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有方:献给每一个中国人的自助长寿秘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3 14:19:59

点击下载

作者:梅雨霖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长寿有方:献给每一个中国人的自助长寿秘诀

长寿有方:献给每一个中国人的自助长寿秘诀试读:

做自我保健的有心人

还记得2005年底,北京市的卫生普查结果居然得了两个“冠军”:一个是高血压冠军,另一个是高血脂冠军。北京市委非常重视这一情况,专门下发了文件,要求各单位人员多听一些最新的保健知识讲座。

北京市的做法真的非常英明!现在,30~50岁的人死亡率已经很高。年龄不再是个宝,自我保健很重要。大家也许都知道,自然界中有条规律:哺乳动物的寿命一般为其成熟期的5~7倍。按这样测算,我们人类的正常寿命至少应该有100~140岁。然而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没有达到呢?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懂得保健,而且也不重视保健。这个问题在国内已经相当严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病死的,很少是真正老死的;而在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医疗条件的现代,人类本来应该是绝大多数人正常地老死,而不是病死。这种反常的现象应该尽快被纠正!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世界人口中男性人口以圣马力诺的人均寿命最长,平均寿命可达到80岁;澳洲、冰岛、日本、瑞典及瑞士的男性平均寿命都达到了79岁;加拿大、摩纳哥及新西兰等地的男性平均寿命为78岁;英、法、德国的男性平均寿命为77岁;美国、古巴的男性平均寿命为75岁;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为71岁。在女性人口中,日本女性最长寿,平均寿命为86岁;摩纳哥女性平均寿命为85岁;西班牙、澳洲、法国、意大利及瑞士等地的女性平均寿命为84岁;英国女性平均寿命为81岁;美国女性平均寿命为80岁;中国女性平均寿命为74岁。

瞧一瞧,和我们的东邻日本相比,我们中国的男、女平均寿命已经差了人家8~10岁。8~10岁,这差不多又是半代人的差距了。

日本人有什么长寿秘诀呢?说来并不复杂。日本的先进经验就是以社区为单位,每个月举办一次保健课。如果有公民没有来听,那该公民就必须补课。这对于我国公民来说,无疑应该是一个宝贵的启示。

联合国曾经提出过一个口号“千万不要死于无知”。但很多人的确死于无知,然而首先该怪罪的,却是我们自己呀!

曾有不少人在长岛见过宋美龄女士,当时她已年过百岁;也有很多人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见过张学良将军,还在纽约参加过他的百岁寿辰。大家都很吃惊,因为他百岁高龄却眼不花、耳不聋!有人询问他:“少帅,您怎么能活得这么好呢?”张将军的回答非常风趣:“不是我活得太长,而是多数人都活得太短了!”这话可真值得我们大多数人去深思。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保健呢?世界卫生组织曾在1992年世界医学大会上发布了《维多利亚宣言》,提出了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让我们牢记这四大基石,并都以这四大基石为标尺,不断刷新我们的生存纪录!努力活好每一天,争取活出精彩人生!

不过,“争取”可绝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一句空话或一个愿望,一定得匹配具体措施,并在生活中认真地贯彻。因为按照中医的观点,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外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的侵袭,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困扰,免不了会变生疾病。

得了疾病怎么办?去医院固然是首选,但同时也就处于迫不得已的被动之地。第一,与发达国家相比,就总人口而言,我国目前的医生、医院和病床绝对数还是太少,看病并不方便;第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供求规律的制约,看病贵的现象也势所难免;第三,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来临,去医院看病的频率增高,难以避免地给患者本人及其家庭带来精神、经济两方面的沉重压力。正因为有了这三点,现在不少人都把看病归入苦事、累事、难事之列。

如何去解开生活中的这个大难题?我们不能不折服于华夏祖先们的睿智。中医学早就提出了鲜明的治病原则:一是治病以预防为主,“上工治未病”(高明的医生注重预防);二是整体观念,强调“天人感应”,认为人的身体是个微缩了的小宇宙,而宇宙则是扩大了的人体,相互间存在着许多密切的联系和对应关系;三是注重辨证关系,尤其是善于把握病因和个人体质方面所存在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诊疗讲究望、闻、问、切,用药讲究君、臣、佐、使,有时多病一方,有时又一病多方,辨证论治因人、因病而异;四是重视心理因素,即调动患者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对一些精神、心理性疾病及慢性病的用药和康复措施等。这正是家庭中医保健的基础,也是中医保健的重要核心。

笔者强调“自我中医保健”的概念,旨在唤醒公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免受药物的毒副作用伤害,充分发挥患者自身及家庭的双重主观积极性和能动性,加强对疾病的认知与探索,端正面对疾病的心态,有效提升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明白了家庭中医保健的重要内涵,我们就不难从中医学宝库中多学习一些行之有效的安全方法,远离现代药品中的毒副作用。“我的身体我做主”,真正掌握好防病、治病的主动权,享受高质量的愉快人生。我想,这应该是大家的共同愿望!

谈到自我医疗,有些人难免会发出疑问:“这能行吗?我可从来没学过医呀!”我的回答:“肯定行!”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有四:一是不懂可以学。现在的中医学全日制本科也不过5年,如果我们在业余时间留心自学,总学时又何止5年?纵使成不了专家,自保还是困难不大吧。二是我们对自己的身体最专注。自己学习保健知识,以自己为标本,可以更专注于自己最感兴趣和身体最需要的地方。而这世界上,事情如果是全力以赴地去做,就更容易取得突破和奇迹。三是自己对自己最了解。明了医学知识后,往往也更容易准确地甄别出细微的变化或差别,有利于拿准病情,对症下药,尽快获得最佳效果。四是自己懂医,诊疗小病、老病、慢性病就更加方便、经济。因为小病常常有,却不一定方便随时去医院治疗;老病、慢性病去医院,效果也不一定很突出,经济上还常常难以负担。请读者朋友们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人的身体素质千差万别,遗传、禀赋也各不相同,要祛病强身,却都需要调理。本书所介绍的,正是古今中外各名人的长寿养生经验。尽管内容长短不同,但无一不是人生调理保养的经验之谈,非常适合千千万万中老年朋友斟酌选择。每篇文章就是一个知心朋友,可以互相学习、参照。一卷在手,益寿延年;既有益自身,也惠及家人和后代。

不过心动不如行动,螃蟹的滋味如何,只有亲自品尝后才能知道。关注自己的健康,会是人生中明智的选择和投资。中医保健正是融防与治为一体的科学,也是值得推崇的经济的保健方法,是未来医疗保健的方向。我们的宗旨是:中医保健,从大处着眼;自我药疗,从小处着手。自己防病,医院治病,家庭互动,长保康宁。

让我们把保健知识请进家中,把身心健康长铭心里。收藏一册,全家受益,老少康乐,皆大欢喜。

希望这本书能给中老年朋友开启一条正确的保健思路,也希望您能从这本书中悟得几招,向生命的极限冲刺,更多地享受快乐、有趣的人生!

