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画识童心:儿童绘画心理解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3 16:04:55

点击下载

作者:徐静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看画识童心:儿童绘画心理解析

看画识童心:儿童绘画心理解析试读:

序一

梁宏达

著名社会评论家、脱口秀主持人。2005年担任中国教育电视台《第一观察》主持人。2008年12月6日中国之声正式开播《老梁说天下》《体育评书》节目。他拥有《老梁说天下》《老梁观世界》《有请老梁看电影》等多档热门脱口秀节目,是一位“全能型”媒体评论人,博闻强记、通晓古今的评论解说成为不少观众喜爱他的理由。

拿到好友静茹的书稿是2017年的元旦。在假期空荡荡的办公室,透过大玻璃窗,我望着这个已经生活了十几年的城市,想到的是梁漱溟先生的那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我的答案是肯定的,这个世界会好的,哪怕我们终年营营役役,满脸狼狈,却依然相信这一点并为之努力。因为我们有孩子,他们是全部的希望。

身边的朋友陆续升级为爸爸妈妈,每次聚在一起时的话题和话风也全变了,他们乐此不疲地分享宝宝的一颦一笑,让我觉得养育孩子是一个充满奇迹的过程。我也陪他们一起经历了很多快乐和欣喜、焦虑和挣扎,我也见到不少非常遗憾的事情,虽然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有很多人不知道怎么爱。当功利和焦虑笼罩了学校和家庭,孩子们离自由和快乐也就渐行渐远了。

近百年前鲁迅先生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呼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顺应孩子的天性,把孩子培养成为“完全的人”。如今这些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成为好的父母从来都是需要学习的。如何了解你的孩子就是首要的问题。静茹的书教会我们如何通过绘画作品去解读孩子真实的需求,识别他们的心理“物种”,做到有质量地陪伴他们成长。其实这也是用心灵去感受心灵的过程,不再是教条、僵化地教养一个生命。这本书能够让更多父母知道,孩子们除了说出来的语言,还可以用图画、色彩、漫画符号来表达爱和多种情感,他们用那些画呼唤、呐喊,这既似灵魂之舞,又似灵魂之歌,需要我们这些忙碌于乏味生活琐事的成年人用灵魂驻足欣赏、倾听。看起来是我们在教化孩子,其实孩子也在教化我们,把我们教化成为可以读懂心灵语言的“完全的人”。

静茹的多部绘本我都有珍藏,她是国内我见过的为数不多、用心灵创作的绘本画家。本书虽然是她第一本绘画心理学的著作,但她已积累了十年。她将跟踪多年的珍贵案例奉献出来,有的案例长达九年,含金量和诚意还是很足的。市面上同类书籍的案例来源大都是特殊儿童和有心理病患的儿童,静茹的案例则来自美术兴趣班,大都是健康的孩子,这对于更多家长来说,更具参考价值和实用性。静茹这本儿童绘画心理学著作是我见过的图片量最大、案例最多、最通俗易懂的心理学著作,我甚至可以断言,本书将是中国大众了解儿童绘画心理学的首选启蒙读本,也是学画和艺考儿童家长的必备宝典。

静茹多年来一直关注儿童教育、环保,也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从事公益事业,书中展示出的留守儿童画作非常触动人心,这是静茹对孩子的爱,体现出很深的人文关怀。我知道,这些年来她所做的,都是努力地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一点。序二

慕容引刀(著名绘本画家)

早年从事动画工作,曾为诸多海外动画片担任动画导演。2002年创作了“刀刀狗”漫画形象,并成为中国治愈系漫画的先行者。十多年来已经出版“朋友刀刀”系列绘本十余部。他所创造的刀刀狗形象伴随了许多人的成长,并将继续温暖更多人的心灵。

我和静茹是很多年的老朋友了,我很喜欢她的绘本系列。记得我们曾在一起讨论过,为什么会选择画绘本,静茹说她是受到了几米的影响。2004年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商业设计的工作,走上了绘本创作之路。我很佩服,她是一个放得下又很执着的女孩。十几年后的今天我看到她这本绘画心理学大作,才知道她这一路画下来,是在完成心灵疗愈。其实,我们选择创作绘本的最大原因就是:绘本更接近心灵。每个画家在画一个形象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投射了自己的内心。我创作刀刀的初衷,也是渴望有一只小狗来替我讲述心灵深处的叹息和喜悦,这个过程也是一种心灵疗愈和抒发。

