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从北大出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3 16:23:56

点击下载

作者:康小明

出版社:人民日报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行者从北大出发

行者从北大出发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行者从北大出发作者:康小明排版:KingStar出版社:人民日报有限责任公司出版时间:2015-09-01ISBN:9787511533821本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1“北大车协”说文解字叶静漪

北大车协已经走过了二十载春秋。二十年来,车协人风雨兼程,车辙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高山草原甚至戈壁荒漠。北大车协以最大众化的交通工具为载体,以多元化的骑行活动为平台,以多姿多彩的青春经历为酵母,激发了成千上万的北大学生投身到车协这一充满活力的交流与成长平台。与此同时,北大车协也在不断追求创新,并且在创新中完善组织架构,拓展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涵,形成了北大车协独特的社团文化。

北:是方向,也是梦想

东西南北,每一个方向都留下了北大车协人坚定而勇敢的车辙。东至乌苏里江,西达大漠雄关,南到天涯海角,北抵神州北极,20个青春无悔的夏天,20次波澜壮阔的远征,20年不曾动摇的追梦赤子心。20年前在老地学楼艰难起步,北大车协给多少年轻的心灵指引了前进的方向,见证着漫漫前路之中坚定不泯的梦想。走吧,去看看你想看的地方,去迎接大地的宽广,世界那么大,我们一起去看看。于是,便有了一次次开始于北大的远征,也让一届届北大车协人有了挥洒青春与汗水的征程。

大:是世界,也是胸襟

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当北京成为了地图上橡皮图章一般的大小,车协人的目光却看到了整个中国的缩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追求的至高境界。自从车协在北大诞生之日起,车协人一边在北大这一神圣的象牙塔内享受着“读万卷书”的乐趣,一边在车协践行着“行万里路”的豪迈情怀。当世间大美化为了记忆中最温情的山川大河,掩映在青年眼中的是中国最真实的城镇乡野。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车协人以车为载体、以丰富的活动为平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行走中开阔眼界、增广见识。

车:是工具,也是战友

飞转的车轮,记载着圆梦的轨迹。看似遥不可及的漫漫长路,却被两个车轮一寸一厘精确地丈量。单车不语,却与旅人一道看尽一程山高水阔,见证一路喜怒哀乐。得意淡然,失意坦然,当车轮转动之时,错综复杂的世界开始变得简单而又明晰,抛却了斤斤计较的进退得失,在汗水和欢笑之中发现真实的自己。车协人永不孤单,除了在风雨洗礼中结下的深厚友谊,还有忠实的单车一路相伴;当车轮邂逅梦想,便不再是一个人的战斗——是车,也是友,奋勇向前,永不言弃。

协:是精神,也是情怀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比美景更让人珍惜怀念的,是一路相伴的朋友们。相亲相爱、同心协力,车协人在“团结 梦想 爱”的精神召唤下,在漫漫征途中用汗水践行着彼此对远方的誓言。即使走出校园,这份情怀不变。再次回到这里,车协人的血液中始终流淌着关于青春和梦想的记忆。

北大,是常为新的;车协,也是常为新的。愿北大车协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愿北大车协人激情常在!

祝北大车协20岁生日快乐!

作者简介

叶静漪,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序2永恒的车协魅力康小明

时光真如白驹过隙,转眼间离开车协的具体活动已经快十八年了。随着自己曾经的激情岁月渐行渐远,车协也已经从当年的襁褓时代进入了弱冠之年。有时感觉自己确实离车协越来越远了,但是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却无时无刻不保有着那份牵挂和期许。命运有时候特别爱和人开玩笑,正当我准备借北大车协二十周年庆典之际,为车协再好好贡献一分力量的时候,受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邀请和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我不得不远赴太平洋彼岸的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遥望那万里之外的美国,内心真是百感交集,不去不太可能,去又有那么多难以离开的事情。其中,唯恐依恋了近二十年的北大车协将会在访学期间彻底从生活中消失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初入湾区

在踌躇徘徊之际,无意间在车协的网络大家庭中弱弱地问了一句,咱们北大车协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所在的湾区有老会员么?没想到,很快就得到了建军的反馈:1999年暑期团队成员中的聂玉春刚好在旧金山工作,离斯坦福大学也就只有二十多公里。喜出望外之余,内心的担心顿时烟消云散,没想到远在大洋彼岸还能感受到车协的温暖和眷顾。等我到了斯坦福大学所在的湾区,一切都如预料的那样,老聂的热情接待让我初到异国他乡的焦虑和惶恐一扫而光,也让我顺利进入访学状态的周期大大缩短。当其他学者还在为临时住宿、购车等事情忙得焦头烂额之际,我却借助车协这个温馨的大家庭建立起来的兄弟般的情谊,早早地就将这些事情搞定了。

想当年,骑着自行车走南闯北之际,北大车协的兄弟姐妹们就已经沐风栉雨、患难与共。看如今,背着行囊独闯天涯之时,感受到的最贴心的关怀与照顾仍然是来自车协这个大家庭。虽然很早就认定北大车协是伴随终生的车协,但是如此真切地在异国他乡还能感受到车协的温馨,确实让人感叹“不辞长做车协人”。

心灵悸动

随着访学生活步入正轨,我开始进入了紧张的查阅文献、研究斯坦福大学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等常规工作状态。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斯坦福大学的图书馆(Green Library)外,遇到了同在斯坦福大学访学的北京大学的韦宇老师,他建议我去参加一下北京大学北加州校友会羊年春晚的第一个节目:合唱北大校歌《燕园情》,这个合唱节目当时还缺人手。说实话,我在北大先后待了十几年,尚无法将北大的校歌完整地唱下来,同时考虑到闺女马上也要从国内来到我身边,时间将更加紧张。碍于情面,只好答应回家后看看能否胜任。

回家后在网上找到了MV版的《燕园情》,在众多熟悉的北大校景图片中,突然有一张挂着鲜红的北京大学自行车协会横幅的照片跃入眼帘。本来还在犹豫不决,顿时有了非常肯定的答案:那就是无论有多少困难,都要参加这首《燕园情》的合唱。不为别的,只为那“万绿丛中一点红”带来的心灵悸动。如果不是对北大车协拥有那么深厚的情感积累,估计是无法体会到那种感觉的。这种感觉,就像是曾经生死与共的知己,任凭遇到再大的困难,只要你需要,我都会义无反顾地为你奉献我的一切。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燕园情》的合唱取得了圆满成功。同台演唱的十几个歌友只知道,自从我加入后就非常投入,旦有排练每次必到,个中缘由,只有自己最清楚,那就是“感念燕园,情系车协”。

