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寓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3 11:39:09

点击下载

作者:刘敬余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古代寓言

中国古代寓言试读:

两小儿辩日

古代教育家孔子到东方游历时,半路上看见两个小孩在路边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于是就让马车停下来,走过去问他们:“小朋友,你们在争辩什么呢?”其中一个小孩说道:“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近,中午的时候离我们远。”另一个小孩的看法正好相反,他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我们远,中午时才近。”人生有限,知识无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要克服片面性,就必须深化认识,辩证地思考问题。先说话的那个小孩反驳道:“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那么大了。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东西看起来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自然也有他的理由,他说:“太阳刚升起来时,我们感觉凉飕飕的,到了中午,太阳却像火球一样让人感觉热烘烘的。这不正是远的物体使人觉得凉,而近的物体使人觉得热的道理吗?”两个小孩不约而同地请博学多识的孔子来判定谁是谁非。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把能言善辩的孔子难住了。孔子哑口无言。两个小孩笑了起来,说:“谁说你知识渊博、无所不知呢?你也有不懂的地方啊!”

纪昌学射

甘蝇是古代有名的神箭手。他只要一拉弓,射兽兽倒,射鸟鸟落。飞卫是甘蝇的学生,由于勤学苦练,他的箭术超过了老师。有个名叫纪昌的人,慕名前来拜飞卫为师。飞卫对他说:“你先要学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眨眼睛,有了这样的本领之后,才谈得上学习射箭。”纪昌回到家里,就仰面躺在妻子的织布机下,两眼死死盯住织布机的踏板。两年以后,即便有人拿着针朝他的眼睛刺去,他的眼睛也能一眨不眨。纪昌高兴地向飞卫报告了这一情况,飞卫说:“光有这点儿本领还不行,还要练出一副好眼力,极小的东西你要能看得很大,极模糊的东西你要能看得很清楚。”纪昌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最重要的前提就是他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艺,都必须有顽强的毅力,循序渐进,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纪昌回到家里,捉了一只虱子,用极细的牛尾巴毛将虱子拴住,挂在窗口。他天天朝着窗口目不转睛地盯着它瞧。十天过去了,那只虱子在纪昌的眼里慢慢地大了起来。三年以后,这只虱子在纪昌眼里竟有车轮那么大。他再看稍大一点儿的东西,简直都像小山似的。于是,纪昌就拉弓搭箭,朝着虱子射去。那支利箭竟直穿虱子的中心,而细如发丝的牛尾巴毛却没有断。纪昌高兴极了,向飞卫报告了这一情况。飞卫连连点头,笑着说:“功夫不负苦心人,你成功啦!关于射箭的奥秘,你已经全部掌握了!”

熟能生巧

宋朝有个叫陈康肃的人,十分擅长射箭。他能够在百步之外射中杨柳的叶子,这样的箭术举世无双,再没有第二个人能够比得上他,陈康肃对自己的本领很是自负。有一次,陈康肃在自家后花园的场地上练习射箭,引来很多人围观。陈康肃的箭术果然名不虚传,射出的箭十次有八九次都能正中靶心。旁边围观的人们大声喝彩,只有一个卖油的老头儿,只稍微点了下头。陈康肃见老头儿似乎有点儿看不上他射箭的技艺,就放下弓箭走过去问老头儿:“你也懂射箭吗?难道你认为我射箭的技术还不够精吗?”老头儿平静地回答:“我觉得这也没啥了不起的,只不过你练得多了,手熟而已。”陈康肃终于发怒了,质问道:“你怎么敢如此贬低我的绝技!”老头儿不慌不忙地说:“我是从我多年来倒油的技巧中懂得这个道理的。我就演示一下给你看一看吧。”说完以后,老头儿把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取出一枚圆形方孔的铜钱盖在葫芦嘴上,然后他用油瓢从油桶里舀了一满瓢的油,再将油瓢里的油向盖着铜钱的葫芦嘴里倒。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许多事情看似很难,其实只要我们反复地练习、实践,日久天长,必定熟能生巧,技艺高超。只见那油呈细细的一条线流向葫芦嘴,均匀不断。等油倒完了,把铜钱拿下来细细地验看,竟然连一点儿油星都没有沾上。在人们一片啧啧称奇声中,老头儿笑了笑,说道:“我这点儿雕虫小技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过是手熟而已。”陈康肃看完了表演以后笑了起来,很客气地把老头儿送走了。

