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第五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3 16:32:49

点击下载

作者:孙武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孙子兵法(第五卷)

孙子兵法(第五卷)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孙子兵法(第五卷)作者:孙武排版:Lucky Read出版社:辽海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12-01ISBN:9787545132519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二章作战篇【原文】速战速决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财,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蔽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简评】

孙子在这里提出“速战速决”的战略思想。他首先分析了在出兵前应当做的各种准备工作。他认为,对敌国用兵,不宜打拖延战,应当速战速决。这主要出于对军队后勤供给与保障系统而言的。因为,任何一场战争都是交战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而军事实力所依赖的则是综合国力的强弱。军队长期在外用兵打仗,必然造成国家财力枯竭,前方与后方的各种费用十分惊人,长期消耗,战争必败无疑。【战例】秦穆公拒谏而兵败

秦穆公凭着国势逐渐强盛,于是觉得自己的领土太狭小,常想争霸中原。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秦国驻郑国的大夫杞子回国向秦穆公报告说,他得到了郑国都城北门的钥匙,如果大王派兵秘密来郑,就可以得到郑国。秦穆公暗想:“晋、郑两国国君近日相继去世,如乘发丧之机兴兵击郑,从此可进入中原了。”秦穆公征询上大夫蹇叔的意见。蹇叔说:“郑是小国,远在千里之外。我军长途远征,岂能保守秘密?欲攻有备之敌,很难取胜,即使获胜,亦无利可图,万一失败,则损失惨重。”

秦穆公热忠于扩张地盘,不听蹇叔的意见,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人为将,领兵向东远征。蹇叔十分担忧,在军队出发那天,他哭着对两个儿子和孟明视说:“我看着你们出发,再也看不到你们回来了。”秦军出发后过殽山,经洛邑(今河南洛阳)抵滑国境(今河南偃师东南、嵩山西北)。这时,有个郑国的贩牛商人弦高,获知秦军将偷袭郑国的消息,冒充郑国使臣来求见孟明视,说:“郑国的国君听说贵军要来郑国,特派我献上菜牛,以资犒赏。”同时,弦高急派人赶回郑都报告郑国国君:请速作迎战准备。孟明视考虑到郑国已经获得消息,知道偷袭已不可能,如孤军深入,难以成功。遂下令夜袭滑国,将滑国的财物掳掠一空,然后撤兵回国。晋国获悉秦国经过桃林、殽函地区,晋襄公立即召文武百官员商议。大夫先轸说:“秦穆公兴师伐郑,贪婪之极。贪婪之敌不可纵,纵则将为后世之患。”晋襄公于是决定于殽山设伏,袭击秦军。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四月秦军进入伏击区后,因道路崎岖,兵车重载,行动迟缓。白乙丙对孟明视说:“殽山凶险要须多加小心。”孟明视说:“过了殽山,就是秦国地界,不必担心。”不久秦军发现前边道路已被乱木堵死,没法通过。孟明视知道大难临头,只得吩咐士兵搬开乱木,开路前进。秦军正在搬动乱木之际,忽听四周鼓声大作,山谷中旌旗闪动,不知有多少兵马包围过来。前有堵截,后有追兵,都高举晋军旗号,很快就把秦军切成几段。不多久,秦军全军覆灭。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个将领都成了晋军的俘虏。秦赵邯郸之战

秦赵邯郸之战实际上是秦赵长平之战的继续。当时赵国主力部队悉被秦军歼灭于长平,赵国形势危急。邯郸之战关系到赵国的生死存亡,秦赵双方均全力以赴,力争取胜。但由于赵国吸取了长平惨败的教训,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坚守危城,袭扰疲敌,争取外援,终于迫使秦军顿兵坚城之下,师老兵疲,诸侯乘其弊而起,遭致失败。秦军旷日持久而遭败绩的史实,正好从反面印证了孙子“兵贵胜,不贵久”作战指导原则的正确性。

秦赵长平之战,先后相持三年,秦军虽然战胜,但士卒死者过半,国内是“国虚民饥”,粮卒皆缺;国外是“天下不乐为秦民之日久矣”,处境孤立。因此,秦王最初接受了范雎的建议,否定了白起乘胜攻取赵国国都邯郸的主张,准备休养生息,俟时机成熟,再重新策划统一六国的行动,这不失为一种较稳妥的战略。

秦国撤军,是以签订和约,赵国割让六城给秦为先决条件的。但是秦国撤兵之后,赵王却听从采纳了虞卿的建议,不遵守长平战后割让赵国六个城邑给秦国的条约。这无疑大大地激怒了秦国。赵孝成王深知秦国不会善罢甘休,于是立足于抵抗,积极从事各方面的准备。

赵孝成王充分吸取了长平之战失败的教训,对外重视联合诸侯“合纵”对抗强秦,对内重视激发臣民同仇敌忾之气,加强战备,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在外交方面,当时赵国及时进行了几项有效的工作,一是派遣虞卿东见齐王,商议合纵攻秦的计划;二是利用魏国使者来赵谋议合纵的机会,同魏签订合纵的盟约;三是以灵邱(今山西灵邱)作为楚相春申君黄歇的封地,结好楚国。此外又对韩、燕两国极力拉拢。所有这些,使得广泛的反秦统一战线建立了起来。在内政方面,努力耕种以增加蓄积,抚养孤幼以增长人口,整顿兵甲以加强战斗力,修补城池以巩固守备。赵国的君臣还能放下架子,以礼相待那些敢死犯难的士卒,让自己的妻妾为士卒缝补衣服,做到了“戮力同忧”。赵国统治者还利用秦军长平坑杀赵军降卒的惨祸激励臣民的同仇敌忾之气,造就了全国上下决心与秦国拚死作战的有利心态。

秦昭王果然因赵国没有如约割地献秦和赵与东方各国“合纵”、继续与秦为敌而愤怒不已,遂于公元前258年十月,派遣五大夫王陵率兵攻赵,秦军很快就进抵赵国国都邯郸。接着又增派援军,围攻邯郸。赵国军民对秦军的残暴所为记忆犹新,愤恨非常,所以坚持抵抗,给秦军以大的杀伤。鉴于敌强己弱的客观态势,赵军在军事上采取了坚守疲敌、避免决战、等待援军的正确方略,挫败了秦军速决速胜的企图。同时在坚守防御的过程中,有时也主动出击,派遣精锐部队不时地伺机袭扰秦军,消灭了秦军的有生力量。秦军的杰出统帅白起正确地判断了形势和双方的主客观条件,预计秦军无法攻下赵都邯郸,所以拒绝出任攻赵的秦军主将,这样一来,秦国的军事实力更是捉襟见肘了。秦军久攻不下邯郸,不得已而一再增兵换将,由王龅代替王陵,继续对邯郸发起新的攻势。但在伤亡惨重的情况下,攻打了八九个月,依然是无所作为。

赵国在固守邯郸的同时,还在外交上积极从事合纵活动。魏国首先答应出兵增援救赵,楚王也派遣春申君率军北上救赵。

秦昭王闻悉赵与魏、楚“合纵”抗秦的消息后,十分不安,于是便派使者去威胁魏王说:“我军攻打赵国很快就要得手,哪个诸侯敢去救援,待我们打下赵国后,必定将首先予以军事上的打击。”魏王惧怕秦国日后报复,就命令主将晋鄙将十万大军屯驻在邺(今河北临漳),观望不前。

