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政治阅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3 10:00:00

点击下载

作者:华斌

出版社:吉林摄影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趣味政治阅读

趣味政治阅读试读:

前言

青少年学生是未来的主人,未来社会需要各式各样的专业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长培养学习的兴趣,努力使自己成为某一方面的专业人才,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

个人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以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它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产生兴趣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

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一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自己追逐的梦想。

美国著名华人学者丁肇中教授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任何强迫。”

就青少年学生来说,对一门课程感兴趣,会促使他们刻苦钻研,并且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这不仅会使他们的学习成绩大大提高,而且会大大地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也就是说,人的兴趣不仅会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而且还会在认识和从事活动中产生巨大的动力,可以使人的智力得到开放,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并会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

培养青少年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自然界的万物,他们的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等,都是兴趣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你走近去看,在你面前就会展示出一幅美丽的大自然的秘密图画,这就需要我们不停地去攀登和挖掘。

为了引导青少年学生培养对各门学科的兴趣,我们特地选编了这套“学科趣味阅读”丛书,包括语文、作文、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历史、政治、艺术等内容。

本套图书涉及到青少年学生必须知道的许多知识领域,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和现代性,非常适合广大青少年学生阅读,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第一章政治趣味小由来联合国的由来

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在战场上取得了绝对优势,便想建立一个由它操纵的国际组织。前苏联也想建立一个强大的国际组织,使它不再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封锁。1941年8月14日,美、英两国首脑发表了《大西洋宪章》,第一次提出建立一种“广泛永久的安全体系”。

随后,美、前苏联、英、中四国着手建立反法西斯同盟,并决定草拟一份宣言,但是,当时没有确定合适的名字。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多次讨论名称问题,但总觉得不太完美。

有一天清晨,罗斯福起床更衣,突然喊了一声:“天哪!我想到了!”他连忙命令仆人推着他来到丘吉尔的房间说:“哦,温斯顿,你看叫‘联合国’如何?”

丘吉尔说:“太好了!”这样,宣言的名称就确定为“联合国家宣言”了。1942年1月1日,26个同盟国家代表齐聚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言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联合国”这一名称。

1945年4月25日,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在旧金山举行的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起草了《联合国宪章》,并于6月26日通过了赫赫有名的《联合国宪章》。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了。和平鸽的由来

那是1940年,德国法西斯攻占了法国首都巴黎。著名画家毕加索坐在桌前,听到远处隆隆的炮火声,心情异常沉重。突然,门铃响了,他打开门,原来是满脸伤痕的邻居米什伯伯。

毕加索连忙请老人进屋坐下。老人手里捧着一只死去的鸽子,放在桌上,便泣不成声地叙述起来。原来,老人有个孙子,名叫柳辛,他非常喜欢养鸽子。当他得知父亲在保卫巴黎的战斗中牺牲时,非常悲痛,心里对法西斯强盗也更加地憎恨。

有一天,柳辛正在房顶上放鸽子,几个法西斯强盗冲上楼来。小柳辛看到报仇的机会到了,便勇敢地冲上前去,与强盗们厮打起来。但是,小小的柳辛哪是敌人的对手啊。强盗们打昏了柳辛,并把他从几层楼高的窗口扔了下去,当时就摔死了。那些鸽子也被强盗们凶残地掐死了。

最后,老人提出要毕加索画一只鸽子以纪念他惨死的小孙子,毕加索一口就答应了。他心里怀着对死者的怀念与对和平的向往,画出了一只展翅翱翔的鸽子。这只鸽子就是后来和平鸽的雏形。

1950年,为了纪念世界和平大会召开,毕加索又画了一只衔着橄榄枝飞翔的鸽子。智利著名诗人聂鲁达把它叫做“和平鸽”,从这以后,鸽子就成了和平的象征。政府的由来

政府是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指的是国家行政机关。但是,政府一词的本来意义并非如此。

那是在唐朝,封建社会各种体制已经成熟,国家政权机构的设置确立了负责中枢政务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负责决策的中书省,负责审议的门下省和负责具体执行的尚书省。

三省长官共同行使宰相职权,负责处理国家政务。这些长官们日常办公的地方叫“政事堂”,号称“政府”。“府”是官署的通称,即百官汇集之处。

从职官体系上讲,宰相是一个由不同官职组成的群体。一般说来,位在其首者,或者握有实权者往往在政务上起主导作用。于是,“政府”一词有时就单指这一个人。

在宋朝初期,仿照唐朝设立政事堂,并建有单独的场所。到宋神宗元丰改制后,又以尚书省都堂作为“政事堂”。政事堂是场所,“政府”指宰相,是不能将政事堂和“政府”划等号的。

在元朝时,元仁宗起用李孟,李孟出身平民并逐步升任为平章政事。平章政事一职属于宰相范畴,但不是宰相中的首位。李孟因为皇帝的重用而掌握实权,最早的“政府”即指李孟一人。

不过,后来“政府”一词逐渐演变成了国家行政机关的代名词。政党的由来

政党一词的英文Party源于拉丁文Pars,意思为一部分。据说,世界上最早的政党源自英国,它是议会斗争的产物。辉格党和托利党是英国最古老的两个政党。

那是17世纪,围绕着王位的继承问题,英国议会出现了两个政治主张不同的派别。辉格党代表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利益,反对天主教,进而反对国王的弟弟詹姆士作为王位继承人和拥有王位继承权;托利党代表地主贵族和国王的利益,拥护詹姆士获得继承权。

议会内的两派斗争日益尖锐。但是,到了1688年“光荣革命”时,两派联合起来推翻了复辟君主,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专政的立宪政体,两派政党由对立逐渐转入并存。

由于辉格党人在建立立宪政体中起了重要的作用,1694年,国王任命辉格党人组成了一党内阁,由政党来参与国家统治。这样,政党也就产生了。大使的由来

大使是一国派驻他国最高级的外交代表。根据历史记载,最早的外交代表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那时候,古埃及王国派遣专门人员出使亚洲国家。这批专门人员被称为信使。

在古希腊时,一些使节应运而生,他们被称为“普列斯维斯”。这个词意为长老。使节出使前,国家专门机构会向他们颁发训令。训令写在两块打过蜡的合成木板上,称为“外交”。现代意义上的外交即起源于此。

那是14世纪,欧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各国为了经济利益加强了联系。为了适应当时各国外交的需要,威尼斯共和国最早将驻外使节变为了常驻代表。

到了16世纪末,常任驻外大使兴盛一时。遇有重大外交任务,国家还要派特命大使出使执行。这种特命大使不但与本国政府有着特殊的联系,担负着重要的外交任务,而且所受的礼仪待遇也要高于其他国家的大使。

