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实用新技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3 11:33:15

点击下载

作者:刘奎胜

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农作物实用新技术

农作物实用新技术试读:

前言

党的十八大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解决这一冋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

平乡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近年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要求相比,农民整体素质仍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

该书立足本地农业发展实际和农民需求,对涵盖小麦、玉米、油葵等主导产业生产过程中病虫害综合防治、科学易懂,对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养、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通俗性,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技术支撑。编者  第一章小麦篇

1.什么是小麦的生育期、生育时期和生长阶段?

小麦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叫生育期。其长短因品种特性、生态条件和播种早晚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我地冬小麦生育期一般在240天左右。

为便于生产管理,根据器官形成的顺序,常把小麦生育期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一般包括:出苗期、三叶期、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期、起身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等12个时期。

小麦生育期可划分为三个生长阶段:一是前期(营养生长阶段),指的是从出苗期到起身期。生育特点是生根、长叶和分蘖,表现为单纯的营养器官生长,是决定单位面积穗数的主要时期。二是中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指的是由起身期到开花期所经历的时间。是根、茎、叶继续生长和结实器官分化形成并进期,是决定穗粒数主要时期。三是后期%生殖生长阶段),由开花期到成熟期所经历的时间,是决定粒重的时期。

2.冬性、半冬性和春性品种是怎样划分的?

小麦要从营养生长过度到生殖生长,必须经过两个发育阶段,即春化阶段和光照阶段。

小麦种,便的育。其特

在所需要的综合条件中必须有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的低温,否则就不能通过春化阶段,永远停留在分蘖状态。根据小麦通过春化阶段所需温度高低和时间长短,可把小麦品种分为冬性、弱(半)冬性和春性三种基本类型。

(1)冬性品种:对温度要求极为敏感。春化阶段适宜温度在0~3℃,需经历35天以上。45天以上才能通过春化阶段的品种,为强冬性品种。没有经过春化阶段难以抽穗结实。

(2)半冬性品种:对温度要求介于冬性和春性之间。在0~7℃条件下,经过15~35天,可以通过春化阶段。没有经过春化阶段不能正常抽穗结实,产量低。

(3)春性品种:通过春化阶段时对温度要求范围较宽,经历时间也较短。需5~20℃的低温,经过15天的时间可以。

所谓冬性、春性,指的是小麦品种春化阶段发育的特性,而冬麦、春麦指的是播种期。生产上说的春小麦指的是春季播种的品种;冬小麦指的是秋季播种、在生育期间经过冬季的小麦。黄淮麦区的冬小麦多是半冬性品种,北部冬麦区的冬小麦都是冬性品种。也就是说,我地种植的基本都是冬性品种。

3.小麦种子发芽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合格的商品小麦种子一般发芽率在90%~95%。但在大田生产条件下往往只有70%~80%能出苗,有时还不足50%。这主要是由于田间不能充分满足小麦发芽的条件。小麦种子发芽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1)温度:小麦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是1~2℃,最适15~20℃,最高30~35℃。在最适温度范围内,小麦种子发育最快,发芽率也最高,而且长出来的麦苗也最健壮。温度过低,不仅出苗时间会大大推迟,并且种子容易感染病害,形成烂籽。

(2)水分:小麦种子必须吸收足够的水分(达到种子重量的45%~50%)才能发芽。小麦播种后,土壤水分不足或过多,都能影响出苗率和出苗整齐度。小麦发芽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70%。因此,在播种前一定要检查土壤墒情,如果墒情不足,应先浇好底墒水。

(3)氧气:小麦种子萌发和出苗都需要有充足的氧气。在土壤黏重、湿度过大、地表板结的情况下,种子往往由于缺乏氧气而不能萌发,即使勉强出苗,生长也很细弱。

4.怎样测定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

小麦种子的发芽率是指100粒种子7天内的发芽粒数,发芽势是指100粒种子中3天内集中发芽的粒数。

小麦种子在储藏期间如保管不善、受潮受热,都易引起霉变或虫蛀而降低发芽率。播种前应做好发芽试验,避免因发芽率过低而造成出苗不好的损失,并为确定播种量提供依据。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直接法:在培养皿或碟子上铺几层经蒸煮消毒的吸水纸或卫生纸,预先浸湿,将种子放在上面,然后加清水淹没种子,浸4~6小时,使其充分吸水,再把淹没的水倒出,把种子摆匀盖好,以后随时加水保持湿润。也可将经消毒的纱布浸湿,把种子摆在上面,卷成卷,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水持湿,检查芽数。

间接法:来不及用直接法测定发芽率时,也可采用间接法,即染色法。先把种子浸于清水中2小时,捞出后取200粒分等量两份测定。用刀片从小麦腹沟处通过胚部切成两半,取其一半浸人红墨水10倍稀释液中1分钟,捞出用清水洗涤,立即观察胚部着色情况。中胚未染色的是有生活力的种子,完全染色的为无生活力的种子,部分斑点着色的是生活力弱的种子。这种测定结果与直接做发芽试验的结果基本一致,但因部分斑点着色的种子也在计算内,此法测定的发芽率略显偏高,因为一些发芽率弱的种子实际不能发芽。

5.什么是冬小麦分蘖?

小麦的分蘖就是小麦的分支,它是小麦的重要特征之一。小麦分蘖是以主茎为中心,在分蘖节上按由下而上的顺序形成。凡由主茎分蘖节产生的分蘖称为一级分蘖,一级分蘖上再生分蘖称为二级分蘖,如此循环增长,只要条件适宜,一株麦苗可生出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分蘖。

分蘖发生在分蘖节上,分蘖节是主茎或分蘖埋藏于地面以下,密集于植株茎基部的节和节间。特点是:节间不伸长,节密集,每个分蘖节都能分化出分蘖芽和次生根。

小麦一生分蘖增长有两个旺盛阶段:适时播种的冬小麦从出苗后半个月左右开始分蘖,到平均气温下降到3℃,停止分蘖进人越冬期,为小麦第一旺盛阶段。越冬后,当气温回升到3℃以上,小麦开始返青,分蘖继续发生,到起身期出现第二旺盛阶段。正常情况下,主茎及年前大部分分蘖成穗率较高,而冬前较晚出现的分蘖和春晚生分蘖成穗率低,一般不能成穗。

小麦冬前壮苗的标准是:冬前平均单株2~3个分蘖,4~5条次生根,主茎能长出6~7片叶(包括心叶),达到叶片、根系和分蘖同步生长。

6.影响小麦分蘖的因素有哪些?

