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史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4 03:42:14

点击下载

作者:董国奎,孟昭凯,孙继先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朝阳史话

朝阳史话试读:

总序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2011年4月

出版说明

自古至今,始终坚持不懈地从漫长的文明进程中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中汲取有益营养,从而培植广阔的历史视野,并具有浓厚的历史意识,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独有的鲜明特征,中华民族亦因此而以悠久的“重史”传统著称于世。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系统完备的“二十四史”即证明了这一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史知识普及工作被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主持编写的《中国历史小丛书》,9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组织编写的《中华文明史话》和《百年中国史话》,成为“大家小书”的典范,而后两套历史知识普及丛书正是《中国史话》之缘起。

2010年年初,为切实贯彻中央关于“做好历史知识普及工作”的指示精神,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对《中华文明史话》和《百年中国史话》两套丛书的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增补,重新设计框架,以“中国史话”为丛书名出版。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亲任《中国史话》一期编委会主任,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任编委会副主任。正是有了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诸多学术名家的积极参与,《中国史话》一期200种图书得以顺利出版,并广受好评。《中国史话》丛书的诞生,为历史知识普及传播途径的发展成熟,提供了一种卓具新意的形式。这种形式具有以通俗表述、适中篇幅和专题形式展现可靠历史知识的特征。通俗、可靠、适中、专题,是史话作品缺一不可的要素,也是区别于其他所有研究专著、稗官野史、小说演义类历史读物的独有特征。

囿于当时条件,《中国史话》一期的出版形式不尽如人意,其内容更有可以拓展的广阔空间,为此2013年4月我们启动了《中国史话》二期出版工作。《中国史话》二期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系列,拟对中国各区域、各行业、各民族等的发展历史予以全方位介绍。我们并将在适当时机,启动《世界史话》的出版工作。史话总规模将达数千种。

我们愿携手海内外专家学者,将《中国史话》《世界史话》打造成以现代意识展现全部人类历史和人类文明,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万有文库”;并将承载如此丰厚内容的史话体写作与出版努力锻造成新时期独具特色的出版形态。

希望史话丛书能在形塑民族历史记忆、汲取人类文明精华、培育现代国民方面有所贡献,并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史话编辑部2014年6月序

朝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被誉为第一只鸟起飞的地方、第一朵花绽放的地方。一亿多年前,朝阳大地湖沼遍布、河流纵横、溪水潺潺、林木葱茏、绿草茵茵。水中的各种生物嬉戏,林中的各种恐龙漫步,天上的各种鸟儿翱翔,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十多万年前,我们的先人——喀左县水泉乡的鸽子洞人就在这里劳动开拓,繁衍生息。属于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的发现,更是把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勤劳勇敢的朝阳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多年来,朝阳境内出土的文物,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和级别上,均在省内居各市之首,就是在全国也占有一席之地。到目前为止,中国最早的女神、最早的王陵、最早的祭坛、最早的金字塔都发现于此。从秦朝开始,历代统治者先后在这里设置郡县,使朝阳逐步发展成为塞外的一个重镇,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从秦开却胡、李广抗击匈奴、曹操北伐乌桓、慕容氏建“三燕”、李光弼平息安史之乱,到西天取经昙无竭、文学家尹湛纳希、蒙古族哲学家罗布桑却丹等,无数仁人志士建设、开拓着朝阳这片土地。朝阳大地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从柳城到龙城,记载着朝阳古老的历史;从秦汉重镇到三燕故都,奠定了朝阳的历史地位。

朝阳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朝阳人民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人民。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阶段,朝阳人民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清政府和封建王公统治时期,朝阳儿女不畏强权暴政、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和气概,谱写了“九反朝阳”这一彪炳千秋的历史篇章;第一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在这里风起云涌;抗日战争时期,朝阳境内许多地方成为我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的根据地,朝阳人民为驱逐日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做出了重大牺牲;解放战争时期,朝阳人民同国民党进行了顽强斗争,和全国人民一起迎来了胜利。这里不仅有值得追溯的革命历史,而且有引以骄傲的英雄,如陈镜湖、赵尚志就是革命先烈的杰出代表。可以说朝阳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光荣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斗争史,更是一部由黑暗走向光明的胜利史。

解放后,经过60多年的建设,朝阳经济社会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朝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尤其近几年来,朝阳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发展现代工业、农业和服务业,进行百万亩设施农业建设,大搞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建设,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得到了较快发展。如今,古老的朝阳正以全新的面貌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朝阳史话》是弘扬和传承中华区域历史文化的载体,是社会各界及我市广大人民了解朝阳历史文化的科普读物,有助于人们扼要地了解我市历史文化发展概况;知道身边的人,了解身边发生的事,能使青少年从小就养成“知我历史,爱我家乡”的观念;同时,也为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们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乡土史料。通过普及传承我市历史文化,也可以带动文化和其他相关工作的开展。可以说本书的编撰出版意义重大,相信全市人民会喜欢这部《朝阳史话》的。编者2014年9月一历史沿革

朝阳市位于辽宁省的西部,北与内蒙古赤峰及通辽接壤,南与葫芦岛及河北省秦皇岛毗连,东与阜新、锦州为邻,西与河北省承德、秦皇岛交界。

朝阳一名始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据民国20年(1931)《朝阳县志》记载,因城址东邻凤凰山脚下,山形如青凤昂首展翅对城似鸣状,亦在山中发现形如孔雀一类的大鸟,即取《诗经》“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意,引“凤鸣朝阳”之句而取“朝阳”二字,“朝阳”之名由此而得。

朝阳历史悠久,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由此拉开了朝阳人类历史的序幕。

距今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朝阳境内生活着鸽子洞人。鸽子洞遗址位于今喀左县水泉乡瓦房村。在1965年进行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人骨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280余件石器。1955年在建平县杨树岭乡南地村发现了人类上臂骨化石,距今约3万年。1972年在凌源市凌北乡八间房村发现了古人类活动遗址,发掘出5种动物化石、49件石器,距今约2万年。

距今55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朝阳进入红山文化时期。从1979年至今,朝阳境内发现的红山文化遗迹共100余处,最典型的是牛河梁遗址,在这里发现了祭坛、女神庙、积石冢,出土了陶器、石器和精美的玉器。它们的发现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

