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谚语(第九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3 20:49:12

点击下载

作者:竭宝峰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谚语(第九卷)

中华谚语(第九卷)试读:

T

他仇我不仇,冤家即了休。

他有关门计,吾有跳墙法。

他养我小,我养他老。

他马莫挽,我马莫骑。

他乡虽好,终非久留之地。

他乡虽好,不是久恋之家。塌天大事一睡休。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毫不费功夫。

踏过这山,遥看那山高。

tái

苔下的韭,花下的藕。

tái

抬轿是人,坐轿亦是人。

抬得高,跌得重。

抬得高,绊得响;登得高,望得远。

抬头望日,不如低头锄土。

抬头嫁女,低头娶亲。

抬头妇人低头汉。

抬头说话误三针,低头说话乱了心。

抬不起的刘阿斗。

抬了死人,饿了活人。

tài

泰山不是堆的,火车不是推的。

泰山有灵,海水有信。

泰山压顶不弯腰。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太牢笔,少牢口,东西南北何处走。

太爷不撩撩社公。

太子入学,庶民同例。

太平好练打,世乱好读书。

太山压不煞人,舌头能压煞人。

太医医得病,皇帝江山万万年;法师求得雨,高山也得种好田。

太太死了一街白,老爷死了没人埋。

太岁头上莫动土,移花要带着老娘土。

太岁头上动土。

太阳自东出,经自佛口出。

太阳虽暖不当衣,墙上画马人难骑。

tān

贪多嚼不烂。

贪官不顾民穷,阎王不嫌鬼瘦。

贪馋的鱼儿易上钩。

贪婪的人永远也饱不了。

贪心不足蛇吞象。

贪心者见了寿衣就想死。

贪酒不顾身,贪色不顾命。

贪污的钱吃不到老,胡子上的饭吃不饱。

贪别人个花,误自己个家。

贪了嘴,碰了水。

贪而无信。

贪胜不知输。

贪吃懒做近讨饭。

贪食大肚,大便叫苦。

贪个强,买个小嘴娘。

贪钱吃穷人。

贪贼有份,犯法有名。

贪字近贫。

贪嘴掼掉命。

贪便宜者非君子。

贪便宜,失便宜,没有便宜到屋里。

贪贱是穷。

贪小便宜吃大亏,不图便宜不上当。

贪小利,失大节。

贪小利,亏大本。

贪小利,大事不成。

贪小失大,惜指失掌。滩底不过线。

tán

弹琴知音,谈话知心。

弹琴费指甲,说话费精神。

弹琴不入牛耳。痰痨气痼膈,神仙医不得。谈虎色变。

谈虎色变

色:脸色。一谈起老虎来,立刻吓得变了脸色。比喻一提害怕的事物就神经紧张。出自宋·程颢、程颐《二程全书·遗书二上》。

北宋的大学者程颐曾向别人讲述过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有一次,他认识了一个农夫。大家在闲谈时,有人提到最近邻村有老虎出没,不仅伤害牛、羊等牲畜,而且还叨走了一个老人和小孩。在座的众人听到这件事后虽然有点儿紧张,但过一会儿也就淡忘了。七言八语地又去谈其它的事情,只有那个农夫听罢脸色铁青,身体战栗不已,一言不发。

程颐立刻觉察到这个农夫心情不对头,等人群散后,留住了他问是怎么回事。农夫经不住再三追问,只得吐露实情,几年前他曾被老虎伤过,幸亏乡亲相救,才从虎口里捡回一条性命,在家调养了大半年伤口才痊愈,至今心有余悸,所以听了这件事,情绪当然要紧张了。

程颐十分感慨地问自己的学生:像老虎会吃人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虽然连三尺高的儿童都晓得,但一般人当真能体会到老虎害人的可怕程度吗?程颐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一般人都没有被老虎咬过的亲身经历。

程颐讲这个故事,实际是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研究学问,要想获得真知,就必须亲身实践。

谈心不见路途远。檀木越老身越硬,苏木越老越心红。坛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

tàn

探囊取物,轻而易举。

探囊取物

探囊:手伸进口袋。比喻一件事容易办好。出自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南唐世家》。

韩熙载是五代时后唐的名士,由于他父亲被明宗李嗣源所杀,他便准备离开中原,投奔江南的南唐。

韩熙载有个名叫李榖的好朋友为他送行。道别时,韩熙载对李榖说:“江南的国家如果任用我为宰相,我定能率军北上,迅速平定中原。”

李榖听后说:“中原国家如果任用我为宰相,那夺取江南各国就好比把手伸到口袋里取东西那样容易。”

韩熙载投奔南唐不久,吴国就被南唐攻灭。但是,南唐也国事多变,奸臣当道,他未能得到重用。于是,他借酒消愁,与歌妓厮混在一起,因此一直未能当上宰相。他原先的誓言,自然没有得到实现。

李榖与韩熙载有所不同。他在做了北方后周的将领后,则奉命征伐南唐。在征伐过程中打了许多胜仗,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与李榖相同的是也没有当上宰相。

游刃有余“游刃有余”比喻技巧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出自《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人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说:文惠君有一个厨子叫庖丁,他替文惠君杀牛的时候,只用手一触,用肩一倚,用足一踏,用膝一靠,就能听到皮和骨头脱离的声音,他用起刀来,都是恰到好处。文惠君感叹道:“咦,真妙呀!你的技术怎么如此熟练高明呢?”庖丁把刀放下来,对文惠君说道:“我之所以有这么好的技术,是因为知道了用刀的道理,运用到技术方面去。我刚学杀牛的时候,眼中所见的是一整头牛,三年之后,看到的就不再是一整头牛。现在,只要凭我的感觉,依着这精神的运用,就能够知道牛身骨骼的组织,轻而易举的支解开来,不必再用眼去看牛,这是因为熟能生巧,运用起来,都能砍到紧要的地方。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去硬割;差一点的厨师,一月换一把刀,因为他用刀去硬砍,我现在所用的刀,已经十几年了,所杀的牛也有数千只,然而我这把刀看起来还和新的差不多,和刚刚新磨出来的一样。牛的骨骼之间是有节的,节当中有空隙的地方,而刀刃并不厚,用不厚的刀刃剖向有空隙的地方,当然就会觉得这个空隙很大,刀刃在里面转动,还绰绰有余呢!”

