敢抱在怀里,安慰到他愿意跟着老师进班?陆歌想问问老师,但看到每个老师都有事情在忙,又不好意思去打扰老师。这让陆歌心里又有了那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

晚上放学的时候,陆歌抱着敢敢走出了芭学园。老师笑着跟敢敢说再见,妈妈也热情地跟老师说再见。赵亮在门外等着,见了敢敢妈,问:“怎么样?”陆歌强作笑脸,说:“还行。”

(二)大壮在芭学园的第一天

大壮的妈妈在大壮出生后就没有上班,自己在家里带大壮。最近大壮要上幼儿园了,大壮的妈妈才找到一份工作,把姥姥姥爷接过来,帮他们接送大壮。

李跃儿说

上幼儿园之前,父母亲自带孩子是非常必要的。

入园第一天,一定要充分顾及孩子依恋妈妈的感受,不要生硬地把孩子与妈妈分开。

大壮也上了几期亲子班。上亲子班那几周,有时是爸爸陪,有时是妈妈陪,不管谁陪,大壮的状态都一样,只要看到爸爸妈妈在,就会非常投入地去做自己的事情,很少有不安、焦虑等负面情绪。

三月八号这天,大壮的妈妈和爸爸准备好了入园的所有物品,带着大壮走进了芭学园的大门,姥姥姥爷没有来。爸爸开车把大壮的物品送到幼儿园,就马上去上班了。大壮班的老师迎出来,一边跟大壮的妈妈说话,一边提起大包一起走进班里。

一进班,老师就小声地告诉大壮妈妈,今天小玉老师会在他们身边,跟孩子混熟,但是老师会顾及孩子的感受,不去抢夺妈妈的位置,否则孩子会有防范心理。在妈妈陪园的这一天里,老师会安排妈妈做一些简单的事情。老师安慰大壮妈妈:“你就放松一点,不要要求孩子,孩子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

大壮和妈妈安置好自己的物品后走进教室。一进门,就看到右手墙边有一排整齐的和孩子手的位置差不多高的圆形洗手盆,盆上带有国画图案,下面是土红色的洗手柜,迎面的墙上钉着一排小木格,上面放杯子,下面挂毛巾,看上去又简洁,又舒服。

保育员老师正在准备早餐。有的孩子在洗手,有的孩子已经进了教室。小玉老师带着大壮和妈妈走到餐桌旁,并请他们坐下来。

大壮的眼睛一刻不停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妈妈的眼睛也有点不够用。她看到主班老师坐在餐桌边,表情悠闲地跟已经坐在餐桌边的几个孩子聊天,就像家里的妈妈坐在餐桌边等着孩子们一起来吃饭一样。

李跃儿说

把幼儿园尽量打造得有家的味道,是为了能让孩子在这里找到关于家的共鸣。

从一日三餐这种平常事中体会感恩,才会形成一颗感恩的心,同时也让孩子在心理上预备接受食物。

在群体中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节奏。

在混龄的班级里,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形成了一个类似真实社会的环境,每一个孩子在这个群体中都会接收到丰富的发展养料。

餐桌上放着一个小小的玻璃瓶,里边插着一束带着绿叶的杜鹃花,粉嫩的杜鹃让人的心一下子变得柔和起来,既温馨又美好。

孩子们陆续走过来,当第一张桌子快坐满的时候,主班老师把自己的两只手握在胸前,旁边的孩子也像老师一样把两只手握在胸前,大家开始唱饭前的歌曲。“把你的小手握起来,让我们来唱首感恩歌。锄禾日当午呀,汗滴禾下土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老师一边唱,一边和孩子拉起手,说,“感谢厨房,为我们做好了美味的食物;感谢小朋友和老师,与我们快乐地生活在一起,谢谢,请慢用。”

这时,孩子们活跃起来,他们分成三桌,每桌都有老师,像家人一样跟孩子围坐在一起。孩子们自己夹饭、夹菜,一边吃着饭,一边小声地聊着天。老师会不时地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