平原君见魏军停止前进,就不断地派专人赴魏公子信陵君处,请求他设法改变这样的局面。信陵君多次劝说魏王,魏王还是不肯下令进军。信陵君不得已用侯生的计谋,求助于魏王的爱妾如姬,终于窃得魏王的虎符,杀死了不肯交出指挥权的老将晋鄙,夺得魏十万援军的指挥大权,挑选精兵八万人,直赴邯郸。

公元前257年十二月,秦王除派军队屯驻汾城(今山西临汾)作声援外,又增派范雎荐举的将领郑安平率军增援,合力围攻邯郸。这时候,魏、楚的援军也赶到了,他们在邯郸城下屡败秦军。与此同时,邯郸城内的赵军在平原君的组织下,组成精锐部队主动出击进行战术配合。秦军内外作战,腹背受敌,终于力不能支,在次年一月间战败于邯郸城下。王蛇率残部撤回汾城。郑安平军为魏、楚援军所包围,他突围不成,最后率领二万余众向赵国投降。邯郸之战到此以赵胜秦败而告结束。

孙子在《作战篇》中指出:“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在邯郸之战中,秦昭王只看到赵国在长平之战中遭到重创,而自己的力量大有增长这一面,却忽略了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吸取失败的教训,对内对外调整政策,奋发图强的实际情况,更未看到各国因秦势力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仇秦、联合对秦的趋势,拒绝名将白起的正确建议,一意孤行,在外交上陷入孤立,在政治上陷入被动,在军事上违背“兵贵胜、不贵久”的基本原则,长期屯兵于坚城之下,又不懂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的对待俘虏的道理,终于弄得旷日持久,师劳兵疲,“诸侯乘其弊而起”,使秦国遭受少有的重挫。这一历史启示,迄今依然是发人深省的。李渊从晋阳发兵

隋朝末年,李渊从晋阳发兵,入临汾,离霍邑五十余里驻营。隋将宋老生帅精兵两万驻扎在河东,以抗拒李渊。李渊的部下请求去攻打河东的骑兵,任环劝李渊说:“关中的英雄豪杰们都翘着脚尖盼望着我们这支正义之师,我在冯将军部下多年,深知他是个豪杰,请让我去告诉他义军的消息,他们必定会很快来跟随你的。然后我们的大军从梁山渡河,直指韩城,进逼邰阳,萧造、文吏必然望风请求归降。然后乘胜前进,直接占领永丰,到时即使攻不下长安,但关中的大局也就固定了。”裴寂说:“屈突通有众多的士兵盘踞着城池,我军不攻打他反而离他而去,如果攻不下长安,撤退后再被河东的屈突通追击,将腹背受敌,这是个危险的计策。”李世民说:“不然,兵贵神速。我军凭着屡胜的锐气,依靠归顺我们的民众,军队乘胜西行,长安的敌人闻风丧胆,他们虽智慧而来不及谋划,勇敢而来不及决断,我们就迅速攻取长安,如同秋风扫枯叶一样,如果延误时日,被困在坚固的敌城之下,他们就会有成熟的对策,修筑坚固的设施来对付我们;另外,无故地浪费时间,士兵们就会产生沮丧和离心倾向,那样的话,我们的大事就要毁掉了。况且关中纷纷揭竿而起的将领还在观望,不可不早日收编他们,使之归附于我们。屈突通已经是守城待虏之人,不足为虑。”这时正逢连日下雨,李渊不能进兵,军中缺乏粮饷。刘文静去向始毕可汗请求援助还没返回。又传说突厥与刘武周想乘虚攻打晋阳,李渊准备回师救晋阳。李世民说:“现时庄稼遍野,何必忧愁缺乏军粮?老生轻浮急躁,一战就可以擒获他。李密只注意去看守仓库的粮食,没有宏远的谋略。武周与突厥表面上虽然联合,但内心里却互相猜疑。武周远征太原获胜,但他哪能忘记马邑呢?我们是正义之师,将士们奋不顾身,以解救百姓的苦难,所以,我们应该先占领咸阳城,号令天下。现在遇到一小股敌人,就急着班师回晋阳,恐怕跟随我们的士卒很快就会散去,他们还会去术原占领一块地方落草为寇。这样我们怎么能保全自己的兵力呢?”李渊不听劝告。李世民再次去劝说,这时李渊已经睡觉了,无法进去,于是就在帐外号哭,哭声传进帐内,李渊把他叫入帐内,问他哭什么?李世民说:“现在我们的大军是为了正义而战斗的,向前进攻,就能攻克敌人,向后撤退就会溃散。士卒一散,敌人就会乘机攻打我们,死亡就在眼前了,我怎么能不悲伤呢?”李渊这才醒悟,说:“我已发出兵回晋阳的命令了,怎么办呢?”李世民说:“右军在严阵以待,还没有出发,左军也刚走出不远,请允许我亲自去追他们回来。”于是他就和建成分道连夜追赶,把左军追了回来。不久去太原运粮的也回来了。义军引诱隋将宋老生出来交战,把老生斩首。天已黄昏,没有攻城的器械,将士们搭人梯强行攻城,于是攻下了霍邑。

任环的策略,也就是李密劝说杨玄感,魏思温劝说徐敬业所阐明的道理。只有李世民采用了,所以他就胜利了。而杨玄感和徐敬业都没有采用,所以他们都失败了。杨玄感是倒行逆施的,李密向他进了三条计策,他说:“天子远在辽东,这时你如果能长驱占领蓟州一带,把住天子进入中原的咽喉,这样天子前进有高丽国,后退又无归路,不用战就可把天子擒获。这是上计。关中有四个要塞,我们的军队一直向西挺进,路过城堡也不要攻打,直接去占领长安,接收英雄豪杰,安抚各地的老百姓,占据险要地势,天子即使回来,但因已失京城而无能为力,我们再慢慢打败他。这是中策。如果你就近先占领东都洛阳,以号令四方,也可以。但就怕他们固守不放,要是百天之内攻打不下,等到对方的援兵到了,其后果我就可预料了。”玄感说:“不然,现在百官的家属都在东都,如果先攻东都,那会触动他们的心,况且我们路经的城堡不占领,怎么能显示我的威风呢?你的下策才是上策啊!”李密知道自己的计谋不能实现,退下来说:“杨玄感只知道反天子,而不知道如何获得胜利,我们这些人都要成为天子的俘虏了。”过不多久,杨玄感失败了。

唐朝徐敬业起兵,问计于军师魏思温。魏思温说:“你既然因为太后(武则天)控制天子而起兵,那就应该亲自率兵直接攻打洛阳,这样做,山东和韩魏等地的人知道你要帮助天子,拥护你的人必然很多,天下很快就会平定下来。”敬业说:“不行,金陵靠着长江,有帝王之气,应该先占领常州、润州等地,建立强大的基地,然后再向北挺进。”思温说:“郑州、汴梁、亳州等地的英雄豪杰,都不愿意武则天当皇帝,他们都蒸麦做饭,等待迎接我们的大军,你为什么要在金陵待死呢!”敬业不听劝告。他叫敬猷带兵在淮阳驻扎,韦超带兵驻在梁山,而自己领兵去打下了润州。思温叹曰:“兵忌分散,敬业不懂得北渡准河,率领山东的士卒先攻打东都洛阳,我知道他是无所作为的。”