探苗能采矿,探人神态识人心。

tānɡ

汤多不鲜,胶多不粘,话多不甜。

汤淡易馊,人急易瘦。

汤碗不找饭碗找。

汤里来水里去。

tánɡ

糖霜嘴,砒霜心。

糖面做的人虽精巧,他的心是空的。

糖甜一口,心甜一生。堂上一笔朱,阶下千滴血。

堂上一呼,堂下有诺。

堂上一张纸,堂下一张嘴。

堂前教子,枕边教妻。

堂前生瑞草,好事不如无。

堂前无古画,不是旧人家。

堂屋椅子轮着坐,二十年媳妇熬成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比喻利令智昏,一心想算计的人却反而遭害。出自《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跗(fū)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公元前584年,吴国国君吴王打算攻打楚国。吴王寿梦这个人刚愎自用,拒绝任何人的劝谏,对跟随在左右的侍从们说:“谁再敢劝我,就坚决杀掉他!”

吴王亲随当中有个年轻人,他想劝阻吴王却又不敢直说,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他每天清晨怀藏弹丸,手拿弹弓,在花园里走来走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就这样,一连三个早晨。

吴王疑惑不解地问他说:“你为什么自讨苦吃,把衣服湿成这般样子呢?”

这个年轻人回答说:“花园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儿落在高高的树上,发出‘知了,知了’的悲鸣声,偶尔喝着清凉的露水。它并不知道,螳螂正躲在自己的背后,准备吃掉它;螳螂弯曲着身体,弓着脚背,想要捉住蝉儿,它并不知道,黄雀正在自己旁边准备吃掉它;黄雀伸长脖子准备吃掉螳螂,它并不知道,我的弹丸正在树下瞄准它。蝉、螳螂和黄雀,都只顾想着得到眼前的利益而没有顾及到各自的背后还有祸患。”

吴王听后,颇受启发,他说:“你说得很正确!”于是他就取消了攻打楚国的计划。

塘里蛤蟆塘内游,井内蛤蟆井里浮。

塘里鱼逃不出溪。

塘里洗澡庙里歇。

塘干鱼净,白鹤起身。

塘中无鱼螃蟹贵。

tǎnɡ

躺银里困不怕冷。

躺着的聪明人,不如慢行的傻子。

躺着的土地,站着的人丁。淌多少汗,吃多少饭。

tāo

掏钱难买回头看。

掏耳聋,剔牙稀。

táo

淘浑了水好捉鱼。陶者用缺罂。桃饱李拉稀,酸味杨梅多吃些。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蹊:小路。原指桃树、李树。虽不会向人打招呼,但其花朵艳丽动人,其果实甘美,引人喜爱,树下自然会走出路来。出自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西汉初期,匈奴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一支游牧少数民族,经常南下骚扰我汉族居民。

陇西(今甘肃省东部)的名将李广奋勇抗击,匈奴既怕他,又敬重他,称他为“飞将军”。一次,李广率领4000名骑兵,从右北平出发,博望侯张骞带领一万骑兵和他在一起。他们分两路围剿匈奴。李广率兵前进几百里后,被匈奴左贤王率领的4万骑兵包围。面对优势敌人,李广竭尽全力组织抗击。后来张骞的大军赶到才得以解围。这一次,李广几乎全军覆没,只得撤兵回去。事后,朝廷追究责任,张赛因拖延行程应处死刑,后出钱赎去死罪降为平民;李广杀敌有功,但部队损失太大,功过相抵既没有被处罚,也没有受封赏。

有一次,李广私下对占卜天象的王朔说:“自从汉朝抗击匈奴以来,我李广没有一次战役不参加的。我率领过的部队当中,职位低的校尉中,才能不及一般人,而以抗击匈奴有功被封侯的,有十数人之多。我李广比起别人来不算落后,但却从来没有因为积功而取得侯爵的封邑,这是为什么呢?”

王朔则问他:“你是否做过违背良心的事?”

李广想了一下说:“我镇守陇西的时候,羌人曾经起来造反,我用计哄骗他们,使他们投降了。后来我又用诡计,把这800多投降者在同一天内杀死了。这是我以为最遗憾的大事。”

王朔叹息道:“给人带来灾祸的事,最严重的莫过于把已经投降的敌人杀掉,这就是将军所以没有被封侯的原因。”

公元前119年,朝廷决定对匈奴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攻击,分两路向匈奴进军,已经年老的李广主动请战,担任前将军,归卫青指挥。李广在行进途中几次迷路。等他赶到会合地点,已比指定的时间迟了好几天,当时,匈奴已被卫青的大军打败。会合后,卫青派手下的人问李广迷路的经过情况,并催促李广的部下快到卫青那里去认罪。李广气愤地说:“我的部下并没有罪,误期迟到的责任全在我一人身上,要审问就审问我。我现在亲自去大将军的幕府去听候审问。”接着,李广对部下说:“我一生跟匈奴打了大小70多次仗,这次跟着大将军出战,本来很幸运可以同单于的军队接触,没想到大将军又把我的队伍调开,让我走那条迂回遥远的路,而偏偏又迷失了路径,这岂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经这么大年纪了,毕竟不能再同那些舞文弄墨的小吏去打交道了!”说完,拔刀自刎。

司马迁曾引用孔子的话对李广进行过评记,接着又说,我看李将军诚实得像个乡下人,嘴里不会花言巧语。他死后,天下人不论认识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非常悲痛。俗语说:‘桃花和李花是不会说话的,但它开放的时候,欣赏的人都在树下踩出小路。’这话虽然讲的是小事,但却可以用来比喻大事。”原文是:“太史公曰:……余睹李将军俊梭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桃李满天下。