因为同为治愈系画家,我也一直很关注用心灵画画的她,看着她这些年在用心照料和修缮自己心灵的小花园,并且让花园里绽开了一丛又一丛的鲜花。这让我尤为感动,因为花朵的芬芳不仅丰盈了自己,也给世界带来了美好。

静茹很爱孩子,可能因为她自己本质上就是一个单纯的孩子,而她纯真、纯粹的部分也是她的利器,让她想做的事情,都能够做得很漂亮。这些年,我们这些绘本同行看着静茹很努力地把心理学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她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创作型画家,也不再只是一名艺术教师,或者也不能说只是一个心理咨询师,用句时髦的话来讲,她是跨界学者。其实,艺术无疆,心灵无界,所谓的跨界,也是因为静茹看到了艺术作品深层次的心理背景,这是一种深度体验,我觉得这是向生命最深处的回归。当然,不是每个画家都有这个愿望,静茹的追求应该不只限于艺术层面,她更希望探索精神的世界。

我觉得,将心理学融入艺术教育,这一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未来,应该培训每个幼儿教师和家长都具备这样一种本事,看到孩子的画,就能读懂他们的心。我由衷期待这本书热卖,它就是一部神奇的翻译机,让更多的人学会怎么看懂孩子的画,让更多孩子的心里话被听到,被真正有质量地爱着。序三

朱森林(著名漫画家)

职业漫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漫画艺委会委员。是国内漫画界承上启下一代的漫画家之一,从1980年5月20日第一幅漫画在《人民日报》发表,到今天已从事漫画行业超过30年。主要作品有《坏老头》《葫芦头》《大大可笑糖》等。

认识静茹很多年,因为欣赏她的漫画和绘本,在创作上常常有很多交流和讨论。我始终觉得我们只是漫画同行,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她在用漫画帮助自己和孩子疗愈,我才发觉,原来她已经由艺术的领域向心理学领域探索,成了一个绘画心理学界的学者。近年来,她走向了漫画疗愈和漫画心理解析之路,做得那么好,说实话是我始料未及的。

尽管漫画圈里她依然很活跃,没有人会质疑她是一名优秀的漫画家,她的作品挂在了深圳机场,每每经过我都会多看几眼为她骄傲。但是,近几年来她的变化真的如凤凰涅槃一般,每一次转身都很华丽,也都展示出她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精神。

我作为一个漫画家,一生钟爱漫画,也参与了大量的社会活动,致力于让大众了解漫画,也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够学漫画。如今大众已经非常接受漫画了,我也常常在电视、地铁、街头看见大量漫画形式的宣传和广告,但是对于漫画可以进行心理治疗这种新的应用,大众还是知之甚少的。静茹所做的工作,就是让更多人知道漫画治疗的价值和具体的方法,这件事,真的是非常有意义。

说实话,到目前为止,漫画界还没有人能够把漫画和心理学结合起来,并且应用得这么好,这个工作虽然很具挑战性,却是这个时代非常需要的,更是孩子们需要的。序四

老猫(家庭教育专家)

赵志斌(网名老猫),民间儿童阅读推广人、“阅读进课堂”的倡导者、家庭教育指导师、数学教育专家。

在深圳中心书城的一场关于绘画心理学的讲座上,我有幸认识了主讲嘉宾静茹老师。尽管我从事家庭教育和公益儿童阅读推广多年,但坦率地说,之前我对绘画心理学一无所知。对孩子的一张普通画作甚至是随性涂鸦的分析和解读,竟然能洞悉儿童的心理以及亲子关系状态,还能了解孩子的天赋和秉性,这对于我们这些整天琢磨孩子的人来说是多么的有价值啊!