品种:冬性强的品种春化阶段时间长,分蘖多;春性强的品种分蘖较少。

积温:出苗后至越冬前,每出生一片叶约需70~80℃的积温。要保证冬前形成壮苗(按6叶1心计算),需0℃以上积温为490~565℃。晚播小麦积温不足,叶数少,分蘖也少。

地力和水肥条件:地力高、氮磷丰富、土壤含水量在70%~80%时有利于分蘖。单株营养面积合理、肥料充足尤其是氮磷配合施用,能促进分蘖发生,利于形成壮苗。生产上,水肥常常是分蘖多少的主要制约因素,往往可通过调节水肥来达到促、控分蘖的目的。

播种密度和深度:冬小麦宜稀播,播种深度3~5厘米。播种过密,植株拥挤,争光旺长,分蘖少。播种深度超过5厘米,分蘖就要受到抑制;超过7厘米则苗弱,很难分蘖或者分蘖晚而少。

7.麦田耕作措施对小麦生长有哪些作用?

麦田耕作包括小麦播种前耕作整地和小麦生长期间麦田中耕、耙耱、镇压等措施。

播前耕作:麦田耕翻不仅可破除土壤板结,把施用的有机肥和田间残茬、杂草掩埋到土壤下层,熟化耕翻到上层的底土,而且能增加土壤通透性,蓄纳更多的雨水,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等状况,为小麦出苗和正常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耕翻一要根据不同的土质和墒情变化,掌握好适耕期,一般以土壤水分相当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时进行耕翻为宜。黏重土壤尤其要掌握好耕、耙、翻的时间和方法,以免造成大泥土和大坷垃。二是麦田翻耕后要及时耙细、耙实,平整土地,对于土层过松或有翘空的田块,还应进行适当镇压,以防透风和水分过多蒸发。

田间耕作:小麦播种后和生长期间田间湿润度大,或下雨、灌水后,或早春土壤解冻返浆后,可采用中耕、耙耕或耧麦等措施,及时破除地表板结,疏松表土,改善通气条件,以利小麦出苗和生长;麦播后如遇土层土壤疏松、表土干燥或越冬前后麦田经冻融交替、土层空隙增大,应及时镇压,以保麦苗安全越冬和健壮成长。特别是近年来多数麦田推广应用秸秆还田技术,这些麦田一定要注意播后镇压。对于缺少稳固性结构和过于松散的土壤,应减少中耕和耙耕地次数,以防破坏土壤团粒结构,造成水土流失或风蚀;盐碱地和低湿黏土不宜镇压,以防返盐或使土壤过于紧密,影响麦苗生长;深中耕和镇压可抑制旺长,预防倒伏。

8.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耗水特点如何?

小麦一生中耗水量受品种、气候、土壤、栽培管理等因素影响很大,每亩耗水260~400立方米。拔节前温度低,植株小,耗水量占全生育期耗水的30%~40%。

拔节到抽穗,冬小麦进人旺盛生长时期,耗水量急剧增加。由于植株茎叶的覆盖,株间蒸发大大降低,而叶面蒸腾显著增加。该时期时间短,而耗水量却占全生育期的20%~35%,日耗水量达2立方米/亩以上。

抽穗到成熟,冬小麦在这一时期的时间也较短,而耗水量占全生育期耗水的50%左右。

9.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对营养物质需求是如何变化的?

小麦苗期对养分的需求十分敏感,充足的氮能使幼苗提前分蘖,促进叶片和根系生长,磷素和钾素营养能促进根系发育,提高小麦抗寒和抗旱能力。

小麦起身、拔节需要较多的矿质营养,特别对磷和钾的需要量增加,氮素主要用于增加有效分蘖数及茎叶生长,钾用于促进光合作用和小麦茎基部组织坚韧性,还能促进植株内营养物质的运转。

小麦抽穗后养分供应状况直接影响穗的发育。供应适量的氮肥,可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磷对小花和花粉粒的形成发育以及籽粒灌浆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钾对增加粒重和籽粒品质有较好的作用。

小麦开花后根系的吸收能力减弱,植株体内的养分能进行转化和再分配,但后期可通过叶面喷肥供给适量的磷钾肥,以促进植株体内的含氮有机物和糖向籽粒转移,提高小麦正常生长发育还需要吸收少量的微量元素,例如,锌能提高小麦有效穗数,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钼能提高小麦有效分蘖率,增加穗数。

10.不同肥料元素与小麦生长的关系如何?

小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除需要大气中的碳、氢、氧外,还需要消耗土壤中的氮、磷、钾、钙、镁、硫、铁、锰、锌、铜、钼、硼等元素。其中需要量和对产量影响较大的是氮、磷、钾三种元素,称为大量元素,其他称为微量元素。每生产100千克籽粒,需纯氮3千克、五氧化二氮1~1.5千克,氧化钾2~4千克。氮、磷、钾在植株不同部位含量不同,氮、磷主要集中在籽粒中,占全株总含量76%和82.4%,钾主要集中在茎秆中,占全株的70.6%。锌在越冬前吸收较多,返青、拔节期缓慢上升,抽穗到成熟期吸收量最高,占整个生育期吸收量的43.3%。小麦幼苗生长阶段锰营养不足,会使麦苗基部出现白色、黄白色、褐色斑点,严重时叶片中部组织坏死、下垂。锰对小麦叶片、茎的影响较大,缺锰的植株叶片和茎呈暗绿色,叶脉间呈浅绿色。缺硼的植株发育期推迟,雌雄蕊发育不良,造成小麦不能正常授粉、结实而影响产量。

11.为什么要提倡在冬前化学除草?

过去一般习惯在春季开展化学防除。这种做法有如下弊端:一是有效用药时间短,极易错过防除时机,防除面积小;二是春季麦苗对杂草的覆盖度大,杂草受药面小,导致除草效果差;三是杂草个体发育健壮,抗药力增强,降低了防除效果;四是麦田中行走困难,喷药效率低,质量难保证,也为药害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冬前11月下旬,麦田杂草2-5叶期,抵抗力较弱,易于用药防治。因此,应在冬前大力开展麦田化学除草,为夺取来年丰收奠定基础。

12.小麦叶面施肥有什么作用?

小麦从苗期到蜡熟前都能吸收叶面喷施的氮素营养,但不同生育期所吸收的氮素对小麦生长有不同的影响。一般认为,小麦生长前期叶面喷氮有利于小麦分蘖,提高成穗率,增加穗数和穗粒数,从而提高产量,而在生长后期叶面喷施氮肥可明显增加粒重,同时提高了籽粒蛋白质含量,并能改善加工品质。

13.小麦什么时候收获好?

俗话说“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等到小麦植株完全干枯后再收获时,小麦茎、秆、叶以及根基等已不能再制造和积累养分,但这些营养体仍需要消耗养分进行呼吸,后果是粒重降低。过早收获也不利,一些晚熟麦田为方便机收而提前收割,小麦籽粒鲜重并未下降,小麦产量和品质损失较大。小麦人工收割以蜡熟中期为宜,机械收割以完熟初期为宜。蜡熟中末期全株转黄,茎秆仍有弹性,籽粒黄色、稍硬,含水量20%~25%;完熟初期叶片基本枯黄,籽粒变硬,呈品种本色,含水量20%以下。

14.栽培措施怎样影响小麦产量形成?

