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思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3 18:27:50

点击下载

作者:王定济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回顾与思考

回顾与思考试读:

作者简介

王定济,男,1954年1月6日,出生于通山县沙店东坪村王家垅。中共党员,研究员职称,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任湖北省环境保护厅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省纪委派驻环保厅纪检组组长。

主要简历:

1971年参加工作,先后在沙店公社东坪小学、马坳小学教书;1976年至1977年任公社电影播放员;1978年任通山县沙店公社司务长;1979年至1982年调通山县三源公社先后担任财粮统计干事、公社党委秘书、公社管委会副主任兼林业站站长;198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至1984年任通山县大幕山林场书记、场长;1984年至1988年任通山县林业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1985年至1987年考入中南林学院林学系学习,获大专文凭,并担任干部专修科班级党支部书记;1988年10月至1990年12月任通山县横石潭镇党委书记;1990年12月至1995年5月先后任通山县副县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政府党组副书记;1995年5月至1999年元月任咸宁地区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1996年至1998年参加党校学习,获中央党校本科文凭;1999年1月至2003年5月任湖北林业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2002年至2005年参加中南林业学院学习获在职生态旅游研究生文凭;2003年5月至2008年8月任湖北林业局科教处处长;2008年8月调湖北省环保厅任职至今。

主要业绩:

1976年至1982年被省、地、县五次评为优秀通讯报道员;1980年至1983年三次被评为县劳动模范;1987年至1989年三次被地、县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1990年被咸宁地区评为绿化先进工作者;1998年被授予全国绿化奖章;1999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2008年被省林业厅评为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先进工作者。

王定济同志是湖北省林业咨询委员会专家,曾任省林学会常务副会长,是湖北省人事厅人才库林业高级职称和林业科研项目评审委员会专家,也是省招投标项目的特聘专家,同时也是省科技进步促进会的常务副理事。由其本人主持的《鄂西北困难地区造林技术研究》获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序言

吕文艳

欣然阅读《回顾与思考》一书,感受颇深。著作者王定济同志系湖北省环境保护厅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省纪委派驻环保厅的纪检组组长,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以后,潜心创作,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并进行认真总结、梳理和理性思考,值得充分肯定和赞赏!《回顾与思考》共收录作者各类题材的文章共125篇,其中调研报告35篇;林业及科技论文30篇;环保方面的论文14篇;党建及社会管理方面的文章18篇;散文类7篇;演讲稿类7篇;行政案例6篇;另外通讯类40篇。时间跨度30余年。这正是我国经历千年巨变的时代;正是亿万人民摆脱贫困步入小康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民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时代。作者王定济同志是这个巨变时代的经历者、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这部作品无疑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是这个时代缩影的生动写照;也是这个时代一个侧面和另一个角度真实的点滴记录。

毫不夸张地说,这部书,既是作者工作和生活历程的回顾与记载,也是作者学习历程和心路历程的思考与提炼。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既有宏观的阐述,也有微观的描述;既有对时代发展脉搏和政策层面的把握,也有作者本人学习实践经验与心得体会的积累。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人,有比较扎实的文字功底和较好的文学素养。当然,与专业的作家相比较,书中有的篇章文字写得不够细腻,不够老练,思想提炼和站的高度还不够令人满意;但朴实无华,丝毫不减其实际的价值,也无损其才华横溢的展现,可以说作品无不凝结作者的心血,是作者智慧的结晶!

从作者的简历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是从最基层、最普通、最具体的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干起来的。他从鄂南革命老区通山县的大山深处走出,是革命烈士的后代、农民的儿子。他从乡村到集镇、从基层到机关、从县城到省城、从林业到环保部门,从一个普通的办事员到厅级干部,基层的每一级台阶都没有空缺,特别是处级干部20年,正处经过三个岗位15年。除了依靠党组织培养之外,个人努力也是重要因素。作者对党忠诚,政治坚定,目标一贯,勤政廉洁、嫉恶如仇、坚持原则,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作者最大的特点是爱学习,最大的优点吃苦耐劳,相容性强,乐于助人,也很务实。其性格开朗,乐观、豁达、大度,并且熟悉“三农”工作,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家乡情结较浓。他有丰富的基层管理经验,也是一个优秀的党务工作者。同时具有跨越环保和林业两个行业和专业优势,专业功底也很扎实。他曾是省林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林业高级职称和林业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专家,也是省招投标特聘的专家,现在还兼任省科技进步促进协会常务副会长等职。

作者多次受到省、地、县的表彰。1998年被授予全国绿化奖章荣誉,1999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他主持的《困难地区造林技术的研究》获得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从作者的成长轨迹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王定济同志是我们省委组织部门培养优秀干部成功的范例之一。

最后我毫不隐讳的告诉大家《回顾与思考》值得一读,并热情向环保、林业部门、企业经营管理部门、党务工作者、政工干部及县市乡镇的同志推荐这本书。相信一阅,定有启发和意外收获。2014年10月1日

代序

一个农民儿子的成长轨迹;一位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一名党政干部的心路历程;一曲纪检事业的豪放颂歌。陈洪波2014年秋湖北省环保厅副厅长 刘天忠题

散文选编

由“马上办”所想到的……——政府执行力大讨论感想

跨进省林业局办公楼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正面墙上三个镏金大字:马上办。它像一道特别醒目而亮丽的风景线,使人耳目一新。这是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祝金水同志亲笔题写的,并经领导班子集体研究悬挂上去的,也是省林业局在全省开展执行力大讨论活动中针对本系统情况,实际结合林业行业的特点,作出的形势和内容相统一的庄严承诺。也是领导者决心的展露。“马上办”给人以启迪。简简单单三个字有着实实在在的内涵。“马上”就词义的理解,含有快捷、紧迫、责任、不拖拉的意思;“办”是指办理、办公、办文、办事之意。重点是突出“落实”

字。“马上办”可以引起我们丰富的联想……

——使我们想到了自古流传至今的名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使我们想到了鲁迅先生那犀利的语句:“无缘无故耗费别人的时间与图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