夏朝时,朝阳属冀州地。与夏末商初年代相近的是夏家店下层文化,朝阳境内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共有2000多处,典型的有北票丰下遗址、建平水泉遗址等。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突出特点是聚落址设石筑围墙,称为“石城堡”。一个大的城堡或几个相连的小城堡,已构成了一个机构相对完整、管理相对完善、防御相对完备的国家。夏末,属冀州孤竹国(今朝阳及周边地区)。

商朝时,孤竹国成为商朝的诸侯国,仍属冀州。

西周时,置幽州,孤竹国属幽州,其边境为山戎族所居。北方诸侯国,孤竹、令支、无终等受山戎族控制。

春秋时,山戎犯燕。公元前663年,齐桓公打败山戎,灭孤竹国。东胡族入居辽西地区。

战国时,燕昭王派大将秦开率兵击败东胡,设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今凌源市、建平县、喀左县属右北平郡,北票市、朝阳县属辽西郡),这是历史上朝阳行政建置的开始。

秦时,沿袭燕置,朝阳仍属右北平郡、辽西郡。

西汉时,朝阳初为匈奴左贤王领地。汉武帝时征伐匈奴大胜,遂又属西汉幽州右北郡、辽西郡。境内曾先置且虑、柳城、白狼等县。西汉末,大司马王莽篡权建立新朝,河北豪强王郎在邯郸称帝,朝阳属邯郸王郎。

东汉时,朝廷对乌桓族采取绥抚政策,乌桓族内徙并强大起来,尤以右北平、辽西、辽东最盛,史称“三郡乌桓”。东汉末,乌桓支持袁绍攻伐曹操。官渡一战,曹操大败袁绍,公元207年,曹操率20万大军征服乌桓。鲜卑族内徙入居辽西。

三国时,中原混战,鲜卑族借机发展壮大,形成段部、宇文部、慕容部三大集团,居右北平、辽西郡地区。

西晋时,属幽州右北平郡、辽西郡。段部、宇文部、慕容部在白狼河(大凌河)流域展开激烈争夺,慕容部势力最强,其政治中心在大棘城(北票章吉营子乡)。

东晋十六国时期,公元337年慕容皝建前燕,定都棘城,公元342年迁都龙城(朝阳市区),公元370年前燕亡,属前秦地。公元384年,慕容垂复国建后燕,定都中山,以龙城为陪都,置留台。公元392年,慕容宝迁回龙城。公元407年后燕亡,慕容云(高云)建北燕。公元409年,慕容云被部将所杀,冯跋被拥为王,仍为北燕。公元436年,北魏(拓跋鲜卑政权)灭北燕,设龙城镇。

南北朝时期,公元444年北魏置营州(朝阳),治所柳城,辖昌黎(龙城)、建德(白狼城)、辽东、乐浪、营丘五郡。郡下设县,昌黎郡辖龙城、广兴、定荒县,建德郡辖石城、广都、阳武县。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营州属东魏,公元550年东魏丞相高洋废魏帝建北齐,营州属北齐。公元557年北周灭北齐,营州刺史高宝宁不降北周,直到隋开皇三年(583)隋幽州总管阴寿攻陷龙城。

隋时,置营州总管府,辖建德郡、龙城县,后废建德郡改龙城为龙山县。开皇十八年(598),改龙山为柳城。大业初废营州总管府又置辽西郡。隋末,营州为罗艺割据地。唐武德二年(619)罗艺降唐。

唐武德七年(624)升营州总管府为都督府,先后督营、辽、昌、师、崇、顺、慎七州。开元五年(717)在营州都督府又置平卢军使,开元七年(719)升为平卢节度使。开元二十八年(740)平卢节度使又兼押契丹、奚、渤海、黑水四府经略处置使,成为唐管辖东北的最高行政、军事长官。安史之乱后,营州地为奚族所居。五代十国时,营州地为契丹族所属,公元916年属契丹国,公元947年属辽。

辽时,朝阳初属中京道大定府,后置中京道兴中府(朝阳)。先后设建州、霸州、宜州、白川州、安德州、黔州、惠州、榆州、利州、潭州、高州、瑞州等。州下设县,先后设富庶、文定、升平、归化、金源、神水、惠和、阜俗、和众、永和、龙山、盛吉、兴中、营丘、象雷、闾山、咸康、宜民、弘理、永霸、永康、三辅、海滨等县,可谓州县林立,城郭相望。

金时,朝阳属北京路大定府,辖富庶、金源、惠和、和众诸县,后置北京路兴中府,辖兴中、永德、宜民县;又置北京路建州、利州,其中,建州辖永霸县,利州辖阜俗、龙山县;置锦州,辖神水县;置义州,辖弘政县。

元时,朝阳属辽阳行中书省大宁路,沿袭辽、金旧置,辖龙山、富庶、和众、惠和、金源等县。后又置兴中州、利州、建州、川州、惠州,兼得义州、锦州、瑞州、高州边地及鲁王地。

明代,朝阳属大宁都指挥使司,设营州右屯卫、左屯卫、后屯卫。永乐年间为蒙古兀良哈三卫朵颜(今凌源市、建平县、喀左县)、泰宁(北票市、朝阳县)福余之牧地。

清时,初实行盟旗制。朝阳地区为卓索图盟,辖喀喇沁左、中、右旗,吐默特左、右旗和库化旗、喀尔喀旗。乾隆四年(1739)设塔子沟厅,隶承德府,辖八旗。乾隆三十九年(1774)分塔子沟四旗和奈曼旗设三座塔厅,隶承德府。乾隆四十三年(1778)撤厅改设建昌、朝阳县,隶承德府。光绪三十年(1904)升朝阳县为朝阳府,辖朝阳、建平、建昌县。

中华民国初沿袭清制。1914年废朝阳府,属热河特别区管辖。1928年热河改省,遂属热河省。1933年日军侵占朝阳,朝阳县属伪满锦州省,凌源县、凌南县、建平县属伪满热河省。解放战争时期,朝阳地区国共两党、两军争夺激烈,各设行政建置管辖。1947年10月23日朝阳解放,建立人民政权,属热河省,设朝阳、北票、建平、凌源、建昌县和喀喇沁左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朝阳属热河省,1956年划归辽宁省,属锦州专区管辖,1958年成立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1959年10月26日朝阳市(地级)成立,辖朝阳、北票、建平、凌源、建昌、喀左县,增设双塔、铁西两区。1962年增设北票矿区。1964年撤市设朝阳地区专员公署,同时撤双塔、铁西区,设朝阳镇(县级)。1968年改称各级革命委员会。1969年,北票矿区并入北票县,朝阳镇并入朝阳县。1978年改朝阳地区行政公署。1979年8月30日建立朝阳市(县级)。1984年6月30日恢复朝阳市(地级),设双塔、龙城两区。1985年北票县改北票市、1989年凌源县改凌源市,建昌县划归葫芦岛市。朝阳市辖双塔、龙城区,北票、凌源市,朝阳、建平、喀左县。二远古探秘1化石王国的奇迹