桃李满天下

桃树、李树,指可培育的人才。比喻一个人的学生很多。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高宗时的大理丞狄仁杰,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他善于明辨是非,善断各种疑难杂案。在做预州刺史时,不畏强权,秉公执法,深得百姓欢迎。

武则天即位初年,狄仁杰被出名的酷吏来俊臣陷害入狱,后来虽被释放,却被贬为彭泽令。几年后,狄仁杰因政绩突出很有声望,武则天便命他为宰相。

狄仁杰不畏权势,他见武后宠用武氏亲属和张易之、张宗昌等宫廷奸党,便多次向武后提出举贤任能的主张。他把自己了解的门生、好友,如张柬之、桓彦范等数十人陆续推荐给武后。有一次,武后让他再推荐一个尚书郎,狄仁杰不避嫌疑,立即提出自己的儿子狄光嗣可以胜任,武后同意了。以后事实证明狄光嗣非常称职。

狄仁杰荐贤举能的行动,对当时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有人对他说:“你真是爱才的人啊,朝廷里的文武大臣,大都是你推荐的,你的学生,你的门人都得到了重用,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啊!”

桃花岁岁皆相似,人面年年不相同。

桃花三月开,菊花九月开,各自等时来。

文人墨客赋予菊花深意

到了宋代,菊花寓含的深意更是被文人墨客所感悟,大家种菊、颂菊、画菊,同时又赋予菊花更多的人文精神,使得菊花的寓意更加丰富而深刻了。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自幼就非常喜爱花朵,也许是受到家庭的影响,她常常手捧一本书,就能闻着花香,安静地在自家花园消磨一整个下午。

不像其他家的贵族小姐,李清照从来不对脂粉和花哨的衣衫襦裙感兴趣。她的目光总是集中在盛开的花朵、和暖的阳光与散发着淡淡墨香的书卷上。不仅如此,就连她随手写出的诗作,也时常透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感。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从来都没有看轻过自己的女儿,他曾从师于苏轼,自然明白诗词歌赋对一个人性情的影响会是多么重要。别说女儿整天手不释卷,就连他自己作为一个进士出身,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的官员,也是整天痴迷于收集藏书,并乐此不疲。

要是按一般的人家,当母亲的恐怕要为丈夫的书卷气和女儿的太过安静而担忧了,但李清照的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极有文学修养的她同样爱书如命。这样,一个学术气氛浓郁的家庭,造就了心明眼亮的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并非是不知玩乐的人,她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年幼的李清照虽有种大家闺秀的风范,但天性顽皮的她也会时不时出去玩乐,做几件无伤大雅的小趣事。比如她偷偷地与闺中密友小酌一番,头晕晕地带着酒意睡去。这个懵懂少女所具有的小情趣直至她婚后也没有改变过。

有一天,李清照又带着淡淡的醉意从酣睡中醒来,微微的头痛感驱使她走到窗前,她想要呼吸一些新鲜空气。侍女悄然从屋外进来,轻手轻脚地开始收拾床铺,在这个静谧的早晨,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

推开雕着古钱纹的格子窗,一阵微风夹带着凉气扑面而来,让李清照不由得哆嗦了一下。瞬间,屋里浓重的香气也被冲淡了一些,刚刚还带着倦意的李清照清醒了不少。

窗外的风景已经呈现出了秋天特有的景象,树叶被染成金黄,悠然而温柔地片片飘落。花园中不少娇艳的花朵已经收敛起了自己的媚态,一股雾气升腾在天空中,飞向浓密又阴沉的云层。与此同时,曙光从天边露出了一抹白色。

也许又要下秋雨了。李清照倚在窗边,心里惆怅地想。如今正是秋季,天气渐凉,也不知远在外地为官的丈夫赵明诚是否身体安康,着凉了没有。

凉意渐浓,李清照从思绪中惊醒,她关上了窗户。尽管经过了刚才的一阵秋风席卷,屋子里却仍然暖烘烘的,充斥着一股令人安心的香气,几乎要引人再次安睡过去。

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经渐渐烧完了。床铺已经被侍女收拾好,轻纱笼罩之下,洁白的瓷枕闪着光芒。李清照抬手轻抚,果然,床铺也已经有了淡淡的寒气,秋风真是分外萧瑟。

披上一件外衣,李清照踱步走到庭院之中。虽然酒桌已经被收拾停当,但零落满地的菊花花瓣使她仍然能忆起昨夜的情形。也许自己早已不再是那个挂念海棠的无忧少女了,但醉后看花的乐趣仍然不减当年,饮酒赏菊,更是如此。

捡起一片菊花的花瓣,李清照将它放在手心里轻轻抚摸。金黄灿烂的花瓣像是经过熨烫卷曲起来的黄金薄片,又像一匹触感略微粗糙的金色丝绸。

往年的时候,李清照都是自己和丈夫赵明诚两个人一起赏菊的。此时,她轻轻叹了口气,将手心里揉捏的花瓣飘落到地上。然后,她看着洒落一地花瓣的残菊,瞬间动了恻隐之心,想将花瓣细细地拾起来,让它不再这么孤单落寞,补偿自己刚才丢弃花瓣的粗鲁之举。

瞬间,李清照又改变了主意。有什么用呢?就算拾起这一整朵的零落花瓣,这卷曲的可爱的小小黄金片也是长不回花心上的啊!毕竟是秋天嘛!潇索和凋落是免不了的,就像夫妻之间不可避免的分离一样。

李清照在晨色中驻足许久,然后突然从思绪中惊醒过来。本来是赏菊散心来的,怎么又把自己搞成个怨妇似的了。她在心里嘲笑着自己的痴相,回房找出文房四宝。

本来,在李清照提笔的前一瞬间,她还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但当笔尖的墨水化开到宣纸上时,她发现,她要写的东西已经如行云流水一般跃然纸上了: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清晨的薄雾席卷浓云,直至白昼露出一丝光亮。眼看又要过重阳节了,难怪天气转凉,才开窗一小会工夫,屋内的香气已经要散尽,连床铺都有寒意了。

昨夜黄昏后我又在饮酒赏菊了。不过,只是小酌而已,并没有喝醉,因为菊香实在是清新扑鼻,似乎仍然留在我的衣袖间。

可是即使没喝醉,独酌仍然令人神伤啊!被西风吹起的珠帘,正如独自神伤,思念你的我,憔悴忧愁的样子比被吹落一地花瓣的金菊还要凄凉呢!