邯郸学步

从前,燕国寿陵有个青年,总嫌当地人走路的姿势不好看。后来,他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起路来姿势特别好看,就决心到邯郸去学走路。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带上盘缠,跋山涉水,专程来到了邯郸。一进邯郸城,他看到路上来往的行人,无论是老的还是小的,走起路来都不紧不慢,既潇洒又优雅。他看得发了呆,不知道怎样迈开步子。这时,迎面走来一个人,年龄与他相仿,那走路的样子实在令人羡慕。于是他便跟在那个人的后面模仿,那人迈左脚,他也迈左脚,那人迈右脚,他也跟着迈右脚,稍不留心,他就搞乱了左右。眼看着那个人渐行渐远,他回到了原地,又盯住了一个年纪稍大的人,跟在那人身后亦步亦趋地学走路,引得街上的人都停下脚步观看,有的人还捂着嘴笑。几天下来,他累得腰酸背疼,但是学得一点儿都不像。学了几天,不见进步,他想:“一定是我走路的习惯太顽固了,只有把原来的走法彻底忘掉,我才有可能学到新的走法。”他决心从头学起,怎么抬腿,怎么跨步,怎么摆手,怎么扭腰,都机械地模仿邯郸人。一连过了好几个月,燕国青年越学越差劲,不仅没学会邯郸人的走法,自己以前是怎么走路的也全都忘记了。眼看着身上的盘缠就要花光了,他十分沮丧,只好回家了。可是他竟然迈不开步子了,无奈,燕国青年只好在地上爬着回去。燕国青年不自信,连走路都要跟人家学,结果人家的走法没学会,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向别人学习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不能盲目地生搬硬套,应该从实际出发,学别人的长处,补自己的短处。

猴子捞月

一群猴子在森林里玩耍,它们有的在树上蹦蹦跳跳,有的在地上打打闹闹,十分快活。它们中的一只小猴子独自跑到林子旁边的一口井旁玩耍,它趴在井沿,往井里一伸脖子,忽然大叫起来:“不得了啦,不得了啦!月亮掉到井里去了!”原来,小猴子看到井里有个月亮。小猴子的叫声惊动了猴群,老猴子急匆匆地带着一大群猴子朝井边跑来。它看了看井里的月亮,便对同伴们说:“月亮掉到井里了,我们赶快想个办法把月亮捞上来吧。”可怎么才能捞出月亮呢?那只老猴子一拍脑袋:“有办法了,我攀在树枝上,你们拽住我的尾巴,一个连一个,就可以捞出月亮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多动脑筋,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不能像猴子那样不切实际,自作聪明。于是,那群猴子便一个接一个,连成了一长串。最下面的小猴子刚碰到月亮,月亮就变成一块一块的,小猴子着急地说:“月亮不见了!”老猴子生气地说:“你怎么能这样呢?”它一气之下松开了手,猴子们纷纷掉了下来。这时,一只小猴子抬头看了看,说:“月亮还在天上呢!”大家抬头一看,月亮真的还在天上。

神童的不幸

有个小孩叫方仲永,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家里祖祖辈辈都是种田人,没有一个读书人。他长到五岁了,还从未见过笔墨纸砚是什么模样。可是有一天,方仲永突然哭着向家里人要笔墨纸砚,说他要写诗。他父亲感到十分惊讶,马上从邻居那里借来笔墨纸砚。方仲永拿起笔写了四句诗,而且还给诗写了个题目。同乡的几个读书人知道了这件事,都跑到方仲永家来看,一致认为他写得不错,于是这件事很快传开了,知道的人个个称奇。从此,方仲永家热闹起来,经常有人来他家玩,有的当场出题要方仲永作诗。方仲永不论什么题目,都能立刻成诗,而且内容深刻、文采绚丽,深得众人的赞赏。一个世间少有的天才因为没有后天的学习,最后变成了庸才。由此可见,一个人光有先天的智慧而不注重后天的学习是不行的,不接受新知识,到头来只会落在别人的后面。不久,方仲永的天才事迹传到了县里,引起了很大轰动,人们都认为他是个神童。县里那些名流、富人,十分欣赏方仲永,他父亲的地位也随之提高了不少。那些人对方仲永的父亲另眼相看,还经常拿钱帮助他。方仲永的父亲便认为这是件有利可图的事情,于是放弃了让方仲永上学读书的念头,每天带着方仲永轮流拜访县里的那些名流、富人,找机会表现方仲永的作诗天分,以博得那些人的夸赞和奖励。这样一来,神童渐渐地才思不济。由于只是凭着一点儿天分作诗而没有后天的学习,方仲永的诗的质量每况愈下。到他十二三岁时,他作的诗比以前大为逊色,让前来与他谈诗的人感到很失望。到了二十岁时,他已江郎才尽,跟一般人并无什么不同。人们都遗憾地摇着头,可惜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最终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未杀陈佗