根据古地理和古生物资料推断,远在1亿多年前,朝阳地区湖沼遍布、河流纵横、溪水潺潺、林木葱茏、绿草茵茵。水中的各种生物嬉戏,林中的各种恐龙漫步,天上的各种鸟儿翱翔。朝阳大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突然,地壳运动、火山喷发,万物埋于地下,造就了热河生物群。今天,它们以化石的形式与我们对话。到目前为止,朝阳地区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共90多属110多种;发现的无脊椎类动物化石,包括腹足类、双壳类、虾类、叶肢介类、介形类、昆虫类和蜘蛛类等共100多属150多种;发现的植物化石,包括藻类、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共50多属70多种。朝阳古生物化石的发现,以“种属最全、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密度最大、保存最好、价值最高”被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朝阳被誉为世界古生物化石的宝库、世界第一只鸟起飞的地方、世界第一朵花绽放的地方,现已建成国家地质公园,供游人探寻化石王国的奥秘。鸟飞龙城先天下

鸟从何而来,多年来学术界争论不休。有鳄类起源说,有槽齿类爬行动物起源说,有兽脚类恐龙起源说。但自从朝阳发现了长毛的兽脚类恐龙化石和鸟类化石后,绝大多数古生物学家均认为:鸟是由长毛的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的。

恐龙是一类陆生爬行动物,它们最早出现在2.3亿年前的晚三叠世,繁盛于侏罗纪和白垩纪,灭绝于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就是在恐龙最繁盛的白垩纪时期,朝阳出现了一类身体长有毛的恐龙。这是一种两足行走的肉食性兽脚类恐龙,其中一种虚骨龙类的进步支系演化成了鸟类。

1996年9月,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季强博士公布了一项研究成果,在朝阳北票上园镇四合屯发现了身体长满毛的恐龙,并将之命名为原始中华龙鸟,它大约有鸡那么大,头大,满嘴长着带有小锯齿的尖锐牙齿,前肢非常短,尾巴却出奇的长,它的背部从头到尾长着细丝状皮肤衍生物,这是带毛恐龙的首次发现,为鸟类恐龙起源说提供了重要证据。中华龙鸟

1997年,季强与同事又在北票四合屯发现了“粗壮原始鸟”,这是世界上首次尾部长着真正羽毛的兽脚类恐龙,它的形态比中华龙鸟有所进步,血缘关系与鸟类更加接近。

1998年季强和他的同事再次在北票四合屯发现了“邹氏尾羽龙”,它个体较小,胃部保留着胃石,说明它是植食性兽脚类恐龙。尤其是它尾巴顶端长着一束扁形排列的羽毛,前肢也长着羽毛,这些羽毛具有明显的羽轴,也发育有羽片,和现代羽毛已十分接近。这两件化石,同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

1998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徐星等在北票四合屯发现了“千禧中国鸟龙”,它的头骨较轻,有中空腔,前肢具有像鸟的翅膀一样的上下拍打能力,肩胛鸟喙骨已与早期的鸟类非常接近了。

2001年,徐星博士等在朝阳县大平房镇发现了顾氏小盗龙,它身长77厘米,身上的羽毛具有羽片不对称的结构特征,被称为“飞羽”。这种恐龙生活在树上,已经具有了滑翔能力。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专家侯连海、周忠和等发现的圣贤孔子鸟,已有了角质喙,肱骨上已出现了气囊,具备了较强的飞行能力,是最原始的鸟类。

从身体长满皮肤衍生物的中华龙鸟,演化到能在蓝天上飞翔的鸟,经历了中华龙鸟、“粗壮原始鸟”、邹氏尾羽龙、千禧中国鸟龙、顾氏小盗龙、圣贤孔子鸟的漫长演化过程,至此兽脚类恐龙已完成了向鸟演化的全部过程。但孔子鸟还不是现代鸟,要成为现代鸟还经历了从反鸟到今鸟,直至现代鸟的演化过程。

辽西鸟,个体如麻雀,它的后肢反映出其原始性,股骨较前肢的肱骨长,掌骨近端已经愈合,叉骨具有发育的下突。这种原始性与进步性共存的特征,说明它处于孔子鸟向反鸟演化的中间环节。而华夏鸟、中国鸟、波罗赤鸟,它们的肩胛骨和鸟喙骨的连接方式与现代鸟相反,是典型的反鸟。辽宁鸟、朝阳鸟已具有现代鸟类的进步飞行特征,是典型的今鸟,是直接向现代鸟类进化的鸟。而现代鸟类就是今天翱翔于苍穹的鸟。由此可以说,朝阳是世界上第一只鸟起飞的地方。花开朝阳竞芬芳

说到花,无人不爱,那千姿百态使人流连忘返,那芳香四溢使人如醉如痴,人们不禁要问,世界上最早的花是在哪儿开放的呢?是在中国朝阳。

据科学研究,植物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即从海藻演化到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再到最高级的开花植物被子植物,地球才有了真正的花,世界才变得百花齐放、绚丽多彩。那么,最早的被子植物是如何发现的呢?