——使我们想到了

十年前深圳特区人脍炙人口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使我们还想到毛主席的诗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结合当前形势与任务,我们更不会忘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由此可见,“马上办”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是新时期、新任务、新要求。“马上办”是鼓励和鞭策,时刻提醒我们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引导党员干部讲执行,比效率,切实做到令行禁止,确保政令畅通,努力形成“事必干,干必成,成必优”的良好氛围。“马上办”是对“生、冷、硬、推”和“吃、拿、卡、要”以及“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衙门作风的批判和摒弃。“马上办”显示了一种敢为人先,敢于负责,勇于担当,不甘落后,负重前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马上办”是广大党员干部讲党性、讲政治、讲正气、讲原则的集中体现。“马上办”是工作热情和激情的汇集;是勇气和魄力的交织;是决心与信心的统一;是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深厚感情的融合。“马上办”是落实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马上办”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制度、机制的必然要求……

诚然,“马上办”并非“蛮干”,也并非“乱办”。而是要依法行政,在此基础上提高办事效率。“马上办”既要合法合规,又要合情合理。遵循客观规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的事业需要“马上办”,也“等不起”、“等不得”、“不允许”!特别是我们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要牢牢树立“马上办”的思想观念。要牢记总书记的教导:“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把“群众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因此,我们政府的职能部门每一个党员干部,一是必须进一步增强学习意识,不断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下情,吃透上情,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选准结合点,准确决策,高屋建瓴的地掌握好“马上办”“高度”;二是必须进一步强化使命意识,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自觉地把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为官从政的根本目的,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作为领导干部成就感来追求,多干打基础,利长远,民受益的事,多干经得起实践,经得起检验的事,切实把握好“马上办”的“角度”;三是进一步强化群众观念,把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办,了解群众疾苦,常怀爱民之心。着力把持好“马上办”的“尺度”;四是必须进一步强化大局观念,发展要着眼全局,着眼长远。一切从有利于长远发展出发,深谋远虑,扎扎实实地加大“马上办”的“力度”。要克服“马上办”的“肠梗阻”,从而要建立完善“马上办”监督长效机制,使之良性循环。

总之,“马上办”突出的是效率,重点是落实,虽然言简意赅,但是,贵在持之以恒!

注:此文发表于2008年6月5日《中国绿色时报》

神奇的大幕山

1993年9月28日《神奇的大幕山》,又名《大幕山投资开发指南》一书,根据地委书记万维东同志的提议,由国营大幕山林场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共同努力,正式问世了。这是一本集历史性、资料性、客观性、趣味性和指导性于一体的小册子,短小精悍,颇值一读。

全国造林绿化标兵、现任国营大幕山林场场长乐发春同志曾三次登门要我为此书作序,理由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我在大幕山林场任过两年场长,作为创业者之一,盛情之下,却之不恭,只好赧颜报命了。

大幕山,是鄂南的一座充满神奇色彩而又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山,海拔千米之高,方圆百里之大,与九宫山遥遥相望,距武汉仅有百余千米。

它有着动人的传说,据传是唐代卫国公李靖母亲避难时仙逝的葬地;

它曾记载着大革命时期光荣壮丽的诗篇,是一块用无数革命先驱鲜血染红的热土地;

它也曾留下了现代创业者的足印……

它那宜人的气候,繁多的景点,慈湖碧波,柳泉林海和唐代遗迹洗墨池、读书堂;更兼数万亩人工林,郁郁葱葱,蔚为壮观,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我深知编写这本小册子的目的,意在昭示其面目,揭示其历史,介绍其开发的价值,使之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我衷心地希望——神奇的大幕山,未来会大放光彩!

童年时光

2011年5月12日于武汉

我可爱的小孙子王晓一小朋友的《童年时光》习作已整理汇编成册,共收集了他从三年级至六年级的73篇文章。这是他的启蒙之作,也是他童年时代的真实记录,一个栩栩如生的童年形象跃然纸上。《童年时光》收录的每篇文章,篇幅短小都比较精悍,无论是命题还是选材,均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能熟练运用语文基础知识,语句通顺,语言流畅,结构层次清楚。叙述的故事都是他的所见、所闻、所思。童言无忌,充满了童趣,体验生活身临其境,观察事物粗中有细,分析问题由表及里,充分表现小作者的创新思维。《童年时光》的字里行间虽然不乏流露些许孩提之幼稚,但却更多表现超出其年龄限度的几分成熟;那里面字、词、句、章无不显露小作者那奇思幻想、聪明丰富的想象力,无不展现着小作者那天真烂漫的身影;那一个个的标点符号无不跳跃着小作者成长的足印!

王晓一出生于1999年12月31日,是标准的“跨世纪婴儿”。出生时体重七斤七两,今年11周岁,身高1.62米,体重60千克,虽偏胖,但结实。下半年就要上初中了。他的童年无忧无虑是幸福美好的。他有许多各种各样的现代化科技含量较高的玩具,他平常爱看科幻小说、科普丛书和动漫作品,爱看动画影视片,爱玩电脑游戏。

他一出生就沐浴着灿烂的阳光,所见到的是鲜花、笑脸,享受着和煦的春风、优裕的生活环境。

他是在爸爸妈妈温暖的怀抱中长大的,是在爷爷奶奶的呵护中生活的,是在老师的精心教育中成长的!《童年时光》的成书是小作者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无拘无束的结果,更是班主任胡芳老师呕心沥血、全力辅导、培养和精心教育的结果,同时也是与小作者的奶奶默默无闻地倾注心血、无微不至地关怀照料、无私奉献分不开的!在这里请允许我对胡芳老师和王晓一的奶奶华惠红女士致以深情的谢意!同时也向一切热情关心爱护帮助王晓一的老师、同学、亲人、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

祝愿王晓一小朋友茁壮成长,早日成才!

童年的梦

2013年6月6日

李铭轩小朋友,男孩,2001年7月10日出生于武汉市中南医院。今年7月份就满12周岁。他大脑袋,大眼睛,大鼻子,大嘴巴。身高1.58米,体重48千克,他是华师附小六(2)班的学生,马上就要小学毕业升入初中了。

他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是幸福美好的。他有许多各种各样现代科技含量很高的玩具,他平时爱看科幻小说,科普类丛书,还喜欢看动漫奥特曼等影视片,爱玩电脑游戏。他有一个好朋友是个胖哥哥,就是他大舅舅的儿子,比他大一岁半,高两个年级,名叫王晓一。他们从小在一起长大,一起玩耍,每当寒暑假期就会一起到通山乡下,妈妈的老家王家垅竹林深处旅游。