衷心感谢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发行而付出辛劳及提供种种帮助的各界朋友!

祝愿天下的好人们每天都健康愉快!梅雨霖2017年3月第一章林林总总的养生经验心态养生修养与长寿的关系

汉代大儒董仲舒认为“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从古到今,凡长寿者都特别注重个人的修养,概莫能外。

依据对全国著名的长寿之乡湖北省钟祥市近70位百岁老人的调查结果分析,人的性格修养和长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现代医学也证明了这一点。

我国古代先贤们十分重视个人的修养,许多高寿者都是德高之人,他们的品行修养多为后人垂范。孔子《论语》有“仁者寿”之语,《孔子家语》有“智者寿”之说。汉代大儒董仲舒认为“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孟子善养浩然之气,庄子拒绝外面的不良诱惑,加强个人内在修养,他认为“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惾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因此做人还是要非礼不闻不看。专注内修,做到品行高洁,为人和善。从古至今,凡长寿者都特别注重个人的修养,概莫能外。

钟祥市的百岁老人们,都十分重视个人的修养,有着良好的性格特征。钟祥市冷水镇102岁的老人闫纯乾性格乐观,热爱生活。他常挑着自己菜地种的小菜到冷水集镇上去卖,一路上自个哼着“锣鼓腔”小调,遇上熟人就闲聊一会。老人为人随和,大人、小孩都能亲近,生活得健康又幸福。钟祥市官庄湖农场殷河村一组,101岁的老寿星王祥珍晚年迷上了围棋,开始常跟她的小孙子下围棋,后来村里的人只要会走棋,她都要跟别人切磋两盘。以棋会友,陶冶性情,其乐融融。磷矿镇105岁的老人李凤生性格豁达,心胸开阔,无忧无虑。她爱听收音机,爱看电视,能知许多天下事,十分健谈。常与人讲一些趣闻趣事,逗得大家都特别开心。

钟祥长寿的老人大都是性子平和之人。他们与世无争,从不争强斗气。他们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助人为乐。他们勤劳向上,有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脾气急躁者易得心血管病,郁郁寡欢者易患癌症,老人们说“怒伤肝,忧伤神,愁伤身。不忧不愁,快活一生”,这是钟祥长寿老人长寿的主要秘笈。

在西方国家,有人对16世纪以后欧美出现的400名杰出人物进行过寿命研究,结果表明,这400人的平均寿命为67岁,其中寿命最长的是那些修养好、德行高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们的平均寿命为79岁。在1940年之后已故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80岁以上的有33人,33人中90岁以上的有6人。

现代科学研究结果充分证实了修养与延年益寿之间有密切关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心情快乐、性子平和的人患结核病、流感、肺炎、糖尿病、脑血管病等常见病和多发病少,死亡率也越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都十分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问题。养生先养心,加强个人的修养有利于身心健康。作为现代人,首先要加强个人的文化修养,多读有益之书。汉代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不仅可以与先贤们交流,增长学识,而且十分有利于身心健康。加强个性修养也极为重要。不大喜大悲,不暴怒,不急躁,不喜怒无常,也有利于身体健康。品德修养则是长寿之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人一生的修炼。清心寡欲,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物我两忘。到此境界,应是德重寿高之人了。心如止水体自和

人的身体健康,离不开精神与肌体之和、血脉与真气之和、喜怒的变化之和、劳作的舒缓之和。与他人相交,不失谦谦和气;与自己相处,不失淡淡平和。要达到在生活中也心如止水的境界,才能实现身心俱健。

人们在研究古人的养生观时,发现强调的最多的是一个“和”字。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曾在《闲情偶记》中说:“心和则百体皆和”,和的确概括了生理与心理相交、相融的深刻内涵。

人的身体健康,离不开精神与肌体之和、血脉与真气之和、喜怒的变化之和、劳作的舒缓之和。与他人相交,不失谦谦和气;与自己相处,不失淡淡平和。要达到在生活中也心如止水的境界,才能实现身心俱健。

心如止水是健康的最佳状态。试想,一个人每日处在浮躁、烦躁甚至暴躁的情绪之中,久必情绪失调,脏腑失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无法避免,但若想心如止水而处事平和,就必须心胸开阔,宽善容人,遇愁不愁,逢怨不怨,以理想驾驭感情,以平和调节心志。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年过九十,他的养生秘诀就是:“思想大门洞开,情绪轻松愉快。”正是由于心如止水和在其中,高瞻远瞩洞若观火,鸡毛小事不挂心怀,心和体和统一和平,才避免了因忧郁而破坏了自身的免疫功能,使血流贯通,真气舒达,一和百和,身泰寿延。

心如止水利于我们固守正道,不为世俗利害所动。白居易在《祭李侍郞文》中说:“浩浩世途,是非同轨,齿牙相轧,波澜四起。公独何人,心如止水。”的确,能在世事纷繁中豁然不惊,把养心、安神、怡情、悦性,化作涓涓细流淌入心田,我们便可求得健康生命中的葱郁风景,在安然宁静之中而怡然自得。戒除四心

人要长寿,必须戒除四心。所谓四心,即贪婪心、侥幸心、嫉妒心、小人心。贪婪心使人吃喝玩乐无节制;侥幸心使人唯利是图;嫉妒心使人心情抑郁、气血积滞;小人心使人斤斤计较。

有人认为:人要长寿,必须戒除四心。

所谓四心,即贪婪心、侥幸心、嫉妒心、小人心。四心归一,即心不正。这既与修身养性背道而驰,更严重地影响着自己的身心健康。

一个人有了贪婪心,私欲永远无足厌。比如说贪财,今天贪一千,明天还想贪一万,直至牢狱之灾临头,方才悔之晚矣。特别是老年人,一旦有了贪心,难免不守晚节,甚至完全丧失人格,吃喝玩乐无节制,直至名伤体病。本来晚霞红似火,却在黄昏罩云烟,值吗?