李密为杨玄感出的主意是多么明智,杨玄感自己的主意又是多么愚蠢!魏思温的策略是好的,但徐敬业的本意又不是为了帮助天子,他怎么会采纳思温的计策呢!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是指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伊拉克和伊朗两个穆斯林国家之间的一场战争。

伊朗和伊拉克虽然都是穆斯林国家,但分属两个教派。伊朗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居民属于什叶派;伊拉克约有一半居民属于什叶派,而执政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成员却属于另一个教派——逊尼派。伊拉克总统侯赛因与伊朗领袖霍梅尼之间积怨很深。1975年,侯赛因曾下令驱逐在伊拉克流亡的霍梅尼。霍上台后,把“推翻伊拉克萨达姆.侯赛因政权”当成行动目标。民族纠纷也使这两个国家的积怨加深。伊朗主要是波斯人,伊拉克主要是阿拉伯人,两国境内均有数百万库尔德人,双方都支持对方国内的库尔德族进行反政府的活动。所有这些历史的、现实的、民族的、宗教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使两国关系越来越紧张。从1980年4月开始,两伊边境地区便时有冲突。8、9月间冲突规模已发展到战争的边缘。伊拉克要求伊朗军队退出大、小通布等三岛,归还占领伊拉克边境的一千三百平方公里土地,阿拉伯河重归伊拉克控制。伊朗则宣布“不放弃一寸领土”。在9月上旬的冲突中,伊拉克占领了伊朗霍拉姆沙赫尔附近地区约二百一十平方公里的土地。

9月22日,伊拉克总统侯赛因下达了对伊朗的军事目标发动“威慑性打击”的命令,拉开了战争的帷幕。这天中午,伊拉克出动大批飞机轰炸德黑兰附近机场及设拉子、沙鲁希、大不里士、克尔曼沙赫和阿瓦士等地的机场和空军基地,还轰炸了炼油中心阿巴丹等地的石油设施。伊朗军队不甘示弱,陆海空三军于当天下午一齐出动,进行猛烈反击:伊朗的“鬼怪”式战斗轰炸机袭击了伊拉克的两个空军基地;炮兵击落伊拉克飞机六架,海军击沉伊拉克导弹炮艇四艘。23日清晨,伊拉克集中两个多装甲师的优势兵力,重点攻打北线的席林堡,并很快占领该地区。此后,伊拉克部队沿边界线分三路向伊朗境内推进:北线从伊朗边境城市席林堡攻击前进;中线向梅赫兰和提斯孚尔等战略要地进攻;南线重点围攻伊朗石油主要产地胡齐斯坦省的三个战略要地——炼油中心阿巴丹、重要港口霍拉姆沙赫尔和省会阿瓦士。伊拉克称,23日这天共击落伊朗飞机六十七架。伊朗当天出动一百四十架飞机,轰炸了伊拉克巴格达等城市及十五个军事基地和一些石油设施。至11月初,伊拉克已推进三十~五十公里,最深处达八十公里。此后,伊朗不断进行反击,伊拉克停止进攻,全线转入防御。

在战争初期,伊拉克军队作战的特点是:(1)在主要突击方向上集中兵力。突入伊朗后,由于战线过长,伊拉克深感兵力严重不足,及时以南线为重点调整兵力,以夺取阿拉伯人聚居的胡齐斯坦省。(2)在炮兵火力支援下实施进攻。进攻时伊拉克军队先以炮火摧毁、破坏对方工事构筑和设施,然后地面部队才发起进攻。进攻后,炮兵压制火力由炮火准备转为火力支援和火力护送。这样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杀伤敌人,也可使自己减少战斗损失。(3)以装甲部队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伊拉克最初参战部队中,装甲部队占三分之二以上,在主要突击方向上,所占比重更大。在席林堡地区的进攻战役中,伊拉克曾动用各型坦克六百多辆。但是,伊拉克军队也暴露出在坦克兵使用上的弱点。如坦克部队突击时缺乏步兵部队的有力配合;炮兵与坦克协同不够紧密;坦克部队过多用于参加火力袭击,未能充分发挥其突击能力。(4)重视使用空军,但空陆配合不密切。战争开始,伊拉克空军便突袭了伊朗的十个空军基地,对陆军的进攻起了重要作用。但伊拉克军队很少用航空火力支援地面部队,双方损失的飞机大都是被对方的地对空导弹和高炮击落的。伊朗军队作战的特点是:(1)利用地形,顽强抵抗。伊拉克军队发起进攻后,伊朗一线部队较少,主要以坦克为固定火力点,同敌方炮战,并以第二线远程炮和攻击直升飞机阻击对方。同时,还利用地形,以空降小部队突袭伊拉克的坦克群。在南部平原,则凭借城镇建筑物进行抵抗,由革命卫队以游击战的形式同对方坦克周旋。(2)空军给伊拉克造成较大破坏。伊朗空军出动次数和轰炸范围都超过了伊拉克空军,有时一天出动一百五十架次。伊朗空军主要用于空中袭击,双方空战较少。(3)部队缺员严重,协同作战经验少。战争爆发,伊朗仓促应战,部队大都不满员,虽组织多次反攻,终因兵力有限未果。在六百公里的战线上,七万多伊朗军队虽处处设防,但军兵种间很少协同,十分被动。

从1980年底至1982年初,整个战场呈现胶着状态,伊拉克再进不能,伊朗反攻不得,双方军队在战场上进行着拉锯战,战争时紧时松,除了在争夺苏桑吉尔德、萨伊普勒扎哈卜和阿巴丹等具有战略意义的制高点和交通枢纽时进行了数次较大战斗外,双方各自固守自己的阵地,互相炮击。

1982年3月20日零点30分,伊朗军队三个师、十二个旅、二十五个炮兵营和数百辆主战坦克及大批装甲车,在舒什——提斯孚尔地区的一百五十公里的正面战线上,突然发动了代号为“胜利行动”的大规模进攻。沉睡中的伊拉克士兵被万炮轰响震醒,仓促应战。伊拉克的苏制米格飞机升空,同伊朗的美式战斗机进行激烈空战。在伊朗士兵面前,是伊拉克军队苦心经营的一道长达十二公里的雷区。当时,随着一阵“真主伟大”的口号声,一排排十五~十六岁的伊朗士兵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触发地雷。倾刻间地雷一声声爆炸,这些年轻的生命被炸得血肉横飞。战斗中,有二千多人付出了生命,更有几千人受伤致残。战前,伊朗当局已准备了二万五千多口棺材,以示“灭此朝食”的决心。经过八天的战斗,伊朗称打死打伤伊拉克军队二万五千余人,俘虏一万五千余人,击毁坦克三百多辆,击落飞机二十架,收复失地二千平方公里。伊拉克的中线防御被突破,南北两线的部队被分割切断。形势迫使伊拉克第4军团后撤。战争从相持阶段转为伊朗战略反攻阶段。

四月下旬,伊朗军队在阿瓦士一线集结。4月30日,十万伊朗军队在南部地区发动了代号为“耶路撒冷圣城行动”的大规模进攻。但是,由于伊朗军队骄傲轻敌,一上阵便吃败仗,几个旅的兵力被伊拉克吃掉。伊朗军队及时改变战术,来个“声东击西”:在卡隆河以东,用部分兵力佯攻,而主力则偷偷渡过卡隆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对岸重要据点哈米德市。然后,伊朗军队又冒着摄氏四十多度的高温挥师南下,于5月22日抵达边境重镇霍拉姆沙赫尔市。伊拉克军队被迫弃城渡河,于第二天上午撤回本土。据报载,伊朗的进攻,不仅收复了霍市,而且打死、打伤和俘虏伊拉克军队四万余人。整个战场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