有一个人想拜见县官,求个差使,为了投其所好,他事先找到县官手下的人,打听县官的爱好。他向县官的随从问道:“不知县令大人平时都有什么爱好?”县官手下的人告诉他:“县令无事的时候喜欢读书,我经常看到他手捧《公羊传》读得津津有味,对它爱不释手。”这个人把县令的爱好记在心里,满怀信心地去见县官。县官问他:“你平时都读些什么书?”他连忙讨好地回答:“别的书我都不爱看,我一心专攻《公羊传》。”县官接着问他:“那么我问你,是谁杀了陈佗呢?”投其所好也要有真本事才行,肚子里没真才实学终究是要露馅儿的。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诚实、谦虚,不懂装懂的做法既会妨碍自己求知进步,又会闹出愚昧无知的笑话。这个人其实根本就没读过《公羊传》,不知道陈佗是书中的人物。他想了半天,以为县官问的是本县发生的一起人命案,于是吞吞吐吐地回答:“我平生确实不曾杀过人,更不知有个叫陈佗的人被杀。”县官一听,知道这家伙并没读过《公羊传》,才回答得如此荒唐可笑。县官便故意戏弄他说:“既然陈佗不是你杀的,那么你说说陈佗到底是谁杀的。”这人因县官还在往下追问,更加惶恐不安起来,最后吓得狼狈不堪地跑出去了,连鞋子也来不及穿。别人见他这副模样,问他怎么回事,他边跑边大声说:“我刚才见到县官,他向我追问一桩杀人案,我再也不敢来了,等这桩案子搞清楚后,我再来吧!”

五十步笑百步

有一天,梁惠王问孟子:“我对于国家,总算尽心了吧?像河内有了灾荒,我就把他们移到河东去;要是河东的收成不好,我也照样想办法处理。看看邻国的君王,还没有像我这样做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没有大量逃跑,我国的百姓也没有明显地增加,这是什么道理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拿打仗来做个比喻吧。战场上,打败的一方丢盔卸甲,拖着刀枪赶紧逃命。有一个人逃了一百步停下,另一个人逃了五十步停下。这时候,如果那个逃了五十步的嘲笑那个逃了一百步的胆小怕死,您说这种做法对不对?”梁惠王说:“当然不对,他只不过没有逃到一百步罢了,但同样也是逃跑哇!”孟子说:“大王既然懂得这个道理,怎么能够希望您的百姓会比邻国的多呢?”逃了五十步和逃了一百步虽然在数量上有差别,但本质都是逃跑。因此,我们区分事物时,不能只看表面,要看本质是否相同,切记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

活到老,学到老

晋平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国君,他政绩不平,学问也不错。有一天,晋平公问他的贤臣师旷:“你看,我已经七十岁了,年纪的确很大了,可是我很希望再读些书,长些学问,又总是没有信心,总觉得太晚了。”师旷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他博学多识,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心里亮堂着呢。师旷笑着说:“您说太晚了,那您为什么不把蜡烛点起来呢?”晋平公有些不高兴了,便说:“我在跟你说正经话,你跟我说的是什么意思?哪有做臣子的随便戏弄国君的呢?”师旷一听,连忙微笑着说:“大王啊,您误会了!我这个双目失明的臣子,怎么敢随便戏弄大王呢?我也是在认真地跟您谈学习的事呢。”晋平公说:“此话怎讲?”师旷说:“我听人说,年少时学习,就像走在朝阳下;壮年时学习,犹如在正午的阳光下行走;老年时学习,那便是在夜间点起蜡烛小心前行。烛光微弱,比不上阳光,可是只要获得了这点儿烛光,尽管有限,也总比在黑暗中摸索要好得多吧。”晋平公恍然大悟,高兴地说:“您说得太好了,的确如此!我有信心了。”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信心,有决心,并对学习抱有热爱之心,我们就一定能学有所成。只要想学,任何时候都不晚。

