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怒的智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4 00:30:58

点击下载

作者:金梦

出版社:海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不怒的智慧

不怒的智慧试读:

[前言]

人生短短数十年,谁都得一天一天地过。时间是最公平的使者,它不会因为每个人而改变,你今天高兴,它不会为此多给你留出一分钟,你今天伤心,它也不会为此让你少过一分钟。既然我们不能改变时间,为什么不让自己选择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呢?

有人说“快乐也是一天,伤心也是一天”如果能够选择的话,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呢?绝大部分人给出的答案都是快乐地生活。但生活本就是琐碎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每天都会发生很多看似烦心的事情。也许你会说,这就是烦恼的根源,但你有没有想过,其实不是生活限制了你的快乐,而是你限制了自己。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为了某个人或某件事生气,比如工作不顺心,你会生气;当你看到某些不喜欢的人也会生气;当我们遇到不愿意接受的社会现象还是生气。每天都能遇到各种各样让自己生气的事情,想不生气都难。假如你能静下心来想一想,难道生气就能解决这些事情吗?难道生气之后这些烦恼都会消失吗?不,一定不会,很可能还会让事情变得越来越糟。

生气不但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还能扰乱我们的心境,让我们在做事情时带上不好的情绪,甚至让自己的朋友开始慢慢疏远自己。不仅如此,生气还有可能危害到我们的身体健康。大哲学家康德就曾经说过“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本来是别人犯下的错误,现在却让自己整天心情烦躁,影响了朋友和生活,值得吗?

每个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但生气本身就是一种情绪,它的出现不可避免,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改变。要想摆脱这种坏情绪的影响,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如何对待生活中遇到的这些烦恼,这可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俗语有云“学到老,活到老”,“不怒的智慧”就是我们穷其一生需要学习的人生态度。

俗话说“别动气,动气就损了精气;别生气,生气就坏了元气;别斗气,斗气就伤了和气;宜忍气,忍气就能神气”。如此看来,我们要想成为一个神气而又快乐的人就要学会不生气。《不怒的智慧》一书,从哲学的角度教给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琐事时应该以一种怎样的态度来摆脱生气的束缚,让你的人生拥有一个新的开篇。

静下心来,找一个视野开阔的场地,坐在太师椅上,身旁放一杯茗茶,手捧《不怒的智慧》,你会发现原来生活并不存在烦恼,只是我们庸人自扰而已。

不 贪

贪由心生

贪婪是烦恼的根本

不为名利所累

淡看繁华,拒绝诱惑

没什么比活着更重要

⊙贪由心生

智者曰:“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没有欲望则会少很多烦恼,放下贪心,方能享受美好的生活。

古诗曰:“梁武为帝欲作仙,石崇倘望海作田,西施照镜嫌貌丑,彭祖焚香祝寿年。”由此可见,利欲之心人皆有之,最终结局如何,关键在于个人的自控能力。倘若利欲熏心而不懂及时抽身,那么,无异于自挖坟墓,终将万劫不复。就像下面的小故事,如果不是他的贪心,也不至于连自己的性命都丢掉。

从前,有一个人穷困潦倒,家徒四壁,家里除了一张长凳之外,连睡觉的床都没有。这个人平时没什么坏毛病,就是有点贪心。怎么叫贪心呢?比如他出去买馒头,明明一个铜板能买两个,他却偏要让老板再送半个。他也知道这样不好,可就是改不了。

于是,他每天都向佛祖祈祷,希望能尽早发财。同时,他还向佛祖许诺,一旦发了财,就立即改掉这贪便宜的坏毛病。

佛祖见他每天都这样虔诚,而且也确实过得很辛苦,便送给他一个装钱的口袋,并对他说:“这个袋子里现在有一个金币,你拿出来之后,里面立即会再生出一个金币,倘若你不停地往外掏,那么,里面就不停地生金币。但是,你若想花这些金币,就必须扔掉这个钱袋。”

那个穷人高兴极了,他开始一个接一个不停地从钱袋里掏金币。一天一夜过去了,屋子里的金币已经铺满了地面,但他丝毫没有停顿,即使他什么都不做,这些金币也足够一辈子富裕无忧了。但是,他一边往外掏金币,一边想:我可不能停,一定要掏出更多的钱,这样我才能享受世界上最美好的生活。

于是,他就不停地掏。每当他感觉疲倦想要放弃的时候,就又生出贪婪的情绪:“不行,我现在还不能扔掉袋子,还是让钱更多一些吧!”于是,他就这样不吃不喝地一直往外掏金币,直到屋子里到处都堆满了金币,他已经虚弱得根本没有掏钱的力气时,还是舍不得将钱袋扔掉。最后,他被活活饿死在了钱袋旁边,徒留下满屋金光闪闪的金币。

看看这个贪心的穷人,假如他懂得适时放手,一定可以过上富足而又幸福的生活。可他偏偏不懂,贪心不足让他丢掉了性命,最终还是一个饿死的“穷汉”。

人的贪念是如此的可怕,它不仅会让人迷失方向,而且还能让人“心甘情愿”地失去生命。只要心中生出贪念,无论是谁,都会毁掉自己幸福的生活。

有个人问一位老禅师:“禅师,您知道怎么让一个人变坏而产生恶念吗?”老禅师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微笑着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一个老魔鬼看到人间的百姓生活得十分幸福,就对手下的小魔鬼说:“我们需要去扰乱一下人们的生活,否则我们魔鬼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一个农夫每天都在地里辛勤地劳作,但他的收入却少得可怜,不过他还是很快乐、很满足。于是,老魔鬼就派了一个小魔鬼去扰乱农夫的生活。

小魔鬼思来想去也没有想出一个怎样让农夫变坏的方法,最后,他只能将土地变得很硬,以便让农夫知难而退。没想到,面对又干又硬的土地,农夫不但没有后退,反而比以前更努力干活了。虽然很辛苦,但一点也不抱怨。小魔鬼看到计划失败,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

老魔鬼于是又派了第二个小魔鬼去。第二个小魔鬼想,既然让他更辛苦没有作用,那我就将他所有的食物与水拿走吧。待他饥渴难耐之时,发现食物与水都丢了,必然会暴跳如雷。

但是,当饥渴的农夫来到树下休息,发现食物和水不见了的时候,他不但没有怒发冲冠,甚至还喃喃自语道:“不知道是哪个可怜的人比我更需要那些食物与水,倘若那些东西能够帮助他就好了。”

听到农夫的自言自语,第二个小魔鬼也只好灰溜溜地回去了。

老魔鬼感到很奇怪:“难道就没有一个办法让这个农夫变坏吗?”