小麦产量是由亩穗数、穗粒数和平均粒重构成的。三者的乘积越尚,产量越尚。

亩穗数由主茎穗和分蘖穗共同组成。穗数要足够就必须掌握播种量,使基本苗数量适宜且分布均匀,每株小麦都得到充足的光照和营养,才能有适宜的分蘖成穗数。

增加穗粒数的途径是通过肥水调控措施促使植株营养状况良好,保证每个麦穗由较多小花数的基础上,提高小花结实率。田间管理措施是要有促有控,使氮素营养和碳素营养协调,高地力、群体适宜的麦田要防止肥水施用过早、过多。氮代谢过旺,碳代谢过弱;中低产田和群体不足的麦田要防止肥水不足、氮代i射过弱,以免造成早衰。

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是决定粒重的时期。小麦的粒重有1/3是开花前贮存在茎和叶鞘中的光合产物、开花后转移到籽粒中的;2/3是开花后光合器官制造的。所以,保证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有较长时间的光合高值持续期,延续小麦早衰是提高小麦粒重的途径。

15.影响小麦品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在自然和栽培条件相对一致的地区或年份,小麦品质主要受品种遗传基因的影响,而自然和栽培等生态条件相差较大的地区,其品质差异来自品种和生态条件两个方面,而生态条件对品质的影响程度往往大于品种。

施肥、灌水、播种期、播种量、种植方式、播种茬口、化学调控等栽培措施都对小麦品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效果明显的主要是施肥和灌水,而肥料中又以氮肥效果最突出,不同施氮量对麦粒蛋白质含量有很大影响。

收获、贮存条件对品质表现也有一定影响。带秸收割小麦,由于秸秆中养分可继续向籽粒运输,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质量明显比机收的高。收获期遇雨则明显降低小麦角质率,蛋白质质量也有所降低。贮藏不当,如麦仓升温、熏仓等对品质也有负面影响。

16.在施肥上为什么要抓住两个关键时期?

小麦施肥要抓住两个关键期,即营养临界期和营养最大效率期。

营养临界期,是指小麦对肥料养分要求在绝对数量上并不多,但需要程度却很迫切的时期。此时如果缺乏这种养分,作物生长发育就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而且由此所造成的损失即使在以后补施这种养分也很难恢复或弥补。磷的营养临界期在小麦幼苗期,由于根系还很弱小,吸收能力差,所以苗期需磷十分迫切。因此,磷肥一定要底施,底施充足的磷肥可以满足整个生育期小麦对磷的需求。我地部分农民喜欢在拔节期追施硝酸磷肥是不科学的,因为底施充足的磷肥时不需要补充磷,施用磷肥不但会增加成本,而且起不到增产作用。氮的营养临界期是在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时候,冬小麦是在分蘖和幼穗分化两个时期。生长后期补施氮肥,只能增加茎叶中氮素含量,对增加穗粒数或提高产量已不可能有明显作用。

营养最大效率期,是指小麦吸收养分绝对数量最多、吸收速度最快、施肥增产效率也最高的时期。冬小麦的营养最大效率期在拔节到抽穗期,此时生长旺盛,吸收养分能力强。需要适时追肥,以满足小麦对营养元素的最大需要,获得最佳的施肥效果。

17.不同类型麦田如何整地?

过去说小麦是“七分种,三分管”,而随着科学发展,现在是“七分种,三分管”,可见整地是关键,精细整地,是提尚田间出苗率的关键。

壤质地:一是要求深耕,二是要求保证小麦播种具备充足的底墒和口墒。深耕的适宜深度为25~30厘米,一般不超过33厘米,深耕后效果可维持3年,因此生产上可实行2~3年深耕一次。墒情不足时要浇好底墒水,耙透、整平、整细,保墒待播。

黏土地:一是深松。深松可促进蓄水保墒能力,促进作物根系下扎。深松的适宜深度为25厘米以上,深松后效果可维持3年,因此生产上可实行2~3年深松一次。二是严格掌握适耕期,充分利用冻融、干湿、风化等自然因素,使耕层土壤膨松,保持良好的结构状态。播前整地可采取少耕措施,一犁多耙,早耕早耙,保持下层不板结,上层无坷垃,疏松细碎,提高土壤水肥效应。

18.小麦品种“多、乱、杂”对生产有何影响?

小麦品种“多、乱、杂”,就是不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和生产水平,盲目乱引种小麦品种,在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种植的品种过多、管理混乱和品种混杂。小麦品种多、乱、杂不利于小麦生产发展。其一,不利于良种良法配套使用。品种多,农户难以充分了解每个品种的特性,不利于有针对性地运用良法,充分发挥良种的优点,减轻或补救良种的缺点,也就不可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其二,给假、冒、伪、劣种子的流行开了方便之门,使一些所谓“新品种”“超级品种”乘机而人,贻害无穷。其三,降低优良品种使用年限。种植品种多、乱、杂,甚至一块地里种几个品种,很容易因机械混杂、自然杂交等原因造成小麦品种混杂退化,生活力下降。其四,不利于增产增收。小麦田间出现“几层楼”现象,不但造成小麦减产,也降低了小麦的商品价值。

19.怎样确定小麦的适宜播种期?

近年来,我地麦田中存在冬前旺长现象,主要是播期没有掌握好。俗话讲,麦无二旺,小麦出现旺长对夺取高产十分不利,冬前的旺苗,春季一定变成弱苗。原因是:冬前小麦生长过快,养分消耗殆尽,不利苗期养分积累,春季养分供应不足,麦苗必然变弱。

我地小麦壮苗指标在5叶1心至6叶1心之间,超过壮苗指标范围极易形成旺苗。旺苗抗寒性差,容易发生冻害,造成死苗。为了防止冻害的影响,必须强调浇好封冻水,无形中增加了浇水次数,不利小麦节水,封冻水的作用主要是防止冻害。

从小麦生长生理需求看:小麦播种到出苗需要积温一般在120℃左右,出苗后冬前主茎每长一片叶平均需积温75℃左右。按小麦冬前达到5-6叶龄计算,需要积温在495~570℃之间。

根据生产实践和气候变化情况,我地小麦适播期一般在10月5日至15日。

20.怎样确定小麦的适宜播种量?“以地定产,以产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种”,是确定小麦播种量的原则。即根据每个地块的水肥条件和管理水平,定出该地块的产量指标,再根据预定的亩产量算出所需要的亩穗数,有了亩穗数再根据品种和播期算出所需要的基本苗数,根据需要的基本苗数和种子的发芽率及田间出苗率,算出播种量。

不同品种的分蘖成穗数和适宜亩穗数差别很大,播种量应有不同;播期早、冬前积温较多、分蘖多、成穗较多,基本苗宜稀,播量应适当减少,播期晚的相反;土壤肥力基础较高、水肥充足的麦田,小麦分蘖多、成穗多,基本苗宜稀,播量宜少;地力瘠薄、水肥条件差的麦田,分蘖少,成穗率低,播量宜相应增加。

21.小麦播深多少才合适?