吃完了饭,不管是大孩子还是小孩子,都会将碗和勺子放在自己的餐盘里,再把它们放在放餐盘的柜子上,然后离开。没有吃完的孩子则留在餐桌上慢慢享用,老师平静安详地陪在一边,直到最后一个孩子吃完。

早吃完的孩子收拾完自己的餐具,很自然地就到了工作区。教室里有好多工作区,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工作材料。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拿到一些玩具后会聚在一起,讨论将要玩耍的故事情节。

大壮一直背靠着妈妈的前胸,表情木讷地看着周围玩耍的孩子。这时,老师过来对大壮妈妈小声说:“你可以带大壮到他喜欢的工作区去。”又塞给大壮妈妈一团毛线和一个钩针,说:“你可以钩点什么。”

大壮妈妈觉得对大壮最有吸引力的应该是综合搭建区,于是就带着大壮走过去。到了搭建区,大壮妈妈盘腿坐在地上,拿出毛线,准备钩个毛线带。大壮就坐在妈妈身边,看着眼前一群孩子忙忙碌碌地在搭建。

李跃儿说

成人做自己的事情会给孩子一个信息——他也可以找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当然,有的时候孩子还需要成人的引导,比如带他去他可能感兴趣的地方,或者做他可能感兴趣的事情。

孩子初到一个陌生环境,无法立刻开始工作也是正常的。没有开始工作不等于没有感受,这种时候,成人最好不要硬让孩子去工作。

尊重孩子的感觉,这一点大壮妈妈做得非常好。

在幼儿园使用危险的工具时,一定要对孩子进行严格的使用方法训练,这样才能保证绝对的安全。如果没有对孩子进行过严格的安全使用训练,最好不要在教室中放置危险用具。

孩子们搭建的场景非常丰富,颜色也非常漂亮。大壮一定是被这样的场景吸引了——他两条腿斜搭着,舒服地靠在妈妈身边,张着嘴,中间还看了几次妈妈的脸。妈妈朝他笑笑,继续做自己的工作。那些孩子也在紧张有序地工作着,大壮无法加入进去。

过了一会儿,老师又建议大壮妈妈带孩子到其他工作区看看。其实大壮妈妈知道,所有孩子在刚入园这几天,都不能很快地融入群体中,何况大壮才两岁多,能安静地在一边看,自己已经很满意了。但老师既然这么建议,大壮妈妈只好站起来,对大壮说:“我们到其他地方看看吧。”

大壮像一个张着嘴在看惊悚片的观众一样,吧嗒了一下嘴唇,如梦方醒,拉着妈妈的手向里走去,文化区有几个孩子在写写画画。路过娃娃区,大壮妈妈感觉大壮没有想要在这里停下的意思,于是就拉着大壮继续往前走,一直走到里屋。

里屋是一间和外屋同样大的教室,也布满了各种各样的工作区。左手边就是手工区,有几个孩子拿着针,正在认真地缝绷在画框上的画。

大壮妈妈特别好奇,这么一点儿大的小孩子,自己拿着针和线在那里缝,老师也低头绣自己的花,难道老师不怕孩子被针扎了吗?

坐在手工区的老师,见到大壮和妈妈过来,朝他们笑笑说:“大壮,你想做手工吗?这里有纸,你可以在这张整块的纸上,粘上这些小碎纸,做成一个你想要的艺术品。”

李跃儿说

给孩子一个工作选择,解释怎么做和这样做的结果,并提供相应的材料,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妈妈的行动,也会给孩子带来一种融入感。

孩子需要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和了解过程,我们必须耐心等待孩子用自己的节律来熟悉这个将属于他们自己的环境。

适时地唤醒孩子的需求。

老师说着,搬过来一个扁扁的小竹筐,又推来一个同样的小筐,里边装着各种颜色的碎纸屑,大壮妈妈注意到其中一个筐子里还有粘纸的胶棒。

大壮妈妈很想试试用这些纸能做出点什么,于是顺势坐在了桌边,拿起一张黄色的底纸,在筐子里挑了几种颜色的纸屑,打算拼成一个图案。

大壮呆呆地站在妈妈身边,嘴唇又张开,看着那些缝纫的小姐姐小哥哥,他既不坐下来,也不走开,就那么看着。

大壮妈妈心里觉得好笑,觉得儿子被他将要生活的这个大家庭搞得魂不守舍的样子太可爱了。她试着拉过来一把小椅子,塞在大壮的屁股底下,问大壮要不要坐下来,然后拿了一张紫红色的纸,放在大壮面前。