一个人有了侥幸心,往往是侥幸开始,失败告终。这类人乐于投机取巧,喜欢侥幸取利。唯利是图,最终碰得头破血流。待到一事无成,丧失了自尊心、自信心,又心灰意冷,终日唉声叹气,挫伤了精神,也影响了身体。

一个人有了嫉妒心,心情就极端不平衡。看到人家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事业有新的创举、新的成就,自己内心就不服气。不服气你就迎头赶上嘛,只会生气解决不了问题,反弄得自己心情抑郁,气血积滞,内脏受伤,心中还不知晓,想想可悲不可悲。

一个人有了小人心,稍不顺意,即发脾气,与人口角,如获胜,沾沾自喜;如失败,即脸红脖子粗,心脏、血管、肝脏、大脑中枢神经都大受损伤,自己一时还察觉不了,你说划算不划算。

具有上述四心者务须警醒。我们要清心宁静,虚心谨慎,豁达大度,诚恳乐观,保持晚节。这往大处说,是为国为民发挥余热;往小处说,是有助自己的身心健康,何不乐而为之呢。安详者高寿

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活动,对于身体健康,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和治疗,都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欲要保身,当先养心,欲要保形,须先定神。没有忧愁,没有烦恼,没有恐惧,没有牵挂,安静祥和的感觉最好。

很多人由现实生活中得出了“安详者高寿”的结论。认为没有忧愁,没有烦恼,没有恐惧,没有牵挂,安静祥和的感觉最好。

祖国医学强调“形神合一”,所谓“形”,即形体;所谓“神”,即精神活动、思维意识。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活动,对于身体健康,及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和治疗,都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欲要保身,当先养心,欲要保形,须先定神。

古人认为,养生的方法,主要是安定情绪,不贪欲妄求,精神内守而不耗散。形体要常劳动或锻炼,但并不过分疲倦。吃什么都香甜,穿什么都舒服,随遇而安,不羡慕地位,没有嫉妒心和攀缘心。不恰当的言行,不会干扰视听;淫乱邪说,也不会迷乱心绪。

当一个人怀着病态心理时,心理不调和,混乱无序,即使在美好的环境中,也往往会扭曲外在的事物。当他的心态安详的时候,就会发现世上的许多事物原来是那么的美好,这就是境随心转。

由于内心不安,情绪不稳,会导致脏腑气血的功能紊乱,已成为诸多内科、妇科疾病的主因。比如高血压、溃疡病、皮炎、围绝经期综合征等,皆与精神因素有关。危害极大的肿瘤、冠心病、脑血管病,均与精神情绪和心境有密切的关系。测试表明,各种情绪状态都可以引起身体器官广泛而明显的功能变化。如人在生气时,会抑制唾液腺的分泌,降低消化能力,出现胃肠痉挛、食欲减退,甚至血压骤升,血液黏稠度增大,血中的儿茶酚胺含量增多,从而产生有害物质,导致心室纤颤,甚至使人心肌梗死的状况;而人在喜悦的时候,会有心旷神怡、百病渐消的感觉,侧面证实了情绪调节治病等心理疗法的强大作用。

人生历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都有不同的烦恼事情。在这些繁多的苦恼、矛盾面前,必须采取“唯求心安”的生活理念和态度。

一个人有适度的合理的欲望,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动力,能使人积极向上、开拓进取;但超出合理范围的私欲,则是有害的,它包括占有欲、权力欲、物质欲、虚荣欲等,只能使人丧失理智。未得之前,担心得不到;既得之后,担心失去。终日在患得患失的心态中生活,魂不守舍,怎么能长寿呢?

看来,只有做到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豁达乐观,意志坚强,才能在安详的心态下,增强免疫能力,达到高寿的目的。养生首在治心

养心还只能客观地适应,“治心”才能主观地把握好自己的心态。因为大凡立德立功立言,总是要这个心作主。心牵累于物便役使于物,心牵累于名便役使于名,心牵累于利便役使于利,心牵累于欲便役使于欲。无所不牵,就无所不役;无所不役,也就无所不病。

有老人认为光养心还不够,养心只能客观地适应,提倡还应该“治心”,那才能主观地把握好自己的心态。因为大凡立德立功立言,总是要这个心作主。心牵累于物便役使于物,心牵累于名便役使于名,心牵累于利便役使于利,心牵累于欲便役使于欲。无所不牵,就无所不役;无所不役,也就无所不病。

古人有云:“人心本能定静,本自泰然,怎能会有病?唯有遇财货则思争夺,遇功名就想排挤,遇权势就想攀附,遇小仇就想报复,遇患难就想推避……虽在外表有所养,终不能胜过心中所忧,焉能不病乎?”不能达到目的,心中老想着要达到;达到了目的,心中又害怕失去。这样天天记在心中,就会渐渐病入膏肓,这就是扁鹊望而却走的道理。要想治好病,先得治好自己的心。放下一切荣辱得失,不为自己的心所牵累。有小小的毛病,不会让它牵累自己的心;大而至于生死的问题,也不能让它牵累自己的心。使清明之气,常常不离自己的形体,不期待长寿也增寿,不期望有德,德也日益增高,不期望事业,事业也日日增大。

主静作为收敛身心的不二法门,作为仙佛圣人和英雄豪杰的功夫,作用非常显著。只有静,才能好好地安置好这个自我的心;只有静,才能好好地安排好自我的人生;只有静,才能好好地提升好这自我的境界;只有静,才能好好地升华好自己的天地。

明代郭明泉的诗中说“近名终丧己,无欲自神通。识远乾坤润,心空意境新。闭门只静坐,自是出风尘”,就非常形象地说出了静的境界。不要太执着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太执着,则乏乐趣。不要太执着于追求那些不应再追求或实在是难于实现、难于得到的非分之想。要学会必要的放弃,也就是放弃所谓的执着。

有一部分学者又进一步解释:养心也就是不能太执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太执着,则乏乐趣。

人在青年的时候,血气方刚,冲劲十足,容易产生执着是可以理解的,老来以后,就不值得也不应该如此执着了。

不要太执着于一孔之见;不要执着于瞎子摸象、井蛙观天,以偏概全,不接纳真知灼见;不要太执着于争强好胜。在非政治原则性的问题上,死辩烂争,赢了又能怎么样?放低一点姿态认输又如何?总是“山外青山楼外楼,执着争论几时休”,在人际关系包括家庭之间,都是不相宜的,有时和点稀泥倒更能有利于安定团结;不要太执着于追求那些不应再追求或实在是难于实现、难于得到的非分之想。要学会必要的放弃,也就是放弃所谓的执着。

古人云:“君子如水,随方就圆。”俗人话:“对于无谓的执着,要冷静思考,科学分析,自己的那一份执着到底有多少合理的含量?从而调整自我,不再固执,随善如流,方为智者。”