几句吟咏之间,李清照委婉又细致地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和独自过节的忧愁表达得淋漓尽致了。可叹李清照自幼家境优越,身为官吏女儿,她无忧无虑地在繁华的京都长大,却偏偏在长大后常常落得独自一人的境地。也许是因为能豪气地表达政见的温婉女子实在不多,也可能是她已经有了太多过人的才华,老天总是赐给李清照无尽的愁绪。在她的愁绪里,总是离不开菊花。

1127年,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俘,北宋灭亡了。同年9月,李清照心爱的15车藏书,和赵明诚家中的10多屋书册,都在战乱之中被人烧尽。这对从小嗜书如命的李清照来说,不亚于被人夺走了故国那样心痛。

失去了藏书的李清照恍惚地明白,那些童年无忧无虑的时光,那些和父亲吟咏诗词的瞬间,和手捧书卷,静嗅花香的悠然下午都会一去不复返了。但这还远远不是她承受到的最大打击。

1129年8月,赵明诚因病去世,当时的李清照才46岁,没有任何子女。无依无靠,孤家寡人的她,也许还算不上最凄惨,因为当时金兵攻占浙东、浙西,很多家庭破裂,亲人流离失散,至少李清照没有别的亲人可以失去了。

在战乱之中,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的李清照为了避难而四处奔走。1132年,李清照再嫁张汝舟,但这个家庭随后也破裂了。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李清照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像个盲女,像个不识趣的孩童,像个失去双手双脚的残疾人,跌跌撞撞地到处寻找,寻到的却只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

又是个乍暖还寒的季节。李清照往事如风云涌进心间,那些熟悉的记忆如今想来却分外陌生。物是人非,这样的折磨实在令她难以忍受。

李清照想如昔日时光一般用两杯淡酒冲淡愁绪,但她心中明白,如今她的思虑和忧伤,又岂是淡酒就能冲淡压住的呢?

天上一只大雁飞过,李清照正在伤心间,却发现它正是在故乡认识的那只。大雁匆匆离开,毫无眷恋之情,和她一点旧日的情分都没有啊!

满地菊花的花瓣堆积着,十分憔悴,有谁忍心去摘呢?李清照守着窗,独自一人。时光如此漫长,痛苦就如秋风一般浓浓地涌入心间。这样的生活,她都不知怎样能熬到天黑啊?

细雨敲打着梧桐,又是黄昏,一点一滴落着。之前的千万个黄昏,李清照的国家仍在,双亲仍健在,她的丈夫也在一起相守,可是转眼就分开了,她怎么写信告诉相思的人呢?

可是如今,秋风仍然凄凉,但旧日如秋菊,散落的花瓣是绝不可能长回去了。这样的场景,这样的苦闷,又怎是一句“愁”就能说得清呢?

在文人墨客的推波助澜下,菊花更是得到人们的喜爱。到了明代,菊花的栽培技艺进一步得到提高,品种也进一步得到发展,同时有很多学术价值高的专著问世。明代著名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

菊之品几百种,宿根自生茎叶,花色品品不同。

李时珍认为菊花能疏风、清热、明目、解毒、治疗高血压,在论述菊花的药性时,他说:

菊备受气,他经霜露,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秉中和。

到了清代,菊花以北京为中心,从宫廷府第风靡到城乡民间,养菊、赏菊蔚然成风。由于宫廷提倡,各地纷纷向宫廷奉献名菊。因此,清代流传下来的艺菊专著,少说也有20部。

菊花历来被视为高风亮节、高雅傲霜的象征,具有谦和、真诚、质朴的美德,不趋炎势,代表着名士的斯文与内涵。因此,菊花不断地被融入文化与生活的内容,从而形成了一种与菊花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菊花为中心的文化体系。

我国源远流长的养菊、品菊、咏菊和画菊的人文传统,培养了我国人们的高洁情操、品德修养和民族气节。我国传统菊花文化既体现了儒家思想所强调的道德教化的功能性,也具备了道家思想提出的纯粹美学的观赏性,还成为禅宗思想中自由空灵境界的体征,使得菊花精神的内涵更加博大精深,并富含意味隽永的审美情趣。

桃花开,杏花败,梨花出来叫奶奶。

桃花三月艳。

桃花一定逢春开,拆信要等主人来。

桃养人,杏害人,李子树下抬死人。逃了和尚逃不了庙。

逃荒逃荒,越逃越慌。

逃脱的青蛙不追,抓住的魔鬼不放。

逃勿过个命,躲勿过个影。

tǎo

讨厌和尚恨袈裟。

讨签问卜解心疑。

讨便宜是上当的后门。

讨好不得好,讨得一肚恼。

讨火取个吉利。

讨口无二穷,一死无大灾。

讨千讨万,不讨夜饭。

讨饭不折本,工夫就是钱。

讨饭无路晒干瓢。

讨饭容易出场难。

讨饭莫同路,同路打饿肚。

讨饭不再穷。

tào

套住脖子的狗瞎汪汪。

套住脖子的猎犬不能打猎。

ténɡ

疼子恋母,喝米汤恋饭。

疼处怕碰着,欠债怕遇着。

疼落顺势,疼上倒利。藤萝依青松。

老寿星幻化成松树

传说天上的老寿星在瑶池参加完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后,他就带着没有吃完的蟠桃,到人间播种,想让人们也能吃上蟠桃。老寿星就骑着仙鹤向人间飞翔,他飞呀飞,终于飞到了人间。

王母娘娘知道后,她非常气愤,认为蟠桃美味只配天宫享受,只能她独占。于是,她把手一挥,一股强风向老寿星吹袭而去。

仙鹤驮着老寿星,被突然袭来的强风吹落在人间的一颗树上,树上的油脂紧紧地粘住了仙鹤的爪子,它怎么也飞不起来了啊!