反思车协

如果说当年创办北京大学自行车协会尚属于年少轻狂之举,那么这种年少轻狂已经被二十年来车协的发展实践证明,当年的冲动多少还渗透着睿智和远见。北大车协在1995年10月25日成立时,自己刚过弱冠之年,如今已是不惑之年。经过二十年的风风雨雨,北大车协创造了无数个高校学生社团的奇迹:1996年北京大学十大暑期优秀社会实践团队中唯一没有北大老师带队的实践团队;成立不到一周年就被评为北大十佳优秀学生社团、首批北大三大品牌社团之一等。在北大117周年校庆(2015年5月4日)之际,由北大团委主办的“北京大学第十九届五四社团文化节”优秀社团投票结果显示,北京大学自行车协会以928票的结果遥遥领先其他社团(排名第二的得票数为747票),位列第一。北大虽然以社团众多著称(每年开学招新季都被学生戏称为“百团大战”),但是真正能薪火相传达二十年以上的却并不多。想当年,自己还在北大读本科的时候,多少曾经风光一时的学生社团如今都已销声匿迹。北大车协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辉煌历程,接下来的任务是如何走好即将到来的二十年,一百年,甚至更长远。细细品味和反思北大车协的精神魅力,才发现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下面其实潜藏着一座艳丽的精神家园。

首先,自行车骑行是北大学生深入社会、融于自然的最为普及的平台和载体。在以广袤著称的北大校园内,自行车几乎做到了人手一辆。无论是丰富多彩的日常活动,还是目标导向非常明确的集训和拉练,或者是每年一度的暑期大型远征,自行车骑行都是大学生们体察和感悟社会、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最好载体。以1997年的暑期远征为例,在当年从北大到香港的长途骑行中,队员们的车轮几乎踏遍了从北到南包括平原、丘陵和山地等在内的各种地形地貌,接触了从贫穷到富裕、从内陆到沿海的各类地区。

其次,自行车骑行还是北大学生增强团队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果说单骑闯天涯更多的是依靠个人的体力和坚持,那么团队骑行则更多地依靠团队成员之间的团结与互助。在长途骑行的历练中,团队成员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都获得了长足提高。记得1997年7月13日从北大出发,取道天安门广场前往香港时,有些团员还显得非常不善言辞,等轮流打前站到了江西赣州境内,愣是将宾馆老板给我们开出5元的学生团队价砍到了4.5元。所有的团员回到北京后,沟通与表达能力都得到了迅速提高。

再次,自行车骑行是提升大学生自我价值和自信心的有效平台。北大车协的活动丰富多彩,小到后来发展出来的“水果组”,大到各类自行车交流赛的组委会,近到北京郊区的常规拉练,远到千里之外的祖国边陲,各种活动都需要会员们自己策划、组织、实施和总结。这些活动的完成不仅可以让会员们体会到战胜困难、实现目标后的价值感和成就感,还能使会员们在做事和交往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阅历,增强自己的自信。

此外,自行车骑行是大学生实践坚持到底、培养顽强毅力的绝好载体。由于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色彩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扭转,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往往以书本知识的学习为重,很少有机会经历社会实践等方面的体验,因此,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除了各类课程的学习外,寻找能够塑造自己毅力和品格的学生社团就显得非常重要。北大车协的核心会员在实施每一项或大或小的活动时,都秉承着“不抛弃,不放弃”, “不懈怠,不气馁”的原则,在实施一项项常规活动、完成一次次暑期远征的过程中塑造着自己的顽强毅力和坚韧品格。

再者,自行车骑行还是大学生体验亲情友情、收获爱情的温馨平台。虽然老龄化社会已经如期而至,中国面临着“未富先老”的发展困境,而独生子女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开始频繁出现,即使是北大的学生也很难有机会体验到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和友情。而北大车协刚好创造了一个感受亲情友情、收获爱情的温馨平台。每次暑期远征之后,大家都亲如一家;每次长途拉练的过程中,几乎都会有爱情火花的产生。真正融入北大车协的活动,能够让每一个会员都拥有众多的兄弟姐妹,也让很多会员通过车协活动找到了值得托付终身的伴侣。经历了北大车协活动的洗礼,真切地感受着纯粹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每一个车协会员都无需“为赋新词强说愁”了。

最后,北大车协的活动平台也将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构建必要的社会关系网络。由于北大车协的各项活动不仅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且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还培养了会员们进入职场所需的各项能力和素养,所以,北大车协的核心会员进入职场后都能取得不俗的职业发展成就。从目前的发展现状看,车协人已经遍布全球各地,既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博士、教授(甚至已经有“千人计划”的入选者),又有从事金融行业的业界翘楚,更有脚踏实地的创业企业家,还有政府官员等。从我多年来在全国各地讲课时谈到的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来看,北大车协培养的很多能力和素养都是大学生进入职场后必不可少的核心就业能力。这也意味着,北大车协不仅为在校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和成长平台,还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大车协依托着北大,而北大每年都吸引着全国最优秀的年轻学子。每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都能在既有的活动和平台上实现着创新和发展,北大车协的会员们也不例外。上述思考仅仅是个人观察和体会的结果,只能代表着一部分北大车协会员的收获和体会。还有更多的收获,既有影响大学生活的,也有影响终生的。无论是哪种收获,都在带有深深的车协烙印的同时,带有鲜明的个人特性和印记。也许车协与会员之间的互动与创新才是北大车协永恒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发展

不知不觉北大车协已经走过了二十个春夏秋冬,已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全国高校自行车协会的领航者,会员的车辙也已遍布神州大地。站在辉煌之巅,北大车协将向何处去?这是一个拷问每一个关心车协发展的有识之士的重大命题。车协人在传承和超越“深入社会,融入自然;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精神的同时,结合北大车协的二十年积淀,至少可以从如下方面发挥车协的发展潜力。

首先,应立足北大,践行思想与骑行的有机结合。回首北大车协已经走过的暑期征途,每一次都是以千公里为单位计算。但是相对于那些职业运动员而言,这些距离可能并不算远。因此,同样的骑行,要体现出北大学生的特色,那就是必须赋之予思想与灵魂,勉力实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先哲情怀。有了前二十年的积累与铺垫,相信北大车协能带着更深邃的思想骑行,能在骑行中碰撞出更多更好的思想。