现实中有一点似是无须争论,叫作:“自困围城者苦,不屑执着者乐。”优化自己的情绪

人的情绪不完全是本能的,理智能够影响它。所以,每个人都能对自己施加影响,应该学会优化自己的情绪,在大脑中建立起新的联系,抑制使自己不愉快、讨厌的情绪。

也有人认为,养生首先需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人的情绪世界是形形色色的。步入“灰色年代”的老年人,从以社会为中心到以家庭为中心,有的会情绪低落,精神抑郁,有一种近似“枯藤老树昏鸦”的心态。

人的情绪不完全是本能的,理智能够影响它。所以,每个人都能对自己施加影响,应该学会优化自己的情绪,在大脑中建立起新的联系,抑制使自己不愉快、讨厌的情绪。

具体地说就是:1.要使自己的大脑更理智些“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思想境界越高,心胸越开阔,就越容易克服外界不良刺激造成的心理障碍,保持良好的情绪。2.要多讲点辩证法

辩证看问题,能防止一叶障目。正确地看待今与昔,有用与无用,他人与自己,自身与家庭,遇事就会想得开,就不会徒然增加自己的烦恼,就不容易沮丧和萎靡不振。3.要有一点幽默感

轻松的幽默既可给生命带来欢乐,又能淡化矛盾,舒展心绪,消除苦闷,使紧张的神经在笑语中松弛,起到自我安慰的作用,有利于维护良好的情绪。4.要紧凑又量力而行安排时间

德国大诗人歌德称誉老年人是人生的“第二届青春期”。因为老年人自有老年人的优势,在你成了时间富有者的自我暗示中,可以自由自在地安排原来想干而不能干的事情。有事干,刺激了器官机能,赶跑了寂寞,驱散了闲怨,优化了性情,带来了健康。暮年进取,忘却老年之至。

总之,调整情绪并不是消极地应付,它需要具有变化的观念,高度的自我修养,在各种动与静的环境中驾驶自己,参悟与超越。养神六法

神是人体生命活力和精神活动的总称,对心身健康关系重大。有《淮南子·原道训》谓曰:“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黄帝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见,神的充耗,关系到人的昌亡。“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神是“养生之本”。

中医学认为,神为一身之主宰,统帅五脏六腑。神是人体生命活力和精神活动的总称,对心身健康关系重大。《淮南子·原道训》谓:“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黄帝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见神的充耗,关系到人的昌亡。“神清意平,百节皆宁”,正说明养神是“养生之本”。

养神之法虽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如下数条:1.调情志

古人云:“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孙真人卫生歌》也说:“世人欲知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正意诚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当感情冲动的时候,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做驾驭自己情感的主人,而不能恣意任性,纵情发作。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都应从容自如、自我克制、自我解脱、化解疙瘩、梳理情绪。做到喜有度,怒有节;不为一事过喜,不为小事过怒;处事不急不躁,闻变也不忧思重重。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静神安,神安则灾病不生,福寿永存”。2.戒喜怒

有《寿世青编·养心说》主张说:“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即事不可留住,听其自来,应以自然,任其自去……此养生之法也。”这是告诫人们要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既不为非原则性的无端琐事而忧虑焦躁,也不为一时得失而牵肠挂肚。如果经常焦躁不安、患得患失,便会伤神毁志、损精耗气而亡神。正如《彭祖摄生养性论》说:“汲汲而欲,神则烦;切切所思,神则败。”《延命金丹》中亦说:“凡欲身之无病,必须先正其心,使其心不妄求,心不狂思,不贪嗜欲,不着迷惑,则心君泰然。”心神泰然,则气和志达、气机疏畅、血脉和利、乐无病生。3.宽心境

一个人要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胸襟,有“他人气我我不气”的雅量,有“大人不记小人过”的气度,有“让他三尺又何妨”的风格。有了如此开朗、豁达的心境,在对待人生道路上错综复杂的问题时,就能够站得高,看得远,凡事都从大局出发,求大同,存小异;遇事就能“拿得起,放得下”,就能驱散忧虑、烦恼、苦闷等萦绕心头的乌云,不会有什么想不开的事,精神自然会轻松而愉悦。在生活中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称心如意,焉有不益寿延年之理!4.戒贪欲

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就是要人们不受利欲的引诱,不作过分的奢求,这既不是什么耻辱,也不会有什么危害。如果不是这样,为了享乐而千方百计日夜钻营,只能是心劳日拙,给自己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导致百病丛生,丧志折寿。有的人心术不正,十恶不赦,满肚子坏水,终日为钱财苦思冥想,唯利是图,不择手段,或贪污受贿,或强取豪夺,或谋财害命。因贪心和私欲而做了亏心事,时时刻刻受到良心的谴责,必然白天是“于心不安”,夜里是“噩梦缠身”,使得人体生理失常,心弦紧绷,不堪重负,势必造成“精神内伤”,从而导致“身心败亡”的恶果。因此,做人一定不要太贪,不贪才能神安气定,体健寿高。5.重修德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认为“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寿”。唐代药王孙思邈亦指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晋代养生家葛洪亦云:“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人们只要重视道德修养,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人处世,对得起先人,无愧于后人,严以律己,不生妒心,光明磊落,慈悲为怀,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心理自然处于愉悦平衡状态,身体机能必然和谐,健康长寿也就顺理成章了。6.寻寄托

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说:“读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充实的业余生活,能带给你融融情趣,能乐以忘忧,修身养性,延年益寿。尤其人至老年,倘若无所事事,精神失去寄托,纵然有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也要“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缚”。老年人倾心于某种爱好,舞枪弄剑、养花养鸟、习练书画、跳舞唱歌、旅游垂钓、收藏集邮等,是很必要的。精神有了寄托,也就摆脱了垂暮、孤寂之感。良好的心理影响生理,机体各种生命节律与自然相和谐,无形中提高了生命质量、生命活力,对养神增寿颇为有益。修德养性最养生

心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健康状况。一个处处与人为善的人,心中无敌,寝食安宁、心神守舍,便会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而一个处处与人为恶的人,经常中伤他人,暗箭伤人,落井下石,自然会害怕报复而寝食不安,多疑多心多虑,很难有一个安宁乐观的心境。

人们都想拥有健康。欲身心健康就要学会养生,养生最重要的是从修德养性入手。

一个处处与人为善的人,心中无敌,寝食安宁、心神守舍,便会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而一个处处与人为恶的人,经常中伤他人,暗箭伤人、落井下石,自然会害怕报复而寝食不安,多疑多心多虑,很难有一个安宁乐观的心境。而心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健康状况,这早已被我国中医学和养生理论所确认。《医钞类编》上讲:“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仙境》上说:“归心静然,可以长生”;《左传》有言:“有德则乐,乐则能久”。明代养生家石天基将养生术概括为6个“常存”,其中就有常存善良心,常存正觉心,可见养生必先修德。现代医学认为,善良的心理状态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协调配合,可提高身体的防病能力,那身体自然就会更健康。