李铭轩从小善于理财,懂得节约,不乱花钱,他的业余爱好是踢足球,下象棋。《童年的梦》是李铭轩小朋友整个小学阶段的作文选编,共收录了他从三年级至六年级共计39篇文章。时值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梦的概念,由此启发故将文集定名为《童年的梦》。童年的梦是中国梦继而中华民族梦的组成部分。俗语说“大来看少时”,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在这《童年的梦》里浓缩着一个时代的写照,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家族的血脉延伸,一个民族的绵绵不断的未来与希望。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童年的梦是美好的梦,幸福的梦,是充满着奇思幻想的梦,是天真无邪快乐的梦,也是值得我们终身回忆之梦!《童年的梦》这本作文集,既是李铭轩小朋友的启蒙之作,也是他童年时代的真实记录。字里行间朴实无华,充满了童心、童贞、童趣,一个栩栩如生,天真而又烂漫的童年形象跃然纸上。诚然会引起我们丰富的联想,唤起我们对美好童年时光的回忆,激发我们有一种返老还童的感觉油然而生。《童年的梦》所记录的文章,篇幅短小,短文百字有余,长文也不过千字左右。大多是命题作文,题材也是常见的人物,动物与事物,体裁以记叙为主,兼而一事一议,体会也是有感而发。无论是选材还是叙述都是信手拈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无论是遣词还是造句,无不表现出小作者熟练运用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可以说,其文章的语法通顺,语言流畅,结构清楚,详略得当,层次分明。所记叙的人物事件感想都是他的所见所闻所思。童言无忌,洋溢着童趣。体验生活身临其境,观察事物粗中有细,提炼主题小中见大,分析问题由表及里,充分体现了小作者的创新思维。《童年的梦》中每篇文章语言不乏流露些许孩提之幼稚,但更多表现超出其年龄限度的几分成熟。那字、词、句无不显露出小作者聪明智慧,那一个个标点符号灵活娴熟的运用,无不跳跃着小作者成长的足印。《童年的梦》是小作者小学六年学习历程的总结,是他成长岁月的生动写照,抒发了他童年的情怀,是他童心、爱心、孝心、善心培养与体现,也是他良好性格品质锤炼与形成,更是他心路、心智、心灵结出的硕果!《童年的梦》是一朵稚嫩鲜艳的花,但最美的就是孩子那种童真天然的想象力,而这种想象力如同花蕊中的露珠,清澈、晶莹,散发着无限创造力和无限的可能性。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没有什么不能实现的。其实孩子童年的快乐,很大一部分存在于想象的创造和满足。如此神奇美丽的想象力正是人类最需要的东西。我们一定要关注和呵护这种想象力,欣赏他们想象力飞扬的游戏,领会孩子们童话式的淘气行为包含着的意义和价值。《童年的梦》汇编成书,是李铭轩小朋友勤奋学习,认真思考,刻苦钻研,努力实践的结果,更是班主任韩颖老师呕心沥血,全力辅导,教书育人,精心培养的结果,同时也是与小作者的妈妈默默无闻地倾注心血,无微不至的关怀、呵护、疼爱、无私奉献分不开的。在这里允许我对韩老师和李铭轩小朋友的妈妈王丽名女士致以深情的谢意!同时也向一切热情关心爱护帮助李铭轩的老师、同学、亲人、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祝李铭轩小朋友茁壮成长,早日成才!

读《陆仙诗集》有感

2014年7月1日

我的外祖父李向荣先生,字陆仙。1904年5月8日出生于阳新县龙港镇下垞村,逝世于1988年10月21日,终年84岁。在其诞辰110周年之际,特将其遗作《陆仙诗集》整理编著成书。以示永恒的的纪念!《陆仙诗集》共收录李向荣先生20岁至80岁诗作119首,词13首,歌11首,楹联153首。

李向荣先生出生一个大户人家,自幼受中国传统孔孟儒学教育,饱读经典史书,满腹经纶,博学多才,学识超群,聪明绝顶。18岁离家自谋职业,在阳新县枫林镇黄桥街与朋友合伙开办了一家中药店,开始经商。25岁考上国民政府南京市公职,做文秘工作,后担任市长石瑛先生的秘书。他的结发妻子王正元,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李竹琴,也就是我的母亲,二女儿李宁生。后续夫人吴梅仙,四川自贡市人,生有一女二子,三女儿李福生,长子李川生,次子李智明。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1月19日国民政府迁都重庆,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1938年3月外祖父离开国民政府,到四川自贡市盐税局工作。1945年辗转武汉。解放前夕,在武汉市国民政府钱粮科任职两年。解放以后,解散国民政府,外祖父作为当时的公职人员被下放到阳新县劳动改造。在此期间从事修理雨伞和补鞋手工劳动,以维持一家五口人的生活。我的母亲和宁生姨妈回到通山县江源外婆家。后来先后出嫁组建家庭。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在阳新那段难忘的岁月里,外祖父历经“土改”、“反右”、“文革”等运动的磨炼考验。直到改革开放后,两个舅舅先后参加工作。家庭境况大有改观,外祖父晚年过上了比较安逸稳定的生活。

李老先生,坎坷一生。饱经风霜,为人憨厚。志存高远,阅历丰富。劳碌奔波,胸怀开阔。我有缘和他见过三次面:第一次是童年,第二次是初中毕业,第三次是参加工作后。

1987年2月6日我到阳新参加咸宁地区林业工作现场会,当时我在通山县任县林业局局长。散会后抽空去看望他。晚上与他长谈三个小时。家事、国事、天下事,古今中外无所不及。特别是他对时势的见解常有独到之处。他深入浅出,思维敏捷,极为健谈,不像是八十多的高龄老人。他和蔼可亲,对我赞赏有加,充满期望。离别时,依依不舍,他将自己呕心沥血的文章书稿交给了我。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谁知那一别竟成永诀!