为了扭转战场上的失败而带来的不稳定局面,伊拉克决定实行单方面停火,并于6月29日宣布从伊朗全部撤军。伊朗方面提出强硬的停火条件(包括萨达姆总统下台等),被伊拉克明确拒绝。于是,伊朗总参谋部决心把战火引进伊拉克境内。7月13日,伊朗投入十二万兵力,向伊拉克发动了名为“斋月行动”的强大攻势,主要进攻目标是夺取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南部重镇巴士拉城(其石油产量约占全国一半以上)。为此,伊拉克收缩战线,集结近十万兵力,配备了数百辆坦克、一千余辆装甲运兵车和三百门大炮,在该城周围挖壕灌水,以阻挡伊朗军队的进攻。战斗打响后,伊朗士兵发起阵阵冲锋,有些士兵竟手无寸铁,足见武器缺乏。由于战争在本土上打,伊拉克士兵一扫以前异国作战的消极情绪,很快将伊朗军队包围,短兵相接,白刃格斗,打得十分勇敢。伊朗军队损失三万余人,而伊拉克损失不足万人。

此后,伊朗又在10月1日发动了代号为“穆斯林伊本——阿吉勒”的进攻战役,11月1日发动了代号为“一月行动”的进攻战役,1983年2月6日发动了更大规模的代号为“曙光行动”的进攻战役。但是,上述进攻战役都被伊拉克军队粉碎了,未能取得显著战果,并付出很大代价。在战役中,伊拉克吸取了以往的教训,重视集中兵力,采取突然袭击的战略,改变了战场态势,收复了大片土地。但两伊在作战组织指挥、战术运用上都存在明显的弱点。除上所述外,特别是双方战术运用呆板,基本上都是采取一线平推的击溃战,达不到速战速决的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伊朗又发动了多次进攻战役,伊拉克也发动过局部反攻,但两伊战争在边界地区的僵持状态始终没有打破。直到1988年,伊拉克和伊朗因各自政治、经济的需要,互相作出不同程度的让步,终于达成停火协议,两伊战争才正式结束。战争使双方死伤数十万人,损失了上千亿美元的财富,造成中东局势更加动荡。意大利军进攻雅典战役

1940年10月28日清晨5时25分,意大利陆军越过阿尔巴尼亚——希腊边界,迅速向雅典方向推进,其先头部队是帕尔马师,后援为威阿尼斯师、阿雷佐师和皮埃蒙特师。整个战役由意大利驻地拉那最高司令官善拉斯卡蒂中将按照墨索里尼和当时的外长齐亚诺预定的计划进行指挥。其总体部署是:参加主攻的有五个混合师,朱利亚师从中部进攻。其间依次排列开的部队为费拉拉师、琴塔马罗师、希耶纳师。另外还有三个师负责向卡尼巴基公路交叉点进攻,直逼希腊首都雅典。

希腊军队面对意大利强大的兵力和突然袭击的战法,采用了诱敌深入的战略,在通往雅典的道路上处处设伏,步步挖井,把意大利占领的每一寸土地,都变成他们的坟墓。

一场大战拉开了序幕。

意大利初期的进攻是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的。帕尔马师坚守从莱斯克威克到南斯拉夫的战线,把住科里察。埃皮罗正面的五个师迅速向指定目标前进,为首的朱利亚师由第八团和第九团两个团组成。

吉罗蒂将军指挥的朱利亚师山地部队仅带了五天的口粮和四天的牲口饲料。为了轻装前进,他们携带的作战物资已经减少到最低的限度。这支部队接到的命令是:向纵深穿插,不要顾及背后的两翼。

现在,他们一路疾进,已经来到了史莫利科山坡前,第八团在左,第九团在右,两个团的前面都有小股侦察兵探路开进。

9月28日上午,希腊人民军在边界附近只是稍微地抵抗了一阵就撤走了,这使得意大利军队更加放开了胆子,他们以为希腊真得像他们的领袖所说的那样,他们不会认真抵抗的,在罗马的大军面前,他们只会乞求宽恕和饶命。

下午5时左右,一阵电闪雷鸣之后,下起了滂沱大雨,29日夜幕降临之后,意军先头部队到达沙朗达波拉斯河岸。

暴雨还在瓢泼般地下着,河水陡然猛涨,漫过了堤岸,湍流夹带着树枝和杂草倾泻而下,山坡被冲得光秃秃的,根本无法攀越。

罗马人不改初衷,仍然冒着大雨,踏着稀泥,艰难而缓慢地推进。

10月1日,第八团抵达品都斯山脉的腹地富尔卡,他们携带的粮食快用光了,他们想在当地得到一些补充,可是希腊人把什么东西都藏了起来,他们什么也没有得到。

次日拂晓,他们刚刚钻进一个叫做萨马里纳的村子,出乎意料,早早埋伏在那儿的希腊人民军突然开火了。顷刻间,各种口径火炮的轰击震耳欲聋,机关枪的子弹如暴雨飞蝗落在意军的头上。疲惫不堪的意军损失惨重,只能作困兽之斗。

11月3日清晨,意大利第八团三个营进入布里亚扎谷,再一次遭到希腊人民军的迫击炮和机关枪的轰击和扫射。意大利官兵又累又饿,毫无斗志,不停地仰望天空,眼巴巴地盼望着飞机能来增援。然而,从进军的那天起,他们连一架飞机也没有看到。这就使得意军军心沮丧,士气更加低落。

与此同时,第九军团到达了沃于萨河畔,宽阔湍急的大河在雨中咆哮,便桥被大水冲跑了,对岸还不停地射来密集的弹雨,意军束手无策,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经历了一天相持的拼杀后,希腊人民军利用有利的地形,开始了步步紧逼和层层包围。11月3日下午,在莱斯科威克和南斯拉夫边界之间,希腊人民军开始了声势骇人的大规模反击,他们首先攻打帕尔马师,猛烈的炮火迫使这支意大利的精锐部队步步后退。在中部,朱利亚师已经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在品都斯山和海岸之间,英勇的希腊人民军同费拉拉师、希耶纳师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意大利的海岸部队到达卡拉马时,也遭到了早有准备的希腊军民的迎头痛击。

在这几个主要的进攻方向上,意大利军队非但寸步难行,反击伤亡惨重,并被分割包围,处境岌岌可危。

到了这步田地,他在给大本营的求救电报中,发出了一声声令人胆寒的唉叹。“敬爱的领袖:事情并不像我们原来预料的那样顺利,我们没有按时占领科孚地区,后援部队也没有赶到,飞机又没有及时配合作战;更糟的是,希腊人根本没有投降,他们没有丝毫想投降的意思,而是把大炮和枪口都无情地指向了我们……”

11月5日傍晚,朱利亚师勉强到达维沙,尽管他们师还没有同希腊军队正面交锋,但非战斗减员已达到七百人,其中大多数是因恶劣的气候,不愿在雨里“作战”而开了小差。

朱利亚师与后方的联系已经被切断,根本得不到给养和弹药的补充,人困马乏,士气低落,战斗力已大大下降。

这天深夜,希腊人民军张网捕鱼,对这只困兽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攻,他们从高地上冲下来,借着星光和地势一路冲杀,把意军的营地打得七零八落。意军狼狈逃窜,纷纷向师指挥所所在地布里亚查汇集。