老寿星于是拼命地对着大树喊:“松开,松开,松开……”

王母娘娘使了法术,大树没有松开,仙鹤也没有飞起来。仙鹤只有永远停留在树上了,老寿星也慢慢地与树生长在一起了,成了树神。

后来,人们经过这棵树时,还能听见老寿星沙哑的“松开、松开”的喊声。人们为老寿星深深地感动,希望树能够松开。于是,就把这种树叫松树了。

传说神农为了给人们治病,常常到深山老林采集药物和亲尝百草。有一天,他走到松树林里,百鸟欢歌,飞瀑鸣谷,他便非常高兴地开始挖草药。

突然,神农发现了粘住仙鹤和老寿星的那棵松树,他就骂到:“该死的松树,硬是应该砍光。”

这时,一只猛虎向神农扑来。神农灵机一动,就敏捷地往松树上爬。老虎没办法,就用嘴巴啃松树蔸,想咬断树干。

松树油把老虎嘴粘住了,越咬越粘,老虎只好走了。神农幸免于难,觉得是老寿星帮了他,老寿星已经是松树神了,就对松树说:“不砍活千年,子孙长满天。”

从此,松树长满了天下。它绝大多数都非常高大,为轮状分枝,节间长,小枝比较细弱平直或略向下弯曲,针叶细长成束。因此,其树冠看起来篷松不紧凑,“松”字正是其树冠特征的形象描述。松树坚固,品种很多,寿命很长,四季长青。

到了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历史上称他为秦始皇。他在执政期间,曾多次大规模出巡,到处刻石立碑,颂扬自己统一华夏、开拓疆域的丰功伟绩。

后来,秦始皇听说古代帝王必须亲自到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才能算是有德行的君王。公元前219年,他就带着大批随侍人员到山东巡视。一天,他登临层峦叠幢的峰山眺望,看见北方有一座更为雄伟高峻的大山,便问:“那北方的高山,可否就是东岳泰山呢?”“是的。”丞相李斯回答说。

秦始皇踌躇满志地说:“我听说古代的三皇五帝,都曾登临泰山举行过祭祀天地的封禅大典。我现在是始皇帝,理所当然也应该去泰山封禅!”

李斯立即遵照秦始皇的旨意,安排在泰山脚下停了下来,商议进行封禅典礼的各项事宜。大家说,所谓“封禅”,就是到泰山顶上祭天,在泰山脚下祭地。前者叫封,后者叫禅。

有儒生又说,帝王上泰山顶上祭天最好不要坐车,非坐车不可,也要用蒲草裹起车轮子,以免辗坏山上的一草一木,这样才能表示对泰山的敬重。

秦始皇一听竟有这样的条件,一气之下,就不许儒生们参加祭典,他自己带着亲信大臣们上了山。沿途有不好行车的地方,就砍树伐草,开山凿石。秦始皇心想:“我倒要看看泰山神其奈我何?”

秦始皇一行人浩浩荡荡上了泰山,祭了天,还在山顶上立了一块大石碑。突然,天色突变,乌云翻滚,眼看就要下大雨了。这时,有人说泰山山神发怒时,就有乌云黑雨,山洪暴发,什么都要冲走。

秦始皇以为得罪了山神,拔腿就往山下跑,手下一批人也紧跟而逃。大家刚刚跑到半山腰,只听得一声惊雷,瓢泼大雨就劈头盖脑地下来了。

秦始皇眼看就要被雨水冲下山去,在这危急时候,他发现路边有一棵大松树,他就赶忙双膝跪在树前,两手死死抱住树干,口中念念有词,哀求松树神老寿星保佑。

说来奇怪,雨便停下了。秦始皇认为松树神老寿星保佑了他,于是就加封松树为“五大夫松”。后来,人们在秦始皇避雨的大松树旁修造了一座凉亭,起名为“五松亭”,后来成了泰山的著名景观。

到了西汉武帝的时候,传说武帝诏见西王母,见西王母一行都容光焕发的,就问每天吃什么。当听侍从青鸟上奏说,他们吃的是松籽。武帝听后说:“是啊!河内青龙山有不老松,那里的人吃松籽,一定都身强力壮啊!”

原来,在昆仑山有个王母洞,世称“王母行宫”,里面住着一位西王母。侍奉在王母左右的有大黎、小黎和青鸟。王母的主食是白松籽,每天上午雾气幻化时,青鸟就要在仙鹤陪同下,去白松岭为西王母采摘白松的松籽,然后返回王母洞中。

青鸟的足原本是青色,翅膀是赤巫色,脖身是绛色的,但连她自己也不知道,有一天忽然变成了娇柔的女郎,被她摘过松籽的白松也变成了一个个妩媚多姿的美人,那仙鹤反倒成了一对对黑白交颈的白松了。

到了公元前111年,即武帝元鼎六年,汉武帝发动十万人远征西羌,在经过白松岭时,不但见有青鸟飞升台,还有姿态各异的美人松、仙鹤松和不老松等。

到了汉成帝年间,有位猎人在终南山狩猎,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全身长满黑毛像猴子似的东西。猎人从未见过,觉得十分稀奇,便邀村民们一起去捕捉。

村民们设下包围圈,几经周折,终于把怪物捉住了。大家仔细一瞧,原来捉到的不是什么怪物,而是一个女人。

村民们惊奇地问这女人为何住在山林中,又怎样变成这番模样时,她说:“我原是秦始皇宫中的侍女,后来项羽大军逼近都城时,我怕乱军进宫后把我杀了,就逃了出来。后来皇宫也被烧掉了,我吓破了胆,最后便逃进了这终南山。”