1935年,日本学者矢部长克和远藤诚道在朝阳地区发现了热河眼子菜,他们认为它们是属于被子植物的一种单子叶植物。

1998年,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曹正尧和吴舜卿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辽宁义县组单子叶植物花化石的发现》一文,其中在北票市上园镇尖山沟发现的常氏似画眉草、陈氏辽西草,它们都属于被子植物。

1998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段淑英得到朝阳化石收藏家梁士宽先生提供的一块植物化石,经研究她认为是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并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最古老的被子植物——一具三心皮结构的生殖器官化石》一文。

以上这些发现因证据不足而未被学术界认可,但它传达了在朝阳有可能发现被子植物的信息。

1996年,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孙革先后在朝阳采集了600多块植物化石,其中一块是一株主侧枝呈倒人字形的,在枝条上螺旋状排列着四十几枚类似豆荚的果实,每个果实中都包藏着2~4粒米粒般大小的种子。心皮之下生长着“栓凸”状短基,每个短基上长着2枚雄蕊。叶子至少有三次羽状分裂,小羽片深裂,每一个裂片有一个中脉。见此孙革先生兴奋不已,将其命名为“辽宁古果”。1997年春天,他来到发现这一化石的北票上园镇黄半吉沟,与同事们又采集了1000多块化石,从中发现了8块被子植物化石。1998年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孙革先生撰写的《追溯最早的花——中国东北侏罗纪被子植物:古果》,立即轰动国际科学界。从此,“迄今唯一有确切证据的、全球最早的花”被国际古生物界认可。近百家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这一成果被评为“1998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辽宁古果

此后,科学家又在朝阳凌源市大王杖子发现了“中华古果”“十字中华果”“被子植物双子叶化石”等被子植物化石,朝阳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朵花绽放的地方”。2开拓朝阳的鸽子洞人

朝阳最早的开拓者,是距今10万年前的鸽子洞人,发现于喀左县鸽子洞遗址。

鸽子洞位于喀左县水泉乡瓦房村南约1公里,海拔250多米的西汤山南侧的悬崖峭壁上。洞口面临大凌河,高出河床35米。洞内有多个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天然溶洞,因成群的鸽子栖息于洞中而得名。对岸是开阔的扇形台地,周围是缓坡低山和小型河谷盆地。

鸽子洞有上洞、中洞、下洞,其中下洞又分为A洞和B洞。A洞是人类居住的遗址,B洞主要埋葬着彼此叠压的动物化石。鸽子洞遗址

经过对A、B两洞的发掘,发现堆积物十分丰富。自上而下可分6层,文化遗物主要集中在2~3层。

动物化石种类分6个目15个科26个种属,主要有鼠、达呼尔鼠兔、硕旱獭、阿曼鼢鼠、直隶狼、沙狐、虎、斑鬣狗、中华猫、棕熊、野马、赤鹿、普氏羚羊、岩羊、披毛犀等。羚羊数量最多,其次是鹿。

石制品非常丰富,共计300多件,器型有刮削器,可分直刃、凹刃、凸刃和复刃四种类型,此外还有尖状器、砍砸器和石锤。这些石制品制作技术比较先进,除锤击法和砸击法外,个别器型采用了雕刻法,古人已掌握了修理台面和错向加工技术。

人类化石包括头骨的颞骨、顶骨残块和一块髌骨。石化程度一般。脑膜中动脉压迹清晰,人字缝线皱曲复杂,测量尺寸和形态与智人相同。在第二文化层中还发现了一枚青少年右下前臼齿化石。

10万年前,鸽子洞人已掌握了用火技术,点燃了朝阳人类第一堆篝火,开始了“炮生为熟”的生活。日久天长,灰烬聚成灰层,厚度达50厘米,可见火成为鸽子洞人不可分割的伙伴。火给鸽子洞人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也照亮了朝阳人类历史的进程。3文明圣地牛河梁

牛河梁遗址属于红山文化遗址。红山文化是20世纪初在中国北方发现的一种考古学文化,因1935年首先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而得名。其分布范围东越医巫闾山到辽宁北部边界;西越燕山山脉,直达张家口地区的桑干河上游;北越西拉木伦河并向蒙古草原深入;南到大凌河流域,延伸至渤海沿岸。从分布密度和文化面貌的典型程度看,以老哈河中上游到大凌河中上游之间最为集中,这是红山文化的中心区。

牛河梁遗址属于红山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位于凌源市与建平县交界处。1981年发现,1983年开始发掘,1988年牛河梁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3年第十六地点的发掘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04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重点大遗址保护名单,2006年列入重设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11年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录,2012年又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此外该遗址还被列入了“中国二十世纪百项考古发现”,编入了由世界著名考古学家主编的《世界100次考古大发现》。

牛河梁遗址保护范围59平方公里,建设控制地带24平方公里。在东西约10000米、南北约5000米连绵起伏的山冈上,有规律地分布着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群,组成了一个独立于聚落址以外、规模宏大的史前祭祀遗址圣地,同时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石器和玉器。中国最早的神殿

中国的庙可谓多矣,中国的庙可谓久矣,可你知道中国最早的庙在哪里吗?它就在朝阳的牛河梁。

女神庙位于牛河梁第二道梁的近于梁顶处一个平缓地带。庙的平面呈窄长形,南北长22米,东西最窄处2米,最宽处9米。庙分主体和单体两个单元。主体为七室相连的布局,北部一长方形室连着圆形主室,主室左右各有一圆形侧室,主室南连接着两个圆形室,圆形室又与一东西横置的长方形室相连。主体以南间隔2米横置一单室,长6米,最宽处2.7米。

庙为半地穴式土木结构。地上原立有木柱,柱内侧贴成束的禾草,再涂抹草拌泥形成墙面。墙面还用朱、白两色绘出几何形勾连回字纹图案,线条皆为宽带的直线和折线,并以两两相对的折线纹为一组。庙的半地穴部分堆满遗物,其中除多种塌落的墙面、屋顶等建筑残件外,主要有人物塑像、动物塑像残件和陶祭器。玉猪龙

出土的陶祭器已知的有四种。一为泥质红陶的镂孔彩陶祭器,形制特异,规格特大,腹径达1米以上,堪称“彩陶王”;二为敛口盆;三为熏炉器盖;四为一种小型圆形盖式器。

动物塑像可辨认的有龙形和鸟形残件各两件。龙形残件分属两个个体,一个个体发现于主体堆积上部,龙头向北正卧,有扁圆形长吻,前端有两个对称的椭圆形鼻孔,长吻上眼睛部分犹存。上下颚间獠牙毕露,体躯巨大。另一个个体发现于南单室内,只有下颚部分,为彩塑,长颚涂朱,硕大的獠牙绘成白色。鸟形塑像,只发现鸟爪一对,出土于北室的北壁附近,似鹰一类的猛禽。

在主室、东西侧室和南室发现了人物塑像残件。可辨认出形状的有上臂部、腿部、肩部、乳房、手部,大约分属于7个个体,都为粗泥胎,外表细泥质,打磨光滑。有的表面涂朱,它们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女性的特征。以规模大小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相当于真人的3倍,第二类相当于真人的2倍,第三类相当于真人。女神庙内最重大的发现是出土了一尊较完整的女性头像。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神殿,供奉着中国最早的女神。中国最早的女神

女神我们听说的不少,可中国的女神在哪里,是在汗牛充栋的史册中,还是在浩如瀚海的传说里?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人文学家从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这个令人关注的课题,并且苦苦地寻找着。女神头像

1983年11月2日,牛河梁遗址女神庙试掘现场突然一阵骚动。原来在西侧室露出一个圆圆的陶件。大家都不做声,现场静得只听到小铲刮土那清晰的、缓慢的沙沙声。额头露出来了,继而是眼睛、嘴巴,一个完整的女性头像展现了出来。她仰面朝天,双目圆睁,略带微笑,大家异口同声地喊出“女神”,“红山女神”!