许多国家的普通大使要求本国也将自己冠以“特命”两字。根据新出现的情况,当时欧洲国家纷纷将他们的普通大使升格为特命大使。于是,某国驻某国特命全权大使正式在外交领域通行。直到后来,大使在权限上仍高于公使,成为驻外使节中的地位最高者。中国国名的由来“中国”一词在我国古典文献中出现得很早。在古代,“中国”一词的意思之一,是指帝王所处的都城。《诗经·大雅·民劳》中有“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里“中国”指京都,“四方”指京都的诸侯。“中国”的另一古义是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即远古华夏族所居住的地方。这里所谓“中国”指的就是后世的“中原”。但又有不同于“中原”的地方,即地域不及后世中原之广,而相当于后来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为什么我们的古人把这一带地区称作“中国”呢?这一带地区的四周分布着夷、狄、戎、蛮诸族及其所建国,而将这一带包围在中间,故称这一带地区及国家为“中国”。后来,尽管“中国”的地理范围随着朝代的更迭有所变化,但这一名称还是流传了下来。美国国名的由来

美国的全名叫美利坚合众国,英文是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简称USA。但我国按英语的语音,把America译成“美利坚”或“亚美利加”,这是有原因的。

那是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一直误认为自己到达了印度。1499年,一名葡萄牙人率船队从海上到印度去,途中在南美洲的巴西登陆。

当时船上有个名叫亚美利哥(Amerigo)的意大利探险家。经过他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伦布到达的这些地方不是印度。后来,亚美利哥回到欧洲,把这次航行中的见闻写成了报道。

在这篇报道中,亚美利哥第一次提出,哥伦布发现的这块大陆并不是印度,而是一片新大陆。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在欧洲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它大大拓展了当时人们所知世界的范围,地理学家们便用“亚美利加”的名字来命名这块新大陆。这就是美洲和美国名称的由来。俄罗斯国名的由来

俄罗斯的全称是俄罗斯联邦,它是1991年12月以后由原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中“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更名而来。

传说那是在6世纪,居住在第聂伯河两岸的斯拉夫部落,在罗斯部落领导下联合了起来。这个部落因第聂伯河的支流罗斯河而得名。加入这个联盟的所有斯拉夫人逐渐地都被称为“罗斯人”。

后来,莫斯科大公伊万三世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伊万之子瓦西里三世继续扩张,完成了俄罗斯统一大业。彼得大帝时首次定国号为“俄罗斯帝国”。

1917年十月革命后,俄罗斯加入了前苏联。1991年12月,它改名为俄罗斯联邦,简称“俄罗斯”。“俄罗斯”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在中国元明朝时,称俄罗斯族为“罗斯”或“罗刹国”。当时蒙古族人用蒙古语拼读俄文“ROCIA”时,在“R”前面加一个元音。因此,“ROCIA”就成了“OROCCIA”。在清朝时,蒙古语的“OROCCIA”转译成汉语时,就成了“俄罗斯”。印度国名的由来

古印度大部分时间处于小国林立的分裂状态,各地大小土邦为数众多。印度原为婆罗多,是古印度一个名叫婆罗多的国王建立的国家。“印度”一词由“信度”河而得名,古代印度人以“信度”一词表示河流。所以,印度最初指印度河流域这个地理名称。后来,才逐渐包括恒河流域以至整个南亚次大陆。

古波斯语将“信度”变为“印督”。古希腊人又变“印督”为“印度伊”。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印度被称为“印度斯”。在后来,古罗马沿袭了这个词。

在我国史书中,最初称印度为“身毒”,后又有“天竺”“析都”等称。用“印度”这个词则始自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该书中记载:“译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归云身毒,或日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印度”这个名称就是这样演变而来的。

我国的人们至少在西汉时期就已经知道印度之名了,但是,在经历了七百余年之后,才最终确立了印度的译名。英国国名的由来

英国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是英国本土最大岛屿的名称,与爱尔兰岛和周围5500个小岛合称为“不列颠群岛”。“不列颠”一词来源于古罗马,那时人们称该岛为“不列敦尼亚”。大不列颠岛最古的名称是“阿尔比恩”即“白”的意思,这是由于大不列颠岛东南沿海岩石为白色而得名。北爱尔兰指的是爱尔兰岛的北部。爱尔兰是因爱尔兰人得名,其原意为“西方的”或“绿色的”。

我国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为英吉利,通称英国,该名来自英格兰一词。其实,英格兰只是大不列颠岛上三个地区之一。不列颠岛这三个地区分别是北部的苏格兰、南部的英格兰和西南的威尔士。唐宁街的由来

英国伦敦白厅大街上一条短而窄的横街,叫做唐宁街,由于“唐宁街10号”是英国首相官邸,内阁会议一般都在这里召开,于是,人们便常用唐宁街作为英国首相府的代称。

唐宁街已有300多年历史。它是在17世纪中叶以英国外交官乔治·唐宁的名字命名的。

据《大英百科全书》记载,乔治·唐宁骄横、卑鄙、贪财,善于谄媚和看风使舵,曾在克伦威尔和查理二世手下任职,并赚取了大量不义之财。他购置了大片地产,建造了很多房舍,连成一条街,便为“唐宁街”。

18世纪,英国国王乔治二世在位期间,把唐宁街10号和11号两幢三层楼收归皇室所有。从18世纪30年代起,“唐宁街10号”便成为英国首相官邸,11号是财政大臣官邸。法国国名的由来

公元前5世纪,法国境内大部地区为高卢人所居住,所以学者将这一地区称为高卢。

公元3世纪末,散居在莱茵河下游一带的日耳曼族的一支法兰克人越过莱茵河入侵高卢。5世纪末,法兰克一部落首领克洛维带领部族占领了北方高卢,建立起法兰克王国(FrankReich)。

Frank在日耳曼语中原意为“自由的”。今天的France是从拉丁文Francia演变而来的。澳大利亚国名的由来

澳大利亚全称“澳大利亚联邦”,位于太平洋西南部与印度洋之间,由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等岛屿组成。其国名源于拉丁文australis,意为“南方的土地”。大约在公元150年,希腊地理学家就曾意识到南半球有一块土地,并将想象中的这块土地称作“未知的南方大陆”。

1531年,法国制图学家奥龙斯·菲纳在他绘制的世界地图中,也设想南方有个大陆,称Terra Australis,意即南方的陆地。

1605年,荷兰人威廉·扬茨第一个到达澳大利亚西海岸,但他不知这就是那南方大陆。

17世纪中叶,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和人员多次到达澳大利亚的西部海岸,他们把西部海岸命名为新荷兰。1769年,一位英国船长又把沿澳大利亚海岸航行过的东南部和东部海湾地区称为新南威尔士。