这女人继续说:“就这样,我好歹算是保住了命,可是在这深山老林里却没有东西可吃啊!就在我快要饿死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位老人,好像老寿星,他叫我吃松叶和松果。我刚吃时很涩,简直无法咽下,但饿了不吃又不行。我硬是咽了下去,可吃了两三天后就觉得不像刚开始时那么难吃了,渐渐就习惯了。奇怪的是,吃了松叶、松果后,我再也不饿了,冬天也不觉得冷了,夏天也不觉得热了。”

这女人说的似乎不是假话,但她是秦始皇时候的人,此时却是汉成帝年间,算来已过200多年了啊!村民们觉得奇怪,就带她回村,给她饭吃,待她十分友好。

两年后,这女人身上的黑毛全部脱落了,和普通人完全一样。但是,自从她吃了饭菜以后,再也不像第一次见到她时那么年轻了。又过了两年,她完全变成了老太婆了,很快就死了。

村民们都说,如果让她一直呆在山林里,以松果松叶为食,她说一定会成为神仙长生不老的呢!

是的,松树十分耐严寒和酷暑,适应性强。我国古人习惯将松柏并列,都是因为松树和柏树都具有耐寒挺立和坚忍不拔的共同点。松树被人们誉为百木之长,可见松乃树木之中最优者。

在道教神话中,松往往是不死的象征,并且是飞升天廷的通道。道士服食松针、松花粉、松根,以期能长生不死,并通过松树的冠盖飞升成仙。

后来,有书记载一位道士由松树飞升的传说时写道:

松上有云鹤盘旋,萧笙响亮,道华突飞在松顶坐……俄倾,云中音乐声,幢幡隐隐,凌空而去。

东晋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葛洪说:“大岭偃盖之松,大谷倒挂之柏,皆与天齐其长,与地等其久,”直言松柏与天地同寿。他所著的《抱朴子》中这样记述:

南阳郦县山中有甘谷,水所以甘者,因谷上左右皆生苍松、甘菊,花粉堕入其中历世弥久,故水质为变,谷中居民食者无不长寿。

松树龄长久,经冬不凋,唐代诗人孟郊说“青松多寿色”,这种比喻长寿的思想为道家所接受,后来成为道教长生不老的重要原型。

鹤在道教中是仙物,而仙物自然都是长生不死的,所以,仙鹤与同为仙树的松并列,寓意清雅长寿,松鹤延年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对联文化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在对联中有一类寿联,是专门用于贺寿场合的,其中以松为喻的佳作甚多。家喻户晓的当属“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了,后来一直被人们常用。

又如:“青松增寿年年寿,丹桂飘香户户香”;“天上星辰常作伴,人间松柏不知年”;“松鹤千年寿,松龄万古春”;“室有芝兰春自韵,人如松柏岁常新”。用于贺女寿星的有“岁寒松晚翠,春暖蕙先芳”;用于贺夫妇双寿的“凤凰枝上花如锦,送聚糖众人比年”等。

到了清代,在北京北海团城上承光殿东侧有株油松,冠如巨盖,浓荫蔽日,当时已有800多岁。当年,乾隆皇帝常在树下纳凉读书,为了表彰其护体之功,于是封这株油松为“遮荫侯”。松树俨然已经成为了树木中的最尊者,受到人们的广泛敬重。