这个时候,第三个小魔鬼走过来说 :“我有一个办法,肯定能让他变坏。”

第三个小魔鬼与农夫成了好朋友,他不但帮助农夫,让他获得好的收成,而且还教农夫酿酒贩卖,让农夫赚了很多钱。慢慢地,农夫放弃了在田里劳作,改为只卖酒水了。

一天,第三个小魔鬼请老魔鬼来验收成果。那天,农夫正好办了一个晚宴,邀请了所有富裕之人。他们喝着最好的酒,吃着最精美的餐点,旁边还有很多仆人伺候着。他们吃喝都十分浪费,衣衫凌乱,醉得不省人事。

这时,一个仆人端着美酒出来,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农夫见状开始破口大骂:“你这个狗奴才,是怎么做事的?”“主人,我们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现在都饿得一点劲儿也没有了。”“不行,酒宴还没有结束,你们怎么能吃饭?你把酒洒了,扣掉你这个月的工资!”农夫恶狠狠地说。

老魔鬼看到这里,高兴地问第三个小魔鬼:“你是如何做到的呢?”

这个小魔鬼回答:“我只不过让他拥有比他需要的更多而已,这样就将他心中的贪念激发出来。”

讲完了这个故事后,老禅师对那个人说:“现在你明白到底怎样使一个人变坏了吧。魔由心生,正是那贪婪之心使欲望变得永无止境,继而坠入罪恶的深渊。”

贪婪和欲望往往会让人变坏,产生恶念,从而告别幸福快乐的生活。世界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被欲望纠缠,难道我们就无法摆脱贪婪的纠缠吗?答案是否定的。能否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无尽的欲望和诱惑,是圣贤与普通人的根本区别,也是能否享受平静的幸福与快乐的前提。放弃贪念,懂得知足,才能心境纯然、逍遥自在地生活。而接下来,就让我们的开篇长一点,再来看看下面的故事:

有一天,一个农夫很偶然地在树桩旁边捡到了一只折颈而死的兔子。当天晚上,农夫和妻子吃上了一顿美餐。

接下来的几天,农夫希望还有好运气,于是一有空闲就又到那个树桩旁等候。幸运的是,在一周之后,农夫果然又等到了另一只撞到树桩而晕倒的兔子。

喜出望外的农夫拎着兔子赶紧跑回家,对妻子说:“你看,这个冬天,我们两个人都会有一顶兔皮帽子了。”妻子乐滋滋地接过兔子,拿去剥皮。

就在这时,过来了一个货郎,摇鼓吆喝着:“上好的花布,漂亮的鞋子。”

农夫的妻子也听见了吆喝声,她放下兔子,出门观看。鲜艳的花布和精致的鞋子让她心动不已,于是当场买了布和鞋子,计划用来搭配那顶兔皮帽子。

冬天来临,农夫的妻子迫不及待地穿上新鞋、新衣,当然,还要戴上那顶早已经做好的既暖和又漂亮的兔皮帽子。

村子里的女人看见农夫妻子的装束,大为眼红。没有多少工夫,农夫妻子有了新衣服、新帽子的事情就成了全村的热门话题。村里所有的女人都赶到农夫家里,她们在欣赏之余,也开始计划为自己添做新衣。

没过几天,全村女人的装扮都焕然一新。

不过,她们很快又有了一个大发现:农夫妻子的胸前挂着一颗美丽的珍珠,这颗珍珠衬得她的新衣服更好看了。

她们赶紧追问珍珠的来历。农夫的妻子告诉她们,一个月前,她的丈夫在河里捞起一个蚌,蚌里有一颗珍珠。

当天晚上,这些女人们就对自己的丈夫说了这件事,并劝他们也去河里寻找珍珠,找到了,说不定就能从此过上富裕的生活呢。

虽然冬天的河里已经结了厚厚的冰层,但是这根本吓不倒找珍珠的人们。不仅这个村子里的男人们在行动,很快,临村里的男人们也加入了找珍珠的队伍。

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河里寻找珍珠。果然,几天之后,又有一个农夫获得了珍珠。他兴奋地站在河里大喊大叫,根本忘记了刺骨的河水带来的痛苦。

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向四面八方,所有的人都更加努力地寻找珍珠。这个冬天,这条河流附近一直非常热闹。

春天来了,除了找珍珠的人们,又有一批淘金者在这里出现了。原来,有人从河里有珍珠这件事推测到,附近的山上很可能有金矿。扛着铁锹,推着车来这里挖金矿的人云集山脚,不久,山旁边就出现了一个临时村落,住的全是外地来淘金的人。

人们不论认识与否,只要见面都能谈得来。他们眉飞色舞地畅想着发财后的生活。

这个地方的名气越来越大,连国王都有所耳闻了。国王立即派特使前来考察。

眼前的盛况令特使振奋不已,他回去向国王报告说:“这个地方从外边看着好像十分贫瘠,其实藏有许多宝藏,是国家的一个大宝库!”

国王听到这个消息后不敢怠慢,立即派了一支军队前来圈地。他下了命令,将这一带所有的成年男人雇用,专门为他寻找珍珠和黄金。

邻近国家的君主得到这个消息后,寝食难安,怎么突然他们国家就多了个大宝库呢?这可不行,一定要在他们开采之前吞并了他们。在夏天来临之际,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发兵的理由。

为了珍珠和黄金,双方都不肯妥协,残酷的战争一直在持续。这天,那个最开始捡到死兔子的农夫紧紧地抱着妻子,说:“我明天出征,这顶兔皮帽子用不上了,如果生活困难你就把它卖了吧。”

同时上战场的还有这个村里所有的男人以及全国的男人们。持续数年的战争,使这个小小的国家国库亏空、民不聊生。可又有谁能想到,一切的源头都仅仅是撞死在树上的小兔子呢?

对财富无止境的追求,终于让这个原本宁静的小村庄变成残酷的战场。当他们为了珍珠和金矿互相残杀的时候,在千里外的雅典市场上,一位叫苏格拉底的智者正在闲逛。苏格拉底望着眼前花花绿绿的东西,忽然感慨道:“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呀。”

生活中,有许多我们正在苦苦追求的东西,其实于我们的人生并没有多大意义。如果我们看到别人有什么就想要什么,别人拥有了什么我们就一定要比他的好,这样终其一生,我们恐怕都填不满欲望的洞。

贪由心生,请放下贪念,还心灵一片宁静。也许,当你的心灵抹去那五颜六色的色彩,照出明镜透明的真我时,反而得到了更多的幸福快乐!贪婪是烦恼的根本

人的贪婪就仿佛一条锁链一样互相牵引,永远没有尽头。在满足贪婪的过程中,你享受着痛苦的煎熬与烦恼的侵扰。贪婪没有止境,烦恼自然无休。

人性本就贪婪,我们刚刚费尽力气地满足了一个欲望,结果另一个欲望又翻滚而出。我们无奈,只得为新的欲望不断奔忙。虽然你得到的越来越多,但往往忽略了自己真正要追求的东西。你贪求得越来越多,总是让你在满足的过程中疲惫不堪,因此每天都要烦心如何才能将你的欲望满足,根本无法体会到什么才是轻松和快乐。看看下面的故事,你就会了解贪婪的可怕,就连修行者都很难抑制它的生长。