常羊学射

常羊拜屠龙子朱为师学习射箭。屠龙子朱问:“你想知道射箭的道理吗?”常羊说:“请您指教。”屠龙子朱没有正面回答常羊,却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楚王到云梦泽打猎。他让手下人把豢养的禽兽全部驱赶出来,供自己射猎。一时间,天空禽鸟齐飞,满地野兽奔逐。几只梅花鹿在楚王的马的左边蹦跳,一群麋鹿在楚王的马的右边追逐。楚王举弓搭箭,一会儿对准梅花鹿,一会儿对准麋鹿,正想放箭时,一只天鹅又扇动两只大翅膀从楚王的头上掠过,馋得他又把弓箭指向空中。就这样,楚王瞄了半天,一箭也没放,因为他不知道射哪个好了。这时候,有个叫养叔的人对楚王说:“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射十次中十次;如果放上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常羊听了故事,连连点头,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屠龙子朱想要告诉常羊的道理就是:射箭要专心致志、目标专一。不仅射箭如此,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必须专心致志,确定一个主要目标。三心二意,左顾右盼,是学习和工作的大敌。

自相矛盾

从前,有一个楚国的商人在市场上出售自制的长矛和盾牌。他先举起自己的盾牌大声说:“我的盾牌是天底下最坚固的,任何矛都刺不穿它!”接着,他又举起自己的矛说:“我的矛是天底下最锋利的矛,至今还没有它刺不穿的盾!”这时,有人问他:“你说你的盾是天底下最坚固的,没有可以刺穿它的矛,你的矛是天底下最锋利的,没有它刺不穿的盾;那么,请你用你的矛刺向你的盾,看看是你的矛会刺穿你的盾呢,还是你的盾会挡住你的矛呢?”楚国商人一听傻了眼,无言以对,只得收起自己的矛和盾,灰溜溜地走了。世上既没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矛,楚国商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我们平时说话的时候也要实事求是,不能没有根据,不负责任地随口乱说。

薛谭学歌

薛谭拜秦国著名的歌手秦青为师,学习唱歌。薛谭聪明好学,进步也很快,秦青很喜欢这个徒弟,决定把自己积累多年的演唱技巧都教给他。经过秦青的指点,薛谭的演唱技巧有了很大进步,几次演出都博得了阵阵喝彩。于是,他便骄傲起来,自认为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手了,就向秦青要求提前毕业。秦青也没有挽留,只是送他到郊外。临别的时候,秦青两手轻轻地打着拍子,放声高歌。那歌声激越高亢,时而像奔腾的大河,时而像轻飘的行云,唱得群鸟栖枝,百兽伫听,连天上的朵朵白云也舍不得离去。薛谭简直听傻了,已经完全陶醉在这美妙的歌声里。他这才意识到自己连老师演唱技巧的皮毛都还没有学到,顿时感到十分羞愧,连忙跪倒在路旁请求老师原谅,希望老师同意他继续学习。秦青被他的真诚感动,就继续教他演唱技巧。从此以后,薛谭虚心好学,刻苦钻研,终于成为有名的歌唱家。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薛谭盲目自满,差点儿成为笑柄,幸好他及时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学习就是这样,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进而努力奋发,才能取得成功。

庖丁解牛

有一天,梁惠王走进厨房,看到一位厨师正在切割一头已经被宰杀的牛。厨师的动作轻松自如,刀子一进去,“哗”的一声,牛的骨和肉就分离开来。梁惠王不禁点头赞许:“好极了,你的技术真是高超!”厨师说:“这是我经过多年的琢磨苦练出来的。刚开始,我看到的是一头头完整的牛,根本不知道从哪儿下刀才好。三年以后,我对牛体的结构已完全了解,在我的眼睛里就只有牛的内部肌理筋骨,我再也看不到完整的牛了。现在,我用心神去指挥手的动作。我顺着牛体的组织结构,把刀子插进筋骨之间的缝隙中,自然地进刀。那些不容易切开的地方,我的刀从来不去触及。好的厨师,一般是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肉,刀自然会钝的;蹩脚的厨师,很多是一个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用刀去砍骨头的。我现在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然而刀锋还像刚刚磨过般锋利。要知道,牛的骨节之间是有空隙的,刀却很薄,用这样的刀伸进有空隙的骨缝中,只要掌握得准确,就会感到宽宽绰绰,刀子有足够的活动余地。话虽然这么说,每次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我还是会全神贯注,小心翼翼,准确地进刀,然后轻轻一动,牛的骨和肉便一下子分解开来。每到这个时候,我心里就特别高兴,看自己的劳动成果就像欣赏艺术品一样。然后我便把刀揩拭干净,收了起来。”梁惠王听了厨师的这一番话,高兴地说:“讲得真好!我也从中悟出了不少道理。”庖丁之所以能把一套解牛的平凡动作练得像从事一项艺术工作一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经过了长期的实践和钻研。我们在学习中也一样,不仅需要掌握知识,更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要从多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按图索骥