最近,我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整理外祖父的遗作。这是非常艰辛细致的脑力劳动。一是遗作全部是手写的,有的墨迹模糊要辨认;二是年代久远,虫咬破损较多,有的残缺不全,要重新编著;三是全部繁体字,要翻译。有的篇目时间不详,涉及人物、事件等要考证。

经过不懈的努力,《陆仙诗集》整理成书,终于完成任务。

这部诗作,可以说凝结着外祖父心血,是他智慧的结晶。在作品中抒发了一种家国情怀;再现了一种身居逆境自强不息的精神;表达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趣;展现了远大的理想抱负;流露了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特别是表达了他对日寇侵华战争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深恶痛绝。《陆仙诗集》是外祖父一生经历的记录;是他对友情,亲情、爱情的生动写照;也是他对社会变革发展观察思考的理性总结。在那诗作的字里行间,我们仿佛看见了他童年时代勤奋学习的身影,青年时代奋斗的足迹,中年时代的历练与成熟,晚年生活的超然飘逸。

在那才华横溢的篇章里,我们不乏见证了他能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喜悦;听到了他怀才不遇遭受遗弃的叹息;观察到他流离颠沛时的烦恼;体会到他穷困潦倒生活中的无奈;更难忘他对后人极具启发性生活哲理和殷切希望。

毫不夸张地说,老先生这部《诗集》,所表述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更是他留给子孙后代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陆仙杂稿集》题序

2014年8月8日

我外祖父李向荣,字陆仙(1904.5.8—1988.10.21),出生于湖北省阳新县龙港镇的一个大户人家。其少年求学颇为刻苦,自幼聪明好学,受到中国传统的儒学教育。《五经》、《四书》、《幼学》、《贤文》、《三字经》滚瓜烂熟;《诗经》、《唐诗三百首》、《声律启蒙》等可倒背如流;博览群书《史记》、《资治通鉴》、《左传》等经典著作;精读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而且颇有心得。他悟性强,记忆力好,智商超群。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可见一斑。

其青年时期经过商。18岁离家自谋职业,在阳新县枫林镇临街租赁房屋,与人合伙开办了一家中药铺。惨淡经营几年,业绩一般,但可勉强糊口,自食其力。25岁弃商从政。经考试,择优录用于南京市国民政府,任职秘书工作。其文笔很受当时石瑛市长的赏识。

抗日战争爆发后,外祖父又随国民政府辗转四川成都、重庆、武汉数地。后来经历,我在为《陆仙诗集》的题序中已作了记载,在此不一一叙述。

值此,《陆仙杂稿集》正式编辑成书之际,我如获释重。因为我整整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废寝忘食,翻阅史料,多方考证,终于完成了外祖父李向荣先生遗嘱所托,了却了老先生的心愿,甚为欣慰!

这本文集,共收录老先生杂文69篇,诗18首,词1首,歌1首,楹联46首。大多是他晚年的作品。他在遗嘱中写道:“此系我晚年耗费一番心血所作,确望勿抛弃与遗失,永远存念,切嘱切嘱!再者,所有文字不妥之处并乞为我改正,尤为至感!”

老先生的文稿,篇幅短小精悍,少则500字以内,多则1000字有余,最多未突破2000字。

从他所选的题材和写作手法来看:主题鲜明,立意新颖,重点突出;采取一事一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广泛运用哲学逻辑、辩证法。粗略分类,其题材涉及:历史人物、重大事件、人际关系、日常生活、名人箴言、道德修养、教育养生、国际国内形势分析等等。

其中论文32篇,论点清晰,论据充分,层次分明,结论能画龙点睛;游记散文4篇,以人叙事,以景抒情,虚实结合,文笔流畅,如行云流水,文采飞扬,给人以美的享受。

还有他的诗、词、楹联。格律严谨,平仄清晰,对仗工整,文学之语言的运用,真乃达到了炉火纯青之程度。令人惊叹!

老先生,让人敬仰,八十高龄,才思敏捷。特别是对世界发展趋势具有独到见解;对国内现状的描述切中时弊;对有些问题剖析别具一格。

从这些遗稿中,我深深体会到“文如其人”。他的思想深邃,思维敏捷,洞察细微;他的胸怀开阔,远见卓识,深谋远虑;他的意志坚强,毫无媚骨,不屈不挠;他的精神乐观,心地善良,热爱生活;他的人品高尚,性格耿直,憨厚淳朴;他的学识渊博,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他的情感丰富,家国情怀一体,忧国忧民情结,并富于情趣。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直接看出老先生不但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且嫉恶如仇、爱憎分明。他忧国忧民,极为担心中华民族危亡;极为憎恨日本侵略者无恶不作的残暴行径;极为热爱自己的祖国、家乡和亲人。

老先生是一个顾大局识大体的人。他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当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时候,也能淡然面对,深度理解,泰然处之,随遇而安;当身居逆境的时候,也能自强不息,适应适宜,耐心等待,逐步改变,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文稿的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普世的价值观。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有着神奇的色彩,始终充满乐观和浪漫主义的精神!老先生的优秀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这些文稿无不凝结着他的智慧和心血;无不是他心路历程、生活历程、工作历程的生动写照!也是他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和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永远怀念他!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在文稿的校对中,特别是对历史人物的考证,我的好朋友,咸宁老乡,省政府法制办王桂华副主任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帮助;另外我的三弟王定笔,对外祖父的遗稿保存和文稿整理成书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此一并诚以致谢并铭记之!

石拱桥的联想

在我家乡门前的马路上,有一座用块石浆砌而成的石拱桥。每当我从这桥上走过的时候,便情不自禁地激起我许多联想。

小小的石拱桥,虽比不上横跨长江的现代化大铁桥那样气势雄伟,为人们所赞赏;也比不上那些跨越江河的双曲拱大桥那样显赫于世。但它每天心甘情愿,默默无闻地躺在那里,承受着千辆载重大车的重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送往着过路行人,而且不管是春夏秋冬、狂风暴雨和冰雪严寒的侵蚀,它都一如既往地为人类作出贡献,同样应当受到人们的赞扬。

石拱桥的形象很可以当做一面镜子,照照我们自己。社会上有这样一种人,他们专爱在那里说大话而不务实事;或者事情还没做,而声音却叫得老大;或者根本不愿承担一点责任……对于这种人,想想石拱桥的作为,不是很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和教益吗?