这尊女神头像出土时平卧于圆形室西侧,头像除发顶部分、左耳、下唇有残缺外,面部得以完整保存。头像有相当丰富而细微的表情流露,尤其是在眼眶内深深嵌入圆形玉片为睛,炯炯有神。整个头像在写实的基础上适当夸大,使传神、表情、动态融为一体,以追求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在情感,从而塑造出一个极富生命力并被高度神化的女神头像。

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女神,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苏秉琦先生指出:“女神是由五千年前的红山人模拟真人塑造的神像(或女祖像),而不是由后人想象创造的‘神’,她是红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共祖。”中国最早的王陵

牛河梁积石冢规模甚大,堪称中国最早的王陵。目前牛河梁遗址有编号的16个地点中,有14个地点都是积石冢,已经发掘的地点有1、3、5、16。

牛河梁积石冢都置于山冈顶部。冢内设有中心大墓,中心大墓位于冢的中央部位,有宽而深的墓穴,有的墓穴为达到一定深度而不惜开凿风化基岩,有的并起台阶,有大型石棺,有随葬玉器。其中牛河梁第十六地点中心大墓位于冢的中心部位,单人直肢葬,随葬玉器6件。这是牛河梁遗址已知规模最大、营造最难、结构最独特的大型墓葬。

牛河梁积石冢的中心大墓具有唯一性,即有冢群的山冈上,不管有几个冢,只有一个冢内设置中心大墓。在冢群内,冢与冢之间也有主次之分,设置中心大墓的冢应是主冢。中心大墓的主人,应是当时的部落首领,也是当时以玉事神的大巫,是集政权和神权于一身的王者。

牛河梁积石冢上竖置成排无底筒形陶器,这种筒形陶器都为泥质红陶,壁厚,多在口下饰弦纹,腹部绘黑彩,也有半面彩绘的做法。它的最大特点是皆无底部,一般为成排地竖置于冢的石砌台阶外侧。

牛河梁积石冢唯玉为葬。积石冢内的墓葬随葬品,陶器甚少,多数为玉器。目前在已发掘的属于上层积石冢的54座墓中,有随葬品的墓27座,其中有玉器随葬的墓26座,占有随葬品墓的95%以上,而且中心大墓随葬的玉器,数量多,品位高,表明只葬玉器已是牛河梁积石冢埋葬的一种特定制度。中国最早的祭坛

许多人都参观过北京的天坛,那高高的台阶、汉白玉的栏杆、三重圆的坛体庄严肃穆,令人敬畏。可你知道这三重圆式祭坛的鼻祖在哪里吗?在牛河梁遗址。

祭坛位于牛河梁第二地点的居中位置,其西为一号冢和二号冢,其东为四号冢和五号冢,祭坛居中,东西排列成“一”字形。坛体为正圆形。用棕红色的安山岩天然多棱柱状石砌出三层圆的石桩界,并排立置如“石栅”。外、中、内圈所用石桩大小规格不一。坛的顶部石桩圈内铺白色硅石块,较为平缓。内圈紧贴石桩界立置成排筒形陶器,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形坛体。石台基与筒形陶器均呈淡红色,与积石冢所用白色石灰岩形成鲜明对照,这种色调充分反映出当时祭祀活动的庄重。中国最早的金字塔

金字塔是牛河梁遗址群中规模最大的单体建筑。它位于牛河梁遗址南部一个名叫“转山子”的山冈顶部,编号为牛河梁第十三地点,海拔565米。整个建筑为正圆丘形的土石结构,中央部分为直径40米的土丘。从山冈基岩面到现存土丘顶,残高约7米。土丘以夯土筑起,每层水平夯土以黄土、灰黑土、风化基岩土混合而成,厚8~15厘米。土丘外包石块,其范围在直径60~100米之间,占地面积约10000万平方米。

这座巨型建筑何以称为金字塔呢?所谓“金字塔”,乃是汉语对埃及前王朝到新王朝时期王陵的形象称谓,英文译为“角锥”。这种大型王陵主要是在国家形成时期,为突出国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王权无所不及的权威而建造的。时间距今约5000年。而牛河梁遗址的巨型建筑其规模之大在中国同时期诸考古文化中实属罕见,在形制、规模、意义上都可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因此,被称为“中国最早的金字塔”。中国最早的玉文化中心

牛河梁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但最珍贵的是红山文化玉器。玉器种类繁多,有玉人等人物类,有玉猪龙、玉凤、玉龟、玉鸟等动物类,有勾云形、斜口筒形玉器,各式玉璧、玉箍、玉镯、玉珠等,总计180余件。这些玉器已不是简单的饰品,而是一种神器、礼器,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神权的象征 牛河梁红山文化玉器是玉神器,其依据有三:一是唯玉为葬。牛河梁积石冢墓的随葬玉器,不是一般的装饰品,而是代表了墓主人的身份,即原始宗教中专司祭祀的“巫”。他们生前以玉器为通神媒介物,进行原始宗教中的祭祀活动,他们死后,灵魂不散,巫的身份不变。所以,他们生前所使用的玉器也要随之葬入墓中继续使用。二是制作规范,似有约定性。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器,在红山文化分布区内均有发现,如河北省承德地区围场下伙房、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和福兴地等。可以看出红山文化玉器分布很广,但其制作特点基本一致。这种制作的规范化,反映出使用上的规则制约性。这种制约性是红山文化在宗教祭祀活动中,作为通神媒介物所约定俗成的规范性。三是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器在墓中的随葬位置值得注意。如马蹄形玉箍出土的位置为枕于头下,器物形状大且厚重。头者,灵魂之首也。人与神的沟通是通过灵魂来进行的。如玉猪龙的出土位置是在胸部。胸部乃“心”之所在,人与神是心心相通的,这些应是神权具体而形象的象征。