传说,有一位修行者要去山中隐居修行,他为了能够做到清心寡欲,没有带走任何财务,只是带了一块布当做自己的衣服。到了山中之后,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才想起来自己没有替换的衣服。于是就下山到村庄中,想跟村民们乞讨一块布料做换洗衣服。村民们知道他是一位虔诚的修行者,毫不犹豫地给了他一块布。

这位修行者带着布回到山中之后,发觉自己的茅屋里有一只老鼠,总是趁他打坐的时候来咬他的衣服。他为了潜心修行,早就发过誓这一生都不杀生,为此他怎么也不能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什么别的办法赶走它,所以他再一次回到村庄,希望能够向村民要一只猫。这样,村民们应他的请求又给了他一只猫。可是刚刚回到山中他又有烦恼了。他不愿意让猫将那只老鼠吃掉,但是自己又没有吃的可以喂给猫。于是他又向村民们要了一只乳牛,这样那只可怜的猫就能靠牛奶维生了。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他每天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照顾那只乳牛,这样就耽误了很多修行的时间。于是他来到村庄,找到了村里的一个流浪汉,将他带上山帮自己照顾那只乳牛。

就这样平静地过了一段时间,不久,那个流浪汉跟修行者不停地抱怨说:“我虽然在这里住,但是跟你不一样,我不修行,因此我需要有一个妻子,应该有正常的家庭生活。”修行者觉得有道理,他总不能强迫流浪汉跟自己一样禁欲吧。于是他只得再次下山,为流浪汉娶妻……

从此,这个故事就一直延续了下去,一年之后,修行者居然将整个村庄都搬到了山上。可是,自此之后,他最大的一个问题也就出现了,他虔诚的心再也无法平静,因为他再也没有静心修养的环境了。

这就是人性的不足之处,欲望是人类的本能,而欲望的本质则是永远感觉不到满足,我们是这样,修行者亦是如此。我们不需要排斥欲望,适当的欲望能够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但是,如果欲望毫无止境,那么你就陷入了贪婪的漩涡中无法自拔。你每天生活在如何满足贪婪的烦恼中,生命就会失去原本的纯真与安宁。就像虔诚的修行者一样,如果他能够允许生命中的某一个小烦恼,对安静的生活感觉到满足,适时收住脚步,就不会失去自己宁静的根本。我们都贪婪地想从永不满足的欲望中追求到更多的欢乐,但往往最终得到的却是更多的痛苦与悲哀。

人类贪婪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财富、权力和地位。不管我们有多少金钱,总是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钱、更大的权力、更高的地位、更多的成就,以为只有这样,自己就能感觉到满足。但是当我们实现了这些目标以后,突然发现自己还是不满足,也不快乐,因为我们还有更大的目标在等待着去完成,这就是贪婪的本质,欲望毫无休止。

贪婪不仅会给人带来烦恼,有时候还会害人性命,你不要以为这是骇人听闻,看看下面的小故事,你就会相信贪婪真的是一个害人的东西。

曾经,两个很要好的朋友在林边漫步,突然一个惶恐不安的僧人从树林深处跑了出来。他们二人赶紧上前询问发生了什么事。僧人气喘吁吁地告诉他们,他在树林中挖出了一堆可怕的金子。

两个人听后一愣,以为这名僧人在寺院呆傻了,挖出了金子是多么高兴的一件事,居然说可怕。接着他们问僧人金子是在哪里发现的。僧人将地址告诉了他们,还好心得提醒他们最好不要去,因为那可是吃人的怪物。两个人只认为僧人说的是疯话,于是按照指示,竟然真找到了一堆明晃晃的金子。

其中的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道:“看来那还真是一个傻和尚,挖到了这么多金子,那是别人几辈子都修不来的福气,他居然说是吃人的东西,你说可笑不可笑?”另一个人也随声附和。

两个人说完就一起动手将金子全部都挖了出来,然后就开始讨论怎样将金子带回去的问题。其中的一个人说道:“这么多金子,现在拿回去只怕是太招摇了,也不安全,我们还是等到天黑之后再往回拿吧。我看这样,我留在这里守着,你先回家去拿些饭菜和两个口袋过来,我们在这里吃完饭,等到夜里,将金币装好再悄悄地带回去。”

商量好之后,另一个人就回家去准备饭菜和口袋了。留下的那个人看着眼前明晃晃的一堆金子,心里开始翻腾:“要是这堆金子归我一个人所有该多好呀,那我这辈子就可以锦衣玉食了。对,这堆金子本来就应该归我一个人,只要和我一起发现秘密的人消失就行了。可是怎么才能让他消失呢?”

那位回家准备饭菜与口袋的人,心里有了同样的想法,他也想将金子独吞,那么一起发现金子的人就必须得死。两个人都这么想着,心理盘算着要杀死另一个人。从家里拿东西的人因为害怕朋友独吞,所以很快就带着东西回来了。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还没有来得及将手里的东西放下,留守的朋友就用木棍从背后将他打死了。看着自己昔日的好友就这样死去,留守的人也很难过,端起地上的饭菜,对朋友的尸体说:“亲爱的朋友,你不要怪我,我也没有办法,我实在不想和你分那些金子,好吧,这些饭菜都是你带来的,咱俩就像原来一样,一起吃最后一顿饭菜吧。”

说完他就拿起地上的饭菜,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刚刚吃了几口,腹中就剧痛难忍。这时,他才知道朋友早已经在饭菜中下了毒。临死前他幡然醒悟,对着朋友的尸体说:“原来,傻的不是那个僧人,他说的对,金子真的可以吃人,只不过,吃人的不是金子,而是你我的贪婪之心啊!”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出现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因为财富害了他们,真正的罪魁祸首只不过是他们内心中的贪婪。这两人如果没有那么大的贪念,大可以没有这么多的烦恼,两个人将金币平分,各自过上舒服的日子。但谁也抵不住贪婪的诱惑,最终连自己的性命都赔了进去。不为名利所累

百里的大鹏也好,几丈的麻雀也好,都逃不出生死之外。生命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是平等的,总逃不过生死,人也是如此。

人生一世,紧握双拳而来,平摊两手而去。任你功名再大,也带不走什么。一餐一碗饭,一觉一张床,只有痛苦和快乐是无限的。这个道理世人都懂,但却又都接受不了。从古至今,多少的豪杰志士,都是在名利二字上消磨了时光,蹉跎了年华,费了毕生的精力,终于名利双收,可人生中美好的东西都已错过了,最终除了遗憾孑然一身,等待着死亡,名与利分毫也带不走。

有一个叫释空的和尚,学禅已久却始终不能顿悟。眼看比他晚入参禅的人都已日益精进,想想自己是没什么长进。万般无奈之下打算做个行脚的苦行僧,于是,打点衣物,准备远行。

临行之前跟师傅告别,道:“师傅,学僧在您座下参学已有十余年,对禅仍是不甚理解,实在是辜负了您的期望。今日向您辞别,打算云游四方,望师傅保重。”

禅师听完之后,不露声色地说:“哦,不甚理解就要走,难道到了别处就可以理解了吗?”