大壮终于回过神来,他低下头,看了一眼紫红色的纸,伸手在旁边的纸屑筐子里随便捏了一些纸屑,妈妈又递给他一个胶棒,他也接了过去。在妈妈低头做自己事情的时候,大壮的眼睛又盯在了旁边工作的其他孩子身上,胶棒捏在手里,纸屑也捏在手里。妈妈笑着做自己的事了,没有管他。

对大壮来说,今天这个环境简直就是万花筒,他一直专注地看着别人。

大壮终于把眼神从别人身上收回来,开始注意自己眼前的纸张,并在上面涂胶。这时,他的小嘴唇慢慢合起来,神情越来越专注,小脸蛋也收紧起来,脸上有了从事工作的人特有的庄严。大壮涂胶、粘纸,再涂、再粘,如此反复,不一会儿,把一大张纸粘得花花绿绿。大壮拿起来笑着对妈妈说:“看!”

儿子终于回过神来,开始关注自己和自己的成果,妈妈赶紧抓紧时间,夸张地“哇”了一声,说:“太好看了,我发现你粘了满天的星星。”

大壮说:“不是,是一条热带鱼。”

李跃儿说

关键时刻用夸张点的表情和语言给孩子一个具体的鼓励。

粘了一条不像鱼的鱼,孩子需要用这种方式整理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这就是表征,大脑正是在这样的时候开始练习工作的。

只要成人用智慧而不是生硬的要求甚至训斥,就可以让孩子自然地明白并遵守规则,由此形成生活节律。

老师事先的准备是必要的,容易让孩子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哦,大壮妈妈想起家里鱼缸里的那条热带鱼,那是大壮爸爸的宝贝,鱼身上的斑纹是漂亮的淡黄色。但她无论如何也没看出来大壮粘的东西是一条鱼,看不出头在哪儿,也看不出尾巴在哪儿,根本没有鱼的形状。

正在这时,教室里突然响起老师的歌声。老师唱起收玩具的歌:“布娃娃就要睡觉了,小积木要回家了,小玩具也要回家了,我们一起收拾好。”

老师的歌声一响起,所有孩子都开始收拾玩具,各自或拿或抱起自己的玩具向玩具筐走去。大壮妈妈没有听到老师对孩子说:“要收玩具了,不要玩了,请收玩具。”很快,散落在教室各处的玩具和搭得很漂亮的场景都不见了。

老师站在门口,孩子们随着歌声一个挨一个地排成两条长队。老师看孩子们都来了,就边唱歌边往门外走,孩子们自然地跟在后头,有的孩子还跟着老师哼着歌。原来是户外活动时间到了。

出了教室门,孩子们在走廊里写有自己名字的衣帽架旁找到自己的外套穿好,戴上帽子,等待下楼。

上午的户外活动时间很短,大约半个小时。回到室内,孩子们再换上室内鞋,脱掉外衣,摘掉围巾和帽子,在洗脸池边洗手。

走进教室,副主班老师毛毛已经坐在了里屋的玩具架前,先进去的孩子坐在她的身边,毛毛老师带他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手指歌谣。

做完手指歌谣,老师拿出一个遮盖着杏黄色纱布的篮子,边摆场景,边讲故事。场景中有孩子们玩耍的木块、木头小马、针织的小人,它们都变成了故事里的角色,在老师的安排下,把故事演完了。

李跃儿说

这种利用材料讲故事的方式更加形象化,容易帮助孩子理清故事情节,增强形象化记忆。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要引导孩子学习如何使用这些玩具。