小麦的播种深度对种子出苗及出苗后的生长都有重要影响。根据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在土壤墒情适宜的条件下适期播种,播种深度一般以3~5厘米为宜。底墒充足、地力较差和播种偏晚的地块,播种深度以3厘米左右为宜;墒情较差、地力较肥的地块以4~5厘米为宜。大粒种子可稍深,小种。

22.小麦播种前怎样进行种子处理?

播种前种子处理,有利于小麦早长快发、增根促蘖、提高粒重等重要作用。常用的种子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发芽试验:待播种子发芽率在90%以上时,可按预定播种量播种;发芽率在85%~90%之间的可适当增加播种量;发芽率在80%以下的则要更换种子。

精选种子:有条件的可用精选机精选,没有条件的可用筛选、风扬等方法将碎粒、瘪粒、杂物等清理出来。

播前晒种:在播种前10天将种子摊在苇席或防水布上,厚度以5~7厘米为宜,连续晒2~3天,随时反动,晚上堆好盖好,直到牙咬种子发响为止。注意不要在水泥地、铁板、石板和沥青路面等上面晒种,以防高温烫种,减低发芽率。

药剂拌种:为了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多种病虫害,每10千克麦种可用辛硫磷100克,12.5%戊唑醇10克,兑水1千克拌种,堆闷3~4小时。

激素浸种:在高水肥地播种前用0.5%矮壮素浸种,可促进小麦提前分蘖,麦苗生长健壮,并对预防小麦倒伏有明显效果。

微肥拌种:在缺某种微量元素的地区,因地制宜,用0.2%~0.4%磷酸二氢钾+0.05%~0.1%钼酸,0.2%~0.4%磷酸二氢钾+0.1%~0.2%硫酸锌,0.2%~0.4%磷酸二氢钾+0.2%硼砂或硼酸溶液浸种,都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23.使用包衣种子要注意哪些问题?

种衣剂不要和碱性农药、肥料同时使用,在盐碱较重的土地上不宜使用包衣种子,否则容易分解失效。

在搬运种子时,要先检查包装有无破损、漏洞。严防包衣种子被儿童或禽畜误食中毒。

使用小麦包衣种子播种时,工作人员要穿防护服,戴手套,以防中毒。

24.为什么要强调足墒下种?

足墒下种是指在足墒的条件下播种小麦。足墒的指标是土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80%左右,即所谓“黑墒”“透墒”。

土壤水分太低,种子难以吸水萌发,只有在适宜的土壤湿度下才有利于种子吸水与出苗。另外,底墒水对改善土壤物理状况也有一定作用,麦田耕作后,比较疏松,通过浇水可踏实表土,湿润土块,避免苗期土壤下沉而伤根。

要做到足墒下种,一般年份要进行播前准备,根据秋作物藤茬早晚、水源的难易情况以及麦播的紧迫性,可采取犁后灌水再耙平播种25.小麦浇冻水有什么作用?

小麦越冬前适时冬灌,是保苗安全越冬,早春防冻、防旱的重要措施。

浇冻水有多方面的作用:可以缓和地温的剧烈变化,防止冻害;为返青保蓄水分,做到春水冬用;可以踏实土壤,粉碎坷垃,防止冷风吹根;可以消灭越冬害虫。总之,浇冻水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除多雨年份及土壤湿度较大和晚麦外,一般都应适时浇冬水。

由于我地冬季较长,且少降雪,春季也有较长时间的普遍干旱,冬灌后既能满足小麦的冬季生理活动,又能给小麦春季顺利及早返青提供充足的水分。因此,一定要浇好麦田水。

26.何时浇冻水最适宜?

浇冻水要适时,掌握平均气温7~8℃开始,3~5℃时高潮,上冻前结束,也就是在昼消夜冻这个时期,即晚上结冰,白天冰融时。我地一般在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浇冻水要在白天。小麦浇冬水过早易导致麦苗过旺生长,不抗冻;浇水过晚,土壤冻结,对小麦根系发育及安全越冬利。

27.什么是小麦氮肥后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氮肥后移技术适用于高产麦田,尤其是强筋小麦栽培。传统小麦栽培底肥一般占60%~70%,追肥占30%~40%;追肥时间一般在返青至起身期。还有的农民在小麦越冬前浇冻水时增加一次追肥,使氮素肥料重施在小麦生育前期。在高产田中,这种施肥方法会造成麦田群体过大,无效分蘖增多,小麦生育中期田间遮蔽,后期易早衰、倒伏,影响产量和品质,氮肥利用效率低。而氮肥后移技术是将一次性底施氮素化肥改为底施与追施相结合;底肥、追肥比例各50%,土壤肥力高的麦田底肥比例为30%~50%,追肥比例为70%~50%;同时,将春季追肥时间后移,一般后移至拔节期,土壤肥力高、采用分蘖成穗率高的品种的地片可移至拔节中期至旗叶露尖时。

这一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春季无效分蘖过多增生,塑造旗叶和倒二叶坚挺的株型,单位土地面积容纳较多穗数,开花后光合产物积累多,向籽粒分配比例大;促进根系下扎,提高土壤深层根系比重合和生育后期的根系活力,延缓衰老,提高粒重;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改善小麦品质;减少氮素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

28.什么是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水资源严重不足是制约小麦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力示范推广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势在必行。小麦根系带分布在土壤水层,高产麦田以消耗土壤水为主,而不是以消耗灌溉水为主,据此形成了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的三种模式,即春季不浇水亩产350~400千克;春季浇一水亩产400~500千克;春季浇二水亩产450~500千克。在中上等肥力土壤上,比传统高产栽培方式每亩减少灌溉水50~100立方米,节省氮素30%以上,水分利用率提高15%~20%,与一般麦田相比,每亩增产50千克左右。

29.什么是优质小麦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

无公害生产技术是实现小麦优质、高产、低成本、高效的生产性关键技术。根据不同地区生态和生产条件,分为强筋、中筋和弱筋三类小麦实施。采用这一技术进行小麦生产,不但节省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氮素流失,降低污染,提高农产品安全性,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提高小麦单产,改善品质,提高优质小麦品质的稳定性,增强国产优质小麦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化开发,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应用该技术,与传统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相比,平均每亩增产小麦23.5千克,化肥投人量降低31.2%,农药有效成分用量降低76.5%,防治费用降低63.2%,少浇1~2次水,达到节水、降氮减少污染、保证质量和品质的效果。

30.什么是小麦_玉米轮作平衡增产技术?

以合理利用光、热、水、肥资源,实现小麦和玉米两种作物平衡增产增效为目标,将单一作物的高产栽培技术优化整合,达到互补、综合的平衡增产效果。该技术具体做法是:根据播期早晚,考虑小麦、玉米品种搭配;玉米灌浆、小麦播种,一水两用;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后进行小麦播种,适当增加播种量以保证适宜基本苗;小麦收获秸秆粉碎贴茬播种玉米,及时浇水促进出苗;做好小麦冬前、春季、后期的田间管理和玉米苗期、穗期、花粒期管理;根据小麦、玉米的需肥特点、产量水平、地力条件,合理施肥。与传统栽培方式相比,每亩减少灌溉水40~80立方米,节省氮素30%以上,水分利用率10%~15%,小麦、玉米两种作物累计每亩增产50千克左右。

31.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有哪些技术要点?