释空诚恳地回答道:“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外,都在潜心悟道,但仍是不能悟道。而同时修行的道友们,都已修成正果,回归根源。我的内心深处,已萌发了一丝倦怠,对自己也越来越失望,我想我还是做个行脚的苦行僧吧。”

禅师开示道:“悟,本是一种内在本性的流露,根本无法形容出来,也无法传达给别人。因此,学不来也不能着急。别人修的是别人的境界,你修的是你的禅,这本是两回事,为什么要混为一谈呢?”释空答道:“师傅,您不知道,我总是忍不住和人比较,每次都会有大鹏与小麻雀的惭愧。”禅师接着问:“什么是大?什么又是小?”释空答道:“大鹏鸟一展翅就能飞越几百里,而小麻雀草地上的方圆几张而已。”禅师叹了一口气,意味深长地说:“大鹏鸟飞越了几百里,就能飞越生死了吗?”释空听完,恍然大悟。

小和尚明白了禅师话中的禅机,你明白了吗?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小和尚悟禅就是一样,每个人的悟性不同,自然取得的成就不一样。但无论怎样,只要用心即可。用自己的办法过自己的生活,因为数十年之后,谁都逃不过生死的障碍,成就再大,死亡也不会对你有任何怜悯。《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过记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江南的时候,有一次在山上望风景,见许多帆船在湖上驶行,往来如梭。便问身边的大臣,那几百只船在做什么呢?大人灵机一动,说他只看到了两只船,一只叫“名”,一只叫“利”。乾隆点头称是。

世人多为名利所忙碌,只因诱惑多多。锦衣玉食,乘肥衣轻,声色犬马,无不五光十色,让人目迷心醉。然而油水多处,最易滑倒;香饵之下,必有死鱼。贪功遭名裂,贪权落陷阱,贪财入孔方,贪杯误大事,贪色锁精髓,古今中外,多少豪杰之士,概莫能外。然而名利皆是空,得了也是空,失了还是空,终还是要赤条条的走,于是哀叹人生在世,不过百余年,弹指之间,何必你争我夺,耗尽心力呢。

市井小民看不破“利”字,英雄豪杰放不下“名”。究其原因就是欲望二字,可知欲望如同干渴饮海水,越喝越渴,越渴越喝,其下场就是自我堕落,自我摧毁。

钱财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然而很多人却看不开,看不透,处心积虑地为后代敛财,以为是恩泽子孙,是“高瞻远瞩”,其实大错特错。对于此,林则徐祠的一副对联写得甚是好:“子孙若如我,留钱作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作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一些人,在名利场上争夺了一辈子,错过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直到生命终结时,回望来路,才遗憾地发现失去的都是永不磨灭的,得到的都是无法带走的,由此得悟,如有来生,必定不为名利所累,在闹世中辟一静地,安身立命,足矣。淡看繁华,拒绝诱惑

人生在世,一生所求莫过于对繁华的执著,但贪心就像一个无底洞一样,只要你陷进去,就将无法脱身,最终只能越陷越深,被名利繁华所累。

每个人的一生都面临着各种诱惑,尤其是名利权势,它几乎成为我们生活的中心。面对它带来的诱惑往往进一步容易,退一步却很难。但诱惑并不是什么好东西,我们回顾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成功者大有人在,全身而退者却寥寥无几,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看透浮华之后的虚无,及时地抽身,让自己挣脱功名利禄的枷锁。

事实也是如此,名利双收时的荣耀,锦衣玉食后的风光,有多少人能够抵挡住这样的诱惑?可也就是这样的诱惑,往往让我们迷失了自己,最终成为了繁华的奴隶,臣服在它们的脚下。

其实名利和权势只不过是生者的一种荣耀,假如你最终为争夺它们而丢掉了性命,即便是得到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人死之后什么都是浮云,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孰轻孰重,心中一定要有个分晓。看看下面的小故事,你自然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在一座巍峨的山峰上有一座百年庙宇,寺庙的住持年事已高,想要为寺院另选一位有慧根的新住持。一日,他将自己平生最为得意的两位弟子叫到面前,一个叫慧明,另一个叫尘元。他告诉两个人,后山有一个悬崖,如果谁能够从崖底徒手爬上来,那么就会成为寺院的新一届住持。

听完住持的话,慧明和尘元两个人就一同到了悬崖底下,两个人抬头一看,悬崖陡而滑,毫无攀援的扶手,要想徒手爬上去真是难上加难。慧明倚仗着自己平日的锻炼,于是二话不说就开始攀爬起来。可是总是爬了一段便摔下来。就这样,他被摔得鼻青脸肿,却仍不死心得坚持着。最后,他终于爬到了半山腰,筋疲力尽之后发现居然连可以让自己落脚休息的地方都没有。最终,他还是由于体力不支重重地摔在一块大石头上晕厥了过去。住持派人走过来将他救了回去。

接着轮到尘元攀爬悬崖了,一开始的时候,他也和慧明一样,虽然竭尽全力,却依然无法爬到崖顶。尘元艰难地爬了一段距离,终于撑不住了,努力蹬在崖壁上凸出的一块石头上,准备休息一下,继续往上爬。就在这时他不经意地回头向自己的身后看了一眼,突然眼前一亮。他慢慢地回到崖底,整了整衣衫,拍掉身上的泥土,毫不犹豫地转身向着山下的一条林荫小道走去。大家都以为他要放弃这次比赛,并且住持一定会骂他没出息的。没想到回到寺院以后,住持当着众人的面宣布,下一届的住持由尘元担任。

大家对这个结果都感到惊讶,住持看着众人的表现,解释道:“人的一生中最会遇到名或者利的诱惑,它们就像你面前的悬崖一样,你越是想要往上爬,就会越艰难。即使有一天你能够爬到崖顶,但也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如果你不把它看得太重,爬到一半的时候,能够回头看看,这样你很可能会有新的收获。这时候,你就又面临新的选择了,是放弃你爬到一半路程,寻找新的路径,还是继续向上。往往很多人舍不得自己千辛万苦爬过的路,只得继续,但有些人只是享受奋斗的过程,所以他依然放弃了走过的路,继续踏寻新的道路。”住持看着众人似懂非懂的样子继续说道:“当我们的人生面临名利的挑战时,要懂得静心,把眼前的得失与繁华看得淡一些,这样你才能真正享受到生活的快乐。”众人听完了住持的解释,对于尘元能够适时放弃通往名利的道路也感到钦佩不已。