吉罗蒂及时调整了部队编制,就地抵抗,与人民军展开了残酷的对攻战。

但意军的弹药很快就打光了,人民军无畏地冲了上来,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只见谷地里硝烟弥漫,火光闪闪,意军尸横遍野,弃尸累累。吉罗蒂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下达了撤退的命令,带着剩余的残部,灰溜溜地后撤了五十多公里,才算逃脱了人民军的追杀。

6日凌晨,意军从南斯拉夫到海边的整个战线上节节败退,尽管从意大利本土调来了增援部队,但前面的部队已无斗志,后续部队又行动迟缓,加之军令不统一,指挥混乱,例如摩德纳师,它于9日接到增援的命令后,手忙脚乱、东拼西凑地组织兵员,直到18日才到达巴里,23日才开始登陆,乱糟糟地开入前线,这时战机早已错过。由于缺乏思想准备,调令紧急,师部惊慌不堪,到前线才发现许多士兵连武器都没带,毫无作战能力。加上冬季过早地来临,更增加了他们的困难。

11月底,大雪纷飞,气温急剧下降,意军数万名官兵饥寒交迫,尚未交战,已经折兵过半了。

在边界之外,无论步兵、骑兵、山地守卫队还是特种兵,都在咒骂大雨、冰雪和泥泞的道路。尤其对墨索里尼策划的这场谁都不愿打的战争牢骚最甚,他们把这场徒劳无功、多灾多难的战争都记在了齐亚诺的头上。

在凛冽的寒风里,意大利士兵穿着单薄的军衣,抱着冰冷的冲锋枪,强忍着辘辘饥肠,听到隆隆的炮声在耳边震响,看到浓烈的黑烟在眼前弥漫,在进飞的土块、树枝、碎石中,也挟带着同伴们鲜活的肉体。每一次战后,他们在掩埋同伴的尸体时,都痛哭流涕。他们急切地希望返回家乡,厌战情绪不断高涨。

1941年3月12日,墨索里尼亲自乘一架直升飞机飞临前线视察。当他看到前沿阵地相互间激烈的炮击时,心里虽然为希腊人的战斗精神而吃惊,可在表面上装出一副泰然处之的样子,晃动着他的大脑袋,习惯地搓动着两手,装腔作势地说:“尽管我们没有胜利,难道说我们会失败吗?”

私下里,墨索里尼承认,这是地狱里的一次旅行。军队月复一月地固守在前线堑壕里,没有部队换防,装备消耗殆尽,士兵满身的污垢和虱子,他们像一群异国的孤魂野鬼,被人弃置在荒郊野地里……

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法西斯一方组成的“钢铁同盟”的三国中,应该说意大利的破坏力最小。这是因为他们在战争之初,便选错了作战对象,大大地低估了对手。在作战中,又由于进攻方向、战斗组织等方面出现的错误,致使自己落入了欲罢不忍,欲收不能的困难境地,陷进了长期战争的泥沼。“兵贵胜,不贵久”,这句战争的名言,成为所有军事家和政治家们在决定是否进行战争时的首要原则。叶卡捷琳娜与切斯马战役

18世纪中叶,叶卡捷琳娜即沙皇位后,继承了历代沙皇对外扩张的政策。叶卡捷琳娜竭尽全力想进入黑海,由于当时实力强大的土耳其横梗其间,她的野心受到阻碍。于是,叶卡捷琳娜决定对土耳其开战。

1769年8月,波罗的海舰队的一部分俄舰在斯皮里多夫将军和埃尔芬斯通将军的率领下,通过地中海进入爱琴海。这是一次异常危险和艰难的海上远征,1770年5月,俄国远征舰队终于克服千难万险,到达爱琴海,与土耳其海军对峙。

土耳其在爱琴海的军事力量,远远超过了远来的俄国舰队。俄国舰只在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而且在供应和补充上的组织也十分薄弱,随船而来的海军登陆部队更为不多。但是,土耳其人一直认为,叶卡捷琳那派遣一支舰队环绕欧洲驶入地中海是不可思议的事,因此他们根本就没有做多少应战准备。从心理上到军事上,土耳其人都处于一种涣散无备状态。

面对骤然而至的俄国远征舰队,具有优势的土耳其海军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毫无决一胜负的勇气和热情。而力量相对弱小的俄国舰队却果断非常,他们一遇到土耳其舰队就决定立刻进攻。强大的土耳其舰队没有经过激烈战斗就后撤到自己的炮兵阵地前,甘居守势。

俄国海军却趁这一极为宝贵的时机,迅捷而从容地布置兵力,调整阵容,做好所有战斗准备。而土耳其舰队阵容的部署却极为死板。他们的情报工作又很缺乏,弄不清俄国海军部署状况,因而也无法根据俄军的情况重新布置兵力。土耳其的海军将领大部分对本身职务一无所知,士兵的素质也不高。有几个舰长在战斗没打响之前就上了岸。

1770年7月5日上午11点多,切斯马战役开始。俄国舰队独立地分别进入阵地,排成一条长而不规则的阵式。战斗打响后,土耳其人仓皇失措,砍断锚链逃入切斯马湾。俄海军以较小的代价赢得了第一场战斗的胜利。

这次战斗后,土耳其舰队退入切斯马港内,躲藏起来再不应战,它们靠海岸炮兵的掩护,想使俄海军不敢进攻。

俄国远征舰队统帅详细周密分析了战场的情况:自己的部队远道而来,给养不多,难以持久作战,不宜与敌人长期周旋消耗;土耳其人也非常清楚这一点,因此他们现在的策略是据险防守,避而不战,和俄军拖下去,把俄军拖垮。俄军统帅认为,土耳其人的策略一方面给俄军带来不利,另一方面却也给俄军带来益处,因为强大的土耳其军队只守不攻,实际上是自己束缚了手脚,处于一种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样就使较弱的俄军能够不断按计划对土军实施打击。最后俄军司令决定:主动向隐蔽在港口内的土海军进攻,速战速决,一举摧毁土耳其舰队。

7月5日晚,俄国舰队首先封锁了切斯马港口,然后用舰上重炮连续两夜轰击了港内的土耳其部队。

对于一支隐蔽在有海岸炮兵掩护的港口内的庞大舰队,一般是不敢贸然进攻的。但俄国军队经过周密计划,在7月6日夜向土耳其舰队发起了攻击。一批俄国水兵在俄舰密集炮火的掩护下,用十桨船将四条纵火艇拖到四艘土耳其军舰旁边,然后点燃纵火艇,火焰迅速使敌船燃烧,俄国水兵跳上十桨船逃去。土耳其的军舰燃起了熊熊大火,顿时使切斯马港内陷入一片混乱。这时,俄军全面进攻开始。“欧罗巴”号等三艘军舰突入切斯马港,执行主战;“娜杰日达”号、“阿非利加”号分别攻打港口北面和南面的炮兵阵地,使土炮兵无法发挥作用;其余俄舰则部署在港口前面,封锁港口,以防土耳其舰只逃走。处于混乱、惊恐状况下的土耳其船只处处挨打,很快三四艘军舰起火爆炸。俄军继续派纵火艇焚烧土舰。当夜狂风大作,火势急速蔓延,土军舰船一艘艘燃起了大火,弹药的爆炸声,惊天动地,一直持续了好几个小时。土耳其人完全丧失了斗志。