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是在小麦播期推迟的情况下实现小麦高产的栽培技术。一般把从播种至越冬前积温低于420℃播种的小麦称为晚播麦或晚Q麦。这种小麦单株只有4片叶、1个分蘖或无分蘖。其原因,一是由于前茬作物成熟、收获偏晚,腾不出茬口而延期播种,从而形成晚播小麦。我地主要是棉茬麦,其次是花生茬麦、红薯茬麦等。二是由于墒情不足等雨播种或降雨过多不得不推迟播种。晚播小麦栽培技术要求:增施肥料,以肥补晚;选用良种,以种补种;加大播量,以密补晚;提高整地播种质量,以好补晚;科学管理,促壮苗多成穗。

32.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在麦田培肥中有什么作用?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保水保肥,是创高产的基本条件。目前,我地土壤耕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还不高,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方法,一是增施有机肥,二是在有机肥缺乏的条件下,主要途径就是秸秆还田。但是在许多地方,大量的作物秸秆和残茬没有用于还田,而是置于田边地头点火烧之,浪费了大量的有机质,并严重污染了环境。单纯依靠化肥,不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会使土壤容重、孔隙度等物理性状向不利于小麦生长发育的方向转化,也不能为高产麦田的小麦生长发育提供全面的有机养分和无机养分。重视秸秆还田,能优化麦田土壤的综合特性,增强小麦生产的后劲,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可忽视的大事。

33.小麦田秸秆还田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秸秆还田应注意“及时,细碎,散匀,增氮,塌实,补墒”。“及时”,就是在玉米收获后要趁玉米秸秆水分含量较高时及时翻压人土,适当耙耱压实,有利于快速腐烂转化。“细碎”,就是要充分粉碎,翻压人土。“散匀”,就是让秸秆均匀分布在土中,避免密集成堆。“增氮”,就是要适当增施氮肥,防止土壤碳氮比失调,引起微生物夺氮,造成小麦前期幼苗缺氮。“塌实”,就是避免地虚,同时结合“补墒”,为微生物活动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条件,以利于秸秆腐解。

此外,还必须搞好病虫害防治。由于作物秸秆所带的病菌很容易通过土壤传播,在玉米生长期间如果病害严重,则不宜进行秸秆直接还田。还需要防止随着秸秆还田逐渐加重的地下害虫,确保小麦优质生产。

34.小麦施用化肥有哪些原则?

注意增施最缺乏的营养元素:小麦施肥首先要弄清土壤中限制产量提高的最主要营养元素是什么,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其他元素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注意有机肥与化肥的合理配合:有机肥指含有机质较多的农家肥,具有肥源广、成本低、养分全、肥效长、含有机质多、能改良土壤等优点。化肥具有养分含量高、肥效快等优点。化肥同有机肥配合使用,可以弥补有机肥含养分较低、肥效缓慢的弱点,能及时满足小麦生长发育的养分。注意底肥与追肥的合理配合:小麦从出苗到返青对氮肥的吸收量占总量的1/3以上,即4~5千克纯氮。从出苗到拔节对磷、钾的吸收量占总量的1/3左右。因此,麦田施用化肥应以底肥为主,追肥为辅。

注意土壤质地、茬口和光温条件:轻壤质土壤保肥能力差,养分亏缺的可能性大,应增加施肥量,分次施肥,避免因一次集中施肥而使养分流失。对于前茬作物生育期长、养分消耗多、土壤休闲时间短的麦田,应增加施肥量。在温度偏低、光照不足的气候条件下,小麦生育进程缓慢,氮素充足可延长营养生长持续时间,但对生殖生长不利,应适当控制氮肥而相对增加磷钾肥的使用量。此外,水浇地使用化肥的增产作用明显大于干旱条件,因此水地化肥用量可高于旱地。

35.什么是小麦平衡施肥?

小麦的正常发育需要16种营养元素的均衡供应。尽管不同元素的需求量不等,但各种元素是同等重要不可替代的。所以,平衡施肥是小麦高产的基本保证。我地麦田多数缺磷,普遍缺氮,高产田缺钾。只有根据上述小麦的需肥量和吸肥特性、土壤养分的供给水平、实现目标产量的需肥量、肥料的有效含量及肥料利用率,配方施肥,才能达到小麦需肥与供肥的平衡,获得小麦高产优质高效。

36.我地小麦施肥配方是怎样的?

根据我地测土配方施肥土壤化验和田间试验结果,经专家论证,我地小麦底施化肥推荐配方为:

尚产麦区:18-16-6

中低产麦区:16-18-9

每亩50千克,拔节期追施尿素15~20千克。

37.小麦施用沼肥有什么效果?

据在同等栽培条件下试验,在小麦分蘖期,小花分化期或杨花灌浆期结合浇水每亩冲施6立方米沼肥,对照田只浇水,结果使用沼肥的比对照田小麦株高增加15厘米,并且秆粗秆壮,抗倒伏能力增强;亩穗数增加11%;穗粒数增加12%;千粒重有明显提高;小麦亩产提高20.03%。可以看出,巧施沼肥是创建小麦高产田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农村户用沼气发展迅速,但是沼肥的利用率却很低。为了提高小麦产量和沼气的综合利用水平,保障沼气建设户持久收益,可以综合利用沼液促进小麦高产。

38.小麦推荐施钾肥的技术关键是什么?

从施肥角度来看,高产小麦的施肥关键是氮素,亩用量可达12千克,现在需要量可能更多。在施用大量氮肥的情况下,配施磷钾肥显得十分重要。如果土壤中的有效钾水平低下,作物就不能有效利用施人的氮素。成熟时小麦植株全钾的2/3以上是分布在秸秆中的,如果秸秆被翻耕还田或就地烧毁,每生产1吨籽粒产量只需补充0.3~0.6千克氧化钾。

尽管能转移到籽粒中的钾数量不多,但在最大营养生长期对钾的需要量可以大到土壤供钾能力的3倍以上。在含钾量低的土壤上,为确保小麦最大营养期有足够的钾供应,施钾量应比籽粒带走量多得多。

在常年秸秆还田的情形下,只需每亩施用3~5千克氯化钾。钾肥应在播前整地过程中与磷肥一起施人土壤,氮可作追肥。在低钾土壤(特别是固钾能力强的黏重土壤)上最好增加磷钾肥用量。

39.小麦病害主要分哪几类?

真菌病害:如小麦镑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等。

细菌病害:如细菌性条斑病,黑穗病等。

病毒病害:如土传花叶病毒病,黄矮病,丛矮病等。

线虫病害:如禾谷胞囊线虫病,根腐线虫病等。

生理病害:如缺素症,冻害等。

40.怎样进行小麦苗情诊断?