得与失的权衡很重要,诱惑就像一个万劫不复的悬崖,进一步就是深渊,退一步则海阔天空。尘元之所以能够获得住持之位,就是他在关键时刻懂得变通,不为权势的诱惑所累。

自古我们就知道“功成身退”的道理,建功立业的奋斗我们做到了,得来的就是功成名就的结果,这时原本想也没想过、见也没见过的富裕生活接踵而至,纸醉金迷、歌舞升平,有几个人能够抵挡得住呢。但历史的脚印早就告诉我们,功成后身想退也难退,我们且不说和珅这类出人头地后,自甘堕落的“成功者”,单看杯酒释兵权的宋太祖赵匡胤,那么多出生入死的兄弟,却一个一个地成为了他的刀下亡魂,就能知道,假如那些人能够在名利面前适时收手,也不会落得一个身死名丢的结果。

做人勿学萧何,应仿张良。

人的一生中要面临的诱惑不只是名和利,任何能够迷惑人心的东西都是对我们的一种考验。有的人在诱惑面前能够稳住自己的心智,那么他就能拒绝这样的诱惑,获得平静的心态,安宁的生活。但有些人却相反,他们为了名利而争,付出别人无法想象的艰辛。成功之后又得整日提心吊胆,害怕自己的成就落入他人的手里。 所以要想让自己感受快乐,就要放平心态,让自己的心灵归于宁静。看看下面的小故事,其实和尚要看破红尘并不是那么容易。

一次,云居禅师在河边正在用竹箩筛豌豆,洞山禅师看着他,忽然问道:“你爱色吗?”云居禅师被他的话吓了一跳,竹箩里的豆子跟着洒了一地。洞山禅师看着云居禅师脸上的表情变化,知道他的心理在做着激烈的斗争。

云居禅师此时的心理确实非常矛盾,他的耳边回响着洞山禅师刚才的问话,他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色”的含义实在太广泛了,它包含了女色、颜色、脸色、财色、酒色……

我们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这个字眼,平时穿衣服要挑颜色;吃饭要挑品色;住也得注意自己房间的装饰颜色;行事也需要看别人的脸色;再加上财富的颜色以及迷乱了多少英雄的女色……

云居禅师经过了一番激烈的心理斗争,最后坚定地回答:“不爱!”

洞山禅师在旁边冷静地看着云居禅师脸上闪过的种种表情,笑着跟他说起来:“很好,你终于能够放下人生的种种诱惑,最终让心归于平静。这便是人生的一种洒脱。”

事实上,云居禅师和洞山禅师所讨论的便是佛家的理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虽然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着色的诱惑,可是要知道,色的背后即是空,如果你一味追求“色”的繁华,那么你最终得到的不过是“空”的虚无而已。没什么比活着更重要

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的人却没有脚。

我们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奋斗,要问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说自己想要赚更多的钱,享受更好的生活。不过,你想一想,自己快乐吗?这并不能成为你生活的全部。我们生来并不只有赚钱一件事情,对于它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知道,我们努力地赚钱确实是为了更好地活着,但活着绝不是为了赚钱。假如我们一生都把追逐金钱作为唯一的目标和宗旨,那么可想而知,你的生活将缺少多少乐趣。你最终也会被自己的这一目的所束缚,被生活遗弃,直到生命的尽头。

懂得生命真正含义的人不在乎自己一生能够挣多少金钱,而是让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幸福的生活。所以无论财富多少,只要有生之年能够感悟到生活的多彩多姿就不枉费生命的过程。就像下面的小例子,富人虽然有很多钱,他却并不快乐;穷人虽然没有太多财富,但他的生活很幸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清朝时期,有一个大商人非常有经营头脑,他把自己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每年的财富都像滚雪球一样增长。虽然他有好几位账房先生,但还是不放心把总账交给他们。于是他不得不每天从早晨熬到深夜来管理自己的账目,他每日都被累得腰酸背痛、头昏眼花。终于完成了一天的账目,躺在床上又迟迟不能入睡,因为他还得考虑第二天的生意,只要是想到白花花的银子他就会激动得睡不着。

由于这个商人每天都睡不了觉,于是时间一长,他就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他隔壁住着的是靠做豆腐为生的一对夫妻,两个人每天很早起来磨豆浆、做豆腐,虽然很累,但每天说说笑笑,日子过得甜甜蜜蜜。

每天晚上富商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不能入睡,白天更是无精打采。看着隔壁的小两口忙碌而又快乐的生活,真是既羡慕又嫉妒。富商的太太实在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对他说:“老爷,您看我们挣了这么多银子,可有什么用呢?你看隔壁卖豆腐的夫妻,生活和睦、快乐,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您这是图什么呢?”

是啊!他这是图什么呢?金钱对于我们来说是生活的必需品,但并不是唯一能够满足心灵的东西。人的一生只有短短的数十载,你整日为钱财奔波,就会忘记美丽的生活,生命不是过程,而是美丽的旅途,沿途值得观赏和享受的东西那么多,为什么非要活成金钱的奴仆呢?

享受生活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快乐,但享受金钱则只能让自己日渐堕落。金钱就像一个无情的恶魔一样,只要你掉入了它的陷阱,就会被它无情地缠绕,于是你的生活便再无乐趣,剩下的只有“金钱”两字。整天为其困惑,受它的束缚,最终让自己的一生成为一场闹剧。

贪婪之心人皆有之,无论是谁都逃脱不了它的束缚,即便是受人尊敬的法师,不能抛却自己的贪婪之心也很可能让自己走进地狱之门。

有一位受人尊敬的法师,一辈子都在为当地做好事,只可惜他的年纪越来越大。有一天,他看到两个小鬼来向他索命,这两个小鬼带着阎王开出的拘票,还带来了索命专用的手铐。

法师为别人服务了一辈子,不甘心就这样死去,于是对两个小鬼说:“我们商量一下吧,我一辈子做了那么多的功德,却没有自己修持的时间,就这样死了有些不甘心。你能给我七天时间吗?七天之内我静心打坐,功德圆满之后我先度你们两个,然后再度阎王,你看如何啊?”两个小鬼似乎被他说动了,就应承了下来。

这个法师平时积德颇多,所以他放下万念之后,一上座就出现了一片光明。七天之期很快就到了,两个小鬼又来找他,可是这次他们居然找不到他了,能看到的只是一片光明。两个小鬼找不到人一下就慌了神,大声喊着法师的名字,但法师似乎没有听见,法师的真身看来马上就要成佛了。两个小鬼坐在地上,眉头紧皱。忽然,其中一个小鬼站起来,他看到了光明中透出的黑影,也就证明法师还有一点凡世的不了之心。

原来法师在世时,皇帝感念他的功德,曾经送给他一个紫金钵盂和一件金缕袈裟。法师对世间万物毫无牵挂,但却舍不得这个紫金钵盂,连打坐的时候也将它端在手上。万缘放下,只是这个钵盂还拿在手中。两个小鬼见法师还留有一丝贪念,于是便化作了两只老鼠上前咬这个钵盂。法师舍不得,念光一动,现出了真身。小鬼立即上前抓住了他,将他带入了阎王殿。