四化建设需要 我们发扬忘我献身的精神。我愿成为石拱桥上的一块石子、一粒沙子,让“四化”的载重车辆从我身上通过,向着那光辉灿烂的前程飞驰。《咸宁报》1980年8月30日

典型案例

“大坟墩事件”处理始末

编者按:近年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寻根”修宗谱,宗族纠纷,及至宗族械斗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和社会安定。如何正确处理这类事件,是广大基层干部的

个重要课题。《“大坟墩事件”处理始末》一文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党的领导,依法办事,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问题是可以妥善解决的,当然,具体解决的办法很多,此文仅供参考。

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上掀起了“寻根”的热潮。华夏大地上一些炎黄后裔也卷进了这热热烈烈的大合唱。在“寻根”热的波及下,在农村风靡一时,因此而引起的宗族纠纷及宗族械斗屡有发生。“大坟墩事件”,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发生的。大坟墩,位于我镇南边,突兀而起在九宫山下的平畈之中,面积数十亩,高约10米有余,属第四纪留下的红壤母质,经过大自然长期的富铝化作用形成了亚类黄红壤。这里土层深厚,是镇办砖厂的取土工地。然而,这里曾是周氏宗族一世祖妣余老太夫人的灵寝地。

岁月嵯峨,沧海桑田。变幻的世事,使子孙们早就忘却了这位距今800余年的祖先。大坟墩几经改造,从1985年起镇办砖厂每年从这里取土制砖数百万块,年创产值80万元。昔日的荒冢今天成了一块财富宝地,至于那位祖先抛骨何处,一直没有人来问津。1989年盛夏,居然有人来“寻根”了。一

时间:7月6日。

地点:湖北省通山县横石潭镇党委办公室。

镇砖瓦厂厂长成厚德电话告急:本镇南城村民周礼问纠众30余人,以要赔偿祖坟山大坟墩的土地征用费为由,禁止砖瓦取土。并强行收缴工人的铁锹、板车等工具。工人和村民对峙着,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接电话后,我立即派镇委分管工业企业的副书记成家元,副镇长汪庆展同志前往调处。

夜8时。成家元、汪庆展二同志风尘仆仆来我处汇报。处理结果是:由于砖瓦厂的工人越来越多,加之厂镇干部做了大量工作,周礼问的“队伍”归还了工具,双方人皆散去。事态发展,告一段落。

7月7日凌晨。一阵紧似一阵的电话铃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电话里又是成厚德告急的声音。凌晨5点,横石潭、九宫、宝石3个乡镇的周姓6个宗门近300人,包围了砖瓦厂,打伤了若干工人,割断了生产电线,挖断了施工公路,筑坝引来了河水,淹没了施工工地。整个砖瓦厂处于一片瘫痪之中……

听完汇报,我不由警觉到事件的严重性。即令镇派出所所长邬善明同志带领全所干警赶到现场。随之,又派成家元、汪庆展二同志,和分管政法的副书记陈泉涌同志带领驻村干部前往处理。

中午11时。党委会议室。

我听陈泉涌同志汇报:上午6时,邬所长带镇干警赶到现场,割电线、断公路、引水的不法分子,一哄而散,仅抓住二人。围观的群众,通过做工作逐渐散去。

上午9时,处于砖瓦厂背后的上周村来了一群妇女约30余人,围住公安干警、镇干部拉拉扯扯,纠缠不休,事态发展,僵持不下。

据南城村的党支部书记成良海反映:这次事件是由周氏修宗谱引起的。据了解,有个别坏人插手了此事件。原横石地区的造反派头头,劳改释放犯周敦武在周氏宗祠坐镇修宗谱,成了这次事件的总根源。他们以每个男丁集款5元筹措活动经费,准备和政府干到底。甚至连部分党员干部也卷了进去。据说南城村村主任周学细、北城村的副支书周才进等对事件亦持暧昧态度。通过多方了解,其他成、涂、许、朱、董等大姓都成立了谱局,准备大肆修谱,形势异常严峻。我深深认识到“大坟墩事件”绝不是一般群众纠纷。二

7月7日下午3时。我主持召开了党、政联席会。并请镇老干部领导小组的负责同志和派出所、法庭、城建、土管等部门的负责同志列席参加。

会上,成家元。王庆展二同志以极其气愤的心情介绍了“事件”的发生经过,以及造成的损失。与会成员听后个个义愤填膺,纷纷发言。一致认为:要迅速查处“大坟墩事件”,充分利用这个典型,大张旗鼓、理直气壮地,在全镇上下进行一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从而达到扶正压邪的目的。

通过调查分析,首先确定了“事件”的性质:这不只是一般的纠纷问题,而是一场包含着严肃而复杂因素的政治斗争,是农村腐朽没落的封建宗教残余势力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冲击,是同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党的基层政权的较量。“事件”的操纵者其目的:一是激起群众封建宗族情绪,以抵抗基层政权;二是为讹诈资金,重修宗谱,壮大宗族势力,迫使政府让步,答复他们的无理要求。会议认为:对于周敦武等参与事件的策划者、制造者和指挥者,决不能姑息迁就、心慈手软,要坚决予以打击。

会上,综合同志们的发言,我概括了“事件”的危害性:①严重地扰乱了社会治安,破坏了我镇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②这次“事件”从客观上破坏了砖瓦厂正常的生产工作和经营秩序,造成直接损失1万余元,并以每天2000元的损失在递增;③这次“事件”以宗族的面目出现,涉及面之广,参加人数之多,情况之复杂是我镇解放以来所没有的,封建宗族势力蔓延3镇6村,计300余人参与了“事件”,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当前的农业生产。该事件的特点是:借宗族情绪去蛊惑人心,带有很强的煽动性、欺骗性。

在分析危害的同时集体作出了6条决定:(1)坚持土地属权、承包责任制、合同协议三个不变原则,维护砖瓦厂的合法权益,维护公有制,稳定经营权;(2)周氏谱局属非法的封建宗族组织,必须立即解散,否则以法律手段予以取缔,对所筹集的活动经费,立即无条件还给群众,否则由公安机关予以没收;(3)对挑起事端的少数宗派头头依法查处,他们只有向执法机关如实交代自己的违法活动,才能从宽处理;(4)对参与“事件”的群众,必须尽快解散,离开现场,不得参与围观、起哄、阻挠和从事破坏生产活动;(5)对参与这次“事件”的党员干部,一经查出,视情节轻重,给予党纪处理,重则要开除党籍和撤销行政职务;(6)为应付非常时期出现的情况,批准砖瓦厂成立“工人护厂纠察队”,采取一切法律上所允许的得力措施,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地制止一切破坏生产的行为。

为了进一步达到教育群众,维护党和政府的威信的目的,决定将会议的内容拟成《纪要》,召开全镇党员大会进行传达。三

7月8日晨。镇委、镇政府联合发出了镇委、镇政府联席会议纪要:《关于处理大坟墩事件的决议》。

当日9时,镇礼堂。我主持召开了全镇党员干部和有关群众代表大会,共800余人参加。全体在家党委成员,人大、政府、政协、离退休老干部均参加了会议。会议通报了事件发生的经过,传达了《纪要》内容。

