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冠纯美阅读书系?列夫?托尔斯泰专集:穷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3 20:24:59

点击下载

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美冠纯美阅读书系?列夫?托尔斯泰专集:穷人

美冠纯美阅读书系?列夫?托尔斯泰专集:穷人试读:

盈月流光

导语:

列夫·托尔斯泰一生热爱儿童,醉心教育事业。1859年至1862年间,他在自己的庄园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和附近的农庄,建立了二十多所学校,为附近贫穷的农民子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还创办了《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教育杂志。

列夫·托尔斯泰在教学时发现当时所用的课本很不完善,供孩子阅读的书籍缺乏。他翻阅了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并从俄罗斯、印度、土耳其和阿拉伯等国的民间故事中汲取精华和寻找灵感,创作出了大量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并陆续发表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教育杂志上。

1872年,列夫·托尔斯泰将这些作品收录在《识字课本》中。1874年,他改写《识字课本》,称新版书为《新识字课本》,并将其中的俄语阅读材料分印成四册,即《俄语读本》。这些作品很受孩子和家长的欢迎,在他生前共印了28次。本辑所含的文章,全部选自《俄语读本》。这些作品多反映了农家的日常生活,刻画了农家孩子的天真烂漫,散发着生活的芬芳和乐趣;或是寓言童话,可以使儿童在愉悦的阅读中获得潜移默化的文学熏陶,明白做人的道理,汲取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托尔斯泰实现了他的心愿:写一部纯净、优美的作品,要像古希腊文学艺术那样,没有一点多余的东西。

当人们纷纷写信感谢列夫·托尔斯泰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献给了学校教育和少年儿童时,他说:“为孩子服务,我感到很幸福。”

导读:

本文以故事的发生发展过程为顺序:以人们逗猴子取乐、猴子放肆起来为故事的起因;猴子抢了船长儿子的帽子,反过来逗孩子,孩子恼羞成怒爬上桅杆去夺帽子为故事的发展;孩子因极度发怒爬到桅杆顶端是故事发展的高潮;最后船长用枪逼着孩子跳进水里是故事的结束。船长的沉着冷静救了身处险境的孩子。

整个故事跌宕起伏,最惊心动魄的情节是孩子爬上桅杆去摘帽子的部分。这部分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手法,不仅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而且为我们营造了紧张的现场感。对于孩子主要用了动作描写:放开绳子,张开胳膊,摇晃着去取帽子,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对于围观者用了神态描写:一边看一边笑,全部吓呆了,大家呆愣着看他怎么办。几处简单而生动的描写就对孩子以及围观者的心理变化和神态变化做了逼真的描摹和再现,为下文船长的出场和冷静而机智的表现做了很好的蓄势与铺垫。

一只海船环游了世界,正在归途中。这天风平浪静,人都在甲板上。有只大猴子在人丛中穿来穿去,引人发笑。它蹦蹦跳跳,摆出种种滑稽的姿态和脸相,还模仿人的举动。看来它知道人们在拿它取乐,因此更加起劲。

它跳到一个十二岁的男孩——船长的儿子跟前,扯去他头上的帽子,给自己戴上,然后飞快地爬到桅杆上去了。人们哈哈大笑,那孩子却因为没了帽子,哭不得笑不得。

猴子蹲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把帽子摘下来咬啊撕的。它好像在逗那个孩子,向他比画,做鬼脸。孩子恐吓它、呵斥它,它却把帽子撕扯得更加厉害。水手们的笑声也更高了。孩子红了脸,把上衣一脱,就去追桅杆上的猴子。一转眼,他已经攀着绳索爬到第一根横木上。但是猴子比他还机灵,还快。正当孩子想夺回帽子的时候,猴子又爬到更高的地方去了。“你别想跑!”孩子说完向上爬去。猴子又逗他,继续往上爬。孩子斗上了气儿,不肯落后。一会儿工夫,猴子和孩子都爬到了桅杆顶上。猴子用一只后手牢牢抓住绳索,伸长了身体,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末端,自己爬到桅杆顶上,在那里搔首弄姿,露齿而笑。从桅杆到挂着帽子的横木末端的距离是两俄尺左右,孩子不放开手中的绳索和桅杆就够不到帽子。

孩子斗上了气儿,他放开桅杆,向横木上迈了一步。甲板上的人都在看猴子和船长的儿子闹,一面看一面笑。可是当他们看到孩子放开绳索、伸出两手摇晃着向横木上迈了一步的时候,他们都吓呆了。

只要孩子踩空一脚,他就会摔到甲板上,跌得粉身碎骨。即使他不踩空,走到了横木末端,取到了帽子,也很难转身回到桅杆这边来。人人都呆呆地望着他,看下一步怎么办。

忽然,有一个人吓得喊了一声“哎呀”。孩子听见了这声叫喊,清醒过来,往下面一看,身子便摇晃起来。

这时,船长——孩子的父亲,从舱房里出来。他拿着一支枪,准备打海鸥。他发现儿子在桅杆上,立刻端起枪对准儿子,口里喊道:“下水!马上跳水!我要开枪了!”孩子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跳水,不然我要开枪了!……一、二……”父亲刚喊到“三”,孩子已经头朝下跳了下去。

孩子的身体像颗炮弹似的落入大海中,浪花还没有盖住他,二十名健壮的水手已经从船上跳下海去。过了差不多四十秒钟——大家都觉得这时间太长——孩子的身体才浮出水面。人们把他抱住,拉上船。又过了几分钟,从他嘴里和鼻孔里流出水来,他又开始呼吸了。

船长看到这个情景,忽然大吼一声,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嗓子似的,接着就跑回舱房去了,免得让人看见他哭。陈馥 译

鲨鱼

导读:

本文讲述了水手从鲨鱼口中智勇救子的故事,在惊险的故事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父亲形象。

这篇文章悬念迭起:甲板上的水手看到了鲨鱼的脊背,但是海中的孩子们却没有看到。孩子们是否有危险?这是悬念一;水兵们放下小艇向孩子们划去,但是鲨鱼只离孩子二十多步远,在这危急的时刻,孩子们还是没有发现鲨鱼。他们还有救吗?这是悬念二;炮手面对险境,采取了最危险但也是唯一可行的做法。硝烟弥漫,孩子处于什么状态,是否被误伤,这是悬念三。接连的悬念不仅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而且一步步把情节推向高潮。

本文对炮手形象的塑造很成功。他既是一名战士,又是一位对孩子充满爱的慈祥的父亲,他站在甲板上很高兴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儿子,并鼓励孩子“别泄气!加把劲儿!”。当炮声响过之后,他倒在炮旁,双手捂着脸。父亲的这一举动含义很多:担心鲨鱼没有被击退,孩子会被鲨鱼吞噬,又担心孩子被炮火误伤。这些细节,为我们诠释了父亲的含义,并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勇敢产生的动力——对孩子深沉的爱。

我们的军舰停泊在非洲海岸。那是个大晴天,从海上吹来爽人的清风。到了傍晚时分,天气却有了变化,令人觉得窒闷,撒哈拉大沙漠的炎风像是熊熊炉火送出的热气,扑面而来。

日落前,舰长走到甲板上喊了一声:“洗澡!”转瞬间,水兵们纷纷下海,把船帆放到水里去,扎成浴池。

舰上有两个男孩,他们抢先跳下水去。因为船帆做的浴池窄小,他们就到海上比赛游泳去了。

两个孩子活像两只蜥蜴,在水中一伸一缩地奋力向着锚上面有只小桶的地方游去。

起先一个孩子超过了他的伙伴,后来他渐渐落后。这个孩子的父亲是个老炮手,当时正在甲板上欣赏他。父亲看到儿子落后了,对他喊道:“别泄气!加把劲儿!”