到19世纪初叶,另一船长马修·费林德发现从澳大利亚西海岸,到澳大利亚东南和东部海湾地区之间,有一条连续不断的南海岸线,这才意识到澳大利亚是一块大陆。

在1814年7月17日出版了《南方大陆之行》一书,费林德建议这个大陆叫澳大利亚。1817年麦阔里总督采纳了这个建议。从此,澳大利亚才成为官方正式使用的名称。加拿大国名的由来

传说,16世纪初,法国探险家卡蒂埃乘船横渡大洋驶抵加拿大。上岸之后,在印第安人的村庄里碰到了易洛魁部落的一个酋长。他上前询问酋长这是什么地方,也许是语言不通的缘故,这个酋长指了指周围的棚屋,高声说道:“加拿大!”意思是说“这是棚屋”。但卡蒂埃以为酋长说的是整个地区的名字,于是赶忙把字音记了下来,没想到“加拿大”竟然变成这个国家的国名。

还有一种说法“加拿大”原为印第安人一个村庄的名字,后来成为周围一地区的统称,最后成为了国名。

加拿大曾被法、英殖民者称为“新法兰西”和“英属北美洲”,直到1867年加拿大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土,才恢复了“加拿大”的旧称。新西兰国名的由来

新西兰位于大洋洲,同澳大利亚隔海相望。新西兰国名的由来与荷兰的航海家阿贝尔·塔斯曼有密切的关系。

17世纪以前,新西兰的土著居民是毛利人。毛利人把这片土地称为“奥蒂罗”,意为“白云连绵的土地”。1642年,荷兰航海家阿贝尔·塔斯曼来到了这个美丽的岛国。他认为这个地方与荷兰的泽兰省十分相似,便把它称为“新泽西”,意为“新的海中陆地”。

后来,大批的英国移民来到这里。1769至1777年,英国人詹姆斯·库克船长先后5次来到新西兰并测量和绘制地图。此后,英国向这里大批移民并宣布占领新西兰,把海岛的荷兰文名字“新泽西”改成英文“新西兰”。1840年英国迫使毛利人酋长签订《威坦哲条约》,把这片土地划入了英帝国的版图。

1907年,英国被迫同意新西兰独立,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土,但其政治、经济、外交仍受英控制。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根据这项法案,新西兰于1947年获得完全自主,但它仍为英联邦成员国。意大利国名的由来

关于意大利国名的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较为流行。一种说法是,在远古的时候,意大利南部的卡拉布利亚区被人们习惯上称作“威大利亚”(Vitalia)。“威大利亚”的意思是小牛生长的乐园。逐渐地,当地居民根据读音的习惯把字母“V”省略了,这样就成为Italia,即“意大利亚”。到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这个名字传遍了整个亚平宁半岛,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半岛的名称。

公元前6世纪,罗马共和国正式把亚平宁半岛命名为意大利亚。在英文中Itala作Italy,中国译名是从英文转来的,所以写作“意大利”。

另一种说法是,意大利的名称是由一个古代部落名字演变而来的。古希腊人最早到达亚平宁半岛的普利亚地区后,把这里的维图利部落称为Italoi。后来,罗马人统治时沿用了这个名称,并把它作为半岛上很多部落的共同称呼。因此,Italia(Italoi的拉丁文写法)这个名称产生了。

19世纪,撒丁王国艾曼努尔二世与其父王,奋起反抗外国势力的干涉,与拿破仑三世携手,基本上实现了亚平宁半岛的统一。

为给这个统一的国家选择一个合适的名称,艾曼努尔二世选中创建罗马共和国的意大利人的民族名,把它作为统一国家的名称。现在的意大利共和国继承了这一称呼。挪威国名的由来

挪威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北部,西濒挪威海,海岸线长近2万千米。

在历史上,挪威人有着航海传统,尤其是造船技术十分先进。在北欧,公元8至10世纪是海盗猖獗时期,沿挪威南部西海岸北上的海路被称之为“通往北方之路”,当时叫“诺尔维”,即挪威。汉语中挪威两字按英语音译而来,按现代挪威语的发音,挪威应音译为“诺尔盖”,即北方海盗的意思。西班牙国名的由来

西班牙位于欧洲西南部伊比利亚半岛。古希腊人称Liberia,古罗马人称Hispania。其国名由来也与这两个词很接近。

关于西班牙国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取自15世纪末诞生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伊斯帕尼亚王国的国名,而该国国名又缘于罗马统治时代的半岛地名希斯帕尼亚(Hispania)州。

古名希斯帕尼亚是一个腓尼基地名。腓尼基人和迦太基人曾在西班牙沿海一带建立过殖民地。因为这里野兔成群,他们把该地叫斯潘(SPan或Szpam),意为“兔子”。

新地名伊斯帕尼亚的产生,是由于这一地区的拉丁语方言已不再发罗马地名希斯帕尼亚中的H音。而伊斯帕尼亚以后经讹传又演变成现在的埃斯帕尼亚。

英语和荷兰语则省掉罗马地名希斯帕尼亚语头的Hi音节,把它读作西班牙(Spain)。这些岛屿是位于印度以西的西半球,便称它们为“西印度群岛”了。

另一种说法是来源于希伯来—腓尼基语Espana,意为埋藏,转义为矿藏、埋藏的财富。因为伊比利亚半岛盛产黄金、银、铜等,令腓尼基人羡慕不已,因而用“Espana”命名。尼泊尔国名的由来

尼泊尔王国位于喜马拉雅山中部南麓。处于中印两国之间。关于“尼泊尔”一词的含义,至今有种种解释,也流传着不少传说。

有的说,在藏语里,“尼”的意思是“家”, “泊尔”的意思是“羊毛”,两词合起来是“羊毛之家”。

有的则说,尼泊尔源于藏语Niyampal,意为“神圣的土地”。还有人说,“尼”是“中间的”, “泊”是“国家”,尼泊尔就是“中间的国家”的意思,其余的说法还有许多。

尼泊尔的得名,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古时候,加德满一带生长着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几个牧牛人生活在这莽莽林海之中。他们饲养的奶牛,个个体大膘肥,每天都能挤出大量的乳汁。

可是有一天,一只最好的母牛不知何故拒绝挤奶,并跑向森林深处,牧牛人赶快追了上去。母牛跑到很远的地方才停住脚步,这时它的乳汁竟自动流起来。见此情景,牧牛人惊奇万分,便要上前察看究竟,谁知母牛却突然没入地中一下踪迹全无了。

牧牛人连忙挖开刚才牛站着的土地,此时地下忽地冒出熊熊的火焰,把他们围住了。

还好,住在此地不远的河谷里的一个叫“尼”的隐士,看到火光冲天,便前来抢救,他阻止了火焰。所以人们传说,尼泊尔的“尼”即指的是那位隐士,而“泊尔”则是“保护”或“抢救”的意思。新加坡国名的由来