孩子是表达的弱者,就算是教育工作者,要做到完全了解和理解孩子都绝非易事。得知静茹老师正在撰写本书时,我抱着学习的态度和目的与静茹老师交流,分享了一些自己的案例,并以学习者的身份,结合我在教育实践中的体会和感悟多次与静茹老师讨论本书中的教育观点和学术问题。

我们常说,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但家长甚至老师往往会被社会潮流裹挟而忽略这一点,没有顺应天赋来培养孩子,很多时候他们也不大懂得怎样发现孩子的天赋。静茹老师把孩子的天赋比作沉在水里的一头巨兽,露在外面的是两个犄角,一个是兴趣,另一个是特长,如此通俗易懂,又如此形象贴切地给出了发现天赋的关键点。书中“从绘画中发现孩子的天赋”这一章节的内容,是静茹老师对儿童绘画心理学的重大贡献。

静茹老师的课特别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她能够三言两语就把复杂的事情解释得很清楚,尽管她学养很深,但是很少讲术语。我对书中的一些话印象深刻,如“艺术没有第一,只有唯一”“孩子自发的选择,不是他的菜,就是他的药”“弗洛伊德解开了潜意识的图画语言,也就等于解开了图画的心理语言”等,这些让人过目不忘和醍醐灌顶的金句有待读者朋友自己去发现和品味。我认为,本书一定会是儿童绘画心理学在中国教育和心理学领域广泛应用的地标之作!前言:我的故事

有一天,最好的闺蜜对我说:“静茹,你是个怀旧的人。”我当时非常不认同这个说法。她又说:“你出版的四本书都在画回忆,难道你不是一个怀旧的人吗?”于是我把自己出版的绘本都找出来看了一遍,惊讶地发现,这么多年来还真是都在画回忆。

第一本《寻梦园》画的是我童年光怪陆离的梦境和幻想,第二本画的是曾经年少时的青春感悟,取名为《年轻的证据》,第三本是时隔五年重新又画了一遍的《寻梦园》,第四本是《回忆我的70年代》,画的是我在东北的童年生活。于是,我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一次一次地画回忆,却一直在逃离故乡,走得那么远。图前言-01 静茹十年间创作的绘本,依时间顺序排列:香港版《寻梦园》《年轻的证据》《一个人跳舞》,内地版《寻梦园》《从那一天起》《回忆我的70年代》图前言-02 这是所有绘本主人公造型的演变过程,从不对称的精灵,到一个没有五官的布偶,到有了长头发的木偶,再到两个相恋的布偶,最后是一大

群活生生的真实人物,这也记录了心灵恢复活力并回归现实的过程图前言-03 《年轻的证据》中的画,上图画中雨伞是漏的,代表安全感比较低。下图画出了破碎的眼镜、没有树叶的树、雨中跌倒的人,都是抑郁情绪和心理有创伤的表达

我开始把十年来创作的所有绘本对比着来看,我惊讶地发现,根据时间排序,自己画过的六本书颜色越来越亮,画面越来越丰富,内容越来越有人情味和现实感,如图前言-01所示。主人公从幻想世界的精灵,到布偶、木偶,到最后的真实的人,是种逐渐变得饱满真实的变化,如图前言-02所示。前几本绘本的色调都是灰暗的,画中有很多抑郁情绪和创伤符号,如图前言-03所示。尤其画了两遍的《寻梦园》,对比同一张画,发现情感符号增多了,创伤符号减少了,颜色鲜艳了,画面更加丰富多彩了,如图前言-04所示。最近出版的那本《回忆我的70年代》呈现出巨大的变化,书中都是真实人物,角色和场景丰富多样,展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也画出了浓浓的亲情和生活趣味,如图前言-05所示。这一系列变化都在告诉我,这是一次长达十年的绘画心理疗愈,这十年里,我的性格和事业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改变。最有趣的一点是,这些绘本的销量一本比一本多,社会反响也越来越大。

这些绘本记录了我爱幻想的童年、青涩而忧郁的少年,还有我叛逆的青春期,直到远离故乡漂泊的中青年。这一路走来,我一直在逃离故乡,却逃不掉内心的创伤。这时我终于明白了,虽然我并非一个怀旧派,但我一直在以作画回忆的形式自我疗愈。