忽然,甲板上有人大叫了一声:“鲨鱼!”我们一下子都看见了这个庞然大物的脊背。

鲨鱼向着孩子们直游过去。“回头!回头!有鲨鱼!”炮手喊叫起来。但是孩子们没有听见他的话,越游越远,笑得比先前更快活,喊声也更高了。

炮手的脸煞白,他一动不动地望着孩子们。

水手们放下小船,跳到小船上,打起桨儿,拼命追赶两个孩子。可是他们游得太远,而鲨鱼离他们只有二十步了。

两个孩子起初没有听见大家对他们喊什么,也没有看见鲨鱼。后来其中的一个回头望了望,我们就听到一声尖利的叫喊,两个孩子朝不同的方向游去。

那一声尖利的叫喊似乎惊醒了炮手。他立刻奔到大炮跟前,把炮筒转过来,对准了,拿起导火索。

所有留在舰上的人都吓得屏住气息等着看。

轰隆的一声响过以后,我们看见,炮手倒在大炮旁边,用两只手捂住脸。鲨鱼和孩子们怎样了,我们没有看见,因为硝烟一时遮住了我们的视线。

等到水上的烟雾散开以后,从四方八面就响起了人声,起初低沉,接着逐渐高起来,最后变成一片欢呼。

炮手放下捂着脸的手,站起来看了看海面。

一条翻着黄肚皮的死鲨鱼在水上摇晃。小船几分钟就划到了孩子们那里,把他们带回舰上来。陈馥 译

李核

导读:

本文讲述了万尼亚偷吃李子,不打自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可爱单纯的小男孩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作品通过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等,把万尼亚的心理变化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万尼亚忍受不住李子的诱惑,迫不及待地把李子拿起来闻闻,拿着李子转来转去。当房间里没人的时候,他忍不住抓起一个吃了。通过这些动作描写,一个可爱的馋嘴猫形象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读者的面前。偷吃东西自然是家长所不允许的,小孩子在做了这类事后自然心虚,所以他虽不承认吃了李子,但“脸涨得通红”,脸红反映出万尼亚的单纯与可爱。当听说吞了李子核是要死的时候,万尼亚吓得脸色发白,并说已经把核扔到窗外去啦。大家哈哈大笑时,万尼亚却感到窘迫,不禁哭了起来。这些描写真实地将孩子的恐惧和羞愧呈现了出来。

作者正是用了这一系列描写,把万尼亚单纯的心理变化展现得惟妙惟肖:先是无法抑制想吃李子的冲动,继而是为自己的做法感到羞愧,接着是害怕得惊恐万状,最后为自己露了馅而窘得大哭起来。读罢令人忍俊不禁。

妈妈买了一些李子,想在饭后给孩子们吃。这些李子搁在一只盘子里。万尼亚从来没有吃过李子,所以不断地来嗅李子的味儿。他很喜欢,很想吃,就在旁边走来走去。等到屋里没有人的时候,他忍不住抓起一个李子吃了。快开饭的时候,妈妈数了数李子,发现少了一个。她告诉了爸爸。

吃饭的时候,爸爸说:“孩子们,有谁吃了一个李子吗?”孩子们都说:“没有。”万尼亚的脸涨得通红,他也说:“没有,我没有吃。”

于是爸爸说:“你们当中如果有人吃了李子,自然不好,不过这倒还不要紧。要紧的是李子有核,万一他不会吃,把核吞了下去,过一天就会死去。我怕的是这个。”

万尼亚脸色煞白,说:“不,我把核扔到窗户外面了。”

大家哈哈大笑,而万尼亚却哭了。陈馥 译

疯狗

导读:

小友是一只小狗,一次,它不顾自身安危,勇斗疯狗,救了小主人,但不幸染上了疯狗病。在发疯前的最后一刻,它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主人,最后却被无奈的主人当成威胁而杀死。本文一方面赞颂了小友对于主人的忠心,另一方面也刻画了人性的灰暗面,对人类残忍地将猎狗杀死的做法表示了无言而深沉的谴责。“小友跟着老爷去打猎,还看家,和孩子们玩”,表明小狗跟主人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小狗忠心于主人,主人们也喜欢小狗。不幸染上疯狗病后,小友虽然已经失去清醒的意识,但是它并没有伤害孩子们,只是躺在花园的矮树丛下。老爷开枪打伤它以后,小友凭着最后的清醒,拖着两条被打断的后腿舔着老爷的脚,用这种方式捍卫了自己最后的尊严,同时也表示了对主人的忠心。与此对比,老爷的做法就显得不够光明磊落,虽然也是被逼无奈,但是从中透露出人类残酷的一面。读罢,我们不禁会被小友打动,生发出对人类的自私做法的愤懑和不满。

某地乡绅进城买了一只小猎犬,放在皮大衣袖筒里带回乡下来。他太太见了很喜欢,就把这小狗留在上房喂养。小狗渐渐长大,取名“小友”。

小友跟着老爷去打猎,还看家,和孩子们玩。

有一天,花园里来了一只大狗。这只大狗沿着小径一直向前跑,垂下尾巴,张开大嘴,淌着口水。当时孩子们正在花园里。

老爷一见这狗就喊叫起来:“孩子们!快回去,这是只疯狗!”

孩子们听见了父亲的话,可是没有看见疯狗,偏偏迎着疯狗跑去。疯狗正要扑到一个孩子身上,小友及时赶到,和疯狗厮打起来。

孩子们跑开了,小友进屋的时候却尖声叫着,脖子上有血迹。

十天以后,小友便恹恹的,不吃也不喝,而且咬小狗崽子。小友就被关在一间空屋子里了。

孩子们不明白为什么要把小友关起来,偷偷地跑去看它。

孩子们打开房门,唤着小友的名字。小友冲出来,几乎把他们绊倒。它跑到屋外,躺在园中矮树丛下。太太看见了,就叫它,它不答理,不摇尾巴,也不瞧太太一眼。小友的眼睛是浑浊的,而且淌口水。太太把老爷叫来,对他说:“你快去!不知是谁把小友放出来,它已经疯了。看在上帝面上,想想办法吧。”

老爷拿起一支枪,朝小友走过去。他向小友举起枪来,可是手抖得厉害。他放了一枪,没打中脑袋,却打中了臀部。

小友尖声叫起来,而且拼命挣扎。

老爷再走近些,想仔细看看小友怎么样了。

小友的臀部全是血,两只后腿也断了。

它爬到老爷跟前,舔老爷的脚。老爷浑身打战,哭着跑回屋里去了。

于是叫来一个猎人,他用另一支枪把狗打死,然后拉走了。陈馥 译

狮子和小狗

导读:

本文讲述了狮子和小狗之间纯真的友情。故事虽不长,但是读完之后在伤感之余,心底会缓缓升起一股暖流:被狮子和小狗之间真挚的友情打动。

作者对动物情感的描摹,是通过它们的动作来展现的。文中首先塑造的是一只乖巧、可爱的小狗形象:“小狗夹着尾巴缩在笼子的一角。”此时的小狗对狮子充满了本能的恐惧。“小狗仰面躺下,向上举起四肢,开始摇尾巴。”“仰面躺下”说明小狗没有任何的防备心理,这既是对狮子的信任,也是对狮子讨好的表现:把狮子当成了好朋友。