其次,应立足社会,坚持实践与骑行的有机结合。长期在象牙塔里成长的学生,往往缺乏对社会现状的深刻认知和体验。单纯被“理论”绑架的所谓高级人才很难对中国的发展做出建设性的贡献。在此前二十年积累的基础上,北大车协已经拥有了很好的社会实践经验和资源。车协是全国最适合“行万里路”的机构和平台,北大则是全国最好的“读万卷书”的地方。北大车协自然就成为了实践先贤人生信条“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最佳选择。

此外,应立足未来,坚持骑行修身与创新创业的有机结合。参加北大车协的活动无疑能从多方面提升会员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这些能力和素养都是共通的。因此,通过北大车协的各项活动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养,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历练过程。有了这种历练过程,北大车协会员应该能在毕业后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尤其是车协的核心会员,在协会的历练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修身和创新的过程,进入社会后也将能够在各领域更好地推动创新创业。

最后,北大车协的发展应致力于整合新老会员资源,共建北大车协家庭网络。北大车协会员都有着共通的爱好,相似的经历,都是车协大家庭的成员。我们可以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将新老会员资源整合在一起。目前的“夕阳红”车队,“行者汇”QQ群,“行者汇”微信群以及北大车协发展基金等就是很好的尝试。相信后续肯定还有更好的新老会员资源的整合模式和平台,推动北大车协大家庭成员取得更好的人生发展成就。

说得这么多,想得这么杂,只是源于一个简单的初衷,那就是:衷心希望北大车协能够永葆青春,在北大校园里成为北大学子挥洒智慧与汗水的成长平台,在社会中成为推动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与青春同在,与北大共存。

作者简介

康小明,北京大学自行车协会创始人,北京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现任中国科学院副教授。序3车轮之上的诗与远方许智宏

信息时代的今天,自行车也仍然是全世界的大学校园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每当在校园里看到同学们骑着自行车,行色匆匆地奔波在通往教室、宿舍和实验室的路上,我都由衷地感觉到一种青春的冲劲和朝气。所以,自行车协会在大学,始终是理所当然的存在。

在北大,自行车协会不是历史最悠久的社团,但确实是在实践方面走得最远最扎实的社团之一。网络上流传着一句话——人生不仅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很多人仅仅把它当作一句鸡汤来看待,但是北大车协的年轻人们,从20年前开始,就真的这么做了。为此,我任北大校长时曾给北大车协的刊物题写了刊名——“行者”。

从1995年夏天奔赴延安开始,长途跋涉的行程贯穿了车协20年的历史。到2015年,车协暑期活动的车轮已经跨越了10万公里,从革命圣地延安到港澳特区,从黄沙漫漫的戈壁到高寒缺氧的唐古拉山,一届又一届的年轻人们,在祖国的山山水水中挥洒汗水,开阔视野,历练性格。

今天的中国,在全世界都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可是今天中国的年轻人,是不是真的知道,又如何去了解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在这个充满着价值观鸿沟的时代,它最真实的面貌是什么样的?又有多少人,在人生充满最多可能性的时候,能认认真真走进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去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呢?从这一点上讲,我想,北大车协的同学们从一开始就提出了“深入社会,融于自然”的口号,并且身体力行地坚持了二十年,在追求立竿见影、使人浮躁的年代,这种坚持与传递,非常难能可贵。

他们带着吉他和一颗热切又浪漫的心奔赴远方,用的却是最朴拙的方式。而在这些远征的准备和行进过程中,他们也体验到了,在诗和远方的背后,那些必将经历的困顿与艰难。骑行中体验过的枯燥、单调、接近极限的崩溃和超越极限后的喜悦,以及在实践中观察到的各种原汁原味的生活和生存状态、大自然的变化无穷,则让他们比同龄人更为深刻地奠定了坚韧的底色,积累了永不止息的前行动力,也使得那些路途中的诗、酒和歌,更加有分量和有力量。我相信,在山坳里和沙漠上仰望过的星空,要比在象牙塔里看过的银河、电脑中的虚拟世界,更为真实和稳定。

只要在北大加入过车协,就始终是车协的一员。今天的北大车协,已经从一个单纯的学生社团,走向了更为开放的社会组织。当车协人从北大毕业,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之后,共同经历的岁月,仍然持续地提供给他们精神的滋养。即使是在北大车协成立初期加入的会员,也仍然活跃在车协的各种活动中,这也是北大众多有活力的社团的特征之一。尽管不是每一个人都还在坚持骑行,但他们在各自选择的人生道路上,都表现出了强大的意志力,在人生的征途上勇往直前,而他们在车协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归属感,也使得这些年轻人们始终彼此信任,彼此扶持,乃至于获得了一生的诤友和良伴。

如果说,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是让学生们学会自我教育,那么,作为一个年轻人自发成立、自主运行、自我完善的团队,20岁的车协,的确非常漂亮地实现了这一使命。

祝福车协20岁生日!祝福这些充满激情梦想而又踏实前行的年轻人!

作者简介

许智宏,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原北京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序4脚踏之上,无虚度时光张向东

曾经收到一本寄自澳洲的英文书,黄色封面,好像叫keep calm and ride on之类,每一页都有一句名人名言,独特的是,这些名言,都是含了“自行车”的,页眉也是一辆素描的自行车,没有一辆的样子是重复的。这句话就是从这本书里读到。

这些年,自行车带给我最大的生活乐趣。

我骑它去旅行,在大概10个国家沿山傍海的路线骑过;平日里,如有可能,也尽可能骑车上班或去见人;心情不好或太好,也必骑车缓解或庆祝;我有了大概十几辆不同的自行车,有70年代的老永久和凤头,也有环法级别的公路自行车,有速降的山地,2008年还喜欢过死飞,也有几辆非常棒的手工自行车,还有自行车的艺术作品挂在办公室;我收到的各种自行车的礼物,来自世界各地,书架上有大概上百本自行车的书……

自行车,也成为我的生活哲学。

我写了一本小书《短暂飞行》——写这些字的时候,刚刚在台北参加过它的繁体版发布会,就在返程的飞机上。对人生最重要、但没有答案的那些问题,都来自骑车过程中的思考,我把它写入了这一本书中,算是一个总结。

自行车现在变成了我的工作。

我不想白白爱过自行车,现在开始去造自行车,700BIKE城市自行车今天刚刚发布。

接受到这个邀请,我非常荣幸。虽然在北大上学的时候,没有参加过北大车协,但1995年那个秋天,我刚入校门时,潮水般涌过的自行车是我对燕园的第一印象。那时候我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可以和这些人一起骑着自行车呼啸来去,在图书馆和宿舍之间,找到安放青春的位置。