法师功德一生,最终却因为自己的一点贪念,而让自己的性命都没了,如此看来,贪念不可动,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假如连命都丢了,那么即使有再多的物质也于事无补啊。

不 嗔

别成为笼中困兽

不在盛怒下行事

熄灭嗔恨火,调伏这颗心

脾气走了,福气来了

⊙别成为笼中困兽

如果说贪欲是一剂穿肠的毒药,那么,嗔念便是一把刮骨的钢刀,而且,比刮骨钢刀更为锋利一些。

芸芸众生,大多心中都存有嗔念,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罢了。脾气暴躁、怨天尤人皆为嗔,均是由嗔念而引发的行为。有的时候,人们会突然毫无道理地对某个人或某件事情感到非常厌恶,这也是一种嗔念的表现。

有些人认为性格是天性使然,是从娘胎中带出来的,几乎不可能改变。果真如此吗?答案就藏在下面的小故事中。

有一位学僧向禅师请教:“我脾气暴躁、心急毛躁,以前参禅的时候,师父也曾经批评过我很多次,我也知道这是出家人的大忌,很想改正这个缺点。但是,这是一个天生的毛病,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性,根本没有办法控制,因此,我始终都不知道该怎么去纠正它。请问禅师,您有什么好的方法帮助我改正这个缺点吗?”

禅师听了学僧的话后,十分认真地对他说:“好,你现在把你心急的习气拿出来,我就能够帮助你纠正这个缺点。”

学僧不禁失声笑道:“我现在没有做什么事情,自然不会心急,有的时候,遇到事情,它就自己跑出来了。”

禅师微笑着对他说:“你看,你的心急有的时候存在,有的时候不存在,这根本就不是习性,更不可能是天性了。它原本并不存在,而是你因事情而生,因境遇而发的,是你内心深处的一种嗔念。你没有办法控制好自己,反而将责任推到自己的父母身上,难道你不觉得这样做太不孝了吗?实际上,父母给你的,只有佛心,根本就没有其他的。”

学僧听完禅师的话,惭愧地退下了。

世间之人大多如故事中的那位学僧一样,总是认为自己的“脾气暴躁、心急毛躁”的品性是生来就有的,是父母给予的,是不可能被改变的。

其实不然,正如文中禅师所言,那样的品性并不是源于父母,而是源于自身后天的嗔念。所以说,它不是不可能改变的,只要我们端正态度,付诸行动,那么,犹如毒素一般的习性便会被我们一点一滴地清除掉。莫要被嗔念所骗,钻进死胡同里,成为一只毫无生气的笼中困兽。其实很多时候,只要你懂得转变一下思想,放下嗔念,你就会发现原来是自己自寻烦恼而已。看看下面的小故事,或许你会理解得更深刻。

明月禅师在外极负盛名。有一天,庙里来了一个怒气冲冲的青年,青年万分委屈地对明月禅师说:“我每天都在很努力,很努力地工作,但是,只有一小部分的人承认我的能力,说我将来必定会有一番大作为。而大多数人都骂我是一个大笨蛋,说我这辈子都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了,您说,他们怎么能这么可恶呢?”

明月禅师听完这位青年的诉苦之后,笑着问他:“施主,外界传闻,有的人说我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可以知天命的神人。但是,还有的人说我就是一个大骗子,什么都不懂。施主你觉得我该不该生气呢?”

青年听到明月禅师这样问,他一脸茫然地摇摇头。

明月笑着说道:“其实,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道理,比如,一斤米,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它就拥有截然不同的价值。在煮饭的妇人看来,它只不过能做两三碗米饭罢了;在农民的眼中,它最多也就值一元钱而已;在卖粽子的人看来,它煮熟后包扎成粽子卖三元钱;在制饼人的眼中,它大致可以卖五元钱;在造酒的商人看来,它可以酿成酒,勾兑之后,能够卖四十元钱。其实,米还是原来的那斤米。”

青年若有所思,点了点头,说道:“多谢大师的指点。我知道了,我不应该因为别人的评价而生气。不管别人说什么,我最后能做什么,会成为怎样的人,其实还是由我自己决定的。”

明月禅师双掌合十,对青年微笑着点点头。

别人如何评价你,与你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关系。就像案例中的青年一样,虽然别人对其恶语相向,但最终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权其实在他自己手中。即使他们夸你是珍珠,但如果你自己不努力,最终只能成为一无是处的草芥;而即便别人说你是草芥,只要你肯努力,最终,你一样可以变成耀眼明亮的珍珠,所以,别人如何评价你并不重要,千万不要钻进牛角尖中。你最应该做的就是,坦然面对真正的自我 ,不断地努力、进取,这才是正道。

齐白石曾经在《印说》中这样说道:“子之刻印,少时即刻意古人篆法,然后即追求刻字解义,不为摹、作、削所害,虚掷精神。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不管是美誉还是谩骂,都能固守本心,毫不生气,这是一种超脱的境界。这样,便可以逃避束缚的困扰,避免成为笼中困兽,专心致志地做事情,不为名而怒,不为利而火。这种不为名利所动的境界,反而能唤醒独立的意志与精神的觉醒,最终成就一番大事业。

人,生于天地之间,本就会有诸多困扰。有人赞誉之,必然有人诋毁之,这是很平常的事情。正如变幻莫测的天空,有时晴空万里,有时阴雨连绵,正因为有了阳光与阴雨交替变化,才为生活增添了更多的情趣,成为五彩世界的闪亮点缀。不在盛怒下行事

在七情之中,以“怒”最为伤心伤身,伤己伤人。一个人愤怒时,不能遏制怒火,就会使周围的合作者及亲友望而却步。

红尘俗世里的众生,无一不在受着七情六欲的困扰。七情者,盖喜、怒、哀、思、悲、恐、惊耳。而在这七情之中,以“怒”最为伤心伤身,伤己伤人。一个人愤怒时,不能遏制怒火,使周围的合作者及亲友望而却步。

尤其是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你的每一个决定都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命运,所以更要掌控好自己的各种情绪,不要因为一时的愤怒而做出让自己后悔终生的决定。看看下面的小故事,你就明白成吉思汗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统治者。

有一位皇帝,刚结束了一场愉快的狩猎,在返回的途中,他口渴得厉害,正好看到了岩缝间泉水一滴一滴往下落,于是拿了个银杯去接水。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把杯子盛满,正要喝时,突然他带去打猎的最心爱的老鹰呼啸着飞来,把杯子打翻在地,杯里的水全洒了出来。

皇帝捡起杯子,再一次用它来盛滴落的水滴。当杯子只装了一半时,他就将杯子送到嘴边。可老鹰又一次飞下来将杯子弄翻。这次皇帝开始生气了。他挥挥手中的宝剑喊道:“你怎么敢这么做?再这样我决不宽恕!”