作者对狮子心理的揭示是通过几个场景来表现的:狮子撕下一块肉给小狗吃;跟小狗同吃同睡;狮子耸起毛阻止园主将小狗抱走;不吃不喝守候在患病的小狗旁边;小狗死后,狮子不接受任何其他的小狗,最后终于赔上了自己的生命。作者通过这些场景和细节表现了狮子对小狗的喜爱,让读者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友情的含义和分量。

伦敦展览野兽,向参观的人收钱或要猫狗来喂养这些野兽。

有一个人想参观,便从街上抓了一只小狗带到动物园来。人家让他进去了,小狗则被扔到狮笼里给狮子吃。

小狗夹着尾巴缩在笼子的一角。狮子走过去嗅它。小狗仰面躺下,向上举起四肢,开始摇尾巴。狮子用一只爪子碰了碰小狗,把它翻转来。小狗一纵身,用后腿直立在狮子面前。狮子望着小狗,把头摆来摆去,没有伤害它。当园主把肉扔给狮子吃的时候,狮子撕下一块留给小狗。晚上,狮子躺下睡觉,小狗就卧在狮子身边,而且把头搁在它的一只爪子上。

从此这小狗和狮子在一个笼子里生活。狮子只吃饲料,不伤害小狗。狮子跟小狗睡在一起,有时还跟它玩。

一天,有位老爷来到动物园,发现了他的小狗。他说,这小狗是他的,请园主还给他。园主想还给他,可是当人们呼唤小狗,要把它从笼子里抱出来的时候,狮子竟竖起背上的鬃毛吼叫起来。狮子就这样和小狗在一个笼子里生活了整整一年。

一年以后小狗患病死去。自从小狗患了病,狮子就不吃东西,总去嗅它,舔它,用爪子推它。等到狮子明白小狗已经死了,它突然纵身一跳,竖起背上的鬃毛,用尾巴左右鞭打自己的身子,往笼壁上撞,还去啃门栓和地板。

狮子整天在笼子里折腾,吼叫,最后躺在小狗的尸体旁边不动了。园主想把小狗的尸体拖出去,可是狮子不让任何人靠近。

园主想,如果另外给狮子一只小狗,狮子就会忘记自己的悲哀。他放了一只活的小狗到笼子里去,可是狮子立刻把这只活狗撕成几块。它用脚爪抱着那只小狗的尸体一连躺了五天。

第六天,狮子也死了。陈馥 译

刺猬和野兔

导读:

本文是托尔斯泰根据格林童话整理的,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刺猬和野兔赛跑的故事。这个妙趣横生的小故事既反映了刺猬夫妇的聪敏与智慧,同时也告诉我们在跟人相处的时候,不管自己有多了不起,对方多么微不足道,都要懂得尊重对方。

这篇文章情节设计得很巧妙。读者本来可以平等地看待野兔和刺猬这两种动物,但是故事开场时兔子对刺猬的嘲笑,很容易地就把读者推到了刺猬一方,站在刺猬的立场为它加油。而且比赛的项目是兔子擅长的赛跑,刺猬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是弱者,这更能激发读者对刺猬的同情和支持,使他们都不由自主地为刺猬夫妇祝福,为兔子的失败而高兴。

故事另一个有趣的地方在于这种手法重复使用了多次,通过多次的重复,将兔子的愚笨、刺猬夫妇的机智表现得淋漓尽致,并让读者充分感受到妙趣横生的游戏体验。

野兔遇见刺猬,说:“你哪儿都挺好,就是长了两对罗圈腿,走起路来一瘸一拐。”

刺猬听了很生气,说:“你不用嘲笑,我的罗圈腿跑起来可比你的直腿快。等我回去一趟就来跟你赛跑!”

刺猬回到家里对妻子说:“我跟野兔打了赌,要赛跑一次!”

刺猬的妻子说:“你疯了!你怎么能跟野兔赛跑啊?它的腿快,你的腿一瘸一拐,慢慢腾腾。”

刺猬说:“它的腿快,可我的脑子快。你只要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咱们到田里去吧。”

于是它俩走到一片翻耕过的田里来找野兔。刺猬对妻子说:“你躲在垄沟的这一头,我和野兔从那一头过来。它撒腿跑了以后,我就往回走。等它跑到你这头,你出来说:我早就等着你啦!它分不清你和我的模样,一定会以为你就是我。”

刺猬的妻子躲到垄沟里去了,刺猬和野兔从另一端起跑。

野兔撒腿跑了以后,刺猬就回去躲在垄沟里。野兔跑到终点一看,哟!刺猬的妻子已经蹲在那里。看见野兔来了,刺猬的妻子说:“我早就等着你啦!”

野兔分不清刺猬的妻子和刺猬的模样,心想:“怪事!它是怎么超过我的啊?”“好,”野兔说,“咱们再跑一次!”“来吧!”

野兔往回跑去,到了终点一看,刺猬又在那里了,并且说:“哎,老兄,你现在才到,我早就在这儿了。”“怪事!”野兔想,“我跑得那么快,你还是超过了我。好,咱们再跑一次,这回决不让你超过。”

野兔豁出命来跑,到了那边一看,刺猬蹲在前头等着。

野兔就这样从一端跑到另一端,直到筋疲力尽。

野兔终于认输了,而且说,今后再也不打赌了。陈馥 译

七颗钻石

导读:

本文是一篇关心青少年教育问题的童话。一位姑娘和她的母亲出于爱心把一罐珍贵的水一再让出,最后他们的爱心幻化成钻石般的星星,永远闪耀在美丽的夜空。这象征着爱的永恒。

文中的水罐因为姑娘和母亲的爱心,一次次发生变化。这种爱心是一种“大爱”,也是人世间最无私的一种爱。在大旱的季节,姑娘拿着水罐为生病的母亲去找水,这是小姑娘对母亲的孝心;小姑娘把仅有的水分给小狗喝,这是她对弱小生命的关爱;母亲拿到水后,首先想到的还是自己的女儿,这是人间最伟大的以生命为代价的母爱;最后母女二人把这罐珍贵的水让给过路人,这早已超越了亲情和友情的范围,这是一种对他人最无私的爱,是前面几种爱的升华。四种爱共同组成了永恒的大爱。这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最伟大的情感,就是这些大爱使水罐一次次发生变化。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启示我们:爱得越无私,爱的境界越崇高,爱本身的价值就越大。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

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她匆匆忙忙,没有注意到脚底下有一条小狗,一下子绊倒在它身上,水罐也掉在了地下。小狗哀哀地尖叫起来。小姑娘赶紧去捡水罐。

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满满的。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儿水,小狗把它都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小姑娘回到家,把水罐交给了母亲。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她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口水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个过路人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而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佚名 译

老鼠姑娘

导读:

本文是托尔斯泰根据民间传说整理而成的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不要做不切实际的幻想。

故事虽短,却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了性格截然不同的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救了小老鼠的人,他用石头赶走乌鸦,救了小老鼠,但是并没有因此而居功自傲,而是以博大而宽厚的胸怀帮助小老鼠进行生活的尝试,尽量满足她的一些愿望。另一个童话形象就是小老鼠,最初它因为变成了一个小姑娘,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身份,也没有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而是一心想要嫁给最强大的人。经过一系列的尝试和体会,小老鼠最后终于发现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原来自己本来是一只小老鼠,它改变了原有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回归了自己。故事以大团圆的结局戛然而止,充满趣味,值得一再品味其中所包含的哲理。