王权的象征 牛河梁遗址墓葬已分出中心大墓、台阶式墓、甲类石棺墓、乙类石棺墓和附属墓五个等级。中心大墓是最高等级墓,以下次之。墓的级别不同,随葬玉器的多寡和品位也不同。中心大墓和台阶式墓随葬玉器相对数量多、品位高。甲类石棺墓出土玉器较少,其他两类小墓基本没有随葬的玉器。这充分说明中心大墓的墓主人是“一人独尊”的、至高无上的王者。那么,牛河梁红山文化玉器也就成了王权的象征。在原始宗教社会里,部族首领就是权力最大的王者,而王者也就是通神的“大巫”。王权和神权合一管理部族的所有事物。

礼制的象征 先人用玉始于新石器时代,而红山文化晚期是先人用玉的鼎盛时期。有人把这一时期称为石器时代与青铜器时代相衔接的“玉器时代”。牛河梁红山文化玉器正是这一时代的典型例证。而牛河梁红山文化玉器依等级而随葬,显示墓主人的高低贵贱。玉器的规范化特点,反映出人们在观念和制度方面的严格约束力。这应该就是“礼”的雏形。自此,经夏至商到西周,才逐渐形成了周礼,并逐渐确立了玉在周礼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牛河梁红山文化玉器是礼制的象征。

因此,牛河梁红山文化玉器是一种神器、礼器,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这说明牛河梁遗址是中国最早的玉文化中心。牛河梁遗址标志着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专家、学者通过对牛河梁遗址的综合科学研究认为:从女神庙的写实女神头像可以看出,红山先民已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进入到较高级的祖先崇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神权观念;积石冢的大小和位置排序,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等级观念;积石冢中心大墓和随葬品,反映出当时社会“一人独尊”的王权观念;祭坛和大型祭祀活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观念;玉葬之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观念和中国传统的礼制观念。所有这些都证明“原始氏族部落制的发展已达到产生基于公社又凌驾于公社之上的高一级组织形式”即“古国”的阶段。原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先生指出:“红山文化坛庙冢三种遗址的发现,代表了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它的社会发展阶段向前跨进了一大步。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五千年文明的曙光。”因此,牛河梁遗址以确凿而丰富的考古资料证明:她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提供了有力的物证,她对中国上古时代的社会发展史、传统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建筑史、美术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牛河梁遗址是中华民族寻祖问源的圣地、东方文明的曙光。三古史追溯1孤竹国的传说

中国古籍中记载,辽宁西部一带在古代居住着几个不同的民族,包括燕、东胡、山戎、孤竹等。《管子·小匡》载:“齐桓公北伐山戎,制令支,斩孤竹。”

孤竹国乃北方民族在夏末商初所建,后成为商的诸侯国,其控制地区大体是南起渤海北岸,北抵今朝阳的北票市、内蒙古敖汉旗的南部,东到今辽宁的兴城市,西至滦河下游。今朝阳的喀左地区则是孤竹国的统治中心。

1979年,在喀左县平房子乡北洞村,发现了一批青铜器,其中一件青铜罍上写有“父丁戈子曰(孤)个个(竹)山兀(微)亚”的铭文,大意是孤竹国国君微亚为其父(丁)做了礼器罍。据传孤竹原为子姓,是商的同姓诸侯国。《史记·伯夷列传》记述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据传商末孤竹国君有三个儿子,长子名允,字伯夷,次子为亚宪,少子名致,字叔齐。国君年事已高,就选定少子叔齐做自己的继承人。国君去世以后,叔齐不愿继承君位,就劝长兄伯夷继位。伯夷认为父命不可违,便偷偷离家出走。叔齐不忍心让长兄一人在外漂泊,便决心与大哥一起出走。于是他追上伯夷,与之云游四海。起初他们来到清静的“北海之滨”,过着闲适的生活。后来听说西周文王宽厚仁慈,招贤纳士,便不远千里投奔周王。他们到周国住了下来。不久,周文王去世,周武王载着文王的木主(牌位),率领大军讨伐殷纣王。伯夷、叔齐认为“父丧用兵,不孝也,下犯上,非礼也”,便跑到武王马前,苦苦劝武王止息干戈,但武王未采纳他们的意见,很快灭掉商朝,建立了周朝。伯夷、叔齐得知这一消息后,怀着愤愤不平的心情来到了人烟稀少的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隐居起来,断绝与外界的来往,也不吃周朝的粮食,只吃野菜充饥,终于饿死在首阳山。这就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传说故事。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任管仲为相,并与群臣说:国之大事,由相决之。管仲对齐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几年的时间里,齐国就富强起来。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在北杏(今山东东阿)会盟,登坛任了盟主,以“尊王攘夷”相号召,称霸中原。[1][2]

燕庄公时,燕国受到山戎的侵扰,燕便派使者向盟主求援。公元前664年,山戎又大举侵犯燕国。燕庄公派使臣向齐国告急求救,盟主齐桓公与管仲商议。管仲说:“盟主有义务救援受侵犯的诸侯国,这正是稳固盟主地位的时机,应该出兵。”公元前663年,齐桓公亲率大军前往燕国救援。山戎听说齐国大军很快就要到达燕国,就抢掠了燕国的粮食、牲畜等撤走了。燕庄公见齐桓公亲率大军来帮助自己,十分感激,便率群臣带着礼物犒劳齐军。齐桓公见山戎已退,就要返程。这时管仲又建议说:“山戎虽退,但未受到重创,齐军一撤,山戎还会再来,必须把山戎打败,燕国才会安宁。”桓公说:“那好,[3]我们就继续追击吧。”(接齐桓公派隰朋为先锋出燕国追击山戎。由于不熟悉环境,行军甚慢。燕庄公建议请友好邻邦无终国(在今河北省玉田县)派人做向导,桓公答应了。无终国派大将虎儿班率领两千骑兵前往支援。大军一路追到令支国。令支国国君密卢设下伏兵,用诱敌之计想一举打败齐军。管仲将计就计,中路出击诱兵之军,左右两路出击伏兵。结果,令支国大败,密卢逃往孤竹国。