我从小喜爱幻想,酷爱绘画,但是家庭一直不理解也不支持这份爱好,也为此发生了很多冲突。14岁到25岁期间,我常常被自杀的念头困扰,那种很深的抑郁情绪在心里持续了很多年,这也导致我的性格孤冷,对亲情、婚姻、家庭的态度也都很淡漠,不愿意与人交往,对很多事情的判断都是悲观的。1993年我独自来到深圳闯荡,生存的紧迫感暂时缓解了抑郁的症状。2004年偶遇台湾绘本画家几米的作品,突然感到被一种力量吸引并召唤,整个人像着了魔一样。在那一年我毅然决然注销了自己生意还很好的设计工作室,放弃了所有经济来源,开始不顾一切地在家里创作绘本。图前言-04 两版《寻梦园》中同一幅画的对比,上图画里面的鲨鱼满嘴尖尖的牙齿,充满了攻击性。下图重画的作品中鲨鱼嘴巴里尖尖的牙齿不见了图前言-05 《回忆我的70年代》中的画,上图画出小时候爸爸妈妈给孩子们做皮冻的温馨场景。下图画出了我们姐仨小时候过年吃到爸爸妈妈藏在饺子里的硬币的欢乐场景,这本书成为我修复亲情关系的一本疗愈书,被《少年宫教育课程建设指导手册》列为推荐读物

封闭创作两年后,我出版了自己的系列绘本,成为一个职业绘本画家。2005年我的绘本《年轻的证据》获得中国漫画的最高荣誉[1]——第2届OACC金龙奖的金奖,我在生日那天从人民大会堂捧回了我的奖杯。2013年深圳新建机场,我作为深圳本土杰出的漫画家,被邀请完成54米长的深圳漫画地图,将自己的作品挂在了深圳机场T3航站楼,如图前言-06所示。

亲身经历了十年的绘画疗愈,我发现这是一个无比神奇的过程。当我遭遇创伤,它居然会启动我身上的绘画天赋去疗伤,当我开始创作,绘画帮助我释放出大量的负面情绪,修复心灵的碎片,随着心灵得到抚慰和滋养,生命力得以恢复,直到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和光华,我发现自己已经成为另外一个人。而这十年的创作又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成就感和社会收益。台湾漫画家蔡志忠曾经说过:“每个人都可以比现在厉害100倍,只是他自己不知道。”我就是这句话的亲身体验者,疗愈之后自己真的可以脱胎换骨。

我终于明白了,自己当初遇到几米的作品,为什么那么冲动地要放弃工作去画绘本,因为我的潜意识知道,那是我疗伤的最佳方式。如果我没有跟随潜意识的指引去进行绘画疗愈,恐怕我现在还只是深圳30万设计师中最平凡的那一个。从这个角度上理解,创伤是生命的一份厚礼,它可以帮助我去做最好的自己。

后来,我周末在深圳少年宫做动漫老师,这份工作让我接触到成百上千的孩子。由于我自己就是绘画疗愈的受益者,所以在艺术教学的十年中,我通过大量绘画心理学的实践帮助孩子们,现在我又成了一名儿童绘画疗愈师。

这就是我的故事,从一个青春期抑郁的女孩,到一个职业绘本画家,然后成为一个疗愈师,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人生没有被精心设计过,我只是跟随着心灵的召唤,踏上了自我疗愈和做回自己的道路。图前言-06 深圳T3航站楼54米长的《深圳漫画地图》耗时一个月,画了深圳64个著名地标,涵盖了深圳最知名的餐饮、娱乐、文化、金融景点,该作品色彩靓丽、创意新颖,成为深圳机场的一张文化名片[1] OACC金龙奖由《漫友》杂志主办,面向全球华人原创动漫艺术家,具有较高影响力。——编者注儿童绘画心理学概论有研究表明,全世界每8个儿童中,就有一个出现适应困难的症状。如果适应困难的儿童的焦虑情绪长期得不到缓解,他们正在发育的大脑就可能受到永久性损伤。心理学家发现,造成此类损伤的原因很复杂,但是治疗方法却没这么复杂,只要让这些儿童通过绘画去表达,就可以大大缓解症状。什么是绘画疗愈

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奠基人,他用冰山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有意识,还有潜意识,“水下”潜意识的部分才是对我们的行为起决定作用的。他用解梦的手段开启了精神分析的大门,让我们知道,精神病人的梦可以透露出很多潜意识,而潜意识的语言——梦境,是可以解读出心理信息的。

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梦就是潜意识这个画家描绘的图画,弗洛伊德解开了潜意识的图画语言,也就等于解开了图画的心理语言。

继弗洛伊德之后,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开启了绘画治疗的实践,他尝试绘画曼陀罗图案,从而缓解了自己很多心理症状,积累了大量绘画治疗的经验。后来英国的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在研究儿童的时候,也使用了大量绘画的游戏。比如,他在和儿童交流的时候,会画一条线,让孩子填出一幅画,他发现这些绘画游戏中会透露出很多心理的信息,比如亲子的关系、儿童近期担忧的事情、儿童的心结等。