在会上我特别强调“死人应为活人让路”的观点:我们应该怎样敬重祖先?最好的行动是将祖先留下的这片土地建设好,而不是让这土地永远荒芜。否则,我们的祖先也会批评他的不肖子孙。这些,得到了与会同志的拥护。同时号召全体党员干部站起来,旗帜鲜明地和封建宗族势力作坚决的斗争;部分态度暧昧的干部猛然醒悟。周学细,周进才等同志当场站起来表示:要坚决站在党的立场上,和带有动乱性质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会上群情激愤,300名党员站起来了,全体干部调动起来了,群众发动起来了,爆发出了无穷的力量,造成一股巨大的政治声势。

中午12时。周学细、周进才二同志带头协同镇驻村干部一起劝退了围观起哄的族人。

7月9日。周氏谱局宣布解散。周学细送来了周氏宗谱初拟稿。并退回周氏各户筹资计3万元。

10日。镇派出所对周敦武、周礼问等3名主事者,采取了必要的措施予以拘留审查。

至此,历时4天的“大坟墩事件”,终于在党的强大政治攻势下平息了。停产停工4天的瓦厂又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在强大的政治声势冲击下,成、涂、许、朱、董等姓氏谱局解散了!

一小撮坏人,利用宗族势力,蓄意向地方政权猖狂进攻的阴谋,终于被彻底粉碎了!“大坟墩事件”的成功处理,是我镇党委团结奋斗的结果,是我们发挥党的政治优势,依靠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取得胜利的一例。(此文发表于《领导科学》1990年第8期列入省委党校《县乡干部岗位培训教材》)

下药对症衰而复兴——湖北果林食品厂摆脱困境的启示

1999年元月,我从咸宁地区林业局局长岗位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任党委书记兼院长职务。上任开始我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院属的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湖北果林食品厂进行了一次艰难的行政决策,使之通过3年的时间,摆脱了困境,走出了低谷。

湖北果林食品厂是一个由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支持和拍板的项目,于1996年由省财政贴息从农业开发银行贷款900万元建立起来,始建初衷,是为了给省林科院增强发展后劲,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试图探索出一条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新路子。全厂共有工人80人,厂房场地约1万平方米,有两个车间:一个车间为生产苹果脆片的膨化生产线;另一个车间为饮料生产线。

为了加强对企业的领导,党委任命一名副院长兼厂长,另配两名副厂长,分别管理生产和营销。1997年是建成投产的第一年就亏损了108万元;1998年院里又换了另外一名副院长继续兼任厂长,非但没有扭转局面反而年亏损额增加到150万元,工人的工资都没有按时发放,后来每个人每月200元的生活费也得不到保障了,一时人心涣散院里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企业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

究其亏损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论证草率,决策失误。当初可行性论证会成了走过场,都是按长官意志行事。如生产膨化苹果脆片,项目选择不当,国内没有市场,因为无论从人们的习惯还是从营养学原理出发,人们更愿意吃新鲜苹果,不愿意吃加工后的苹果脆片,对国外市场又未作调查,更没有力量和经验去开发。

二是原材料成本过高。湖北不是苹果产区,生产膨化苹果脆片“两头在外”:原材料采购在外,销售在外。而据调查资料表明,每吨干苹果需要10吨鲜果,平均每千克干苹果片成本128元,而鲜果每千克12.8元,销价定为每千克干片200元,利润空间不大。

三是生产线膨化机械设备不配套。是从江西一家乡镇企业采购的试制品。严格地说,是淘汰产品。膨化生产线一启动,每月就要亏损10万多元,只有饮料生产线能正常生产,但常常是顾此失彼。

四是在管理体制上政企不分,院里采取副院长兼厂长的办法,副院长既要管院里的工作,又要抓厂里的工作,经常发生工作冲突,而其他人员的积极性也发挥不出来。

鉴于以上的情况,我及时主持召开院党委会,在多方了解情况、分析原因、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果断地采取了如下措施:

——实行“院厂分开”,使果林食品厂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二级企业法人,取消副院长兼厂长的体制。经群众推荐、党委考核、集体研究、决定:由懂得经营、善管理的胡吉明同志出任厂长。

——采取“死一块”、“活一块”的办法。即:停止设备不配套、产品无销路、造成亏损的苹果脆片膨化生产线;加强领导,加大技术、资金投入力度,盘活有产品、有市场销路、开发前景较好的饮料生产线。

——谋求“外引内联”的营销战略,即:引进武汉一家专营饮料公司的流动资金;同时,在企业内部实行联产计酬。

由于行政决策措施得力,奇迹终于出现了。在新任厂长的带领下,全厂职工团结奋斗,严格内部管理,狠抓质量和产量,销售由营销公司全部包揽,技术人员奋力攻关,很快开发出市场适销对路的“依然”牌芦荟饮料等3个系列品牌产品。1999年生产50万件,产值1000万元,获纯利100万元,第一年就扭亏为盈,产品供不应求,出现批发运输车辆排队进货的现象。销售公司很快在全国25个大中城市建立了批发销售网点。2000年,生产100万件,产值2000万元,获纯利200万元。2001年,生产150万件,产值3000万元,利润突破300万元。这个企业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二

短短3年时间,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一举扭亏为盈,衰而复兴,摆脱困境,我们从中受到了哪些启示?应该吸取哪些经验与教训呢?本人认为,有如下几点值得深思:

第一,要坚持决策科学化和制度化。一个项目的选择,要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经过充分的可行性论证,经过反复比较和筛选,不能单纯按长官意志行事,切忌搞“拍脑袋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决策者要不断跟踪,进行反馈,并及时对决策的方案进行充实和调整。我们的主观愿望要符合客观实际,办企业要坚决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果林食品厂选择生产膨化苹果脆片项目没有市场,膨化的机械设备不配套,技术未过关,加上过高的原材料成本等等,造成“项目投产之日,就是企业亏损倒闭之时”的困境。这是典型的决策失误,是严重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结果。

第二,要理顺管理体制,果林食品厂一开始“政企不分”采用副院长兼厂长的“政企合一”的办法,经常发生工作冲突,干扰企业自主权,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后来实行“院厂分开”即“政企分开”。使果林食品厂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将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与企业的经营效益紧密结合在一起。“体制顺、企业兴”,使企业起死回生。