故事讲完后,老师唱着歌,请每位孩子去洗手,唱到哪个孩子去洗手,哪个孩子就爬起来噔噔噔跑了。洗完手之后,孩子们又自然地回到餐桌旁。

大壮妈妈感慨万千,从早晨进教室到午餐时间,每个环节都像流水一样,顺畅自然地从一个环节流淌到下一个环节,孩子们的生活一点都没有被隔断的感觉。

午餐和早餐一样,只是食物更丰富了一些,有粗粮,有素菜,有肉,有汤,大多数孩子都狼吞虎咽,吃得很好。大壮吃饭本来就好,在这里,更是吃得格外香。

如早餐一样,先吃完午餐的孩子,慢慢地聚集在教室拐角的一个工作区内。

这个区域是阅览区,几个书架在四周围成一圈,上面摆满了给孩子们看的书,地板上铺着厚厚的地毯,还有一个一个舒适的棉垫。已经有老师盘腿坐在工作区内,等待着孩子们。

孩子们很自然地围坐在老师身边。老师拿过一本书来放在腿上打开,阅览区里响起了老师读故事的声音,孩子们越聚越多。

有一个老师陪着几个因为吃饭慢的孩子,其他的老师开始挪动教具架,给孩子们铺床。

大壮妈妈这才明白,原来芭学园把本来应该作为卧室的那间教室也做了孩子们的活动室。每到午睡时间,老师都会把摞得像山一样的小床一张张抬下来,睡完觉再摞起来。

阅览区里老师的故事还在继续,其他老师和保育员阿姨已经将所有的床都抬了下来,每个屋子十五张床,教室里顿时显得满当当的。门口粉红色的门帘已经放了下来,窗帘也被拉上,亮亮的太阳光透过橘红色的窗帘,变成略暗的土红色光晕,身处其中,有种被温馨和安宁包裹着的感觉。

坐在教室另一头的老师,手里不知什么时候多了一支竖笛,这时她把竖笛放在嘴边,轻轻吹了起来。笛声响起,听故事的孩子一个一个站起来朝床边走去,讲故事的老师也收起书,和其他老师一起照顾孩子们脱衣上床。

李跃儿说

从故事到笛声,再从笛声到故事,只是节奏在放慢,孩子可以从兴奋到安静。

等所有的孩子都进了被窝,吹笛子的老师用舒缓的声音讲起了故事,有的孩子躺在被窝里瞪着眼睛在听,有的孩子会突然站起来,有的孩子会隔着床打着玩。这时,会有老师走过去握住那些打着玩的孩子的手,轻轻放进他们的被窝,照顾他们睡好。有的孩子入睡快,有的孩子入睡慢,渐渐地,教室里安静下来,睡着的孩子越来越多。

有几个孩子一直不睡,叽叽咕咕地嬉笑着,老师走到那些睡不着的孩子跟前,轻轻地拍他们,一个拍睡了,再拍另外一个。

突然,有个小男孩爬了起来,说要尿尿,老师脸色平和,走过去带他去卫生间。小男孩从卫生间回来躺在床上;没过几分钟,又说要尿尿,老师还是平静地带他去卫生间,再回来。就这样,大壮妈妈暗暗数了一下,小男孩居然跑了十五六次厕所,但老师的表情始终是平和而有耐心的,一直到大壮妈妈打了个盹醒来,看到老师蹲在那个尿尿的小家伙面前,看着他的脸,说:“还要尿吗?”男孩子说:“还要。”老师说:“那咱们走吧。”很快,男孩子就跑回来,老师路过大壮妈妈身边时,对大壮妈妈调皮地笑了,皱着鼻子伸了一下舌头,然后一本正经地对孩子说:“来,卯卯,小米给你讲一个小熊睡觉的故事。”接着,老师声音很轻很轻地讲起来:“从前,有个小熊,妈妈出去找食物了……”车杏又睡了一觉,醒来后坐了起来,看到刚才不断尿尿的卯卯已经熟睡,这时已经有孩子起床了,老师也开始帮助他们穿衣服。老师轻轻地把床收起来,慢慢地把卯卯的床拖到一边,卯卯继续睡着。看到这里,一股暖流涌进车杏的心里,她差点流出了眼泪。