心理养生的关键是建立良好的道德观。一个人心地善良,胸襟开阔,就不嫉妒、不中伤。有了这两条,就会逐渐拥有见义勇为、乐于助人、公正无私、诚实守信等优秀的道德品质,而这一切也恰恰是一个“好”人所必备的道德品质。劝君莫忧愁

长期过分忧愁悲伤,只会使人过早衰老、死亡。“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头。”头发都白了,人当然更苍老;红楼梦中林黛玉多愁善感,长年哼哼唧唧,结果长成弱不禁风之体,最终呕血而亡。

愁,大概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人生在世,理想免不了总要和现实磕磕碰碰,愁,便是诸多情绪中的一种特殊体验。当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不能满足时,愁便产生。愁中,有对往昔的遗憾,有对现状的失望、悲伤,有对未来的焦虑、幻想。愁,常常发生在事件进行的过程之中,前后还可能有其他种种情绪状态。

但长期过分忧愁悲伤,却会使人过早衰老、死亡。“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头”,头发都白了,人当然更苍老;红楼梦中林黛玉多愁善感,长年哼哼唧唧,结果长成弱不禁风之体,最终呕血而亡。

愁使人患病的奥秘在哪里?现代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处在忧愁、沮丧、烦闷、焦虑的状态时,在下丘脑、垂体的作用下,肾上腺分泌增加,外周血管收缩,肌肉松弛,消化功能减弱,呼吸次数也会减少。

面部血管收缩,会脸色苍白、容颜憔悴;头部血管收缩,就会头痛;皮肤血管收缩,则可能诱发神经性皮炎。

肌肉松弛,人就感觉懒怠无力,不愿活动,勉强干着,也反应迟钝,工作效率明显降低。

消化功能下降,味觉感受会减低,人就对饮食失去兴趣,纵然珍馐佳肴,也觉味如嚼蜡。能量来源受阻,身体又怎望强壮?

正常人安静时每分钟呼吸约15次,忧愁时则可能减少到9次左右。呼吸缓慢而沉重,人就感觉郁闷,所以人忧愁时老喜欢长嘘短叹。

忧愁致病的概率是很高的。据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报告,门诊患者中,属于情绪紧张而患病的占76%,足见不良情绪对人危害之大。

愁既有害,但愁又难免,因此研究一点解愁之道就很有必要。

总结一下就是:1.努力使所愁的问题得到解决

当然,先得理智、客观地分析自己的理想与现实可能之间的距离。如果经合法的途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可望得到解决,就应努力去争取较满意的结局,切勿优柔寡断。即使最后失败了也可以心安—— “我”毕竟尽了最大努力。如果属非分之想,就该断然抛开,别妄想吃那天鹅肉。2.自我解脱

有种说法“人生就是痛苦”,指的是世间不如意事常占多数。怎么办?总不能都去上吊吧?那只好学学阿Q,来个精神胜利(或曰自我安慰)。或比比不如自己的,或留待以后去解决,或另作一个新打算……心地宽舒,就可以骄傲地高喊:“让烦恼见鬼去吧!”3.世故些,别太天真

许多事是我们自己看法偏颇,或囿于见闻所致。要么理想化,把一切人、事都想得太好,碰到一点不平就受不了;要么病态化,把一切人、事又想得太坏,碰上好的也不献上真诚,这怎能换得人家的恳挚。世故的眼光应是清楚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是如此,有好有坏,时好时坏,不太好也不顶坏。于是遇上好的,您会更振奋;碰上坏的,先已有了精神准备,不致陷入愁坑难以自拔。4.找机会吐出来

或向亲朋倾诉,求得理解;或借助笔墨,一吐为快,吐完烧掉;或自己跑到山林,痛说、痛打、痛骂、痛哭一顿。一句话,要发泄,痛快地发泄,千万别怄着,那会愁出病来。5.学会忘却

硬性的忘却可能很难,那就用代换法——暂时换个环境(哪怕几天),或沉入欢乐中,或用加倍的工作摆脱烦恼,求得最终忘却。6.从大处考虑

即使个人有千般不幸、万种愁思,但从历史观点看,整个社会总是不断发展,明天胜似今日。既然大家都在好起来,“我”的情况也会得到改善,就算改善的幅度小一些,改善总归存在。这样想想,心里可能会熨帖些。乐舞歌吟即良药

宫音悠扬谐和,善助消化,增进食欲;商音铿锵肃劲,能制暴怒,使人安宁;角音条畅平和,善消忧郁,助人入眠;徵音抑扬咏越,有利畅通血脉,抖擞精神;羽音柔细透彻,可发人遐思,启迪心灵。

晋人陶渊明说:“乐琴书以忘忧”,唐人李颀:“清吟可愈疾”。李贺更有目睹为证,“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听了弦乐,疾病竟豁然而愈。北宋欧阳修尤其有切身体验,“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可见,古代用歌乐保健疗疾是很普遍的。

也许有人认为诗人的话未免有夸张之嫌。须知音乐歌曲是声音的艺术,声音是内心情绪的流露,可互相感召,动人心魄,感人肺腑。我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及《金峨山房医话》均认为宫、商、角、徵、羽等不同音调,各有各的妙用。宫音(相当于今天七音阶简谱中的“1”)悠扬谐和,善助消化,增进食欲;商音(相当于今天七音阶简谱中的“2”)铿锵肃劲,能制暴怒,使人安宁;角音(相当于今天七音阶简谱中的“3”)条畅平和,善消忧郁,助人入眠;徵音(相当于今天七音阶简谱中的“5”)抑扬咏越,有利畅通血脉,抖擞精神;羽音(相当于今天七音阶简谱中的“6”)柔细透彻,可发人遐思,启迪心灵。可见,歌乐疗疾是有据可凭,合乎科学道理的。

与歌乐相关的诗词能否治病呢?西汉著名词赋家枚乘首创的《七发》,记叙了吴客不是用“药石针刺灸疗”,而是用“要言妙道”,舒情快意,治好了楚太子的疾病。三国周瑜卧床不起,孔明为他治疗,只赋诗一首:“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仅此十六字,周瑜病愈。宋朝陆游也有诗云:“儿扶一老侯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辈(川芎、白芷),吾诗读罢自醒然。”吟诗治好了头风病,确实功效卓著。看来,诗词也是一宗灵丹妙药,与歌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若忧郁,身染沉疴,不仅可乐琴歌吟,还可起舞弄清影。明太医院龚居中说“歌咏所以养性情,舞蹈所以养血脉”,在于“气贵舒不贵郁”。《吕氏春秋·古乐》篇为预防人体筋骨瑟缩,情志郁结,更别辟蹊径,特作“舞以宣导之”。《医学入门》说:“人徒知久行久立之伤人,而不知久卧久坐之尤伤人也。”舞则是消除久卧久坐伤人的一种运动形式,“运动是健康的源泉”。东汉名医华佗说:“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明乎此,对医生在延安时给毛泽东治疗久写久坐而致的慢性肩关节炎,居然开出了“跳交谊舞”的处方,就不足为怪了。