伯乐是古代著名的相马专家,他在鉴别马匹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写成了一本《相马经》。伯乐的儿子很想学到相马的本领,就从早到晚捧着《相马经》念,把它背得滚瓜烂熟。有一天,伯乐的儿子扬扬自得地说:“父亲,您的相马本领,我都学会了。”伯乐听了微微一笑,说:“那好吧,你去找一匹千里马来,让我鉴定鉴定。”伯乐的儿子满口答应,带着《相马经》出门了。他一面走一面还在背诵:“千里马额头隆起,双眼突出,四蹄犹如叠起的酒药饼子。”他边走边找,看见大大小小的动物,都要跟《相马经》上的标准对照一番。但是,有的只符合一条,有的一条也不符合。终于,伯乐的儿子在池塘边发现一只癞蛤蟆鼓着双眼,“呱呱呱”地叫个不停。他对照《相马经》端详了好半天,然后把癞蛤蟆包起来,兴冲冲地跑回家对父亲说:“千里马可真不好找,您定的条件太高了,我好不容易在池塘边找到一匹,额头和双眼与您书上说的差不多,就是蹄子不像酒药饼子,您给鉴定鉴定吧。”伯乐哭笑不得,只好说:“你抓的马太爱跳了,不好骑呀!”伯乐的儿子死背书上的内容,生搬硬套,最终闹出了笑话。在学习中,我们也要特别注意,不能墨守成规,死守教条,而要学会灵活地处理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凤凰与猫头鹰

庄周有一个好朋友叫惠施,做了魏国的相国。庄周想去魏国看望一下自己的这位朋友,他收拾好行李就出发了。庄周去魏国的消息很快就传到惠施的耳朵里,有人告诉他:“庄周才华横溢,本事很大,名气也不小,他要是到了魏国,魏王一定会请他来做相国,那你就危险了。”惠施一听,觉得有道理,马上下令在魏国境内搜寻庄周,一连搜寻了三天三夜。庄周听到这个消息后,就主动去见惠施。惠施见庄周竟敢自投罗网,吃惊不已。庄周也不向他多解释,只是坐下来,讲一个故事。庄周对惠施说:“你知道南方有一种鸟吗?它名叫凤凰,要飞到遥远的北海去,一路上遇不到梧桐树的话,它是不会落下来歇息的;没有竹实的话,它绝不进食;没有甘泉的话,它也绝不喝水。一天,一只猫头鹰无意中捡到了一只死老鼠,而凤凰正好飞过它的头顶。它赶紧用羽毛护住死老鼠,并声嘶力竭地对凤凰喝叫,警示凤凰不要抢自己的死老鼠,而凤凰看也不看一眼就飞过去了。”惠施还没听完这个故事,就已经面有惭色,连连向庄周道歉。你觉得一件东西对你来说很珍贵,但它对于别人来说可能一文不值。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不同、喜好不同,所以看待事情的眼光就不一样。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意志随便强加在他人身上,这样只会讨人厌,而得不到真正的友情。

郑人买履

从前,有一个郑国人,他的鞋子已经非常破旧了,他想去集市上买一双新鞋子。他怕买得不合适,就先在家里比照脚的大小、宽窄,做了尺码样,把尺码样放在了座位上。那天正赶上一个大集,集市上熙熙攘攘,车水马龙。集市上卖鞋的商贩也不少,但是所卖的鞋子不是料子不好,就是样式不新,郑国人都没看中。后来在一个鞋摊上,他终于看到了一双可心的鞋子。他往兜里一摸,糟了,尺码样忘在家里了。郑国人赶忙跑回家中,取了尺码样,又呼哧呼哧地赶回集市。但是,集市早已经散了。他来来回回赶了几十里路,也没有买到鞋子。事后有人问他:“你用自己的脚比比大小不就行了吗?”他却一本正经地说:“那可不行。我宁愿相信尺码样,也不相信我自己的脚!”众人听了,都无可奈何地笑了。故事中的郑国人宁愿相信尺码样,也不相信自己的脚,结果闹出了笑话。现实生活中,这样固守教条的人随处可见。我们千万不能抱有这样的态度,要学会灵活变通,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