李跃儿说

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帮助他们慢慢适应环境。

玩具看似简单,但每个玩具背后的设计都包含教育元素。

大壮妈妈的做法是对的,这是孩子之间的事情,成人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但不可以强制孩子礼让。

这时,笛声响起来,晚睡的孩子们也该醒了。随着简单、优美的竹笛声,有的孩子从床上坐起来,揉着眼睛呆呆地坐在那里,老师并不催促。大多数孩子已经醒来,慢慢地穿衣、穿鞋,老师们把床一张张摞起来。有几个孩子还在睡,老师请其他几个孩子帮忙叫醒他们,自己也去轻轻揉一下孩子的耳朵,把他们唤醒。慢慢地,铺满床的教室又恢复了原样。

老师唱着歌,把散落在各处还有点懒洋洋的孩子们集中在桌边,开始给孩子们分水果、点心,有几个女孩偎在老师身边,让老师帮她们梳头发、扎小辫。

听小玉老师说,按照冬季的课程安排,上午是自由工作,下午是户外活动。孩子们吃完点心,就去穿衣服、换鞋,来到户外。原本寂静的院子变得喧闹起来,到处是孩子们小鸟一样唧唧喳喳的声音。

芭学园的户外玩具既不奢华也不算精致,但却是孩子们的最爱。有综合的木制机械、攀爬架、自制的秋千、小车轮胎、供孩子们骑的小三轮车……让大壮妈妈印象最深的是那些轮胎,既能给孩子无限的创造空间,又能让孩子在玩的时候全身都得到运动。由于滚轮胎的时候必须要奔跑,慢了轮胎就容易倒,这样又练习了孩子们奔跑中的身体协调能力。整个下午的户外活动,有老师组织的,也有孩子们自由选择的。

一下午在院子里的活动时间显得很长,大壮好不容易等到了一辆黄色的小三轮车骑了上去,他一脸兴奋,骑上车就冲了出去。中间,有个小男孩来找大壮妈妈,问大壮妈妈可不可以让大壮把三轮车让给自己。大壮妈妈弯下腰来看着他,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李跃儿说

从小由父母带大,并得到足够爱的孩子,容易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做事情的时候不会总担心父母不在,而是非常有心力地投入到所做的事情中去。

从大壮第一天的状态来看,芭学园的环境特别适合大壮。大壮没有扑上去抓到一个玩具就去玩,说明大壮在思考和熟悉环境,这是一个正常人的自然状态,何况这个年龄的孩子还没有被人类社会性行为所驯化。

大壮妈妈没有把大壮训练成不按自己的内心去感受环境、没有自己生命节奏的孩子,也没有只想获取关注,或者只想让妈妈满意,这是一个懂孩子的妈妈。如果换了一个不懂孩子的人,看大壮今天入园的状态,会以为大壮不够机灵。懂孩子和不懂孩子的人,对孩子状态的评估和判断,差别非常之大。

她对那个来请求她帮助的孩子说:“那辆小黄车是大壮先拿到的,我是他的妈妈,车子不是我拿到的,等大壮骑完了,我让他给你。”大壮妈妈觉得自己语无伦次,看着孩子疑惑的眼睛,自己也不确定这个孩子是不是理解了她说的话。她突然觉得自己今天变得非常无能,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该如何处理。那个孩子大概被大壮妈妈说得有点糊涂,瞪着迷茫的眼睛,乖乖地转身离去。

一会儿,大壮骑着车子,飞快地来到妈妈身边,大壮妈妈蹲下来对大壮说:“大壮,车子是芭学园的,刚才有个小男孩,他也想骑,你能不能让他骑一会儿?”大壮看了妈妈一眼,什么也没说,掉头骑着车子又跑了。

看着儿子骑着车子兴奋的样子,大壮妈妈觉得自己好失败,她发现养一个孩子和养一群孩子遇到的问题还真不一样。

户外活动结束,老师仍然唱着歌,每个班的孩子都来到老师面前,排成一排,跟着歌声进屋去了。

吃过晚饭,坐班车的孩子被老师带着上了班车,家长接的孩子被老师一个个送到家长手里,芭学园的一天就这样结束了。

大壮妈妈领着大壮走出大门,大壮爸爸早已等在大门外了,一见大壮,弯腰一把抱了起来,边走边问大壮妈妈感觉怎么样,大壮妈妈兴奋地笑着说:“太棒了!”