长相:包括基本苗数及其分布状况,叶片的形态和大小,挺举或披垂,分蘖的发生是否符合叶蘖同伸规律,分蘖消长和叶面积指数的变化情况是否符合高产的动态指标。

长势:是植株及其各个器官的生长速度。在正常情况下,长势和长相是统一的,但在温度较高、肥水充足、密度较大而光照不足情况下,可能长势旺而长相不好;在土壤干旱或气温低时,有可能长相好而长势不旺。

叶色:由于生长中心的转移和碳氮代谢的变化,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叶色呈现一定的青黄变化。苗期叶色深绿是氮代谢正常的表现。拔节阶段幼穗和茎叶生长都大大加快,需要碳水化合物较多,碳氮代谢为主,叶色变深绿。开花后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形成并向籽粒转运,叶色褪淡。如果叶色按上述的规律变化,即表明生长正常,如果叶色该深的不深,表明营养不足,生长不良。但叶色深浅会因品种不同而有一定差异,诊断时应该注意到。

41.怎样进行小麦氮素营养诊断与失调症防治?

小麦缺氮症状:植株生长缓慢,个体矮小,分蘖减少;叶片薄而小,整个叶片呈黄绿色,严重时下部老叶几乎呈黄色,老叶从叶尖沿中脉向叶基部枯黄,枯黄部分呈v型,最后干枯死亡。茎叶常带红色或紫红色;根系细长,总根量减少;幼穗分化不完全,穗形较小。

小麦氮过剩症状:长势过旺,引起徒长;叶面积增大,叶色加深,造成郁蔽;机械组织不发达,易倒伏,易感病虫害,减产尤为严重,品质变劣。

有机质贫乏的土壤,不施基肥或大量施用高碳氮比的有机肥料,易发生缺氮症状。前茬作物施氮过多,追肥施氮过多、过晚,偏施氮肥,容易发生氮过剩症。

分蘖期至拔节期土壤速效氮(以N计)的诊断指标:低于20毫克/千克,为缺乏;20~30毫克/千克,为潜在性缺乏;30~40毫克/千克,为正常;高于40毫克/千克,为偏高或过量。当小麦拔节期功能叶全氮量%N)低于35毫克/千克(干重),为缺乏;35~45毫克/千克,为正常;高于45毫克/千克,为过量。

小麦缺氮症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培肥地力,提高土壤供氮能力;在大量施用碳氮比高的有机肥料如秸秆时,应注意配施速效氮肥;在翻耕整地时,配施一定量的速效氮肥作基肥;对于地力不匀引起的缺氮症,要及时追施速效氮肥。

小麦氮过剩的防治措施主要是根据作物不同生育期的需氮特性和土壤的供氮特点,适时、适量地追施氮肥,严格控制用量,避免追施氮肥过晚;在合理轮作的前提下,以轮作制为基础,确定适宜的施氮量;合理配施磷钾肥,以保持植株体内氮、磷、钾的平衡。

42.小麦苗期发黄怎么办?

对小麦苗期长势弱、心叶小、根系差、叶片发黄、生长缓慢现象,必须查清原因,区别情况,分类管理。

(1)整地粗放黄苗:应及时镇压,粉碎坷垃,或浇水中耕,塌实土壤,补施肥料,促使转绿壮长。

(2)脱肥缺素黄苗:缺氮应在麦苗三叶期及时追施分蘖肥,亩施尿素8~10千克;缺磷则亩追过磷酸钙25千克或用3%~5%的过磷酸钙浸出液在叶面喷洒;缺钾时亩追氯化钾8~10千克,或磷酸二氢钾150克,兑水50~75千克,在叶面喷洒。

(3)大播量的稠密黄苗:+苗挤苗胜似草荒苗”,应对局部稠密处进行人工疏苗。

(4)土壤盐碱重的黄苗:应及时中耕松土,减少地面蒸发,防止返盐。也可采用灌水或开沟排盐法,降低土壤含盐量。

(5)倒春寒造成小麦叶片发黄:应根据苗情、墒情加强肥水管理。

(6)麦苗悬根导致的黄苗:秸秆还田要结合增施氮肥、播前造墒、播后镇压等措施。

(7)虫害造成的黄苗:在小麦拔节前后用阿维菌素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

(8)除草剂中毒造成黄苗:要及时喷施调节剂、叶面肥或解毒药物如赤霉病,每亩用药2克兑水50千克均匀喷洒麦苗,可刺激麦苗生长,减轻要害。有条件的可以灌一次水,增施分蘖肥,以减缓药害的症状和危害。

43.小麦苗期出现死苗怎么办?

(1)地下害虫造成死苗:在死苗率达3%时,应进行药物防治。对于金针虫、蛴螬重发区,亩用40%辛硫磷乳油300克,加水2~3千克,喷于25~30千克细土中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人地面,随即浅锄。对于蝼蛄重发区,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50~100克拌饵料3~4千克,拌匀后于傍晚撒在田间,每亩2~3千克;也可用4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将喷雾器喷头取下)进行灌根。

(2)病害造成死苗:全蚀病、根腐病和纹枯病可引起小麦死苗。防治方法是,在苗期用12.5%烯唑醇可湿粉剂2500~3000倍液喷雾,或20%三唑酮乳油120~200毫升或5%井冈霉素水剂10克加水40~50千克顺麦垄喷洒幼苗,隔7~1〇天再喷一次。喷药应喷匀、喷透,使药液充分浸透根、茎。

(3)冻害造成死苗:可适时冬灌;墒情好的地块可以用秸秆或农家肥适当覆盖麦苗。提高地温,减少冻害死苗。

(4)药害造成死苗:要及时进行肥水管理,以减缓药害的症状和危害。

(5)整地质量差造成死苗:可结合冬灌、划锄和镇压等措施,粉碎坷垃,塌实土壤,减少死苗。

44.小麦弱苗如何补救?

(1)晚播弱苗:应以中耕除草增温为主,促使麦苗健壮生长。对地力较好、基肥较足、墒情好的晚播弱苗主要是中耕保墒,肥水管理宜在返青后进行,并适当控制用肥量;对缺肥麦田,应以促为主,促其健壮生长,返青后每亩施5~7.5千克尿素。

①干旱或低温弱苗。由于近年来冬季干旱少雨、春季低温对小麦生长极为不利,返青期前表现出干旱或低温弱苗,对于这类麦田在管理措施上务必做到因地、因苗、因墒分类指导,科学管理。主要应抓好以下措施:

早抓镇压、锄划等保墒提墒措施。对返青期之前表现欠墒、缺墒的麦田,应在地表解冻后,及早在晴天下午进行镇压或锄划,达到弥合裂缝、保墒提墒的效果。

②干旱严重的麦田早浇“救命水”。主要是对播种后未浇过水,分蘖节处在干土层中的麦田,应在小麦返青前后尽早浇“救命水”,浇水应在气温稳定回升、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左右,地化通时进行,确保夜间不结冰。结合浇水亩施5~7.5千克尿素,促麦苗早返青、早转化。拔节或拔节后浇第二水,亩施12.5~15千克尿素。