进入20世纪的40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家对绘画心理学进行了更多探索,也努力让艺术治疗师成为一种职业。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在治疗实践中发现,绘画治疗特别适合未成年人,因此,儿童绘画心理学也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绘画治疗这种非语言的表达性治疗手法,对于不善于用语言表达想法、消极内向、有语言障碍、语言功能发展不足、遭受严重创伤而关闭表达系统的儿童,是非常有效的心理治疗工具。

詹妮弗·巴格莉是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教授,她通过绘画治疗帮助了印度洋大海啸中目睹家人被海浪卷走的儿童。很多孩子画出他们目睹的场景,狂怒的海水卷走了房屋、树木以及伸出手做最后挣扎的人们。当他们把积压在内心的恐惧画出来以后,精神上的压力会得到大幅的缓解,这个过程就是绘画治疗,如图1-1-01所示(该图为临摹作品)。

神户大地震后,日本色彩心理学大师末永苍生在避难所里引导孩子们通过绘画进行治疗,孩子们一开始画出的都是色彩激烈的画面,火山喷出红色的火焰,有流着鲜红血液的人和红色海洋里的鲸鱼。经过几周到数月的绘画治疗,孩子们逐渐可以画出五颜六色的画面,还能够画出代表希望的直升机、彩虹、太阳、鲜花和笑脸。还有的孩子把失联的亲人画在卡片上,写满祝福的话语,这些行为都很大程度地帮助孩子们平复了突发灾难带来的创痛。

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投入绘画心理学的研究。如今,有大量的治疗师都可以通过画作来解读儿童的心理,并运用各种绘画实践治疗有精神问题、心理问题和遭遇伤害的儿童。图1-1-01 这个印度尼西亚儿童画出了海啸的巨浪扑面而来,人们惊慌失措,有一对男女手拉手赶紧逃向岸边,水里有人张开双手呼救挣扎。一条船已经被海浪掀了起来,水面上漂浮着很多木板和杂物

因为在绘画后面加上了“治疗”这个敏感的医疗词语,很多人将这个技术理解成仅针对有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人群。近年来,绘画治疗被引入了越来越多的领域,并非只针对有病患的儿童,同时,为了让更多人免于产生误解和距离感,我们更多地使用“绘画疗愈”这个说法。这个用词已经打破了医疗的界限,让更广泛的人群例如家长、心理咨询师、教育培训从业者可以通过绘画帮助孩子疗愈非病理性的情绪、情感、表达等问题。而且,绘画疗愈的价值并非只限于矫正、治疗,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也充满建设性,对儿童天赋、智能的开发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大量的实践案例已经证实,越是自由随意的涂鸦,可被解读出来的信息就越多。越小的孩子越适合绘画疗愈,疗愈的效果也越好,绘画疗愈已成为药物治疗和语言治疗的一个重要补充。

随着科技和新材料的发展,很多治疗师采用沙盘、拼贴、黏土、乐高积木等各种材料,让孩子们在美术学习和游戏中进行疗愈,都获得了很好的收效。绘画为何能解读孩子的心?我做了十几年的艺术教师,最大的发现就是:艺术和心灵的关系是天然的,孩子和艺术之间的关系也是天然的,当我们把这些天然的关系挖掘出来,解读孩子的画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了。解读原理

在讲绘画解读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个心理学的名词:投射。因为绘画的心理解析是建立在心理投射现象上的。

投射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可以通俗地解释为,内心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外部世界寻找另一个自己,我们也无时无刻不通过一些外部媒介表达内心的自己。例如画家会把自己的情感情绪、爱好、内心冲突、潜意识的恐惧在不知不觉中投射到绘画作品里。

我们看看那些岩洞上的壁画就知道了,原始人最早的表达方式就是绘画,后来才有文字。孩子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像那些原始人一样,先会用图形说话,后来才会用文字说话。

孩子心里想什么,就会画出什么,绘画是一种心理的语言,也是潜意识的语言。我们若想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只要读懂那些图形、色彩语言背后的潜台词,就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了。而我们想告诉孩子一些事时,与其给孩子讲大道理,不如用绘本、游戏的方式,这更容易让他们接受。