掩耳盗铃

古时候,有一户人家姓范,他的家里有一只漂亮的大铃铛,造型和图案都非常精美。不料,这个铃铛被一个小偷看见了,于是,他就起了贪念,想把铃铛偷走。可是他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铃铛就会发出响声。铃铛一响,主人就会发现,这可怎么办呢?这个“聪明”的小偷左思右想,终于想明白了:人之所以会听到铃声,不就是因为有耳朵吗?如果把耳朵堵住,不就听不见了吗?于是,他决定采用这个方法去偷铃铛。晚上,他带着工具蹑手蹑脚地来到这户人家,一只手捂住耳朵,另一只手去摘铃铛。但是,他的耳朵堵住了,并不等于所有人的耳朵都堵住了,更不等于铃声就消失了。结果,他没砸几下,铃声就吵醒了范家人,他们一拥而上,三下五除二就制服了小偷。铃声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会因为某人堵住耳朵就消失。在生活中,我们也必须明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做法,是在自欺欺人,并且终究会自食苦果的。

鲁班刻凤

鲁班是古代著名的能工巧匠,他出身于工匠世家,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鲁班技术很高,能几下子就把木料做成需要的样貌。有一次,鲁班正精心雕刻一只凤凰,旁边围了一群人在观看。这时,鲁班雕刻的凤凰仅有一个雏形,凤冠和凤爪还没有刻完,华美的翅膀也没有刻好,围观的人们就开始指指点点、评头品足了。站在他身后的老头儿一脸不屑,指着没有羽毛的凤身说:“多丑哇,好像一只白毛老鹰。”左边的小男孩有些好奇,他摸了摸没安羽冠的凤头,大喊道:“这根本就是一只丑陋的秃头白鹅!”大家都很失望,纷纷嘲笑鲁班的笨拙。鲁班没有理会人们的嘲讽,继续精心雕琢。待到完工的时候,人们简直惊呆了:翠绿的羽冠高高耸立,朱红的凤爪闪闪发亮,全身锦绣般的羽毛像云霞一样散开,美丽的翅膀一张一合,像升起了一道道彩虹。鲁班拨动机关,凤凰张开翅膀,在屋梁上下盘旋翻飞,整整三天不落地。于是,人们纷纷赞美凤凰有神采,称赞鲁班有奇才。凤凰还没有刻成,人们就开始评头品足,他们只从自己看到的那个角度片面地加以评述,结论当然是不对的。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学会客观全面地观察、评价事物。对于不符合事实的议论,最好的回应就是像鲁班那样,拿出实际的成果来。

守株待兔

从前,有一个宋国人,他有一块肥沃的田地。他勤奋地经营着这块田地,收成很可观。田地里有一个树桩,干活累了时,他就在树桩旁边歇息一会儿。有一天,他正在田地里耕作,不知从哪儿来了一只兔子,急急忙忙地奔逃,结果一头撞死在了树桩上。他跑过去一看,高兴得不得了:“今天的运气真好,白白收获了一只兔子!”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扬扬地想:“要是我每天都在这里等着收获一只兔子,那以后就可以不用这么劳累了。”于是,从第二天开始,他放下锄头,每天守在田边的那个树桩旁边,等着兔子跑过来撞死在树桩上。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田地里长满了野草,荒芜不堪。宋国人还在树桩旁边等着,然而再也没有兔子撞死过。这个故事告诫我们: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总想着不劳而获,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之财,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们的生活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去一点点地创造的,如果总想不劳而获,那么人生就会像这个宋国人的田地一样荒芜掉。