此外,本文采用了首尾相接的结构,中间的情节经过一系列循环,又回到了原点。这种循环的结构符合孩子欣赏文学作品的天性,非常适合小读者来阅读。

有个人在河边走,看见一只乌鸦叼着只老鼠。他扔了块石头去打乌鸦,乌鸦就把老鼠放了,老鼠掉进河里。那人把老鼠从河里捞出来,带回家去。他没有孩子,因此说:“唉,要是这只老鼠能变成个小姑娘就好啦!”老鼠果然变成了小姑娘。等小姑娘长大以后,那人问她:“你愿意嫁给谁?”小姑娘说:“我愿意嫁给世上最强的。”那人就去对太阳说:“太阳呀!我的女孩儿愿意嫁给世上最强的。你最强,你来娶我的女孩儿吧。”太阳说:“我不是最强的,乌云能遮住我。”

那人去对乌云说:“乌云呀!你最强,你来娶我的女孩儿吧。”乌云说:“不对,我不是最强的,风能把我吹跑。”

那人去对风说:“风呀!你最强,你来娶我的女孩儿吧。”风说:“我不是最强的,山能挡住我。”

那人去对山说:“山呀!你来娶我的女孩儿吧,你最强。”山说:“大老鼠比我强,它能把我咬穿。”

于是那人去对大老鼠说:“大老鼠呀!你最强,你来娶我的女孩儿吧。”大老鼠同意了。那人回家来对小姑娘说:“大老鼠最强,它能咬穿一座山,山能挡住风,风能吹跑乌云,乌云能遮住太阳。大老鼠愿意娶你。”但是小姑娘说:“唉!现在我怎么办?我哪能嫁给大老鼠啊!”于是那人说:“唉!要是我的女孩儿再变成老鼠就好了!”

小姑娘又变成了老鼠,而且嫁给了大老鼠。陈馥 译

小猫

导读:

本文讲述的是农奴的孩子瓦夏和卡佳与一只小猫的故事。托尔斯泰针对当时贵族阶层鄙视下层劳动人民的偏见,善于发现劳动人民后代身上的聪明才智和优秀品质,并在故事中积极肯定了这一点。

托尔斯泰在这篇故事中,再次显露了营造故事氛围的能力:首先通过给小猫取牛奶、给小猫喂食、跟小猫玩耍、抱着小猫睡觉等情节表现了兄妹二人对小猫的喜爱之情;当猎狗发现路旁玩耍的小猫,飞快扑过去的时候,猎人已经来不及制止,此时的小猫危在旦夕,读者也不禁会为小猫的命运担心;在这危险时刻,小猫不但不跑,反而蹲在地上呆望着小狗,眼看着小猫无法幸免了,故事的紧张氛围也达到了高潮;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瓦夏不顾被猎狗抓伤的危险,毫不犹豫地护住了小猫,用自己的奋不顾身向我们诠释了“勇敢”的含义。

从前有兄妹二人,哥哥叫瓦夏,妹妹叫卡佳,他们养了一只猫。春天,猫不见了。孩子们到处找它,可是找不着。有一天,他们在谷仓旁边玩耍,听见头上有尖细的猫叫声。瓦夏沿着扶梯爬到谷仓顶,卡佳就站在下面一个劲儿问:“找到了吗?找到了吗?”瓦夏总不回答。最后瓦夏对她喊道:“找到了!我们的猫……下小猫了,多好看哪,快来看呀!”卡佳跑回家去,拿了牛奶,给猫送来。

小猫一共五只。它们长大一点以后,就从角落里爬出来。孩子们挑了一只灰毛白爪的带回家去。妈妈把其余的拿去送人,只留下这一只给孩子们。孩子们喂它,跟它玩,抱着它睡觉。

有一天,孩子们到大路上去玩,带着小猫。

风吹动了路上的一根麦秸,小猫跑去玩麦秸,孩子们看着它笑。后来孩子们在路边发现了酸模菜,都去采酸模菜,忘记了小猫。忽然,他们听见有人大声喊叫:“回来,回来!”他们这才看见有个猎人骑着马飞奔而来,他前面的两只狗发现了小猫,要抓它。小猫真笨,不知道逃跑,反而伏在地上,弓起脊背,定睛望着两只狗。卡佳被狗吓坏了,叫喊着跑开。瓦夏却飞快地向小猫奔去,和狗同时跑到小猫跟前。狗正想抓小猫,可是瓦夏扑在小猫身上,护住它。

猎人上前赶开了狗,瓦夏把小猫抱回家,再也不带它到野外去了。陈馥 译

灰兔

导读:

这是一篇记叙文,从一只灰兔从窝里出发去打谷场找吃的开始,中间描写了灰兔的一系列所见所闻,最后又以灰兔返回到自己的窝里睡觉结束。文章情节并不算曲折,但却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了一只顽皮贪玩的小灰兔形象,充满了童心和游戏精神。故事所表现的是成长的主题:通过灰兔到打谷场经过一系列历险活动,最后安全回家,完成了一次自我超越与成长。

这篇文章用第三人称的视角,采用拟人手法,分为几个场景来刻画小灰兔:场景一,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灰兔警觉地竖着耳朵,嗅一嗅,跳两步,再停一停,嗅一嗅,左顾右盼,真实刻画了灰兔机灵警觉的天性。场景二,灰兔来到了大路边,一直等赶车的几个农民过去,它才小心翼翼地穿过马路。在这里遇到了有惊无险的一幕:一只小狗发现了它,紧追过来,灰兔赶紧机智地穿过雪堆,把小狗陷进了雪里。这时灰兔竟然还停下来回头看了看,流露出它淘气的性格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场景三,灰兔到了打谷场,遇到了几个同伴,跟它们一阵打闹才开始吃东西。

虽然作者写的是一只小灰兔,但是它的表现却宛如一个贪玩淘气的孩子,经过一天的玩耍,最后回到家里,读来轻松幽默。

灰兔冬天住在村子附近。当黑夜降临的时候,它竖起一只耳朵听听,再竖起另一只耳朵,动动胡须,嗅一嗅,坐在后脚上。然后它在深深的积雪上跳两跳,又坐在后脚上,开始左顾右盼。四下里除了白雪以外什么也看不见。白雪像一片起伏的波浪,又像白糖似的闪光。灰兔的头上是冻结了的水汽,透过这层冻结的水汽,隐约可辨一些又大又亮的星星。

灰兔必须穿过大路去它熟悉的打谷场。在大路上听得见滑铁擦地行进、马喷鼻息、橇车的轮子吱吱作响。

灰兔又在路边停下来。几个农民穿着竖起衣领的呢袍,走在橇车一旁。他们的脸几乎都掩住了,胡须、眼毛是雪白的,从嘴里和鼻孔里冒出热气来。他们的马汗津津的,汗水都结成了霜,在轭下跌跌撞撞,在高低不平的路上一起一落地挣扎着。农民们用鞭子驱赶它们,抽打它们。两个老头走在一起,一个对另一个讲他的一匹马怎样被盗。