新加坡市为新加坡共和国的首都,古称单马锡。此外新加坡也被称为叻坡、叻埠或石叻。由单马锡改称新加坡,大约是在1160年。“新加”一词在马来语中是“狮子”的意思,“坡”是“岛”的意思。

据《马来纪年》记载,相传室利佛逝王国的王子室利·啼利盘那,即“吉祥三界王”,有一次在新加坡狩猎时,发现一处洁白的沙滩,听随从说是单马锡,便走过去。这时,突然一只比公羊大、黑头红身、胸生白毛的野兽疾驰而过。王子问侍从是何怪兽,侍从随口称是狮子。

王子认为这是吉祥之地,决定在此地建国。随后,王子在这里建成一座城市,并被命名为“僧加补罗”,其梵文之意是“狮子”,马来语称“新加坡”,就是狮城的意思。日本名称的由来

日本全称“日本国”,是位于亚洲东北部、太平洋西北隅的岛国。古称“八大洲国”“苇原中国”“丰苇原瑞穗国”等。至神武天皇时,将其建国的地方称作yamato,即“和”或“大和”,在日语中,yama意为“山”, to意为“地方”,合起来原意为“多山之地”,是以地形命名的国名。这样,“大和”一名便成为日本的国名。

到了公元3世纪末4世纪初,在国都附近的大和地方,又出现一个统治整个北九州、势力达到关东地方的邪乌国,又称“大和”政权。所以,当时对日本的俗称为“大和”。

大化元年,日本第36代孝德天皇即位。大化革新后,日本仿效唐制,建立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为区别以前的大和政权,将国名正式称之为日本国。在日本官方文献上改称日本,则是720年,这一年,日本用汉文编写成《日本书纪》,把“大和”都改为“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大约半个世纪内,日本是一个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1868年,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民族扩张主义逐渐抬头。1889年公布的明治宪法定国名为“大日本帝国”。二战后,“大日本帝国”战败投降。1946年11月公布的宪法称日本为“日本国”,一直使用到现在。朝鲜名称的由来

1世纪前后,朝鲜半岛上出现了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10世纪时,高句丽王朝代替了新罗王朝,改国号为“高丽”,系山高水丽之意。在朝鲜史上,高丽作为统一国家名称存在了近500年。

1392年,高丽主三军都总制使李成桂夺取高丽政权,建立了新王朝。当时,因中朝两国帝王间存在着封建宗藩关系,李成桂向明太祖朱元璋报改国号,并提出两个方案,供朝廷抉择,其一为“朝鲜”,另一个是“和宁”。“朝鲜”是“朝日鲜明之国度”的意思。朱元璋采纳了“朝鲜”这个称谓。自此,朝鲜国号取代了“高丽”国号。“朝鲜”这一名称除1897年后一度改称“大韩”外,一直沿用至今。阿根廷国名的由来

阿根廷意为“白银国”,但实际上阿根廷却不产白银,那为什么会得此美称呢?原来它的得名还有一段故事。

1516年,西班牙探险家胡安·迪亚斯·索利斯率领船队沿巴西海岸南下,企图寻找一条通向太平洋的航路。船行至拉普拉塔河口,他们误以为这里是海湾,但尝尝“海水”,却没有咸味,于是他们便称其为“淡水海”。

他们继续驾船前行,在一小岛上登陆,不料即遭到印第安人的围攻,索利斯当场被打死,探险队也几乎全军覆没,余者狼狈而逃。

但是,殖民者并不甘心,1527年,索利斯的儿子加沃托带领一批殖民者又来到这里。他们看到当地印第安人身上佩戴着闪光耀眼的银饰物,以为这儿盛产白银,于是欣喜之际把“淡水海”改为“拉普拉塔河”。“拉普拉塔河”西班牙语意即为“银河”,这个国家慢慢也以“阿根廷”(Argentina)命名,它源自拉丁文Argentum,其意为“白银”。伊拉克国名的由来

伊拉克为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公元前4700年起,先后建立了苏马连王国、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和后巴比伦王国,后被并入波斯帝国。7世纪,伊拉克并入阿拉伯帝国。17世纪初,成伊拉克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

1920年,伊拉克沦为英国委任统治地。1921年8月成为独立的伊拉克王国。1958年7月14日,成立伊拉克共和国。

伊拉克国名由来,说法有很多种。在阿拉伯语中,伊拉克的含义是“陡崖”。

伊拉克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但平原的西南边缘和阿拉伯沙漠交界的地方有石灰岩峭壁,高达7米左右,其中很长一段和幼发拉底河平行。这些峭壁和平原形成鲜明的对比,于是人们便称这片地区为“伊拉克”,并成为国名。“伊拉克”一词,在阿拉伯语中为“血管”之意。由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及其汇合成的阿拉伯河连成的水网,在古代伊拉克这片肥沃的平原上,布局形如人体的血管。所以,古阿拉伯人将其称为“伊拉克”。五星红旗的由来

为了让新中国的旗帜在开国大典上升起,1949年6月15日,新政协筹委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决定成立第六小组专门负责拟定国旗的工作。1949年7月4日筹备委员在全国范围内发布《国旗征集启事》,并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各大报纸同时发表。

征集国旗图案的启事发出后,当时在上海工作的曾联松想要设计一幅国旗图案来表达他对新国家的爱国热情。他在自家的阁楼上开始了国旗图案的设计工作。

曾联松决定用一颗大五角星代表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分别代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以此设计国旗图案。

在确定好五颗五角星的位置和大小后,他把自己的设计“红地五星旗”寄给了筹备会。

在短短的30天里,筹备会共收到了海内外3000多幅国旗设计图案。人们在对共和国未来旗帜的描绘中,倾诉着对国家的热爱。经过筹备会筛选,最终曾联松的第32号方案引起了代表们的重视。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决定采纳这个方案,并将其改名为“五星红旗”。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此,五星红旗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美国国旗的由来

美国的国旗是星条旗,它是在独立战争时期诞生的。1777年5月的一天,一架马车驶到费城的女裁缝伊丽莎白·罗斯的店铺前,随后,华盛顿走下车,来到店铺中开门见山地问:“罗斯太太,您能为我们做一面国旗吗?”