③播后浇水偏早,返青期前表现欠墒的麦田巧浇起身水。春季第一次肥水应在起身期(3月中下旬)进行,不宜过早,结合浇水追尿素12.5~15千克;第二次肥水在拔节至孕穗前进行,追尿素5~7.5千克。

④适时浇过冻水的主体麦田重管拔节期。这部分麦田苗情普遍较好,群体足、个体壮,不宜早追肥浇水,应在拔节期%3月25日~4月5日)进行第一次肥水管理,亩追尿素18~20千克。对冬前亩茎数在100万以上的群体偏大的麦田,要特别注意倒伏。只要墒情适宜,小麦拔节前管理以控为主,春季第一次肥水管理应推迟到拔节后(4月10日左右)进行。

⑤搞好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冬春连旱,小麦红蜘蛛将有严重发生的趋势,因此要注意防治红蜘蛛。

(2)深播弱苗:应及早中耕,改善土壤通透性,结合中耕扒去根部过厚土壤,同时追施碳酸氢铵20千克,以促进根系的生长和幼苗的发育,由弱转壮。

(3)浅播弱苗:应在封冻前结合锄划壅土围根,或在植株地上部分停止生长时施用的有机肥覆盖,覆盖厚度以埋住分蘖节3厘米为宜。

(4)过密弱苗:应先进行中耕疏苗,然后立即浇水施肥。

45.如何控制小麦旺苗?

控制小麦旺苗的主要措施:一是打好播种基础。要重施有机肥,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化肥实行氮磷钾配方施肥,要深耕细耙,达到“深、净、细、实、平”的标准。二是严格适期播种。播种过早或过晚,都会造成小麦生长发育不良。三是精量匀播。要根据不同地力水平、不同时期、不同品种做到合理密植,彻底改变盲目大播量的习惯。四是适当推迟播期。如遇暖冬天气,根据气象部门预测,可适当晚播3~5天。

46.小麦发生冻害怎么办?

(1)因苗施肥:对于冬季受冻麦田,应于返青期利用墒情较好、土壤返浆的有利时机,每亩追10~15千克尿素,促分蘖发生和小蘖成穗。早春还应及早划锄,提高地温,促进麦苗返青。春季受冻麦田,应分类管理。冻害轻的麦田,以促进温度提高为主,产生新根后再浇水;冻害重麦田可以早浇水、施肥,防止幼穗脱水死亡。幼穗已受冻麦田,应追施速效氮肥,每亩硝酸铵10~13千克或碳酸氢铵20~30千克,并结合浇水、中耕松土,促使受冻麦苗尽快恢复生长。

(2)清沟理墒:要降低地下水位,注意养护根系,增强其吸收能力,以保证叶片恢复生长和新分蘖发生及成穗所需。

(3)中后期肥水管理:受冻小麦由于养分消耗较多,后期容易发生早衰,在春季追肥一次的基础上,应看麦苗生长发育状况,依其需要在拔节期或挑旗期适量追肥,普遍进行磷酸二氢钾叶面喷肥,促进穗大粒多,提高粒重。

(4)加强病虫害防治:小麦受冻害后,自身长势衰弱,抗病能力下降,易受病菌侵染、要随时根据植保部门测报进行药剂防治。

47.怎样防治小麦锈病?

小麦镑病俗称黄疸病,属真菌病害。分为条镑、叶绣和秆镑,其中条镑危害最大。小麦条镑病是由条镑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小麦叶片,严重侵浸穗部。发病时出现金黄色条形孢子堆组成的病斑,破坏叶肉组织,影响光合作用进而减少籽粒产量。它可以在小麦苗期发病,也可以在成株期发病。苗期发病虽然对产量不会造成直接的影响,但也会减少光合产物的积累和壮苗的形成,间接影响成株的生长和发育。药剂防治小麦条镑病应选用内吸性杀菌剂,目前国内常用的是三唑酮(俗称粉镑宁),它不仅对条镑病有很好的效果,同时也可防治白粉病。用戊唑醇对种子进行拌种,可显著减少苗期条镑病的发生和危害。

48.怎样防治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自幼苗至抽穗均可发生,发生轻重取决于四五月份的降雨量,田间湿度大、生长茂密的麦田发生重;春季降水次数多易造成病害流行。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莲和穗。其综合防治方法:一是种植抗病品种;—是麦收后及时灭茬翻耕,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三是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四是认真抓好药剂防治工作,当田间病叶率在2%~5%时喷雾防治,可选用43%好力克12毫升/亩或5%丙环唑5毫升/亩,兑水40~50千克喷雾防治,连续防治2次。

49.怎样防治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菌在抽穗开花时人侵危害小穗,抽穗扬花期的雨日、雨量和相对湿度是决定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该病害主要发生在穗期,引起穗腐,穗腐在小麦扬花期后出现。最初在颖壳上呈现边缘不清晰的水渍状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随后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黑色小颗粒(病菌子囊壳)。用手触摸,有突起感觉,不能抹去,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该病害防治的最佳时期为抽穗扬花始期,如果天气预报扬花期多雨高湿,就应抓紧喷药,每亩用1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30克或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15克,兑水30~50千克,喷雾防治。如扬花期遇到阴雨天气,5~7天后可再喷一次,以确保防治效果。

50.怎样防治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为土传真菌病害,对土壤湿度比较敏感,在高温条件下易发生和流行,尤其是小麦群体过大、田间荫蔽、偏施氮肥的地块,纹枯病发生重。

(1)品种选用。选用并种植相对抗(耐)病的品种。

(2)进行药剂拌种,预防病害的发生。选用2%戊唑醇按种子量的0.1%~0.15%拌种,或20%三唑酮按种子量的0.15%拌种,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3)加强田间管理,减轻病害发生。在不影响冬前形成壮苗的前提下适当推迟播种期,降低播种量。合理运筹肥水,注意增施磷钾肥,春季追施氮肥时期后移,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在春季田间出现旱象时,应避免大水漫灌。增强田间通风透光性能,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4)抓住关键时期,突击防治。建议在2月底至3月初间隔7~10天两次喷药防治,每亩每次用药量为5%井冈霉素水剂200毫升+20%三唑酮乳油50毫升。同时大力推广清晨趁露喷雾技术,利用露水增加用水量,确保药液能淋到麦苗基部以提尚防治效果。

(5)开展叶面施肥,减少病害损失。小麦纹枯病开始时危害叶鞘,严重时侵人茎秆,阻止养分输送,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在小麦生育后期进行药肥混喷,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可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获得较好的增产效果。

51.怎样小麦?