北大自行车协会历经20年的发展,举办过大量的长途骑行活动,也组织过不计其数的中短途拉练,让很多学弟学妹爱上了自行车,也爱上了生活。借助北大车协这个青春熔炉,很多学弟学妹不仅收获了友情,也收获了爱情,甚至收获了后来的创业伙伴,真正诠释了“脚踏之上,无虚度时光”。我也如此高兴,除了北大这个共同的连接点,还有自行车可以让我们建立联系。

我希望大家可以享受自行车的乐趣,也让它的简单、快乐、自由、爱的哲学,融入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那是自行车最重要的组成。也衷心希望北大车协这个充满激情、梦想和友爱的集体日益兴盛,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作者简介

张向东,毕业于北京大学,700BIKE联合创始人、NASDAQ上市公司前久邦数码联合创始人暨总裁,中国城市自行车和骑行文化推动者。车协是什么

车协是一群人。喜欢和一群人在一起骑车,是成为一个车协人的必要条件。于是,特别特别喜欢骑车的人,和不那么喜欢骑车却特别希望和大家在一起的人,构成了车协有限集的边界。而这个集合中的大部分人都像我这样,喜欢骑车,更喜欢和大家在一起的感觉。——于海波《车协是什么》1 创业艰难百战多康小明

1994年,我从井冈山下出发来到了北大求学。经过整整一年的搜寻,发现在以学生社团著称的北大校园里竟然没有任何与自行车运动相关的社团。万般无奈之下,我在1995年决定发起成立北大自行车协会。到了2015年,全国高校自行车运动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

虽然不能说是北大自行车协会的诞生催生了全国高校自行车运动的蓬勃发展,但是北大自行车协会的成立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并引领了全国高校自行车运动类社团的发展和壮大。经历过车协活动历练的会员们,往往更加阳光积极,乐观自信,很多会员进入社会后要么能在本职工作中不断创新,要么直接走上了创业的道路。这种组织文化特征的形成,既与车协的各项活动(尤其是暑期大型远征活动)密切相关,也与车协自身的创新创业历程息息相关。

我有幸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经历了车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初创年代,也就是北大车协成立之初的两三年。在北大成立一个学生社团,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10个发起人、健全的组织结构和社团章程这些都很容易,难的是凝聚一批真正志同道合的协会核心。我要真诚地感谢我的同班同学,他们其实不是自行车运动爱好者,但是为了车协的成立,他们都在车协的发起过程中成了自行车运动的爱好者(更准确地说是支持者),并且每人为车协赞助了5元的会费。这些可亲可敬的同学们为协会的发展既出钱,又出力。其中的第一任宣传部部长张丽军为了解决车协会旗的旗杆问题,情急之下,瞄中了临湖轩周围茂盛的小竹林。趁着月黑风高之时,偷偷跑到临湖轩砍竹子,被学校保安抓了个现形。等我跑去校卫队保释时,人家已经和保安套上了老乡关系正聊得火热。虽然这些可爱的初创者们后来都由于各种原因陆陆续续离开了车协,但却为车协赢得了北大社团的合法地位,奠定了北大车协的基本框架和发展方向。

1995年底,北大车协成立不到两个月,我的同学会员基本上全部离开了车协,他们的使命就是帮助我将协会弄起来,自然的功成身退了。初创的车协既赢得了一部分同学的掌声,也赢得了一定数量的嘘声。每次团委组织召开学生社团负责人开会,只要有可能,我都会给大家介绍一下自行车协会。但是很多人并不是很理解,甚至有部分同学还报以嘘声。此后的两三个月里,曾经一度出现独自一人苦苦支撑的局面。在费尽周折后,新一届协会核心终于成立了,其中包括我的师兄刘江华(北大信管93级研究生)、刘荣红(北大信管93级本科生),以及原山鹰社装备部长李竞、黄河逊(由于各种原因,这些人都在1996年春季开学后离开了协会),还有后来参加了京延考察团的黄良明(北大数学系95级直博生)、王艺(北大中文系94级本科生)、在领宝洁奖学金过程中认识的柳玉臻(北大地质系94级本科生)。协会在聚散离合中敲定了去延安的计划,并开始全力实施。从一个简单的数据就可以看出协会创建初期的动荡:1996年,北大车协(北)京—延(安)考察团的正式成员有八个,其中只有我和王艺出席了1995年11月18日在老地学楼召开的成立大会。

1996年正好赶上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在此背景下,北大车协的活动得到了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多家权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也引起了北大团委的高度重视,再加上考察团成员在延安所做的踏踏实实的调查,使得考察团从延安回来后,立刻成为了当年度唯一没有北大老师带队的优秀考察团,同时在协会未满周岁时跨入了北大十佳优秀学生社团的行列。稍事休整后,协会以“纪念香港回归祖国”以及“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七十周年”为主题,全力投入了“97华夏大学生自行车(北)京—(香)港考察团”的筹备工作。考察团在出发前夕,不仅得到了林毅夫、季羡林等著名学者的题词鼓励,还得到了萧克、欧阳毅、彭儒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在活动的筹备过程中,一部分老会员继续在协会中担任核心骨干,带起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协会会员,同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暑期考察团的筹备、选拔和集训制度,并开始试点协会的顾问机构和执行机构相脱离的新旧衔接体制。在踏上征途前夕,正式确定了第二任会长人选。(根据李春后来对协会的贡献,我算是圆满完成了另外一半使命。毕竟,在任期内将社团带好只是其负责人职责和使命的一半,选择并培养好接班人是其职责和使命的另一半)当时的副会长刘正琛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参加1997年的暑期远征,但是相信1996暑期活动的历练和筹备1997暑期远征的经历对他后来创办北大阳光志愿者协会以及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有着巨大的帮助。虽然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考察团最后只到达了罗浮桥畔,但却为协会的发展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从深圳返回北京后,协会主席正式由李春接任,我退任为协会理事长,同时开始投入自己紧张的考研复习。即便如此,我仍然会经常鬼使神差地来到曾经锻炼过的五四操场和一体操场,与协会的新生力量融合在一起。看着一张张朝气蓬勃的笑脸,自己仿佛又回到了从前的车协岁月。但是,老会员毕竟是老会员了,其能为协会所做的贡献也与以前有着很大的区别了。虽然在1997到1998年度的协会工作中,我们前两届的老会员曾经参与过协会的很多活动,但已经不可能事必躬亲了。从具体的协会工作到遥指江山,再到悄然隐退,那时所能做的就是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无愧于曾经有过的车协岁月。