面对将军的突然造访和要求,罗斯吃惊而又激动地说:“我可以试试……为我们祖国制旗,这对我是很大的荣誉,我将尽力而为。”

罗斯在华盛顿带来的设计方案的基础上精心剪裁、缝制,做出了美国第一面国旗。这面旗帜由红、白、蓝三色、13道条纹和13颗五角星组成。13道条纹与13颗星代表美国最初独立的13个州。1777年6月14日,大陆会议批准它为美国的正式国旗。

1791年和1792年,佛蒙特州和肯塔基州先后加入了美国联邦。1794年1月13日,国会通过决议,在国旗上增加两颗星和两道条纹以代表这两个州。

1818年,美国律师兼诗人弗朗西斯·基为美国写了名为《星条旗》的国歌。从此,美国国旗就被称为“星条旗”,成为美国各州团结一致的象征。

到1959年,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先后加入美利坚合众国,美国国旗的星数增加到50颗。现在,美国国旗的图案是:7道红色条纹,6道白色条纹,50颗白色小星在蔚蓝的底色上排成9行。英国国旗的由来

英国国旗,俗称“米字旗”,正式称呼是“the Union Flag”,也常常称为“the Union Jack”。Jack是海军用语,指的是悬挂在舰首的旗帜。英国军舰的舰首都悬挂这种旗帜,因而得名。

Union Flag是意为“联合旗帜”。它是深蓝底色的红白米字旗。这面旗帜由英格兰的白底红色正十字旗,苏格兰的蓝底白色斜十字旗和爱尔兰的白底红色斜十字旗合一而成。

后来,爱尔兰岛的一部分脱离了英国,国旗也未再改变。英国国旗上的十字分别代表英格兰守护神圣乔治、苏格兰守护神圣安德鲁和爱尔兰守护神圣帕特里克。

英格兰圣乔治的白地红十字旗产生于1200年,随后被英格兰采纳为国旗。苏格兰的圣安德鲁的蓝地白色“X”型十字旗,最早出现于8世纪,但直至13世纪时才被苏格兰正式用作国旗。1606年,詹姆斯一世统一英格兰和苏格兰时,将这两面旗帜图案重叠起来,作为大不列颠的国旗。

爱尔兰的圣帕特里克的白地红色“X”型十字旗,最早是爱尔兰菲茨诺德家族的旗帜。1801年,爱尔兰与大不列颠联合组成王国后,这面旗帜又与大不列颠国旗重叠,最后形成了英国这面构图奇特的“米字旗”。白宫的由来

白宫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北面的宾夕法尼亚大街,包括建筑和园林在内,占地72846平方米,主楼是幢三层的白色楼房。

白宫是由建筑师詹姆士·贺朋设计的。据说贺朋受了一座爱尔兰宫殿的影响,把白宫也设计成了类似宫殿的建筑。这项建筑工程在1792年开始动工。

1800年,美国第二届总统约翰·亚当斯夫妇启用这座建筑。1814年,这座建筑不幸失火。火灾之后,为了消除火烧的痕迹,整个建筑被涂成白色。1901年,第26届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给这座建筑命名“Whitehouse”,意即“白色的房屋”。后人根据这幢楼的颜色,称它为“白宫”。从此,白宫就成了美国政府的代名词。第二章政治名人小故事齐桓公:少年智取王位

在我国春秋时期,齐国国君传位到襄公时,但是襄公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异母兄弟:一个叫纠,史称公子纠;一个是小白,史称公子小白。

公元前688年,公子小白的老师鲍叔牙见齐襄公残暴昏庸,便和公子纠的老师管仲商议道:“襄公如此杀戮成性,位必不久。为防万一,不如你我各带弟子外出避难,见机而为吧!”

管仲表示同意。管仲于是带公子纠找了个机会去了鲁国。鲍叔牙带小白找了个借口去了外公家莒国。

两年后,齐襄公终因荒淫无道被手下杀死。有人欲立公孙无知为国君,但公孙无知无德无才,只即位一日,就被大臣设计杀死了。

有些大臣认为,公子小白自幼聪明有志,是做国君的最佳人选。但是有些大臣认为,公子纠年龄比小白大,老成持重,应该选他为主。还有大臣认为,如果让小白即位,有废长立幼之嫌,国家难以安定。争论的结果,多数同意迎公子纠回国即位。消息传到鲁国,鲁国便派军队护送公子纠回国即位。

在途中,管仲听说公子小白已抢先动身回国,就急率军队前去拦截。当追到离齐国还有30里路的地方时,截住了公子小白。管仲出于礼节,上前对公子小白见礼问安,而后问道:“公子如今要去哪里?”

小白道:“回国办理丧事。”

管仲道:“公子纠年龄比您大,由他去办就行了,如今您不声不响就悄悄回国,恐怕是别有用心吧!”

鲍叔牙没等小白回答,便抢先说道:“管仲,你怎敢对公子如此无礼?今日不看在朋友面上,我决不饶你,还不快走!”

管仲见公子小白兵多将广,生怕吃亏,便假装畏惧退下,但没走出多远,管仲突然回转身,弯弓搭箭,瞄准小白,“嗖”的一声射了过去。

小白中箭,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上。众人见此,急上前救护,接着是一片哭声。管仲见小白中箭而死,便驾车飞跑回去,向公子纠报告。公子纠认为再也没有竞争对手了,就得意扬扬地回国去了。

小白听着管仲车轮声已远,便一骨碌爬了起来,急令鲍叔牙赶快回国。原来,管仲那一箭并没有射死小白,只是射中了他的衣带钩。当时小白怕管仲再射,便急中生智,立即咬破舌尖,闭目倒下,假装喷血而亡。

众人一听,连声称赞道:“公子真是年少智高啊!”

随后,鲍叔牙便率领众兵将,拥着小白抢先回到了齐国,做了国君,这就是历史上的齐桓公。

齐桓公继位后,管仲经鲍叔牙推荐来投奔齐桓公。桓公注重人才,不计前嫌,任他为相。管仲心存感激,推行改革,精心治国。几年之后,齐桓公在管、鲍辅佐下,把齐国治理得国富兵强,于公元前679年,首先登上了春秋霸主之位。管仲:尽心竭力的齐国相国

齐桓公继承君位后,鲍叔牙向他举荐管仲执掌国政。齐桓公不仅不计私仇,反而对管仲格外尊重。管仲被齐桓公的仁爱之心感动了,真心诚意地担任齐国相国,尽心尽力,夙兴夜寐。

管仲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所以改革必须先着眼于经济方面,同时,也相应地注意到政治和军事。管仲对农业税制的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的分配形式。从而废除了集体无偿耕种“公田”的劳役税制,改为所有土地一律按土质好坏、面积大小,征收不同等级的实物税。“相地而衰征”首先是分“公田”为“份地”,改集体耕作为个体生产。通过“均地分力”,农民就可知道产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自己家庭生活的好坏,才能不怕劳苦,自觉地劳动。

管仲还提倡“本末并重”,即将工商与农业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因地制宜地实行多种经营,使得鱼盐、山林、川泽之利大兴。