橇车过后,灰兔穿过大路,轻巧地向打谷场跃去。橇车旁的一只小狗看见了灰兔,狂吠着追上来。灰兔连忙穿过雪堆奔向打谷场。雪堆承受住了灰兔的体重,小狗跳了十下就陷进积雪中,停下来。野兔也停下来,在后脚上坐了一会儿,然后轻巧地向打谷场走去。途中它碰见另外两只灰兔在吃越冬作物的幼苗,一面吃一面玩。它跟伙伴们玩了一会儿,刨了一阵积雪,吃了一点幼苗,又向前走去。村子里静悄悄的,灯火都已熄灭,只有一间农舍里传出一个婴儿的哭声,还有木屋的圆木墙冻得开裂的声音。灰兔来到打谷场上,找着了另外几个伙伴。它们在打扫干净的场院上玩了一会儿,从已拆开的麦垛里吃了一点燕麦,然后爬上白雪覆盖的屋顶,到了烘谷棚上,再钻过篱笆,跑回自己的谷地去了。东方出现了曙光,天上的星斗渐渐稀疏,更浓重的冻雾笼罩着大地。附近村子里的农妇们醒了,出门去取水。农民们到打谷场上拿饲料,孩子们叫的叫、哭的哭。大路上的橇车更多了,农民们交谈的声音也更大了。

灰兔穿过大路,来到自己的旧洞口。它选了一处较高的地方,刨开积雪,背朝里趴在新洞里,把两只耳朵贴在背上,睁着眼睛入了梦乡。陈馥 译

乘飞船

导读:

这是一篇充满冒险精神的故事,写了“我”乘坐一只大气球飞向蓝天,在高空中遇到了一系列惊险的事情,最后安全降落到了地面。托尔斯泰为了使故事更真实,专门翻阅了航空和物理学知识。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因为航空知识的匮乏,他们对故事中所涉及的航空知识很感兴趣,所以这个故事很受读者的欢迎。

文中对高空的描写引人入胜,在托尔斯泰的笔下,人声变成蜜蜂的嗡嗡声,城市越变越小,大地越变越宽,成为四周凸起的一个碗。通过大胆的想象,作者逼真地描摹出在高空中俯瞰大地的视觉效果和感受。

冒险是勇敢者的游戏,乘飞船旅行则需要加倍的勇气和毅力。作者通过本文,向读者传达了这样的主题:做事情要有一颗勇敢刚毅之心,要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排除阻滞,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人们跑来看我怎样起飞。气球做好了,由四根缆索拉着。它抖动着向上飘,时而起皱,时而涨得鼓鼓的。我向亲人们道了别,上了飞船,检查我所有的食物和用具是否都搁好了,然后喊了一声:“放!”四条缆索砍断了,气球升上天去,起初缓缓的,像刚放开的马儿,不时回顾。忽然,它猛地往上一蹿,飞行速度快得使船身摇晃起来。下面的人便鼓掌,欢呼,挥动头巾和帽子。我也向他们挥帽,还没来得及把帽子重新戴上,已经飞得很高,难以辨清下面的人了。最初我觉得毛骨悚然,浑身发冷。后来忽然心情舒畅了,以致忘记了害怕。我已经不大听得见城市的喧嚣。人们在下面像蜜蜂似的发出嗡嗡的声音。城里的街道、房屋、河流、花园在我看来就像是一幅画。我觉得自己是统治这个城市和这些人的王,在他们头上真快活。我迅速升上去,只是飞船的绳索有时抖动。还有一次,一阵风吹来,叫我在原地转了两圈。随后我又不知道自己是在飞,还是停在一个地方。只因看见下面城市的画面变得越来越小,我才发现自己在向上飞。下面的大地似乎在扩展,越来越宽。我忽然发现,下面的大地成了一只碗,四边凸起,而城市就在碗底。我越来越快活,呼吸也轻松、舒畅,真想唱歌。我唱了一句,可是声音很弱,使我既吃惊又害怕。

太阳还高,西天却有一抹乌云,这乌云忽然遮住了太阳。我又觉得毛骨悚然了。为了找点事做,我拿起气压表来看了看,发现我已升到四俄里的高度。当我把气压表放回原处的时候,我身边有个东西乱动起来,于是我发现一只鸽子。我想起来了,这只鸽子是我带来的,为了叫它送信下去。我在一张纸上写道:我活着,而且健康,在四俄里的高度。然后我把这张纸系在鸽子的脖子上。鸽子蹲在飞船边上,用一双发红的眼睛盯着我。我觉得它在求我别把它推下去。自从天色阴晦以后,下面就什么也看不见了。没有办法,必须把鸽子送下去。当我把它抓在手里的时候,它全身的羽毛都在颤抖。我伸出手去放了它。它迅速扇动着翅膀,侧着身子,像石块一般落下去了。我看看气压表,现在已经在离地面五俄里的高空。我感到空气稀薄,呼吸急促起来。我拉一拉绳子,想把气放掉,以便下降。但是阀门不开,也许是我没有力气,也许是什么东西失灵了。我呆了。我感觉不到自己在上升,什么动静也没有,只是我的呼吸越来越困难。我想:“如果我不把气球停住,它会爆炸,那我就完了。”为了弄清我是在继续上升,还是停留在一个地方,我把一叠纸从飞船中扔了出去。那些纸像石块一般落下去了,说明我在急速上升。我拼出全身气力抓住绳子,拉了一下。感谢上帝,阀门开了,什么东西发出哨音。我又扔了一张纸,这张纸在我周围飘了一阵,升上去了。这说明,我在下降。下面还是什么也看不见,只有一片雾海。我落到雾海中,那就是云。后来起风了,把我吹向某处。不久,太阳露出脸来,我又看见下面那碗一样的大地。但是看不见我们那座城市,只有一些树林和两条蓝色的带子——那是两条河。我又快活起来,不想下去了。突然,在我近旁有响声,我看见一只老鹰,它用惊讶的眼睛望着我,停在空中不动了。我像石块一般落下去。我开始扔沙袋,以便减低下降的速度。

不久我就看见了田野、树林和林边的村庄,一群牲畜正朝村庄走去。我听见了人和畜的声音。我的气球缓缓下降。人们看见我了。我一面喊一面把绳子扔给他们。人们聚拢来。我看见一个男孩首先抓住绳子。其他人也上来抓住绳子,把气球拴在一棵树上,我出了舱。我只飞了三小时。这棵树是在离我们的城市二百五十俄里远的地方。陈馥 译

导读:

本文讲述的是“我”养蚕的一次体验和经历。作者以生动的语言详细地描述了蚕从蚕子到蜕皮再到结茧,最后再产子的过程。

作者对不同阶段的蚕的形态与表现做了逼真的描写。蚕的整个成长过程可分五步,首先是蚕子阶段,它们是深灰色,比最小的大头针针头还小的无生命体。第二是蚕蚁阶段,此时变成毛茸茸的幼虫蜷缩在壳里,闻到桑叶的味道后,会像狗寻找肉一样快速向桑叶爬去。第三阶段是蜕皮阶段,它们把旧皮囊沾在纸上,往嘴边咬一个洞,从那里伸出头后扭动身子从壳里挣扎出来。第四阶段是结茧,它们先找到一个角落,向四面八方吐丝把自己包起来,一直要吐三天,直到完全把自己包裹起来,这样就变成了蚕茧。蚕茧里会飞出蛾子,然后再产蚕子,这是第五个阶段,蚕到此时才完成了一个生命周期。

由此可见,养蚕是一项繁琐而辛苦的工作。作者写作本文的出发点也显露无疑:只有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努力付出,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