三、做个小孩不容易

当我们从一个孩子成长为大人的时候,会遇到很多成年人要面对的痛苦和困难。当我们暂时没有办法超越这些痛苦和困难时,就会怀念自己的童年,因为那时的我们无忧无虑。其实,人类在任何时期都会面对不同的困难,都有不同的痛苦。比如一个孩子想要一个玩具却得不到时,就会感到很痛苦,这份痛苦跟一个成年人丢失了刚发的工资时的痛苦是一样的。重要的是,成年人有了面对痛苦的经验,有了解脱痛苦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思考来缓解和解决不好的机遇带给我们的痛苦和困难,譬如当我们丢了钱,就会想:“这都是我不小心,是苍天在教育我,让我以后不要丢失更多钱。因为我一直大大咧咧,所以才把工资丢了,只要我不会因为这件事把自己搞生病,下个月还可以再赚回来。这样一想,痛苦就会减轻很多。”但是孩子不会这样想,他想要玩具,妈妈不给买,这就是痛苦,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化解;大人给孩子讲道理也没有用,因为孩子还不能对大人的道理进行思考。所以在孩子的成长中,有些成年人为了孩子更好的未来而给他们安排的生活,会让很多孩子不能理解并感到无比痛苦。进入幼儿园的适应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一)敢敢的入园适应期

芭学园只允许家长陪孩子一天,因此敢敢和大壮像所有孩子一样,经历了入园第二天妈妈就要离开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

敢敢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每天早晨,送敢敢的队伍就像皇帝出巡一样。一群大臣跟着任性的皇帝,一起去执行一项完全没有意义的任务。爸爸在前面抱着敢敢,走到敢敢指定的地方。然后敢敢又指向下一个地方,大队人马再一起走过去。

爷爷奶奶在队伍后边张着嘴,眉头紧锁,眼睛片刻不离地盯着敢敢;妈妈走在爸爸身边,一脸的无奈,想说服爸爸不要这样走了,又说不出口;爸爸一脸严肃,紧紧地抱着儿子,机械而旁若无人地走着。

李跃儿说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人来干涉,这种孩子痛苦、大人也痛苦的情景会持续多久?

这支小小的队伍每天早晨都会出现在芭学园门口不远的地方,被这个两岁多的孩子指挥着绕圈圈,仿佛在进行某种宗教仪式。不知要转多少圈,敢敢才会被送到老师手中,随之而来的是生离死别似的大哭。有几次,他还用手揪住妈妈的头发,老师不得不伸手帮忙。

直到有一天,园长出来了。她挡在这支队伍前面,用手轻轻拍了一下敢敢爸爸的肩膀,说:“敢敢爸爸,我知道你们这么做是心疼孩子,但敢敢这样让你们在门口一圈圈地转,转的时间越长,敢敢焦虑的时间就越长。因为每到一个地点,他都会担心在走向下一个地点时会被送进那个他不愿意去的地方。如果转了三个地方,敢敢就会担心三次。这种担心聚集起来,就变成了焦虑。再说,你们在幼儿园的门口被敢敢指挥得团团转,会让他感觉到对你们有控制能力。如果他能这样轻而易举地控制你们,就不会愿意和那些难控制的同学、老师在一起。而且,在他的心里会形成这样一个意识——他不用花时间、不用下功夫就可以控制别人。这样一来,他就不会接纳班里的老师和同学,能力也就不会成长起来。这样下去,敢敢怎么能够成长为一个勇于面对困难和新环境的孩子呢?你们不可能把他一直这样抱在怀里,总得让他长大,能够自己独立生活……”

园长还没说完,敢敢的爷爷就一步跨到了园长面前,说:“我们敢敢的爸爸也是这样抱大的,他现在也很好啊。”敢敢的爸爸和妈妈一起看着园长,显然是想寻求答案。

园长笑了一下,问敢敢的爷爷:“您当初养育敢敢爸爸的时候,挣的钱跟他一样多吗?您的家是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吗?”