密卢到孤竹国向国君答里呵讲述了齐军的厉害,并请答里呵出兵。宰相兀律古献计说:“硬拼,肯定打不过齐军,不如诱敌于‘旱海’(荒无人烟的大沙漠,亦称‘迷谷’),齐师不攻自破。”答里呵说:“妙计!谁人愿往。”元帅黄花应声站起道:“末将愿往!”于是黄花取了密卢的首级,带领一路人马前往齐军诈降。黄花来到齐营献上密卢的首级,说了答里呵一番坏话,表示愿归顺盟主,擒杀答里呵。桓公信以为真,便让黄花带路,杀奔孤竹国。走了一天一夜,大军进入了“旱海”。但见白茫茫一片平沙,黑暗暗千重迷雾,寒气逼人,人马俱惊,不辨南北,难分东西。再找黄花已不见了踪影。桓公知是中计,长叹一声说:“吾军死于此矣。”这时管仲献计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桓公便吩咐无终国将领虎儿班赶快办理。虎儿班选了几匹老马,卸去笼头,解开缰绳,放它们自由行走,大部队紧随其后,辗转走出了迷谷。齐军休整了几天后,桓公下令,不灭孤竹绝不罢休。大队人马终于追上答里呵,并与之展开决战。黄花战死,答里呵被杀,山戎北逃漠北,齐军大获全胜,孤竹国亡。2秦开却胡设五郡

山戎被齐桓公彻底打败,逃亡漠北后,东胡族南下,占据了辽西(今朝阳)。

东胡是一个部落联盟的总称,北方古老民族之一。战国时期,东胡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军事力量也逐渐强盛起来,成为继山戎之后,北方最强大的民族,经常侵犯燕国。燕国无力抵抗,常以亲族、名门之人到东胡做人质。燕将秦开便是人质之一。秦开来到东胡对胡人十分尊敬和顺从,取得了胡人的信任,行动就比较自由。他东走西察,熟悉了东胡的地形、社会状况、军事实力,等待时机以便打败东胡。

时机终于到了。燕昭王继位后,决心奋发图强。他首先招贤纳士,许多有才能的人都投奔燕国。乐毅自魏来,邹衍自齐来,剧辛自赵来,昭王都对他们委以重任。燕昭王修明政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国势大振,转弱为强。秦开也回到了燕国。燕昭王十二年(前300),昭王拜秦开为帅,秦开率5万大军,兵分三路直取东胡。秦开亲领精兵突袭东胡大本营,斩杀了东胡主帅。继而三路燕军横扫东胡,东胡北逃千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秦开却胡”的故事。

为了阻止东胡再度南下,燕昭王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调集大量民工、戍卒,在燕边界修筑了燕北长城。二是设立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今凌源市、建平县、喀左县属右北平郡,北票市、朝阳县属辽西郡。自此,朝阳开始了与中原政权的隶属关系。3右北平郡郡守李广“飞将军”李广曾任右北平郡(今凌源地区)郡守。李广的先祖李信,是秦王嬴政时追随燕太子丹的大将。世代善射,受家族影响,李广从小练就了“百步穿杨”的本领。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匈奴南侵,文帝拜张相如为大将领兵还击匈奴。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因为他精通骑射,杀死、俘虏了众多敌人,受到汉文帝重用,被选拔为郎骑常侍,做了侍卫皇帝的武官。景帝即位后,拜李广为陇西都尉,后调为郎骑将军。

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吴王刘濞联合六国发动了叛乱,景帝拜周亚夫为将讨逆。李广随周亚夫平叛立功,回京后做了上谷郡太守,后调任上郡太守。一天,李广部下带领几十名骑兵放马,忽然遇到三个匈奴人,部下被匈奴人射伤,几名士兵被射杀。李广闻知,怒不可遏,立刻带领100多名骑兵追了上去,射死两个匈奴人,活捉一个。李广正要拨马回营时,忽有数千名匈奴骑兵追来,他带的百名骑兵想飞快逃回营地。李广说:“且慢,若仓促回逃,则会被敌兵追杀,若按兵不动,他们定以为我们是诱兵之计,而不敢攻我。”接着令士兵下马卸鞍。匈奴以为真是疑兵之计而不敢轻举妄动。一匈奴将领出队试探李广,被李广一箭射死。至天黑,匈奴怕夜间被偷袭便撤了军,李广这才带领骑兵安然返回,部下十分佩服。李广平时对士兵也很关爱,行军中,若遇食水缺乏,部众不饮,他不饮,部众不食,他不食。作战时,他侦察敌情,出入无常,来去迅疾,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

建元六年(前135),汉武帝亲政,了解到李广骁勇,乃调李广回京,任未央宫卫尉。

元光六年(前129),匈奴入侵上谷郡。汉武帝选派卫青、公孙贺、公孙敖、李广为将,各率骑兵分四路急赴边塞。四路中,李广名望最高,匈奴人以重兵埋伏迎之。待李广纵骑前来,挥师急进之时,四面伏兵出击,李广终因寡不敌众,又身负重伤而被生擒活捉。匈奴人也很敬重李广,让他躺在一张网里,挂在并排的两匹马上行走。大约走了十几里路,押解的匈奴士兵有些松懈。李广看好就近的一匹马,突然纵身跳到了马背上,夺得弓箭,推下匈奴人,快马加鞭,往南飞奔,追上了部下返回。李广兵败,按律当斩。因交了赎罪金而被削职为民。同年秋,匈奴又南侵,汉武帝遣韩安国为将迎击,结果失败。武帝又起用李广,拜他为右北平郡(今凌源、建平、喀左地区)郡守。匈奴听说“飞将军”镇守右北平,就不敢轻易侵扰辽西地区。

右北平一带多虎患,李广日日巡逻,一方面了解敌情,一方面为民射虎除害。有一次,他远远望见草丛中蹲着一只虎,急忙张弓猛射,随从见已射中,便跑过去捕取,谁知走近后发现,射中的是一块大石,箭头钻进数寸,箭杆拔不出来。自此,李广更声名远扬。

元狩二年(前121),汉武帝派霍去病率一万铁骑深入沙漠,寻找匈奴作战,又遣李广出右北平击敌。李广与儿子李敢领骑兵4000人前驱,恰好与左贤王4万骑兵相遇,当下被左贤王团团围住。李广随即命军士布成圆阵,面皆向外,只用强弓猛射,匈奴兵也不敢进攻。而李广则专射敌将,连射数人。两军相持一日一夜,待援将张骞赶到,里外夹击,击退了匈奴。