在车协大家庭里实实在在地生活了三年,无论做事,还是做人,感受确实很多很多。应该说,一代又一代车协人在发展和改造着车协的同时,也在受着车协的影响和改造。北大的社团文化精髓确实值得每一个北大人用心去汲取。真正融入一个优秀的社团,它必将对你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同样,车协对很多人的影响不仅是巨大的,而且将是永恒的。在北大十一年期间,我参加过的协会只有一个,那就是北大车协。这大概与我做任何事都很执着、专一有关吧,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想成为社会活动家的话,在搞好学习的同时融入多个社团势必分散学习精力,既无必要,也不太可能。与其蜻蜓点水般地成为多个社团的成员,不如全身心地融入一个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优秀社团,与其同甘共苦,互动创新,一起成长。当兴趣与专注相结合,定能创造出大学生涯中的奇迹。

由此,我想到了协会的发展。在逆境中,我们靠的是毅力和坚持,咬咬牙就走过来了,但是在顺境中,碰到的困难却往往要比逆境中艰险许多。正如登山,上山时虽然艰苦点,但往往只是皮肉之伤,出点汗、流点血也就登顶了。但是下山时,虽然春风得意,往往一不小心就一个跟头栽下去了,这时就有性命之忧了。登山如此,协会的发展也类似,就连社稷江山之类的事也惊人地相似,不是经常听说“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难”吗?因此,协会的发展虽然比以前顺畅多了,积累的资源也更丰富了,但是新一代车协人的责任和使命却比原来的车协人更重更大了。从骑行距离和骑行地区的角度看,可供后续车协人创新的空间并不大。但是,从骑行与思想相结合、骑行活动与学生的成长相结合、骑行与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热点相结合的角度来看,北大车协可供创新的空间仍然非常大。这些都需要靠后续的北大车协人用智慧和汗水去努力实现。

记得牛顿说过“我之所以看起来比别人高大,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如果每一代车协人都能发挥出巨人肩膀的作用,那么北大车协的发展前景将不可限量。比较遗憾的是,我本人在很多方面并没有起到高大肩膀的作用,这就需要下一代会员踮起脚尖去弥补、去创新。知识的创新总是需要不断地积累,即使是划时代的理论突破,也是长期知识积累因某种机缘而被清楚地意识并被完整表达出来的结果。我相信,只要车协的组织文化和能力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也会出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时再回过头来看,我们将会非常自豪地说:我曾经是一个真正的车协人,我为大学时代成为北大车协的一员感到骄傲和自豪!

愿北大车协和车协人在创新中永葆青春!作者简介

康小明,1994年考入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1996年和1997年北大车协暑期骑行团成员。2 七月的回想李春

看来这个7月注定和车协有缘,和纪念有缘。最近一段日子先是斌庆出书《生命的喜悦》为儿子优优百天庆生,邀我作序,7月份刚拿到,墨迹未干,后又在微信上看到茂林的长篇小说《伤事》也付梓了。7月28日,接到小明的电话和邮件,是关于北大车协20周年专辑的征稿通知,一是提修改意见,二是写一篇2000—3000字的范文。高中同学也刚刚建了个微信群,嚷嚷着要筹划2015年毕业20年聚会。难道真是老了,要写回忆录了?离开大本营已经多年,大家对协会20年庆及专辑的事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很遗憾未能出力,准备工作都已经很好了,哪里有意见可提?范文更谈不上,比起茂林、老姚已经差距明显,何况还有何忻等一大批中文系大家,只能写回忆录了。

蓦然回首,竟然已经近乎20年。校园生活早已远去,我以为车协对我早已没什么影响,但看到微信上昔日队友偶发的一些老照片,老日记,稍一回想那些闪亮的日子,激动人心的时刻仍然历历在目,就连我现在的网名也深刻打上了车协的印记。1998年暑期后编写刊物《辙》、《行者》的时候,网络刚刚兴起,我无意间把自己的网名定为“行者”,没想到这个昵称伴随至今,并且是那么的贴切、可爱和富有内涵。那时候仅是一个单纯的骑行的“行者”,后来发现自己也是一个思考和实践的“行者”,今后可能是一个修行的“行者”。

又逢火热的7月,一下子把记忆拉到了在北大校园里和在CAPU的日子,那些年,每逢此时都是整装待发的日子。

1995年10月25日,康小明以自己所在的信息管理系同学为班底创立车协。

1996年7月,小明带着车协第一批7名暑期“(北)京-延(安)自行车考察团”成员从北大出发骑行去了延安,主题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

同年秋天,我从昌平园回到燕园,加入了北大车协。

1997年7月13日,我和小明等17名首都高校大学生组成“华夏大学生自行车(北)京-(香)港考察团”从天安门出发开始京港行,喜迎“香港回归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70周年”。

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前夕,李望知和我组织了4月26日“八达岭-北大”首都高校大学生自行车拉力赛。7月13日我和洪江等18名暑期队员自北京西站告别送行的队友,开始了以“百年辉煌,走向敦煌,保护文物,珍惜人类文化遗产”为主题的西安—敦煌丝路行。

1999年7月,我毕业了。我和同宿舍老五两人骑行青藏公路格尔木至拉萨段,中途我高原反应强烈,无奈坐车,仅此为大学生活画上了句号。

现在能回想起来的大学生活,北大车协竟占了大部分。

从现在看来,车协从成立之初,每年的暑期活动都会冠以一个鲜明的主题。要么缅怀历史,要么关注现实,时刻不忘“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校训,体现了北大人的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也正是因为每次大型活动有这样高尚的精神指引和令人振奋的使命感,使得车协吸引着千千万万的眼球,让无数的青年人热血沸腾、跃跃欲试。

在“百团大战”的北大,最不缺少的就是学生社团,许多社团都有悠久的历史。作为一个后起之秀,北大车协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规模和影响力上超越众多老牌社团,多年持续位居品牌社团前列,持久和顽强的生命力归根于协会丰富的内涵、独特的文化和严谨的制度。

如果说一个宏大的目标(暑期远征和自行车交流赛)主要起到凝聚的作用,那么严谨的制度和严明的纪律则保证了车协的延续。

作为一个学生组织,社团有着天生的流动性。仅仅凭借着大家的满腔热情、责任感和无私奉献,注定是不能稳定延续的。车协在创立的三年内就形成了完备的制度,从理事会到执委会新老队员分工的组织模型,到日常训练、定期拉练等严格的近乎残酷的选拔制度,这一切保证了组织和队员的相对稳定。

最难做到的是长久。

回首过往,多少社团灰飞烟灭,留下来的不多。快20年了,车协在北大校园里仍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