我家园中有几株老桑树,还是我祖父种下的。秋天,有人给我一佐洛特尼克[1]蚕子,劝我养蚕,抽丝。这些蚕子是深灰色的,很小,比最小的大头针针头还要小。我把这一佐洛特尼克蚕子数了数,总共有五千八百三十五粒。它们完全没有生命,不过你如果去挤压它们,它们会噼啪作响。

我把蚕子扔在桌子上,几乎把它们忘了。

到了春天,有一次我到园子里去,发现桑树已经开始吐芽,在太阳晒得烈的地方,甚至抽出了叶片。我于是想起蚕子,回到家里把它们找出来摊开,摆得稀松一点。大多数蚕子已经不像原来那样呈深灰色,有些成了浅灰的,还有一些颜色更浅,带上了乳白色。

第二天,我早早地起来看蚕子,有的出了蚕蚁,有的涨大了,显得挺饱满。蚕蚁们大约在壳里感觉到桑叶已经长成。

蚕蚁是黑色的,毛茸茸的,小得难以辨认。我用放大镜看,发现它们在壳里盘着,出壳以后才伸直。我到园中去采桑叶,摘了三把,铺在我的桌子上,然后按照别人的指点,动手给蚕宝宝预备地方。

我去弄纸的时候,蚕宝宝已经闻到桌上的桑叶了,一齐爬过来。我就拿一片叶子去逗引它们,它们像狗追一块肉似的在呢桌面上爬着,越过铅笔、剪刀和纸。于是我裁了一张纸,用小刀在上面戳些洞,铺上一层桑叶,盖在蚕宝宝身上,蚕宝宝就钻过纸洞,爬到桑叶上,立刻吃起来。

别的蚕出壳以后,我同样拿铺了桑叶的纸盖在它们身上,它们也都钻过纸洞爬上来吃桑叶。每张纸上的蚕都是大家一齐从叶边上吃起。等到桑叶吃完了,它们就在纸上乱爬,寻找新的食物。于是我再拿铺了桑叶的有孔纸盖在它们身上,它们又爬上来吃。

我把蚕宝宝放在格板上,桑叶吃完以后,它们就在格板上东爬西爬,一直爬到边缘,但是从来不会掉下去,尽管它们没长眼睛。只要一只蚕爬到了边缘,在下去以前,它会吐出一根丝沾在格板边上,然后再下去,吊在空中,探察探察,愿意往下就往下;如果想返回,那么也可以靠这根丝上去。

蚕宝宝日日夜夜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吃。给它们的桑叶要逐渐增加。新鲜桑叶拿来,它们立刻爬上去。接着便可以听到一种类似雨点打树时的沙沙声,这就是蚕宝宝在吃新鲜桑叶了。

第一批蚕蚁像这样生活五天以后就长大许多,食量也比先前大十倍。我知道第五天它们要睡一觉,一直等着瞧。第五天的前夜,真有一只蚕伏在纸上不吃也不动了。

我观察了它一夜一天。我知道,蚕要蜕几次皮,因为它们一长大,原来的皮就嫌小了,得换上新的。

我和我的朋友轮流观察。到了晚上,我的朋友叫喊起来:“要蜕皮了,快来!”我走过去一看,真的,那只蚕把它的旧皮囊沾在纸上,往嘴边咬一个洞,从那里伸出头来,然后使劲扭动身子,似乎要挣扎出来,但是旧皮囊不放它出来。我观察了许久,看见它怎样挣扎也出不来,于是想助它一臂之力。我用指甲轻轻挖了一下,立刻发觉我做了一件蠢事。指甲下面出现液体样的东西,蚕也死了。当时我以为这是血,后来才明白,蚕的表皮下面有一种液体,是帮助蚕蜕皮的润滑剂。我一定是用指甲弄坏了它的新皮,因此它虽然蜕了旧皮,却很快死去。

别的蚕我再也不敢碰了,它们全都经过了一番挣扎,只有少数几只失败,大多数虽然受尽折磨,终于从旧皮囊中爬了出来。

蜕皮后的蚕宝宝食量大增,需要采更多的桑叶。四天以后,它们又睡觉了,然后再蜕掉一层皮。桑叶吃得更多了,蚕宝宝长到八分之一俄寸长。再过六天,它们再睡一觉,换一身新皮,变得很粗很长,我们几乎供不上桑叶。

到第九天,老蚕们完全停止吃食,爬到格板顶上和柱子上。我把它们拿下来放在新鲜桑叶上,它们却扭头爬开去。于是我想起,蚕要做茧的时候就完全不吃桑叶,而且往高处爬。

我放下它们,看它们究竟要干什么。

老蚕爬到它们的天花板上,各据一方,吐丝做茧。我观察其中的一只。它爬到一个角落里,向四方八面吐出一俄寸长的丝六根,自己伏在上面,把身子折成马蹄形,然后用头画圆圈,一边画一边吐丝,让丝把它的身子裹起来。晚上,它已经像是堕入雾霭之中,只隐约让人看得到。第二天早晨,它完全被丝网裹住,看不见了。可是它还在继续做茧。

三天以后,它做完茧,寂然不动了。

后来我才知道,这三天之内它究竟吐了多长的丝。如果把一只蚕吐的丝全部拉直,往往会超过一俄里长,很少例外。算一算,这三天为了吐丝做茧,它的头得围绕身子转多少次?答案是三十万次。这就是说,每秒钟转一圈,不停歇地转三天。此后我们拾了几个蚕茧,打开一看,发现蚕在里面完全干了,而且发白,像蜡做的一样。

我知道,从这些裹着蜡一样的白色蚕尸的蚕茧中,会飞出蚕蛾来。但是在我看着它们的时候,我无法相信这一点。不过到了第二十天,我还是去观察我们拾来的那几个茧,看它们究竟会怎样。

我知道这一天应该发生变化,可是看不出任何动静。我正以为事情不完全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却忽然发现,一个茧的一端已经发黑,而且湿润。我想,这个茧是不是坏了?正要扔掉,又转念一想,变化会不会由此开始啊?于是静静观察。真的,湿润的地方有什么东西动了一下。我好半天没弄明白,那究竟是什么。后来就出现一个像长着触须的头一样的东西。触须动了。接着我又发现,有只小脚从洞里伸出来,随后是第二只。小脚抓着茧往外爬。那东西渐渐露出,我看清了,是一只湿乎乎的蚕蛾。等到它的六只小脚和尾部都从茧子里钻出来,它就伏在那里。蛾子身上晾干以后,变成白色。它展一展翅膀,飞起来转了一圈,落在窗户上。

过了两天,蚕蛾在窗台上摆下一排排的蚕子,并且把它们粘住。蚕子是黄色的。二十五只蚕蛾摆了子,我收了五千粒蚕子。

第二年我养的蚕更多了,并且抽了更多的蚕丝。

陈馥 译

[1]1佐洛特尼克约合4.26克。

骑马的故事

导读:

骑马的故事由两篇故事组成,分别是《叔叔讲他骑马的事》和《我怎样学会骑马》。这两篇文章留下了作者童年时代的影子。《叔叔讲他骑马的事》写的是叔父向“我”讲述他小时候第一次骑马的经历,通过描写几个哥哥骑马时对老马的虐待以及老马的反应,表现了对老马的同情,宣扬了作者善待动物的博爱思想。《我怎样学会骑马》写的则是“我”第一次骑马时的心理体验和感受,以及“我”当众骑马时的好胜心理和初学骑马的滑稽表现,反映的是“我”的成长和对自我的超越。