小麦黄矮病,又名黄叶病。系大麦黄矮病毒引起,由蚜虫或灰飞虱在秋季、小麦返青期前传播,返青期开始发病。感病植株通常麦穗短小,发育不全。临近病区的田块,在翻耕土地时注意避免与病区交叉使用农机具,防止通过带病残体、病土等途径传播。结合当地情况选择具有优良农艺性状的抗、耐病品种、与蔬菜作物等进行多年轮作可减轻发病。适时迟播,为保证一定的亩穗数,可以适当增加播量。增施基肥,提高苗期抗病能力。注意返青拔节期的水肥管理,提前增施氮肥。

防治方法:一是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3%的40%辛硫磷乳油拌种;二是秋季用菊酷类农药喷雾防治蚜虫,将蚜虫控制在传毒之前。

52.如何运用农业措施预防土传或虫传小麦病毒病?

小麦病毒性病害是指由病毒引起,土传或虫传的一类小麦病害。国内已经报道的种类有20多种,其中危害比较重的是小麦黄矮病、小麦丛矮病、土传小麦花叶病、小麦黄花叶病、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小麦红矮病、小麦线条花叶病。利用栽培农艺措施可有效防治。一是轮作换茬,在发生小麦梭条花叶病、大麦黄花叶病的麦田,可以改种油菜、蔬菜等作物;—是选用抗耐病品种,控制病害发生和蔓延;二是耕翻播种;四是灰飞虱和麦蚜传毒媒介的防治。

53.怎样防治小麦黑穗病?

小麦黑穗病主要有腥黑穗病和散黑穗病,主要危害麦穗和籽粒,可造成严重减产。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种子田,用三唑酮按种子重量0.3%有效成分拌种,或用12.5%烯唑醇按种子量的0.3%~0.5%拌种,对防治赤霉病、镑病等病害均有效54.怎样防治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根腐和茎腐性病害,是由比较严格的土壤寄居菌引起的。

防治方法:一'是无病区加强检疫,防止病害传人;—是新病区采取土壤灭菌措施,每亩用50%多菌灵2千克,加细土(沙&25千克,拌匀后撒于地表,然后翻耕整地播种,或改种非寄主作物,老病区采取与非麦类作物轮作;三是药剂防治,病田在小麦拔节期,每亩用50%二氯异氰脲酸钠可溶性粉剂350克,加细土(沙&25千克,均匀撒人播种行浅划,进行土壤处理,或用2.5%适乐时10~20毫升,加适量水拌麦种10~15千克,晾干后播种,进行种子处理。

55.小麦害虫的防治方法分几类?

农业防治:采用种植抗虫品种减轻害虫危害(如吸浆虫等&,或者调整播期错过害虫成虫产卵高峰期等来避免害虫危害(如皮蓟马等&,以及采用间种不同作物或与不同作物轮作防治地下害虫。

物理防治:采用灯光(杀虫灯)来诱杀鳞翅目成虫、金龟子、步甲等具有趋光性的成虫;利用颜色(黄板&来诱杀蚜虫、吸浆虫等趋色性的害虫。

生物防治:采用昆虫天敌寄生蜂、瓢虫、草岭等)的大规模饲养释放和病原菌%白僵菌、绿僵菌等)的大量培养施用,能有效杀死害虫,保护生态环境。

化学防治:直接采用喷洒化学杀虫剂,控制害虫的暴发成灾。注意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能有效保护天敌的环境友好型农药,确保生态环境健康。

56.怎样防治小麦蚜虫?

麦蚜主要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等。从小麦苗期至穗期都有危害,以穗期危害对产量影响最大。苗期当蚜株率达40%~50%,平均每株有蚜4~5头时进行防治,穗期当有蚜穗率达15%~20%,每株平均有蚜10头以上时进行防治,可用25%氰戊.乐果50毫升/亩或25%氰戊.辛硫磷50毫升/亩,也可用40%氧化乐果50毫升/亩,兑水50千克喷雾。单防治麦蚜可选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6~8克兑水喷雾或弥雾。

57.怎样防治小麦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主要有红吸浆虫和黄吸浆虫。我地主要以红吸浆虫为主,是小麦毁灭性虫害之一,轻则减产,重则绝收。因此,一定要注意防治。最佳防治时期有蛹期和成虫期防治。

蛹期%小麦孕穗期,4月18~25日前后&防治:土壤查虫时每取土样方%10厘米x 10厘米@20厘米)有2头蛹以上,就应该进行防治。防治方法:每亩用5%毒死蜱粉剂600~900克,拌细土20~25千克,顺麦垄均匀撒施;或用40%辛硫磷乳油300毫升,兑水1~2千克,喷在20千克干土上,拌匀,制成毒土撒施在地表,施药后应浇水,以提高防效。

成虫期(小麦抽穗至扬花期,约4月28~5月5日前后)防治:灌浆期拔开麦垄一眼可见2~3头成虫时,应进行药剂防治。每亩用40%辛硫磷乳油65毫升,或菊酷类药剂25毫升,兑水40~50千克于傍晚喷雾,间隔2~3天,连喷2~3次。或每亩用80%敌敌畏乳油100~150毫升,兑水1~2千克喷在20千克麦糠或细沙土上,下午均匀撒人麦田。

58.怎样防治麦蜘蛛?

麦蜘蛛在春秋两季危害麦苗,成、若虫均可危害。被害麦叶出现黄白小点,植株矮小,发育不良,重者干枯死亡。

其防治方法有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两种。

农业防治:采用轮作换茬,合理灌溉,麦收后翻耕灭茬,降低虫源。

药剂防治:当小麦百株虫量达500头时,可选用阿维菌素或20%哒螨灵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

59.麦叶蜂如何防治?

麦叶蜂以幼虫取食小麦等植物叶片,由叶尖和叶缘开始咬食,将叶片吃成缺刻状,严重时可将麦叶吃光,仅留下主脉。

农业防治:对于麦叶蜂,在种麦前深耕可把土中休眠幼虫翻出,使其不能正常化蛹而死亡。

化学防治:麦叶蜂要掌握在幼虫3龄前(一般抽穗前后)施药。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30~50毫升,或2.5%溴氰菊酷乳油10~15毫升,兑水45~50千克喷雾。

60.小麦田是否需要防治灰飞虱?

灰飞虱可危害小麦、玉米等作物,直接刺吸汁液,造成茎基糜烂发臭、植株萎缩枯黄,从而造成减产,危害程度严重的可以造成绝产绝收。同时,灰飞虱传播小麦黑条矮缩病毒和玉米粗缩病毒,造成严重减产。

由于灰飞虱可以在小麦、玉米上转移危害,虽然在小麦上造成的损失不大,但为了降低虫源基数,应该在小麦和玉米等各个环节开展防治,以降低对其他作物造成的损失。

防治方法:

①加强小麦上灰飞虱的监测预警工作,防止灰飞虱大量迁飞扩散危害,适时调整玉米播种时间,避开带毒灰飞虱迁飞高峰期,不要进行小麦、玉米套种。

②药剂拌种,用70%吡虫啉可分散粉剂或80%甲基异柳磷30毫升,兑水3千克,拌麦种50千克,拌匀后堆闷1~2小时,晾干后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