7月8日上午8时,俄军以十一人死亡的代价赢得了切斯马战役的全胜。土耳其舰队被彻底消灭,这是土耳其从1571年以来二百年间最大的一次惨败。

切斯马战役,俄海军所以能打败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土海军,主要是做到了知己知彼,抓住了土海军消极防守、松懈麻痹等弱点,采取灵活果断的战术。美军在菲律宾营救战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个年头,盟军的胜局已定,他们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打击着继续顽抗的敌人。

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东南,有一个名叫洛斯巴诺斯的小城镇,这里有一所战俘集中营,里面关押着两千一百四十七。名战俘。其中一千五百多名是美国人,其余是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挪威、波兰、法国、意大利等国人。专门守卫集中营的日军近三百人。此外,附近还驻扎有日军步兵第十七团和其他一些部队。美军为了防止日军以战俘为人质或狗急跳墙将战俘杀害,制定了一个派空降兵把这些战俘营救出来的周密计划。

营救行动由空降十一师一八八团团长索尔指挥。他精心编组了四个队。

突击队,一个连。任务是空降突袭集中营,解救战俘。

掩护队,三个连。任务是待突击队救出战俘后,掩护两辆运输车前去接运和从湖上返回。

牵制队,一个营。任务是阻止附近的日军增援。

引导队,由空降十一师的三十三人和菲律宾游击队八十人组成。任务是引导突击队的降落。

2月21日,这是一个漆黑的夜晚。引导队首先出发,他们乘木船向洛斯巴诺斯驶去,22日拂晓前上岸,潜伏了一个白天以后,入夜到达了目的地并迅速通知了指挥部。23日凌晨2时,掩护队和牵制队也按计划到达各自的目标点。

23日晨6时40分,索尔指挥九架载运突击队的C-47飞机低空向洛斯巴诺斯飞去。等候在集中营附近的引导队早已将两枚磷烟弹点燃,伞兵在引导队的引导下,十分准确地落到了集中营周围。这时日军正准备做早操,突如其来的神兵使他们措手不及。索尔的突击队在十五分钟内就将守营的日军全部歼灭。

在此期间,掩护队和牵制队也有效地阻止了敌人。至下午3时,四个营救队凯旋归来,美军仅伤亡七人。

这次营救战俘的成功在于出其不意的策略。引导队、掩护队及牵制队的行动十分隐秘,日军毫无察觉,突击队伞兵的神速更使日军来不及反应。俄军对土耳其作战

1769年,俄国杰出的军事家鲁缅采夫任前线总司令,带领俄军与土耳其人作战。1770年7月,鲁缅采夫取得了拉尔加河口大捷,以自己一倍的伤亡换取敌人十倍的损失。接着,他继续发动攻势。

但是情况突然发生了重大逆转。土耳其统帅哈利利亲自率领援军赶来,在卡古耳与原驻这里的土军主力会合,土耳其军队人数一下增至十五万人,火炮达到一百五十门。哈利利气势汹汹,准备以优势兵力一举全歼鲁缅采夫,以雪拉尔加河口战役之恨。同时,土耳其盟国克里木的八万大军正在鲁缅采夫军队的后面,威胁着他的后方交通线。而此时,鲁缅采夫部队的兵力只有三万七千人,是土军总数的五分之一,处于绝对劣势,更可怕的是,俄军所携的粮食已消耗殆尽,无法补充,而后援部队远在天边,无依无靠。鲁缅采夫进退维谷,似乎只能是死路一条,没有任何生的希望。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鲁缅采夫仍然十分镇定。他将一万兵力调守自己后方的交通线,准备一旦失利,不致没有后撤的退路。这样俄军能用于对敌进攻的兵力只剩下二万七千人。鲁缅采夫坚持认为,在自己目前这种处境下,只有抓住时机,主动、突然地发起进攻,才有可能绝处逢生;如果坐守或退逃,则无异于自杀。

土耳其军队仗其绝对优势,并不把鲁缅采夫放在眼里。统帅哈利利对驻扎的营地选择毫不在意。他选的营地,背靠特拉场壁障,这是一处古罗马帝国工事遗址;营地西边是卡古耳河,东边是一个谷地。卡古耳河与谷地之间最宽处约八公里,南面最窄段为一公里。十五万大军杂乱无章地拥挤在如此狭窄不便行动的地域内扎营,实在是兵家的大忌。然而哈利利则认为反正俄军已临绝境,自己如何扎寨都无关大局。

一直时刻注视着土军情况的鲁缅采夫看到这一状况,知道死里求生的机会来到了。他非常明白,这是唯一的一个机会,如果错过那就再无希望了。就在这时他又得知了哈利利预定8月1日进攻俄军的情报。他一秒钟没有迟疑,当机立断:立即主动突击,抢先下手。俄军在7月31日夜间秘密出动,8月1日凌晨5时开始翻越壁障,然后突如其来地杀入土耳其阵地。土耳其军队莫名其妙,丝毫没有料到奄奄待毙的俄军会抢先杀来,只好仓促应战。糟糕的地形使土军完全陷于被动,俄军以炮火尽情轰击,杀伤密密地挤在一起的土军部队。上午10时,土军队丢弃阵地狼狈溃逃。这一仗,土耳其军队死伤二万人,扔下一百三十八门火炮和大批辎重。而俄军却仅仅损失一千人。路透社靠速度转败为胜

19世纪50~60年代,在欧洲和美洲大陆上,普遍使用了电报线路来传递新闻和情报,大大缩短了通讯所需的时间。但是,由于大西洋海底电缆未能铺设成功,使得欧洲与美洲之间的消息得不到及时的传递和交流。当时唯一的手段仍是依靠定期航船。

随着美国南北矛盾日益尖锐,战争随时可能发生,欧洲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十分关注那里的形势,希望尽快得知最新的消息。为此,在各个报社和通讯社之间形成了激烈的竞争。

当时,英国的报社和通讯社都是采用下面的方法来报道美国的消息的,即:派一艘小型蒸汽艇到英国南部朴次茅斯附近的南安普敦港口外等候,当由北美大陆驶来的船舶到达港口外海面时,大船上便有人把装有新闻稿件的一个木盒扔到海里,小型蒸汽艇上的人再把木盒捞上来,然后迅速地开进南安普敦港,再跑到电报局把木盒里的稿件内容发往伦敦。从北美来的只有一艘船,而派联络艇取稿件的却有好多家。由于取到新闻稿件的时间基本差不多,所以没有一家新闻能独占鳌头,比别家抢先一步。

到1853年,“磁力电报公司”和“电报通讯公司”铺设了一条连接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海底电缆,从此他们采用了新办法:派联络艇在爱尔兰南面的昆士兰海面上迎候北美开来的船舶。昆士兰比南安普敦离美国的距离近了大约枷海里,所以能够先候到从北美来的船只。联络艇上的人拿到木盒后,可以立刻到附近的科克市给伦敦发直通电报。