我觉得车协有灵魂。

前面两点在车协的章程里都已经覆盖,而第三点是无法用文字固定的,这就是以车协会标、口号(宗旨)、会歌、个个鲜活的人物等等元素构成的车协文化。这些需要口口相传,如同中医、武术等传统文化一样。文字的表达,口头的讲述,亲历者的实践和感悟使得车协文化不断传承创新,一种深刻的情感和难以忘怀的经历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抹之不去。

红、黄、绿三色骑车人图标的会标,既表达了车协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融于自然”的骑行目的,又展现了车协弘扬自行车运动“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追求。这个图标和这两个口号总是出现在车协会旗、会服、标语等各种传播媒介上。“深入社会,融于自然”——20年来的暑期骑行社会实践,车协人用车轮丈量了祖国的每一寸土地,祖国的大好河山陶冶了每个行者的情操;沉重的现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车协人脚踏实地,为梦想跋涉。远征实践感染了他们,使他们成长,他们又在前行中影响着别人,更加成熟。“挑战极限,超越自我”——在国内,自行车协会简称“自协”。印象中当年跑国家体委和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办事时,都简称“中自协”, “北京市自协”。“车协”的名号显然是被强势的汽车协会占有。但在北大校园里,却是“自行车协会”把持了这个名号。虽然经常有外界把北大车协误认为汽车协会,但北大车协通过多年的传播,让更多的国人认识、了解、参与了自行车运动,推动着这项世界第二大运动项目从20世纪90年代个别人的奢侈品发展到当前具有国际水准的诸多国内赛事,运动员水平越来越高,群中参与如火如荼,各地骑行俱乐部层出不穷,自行车运动日益普及和大众化。北大车协人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当初的梦想。

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车协人把快乐、健康的种子撒遍大江南北。在中国推广群体自行车运动,尤其是在以在校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人中推广,北大车协功不可没。“跋涉梦想”的会歌(个人认为起名“行者”更好,在吕杰打印给我的歌词的原始记录里,这首歌没有歌名,我当时是用手填的“行者”代歌名)被无数人传唱,至今除了国歌,我能完整地记得歌词并且会唱的也就是这首会歌。

如同歌词写得那样,“飞转的车轮,划圆年轻的梦想……走吧,背起你的行囊……艰难险阻我们一起来扛……去吧,去看看那想看的地方……让我们自由的欢唱,年轻的时代你会永远难忘”。今天重新审视,发现以前根本没有注意她的神奇,会歌太具有诱惑力了,这曲调和歌词哪个年轻人可以抵挡住诱惑?看了前辈们神奇的经历,听了如此动人的故事,哪个不会跃跃欲试?走吧,放下一切,我们一起上路,为了有段难忘的青春。那个时候很多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就是这样,说走就走,不计后果,没有现在的学生这么成熟,什么考试、双学位、保研、入党、奖学金等等,压根就没想那些,就凭一种冲动,突破各种束缚。

有歌还得有人唱,有故事还得有人讲,有些人,其他人代替不了。这就是车协的“独门秘籍”,车协的活名片,一个个魔力四射,让人着迷、让人爱、让人怀念久远。

自行车其实只是车协活动、运动的载体和工具,真正的骑行者才是车协的核心。协会有蓬勃的今天正是因为有无数优秀的行者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散发着光芒。我想起了毛主席说的“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我们的远征社会实践,我们前赴后继的行者不也是车协文化传播的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不能不提最初的历任会长以外的几个经典火种。像会歌的词作者和传唱者吕杰(咖啡少爷),在胶片时代为协会默默奉献,将无数人的青春面庞定格在车协那一瞬间的金海和王红,车协电子时代的开启者以及CAPU英文简称的首次使用者王翔,率先提出“挑战极限,超越自我”并主导了以“百年北大·千年长城”为主题的“八达岭-北大首都大学生自行车拉力赛”的李望知等。

北大车协深厚的社团文化和如此众多优秀的行者就是车协之魂,这是北大车协20年来活力四射的源泉,也必将引领行者们走得更高更远,使车协迈向新的辉煌。作者简介

李春,1995年考入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系,1997年和1998年北大车协暑期骑行团成员。3 缘起车协顾效冬

我叫顾效冬,人称老二,北大光华管理学院1999级硕士,本科于1998年毕业于西安交大,进入北大前还在宝洁做了一年的管理培训生,攒下了读硕士的生活费。我和车协的缘分始于我还未进北大的时候。1999年的暑假,我到桂林旅游,有一天的早上刚从宾馆出来,两个男生很是招摇地从我眼前并排骑车过去,车上的旗帜和身上的衣服告诉我他们来自北大,要骑到澳门。后来才知道他们是1999年北大车协重庆——澳门骑行团的后旗。在见到他们之前我从未有过骑车远行的想法。而看到他们的那一刻,我顿时觉得,这就是我心中的北大。

之后我就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开学后照例“百团大战”,作为一个研究生我没本科生那么热血沸腾去报一堆社团。原来在西交大我就是篮球二级裁判,并混在合唱团唱男低音,于是我还是报了这两个社团继续做我喜欢的事。报完名一转头,看见有一个摊子面前有一个挺漂亮的女生,于是走近了些,才看清楚了是车协,顿时想起了在桂林看见的那面旗帜,一种想要骑车远行的冲动掩盖了荷尔蒙。啥也不说了,掏钱报名吧。没想到就此和许多人这一生都联系在了一起。其实我在篮协和合唱团也都待足了三年,但都是到比赛或排练就去,完事就走人,没有留下一个朋友。感情与时间的投入和在车协完全不能比。

第一次参加车协活动是金山迎新,最震撼我的是老队员之间的那种亲密无间。两三个人之间的亲密我知道是什么样子,这么一大群人之间的我从没有见过。

迎新之后才知道要参加暑期活动还有好多“繁文缛节”:体能训练、部门活动、冬训、预备队、互评、拉练、选拔……第一次晚上看到训练,觉得一群人被一个并非体育专业的老队员(李伟)带着训练挺傻的,虽然觉得李伟很帅。冬训前我在车协几乎没有参加什么活动,冬训后训练和拉练要开始点名,这才多去了几次。

第二学期首次拉练去了云蒙山,在熊熊的篝火映照下茂林宣布预备队员,叫到我的名字时虽然没什么意外,但心里竟然泛起了一点激动。之后和队员们渐渐熟悉起来,晚上训练后也加入了有说不完的话、久久不忍离开操场的人堆。但其实要说对协会的贡献,还是少得可怜,除了去拉了一次并不成功的赞助,不记得那时为协会做了什么。那一年预备队员并不多,绝大部分坚持下来的队员都去了暑期活动。