第三,要谋求灵活而正确的经营战略。果林食品厂从实际出发,所实施的经营战略,经实践证明,无疑是正确的。采取“死一块、活一块”的措施,需要有胆量和气魄,既要承担来自上下左右、方方面面的舆论压力,又要承担市场不定因素带来的风险;采取“外引内联”的办法,既解决了流动资金紧缺和产品销售问题,又解决了内部激励机制和企业自身效益的问题。这两条经营战略,为果林食品厂衰而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四,要坚持正确的用人观。果林食品厂之所以能够扭亏为盈,摆脱困境,是因为我们选择了一个好厂长。厂长胡吉明个人综合素质较好,原来是该厂的副厂长,处于从属地位,个人的水平和潜在的开拓创新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当挑起厂长的重担的时候,他的优势就充分地表现出来了。“真是选好了一个厂长,救活了一个企业”。

第五,果林食品厂有一个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是:如何盘活投资900多万元的不良资产,将因决策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当然还有一个涉及深层次的问题,也是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因决策失误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由此而演绎的重大的责任,该由谁来承担呢?!这也是值得人们深思的。(此文发表于《领导工作研究》2002年第9期)

掳车索债问题及解决途径

众所周知,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它的“肠梗阻”必然会对社会区域性流通造成不良影响,然而一般人为的相互扣车“黑潮”正以迅速蔓延之势危及交通大动脉的正常运行。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我们通山县共有145台大小车辆被湖南、江西及本省的15个县市扣留,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万元,那么,产生这股“黑潮”的原因是什么呢?调查表明:(1)唯利是图个人主义是导致这股“黑潮”出现且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据对所有案例的分析:80%案件由个体户的经济纠纷引起;15%的案件由社会治安、交通事故、边界纠纷等问题引起;只有5%“车匪路霸”型案件。可见,扣车的矛盾焦点在于个体户引起的经济纠纷。其一般过程是:个体承包者或个体经商户,因成交生意后,对方未如期付款或多次催讨未果,便在境内扣押过境的对方所在县市任何单位或个人的车辆,以此抵债或引起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借助力量索讨债务。(2)区域性的本位主义助长了这股“黑潮。”(3)对非法扣车者打击不力也是此歪风屡刹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扣车案件双方大多跨省、跨县,致使双方执法者往往“束手无策”,因为扣车案件均涉及双方的经济利益,一方认为“欠债还钱”为古之公理,一方认为无理扣车法律难容。因此、执法者难以摆正“公理”与“法律”的位置,往往只是被动地追回车辆,且以“赢”了官司输了钱来息事宁人。

社会是一个互动的整体,由经济纠纷引起的相互扣车案件,往往由于连锁反应造成新的、更复杂的“三角”或多角纠纷,对社会危害极大。

首先,国家、集体单位在经济上成了主要“替罪羊”。我在调查处理扣车案件的过程中,发现被无理扣押的车辆99%以上均属于无辜受害的国营和集体单位,且在这些扣车案件中发还的车辆无一例外地受到了严重毁坏。据统计,因扣车给国家、集体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远远超过了引起扣车案件发生的个体户经济纠纷的债务总额。

其次,掳车索债事件成了产品流通、交通畅通的“中梗阻”,甚至导致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由于掳车事件频频发生,致使司机们对出省出县运输心存余悸,不敢外出,这样,使得农副产品运不出去,急需的生产资料又运不回来。更为严重的是:扣车时,司机和随车人员往往遭到无辜殴打和绑架、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极大威胁。再次,掳车索债事件成了浪费政府领导精力和警力的“黑洞”。而且,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扣车双方所属地方政府之间正常的双边关系。

在处理掳车索债案件的过程中,应坚持五条原则:

一是坚持无条件放车的原则。即要求被扣押的车辆无条件归还;车上装载的商品货物无条件归还;被拆卸的大部件无条件恢复原样。

二是坚持顾全大局和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

三是坚持互相沟通,互相配合,互相协调,互谅互让,各负其责,各自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

四是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依法办事,制定地方性法规,根据《民事诉讼法》106条和治安处罚条例,严厉打击不法分子。

在坚持以上“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我们的具体工作步骤、方法是:(1)成立机构、组织专班,鉴于掳车索债案件牵涉面广,查处难度大的实际情况,我县成立了“查处掳车索债案件办公室”,由县政府牵头,公安、交警、司法等几家参加,协调全县的查处扣车工作,从组织机制上为搞好这项工作奠定了基础。(2)清理案件。专班人员对近几年发生的掳车索债案件进行了逐案清理,使原来的一本“糊涂账”变为“明白账。”(3)集中车辆,履行交接手续。我们把扣留的外省、外县车辆统一集中到县交警队存放,损坏零部件由县统一修复,并追回车上原有货物。(4)运用法律武器,依法从严查处,我们在查处活动中,依法打击处理了3名违法犯罪分子,取得了一定的威慑作用。如对横石潭镇的成传洋不但依法拘留,而且追回了赃物赃款。(5)广泛宣传,积极预防。我们编印有关法律资料,发至各个基层治保组织,下发和张贴省公安厅《关于严禁非法拦截扣押车辆的通告》。

今年以来,虽然与我县有关的21起扣车案件受到了处理,实施了交车手续,也为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挽回了30余万元的经济损失。但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产生的这种非正常,消极的社会现象的原因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对由此派生出来的有关问题,人们还应予高度重视。(此文发表于《法制日报》91年11月7日)

推行目标管理 企业衰而复兴

1986年,通山纤维板厂实行了厂长责任制后,全面推行了目标管理,出现了产量、产值、利税同步上升的可喜局面。1986年生产的纤维板,相当于设计规模的2倍,比1985年增35%;总产值比1985年增33%;实现利润超计划20%,比1985年增长71%;上交税金比1985年增68%;第一次偿还了贷款和周转金65.5万元。

求实是企业复兴的途径。这个厂的厂长丁承汉和4名厂级干部每天坚持轮换到车间跟班劳动,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丁承汉是一位很有魄力、很有能力和具有一定经营管理水平的能人。1986年开始,面对库存积压、资金周转困难的状况,丁承汉和他领导的团队制定了(经销、代销、联营)等一系列得力的经营方案,同时在本县范围内采用(林工直交)以物换物,随到随换的办法。对推销员实行月定目标联销计酬大包干责任制,仅用1个多月的时间很快在山东、河北、武汉、黄石、大治等地将库存积压的800多吨纤维板销售一空,还签订了20个车皮产品供销合同。