藤萝绕树生,树倒藤萝死。

藤绕树,树缠藤。

踢人一脚,须防一拳。梯子拦风拦不住。

剔牙缝充不了饥。

提防急中语,爱惜有钱时。

提着影戏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纸。

提着尺子满街跑,只量别人不量自己。

提起来是骨头,放下去又是肉。

提起底襟,便是手巾。

提不起来的猪大肠。

体壮人欺病,体弱病欺人。

体面自家立。

体虚方可补。

剃头洗脚,胜如吃药。替人祝福,自己得福。

tiān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

天下官管天下民。

天下老的向小的。

天下太平。

天下穷人是一家。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天下有百姓,百姓有百个性。

天下原来共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

天下乌鸦一般黑。

天下样样有底,只有马屁没底。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无不可教之人。

天下之事,非教无成。

天下老,爱的小。

天下无难事,只怕伶孤人。

天下无不慈的父母。

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只怕立志不坚。

天下无破亲的媒,满地土块说成堆。

天下兵起,遍地皆烟。

天下惟理可以服人。

天下无有人怕人。

天下名山僧占多。

天下无难事,只要不偏私。

天下穷人爱穷人。

天上雷公大,地下舅公大。

天上下雨地下滑,自己跌倒自己爬。

天上飞的野鸭不能算碗菜。

天上金童配玉女,地上瘸骡配破车。

天上下雨地下阴,人留子孙草留根。

天上星多黑夜明,地上树多成森林。

天上斑鸠,地上驴肉。

天上望一望,不如地下挖个塘。

天上多少星,船上多少钉。

天上有落也要起得早,起得迟也捡不到。

天上老鹰,地上主人。

天上丁雷公,地下丁房东。

天上鹰过,地上兵过。

天上石头下来自有着实。

天上龙阵过,地下蚂蚁打哈躬。

天上还有天。

天上下锥,地上用针接。

天上众星皆拱北,世间无水不朝东。

天上九流星,地下翻眼睛。

天上下雨地上流,小夫妻打架不记仇。

天上无云不下雨,世间无人事不成。

天上没有跌死鸟,地上没有饿死人。

天上明晃晃,地下水幽幽。

天上有路无人走,地狱无门钻进去。

天上无昼夜,地下无五谷。

天上下雨地下滑,自己跌倒自己爬;亲戚朋友拉一把,酒换酒来茶换茶。

天上扫把星,地上斜眼睛。

天上落雨不落米。

天上的月亮指不得,有钱人家的闺女讨不得。

天上飞,也要地下落。

天上落金子,也要起得早。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天变雨落人变死。

天子脚下无贫亲。

天子杀人不用刀。

天子尚且避醉汉。

天生一人,地生一穴。

天生天养天保佑。

天生我才必有用。

天坍下来地接着。

天坍自有高人顶。

天坍砸众人。

天黄有雨落,人黄有病磨。

天养人,人活;人养人,人死。

天堂地狱在人间。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天有黑夜不明,地有高低不平。

天有门,地有门,借债无门。

天有好生之德,人无酬天之心。

天有长短,人有忙闲。

天机不可泄漏。

天好酒肉饭,雨落钉鞋伞。

天误了收,人误了丢。

天心高,人心比天心更高。

天地之大,无所不有。

天地为大,父母为尊。

天气越冷风越寒,人越有钱心越狠。

天气不应节气,人穷不应口气。

天圆地方。

天理昭彰。

天理不容。

天理良心。

天理地理。

天大地大,衙门里最大。

天大官司,磨大银子。

天天洗脸,天天照镜。

天天不发愁,活到百出头。

天天防火,年年防贼。

天天佛前瞎烧纸,有病不治还要死。

天天打雁,倒叫雁把眼啄了。

天老爷饿不着瞎眼睛野鸡。

天要杀人不用刀。

天变一时,人变一世。

天眼昭昭。

天没边,地没底。

天可度,地可量,惟有人心最难防。

天鸡叫,地鸡鸣,地鸡不叫脑子疼。

天狗吃不了日头。

天狗难吃月妹。

天是被子地是褥,哪里黑了哪里宿。

天里有星,朝里有名。

天作有雨,人作有祸。

天作孽,犹可为;自作孽,不可生。

天冷不冻下力人。

天冷不冻织女手。

感天动地的牛郎织女

那是很久以前,我们祖先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每当日落之后,他们就会仰望头顶上那片璀璨的星空,久而久之,人们发现每个星辰以及日月都有着一定规律,就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

最先,我们的祖先就将这些天文知识刻在甲骨上,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记载。

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就有了有关牵牛星和织女星的记载。根据我国宋代著名类书《太平御览》卷31引东晋周处的《风士记》记载:

七月初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

此处的“河鼓”和“织女”,指的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据民间传说,牵牛星是谷物之神,织女则星是天帝之女桑蚕之神,谷物神和桑蚕神都是我们这个农耕民族的先民极为重视的神袛。那时的人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7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星宿。而牵牛星和织女星每到初秋七月份时,两星的运行就显得最为突出。

人们还发现,牵牛星在织女星的东方,中间有白蒙蒙的像云一样的东西,断断续续从北到南横过天空,人们把它叫做天河。天河东南面有排成一条直线的3颗星,中间一颗很亮,两旁的光亮较弱,看去与中间一颗距离恰好相等。这3颗星叫天平星,也叫挑担星。

这中间的那颗最大最亮的就是牛郎星,也叫做牵牛星。它的光亮稍稍带点黄,不及织女星那么亮。于是,出于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在这两颗星星的基础上,将它们人格化了,民间便出现了大量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故事,并一步步趋于了完美。

话说牵牛被贬之后,落生在一个农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后来因为父母早亡,他便跟着哥嫂度日。但是,哥嫂待他非常刻薄,要与他分家,最后只给了他一头老牛和一辆破车,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独占了。

从此,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他们在荒地上披荆斩棘,耕田种地,盖造房屋,勉强可以糊口度日。这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了,它对牛郎说:“牛郎,今天你去碧莲池一趟,那儿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色的仙衣藏起来,穿红仙衣的仙女就会成为你的妻子。”

牛郎见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兴,便问道:“牛大哥,你真会说话吗?你说的是真的吗?”老牛点了点头,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莲池旁的芦苇里,等候仙女们的来临。

不一会儿,仙女们果然翩翩飘至,脱下轻罗衣裳,纵身跃入清流。牛郎便从芦苇里跑出来,拿走了红色的仙衣。仙女们见有人来了,忙乱纷纷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飞鸟般地飞走了,只剩下没有衣服无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织女。织女见自己的仙衣被一个小伙子抢走,又羞又急,却又无可奈何。

这时,牛郎走上前来,对她说:“答应做我妻子,我才能还给你衣裳。”织女定睛一看,发现牛郎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牵牛,便含羞答应了他。这样,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们结婚以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日子过得非常美满幸福。不久,他们生下了一儿一女,十分可爱。牛郎织女满以为能够终身相守,白头到老。可是,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天神仙女捉织女回天庭问罪。

这一天,织女正在做饭,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赶回,眼睛红肿着告诉织女:“牛大哥死了,他临死前说,要我在他死后,将他的牛皮剥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飞上天去。”

织女一听,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贬下凡的牵牛说了几句公道话,也贬下天庭。但织女心中纳闷,它怎么会突然死去呢?织女便让牛郎剥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这时,天空狂风大作,天兵天将从天而降,不容分说,押解着织女便飞上了天空。这时,织女听到了牛郎的声音:“织女,等等我!”织女回头一看,只见牛郎用一对箩筐,挑着两个儿女,披着牛皮赶来了。

慢慢地,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织女可以看清儿女们可爱的模样子,孩子们了都张开双臂,大声呼叫着“妈妈”。

眼看牛郎和织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这时,王母驾着祥云赶来了,她拔下她头上的金簪,往他们中间一划,霎时间,一条波涛滚滚的天河横在了织女和牛郎之间,无法横越了。

织女望着天河对岸的牛郎和儿女们,直哭得声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来。他们的哭声是那样揪心,催人泪下,连在旁观望的天神们都觉得心酸难过。

王母见此情此景,也为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所感动,便同意让牛郎和孩子们留在天上,每年七月七日,让喜鹊在天河上搭桥,牛郎和织女相会一次。从此,牛郎和他的儿女就住在了天上,隔着一条天河,和织女遥遥相望。

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的美丽传说,寄托了古代人们对有情人长相守的一种美好向往和愿望。

其实,在我国古代的文献中,牛郎和织女最初是作为两个星星的名字而出现的。这两个星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中的《大东》篇,诗中将牛郎称为牵牛。