总之,健康的乐舞歌吟,五音相喧,七彩纷呈,婀娜多姿,妙用各殊,正是“乐舞歌良药,润物细无声”。怎样摆脱生活中的压力

法国的心理学家米歇尔·格林教授认为,一般情况下,导致心中闷闷不乐的主要原因有:①钱财问题,对将来感到忧虑。②个人健康问题。③婚姻问题,家庭及肩负的责任太重。此外还有亲人或朋友生病,孩子教养,时间及精力不足,体力不足等问题。为了防止产生压力,必须学会自我摆脱。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压力。这些压力来自何处?法国的心理学家米歇尔·格林教授认为,一般情况下,导致心中闷闷不乐的主要原因有:①钱财问题,对将来感到忧虑。②个人健康问题。③婚姻问题,家庭及肩负的责任太重。此外还有亲人或朋友生病,孩子教养,时间及精力不足,体力不足等问题。为了防止产生压力,不妨采用如下方法:1.改变环境

包括更换工作,改善人际间关系,离开那些使你心烦意乱的人。如有必要的话,甚至可以远离伤心之地,在新的环境和气氛中一切从头做起。2.恢复自我

假如自己对于一些事情或别人的请求很不情愿时,不要害怕回避或给予拒绝;如果自己的工作已经十分繁忙,没有时间再兼顾其他事情时,应当把自己的情况向亲朋好友坦然诉说。3.时常自省

每天应给自己留一点独处的时间,学会置身度外,不要事事都去插手。有时冷静观察世事,可以使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眼界大开,明白许多事情。4.注意保养身体

每天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多食用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不要长时间地让自己过度劳累。5.消除精神负担

如果你觉得心烦气躁,有想哭的冲动,可以让自己在适当场合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不要过于自我压抑,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此外,平时遇事要往好处想,不要给自己留下自怜的机会。八字养生法“不急不恼百年不老,不懒不馋益寿延年”,这句谚语听起来虽然简单,却说明了精神养生、运动养生和饮食养生有利于健康长寿的大道理。“不急不恼百年不老,不懒不馋益寿延年”,这句谚语听起来虽然简单,却说明了精神养生、运动养生和饮食养生有利于健康长寿的大道理。“不急不恼百年不老”,说明了精神养生的重要性,指平时性情平和,情绪乐观,遇事不急躁、不恼怒可以使人健康长寿,保持青春活力。换言之,也就是说平时注意修身养性,并善于调节情志有利于健康。

现代医学将人的行为模式分为两种,即A型行为类型(A型性格)及B型行为类型(B型性格)。

A型性格的特点是性格急躁,争强好胜,过分的自负,固执,好争辩,冲动,富含敌意,具有攻击性等。而B型性格的特点是性情随和,与世无争,淡泊人生,不争名利,易满足,生活悠闲自在,工作从容不迫,为人平易近人。美国学者对3524名男子进行了长达8年半的跟踪观察,发现A型行为者的冠心病发病率是B型行为者的2倍,复发率是5倍,死亡率为7倍。由此可见,不急不恼、性情随和、情绪乐观的精神养生者更能长寿。“不懒不馋益寿延年”,说明了运动养生和饮食养生的重要性。不懒是指运动养生,即平时手脚勤、不懒惰,经常参加体力及脑力劳动,或经常参加各种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活动,适量的运动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不馋是指饮食养生,即日常生活的饮食结构合理,平时的饮食能够做到多样化,粗细粮搭配、荤素搭配,不偏食,这样有利于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也是重要的养生方法之一。所以说,不懒不馋有益于益寿延年是有一定道理的。情趣养生说说“老小孩”

人到老年,生理机能、内分泌系统都会发生一系列改变。可能由于脑动脉硬化,导致脑供血不足,脑组织缺氧、缺营养,脑组织结构体积缩小,神经纤维减少,从而造成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行为幼稚,遇事好激动,爱唠叨,爱刨根问底,思考问题、处理问题都像涉世未深的小孩子。

有的人提出了“老小孩”之说。他们友人小聚,谈到赡养老人,便有许多话题。

甲说:“我家老太爷已经是迈过两道坎的老寿星了,可近来脾气却越变越怪,就跟几岁的小孩差不多。那天几位朋友登门,我随手抓了几块糖给孩子,老太爷见了也跟着伸手要。我说他有糖尿病,不能吃糖的,他就大发脾气,当众说我虐待他。”

乙说:“你这还算好的,我家邻居有个老太太,那才是老小孩呢。老太太多年患病卧床,吃喝拉撒不能自理,多亏有个好儿媳,一天到晚忙前忙后嘘寒问暖,侍候得特精心,左邻右舍有口皆碑。可有一回老太太却喊我把床头放的点心拿给她吃,还说儿媳不舍得给她花钱。上了岁数的老人都是这样,老小孩老小孩嘛,儿媳要真不舍得给她花钱,又何必买两盒点心放到床头呢?”

丙也很有同感,说:“我家老太爷一生爱干净,一周去一次澡堂,几十年如一日,80岁高寿了还照洗不误,浴池的人都和他混熟了。可每次我们扶他去洗时,他都要向别人抱怨,说我们不弄他来洗澡。”说得大家都哈哈大笑。

看来,“老小孩”在上了岁数的人当中还真不是个别现象。

据有关资料记载,人到老年,生理机能、内分泌系统都会发生一系列改变。可能由于脑动脉硬化,导致脑供血不足,脑组织缺氧、缺营养,脑组织结构体积缩小,神经纤维减少,从而造成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行为幼稚,遇事好激动,爱唠叨,爱刨根问底,思考问题、处理问题都像涉世未深的小孩子。