前一篇文章花了大量笔墨来描写我们骑马时对老马的踢打,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描写了老马的精疲力竭,这样写更能激起读者的同情心,同时也为下文爱护善待动物主题的提出做出足够的铺垫与蓄势。后一篇则有大量的心理描写,真实地描画出儿童骑马时因好胜和惊恐而产生的瞬息万变的心理变化,充满了童真童趣。

叔叔讲他骑马的事

我们家乡有一个老头儿,名叫皮缅·季莫费伊奇。当时他九十岁了,闲居在孙子家中。他的脊背弯了,走路的时候拄一根棍子,慢慢地移动两只脚。他的牙齿已经全都脱落,脸上布满皱纹,下唇抖颤着。他走路和说话的时候都吧嗒着嘴,不知在说什么。

我们弟兄四人,都爱骑马。但是我家没有温顺好骑的马,只许我们骑一匹老马,它的名字叫老黑。

有一回,母亲让我们出去骑马,我们四兄弟跟着一个老家人走进马棚。马夫给我们备好了鞍,第一个跃上马背的是大哥。他骑了许久,去到打谷场上,又绕花园一周。等他返回的时候,我们都喊叫起来:“喂,现在撒腿跑吧!”

大哥对老黑又是鞭打又是脚踢,老黑从我们身边跑过去了。

大哥下马以后,轮到二哥骑。他也骑了许久,也用鞭子抽老黑,从坡下奔上来。他还想骑,但是三哥要求快点让他骑。三哥骑到打谷场上,又绕花园一周,还去村里走了一趟,最后从坡下急驰回马棚来。当他回到我们身边的时候,老黑连连喘气,脖子和肩胛骨都因出汗而呈黑色。

轮到我了,我想让哥哥们看看我的骑术有多好,就拼命鞭打老黑,可是老黑不愿离开马棚。无论我怎样打它,它也不肯跑,只一步步走着,而且总想向后转。我发狠了,拼命打它踢它。

我尽量打它的痛处,把鞭子都抽断了,我还用剩下的一段打它的头部。可是老黑仍旧不肯跑。我便掉头回到老家人身边,要他给我一根结实点的鞭子。老家人却对我说:“还骑呐,少爷,下来吧。干吗折磨马啊?”

我委屈地说:“怎么,我还没骑呢。我跑给你看!给我根结实点的鞭子吧。我叫它飞跑。”

这时老家人摇摇头说:“唉,少爷,您真没有慈悲心肠!干吗去激它啊?瞧,它已经累得半死,喘不上气来。这马有二十岁了,老得跟皮缅·季莫费伊奇一样。您要是骑到季莫费伊奇背上,也这样拼命打他,您不觉得他可怜吗?”

我想起了皮缅,就听从了老家人的话。等我下马一看,老黑的两肋都湿透了,它张大鼻孔艰难地喘着,不时摇摇秃尾巴。我才明白这马是如何痛苦。我原以为它像我一样兴高采烈呢。我真可怜老黑,就去吻它那汗津津的脖子,请求它原谅我打了它。

从那以后,我渐渐长大,懂得爱惜马了。每当我看见别人折磨马的时候,我总要想起老黑和皮缅·季莫费伊奇。

我怎样学会骑马

我们几兄弟在城里住的时候,天天都要读书,只有节假日才出去玩。有一次,父亲说:“大的几个孩子该学骑马了,送他们上练马场去。”我在几兄弟中间年纪最小,于是问:“我能学骑马吗?”父亲说:“你会摔下来的。”我恳求他让我也去学,急得几乎哭了。父亲说:“好吧,你也学。不过要注意,摔了跤可别哭。不摔跤,学不会骑马。”

星期三,我们兄弟三人被带到练马场。我们先走到大台阶上,然后再下到小台阶上。小台阶下面是个很大的房间。这里没有地板,铺着沙子。一些先生、太太和像我们一样的小孩子骑着马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这就是练马场。练马场内光线不很充足,有一股马的气味,还可以听到皮鞭挥得啪啪响。人们吆喝着马,马蹄碰在木板墙上发出咚咚的声音。起初我很害怕,什么也看不清楚。后来我们的老家人把骑术教练请来,对他说:“请您给这几个孩子牵几匹马,他们要学骑马。”教练说:“好。”

随后他看了看我,说:“这孩子太小。”老家人说:“他答应摔了跤不哭。”教练哈哈大笑着走了。

接着牵来三匹有鞍的马,我们脱掉大衣,顺着扶梯走下练马场。教练拉着调马索,哥哥们骑在马上围着他兜圈子。

他们先练走步,再练小跑。最后拉过来一匹小马,是棕黄色的,尾巴已剪去。它的名字叫小红蝶。教练对我笑道:“喂,骑士,请上马。”我既高兴,又害怕,同时竭力不让人看出来。我费了半天劲,想把脚伸进马镫中,但是怎么也不行,因为我个子太小。于是教练把我抱起来,放在马背上。他说:“少爷不重,顶多两磅。”

起初他拉着我的手。我看见哥哥们都没有人扶,就请求他放开我。他说:“您不害怕?”我很怕,但是却说,我不怕。我害怕的主要原因是,小红蝶总贴着两只耳朵,我以为它在生我的气。教练说:“小心,别摔下来!”然后他就放开了我。起初小红蝶一步步地走,我挺直身子坐着。但是马鞍很滑,我担心会歪到一边去。教练问我:“怎么样,坐稳了吗?”我回答他说:“坐稳了。”“好,现在小跑!”教练弹了一下舌头。

小红蝶小跑起来,我开始觉得颠了。但是我一直不做声,竭力不歪到一边去。教练夸我道:“嘿,这位骑士真不错!”我听了很高兴。

这时候,教练的同事走过来跟他说话,教练的眼睛不再看着我了。

突然,我觉得自己坐得有点歪了,想纠正姿势,但是无论怎样也不行。我想喊教练,叫他停住马,又怕这样做会丢脸,于是继续保持沉默。教练没看我。小红蝶一直在小跑,我歪得更厉害了。我看了看教练,以为他会帮助我,可是他还在和自己的同事说话,眼睛并不看我,口里却不时地说:“真行,骑士!”我已经歪到一边去了,非常惊慌。我想,我完了,但是不好意思喊叫。小红蝶又颠了我一下,我就完全滑下去倒在地上了。小红蝶这才停住脚步。教练回过头来,发现我已经不在小红蝶背上。他说了一句:“哟!我的骑士掉下来了。”接着走到我身边来。我对他说,我没有摔坏,他笑道:“孩子的身子骨软。”其实我真想哭。我请求他们让我再骑一回,他们抱我上马,以后我再也没有摔过跤。

我们一星期去练马场两次,不久我就骑得很好了,什么也不怕了。陈馥 译

柳树

导读:

本文描写了一棵柳树的一生。这是一棵饱经磨难、只知奉献不懂索取的老树,经历了各种自然界风云雷电的考验,最后却落得被一群孩子放火烧掉的下场。文章赞扬了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柳树的一生是顽强的:经过第一年自然的考验,十棵柳树只剩六棵;第二年被羊啃过一次后,还剩两棵;第三年又经过一轮羊啃以后,柳树全部死去,最后有一棵竟然奇迹般地复活了。这棵顽强的柳树经过刀劈闪击,依旧继续生根发芽,为我们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直到淘气的孩子放火把它烧掉,柳树才坦然接受自己的命运,完成了它最后的使命。