管仲也很重视工农技术的发展,实行各类人员专业化。管仲认为物质条件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努力去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是社会的普遍现象。“夫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远千里而不怨者,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波逆流,乘威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止;深渊之下,无所不如焉。”这些思想对后世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政治方面,管仲令士、农、工、商四种人分区居住。把全国分为二十一乡,其中工三乡、商三乡、士农合占十五乡。工商专心于本业,不服兵役。士农乡平时“食田”、耕田;一有战事,士则充当甲士或小军官,农则为兵卒。士农乡中以五家为一轨,十轨为一里,四里为一连,十连为一乡。各级行政机构都有负责人。战时,各级行政负责人又成为军官。每户出一壮丁,每五丁为一伍,每五十丁为一小戎。每二百丁称为一卒,每二千丁称为一旅。全国十五乡即为十五旅,每五旅合为一军,全国共有三个军。齐王与两大贵族各率一军。

从上述情景不难看出,齐国的行政组织实际上是兵民合一的组织。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军事防卫,国家都拥有坚固的内部结构。

在官员管理上,管仲命令各人恪守职责,不准懈怠。若有违军令不尽责者,可一可二,再三必定严惩。还令各级官吏随时举荐贤才,否则就是“蔽明”“蔽贤”,也要治罪。经过改革,几年之后,齐国成为了当时最富强的国家。

管仲为齐桓公制定的政治方针是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征讨不服,平恤患难,以武力和德望称霸天下。

一次,桓公因蔡姬之事欲出兵伐蔡。管仲见劝阻无效,便建议桓公先以楚已三年未向天子纳贡为由伐楚。获胜归来,再以蔡国不参加伐楚为由出兵。齐桓公听之,亲率诸侯联合伐楚,迫使楚与各诸侯签立盟约,诸侯皆服。

从公元前685年到公元前645年,在管仲执政的40年间,他一直秉承谦恭的态度,并屡次约束桓公要不骄不躁,出师有名,亲贤者远小人,为齐国称霸立下了汗马功劳。伍子胥:独具慧眼的吴国大夫

伍子胥原是楚国人,本名叫伍员。他父亲伍奢因为得罪了楚平王被关进了牢里。大臣费无忌对楚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很有本事,如果不把他们杀掉,将会祸患无穷。大王可以拿他们父亲作人质,骗他们回来。”

楚平王派人去召伍子胥和他的哥哥伍尚,说只要他们回去就放了伍奢。伍尚得知父亲被囚,立即就要回去。伍子胥说:“楚王叫我们回去,并不是真的要放父亲,只不过是怕我们逃跑了,以后留下祸患,用父亲作人质骗我们回去。只要我们一到都城,父子三人就会一起被杀。这对父亲又有什么好处呢?只能使我们全家被杀,连报仇的人都没有。我们不如一起投奔别的国家,向他们借兵为父亲报仇。现在回去被杀,就什么都干不成了。”

伍尚说:“我也知道回去救不了父亲,但我怕今天父亲叫我回去而我没有回去,以后也没能为父亲报仇,那会被天下人耻笑的。”接着他又对伍子胥说道:“你比我有才干,就一个人赶快逃走吧,日后为父亲报仇;我什么本事都没有,要死也和父亲一起死。”

随后就进城了,不久就被抓住了,伍子胥则逃奔宋国。伍尚被押到国都郢后,楚王把他和父亲一起杀了。

伍子胥后来又逃奔吴国,他中途经过楚吴交界的昭关,守卫昭关的将领想逮捕他,伍子胥想不出办法逃出去,一夜之间,头发竟然全急白了。第二天,伍子胥只好丢掉车马,单身步行,差一点被人抓住。伍子胥逃到一条大江旁边,再也无路可走,身后的追兵又越来越近。这时江面上驶来一艘小渔船,船夫知道站在江边的是伍子胥,就把他渡过江去。

伍子胥非常感激,解下身上的宝剑递给渔夫说:“这把宝剑能值一百两黄金,送给您报答您的救命之恩。”渔夫不肯接受伍子胥的宝剑,说:“楚国一直悬赏捉拿你,谁能抓到伍子胥,赏给他万两黄金,还封他为爵,何止一百两黄金?我救你只因为同情你。”伍子胥还没走到吴都城就病倒了,只好在半路上停下来,靠乞讨为生。历尽各种苦难,伍子胥终于到达了吴国都城,通过将军公子光见到了吴王僚。

过了一段时间,吴国和楚国发生了纠纷。吴王命令公子光率领军队攻打楚国。攻占了两座县城后,公子光率兵回国。伍子胥对吴王说:“现在正是一举攻破楚国的好机会,希望您派公子光继续进攻楚国。”

公子光却对吴王僚说:“伍子胥的父亲、哥哥都被楚王杀害了,他劝大王攻打楚国,只不过是想为自己报私仇而并不是真为吴国好。现在进攻楚国是不能把它一举攻破的。”伍子胥一听就明白了公子光的个人企图,他是想杀掉吴王僚而自己称王,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再劝吴王对外用兵,便推荐了一个叫做专诸的勇士给公子光,自己隐退到乡下种田去了。

五年之后,公子光果然找机会杀掉了吴王僚,自立为王,也就是吴王阖闾。阖闾即位后,又找到了伍子胥,任命他当了吴国的大官。阖闾自立后第三年,与伍子胥和大臣伯嚭一起伐楚,攻克了舒城,又想一鼓作气乘胜进攻郢都,将军孙武说:“军民都已经非常疲劳了,不能再继续作战,我们还是暂时等一等吧!”于是吴军便返回国中。

此后连续几年,吴军年年进攻楚国,攻占了不少地方。又过了三年,吴王阖闾对伍子胥、孙武说:“过去你们总说不能攻打郢都,现在我们已经取得了军事上的优势,你们认为时机到了吗?”

两个人回答说:“楚国的将军囊瓦生性贪婪,总是向唐国和蔡国索要财物,这两个国家的人民对他恨之入骨,您如果一定要进攻楚国,必须联合这两个国家,取得他们的支持。”

阖闾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动员了全国的军队,联合唐、蔡两国,大举进攻楚国。吴军与楚军在汉水两岸沿江对阵。吴王的弟弟夫概请求率军出击,阖闾没有答应,夫概就偷偷地带着自己部下的五千人马突然出击,猛攻楚将子常。子常被打败逃到了郑国。吴国的大军乘胜前进,一连打到了郢都城下。

楚昭王逃离郢都。第二天,吴王率大军进入郢都。伍子胥到处搜捕楚昭王,但没有找到,因为楚平王已死,于是伍子胥就掘开了楚平王的坟墓,把尸骨拖出来,抽了三百鞭子才住手。

过了几年,吴国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败。阖闾在战斗中受了伤,没过多久就病死了,太子夫差即位为吴王。夫差为了给父亲报仇,加紧训练士兵,又任命伯嚭为宰相,治理内政。第二年夫差起兵攻打越国,一举全歼了越军主力。越王勾践带着五千名残兵败将逃到了会稽山上,他派大臣文种带上厚礼贿赂伯嚭,通过他向吴王夫差求和,说勾践愿意交出国家大权,和妻一起给吴王当奴仆。