鲁国少人才

鲁哀公对拜见他的庄子深有感触地说:“我们鲁国儒士很多,唯独缺少像先生这样精通道学的人才。”庄子听了鲁哀公的话,却持否定态度,说:“别说精通道学的人才少,就是儒士也很缺。”鲁哀公反问庄子:“你看全鲁国的臣民几乎都穿儒服,能说鲁国少儒士吗?”庄子说:“我听说在儒士中,头戴圆形礼帽的通晓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着五彩丝带系玉的遇事清醒果断。”庄子见鲁哀公认真听着,就接着发表自己的见解:“其实那些造诣很深的儒士平日不一定穿儒服,着儒装的人也未必就有真才实学。”他向鲁哀公建议道:“如果您认为我判断得不正确,可以发布命令:凡没有真才实学而穿儒服的儒士一律问斩!”鲁哀公采纳了庄子的建议,在全国张贴告示。没过五天,鲁国上上下下就再也看不见穿儒服的“儒士”了。唯有一男子穿着儒服立于王宫门前,鲁哀公闻讯立即传旨召见。鲁哀公见来者仪态不俗,就用国家大事考问他。鲁哀公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千变万化,对方思维敏捷,对答如流,果然是位饱学之士。庄子了解到鲁哀公在下达命令后,仅有一位儒士被召进宫回答问题,于是他发表自己的看法:“鲁国这么大,举国上下仅有一名儒士,能说是人才济济吗?”这篇寓言很有讽刺意味,的确,真才实学不是靠衣着打扮体现的,形式不能取代实质。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真本事,不能弄虚作假、装腔作势。

狐假虎威

老虎是森林中的霸王,野兽们都怕它,看见它都躲得远远的。一天,老虎逮住了一只狐狸,正要下口,狐狸说话了:“你竟敢吃我?你知不知道,我是玉皇大帝派来管理森林中野兽的百兽之长。今天你要是吃了我,你就违背了玉皇大帝的天命!”老虎从鼻子里哼了一声,心想:“谁不知道我是百兽之王,今天怎么又冒出来一个百兽之长呢?”狐狸从老虎的表情看出它在怀疑,就说:“你要是不信,咱们就试试。我在前面走,你在后面瞧,看看森林中大大小小的野兽,有哪个见了我不逃跑的?”老虎想:“试试就试试,谅你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心。”于是,狐狸在前,老虎在后,向着森林深处走去。狐狸知道老虎就在背后,不用担心别的野兽会来偷袭,就故意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架势,大摇大摆地走着。果然,小兔子、小猴子吓得没命地逃,野猪和恶狼撒腿就溜,就连凶猛的金钱豹和独角犀牛也远远地躲进树丛里了。狐狸更加神气了,胸脯挺得很高,连肚子都腆起来了。傻里傻气的老虎还真信了,对狐狸佩服得五体投地。它做梦也没想到,大大小小的野兽之所以见了狐狸没命地跑,根本不是怕狐狸,而是怕狐狸身后的自己。狡猾的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把森林中的动物全吓跑了。小动物们真正害怕的是老虎。这则寓言讽刺了狡猾而没有真本事、凭借别人的威势进行招摇撞骗的人。

涸辙之鱼

庄周家里很穷,已经好几天揭不开锅了,他只好硬着头皮去向监河侯借粮食。监河侯既吝啬又狡猾,他对庄周说:“好!等我从老百姓那儿收到租税以后,一次性借给你三百两金子,怎么样?”庄周听了他的话,气得脸色煞白,就说:“我在来这儿的路上,听到有人呼救,找了半天不见人影,再观察周围,才在路上的车轮沟里发现了一条鲫鱼,它张着嘴直喘气。我问鲫鱼:‘鲫鱼呀,你为什么要呼救哇?’鲫鱼说:‘我是东海海神的臣子,今天落在这条即将干枯的车轮沟里,你能给我一升半斗的水,救我一命吗?’”监河侯听了庄周的话,问他是否给了水救助鲫鱼。庄周看了监河侯一眼,冷冷地说:“我说:‘好,我将要到南方去拜见吴、越两国的国君,请他们把西江的水引过来救你,怎么样?’鲫鱼气坏了,它说:‘我现在失去了起码的生存条件,正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只要一升半斗的水,就能让我活命,你却说了这么一大堆不着边际的话。你不用再嚼舌了,还是干脆等明天到咸鱼摊上去找我吧!’”监河侯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最终借给了庄周一些粮食。只要一些粮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却给人遥远的、华而不实的许诺,这样的许诺又有什么用呢?正所谓“远水解不了近渴”,凡事要就具体的情况考虑,我们不应做只会说空话、大话、漂亮话的虚伪小人。