柳树的一生也是奉献的一生:活着可以做围墙,可以做为蜜蜂遮风挡雨的庇护所,可以为当地的村民默默地撑起一方蓝天,支起一方阴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释放出最后的一点热,为放牧的孩子驱散深夜的寒冷。文章在对柳树一生境况的描写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感伤和忧郁的情调,这更衬托出柳树品质的深沉和伟大。

复活节[1],有个农民出去看解冻了没有。

他走进菜园,用木橛子戳了戳地面。土已经饧[2]了。他又到林子里去。林子里的柳树已经吐蕾。他于是想:“要是我在菜园四周种上柳树,它们长大了就能护园!”他拿起一柄斧子,砍倒十棵柳树,把大头削尖,插进地里。

十棵柳树都朝上长出嫩芽和叶片,地下部分也长出同样的嫩芽代替树根,其中有的牢牢抓住泥土,成活了;有的抓得不牢,就死了,倒在一边。

这年秋天,农民高兴地看到,他插的柳树活了六棵。第二年春天,绵羊啃死了四棵,只剩下两棵了。第三年春天,这两棵也被绵羊啃死,其中的一棵简直就不见了,另外一棵却缓过来,开始生根,长成了一棵树。每年春天,蜜蜂在枝条间嗡嗡地飞。分群季节,常有蜂群来树上做巢,被村民们摘去。村夫村妇常在树下吃饭睡觉,孩子们爬上爬下,折它的枝条。

种柳的农民早已死去,树却一直在生长。他的大儿子两次砍了枝条当柴烧,而树仍旧在生长。人们把它四周的枝条砍去做坭心,可一到春天它又发出新枝来,虽是细细的,却比原先更多,就像马驹的额鬃一样。

大儿子不再当家了,村子也迁移了,可是柳树还在空地上生长。外村的农民来砍它的枝条,它继续生长。雷电的火烧了它,它的旁枝缓过来,继续生长,开花。有个农民想把它砍去做槽子,后来又改变了主意,因为木质太朽。老树向一侧倒下去,就靠这一侧的枝子活着,继续生长,年年有蜜蜂飞来采它的花粉。

有一天,是早春时节,一群孩子到这棵树下来放马。他们觉得身上冷,就动手点篝火,把麦茬、艾草、干树枝堆成一堆。一个孩子还爬到树上去,折了许多枝条。他们把这些东西塞进树洞里,点燃了。老树发出毕毕剥剥的声响,树脂冒泡,浓烟往上升,火蔓延开来。树心全烧黑了。新的嫩芽打起了皱,花也萎了。孩子们赶着马回家去了。烧焦的柳树独自留在野地里。一只大黑乌鸦飞来,栖在死树上,对它喊道:“怎么,断气了?老东西,早就到时候啦!”

陈馥 译

[1]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在三月二十一日至四月二十五之间,为基督教的复活节。

[2]饧(x!ng):变软。

猎狗布尔卡的故事

导读:

本文是由《布尔卡》《布尔卡和野猪》《布尔卡和狼》《布尔卡在五山城的遭遇》《布尔卡的结局》五个故事组成的。

布尔卡是一条十分聪明的猎狗,因为从小跟主人一起长大,与主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为寻找外出的主人,它曾经破窗而逃奔跑二十俄里,仅凭着嗅觉找到了主人。

布尔卡也是一条充满狠劲和韧性的大狗,猎熊的时候,它一口咬住熊的耳朵就再也不松口,任凭野熊拍打也毫不放松,甚至一直到猎人赶来打死了野熊,布尔卡还紧紧地咬住熊的耳朵不放。

布尔卡还是一条勇敢的猎狗。围捕野猪的时候,布尔卡毫不畏惧地带领其他猎狗直奔野猪而去,但是因为经验不足,被野猪的利齿划破肚皮而负伤;为了保护家畜不受野狼的伤害,布尔卡只身追赶野狼,再次负伤,并感染了疯病。

布尔卡还是一条仗义的猎狗,面对人类对自己同类的伤害,勇敢地扑向杀狗人。感染疯病后,为了不伤害主人,它悄悄消失在大山深处,以这种方式捍卫了狗的尊严。

故事通过选取几个活动场景,既写了猎狗布尔卡的鲜明的个性,也流露出猎狗与人之间细腻的情感,还有对同类尊严的捍卫,读来让人感动不已。

布尔卡(一个军官的故事)

我养过一条大脸小猎犬,它的名字叫布尔卡。它一身黑毛,只有两只前爪尖是白色的。

这种猎犬都是下颌比上颌突出,上齿插在下齿里边,而布尔卡的下颌尤其突出,在它的上下齿之间竟放得下一根手指头。布尔卡的脸盘挺宽,眼睛又大又黑,而且闪闪发光,雪白的牙齿和獠牙总是露在外面。它看上去像黑人。布尔卡是只温顺的狗,不咬人,但是捕猎时却很凶猛顽强。它一抓住猎物就紧紧咬住,像破布条似的挂在猎物身上,又像壁虱一样,怎么也甩不掉它。

有一次,我们放它去捕狗熊。它咬住狗熊的耳朵,像水蛭般吊在那儿。狗熊用巨掌打它,紧紧抱住它,把它甩来甩去,可就是甩不掉。于是狗熊倒在地上,想压死布尔卡,而布尔卡仍咬住不放,直到我们用冷水浇了它为止。

它还是只小狗崽儿时就跟着我了,我亲自把它养大。当我要去高加索服役的时候,起初我不想带它走,因此叫仆人把它关起来,自己悄悄地离开。在第一个驿站上,我正准备换车,突然看见路上有一团黑黑的闪光的东西在滚动。这是颈上套着铜圈的布尔卡。它冲到我身边,舔舔我的手,然后在马车下面的阴影中躺下,伸出巴掌长的舌头。它一会儿把舌头缩回去咽唾沫,一会儿又长长地吐出来。它跑得太急,来不及喘气,现在两肋不住地起落。它在地上滚来滚去,同时用尾巴敲击地面。

晚些时候我才知道,我走后它破窗而逃,沿着我的车迹一路飞跑,在毒日头下跑了二十俄里。

布尔卡和野猪

在高加索的时候,有一次我们去猎野猪,布尔卡跟着我。捕兽犬刚开始追赶,布尔卡立刻寻声冲过去,消失在树林里。那是十一月,正当野猪和家猪长膘的季节。

在高加索有野猪出没的林子里有许多美味的野果,如野生的葡萄、松子、苹果、梨、黑莓、橡实、刺花李。等到这些果子成熟了,一上冻,野猪就来大吃特吃,不断长膘。

这时节,野猪会肥得跑不动。捕兽犬不用追太久,一两小时吧,野猪一闯进树密的地方就停下来。于是猎人跑过去向它开枪。根据狗吠声可以判断野猪站住了,还是在逃窜。如果野猪还在逃窜,猎狗的吠声是尖利的,仿佛有人打它们似的;如果野猪站住了,猎狗就会汪汪大叫,好像有人来了一样。

这次行猎,我在林中跑了许久,一直没有遇见野猪。最后我终于听见捕兽犬长吠一声,连忙跑上前去。我离野猪不远了,已经听得见树丛里树枝被折断的声音。这是野猪和猎犬在里面乱窜。根据犬吠声可以判断,它们还没有逮住野猪,只是围着它转。忽然,我听见身后有响动,回头一看,是布尔卡。它显然在林中迷失了方向,没有跟上捕兽犬,现在和我一样,闻声拼命赶来。它跑过林间空地,穿过高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