孩子把情绪转化成为图形和色彩的符号,转换器就是象征思维。象征思维是人类的一种原始思维,弗洛伊德称其为原发思维。象征能够将概念、情感、情绪等抽象的元素转换成具象的符号,潜意识会在梦中使用大量象征符号来告诉我们一些事,史特柯尔的论著中早就提出过梦的意象有象征意义。他举出了一些例子:比如梦中的皇帝和皇后往往象征着父母,长的物体如木棍、树干和雨伞都可以象征男性性器官,箱子、皮包和炉子可以象征子宫。我们也都知道一些概念的象征物,如火焰象征愤怒、小鸟象征自由、兔子象征乖巧、蛇象征恐惧、绿色象征生命、蓝色象征理智、黑色象征压抑等。孩子的这种能力是天生具有的,因为他们的潜意识很开放,潜意识是运用象征思维的高手。但是,成年人长期使用推理、逻辑、分析等理性思维,很多人的这种能力逐渐弱化、退化了。因此,想看懂孩子的象征语言,就必须重新恢复使用象征思维。如果我们不能够理解象征的含义,就很难学会绘画心理学,也就做不到去深度解读孩子的画。拥有这种能力并不难,参与艺术的实践是修复象征思维的好方法。

通常,心理机制为了保护我们,会在语言表达上设有各种防御,因此通过语言获取心理信息是比较难的。但大部分人都不会在绘画中设置防御,儿童面对绘画的态度就更加开放,也更善于使用象征思维来表达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孩子在自由创作状态下画出的画都是最真的表白,他们是不会在画中说谎的。而且,他们会在画中喋喋不休地倾诉心事,这也是我们能够从孩子的画中解读出大量信息的原因。图2-1-01 上图是孩子在学校时画出来的画,常常都是公式化的太阳、笑脸、家庭和谐场景。下图是在我的课堂上,孩子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画出任何负面的情绪都会被尊重和允许

但是孩子很容易受到影响和暗示,如果不能给予他们宽松、自由的表达环境,或者总是加以对错、优劣或者道德的评判,孩子画画的时候就会呈现出迎合和讨好的状态。我在一些发达国家小学里看到一些儿童画,画中都是自由的幻想和孩子们真实的情绪,而国内的孩子在学校里画画时,常常会画太阳、笑脸、家庭和谐的场景,他们会不自觉地迎合主旋律和权威者的期待,这样的画就掩盖了很多内在的真实信息,如图2-1-01所示。

所以,想要了解孩子真实的状况,需要给予他们更自由的环境,让他们感到安全,他们才愿意充分地表达自我。我在十年的教学中,对所有学生画出来的画,都本着尊重和接纳的态度,不做任何道德的评判,所以我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真实的表达。画中的集体无意识

荣格继承了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并在冰山理论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发现。他提出我们人类除了有自己的潜意识外,还有埋在更深处的集体无意识,也就是说,同一个国家、民族或同一个地域的人会共用一个认识体系,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就会有一些共性。这个现象在孩子的画中有很普遍性的表现,我的体会是很深的。

我在北、上、广、深这些发达地区,还有山东、湖南、湖北、江西这些省份,甚至在云南、西藏这些少数民族地区,都能看到很相似的画面。我知道,不可能有哪个机构做了这么大面积的统一培训,这就是中国孩子的集体无意识。

我最常见的集体无意识现象,就是画面上出现一排整齐的云朵,如图2-2-01 所示。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一直特别强调孩子应该守规矩、敬师长,这就在中国孩子的心里普遍根植了讲究秩序的集体无意识。我询问过一些画出这样画的孩子家庭,大多都给孩子定了很多规矩。图2-2-01 这是不同省份、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孩子画出的画,画里面都看得到一排整齐的云朵图2-2-02 这些画面中突出的特点就是对称,花朵、小鸟、云朵都是对称的

还有一个现象比较普遍,就是画面追求对称。很多孩子在设计构图的时候,不是追求左右对称就是追求上下平衡,如图2-2-02所示。这是中华文化给孩子植入的另一个集体无意识,做事情追求平衡,讲究中庸。中国人特别在乎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最注重的就是平衡、礼尚往来,宁可落一群不能落一人。这个意识,在孩子的画中也表现得很明显。