路透社的有关人士并不了解这个新情况,仍然利用老办法。有一天,他们突然发现上面两家公司比路透社更早地向订户提供了一条内容相同的稿件。这个消息对路透来说无疑是个晴天霹雳!因为提供快讯一直是路透社的拿手好戏,现在竟然让别人插了一手,如果不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经过苦思冥想,路透认为,“除了用秘密作战来战胜对手的秘密作战之外”,别无它法。他采取的具体办法是:在对手已经占据丁的昆士兰西面九十公里处的克鲁克黑文修建一个电报基地,悄悄地铺设一条连接克鲁克黑文和科克市的专用电报线,以便从地理位置和传送速度上压倒对手。为了做到万无一失,路透还专门准备了一只能坐三人的小舢板,在克鲁克黑文海面上值班,一旦发现西面有从北美开来的船只,就发出信号让联络艇主动迎上前去取稿件。

因为对手也是在这一带海面迎候从北美来的船只,所以路透社在这个环节上领先不了多少。但是,对手在拿到稿件后要航行一百余公里返回科克市才能发报,而路透社的联络艇只要开到附近的克鲁克黑文就行了。等到对手的联络艇经过航行赶到科克市的时候,伦敦的路透总社早就收到了电报,并且已经编成快讯稿送到订户手中去了。就这样,路透成功了,他借人之梯,取人之长,终于转败为胜。神速进兵剪除叛将

关羽败走麦城,蜀将孟达坐视不救,对关羽之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羽死后,孟达害怕刘备追究罪责,率亲信随从投降了魏国,被魏主曹丕封为建武将军、新城太守。

新城(今湖北房县)西南连蜀,东南连吴,是魏、蜀、吴三国之间的边防重镇。孟达是个反复无常、见利忘义的小人,出任新城太守后,秘密派人与蜀、吴相勾接,妄图实现其野心。

当时,诸葛亮正准备再次兴兵伐魏,对孟达的叛变深恶痛绝。诸葛亮了解到孟达与魏国的魏兴太守申仪不和,就派人将孟达与蜀、吴相勾接的事情告诉给申仪,打算借申仪之手,铲除孟达。

申仪得知孟达勾结蜀、吴的消息,立即报告给了驻兵在宛县的司马懿。

司马懿素知孟达的为人,新城是战略要地,他对孟达更不放心,接到申仪的报告后,下定决心剿灭孟达。与此同时,孟达也探知申仪告发他的消息,打算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举旗反魏。在这节骨眼上,司马懿派人给他送来一封信,信上说魏帝和他都对孟达深信不疑,申仪之说纯系私怨,请他放下心来。孟达接信后,半喜半忧,对于是否立即反魏又犹豫起来。

司马懿给孟达的信不过是缓兵之计。信使才出发,他立即调兵遣将,亲率一支,大军奔赴新城。司马懿的部属劝道:“这样大的一件事,不报告魏帝能行吗?”司马懿回答:“以宛县到洛阳八百里,到新城一千二百里,信使往来最快也要一个月,兵贵神速,如报告魏帝那就什么事情都晚了。”司马懿命令部队日夜兼程,轻装疾进,仅八天时间就兵临新城。

孟达大吃一惊,急忙向蜀、吴求援,但司马懿分兵截住蜀、吴的援军,下令攻城。孟达没有做好防御司马懿的准备,新城之兵又不都是自己一手带起来的,苦苦抵御了半个月,城破身亡。司马懿神速进兵,剪除了叛将孟达,使魏国西南边境得以稳定。马不停蹄神速取胜

五代时期,后唐军在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大败后梁军,抓获后梁军统帅王彦章,后梁的主力部队只剩下大将段凝所统率的一支生力军。后唐国君李存勖对众将说:“段凝现统率大军驻扎在河上,严阵以待我军,诸位有何妙计?”

天平节度使李嗣源道:“中都离大梁(梁都城,今河南开封)不远,我们何不避开段凝,直取大梁?兵法云:兵贵神速。只要攻下大梁,擒住梁主朱友贞,不怕段凝不投降!”

李存勖道:“言之有理!”立刻命令李嗣源率先头部队连夜出发,马不停蹄,人不卸甲,直扑大梁。

李嗣源行至曹州(山东曹县西北),曹州后梁守军以为后唐军自天而降,大开城门,不战而降。这时,部队已十分疲劳,将领们也纷纷要求稍作休息。李嗣源对众将士说:“此去大梁仅有二百余里,诸位再咬紧牙坚持一下,等拿下大梁再作休息。”命令部队继续前进。

曹州被后唐占领的消息迅速传到大梁,朱友贞急得团团直转,文武大臣又惊又恐,谁也拿不出好主意来。朱友贞黔驴技穷,只好派将军张汉伦火速出发追赶段凝,让段凝回师急救。不料,张汉伦行至滑州(河南滑县东),被黄河挡住,一时间不能到达段凝的驻地。朱友贞久等不见消息,又派了一名亲信去寻段凝回师救驾,这名亲信离城之后,眼见大梁不保,索性一走了之。这样,朱友贞等候援军的梦想彻底破灭了。

李嗣源率后唐军迅速逼近大梁。朱友贞听说后唐军已到,绝望之中,命令将军皇甫麟把他杀死。皇甫麟挥刀砍杀朱友贞,随后也自杀身亡,大梁城竟不攻自破。

段凝接到张汉伦的告急书后,慌忙回师大梁。未及大梁,兵士来报:都城已被后唐军占领,朱友贞已经自杀身死。段凝有家难归,有国已破,只好投降了后唐。后梁自此灭亡。曹操神速破乌桓

袁绍兵败官渡,呕血死去,他的两个儿子袁熙、袁尚投奔了乌桓的蹋顿单于,准备东山再起。曹操为巩固北部边疆,消灭蹋顿和二袁,于公元207年亲自远征乌桓,但是,由于人马多,粮草辎重多,行军速度大打折扣,走了一个多月才到达易城(今河北雄县西北)。

谋士郭嘉对曹操说:“兵贵神速。只有迅速接近敌人,深入敌境,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才能取胜。像这样慢腾腾地往前走,敌人以逸待劳,又早早地做好了准备,怎么能轻易地打败敌人呢?”

曹操接受了郭嘉的意见,亲率几千精兵,日夜兼程,在崎岖的山路中行军五百多里,突然出现在距蹋顿的老窝柳城仅一百里的白狼山,与蹋顿的几万名骑兵遭遇。

蹋顿的骑兵没有料到会在自家门口与敌人遭遇,显得茫然失措;曹操等人见敌我如此悬殊,知道只能拼死一战,或许还有活路,因此人人拼死战斗,无不以一当十。战斗空前残酷,曹操的几千人马死伤大半,但蹋顿及其部下将领死的死、伤的伤,群龙无首,终于被曹操打败。

袁熙、袁尚听到蹋顿阵亡消息,带领随从逃出乌恒,投奔了辽东太守公孙康,不久便被公孙康设计杀死。曹操北部边疆从此安定下来。出奇不意袭埃及

1967年6月5日爆发了以色列对埃及、约旦、叙利亚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在兵力兵器数量上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于开战后三个小时宣布“已经夺得了天空自由”;四天之内攻占了整个西奈半岛和约旦河西岸以及戈兰高地等广大地区,总面积达68500平方公里;第六天(6月10日)结束战争。阿(拉伯国家——埃及、约旦,叙利亚)以(色列)双方军队的损失对比情况为:死亡人数25:1,负伤人数14:1;被俘人数340:1;损失坦克135:1;损失飞机12:1。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次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以色列之所以能在这次战争中以少胜多,取得巨大的战果,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成功地达成了作战行动的突然性。