后来就上路了(2000年暑期重庆到上海),太久没有回忆了,现在能想起来的只有一些片段:茂林低血糖了,一边往嘴里塞饼干,一边让我招呼一下来接待的环保局长;乔乔分到一个单间欢呼雀跃,过了一会又讪讪地出来问我显得太高兴了是不是不好;烈日下,茫茫中暑了还一直说没事;到上海了我和李刚对吹了一瓶啤酒;才子每天写着他的大事记,最后他的本子丢了……路上因为我年龄仅次于茂林,所以也常常帮茂林照看下队伍。茂林因为年龄最大被尊称为老大,这老二嘛,你们懂的……

这一年在车协过得很快活,回来之后我以为事就完了,咱不就是来骑趟车的嘛。后面两年我考GMAT,考注册会计师,找工作和实习都是需要占用很多时间的。茂林和我谈了几次让我接手车协做主席,我一直没有答应的原因就是看到茂林做主席那年太辛苦,这份承诺的分量太重了。后来也不知怎的一念之差就答应了,估计茂林都有些意外。我想主要还是因为我的学业不算重吧,宝洁经历加上光华毕业,应该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没必要再当一次学霸了。而茂林则被累得连理事长也不愿再当了,于是小马担任了理事长。

作为一个商科学生,我崇尚分工和效率。在上任之初,我就决心不要事必躬亲。第一次以主席的名义给《行者》写文章,其实里面就暗含我的“施政思路”(现在好像找不到这篇文章了)。大意是说车协已经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形成了文化,我只要掌好舵,喊好号子就行了,这艘大船自会向前。但是不事必躬亲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有一批人能帮你做具体的事。那一年我很幸运,才子、大胡、李子、李刚、小弟等在执委会做了非常多的工作,还涌现了王川、石洪涛等优秀的新会员在第二学期挑起了大梁。而且很重要的是,也许由于相互之间有很好的信任度,我几乎不记得执委会内部有过什么争执,车协本身也都有几年来形成的惯例,定下来谁干什么就去干了,效率很高。

那一年我能回忆起来做过的事是建立了学一午餐和车协论坛(www.chexie. net)两个交流平台。一大批著名的水车就在那时成名。我写的不多,但每天光看帖子也得花上一两个小时。此外我比较注重宣传,取巧搞了个首都大学生自行车攀登八达岭迎奥运活动,其实就是一次普通的拉练,联络外校的学生其实没花多少工夫,但很多家媒体都报道了活动。

暑期活动我经过权衡,没有选择带去西宁的骑行团,而是参加了大炜担任团长、由5名老队员组成的青藏高原远征团。才子带骑行团,小马带实践团。所以我有可能是唯一一个没有担任过团长的主席吧。为了弥补这一遗憾,我到达拉萨后只待了两天,连布达拉宫都没进,就坐飞机到了兰州,买了辆车和汇合后的两个团队一起骑了最后两天。到目前为止我都还是没去过布达拉宫,不过更遗憾的还是没有和这一届亲手培养起来的队员同行这一路。有没有同行过这一路,彼此的信任感和亲切感那是完全不一样的。

远征团、骑行团、实践团成团之后,一切权力归团长,主席职务就淡出了。后来接任的理事长,其实并没有什么特殊权力,仅是一个“召集人”——选执委会主席,决定路线、团长、队员时投票,也仅有普通一票。我当理事长时除了天天上论坛以外,参加的活动就少了,拉练方面只参加了最重要的迎新、首次冬训、预备队成立及五一这四次拉练,以保持对队员有一定了解。这一年对我最重要的事是找工作和实习,车协的重大事务有理事会的集体投票机制,日常事务有执委会,我觉得不需要我做太多事情。

但是就在暑期队伍出发前,非常意外地,理事会对派几个团,团长、队员选拔等问题起了许多论战,甚至变成了对个人的看法,还造成几个核心的队员退出了暑期活动,这让我始料未及。在我看来,理事会就是一个议会,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意见,最后以投票来解决问题,完全不必因为某个理事的意见去给他本人扣帽子,这样的集体决策下车协的发展也不会有大的偏差。可为什么还会有这样激烈的争执呢?现在回想起来,其实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大家都太爱协会了,太害怕它的路会走偏。而我这个失败的理事长,被大家觉得还不够爱车协。小马曾经这么评价我和他的不同:“你把车协当成一个舞台,而我把它当成家。”我觉得他说的真对。作为一个享乐主义者,我做不到这么痴迷。我可以是一个好的协会管理者,但我自觉我身上只有车协的形,没有车协的神和魂,这些东西需要更具有理想主义气质的人,比如茂林来承载。

在我任主席和理事长的两年内,车协在人数上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数量,新会员400—500人,报名暑期活动上百人,暑期均派出了三个团,并第一次派出了实践团。北大第一次搞品牌社团评比,车协和全国知名的爱心社、山鹰社一起跻身北大的“三大品牌社团”,声誉达到了顶峰。后来品牌社团据说扩大到了10个,含金量就大大缩水了。

有两件车协现在做得很好的事情是我完全没有贡献的:一是实践团,作为一个非理想主义者,我无法让自己对实践的内容热心,更谈不上贡献。但这个小马提出并担任首任团长的传统坚持了下来,并且做得很不错,刘靓带了第二个实践团更是团队气氛和实践成果俱佳。二是自行车竞技,这方面我当时不看好作为高校车协的一个方向,同时我自己也不擅长。第一次铁壁银山的比赛完全是阿风等竞技爱好者组织的。现在比赛已经成了车协每年的一个重头戏,也是造成全国影响的一个重要砝码。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应比一代强。

从北大毕业后几乎就没有再骑过车,连开长途车出去玩都很少。偶尔拿骑车的经历去吹吹牛,但十次有八次别人的反应没自己想象的那么正面。后来就渐渐不再和外人提起了。车协是我北大三年最重要的经历,现在留下的除了记忆以外,就是一批任何时候想起都特别亲,无论多久没有见过都特别亲的朋友。于我,骑车的意义永远只是在于和一群自己喜欢,也喜欢自己的人一起骑。如果中间再有一个自己特别喜欢,也特别喜欢自己的人就更好了。作者简介

顾效冬,ID为David,1999年考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硕),2000年北大车协暑期骑行团成员,2001年北大车协暑期青藏团成员。4 车协,快乐老家胡运兴