然后他又一次盛满了酒杯,但这次喝水前,他将剑握在了手里,当老鹰再次飞下来弄翻了酒杯的时候他的宝剑一挥刺中了老鹰。

他俯身拾杯的时候忽然看见水潭底躺着一条巨大的毒蛇,他才明白水中必然有毒,是老鹰救了他的命。于是他对自己说:“今天我吸取了一个惨痛的教训,那就是,在生气的时候不要做任何事。”

后来,这个皇帝征服了许多国家,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帝王和勇士,他就是成吉思汗。

800年前的成吉思汗就已明白了这个道理。在成功的道路上,最大的敌人其实并不是缺少机会或是资历浅薄;而是缺乏对自己情绪的控制。

七情六欲本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凭依,一个人喜好什么,憎恶什么,就决定这个人的生活状态。一个人在喜好之心下的行事,自然是温谦有礼,可得善果;若是在憎恶之心下的行事,必然是嗔怒无理,当得恶缘。试想一下,在当一个火冒三丈怒发冲冠之时,此人怎还会顾及事情的后果?不畏惧后果的源头,又如何还会流出善良的水流?“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这句话就是在告诫我们,怒火会将一个人心中所有平和安静的绿色烧为灰烬,会将一个人心中的宽容之海煮得沸腾,再也容不下任何人与物。只要学会克制自己的嗔念之心,就能摒除心中的杂念,让自己的心归于平静。看看下面的小故事,你可能会得到更多的了解。

一位云游四方的禅师正坐于高台之上给当地的居民传授佛道经法,台下信徒之中突然有一个年轻人站起来向这个禅师提问说:“大师,什么才是阻碍修行的最大屏障?”

这位禅师眼皮也不抬一下道:“施主真是愚笨啊,连这么简单的佛理都不懂,还修什么佛,诵什么经啊?”

这个年轻人虽然很生气,但是依然强忍着怒气说:“大师的话实在是太不中听了,正因为弟子愚笨,所以才需要大师的指点以开心智,希望大师能为我指点迷津。”

哪知禅师还是连眼皮也不抬一下地说:“我适才在高台之下讲解佛理之时,已然看到施主,施主之相并未显出与佛家应有的那份因缘,是以施主还是请回吧,不要在这里浪费时间了。”

闻听此言年轻人更是怒不可遏,但他一心向佛,因此仍然将心头的怒火竭力克制着,仍然用一种恭敬的语气说道:“大师这句话就错了,佛祖不是说过,世间没有不可度化之人吗?难道大师忘记佛祖的训诫了?”

这时候高坐筑台之上的禅师忽然睁开眼哈哈笑道:“施主啊,你不是已经将修行最大的屏障破除了吗?”

年轻人有些诧异,但一细想顿时豁然开朗,于是深施一礼说道:“弟子感谢大师教化。”

原来这位禅师要告诉这个年轻人的,就是“嗔怒乃是修业之障”。

冲动是魔鬼,嗔怒乃业障。佛家讲求向善自度,但一颗易怒之心又如何向善,如何自度呢?要知眼前一切于修佛之人只不过是镜花水月,让看不到的花景,摸不着的月相来掀起心灵的怒海嗔浪,这难道不是修心的耻辱吗?

现代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了,这样的快节奏生活让很多人的心态也变得越来越焦躁,越来越难以用一种心平气和的状态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一个人如果不能息怒平心,后果是多么的可怕啊!就像下面的小故事,假如爱地巴不懂得自我克制,很可能不会有这样的成就,更不会有这样的气度。

在古老的西藏,有一个叫爱地巴的人,每次和人起争执生气的时候,都会以最快的速度跑回家去,绕着自己的土地和房子跑3圈,然后坐在田边喘气。爱地巴是一个非常勤劳上进的人,因此,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广。但不管房屋有多大,土地有多广,只要与人争论生气,他还是会绕着房子和土地跑3圈。

爱地巴为何每次生气都绕着房子和土地跑3圈呢?所有认识他的人都很疑惑,但是不管别人怎么询问他,爱地巴都不愿意说明。直到有一天,爱地巴已经很老了,他的房地又已经足够的大了,他生气后,拄着拐杖艰难地绕着土地跟房子走。等他走完了3圈,太阳都下山了,爱地巴独自坐在田边喘气,他的孙子坐在了他的身边恳求他:“阿公,你年纪已经大了,这附近的人也没有人的土地比你更大,您不能再像从前一样,一生气就绕着土地跑啊!您可不可以告诉我这个秘密,为什么一生气就要绕着土地跑上3圈呢?”

爱地巴禁不起孙子恳求,终于道出了隐藏在心中多年的秘密。他说:“年轻时,我一和人吵架、生气,就绕着房地跑3圈,边跑就边想,我的房子这样小,土地也这样小,我哪有时间,哪有资格去跟人家生气啊,一想到这里,气就消了,于是就把所有时间用来努力工作。”

孙子又问道:“阿公,那你现在已经成为最富有的人,为什么还要绕着房地跑呢?”

爱地巴笑着说:“那是因为我现在还是会生气,生气时绕着房地走3圈,这样边走边想,我的房子已经这么大了,土地也这么多了,那我又何必跟人计较呢?一想到这,气自然就消了。”“为小事而生气的人,生命是短促的。”这是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卡耐基的一句至理名言。对于这一点,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中也描写过不少相关的人物,例如《三国演义》中东吴的三军统帅周瑜,在与诸葛亮的三次斗智斗勇中均遭失败,不禁恼羞成怒,气得旧病复发,最后一命呜呼,临死前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又如《红楼梦》中的林妹妹,平日就爱为小事生气,身体一直欠佳,在得知自己深爱着的男人贾宝玉将与情敌薛宝钗结婚时,气得口吐鲜血,卧病不起,结果就在贾宝玉结婚那天命赴黄泉。所以说,生气便是对自己最大的惩罚。

生气就好比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的蠢行。一个不会愤怒的人,是无能的人,一个只会愤怒的人,是愚蠢的人,一个能够控制自己情绪、理智地应对一切的人,才是聪明的人。聪明人之所以聪明就在于,善于利用理智,将情绪引入正确的发泄渠道,用理智驾驭情感。熄灭嗔恨火,调伏这颗心

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冤冤相报何时了,将自己心中的嗔恨之火熄灭,那么你不但给了他人一个机会,也让自己的心归于了平静。

以德报德,我们便毫无得失;以怨报怨,得到的则是怨恨的累加;以怨报德,只能使怨恨从无到有。只有以德报怨才能做到宽以待人,不但不会让怨恨继续,最终恨也能化干戈为玉帛,留给了对方更多的机会,也给自己留下更多的机会。

嗔恨只能让人与人生出更大的嫌隙,就像故事中的高僧与其朋友,如果高僧对朋友的错误怀恨在心或者直接恶语指责的话,不但自己心爱的陶壶不能再变回原样,而且很可能会失去一个真诚的朋友。

相传,有一位寺院的高僧酷爱陶壶,只要是听说哪里出现了好的陶壶,不管路途有多远他都会前往鉴赏,要是看着喜欢的话,无论多少钱他都要买下来。据说在他所有的珍藏品中,他最喜欢的是一只龙头壶。

有一天,一位老朋友前来拜访,高僧将自己最心爱的龙头壶拿出来泡茶招待朋友。朋友也非常喜欢这只茶壶,于是在高僧应允后就把它拿在手里观赏,可是一不小心,茶壶掉在地上,应声破裂。

高僧和朋友都被惊呆了。过了一会,朋友连声道歉,高僧忽然笑着说没关系。然后就蹲下身子,默默收拾起碎片,同时又拿出了另一只自己珍藏的茶壶继续泡茶招待朋友,依然和朋友有说有笑,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

朋友走后,寺院的小和尚问高僧道:“那可是您最爱的一只壶啊,就这样摔碎了,难道您一点都不怨恨您的朋友吗?”