吴王准备答应下来,伍子胥劝阻说:“越王勾践将来会东山再起,现在您不消灭他,以后一定要后悔的。”吴王不听从伍子胥的话,采纳了伯嚭的意见,和越国讲和了。

此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表面上极力讨好夫差,暗地里不断发展力量。而吴王夫差却以为已经降服了越国人,一心想向北攻占齐国。伍子胥多次劝吴王说勾践才是吴国最危险的敌人,应该尽快消灭越国,而不要总想着攻打强大的齐国。

吴王夫差对伍子胥的话一点儿都听不进去,尤其是对齐国打了几次胜仗后就更不理会伍子胥了。伍子胥见吴王一意孤行,知道吴国早晚要灭亡,就把自己的儿子带到了齐国,托付给一个朋友照顾。

宰相伯嚭也与伍子胥的矛盾越来越深,他在吴王面前说伍子胥的坏话:“伍子胥生性凶狠,没有人情味,他长期以来嫉恨大王,我们必须提防他造反作乱。上次大王准备攻打齐国,伍子胥极力阻拦,结果大王获得全胜。伍子胥因为大王没采纳自己的计谋而耿耿于怀,心里怨恨大王。现在大王准备再次伐齐,他又出来阻拦,希望吴国打败仗来证明他有先见之明。如今大王亲自率领大军,出动了全国军队去伐齐,而伍子胥因为您没听他的话,便假装生病推辞不去。大王您千万要防备他,恐怕他马上就要造反了。另外我派人暗中观察伍子胥,发现他趁出使齐国的时候,把儿子托付给齐国人鲍牧。作为一个臣子,在国内稍微有点不痛快,就勾结外人,自己仗着是先王的老臣,因为一时没被重用就心怀不满。这样的人大王应该尽早采取措施啊!”

吴王夫差说:“我也早就怀疑他了。”于是,吴王派人给伍子胥送去一把宝剑,说,“你就用这把剑自杀吧!”

伍子胥接过宝剑,仰天长叹道:“唉!本来是奸臣伯嚭作乱误国,大王却反而要杀我。我曾经辅助你的父亲成为诸侯中的霸主;当你没有被立为太子的时候,许多公子都争抢当太子,是我在先王面前保举你,你才继承王位。你当了吴王之后,要把吴国分一半给我,我都没有要。没想到今天你听信了奸臣挑拨越来越昏庸,反而来杀我。”

伍子胥回头告诉他的手下人说:“我死了之后,你们要在我的墓上种上梓树,长大了可以给他们做棺材;把我的眼珠挖下来挂在吴国国都的东门上,我要亲眼看到越国灭掉吴国。”说完后挥剑自杀了。

果然不出伍子胥所料,越王勾践九年以后灭掉了吴国,杀了吴王夫差和伯嚭。苏秦:悬梁刺股的纵横家

两千二百多年前,我们中国分成了许多小诸侯国。国家的不统一,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也不安定。当时许多政治家都在想办法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国。苏秦,就是其中的一个。

苏秦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就一边帮助哥哥种田,一边读书。后来,他到外地跟一个名叫鬼谷子的先生学习。

在学习期间,苏秦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除了和同学张仪轮流把头发剪了去卖外,还利用课余时间去帮助人家抄书。在抄书时,他常常发现一些有名的著作。他想把它们抄下来带回去仔细研究,可是,身边又没有带当作纸用的竹片。他就把那些文章用墨写在手掌和手臂上,晚上回到宿舍,再找来竹子,做成竹简,把他们誊写下来,他用这种办法抄了许多书。

学习结束以后,苏秦曾到秦国去活动,希望由秦国来统一中国。但是,秦国没有采纳他的主张。这时,他已处于极度贫困之中,皮袄已经穿破了,钱也花完了,只好挑着行李,穿着草鞋,步行回家。从秦国到洛阳,有好几百里路,他忍着饥饿,跋山涉水。即使路途再艰辛,身体再虚弱,他也始终不舍得把书丢弃。

苏秦回到家时,面容憔悴,家里人差一点认不出他来。苏秦外出读书,家里人本来就不乐意,现在看他狼狈归来,更瞧不起他。妻子不理睬他,嫂嫂不给他烧饭吃,连父母也不愿答理他。

在家人的非难面前,苏秦虽然感到很难过,但他并不气馁。他横下一条心,不管家里人怎样反对和阻拦,也要继续读书。白天,他坚持参加劳动;晚上,他刻苦读书。有时太疲倦了,昏沉沉地想睡觉,他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剧烈的疼痛使他清醒过来,也督促自己又继续学习。

后来,苏秦终于有所作为。他把学到的知识结合实际,研究出了一套治国的办法。范蠡:辅佐勾践灭吴的谋士

范蠡,字少伯,又名鸱夷子皮、陶朱公。原为楚宛三户(今安徽宣城)人,先后移居越、齐二国。青少年时代就失去父母,同兄嫂一起过着贫苦的生活。他曾经拜计然(又名辛文子)为师,研习治国治军的方策,博学多才,“有圣贤之明”,但是怀才不遇。因而“倜傥负俗”,行为怪异,被视为狂人。直到遇见具有识才之明的文种,范蠡的生活才发生突然转变。

文种当时是楚国宛陵的地方官,早就听说当地有贤者,但未能找到。范蠡的怪异行为引起了文种的注意。二人一见如故,“终日而语,疾陈霸王之道”, “志合意同”。此后交往日益加深。当时已出逃吴国的伍子胥派人邀文种去吴国。文种与范蠡商量何去何从。范蠡分析楚、吴、越三国形势,认为当时正处于吴越争雄之时,吴越之间矛盾日益激化,楚越之间存在着联兵伐吴的关系,“霸业创立,非吴即越”。他还认为,“君子逢时,不入雠邦”,犯不着为伍子胥报杀父之仇而“失故国之亲”。因此,他建议去越国,并表示愿意和文种一起去。于是,二人先后离楚入越,受到越王允常重用,被任命为大夫。范蠡从此登上政治、军事舞台。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病亡,他的儿子勾践继位。范蠡和文种继续得到重用,主持越国军政。公元前494年,勾践得知吴国加紧练兵,准备伐越,决定先发制人,出兵攻吴。范蠡认为越国实力不充足,准备不充分,时机不成熟,劝勾践改变决定。勾践不听,坚持出兵,以舟师进攻吴国的震泽。结果,越军大败。勾践率残余越军退守会稽山,被吴军团团包围。这时,勾践方才悔悟,对范蠡说:“当初不听你的话,致遭如此失败。现在该怎么办?”范蠡认为,为了避免亡军亡国的结局,唯一的办法是求和图存,等待时机,另谋兴复。