元狩三年(前120),汉武帝拜卫青为大将军,率10万精兵及辎重深入漠北,出击匈奴。李广当了前将军。卫青等驱军北进,命李广等从东道深入,限期会合。卫青北进,遇到了匈奴主力伊稚斜单于,双方展开恶战,卫青取胜而归。而李广却因迷失道路,延误了约会日期。待卫青归来,李广才至。卫青问责,李广很是委屈,对着诸将士流泪说道:“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全军为李广举哀。李广虽然去了,但他的英名却留传后世。唐朝诗人王昌龄还写了《出塞》诗怀念他: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4曹操征服乌桓

西汉初年,匈奴击溃东胡。东胡的一支逃到乌桓山(在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他们以山为名称乌桓,也称乌丸。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打败匈奴后,汉朝允许乌丸南迁到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今朝阳)、辽东五郡塞外。建武二十五年(49)东汉又允许乌桓人入居塞内并扩展到代郡、雁门、广阳、太原、朔方,史称十郡乌桓,由“护乌丸校尉”统领,其中三郡最为强大,分别为辽西乌桓大人丘力居部、辽东乌桓大人苏延部、右北平乌桓大人乌延部。辽西乌桓大人丘力居最为强悍,被推为盟主。丘力居死后,儿子楼班年少,侄子蹋顿有武略,代立为王。此时,正值中原军阀争斗。右北平、辽西、辽东三郡乌桓帮北方军阀袁绍打败公孙瓒。袁绍为笼络乌桓,拜蹋顿为单于,嫁女儿与蹋顿。自此三郡乌桓一直支持袁绍。建安五年(200),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歼灭袁绍主力,又于建安十年(205)打败袁绍之子袁尚,斩杀袁谭。袁尚、袁熙带十万余户逃奔三郡乌桓。于是郭嘉谏言说:“袁尚、袁熙逃到乌桓,若卷土重来,青、冀、幽、并四州有得而复失之险,应趁乌桓不备,突然袭击,一战而胜。只有稳固北方,才能南下称雄。”于是曹操下决心,北征乌桓。

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大军进抵易城(今河北雄县)。郭嘉谏言道:“兵贵神速,应丢下辎重,率轻骑兵兼程奔袭。”曹操说:“地理不熟,谁给带路?”郭嘉说:“田畴可以。”

曹操便请出无终名士田畴带路,率部出卢龙,过平岗,直奔蹋顿大本营柳城。此时,蹋顿才知道,急忙出兵迎敌。同年八月,曹操大军来到白狼山(今喀左境内),蹋顿的大军也到此迎战。曹操登山观察乌桓军阵容,人数不少,但队形不整,便说:“蹋顿乌合之众,多而无用,急击之。”命大将张辽为先锋,许褚、徐晃、于禁等一班猛将为接应,直冲敌阵。蹋顿虽勇,但未见过这种阵势,心里有些慌乱,便急忙迎战张辽。几十个回合过后蹋顿招架不住想拨马回营,但张辽手疾眼快一枪把蹋顿刺于马下。主帅已死,乌桓军如潮水般溃散,先后投降者20万众,曹军大获全胜,列队进入柳城。休整数日后,曹操把乌桓骑兵编入自己的部队,浩浩荡荡沿南线撤兵。

大军经过渤海之滨的碣石山(在今绥中)时,曹操俯瞰汹涌澎湃的大海,迎着萧瑟的秋风,遥望时隐时现的岛屿,回忆南征北战的往事,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于是作《步出夏门行》诗篇,抒发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志豪情。5慕容鲜卑崛起在辽西《后汉书》载:“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建武二十五年(49),散居边塞的鲜卑部落首领偏何到辽东郡归服东汉朝廷,朝廷封偏何为大都护,鲜卑正式接受汉王朝的管辖。东汉延熹九年(166)鲜卑英雄檀石槐被推举为鲜卑大人,他率部挥戈北上,打败贝加尔湖的丁零部;马鞭东指,击溃松嫩平原的夫余国;铁马西突,战胜伊犁河畔的乌孙族;揽辔向南,侵扰汉朝北部各郡,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鲜卑部落军事联盟,占据整个漠北。光和四年(181)檀石槐死,鲜卑又回到部落各自独立的局面,势力渐落。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东征乌桓大获全胜。乌桓彻底溃败后,檀石槐鲜卑后裔南徙至长城以北地带,大致分三个部落联盟:步度根部落联盟、轲比能部落联盟和弥加、素利部落联盟。三大部落联盟中轲比能部落联盟最为强盛,统一了漠南地区,其控制地域与檀石槐时大致相同。轲比能死后,鲜卑势力日弱。

西晋末年,东部鲜卑又形成了三大联盟,即宇文部、段部、慕容部,并先后迁居辽西,慕容部渐强,其始祖为乾罗。慕容氏传至乾罗的八世孙莫护跋,正值曹操打败“三郡乌桓”。莫护跋乘机率部族南迁,来到辽西郡(今北票地区)谋求发展。

公元238年,魏明帝曹叡派司马懿讨伐辽东公孙渊(时东北地区地方政权)。莫护跋带领鲜卑部参加了攻打公孙渊的军队。魏军攻破辽东城,公孙渊被杀于梁水(今锦州女儿河)。魏军胜利班师。司马懿向明帝曹叡推荐莫护跋,明帝加封莫护跋为率义王。莫护跋为表示谢意,于景初三年(239)率领1000部众,带着2000匹马,牛、羊各5000只,貂皮1000张,虎、熊、豹等兽皮1000张,名贵药材和各种土特产40驮,千里迢迢向魏明帝曹叡和宗主司马氏进献,以此得到司马氏的更大支持。返回棘城后不久,莫护跋死,其子慕容木延成为慕容鲜卑首领。

魏正始五年(244),魏帝派幽州刺史毋丘俭征讨高句丽。木延率部参加了征讨大军。魏军大获全胜,木延被封为大都督左贤王。木延死后,其子慕容涉归承袭。涉归被晋武帝司马炎封为鲜卑单于。涉归死后,其子慕容廆做了部族首领。

慕容廆执政后,采取了“尊晋亲王,以自强”的策略。太康十年(289)四月,慕容廆派使者进京,向西晋皇帝表示,遵从晋朝,岁岁纳贡。晋武帝司马炎封慕容廆为鲜卑都督,负责管理东北地区各路鲜卑。

鲜卑部落盛行抢劫之风,西晋太安元年(302),宇文部的屈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