古人之所以关注天上的星星,是因为星星在夜空中位置的变化可以用来标农时、记时令,而牵牛、织女两星则是作为秋天到来的标志受到古人瞩目的。这一点,在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历法《夏小正》中就说得很明白:“七月……初昏,织女正东向。”一句“织女正东向”,蕴含了牛郎和织女七夕会天河这一故事的全部秘密。

到了东汉时期,无名氏创作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牵牛星》,描写了牛郎织女凄美的爱情故事,诗写道: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牵牛、织女已是一对相互倾慕的恋人。

在文字记载中,最早称牛郎、织女为夫妇的,应是南北朝时期梁代的肖统编纂的《文选》,这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相会的情节,已经初具规模了,由天上的两颗星宿,发展成为夫妻。

但是在古人的想象中,天上的夫妇和人间的夫妇基本上是一样的,因此,故事中还没有什么悲剧色彩。

在东汉应邵编纂的《风俗通义》中有一段记载: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也。

这表明,在当时,不仅牵牛、织女为夫妻之说已被普遍认可,而且他们每年以喜鹊为桥、七夕相会的情节,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融入了风俗之中。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故事在继续丰富和发展。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会。

牛郎织女的故事发展到此,就起了较大的变化。由于牛郎织女婚后贪图享乐,“废织衽”,因而激怒了天帝,受到惩罚。这便给故事带来了悲剧气氛。

那么,为什么在后一个传说中,要加进老牛这个角色,并使它在故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呢?因为牛是农家宝,农民热爱耕牛,甚至还在耕牛身上寄托着自己的生活理想。

当生活的理想遭到阻碍时,农民容易产生救助于牛的幻想,希望牛发挥神奇的力量,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同时,把动物人格化,也是各种民间传说经常采用的艺术手法之一。

牛郎织女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并且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追求和崇尚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也让人们相信幸福的爱情都是来之不易的,也让人们更加珍惜爱情的难能可贵。

天台有路你不去,地狱无门自进来。

天字出头夫作主。

天能盖地,大能容小。

天掉下来当棉被。

天明不起,睡不多时。

天燥有雨,人燥有祸。

天之应人,敏如影响。

天勿管,地勿管,日日起来捧大碗。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天凭日月,人凭良心。

天若改常,不风即雨;人若改常,不病就死。

天平地平,人心不平;人心一平,天下太平。

天跌下来当作斗笠。

天资高,学力到。

天灯不如明灯亮。

天边月,镜内花,看得见,摘不下。

天旱无雨期,人穷无口齿。

天干无露水,年老无人情。

天干无甲子。

天干怪甲子,人穷怨命运。

天怕浮云,人怕倒运。

天怕起秋旱,人怕老来贫。

天怕浮云地怕霜。

天高不为高,人心第一高。

天高皇帝远,有冤没处伸。

天高不能压太阳,儿大不能压爷娘。

天高地厚恩难报。

天不可违,时不可失。

天不转路转。

天不生无用之人。

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

天不怕,地不怕。

天无边,地无沿。

天无寒暑无节令,人无炎凉不世情。

天无绝人之路。

天无二日,人无二理。

天无一月雨,人无一世穷。

天无私复,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天无常圆之月,人无不散之席。

天无时不风,地无时不尘,物无所不有,人无所不为。添个棒槌轻四两。

添个拳头四两力。

添客不杀鸡,落得人情做。

添一个香炉,多一个鬼。

添醋加盐,多生事端。

添人添碗筷。

添钱不如细看货。

添了言,添了钱。

tián

田螺顾口不顾身。

田鸡咯咯叫,帮人做八轿。

田鸡要命,蛇也要命。

田鸡要命蛇要跑。

田间无青草,兔子满地跑。

田怕秋旱人怕懒。

田土婚姻,五伦为首。

田坎扶水,道理服人。

田从主配,屋从主赁。

田无一铧,地无一垅。

田从册额,屋不占基。

田地不收当年穷。

田地房屋年年有。

田地老婆不让人。

田荒三年是草,土荒三年是宝。

田是一锄一锄铲的,路是一步一步走的。甜欢喜,咸中意。

甜处人知,苦处己知。

甜的配辣的,吃了心里猫抓的;甜的配咸的,吃了心里猫舐的。

甜水白菜,懒水菠菜。

甜言美语三冬夏,恶语伤人六月寒。

甜瓜吃了千千万,苦瓜吃了在心头。

甜瓜儿嘴,苦瓜儿心。填不满的枯井。

填不满的老鼠洞。

tiāo

挑泥不上壁。

挑水的娶个卖菜的。

挑土成山,滴水成河,众志成城。

挑担米糖换担铁,坐又没得坐,歇又没得歇。

挑过鱼盘吃豆腐。

挑嘴拨舌,铜钩扎舌。

挑刺得好肉。

tiáo

笤帚不吃亏,有柴又有灰。条条蛇要咬人。

条条溪水通海洋,个个灶头通世界。

条条大路通扬州。

tiào

跳蚤做事,连累虱子。

跳跳蹦蹦,没病没痛。

跳进黄河洗不清。

tiē

贴煞不富,带累自穷。

tiě

铁打公鸡,一毛不拔。

铁不炼不成钢,人不锻炼不健康。

铁秀才是世袭。

铁棒磨针慢慢来。

铁杵磨绣针,只要功夫深。

铁树开了花。

铁罐莫说锅粘灰,鲫鱼莫说鲤驼背。

铁嘴豆腐脚,能说不能行。

铁打骡子纸糊的马。

铁打衙门流水官。

铁匠没样,边打边像。

铁匠墩子听人锤。

铁匠家里没菜刀。

铁匠面前一炉火,打到年下没结果。

铁匠懂得铁优劣。

铁匠不落铁,当面夹一截。

铁匠见了铁,苍蝇见了血。

铁船纸人,纸船铁人。

铁不磨生锈,水不流发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