但“老小孩”却终归不是小孩,只不过是因为生理变化导致的行为像小孩罢了。所以,有“老小孩”的家庭,做晚辈的绝不可以真像对待小孩子那样,或打或骂或哄或斥,也不能讨厌嫌弃,脸难看,话难听,气难顺,态度生硬,不理不问。而应该冷静对待,悉心照料,热情关怀,耐心服侍,尽献自己的孝心。即使“老小孩”犯了脾气、不通情理,自己也要受得住委屈,尽量让“老小孩”们开心一些,愉悦一些。只有这样,“老小孩”们才能安度快乐的“童年”。代际和谐是长寿良方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代际和谐又是家庭和谐的重要环节。代际和谐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也是个人长寿的重要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代际和谐又是家庭和谐的重要环节。代际和谐才能促进社会和谐。章田老师对全国著名的长寿之乡——湖北省钟祥市长寿现象的调查分析发现,代际和谐也是钟祥老人长寿的重要原因。

代际和谐人长寿,长寿之家,代际和谐。钟祥市的长寿之家大多是三世同堂、四世同堂,有的甚至是五世同堂。长寿老人大都儿孙满堂,一大家人和谐相处,其乐融融。老人对子女儿孙慈爱、关怀、热心,儿孙子女对老人尊敬、孝顺。老人的生活照顾周全、精神慰藉到位,代际共融、家庭和睦。这样代际和谐家庭的老人,心情舒畅,生活愉快,老人对家庭充满热爱,对生活充满热爱。老人身心愉快,生活规律,因而才能健康长寿。

钟祥市洋梓镇天宁村103岁的老人陈华兰,子孙孝顺,老人每天生活得很快乐,老人精神愉快,性情也开朗。老人现生活在四世同堂21人的大家庭中,满堂的儿孙,孝顺的子孙,让老人成天乐得合不拢嘴,谁要是提起他的重孙们,老人便乐成一朵花。老人现有5个孙女,9个重孙。最大的孙子49岁,最大的重孙25岁,老人现在和大孙女王金兰、大孙婿葛成一起生活,孝顺的大孙女、大孙婿,时常为老人开小灶煎荷包蛋,煮鸡蛋面条什么的。老人爱吃鱼,孙婿就在自家门前挖了一口四亩地的鱼池。老人想吃鱼了,孙婿就到鱼塘去撒一网。老人90岁以后几乎每年都感冒一次,每次都是大孙女婿用板车拖到六里外的村卫生室打点滴,或是把村卫生室医生接到家为老人挂吊针。老人没胃口,大孙女总变着花样为老人做可口的面条、饺子、稀饭、煮荷包蛋等。五口之家种有13.5亩水稻和11亩旱地,每年纯收入都在1.6万元以上,这家人勤劳致富和孝顺老人的美好品德受到村民一致好评,多次被评为十星级文明农户。他们敬老爱幼的行为影响着儿孙们,儿孙们每次回家总要带上好吃的孝敬老太太,围着老人嘘寒问暖。去年春节在外打工的大重孙王坤为老太太捎回营养品和好吃的点心,在市职高读书的二重孙葛市言今年中秋节前为老太太买回一盒精装月饼,在洋梓镇读初中的三重孙卢少锋也为老太太买了一盒饼干。老人的孙女们也都很孝顺,时常抽空回家探望老人,把自家好吃的东西拿来孝敬老人。

柴湖镇魏家榨村百岁老人李先荣是修丹江口时移居过来的河南移民。他的大女儿已过八十,一家五世同堂,子敬女孝,大家生活在一起热热闹闹。家里有浓浓的亲情和深深的感情,老人毫不寂寞,生活得踏实、祥和,身体一直都很硬朗,连病都很少生。

钟祥市郢中街办的韩玉珍老人今年已经104岁了。女儿宋玉蓉对母亲很孝顺,母女和谐相处,在钟祥传为佳话。每天早上6点左右,宋玉蓉准时把煮好的红枣稀饭端到母亲床前,先是帮母亲洗脸、漱口,然后再照顾母亲用餐。如果老人想吃点别的,她就去买油条、包子、米粉,变着花样弄给母亲吃。午饭和晚饭时,老人喜欢吃米饭、红薯,宋玉蓉就把饭菜弄得稀烂一些递到老人手中。老人喜欢吃柿子、酒糟、汤圆,但从不抽烟、喝酒。晚饭后她先是帮母亲用温水泡脚,然后陪母亲看一会电视入睡。老人细说当年事,而她是母亲的忠实听众,母女生活其乐融融。

代际交流和沟通是代际和谐的关键。钟祥市官庄湖农场殷河村103岁的老人王祥珍就善于和晚辈们沟通。她以前看侄子们下围棋,后来就逐渐产生了兴趣,渐渐地也迷上了围棋。子女们有空就陪老人下几盘,子女们没空她就自个儿琢磨起围棋来。现在围棋成了老人的精神寄托,也是老人与孩子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

代际和谐,说着不难,但做起来其实不易。由于每个家庭的几代人,他们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背景不同,人生的遭际不同,因而不同时代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所不同。许多家庭常常因为一些生活琐事,或不同的生活态度而产生矛盾纠纷是常有的事。这时就要消弥代际鸿沟,消除代际隔阂,年轻人要主动照顾好老年人的饮食起居,帮助老人做好医疗、护理、康复和保健;老年人也要主动融入到年轻人的生活中去。总之,要倡导晚辈与长辈之间互尊、互爱、互助和共荣,提倡代际之间的平等性和互动性,增进亲情、友情,使老小都有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相互体谅,相互包容,相互关爱,多些理解,多些尊重,多些关爱,一家人生活就会其乐融融。

代际和谐是我国孝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美德的完美体现。孔夫子提倡孝道,亲撰有《孝经》,历朝历代都把孝作为做人为官、平天下、治国家的重要内容。钟祥民风淳朴,家教家传都是以代际和谐、家庭和睦为核心的,尊老敬老,代代相传。老人也时刻把家人的生活、子女的成长放在心上,有的老人即使过了百岁,还帮助子女们看孩子、管菜园,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受到晚辈们的尊重和敬爱。钟祥市旧口镇春光村103岁的老人张菊香还在村头自家的小卖铺里帮家里人“站柜台”,卖一些副食和小百货。老人的记性特别好,算账清楚,没有差错,一家大大小小26口人没有不爱戴老太太的。冷水镇李湾村102岁的老人阎纯乾还时常采摘自己菜地里的时令菜,挑四五十斤到十多里外的冷水街上去卖。老人待人和气、与人为善、勤劳朴实,深得子女和乡邻们的敬重。