曾子杀猪

一个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毕,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蓝布新衣,准备去集市买一些东西。她出了家门没走多远,儿子就哭喊着从身后撵了上来,吵着闹着要跟着去。孩子不大,集市离家又远,带着他很不方便。因此,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回去在家等着,我买了东西一会儿就回来。你不是爱吃酱汁烧的蹄子、爱喝猪肉炖的汤吗?我回来以后杀了猪就给你做。”这话倒也灵验。她儿子一听,立即安静下来,乖乖地望着母亲一个人远去。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还没跨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捉猪的声音。她进门一看,原来是曾子正准备杀猪给儿子做好吃的东西。她急忙上前拦住丈夫,说道:“家里只养了这几头猪,都是逢年过节时才杀的。你怎么拿我哄孩子的话当真呢?”曾子说:“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他年幼无知,经常从父母那里学习知识、听取教诲。如果我们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做母亲的虽然一时能哄得住孩子,但是过后他知道受了骗,就不会再相信你的话。这样一来,你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曾子的妻子觉得丈夫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助曾子杀猪、去毛、剔骨、切肉。没过多久,曾子的妻子就为儿子做好了一顿丰盛的饭。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一个人应该像曾子那样讲究诚信,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努力做到,这样别人才能相信你。

玉器和瓦罐子

韩昭侯平时说话不大注意,往往在无意间将一些重大的机密事情泄露出去,使得大臣们周密的计划不能实施。大家对此很伤脑筋,却又不好直接告诉韩昭侯。有一个叫堂谿(xī)公的聪明人,自告奋勇到韩昭侯那里去,对韩昭侯说:“假如这里有一个玉做的酒器,价值千金,它的中间是空的,没有底,它能盛水吗?”韩昭侯说:“不能盛水。”堂谿公又说:“有一个瓦罐子,很不值钱,但它不漏,你看,它能盛酒吗?”韩昭侯说:“可以。” 6于是,堂谿公接着说:“这就是了。一个瓦罐子,虽然值不了几文钱,非常卑贱,但因为它不漏,却可以用来装酒;而一个玉做的酒器,尽管它十分贵重,但它空而无底,因此连水都不能装,更不用说人们会将酒倒进里面去了。人也是一样,作为一个地位至尊、举止至重的国君,如果经常泄露臣下商讨的有关国家机密的话,那么他就好像一件没有底的玉器。即使是再有才干的人,如果他的机密总是被泄露出去,那他的计划也就无法实施,他的才干和谋略就不能施展了。”一番话说得韩昭侯恍然大悟,他连连点头说道:“你的话真对,你的话真对。”从此以后,凡是要采取重要措施,大臣们在一起密谋策划的计划、方案,韩昭侯都小心对待,慎之又慎,连晚上睡觉都是独自一人,因为他担心自己在熟睡说梦话时把计划和策略泄露给别人而误了国家大事。有智慧的人善于变通,能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治国安邦的大道理。当然。像韩昭侯这样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唯我独尊,更是明智的表现。

智子疑邻

战国时期,宋国有个富人对于自己的家世很是得意。一天,下了瓢泼大雨,结果他家的墙坍塌下来。看着那堵塌了的墙,他开始犹豫该不该修缮。这时,他的儿子说道:“如果不赶紧修好它,一定有盗贼进来。”听着儿子的劝告,富人觉得非常有道理,更为儿子的聪慧而高兴不已。过了一会儿,他们隔壁的老大爷看到了塌了的墙,也很善意地说道:“快快修好吧,不然会招盗贼的。”可富人并没有理会。到了晚上,果不其然,家中丢失了大量财物,这下他又急又气,急的是如何将丢失的财物找回,气的是盗贼怎么消息这么灵通,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找上门来。思来想去,他觉得最可疑的人就是隔壁那个老头儿了。他上午还多事地提醒自己修墙呢!儿子与隔壁老大爷提的建议是一样的,富人认为儿子聪慧,而邻居老大爷却值得怀疑。富人的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我们在听取别人的建议时要公正客观,不要过于看重提建议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对人不可以有偏见。

唇亡齿寒

春秋时期,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骚扰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yú)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虽然晋献公对荀息的计策十分赞同,但对美玉和宝马这些稀世珍宝却有点儿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和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于是,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虞国国君见到这两样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灭亡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哇!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却不以为然,认为宫之奇太多虑,说:“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和宝马与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消灭了虞国。虞国国君贪图眼前的一点儿小利,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结果招致亡国的巨大灾难。这个深刻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遇事不能只图眼前利益,要有长远的眼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