敢敢的爷爷说:“我们那个时候在江苏的一个小镇上,哪有这样的经济条件?”

园长说:“是啊,孩子成长的条件和环境都不一样了。再说,敢敢的爸爸是被四个大人围着长大的吗?”

敢敢的爷爷可能忘了自己刚才说的话了,回答道:“我们那个时候很忙的,我和敢敢奶奶根本没时间,是老人把他带大的。老人也是这样整天抱着他。”

园长说:“还是您教育有方,把敢敢爸爸养育得这么优秀。”

这时,敢敢妈妈插嘴说:“敢敢爸爸是个工作狂,在家里问题很大。”

园长笑着说:“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因为爸爸是这样成长的,并且这样优秀,就断定按照同样的方式养育的孩子也会优秀。因为人的先天气质不一样,生活环境也有很大的不同,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才能找到养育孩子的正确方式。等到出了问题再纠正,就麻烦了。”

敢敢爸爸听了这番话,可能有所触动,他的目光变得柔和了一些,脸色也明朗了许多。他说:“好好好,我们这就进去。”说罢,抱着敢敢就朝园里走去。

敢敢马上在爸爸的怀里又踢又蹬地大哭,同时紧紧地搂着爸爸的脖子。

园长在前面紧走几步,对小玉老师耳语了几句。小玉老师走上前来,两只手环在敢敢身上,做出随时可以抱又没真的抱住的姿势。

园长又小声对敢敢爸爸说:“你把敢敢直接给老师,笑着说再见,然后离开。”

敢敢爸爸照做了。敢敢大声哭着,一家人快速离开。爷爷奶奶走在最后,边走边回头望着,满是皱纹的脸在冷风中显得更加沧桑。

李跃儿说

让孩子知道要离开父母,“可以抱又没真的抱住”是给孩子一个缓冲。

母亲的焦虑丝毫不亚于孩子,这种焦虑会传染给孩子,并加重孩子的焦虑。

因为焦虑而敏感,也会给老师造成压力。

自从敢敢入园,敢敢妈妈经常在上班的时候心不在焉。她想象着敢敢是不是孤零零地坐在教室的角落里,什么事情也不做。老师拉他的手,他会把手挣脱,一副不招人喜欢的样子。整个上午,敢敢只是偶尔变换一下姿势,然后继续呆呆地坐着,甚至可能有小便也不去卫生间,而是直接尿在小凳子上。老师肯定越来越懒得理他了。中午吃饭的时候,敢敢依然无精打采地坐在那里,胳膊耷拉在两边,等着有人来喂他,但忙碌的老师怎么会来喂他呢?只能任由孩子爱吃不吃吧?等小朋友们都吃完,老师就会把桌子收起来,敢敢就只能饿着肚子到下午了。下午是户外活动,没吃饭的敢敢哪里有劲儿玩呢?再说他也没有朋友,别的小朋友不会理一个只会发呆的孩子。敢敢就那么孤单地站在人群之外,没人在乎他的存在……

每当想到这些,敢敢妈妈就恨不得马上跑到芭学园看看。为此,敢敢妈妈每天都要给老师们打好几个电话,问敢敢在做什么,吃了多少饭,有没有尿裤子,有没有小朋友跟敢敢一起玩……

老师感受到了敢敢妈妈的担心,每次都尽可能地安慰她,告诉她不要担心,孩子会适应的;不要认为早晨离开的时候孩子很伤心,就会一整天都伤心下去。其实,爸爸妈妈一离开,孩子就好了。

敢敢妈妈紧接着问:“孩子好了意味着什么?”老师听她话里有话,就和她说:“现在不能指望敢敢马上有朋友,融入群体、适应环境需要一个过程。他现在至少不哭了,能够观察其他小朋友在做什么,这已经是进步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