钟祥市在营建代际和谐方面努力做了大量的探索,倍受社会关注并且取得了深受老人们喜爱的佳绩。全市不断营造家庭和谐、代际和谐的良好氛围。钟祥市把代际和谐当作创建文明村镇的重要内容来考核,市直有关部门把代际和谐作为评选五好文明家庭和十星级文明农户的重要内容。市里每年重阳节都要评选表彰一批全市孝亲敬老的标兵,代际和谐就是孝亲敬老的先决条件。宣传部门把代际和谐、孝亲敬老的典范在媒体上广泛宣传,树立并倡导代际和谐的时代新风。市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关爱老人文件,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和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每年重阳节,钟祥市“四大家”领导还带领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给百岁老人送去慰问金和礼品,老人们非常高兴,觉得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有味。有的村还专门为百岁老人摆长寿宴,乡镇领导和全村群众都为百岁老人送去祝福和寿礼。百岁老人们越活越风光,好多百岁老人还上了电视!享受清闲

一个人只要对某种事物真正感到了兴趣,在闲暇时就会心有所归,不再觉得生活孤寂或空虚了。用兴趣填补了空虚的日子,做自己当初上班时想做而却没时间做的事情,“使心灵找到了一块不受骚扰的地方”时,就会“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即或不是在生理上,在心理上也总可以再次拥有青春。

人一退休,也就“夕阳红”了。这方面,很多人的感受有二:

一是失落感。离开工作岗位,整天无所事事,挣脱了惺忪的睡意,却无处可去,没事可做,有一种被社会抛弃的滋味。这时,我才深刻理解到瑞士哲学家艾弥尔那句简单而深刻的话“是工作使人生有味”。是啊,尽管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工作确实是美丽的。

二是自由感。不上班了,好像卸下了人生的重负,躲开了利欲熏心的阴影,自觉从容大气了许多。况且,功利无所求,衣食无所忧,再不用俯仰随人,从内心感到了轻松和安然,感到了休息的惬意。但说来也怪,忙忙碌碌,上班下班,花去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现在退休了,有了点余闲,却又无端“忧从中来”,好像“山中无岁月”,感到日子漫漫,不知该如何去打发了。

如何来享受清闲呢?我质疑问难,加上经年的实践,得出的答案是:所谓享受清闲,其实就是享受兴趣!

一个人只要对某种事物真正感到了兴趣,在闲暇时就会心有所归,不再觉得生活孤寂或空虚了。用兴趣填补了空虚的日子,做自己当初上班时想做而却没时间做的事情,“使心灵找到了一块不受骚扰的地方”时,就会感到“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即或不是在生理上,在心理上也总可以再次拥有青春。比如,兴之所至,可以博览群书,爬爬格子,学学书法,练练丹青;可以狩猎山岗,垂钓河边,打打扑克,下下象棋;可以听听音乐,跳跳舞,采菊南山下,漫步在乡间的小路上……兴趣越多,烦恼越少,快乐的机会也就越多。反之,如果精神无所寄托,时间就会像蚕食桑叶一样吞噬掉人的生命。“生命对于我们的心灵来说,实在太短暂了……”人生的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时期,在不经意间就会如逝水似地流过。而人生的不同时期,每人只能经历一次,并且每一次都是新的、未知的。只是到了老年面向未来,有大半生的阅历做后盾,在经验和理解力上,就会更优越一些。

因此,老年人要善待生命,豁达大度,以动代静,怡养心身,首先要像珍惜绚丽的朝霞一样珍惜夕阳,在广泛的兴趣中享受清闲,度过人生最后的辉煌。自在,从退休开始

退休后有了心灵的自由和放松。说话无须再照本本,更没必要去看别人脸色,怎么想就怎么说,不绕弯,不伪装,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车,爽爽快快地直达目的地。“退休好,退休自在”。过去,身边很多老朋友都用这句话来安慰比我早退休的同志,自己其实是没有一点体会,说时就带有一点虚伪性。虽说我在退休之前,就有过赋闲之时,知道没有羁绊的愉快。但那时毕竟还有盼头在心,身上并未完全放松。直到真的退休了,又度过了刚退休后的难受期,这才算真正感受到了“退休好,退休自在”。

退休后有了心灵的自由和放松。说话无须再照本本,更没必要去看别人脸色,怎么想就怎么说,不绕弯,不伪装,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车,爽爽快快地直达目的地。正如人们所说的,现在最讲真话的人,就是离退休的人。这话一点不错。在岗位上的时候,有个一官半职就不能随便说,这本身就要求你说官话;即使你不怕丢官,总也得考虑个影响。所以那时有的人的话,是真是假的确难判断。就算是平头百姓,出于某种个人的利益需要,谁又能保证他会说心里话呢。就是豁出去不要那点利益,还怕被穿只玻璃小鞋呢,也难怪很多人只能说些顺情话了。现在完全退了,头上没有乌纱帽,不用担心前景,说话也用不着吞吞吐吐,才真正活得自由自在了。

退休后真正成了时间的主人。早晨散步,上午写作,中午小憩,下午读报,晚上看电视,一天平平和和,有条有理,简直就是神仙日子。原来在岗位上,匆匆忙忙,操前跑后,一天下来累散了身架,次日仍然还要奔波,哪有时间干自己的事情。现在坐在电脑桌前,这才发现,敢情要说的话还这么多,要写的事还真不少,一时竟真感到时间不够用了。恨不得精力再充足些,好有时间养花遛鸟,认真地享受一番生活情趣,把20年前怕变“修”、不让人干的事情都好好干上一番,彻底体会一下变“修”的滋味儿。

在我看来,我真正的自在生活的确是从退休开始。老年养生重在养性

老年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由于处于不同的环境,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性格,这些性格对各人的保健养生,作用也是完全不同的。

老年人应该重在养性。因为老年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由于处于不同的环境,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性格,这些性格对各人的保健养生,作用也是完全不同的。

慈祥型性格。这类人开朗、善良、温柔、和气、安静、谦虚、知足,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在心理上充满着安全感、满意感和幸福感,很少有寂寞感、孤独感和老而无用感,因而能健康长寿。

朝气型性格。这类人性格爽朗,心胸开阔,朝气蓬勃,爱好活动,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学习,待人热情,乐于助人,适应环境变化和抗挫折的能力都很强,对健康长寿非常有利。

谨慎型性格。这类人温顺、胆小、懦弱、爱静、多疑,对人、对事谨小慎微,与人交往不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弱。这种性格容易加速生理和心理的衰老,易产生孤独感和寂寞感,对身心健康不利。

迟钝型性格。这类人沉默寡言,胆怯懦弱,喜欢独居,不爱活动,不善交际,对环境的应变能力较差,对新鲜事物缺乏敏感性,常有寂寞孤独感。这类人抗病能力不强,容易患病。

消沉型性格。这类人心胸狭窄,性情孤僻,情绪抑郁,沉默寡言,喜怒不露声色,缺乏自信,意志消沉。这类人较容易患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比如胃病、肠炎、高血压、偏头痛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