男孩和女孩在个性上普遍存在性别的差异,他们表现出来的绘画也不同。通常男孩喜欢画动态画面,主人公以男性为主,喜欢机械、武器、怪物、战场等主题。女孩喜欢画静态画面,主人公以女性为主,喜欢画公主、花卉、宠物、饰物等主题,如图2-2-03所示。所以我们常常看到男孩画动作,女孩画静物;男孩发起冲突,女孩装饰美化;男孩的色彩简单沉稳,女孩的色彩丰富多样;男孩充满创造性,女孩充满建设性。

这既是男性和女性大脑功能优势的差异,也有男性和女性集体无意识的呈现。图2-2-03 左图是10岁男孩的作品,画中颜色不多,以黑灰色为主,有动感和情节。右图是12岁女孩的作品,画面色彩丰富,唯美静态,更多小细节、小装饰图2-2-04 上图是13岁女孩的作品,画中人物腿都是夹紧的,手比较放松,下图是12岁男孩的画,图中人物的腿比较放松,但是手比较拘束

我还看到一个普遍现象。8岁以后,女孩画出的人物常常是双腿夹紧的状态,手相对放松一些,男孩正好相反,如图2-2-04所示。对照欧美动画造型和亚洲动画造型的肢体语言,也能发现这样的规律。

在东方人的教育观念中,为了保护女孩,家长会对她们的活动范围约束更多,但是动手方面则相对宽松,而对男孩的行动就没有那么多约束,却常常会批评他们毛手毛脚、喜欢乱动乱摸的行为。这些教育理念都会不知不觉地表现在孩子的画面里。腿除了代表行动力,也有性意识的隐喻,这些画面也揭示出,西方人的性观念比东方人更开放一些,中国女孩的性意识比男孩更保守一些。

这些集体无意识的表达让我们知道,整个社会的观念也可以影响孩子的绘画。中国父母让孩子具备一些守规矩、交际平衡、自我保护的能力,这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更加重视开发创造力和探索精神,让孩子们更加全面和健康地发展,就能让他们更能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孩子的画在说什么?

有时候,我们会在正在学习系扣子的孩子的画里面,看到密密麻麻的一排扣子,这是此时孩子对扣子发生了极大兴趣的表现,也就画出了超过真实数量的扣子。这是注意力投射现象。

一些正在长个子的孩子的画里面,常常会有很长很长腿的人物,这个现象也是很普遍的,如图2-3-01所示。这是成长投射现象。

还有的孩子,最近哪里不舒服,就会把病痛位置画得很夸张。有一个4岁的女孩近期嘴巴疼,她画中的人都张着大大的嘴巴,满口都是牙齿,如图2-3-02所示。还有一个4岁的男孩,家庭里吃的是有机蔬菜,有段时间他特别喜欢画虫子,如图2-3-03所示。那个阶段他晚上老是磨牙,爸妈带着他去医院检查,居然发现他生了蛔虫。这让医生颇为惊讶,现在城里的孩子都不生蛔虫了,医生问孩子父母他常吃什么,父母告诉医生他们全家吃有机蔬菜,医生这才解开疑惑。在过去的绘画心理学教学当中,对孩子喜欢画虫子是有解析的,但是现在的孩子很少生寄生虫,因此,我们都会从孩子是否有自卑心理这方面去考虑。通过绘画可以发现孩子身体的病症,这都是生理投射现象。图2-3-01 左图是5岁半女孩的画,这个阶段她正在学系扣子,所以画了比真实衣服上多很多的扣子。右图是7岁女孩的画,她近期正处于长个儿的阶段,有很多大长腿的人物出现在她的画面里图2-3-02 最近这个4岁的女孩嘴巴疼,她就总把人物的嘴巴画得很夸张图2-3-03 这是一个吃有机食品长大的4岁男孩的画,他最近很喜欢画小鸟和虫子,而且虫子都画得很夸张,后来他被检查出肚子里有蛔虫图2-3-04 上图是8岁男孩的作品,画中人物都张开手臂,脸上露出快乐的笑容。中图是12岁女孩在国外留学时画的,她画出独自在国外孤单失落的情绪。下图是10岁男孩画出的激烈的背景色彩和枪支,代表有激烈的情绪和攻击性

其实,通过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知道,孩子不但会用图画表达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