车协马上就要过二十周岁生日了,在感慨岁月穿梭之际,十几年前跋山涉水的场景又浮现在眼前,连同朋友们的嬉笑怒骂、校园里的点点滴滴,一起涌上心头。澎湃之余,忆往昔抚今朝,成文如下。八千里路云和月

北大车协是理想国。一想到车协,我就会想起“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北大车协的生活给人一种波澜壮阔的历练和情怀,是“八千里路云和月”,也是“一夜飞渡镜湖月”……那曾经燃烧的青春时光,浸润在车协的理想国里,里面有激情澎湃的岁月和纯洁天真的年代,有“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痛快潇洒,更有一份“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追求与坚持。

我们性格中的某些特质,比如坚持,比如善良,在车协的那段时间得到了加深甚至升华。与一帮真诚的朋友相处几百个日日夜夜,一起跋山涉水,不仅仅是体质的锻炼,更是生命历程中难得的、纯净积极的片断,同时孕育了发自心底的喜乐与源于肺腑的感恩。

对于美好事物的体验和欣赏能够帮助、鼓励我们克服世俗的诱惑。体验过真正的美,就会远离丑的东西,这是一种情操与修养。感谢北大,感谢车协:虽然我渺小也随波逐流,但我努力地不沉沦,这是在车协里被加强的力量。

当然也有矛盾和受伤,曾经有段时间不愿去触碰,但是随着岁月的流转、心智的成熟和心结的打开,车协的精神,或者说北大的社团文化精髓,让我更加热爱她。如今借此机会,我要热烈地歌颂她。我曾经借用鲁迅先生描述学生运动的语言“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儿”来形容北大社团文化积累的不易,提醒同学们不要在燃烧中迷失自己。现在想来,在保证不迷失的前提下,尽可能淋漓尽致地绽放,更是一种宝贵的人生体验。生命短暂,生活精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自行车对于我来说是一个载体,我到现在都没有能够像有些朋友那样热爱这项运动。但是车协是一个符号,天南海北,四海一家。车协赋予了我们很多东西,其中最闪光的就是友谊。车协一直在这里,车协人是常新的,回忆车协的故事,就像与老朋友聊天,反反复复,相同又不同。与各个院系的朋友们聊起她来,无论途中或多或少的磕磕绊绊,沉淀下来的都是亲切的,是无所矫揉的畅谈,是可以性命相托的信任。在需要的时候车协人总是能够给予最真诚无私的帮助。

感谢协会给我提供了舞台,让我与兄弟社团的人有过很深入的交流。我曾经总结了车协与山鹰社、爱心社的特质,没有更好,只是不同。“山鹰社只要有一个人登顶就是胜利,爱心社上了路就是成功,而车协是最后一个人到达终点才算圆满。”在车协每周的锻炼、周末的拉练、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活动结束的标准都是后旗到达目的地,这样的规则锻炼了一批批具有团队精神的合作者。对于我这样一个从属于团队的人来说,车协为我提供了家园与沃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车协的美需要以时间为酒不断浸润,历久弥香。

车协是培养锻炼组织协调能力的课堂。车协里的训练、拉练、暑期活动,这些都是系统工程,要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前进,要沉住气,不可急躁。车协的活动对组织者及参与者都有全面的要求,既要能high起来,发动群众;又要能静下来,引导方向。车协与车协人一起创造了既冲动又成熟、既有细致制度又需要很多创新的独特文化,迄今二十届的人都在这里经历、体验、磨砺和成长。

车协是提供力量的源泉。能够在北大参与组织几百人的车协活动,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笔财富。对我而言,这是我在北大最宝贵的收获之一。我后来跑马拉松、创业等都与此紧密相关。就像前文写的,社会上有些违反心性的潜规则,会让我不适应,在挣扎的过程中考虑过妥协,后来想到在协会里的美好记忆,想到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就逐渐释然了。遇到困难的时候与朋友们好好聊聊,聊天能疗伤,然后又坚持下去,努力过,曙光就在前方。

但是就像一个羞怯的男生喜欢一个明亮的女生,无论做了多少准备功课,面对时还是会慌张。通往真理的路上几多考验,有时候反思自己是不是努力还不够,还要再坚持坚持;有时候也要想想是否太过苛求,提醒自己从当下跳脱出来,换个角度看自己。又像一位前辈写的:“如果你不去介意得失的内容,而是介意得失对于人生的意义,得失就是一样的。”虽然离开车协十几年了,我对人生理解得还不够深刻,有时候还会在思想斗争中慌乱,但车协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前行。在此祝愿大家且行且珍惜,悦纳自己,认真生活。且放白鹿青涯间

一份美好长留心间,哪怕世事有艰险,这里是我们的港湾,也是我们的家园,关于理想、关于友谊、关于奋斗……

十二载后我仍愿与你在理教楼顶把酒临风,一体、五四咬牙做俯卧撑,慕田峪、八达岭一齐驰骋,云贵川里仰望星空……

老家的意义在于我们从这里走出来,她雕刻了我们,她是美好的,虽然有着一些缺点和问题,但我们深深地爱着她。车协二十周年了,我愿意常和你聊天,为你的发展添砖加瓦,祝你更加美好!作者简介

胡运兴,ID为littleciwei,1999年考入北京大学应用化学系,2002年北大车协暑期重庆团成员。5 车协是什么于海波

2001年11月我加入车协时,她刚刚六岁。时光荏苒,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车协从孩童变成了青葱少年,当年的青葱少年们则纷纷进入了人生的新阶段。现在,当年的小伙伴们又凑在一起,准备为即将20岁的车协做点什么了。从七零后到九零后,横跨二十载的光阴,车协究竟是靠什么样的魔力把这么多人聚在一起?或者,车协究竟是什么呢?

车协是一群人。喜欢和一群人在一起骑车,是成为一个车协人的必要条件。于是,特别特别喜欢骑车的人,和不那么喜欢骑车却特别希望和大家在一起的人,构成了车协有限集的边界。而这个集合中的大部分人都像我这样,喜欢骑车,更喜欢和大家在一起的感觉。也正因如此,真诚淳朴、喜欢旅行、看重感情成为了车协人共有的特质。

车协是暑期活动。在最好的年龄,和最好的一群人一起,用自行车完成一次长达一个月的旅行。在今天的我看来,这大概只能用奢侈来形容。旅行是了解一个人的最佳方式,恐怕很多情侣都不会有这样的机会来了解对方吧。一个月的时间,车轮上一两千公里的旅程,可以让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变得无比真实。这份经历,连同可以铭记一生的集体记忆一起,构成了每一届车协人之间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基石,也成为未来岁月中车协人最可信赖的宝贵财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