勾践采纳了范蠡的方策,派文种到吴国求和。经过多方努力,始得吴王夫差允许。自此以后,范蠡先是随勾践到吴国当人质,过了三年忍辱负重的奴仆生活。被遣返回国以后,又协助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振兴越国,伺机灭吴。

灭吴兴越之战,是一场扶危定倾、转败为胜的战争,因而也是一场依靠坚强毅力和正确谋略取胜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作为主要决策者和指挥者之一的范蠡,“勇而善谋”, “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对取得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决定性贡献。

经过六年奋战,终于攻陷姑苏,消灭了吴国。然后乘胜北进,与中原诸侯会盟,取代吴国的霸主地位,横行江淮,称霸中原,国势达到鼎盛阶段。张仪:游说秦齐联盟的外交家

为了瓦解抗击秦国的合纵联盟,秦相张仪先后说服了魏、楚、韩各国,背叛联盟,亲附秦国。为此,秦惠王嘉奖张仪5座城邑,封他为武信君。并且派他继续游说,进一步破坏合纵战线。

这一天,张仪来到齐国,对齐闵王进行游说。张仪说:“天下强国没有谁能超过齐国。齐国的百姓富足,父老安乐。然而替大王谋划的却都是些目光短浅的人,进献的策略都是一时之说。而那些合纵的鼓吹者一定是颂扬大王的兵多将广,无敌于天下。不过我听说历史上齐国跟鲁国曾3次交战,鲁国三次获胜。可最后的结果却是鲁国灭亡了。

秦国和赵国也是如此。在黄河、漳河岸边,在番吾城下,双方曾先后4次交手,结果赵国是4次取得胜利。可是赵军死亡几十万,赵国实力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这种有战胜之名,无战胜之实的原因,就在于齐国、秦国的强大,而鲁国、赵国则弱小所致。”

接着,张仪向齐闵王指出,秦国与楚国已经结成了友好邻邦;韩国已献出宜阳;魏国献出了黄河以西的土地;赵王割让黄河、漳河之间的地区。他们都纷纷表示愿意侍奉秦国。

在这种时刻,如果齐国仍坚持与秦国为敌,秦国就可能驱使韩国、魏国攻打齐国的南部,派遣赵军渡过清河,直指博关,那么齐国的都城临淄和即墨城不日就会被攻克。

齐闵王一听,连忙抱歉道:“齐国地方偏远落后,不曾听过关于国家长远利益的高见。”他答应张仪,离开合纵联盟,亲附秦国。吕不韦:移花接木篡秦国

秦昭王40年,太子病故。秦昭王42年,将他的第二个儿子安国君立为太子。安国君的孩子有20多个。他把最喜欢的爱姬立为正夫人,称为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安国君有个排行居中的男孩名叫子楚(即王孙异人),子楚的母亲叫夏姬,不被安国君宠爱。子楚作为秦国的人质被送到赵国。

秦国屡次攻打赵国,因此赵国对子楚也很不礼貌。子楚是秦王的庶孙,送到诸侯国作人质,车马财物都不充足,生活困窘,不能称心如意。

吕不韦到邯郸做生意,看见子楚的状况很怜悯他,说:“这人就像奇好的货物,可以囤积赚大钱。”于是就去见子楚,对他说:“我能光大您的门庭。”子楚笑着说:“你先光耀自己的门庭吧,配说什么光大我的门庭!”吕不韦说:“您有所不知,我的门庭要随您的门庭而光大。”

子楚心里明白吕不韦说的意思,就请他进屋同坐,和他诚恳地交谈。吕不韦说:“秦王已经老了,安国君立为太子。我听说安国君宠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只有华阳夫人能决定谁被过继到她膝下作为嫡子。如今您的兄弟有20多人,您又排行居中,不被宠爱,长久地作为人质留在诸侯国中,到秦王去世,安国君即位为王时,您就没有希望和长子及朝夕在安国君面前的诸公子争太子位了。”

子楚说:“是的。该怎么办呢?”

吕不韦说:“您贫穷,又客居赵国,没有什么财物可以奉献给双亲和结交宾客。我虽然不富裕,但我愿意拿出千金为您到西边去走走,伺奉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立您为嫡嗣子。”

子楚就向吕不韦叩头说:“如果真能实现您的计划,愿意把秦国分一半给您共享。”

于是吕不韦拿出五百金给子楚,作为平日的费用,结交宾客;再用五百金买了一批奇珍异宝,自己带着到西边的秦国去,求见华阳夫人的姐姐,托她把珍宝都送给华阳夫人。并顺便说到了子楚如何贤能智慧,结交诸侯的宾客满天下,说子楚经常“把夫人当作苍天,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

华阳夫人非常高兴。吕不韦又趁机请华阳夫人的姐姐劝华阳夫人说:“我听说,以姿色来伺奉人的,姿色变老了宠爱也就消失。如今夫人伺奉太子倍受宠爱,但您没有儿子,您不如在这时及早地在诸位公子中挑一个贤能孝顺的,把他立为嫡子,过继在您膝下。丈夫在世时,您的地位可以更加尊贵;丈夫去世后,过继的儿子即位为王,您的权势仍不丧失,这不就是一句话可得万世之利吗?您不在风华正茂时确立根本大计,等到姿色衰老宠爱消失时,虽然再想开口求一件事,哪里能够如愿呢?如今子楚贤能,又自知排行居中,按次序也轮不到他,他的母亲又得不到宠幸,于是他自己来归附夫人,夫人如果在这时把他选出来立为嫡子,那么您这辈子就都能宠贵于秦国了。”

华阳夫人觉得有道理,就乘太子空闲的时候,不慌不忙地讲述子楚抵质到赵国后非常贤能,来往于秦赵两国的人都在称赞他。讲到这里,华阳夫人哭泣流涕地说:“我有幸能被选入后宫,不幸的是没有儿子,我想把子楚立为嫡嗣子,让我终身有个依靠。”

安国君答应了她,于是就给华阳夫人刻好玉符,约定将子楚立为嫡嗣子。

安国君和华阳夫人因此送给子楚许多食物用品,并且请吕不韦去辅助他,于是子楚在诸侯中的声誉越来越大了。

吕不韦曾经娶了一个特别漂亮又善于舞蹈的邯郸女子,跟她同居后,吕不韦知道她怀上了身孕。

有一天,子楚跟吕不韦饮酒看见这位女子并喜欢上她,因此站起身来为吕不韦敬酒,请求把这个女子送给他。吕不韦假装很生气,不答应子楚,子楚又再三要求,吕不韦于是顺水推舟,就把这个女子献给子楚。邯郸女子隐瞒自己已有身孕,不久,生下儿子,名政。于是子楚把她立为夫人。

秦昭王50年,派兵包围邯郸,赵国的形势很危急,想杀掉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