一个企业除了搞好产、供、销外,还要充分挖掘潜力和不断创新。创新,是企业保持活力的源泉。这个厂在生产经营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一年来,在完善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以调动职工积极性为目标,以月标管理为主导,将各项具体经济指标层层落实到每一个人,1986年每吨板耗煤下降0.34吨。企业的效益好了,职工的工资提高了。据统计职工的工资收入比上年翻了一番,增长50%。(此文发表《咸宁报》1987年2月8日)

一个先进队变为落后队的教训在哪里?有了生产责任制干部不能“甩”包袱

三源公社宣岭大队党支部书记江涛同志介绍了第一生产队的情况,发人深省。

这个队从1978年起由公社党委主要领导同志蹲点,推行小段包工,连续三年都是全公社的先进队,粮食总产由1977年的21500千克增加到1980年的6.5万千克,翻了三番多,人均口粮由150千克增到340千克,人均纯收入由50多元增加到160多元。

去年党委的点撤走了,原队长,共产党员成忠绪当了林业大队长。当时大队党支部认为这是个先进队,就放松了对它的领导。去年这个队搞的是旱地联产到劳,水田小段包工。但新任队长,既不懂生产,也不懂经营管理,早稻耘田的时候,他带头去搞搬运副业,自搞自得。正当晚稻含苞抽穗需要治虫的关键时刻,他却跑大冶、上鄂城,贩买贩卖做生意,个人经营捞收入。致使50多亩晚稻颗粒无收,全年粮食共减产2万千克,许多多年搞的副业也砍了,全年总收入减少1万多元,造成了大多数户超支。这样一来,群众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甩掉了多年的供应帽子重新戴了起来,一个好端端的生产队被搞得乱糟糟的。

江涛同志深有感触地说:事情虽然出在生产队,但主要责任还在大队支部身上。原因在于自己当时认为“有了责任制,干部甩了大包袱”,放松了对这个生产队的领导,使许多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这个教训是非常深刻的。由此看来,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以后,我们干部的担子不是轻了,而是更加重了。新的形势,有许多新的情况,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等待着我们去研究,去解决,尤其是在思想教育和经营管理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再好的责任制,不去认真地、大胆地领导,都是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的。因此,我们决不能“甩包袱”,要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教训,切实加强领导,扎扎实实地把工作搞好。(《通山简讯》1982年2月10日)

解疙瘩填沟壑三源公社与江西大洞公社修复睦邻关系

毗邻如手足,全国一家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建立起省与省、县与县、社与社、队与队之间的友好团结关系,是一个必要的课题。三源公社的同志就他们同江西省武宁县大洞公社改善关系的问题,谈了一些情况和体会,很有教育意义。

三源与大洞,田连阡陌,水共源头,山林互相插花,亲朋往来错杂。本应该和睦相处,团结合作。但是,由于历史沿袭的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他们之间怒目相对,互挖墙脚,山界林权,河水地土,言语物产等等,都是纠纷的导火索,轻则相骂,重则斗殴,诉讼不断“官司”相连。特别是在十年动乱期间和之后,愈演愈烈,多次发生群众性械斗。1975年9月,宣岭大队四队晒在禾场上的500千克稻谷被大洞岭下大队社员全部抢走;洪岭一队的一块杉树林被他们强行砍光等,双方恶如仇敌,剑拔弩张,关系发展到势不两立的程度。

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提出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三源公社党委认识到,搞好毗邻关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样下去不利于“两个文明”建设,不利于“四化”大业。应该同大洞公社清除疙瘩,互通有无,团结合作,并肩前进。他们主动派干部到大洞公社去交换意见。双方都站在党和人民利益的立场上谈看法,求团结。终于取得了互相谅解的效果,都是表示要放弃成见,顾全大局,团结互助。之后,双方都加强对各自的干部群众进行睦邻友好教育。三源公社还向群众提出了搞好睦邻关系的约法三章。

这样一来,两个公社的省界鸿沟就逐渐填平了。今年两个公社合伙投资建起了一个电视差转站。相邻的大队,生产队共同制定了维护山林的协约。最近,两个公社的领导同志又一起开座谈会,联合发出了一个关于采摘山茶的通知。他们还准备联合修建两座石拱桥,进一步沟通两社人民的交通,文化和思想感情。(《通山简讯》1982年10月3日)

组织专班清理健全管理制度通山大幕山林场解决多年财务混乱问题

通山县国营大幕山林场,从1983年8月份开始,组织专班开展了全面的财务清理和整顿工作,建立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解决了过去多年由于人员变动大、财务制度不健全而遗留的财务账目混乱问题。

在这之前,这个场存在着账上有账下无的严重资金亏空现象。有的单位欠林场的资金多年不还,场内借支挪用和化公为私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人长期乱砍滥伐林场竹木也得不到严肃处理。这次清理工作开展以后,他们对近几年的账目进行逐笔核对清算,对固定财产一件件分门别类重新造册登记,坚决收回外单外欠款和干部职工欠的公款,对侵占林场基建物资的人员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处理,对乱砍滥伐竹木的人也进行了罚款。至此,使这个场的财务管理工作走上了正轨。

通过这次财务整顿,促进了林业生产的发展。今年,这个林场共完成造林面积2880亩,比去年增加1280亩,抚育面积8500亩,比去年增加3500亩。当前,又开始了造林整地工作。(《咸宁报》1983年12月13日)

党政实践

充分发挥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益完善的新形势下,乡镇党委如何做好工作,发挥好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呢?我们在实践中的体会是:

一、发挥基层领导班子战斗堡垒作用

第一、抓好“三个建设”。(1)抓好组织建设。基层党支部处于教育,管理和监督党员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的地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任务要贯彻下去。最终要通过基层党支部来落实。为把基层党支部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我们从便于管理,优化班子的原则出发,将原有的23个村党支部合并为11个,按“主航道”建设要求,采取竞争选任的办法,挑选政治品质好、善经营、会管理的骨干担任村干部,提高班子的整体素质,使村支部发生了可喜可贺的变化。一是平均年龄下降。支部成员平均年龄38.3岁,比1988年下降6.7岁;二是文化程度提高。支部成员中有初、高中文化的47人,占67%,比1988年增长了35%;三是一类支部增多。全镇一二三类村支部的比例由1988年的1∶5∶5变为现在的8∶3∶0。(2)抓好思想建设。注重采取“三结合”、“三重”的方法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即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党性教育与基本知识教育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形式教育相结合;开展重温党的宗旨、重学党的章程,重新入党宣誓的活动。去年,以镇党校为阵地。对村支书和支委进行培训。共办党训班10期,培训党员干部633人次。选送了28名村干部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