高僧笑着说:“事情既然已经发生,我怨恨他也没有用。再说他是我朋友,我们的朋友之情岂是一个茶壶能够相提并论的。东西没了可以找到更好的,但是我和朋友的情意丢了却是再也找不回了。再者说,如果我怨恨他,每天都要想着这件事情,那么你每天就会生活在不快乐当中。如果你忘掉了它,那么你不但能够收获友谊,还能够收获一个好心情,何乐而不为呢?”

没错,怨恨是一切烦恼的来源,如果你能够放下对某个人的怨恨,那么你将得到心灵上的宁静,你的生活自然也就会归于平静。

我们的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如意,如果你的心中一直存在着怨怼,那么生活不仅会给你带来困苦,你的亲人以及朋友也会跟你一样倍感疲惫。所以,不管是为了别人还是为了自己,放下你心中的不满,想一想你拥有的快乐,那么你和家人就都会得到解放。

有一位老妇人和她的丈夫搬到了新家,要装修房子。她找来一个工匠,当工匠进入他家里的时候,发现沙发上坐着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先生。老妇人跟工匠介绍道,这位老先生就是她的丈夫。

油漆工看着眼前的两位老人心生怜悯,但很快他就发现,那位老先生虽然双目失明,但非常开朗、乐观,两位老人一直有说有笑,油漆匠看着老两口如此乐观,也被他们的笑话逗得哈哈大笑。

就这样,油漆匠感受着他们的幸福生活,工作也变得十分轻松、惬意。工作即将结束了,油漆匠终于忍不住问出了自己这么多天的困惑。他坐下来,问对面的男主人为什么双目失明了还能够如此快乐?按理说,两位老人生活本来就已经很困苦了,更何况老先生的眼睛还看不见。

男主人听到油漆匠这么说,笑了笑,说道:“我们的生活是很困难,眼睛失明了也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但是我为什么要不快乐呢?几年前,我在一次事故中失去了欣赏这个世界的机会。那时候我也悲伤过,但是我的心是明亮的。虽然我再也看不见阳光和鲜花,可我的心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还能闻得到鲜花的芬芳,而且,我的眼睛虽然看不见,但我的身体很健康。更重要的是,我的家人对我的爱十分深厚,我的妻子更是对我不离不弃,悉心照顾。如果我一直悲伤下去,那么那些关心我的人不是更悲伤,他们所有的努力不是都白费了?所以,为了他们,也为了我自己,你说我还有理由不快乐吗?”

油漆匠听了男主人对自己说的这番话,感动地点点头,继续转过身进行着自己未完成的工作。

一周很快过去了,油漆匠在这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最后,油漆匠取出账单交给老妇人。老妇人看后,发现价钱居然少了很多,她不解地问油漆匠:“账单为什么会少了呢?”

油漆匠笑着回答说:“这次工作可是我挣得最多的一次,因为在您这里工作,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和快乐。那一天跟您先生的谈话,让我明白了生活应该如何去过。过去,我一直为自己这一生的境遇耿耿于怀,总是想着为什么别人能够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是我每天辛辛苦苦,累死累活却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可现在我不这样想了,我觉得自己的境况还不错,虽然辛苦一些,但是钱够花,我还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您先生教给我的。所以我减去的那一部分,就算是我对你们两位老人的感谢吧!”

油漆匠真诚的话让老妇人流下了感动的眼泪,因为这位慷慨的油漆匠一只袖管是空的。

油漆匠接过老妇人支付的费用,转身微笑着离开了。老先生摸索着来到门口,抓起老妇人的手,笑着说:“只有看得开,才能活得更快乐。”老妇人转过头也对他微笑着说:“我们真的很幸福!”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如果你一直为这些事情悲伤抑郁,那么你永远也走不出生命的阴霾。既然有些事情已成定局,没有办法改变,为什么不想开一点,坦然地去接受生活给你带来的挑战呢?就像案例中的老夫妇,即便生活如此艰辛困苦,但他们仍然以最阳光的心态面对一切,让自己获得快乐,感受着幸福。在困难面前,在不平面前,做一个真正的智者、勇者,放下自己心中的怨恨,让心灵归于平静。这样你终会逐渐走出阴影,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脾气走了,福气来了

脾气是一个人滋生嗔恨的源头,丢掉你的脾气,嗔恨之感便会减少。没有嗔恨,你的生命就会增添许多色彩。

生活中,很多人只要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脾气便会骤然变大,声嘶力竭非要和人吵个“你死我活”,其实这个时候,人就陷入了嗔恨的漩涡当中。

法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雨果曾经这样比喻人宽广的胸怀,他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

假如我们一直深陷嗔恨之中无法自拔,生命就会无限悲伤,而如果能放弃自己的脾气,以宽容取而代之,那便会收获另一种生活。就像下面的朱居士和李居士,两个人只要稍稍改变一下态度,放下心中的嗔念,不但平息了自己的怒气,还能收获好的心情。

天刚亮,朱居士便抱着一束鲜花和一盘供果,赶到了大佛寺想参加寺院的早课。没想到他刚踏进大殿,李居士便从左侧撞了过来,供果和鲜花全部掉在地上。朱居士立即被气得火冒三丈,忍不住冲着李居士嚷道:“你看!我的水果和鲜花全部被你碰掉了,你无论如何都要给我一个交代。”

李居士看朱居士如此不友好,也不满地说:“不就是把你的花撞翻了,我跟你道个歉不就行了?你干吗那么凶?”

朱居士见李居士如此态度更是生气:“你这是什么态度?自己做错了事情,不道歉也就罢了,居然还要怪别人!”接着,事情愈演愈烈,互相咒骂、指责的声音更是此起彼落。

广圄禅师正好经过,看到两个人在这里吵得厉害,就走过去想劝解一下。他问清楚了两个人吵架的原因,然后对他们说道:“走路时莽莽撞撞的习惯确实不好,一不小心就会撞到别人,但是如果被撞的人一直抓住别人的错误不肯原谅,也不肯接受别人的道歉,那也是不对的。你们现在这样吵下去,用不了多久就要动起手来,最后两败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