第二次中东战争以后,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历史积怨日深,以色列不甘心失败,总想寻机报复。但是,以色列的敌人是阿拉伯国家,主要敌人是埃及,其军事力量占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因此,以色列认为,同阿拉伯国家作战,在战争指导上必须强调实施先发制人的突然袭击,以求速战速决。加上现代条件下的战争特别是在沙漠这种特殊条件下作战,其胜败往往取决于制空权的归属。据此,以色列又进一步确定要以突然袭击的方式,首先集中摧毁阿拉伯的空军,继而以装甲部队作为地面战斗的主力,陆、海、空密切协同,采用奇袭和快速的机动作战席卷战场,不给阿拉伯军队以喘息之机。

1966年秋天开始,阿拉伯游击队活动进入高潮。1967年5月,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以色列决定对阿开战。为了有效地隐蔽率先对埃及空军实施突然袭击,进而全面进攻阿方的战略企图,以色列在兵力集结阶段,巧妙地利用同叙利亚的矛盾,采取了声东击西的佯动措施,尽力给其主要对手埃及造成错觉。1967年初,叙、以边境连续发生炮击和袭击事件。4月7日,叙、以空军进行交战,以色列击落叙利亚六架飞机,随即,以色列开始向叙利亚边境调集军队。埃及为了援助叙利亚,于5月中旬进行了动员,加强了西奈半岛的军事力量,其兵力已达四万人,坦克五百辆。以色列遂于5月19日下达了大规模动员的命令。5月22日,埃及宣布对以色列舰船出入的必经要道蒂朗海峡实施封锁。5月30日,埃及与约旦签订了共同防务条约。针对这种情况,以色列一方面明确决定要以埃作为主要空袭对象,一方面又通过军事、外交等途径来尽力麻痹埃及。为此,先是借口叙利亚支持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形成“威胁”,摆出了一副对叙利亚作战的态势。当埃及宣布封锁蒂朗海峡之后,以色列则立即借题发挥,声称要以武力“突破封锁”,一面在外交上寻求国际舆论的支持,一面在埃拉特地区集结兵力。与此同时,还采取了修建假机场和假降落场,模拟军队特别是坦克兵的移动和集中,以及利用无线电发出假情报等有效的隐蔽措施。直到战争爆发前夕,以色列还多次派出幻影式飞机编队,在西奈半岛南端的沙姆沙依赫和亚喀巴湾上空活动,制造紧张局势。以色列所采取的这些佯动措施,加上外交宣传和情报工作的密切配合,使得埃及错误地认为,以色列不可能对埃及发动全面战争,即使打起来,也只是为了打破对亚喀巴湾的封锁。这样,以色列就成功地达到了隐蔽战略企图的目的。

从隐蔽战略企图到发起突然袭击的作战行动,其间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正确地选定攻击发起时间。以色列着重从双方当时所处的态势特别是阿方的活动规律以及气象条件等方面进行综合权衡之后,精心选定了6月5日(星期一)上午7时45分(开罗时间为8时45分),作为实施首次突击时间。首先,从埃军方面的情况看。以色列认为,一是埃军早在5月中旬就已将兵力集结在西奈半岛,戒备心理已经过了高峰。而埃及空军每天拂晓只有数架米格-21处于半待命状态,另有一两架米格-21飞机遂行空中巡逻。加上以往以色列空军的飞行训练大多是在拂晓进行,埃军也据此认为拂晓时分是以军最有可能实施突袭的时机,因此天亮两三小时后,埃及空军巡逻机已经着陆,埃军的雷达也已关闭。根据这些情况,以色列判断上午7时30分是埃军戒备最为松懈的时间。二是按照埃军作息习惯,上午7时45分(开罗时间8时45分)埃军的指挥官尚在上班的途中,空军值班部队人员正进行第二次早餐。埃军雷达站交接班也在此时进行,大约有十五分钟的间隙可以利用。其次,从当时的气象条件看,尼罗河三角洲和苏伊士运河上空拂晓时多雾,多在7时30分雾消转晴,8时能见度最好,太阳的位置也有利于以色列空军对埃军地面目标实施准确的突击。最后,从最大限度发挥以色列飞行员战斗力的基本需求看,以往的惯例是在拂晓进行攻击训练时,飞行员务必在起飞前三小时作好登机准备,睡眠时间显然不足。这样,确定首次突袭时间为上午7时45分,飞行员则可以睡到凌晨4时,保持连续作战所需的体力。为了保证首次突袭获得成功,以色列不仅对首次突击时间进行绝对保密,而且采取了一连串的欺骗措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6月3日,尽管各项开战的直接准备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但以军却故意让许多士兵休假,大部分飞行员也都像往常一样,轻松愉快地参加周末舞会。6月4日,攻击部队已经升火待发,以色列政府却公开声明撤销征募以军部队的命令。所有这些,都有效地麻痹阿方,使得埃及政府和埃军统帅部在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和开战时间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都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1967年6月5日7时45分,以色列首次动用一百五十架飞机,同时对埃及十个主要机场实施突击。随后,每间隔十分钟进入一批,对首次突击过的目标实施连续突击。战至10时35分,先后出动飞机十七批,使埃及空军的大批飞机,未及起飞投入战斗,就被摧毁在地面。埃军的二十个防空导弹连共一百部萨姆-2导弹发射架,还没有来得及使用,就有大部分被摧毁。三小时内,随着埃及空军被摧毁,以军则宣布完全夺取了制空权,为夺取战争全局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不仅通过佯动、欺骗,隐蔽战略企图,精心择定首次攻击时间,达成了作战行动的突然性,而且打破作战“常规”,在选择攻击目标上同样出敌不意,因而极大地提高了突然袭击的效果。比如,埃及空军在南部红海西岸有卢克索尔和巴纳斯两个轰炸机基地,距离以色列空军的大部分机场大约在九百公里左右。由于以色列空军现有飞机的作战半径通常不能抵及这两个基地,因此埃军也认为这两个重要基地不会遭到以军的空中突击。可是,以色列却最终还是出乎埃及的预料,动用了以空军航程较远的“秃鹰”式飞机,以远程奔袭突击了这两个超过其作战半径的埃及空军基地。正是为了克服“秃鹰”式飞机的作战半径达不到埃及南部较远处机场的困难,以色列先将“秃鹰”式飞机隐蔽地转场到其最南边的纳泽里姆空军基地。飞机起飞之后,使用最佳速度上升到单个发动机飞行最有利的高度。关闭一台发动机,以单个发动机飞行,并取最短航线,沿亚喀巴湾南下。待快要飞临目标上空时,恢复双发动机飞行并开始增速,对卢克索尔和巴纳斯空军基地实施突然、准确的空中突击。为了取得最大的空中突击效果,以色列空军除了以十二架超神秘式飞机担任值班警戒之外,几乎出动全部作战飞机,就连六十多架教练机也都装配了攻击武器,分成若干波次实施首次突击。对于主要目标,则集中力量同时实施突击。通过卓有成效的空中突袭,不仅给埃及空军造成了毁灭性打击,而且使埃及整个军队乃至参战的阿拉伯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心理震撼。与此同时,又从根本上支持和保障了以色列地面部队的进攻行动,极大地提高了地面部队的进攻速度,最终在六天内结束战争,实现了速决速胜的预期目的。

综观第三次中东战争的战例,可以看出,以色列之所以能够以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